易经入门10篇

易经入门篇1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宏观交易费用的研究都是借鉴沃利斯、诺斯(1986)的做法,将国民经济部门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借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SNA)数据,测度宏观交易费用。这种测度宏观交易费用的方法打破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交易成本不可测量的局限性。但这种测度方法只能测算外在易费用,无法测算私人非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要想准确测量宏观交易费用,必须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现行的SNA框架下建立交易费用卫星账户测量宏观层次的交易费用,联系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内容测度宏观交易费用。本文对交易费用卫星账户的设计进行探讨,并且以我国宏观数据为例,编制交易费用卫星账户。

SNA框架下,对经济主体有两种分类方式: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都具有财务决策权。SNA根据构成一国经济总体的所有常住单位的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等,将机构部门分为五类: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一般***府、住户、为住户服务的为非盈利机构。产业部门分类是将经济总体中全部常住单位下属的基层单位按其主要生产活动同质性进行分类。人们经常说的三次产业分类、按细分行业分类都是在产业部门基础上进行的分类。产业部门账户主要描述生产及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产品(含服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包括货物和服务供给(产出)表和货物和服务使用(投入)表及货物和服务账户。目前所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主要是基于机构部门分类进行编制的。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的,具体包括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和使用账户〔含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实物收入再分配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积累账户(含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和重估价账户)、资产负债表(含期初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变化表、期末资产负债表)。账户体系中各账户是通过平衡项联系起来。由此可见,按照机构部门编制交易费用卫星账户是最好的选择方案。但目前金融机构、为住户服务的为非盈利机构的交易费用容易分离,而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中,既包括转换部门,又包括交易部门,其作用交织在一起,极其复杂。使交易费用分离工作无法进行。因此,现在只能按产业部门进行分类。但产业部门分类能编制的账户较少,不能满足分离交易费用的需要,为此,需要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进行重新分类。

目前,我国在核算国民经济时将实体经济分为18个行业:农业;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府部门。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中的邮电通讯业部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中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部分、金融、保险业全部、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提供商业的交易部门(私人交易部门),***府部门则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部门(公共部门)。

因此,可将整个国民经济部门分成三类:私人非交易部门、私人交易部门、公共部门,并将所有从业人员分为两类:交易服务人员和转换服务人员。各部门所包括的行业如下:

交易费用是三类部门交易费用之和,即:

交易费用=私人非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私人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公共部门的支出(1)

由于交易费用是增加值的一部分,所以,

私人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邮电业增加值+金融、保险业增加值+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批发零售贸易、住宿业增加值+***府支出(2)

私人非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按照收入法进行核算。

私人非交易部门的交易费用=交易人员报酬+生产税净额(交易部分)+固定资本消耗(交易部分)+营业盈余(交易部分) (3)

式(2)和式(3)是我们编制交易费用卫星账户的主要依据。

因此,我们可以编制出交易费用核算卫星账户体系的三个账户:部门综合生产账户、部门收入形成账户和交易费用形成账户。

易经入门篇2

【作者】张二震,1953年生,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经济学教授。

得自国际贸易的利益大致可分为两类: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静态利益偏重于一国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消费方面的好处(当然,这种好处与分工后生产力的提高有关),而动态利益则注重于开展贸易后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其他诸方面的积极影响。如果说,静态利益是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本文拟就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以及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和条件等问题,作一深入分析。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自古典学派以来的历代经济学家所重视。他们常常是自由贸易的热烈拥护者,极力宣扬扩大国际贸易的优越性。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贸易的静态利益,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关于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亦即发展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的,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VentforSurplus)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斯密的“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他写道,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它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1)]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的本国需求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需要说明的是,李嘉***的比较成本说是以国内充分就业和一般均衡为前提的,因此,出口部门的扩张是通过从进口替代部门转移资源来实现的,涉及进口替代部门缩减,就这一点而言,并不必然得出经济总量同时增长的结论。因此,“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可与比较成本说互补。

李嘉***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能够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倾向,促使经济增长。总之,李嘉***认为,通过进口廉价初级产品,阻止土地收益递减、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倾向,就可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2)]

较为系统地论述贸易的发展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是英国的约翰·穆勒。他关于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论述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很大的启发。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他认为,国际贸易具有两种利益,一种是直接利益,另一种是间接利益。直接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分工,使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二是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该国经济活动持续进行所必需或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间接利益则表现在,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的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储蓄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等等。穆勒这样写道:“市场的扩张使生产加工过程趋于改善,一个为比本国更大的市场进行生产的国家能够引入更为广泛的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更可能进行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开放了贸易,通过使人们熟悉新鲜事物,有时可以使一个原先因缺乏精力和雄心壮志而造成资源开发不良的国家经历一次工业***,驱使那些原来满足于微不足道的舒适和惰散的人更为勤奋的劳动,以满足他们新的偏好,以致鼓励了储蓄,提高了资本的积累。”穆勒还指出,贸易通过下列途径推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外国工艺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外国资本的引进使生产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本国居民的节约和精打细算,并且为本国居民提供了激励性的示范,向人们传输了新的观念。”[(3)]约翰·穆勒的这些精辟论述对后来发展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贸易利益问题。

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问题。与亚当·斯密“剩余产品出口”模型相似的有所谓“大宗产品”(Staple)出口带动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所谓大宗产品,主要指原材料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开发和新发现,常常导致国内大量剩余。这些剩余由大批量的出口吸收,便可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一模式是加拿大经济学家因尼斯在30年代根据加拿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一般认为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这一思想还是有启发价值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有一个带动整个经济起飞或高速增长的领先部门。当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时,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领先部门。

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他把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尚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农业部门。现代的工业部门采用现代技术,面向市场,易于接受变革。传统的农业部门技术落后,生产仅能糊口,没有什么产品流向市场,收入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现代工业部门运用再生产资本,雇佣工资劳动力,进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传统农业部门由于受制度和组织形式及资源条件的约束,劳动的边际产品低,并且常常低于其平均水平,劳动力供给因而具有“无限”的特点。现代工业部门的企业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吸收劳动力以扩张工业生产的积极性。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高,面对农业部门的低工资水平,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便可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加利润。借助资本的积累,工业部门得以不断扩张,吸收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要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超过传统部门,整个经济就可以从劳动力转移中得到好处。尤其是在剩余劳动力尚未吸收完,资本主义部门工资不上升的情况下,利润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将加速。如果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的是出口产品,传统部门生产的是进口产品,对外贸易的扩展无疑将有助于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产品的市场和需求,并降低劳动力的工资(因为食品的价格将因进口而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本主义部门的利润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基于以上观点,再联系到19世纪后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许多国家利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forGrowth)的观点便应运而生。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理论命题是D.H.罗卜特逊在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50年代R.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它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它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

(2)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率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就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出口也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

(5)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4)]

澳大利亚国际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提出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理论。他的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且特别强调外贸易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科登认为一国进行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将产生以下5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收入效应,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贸易的静态利益转化为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

第二,资本积累效应,当派生于贸易利益的一部分收入增加额被用于投资时,该国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

第三,替代效应。如果投资品是进口含量较大的产品,则由于贸易的开展,会使投资品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导致投资对消费的比率提高。因为投资成本的下降,人们更多地将收入用于投资了。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效应。贸易的发生将会使收入转向出口生产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如果各个生产部门或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话,则这种收入分配的变化又会影响储蓄率的高低。例如,当收入更多地分配于储蓄倾向较高的部门或要素所有者,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储蓄率就会提高,因而提高了资本积累率。

第五,要素加权效应。假定生产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一致,那么产出的增长率就可视为各种生产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当出口扩大,并且出口生产使用的是那种增长更快的生产要素时,出口生产的增长率往往会提高得更快。科登认为,所有上述效应都是累积性的,这意味着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强化。[(5)]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创新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

这一理论通过对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应归功于生产率的提高。基于这一事实,新增长理论构造了一系列模型,将创新活动内生化视为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投资的结果——这一投资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不仅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而且有溢出效应和外部收益。在这里,创新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新增长理论所揭示出的增长机制表明,如果对外贸易能够刺激一国的创新活动,便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显然,创新活动与对外贸易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创新活动的刺激而实现的。可见,从新增长理论中能够引伸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依据。[(6)]

以上我们极其简略地考察了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可以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国际化的深化,人们对国际贸易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对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态利益的认识,也更加深化了。开展国际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互通有无”,亦不仅仅着眼于通过交换获取静态贸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和增进国民福利、而更多的,是通过贸易的发展促进信息、物质、思想的交流,激发本国的创新机制,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当然,国际贸易能否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现实的推动作用,这要取决于一系列内外部条件。稍后我们将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

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我们称之为贸易的发展利益或动态利益,已为理论研究和经济生活实际所证明。但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是什么?贸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带动经济发展?上面介绍的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的各种观点中虽都有所涉及,但都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下面试作些归纳性分析。

概括说来,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是通过下述这些机制的作用而实现的。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即使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

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条件,也有国际环境条件;既有微观条件,也要有宏观条件。由于各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呈现出多样化,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

首先,国际贸易能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要看该国的经济主体能否采取合理的行动,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要看该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从微观主体来看,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那么即使面对巨大的进口竞争压力,它们也会无动于衷,不会去迎接竞争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即使有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它们也可能不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当然,企业更不会积极谋求扩大出口而积极从事创新活动,不会谋求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由出口而获得的收入和剩余也将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更谈不上实现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市场发育状况看,如果缺乏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在本国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那么由进出口所引起的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就无从谈起。就拿出口来说,它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增长。如果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要素市场之间、商品市场之间、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即使出口形成了潜在的动力,但由于出口的增长向各经济部门传递动力的各种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渠道不畅或中断,或者其他经济部门无力或无法作出积极的反应,那出口增长就无法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出口本身也会衰竭下来。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生产函数的性质对出口作用的大小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使用不同投入系数、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出口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联系效果。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质及其技术水平与其他部门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如果出口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其他部门相差不多,或出口的扩张仅仅是外延规模的扩大,没有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则其他部门从出口的发展中受益的可能就很小。

其次,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开展国际贸易,会引起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从短期看,贸易会引起出口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因而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同时,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因而这个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从长期看,贸易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益。所谓“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当然,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但贸易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国际贸易能否持续地带动一国经济发展,还要看能否在总体上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基本功能是维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而这一点会集中反映到进出口贸易的收支平衡上来。一方面,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另一方面,贸易收支的平衡状况又制约对外贸易是否有效的帮助一国经济达到总量均衡。实践表明,贸易收支平衡是外贸增长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对一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著称的西方经济学家哈罗德,把对外贸易收支平衡的变动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命题:一国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可能形成入超倾向。这里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该国不能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收支平衡,那迟早要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曾经因贸易收支逆差过大,外汇储备不足,不能支持高速增长的进口而实施紧缩,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出现一段时期的贸易收支逆差,是难免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7)]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地缩小这种差距。即使发展中国家出口部门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一定时期内也不足以消除贸易入超的倾向。再者,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强化贸易入超倾向,因为外资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通常会以进口的方式带进一部分投资品,使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规模扩大,而且投资引进进口需求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续性的。尽管这种进口从短期看不需要支付外汇,但从长远看还是要靠出口来支付,还是会成为产生贸易入超的一个因素。一些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开办初期需大量进口关键设备、原材料等,会直接影响到短期的贸易收支平衡。

发展中国家在较长时期出现一定规模的入超,既是实行开放发展模式所必然带来的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保持一定的贸易入超,实际上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在国内搞建设。当然,若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平衡,则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冲击,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入超规模不能过大。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要密切注视并具体分析产生贸易入超的原因。如果是因为进口过多的高档消费品等等而导致的贸易入超,对国民经济增长就有弊而无利。这种情况是极可能产生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贸易的“示范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有刺激本国人民为实现经济增长、提高消费水平而奋发努力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它也有刺激“消费早熟”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面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强烈引诱,常常试***在低水平生产的基础上实现高消费,导致进口过大,从而对贸易收支形成强大的压力。如果贸易收支不平衡进入了非常严重的状况,那***府就应当进行干预。

最后,国际贸易能否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看一国能否选择正确的外贸***策和外贸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情况调整这种***策和战略。

注释: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9页。

(2)参见[英]大卫·李嘉***:《***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五、六、七章,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上述引文转引自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4)转引自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5)参见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易经入门篇3

关键词:贸易开放 非正规就业 理论 实证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化经济体制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和非正规就业者数量的增长。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着贸易开放程度提高带来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加速带来的就业压力,就业供需矛盾的现实背景下研究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借鉴Ghoshetal等人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理论模型阐明不同开放环境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不同影响,厘清贸易开放背景下劳动力从正式部门到非正式部门的过渡过程,并得出贸易自由化导致非正式劳动力增加的临界阀值,从而在实践上为***策制定者提升正规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引导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合理增长,为制定使我国获得更多贸易开放收益的就业***策及经济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贸易自由化一直都被认为是影响非正规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影响机制研究

贸易自由化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过程从本质上说,包括价格传导效应、进出口竞争效应、劳动力迁移效应三个方面重要的内容。Maiti&Marjit认为贸易自由将拓展正规经济中比较优势部门的出口市场,正规部门工作重心逐渐从产品生产向产品营销转移并将部分产品生产转移给非正规部门,因此贸易开放会促进非正规部门的发展;Mandal&Chaudhuri认为关税税率下降会导致进口竞争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资本回报减少的情况下为维持经营将会把部分低技术劳动力从正规部门剥离并向非正规部门转移;Sarbajit&Ujjaini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拓展为包含非正规部门的三部门模型,认为贸易自由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加速城乡间的劳动力迁移,非正规部门门槛较低、机制灵活因此吸纳了大部分农村劳动。

(二)贸易开放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研究

Harrison&Hanson 以墨西哥为例对贸易开放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改革和国内市场的开放加剧了墨西哥劳动市场的收入差距;Kar&Marjit将非正规部门引入传统的HT模型,认为非正规部门可以避免劳动力流入农村部门,从而工资水平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Marjit 认为非正规部门同样包含了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部门,如果贸易改革削弱了资本密集型的正规部门会引起资本密集的非正式部门的萎缩和平均工资水平下降的连锁反应,而劳动密集的非正规部门无论是就业规模或实际工资都会有所上涨;Pavcnik(2003)认为由于非正规部门低技术工人的比例往往高于正规部门,贸易开放推动技术溢价的上升可能会压低非正规部门工资水平和就业规模从而拉大同正规部门的工资差距。

(三)贸易开放背景下对非正规部门的相关宏观调控***策研究

贾玉洁(2004)从引导非正规就业部门产业化、减少制度约束、扶持非正规就业中介体系等方面介绍了转轨时期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策;张华(2009)认为要规范非正规就业发展,应从加强***策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提高非正规就业部门的素质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从业能力等方面入手;胡凤霞(2011)等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准入条件、非正规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就业效果进行研究,结论显示在当前城乡劳动力公民权利界定的条件下,农民工从事正规就业并不能扭转城乡就业差异,同时任何单一的法律覆盖都不可能使农民工的境况变好。

理论分析

本文基于Ghoshetal建立的理论模型构建一个包含失业与再就业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利用该模型考察贸易自由背景下劳动力从正式部门到非正式部门的过渡过程。

(一)模型基本设定

假定母国为一个包含一个正规部门和一个非正规部门的典型两部门情形的单一经济体,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开展贸易。设AR+,A代表该国生产正式产品的n个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因此,该国参与生产n个不同的商品。这n个行业的相对价格和其它贸易国相比,是由下面的不等式给出:

(1)

由于A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可以假设部门A1,A2,...比较优势递增。典型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会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假设S包含ASA及ASD两个子集,ASAR+包含S个比较优势部门A1,A2,……A s;ASDR+包含S个比较劣势部门A s+1,A s+2,……,A n-s;这些生产部门利用本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假定国内劳动力包括在正规部门就业的正式劳动力以及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非正式的劳动力。在t时期,有:

Lt=LtF+LtL (2)

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出清的且劳动供给大于需求也即存在非充分就业。设分别有k、(1-k)比例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劳动者在正规部门工作,非正规劳动者工作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有:

Lt=kLt+(1-k)Lt

假定正规部门的损耗和增益的贸易改革的结果,而非正规劳动是总劳动扣除正规劳动的残余,也即不考虑工资差异以及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生长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影响。

假定正规部门包括比较优势部门(出口部门,s)和比较优劣部门(进口竞争,n-s)。假设正式劳动占总劳动力的份额可被出口部门或进口竞争部门吸收。简化模型起见不考虑资本因素,在t期的输出劳动力的映射;。因此:

(3)

其中,α和(1-α)分别表示正式劳动人口在比较优势部门和比较劣势部门的就业比重。

(二)不开放贸易的情形

首先,考虑本国不开放贸易的情况。本国是一个封闭经济体,通过设置贸易障碍以防止来自外部的竞争。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会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扩张。先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由于比较优势行业相对比较劣势行业而言是高效率的生产者,假定ACA的增长率γ高于的ACD的增长率δ,也即γ>δ。t+1时期有:

(4)

(5)

其中,0

t+1时期正规劳动规模:

(6)

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

(7)

再看劳动力的供应方,g表示整体劳动力的增长速度。t+1时期,gLt为新增劳动力,设m是被正规部门吸收新的劳动力的比例,即正规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剩余(1-m)比例的剩余新增劳动力进入到非正规部门。μ比例的非正式工人达到在正规部门在t期的工作所需的技能,他们将在t+1时期进入正规部门。模型中,劳动力需求约束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文章把非正规部门作为正式的劳动需求,劳动力供给总量在任何时期的残余被非正规部门吸收。t+1时期非正规劳动的规模:

(8)

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由新增劳动者和非正规部门中达到正规部门技术要求的劳动者来组成。因此,劳动力供给等同于新的需求,t+1时期有:

本国正规经济的最佳比例是:

(9)

(三)开放贸易的情形

接下来考虑本国开放贸易的情况。贸易自由化能够减少和消除如关税、配额等贸易障碍。本国比较优势部门也随着贸易的开放将其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而进口竞争部门将面临国外的竞争而收缩。显然这将导致扩大出口部门劳工需求增加而进口竞争部门将劳动力需求下降。t+1时期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分别为:

(10)

(11)

其中,0

贸易自由化旨在促进出口和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比较优势部门扩张的速度将高于封闭经济下的扩张速度。因此可假设:γtl >γ。

t+1时期正规劳动规模:

(12)

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

(13)

同样的,g指劳动力的增长速度,mtl指被正规部门吸收的新增劳动力,此外有μ部分的边际劳动力从非正规部门过渡到正规部门。因此后自由化时期本国非正规劳动份额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现有不被正规比较优势产业吸收的非正式员工。其次,没有在扩张的正规部门获得工作机会的新增劳动力。最后,萎缩的正规部门释放出来的劳动力。

(14)

均衡状态下新增的工作岗位(需求方)等于新进入者和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本国正规经济的最佳比例是:

(15)

(四)开放贸易和不开放贸易情形下正规就业比重比较

上文基于劳动市场均衡条件获得正式和非正式部门的最佳份额。在此将推导出在什么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导致上升的非正规经济。由方程(9)和(15)有,k*>k*tl,即:

也即:

简化模型起见假定mtl=m,μtl=μ,也即无论开放或不开放情形正规部门将吸收同等数量的新增劳动力,非正式部门过渡到正式部门的边际员工的转移速度也是相同的。

因此,贸易自由化是否导致非正规经济扩张取决于不开放贸易情形下比较劣势部门能否能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依据上述理论模型可知,即使开放贸易,只要ASD扩展的速度超过一定的阀值δ,非正规经济就不会过快的扩张。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非正规就业(Informal):为了更准确获取非正规就业数量,本文借鉴高玲芬(2005),吴伟(2008)等人的测算方法,即利用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差值估计最大值,再通过加权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数得到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最小值,最后采用移动加权法进行修正。

贸易开放(Open):贸易开放指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

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是当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FDI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化率(Urban):城市化通过城市经济扩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集聚与扩散拉动需求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增加非正规就业规模。本文根据前文采用的城市化水平的定义,用中国1978-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府最终消费支出(Gov):***府最终消费支出量大面广,在国民经济中拥有重要地位。贸易开放加剧了本国的市场竞争程度,各国***府建构***府采购制度时往往通过“国内产品优先”的采购制度或者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国产品和劳动含量来保护民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而非正规就业人员往往就是为它们服务的(薛德升、方逸涵,2011)。

本文的样本数据区间为1991年至2010年,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非正规就业规模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中Informal指非正规就业比重,Open指贸易的开放性用于代表贸易自由化,Fdi指外国直接投资也即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百分比,Urban意味着在总人口中的城市人口比例,Gov指***府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C表示固定效应,ξ 表示随机干扰项。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变量取自然对数。

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分析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过程中伪回归现象的发生,开展实证分析前先对各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相关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水平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为平稳序列,说明Informal与Open、Fdi、Urban、Gov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ohansen检验方法进行协整分析。通过综合考虑AIC、SIC信息准则以及检验结果,将模型最优滞后期定为2,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拒绝存在0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各变量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结果进一步显示了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优于其他变量。同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还可以找到可靠的实证结果证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府采购、城市化等因素对于非正规就业规模同样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见***1)。这一结果支持了已有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大部分省份来说,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对于非正规就业规模扩大有影响作用(胡凤霞、姚先国,2011)。

结论与建议

就业尤其是非正规就业在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我国城市化过程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或不发达地区涌入城市等发达区域的现状,研究如何努力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学界和***府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构建一个包含失业与再就业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利用该模型考察贸易自由背景下劳动力从正式部门到非正式部门的过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1991-2010年相关数据重点就影响非正规就业规模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程度、城市化、FDI对非正规就业规模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开放对非正规就业的影响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优于其他变量。 因此本文的建议是,加强***策法规建设,为非正规部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非正规经济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合理增加非正规就业人员教育投入,提升非正规就业人员从业能力,促进非正规劳动者向正规部门合理转移;不断深化贸易开放,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利用层次,以期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劳动就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媛媛.贸易自由化与非正规就业关系的研究述评[J]. 经济学动态,2012(10)

2.贾玉洁.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4(3)

3.张华.关于促进非正规就业规范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9(10)

4.胡凤霞,姚先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4)

5.高玲芬,贾丽娜.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J].统计研究,2005(3)

易经入门篇4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 外商投资 厦门

中***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09-02

改革开放之初,厦门就确立了以出口导向型和吸引外资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厦门外贸总额稳居福建省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189.4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也暴露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抵御国际经济波动能力偏弱;对外商投资的过度依赖,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等问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国际经济带进了新一轮调整周期,此时也正是思考和调整厦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一、厦门外向型经济模式取得的成就

1.对外开放以来,厦门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对外经贸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78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0.82亿美元,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3.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552.52倍,年均递增23.4%。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87%,跃升到2008年的202%。2008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也达到130.9%。此外,出口产品层次不断提高,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为主发展到以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制成品为主,其中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152.42亿美元,占厦门全市出口的5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7.8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26.5%。

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对厦门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即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即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再乘以GDP增长速度)。2006―2008年的三年间出口对厦门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6.0%、85.0%和49.8%,分别拉动GDP增长16.0个、13.7个和5.5个百分点。

2.“请进来”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获得了成功。大力吸引外资,成为推动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从1982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厦门以来,厦门市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至2008年,全市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厦投资兴业,历年累计外资直接投资项目8284个,合同利用外资306.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40亿美元;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共5939家。利用外资层次已由80年代初期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的企业转化,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财团、大公司和高技术企业越来越多到厦门投资落户。至2008年底,共有11个国家45个全球500强企业在厦投资80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6.7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6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地位不断增强,已成长为特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力的增长点,极大地提升了特区工业的整体水平,带动了特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8年末,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吸纳劳动就业人员40.57万人,占各单位年末从业人员52.1%;完成工业产值2265.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3%;完成进出口总值270.8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9.7%;涉外税收151.89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0.4%。外资对厦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吸引外商投资解决的经济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结合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有效地解决了厦门经济起步时期的“双缺口”,积极地促进了厦门的经济增长。90年代中期以后,厦门地区储蓄率水平居高不下,资金缺口已经基本解决,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厦门经济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和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厦门吸引外资又迎来新的增长阶段,外资大量流入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二、厦门外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以出口导向和吸引外资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在厦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过度依靠出口,导致整体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抵御国际经济波动能力偏弱;对外商投资的过度依赖,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问题。

1.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抵御国际经济波动能力偏弱。

(1)进出口依存度过高。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GDP×100%。为了进一步考察对出口或进口的依赖,除了考察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外,还可以分别考察出口对外依存度和进口对外依存度,即: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总额/GD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总额/GDP×100%。作为一个高度外向型经济的城市,30年来,厦门的外贸依存度呈上升趋势,1980年厦门的外贸依存度为3.3%,1991超过100%达到178.4%,2003年又超过200%达到203.9%,特别是2005年达到232.7%,此后略有回落。2008年厦门外贸依存度高达202%,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出口依存度为131%,进口依存度为71%。

从进出口的角度看,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带来的主要有两大风险,即出口市场风险和进口市场风险。出口方面,厦门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和电器产业,对外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区,这清楚地表明厦门出口商品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市场有很高的依赖程度,而且容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在当前市场容量缩小、市场景气低迷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将日益加重,这无疑将增加就业压力和降低厦门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能力;进口方面,厦门的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总额的90%左右,这充分说明生产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技术是受控于人的,虽然,进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厦门企业的生产能力,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依赖进口会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本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工贸易比重偏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有关外贸依存度的指标是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经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我国最常见的形式是“三来一补”贸易,其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原料和市场都在国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国际化分工的发展和厦门对外开放的深化,加工贸易得以快速发展。1981年,厦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部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6%,1991年首次超过40%,在1997年达到峰值53.42%以后略有回落,但保持在45%以上的高位。2008年厦门加工贸易出口额高达3280亿美元,占厦门出口总额的55%。当前,加工贸易已经成为厦门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方式对厦门经济发展最为有利的影响是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加工贸易与地区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企业带动作用小,导致出口结构升级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影响有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而且大部分加工贸易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出口获利小,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导致我国贸易的福利水平下降。

2.外商投资在经济中的作用过大,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文已述及外商投资在厦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但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厦门,也对厦门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厦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过大,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1)FDI流入占厦门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分量偏高。90年代中期以前外商投资主要解决了厦门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其负面影响还不突出。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资本投机等问题渐渐显现。1995年FDI流入占厦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2%,到2001年达到50%的历史峰值,此后略有回落,2008年达到15.2%。(2)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厦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偏高。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自80年代末期首次超过国有工业以后,其在厦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92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5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45%;2008年,厦门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2259.4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3%。也就是说,厦门工业总产值中绝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如果受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减少或者外资撤离,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3)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厦门外贸总额的比重偏高。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厦门外贸进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97年起,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便已经超过厦门进出口总额的一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更高。以2000年为例,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66.20亿美元,占厦门进出口总额的6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68亿美元,占厦门出口的15%。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在厦门税收中占重要的地位。厦门以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的税收一直保持在37%以上。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就业人口问题。2008年末,全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吸纳劳动就业人员40.57万人,占各单位年末从业人员的52.1%。

问题都是一分为二,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对厦门经济增长、税收、就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对外国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度依赖,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必须为应对风险做好准备。

三、完善厦门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策建议

1.重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厦门外贸要摒弃那种不惜代价追求扩大出口的传统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同时,修正或取消不合时宜的出口鼓励***策,从出口创汇型的指导***策向出口创利和维护公平贸易环境的外贸指导***策转变,着重开发新产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商品,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以实现厦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厦门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求,对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目录作动态调整,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要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为重点,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厦门市;要大力推动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更多地进入先进制造技术和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

3.鼓励更多主体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出口。随着厦门对外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厦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应利用特区的***策优势,加快外贸体制的改革步伐,调整外贸企业组织结构,有意识地引导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进入外贸领域,经营主体结构形成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格局,改变外资企业垄断出口的现状。

4.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外资的质量效益。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要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外资的质量效益有效发挥FDI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是创新引资模式。除了传统的合资、合作和独资等以新建投资企业为主的“绿地投资”外,要逐步引进国际通行的跨国并购、BOT、TOT等新兴的外资利用方式。要通过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的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降低投资者实施并购的法律风险。同时,由于BOT和TOT方式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与厦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相符合,因此,要争取在运用BOT和TOT方式中有所突破,以便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二是利用FDI应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避免外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FDI行为。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外资企业、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积极创造竞争环境和***策环境,引导外资技术向国内转移。

5.构建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引进外资***策。新形势下引进外资的***策应从以管制为主转移到以构建竞争机制为主的方向上来,通过***策引入更多的外资竞争对手,借助外资之间的相互竞争迫使其投资方式朝着有利于中国利益方向转化。此外,在引资***策上贯彻“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定有区别的管理***策,以使利用外资的效果达到最佳。对合资、合作以及参股、并购等投资方式的跨国公司应继续贯彻鼓励和扶持的优惠***策,尤其是对愿意转让先进技术的外商合资企业应给予更大的支持,包括在相关税收***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当然,优惠不等于不计成本的让利,而恰恰相反,要用付出的“市场”能够换来真正有价值的中国所需要的先进技术。

四、小结

出口导向和外资依赖型的外向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厦门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把国际经济带进了新一轮调整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外需减少,外资流入减少。为了保证厦门经济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采取重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注重外资的质量效益等多种措施,以完善厦门的外向型经济,使厦门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8111)]

参考文献:

1.陈传发.改革开放与厦门外商投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厦门科技[J],2009(1)

2.冯玮.厦门对外贸易结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企业经济[J],2009(5)

3.李***.进出口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理论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J],2008(9)

4.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研究[J],2005(5)

5.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9,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8等历年年鉴.

6.2008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历年***府统计公报.

易经入门篇5

关键词:台湾水产品 物流集散中心 搭建 运营模式

厦门是台湾水产品直接登陆的口岸,也是重要的集散、辐射地,通过厦门向全国各地输送的台湾水产品占大陆总销量的50%以上。搭建、运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对台湾水产品快速、高品质辐射大陆各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海峡两岸渔业产业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建设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1.1 快速发展的对台水产品交易急需专业平台。目前,厦门无固定的对台水产品的靠泊专业码头,交易主要通过集装箱冻柜从各码头转运上岸。鱼苗、活鲜等以小三通模式从厦门岛外大嶝、刘五店等台轮停泊点转运上岸,因转运造成时间长而影响质量、物流成本的增加。也有在台湾海峡以“鱼钞交易”的方式进行,但存在违规操作和发生纠纷难以协调等问题。鲜活水产品依托店铺交易和单体营销方式,流通采用桶装打氧气维持,部分采用木屑包装,但缺乏技术支持,常出现体质消瘦、质量味道欠佳、死亡率高的现象。厦门冷藏库规模大,但无适应水产品专业的冻结设施、差异温度的库区。码头设施简单、通用化,未配套冷藏库、活鱼暂养、交易市场、渔业补给等设施,不能满足与台湾大宗水产品交易需要,难以形成对台水产品交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更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不利于两岸水产品交流交易的持续发展。

1.2 巨大的水产品市场空间需求。

2010年全国的水产品生产总量5373万吨,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产品17.8公斤,其中福建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158.5公斤,年均增长1.36%,而日本和韩国人均消费量为我国的7.5倍。厦门水产品年交易量10万吨,年平均增长约19%。据相关部门2005-2006年厦门水产品对台贸易统计表显示,进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增长态势;2013年前5个月,台湾水产品从厦门口岸入境量超过前4年的总和。厦门作为全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每年均有几百万人次到厦门旅游观光和从事商务活动,味道鲜美、品种丰富的水产品既是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也是吸引游客到厦门旅游度假和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计,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及两岸水产品市场需求均存在着巨大市场空间。

1.3 两岸渔业交流日益频繁是行业趋势。台湾四面环海,鱼类品种繁多,周围海域各种鱼类多达500多种,高经济价值鱼类100多种;水产养殖业发达、技术成熟。2010年,台湾渔业总产量超过130万吨,食用类水产品进口15万吨,出口55万吨,主要出口大陆市场。

厦门与台湾渔业形态相似,互补性强,台湾渔业在世界属发达的地区,大陆渔业在世界属于大国,两岸强、大合作促进渔业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市场拓展丰富市场供应。因此,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2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具备的优势

2.1 地理区域优势。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东距台湾高雄165海里。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地处厦门西海域,距机场1.5公里,距东渡港4公里,距火车站西站4公里;北距福州302公里,南距汕头295公里,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水、陆、空交通极其便利。与台湾的区域地理优势、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和历史文化相融,旺盛的经贸往来,突显了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府导向优势。为充分发挥厦门的对台区域地理优势,搭建面向台湾和全国的渔业产业物流集散平台,2004年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厦门市***府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5.1亿元人民币。总用地面积为75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5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5万平方米,公共基础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其功能定位一是保障闽台两地渔轮台风期间避风防灾减灾。二是海峡两岸渔业产品交易、信息及技术交流。三是打造集渔业产品交易、深度加工、保鲜暂养、冷藏、冷链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休闲渔业为一体的面向国内、台湾和东南亚的渔业产业经济圈。

为发展与台湾渔业产业交流、水产品交易,促进厦门渔业经济的发展,早在闽台中心渔港项目建设之初,就明确要打造对台渔业产业交流与交易平台。在福建省海洋经济规划中,确定厦门闽台中心渔港为省内两大现代海产品流通网络主要集散地之一、台湾水产品集散地之一。随着海西渔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美丽厦门”战略的实施,厦门市区零散的渔业生产、经营场所已整合迁入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厦门市***府在闽台中心渔港设立台轮停泊点,保障其操作性和良性运营。***府的导向,使在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优势明显。

2.3 完善的渔业公共基础设施优势。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建有港池水域面积75 万平方米,码头总长度2273米,36个泊位可全天候提供年12万吨以上水产品卸港、渔船补给作业需要。可直接靠泊1000吨以下货轮,3000吨以下油轮。经营性设施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农水产品物流中心、制冰冷藏区、对台农水产品保税仓储区、油库区、休闲渔业区等。配有功能齐全的防台风避险中心,可为台湾渔船避风减灾;配有综合***中心,保障港区有序运营;配套消防、环保系统,保障安全生产。配套台轮停泊点,海关、边防、商检、海事、***等口岸单位入驻联检办公,方便台轮进出港从事经贸活动,为台湾水产品进出港实行一站式服务,形成台湾水产品进出港的“绿色通道”。

3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搭建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总体思路

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一是满足渔业产业发展对台产业交流、经济合作以及台湾对大陆产业、产品、技术转移,两岸水产捕捞、养殖、加工、技术及信息交流等需求。二是整合闽东南水产品市场资源,逐步发展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高端交易方式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辐射全国。

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将集交易、加工、集散、物流配送为一体,带动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捕捞、水产养殖、加工、冷链物流及信息技术交流平台的形成;利于产业集群及其效应,带动渔业经济产业延伸和内涵,发展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台湾水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及配送中心。

4 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功能设施与规模

4.1 20万平方米的农水产品物流中心,使闽台中心渔港形成集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水产品流通平台,促进渔业产业集聚,支撑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成为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的集散、中转枢纽。

4.2 日产冰210吨及输冰、碎冰系统,直接向渔船、运输船加冰服务;日冻结水产品56吨的冻结设施,3万吨冷藏库,内含低温、高温和超低温差异化冷藏库区、水产品保税区、加工及办公场所、对台水产信息交流区,为市场交易仓储、加工冷藏提供便利。

4.3 配套的活鲜储运中心,具备水产品暂养、包装、批发、中转、进口水生动物监管及加工和包装中转场、办公场所,为从本港上岸的活鲜鱼货提供一条龙服务。

4.4 配套的卸鱼棚,为进入港区卸货的捕捞船和水产品运输船的渔获物上岸、筛选、分类、分拨、拍买交易提供平台。

4.5 配套的保税物资仓库,为进港台轮的非免税水产品提供仓储及海关监管、保税服务。

4.6 休闲渔业为来厦商务人士提供商务活动及旅游、娱乐、餐饮、购物、便利服务。

4.7 油库及输送系统,为台湾渔轮、运输船提供燃油补充、中心内的物流车辆加油。

5 运营模式设想

适宜的物流集散中心运营模式,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的保障。

5.1 台湾水产品进入市场模式。进驻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经营商向运营企业租赁场所,自主经营。进入闽台中心渔港的台湾渔船直接靠泊台轮停泊点专用码头,经一站式的联检通关后,免税的水产品可直接在中心销售或辐射至全国各地。非免税水产品进入保税监管仓库,通关后可在中心自由分拨销售,也可设立对台小额商品免税交易区,免税限额销售。也可设立台湾水产品专展区,在经销台湾水产品的同时将台湾需要的大陆水产品销往台湾,达到双向经贸的良性循环。

5.2 集散中心的交易模式。入驻经营商选择各类经营专区自主经营交易,在此基础上,稳妥渐进地推行拍卖交易、期货交易、卖场交易,确保集散中心的货源和公平交易,提升集散中心的经营层次和品牌效应。

5.3 服务模式。①提供台轮停靠点的绿色通道。台轮停靠点的绿色通道缩短货物通关时间,通常检验检***24小时、海关8小时完成验通手续。设立服务公司,为集散中心经营商的货物上下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办理通关通检的服务。②开展促销活动,增加人气。积极推介,利用网络、媒体、广告等宣传扩大集散中心的影响,树立市场形象和知名度。在长假、大的节日和销售淡季期间,以多种形式组织促销活动,维持稳定市场经营。③搭建信息平台,扩大辐射区域。建立市场网站,即时提供行业动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查询服务,方便了解信息、扩大集散与辐射,提升运营的能力。④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保障质量安全。联合***府相关部门,组建检测中心及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检验检***设施,建立规范的制度和检验队伍,确保中心内交易商品的安全,结合创建品牌,扩大影响。⑤配套物流配送,方便经营商。利用厦门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和强大的物流体系,为经营商的产品集散、辐射、经营提供服务。

6 结论

两岸三通大势所趋,闽台渔业合作前景广阔,充分发挥厦门的区域地理优势,依托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完善的渔业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的经营功能设施、台轮停泊点的绿色通道优势,构筑厦门闽台中心渔港台湾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为台湾水产品进入大陆交易搭建平台、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体系,有利于两岸渔业产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交流、产品交易、辐射国内市场;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及效应发挥,为市场提供丰富优质的水产品,满足民生菜篮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纪玉俊,刘琳婧.港口物流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4):31-166.

[2]李刚.天津中心渔港建设发展研究(20114010)修改版,百度文库,http://.

[3]陈晓静.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陆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J].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5,10.

易经入门篇6

门户行业发展现状:

门户老大哥——美国雅虎的门户业务价值同样被严重低估,除去持有阿里和日本雅虎的股份,雅虎门户的业务价值为-100亿美元(没错,是负的,梅耶尔和杨致远要崩溃了)。

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三大门户日子同样不好过:

新浪门户市值25亿美元,,仅仅和自己亲儿子微博相当,要知道微博上市之初市值可是为41亿美金;

搜狐门户市值为负,和老大哥雅虎一样悲催。搜狐市值17亿美元,但焦点、搜狗、搜狐视频、畅游四大子业务价值就超过30亿美金,这还不算搜狐不动产和手持现金的价值,相当于搜狐门户没有任何价值,可好歹门户广告营收占比10%(视频广告营收已经占比20%);

网易门户市值约9.18亿美元。虽然网易市值141亿美元,广告营收仅占10%,对标广告收益为主的新浪,网易门户价值约9.18亿美元,当然若分拆能是否能达到这个价值就不一定了。

(腾讯我们就不在这里说了,他的门户只是im的自动延伸,重要性不高,所有广告(门户+IM+游戏+社区)营收占比也不过5%)

以广告业务为生的门户网站成了夕阳产业,业内一片风声鹤唳,凤凰网裁员更引发了“门户寒冬”来临的戚戚之声。实际上作为第一代互联网业态的门户网站从来都没有成为真正的主角,盈利无望的门户成了纳斯达克指数暴跌的受害者,最后侥幸靠ISP活了过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门户业务起家的三大门户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原有门户业务无论从营收上还是战略上都已经被边缘化,甚至已经完全失去了门户的用户心里定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近20年来,在不断翻涌的互联网浪潮下,以资讯为业务的门户业务已经成了明日黄花,或者说成了鸡肋资产,门户估值持续走低,随便一个新业务都能超过其价值。在艾瑞近期的估值排行中,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公司有47家,估值5亿美金的有98家。

门户资讯业务真的没有价值了吗?门户的未来在哪里?在门户20年的发展中,可提供发掘门户价值的凤凰网们那些启示?

1、媒体价值。门户是一个最好的媒体,是企业拥有的话语权的制高点。

在这个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时代,媒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微博微信的兴起让媒体的中心化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无论如何真正引爆话题的仍然是媒体(或我们说的大V),尽管无论是纸媒还是电视,甚至网络媒体都在没落,但媒体的投融资仍然不绝于耳。阿里投资新浪、商业评论、第一财经;小米投资罗辑思维、***网、TechWeb、Zealer;腾讯投资了财新、每日经济新闻......据媒体报道,具备世界级公关能力的阿里巴巴几乎能动用全国几乎所有主流媒体,中型活动请媒体通常上百家,大型活动譬如网商大会通常达到300家规模,而其媒体投资除了业务上的考虑,公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在阿里投资和入股一家媒体之前,它与这家媒体在广告和市场推广上的合作就已经非常深入了(你看我也用了媒体的观点,但该内容真实性却无从考究,因为我相信这家媒体的公信力)。

网易丁磊曾在门户的会议上明确表示,门户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其媒体属性,可以为网易的PR提供最好的传播渠道。门户的媒体价值比如和腾讯、新浪的嘴仗,比如游戏的众多负面投诉的正面引导,比如广告合作客户的舆论引导,有多少企业在负面爆发和上市前进行媒体公关就不在此赘述了。

网易在引入号称中国媒体脊梁的南方报系团队后打造了有态度的媒体,观点犀利;新浪在***府新闻上屡有不俗表现,在体育新闻上同样拥有极其深厚的积累;搜狐在娱乐新闻上一直也颇有建树。

尽管涌现出类似今日头条的内容抓取者,但不生产内容抓取门户内容也让门户不可或缺,而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千人万元计划也仅仅在细分领域对门户有一定冲击。疯狂涌入的自媒体人和广大的科技媒体带来的是媒体公信力和态度的缺失。例如新浪推出的***府新闻和观点预测一定程度上就是客观公正的代表,这是自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背书。

2、广告收益,流量变现。

广告销售是门户最基本的价值转化手段,也是门户鼻祖雅虎所采用的盈利模式,对于巨大的采编和运营成本来说,门户的广告收入始终限制了门户的更多可能性,持续亏损的新浪2014年再度亏损6342万美元目前仍以卖广告盈利(无论微博还是新浪门户都一样)就是例证。

但作为门户最大变现渠道的广告仍然是不可能社区的收入来源,而且每年增长都非常喜人。

2014年新浪有6.4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搜狐有5..41亿美元广告收入,网易有2.50亿广告收入。

3、用户倍化,账号打通,为现有业务提供用户和流量导入

互联网的账号体系是链接产品(公司)和用户最方便有效的工具,马太效应也尤其明显,越大的公司账号体系越强大,用户粘性也越高,小公司账户连接体系弱产品发展同样受到影响。

门户作为第一代互联网产品,用户账号体系已积累了十余年,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吸引用户账户的利器,网易有游戏和邮箱,新浪有微博微信,搜狐有搜狗社区。门户产品奇多无比,应有尽有,各种产品的账户打通又加深了人和账号的联系。

门户的账号打通体系让门户各种现有产品轻易的实现用户倍增,门户对现有业务的新用户导入就容易的多了,所以新浪微博在博客基础上迅速引爆,网易云音乐用户轻松破亿。

对现有业务来讲,门户流量导入同样可以剩下巨额的广告成本。网易门户为27款端游,14款手游提供了巨大的入口支持,新浪微博目前仍然霸占门户的重要位置,搜狐视频仍然是门户重要的一个内容。

4、新业务尝试的孵化平台

一直以来,门户都是聚合流量的产业,用户量可能只比社交和游戏差一点,门户从来不缺流量,缺的只是流量变现的渠道,到目前为止门户每天仍有数千万uv的访问。

门户缺乏变现渠道,而门户所在公司或者是不得不寻找新的业务获得盈利,或者已经有成熟盈利的业务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而这都迫切需要用户的导入,进行产品试错或不断的迭代,门户则成为了新产品的孵化器,***说: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地失人在人地皆得,而门户无疑就是新浪搜狐网易的这个人。

新浪门户孵化的最成功也是唯一的产品就是新浪微博,市值25亿美元,是三大门户孵化的市值最高的产品。但很可惜的是除去微博外,新浪几乎没有新产品,而现在微博受微信冲击流量持续下滑,新浪新产品孵化的路还很长。

搜狐门户的孵化比新浪更成功卓著,搜索业务,搜狗输入法,搜狗号码通等移动业务如火如荼,搜狐视频更是拥有了视频的一席之地,自制电影《煎饼侠》票房破11亿,为搜狐赚入1亿多,成为搜狐未来的想象空间的新业务。

网易门户孵化业务尽管不拔尖,但近年来新业务数量之多,发展之好让人惊叹。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有道词典、有道云笔记均迈入千万日活俱乐部,网易云音乐、易信用户数破亿;公开课、云阅读、海购考拉、LOFTER、云相册、秀品、花田、啵啵。被称为业界良心,用户数也破亿的网易云音乐就是娱乐频道总监的王磊操盘的。

5、数据资产变现。基于用户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门户作为资讯平台,用户访问的大数据也是另一笔最早要的资产,这也是个性化新闻乃至所有新产品的决策来源,各大门户都推出了类似千人千面的门户资讯模式,旗下产品也都多借用用户行为精准化推荐。

比如网易已经通过给用户和用户浏览评论数据标签化的方式加强机器学习,努力打通用户在网易各产品的数据,形成大数据交叉复用。;新浪微博的信息流推荐;搜狐的搜狗输入法借用大数据成为最智能的输入法。

想象一下,门户知道你最近看了孕期妈妈怎么保养,然后在邮件接收了很多母婴产品的邮件,你微博和朋友讨论怀孕注意事项,你听了很多胎教的音乐,通过门户搜索了孕期的关键词,那这个时候考拉海购就可以为你推荐代购纸尿裤和奶粉的信息了!

6、连接门户公司产业生态的重要一环

互联网最重要的是连接,对一个公司来讲也一样,互联网模式是一个高度分割化的模式,产品和产品间关键性小,连接低。对新浪网易搜狐而言,门户的另一个价值就是连接旗下所有的产业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用户处于无缝切换的状态。

以网易为例,网易的版***已经从门户,游戏延伸到了电商、金融、O2O、社交、婚庆、视频、APP产品多个领域,门户在其中则是一个纽带,将网易系产品用门户这样的一个内容丰富的平台连接起来,而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账号做连接,如果网易没有了门户,那这些产品线也没有了紧密的联系,让网易用户从使用一个产品进而使用网易其他产品也就成了空话,门户产品流量带来的用户连接是网易游戏乃至网易所有新产品城里的基础。当然门户的其他产品线在反哺门户,比如网易首页7000万PV有一半是游戏和邮箱带来的。

易经入门篇7

    为整合部门资源,推进行***职能改革,提高行***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根据县委、县***府“***自我、创新发展”***实践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新优势课题调研要求,县***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省委、***省人民***府关于印发《***省人民***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对全县“大部制”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为民,围绕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总战略和建设服务型***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推进职能整合和机构调整,着力解决行***管理体制中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效能。

    2、坚持上下衔接。职能调整和机构设置与省***府机构改革相衔接,省里要求地方***府加强和强化的部门及职能,予以对应落实,建立与省***府组织框架总体协调的行***组织体制。

    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公共治理机构,改革和创新行***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4、坚持权责一致。合理界定和配置***府部门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着力解决多头管理、权责脱节的问题。

    5、坚持依法行***。加快建设法治***府,推进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认真执行***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逐步实现***府组织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二、大部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府职能

    按照***企分开、***资分工、***事分开、***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全面梳理***府部门职能,对一些可以取消的职能要坚决取消,可以由基层***府承担的事项要及时下放,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事务交给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许可,简化许可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建立健全行***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配套制度。

    大力推进电子***务,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管理方式和作用,提高***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理顺职责关系

    依据法制法规和***中央、***、省委、省***府的规定,结合县***府部门“三定”工作,切实解决***府各部门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理清部门职责,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明确和强化责任

    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通过部门“三定”工作,在赋予***府各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健全***务公开、绩效管理和行***问责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切实解决权责脱节的问题。

    (四)调整优化组织机构

    1、整合调整县***、经贸委和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职能。

方案一:

(1)组建新的县经济与商务委员会。将原经济贸易委员会(除能源管理)的职责,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职责、中小企业局的职责、粮食局的职责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化管理的职责整合划入经济贸易委员会。不再保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经济与商务委员会挂中小企业局、粮食局的牌子。

(2)组建县招商局。将原挂靠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招商局单独设立事业性局,职责不变。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

(3)将县经济贸易委员会能源管理职责划入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利弊分析:优点是经济管理(二产、三产)的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招商引资的地位进一步凸现,招商引资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缺点是招商局与省级***府机构设置脱节,对今后的上下衔接造成一定的不便。招商与产业***策把握、工业平台相对脱节。

方案二:

    (1)组建县经济委员会。将原经济贸易委员会(除对内贸易和能源管理外)的职责、中小企业局的职责、县招商局的职责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化管理的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挂中小企业局、招商局的牌子。

    (2)组建商务局。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职责、经济和贸易委员会对内贸易的职责和县粮食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商务局,挂粮食局牌子。

(3)将县经济贸易委员会能源管理的职责划入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利弊分析:优点是将现挂靠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招商局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委员会,使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和推进、企业管理与服务等职责得到了有效整合,可以进一步简化行***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效率,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

方案三:

    (1)组建县经济委员会。将原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经济运行调节、工业行业管理、工业平台建设、工业性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的职责、中小企业局的职责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信息化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挂中小企业局牌子。

    (2)组建县商务局。将县对外贸易合作局的职责、县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对内贸易管理职责、县粮食局的职责和县招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商务局,挂县粮食局和县招商局的牌子。

    (3)将县经济贸易委员会能源管理的职责划入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拟定能源发展规划、组织协调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等职责。

     利弊分析:优点是坚持了上下衔接原则。职能调整和机构设置与省***府机构改革相衔接,建立了与省***府组织框架总体协调的行***组织体制,上下对口,便于今后上下协调和衔接。缺点是行***资源没有得到最佳配置和整合。

    根据优劣分析比较,调研组比较倾向于第一套方案。

    2、组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县人事局的职责、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不再保留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3、组建县城市管理***局。将县城市管理局的职责划入城市管理***局,不再保留县城市管理局。在不突破县***府部门机构数量的前提下,建议将县城市管理局列入***府组成部门,提高依法行***能力。

易经入门篇8

【作者】张二震,1953年生,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经济学教授。

得自国际贸易的利益大致可分为两类: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和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静态利益偏重于一国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消费方面的好处(当然,这种好处与分工后生产力的提高有关),而动态利益则注重于开展贸易后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其他诸方面的积极影响。如果说,静态利益是直接的贸易利益,那么,动态利益就是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本文拟就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以及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和条件等问题,作一深入分析。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自古典学派以来的历代经济学家所重视。他们常常是自由贸易的热烈拥护者,极力宣扬扩大国际贸易的优越性。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贸易的静态利益,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关于国际贸易动态利益(亦即发展利益)的思想。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问题的,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动态生产率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VentforSurplus)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斯密的“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贸易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他写道,对外贸易可以“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一部分劳动成果开拓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它们去改进劳动生产力,竭力增加它们的年产物,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1)]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及换回的本国需求的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需要说明的是,李嘉***的比较成本说是以国内充分就业和一般均衡为前提的,因此,出口部门的扩张是通过从进口替代部门转移资源来实现的,涉及进口替代部门缩减,就这一点而言,并不必然得出经济总量同时增长的结论。因此,“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可与比较成本说互补。

李嘉***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也将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能够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倾向,促使经济增长。总之,李嘉***认为,通过进口廉价初级产品,阻止土地收益递减、工资上涨和利润下降倾向,就可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2)]

较为系统地论述贸易的发展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是英国的约翰·穆勒。他关于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论述给后来的经济学家很大的启发。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他认为,国际贸易具有两种利益,一种是直接利益,另一种是间接利益。直接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际分工,使生产资源向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从而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二是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该国经济活动持续进行所必需或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间接利益则表现在,通过贸易分工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的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储蓄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等等。穆勒这样写道:“市场的扩张使生产加工过程趋于改善,一个为比本国更大的市场进行生产的国家能够引入更为广泛的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也更可能进行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开放了贸易,通过使人们熟悉新鲜事物,有时可以使一个原先因缺乏精力和雄心壮志而造成资源开发不良的国家经历一次工业***,驱使那些原来满足于微不足道的舒适和惰散的人更为勤奋的劳动,以满足他们新的偏好,以致鼓励了储蓄,提高了资本的积累。”穆勒还指出,贸易通过下列途径推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外国工艺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外国资本的引进使生产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本国居民的节约和精打细算,并且为本国居民提供了激励性的示范,向人们传输了新的观念。”[(3)]约翰·穆勒的这些精辟论述对后来发展经济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启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贸易利益问题。(3)出口也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国内市场加上国外市场比起单独的狭小的国内市场就能容纳得下大规模的生产。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

(5)一个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进。[(4)]

澳大利亚国际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提出了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的理论。他的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将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并且特别强调外贸易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科登认为一国进行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将产生以下5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收入效应,即通过贸易,提高了收入水平,贸易的静态利益转化为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

第二,资本积累效应,当派生于贸易利益的一部分收入增加额被用于投资时,该国的资本积累就会增加。

第三,替代效应。如果投资品是进口含量较大的产品,则由于贸易的开展,会使投资品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将导致投资对消费的比率提高。因为投资成本的下降,人们更多地将收入用于投资了。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第四,收入分配效应。贸易的发生将会使收入转向出口生产大量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大大提高。如果各个生产部门或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话,则这种收入分配的变化又会影响储蓄率的高低。例如,当收入更多地分配于储蓄倾向较高的部门或要素所有者,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储蓄率就会提高,因而提高了资本积累率。

第五,要素加权效应。假定生产要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不一致,那么产出的增长率就可视为各种生产要素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当出口扩大,并且出口生产使用的是那种增长更快的生产要素时,出口生产的增长率往往会提高得更快。科登认为,所有上述效应都是累积性的,这意味着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得到强化。[(5)]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创新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

这一理论通过对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应归功于生产率的提高。基于这一事实,新增长理论构造了一系列模型,将创新活动内生化视为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投资的结果——这一投资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不仅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而且有溢出效应和外部收益。在这里,创新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新增长理论所揭示出的增长机制表明,如果对外贸易能够刺激一国的创新活动,便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显然,创新活动与对外贸易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是通过更为广阔的市场、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创新活动的刺激而实现的。可见,从新增长理论中能够引伸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依据。[(6)]

以上我们极其简略地考察了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理论的演变。可以说,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国际化的深化,人们对国际贸易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对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态利益的认识,也更加深化了。开展国际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互通有无”,亦不仅仅着眼于通过交换获取静态贸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和增进国民福利、而更多的,是通过贸易的发展促进信息、物质、思想的交流,激发本国的创新机制,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当然,国际贸易能否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现实的推动作用,这要取决于一系列内外部条件。稍后我们将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

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作用,我们称之为贸易的发展利益或动态利益,已为理论研究和经济生活实际所证明。但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机制是什么?贸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带动经济发展?上面介绍的关于国际贸易发展利益的各种观点中虽都有所涉及,但都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下面试作些归纳性分析。概括说来,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是通过下述这些机制的作用而实现的。

1.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把本国的企业纳入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之中。一方面,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将促使本国的企业提高效率。竞争必然加速低效率的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促使高效率的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即使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仍然不得不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能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展开竞争。为了扩大在国外的市场份额,出口企业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商品去参与竞争,并不断按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按国际标准生产,按国际营销惯例办事。这无疑会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无疑是一国经济发展最本质的基础。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

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抵制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条件,也有国际环境条件;既有微观条件,也要有宏观条件。由于各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呈现出多样化,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

首先,国际贸易能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要看该国的经济主体能否采取合理的行动,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要看该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从微观主体来看,如果企业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那么即使面对巨大的进口竞争压力,它们也会无动于衷,不会去迎接竞争而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即使有进口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它们也可能不去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当然,企业更不会积极谋求扩大出口而积极从事创新活动,不会谋求最大限度的规模经济,由出口而获得的收入和剩余也将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更谈不上实现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市场发育状况看,如果缺乏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在本国不能充分自由地流动,那么由进出口所引起的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就无从谈起。就拿出口来说,它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增长。如果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要素市场之间、商品市场之间、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的联系程度较低,即使出口形成了潜在的动力,但由于出口的增长向各经济部门传递动力的各种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渠道不畅或中断,或者其他经济部门无力或无法作出积极的反应,那出口增长就无法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出口本身也会衰竭下来。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生产函数的性质对出口作用的大小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使用不同投入系数、使用不同生产要素的出口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联系效果。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质及其技术水平与其他部门技术水平的差异程度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如果出口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其他部门相差不多,或出口的扩张仅仅是外延规模的扩大,没有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则其他部门从出口的发展中受益的可能就很小。其次,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开展国际贸易,会引起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从短期看,贸易会引起出口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因而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同时,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因而这个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从长期看,贸易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益。所谓“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概括了这种情形,即:开展贸易后,会使出口行业(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使进口竞争行业(价格下跌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如果贸易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变得十分不合理或不公正,就会涉及社会的安定,影响经济的平衡增长。这样,***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等等办法,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开放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痛苦。进一步分析,如果出口收入的国内分配有利于对国产品具有较高消费倾向的集团,其结果就会有效地提高对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本国的生产和就业。当出口收入的增加集中到储蓄倾向较高的居民手中,则出口的扩大又会给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资金,提高投资水平。反之,如果有较高进口倾向的集团或对进口品消费倾向较高的居民更多地得到了出口收入,则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量就受到了削弱。当然,收入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但贸易引起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国际贸易能否持续地带动一国经济发展,还要看能否在总体上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基本功能是维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而这一点会集中反映到进出口贸易的收支平衡上来。一方面,国民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另一方面,贸易收支的平衡状况又制约对外贸易是否有效的帮助一国经济达到总量均衡。实践表明,贸易收支平衡是外贸增长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对一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著称的西方经济学家哈罗德,把对外贸易收支平衡的变动同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命题:一国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可能形成入超倾向。这里暗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该国不能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贸易收支平衡,那迟早要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曾经因贸易收支逆差过大,外汇储备不足,不能支持高速增长的进口而实施紧缩,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出现一段时期的贸易收支逆差,是难免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的。[(7)]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地缩小这种差距。即使发展中国家出口部门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一定时期内也不足以消除贸易入超的倾向。再者,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强化贸易入超倾向,因为外资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通常会以进口的方式带进一部分投资品,使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规模扩大,而且投资引进进口需求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续性的。尽管这种进口从短期看不需要支付外汇,但从长远看还是要靠出口来支付,还是会成为产生贸易入超的一个因素。一些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开办初期需大量进口关键设备、原材料等,会直接影响到短期的贸易收支平衡。

发展中国家在较长时期出现一定规模的入超,既是实行开放发展模式所必然带来的现象,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保持一定的贸易入超,实际上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在国内搞建设。当然,若出现严重的国际收支平衡,则会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冲击,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入超规模不能过大。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要密切注视并具体分析产生贸易入超的原因。如果是因为进口过多的高档消费品等等而导致的贸易入超,对国民经济增长就有弊而无利。这种情况是极可能产生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贸易的“示范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有刺激本国人民为实现经济增长、提高消费水平而奋发努力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它也有刺激“消费早熟”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面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强烈引诱,常常试***在低水平生产的基础上实现高消费,导致进口过大,从而对贸易收支形成强大的压力。如果贸易收支不平衡进入了非常严重的状况,那***府就应当进行干预。最后,国际贸易能否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看一国能否选择正确的外贸***策和外贸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情况调整这种***策和战略。

注释: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9页。

(2)参见[英]大卫·李嘉***:《***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五、六、七章,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上述引文转引自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4)转引自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5)参见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易经入门篇9

关键词:商品流通;全球化;国际市场;竞争;举足轻重

当今为世人瞩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历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和19世纪工业***后的产业全球化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本文拟就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一探索,以求证于方家。

一、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C.Colonbo)发现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Da.Gama)绕过好望角开辟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F.D.Magalh*aes)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条件。

但是,作为贸易全球化所赖以运转的基础即商品流通来说,则是有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据史料记载,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经济规模上看,15世纪中叶(明中叶)至1796年(嘉庆元年)以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川。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2]。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3],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所以,“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4],“中国乃是一个伟大、富饶、豪华、庄严的国家”[5]。就是说,直到1820年左右,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当时中国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如当时一个西方作家报道说:

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6]。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说:

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7]。

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

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8](p109)。

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而在这个时期,欧美各个国家由于“价格***”的冲击,加多战乱、灾荒、瘟***流行,经济曰益萧条,各类商品极为?T乏。所以,这些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生产品可以打进中国市场。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9]。在1830年(道光十年)以前,当中国对外贸易经常是出超的时候,白银是不断地从印度、不列颠和美国输入中国。据统计,自1553年至1830年,西方国家到广东贸易而流人中国的白银达5亿两以上[10]。1585—1640年日本因到中国贸易而输人中国的白银达到1489.9万两[11]。可见,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在当时商品贸易全球化中,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12]。全世界其它国家都来中国购买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二、广州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

15—19世纪初中,中国明清***府基本上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的海外贸易***策,禁止沿海商人出海贸易。但是,却对广东实行特殊***策。嘉靖元年(1522),“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广东市舶司”[13]。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14]。因此,自嘉靖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522—1840),广东一直是中国合法对外贸易的省区,省会广州则成为全国合法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港,而且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全国水陆两路的大量货物都卸在广州”[5](P116,序言)。因此,全世界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都萃集到广州。1798年(嘉庆三年),瑞典人龙思泰(Anders Liungstedt),就记述外国商人来广州做生意的实况:

广州的位置和中国的***策,加上其他各种原因,使这座城市成为数额很大的国内外贸易舞台。……与西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以此地为中心。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东京、交趾支那、柬埔寨、暹罗、马六甲或马来半岛、东方群岛、印度各港口、欧洲各国、南北美洲各国和太平洋诸岛等地的商品,都被运到这 里[15](P301)。

据不完全统计,从康熙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的72年间,到广州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16];乾隆二十三年至道光十八年(1758—1838)有5107艘①,平均每年为63.8艘。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和广东省内各地的商人也集中到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名曰“走广”[17]。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中也记述:

中国人把货物从全国各地运到他们认为最有现款购买他们货物的市镇和海港……后来他们运往广州市集上的货品的数量如此之大,以致葡萄牙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参加这些市集的商人们看到他们的货卖出去,就用他们自己的船,责任自负地把货运往马尼拉、暹罗、望加锡等地去。[8](p115,109)

龙思泰于1798年(在嘉庆朝)来到广州,也看到中国内地商人云集广州经商的情形:

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的生意。[15]

明清***府为了发展集中于广州的对外贸易,除了设置广东市舶司和粤海关进行管理外,还“官设牙行,与民贸易”[18],以至后来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业团体“三十六行”和“十三行”,同外国商人直接贸易。在当时外国商人不熟悉中国情况、不懂汉语以及不了解中国***府管理外贸的制度的情况下,此种商业团体的设置,成为外商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的中介者,使外贸做得更活更好。所以,当时外国商人普遍感到在广州做生意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方便、更好做。正如英国议会于1830年(道光十年)对广州贸易的英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

外国商人对于这整个广州制度(它在实践中经过种种修正)是怎样看待呢?1830年英国下议院关于对华贸易的极为重要的审查委员会会议中,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19](P51)。

这么一来。16世纪中叶至工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正如时人赋诗称颂云:

广州城郭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

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

碧眼蕃官占楼住,红毛鬼子经年寓。

濠畔街连西角楼,洋货如山纷杂处。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20,21]

三、澳门是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

澳门是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市)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古时不足为港。但自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后,他们就利用前述明清***府允准开放广东对外贸易的恃殊***策,以澳门为基地,开展对中国的贸易,并从万历六年(1578)始,得广东地方***府批准于每年春夏两季到广州参加为期数周的定期市(交易会),直接与在广州贸易的中国商人购买丝货、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澳门,然后转运到日本、东南亚、欧、美洲的国家出售。同时,明清***府也明文规定:凡外国商船来广州进行贸易.必须向澳门的中国海关(明代的市舶司及清代粤海关设在澳门的分支机构)领取进入广州的“部票”(入港许可证),并缴纳关税,聘请通事、买办和引水员,最后由引水员引航进入广州贸易。这样一来,澳门就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和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所以,从工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香港崛起之前的280多年,世界各个国家到中国和中国到世界各国贸易所开辟的航线,都必须经澳门港中转。下面我们将当时中国合法出口港广州经澳门开往世界各国的航线简略阐述,可见一斑。

1、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欧洲航线

这是16世纪中叶通往欧洲的最长航线,全程为11890海里。从广州经澳门出口到印度果阿和欧洲的商品有生丝、各种颜色的细丝、绸缎、瓷器、砂糖、中药、手工制被单等,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由里斯本经澳门输入广州的商品有胡椒、苏木、象牙、檀香和银子,其中以银子为最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人广州的白银约20万两。

2、广州—澳门—长崎航线

这是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后开辟的东方航线。葡萄牙人到广州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砂糖、铅、棉线、中药等商品运往长崎,其中以生丝为最大宗,据统计,自1578—1638年,运往长崎的生丝共11540担,丝织物21000多担。从长崎运经澳门入广州的商品主要是银子,据统计,自1585—1640年,从长崎经澳门输入广州购买中国商品的银子达到1489.9万两[11]。

3、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航线

这是万历三年(1575)开辟的新航线。由广州经澳门至马尼拉中转,过太平洋直达墨西可的阿卡普尔科(Acopulco)和秘鲁的利马(Lima),再往南到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从广州经澳门运往拉丁美洲的中国商品有生丝、丝织品、瓷器、铁锅、糖、棉布、中药等数十种,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从拉丁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人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据统计,从1586—1640年,运经澳门人广州的白银达到2025万比索[22](P47—48)。

4、广州—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

这是广州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老航线,明清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时葡萄牙人利用这条航线,主要是到帝汉岛购檀香经澳门运入广州出售,然后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经澳门运往世界各国。葡萄牙人在广州做檀香的生意,利润在到150—200%[23](P175)。

5、广州—澳门—纽约航线

这是1784年由美国丹涅尔.巴驾(DanielPaker)为首的一群纽约商人合资购买一艘定名为“中国皇后”号(The Emperss of China)的300吨木帆船,于1784年2月22日从纽约启航,8月23日到达澳门,办好人广州港手续,于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航程达13000英里。同年12月返航,于次年抵达纽约。从纽约运来的商品是40多吨的花旗参和一批皮货、羽绒、棉花、胡椒等商品,从广州采购运回纽约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美国商人从中赚利30721美元。这是中美直接贸易的开始[24]。

6、广州—澳门—俄罗斯航线

嘉庆八年(1803)5月,沙皇组织了一个以克鲁任斯泰伦为指挥官、率领“希望”号和“涅瓦”号两艘舰船从喀琅斯塔港启航,横过大西洋,于1804年7月绕南美洲的合恩角进入太平洋,向西方向航行抵夏威夷,再渡太平洋到马尼拉,于1805年11月到达澳门,因等待清***府的批准渝旨,至1806年1月才得以入广州贸易。俄国商人运来价值19万西班牙银元的毛皮货在广州销售,然后购买价值u万西班牙银元的中国茶叶、生丝等商品,于2月7日离开黄埔港返航。从此,打开了广州到俄罗斯的海上贸易商路[25]。

7、广州—澳门—大洋洲航线

嘉庆二十四年(1819),新到广州贸易的英国商人詹姆士.?I地臣,在广州购买大量中国茶叶,装满在一艘名为“哈斯西侯爵号(Marquis0f Hasting)”船,从广州起航经澳门开往新南威尔士的杰克逊港(Port Jackson)。至道光十年(1830),另一商人威廉.查顿,在广州购买了一批生丝和茶叶,用“奥斯丁号(Austin)”三桅船装运驶往大洋洲的贺巴特城(Hobart Town)和悉尼(Sydney)。当时,船从大洋洲返航时,虽然“缺乏适当的回程货”[21](P86—87),但毕竟开通了广州到大洋洲的贸易航线了。

从上述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由广州起航经澳门为中转港的七条国际贸易航线的历史事实看,中国在贸易全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推动当时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一历史阶段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历史地位,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中国在今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借鉴的。

注释

① 根据《奥海关志》卷2d第34—40页的数字统计。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报告[M].1981.7.

[2]戴逸.论康雍乾盛世[Z].2003年2月23曰北京***书馆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讲稿.

[3]Angus Madd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1ong Run[M].DECD Development centre,Paris,1998.

[4]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5]考太苏.皮莱期的远东概览, 第1卷[M].31,32;116,序言.

[6]Robert Park,These form the Land of Sinim:EssayS on Chinese Question [M].61.

[7]Geo Philips,Early Spanish with Chang Cheow[J].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4).

[8]郑成功史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9]福建巡抚常赍奏折[J].文献丛辑。第176辑。

[10]庄国土.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J]. 中国钱币,1995,(3).

[11]R.BoxerC。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Anna of Ma*** and the old Japa Trade,1555—1640 [M].Lisboa.1963.47、61、64、128、138、144、147、153、157、164、169.

(12)贡德.弗兰克(Andrew Gunder Frank).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Reorient: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0.

[13]明史,卷75,职官四[M].

[14]清高宗实录,卷550[M]. 、

[15]Chinses Repository,VolⅡ,P289,1833年11月号[A].早期澳门史[M].吴义雄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16]黄启臣.清代前期海外贸易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6,(4).

(17]胡宗宪.筹海***编,卷12[M].

(18]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1[M].

[19]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康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0]印光任, 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M].

[21]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货语[M].

[22]黄启臣.澳门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3]H.J.de santos,Os Portugueses em solor,de 1555a1720.

易经入门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收入分配

中***分类号:F822/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073-04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不断走高,从目前来看,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压力,汇率变动会对一国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直接针对汇率变动对收入分配影响的论述不多,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汇率决定理论以及汇率变动对就业、国内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女口,Diaz-Alejandro,Carlos F(1963),Guitian,Manuel,(1976),Mohsen B.and Aghdas M(2000),Robert Bleck-er(2003);国内关于汇率变动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文章有一些,如,刘庆玉(2006),张幕(2006),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产业、资本流动、就业等方面展开分析,从整体来看,分析不够透彻、全面,本文将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间、区域问、不同阶层消费者和总产出以及国际间收入分配的影响人手,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策建议。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产业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外国商品相对于本国商品更加便宜,从而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促使国内闲置资源从贸易品部门转向非贸易品部门,这种效应我们称为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但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一般来说,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的价格弹性不可能很高。目前我国贸易结构以加工贸易品出口为主,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的中间产品的价格降低,因而会促进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其产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小,进口成本所占比例越大,汇率上升对出口价格的影响越小,与其他类型的出口企业相比,中间产品依赖进口的出口企业行业利润和就业人员工资下降幅度较小,这类企业与其他出口类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扩大,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受到极大制约。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策,使出口行业逐渐膨胀,出口企业总量逐年增长,形成了就业和出口过于集中的局面。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一般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企业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但由于缺乏行业自律,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激烈,竞相压价,人民币升值等同于增加其产品生产成本,人民币大幅升值必将使大量企业被迫关门和减产,该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大量工人面临失业,收入下降,从而使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差距扩大。

对贸易品部门来说,由于其生产和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国内经济的兴衰对这些企业影响较小,但汇率变化会对这些企业产生较大影响,汇率不稳定,贸易品部门就要承担汇率风险,所以一般来说贸易品部门希望保持汇率稳定。对非贸易品部门来说,汇率变动对这些企业影响较小,但国内经济状况与这些企业的效益直接挂钩。因而这些企业希望***府采取宽松的货币***策,但不太关心汇率的变化。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区域间收入分配也有较大影响,人民币升值会提高外资在中国进行项目投资的门槛,因而外资流入中国会选择盈利前景较好,***策环境好的区域进行投资,这些区域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出口的产品多为加工贸易品或制造业产品,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部分大多依赖进口,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进口所需中间产品的价格,因而这些地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小,而欠发达地区出口的产品主要为资源型产占人民币升值会直接降低这些产品的出口收益,这些地区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的收入分配。

另外,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会引致国际资本流人中国。从而引起国内资产膨胀,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投资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会获得丰厚的收益,由于富裕地区居民的闲置资金较多,投资便利,投资渠道多,所以这些“红利”基本上也被分配到富裕地区居民手里,当然投资股票、房地产也有风险,5月30日股市大跌,近1000只股票跌停,股民损失达1万亿元以上,被称为“五卅惨案”,这次事件给中国股民上了一次实实在在的风险教育课。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掌握得不好,就会带来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这部分热钱会首先选择进入投资回收期比较短,短期投资风险比较小的领域,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最容易作为被选中的领域,热钱涌入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和***府***策的效力产生直接的冲击,由于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的热钱会大量流入也会大量撤出,因而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存在,热饯流入中国就会带动资产价格屡创新高,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会迅速撤离,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金融风险,所以尽快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对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对不同阶层消费者收入分配及总产出的影响

我们将消费者划分为闪个阶层:工薪阶层和资本收入者阶层。每个阶层消费者的偏好相同,它们同时消费贸易品(F商品)和作贸易品(H商品),同时将一部分收入用来储蓄。国内货币工资总额和利润由国内生产总量和名义工资率决定,似定短期内生产H商品的行业和生产F商品的行业工资总额和利润都相同且保持不变。

假设:

Fs=F商品的初始国内总产出

Fr=资本收入者对F商品的初始消费水平

Fw=工人对F商品的初始消费水平

mfc=资本收入者对F商品的消费边际倾向

mw=工人对F商品的消费边际倾向

mhc=资本收入者对H商品的消费边际倾向

mhw=工人对H商品的消费边际倾向

sc=1-mhc-mfc

sw=1-mhw-mw

Ehf=H商品对F商品的需求交易价格弹性,仅包括单纯的替代效应。为简单起见,这种替代效应假定对工人和资本收入者都是一样的。

假定在我们选定的商品束下,我们设所有商品的初始价格为1,其他国家随着我国贸易平衡状况的变化对价格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将降低F商品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水平pf,由于货币工资率没有变化,因而升值效应将导致资本收入者实际收入水平(Fs-Fe)dpf的降低和工薪阶层实际收入水平Fw・dpf的提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资本收入者实际收入水平的降低和工薪阶层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总产出的影响。假定国内F商品的产出对Pf的降低无弹性,而国内H商品产出水平的变化取决于国内需求水平的变化。升值条件下,H商品需求的变化可以用公式(1)来表达,该公式包括r资本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效应,以及由于商品价格变化产,丰的纯替代效应,该替代效应为负:

dH=[mhc((Fs-Fc)-mhwFw-HEhf]dpf

(1)

如果我们假定初始状态下贸易是平衡的,则Fw-Fc=Fw,这样(1)可以简化为:

dH=[(mhc-mhw)Fw-HEhf]dpf

(2)

公式(2)中的纯替代效应HEhf,将H商品上的消费支出转移到F商品上,H商品的需求降低,相应地H部门的产出水平也会降低。由于与工人相比,资本收入者用于支出的部分更多地花费在进口商品上而不是国内商品上,同时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因而在许多国家mhw>mhc。所以,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国内产出水平的降低。

同理,人民币升值的收入效应对F商品需求的影响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

[mfc(Fs-Fc)-mfwFw]dpf

(3)

人民币升值对F商品需求的影响可用下列式子表示:

dF=[mfc(Fs-Fc)mfwFw+HEhfdpf

(4)

由于存在以下关系式,即:Sc+mhf+mhc=1和Sw+mfw+mhw=1

公式(4)与公式(2)比照,可得以下表达式:

dF=[(Fs-Fc-Fw)-(Sc+mhc)(Fs-Fc)+(ww+mhw)Fw+HEhf]dpf

(5)

如果我们假设初始状态下贸易是平衡的,我们可以得出人民币升值对F商品需求的影响:

dF=[(Sw-Wc)Fw+(mh-mhc)Fw+HEhf]dpf(6)

将公式(2)和公式(6)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方括号中最后两项是相同的,但是符号相反。如果人民币升值对F商品需求的影响仅有两项的话,仅在对F商品需求下降的时候,国内商品的产出将会增加,反之则情况相反。但是公式(6)中的(sw-sc)项,在公式(2)中没有出现,根据前面的论述,该项的符号为负,因而,当国内产出下降时,汇率升值对F商品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如果公式(6)中Ehf和(sw-sc)非常小,且(mhw-mhc)为正值,而且初始状态下贸易是平衡的,则汇率升值将使F商品需求增加,贸易平衡状况恶化。

四、人民币升值对国际间收入分配的影响

讨论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台湾本币升值的过程和经验。日元和台币升值与人民币升值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日本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日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汽车贸易逆差急剧扩大,日本人持有大量美元,购买美国资产,推动了资产泡沫,引起美国通货膨胀。1985年9月,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美国对其他国家施压,逼日元和欧洲货币升值,签订了“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同意美元贬值。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一路攀升,从1美元兑250日元上升到1995年的1美元兑78日元,平均每年升值12.4%。日元升值推动日本股票价格飙升,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仅为131.13日元,1989年12月29日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8915日元。日本中央银行当时采取的是非常宽松的金融***策,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了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但地价市值总额竞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日元大幅升值使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大幅缩水,不得已退出美国市场,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暴跌,企业纷纷倒闭,同时还引发了严重的财***危机,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5年的衰退。

2.台湾的经验

目前人民币升值与20世纪80年代台湾金融改革非常相似。台湾金融改革前体制非常僵硬,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台湾推行了利率自由化改革,改革后的利率能够真正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带动台币缓慢升值,1985年1美元兑换39.85台币,1986年台币升 值5%,1美元兑换31.92台币,台币缓慢升值使人们形成升值预期,希望持有更多的台币,1987年1美元兑换31.92台币,到1989年1美元只能兑换26.17台币。1988年、1989年、1990年台湾资产价格上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过热,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在1985年7月为600点,到1986年9月上升到2505点,到1987年10月一路攀升至4600点,虽受全球股市风暴影响一度下跌,但随后恢复上涨势头,到1988年9月上升到8870点,1990年2月进一步上涨到13608点。5年时间股市上涨了近23倍。与此同时台湾的房地产价格也上涨很快,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台北、高雄、台中等城市的住房价格(含地价)上涨了十二三倍。随着台湾岛内民主呼声的日益强烈,20世纪90年代初期金融机构逐步对外开放,90年代台湾经济的良好表现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台湾经济没有受到大的冲击,都说明台湾金融体系相对较为灵活,汇率弹性较好,对危机起到了很好的预警和缓冲作用。

3.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中国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台湾的情况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中国目前还处于资本管制的时期,如果资本管制一直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管制的效力将越来越弱化,目前外资大量涌入推动中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价格上涨就表明外资进入中国的渠道不完全受到中国***府的控制,外资可以大量涌入也可以大量撤出。外资流人中国推动中国资产价格上涨,可以获得资产价格上涨和汇率上升的双重好处,在引起中国经济波动和价格扭曲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因而当务之急是消除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可以使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使国际投机资本尽快撤出,否则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低估。

五、***策建议

1.将环保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

判断人民币币值低估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太大。根据经济学理论,汇率升值的国家的净出口应该是下降的。但这一理论有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即该国的贸易结构以一般贸易为主。而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较特殊,绝大多数贸易顺差是由加工贸易带来的。2006年数据显示我国的一般贸易顺差是831多亿,加工出口贸易是顺差1898多亿。在这一结构下,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加工所需进口的半成品的价格,会鼓励进口更多的中间产品加大贸易,因而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从根本上减少外贸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贸易顺差的根本解决办法要靠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趁着目前经济增长率较高,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形势下,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将环保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产品价格,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将环保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会使一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增加就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利大于弊。

2.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

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理论,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可贸易的和不可贸易的,对应的生产部门称为贸易品生产部门和非贸易品生产部门,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和投资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销售,如制造业。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小,其供给和需求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如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快于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假设贸易品部门国际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即穷国生产率远低于富国;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国际差异较小。贸易品的价格由全球市场决定,其在国内的价格为全球价格乘以汇率。国际贸易使贸易品价格大体可比,穷国相对国外很低的劳动生产率,导致该部门相对国外很低的工资水平。然而一国内部劳动力部门间流动性使部门工资趋同,结果非贸易品部门虽然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差距不大,由于工资与贸易品部门大体保持均衡也远低于国外水平,从而使该部门价格也相应低于国外水平。在计算该国价格水平时,由于一篮子产品价格包含两部门产品,穷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国外较低,导致一般物价相对国外较低。这个理论对国际相对价格差异做出了解释,并得到国际比较经验数据的支持。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快速增长的国家其实际汇率应该上升。

卢锋教授对巴拉萨效应进行修改之后的模型表明,实际汇率升值的具体方式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同时,工资是否与劳动生产率同比例增长,如果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同方向并且同比例增长,实际汇率升值通过物价变动可以实现。如果贸易品部门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该部门单位劳动生产成本在下降,实际汇率升值需要通过名义汇率升值来实现。其模型通过测算,发现1995年以来我国贸易品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近一倍,而制造业部门单位劳动成本相对发达国家却呈下降趋势,名义汇率存在升值压力。工人工资增长率比经济增长率低很多,经济增长的部分大都转化为利润和税收的形式,我国储蓄率高也主要体现为企业储蓄率和***府储蓄率在提高,个人储蓄率并没有太大变化,企业储蓄用来分红的部分比较少,盲目投资、上项目,增加了投资热潮,扩大了贸易顺差,居民可支配收入呈下降趋势,消费率按年率2%的速度在下跌,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因而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缩小收入差距,降低贸易顺差,同时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投资型增长模式向消费型增长模式转变,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易经入门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易经入门10篇

学习

汶川地震思想汇报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汶川地震思想汇报,内容包括汶川地震心得体会范文,汶川地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马上就要面临毕业了,很大一部分同学选择了继续考研深造,我也是其中一员。系里面特意为我们举办了一次考研动员大会,旨在给同学们一个更好的指引,同时

学习

写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写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雪十大绝美诗句,赞美雪花的诗句。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学习

不走寻常路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不走寻常路10篇,内容包括不走寻常路演唱,不走寻常路。不走寻常路是个性的体现。不走寻常路的人顾名思义是不会循着别人的足印去走,而是自己另辟行径。就像***当初对着落后贫穷的中国喊出一声改革开放的号令,让中国有了翻天覆

学习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汇报,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电信公司是一个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所实施的项目多而繁杂,工程量较大,大量的信息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所有工程均涉及到项目拟定的计划

学习

一词多义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一词多义10篇,内容包括一词多义的例子10个,一词多义经典词汇。在句子里,如何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

学习

老舍原名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老舍原名10篇,内容包括老舍名字来历简短100字,老舍的原名和作品新闻。(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常记溪亭日暮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常记溪亭日暮10篇,内容包括常记溪亭日暮散文,常记溪亭日暮全诗。指导老师:黄惠娟215523常常无法忘却小溪的凉亭旁边那次郊游的奇遇。在一个夏日午后,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画着几朵白云,你看这朵,多像一只温顺的绵羊呀,我独自一边喝

学习

鸿门宴翻译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鸿门宴翻译10篇,内容包括鸿门宴翻译全文简短版,鸿门宴完整版翻译。一、关联的翻译观与字幕翻译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奥古斯特·格特(Ernest-Gutt)在2001年写就了《翻译与关联》一书,详尽地探析了关联理论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学习

人大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大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人大工作计划表格,人大工作计划题目。(二)听取和审议行署关于价格监管工作的报告。重点是价格法的执行情况及***府监管情况。工作报告拟安排在6月中旬地区人大工委20**年第二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三)听取

学习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0篇,内容包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道理是什么,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相同的语录。

学习

田园风光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田园风光10篇,内容包括乡村田园风光,田园风光佳作推荐。还有那吹着竹笛放牛的老爷爷,只要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老爷爷、牛群、花草植物、都是乡村一幅和谐的风景蓝***。这里的人们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各有所忙,那弯弯的小河,清清的河

学习

保护环境手抄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环境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保护环境手抄报模板,保护环境手抄报4k。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手抄报***片(2)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手抄报***片(3)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手抄报***片(4)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手抄

学习

山行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山行古诗10篇,内容包括山行古诗大全100首,山行古诗三百首。《山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篇。诗里写了石径、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学习

合同管理系统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合同管理系统模板,内容包括免费合同模板去哪里下载,合同管理系统策划方案。初始化工作由甲方协助乙方完成;软件免费维护____个月,由签定合同日算起;其它不是甲方提供的电脑硬件、网络维护等与甲方无关,不在免费维护范围。3、___

学习

易经术数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术数10篇,内容包括易经心法100例,易经术数篇。改革开放以来,FDI和对外贸易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

学习

易经解释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解释10篇,内容包括易经十篇,易经十篇解经。后来,阿罗认为[4]“交易活动是构成经济制度的基本单位”,把交易费用定义为“经济系统的运行费用”,“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运行的成本。”达尔曼(Dahlman・C・J)认为[5],交易成

学习

解读易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易经10篇,内容包括解读易经的基本知识,易经全篇讲解。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交易员一直对QE操作持有质疑态度,而经济学家却无视这种质疑。著名的对冲基金大鳄StanDruckenmiller在今年5月指责美联储“采取了

学习

易经的奥秘曾仕强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易经的奥秘曾仕强10篇,内容包括易经的奥秘趋吉避凶曾仕强,易经的哲理曾仕强。霸王***——奥克斯奥克斯简介:秉承“以人为本、诚信立业”的企业宗旨,奥克斯集团经历了20年的历程,取得了跨越1000倍的发展。集团坚持做大做强制造

学习

贸易经济专业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贸易经济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贸易经济专业论文选题。关键词:物流成本美国中国途径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

学习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大全,国际贸易专业论文选题。随着规模经济成为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逐渐被国际贸易正统理论认可和接纳,所有一切形式的规模收益递增都倍受重视。外部规模经

学习

贸易经济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贸易经济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贸易论文范文10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在当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失速的状态,这

学习

熟女的入门标准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熟女的入门标准,内容包括如何认识轻熟女,轻熟女年龄。25岁,是女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25岁之前,女人都喜欢“淑女”这个词汇,温婉柔美如一朵水莲,最令异性动心的楚楚风致。25岁,一觉醒来,女人的身心从内到外多了份质感,有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