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歇后语篇1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歇后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道,增减都不影响大局)。还有一种是谐音式的歇后语,它在前半部分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成分。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思考】请你说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1.韩信点兵——
2.千里送鹅毛——
3.饭桌上的抹布——
4.外甥打灯笼——
5.兔子的尾巴——
6.丈二和尚——
7.擀面杖吹火——
8.三个臭皮匠——
9.冰块掉进醋缸里——
10.朝着窗外吹喇叭——
11.口袋里装钉子——
12.钢丝穿豆腐——
13.浑身贴膏药——
14.财神爷要饭——
15.背着娃娃推磨——
【参考答案】
1.多多益善。
2.礼轻情意重。
3. 尝尽了酸甜苦辣。
4.照旧(舅)。
5.长不了(或自觉高)。
6.摸不着头脑。
7.一窍不通。
8.顶个诸葛亮。
9.寒酸。
10.名( 鸣) 声在外。
11. 个个想出头。
12.别提了。
1 3 . 毛病不少。
小学生歇后语篇2
《三国演义》人物歇后语: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做梦学吹打——快活一时
坐飞机讲哲学——高谈阔论
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夜莺学乌鸦叫——变坏了
养个孩子学响马(旧称劫路的强盗)——有失家教
学理发碰上大胡子——难题(剃)
熊瞎子学绣花——装模作样;装样子
兄妹上大学——志同道合
小学生看书——念念不忘
瞎子进学堂——不认输(书)
娃娃学走路——左右摇摆;摇摆不定;一步步来
铁匠改行学绣花——拈轻怕重
山东的骡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鲨鱼学黄鳝——尽想滑
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
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气象大学毕业的——听见就是雨,见闪就是雷
七十岁学巧——长到老,学到老
七十岁学气功——老练
七十岁婆婆学绣花——老来发奋
牛犊子学拉犁——让人牵着鼻子走
牛犊子学耕田——上了圈套;让人牵着鼻子走
盲人学绣花——瞎逞能
麻雀想学凤凰飞——枉费心机
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鲁班的儿子学木匠——一代传一代;门里出身
临老学绣花——晚了;迟了
理发师教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理发店收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老太太学绣花——心灵手笨
老太太学钢琴——手忙脚乱
老来学绣花——心灵手不巧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井底下写文章——学问不浅
井底下看书——学问不浅
进学堂不带书——忘本
讲武堂里学打仗——纸上谈兵
家雀学老鹰——想得高
猢狲戴帽子——学做人
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比喻不容易做的事情。)
二流子学徒——混日子
恶狼学狗叫——没怀好意
才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
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
百岁老人学跳舞——人老心不老
八十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老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岁老太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热门歇后语:
娶媳妇打发客(女子出嫁)——双喜临门;有来有去
娶媳妇死老娘——哭笑不得()
去了咳嗽添了喘——躲了一灾又一灾;祸不单行
小学生歇后语篇3
【船头尺】——度水
【水仙不开花】——装蒜
【老举埋年结】——算数
【湿水榄核】——两头唧
【阎王爷嫁女】——鬼要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吃人参】——候补(后补)
【和尚的房子】——庙(妙)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小学生歇后语篇4
关键词:歇后语 对外汉语 偏误 教学策略
中***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83-03
作者简介:刘(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国学生常常对一些歇后语的用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什么语境下用歇后语,特别是当一个歇后语只给出“谜面”后,对于“谜底”往往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对于外国学生反映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便成为摆在所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歇后语教学问题。
一、关于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对于歇后语,学界诸多学者,如温端***、马国凡、高歌东、黄华节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考察,并得出结论:歇后语是汉语中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熟语。
(一)歇后语的类型
1.喻意歇后语
歇后语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情况有二:
(1)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解释说明的意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对前部分的解释是直接的,不需要联想、揣测或绕弯子。如:大海里丢针――无处寻。
(2)转义喻意:歇后语后部分的解释说明不是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用字面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即转义。如:没有骨架的伞――支撑不开,这里的“支撑不开”并不是单纯指伞打不开,而是指它的转义“维持不了”。
2.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双关的效果。如: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表面上是说莲藕着火了,实际意义却是“事理上不会发生而事实却发生了的”意思。谐音歇后语也有两个小类:
(1)音同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均相同。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2)音近谐音: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近的部分。如:酱萝卜――无缨(因)。
(二)歇后语的构成
构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是一个意思,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部分用事物或故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后部分用判断、评议、推理等对前部分加以解释、说明。
1.歇后语的比喻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
(1)喻体是一件事情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小孩放鞭炮――又喜又怕;想象虚构的事情:洗脸盆里游泳――不知深浅。
(2)喻体是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用历史故事作比喻: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神话故事或传说作比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喻体是一种或几种事物
一种事物:铁公鸡――一毛不拔;几种事物: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歇后语的解释部分即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关于歇后语后部分的构成可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上看,选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如:扁担上做梦――想得宽;书面语如:上了膛的子弹――一触即发。
选用不同关系的词语: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叠词关系。
同义关系如:螃蟹过马路――横行霸道;反义关系如:豆腐炖骨头――有软又硬;叠词关系如:小孩吹喇叭――哪里哪里。
(2)从结构上看
用词充当:筷子搭桥――难过。
用词组充当:偏正词组:猫不吃鱼――假斯文;动宾词组:蚂蚁搬泰山――下了决心;联合词组:白糖拌苦瓜――又甜又苦;动补词组:嘴皮子抹白糖――说得甜。
用句子充当:单句:老鼠爬秤钩――自称自;复句: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3.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的关系
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和解释部分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
(1)从语义上看
说明结果:草人救火――自身难保;说明态度: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明性质、特点:铁公鸡――一毛不拔;说明作用: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2)从方法上看
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性质的一种概括、归纳:百年老松,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后部分是对前部分比喻所表达的意思的继续阐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从态度上看
表示肯定:河里的螃蟹――横行;表示否定:灯草打鼓――不响;
二、留学生歇后语偏误分析
歇后语在对外汉语中的出现,往往使外国学习者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和运用,更难以理解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因此在使用上会出现一些偏误。我们列举了以下几种偏误,并作分析:
(一)语义方面的偏误
1.语义偏离:歇后语的意义与所表达的对象不相符。
(1)这个人做事不懂得变通,真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句中的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贬义的用法,指的是钻牛角尖、知错不改的人。而句中说做事不懂得变通,所做的事不一定是错事,很可能是指这个人讲求原则,按章办事。
2.语义不明:歇后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2)他弟弟非常喜欢大米的弟弟――小米。
(3)他什么都没有,真可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2)句中小米在现实生活中既是一种粮食又是一款手机的名称,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他弟弟喜欢的是手机还是小米这种粮食。(3)句中的一清二白指的是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而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穷的什么都没有,显然不够恰当。
3.语义抵牾:表意明确,但句子前后存在矛盾。
(4)他现在每天都在刻苦学习,真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4)句中前部分已经说了他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后半部分装象是装模作样的意思,与前部分意思不符。
(二)结构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的结构较为固定,但是外国学习者在现实使用歇后语时会出现加字、减字、语序颠倒等方面的错误。
1.加字
(1)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可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无能)之后背(辈)。
外国学生主要受汉语数次+量词+名词构成数量短语的影响以及受中国人日常口语化交际色彩所影响,出现以上错误。
2.减字
(3)你这个人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人心。
(4)老鼠过街――人人打。
外国学生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注重“引”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注”的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出现了“减字”现象。
3.语序颠倒
(5)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可别汽车放炮――气泄了。
(6)他这是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语序颠倒的偏误主要是受汉语正常语序的影响。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
歇后语在语用上表现出鲜明的形象性,这种特点是由歇后语起语的生动比喻或具体的表述使得比较抽象概括的注释语得以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体现的。而语用方面的偏误就表现为所使用的歇后语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符合。例如:
我和同学上课说话,老师批评我了,我非常难过。我知道老师这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1)句中的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应该是对方说出的,而不应该由说话人在本句的语境中使用。(2)句中的好大个掸(胆)子,不应该是说话人对自身行为的评论。
这些偏误的出现,多在来华高年级留学生汉语使用中出现。因为高年级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和中级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更好地学习“地道”的汉语,留学生们试***从汉语熟语入手,对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语汇形式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汉语熟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只是词语的表面意义,这也造成一部分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遇到困难,从而影响了总体的学习效果。
其原因主要有:一、歇后语所蕴含的内容及意义属于中华传统文化领域,外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还不够好,所接触的中华文化还比较片面,不能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现阶段所开设的文化课特别是传统文化课较少,从事文化教学的汉语老师人数和总体从业人员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也阻碍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者的学习。二、课堂上对歇后语这类熟语重视不够。现阶段的汉语学习往往只关注教材,对歇后语等其他熟语形式的涉及太少,远远不能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三、现有的HSK考试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HSK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正是因为以上三点,使得外国学习者在歇后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误。这也促使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意识到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提高从业教师的文化素质,加大歇后语等熟语形式在课本及考试中的力度的必要性,成为推动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教学的内推力。
三、教学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引用歇后语
课堂是留学生习得汉语知识的第一课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急于习得汉语知识。此时适度引用歇后语可以使留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记牢,并把握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歇后语
日常生活也是留学生在华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课下丰富的生活中可以适当使用歇后语。当留学生学习做一道中国菜并且味道还不错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对中国友人或者其他外国学生说:做XX菜对我来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看似简单的一句歇后语,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更不易忘记。
(三)增加课内外中华文化知识的熏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也是外国学习者来华学习汉语的重要原因。留学生们急于了解中华文化也急于揭开东方文明那层神秘的面纱,同样,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宣传自己、宣传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何抓住这有利时机,需要我们在课内外汉语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教师要从语言的角度将我们的文化传播给学习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外国学习者输入包括歇后语在内的汉语熟语,从而加深这类语汇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温端***.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温端***.歇后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小学生歇后语篇5
关键词:歇后语;语用特点;语用功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1-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根据语义的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喻义型歇后语和谐音型歇后语。喻义型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描写一个事实,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这个事实加以解释、说明,后一部分才是表义的真实目的。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扶着屁股上墙――自抬自(自己抬高自己)”。谐音型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提出一个事由,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关系,故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妙语双关现象。例如,“老虎拉大车――谁赶(敢)”、“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歇后语俏皮幽默、通俗形象,在交际中,它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增加了语言的表达力,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一、从语用角度看歇后语的由来
耶夫・维索尔伦的《语用学诠释》将语用学定义为: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而这种综观与人类诸种行为中的语言现象的使用相关,它关注的问题是语言怎样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作用。他认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不断地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环境原因所驱动的。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的时候,必须要与语境相顺应,应注意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的交际,都离不开语境,歇后语就是一种在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环境即的共同驱动下产生的语言形式。
从语言内部环境来看,歇后语的产生与发展是语言自身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歇后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造句材料,同成语、谚语和惯用语一样,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从语言外部环境来看,歇后语的产生及发展同时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是一种活的语言,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社会成员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此,语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当人们在交际时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而需要以一种短小、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歇后语这类特殊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
二、从语用角度分析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通俗、生动、幽默、含蓄、风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表义功能,历来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歇后语之所以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必然具有它独特的语用特点。
(一)使用的灵活性
歇后语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但其运用却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和上下文的选择,使用整条歇后语;或仅使用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其意义不会改变,反而使用效果可能更为突出。例如:
温十三妹周身痉挛,支吾道:“那,那就算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吧!还不行吗?”“不行!你得说清楚,到底是‘小和尚念经’,还是你十三妹造谣?”何畅乘胜追击,步步紧逼。(《霞岛》)
在上例中,根据所在语境可以看出,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这些参与交际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明白前后两个部分是什么。例中,温十三妹在自己的话语中选择了整条歇后语,而何畅再次用到这条歇后语时只选择了前半句,省略了后半句,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歇后语都很熟悉,这种省略并不会造成听话人理解上的困难。
(二)口语化与书面化的融合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比较随意、通俗、平实;而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比较正式、典雅、庄重。歇后语这类语言形式的语体特征就比较独特,兼容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
歇后语取材十分广泛,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歇后语在历史上向来被称为俗语、鄙语,说明它们最初是流行于群众的口语之中,后再凝固为通用的词语,因此歇后语中有很多的口头词语,还包含很多的土语方言,具有通俗的风格色彩。歇后语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交际效果,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它不仅是一种日常交际中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学语言,经过人们的改造和筛选也被广泛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帮助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三、歇后语的语用功能
歇后语是汉语有的言语表达形式,最大特点就是集幽默诙谐于一体,它形象、生动、活泼而又饶有谐趣,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描绘人们生活中熟知、具体的意象,使用起来形象、诙谐、活泼,具有一种很强的渲染力量。在人际交际时,如果巧妙恰当地运用歇后语,不仅能够使语言通俗幽默、活泼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玉帛的作用,从而促进相互理解,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的愉悦效果。歇后语的语用功能主要有语用缓和、增强修辞效果的功能。
(一)语用缓和的功能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矛盾,损害到某些人的面子,面子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感到珍贵的东西,一旦面子受到威胁,人们就会采用一定的语用策略,来保住或尽量维护自己和双方的面子。歇后语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维护面子的语用策略,它在避免丢面子,降低双方话语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起到语用缓和的作用。例如:
小将说:“绕了吧,绕了吧!再不敢啦!”鲁王嫂一松手,他往前跑两步,回头做了个鬼脸,说:“今儿晚上我是猪八戒撞上了罗刹女―――甘拜下风!”一句话把鲁王、鲁王嫂和身边的众将都逗笑了。(凌力《星星草》)
在上例中,小将经过一番厮打,意识到自己不是鲁王嫂的对手时,则选择了“猪八戒撞上了罗刹女―――甘拜下风”来自嘲自不量力,哀求对方放过自己。这个歇后语的妙用使陷入尴尬境地的讲话人既承认了错误又挽回了面子,也使听话人开心一笑,化解了矛盾。
(二)增强修辞效果
歇后语是在口头语言交际中创作或修改并广为流传的,它通俗、生动、形象、风趣,表达了一种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这种修辞效果为交际添加了剂,能够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把要表达的意义和效果顺利有效地表达出来。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人眼是秤,众人齐吼:“黄金山!少来这套鬼把戏!”“狗鼻子插大葱――装什么象(相)啊!”(《县委书记》第一部)
群众一齐喊道:“哈哈!狗咬狗,两嘴骚;狼吃狼,对着嚎。这才真不假呢!”(《戎萼碑》)
在第一例中“狗鼻子插大葱――装象(相)”,以“狗鼻子插大葱”所营造出的滑稽为铺垫,用“装象(相)”来刻画出黄金山那种装腔作势的丑态,可谓形神兼备、入木三分。在第二例中,群众通过“狗咬狗,两嘴骚;狼吃狼,对着嚎”,于嬉笑中表达出了一种嘲弄和怒骂。在这些表达中,歇后语通过类比和比喻所创造的诙谐、滑稽、幽默等修辞效果在表情达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交际效果,更有效地传达了交际意***。
总之,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有效的并具有幽默性质的言语交际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语用功能,并在汉语交际中通过其语用功能的发挥,大大促进了交际的有效顺利进行。我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要恰当地使用歇后语,这样不仅可以使人们的言语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机智幽默,而且能使交际双方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比]耶夫・维索尔伦.钱冠连,霍永寿.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小学生歇后语篇6
关键词 :歇后语 客家歇后语 上堡
一、引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俚语、口头禅、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多种形式。其中歇后语是汉语中的语言之花。一句话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交际使用时通常以“说出前半截、省略后半截”的形式居多,故称歇后语。
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方言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已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笔者在对客家歇后语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还发现一种非常独特的地方性歇后语,暂且将其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
二、现象描述
上堡以高山梯田闻名,《舌尖上的中国2》对其特色小吃“九层皮”有所介绍,是一个相对闭塞,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乡村。
(1)张有邦看病——冇下场(床)
上堡有名的老中医张有邦看病特别慎重,他诊病都会一边搭脉一边思量,大病小病都不一口定论,要留有余地。“你这病啊——”他摇头晃脑,“冇下场(床)哟!”意思是叫病人慢慢用药慢慢治,不要急着下床劳作。“冇下场”本身是张医生个人经典口头禅,不带贬义。而在日常交际中,“冇下场”带有“没有好下场”的意思,由于这句话比较伤人,所以当地人就隐晦地用“张有邦看病”来暗讽一个人“没有好下场”。
(2)邹贤考做生意——冇大过
民国时期邹贤考在上堡圩开了一间店铺。人们进店买东西不免顺口问一句:“邹老板,生意好哇!”不管生意好做不好做,邹贤考都谦逊一番,一律回答:“冇大过哦。”意思是:马马虎虎,没啥起色,或者说生意不好做。“冇大过”是邹贤考永远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所以当地人想要表达“马马虎虎没多大多起色”之类的意思时,经常放着简单的三个字不说,而是隐晦地说“邹贤考做生意”。
(3)陈聋牯做地——一片都冇
冇,没有;聋牯,聋子;地,坟墓。遂川县高排乡(注:与上堡乡毗邻)的地理先生(风水师)陈聋牯与别的地理先生不同,他出门找坟址往往一找就是一整天,傍黑回来就摇头,说:“这一片都冇好地方!”东家只好留宿。他便三天两头去探看。有时一找就是十天半个月,说不寻个好地方对不起东家。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他是外地人,来回路远不说,还耽搁接生意。遇到没人请他看风水的时候,就设法以“一片都冇”之类的借口在本地人家赖吃赖喝等候新东主。此后,当地人描述某一区域没有某事物时,不说“一片都冇”,而是说“陈聋牯做地”,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4)骆三芳买药——称头要足
称头,称东西时的分量。一般人都把“吃药多”看成是大忌,买药不是买青菜、买猪肉,不能去计较医生称的药是不是分量充足。而上堡人骆三芳是个小气鬼,买药时总要关心医生的药戥,生怕少称了药,还叮嘱说:“医生,称头要搞足来哟!”一时传为笑话。此后,在日常商品买卖中,买家叮嘱卖家不能短斤少两时往往说“骆三芳买药”,意思就是你别给我短斤少两。
(5)拿把耙泥坳人——荒了
耙泥坳,地名;拿把,意思是“给”、嫁给或送给。上堡乡赤水村耙泥坳住着清一色的方姓人。上堡方言h、f不分,“荒”和“方”统读“方”音。人们把荒废田土或荒废事业借谐音“方”来戏称。
(6)米筛眼大的字——独有张锡坤
米筛,客家地区一种竹制的器具,有许多小洞(客家话把“洞”叫作“眼”),用以筛选稻米。张锡坤是上堡一个偏僻山村里的人。***初期,那个小山村里的人没文化,米筛眼那样大的字只有张锡坤才认得几个。所以,记人工,独有张锡坤能行;选当文书,独有张锡坤才行。久而久之,但凡认字写字,甚至所有难办的事,人们便说“独有张锡坤”,有时则说“米筛眼大的字”,意思也是“这事得找张锡坤”。
(7)竹筒子的泥团——一大工
客家话中,“一天”的读音是“一工”。旧时,人们不识字不能用笔记人工,做了一天工就捏一个小泥团放进竹筒里。竹筒里的泥团数就是人工数。有时小泥团不慎被水浸泡湮成一坨大泥团,几十天的人工瞬间变成了一塌糊涂的“一大工”,令人倍感无语。此后,但凡有类似令人哭笑不得的糊涂账,人们就说“竹筒子的泥团”以示调侃。
(8)崩岗下睡的——炮打鬼
崩岗,局部有坍塌的山窝。上堡乡上堡村水北有座小山头,***初期曾作为***毙反***份子的靶场。上堡人称被***毙的人为“炮打鬼”,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当地人骂别人“不得好死”时,说“炮打鬼”太过直白,于是就委婉地说“崩岗下睡的”。
(9)狗爪豆皮搭辣椒——相送
狗爪豆,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夏末秋初成熟,可食用。上堡人卖狗爪豆皮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一定会在狗爪豆皮里绑几只辣椒。辣椒是额外搭送给买家的,不另要钱。所以,如果某样东西是免费赠送给别人,就可以说“狗爪豆皮搭辣椒”。
在以上9个实例中,例(1)、(2)、(3)、(4)大致属于同一种类型:某个人的经典口头禅,成为该地区许多人言语交际的特殊表达形式;而例(5)、(6)、(7)、(8)、(9)大致属于另一类型,它以某一地区众所周知的独有习俗、风土人情或名人轶事为基础,形成一句集体使用的特殊用语。
事实上,这类独特的歇后语并非只见上堡一隅。崇义其他乡镇,甚至某一特定圈子里,也大量存在类似的现象。再举3个“某某说的”例子:
(10)家达先生哇咯——急时难想
哇咯,讲的、说的。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扬眉镇及其邻近的龙沟乡、长龙镇(上述3地统称扬眉片)。家达先生是扬眉片区小有名气的乡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急时难想”,意思是这件事本来我是知道的,可是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于是,每当人们遇到“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的情况时,就会说“家达先生哇咯”。
(11)***哇咯——口子很多
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一位朱姓老师的绰号。朱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口子很多”,说话间总是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口子”在崇义方言中指“办法、出路或者可用的资源”等。“口子很多”,意思是“不用着急”。据说,这句话最早是由于朱老师的父母催促其早日找到对象,成家立业,朱老师总是不以为意地说:“嗯,咱(不用)急,口子很多。”这一说就是许多年,朱老师到很晚才结婚。而他的这句口头禅却不胫而走,在县中学这个圈子里广为流传。每当老师们想表达“有的是办法,不用着急”这层意思时,就说“***哇咯”。
(12)阿杨哇咯——不可能
这条歇后语也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阿杨是一位杨姓老师的绰号。这位杨老师总是一副怀疑一切的姿态,言必称“不可能”,遂成为圈子里尽人皆知的口头禅。每当老师们想要说某事不可能时,则干脆以“阿杨哇咯”来代替“不可能”。
三、语言特征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在形式上具有同普通歇后语相同的形式特征,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特征。
(一)范围狭小。这是一种只流行于小范围局部地区并为该地区的人们所熟悉和使用的歇后语。前述的例(1)至例(9)基本上只有上堡乡当地人才知道,如果不是上堡人,就算是崇义县域内其他乡镇的人,恐怕也不知所云。例(10)仅为扬眉镇人所知,邻近的长龙、龙沟两地略有知之者——因为这3个乡镇合称“扬眉片”,在方言文化上具有较多的共同性。例(11)和例(12)则流传于崇义中学的教职工圈子,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人未必知其所以然。本地域内或圈子内的人对此心领神会,而地域外或圈子外的人则茫然不解。
(二)名人担纲。这类歇后语往往包含一个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区域性名人”,这位“名人”的经典言论或者典型事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最终浓缩为一条别致的歇后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名人”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的“出名”,多半是因为非常经典的言行能引起人们的传播兴趣。除此之外,这些“名人”的名气,影响范围很有限。比如说,邹贤考、张有邦、骆三芳、张锡坤乃至“***”“阿杨”等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会有人知道,离开特定区域,则根本无人知晓。
(三)浓缩经典。这类歇后语的背后,或包含了个性鲜明的人的有趣言论,或包含一件在该地区老幼皆知的典型故事或社会常识(如,例(8)、(9))。于是,从这些人或事当中,人们便提炼出一条很经典的歇后语,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日常交际的暗语。一般说前半句大家便心领神会,也偶尔单说后半句的,大家都能心照不宣。事实上,这类歇后语的前后半句可谓唇齿相依——虽然后半句是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但离开了前半句的背景便索然无趣。人们因某个有意思的人而浓缩出一句有意思的话,但在使用这句话时,恐怕优先想到的还是那个有意思的人,没有他,便没有这句经典;引用经典,难免就要调侃这个有意思的人。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四)喜闻乐传。这类歇后语能够形成并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此喜闻乐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中,孔夫子是名人,他的经典特征是家中书籍众多,所以人们用孔夫子搬家的行为来调侃输赢。同理,诸如“邹贤考做生意——冇大过”之类的话语中,邹贤考虽不是什么可以比肩孔夫子的大人物,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特征:世故低调。所以当地人可以将他作为一个传播的对象予以调侃。“冇大过”因邹贤考而流传,邹贤考同样也因“冇大过”而闻名——或许,在今天的上堡,不少年轻人或许已经茫然不知邹贤考是谁,但邹老板这条歇后语无疑已经在当地地方文化的史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语言价值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尽管数量有限、使用范围有限,但作为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意义和语言文化价值。
(一)含蓄生动。和其他歇后语一样,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也有着诙谐幽默、隽永含蓄的言语交际效果。在一定的认知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人们说出某句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大家便心领神会;或者提到某句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想起身边某个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或者众所周知的地方习俗等,言语交际会因此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不直白无味。这便是此类歇后语的魅力。
(二)有效传播。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凝练亮点,将一些饶有趣味的人和事变成人们日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既实现了对人和事的传播,更实现了对某句话的反复使用和有效传播。日常生活中,一些口头禅(例如:“不可能、冇大过、口子很多、急时难想”等等)其实并不专属于某人,它们其实就是大众的日常语言,本身可以直接使用,一旦将这些日常用语与某个特定的人物相联系,则其传播效果立刻得到了强化,人们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说出日常习用的话语,其交际效果显著好于直接使用。
(三)语言范式。“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可谓提供了一种语言生成与传播的范式——从“个别人无意识反复使用”到“许多人有意识经常使用”。这种生成与传播范式,在任何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中都有可能发生,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包括时下那些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百天”的网络流行语,其基本原理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保存文化。方言熟语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保存并传承地方文化。在“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中,一些个性鲜明的地方人物,一些小有影响的地方事件,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等,无意间被以歇后语的方式被保存下来,且随着人们的言语交际、口耳相传而得到延续。这对于缺少书面材料记载的乡村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依赖口耳相传方式流传的语言和文化,随着语言文化环境的变迁,随时都有失传的危险。因此,具有独特价值的“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值得各地的语言文化工作者去发掘、整理和保存。
小学生歇后语篇7
五
[教学目标]
1.阅读“包”部字族,认识8个生字,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识记同音字,区分形近字。
3.按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能有一点速度。
4.流利朗读文本,初步了解歇后语,对积累其他歇后语有一定兴趣。
5.了解寓言的内容,明白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学会通过加偏旁的方法扩大识字量。
难点:总结识字方法,初步了解歇后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了解形声字。
(1)教师出示“饱、泡、跑、抱、袍、炮”的生字卡片,学生自由拼读。
(2)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字义分别跟形旁“饭、水、足、手、衣、火”有关,音节都跟“包”有关。
2.认读生字、字谜。
(1)教师出示8张生字卡片,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读生字。
(2)同桌之间相互指读,检查字音拼读情况。
(3)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放入字谜,力求读通顺。
(4)讨论交流谜底:包。
3.总结识字方法。
(1)总结识字方法:独体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另外的字,它们不仅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2)像这样的字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皮:坡、波、披、被、玻、菠、婆)
二、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插***,自由读生字。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字,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字都有共同的偏旁)
2.这些相同偏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呢?(口字旁的字大都与嘴巴有关,提手旁的字大都与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大都与脚有关)
3.你还能想出哪些与它们具有相同偏旁的字?
4.学生一起认读生字,分三组朗读,口头组词。
5.引导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相同偏旁的字。(筒、笔、竿、篮等)
三、字词句运用
1.出示“青”“清”,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一个有三点水,一个没有;两个字共同部分是“青”。“青”表示一种颜色,“清”跟水有关。)
2.学生小组讨论“青”和“清”还可以组哪些词,并用所组词语造句。
3.说说“再”与“在”的区别,完成课本练习。(“在”表示地点,在哪里。“再”表示又一次,与“在”不同。)
4.出示选字组词练习:()家、正()、()学校、()次、()来。学生讨论怎样填写,并用填写的词语造句。
5.比一比,谁能最快最准确地从字典中查找到下列生字:溪、解、准、楼、伯。
6.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流程和方法:找出拼音大写字母;字母下面找音节;音节之后看相应的页码;记住页码往后找。
7.拓展:补充分辨“请、情”“巴、把”“做、作”等形近字、同音字,强化学生在语境中根据字义正确选择汉字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分组朗读课本上的生字。
2.给所学过的汉字总结偏旁,按偏旁归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拼读歇后语,观察4句话的特点。
2.出示相关***片,引导学生***文对照,感知大意,初步感受歇后语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3.教师讲解:这样形式的句子叫作“歇后语”。“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本义,像谜底。通常在使用的时候只说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不言而喻。
4.师生开展对读歇后语比赛,师读前半部分,生读后半部分。
5.组内互背,指名背。
6.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歇后语。教师也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句歇后语,并让学生试着背诵歇后语。
二、和大人一起读
1.教师范读故事,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故事,把认为有难度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向同学或者教师寻求帮助。
3.教师领读长句、难句,学生再次自由读故事。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故事。
5.你能说说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
6.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一起讨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否则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
7.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你想对狐狸说些什么?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5.狐狸骗走乌鸦嘴里的肉后,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讲给小伙伴听听吧!
三、课堂小结
1.全班一起大声朗读歇后语,背诵歇后语。
2.把《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吧!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五
口:与嘴有关扌:与手有关
歇后语
《狐狸和乌鸦》
小学生歇后语篇8
“《关联歇后语》和《巴谚诗文》是我自费7万多元出版的,为了这几本书,我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说起自己出书,74岁的李宏钧老人兴致勃勃。李宏钧介绍,自己在读中学时,和同学闲聊,一位同学随口说了几句当地方言歇后语,让李宏钧猜下一句,这让他从此和巴渝方言、谚语以及歇后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以后,李宏钧开始有意记录各种歇后语,以及巴渝方言谚语。对于这些文字,李宏钧全是用圆珠笔、钢笔手写在裁好的一叠叠白纸上的,写成后,又线装成册。记者看到,这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其装帧的页面、纸张都已开始泛黄了。
“我搜集歇后语和方言谚语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了。”老人说,这些词句主要是从开县、达州等地的民间记录下来的。
李宏钧69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关联歇后语》,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又出版了《巴谚诗文》等书。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文化,它的意思、近义和出处、注解都值得考究。”李宏钧说,在出版《关联歇后语》一书时,为了考证自己搜集的歇后语的意思、近义、读音等准确否,他到处借、买工具书,认真研读。“为买《辞海》,我把家里的油菜全都挑到街上卖了。” 如今,李宏钧花费3年时间,又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乐园之变》,主要以老人自己为原型,讲述自己在农村的生活以及变迁。“这本小说以巴渝方言作为载体,小说内有大量的巴渝言子儿、谚语。主要记录了近二三十年来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要用小说的形式来传播巴渝语言文化。”
小学生歇后语篇9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插***: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网站:
/chinesearts/?nav=writing
/experience/hanzi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小学生歇后语篇10
关键词:《红楼梦》;歇后语;概念合成;概念合成理论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诸多
民间俗语,可谓在皇冠上镶嵌了璀璨的明珠。书中人物个个能说会道,音容笑貌均是借俗语
表达出来。其中使用了大量歇后语,据笔者查阅总结,至少有56条。歇后语的恰当运用巧
妙地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深化了小说主题。对《红楼梦》中歇后语的解
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领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
指导,对《红楼梦》中的歇后语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结构与人物的性格特
征,同时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阐释力进行有力的证明。
一、《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语
气加强并富于感染力;若使用不当或庸俗化,非但不能加强语气,反而会削弱语言的表达力,
"甚至使语言不健康"。元明以来的杂剧小说中歇后语渐渐开始流行,但多数时候不是方
言较多、意义隐晦,就是文白混淆、不像群众语言,抑或用意只为调笑逗趣、并无文学价值,
更有甚者,语句粗糙、思想落后。《红楼梦》则推陈出新,将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精当准
确,切合人物身份与性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作者的加工提炼,本不足以登大雅
之堂、在人民大众口中流传的通俗的歇后语,在文学语言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没有庸俗粗糙或者偏僻难懂的,所用歇后语都与故事情节及人
物性格有关,生动地表现出特定内容。如: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金钏儿,《红楼梦》第30回)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意为跑不了。作者并未直接说"跑不了",而用
"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表达此意,将金钏儿陷入火坑、自悲身世,又不得不想出一句话接受
宝玉的温存、摆脱宝玉的纠缠的复杂心情和盘托出。作者用同情的文笔在矛盾的现实中将少
女纯洁的心灵点染出来,激起读者对封建社会及地主恶霸的无比愤恨。同时,"金钏"和"金
簪"名物暗合,足见作者独具匠心。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善于变化、不拘一格,具有创造性与独特风格。有的只有比喻,
没有说明,如:
你要有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薛姨妈,《红楼梦》第35回)
这是薛姨妈说薛蟠决心不吃酒闲逛是做不到的事。与俗语"铁树开花"或"公鸡生蛋"的意
思相似,但身份却不同。薛蟠是独子,在当时的宗法社会中看来相当于龙蛋,表示稀罕。此
处只见比喻不见说明,是因为读者很容易理解。
有的歇后语先比喻再说明。说明的方法或用本体,或换句话说,或紧接着说,或隔开来
说,避免了墨守陈规的弊端。如:
没有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赵姨娘,《红楼梦》第55回)
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就不服我们说了。(晴雯,《红楼梦》第27回)
这两句中的歇后语原型为"没有长翎毛儿就拣高枝飞--忘本"。改动后,前一句说明部分
放在了拆开后的比喻的中间,每个字都有着落,充分表现出赵姨娘痛恨探春不向着自己的自
私心理。后一句则省略了比喻部分并换了一种说明,表示抛弃了同类。由此可见,歇后语的
运用具有灵活多变性。
有的歇后语是先说明后比喻。颠倒使用,会使语气变弱。但如果运用得恰当,也别有韵
味。如:
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应贤良的名儿!(凤姐,
《红楼梦》第68回)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贾母,《红楼梦》第78回)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会说话、没有用处。胖子不是一日养成,得慢慢来,比喻任何事情的成
功必须有一定的步骤。此处将"没才干没口齿"和"不言不语"放在比喻的前面,是为了使
语气显得更加自然。
还有的歇后语是用下半截比喻来解释上半截比喻。如: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肮脏。这是他的房子,
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体统了!(李嬷嬷,《红楼梦》第19回)
"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虽然已解释了"丈八的灯台"之意,却不能准确表达李嬷嬷想说
的意思,需要再说得具体些。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歇后语将《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对作品中的歇后
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以及人物性格。
二、"概念合成"的提出
继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
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之后,语言学研究认识论和方***产生了新的变革。
Lakoff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从根本上说明了隐喻是思维问题而非语言问题,主要研究对象
是常规性的隐喻。而对非常规性的隐喻,如谚语、歇后语、新造词语等,则不具有明显的阐
释力。1985年,福柯尼耶(Fauconnier)在《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心
智空间理论"。 心智空间是人们在思考和谈话时为达到局部理解和行为的目的而建构起来的
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它不是虚幻的世界,而是源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验和
感知,可将语言与思维动态的映射模式化。"概念合成"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是"人类
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
系列认知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心智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它是在一系列
心智空间的概念合成网络(network)中进行的,以心智空间对语言、思想及认知活动进行
分析,可以很好地阐释整个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
三、概念合成理论的内容
1996年,福柯尼耶与特纳(Turner)在合作发表的文章《作为语法重要过程的合成》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中正式提出概念合成理论的完整的动态模型,
如***:
此模型体现了福柯尼耶与特纳提出的"四空间论",即概念合成是在四个基本空间中进
行的。分别是类属空 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1(Input 1)、输入空间2(Input 1/2)
和合成空间(Blend)。类属空间构建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之上,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
经过类比认知整合反映出两个输入空间中共有的、常见的、抽象的组织和结构;输入空间1
和输入空间2经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有选择地将某些成分或结构投射到
合成空间,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精致(Elaboration)"
三个相互关联的途径形成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新信息或结构,即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新创结构产生的过程便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现了这一模型的动
态性。
心智空间理论讨论的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之后产生新的意义,而概念合成理论是对心
智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整个合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映射的建立与使用的过程,同时也是背
景知识激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心智想象与心智模拟。概念合成的过程便是将真实存
在的东西、虚构的东西以及想象的东西概念化。通过在合成模型中进行推理,将看似不合逻
辑的、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概念化,形成新创结构。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智空间合并后产生新的所指,往往一个空间是表征,另一个空间是
所指。表征空间的映射和所指空间的映射合并形成概念合成。尤其在隐喻性语言中,经常用
一个空间作表征去指另一空间所指,即形成了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 space)和所指空
间(reference space)。
四、《红楼梦》中歇后语的概念合成分析
下面以《红楼梦》中两条较为典型的歇后语为例,阐明其中的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1)"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
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第三十回)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a.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b. 扣了环了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a'. 宝玉和黛玉对赔不是;b'. 和好了
类属空间:A. 发生的事件:两者联结在一起;B. 产生的结果:分不开了
整合空间:a-a'; b-b'(新创结构:两人亲密得不肯分开。)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有两个元素,a表明一个事件"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造成了
b"扣了环了"的结果;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也有两个元素,a'表明事件"宝黛二人对
赔不是",产生结果"和好如初,不肯分开"。表征和所指体现了"喻体"和"本体"的关系。
鹰抓雀、兔等物时,爪距相对扣紧,不能轻易撒开,叫"扣环"。用"黄鹰和鹞子扣环"来
比喻宝黛互赔不是和好,喻体和本体一一对应,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两输入空间对
应关系通过映射反映到类属空间,激活大脑中的认知机制及已储备的相关背景知识,在类属
空间中完成要素的梳理,使表征与所指的相似性更概括,令输入空间映射到类属空间中的意
义得以"完善"。从整个语境看,这一相似性将宝黛两人的亲密关系和时好时恼的真实情况
刻画得入目三分,在整合空间中映射出了新创结构"两人亲密得不肯分开",达到了概念整
合过程中"精致"的效果。利用黄鹰抓鹞子的形象体现宝黛之间互有私情却不便流露的心理,
这一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凤姐的尖利。
(2)"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
认真了。"(第二十二回)
这一歇后语中包含谐音,可分作两步分析:
第一步: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人家给个棒槌"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我拿着认针"
类属空间:(棒槌和针)形状相似
整合空间:把棒槌当成了针(新创结构:认"针")
第二步:
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认针"
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rèn zhēn"
类属空间:发音相同
整合空间:严肃对待,不马虎(新创结构:认真)
第一步是对歇后语字面义的分析,即分析出"人家给个棒槌--我拿着认针"这层含义。
"人家给个棒槌"作为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表明事件"人家给我一根棒槌",造成结果
"我"得到了一根棒槌;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的事件"我拿着认针"造成我将棒槌错当
成针,并做了认针的动作。这一步喻体与本体的遥相呼应完成的概念合成得到"组合"--
错将棒槌当做针,再通过映射得以"完善",形成"拿棒槌认针"的结果,暂时"精致"出
"认针"的含义。此为第一步合成结果。
第二步是由输入空间1'(表征空间)的事件"认针"与输入空间2'(所指空间)的
"rèn zhēn"概念合成的"组合"得出一个结论:两者的发音相同。这一对应关系通过映射
反映到类属空间,使我们联想到同样发"rèn zhēn"音的词"认真"。据此,输入空间映射
到类属空间的意义得到"完善",最终从"人家给个棒槌"中解析出"我拿着认真"的含义。
这是凤姐对贾琏说的风趣话,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年轻夫妇的生活画面。
歇后语言简意赅,风趣幽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歇后语的生动形象、独具创造性
的特点几乎发挥到极致,使我们在理解歇后语内涵的同时,也领略了作品的深刻思想,把握
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了读者与作者间的共鸣。概念合成理论在阐释歇后语意义的形
成过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对歇后语意义形成的理解更形象化、清晰化。概念
整合过程的有序性,对歇后语意义的构建与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何仲英. 《红楼梦》的歇后语. // 卢兴基 高鸣鸾.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5: 337.
Fauconnier, G.& Turner, M. Blending as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Gol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 Standford: Center for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99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