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融让梨的看法10篇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1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一直作为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而广泛流传,成了许多父母拿来教育子女怎样懂得礼仪谦让的典范。可到了去年,这个老故事在一位中国小学生那里却遭遇了一场“孔融让梨我不让”的风波,从那时起我一直想知道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会怎样反应。最近终于在丫丫中文学校的学中文班里有机会得以见识,这些孩子的年龄范围在8-12岁,学中文时间不等,以下是老师讲完孔融让梨故事后的讨论记录。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是好梨子了,为什么还明显的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吃不吃、谁愿吃谁自己去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得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让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老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听到这里我走出了孩子们的课堂,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的典型,你说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怦然心动]

当讲究克己礼让的儒家思想与宣扬平等自主的西方文化相遇、碰撞的时候,我们很难简单地说谁对谁错。文化观念本身就是一种习俗,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知不觉间规范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里,儒家文化一直是规范社会的主导思想,克己复礼是其中的文化精髓,而孔融让梨,正是克己复礼、己之所欲施于人的做法,是很高尚的道德行为。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更多靠道德来规范行为,而西方文化则靠制度来规范行为,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既需要从制度上保障秩序和公平,又要从精神上保持自主和互助,也许把两种文化中最好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有点深奥?也许我们记住两句话就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服从规则自主生活。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2

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评论孩子的答案。“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即自己占有最大的那个,把小的留给别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把这个故事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后果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的价值观点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更为人所唾弃。如果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过去一直称道的就是“损己利人”。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把利益提供给别人去享受,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这样做,所有的利益都归他;如果他也奉行“损己利人”,那么利益只好“出口”到国外去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损己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接受利益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距离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讲究“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就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充分说明:资本、劳动、科技进步这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它们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既有“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争论,也有顶层设计的呼声。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则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出现别人利益减少的风险。我们既要鼓励孔融那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让老实人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利益才行。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3

    草船借箭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家、***事家,在民间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的故事,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和神机妙算的本领。但在西方学生头脑中,诸葛亮(另一位是写孙子兵法的孙武)是一个狡诈、奸滑之徒,很让他们反感。在他们看来,草船借箭不是借而应该是骗。外国的学生以为,借应该是在双方自愿基础上的形成的一种契约。而诸葛亮在茫茫大雾中,采用阴谋诡计,骗来曹操***队的箭,这怎么算正当的借箭呢?

    孔融让礼

    “孔融让梨”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故事。让梨的故事,反映儒家“仁爱、谦让”的正统思想,孔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儒家代表,他的让梨故事一直被我们传颂。但在美国孩子眼里,孔融让梨很难让他们接受,他们以为,人与人与生俱来就平等,为什么要让呢梨?且孔融当时只有四岁,属于弱势者,理应在照顾之例。让梨不值得为后人提倡。

    天仙配

    牛郞、织女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牛郞和织女作为坚贞不愈的爱情代表,让世人感动不已。也让人间编出黄梅戏<天仙配>这样脍炙人口的戏曲。但美国儿童看了天仙配的神话传说,对两人很不以为然。一是牛郞被视为偷窥的性变态,是一个流氓。将女子的衣服拿走并要挟她跟他成婚,已触犯了刑法。而织女是一个不可不可理喻的女子,对一个不了解的男子,怎么可以会以身相许。在国外的孩子看来,爱情必须要有一个双方了解,熟悉,结合,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的完整过程。而牛郞和织女缺乏这种过程而获得了爱情,不能不说是一种胡编乱造的故事。

    特级教师上课   

 

    特级教师某(为尊重他人,隐去姓名,)在杭州某小学上课(同上),听课的有许外国专家和学生。他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当特级教师讲授结束,留几分钟让学生做作业。学生把布置作业做得几乎没有错处。中国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特级教师课上得好极了,让学生们都学会了课本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西方的教师和学生们认为,这是一堂最糟糕的课。理由是既然大家都学会了,就再没有必要对知识探究了,这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孙悟空

   孙悟空神通广大,帮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除妖降魔,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特别是他在大闹天宫中,英勇机智,不畏强敌,敢于同至高无上的玉帝分庭抗礼很让中国的孩子喜欢。但在西方学生眼中,孙悟空是一个恐怖分子。他大闹天宫,扰乱了社会秩序同,与流氓无异。 

 

写于10月6日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4

关键词:二孩时代;教育;方法

自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开放二胎***策,拥有二孩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将面临家有二孩的各种问题。因为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家长难免将注意力放在照顾老二,忽略老大的感受;在两个孩子起冲突时家长总会要求老大要让着老二等等。有什么方法教育引导老大、老二和睦相处,建立美满和谐家庭,不仅是社会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

一、“大让小”出现的问题

案例1. 王女士家的大孩(儿子)今年5岁,二孩(女儿)快3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2岁,由于年龄差距不大,因此经常在一起抢东西,而他们家的教育理念是:大让小。由于老大经常被教育着要让着妹妹,哥哥基本养成了谦让妹妹的习惯,而且大让小也已成为他们家的家庭规则。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妹妹抢哥哥心爱的玩具,或者最爱的零食时,哥哥会激烈反对,两个孩子会因此打起来,尽管有父母调和哥哥也绝不相让。

案例2. 李先生家的大孩(女儿)今年9岁,二孩(儿子) 3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6岁,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时,小儿子看着大女儿玩啥就跟着要啥,老大如果不让,老二就哇哇大叫。他们家的教育模式也是大让小,但是久而久之李先生发现,如今大女儿有了逆反心理,不仅不再让弟弟,而且经常会向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爸爸妈妈就知道让我让着弟弟,我讨厌他们”。

案例3. 赵女士的大孩(女儿)今年14岁,二孩(女儿)4岁。两个孩子年龄相差10岁,平时在家老大比较知道让着老二,家庭还是比较和谐的。但是由于赵女士的大女儿比其他的堂或表的弟弟妹妹都大,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人聚在一起,她基本上什么都得让着那些比她小的弟弟妹妹。赵女士也总是提醒大女儿作为姐姐要有谦让之心,久而久之,一遇到家庭聚会,赵女士的女儿就主动疏远那些堂或表的弟弟妹妹们,因为她觉得什么都得让着小的,和他们在一起很没意思。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现在很多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大让小”。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会采用“大让小”的教育方式。可是弟弟妹妹就可以一味地要求哥哥姐姐让着自己吗?面对弟弟妹妹的要求,哥哥姐姐就只能选择谦让吗?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呢?

二、“孔融让梨”的启示

中国的孩子很早都学习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它讲的是: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四岁的时候,在他祖父六十大寿那天,由于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效仿“孔融让梨”的典故,试***让孩子能够学习孔融。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1]

三、注重教育引导的方式

首先,家长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两个孩子之间很容产生矛盾、嫉妒,避免矛盾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生活中父母容易“包庇”幼子,很自然地为他找到“他还小”的借口,这就容易让老大觉得父母偏心,甚至会迁怒弟妹。家长如果一味地强调“大让小”,不仅会养成小的孩子骄横、野蛮的坏脾气,而且还会让大孩子养成软弱的性格。如此一来,不仅对两个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两个孩子融洽关系的形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也不利于构成家庭的和谐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如果坚持“大让小”的教育方式,务必把握好老大“让”的度,“这里的让可以是谦让、礼让,但绝不能是忍让。”可以鼓励老大让着小的,但也要鼓励“小的要关心大的。”让两个孩子知道家庭中应该彼此依赖、互相照顾。

其次,家长不要让两个孩子做比较。比较可谓人之天性,人们或多或少不经意间都会把两个孩子在各方面进行比较,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将他们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容貌,不同的兴趣爱好等等。对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老大身上行得通的方法在老二身上不见得能行得通。不恰当的比较容易引发两个孩子之间的竞争和嫉妒,特别是在被比较中处于劣势的那一个不仅容易对另一个产生不满,更容易让他失去自信,甚至会导致劣势的那个孩子的抵触、逆反心理,因为他会觉得是另一个夺走了父母对他的爱和信任。

第三,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两个孩子难免会出现争抢、打斗,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干预。其实两个孩子会在争抢、打斗的过程也是磨合、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找到最恰当的相处模式。正如出生在70年代的王女士回忆他和弟弟童年的时候说的那样:“小时候我和弟弟天天斗,一直斗到我上大学,连邻居都说:‘你俩要是哪天不斗,我们都会觉得少点啥。’我父母当时工作都很忙,没工夫搭理我们那么多,因此对我和弟弟的争斗很少管,只是偶尔说两句,可是我和弟弟的感情至今却好得很!”

随着中国二胎***策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会进入二孩模式,做家长的尽可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态,“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地对待孩子,不要出现偏爱或情感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在解决矛盾冲突时,不应以孩子的年龄大小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而应就事论事,以规则论事。让孩子懂得谦让幼小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在小伙伴社交里,一定不能让孩子仗着年纪小就觉得别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不管年纪再小,都应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一些社会秩序,尊重规则,长大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让孩子能够健康发展,家庭能够和谐发展。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5

文本解读方面的情势比较严峻,在学生天马行空的“体悟”面前,教师讲授失去了合法性,学生观点即使错误甚至荒谬,教师也不加以纠正。武汉特级教师洪镇涛举过例子,讲完了《皇帝的新装》,教师问应该向谁学习,一部分学生说应该向孩子学习,因为孩子敢讲真话;一部分学生说应该向骗子学习,因为骗子骗了国王和大臣,是为“义”骗。在《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提出,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大山挡在家门前,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移山破坏生态环境。对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学生则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此等父爱不足为训。按照多元解读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没有批评的权利。有时,学生信口雌黄,教师囿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给予廉价的表扬。至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课文,如《再别康桥》,教师普遍反映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独特的体悟。[1]

在教师完全失语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是真正被调动起来了,还是被遮蔽了,甚至被歪曲了?从真语文的观念看,这样的主体性是真主体性,还是伪主体性?值得我们深思。

主体性作为一种哲学话语,旨在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阅读主体性的真谛,乃是不受潜在成规约束的、对文本深层独特的发现,绝不是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2]由于这个基本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澄明,近年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这种混乱近来还有披上理论外衣的趋势。为了细致深入地揭示这种趋势的严峻性,笔者试以目前颇受重视的个案进行剖析。

《读者・原创版》2013年12月号刊载“心路独舞”的《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美国孩子对此故事质疑颇为纷纭:1.孔融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给孔融家送一样大小的梨子?2.孔融的父亲为什么叫孔融分梨?他分不公平怎么办?3.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想吃让谁拿不是更好吗?4.孔融这样分梨,剥夺了兄弟们选择的机会,可能是想吃的分到了小的,而不想吃的却分到了大的。5.孔融的目的是公平,但却不公平。6.孔融在逻辑上自相矛盾,他年龄小,拿最小的,但还有一个比他更小的弟弟,却没有拿到最小的。7.孔融表现谦让,剥夺了兄弟谦让的权利。8.孔融不诚实,他很可能是自己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9.孔融的父亲不负责任,让一个孩子去做这样的事,而且不民主。

作者表示困惑:一个中国儒家思想的典范在美国孩子这里却变成了推崇特权、践踏平等和虚情假意的典型,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此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先是《教师博览》2014年3月号转载,同年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刊出《中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以〈孔融让梨〉的解读为例》,作者将青岛大学宫振胜和卢文丽在曲阜、湖北小学与初中以此题材所做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当年7月全国“批判性思维教育”讨论会上公布:中国学生几乎一致认为,孔融很谦让,不自私。作者的结论是:“美国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他们自觉地质疑孔融的行为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原则,质疑孔融父亲的行为,甚至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质疑故事作者的立意及其价值偏好。”[3]也就是说,他们强大的主体性与中国学生形成反差。

问题在于,中国学生尊重文本,从中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无疑是符合文本内涵的。[4]美国学生则背离了文本的核心内涵,脱离文本的质疑本身就经不起质疑:孔融父亲的朋友为什么不给他家送一样大小的梨子?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当时根本不可能提供当代美国超级市场那样同样大小的梨子;就算送来的梨子是同样大小的,按美国学生的逻辑,同样可以质疑,为什么要送一样大小的梨子?至于父亲为什么叫孔融分梨,问得更幼稚:可能是有意考察他的品行,可能是随意的,不料孔融有如此意外的表现。不管哪一种,都与文本的主旨无关。至于分梨不如谁想吃就拿,问题也不能成立,因为这个问题的前提隐含着梨子很充足,谁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文章前提是梨子有限,如果不分,大小不一,可能引起纷争。说孔融剥夺了兄弟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更是弱智,愿意吃小梨却分到了大梨,完全可以和分到小梨的交换。说孔融自相矛盾,比他更小的兄弟却没有拿到最小的,这种矛盾是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同,强化了他对小兄弟的谦让。说孔融这样谦让,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权利,其潜在的前提是,每个兄弟都像孔融一样谦让,则是对孩子人性自发性的肆意强加。说孔融不诚实,自己不想吃大梨,伪装主动拿小梨,在逻辑上是或然性极低的猜测,不能成为推理的前提,在伦理上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美国学生的质疑,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脱离了文本,置情节逻辑于不顾;第二,脱离了文本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语境,为当代美国生活经验所局限;第三,质疑的前提莫须有,几近无理取闹;第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起码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符合逻辑),导向文本深层,而不能满足于感性的、无序的、随意性的游戏,甚至是恶搞。此课例的背后明显带有西方解构主义反本质、去深度、废真理的性质。作为文化哲学,解构主义以绝对的普遍性为特点,因而其解构的对象不仅是文本,而且包括作者和读者主体性。解构主义,无所谓真假、是非,颠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价值是必然的。然而,此等虚无主义与我国实践乃检验真理的立国之本背道而驰,真语文恰恰是要唤起学生主体自觉,以辨真假,明是非。

美国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看似机智,实质都是伪问题,这些学生的主体,也不能不是伪主体。

本来,美国的母语教育在全世界就没有什么优势。1992年笔者在美国听老布什总统演说,他深为美国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计算能力)落伍感到忧虑,希望到下个世纪“我们的孩子”(our kids)能够赶到世界前列。21世纪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在欧盟主导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测试阅读(和计算能力),占据前列的最初是北欧,后来则是中国上海和北欧、日本、韩国等国家,美国中学生总是排到二十名以后。在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阅读平均496分,上海学生平均570分,而美国学生则为498分,低于上海学生72分。美国教师联合会***兰迪・温加腾在一份声明中说:“可悲的是,美国忽视了表现出色的国家的经验。”[5]人家明明是在检讨自己对“出色的国家的经验”(中国、北欧和东亚)的忽视,而我们却妄自菲薄。这从心理上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自轻自贱,从哲学上来说是缺乏民族文化主体性自觉。

当然,就美国而言,在特殊地区,他们也确有不在少数的杰出教师善于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具体分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有位教师讲读《灰姑娘》,学生认为后妈是坏人,持厌恶态度。这显然是学生出于自发共识,并不意味着***思考,主体性处于潜在状态。要有***的主体性思考,就得具体分析,提不出问题就无法唤醒主体。这位教师提出:如果你是后妈,会阻挠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吗?孩子的主体表层被触动了。有孩子诚实地承认自己也会阻止。教师继之以因果分析,提出为什么?学生说,因为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她当上王后。这就把矛盾推到学生面前,动摇了学生原生的共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主体性。这位教师不像我们一些教师那样不敢对学生进行教导,而是具体分析后妈的坏中有好:后妈看来是坏人,但她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能同样爱别人的孩子,因而,不能绝对说是坏人。接下去教师提出,后妈把辛黛瑞拉锁起来,为什么她还是去参加了舞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上,学生很快回答:有仙女帮助。这样的问答似乎多余,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为了从相反方面提问题:如果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是就会放弃参加舞会了?学生做了否定的回答以后,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反面:如果因后妈阻挠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说:不会!这就把学生的主体性在进一步的反思中推向更深层次:是谁决定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学生说:她自己。学生主体被教师从感性推向理性的临界点上,后妈的阻挠只是外部条件,关键是她自己,这是内因。教师因势利导系统性地推向新层次: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的爱,后妈也不爱她,这并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因为她非常爱自己,她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到这里,教师超越文本的具体人物的命运,将之普遍化概括为:如果你们觉得没有人爱,或者有一个不爱你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学生说:要爱自己!教师总结,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这里所讲的已经超越了灰姑娘的故事,而是人生哲理了。到达这个高度,学生的主体性不但被激活,而且得以升华。

这位教师对文本层层深化的分析都在触动、深化学生主体的原生感受,第一个层次是,后妈并不绝对是坏人;第二个层次是,光有仙女等帮助的客观条件,她若不去舞会,还是不能成功;第三个层次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她自己在任何逆境下都要去舞会;第四个层次是最重要的,即一切外在的逆境微不足道,成功的关键在于顽强地爱自己;第五个层次是,除了她自己,没有人能够阻挡她走向胜利;第六个层次是,越处于逆境,越要爱自己,坚持自己的追求。这个结论相当深刻,显然带着美国式的成功哲学的特点。然而,这位教师的杰出在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实现货真价实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陷入深思,(过了好一会儿)才发现: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直到这个时候,教师才难得地在表扬学生时,把遥远的童话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天哪,你们太棒了!连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此时,学生自发的、无序的感性主体性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颠覆了六次,提升到了第七个层次,这个层次才堪称自觉的理性主体性,这才是美国式的批判性思维精粹。自发的主体性获得了自觉的活力,这正是教师主导性的胜利。这位教师并未一味放任学生自我体悟、合作探究,而是凭着自己的学养,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主导学生的思维。这种主导的魄力来自教师对文本深邃的理解,柳暗花明的分析能力,循循善诱的方法,以及对经典文本疏漏的洞察。

相比起来,那个讲孔融让梨故事的教师,完全放任学生自发主体的漫游,实在暴露出其专业主体的贫弱、阙如,甚至可以说是零主体。

把美国教师的失误当作成功,且由大学教师将之披上“理论化”的外衣,还拿到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去展示,居然没有引起质疑,这种低级失误并非偶然。在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时,如此这般的荒谬有其普遍性根源。第一,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教师霸权到学生霸权。第二,对主体性哲学范畴缺乏清醒的具体分析。学有学的主体性,教有教的主体性,这本该是常识。第三,对主体性的局限缺乏批判,主体性乃是一种启蒙主义哲学,故当代哲学前沿已经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这叫作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第四,对平等对话的内涵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话的前提乃是双方均具主体性,回避、抹杀教师主体性,导致教师主体性缺失,甚至变成零主体,教师就不能不成为学生的尾巴,学生主体性也就不能不落空。第五,学生的主体性是自发的、感性的、潜在的,教师的主体性则是自觉的、理性的、专业的、自觉的,从学养的意义上说,二者并不平等。第六,对于平等必须具体分析。平等对话是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专业修养的平等。第七,教师主体的任务乃是以自觉主体性主导对话,把学生自发的、潜在的、感性的主体提高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

美国《灰姑娘》教学中师生对话,双方人格是平等的,可教师一直处在主导地位,驾驭着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美国教师虽然在实践中达到了这样的水准,但在理论上没有做出原创的概括。倒是中国的钱梦龙先生早在基础教育改革以前即1981年就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6],这不但为实践所证明,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传统在新时代的新概括。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不到学生百思不解时不去开导他,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困而知之”。首先,诱导学生“愤”“悱”“困”的不是学生自己,而是教师;其次,“启”“发”“知”的主体也是教师;最后,“启”“发”只是告知学生一面,目的是把学生的主体调动起来,让他们拓展向其他三面。这种比西方要深厚、悠久的传统理念,被钱梦龙先生原创性地概括出来,本该得到器重,可在基础教育改革发轫之时,被迷信学生片面主体性的人视为“反对基础教育改革”,故在初期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但讳言教师主导,而且连教师主体也刻意“回避”。然而实践粉碎了洋教条,仅仅十多年以后,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一起写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历史已经把教师主导的任务明确放在了我们面前,故真语文提出,落实学生主体,只有排除伪主体,才能提升真主体。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任务,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和弱智的满堂问并不能掩盖教师贫乏主体的尴尬。有出息的同人,只有在主体的深度、高度上,以毕生的精力积累学养,才能驾驭学生自发、无序的思维向自觉的高度提升。这就意味着,在文本的学术资源上,在哲学修养上,在对话时口语、书面语和古代汉语的运用上,在雄辩和幽默感的把握上,以毕生的精力不懈攀登。

参考文献

[1]关于《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背影》的解读,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便详论,请参阅福建教育出版社《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有关文章。《再别康桥》的解读,请参阅语文出版社《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有关文章。

[2]主体性来源于德国康德启蒙哲学,1981年由李泽厚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揭橥,1985年由刘再复作文学范畴的阐释。此处不赘。

[3]刘桂萍.中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以《孔融让梨》的解读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4(12).

[4]当然,《孔融让梨》也是可以批判分析的,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便展开。请参阅张永刚.“孔融让梨”***治生态观念的嬗变[J].兰台世界:下旬,2014(10);钱文忠.孔融让梨,该让不该让?[J].中外童话画刊,2015(2).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6

我与荷包蛋面的故事

从小就喜欢吃荷包鸡蛋面,圆圆的、嫩嫩的,蛋黄是软软的,上面浇上油、盐、葱花或者香菜炒出的汤汁。平时放学回家或是偶尔的早晨,妈妈做两碗荷包蛋面。端上来,会问我:“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一碗!”我指着上面有蛋的那一碗。

“让妈妈吃那碗有蛋的吧!”妈妈说,“孔融七岁能让梨。你十岁多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我态度坚决。

等我的荷包蛋吃完,妈妈也开始吃了。没想到妈妈的那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我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妈妈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我。

第二天早上,妈妈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一碗蛋在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端上了桌,问我:“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我笑着端起了上面无蛋的那碗。

可是等吃到见底,也不见一个蛋。妈妈的碗里,上面是一个蛋,下面藏着一个蛋,我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妈妈又指着蛋对我说。

 再一次,妈妈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还是一碗蛋在上面,一碗上面无蛋。妈妈问我:“吃哪碗?”

“孔融让梨,女儿让面,妈妈你是大人,你先选”。

“那就不客气啦!”妈妈端过上面有蛋的那碗,我笑着发现自己的碗里也藏着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一定不会让他吃亏!”妈妈意味深长地对我说。

家传制作法:

面有很多种做法,其中鸡蛋面最适合咱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少男少女们早餐食用。鸡蛋面营养成分高,做起来非常简单,味道也很不错,材料容易准备。

用料:

西红柿1个,鸡蛋1~2个,葱适量,绿色青菜3片叶子,挂面。

调料:

盐,酱油,花生油少许。

制作:

1.先将西红柿用开水烫一下去皮,切成小丁待用。

2.将鸡蛋打散,加适量凉开水(这样可使鸡蛋滑嫩一些)。

3.葱切片,绿色青菜切细条。

4.花生油烧热,放入葱爆香,鸡蛋液倒入锅中即刻翻炒成小块,注意火候,不要太硬,接着放入西红柿丁翻炒几下,倒入适量清水,开锅后放入青菜、盐、酱油,加盖至材料熟透。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7

大家喜欢听故事吧,那就一起来听几个。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听了这2则故事后,我们了解了一个人必须懂礼貌和具备好的修养,这样你的身边就会开满礼仪之花,每个人之间也都会相敬如宾。这样我们就为创建和谐社会做了一点好事了,人是一种动物,是一种高级智能的动物。人类会使用工具,会思维,会使用语言相互交流。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人类脱离了兽性野性,而且有思维判别能力。因此,人类应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心理等素质,特别是应该去做一个懂礼貌,知书达理的人。

玛.沃.蒙塔古说过:“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如果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别人就可以从你身上看到一种不一样的光芒,就可以知道你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俗话也说“礼多人不怪”,所以讲礼貌很好啊!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8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简短故事,供大家参考。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1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2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听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时时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己,而不去关爱和关心别人的道理.

父母从小养大,很不容易,慢慢的我们也在长大,也变得懂事,也想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有一次,在冬天的晚上,天气非常的冷妈妈上班回来,她的脸色不太对,也比平常虚弱,她感冒了,我一见到妈妈回来就去接了一杯热水,看到妈妈那虚弱的目光我就感到非常伤心,害怕自己的妈妈生病,妈妈躺在沙发上,我去给她找来了感冒药,让她吃下,妈妈吃完药后,我下意识的看了一下表,已经七点了,我问妈妈吃饭了没有,妈妈摇了摇头,妈妈还没吃饭,我赶紧跑到厨房,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方便面,可是却只有一袋,我前思后想,最终决定把这一袋方便面给妈妈吃,我拿来锅点了火,特意多放了点水多打了一个鸡蛋,几分钟后,方便面熟了,我找来大碗把面一根不差的全部倒进碗里拿了一双筷子在端走前我还放了一点醋,因为醋喝了后身子会很暖和,我看着妈妈吃面,妈妈吃着吃着突然想到了什么,问我:“你吃点啊.”我摇了摇头好像回味似的说:“我吃过了.”看着妈妈把面吃完,我还特意让妈妈多喝点汤.喝完后我把东西收拾一下,让妈妈早点睡觉去了.

关爱他人时,被关爱的人会感到温暖,关爱别人的人也会感到温暖,如果你有这个意念就一定能让别人体会到被关爱的温暖,而你自己也能感到关爱别人的温暖.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3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投***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4中国人是非常推崇“孝”这一传统美德的,并且还选拔出24位著名孝子,称为“二十四孝”。东汉人王祥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是“卧冰求鲤”,这个故事颇多吊诡之处,似乎是古典版的荒诞派小说。

王祥的母亲早亡,父亲王融迅速娶了一位姓朱的续弦夫人。和所有传说中的后妈一样,朱女士发自内心地嫌弃与厌恶王祥,并且寻找一切机会对王祥进行语言攻击与人身暴力。朱氏的行为令人鄙夷,但却是符合人性与常理的。

王祥的反应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他对后母百依百顺。如果某一天朱女士顺手往他左脸颊招呼了一个耳光,他会龇着牙,努力地挤出真诚的笑容,贴心地将右脸颊递上。

后母生病时,王祥不是疯狂庆祝,也没有事不关己,而是衣不解带地亲奉汤药,连朱女士的亲儿子王览也只能在一边干瞪眼。

王家有一棵大李树,树上果实累累,煞是喜人。朱氏给家里人分配了任务:王祥负责看护李子,其他人负责吃。感受到信任的王祥心中洋溢着一股暖流,他乐不可支地坐在树下,忽然间,风雨交加,李子掉落一地,王祥抱着树哇哇大哭:我辜负了后妈对我的信任,我不孝啊!

高潮的到来是一个冬天,朱女士卧病在床(朱女士似乎不是很健康,这大概是王祥未能英年早逝的直接原因),嘴里嚷嚷着要吃新鲜鲤鱼。王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捕鱼之旅。

严冬的沂蒙山区(王祥,琅琊人)朔风凛冽,沂水上结着厚厚的冰,在暖阳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王祥踩在坚硬如铁的冰面上,不由眉头紧蹙。在尝试了各种工具无果后,王祥急得两眼珠泪莹莹。

情急之下,王祥三下五除二扒掉衣服一头倒卧在冰面上。他是想不开要自杀吗?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据汉朝的***表彰记录说,王祥用他瘦小的身躯以及高达40度的体温,竟然融化了厚实的坚冰。从融化的冰洞中,还窜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看来,王祥不仅拥有火娃一般的超能力,还能和水族进行心灵对话。

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不但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被无数缺乏逻辑能力的小学生传颂,甚至还成为了“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德简短故事5不管怎么样,朱女士还是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美味的鱼汤,她十分感动,于是决定弄死王祥。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家的院子里悄无声息地掠过一道黑影,大病初愈的朱氏脚底生风,欺身闪入王祥房内,只见点点寒光迸出,朱女士出手如电,刹那间便在王祥床上砍了七八十刀。

不巧的是,当晚王祥并未在房中(真的是凑巧吗),所以朱氏一击不曾得手,立即疾风般遁走。

朱氏回到房中,气呼呼地啜了口茶,只见王祥一言不发地走进来(怎么这么快),扑通跪下,咚咚咚磕头如捣蒜,大声喊道:母亲,你要杀我,我竟敢不在,真是太不孝了,现在我来了,请你动手吧!

按照***口径,朱氏被王祥感动了,双方抱头痛哭,从此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那时候的主流价值观比较抗拒依法治国,崇尚的是道德教化,也就是用道德光环让坏人感动,然后主动改邪归正。王祥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痴心,成功让继母撕下恶毒的面纱,露出贤妻良母的本来面目,这个正能量的故事不胫而走,感动了整个大汉朝。

父亲去世后,王祥也长大了。他继续呕心沥血地伺候朱氏,整整三十年。王祥可能患上了现代人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对伤害自己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依赖。

但真相可能并不简单。汉朝是一个盛产孝子的朝代,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人素质特别高,而是汉朝当孝子不仅是一项道德品质,也是一种职业技能。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9

关键词:分数教学;直观演示;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分数部分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教学的认识应该是较多的。那么,怎样进行分数认识的教学,让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清楚分数的概念,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个教师要善于设计,做教学的设计师,还要善于总结,做思考者。如是,我们才能称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分数是一部分较为特殊的知识内容,小学生接受起来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想办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这部分教学,以便保持高水平的教学,真正让学生获得分数的知识。

一、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教学实践

分数既然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就要采取一些生活方面的内容,这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因为生活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借助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导出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最为直接的办法。所以在“分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采用了生活作为基础,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课上,我先给学生了讲了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孔融将大梨给哥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尊敬兄长的表现,是好品质的表现。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那么让孔融把梨切成4块,一家四口人都分到一样大的梨,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他们的大脑在飞速旋转,想着如何分。这时候,我将分梨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平均分出4块梨的演示过程。学生如梦方醒,原来是这样的分法。学生在这样直观、明了的环境中,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就非常清晰和准确,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自己动手在做中学

做中学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会感到更加清楚,建构的烙印也会更深。在分数教学时,我重视了这个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有的整数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了整数认识的基础上,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而形象的,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含义和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了分数是平均分的意义,是对整数概念的再一次扩展。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后的反馈中,我发现了动手操作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好处是太大了,因为动手折纸,平均分几份的概念,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这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高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结束后,班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明白了分数的概念和含义,都建构起了分数的意义,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

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一个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反思,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只写教案,那么就永远都做“教书匠”。

参考文献: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篇10

因为有才,孔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伸张教化,宣扬仁***,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

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孔融上任以来,干得不错。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废黜天子,上奏书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偏偏又无懈可击台情合理。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打。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这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搡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非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于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表。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

这年,曹操指使素与孔融不合的光禄勋山阳人郗虑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很快就搜罗到孔融定罪的证据一一孔融曾经扬肓“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的两大不孝的言论: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哥俩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 “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除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对孔融让梨的看法10篇

学习

考试状态总结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考试状态总结,内容包括考试总结和感悟,考试结果分析与总结。1.2研究工具1.2.1POMS量表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简式POMS量表。此量表具有中国常模,信度在0.62~0.82之间,平均为0.71,效度高于格罗夫(澳)等人编制的

学习

梅花魂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梅花魂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梅花魂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博客,梅花魂教学设计特等奖。4、“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是本文重点训练项目,主要通过勾画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来解决。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活动设计勾画重点句段,体会

学习

励志一世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一世10篇,内容包括励志美文10条,励志一世温柔小说推荐。(一)青春靓丽的男女主人公形象统观国内新世纪青春励志电视剧,我们发现它大都启用的是形象气质颇佳的国内青年演员。正是因为这些时尚光鲜包装下的青年演员或所谓的偶

学习

家有老爸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家有老爸10篇,内容包括家有老爸小品完整,家有老爸妈。每当我读书觉得厌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爸这种锲而不舍、忘我投入的精神;每当我学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想起老爸彻夜伏案工作的身影。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学习,发奋***

学习

夏天的文章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夏天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夏天的十篇文章,夏天文章1000字。山西临汾尧都区临钢小学六年级:贺圣杰

学习

感动人的故事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感动人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经典故事100个感动人,被别人的故事感动。我们把各家各户的人都请来救火,大家有的拿着小桶来来回回的跑到水龙头来接水,额头上满是汗珠,也顾不得去擦一擦。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拿着树枝朝房里乱打,想

学习

欠条样本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欠条样本10篇,内容包括工资欠条样本,借款欠条样本。二、性质不同。借条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借款合同关系,借条本身是借款合同的凭证,每一个借条背后都是一个借款合同;而欠条则是当事人之间的一个结算结果,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单

学习

四字过年吉祥话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四字过年吉祥话10篇,内容包括过年吉祥话40句,过年祝福长辈吉祥话。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67-02中国吉祥文化最早应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装饰艺术,在新石器时代装饰艺术就已出现,装饰以纹饰和雕饰为表现手法,以实用功能为主,主

学习

兵马俑导游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兵马俑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兵马俑导游词儿童,兵马俑导游词写法。再看武士佣,所有的武士俑都在一米八左右,他们体格健壮,身材匀称,都是一个个英姿飒爽的***人典范。看见陶马了吗?哦,你在疑惑它为什么没有尾巴吗?告诉你吧,陶马的尾巴

学习

经济学本科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本科论文,内容包括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经济学本科论文选题。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创新;策略1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表现的形式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如今

学习

四年级美术教案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美术教案模板,内容包括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万能模板,四年级美术教案逐字稿范文。《纸筒人》教学设计新乐市孝徳小学杨卓琳教材分析:本课作为纸的立体造型的第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尝试用卷、折、剪、

学习

爱情的文章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短文章十篇,经典爱情文章精选。她含泪和他分手了,她拿走了房子的钥匙。她不再关心他的脏头发,当他休息的时候,他去哪里,和谁在一起。她只是像往常一样收拾房间,清理垃圾。他也习惯了她断断续续的来

学习

企业管理层培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层培训10篇,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培训怎么做,公司管理层培训心得。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支持。而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尤其是零售行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

学习

行路难其一李白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行路难其一李白10篇,内容包括行路难其一李白节选,行路难其一李白经典语录。

学习

孔融让梨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孔融让梨10篇,内容包括孔融让梨内容20个字,孔融让梨文字故事大全。这样的教化当然是要教导人约束自己的行为。婴幼儿常不明辞让,这也许就是人欲。如果人人都不明辞让,社会就必然被丛林法则支配。一个孩子如果不进入社会,过鲁滨

学习

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内容包括家长说孔融让梨怎么反驳,孔融让梨给小学生的启示。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

学习

关于曹操墓的几点看法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曹操墓的几点看法,内容包括曹操墓说明了什么道理,关于曹操墓真实的故事简短。首先,我认为考古学界对于这个东汉大墓的判断是正确的,并进一步确认其为曹操墓的定性是准确的。从今天上午我们考察这个墓的情况来看,这个墓葬的

学习

对“龙虎三家”之说的一点看法(下)

阅读(24)

(接上期)三、矫引丹经,难圆其说“龙虎三家”虽没有理论依据,但与其他旁门左道一样,也断章取义的引用丹经中的一些言说来诠释自己的方法,但他们所引用的论据,却往往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龙虎_家”者每称其为《参同》、《悟真》之嫡脉。但

学习

谈对归档文件装盒的一些看法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谈对归档文件装盒的一些看法,内容包括归档目录盒使用方法,归档文件目录盒。[摘要]装盒包括将归档文件按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填写备考表、编制档案盒封面及盒脊项目等工作内容。作为基本编目的一部分,装盒这一环节除其中一些

学习

从16世纪法国诗歌看法国诗歌文学的特点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从16世纪法国诗歌看法国诗歌文学的特点,内容包括欧洲19世纪诗歌史,法国诗歌的特点。与世界文学发展的大体情况相同。法国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诗歌,而且在法国文学中,诗歌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之所以最先崭露头角,是与它的音

学习

对“同性恋”的看法

阅读(29)

所谓“同性恋”,有多种多样的称谓与定义,还有一些学者从根本上反对把人的“性取向”做任何形式的划分。因此,“同性恋者”在总人口中究竟占多少比例这个问题,不但随着定义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调查者的不同而不同。在2000年的调查中,笔者仅仅

学习

论教育的重要及看法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论教育的重要及看法,内容包括对教育重要的理解和看法,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在现今中国,包括国观,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羡慕西方国家,它们科技水平为什么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