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本科论文第1篇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中国社会已经到了经济的转型阶段,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出现新的调整,也出现新的机遇,表现出不同特征。对农业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分析,提出在经济的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新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创新;策略
1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表现的形式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如今却是工业反哺农业,这可以看出来***府对农业的重视是非常大的。***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策,对结构制定了合理的调整,确保了农业和工业可以均衡的发展。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也是现在的国情。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经济的活动中,农村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没有农村足够的支持,就没有现在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能力。
2转型阶段带给农业经济管理的挑战
1)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相关的工作,关注农业现代化,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实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体制,对以规模、产业、集约作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加大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难度。另外农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2)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快,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过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生态化的概念,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关注,现代农业的管理也需要在可持续的发展上下功夫,并带动农业管理观点的变化。②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先进的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也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慢,缺少国际竞争力。怎样让中国的农业和很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是今后农业管理需要重点分析和探究的内容。
3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管理模式的改变一定会破除传统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以前只看重片面的管理模式,把眼光主要放在销售的全过程上。现在还应该去细化农产品加工的环节,建立好服务的物流,严格把好质量关。
2)发展城乡循环的流通接触,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必要强化城乡的相相联系,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分析的课题。现在中国城乡之间的联系还是生产要素间的联系,城市工业化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环节,农产品是工业的基础。今后的城乡联系势必会增多,因此,提高生产要素的循环、流通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3)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科技服务站,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①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一站式的交易,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农用器具的服务内容。②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③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在农村市场推广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技术,进行就业的指导和培训等等,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为广大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4)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首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使用有效的科技方法,服务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组织相关的农业专家,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应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方案,利用走访基层,真心听人民的意见,如果确定的方案是可以执行的,就大力推广到各地农村进行实践。
5)多渠道的融资,帮助资金困境户脱离难关。农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不可能离开资金的支持,除了***府专项的拨款以外,还需要使用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力量,有效地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另外,***府还需要进行统一的计划,制定一些强农惠农的***策,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向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帮助发展乡镇企业,这不但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还可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6)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高素质的人才,现在中国***府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这个举措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大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现在已经普遍在全国农村使用,农业的生产迈向了多样化,这些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免费开办技术培训课程,对基层的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等等。
参考文献:
[1]孙海平.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2012(6).
[2]李芳凡.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J].农业经济,2012(5).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加强农村建设,社会农村的发展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建设仍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以对于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体制;服务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1信息技术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互联网的使用,使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电子商务能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高效的运作模式,对企业的研发,销售,管理及服务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等,都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产物[2]。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中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享受各种服务。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也***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条件,促使信息产业不断的发展。这些都间接的将国家经济推向世界经济,不断适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使用网络成本过高
由于信息化网络的使用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一些农民没有能力支付这些费用。农民自身没有过高的收入,对一些硬件的设备也是没有能力维护的,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缺乏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
我国很多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建立是比较落后的,服务项目也是比较单一的,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没有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就不能及时接收到有效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时间是比较短的,我国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农村的经济管理没有专业的人才就会降低经济管理的水平。
3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对策
3.1发挥***府的职能作用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是很复杂的,涉及到各级***府,而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府在农村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立一些大型的网站,为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打好基础。
3.2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因此应该首先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学习到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为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打好基础。在观念方面,农民应该树立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民主观念,科学观念,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业务能力方面,也应该会使用电脑,利用电脑和网络获得信息,来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农民具有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
3.3制度控制
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建立高层领导负责制,能使领导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能让领导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督促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领导对经济管理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更好的进行决策,保障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实行高层领导负责制后,领导人会对工作更加负责,对人民更加负责,会积极接受上级和民众的监督。这种机制的建设,能提高农业经济过的的管理水平,使农业的经济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民主。
3.4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
农业经济活动是我国的几大经济支柱,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农村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后,就能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信息进行一个整合和规划,帮助其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4结语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度,等方面的控制,能有利的规范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的办公效率,及时的解决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在经济管理中,只有具有了这些控制,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2篇
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需要依托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对于成熟学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其内涵外延学界已有定论,尽管理论和写作水平有高低之分,各教材在侧重点和某些理论观点上存在的差异不会过大,当然在教学体系上也不会有太大差异。然而,对于经济法学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以我国经济法学界主流教材来看,漆多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有总论、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调控法的原理和基本法律制度等四编20章组成;[1]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主要有经济法的一般理论、经济法主体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经济监管法律制度、经济法责任与司法救济等6编33章;[2]史际春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则分为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制度、公共经济管理法、经济活动法等四编;[3]而潘静成、刘文华教授主编的《经济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共4编20章,第一编经济法总论,第二编经济法主体,第三编市场规制法,第四编宏观调控法;[4]杨紫煊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则分别对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法主体制度、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进行了讨论;[5]王保树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原理》则由总论、市场管理法、宏观经济管理法、对外经济法、经济监督法等五大部分23章构成;[6]顾功耘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教程》则有7编37章,分别是经济法总论、经济法律制度变迁史、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国有经济参与法律制度、对外经济管制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监管法律制度等7大块。[7]
从以上列举可以看到,我国主流的经济法学教材体系极为不同,以至于难以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这源于学者们对于经济法学的不同见解。尽管比起30乃至20年前,对于什么是“经济法”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共识,但就其内涵和外延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直接导致了经济法究竟包括哪些制度、经济法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经济法学教学究竟应该采取何种体系的大问题,也为我们选取合适的教材带来了难题。本文没有能力、也无意比较各理论体系和各种教材的优劣。但是,从完成经济法教学的实用立场出发,在考虑到学时约束的条件下,对于教材选用来说,可以考虑以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找出主流学者们共同承认的部分,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目前,经济法总论或者说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规制法或者说市场管理法,以及宏观调控法这三大块属于经济法学的固有内容业已成为学界共识,那么主要围绕以上三大部分构建经济法学教学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至于漆多俊教授和顾功耘教授主张的国家投资经营法或者国有经济参与法部分,在其他学者教材中,有的部分体现在经济法主体制度之中,有的则分解到宏观调控法之中。这部分亦应考虑纳入教学之中。以上选择的几个考虑因素是:第一,最大限度地回避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让学生主要掌握经济法学界业已获得共识的部分,并了解那些有理论争议之处,其中后者为任课老师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可以就个人心得予以发挥,如此可以较好地平衡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老师在经济法学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第二,符合减少学时的客观需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专业培养目标也在发展变化,专业课时的减少也是一个趋势,因此,选择最为简洁的经济法学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也能够符合这一趋势,在减少的课时中把有限的内容更深入地传授给学生;第三,可以借机完善整个经济法学的课程群。尽管专业课时的减少是一个现象,但是,另一个应有的趋势则是多设选修科目。因此,如果就名为“经济法学”的课程予以简化,则也为开设更多的与经济法相关的选修课程留下了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包括“经济法学”、“竞争法学”、“金融法学”、“财税法学”、“消费者保护法学”、“房地产法学”等在内的经济法课程群,为对上述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教育。
二、从人才培养目标之争看经济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经济法学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建设直接由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究竟是什么?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法律事务从业人士?法学理论的研究者?亦或仅仅是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环?还是兼而有之?根据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国法学专业的任务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的相关***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不少较具历史的法学院的培养目标选择了与***保持一致。例如:四川大学法学院提出,其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学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以及立法机关、行***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从事法律工作及法学教育。[8]安徽大学法学院提出,其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理论法学、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的法律和***策,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法规和法学原理处理各类法律事务的高级法律人才。[9]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全国法学院系和法学本科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国家司法考试改革,这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人们对于法学本科培养目标的思考。
近些年来,法学教育界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性质地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改革、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与会代表通过交流、研讨,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三种鲜明的观点:第一,精英说,即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应定位为法律精英教育,认为法学教育在于培养具有高度经验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的法律人才;第二,职业教育说,即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职业法律人才;第三,通识说,即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10]经过多年讨论后,2012年***最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的相关***策,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国家立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和涉外活动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就***2012版本的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文中强调的诸如“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等用语,无疑偏向了前面三种观点中的“精英说”。然而,在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该要求与现实有相当距离: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600余家法学院系,各培养单位之间水准参差不齐,毕业生的素质也层次分明,有相当数量的法学院系从师资到生源,根本上难以达到***的高要求;第二,在目前中国一流的法学院系中,也有相当部分毕业生难以达到上述高标准,特别是那些招生人数较多的培养单位,很难保证足够的资源投入去帮助每一位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之下,***是本着“宁缺毋滥”的标准痛下杀手,停止一批根本无法达到上述目标的法律院系的招生资格、严格法学毕业生毕业条件,还是承认现实、维持现状,而将“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仅仅是作为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更有一个特别需要提出的问题是,在那些办学较早、具有法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资格的法学院,博硕士生的人数往往数倍于法学本科生。在各类法学专业研究生人数极大扩张的今天,在法律硕士乃至法学硕士已经无法被社会普遍承认为“法学高级专门人才”的情况下,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另外,***2012年版的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还有“兼顾培养能够在各高等、中等学校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之说,显然这也非常不具有现实性。从高等院校来看,普通本科院校大多已经将新进教师门槛提高到法学博士,在法学硕士都难有机会走上讲台的今天,很难想象法学本科毕业生会有这个机会;从中等学校的教师需求来看,也基本上没有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用武之地。与之有关的是,2011年12月***、中央***法委员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目标,并在此后开始在全国遴选,并在2012年11月公布了首批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8所高校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法大学、复旦大学等22所高校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2所高校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期为5年。就上述入选的法学院而言,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基于自身较为雄厚的师资条件,加上进行4+2等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连续培养,①更有可能实现***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当然,这已经不仅仅是本科阶段能够***完成的了。
对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应着手构建分层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985”、“211”工程高校应偏向培养研究生后备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应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至于民办本科和***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法律人才。[11]笔者以为,这是对中国现阶段法学教育的更清醒的认识,也是更好的解决办法。无论如何,今后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面,应用性、实践性的要求将会大大增强,从而需要对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例如强调案例教学,开展更多的模拟法庭活动,引入诊所式教学,等等。经济法学的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司法体制下,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仍有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就经济法学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究竟如何在课堂传授理论教学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分配,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毕竟现代各国调节经济已是常态,这方面立法极为发达,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需要传授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之多可想而知。在法学各门专业课课时一直在减少的背景下(例如不少院系经济法学教学时间都从原有的108课时甚至更多,减少到了72甚至54课时),如何从本已有限的经济法学教学时间中拿出相当部分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第二,经济法学中的很多内容,具有交叉学科的色彩,这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带来了一些独特的难题。例如,就国内外发生的反垄断案件来说,往往需要结合经济分析才能定案,竞争法学中的不少理论也直接与经济学理论相关,其复杂性导致无论是经济法模拟法庭还是经济法法律诊所,都难免出现力所不逮的现象。第三,对于最接近“实战”的实践教学环节———法律诊所而言,源自美国。但是,美国社会,特别是司法界对于诊所式教学普遍认同和支持,使得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准律师”的地位,有资格提供法律意见和服务,这为法律诊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司法环境。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3篇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加强农村建设,社会农村的发展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现如今我国的农村建设仍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以对于新形势下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体制;服务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1信息技术的影响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互联网的使用,使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电子商务能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高效的运作模式,对企业的研发,销售,管理及服务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银行等,都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产物[2]。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中的便利,使人们足不出户,享受各种服务。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也***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条件,促使信息产业不断的发展。这些都间接的将国家经济推向世界经济,不断适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使用网络成本过高
由于信息化网络的使用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一些农民没有能力支付这些费用。农民自身没有过高的收入,对一些硬件的设备也是没有能力维护的,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缺乏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
我国很多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建立是比较落后的,服务项目也是比较单一的,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没有健全的网络配套设施就不能及时接收到有效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时间是比较短的,我国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农村的经济管理没有专业的人才就会降低经济管理的水平。
3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对策
3.1发挥***府的职能作用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是很复杂的,涉及到各级***府,而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府在农村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立一些大型的网站,为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打好基础。
3.2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因此应该首先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学习到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为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打好基础。在观念方面,农民应该树立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民主观念,科学观念,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业务能力方面,也应该会使用电脑,利用电脑和网络获得信息,来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农民具有了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的经济活动,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
3.3制度控制
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建立高层领导负责制,能使领导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能让领导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督促经济管理工作的进程,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领导对经济管理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更好的进行决策,保障广大民众的利益。在实行高层领导负责制后,领导人会对工作更加负责,对人民更加负责,会积极接受上级和民众的监督。这种机制的建设,能提高农业经济过的的管理水平,使农业的经济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全面,更加的民主。
3.4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
农业经济活动是我国的几大经济支柱,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农业信息的数据库是最有效的手段。在农村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后,就能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信息进行一个整合和规划,帮助其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4结语
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度,等方面的控制,能有利的规范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的办公效率,及时的解决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在经济管理中,只有具有了这些控制,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田春玉.推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6).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分析
摘要:经济管理行为在事业单位中以极为关键的内容与形式融于其制度中,在实施经济管理行为时须依据一定策略方可确保其有效进行。本文就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现状、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的作用以及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相应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行为;事业单位;策略分析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其涉及职能范围极广,还承担着发展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任。因此,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及时高效开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意义重大。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事业单位财***经费来源也日渐广泛,这就要求其在经济管理中更具风险意识,方可确保该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实施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于其发展极为重要。主要原因如下:在事业单位实施经济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该单位资本效益最大化;由于经济管理存在一定双属性,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还须将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情况纳入该单位的经济管理中,方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有效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优质人才欠缺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对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予以足够重视。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部门来负责本单位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且经管方面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使得大部分时间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均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负责。导致经济管理停留于财务层面,预算管理、无形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均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本单位发展步伐。
(二)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一部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而对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很多事业单位在相关***策及规定方面仍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其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缺乏相应依据。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将传统管理方法用于现代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导致其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彻底改变,进而致使经济管理所拥有的实际意义未能得以真正发挥。
(三)资金、资源大量浪费
当前,一部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欠缺合理性,尚未将***府财***拨款纳入单位实际需要与发展重点方面,很多单位将资金用以盲目建设,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建设工作缺乏实用性。比如,在部分事业单位,某一新任领导上任后,为了提高该单位业绩多会通过项目建设,然而这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却未得到充分考虑,使得大量资金与资源被浪费。
(四)单位内部财务风险尚未被充分认识
以往事业单位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国家支持,因而不存在经济风险,这也导致很多事业单位领导人未能充分认识本单位财务方面所存在的风险。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经济费用来源更为多样化,因而其经济存在一定风险。很多单位领导人受计划经济影响,对本单位财务风险未能进行充分认识,从而导致该单位资金使用无规则、无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一)加大优秀经管人才培养的力度
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经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在确保本单位实现所需社会效益的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事业单位须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供高品质人才,吸引优秀队员。此外,还应强化对现有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事业单位可通过建立专业部门来主导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与专业人才来处理专业工作,从而促进单位员工对经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经济管理意识。
(二)强化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力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机构内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改革力度,在遵循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在后续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须将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以防止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力度
财务预算是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对下一年度资金分配进行规划时应以当年及往年资金使用具体情况为参考,以达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收支平衡。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时将公共机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预算,并于年终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与分析,以为下年财务预算提供科学参考。
(四)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尽可能地对经济管理中易出现的财务风险予以规避。因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强化经济管理部门领导人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对本单位财务运作进行规范,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以促进本单位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行为可促进其稳步发展。增强工作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养优质人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预算管理等措施均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更为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佳红.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11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4篇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
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最后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5篇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全***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1]。显然,这些必须坚决反对和坚决纠正的坏东西都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坏东西的产生和泛滥是否源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市场主体的行为如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虽然市场运行的基本驱动力来源于利益,但不择手段地唯利是***,不仅为中国古往今来的正人君子所不耻,也与西方传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及其相应的市场经济理论没有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科学的或本来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必然遵循先利他后利己的行为准则。而且,所说的先人后己,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道德约束,而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反映,是由所有市场主体要求的国家的文化自觉。
有市场经济,就有市场文化。市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普遍性认知,就构成市场文化。市场经济理论提示市场运行规律,是市场文化的基本内容。我国通过经济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直接得益于市场经济理论的阐扬,同样,市场运行中出现了种种乱象,也与市场理论中出现的偏差有直接关系。
在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主体亦称为经济人。经济学家们公认,关于经济人的经济学思想,来源于堪称市场经济理论鼻祖的亚当斯密,并且成为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或称基本假设。但是,作为经济学范畴的经济人,是后人根据亚当斯密的思想概括出来的。所以,究竟如何理解经济人概念才更符合斯密的思想,或者说更科学,经济学家之间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讨论经济人问题,主要是针对我国一些经济学家阐扬斯密经济人思想方面的片面性。这种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片面性已经广为传播,严重地误导了我国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唯利是***的小人行径堂而皇之,为害甚大。比如,教师与医生自古以来一直受人尊敬,但近些年来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为了金钱常常不择手段,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
我国经济学家片面理解斯密经济人思想,突出表现为把经济人的本性或本质界定为利己,精确化的表述则是追求自己利益极大化,甚至个别学者还赤裸裸地界定为自私。众所周知,在汉语的语境中,利己尤其是自私是明显带有贬意的词语,其扩展性说法是唯利是***,通俗地说就是损人利己。在中国老百姓中,一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没有损害他人利益,是不会被评价为自私的,如果既实现了自身利益又给他人带来了利益,还会受到爱戴和称赞。所以,经济学家向学生或公众传授经济学常识时,把经济人即市场主体的本性界定为利己或自私,就给予各种市场主体尤其是普通民众以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在市场运行中损人利己,至少是尽可能地把利益捞到自己手里,是必然的、合理的。
笔者反复研读斯密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并没有发现经济人的本质就是利己甚至是自私这样的表述。通常,经济学家们认为该书中如下一段话是经济人思想的嚆矢: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易的通义。斯密还举例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斯密接着总结道: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斯密非常具像地表述出来的经济人思想,并没有让人们感到经济人是赤裸裸地利己甚至自私,从而令人讨厌。在斯密的经济学框架内,经济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确实是出于自利的打算。但是,市场主体要把打算变成现实,又必须为他人生产并送去每天需要的食料和饮料等各种财富,也就是说,市场主体在产生了利己的动机之后,必须见之于利他的行动。显然,我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只用属于主观因素的利己心来概括经济人的本质,忽视了具有客观属性的利他行为,带有明显的片面性。顺便补充一点,笔者在阅读当今西方大师级经济学家的着述时,也没有发现把经济人的本质界定为利己或自私的观点。他们也都是依照斯密的原意告诉学生或读者什么是经济人。比如,在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曼昆编撰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第3版)中,经济人就是受利己所驱动,去促进一般社会福利的经济参与者。
当然,笔者也注意到,我国有些经济学家用利己或自私解释经济人本质,旨在彻底否定计划经济时期沦为假大空宣传口号的大公无私。但是,这样一来就矫枉过正了,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有失严谨。改革开放前要求所有人都要大公无私固不可取,但以为搞市场经济人人都要唯利是***亦是大谬不然。这两种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方***特点都是极端片面。真理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6篇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一:计量经济学论文
摘要
内容摘要:回归分析方法是数量统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Eviews、Excel、spss这三种计量经济软件,然后通过实例,分别用这三种软件进行回归并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计量经济软件;回归分析
1 Eviews、Excel、spss的简介
1.1Eviews简介
Eviews是美国QMS公司于1981年发行的第1版的MicroTSP的Windows版本,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运用模型进行预测、求解模型和运用模型。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Eviews 拥有数据处理、作***、统计分析、建模分析、预测和模拟六大类功能,可应用于科学计算中的数据分析与评估、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正是由于Eviews 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
Eviews 除了可以应用于经济领域, 还可以应用于金融、保险、管理、商务等领域。Eviews中的数据处理、作***、统计分析功能以及伯克斯3杰廷斯的时间序列建模方法等则可以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的各个领域。所 以,Eviews 软件适用范围广泛。
1.2 Spss简介
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世界最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该软件包理论严谨,各种统计分析功能齐全,其内容覆盖了从描述统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到多元分析的几乎所有统计分析功能,目前已经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Spss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重响应等几大类,每类中又分好几个统计过程,比如回归分析中又分线性回归分析、曲线估计、Logistic回归、probit 回归、加权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非线性回归等多个统计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又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参数。Spss也有专门的绘***系统,可以根据数据绘制各种***形。 Spss for Windows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它使用Windows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使用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由于其操作简单,已经在我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该软件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医疗卫生、体育、农业、林业、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1.3 EXCEL简介
EXCEL是微软公司OFFICE软件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性能优越的电子制表软件,并且支持较强的数据分析、***表绘制、宏命令、VBA 编程及决策支持分析功能。EXCEL能够绘制出多种样式的平面***形和立体***形,曲线平滑质量较高,并能实现***、文、表混排,排出***文并茂,艳丽多彩的数据分析报表。同时,EXCEL, 提
供了一组数据分析工具,称为分析工具库,在建立复杂统计或工程分析时可以节省步骤。只需为每一个分析工具提供必要的数据和参数,该工具就会使用适宜的统计或工程函数,在输出表格中显示相应的结果。其中有些工具在生成输出表格时还能同时生成***表。要使用这些工具,用户必须熟悉需要进行分析的统计学或工程学的特定领域。回归分析分析工具是分析工具库的一部分。此工具通过对一组观察值使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此工具可用来分析单个因变量是如何受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影响的。Spss, SAS ,EVIEWS这些软件都是针对专业统计从业人员或是经济学研究工作者编写的,要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使用这些软件,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摸索。对非统计专业的人员来说,这是比较困难的。而EXCEL具有简便易学的优点,又有统计中数据分析的功能,所以,人们在使用EXCEL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时,能够较快的掌握,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EXCEL 作为一个基本的管理软件,已在财务管理、投资学、会计学、审计学、市场学、运作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中应用,同时也在管理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 案例分析
下面分别用这三种软件对以下案例进行回归分析。
例子:我国1988年199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统计资料如表1 所示。试建立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Y关于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X1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X2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1.1 操作步骤
(1)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回归选项,弹出回归分析对话框。其中主要选项的含义如下:Y值输入区域,在此输入对因变量数据区域,该区域必须由单列数据组成;X值输入区域,在此输入对自变量数据区域,Excel将对此区域中的自变量从左到右按升序排列,自变量的个数最多为16;置信度,如果需要在汇总输出表中包含附加的置信度信息,则选中此复选框,然后在右侧的编辑框中,输入所要使用的置信度,95%为默认值;常数为零,如果要强制回归
线通过原点,则选中此复选框;输出区域,在此输入对输出表左上角单元格的引用。汇总输出表至少需要有七列的宽度,包含的内容有anova表、系数、Y、 估计值的标准误差、r2 值、观察值个数,以及系数的标准误差;新工作表,单击此选项,可在当前工作簿中插入新工作表,并由新工作表的A1单元格开始粘贴计算结果,如果需要给新工作表命名,则在右侧的编辑框中键入名称;新工作簿,单击此选项,可创建一新工作簿,并在新工作簿中的新工作表中粘贴计算结果;残差,如果需要以残差输出表的形式查看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标准残差,如果需要在残差输出表中包含标准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残差***,如果需要生成一张***表,绘制每个自变量及其残差,则选中此复选框;线形拟合***,如果需要为预测值和观察值生成一个***表,则选中此复选框;正态概率***,如果需要绘制正态概率***,则选中此复选框。
(2)按如下方式填写对话框:X值输入区域为$1:$12,Y值输入区域为$1:$12,并选择标志复选择,输出区域为$13:$28,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2.1.2 结果分析
按照如上的操作步骤即可得到以下的回归结果。结果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回归统计的结果包括多元相关系数、可决系数R^、调整之后的相关系数、回归标准差以及样本个数,第二部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包括可解释的离差、残差、总离差和它们的自由度以及由此计算出的F统计量和相应的显著水平,见表3。
第三部分是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的估计值以及它们的估计标准误差、t 统计量大小双边拖尾概率值、以及估计值的上下界,根据这几部分的结果可知回归方程
Y=158.5398355+0.049403797X1-0.911684216X2,校正的R^为0.934985967,标明模型中的变量共同解释了Y中93.4985967%的变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F=72.906F0.05(2,8)=19.37,表示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t1=10.5478563t0.025,8=2.306,认为X1对Y有显著的影响;
2.2.1 操作步骤
(1)首先建立一个工作文件,点击Filenewworkfile,在弹出的对话框workfile Range中的workfile Frequency中选择Annual,在start date与end date中分别键入1988与1998,点ok按钮,则出现workfile 窗口。
(2)建立一个Group子窗口。具体步骤为:点击主菜单中quickempty group(edit series),则建立了一个group子窗口,然后在这个窗口中进行数据的录入,与EXCEL 中数据的录入方式相似。
(3)建立equation specification子窗口。具体步骤为:点击主菜单中quickestimate equation specification窗口得以建立。在其中的equationspecification中空白处键入回归方程:Y=C(1)+C(2)*X1+C(3)*X2,在estimation settings的method 中选择LS(最小二乘法),点击ok确定。则出现***1 所示的回归结果。
2.2.2 结果分析
根据如上的操作步骤可得到***1所示的回归结果。其中coefficient一列是系数序列,得到回归方程为Y=158.5398+0.049404X1-0.911684X2;t-statistic一列是t 统计量,t1=10.54786,t2=-0.921316,,结论与excel分析时一样。Adjusted r-squared是校正的R^为0.934986,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共同解释了Y 中93.4986%的变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
结果。F-statistic为F统计量=72.90647F0.05(2,8)=19.37,表示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S.E.of regression是回归标准误差。Sum squared resid是残差平方和。Log likelihood是对数似然函数值。Durbin-watson stat是德宾X沃森统计量,用于判定扰动项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在此案例中,Durbin-watson stat=1.035840(0,2),表示u1有某种程度的正自相关。Mean dependent var是因变量的均值。S.D.dependent var是因变量的标准差。Akaike info criterion和Schwarz criterion均用于模型选择,此案例中分别为9.077982 和9.186499。标准统计值较低的模型是我们想要的模型。
2.3 用SPSS对案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3.3.1 操作步骤
(1)新建一个数据文件:Filenewdata,打开一个新的Data editor;
(2)单击窗口左下角的variable 标签,切换到全屏变量定义界面,从第一行的name 列开始,按行(同数据的输入)依次输入或打开对话框定义变量的各个特征值,直到所有变量Y、X1、X2定义完毕;
(3)单击窗口左下角的data view 标签,切换到数据编辑界面开始输入数据,直到所有的1988-1998年的数据全部输入完毕;
(4)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选择analyzeregressionlinear,打开linear对话框,将Y键入dependent 框中,将Y键入Independent 框中,在method框中选择enter(全部引入
法,即所选择的自变量全部引入方程);单击statistics按钮,在statistics(线性回归统计量子对话框)中,选择estimate、model fit,单击continue,回到linear主窗口,选择include constant in equation,单击continue,回到linear regression主窗口,然后点击ok按钮,得到线性回归结果。
总结
在运用上面三个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总体回归是显著的,但除了EVIEWS 软件没有给出X1,X2各自对Y 的显著性影响分析,其余两个软件都得到了 X1对Y 有显著的影响,X2对Y没有显著的影响的结论。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4消费是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见我们的分析结果是与理论一致的。 3 结论与思考
(1)EXCEL 的功能比较简单,线性回归之后得到的输出中没有常用的模型选择标准。但是,对非统计专业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也能得到基本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所以,对非统计专业人员来说,用EXCEL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2)EVIEWS是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软件,线性回归的输出结果要更为完整,但是模型选择标准也不全。但其输出形式是比较整齐,比较美观的。
(3)SPSS 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数据的输入方式与EXCEL类似,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但是它很难与一般办公软件如OFFICE或WPS2000直接兼容,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往往要用电子表格软件及专业制***软件来重新绘制相关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薛薇等.统计分析与SPSS 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本科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分析
摘要: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目标[1]。本文就如何运用宏观调控中财******策和货币***策以及***府的一些其它***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出合理化方法。 关键词:居民收入水平 财******策 货币***策
一、研究的目的
本案例分析根据1995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因此,***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 经济理论背景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 有关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
①、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
居民的被动储蓄直接导致购买力的巨大分流, 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中出台,原有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目前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体制对居民个人支出的压力较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硬性支出,支出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导致居民目前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
②、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居民低层次消费已近饱和,而更高水平的消费又未达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经过了一个中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阶段后,目前老百姓的收入消费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以高档产品为内容的主导性消费热点,如轿车、住房等还远不能纳入大多数人的消费主流,居民现有的购买力不能形成推动主导消费品升级的动力。
③、物价总水平持续在低水平运行,通货紧缩的压力较大,不利于消费的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里,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府转移支付-税收。工资性收入上升,资产性收入上升、***府转移支付增加、个人所得税下降等因素变动都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可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有财******策,货币***策以及其他***府***策。 2.1居民收入的提高从本质上说有赖于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无疑会更有效的达到目的。2010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47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36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企业就业比重占到全社会的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吸纳就业量为3.09亿,占全社会的就业总量的43%。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结业比重已经超过了70%。 具体的方法有:
2.1.1要放松市场准入,逐渐打破国有企业在诸多方面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进入相关领域的中国,使民营企业能够和国有企业平等竞争。
2.1.2财******策方面,加大***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支持力度,主要是要进行税费减免。 2.1.3货币***策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7][6]
2.2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这是增加国民收入极其重要的方面。
2.2.1首先要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N], 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11.08[6][7]
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p226-p227 杨启先,认真搞好民营经济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J],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 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p202-p204 世界银行数据库和OECD数据库[DB]
经济学本科论文第7篇
1.1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融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实践性较强。可是,笔者发现湘南学院经管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一部分老师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或者是教研活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讨论时,经常提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玩数学游戏,认为一个问题绕了很多的圈子最后通过建模得出的结果好费事,并且对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出的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究竟由多大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个别老师甚至提出连他自己都很少用到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既然一门连我们老师都不甚了了的课程,干脆不要开设。而对学生而言,许多人往往把计量经济学看成是数学。众所周知,象湘南学院这样的地方性二本院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高考第二批次录取而来,经济学类专业大多是文理兼收的。一般来说,二本院校的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过笔者与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际接触和了解,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数学模型,对学习好这门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笔者就了解到一位同学连求和符号是表示什么都搞不清,象这样的数学基础必然是难以学习好计量经济学。因此一些学生干脆就因为太难太枯燥,长期不来上课,甚至完全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即使一些在上课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的认识偏差,觉得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反正也很少用到这些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
1.2课程衔接不到位,课时安排欠合理要学习好计量经济学,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知识。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存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情况,例如曾有院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没有先修过线性代数;又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讲授中,授课老师往往侧重于概率知识而忽视数理统计这一块,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好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后来在个别老师的提议下也因各种原因仅仅把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开过课,并且在湘南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又再次把这门课程取消掉。在课时安排上,多数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致使有的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对所有知识一带而过,没有足够学时确保在重点内容和方法实际应用的讲授上;还有的教师则进行选择性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门课的教学时间起初是18周,每周3学时,总共54学时,后经修订增加到56学时,老师往往是匆匆讲授完教学大纲内容,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也就是一句空话。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学生似乎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也理解不了模型输出结果的经济含义。因此,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大纲,统筹好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丰富多数老师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通常停留在依靠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不太注重协同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教学内容动态性与直观性,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很大帮助。然而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流于照本宣科,仅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另外,仅靠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老师为赶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佳。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许多地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授课老师往往用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课教学,除了用ppt演示计量软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机操作课。一些地方院校受财力制约,没有建设计量经济学实训室,学生缺少对计量软件进行操作与掌握的机会,比如湘南学院目前在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基本上没进行什么投入,授课老师只有靠自己从网上***的Eviews、SPSS等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偶尔安排一两位同学实时操作一下,这种教学效果毕竟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没有很好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实验等教学,不太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和教师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夸大实际操作,忽视基本理论基础教学。似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完全略去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则不问来龙去脉,在实际操作时生搬硬套。
1.4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目标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而教学内容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现实情况却是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没有很好顺应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多专业、多层次、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与强调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进行很好地区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突出问题表现在教材和案例的选用上没有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没有体现各专业的培养特色。目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很少,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国内现有各种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倾向于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对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介绍较多,编撰的案例较少,而且往往具有时滞性。有的教科书上虽然对于一个专题附有相应的案例,但选择的案例都是就事论事,解决也仅仅是侧重于相应专题的问题。比如湘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门课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版本。这本教材虽然在介绍每一个专题时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仅仅是侧重于相应章节的案例,然而计量建模解决的更多是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还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导,例如教材上在介绍建模时一开始就指出变量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接下来再搜集数据、参数估计、检验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模型首先设定为某种函数关系,然后再搜集数据、估计、检验等,建模的探究和选择过程运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课老师自己选择的教学案例的现实代表性、应用性也不强,所选案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联系不紧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一点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法逐步改变高素质、应用型计量经济学教师人才缺乏的状况,可借助于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计量经济学教师提供一些科研项目机会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数计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团队,促使课程建设创新能力的大飞跃。计量经济学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清楚这门课的经济学学科分支性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计量经济学重在应用,而不单单是掌握理论。为此,教师应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适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学调整,可适当删减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优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学时,加强课程协调与衔接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之间,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可先结合例题讲授计量软件的应用,并通过软件操作及时消化章节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想办法让学生为计量经济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注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授课讲师不仅要强调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凸出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区别。
2.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在教学手段的协同采用上,除了多媒体教学,还应辅之以板书、网络等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印象。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讲授外,还要根据实际授课情况使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消除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畏惧感。例如,教师可在讲授每一章第一节课时首先给出一个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定性到定量分析,学会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把模型的参数估计、检测、预测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在本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决心。还应通过争取学校资金支持、为企业提高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服务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实验硬件(如机房等)和软件(如计量经济学模拟软件)建设,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教学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