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题10篇

语文题篇1

“准”就是准确,有针对性;能吃透题目,毫无差错地把握旨意;作文观点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符合时代精神。

“新”就是新颖,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到新的东西,领略到新的含义,力***讲出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道理,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和启迪。

“深”就是深刻,能全面理解题目,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思考;能透过现象触及问题的实质,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意义。

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要做到“准”“新”“深”,笔者认为还要运用下面四种技巧。

一、咬嚼文字,独具匠心

短语类命题作文限制多,审题特别重要,要审清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由于词语的意思非常丰富,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而作文不能只停留于一般表面意义的理解,要求不仅能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还要有独到的见解。而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需要花时间去慎思,认真推敲。咬嚼文字,独具匠心就是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如作文题“打开一扇窗”。“窗”本义是墙壁或屋顶的换气口,但题目中的“窗”还有比喻义,我们既要理解其表面意义,还要挖掘其内在的含义。钱钟书先生对“窗”有独特的理解。他说,窗可以算是房屋的眼睛,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都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享受。这是对“窗”的最好诠释。因此,一旦“打开一扇窗”,引入阳光、空气,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引申出题目的内涵。把“窗”当做人的眼睛来写,并善于联想,从“打开一扇窗”引入阳光、空气等联想到光明、希望、美好等新事物,就能技高一筹。

二、捕捉题眼,把握内涵

题眼是作文的关键之处。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题眼抓得不准,后面的立意、构思、行文所花费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短语类命题作文结构类型有偏正、动宾、主谓、并列等,不同结构方式的命题,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析短语结构,找准重心,确定题眼的位置。

1.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中心词决定写作内容与角度,是写作的对象,而修饰成分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和重心,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

如作文题“最好的风景”。这是典型的偏正结构题目,中心词“风景”是文题的写作对象;修饰词“最好”确定了文题的范围和重心,是题眼。“风景”不仅指浅层表面上的供人欣赏的自然风景,更是指以人为核心的活动***景。

2.动宾结构,由“谓语+宾语”两部分组成。谓语部分,是写作的重点,是题眼;宾语部分则规定了写作的对象。

如作文题“走进自然”。谓语部分“走进”是题眼,宾语部分“自然”则规定了写作的对象。“走进自然”就是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进而表现自然。要找准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悟,生动地表现出来。

3.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动词。主语决定了写作对象;谓语决定内容,是文题的选材方向。

如作文题“我能”,是主谓结构。主语部分“我”是写作的对象,谓语部分“能”决定了写作方向。显然要求写作时,我们要着眼于表现出“我”能做的。

4.并列结构,关键是把握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文题是并列短语的,审题的关键是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两词之间的关系。

如2012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忧”指担忧、发愁,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趋向。“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

三、添加因素,构成语境

有些短语类命题作文,可以通过“添加因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短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缩小题目的外延,来表达主旨。

如作文题“与你的对话”,就可以采用添加因素,构成语境法。在题目前可以添加“时间、历史、未来、环保、人口、科学、自然”等词语,来构成特定的语境,明确写作内容;还可以添加“老师、同学、余秋雨、鲁迅、司马迁、杜甫、风、雨、沙尘暴”等词语,确定语境,缩小题目的外延,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

四、虚实转换,义理相生

有些短语类命题作文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短语类命题作文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切入点;还有些短语类命题作文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语文题篇2

(一)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年由国家***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年3月——20*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年5月——20*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年8月——20*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语文题篇3

一、加标点读题

不同的标点符号,可以恰当地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部分的文章题目,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呈现,那么,在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后,通过给课题加标点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初读课题的一种情绪。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让学生给课题加标点,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达完整,可以加上句号,成为陈述句,朗读起来语气比较平淡;有的学生觉得北京亮起来了,多美呀!可以加上感叹号,读起来语气惊叹;有的学生想加问号,因为他不明白北京为什么亮起来,亮起来了是什么样的,产生疑问,所以读起来语气上扬,带着疑问的味道朗读;还有的学生觉得可以加上省略号,因为读了课题,他就产生了很想去看看北京亮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他认为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美丽的景色……瞧,不同的标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读题感受进行朗读,带着不同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品味和学习,凸显了新课标倡导个性化朗读的理念。这样的读题方法,像《鱼游到了纸上》《延安,我把你追寻》《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样的课文,都可以使用。

二、扮角色读题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课题: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请你来朗读课题。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糟糕透了”读重音,而且边读边摇头)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妈妈,你又怎么朗读课题?

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读的调子较高,动作夸张)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怎么朗读课题?

生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强调“精彩极了”,理由是他喜欢妈妈的表扬)

生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强调“糟糕透了”,理由是他能接受爸爸的严厉,不喜欢妈妈夸张的表扬)

生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的语速都很快,因为他觉得这两种爱对于他来说都很重要)

……

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去读题,带着不同的情绪体验进入品读课文,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又培养了语感。

三、抓题眼读题

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都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联系着全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学《舍身炸碉堡》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不同的题眼读课题,有的学生认为是自己非常钦佩的英雄人物,在读的时候重音读“”;有的学生认为“舍身”这个词最能体现的精神所在,读的时候强调读出“舍身”;而有的学生觉得“炸碉堡”这件事情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强调读重音“炸碉堡”。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重音,读出不同的理解和不一样的效果,允许学生通过不一样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才能体现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像《飞夺泸定桥》《一定要争气》《你们想错了》《最后一分钟》等类似的课题,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不同的题眼进行朗读课题,带着不一样的感彩走入文本的品读。

四、想象补白读题

语文题篇4

①.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中考考试说明》也强调“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训练,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亮起来,这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作文的难点除了不知道写什么和苦于怎么写之外,作文的语言组织和润色,也是他们认为不好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只有恰当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方法不段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近年来,语言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显得愈发突出。以中考为例,一方面,由于作文语言往往给阅卷者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阅卷者对作文的赋分,客观上使作文得分与作文的语言水平构成正比关系。考场上的许多失败之作,恰是那些词语贫乏、语句晦涩、缺少文采的文章,而那些满分佳作,往往辞采华丽、妙语连珠、言少意丰、含义隽永。另一方面,2000年作文评分标准发生巨大变化,语言所起的作用格外引人注目:除在“基础等级”中将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外,2001年作文评分标准则更注重对语言的考查,特别附上“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这一条说明,实际上将“基础等级”标准所标示的七项要求削减为四项,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是加重了语言在基础等级中的分量。

②、课题界定

1“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69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2“如何扮亮学生的语言“针对农村初中师生对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摸索与运用进行研究。初步实现转变教师作文教学观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关注农村学生独有的生活,激发学生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真情实意,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质量1、理论基础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中考考试说明》

A《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B《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

C《中考考试说明》也强调“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2)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④.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探索农村初中作文语言教学基本程序:写作前的积累——写作中的表达——写作后的提升

1、写作前积累

⑴关注生活的好词好句A、家庭生活(电视)B、学校生活(优秀作文,考场作文,课本优秀篇目);C、社会生活(报纸,杂志,课外书籍)

⑵注重阅读,做好读书笔记A、课内阅读;B、课外阅读

⑶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2、写作中表达,真情流露

⑴口头表达

⑵书面表达

3、写作后评价、交流、提升

⑴多元评价,交流

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

⑵反复修改,深化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1、观察、思考法

2、亲历体验法

3、阅读体验法

4、设境体验法

5、评价体验法

(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的具体方法探讨

1.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短话长说”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短话长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丰富写作内容的一种有效方法。

2.让学生摘抄优美文章,标出优秀字,词,句,在旁边做批注,并分阶段性的学习写阅读体会.

3.确定话题让学生讨论,出示范文学习,然后仿写文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等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农村初中生作文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作文教学个性心理表现等,分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教学科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利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反思、改进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农村初中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学习及初中语文教师作文教学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研究他们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有无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初中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和基本程序。超级秘书网

⑤.预期研究成果

1.将本课题的结题报告及鉴定资料上交首峰中学教科研课题组,申请验收与成果鉴定。

2、各师形成小论文,课题组形成有质量的论文

3、研究成果展示。(包括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及学生的佳作等)

09年11月8日

三、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活动主持人(一般为课题负责人):贺晶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语文题篇5

2.问题教学提出的依据。

①高中语文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高中阶段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学“问”。

③教师发现学生课下提出的问题多集中在知识性问题上,极少数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④问题教学的实施在理科课堂中收效显著,它是否同样适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我提出假设:问题教学法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3.语文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实施步骤:

①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②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自主、合作探究或由教师讲解。

④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并实现知识迁移和自主发展。

3.2课例分析:(在这里,我以2008年上的两堂公开课作为课例来分析)

【课例一】《将进酒》教学课例:

步骤1、2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朗读李白的诗歌《行路难》,他在本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生:面对艰难险阻,依旧对未来充满信心。

师:八年后,李白又写下了一首诗《将进酒》,那么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生1:李白生活得怎样?

生2:李白这么多年经历了什么?

生3:李白的人生态度怎样?

生4:李白有着怎样的的情感世界?

师:就语文文本而言,我们看哪个问题提得最具体,最好呢?

生:第4个。因为“诗言志”,“志”即情感。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明确本堂课中要探究的主问题:8年后,李白的情感世界。(此处让学生到电脑前打出,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乐趣,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

步骤3:探究问题(生生探究,师生探究),引导学生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具体环节略)明确情感世界:狂放、悲壮、乐观、激愤、孤独。

步骤4:走出文本,拓宽角度,实现知识迁移和自主发展。

师:以上我们对李白情感世界的探究是由他第二次漫游时期的两篇作品提出问题的,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提出问题,比如围绕《将进酒》这首诗中的语句,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可以围绕“酒”字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喝酒?(借酒消愁)什么愁?(怀才不遇)情感世界

生2:可以围绕“万古愁”中的“愁”字提出问题。如:愁什么愁情感世界

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并布置作业:

从《将进酒》中的“酒”字或“愁”字,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这项作业的布置,一可以巩固、检验学生课上的听课效果,夯实基础;二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又有很大的开放性。

【课例二】《逍遥游》教学片断:(文本探究中的问题教学课例)

师:作者庄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

生:乘天地之正。

师:书下将“正”字解释为“与辨字相对”,即“不辨”,你怎样理解“正”字?

生:天地间不变的是自然。

师明确:庄子认为一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齐读课文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

生1:鲲为什么要化为鹏?

生2:鲲是怎样化为鹏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引导:鲲“化而为鹏”与“乘天地之正”有关系么?

生:鲲“化而为鹏”抵达南溟实际上就是顺应了自然,也就是做到了“乘天地之正”。(突破了难点,为后面文本的解读作了有力的铺垫。同时学生也意识到生1、生3的问题有价值,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问了同一个问题。)

4.问题教学实施的效果。在这两堂课中,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读懂了文本,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思维在“问”的过程中活跃起来,主动地将课程设置的内容“能学到什么”和学习方法“怎么学”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将来对问题的“考证”(或者说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年来,我把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不断改进,基本探明了这条集教法、学法、新课改理念于一体的动态行为策略。现在我教的两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的质量与高一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邹贺同学(我的课代表)的进步尤为明显。他不仅能够对课内外篇章提出问题,并主动搜集材料,寻找答案,而且还能够较自如的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同学们进行有效学习,促使班级“问”的风气长盛不衰。我相信,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一定大有裨益。

5.结论:语文问题教学突出了对学生质疑、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它突破了“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品质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可见,这种集教法、学法、新课改理念于一体的动态行为策略的确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当然,问题教学如能和其他教学途径合而并用,必能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进入新天地。

语文题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

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的古籍绝大多数是文言作品,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简短的古诗文,初中、高中逐步增加,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也要接触大量的文言作品,可见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读懂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目标。

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文言文注释中的问题呢?这需要读注者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诊断注释毛病的技巧,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某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其实就存在不少问题,有注释对象方面的,有注释内容方面的,有注释理据方面的,有注释结论方面的,也有注释表述方面的,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并且懂得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应该是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下面以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为观察对象,举出一些实际病例来加以分析(其中有些病例在新版教材中已经得到改正,这里举出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所以例句都不标明出版信息),并且归纳出若干条,希望能对使用中学文言文注释的读者有所启示。

注释结论是作注者的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结论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别的知识。注释结论是否正确无误,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方面进行验证。

一、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

所谓语言规律,包括构词规律、句法规律和表达规律,也涉及语言的形式即文字和语音规律。在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有的不合语法,例如:

1.《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今按,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面说的道理”,即“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

2.《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陪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做)完。”今按,作注者把“已”看作这句话的主要动词,那么“然”就是修饰“已”的状语。但这是不符合古汉语语法规律的。“然”作为指示代词总是谓词性的,如“虽然”“既然”“然则”“然而”等,从来不作修饰语用。因此这里的“然”也应该是谓语,而“已”则是语气词“矣”。

3.《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今按,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恐怕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遮挡南边射来的日光。这样就文从字顺了。

有的不合辞例,或者说跟其他同类句例的意思不合。例如:

4.《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又:“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初中语文第三册注释:“[王曰,何为者也]您就问,‘干什么的?’”又“[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曷,同‘何’。”今按,光从语法上分析,把“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并不算错,但问话是“干什么的”,而回答的都是“齐国人”,似乎答非所问。考察这种问句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古汉语中“何为者”习惯用来询问人而不是事,应该翻译为“是谁?”或“什么人?”其中的“何”当“谁”讲。同类的例句有:《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樊哙列传》“客何为者”作“客为谁”。《史记·平原君列传》:“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可见“何为者”是古代问陌生人的一种习惯说法。

5.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初中语文第六册注释:“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射,古代一种投壶的游戏,用箭状的筹棒去投长颈形的壶,按投中的次数来分胜负。”教材的注释虽然没有明说是什么游戏,但从“射中了目标”这类表述可以推知也认为是投壶游戏。《礼记》有“投壶”篇,记述此游戏甚详。但历来这种游戏只称“投壶”,不称“射壶”,投壶之人亦不称“射者”。如《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王禹《黄冈竹楼记》:“宜投壶,矢声铮铮然。”古书中用“射”则是指另一种游戏“射谜”,即“猜谜”。“射”有猜度义。也专指猜谜游戏,古书中用例甚夥,不烦举。语言表达是有规律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既然别的言游戏的“射”都是指猜谜,那么《醉翁亭记》中的“射”也应该是指猜谜。[1]

有的注释由于不明古人修辞方法而曲求深解,结果当然也是有悖于语言规律的。如:

6.《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高中语文第一册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恐怕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就是王念孙父子所说的“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因此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念”字单用也有悲伤的含义,如《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流水歌辞》:“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元朝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这些例证虽然时代较晚,但应该是古义的留存。

与此类似的情况很多,中学教材注释往往分训连语之义,有的虽然勉强可通,其实不合古人造句之理。如《明夷待访录·原君》:“向使无君,人各得其私也,人各得其利也。”《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史记·项羽本纪》:“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光《训俭示康》:“人皆嗤吾固陋”“人争非之,以为鄙吝。”等等,其中的“向使”“振救”“少益”“穷匮”“岂遽”“并皆”“翼蔽”“固陋”“鄙吝”都是同义连用,而教材注释大都把它们分别当作了不同义的两个词语。同义连用还有三个词连用或单音词跟双音词连用的现象,注释中也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个意义整体来对待,如:《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第令”都是“即使”的意思。《史记·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曰”和“以为”同义。然而中学语文教材注释大都处理错误,值得读者注意。

二、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

所谓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中学文言注释有的跟话题主旨不合,例如:

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明确。于是有的教师把它讲成称王、登上王位之类的意思。而实际上“梁惠王”本来已经称王,早就处于王位了,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达到王道的问题。梁惠王问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老百姓没有增多;孟子的观点是,要使自己的民众比邻国多,就必须实行王道,怎样才能达到王道呢,为王者必须首先做到让普通老百姓“不饥不寒”,而年长者能“衣帛食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王道,才能让天下的百姓归顺。可见他们谈话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注释为:王,指王道。这里用作动词,实现王道,也就是让百姓归顺的意思。

2.《史记·项羽本纪》:“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高中语文第二册旧版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今按,怀王之意不在以“王位”诱人,而是用秦国长期经营的故地激励诸将。“鸿门宴”的起因是“沛公欲王关中”,可见刘邦跟项羽之争也是争关中之地,而不是王位。因战功而封王者肯定不止一个,但在关中做王的却只能有一人。《汉书·项籍传》:“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原本说得很清楚,是“王其地”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做王。《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责项羽:“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我,王我于蜀汉,罪一。”又:“吾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可见刘邦不满的正是“当王关中”而结果却只“王我于蜀汉”。因此把“王之”解释为“以他为王”不符合怀王说这话的意***。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改成了:“[王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改得好。[2]

有的注释不合文脉思路。例如:

3.《石钟山记》:苏轼“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汝识(zhì)之乎]你记得那些(典故)吗?识,通‘志’,记住。”今按,前文写苏轼父子听到“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归途中又听到“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接下来就是苏轼问其子苏迈“汝识之乎”。如果这里的“识之”意为“记得那些典故”,似乎有些衔接不上,前面并没有交代什么典故,这样发问,苏迈能明白其意吗?从行文脉络看,这里所问应该是指对前面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否辨识,后面的解释“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就正好是对“识之乎”的回答。因此,“之”是指代前面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识”应该注解为“识别”“辨识”。这样,前后思路才能顺畅。

有的注释连本句的意思也讲不顺畅,当然也是不合语境的。例如:

4.《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当]如果。”今按,依作注者的看法,“当与秦相较”意思是“如果跟秦国相比较”,联系上下文,语意滞涩难通,因为“则”后是两个偏正式短语,若“当与秦相较”另起一个话头,那“则”后的意思就不完整,好象被突然掐断了。其实,这段引文整个是一个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结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结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主语部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是谓语部分。因此,“当”是“应当”之义,“相较”是“相当”“差不多”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如果韩魏楚三国……,那么(六国)胜负存亡的机遇,应当跟秦国差不多,也许难以估计谁胜谁负谁存谁亡。”

古人行文习惯连续使用相同的结构或句式来表达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关的意思,这是一个可供注释家利用的语言环境。但中学教材的古诗文注释有的没有顾及这种语言环境,致使上下文不能和谐统一。例如:

5.杜甫诗《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故谓‘新停’。”今按,这两句诗虽属七律的尾联,但也对仗工整,因此有关词语的解释应该前后照顾,保持一致。例如后句的“新停”指“刚刚停止”,则前句的“苦恨”应是“非常遗憾”的意思。同理,我们可以推知教材对“繁霜鬓”的解释不妥,因为它无法跟后句的“浊酒杯”相对。“浊酒杯”显然是偏正词组,指装浊酒的杯子。那么“繁霜鬓”也应该是偏正词组,即“如繁霜般的鬓发”,“繁”指“霜”的厚重而言,不可能是动词“增多”的意思。

6.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初中语文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初中语文第一册在《春》这篇课文里注释说:“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两处注释都强调吹拂杨柳的动态感,以为这是把春风叫做杨柳风的理据。但夏天杨柳枝叶更为繁茂,风吹杨柳的动态感更强,为什么不把夏风叫做杨柳风呢?所以这里我们应该联系上句的“杏花雨”来一起考虑,这是两个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杏花雨”跟“杨柳风”的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都是一致的。“杏花雨”大家都理解为“杏花开放时节所下的雨”而不是“打落杏花的雨”或“透过杏花飘飞的雨”,那么同样,“杨柳风”也不应该是“吹动杨柳的风”或“透过杨柳吹来的风”,“杨柳风”实际上也是指时节而言,即“杨柳发芽时节所吹的风”,这当然就只能是春风了。[3]

当然,文言文也有故意破坏整齐结构而使用错综句法的,但语意上仍然要按相同结构理解,否则上下文也会讲不顺畅。例如: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前句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今按,既然“殷”当“震动(响)”讲,则注释中“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岩石”和“泉水”能分离出“中间”来吗?再者,既然“熊咆龙吟震响在岩泉之间”一句话说全了,那下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注释语)的主语是谁?如果认为也是“殷岩泉”的主语“熊咆龙吟”,那这个主语的三个谓语就太不相称了:“殷岩泉”放在上句,“栗深林”“惊层巅”则在下句;“殷岩泉”当动补结构理解,而“栗深林”和“惊层巅”则是动宾结构,而且是使动用法;“岩泉”被理解为并列结构,语意上又是以定语代中心词(岩泉之间),而“深林”“层巅”则都是偏正结构,这样句读割裂、语意结构又极不一致的句子能讲得通顺吗?教材注释显然是不合文情语境的。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它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泛指岩间(包括岩上或岩下)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惊动。

三、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

思维要符合逻辑,办事得依顺常理。如果注释导致原文思维不合逻辑,事情违背常理,那就值得斟酌,需要改正。例如:

1.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高中语文第二册注释:“[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今按,这条注释本身前后矛盾。后面的单字解释把“互”看作“丧”的“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方式,是副词状语;而前面的句意理解却把“互”换成代词的“彼此”而当作了主语。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个句子来说都不可取。如果“互”是代词主语,就会既与原主语“六国”语意重复,又不得不增加“(都)”来串通本来应该有的句意。如果“互”是“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状语,那就会不合逻辑:“消灭”不可能是一种“交互”的行为,“此”已经把“彼”消灭了,“彼”怎么还可能再来消灭“此”呢?说我消灭了你、你消灭了我,这是不合常理的。其实,这里的“互”当解释为俱、全、都,句意言六国(先后)都灭亡了,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互”当“都”“全”“俱”讲,古文中不乏其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兵马互出”指兵马一齐出动或全部出动,不是一会儿出兵一会儿出马,也不是你出兵我出马。《世说新语·文学》:“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指当时人们都嘲讽左思,左思心里不愉快。《芙渠》:“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高中语文第一册注:“莲实和藕一块使人的牙齿和嘴边感到芬芳。”除了把“齿颊”解释为“牙齿和嘴边”比较别扭外(当释为口腔即牙齿和脯颊之间),用“一块”来解释“互”多少还是揣摩出点意思来了,但如果解释为“都”就更准确。“相”跟“互”在代词、副词用法上意义基本相同,“相”也可训“都”,这应该可以当作“互”训“都”的一个旁证。如《史记·吴王濞列传》:“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吴梁相敝”就是吴国梁国都疲困了。

2.《论语·季氏将伐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高中语文第一册注释:“[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今按,说“能(不能)施展其才能”,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他有才能,而能否施展则完全取决于客观因素。如果这样理解,那冉有就没有什么责任了,这不符合孔子批评冉有的意***。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施展其才能”应该是对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已然状况的陈述,这里却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你还没有“就位”,你怎么知道“能施展”还是“不能这样做”呢?就不就位应该是检验能否施展才能的先决条件,而不能反过来依据能否施展才能的条件推出就不就位的结果。这样注释不符合思维逻辑和一般常理。实际上,孔子引用这句古语是针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说的,目的正是要批评冉有主观方面的过错。这种主观过错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就职前,一是就职后。就职之前应该估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职位,这就是“陈力就列”的意思,跟“量力而行”相似,所以“陈力”是指把自己的能力拿出来掂量掂量,而不是指施展才能。就职之后还要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才能是否称职,如果发现不称职,那就赶快停止,退出来,把职位让给别的称职的,这就是“不能者止”的意思,因此“不能”不是指你有才能施展不出来,而是指你的才能不足以干好这分工作;“止”不是指不去就职,而是说要从已经就任的职位上退下来,停止占据这个职位。

3.《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与子同袍]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与子同泽]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与子同裳]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衣。”今按,在这三章诗中,“同袍”“同泽”“同衣”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穿]同样的衣报,表示在同一***队服役,***队里统一着制服,所以这样说。可注释认为是“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内衣、下衣)”,这就违背了常理,两个人能同穿一件衣服吗?现代虽然有“他们两个共一个鼻孔出气”或“他们俩同穿一条裤子”的说法,但那不是写实,而是夸张地表示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好得像一个人似的,与有没有衣服穿无关。这首诗的“与子同袍(泽、裳)”紧接“岂曰无衣”而言,强调的是自己也有衣服穿,并且穿的是跟你们同样的***服,所以这里的“同袍”不可能是“同一件衣服”的意思。

四、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虚幻世界,而更多时候反映的是客观世界。当语言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它应该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如果我们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客观实际,那就有可能也是不符合作者原意的,这样的解释值得推敲。例如:

1.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学语文教材原来注释为:“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试想想,泸水在西南山区的四川境内,又时值盛夏草木繁茂之季,怎么会不长草木呢?即使是现在,四川境内也很难找到一块自然不长草木的地方,何况是自然环境没有怎么遭到破坏的古代呢?这显然是不合自然现象、不合客观实际的。其实“毛”本指动植物表皮上生长的丝状物或茸状物,引申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有时特指植物当中人工种植的庄稼(含蔬菜等)或野生的草木。“深入不毛”的“毛”应是特指庄稼而言;“不毛”即未经开垦、不长庄稼的原始山区,那里偏僻荒芜、林深草茂,不是不长草木。《甘薯疏序》也是中学教材传统篇目,其中有“丽土之毛,可以活人者多矣”的句子,这个“毛”则应该是泛指植物的,可有的教材注为“草木”,有的教材释为“庄稼”,都失之偏颇。因为草木中虽然有许多“可以活人”的东西,但“甘薯”并非草木;而庄稼都是“可以活人”的,又怎么能说“多矣”!说“多矣”就意味着“毛”中有些是不能“活人”的,而且“可以活人”的东西也不见得都是庄稼,草木的果实也有不少可以吃,因此“丽土之毛”的“毛”只能解释为泛指的“植物”,偏指“庄稼”或“草木”都不符合事实。

2.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高中语文第四册注释:“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注释把“蜀”对译为“四川”,不符合历史的实际。秦代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的蜀郡和巴郡都在今天的四川省境内。查《辞源》可知,秦灭古蜀国,置蜀郡。“治所在成都,其辖境包有四川成都市及温江地区大部分县境”。又秦惠王灭巴国,置巴郡,治地包括今四川重庆市和南充、达县、秦节、彭水、涪陵等。可见不能将秦代的“蜀”跟今天的“四川”对等,原文中的“蜀”还是以指蜀郡为宜。[4]

以上我们从语言规律、文情语境、逻辑事理和客观实际四个方面分析了注释结论方面的问题,其实如果注释结论不正确,导致的问题往往不只表现在一个方面,所以我们有时可以同时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这样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些。例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高中语文第四册注释:“[蹴]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这样解释虽然有根据(来源于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但其实既不符合语言规律,也不符合逻辑事理,跟文情语境更不协调,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问题。我们认为“蹴尔”所表示的应该是“与之”者的一种不情愿的表情。因此“蹴尔”应该讲成“蹙尔”,皱眉的样子,愁眉苦脸的样子,表示不乐意、不情愿。至于“不屑”,应取《正字通》的解释:“凡遇事物轻视不加意曰不屑。”其实就跟现代“不屑一顾”的“不屑”意思差不多。既然“与之”者不情愿,愁眉苦脸的,“乞人”也就不看重他给的食物了,实际的意思当然是指不接受:这样的食物吃了心里不舒服呀,有损人格尊严呀,宁愿不要,宁愿饿死!这样解释,庶几能合情合理,真正符合孟子的原意。

关于这种解释的详细论证笔者另有专文[5],读者可以参看,这里就不重复了。现在我们引述两则颇有争议的文言注释,看怎样从这些方面来评判它们的是非优劣。

1.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旧版注释:“年成坏,不能纳税,(朝廷)卖爵位(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子女(来度过日子)。不入,指百姓纳不了税,卖爵,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另有参考资料注释为:“请卖爵子,请求卖掉自己的爵位或儿子。秦汉时有赏赐爵级的制度,因此百姓也可以有较低的爵级。这种爵级可以转卖。”《高中语文古诗文详解》并存两说,教师往往无所适从。

从表达的角度来看,除了有意的双关修辞之外,一句话的意思通常是惟一的,不可能出现可以两解或多解的情况。注释中见到的数说“皆通”现象,其实是没有找到正确解释的临时措施,决不是作者的原意。那么,这句话的解释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我们可以用上面提出的几条标准来衡量。大凡正确的注释,应该是既符合语言文字规律,又符合文情语境和事理逻辑,同时也不违背客观真实的。据此判断,当以第二种解释为是。因为从语言上看,“请卖爵子”的主语应该是一个,说成“朝廷卖爵,百姓卖子”,既暗换了主语,“请”字也没有了着落,明显不合语法。从文情语境看,前文有“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句,可见因“岁恶”而“不入”的是承前省略的“民”,那么“请卖爵子”的当然也应该是老百姓,不可能是朝廷的行为。再看事理逻辑,这段文章讲灾荒年成老百姓的艰难处境,老百姓本来“不入”,朝廷还“卖爵”,谁买?即使有富人买朝廷之爵,也不能解决老百姓“不入”的问题呀!按之历史事实,汉代的老百姓确实有爵可卖。《汉书·惠帝纪》:“五月丙寅,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赐民爵一级。”又“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颜师古注引应劭云:“一级值钱二千,凡为六万,若今赎罪入三十匹缣也。”《史记·文帝本纪》:“后元六年,大旱,蝗,发仓廪以振贫民,民得卖爵。”《索引》引崔浩:“富人欲爵,贫人欲钱,故听买卖也。”《汉书·严助传》:“间者,数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前两例证明汉代民众确实有爵,后两例明确记载了“民得(待)卖爵”的事实。可见“请卖爵子”只能理解为人民请求卖爵卖子,贫民的爵可以卖给富人以得钱物,也可以卖给朝廷或官府以抵赋税。[6]

2.《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参曾有两种全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标点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以“下”指下车,“登”指登车,“轼”指凭轼(即靠在轼上)。一种标点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以“下”为状语,往下、朝下的意思,“登轼”则指登上轼板,站在轼上。这两种意见又是谁对呢?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是正确的。前种解释虽然在本句的语法上能勉强讲通,但并不符合文情语境,特别是不符合客观实际和逻辑事理。

首先,古代的车轼虽然可以凭靠,但凭轼是为了对车下的人表示尊敬,而文章所述是在战场,战车是不需要凭轼的。《释名·释车》:“轼,式也,所伏以式敬也。”《吕氏春秋·期贤》:“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礼记·曲礼上》:“兵车不式。”郑玄注:“尚威武,不崇敬。”孔颖达疏:“兵车尚武猛,宜无推让,故不为式敬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城濮之战中楚将得臣对晋侯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属请战游戏之词,故不以敬论亦不以战论,当属特例)。曹刿与鲁庄公同车观战,依礼制是不应该凭轼的。下文说“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则所望者为“旗”而非“人”,望旗更不需要特意标明“凭轼”这一带有敬意的动作。

其次,考古车制,凭轼不利于望远,曹刿要望齐师,根本不可能凭轼。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考工记》:“车制如后世纱帽之形,前低后高。轼崇三尺三寸,不及人之半腰,故御者可执辔,射者可引弓,而凭轼须小俯也,此轼之真形状。”《礼记·曲礼上》:“式(轼)视马尾。”孔颖达疏:“马引车,其尾近在车栏前,故车上凭式下头时,不得远瞩,而令瞻视马尾也。”曹刿要观察敌旗,立身前瞻尚可,最好是登高望远,而俯身凭轼则只能看到马尾,何以远望敌旗?明显不合事理。

第三,战车之轼可以登人,车战之事需要登轼,故“登轼”应该解释为登上轼木。江永同书又云:“车前三分隧之一皆可谓之式。其实式木不止横在车前,有曲在两旁,左人可凭左手,右人可凭右手者,皆通谓之式。人立车前,皆式之地也。……***中望远,亦可一足履前式,一足履旁式。《左传》长勺之战‘登轼而望’是也。式木嵌入舆板,其内又有(zhuì,车阑)木承之,甚固,故可履也。”《吕氏春秋·忠廉》:“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能之。吴王曰:汝恶能乎!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今汝拔剑则不能举臂,上车则不能登轼,汝恶能!”可见登轼是古代***事上车战的必备本领,而曹刿正具有这样的本领。[7]

这两例材料说明,作注者要慎于选择,用注者要学会评判,都需要有训诂学知识的指导,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语言文字规律、文情语境、逻辑事理和客观实际等几个方面来发疑解难,掌握这些条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为文言文作注,也有助于我们客观有效地读注、用注和评注。

注:

[1][4]参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4—135、137.

[2]参黎千驹.训诂方法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4;朱城.古书词义求证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87.

[3]参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257.

语文题篇7

【关键词】高考试题;课程教学;启示

【中***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0-01

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评论,众说纷纭。认真分析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它延续了近两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考试大纲》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灵活性、思维性,突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其中,第l9题,考查语言语意连贯,要求表达上准确、鲜明、生动,很有特色。古文突出地域性,选用了桐城派散文。文学作品选用了名家名篇——冰心的散文。在阅读的考查上,注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注重情感态度的阐发。这些都是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成功之处。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好必修教材,夯实知识基础

每年高考试题,材料来自课外,但基本知识见于课内。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点、题干和选项设置紧密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像第四题所考的“笃”、“向”、“委”、“度”四个实词,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上常见的重点实词。还有第5题,所选的四个虚词“以”、“则”、“于”、“为”,均出自《考试说明》限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所给的例句不但全部出自高中教材的重要课文,而且兼顾不同文体。“木欣欣以向荣”出自人教版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出自必修三的《师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的《赤壁赋》,“秦王为赵王击缶”出自人教版必修四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样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跳出疲于奔命的题海,回到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正确轨道。要想在高考的战场上永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教材,让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二、开好选修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开设选修课程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对选修教材内容考查,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的是冰心的散文《往事》,考中国名家名篇,是因为高中选修教材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有一个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考虑到安徽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后高考三年过渡期后的第一年,再加上各地开设选修课的程度不一,因此命题者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仅从“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分析作品思路、对文章语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开出实实在在的选修课,认认真真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情感导向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传授语文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正确思想,并且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明显地体现这个特点:题目所选的材料和设计的情境,既关注到国内的***治、经济、科技、文化、民生、体育等广泛领域,也关注到当下国际热点问题,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无论是词语使用、病句辨析,还是下定义、语境填空、语言交际,所设情境都是真实自然的生活场景,切合学生的实际,跳出了语言运用脱离生活实际的怪圈。像第20题,安徽高考连续三年都考了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对话。

这些启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现象、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形成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对于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大家褒贬不一。我认为文题的类型以及文题写作的难易,没有必要多加评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加强思维训练。像今年高考安徽作文材料“梯子不用横着放”, 审题时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明晰题意,据题立意。“梯子”横着放比立着放安全,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无须提示主动将“梯子”横放。这个材料的真正意旨是,把“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变成所有管理者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不要停留在讲大道理上,要从具体的行动开始,如“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事件”不等于没有事,要防患于未然,凡事要从预防开始。

语文题篇8

什么是语文的手段呢?听、说、读、写即是语文的最基本的手段。那么什么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呢?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这种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谈谈如何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开头就写了小海伦不幸的遭遇:“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闭上眼睛、堵住耳朵,体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再进行朗读。

《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一段非常感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我听过一节课,那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刘老师的艰辛,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在讲台和黑板之间金鸡***地旋转,结果引来哄堂大笑,老师斥责“这怎么能笑呢?”你说这样的环节设计有何意义?学生怎能不笑?

第一个教学片段看似让学生体会到了海伦的不幸,但是依靠的却不是语文的方法,而是依赖其他方法。第二个片段更是无稽可笑。这些做法的根源在于教师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完成了阅读任务。实际上,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一句话,要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就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两篇课文时是这样做的:

教学《海伦·凯勒》这课时,我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课文,画出描述小海伦不幸遭遇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批注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谈了自己初步的感受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你从哪些具体的文字感受到这份痛苦与绝望?”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最后我尝试以诗歌创作的形式激发学生与人物产生共鸣:

可怜的小海伦呀,

她想看——,

可是她看不见!

她想听——,

可是她听不见!

她想说——,

可是她说不了!

……

陪伴她的只有——

只有……

学生想象着、述说着,走进了小海伦那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的世界,感受到了她与有声有色世界的隔绝,体会到了那连喊一声妈妈也不能的绝望与悲痛……这时再让学生配乐读这段文字,那种朗读联结了学生的内心感觉和情绪,读出来的感情是滋润的,从而使人感动。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完全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学生通过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既进一步理解、感悟了课文,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语言、思维、想象的发育。

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第5小节,读完后问学生“哪个字拨动了你的心弦?”(转)出现几次?(急速地一转、转向黑板、转向讲台、跳跃旋转、每转一次)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配乐朗诵,一边听一边想象这些旋转的画面。“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也许,他人生中第一次这样的旋转是失败的,他跌倒了,

也许,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跌倒在讲台与黑板之间,

也许——(学生接着说下去)

学生一开始说得比较拘谨,但渐渐地越说越好:

也许,他的胳膊在跌倒时摔破了,

也许,他拄拐杖的那只手已经磨破了,

马上就有学生接着说,

也许,磨破的手还没完全长好就又破了,

也许,那手心里全是老茧……

这时,我语锋一转:

但是,

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他的讲台)(离开孩子们)

我看到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此时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我自己也是哽咽难语。最后,伴着音乐,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这段文字,将情感宣泄到朗读中。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聆听、思考、想象、说话、朗读等一系列语文的手段感悟到了刘老师的艰辛与坚定,一个坚强的、热爱学生的伟大老师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这种用语文的手段来感悟、理解文本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度体会人物情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题篇9

xiānɡ tián

nào zhōnɡ

zhuànɡ guān

mín zú

qiān bǐ

ɡào su

dào yǐnɡ

xìnɡ fú

二、我会组词。(8分)

{

旗( )

棋( )

{

泡( )

饱( )

{

娘( )

浪( )

{

打( )

灯( )

{

纷( )

分( )

{

扬( )

场( )

{

猴( )

候( )

{

功( )

助( )

三、我能想,我会说。(4分)

例: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

①湖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

例:青蛙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

1.老师一边_______,一边_______。

2. 一边_________, 一边_______。

四、我会选。(10分)

1.( )盒彩笔是我的。

2.( )座高大的寺庙是( )年建成的?

1. 我把衣服( )在衣架上。

2. 小红是个女( )。

飘扬

飘浮

飘荡

漂流

1.天空中( )着一面鲜红的国旗。

2. 天空中( )着许多灰尘。

3.山顶上再也看不到( )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 )的纸船了。

五、我会写反义词。(8分)

美-( ) 贫-( ) 冷-( ) 慢-( ) 危险-( ) 破坏—( ) 伤心-( ) 困难-( )

六、我会填空。

1.我会照样子填空。(9分)

例;健康的( 身体 )

火红的( ) 心爱的( ) 遥远的( ) 美丽的( ) 羡慕的( ) 绿色的( )

例;快乐地( 歌唱 )

兴奋地( ) 悲伤地( ) 高兴地( )

2.我会填四字词语 ( 8 分)

( )海为家 ( )谷丰登 六神( )( ) 七嘴( )( ) 八仙( )( ) ( )全( )美

我发现这些词语里都带有 ,我会写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1分)

1.北京是一座( )的城市。新建了( )立交桥,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 ( )和拼成***案的( )。 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 ( ),( )。

2.( )苗( )长

( )长( )短

一花独放( )

百花( )

3.梨树挂起( )的灯笼,苹果露出( )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 ),高粱举起燃烧的( )。

4.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

5._______潭水深_________,________汪伦_________。

七、我会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6分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2. _____________________真美啊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阅读 。(7分)

青蛙能捉害虫,保护庄稼,是人类的好朋友。蜻蜓也能捉害虫,保护庄稼,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啄木鸟能给树木治病,让树木快快长大。啄木鸟也是人类的好朋友。青蛙、蜻蜓和啄木鸟都是有益的动物,请小朋友一定要爱护它们。

1.文中共有________________句话。

2.文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有益的动物。

3.青蛙和蜻蜓的本领是________,保护庄稼。啄木鸟用它长长的嘴巴捉树干里的害虫,保护了________。所以,我们都应该_________。

语文题篇10

(一)链接生活,让命题焕发时代的气息

命题要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融入生活的良好习惯,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真正使语文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命题设计可充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事件、劣质奶粉事件)、海啸、学生厌学、创建和谐校园等。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该与学生的现实世界接轨。

(二)人文关怀,为命题注入和谐的旋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命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就要求命题者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在考试内容的选择、题目的设计、作答要求以及试卷形式等方面多作一些人性化的探索,使试卷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为命题注入和谐的旋律。

1、命题内容选择。命题所考查的内容要注入人文性。如“你读过哪些中外名著?请写出作品名、作家名,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你熟悉的故事。”这样命题,不但考查了文化常识,而且能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从而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强化了文化熏陶。又如作文命题要“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人类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加深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表达上要“不限文体”,给考生以自由选择、扬长避短、驰骋才思、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

2、题目的设计与作答。命题者可适当设计一些让学生选择作答的试题,如作文题的二选一,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有利于他们水平的发挥。对于具体试题的作答,也可以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如“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请从构思、意境、语言等方面选择一点作简要分析。”“请选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简要说明原因。”等等,这些命题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从而使试卷迈向人性化。

3、试卷的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上注重人文性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无形地为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在卷首设计“温馨提示”;在卷中设计“嘿,加油!”“舒一口气,再接再厉!”等温馨话语;对于题干措辞,尽量考虑在表述明确的基础上增强亲和力,如用“请……”“能不能……”等较温和的话语。这样,可以消除考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使考生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得以调动的情况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联系实践,使命题突显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该注重现实应用,寻求语文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本质联系。对这类试题的考查,主要有两大类:

1、专题性的命题。命题内容要选择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如“让世界了解北京,让北京走向世界。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假如你是大赛服务工作的志愿者,你认为最具北京特色、最引以为荣的旅游资源是什么?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地向前来的中外游客进行介绍。”这是一道实践应用型题目,联系当地生活实际,既能考查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全面性的命题。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如:“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①走进家乡名胜古迹;②介绍家乡特产;⑧探寻家乡节日风俗。”这道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试题,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大大加强了语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语文。

(四)巧妙整合,令命题展示学科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中强调了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命题时要注重内容的整合,让命题展示学科的魅力,这可从四方面进行:

1、学科内的整合。如“语言运用”可以不单独没题,把它整合到阅读、写作中去考查,这既简化试卷的结构,又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也可以将两三篇课文联系起来出题。如“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一道题目,联系两篇课文、两位作家、两种心境,突现出试题的综合效果。

2、课内外的整合。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联系起来命题,培养学生迁移、联想的能力。如“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该题就由课内语段勾连起课外感悟,考生既要熟悉孔乙己遭遇、结局,又要剖析出人物悲剧产生的根源,更要思考“读书与生存”的关系。应该说,该题从题型上看是课内外的勾连,侧重考查了学生的整合能力。

3、学科间的整合。命题不局限于语文本身,而要做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渗透。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请从地理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道题就突出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间的渗透。

4、能力间的整合。如“请发挥自己的想像,为自己设计一套住得舒服、有新鲜感、富有个性化’的未来住宅。(要求用***设计住宅,对住宅的主要设施配上文字提示)”这道题一改往日要求学生用文字表述的陈规,提出“用***设计、配上文字提示”的要求,这不仅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几何绘***能力。

(五)大胆开放,促进命题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决定了考试命题的倾向性。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呈现出丰富、灵活、多元、发散的特点。命题多元开放要突出三个方面:

1、内容的开放。试题内容应多姿多彩,无论是生活现象,还是科学前沿,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内容。如“……关于恐龙消失的原因,人们有许多猜测。一种猜测是:宇宙行星撞击了地球,顿时天崩地裂,仅尘埃遮住太阳就长达三个月,恐龙因此灭绝:一种猜测是……另一种猜测是……这些猜测说法不一,人们至今还没有能解开这个谜。要求:请你任选一种猜测,并据此展开想像和联想,将陆地上或沼泽附近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恐龙灭绝时的情景写成200字的短文”。此类命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语文题10篇

学习

常识题库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常识题库10篇,内容包括常识题库及答案大全,常识题库及答案和分析。文章研究中所引用的计算机数据库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信息进行存储的集合体。而具体来说,也就是一种从数据结构、数据管理

学习

古诗词三首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词三首10篇,内容包括完整的古诗词10首,经典古诗词三首及翻译。传金柝()云鬓()辔头()3.下列句子与“出门看火伴”一句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A.对镜帖花黄B.不亦说乎C.雄兔脚扑朔D.路转溪头忽见4.请仔细辨析下面每句中的多义词,并解释其含

学习

相思赋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相思赋10篇,内容包括相思赋原唱,相思赋几许。年华偶然谁弹碎应是佳人春梦里忆不起双蛾眉翩跹霓裳烟波上几时共饮长江水而今夜雨十年灯我犹在顾念谁一番番青春未尽游丝逸思悄悄木叶缤纷霜雪催嗟呀呀昨日云髻青牡丹独默默桃花

学习

普通话宣传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宣传10篇,内容包括普通话的宣传语超长篇,普通话宣传稿范文10篇文库。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全体公民的语言规范

学习

国家安全手抄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国家安全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国防国家安全手抄报,国家安全手抄报的内容50个。古人云:有防则安,无防则危,生命最可贵,安全第一位。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命安全……这些安全常识我们时刻铭记在心。转眼间,暑假大步流星的向我们走

学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0篇,内容包括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方案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二)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不纳入本保险范围。(三)被征地时不满16周岁人员,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

学习

妈妈终于同意了10篇

阅读(16)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我要吃冰糕。我说:我也想吃。于是我去拿了三颗冰糕,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吃着吃着,妈妈想尝尝我的冰糕,于是我让她咬了一口。妈妈说:你这个好吃,我要和你换。我不同意,于是我们吵了起来...

学习

黄豆的观察日记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黄豆的观察日记10篇,内容包括黄豆生长记观察日记十篇,黄豆发芽的观察日记。今天,我把豆子小弟放进了“营养液”里,盼他快快成长。过了差不多30分钟,豆子生气了,气得满脸皱纹。我想是冷了吧!于是我马上给他盖了一层被子(纸),被子果然

学习

工程竣工安全监理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竣工安全监理总结,内容包括工程竣工监理总结报告模板,监理竣工安全总结报告。一、回顾总结(一)认真贯彻执行监狱***工作部署,强化科室职能管理。一年来,基建维修办公室做到“一个前提谋规划、两个目标促效益、三大措施带队

学习

前端项目总结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前端项目总结,内容包括前端开发项目总结范文大全,前端面经项目总结。开端计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联邦***府主导,旨在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残疾儿童以及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和健康服务计划,迄今已积累了近半个世

学习

五年级家长会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家长会总结,内容包括五年级的家长会的收获及建议,五年级家长会语文老师发言。二、活动地点:一至五年级的各班教室三、参加人员:一至五年级学生家长、班主任、主科教师及全体班子成员。四、活动主题:总结过去践行明天五、

学习

给祖国妈妈的一封信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给祖国妈妈的一封信10篇,内容包括给祖国妈妈的一封信作文,给祖国妈妈的一封信优秀。您好!在这遍地金黄、繁华似锦的金秋时节,我们——您的五十六个儿女迎来了您的六十华诞。在这喜庆的日子里首先祝您生日快乐!祖国妈妈,我想对您

学习

古诗赠刘景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赠刘景文10篇,内容包括古诗赠刘景文朗读,赠刘景文古诗书法。根据“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可以看出,荷花已经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枯萎,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据此推断,是在秋末冬初的季

学习

扁鹊治病的故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扁鹊治病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扁鹊治病的民间故事简易版,扁鹊治病的故事少儿版。

学习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试卷分析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及答案,分析语文试卷怎么分析。一、考试结果全班共有32位同学,全部参加考试,总分1498分,平均分57.3分,及格率89%,优秀率为14%,成绩不太理想。二、试题特点这次试卷分为基础知识、积

学习

一年级语文课件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语文课件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语文课文大全课件,一年级语文精美课件和教案。2、知道单韵母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的a、o、e的音。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a、o、e。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书写3

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题目,初中经典古诗文拓展论文。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

学习

八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集合7篇,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最新版。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

学习

初一语文教案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语文教案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教案100篇,初一语文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学习

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语文试题分析,六年级语文学生情况分析。阅读理解包括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和课外现代文阅读三部分。课内现代文考查第三单元《春》的内容,题目不难,可得满分的很少。第15题考

学习

生活处处有语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生活处处有语文10篇,内容包括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文案,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事例。仔细听这个主持人的主持,她确实把每个汉字的音节都读得很准,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咦,这不就是我在寻找的语文吗?这时语文中的汉字与拼音,这时语文中的

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怎样渗透德育内容,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论文。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