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的作文10篇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1

一、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离不开文稿,把单一的文稿通过某种方式使其完整的结合在一起,表现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是文字编辑者基本技能的考验,更是对其思维能力的重大检验,关系整个新闻节目的成功与否。电视新闻的存在基础就是电视新闻中体现出来的编辑思想,没有这种统一的编辑思维,整个新闻节目就没有系统性,没有编辑思想作支撑,新闻节目就会灵活性,显得死气沉沉。文字编辑者要具备宏观把握时事新闻的敏感性,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新出台的各项方针***策,不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还有熟知其出台意义和影响。除此之外,对近期发生的某些社会焦点新闻事件做到及时准确的信息追踪,在把握大量时事新闻的基础上确立独特的新闻观察视角,及时准确有深度的解读新闻,所以,文字编辑者要善于把握当前社会最新动态,把最新最有用的信息传播给大众群体。

除了编辑思想影响新闻节目的受众效果之外,电视新闻还有重要一环就是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就是对文稿的修改、增删与组合,能够合理有序的安排组合新闻文稿,是零散的新闻文稿表现出较大的可观赏和可接受性,唯有这种方式,才能把文字编辑工作者的思想传达给受众。

二、文字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体现

(一)电视新闻首先要能吸引观众眼球,不单是画面的表现,同样对于文字编辑来说,最主要的吸引之处在于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是进入观众眼球的第一道关闸,标题包含了所要传达的信息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对引导受众群众作出正确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由于受标题本身特性的影响,标题不可能长时间的停留在电视荧屏上,一般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这就对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准确、简洁、生动,又要亲切、朴素、活泼,使之能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大众接受电视新闻的方式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对于文字编辑来说,其主要表现为内容摘要、新闻导语等方面。用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简述新闻摘要,对新闻导语的制作要能充分把握好播音时间,给观众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去思考、去接收信息。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新闻稿之间的串联工作,适当的进行小结或概况,减少听众的大脑负担。

(三)电视新闻还有经得起仔细推敲,不能出现任何低级错误。在短时间内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要充分表现画面的质感,还有注意语言的修辞表达。新闻用语要正式,标题要新颖,要保证整篇新闻稿词句的正确性,修辞运用要得当,过于注重辞藻则会失去新闻固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就要求文字编辑工作存在撰写新闻稿时,要注意文字的运用,能够根据新闻的性质和特征,正确选用合适的语言风格。

(四)电视新闻还讲究结构性,电视新闻的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传播效果的优劣,只有良好的新闻框架,才能保证新闻节目能够拥有一定的收视率和受众群体。电视新闻的结构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头版头条新闻,这是整个新闻编辑的思想立足点,关系到整个新闻版块的构建和新闻素材的收集与选用,是表现新闻整体性的首要工作;其二,栏目的设置,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也是表现新闻编辑者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增设栏目,可以更好的挖掘新闻的内在价值,表现新闻的完整性;其三,新闻评论,对新闻进行简单而深刻的评述,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从而达到提升节目水平的最终目的。文字编辑要善于捕捉新闻中的潜在意义,并据此配发“编后语”等短评,抓住新闻报导中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论述、论证影响受众。

(五)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还要注重创新。任何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独特的创意,创意是一个节目存在发展的必备因素,是电视节目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文字编辑要把握在把握电视媒体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去挖掘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制定出符合需求的新闻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栏目。

三、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创作技巧

电视文字语言是新闻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闻文字语言,无疑会给传统意义上的枯燥无味的新闻增添更多生机和活力。

(一)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创作

文字是所有电视媒体传播信息最基本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任何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文字语言。各式各样文字充满了电视屏幕,主要分为听的和看的两大类,所以新闻编辑者要能够深入了解新闻节目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求与需求,要能创作出简便易记,容易理解的新闻语言。大众对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达到最佳的传播目的,并能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新闻语言创作最终目标是要使观众看得懂,听得清,轻轻松松的享受,最后还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新闻语言的创作,要能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性,把语言的新鲜性、深刻性和可听性、“可看性”集于一体,增加新闻的语言和谐感。

(二)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通俗性

为了保证电视新闻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电视新闻中的文字编辑要规范简洁,以便于快速的传递信息。要满足现代电视信息传播的快捷、大容量、高密度等目标要求,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要做到“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简单化、口语化是现如今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对于新闻语言来说,更要做到通俗易懂。新闻语言如果太专注于表达的深奥意义,那么很多观众可能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会导致观众不能及时准确的解读新闻内容。

(三)新闻文字编辑的艺术性表现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2

【关键词】新闻 采访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够抚平人类内心的不平与苦难,也能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新闻记者采访之中很关键。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能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度,记者可从被采访者处得到更为真实、准确的信息,利于提高采访质量。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分析

人文关怀的本质在于一切以人为核心。实施人文关怀时,应从人的精神与心理层面出发,强调对人的精神支持,以充分体现人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对人的内在需求予以关注,及时了解与关照人的基本精神生活,且深度追求人性的平等与自由。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新闻采访属于首道工序,其与广大受众需要进行最为直接性的接触。记者在采访时,应始终遵循人本理念,及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每个细节,让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人性化、价值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思潮与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媒体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进而会对新闻报道工作产生严峻的挑战。为提升新闻采访效果,必须渗透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及时发挥好各项职业责任,进而引导受众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重视新闻记者采访的人文关怀极为关键。

二、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实施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时,为全面推进人文关怀工作,应及时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将人本理念全面渗透到记者采访工作之中,这是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职责。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意识到采访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采访效果。

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度不足。人文关怀具有宽泛的内涵,主要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与肯定。然而,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人文关怀渗透情况的分析,意识到记者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与理解比较简单,单纯地认为采访内容百姓化、选材接地气儿、采访方式直白化等,认为这样就是人文关怀,未从人的精神层面与思想领域出发,人文关怀过于表面,也未对受众进行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有效引导与认同,成为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

过分追求收视率,博噱头。在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才能彰显整个新闻消息的真实价值。结合受众的基本心理状态,惊悚、刺激或惨烈的事件会更加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记者为了博取噱头而选择轰动性的新闻,且奉行“高收视率”的理念,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未充分考虑被访者的实际感受与心理变化,导致整个新闻节目的报道缺乏人性化理念。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对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比较高,记者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到维护正义、传递正能量,而实施新闻采访技术是完成相关任务的主要方式与载体。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有了健全的人格 ,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然而,这些记者关注的仅仅为技术层面,如采访角度、提问、中心思想的提炼等,但是却忽视了记者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最终导致在采访时偏离人文关怀的主题。

三、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做好媒体定位。在新闻采访时,必须要做好媒体定位,一旦定位不当,就会使得人文关怀出现误区,最终会严重影响新闻记者采访质量。新闻报道属于公众的教育者与引导者,也是社会舆论导向的核心性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件极易受到市场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驱使与影响,甚至部分单位为了过度追逐利益而发生采访内容失真的情况,这会为公众提供一些不真实性的新闻内容,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可信度,最终让整个新闻节目失去社会价值。因此,在开展新闻采访时,要充分做好媒体定位,及时从公众的长远需求与利益角度出发,及时挖掘出新闻信息的人文要素,及时了解人们的心智,进而提升人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

知情权与隐私权。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要做好知情权、隐私权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平衡,进而提高新闻采访质量。从受众知情权角度考虑,实施人文关怀时,可能会与被报道者隐私权产生一定的冲突,此种问题时有发生,情况严重的还会涉及到法律层面。为了实现新闻采访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强记者专业素质建设,保证记者要具备足够的职业道德,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尽管提供的属于社会价值,但是不准侵犯公民的个人权益。

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新时期,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需要记者参与其中,且对记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若想不断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必须不断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记者要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才能掌握采访技巧,采访时能充分凸显人文关怀的理念,大大提高采访质量,这是对记者能力的必然要求。记者要时刻提醒自身及时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贯穿到新闻采访之中,禁止为了获取蝇头小利而违背自身的意愿与良心,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心理需求,避免使得人文关怀工作相对缺失,影响新闻节目的呈现效果。因此,日常W习中,应加强对记者高尚情操的科学性培养,严格坚守道德底线,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科学性塑造,进而提高新闻节目呈现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闻媒体若想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必须重视采访的人文关怀,必须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格,同时,记者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标准,进而实现整个采访任务的人性化,以凸显整个新闻节目的人性化特点,这对于新闻节目质量与受关注度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朝阳广播电视台)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3

一、新闻真实研究状况回顾

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伴随着“五四”时期新闻学的诞生而开始的。从那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关的新闻学书籍和研究论文大都涉及新闻真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在新闻实践中也常常涉及新闻真实问题,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基本停滞。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学术研究才开始出现。

综观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近30年来有关新闻真实的研究,可以说成果非常丰富,有专著,有论文,而在新闻理论教材中也都有对新闻真实问题的专章介绍。

其中,直接研究新闻真实问题的专著(含论文集)目前见到的有四部:新闻局、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编《真实――新闻的生命》,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4月版;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所著的《新闻失实论》(上、下册),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出版;空***报社通联处编著的《新闻求实录》,蓝天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杨保***的著作《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中关于新闻真实的专章专节介绍就更是不可胜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开始到现在的将近100本新闻理论著作或教材中无一例外都有关于新闻真实的内容。

就论文来说,要想获得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新闻真实研究的所有论文的准确数字实在困难。仅是CNKI中收录的1980年到2006年间与新闻真实相关的论文数量就达到277篇,2007年前四五个月CNKI所收论文数也已达到2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闻真实问题的关注程度。

以上是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数量方面来说的。若从研究成果的纵向演进来看,我们可以把近30年来的新闻真实研究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

这一时期新闻真实研究的特点,一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界拨乱反正、寻求新闻规律回归的背景之下,许多文章都是揭批、“”极“左”路线下新闻的“假、大、空”现象的。二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业务范畴之内,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新闻实际工作,是为了消灭新闻失实这一“顽疾”,因此研究的学理性较为欠缺。

(二)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整个90年代

这一时期有关新闻真实性的讨论逐渐显露出从新闻业务范畴向业务性和理论性探讨兼而有之的方向逐渐转变的特点,学理性和纯理论探讨色彩逐渐显现。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客观真实与媒介真实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讨论的展开来体现,也可以从探讨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客观性、文学真实、职业道德、舆论监督、及时性、阶级性、***性等之间关系的论文大量涌现中得到证实。

(三)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在保持前一时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探讨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文章明显增加;二是研究探讨新闻侵权与新闻真实问题以及舆论监督中的新闻真实问题的文章明显增多;三是对新闻真实的验证、评判,以及对新闻失实现象的综合治理等问题开始引起关注,反映出对新闻真实问题研究视点、范畴和深度上的变化。

二、新闻真实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新闻真实是新闻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论题,许多问题总体看已获得共识,在此仅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简单概括:

(一)对新闻真实性含义及要求的研究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内涵,郑保卫教授提出: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本质在于以事实为基础来报道新闻。因此,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时,要从客观实际入手,把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如实地报道给受众①。

对新闻真实性含义的研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如杨保***就提出要从传受两个方面来看新闻真实的含义。

关于新闻真实的要求,郑保卫教授的观点是:(1)具体事实要真实准确;(2)概括性事实要真实客观;(3)局部具体真实要与整体本质真实相一致。

(二)对新闻真实理论中几组概念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几组相关的概念,如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等。

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问题是学界和业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本质真实”。对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认为,新闻只要如实反映和报道事实,做到现象真实就可以了,无须强调什么本质真实。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闻仅仅做到现象真实是不够的,而应当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并认为本质真实是对新闻报道的更高层次的要求②。

⒉事实真实(概括真实)和总体真实

黄旦教授认为,新闻真实应该包括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两方面。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报道的事实完全准确无误,且对事实的描述、概括也符合事实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逻辑;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所有达到事实真实的新闻合起来要能够反映社会的某个层面的总体面貌③。

⒊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是在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的另一对概念。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实际上大体相当于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这组概念,只是“宏观真实”更多地是从“本质真实”这个概念演进而来罢了。由于人们感觉到“宏观真实”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包含原来“本质真实”论中的合理成分,又可以规避“本质真实”概念所容易引发的歧义和人们对它的逆反心理,所以便逐渐用它来取代“本质真实”的概念。而既然有宏观真实,与此相对应的便就有微观真实了。

⒋“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

“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是杨保***近年提出的一对概念④,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如有学者就认为,不能将现象分为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因为假象真实其实是未探究到新闻的本质所造成的。当然,作为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理解,此对概念毕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维度,值得关注。

(三)关于真实性与***性原则关系的研究

在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中,***性原则是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的,而且人们往往习惯于强调***性,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进入新时期以后,对这一问题学界基本上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即把***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看做是新闻工作中基于不同层面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治原则,而真实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业务原则,两者不是对立的。

(四)关于新闻失实表现、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

对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防治办法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不仅有大量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而且,所有的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在讨论新闻真实问题时都对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的种种表现及引发失实与虚假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方面,因其观点多样又多为常识,在此不赘述。

(五)对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真实理论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真实问题和有关学者、报人、***派组织等的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

⒈对近代新闻真实思想萌芽的研究,如对近代报纸“有闻必录”思想、对近代报纸办报宗旨中的有关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等。

⒉对现代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如对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早期新闻学者们的新闻真实思想的探析。

⒊对中国***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包括***的相关文献、领导人讲话、文章、重要报刊社论等中所包含的与新闻真实思想、观点的研究。

三、新闻真实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传媒实践的发展,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

(一)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研究

近年来在有关司法案件的报道中,常因记者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而引发新闻官司,也使得新闻侵权问题成为新闻工作者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关于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探讨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此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新闻真实必须以法律真实作基础。新闻传媒固然应以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为其基本职能,但是新闻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媒介的活动应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有学者提出,为了避免诉讼纠纷,新闻界应该建立一套新闻真实的证明规则,这一证明规则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而不能以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依据⑤。

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新闻真实未必是法律真实,认为新闻真实作为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时很可能面临诸多尴尬⑥。也有学者从证据学的视角考察和比较了新闻与司法对真实的不同建构,强调新闻真实不同于依据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建构的司法真实⑦。

在研究新闻与法律问题的时候,必然涉及到信源问题,信源问题又涉及到隐匿权问题。而隐匿权与新闻真实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在此问题上,陈力丹等曾借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在2005年才曝光这一事件,谈及新闻真实和信源隐匿权的冲突问题,认为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但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又是不符合新闻职业常规的。西方媒体的职业常规是,当暴露信息源可能对信源提供者产生危害时,应采取隐匿信源的方法,但这又与法律产生了冲突⑧。这一现象形成的悖论是新闻真实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二)对网络新闻真实的研究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由此带来的网络媒体把关困难、虚假新闻盛行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有关网络媒体新闻真实的研究近年也开始出现。

龙运荣在《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一文中论述了网络新闻真实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如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多数网站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专业训练,随意删改稿件;对“快”的片面追求;以及市场逻辑下网站的逐利行为等,都会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很大威胁,造成新闻不真实⑨。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建设性意见。如刘玉民在《媒体转载网上言论应当事先核实――“文清诉《重庆商报》案”引发的思考》一文中对网络在引用事实时的核实做了强调⑩。

另外,杜骏飞在其《网络新闻学》一书中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论述了网络新闻宏观层面上的“求真”理念和由于信源的多样性所带来的更加接近和达到“真实”的可能性。

(三)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认识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认识上,从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甚至有人提出了“绝对真实”的概念。但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新闻实践中许多新闻真实的制约因素的认识和一些哲学理论在新闻真实研究中的引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原来一直强调的“完全真实”“绝对真实”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新闻真实其实是一种有限度的真实。

如杨保***在《新闻真实论》一书中就从新闻真实实现的各种制约因素出发,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认为,制约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很多:(1)新闻传播主体因素――新闻传播者是否具有保证新闻真实的道德品质,对新闻真实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2)新闻媒体自身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所持有的新闻观、新闻真实观,新闻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和其所拥有的意识形态观念、***治立场,新闻媒体的实际利益追求、媒体的品质与格调等等因素,也都决定着新闻真实实现的程度、范围和方式等。(3)传播环境因素――来自于***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的制约也必然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真实。另外,实现新闻真实报道还受到法律、道德、***策等的限制。正由于有着这么多的限制因素,新闻报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新闻真实也就必然是有限度的了。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如曾宪明就从***治集团的角度考察、论证了阶级社会中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提出,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不真实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特征和需要。新闻真实有限理论既反映了客观真实现象,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另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认为: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但永远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绝对等同。

四、小结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⒈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新闻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论题,是个需要永远挖掘和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

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认识是不断演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在***性原则框架内对其进行强调向使其回归到新闻自身层面来认识和探讨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关于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正趋于成熟。

⒊市场因素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真实的研究开始向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新闻真实研究等方向转变。这充分反映了新闻真实问题研究,乃至于整个新闻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特点。

⒋在看待各时期学者对新闻真实的观点时,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要将问题置于各自时展的背景之中,不应以现在的视角苛求历史。

⒌新闻真实问题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不少,也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但是从操作和应用层面看,目前问题依然很多。失实报道屡屡出现,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我国新闻界在维护和实现新闻真实的路途上仍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② 郑保卫:《对新闻真实理论中两组概念的解读》,《新闻战线》, 2007/06

③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④杨保***:《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国际新闻界》, 2005/6

⑤ 罗万里:《立法视野中的新闻真实原则》,《法学杂志》, 2005/04

⑥ 高江宁:《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记者摇篮》, 2005/01

⑦ 李立景:《新闻真实性的证据学思考》,《新闻界》, 2005/02

⑧ 陈力丹、费杨生:《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当代传播》, 2005/6

⑨ 龙运荣:《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2002-9-12),/ shownews.asp?newsid=2841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4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5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四种关系;

中***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引言中强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可认为是有关部门制定《准则》的初衷。为了深刻理解《准则》的基本精神和规范性要求,促进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本文拟对《准则》中强调的“四种道德”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新闻工作者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工作者与社会的关系,在《准则》中最为重要,被放在首位。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理解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我国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国家、人民、社会这几个概念在内涵上有一致性。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可以看成是对***、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因此,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首先表现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牢记于心。

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对于我们***的成长、对于人民***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和人民之祸。”所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本是“为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导向?《准则》作了详细说明,即“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治稳定的舆论。”这些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指明了道路。

(二)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

所谓“受众”是指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的总称。《准则》通篇没有提到“受众”这二个字。但并不意味着它否认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客观存在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是相当程度上被包含在“人们”、“群众”这些外延更广的范畴中。新闻工作者(传者)与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互为存在前提。传者的任务是选择、制作、传播事实,它的直接目标指向是受众。从传的角度看,它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对新闻媒介和一定的传播内容及新闻的意义理解有选择性,要实现新闻传播,传者必须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传播和接收的协调。《准则》规定“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研究受众要求中哪些是正确的、有益的、健康的,哪些是不正当的、无益的、有害的,以整体受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传播活动,不能为一时的“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而损害整体受众的利益。同时,新闻工作者如果能不断提高自己吸引受众、指导受众的水平,绝大多数受众的情趣追求、文化素养可以逐步提高、理想境界得以升华。

(三)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这里的“采访对象”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被采访的个人,也包括被采访的单位、群体。新闻工作者将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的情况写成新闻作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出来。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因特定的新闻事实产生联系。这一联系是新闻传播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前者对后者的了解、反映、报道,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和采访对象不应该产生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准则》针对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在第五条中提出了“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的要求,用大量笔墨对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道德关系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这一点有时很容易被忽视,进而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四)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各新闻媒体,在竞争中应处于平等地位。尽管各新闻单位在隶属关系、受众群体、覆盖范围、传播方式等方面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和人民的信息传播工具、舆论宣传工具和文化娱乐工具。《准则》第六条“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指出:“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优势。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提倡互相学习、相互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尊重同行和其他作者的著作权。在国际新闻界交往中,要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尊严。”

以上对《准则》解读中,尚未提及其中很重要一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我认为,这个问题反映了新闻工作者与有关各方面形成的各种道德关系。《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这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受众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检验报道的真实性。《准则》规定“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这牵涉到新闻工作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五)《准则》四种关系的当代意义

正确处理好《准则》中提到的四种道德关系,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解决好目前我国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这些不正常现象至少包括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煽情新闻这三种。

第一,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6

[论文摘要] 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范畴。新闻价值的发现以社会文化环境为其本源。从历史的观点来讲,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状况不一样,人们的价值观亦不一样,新闻的社会价值基础就不一样。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新闻价值观不同。新闻社会价值观受到受众和传播者文化特质的影响。要使新闻传播真正造福于社会,就应实施合理的传播控制。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二、新闻传播控制

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在新闻工作中不得带有偏见。偏见可能会使媒体赢得销路,但是媒体必须拒绝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差异来获得商业利益。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传播者必须意识到有选择地进行报道以及报道中存在的针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偏见所带来的危险。将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概括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失之偏颇。公众有权获得无偏见的、准确的、公正的和平衡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用无偏见的方式搜集和报道事实。新闻报道要客观,新闻工作者不得在报道中以个人偏见作判断。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媒体对事实存在不平衡报道或偏见性报道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带有传媒倾向和利益动机。利益动机是导致新闻扭曲真相,常常成为“伤害性”新闻的原因。新闻工作者、媒介和社会总是处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之中。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在现实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影响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讲,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府、广告商、有影响力的个人、媒介内部或其他利益集团,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就会被动摇。新闻工作者的私人利益与其职业角色间常常存在冲突。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贿赂问题。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准则明确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新闻客观公正的贿赂和诱惑,无论是金钱、有价证券、礼品,还是宴请、免费旅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便利服务,包括接受交通便利、食宿便利等。记者不得索要、接受贿赂以及任何可能有损于或影响其职业行为的诱惑。新闻工作者与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利益也存在冲突。在这一冲突中,媒介所有者影响和干预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是造成新闻扭曲的主要方面。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媒介所有者往往为了自身的***治、经济利益,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媒体的编辑方针施加影响,甚至横加干涉,对违背其利益的记者或编辑施加强大压力,迫其就范。

综上所述,对大众传播实行有效控制十分必要。首先,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共行***还没有设置媒体官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任何新闻制度都是***治制度的一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理论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新闻哲学。在事关国家重要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府可以而且应该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害的声音实行传播控制。如果大众传媒的声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危害了公众的利益,***府就应该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对影响社会稳定;宣扬暴力、***、迷信、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的恶新闻现象,要予以警告或给予处分。我国的新闻***策的综合决策已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府在传媒***策上,要求新闻传播必须服从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今后新闻***策协调、管理功能的加强;另一方面,***策客体的集团利益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策制定中来,与***策主体共同完成***策的制定,使新闻***策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其次,应加强传媒的自我控制。传媒的自我控制是指传媒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十只手指尚有长短,不同的新闻记者,水平自有高低。所以,要有一定的质量控制缩短记者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新闻质量的差别和视角之间的背离。这种质量控制这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实现。编辑不仅是编稿,还要改稿,有时甚至还要帮记者写稿。在一些新闻制作过程中,由于记者在不同视角观察,不能观全貌,所以,往往是编辑将各路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写稿,再由现场的记者表达出来。编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核心管理者。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文明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从发展程度和社会总体水平来看,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有些方面甚或相当落后。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建设富足、和谐的中国,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责任。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体育新闻传播工作必须服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创造出高尚、健康、充满激情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震.生存的存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7

[关键词] 新闻价值 新闻传播控制 文化特质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二、新闻传播控制

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在新闻工作中不得带有偏见。偏见可能会使媒体赢得销路,但是媒体必须拒绝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差异来获得商业利益。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传播者必须意识到有选择地进行报道以及报道中存在的针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偏见所带来的危险。将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概括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失之偏颇。公众有权获得无偏见的、准确的、公正的和平衡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用无偏见的方式搜集和报道事实。新闻报道要客观,新闻工作者不得在报道中以个人偏见作判断。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媒体对事实存在不平衡报道或偏见性报道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带有传媒倾向和利益动机。利益动机是导致新闻扭曲真相,常常成为“伤害性”新闻的原因。新闻工作者、媒介和社会总是处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之中。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在现实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影响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讲,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府、广告商、有影响力的个人、媒介内部或其他利益集团,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就会被动摇。新闻工作者的私人利益与其职业角色间常常存在冲突。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贿赂问题。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准则明确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新闻客观公正的贿赂和诱惑,无论是金钱、有价证券、礼品,还是宴请、免费旅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便利服务,包括接受交通便利、食宿便利等。记者不得索要、接受贿赂以及任何可能有损于或影响其职业行为的诱惑。新闻工作者与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利益也存在冲突。在这一冲突中,媒介所有者影响和干预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是造成新闻扭曲的主要方面。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媒介所有者往往为了自身的***治、经济利益,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媒体的编辑方针施加影响,甚至横加干涉,对违背其利益的记者或编辑施加强大压力,迫其就范。

综上所述,对大众传播实行有效控制十分必要。首先,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共行***还没有设置媒体官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任何新闻制度都是***治制度的一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理论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新闻哲学。在事关国家重要事业发展的问题上,***府可以而且应该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害的声音实行传播控制。如果大众传媒的声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危害了公众的利益,***府就应该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对影响社会稳定;宣扬暴力、***、迷信、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的恶新闻现象,要予以警告或给予处分。我国的新闻***策的综合决策已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府在传媒***策上,要求新闻传播必须服从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今后新闻***策协调、管理功能的加强;另一方面,***策客体的集团利益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策制定中来,与***策主体共同完成***策的制定,使新闻***策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其次,应加强传媒的自我控制。传媒的自我控制是指传媒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十只手指尚有长短,不同的新闻记者,水平自有高低。所以,要有一定的质量控制缩短记者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新闻质量的差别和视角之间的背离。这种质量控制这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实现。编辑不仅是编稿,还要改稿,有时甚至还要帮记者写稿。在一些新闻制作过程中,由于记者在不同视角观察,不能观全貌,所以,往往是编辑将各路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写稿,再由现场的记者表达出来。编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核心管理者。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文明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从发展程度和社会总体水平来看,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有些方面甚或相当落后。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建设富足、和谐的中国,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责任。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体育新闻传播工作必须服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创造出高尚、健康、充满激情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震.生存的存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8

目前学界关于新闻体裁的分类十分庞杂,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体裁概念理解的模糊。与新闻体裁概念最为切近的是新闻文体,从学理上厘清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概念,有助于新闻信息的再现操作。特别是在当下全媒体[1]语境中,正确把握新闻体裁意涵,有助于更好地审度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客体”、“符号”与“意义”,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

一、 新闻体裁的渊源

新闻信息古已有之,“在古代,新闻信息的陈述内容和传播方式与其他信息没有太大差别。”[2]新闻信息从其他信息中自觉地分离出来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与发现,它显示着人类关注与读解事实信息的新思维、新方法。对新闻事实的认知遵循的是科学的符合论,是新闻主体在新闻思维统摄下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式的一种对象性的功能表现”。[3]127采写新闻就是运用新闻思维与新闻认知来审视与再现新闻事实信息,它要求人们严格按照新闻式的认知开掘新闻价值,发现、采写新闻事实信息。新闻体裁的理论界域就是其处理新闻事实信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框架,是在新闻思维与新闻认知浸润牵引下,左右着新闻主体观照新闻事实信息的新闻认知定式。

新闻体裁起初是对文学文体的借鉴。当下学术界一般认为,文体,又称体裁,是指内容得以表现的文章样式,也就是文字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方面所形成的外部形态。人们常将“类型”、“体裁”、“体制”、“样式”、“文体”、“种类”等交叉使用。如“文体,指文学的体裁、体制或样式”[4]。文体,“指文学体裁或文学类型”[5]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童庆炳先生的观点,他指出,“长期以来,文体一直被理解为体裁。”“文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裁问题,而是关系到文章写作的全局性的问题。”“文体是一个系统,它由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构成。”[6]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体’被定义为文学体裁,于是文体研究也就被限定为文学体裁的研究。”[6]3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学界目前几乎将文体与体裁视为同一个概念,但是,按照童先生的观点,文体与体裁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童先生不仅对文体作出了富有创见的论述,而且提醒今天的学界必须注意运用新的视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文体研究不同于体裁研究,要科学地赋予文体与体裁不同的理论界域。

李良荣先生在其《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对中国报纸文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我国学界对新闻文体较早的理论探索。其研究表明:中国报纸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从借鉴到自立的不断规范化、学科化过程。对西方的借鉴,现实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滋养,商业报纸的出现,反映战争、商情、灾害等内容对新闻的准确性要求以及电讯稿的出现,都从不同角度促使报纸文体“按照报纸的特殊要求不断地变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各种新闻写作体裁”[7]。但李先生在其论述中并没有将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进行理论上的区分。现在关于新闻体裁与文体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是: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事件)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8]。“新闻文体,新闻体裁中以文字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在长期实践中,为适应读者和传播事实的需要产生了新闻文体,并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9]实际上,我国新闻文体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它的确是在借鉴文学文体的基础上,按照“报纸的特殊要求”逐步形成实践与理论的自觉的。简言之,新闻文体直接渊源于对文学文体的借鉴。无论是文学文体还是新闻文体,其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新闻观念的确立及新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们审视新闻文体概念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新的理论语境,它要求我们将新闻体裁概念的理论内涵重新予以明晰,进而真正从文学的借鉴中进行学科自立。

二、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

事实上,“认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从其直接所要实现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认识的主体根据其现实的本质力量和认知定式,接收和获取信息、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3]18。新闻体裁就是对新闻文本的分类,它以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事实再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彰显程度为标尺,对新闻文本作类别划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并不存在原原本本的客观事实,因为任何事实或现象都已经是经过描述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和指述语言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何种方式和面目呈现给我们。”[10]287 “每个新闻事件都有不同的叙述框架,一个好记者应该选择那种公正的、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框架”,“选择好的叙述框架,可以使记者摆脱记者个人偏见、信源价值观的影响”[10]290。分类就是区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新闻体裁分类就是给新闻报道确立一个新闻叙事的文本理念框架。

在对过去分类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面对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必须从新闻学学科自身的理论属性出发来展开。首先,新闻文本属于实用文范畴,新闻文本的基本功能是再现新闻事实信息,这就与文学文本相区别。实用文相对于审美文,其文本信息中呈现的概念性命题或逻辑性信息更加充分,新闻事实中的可再现性与可分辨性信息更加清晰,新闻文本的表达方式也更为直接,其功能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次,新闻体裁是对新闻文本的文类划分,“裁”的本质就是进行理论的抽象与切割。虽然可以运用不同标准对新闻文本进行理论上的划分,但从有利于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出发,以新闻文本再现新闻事实的功能性特征作为新闻文本的分类标准,更能彰显新闻学的学科理念,也更便于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再次,坚持以新闻理念为标准透视新闻文本的功能特征分类法,其合理性在于新闻理念来自新闻文本实践,又是对新闻文本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反思,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检视,有助于提升新闻理论的科学性。最后,从涵括性上看,新闻文本是新闻事实信息的符号性再现,当下媒介符号包括文字、声音、***像、信号及其组合,以新闻文本的功能性特征为切入点的新闻文本分类,有助于涵盖全媒体语境下新闻文本的多元符号呈现质态。因此,以新闻理念为背景,从文本的功能属性及其意向性诉求出发对新闻文本进行理论上的分类,应当说是一种更趋科学的视角。

从新闻理论发展过程看,从最初个案的新闻文本出现到后来纷繁众多的新闻文本实践再到其后新闻文本分类意识的逐步确立,实践的自觉与理论的反思,使得新闻文本自身的理念性的功能特征日益彰显出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新闻理论研究的深入,迫切需要科学的新闻理念直接融汇到具体的新闻文本实践中,将新闻理念直接内化为新闻体裁的功能性内涵,直接指导新闻文本的实践操作。从本质上看,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是互通互融互塑的,新闻理论来自于新闻实践,新闻理论又回归到新闻实践。比如,人们先将新闻文本分为消息、通讯和评论,后来又将其表述为消息类、通讯类和评论类。从理论上看,前者对应的是新闻体裁,后者指向的是新闻文体。所谓“消息类”,实际上是消息文本的集合,它以新闻文本的实践存在质态为观照对象,是存在态的新闻文本,是消息体裁在新闻报道中的具象呈现。以新闻体裁概念观之,就可以直接表述为“消息”,体裁类分的背后已经内涵着对消息文本实践的理性诉求。质言之,新闻体裁彰显新闻文本的共性特征而忽略个性化表现,与之相反,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话语实践,是新闻体裁的共性特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个性化呈现。新闻体裁更注重的是其理论的抽象性及其对实践的导向性,新闻文体侧重的是新闻体裁的理论功能在新闻实践中的文本性再现。

三、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呈现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还是未来诞生的新媒体,新闻报道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报道什么、怎么报道。报道什么的判断标准是新闻价值,在怎么报道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文体来报道。一旦报道对象确定,新闻采写人员就必须考虑是选用消息、通讯或者言论去报道,这就涉及新闻文体。

新闻文体不同于新闻体裁,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的文本话语质态,是新闻体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文本话语的框架性表征及其功能呈现。质言之,新闻文体是以新闻文本的话语质态为观照对象的,是“作为话语的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它既可以特指某一个具体的新闻文本,也可指向具有相似性文本特质的集合。而新闻体裁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是新闻文本,其立足点在于以某一特征为标准的具有相同文本特征的类的抽象。从总体上看,新闻文体与新闻体裁都以新闻文本为自己的观察点,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但观照的视域不同,方法不同,着力点不同,因此概念内涵不同。新闻体裁注重的是对新闻文本的“特征性”、“类别性”切分,新闻文体指向的是新闻报道中由不同的新闻体裁所建构的文本话语形态。即是说,任何新闻事实信息最终都必须通过不同的新闻体裁来呈现,新闻体裁作为一种理念性、框架性、意向性的层级规则,从特定角度规定着新闻事实信息在再现过程中的信息构建走向。就像语言与言语,语言注重共性规则,言语侧重个性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是语言的话语实践。要言之,新闻文体是新闻体裁在具体的新闻事实报道中的文本话语质态。而新闻体裁是对新闻文体的类型特征的抽象。一个是特征性抽象,一个是质态性呈现。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9

关键词 新闻学 学科属性 社会科学

刘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后。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研究精品培育项目《“新闻经典”研究》最终成果的一部分(skj201004)。

时至今日,中国新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新闻无学”的争论也已告一段落,但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等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诞生于20世纪的新闻学还尚显稚嫩,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层次不高等依然是不争的事实,许多新闻学的基础问题还未彻底厘清,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新闻学到底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这一新闻学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学科归属是关系到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新闻学到底是向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靠拢,还是向社会学、经济学、***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逼近?这不但关系到新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实现,且会影响到新闻学能否在学科之林中与其他学科平等地展开交流对话。下面笔者将在论述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之争的基础上,通过辨析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重点阐释新闻学的学科属性问题。

一、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之争

客观地讲,20世纪的中国学术研究中,既有人文学科的研究,亦有社会学科的研究,但向来只有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的提法,而没有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尽管《辞海》上已单独作为一个条目而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的提法。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提出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要求。[1]因此,新闻学早期关于新闻学科归属的讨论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而主要讨论当今新闻学众学者在新闻学科归属问题上的争议。综观新闻学科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这一问题,学界仍无一致的看法:

一类以李彬、李希光、屠忠俊、吴廷俊、徐培汀等为代表,认为新闻学科是人文学科。他们在分析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时指出,首先是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学科,而传播学是社会科学的行为学科。再次,二者研究的方法不同,新闻学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讲究人文性,体现人对人的终极关怀,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质的方法、思辨的方法;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实证的方法。[2-5]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唐远清则根据李承贵提出的划分人文学科的4个主要依据,即人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气质;直接与人的意义特别是精神价值相关;对人、社会、民族具有价值导向、精神塑造等功能;研究具有主体性、求异性、偶然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等特征,认为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6]

再一类以郑保卫、张昆、赵凯、丁法章、黄芝晓等为代表,认为新闻学是以新闻现象和新闻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7-9]除概念界定外,对新闻学为什么属于社会科学,其与人文学科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并无过多探讨。

还有一类以杨保***为代表,认为新闻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同时兼有一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新闻学是对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活动特征及其规律的探讨和揭示。按照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与基本区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但是,严肃一点讲,社会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说要求研究者以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结论,而新闻学还包含着人文的思想和论述、价值性的评价与判断。因而,就学科性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闻学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但同时兼有一定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10]

上述论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一个明显缺陷即大多并未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科学区分角度进行新闻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唐远清和杨保***虽然区分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不同特征,但失之系统、全面。

唐远清依据李承贵提出的划分人文学科的4个主要依据来定义新闻学科的学术归属,相应标准虽容易区分,具体到实践中则很难操作,究竟何谓突出的“人文”气质?

么学科的研究才算与人的意义特别是精神价值直接相关等等,并无明确的具体的规定。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单列一节论述新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坚持认为新闻学是人文学科,但在前文中却把新闻学界定为“新闻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媒业的***的社会科学” (博士论文阅评人雷跃捷也指出了这一点),这就出现了前后矛盾、顾此失彼的现象。

而杨保***在谈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别时,仅谈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判断类型的不同,判断标准有失片面。另外,在认定新闻学兼有人文学科属性时,仅仅从目前新闻学研究现状出发,认为相关的理论著述在事实判断之后,总要加上一个价值判断的尾巴,认为新闻学科兼具人文学科属性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因为现有著述存在的问题与该学科属性并不等同。

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这里,笔者从区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特性出发,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判别标准归结为4点,以明确新闻学科的学科归属问题。

1. 研究对象和价值

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下来的文化。人文学科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而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侧重于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即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和人类的精神文化,社会科学关注的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

2. 研究方法

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阐释性、评价性的特点,强调研究者的个体性和独创性,它的知识并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呈前后递进式发展,而是散点、跳跃式的、或不断阐释性的。一些古典著作中提出的命题可以被后人不断地理解和阐发。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分析、归纳、证实等特点,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前后递进式的,前人提出的某些命题可以被证伪或替代。

当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虽越来越多地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法,但社会科学并不排斥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既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来研究认识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关系、结构和功能,又需要采用人文科学的精神与情感体验方法来把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因为社会具有物质客观属性与精神观念属性两重性质。

3. 成果形式

人文学者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与创造,主要表现为精神的收获和思想的创造;而这些收获与创造,主要以人文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社会科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除以社会科学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外,还集中表现为决策的制订、规划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甚至表现为规模宏大、长期持续的社会运动。而人文科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则很少以文本之外的形式加以保存。

4. 研究效用

人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而社会科学是应用性学科,所以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不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而社会科学的成果则往往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文学科没有用,只有社会科学才有用,而是说人文科学是一种无形之用,而社会科学则是一种有形之用。社会科学更能直接指向人的现实生活,对人的现实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新闻学的学科属性辨析

依据以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新闻学总体属于社会科学。理由如下:

1. 从研究对象来看,虽然目前新闻学术界并没有取得共识,但根据不同学者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论述,较为常用的关键词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新闻活动、新闻、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现象、新闻与社会关系等。有学者依据56位新闻学者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论述,筛选出中心词的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新闻事业(27次)、新闻(传播)活动(24次)、新闻现象(18次)、新闻工作(14次)、新闻(12次)、报纸(10次)、新闻事业与社会关系(6次)。[11]可见这些关键词都与社会活动、现象、组织、运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有不少学者如徐宝璜、黄天鹏、李公凡等认为,新闻学的间接对象就是全社会。[12]且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开始,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界定的中心词都由比较具象的“报纸”转换为比较抽象的“规律”——学者们几乎

都使用了“规律”一词,尽管在与其他中心词的搭配上,有“新闻事业规律”“新闻活动规律”“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传播规律”等的不同。[13]这符合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的观点,而非人文科学研究对象范畴。

2. 从研究方法来看,新闻学强调研究“新闻事业规律”“新闻活动规律”“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传播规律”等,既然研究对象的中心词是“规律”,那么,强调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虽然新闻学的研究方法目前仍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定性研究并不代表就是主观性研究,定量研究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客观研究,定性与定量只是研究方法的区别,而主观和客观则是研究对象与客观事物的符合、相去程度。“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使用事实、规律、原因等概念,并通过客观语言沟通信息。”[14]与此不同,“人文学科是想象的产物,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语言表达。”[15]从这一点看,新闻学无疑也归属于社会学科,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反映新闻现实,符合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发展规律,有效地指导新闻实践,而非自由想象,闭门造车。

3. 从成果形式来看,新闻学探索与创造的成果,除了以著述的形式保存下来外,还集中表现为新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新闻管理决策的制定,甚至还表现为规模宏大、长期持续的社会运动(譬如公共新闻学)。从新闻学界尤为强调新闻学研究成果要对新闻实践有指导意义即可见一斑。

4. 从研究效用来看,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新闻业务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价值,能够对新闻实践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即使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研究,也强调要对新闻实践有所启迪和教益。尽管目前学界的研究和业界现实尚有一定隔膜,但已有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业界和***界认可。从长远来看,新闻学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实践,对新闻传播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新闻学理当归属社会科学。然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画出泾渭分明的界线,正如著名学者让·皮亚杰所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辨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16]新闻学虽然属于社会科学,但新闻学也具有较为浓郁的人文色彩,从学科性质而言,新闻学是具有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表现在: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价值来说,新闻学既是事学,是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和变革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又是人学,除研究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所起的作用及其运作之外,还需关注在媒体运行过程中传者和受众各自的精神状态、价值情感等。新闻传播事关每一位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新闻学研究决不能因事废人,放弃新闻传播学的人文属性。因为“新闻传播活动根本上是人的交流活动,尽管这种活动在现代以来越来越需要利用机器和制度等途径进行,但它毕竟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从没有离开‘人’的新闻传播”。[17]“新闻学的终极关怀或指向是为人的,新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更加趋近人所能拥有的自由、美好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18]从这一点上来说,新闻学科注定将难以回避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在新闻学科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价值判断是每一个新闻学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新闻学需要事实判断,也需要价值判断。

第二,新闻学的文本之学特征较其他社会科学更重。尽管学界对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否为新闻文本仍存争议,与“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等这些关键词相比较,将“新闻”文本作为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呼声相对弱小一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其成效好坏最终都将反映到新闻文本上。可以说,新闻文本是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无新闻文本则无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新闻现象、新闻工作。新闻学的研究起步于新闻文本,最终无论是作用于新

闻实践,还是作用于新闻管理***策,也将落脚在新闻文本上。新闻学研究是围绕着文本这一中心运行的,这是新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他们的研究未必起步于文本,也未必最终作用于文本,从这点看,新闻学也具有较为鲜明的人文色彩。

因此,新闻学的学科性质为具有强烈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新闻学不单单是人事之学,也是文本之学。

结 语

新闻学具有较多的人文色彩,但新闻学并非人文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一样仍属社会科学。一些学者在辨析新闻学和传播学时过分突出了两者之异,以至两个协同发展的社会科学之“小异”,被说成是人文和社会学科之大别。目前,新闻学和传播学都还尚未达到成熟之境,过分强调其区别,不利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和两个学科的协同共进。两个学科之间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双剑合璧,才能全面提高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地位,也才能在学科丛林中占据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之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承贵.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彬. 媒介话语 新闻与传播论稿[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屠忠俊,吴廷俊.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徐培汀.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 [11] [13] 唐远清. 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35,134.

[7] 郑保卫.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8] 张昆.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 赵凯,丁法章,黄芝晓.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 杨保***. 新闻活动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 李秀云. 中国新闻学术史[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761,760.

关于新闻的作文篇10

关键词:系统论方法;基本原则;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中***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36-02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受众对信息的选择空前自由,只有被选中的传播者才能被听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的选择,首先是通过对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这是因为网络阅读是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将新闻标题作为通向正文内容的唯一链接。因此网络新闻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新闻标题的竞争。作为网络媒介下标题的新形式,研究网络新闻标题也就成为研究网络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将其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考察,使对这一主题的把握进入到一种有序的、系统的状态。

在系统科学理论中,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对象,揭示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将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来研究如何制作好网络新闻标题,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一、运用系统论方法的整体性原则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研究问题时,要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什么要素构成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都要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作为网络新闻的一部分,网络新闻标题与其他因素息息相关:标题揭示新闻内容,强化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不能分割;标题吸引读者阅读,与受众的心理需求相关联;标题可以美化版面,与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连在一起;标题还必须与媒体定位、风格一致。如此多的联系表明,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标题本身,要将其放在一个整体中研究。

(一)网络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

很多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都希望标题能够引人注目,所以常常在标题中设置悬念。但是,在这样的标题里,找不到新闻事实。网络新闻中多是消息,上网浏览新闻的受众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一瞥就能知道哪条新闻是自己最关心的。网络新闻标题受网页显示面积限制,标题往往都是单行,所以一定要慎用虚题,否则往往会使受众不得要领,放弃阅读。因此,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准确概括新闻事实,包含确切实在的事实要素,同时,要争取提炼出新闻事实的亮点。

(二)网络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

受众研究始终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在网络中,受众有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编辑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必须抓住受众的心理,了解什么样的标题最具有吸引力,才能制作出好的网络新闻标题。

首先,编辑要了解受众的视读心理,有助于更合适地安排与配置新闻标题。网络受众的视读心理有其特殊性:网络新闻中的超链接使受众的阅读呈现非线性的特点;网络受众在阅读方面具有跳跃性和检索性的特征,从而呈现“扫描式”的阅读习惯。因此,网络新闻标题的编排要适合受众的“扫描式”阅读习惯,编辑应该选择通俗易懂的词语。

其次,编辑还要注意受众的逆反心理。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在接触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时,抱着一种抵触、反感、甚至是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2]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既有受众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传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过程中,编辑要注意规避因传播不当造成的受众逆反心理,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网络新闻标题力求真实、全面;第二,防止对新闻事实的夸大、歪曲。

再次,编辑要了解受众阅读网络新闻的需求,进而制作出色的网络新闻标题。笔者认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可以注意以下一些受众需求:社会地位需求;文化需求;时代需求;年龄需求;地域需求等等。当然,这些指标在一个网络新闻标题里不可能全部满足,编辑在概括新闻内容时,可视实际情况满足1―2个指标。

(三)网络新闻标题与版面

新闻网站的页面有导读页和正文页两种形式。导读页在网站里相当于报纸的头版,但对网站内容又具有更全面、更清晰的概括。正文页是对新闻信息进行完整展示的页面,受众只有在正文页才能浏览新闻的详细内容。由于两类页面的功能、地位不同,所以新闻标题在这两种页面上的展示也有稍许差别:为了降低网络新闻的阅读成本,避免因过多的搜索带来时间、金钱上的浪费,我国的新闻网站在导读页上推荐的新闻数量很多,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几百条,例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首页,就罗列着大量的新闻标题。受版面空间的限制,网络编辑尽可能的压缩新闻标题的长度,做到不折行。而在网站正文页则没有了这个顾虑,被压缩过的标题在正文页中有时就会有完整的转换体现。

二、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动态性原则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任何系统都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动态性原则要求我们每研究一个系统,都要与其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这一特殊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加以合理利用,才能扬长避短。新闻标题与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紧密联系,如报纸以文字传播为主,制作标题讲究词句的修饰,要求含蓄精粹;广播以声音传播为主,因此广播新闻标题要求简洁化、口语化;电视兼具声音、***像和文字传播,其标题要求简明扼要。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则与网络的实时性、海量性、超链接、多媒体化等特性密切相关。

(一)网络新闻标题与网络媒介的实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它的时效性,大凡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的受众,多是青睐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网络新闻传播极大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反映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动态性方面拥有特别的优势。受众通过网络媒体即时了解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变化进程的心理预期日渐强烈。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应该把最近发生的事实置于标题中,在标题中体现时效性、动态性,突出新闻的第一时间和新闻更新的速度,就能轻易地捕获受众的关注。例如,去年受众普遍比较关注的“富士康事件”,人民网就因标题时效性差而被网友指缺乏新闻意识。

(二)网络新闻标题与网络媒介的海量性、超链接

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新闻信息的海量性这一相对传统媒体的巨大优点,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很不容易展示。因此,网络上的信息不得不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读者总是先看到新闻标题,然后通过点击标题,才能看到相关的正文或***片。大多数网上冲浪的受众,浏览新闻首页的新闻标题未被留住的,再次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新闻标题能否在数秒内抓住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传统媒体,这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准确提炼新闻价值的标题方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受众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新闻价值,它包括新闻的影响力、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异常性、冲突性和人情味。因此,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编辑要注意从新闻事实中提炼这些要素来吸引受众。

(三)网络新闻标题与网络媒介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化,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但至今鲜有新闻网站能发挥这一优势,在网络新闻标题上创造特色。与传统的报纸新闻标题相比较,网络新闻标题可借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合视、听、读等全部感官,用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媒介形式来提升标题的吸引力。

目前,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利用这一特性,最常见的是通过色彩的使用、照片***案的运用及排列形式的配合,来渲染标题和增强表现力,以刺激读者阅读。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网络新闻不比报纸新闻,标题多为单行题,这就不可避免的要舍弃一些主要的新闻信息。为了弥补单行题传递信息不够全面的劣势,可以采用标题+摘要、标题+声音、标题+视频、标题+动画等形式提示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吸引受众。如当受众的鼠标在滑过某条新闻标题时,屏幕上会即刻自动生出一个文字框,内中显示出该条新闻的提要,或是自动播放一小段声音、动画、视频;挪开鼠标,这些多媒体元素就自动消失。这样,因为单行题传递信息不全而流失受众的可能性也许会有所降低。

三、运用系统论方法的最优化原则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最优化原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要求人们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制定最佳方案,争取最佳效果。最优化原则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启示,笔者认为,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具备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最优化原则:

(一)反映新闻事实最优化

反映事实最优化就是要求网络新闻标题对新闻事实准确判断,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无论前文所提及的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诸如符合网络媒介传播特点、接近受众心理、体现时效性、提炼新闻价值,还是充分发挥多媒体化优势等技巧,都必须以准确概括新闻事实为前提。反映新闻事实相当于“1”,其他所有技巧是“0”,只有1存在,后面的0才有存在的意义。

(二)满足受众需求最优化

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产生的原因,新闻传播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决定着传播效果的好坏与否。从网络新闻标题来看,每个受众都在主动的有选择地接受它。一个出色的网络新闻标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需求。

(三)标出新闻动态最优化

新闻标题的动态性和新闻事实的动态性密切相关,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新闻就是要将这种变化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受众面前。网络新闻对时效性的高要求,也提示我们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充分体现时效性,通过反映最新情况和即将发生的情况展现新闻事实的动态。

四、结语

网络新闻由刚开始的照搬传统媒体的标题,到现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编辑模式,其制作是一门奥妙无穷的学问,限于水平和精力,本文对网络新闻标题的研究也只是沧海一粟,很不成熟。但笔者坚信,网络新闻作为一种依附在网络载体上的新闻形式,要吸引受众,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

关于新闻的作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新闻的作文10篇

学习

保险公司个人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保险公司个人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保险公司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总结,保险公司整治市场乱象工作总结。一、业务拓展业务--部共有人--人,一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部在个人业务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一年来,根据

学习

章程格式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章程格式10篇,内容包括章程格式模板,章程模板范文大全。(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国广告学会是中国***领导下的,全国从事广告工作的艺术人员、科研人员、业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告专营企业、兼营

学习

去钓鱼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去钓鱼10篇,内容包括必备钓鱼日记6篇,钓鱼时间记录100篇。我高兴的不只是钓着了鱼,更因为我学会了钓鱼的方法,而且学会耐心了。今天真是太愉快了。

学习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件开心的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开心的事作文400个字,关于开心事的作文十篇。哇!妈妈给我买来的花灯真漂亮:四周围上了四条龙,上面是些金元宝,金元宝上站了只金牛,美丽无比。我高兴极了。终于到了晚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妈妈一

学习

和女朋友聊天话题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和女朋友聊天话题10篇,内容包括和老师女朋友聊天话题,和女朋友爸妈聊天话题。4、培养相同的兴趣爱好,有了相同的兴趣爱好,自然就有共同话题了。(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复读生高考报名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复读生高考报名10篇,内容包括在校复读生高考怎么报名,复读生高考报名评语。(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又见枝头吐新芽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又见枝头吐新芽10篇,内容包括又见枝头吐新芽的短文,又见枝头吐新芽句子。又见枝头吐新芽,源源不绝的希望在生活里涌流。把握好学习上的失意,坚定的拼搏不放弃,你又会在试卷上看见新生的芽。忘记与家人朋友的争吵,和和睦睦真诚相

学习

人类的形成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人类的形成10篇,内容包括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好词十个,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主要内容30字。3、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

学习

梁实秋雅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梁实秋雅舍10篇,内容包括梁实秋作品雅舍系列阅读顺序,梁实秋读书札记摘抄及感悟。《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

学习

财务总监岗位职责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总监岗位职责模板,内容包括培训机构财务总监岗位职责,房地产财务总监的岗位职责。(三)财务总监要统筹兼顾,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省级公司财务总监虽然委派自总公司,但要避免狭隘的条线观念,做到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只有扎根

学习

出纳工作方案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出纳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出纳工作方案精选7篇docx,出纳的日常工作方案。(二)选案方法和技术手段滞后。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选案程序缺乏综合分析和模糊处理能力,最多也仅限于在纳税人报送资料之间进行逻辑关系上的判断,而不能根据

学习

儿童文学故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文学故事10篇,内容包括儿童文学作品推荐故事,儿童文学故事版与经典版的区别。这份“诗心”与“童心”彼此相映的独特趣味,一直贯穿到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层面。这部小说采用了海边少年“我”的第一人称叙事,与这一叙事人称相

学习

回乡偶书古诗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回乡偶书古诗10篇,内容包括回乡偶书古诗其一,回乡偶书古诗十首。(来源:文章屋网https://www.wzu.com)

学习

冬姑娘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冬姑娘10篇,内容包括冬姑娘是啥意思,冬姑娘的诗歌。雪停了,除了柏、松、竹依然青翠欲滴、挺拔地屹立在山间,其他地方则一片洁白。简直是白的海洋、银的世界。许多动物都躲起来了。因为,它们害怕冬姑娘在自己身上玩恶作剧——冬

学习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件开心的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一件开心的事作文400个字,关于开心事的作文十篇。哇!妈妈给我买来的花灯真漂亮:四周围上了四条龙,上面是些金元宝,金元宝上站了只金牛,美丽无比。我高兴极了。终于到了晚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妈妈一

学习

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拔河比赛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作文拔河比赛400个字,拔河比赛的作文200字。二、研究目的通过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拓展实践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拔河运动项目的组织形式和拔河的形式。通过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

学习

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缩写故事作文10篇,内容包括缩写故事作文五年级100字,小学五年级作文缩写故事教案。1.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2.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3.培养学生的语

学习

四级考试作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四级考试作文10篇,内容包括四级作文全篇,四级考试作文今年。Putyourlistinpriorityorderbeginningwiththeareawhereyouhavethemostexperience.Forinstance,listyouraccountingacco

学习

关于写事的作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写事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怎样写好写事的作文,关于写事的作文简单。关于玩具的作文我最喜欢的玩具我的玩具小毛驴我喜欢的玩具鼠假如我是玩具设计师我的玩具箱我的玩具小鸭子我和玩具小兔聊天熊猫我喜欢的玩具我的玩具宝

学习

小学同步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同步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同步作文大全,小学生作文同步范文全部。一、小学语文智力发展现状与目标知识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有气质,同样,知识可以让孩子们变得充满灵性。小学语文的智力开发主要体现为锻炼人们的观察力、记

学习

新同学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新同学作文10篇,内容包括新同学作文100字以上,我的新同学作文600字。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学习

记叙文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记叙文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记叙文作文汇总10篇,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Theotherday,Iwasdrivingalongthestreet.Suddenly,acarlostitscontrolandrandirectlytowardsmefast.Iwassofrighte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