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小诗篇1
安静的我已早早躺下了
睁着眼聆听着他们的小故事
好像男孩一听到女孩就会莫名的冲动
再冷的寒风刮过窗台
激情的述说不减一点温
我平静的依然是简单的听众
舍友们曾经都吟唱过自己的爱情小插曲
无论是否出现过意外的高潮
摩擦过LOVE的火花
感情的六线谱上也算有爱的音符跳过
不管她曾否凑成梦幻曲
记忆会化成流星划过的印记
久久消褪不去
而我的天空上从不曾飘过
哪怕一朵留恋的云彩儿
此刻
只能从右口袋中轻轻抽出
一支我爱的也许爱我的的香烟
无力的左手燃起炽热的火
即将点燃我的挚爱
吞吐着迷雾极力地想在二十年的岁月中
捧起一滴在我懵懂的孤单中曾泛起的一点涟漪
然而始终寻不到憧憬已久的荷花淀
舍友们沉醉在回忆中
滔滔声不停
偶尔会有些哈笑的吵闹儿
我却眷恋在这用纸卷起来的小小棍上
迟迟不睡
有情人在有诗的夜的陪伴中躺下了
我的嘴角吐出了最后一卷烟圈
掀开窗帘外面分明地亮
爱情小诗篇2
诗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既然如此,抒情在诗里存在,将有如情感之在人类中存在,——是永久的。”可见,丰富的情感是诗的艺术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在《文赋》中所强调的,它犹如诗的美学宣言。自此,缘情而发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的诗学传统。
作为诗歌的一分子——儿童诗也毫无例外地受到这一传统的熏陶,成为儿童文学宝库中一种最美的抒情性的语言艺术珍宝。基于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无情不成诗。好的儿童诗总能以饱含情感的诗的形象来激发小读者的丰富联想,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诗人往往用真情酿成甘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活泼的心、躁动的心,引领他们走进真善美的情感世界。
母爱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主题,满蕴着情感,但这一主题是很抽象的,既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要把它表达出来并能动人心弦,是很不容易的。在儿童诗坛就有不少诗人写过有关母爱的诗,例如台湾小诗人黄琼慧的《看不见妈妈》:“我上学,您已踏碎露珠上山,/我放学,您还在山冈上工作;/我睡了,/在梦中找您,找您。”诗篇短小,却意味深长,真切的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深挚的感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小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在朴素的咏叹中所流露出的对妈妈辛勤劳作的理解以及对妈妈的深深依恋之情却是很多孩子都有过的,这样自然能在小读者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了。再如小诗人陈念慈的《藏不住的爱》也是一首诗意盎然的写妈妈的爱的好诗:“妈妈的爱/像我家的水龙头/关紧了/它还是流/一滴水,看不见/两滴水,也看不见/水满了/我也看见了/我看见了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好深哦!”这里小诗人巧借关不紧的水龙头来比拟妈妈关不住的爱,抒发了对妈妈的深情。爱本无形,但小诗人通过有形体的物让人感觉到妈妈的爱是那样的深厚、那样的绵长!
儿童诗是儿童天真、自然情感的流露,正如台湾诗人沙白说的,“童诗是人籁之最天真和最美妙的声音”,“是儿童心灵自然流露的结晶”。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以天真纯洁的童心去欣赏万事万物,以充满好奇的童眼去发现世间奥秘,进而发现物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发现了诗意。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也是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许多许多非常美好的愿望。比如刘倩倩九岁时创作的《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诗中写道:“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去给她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夸饰的辞藻,而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琐事中精心采撷了几个平凡的镜头,用朴实的儿童口语叙写出来,抒发了小诗人对饥寒者的真挚同情,这种发自心底的情感怎能不引起小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呢?无独有偶,意大利11岁的小女孩安娜索尔迪写的儿童诗《一颗面包做的心》:“我在面包房里,/看见一个心形的大面包,/热乎乎,香喷喷,/于是我想到:/如果我有一颗面包做的心,/多少孩子可以吃个够!/给你,我的挨饿的朋友。/还给你,给你,/给你……我这面包做的心啊,/请来吃一口。”诗里蕴涵着孩子式的真挚同情与奉献精神,这样的仁爱之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这博大的怜念贫苦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珍宝。爱心无国界!
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儿童诗中有很多表现大自然的佳作,这些诗描绘了儿童眼里奇妙的自然景观,往往写得活泼有趣。例如樊发稼写的儿童诗《小雨点》:“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一点儿也不疼吗?”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小雨点”以生命,把它写得生动可爱,更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虽然很短,却把孩子内心那种诚挚纯洁的关爱别人的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如此,在儿童眼里,世间万物都因她的情感和认识而存在!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诗中常常会出现因人的情感而存在并变化的物的形象了。比如麦穗的《小雨滴》:“小雨滴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跑来/跑到我家门前/有的敲厚厚的木瓜叶/有的去踩满地的睡莲/还有些在瓦片上跳舞/或躲在树林子里说悄悄话/他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那股淘气的顽皮劲/十足像一群小小的流浪汉。”孩子们眼里的小雨滴,是感染了童真情怀的小雨滴——不信你瞧:它们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特意跑来的,它们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活泼好奇得和我们一样!这特殊的情感在独特的感受中流淌,别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爱情小诗篇3
摘要:当代河北女诗人,仅以地域命名,并非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诗歌团体或联盟。其共同之处在于其诗歌中表露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微而动人的爱。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她们的创作可使人归于平静的生活并热爱其平静。在她们的创作中,口语化的特点带给她们双刃剑的影响。客观的对待她们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其优劣之处,挖掘其积极意义,汲取精神营养是本文的创作要旨。
关键词:当代河北女诗人;微小的爱;口语化
当我们提起“当代河北女诗人”,可能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至于耳熟能详的诗人名字也仅有一二,如赵丽华、李南、杨如雪等,她们甚至还称不上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在肆意包装、浮躁喧嚣的当今社会,她们用发自内心的不约而同的方式——诗歌创作,诠释着她们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她们所期盼的。
一、低吟浅唱中触碰微小的爱
生活的低语,琐碎的情感片段,偶然间的萌发,低吟浅唱中触碰微小的爱。李南、赵丽华、杨如雪、、等诗人同为河北平原上的女诗人,虽然“北方文学较多的表现个人的性格”[1],她们也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但是共同的东西是隐含在她们诗歌中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就像一位女士将她的琐细的生活细节向你娓娓道来,一场雨、一个纪念日、一个瞬间都不会错过。她们肯为一只蚂蚁、一棵树、一朵花申言,微尘和水珠折射的故事都是那样曲折,那样饱含感情。虽然她们的诗大多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她们绝对不吝惜笔墨,她们的文字跟她们的情感一样丰富细腻。但不同于法国诗人马拉美所提到的“诗永远是一个谜”、“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2],她们的诗是简单易懂的,但又包含了微而深刻的道理。
就如李南,无论诗坛如何浮躁喧哗,她都静默地俯身于现实生活。“李南的诗体认了一种谦卑、节制的力量”[3]。她沉静对待草木和琐屑的生活,把创作速度放慢,认真地思考人生,“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4]。她的诗歌朴素简洁,深刻透彻,于无形中体现自然,丝毫没有斧凿之痕。她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诗人,但她的爱是“大情怀、大悲悯”。她将心灵的触角伸向生命自身的局限和脆弱,她不仅仅关注个体,更把观照投入世界和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小小炊烟》中,“我注意到民心湖畔,\那片小草它们卑微的表情,\是和我一样的。\在槐岭菜场,我听见了,\怀抱断秤的乡下女孩,\她轻轻啜泣。\到了夜晚,我抬头,\找到了群星中最亮的那颗。\那时患病的昌耀——他是多么孤独啊!\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谦卑地,\像小草那样难过的,\低下头来。\我在大地上活着,轻如羽毛,\思想、话语和爱怨,\不过是小小村庄的炊烟。”表情卑微的小草,啜泣的乡下女孩,患病的昌耀……他们都是天地间微小的个体,在庸庸碌碌的世间有几人会理会他们的苦难,但是李南就可以去倾听他们的低吟,并用最浅显又饱含怜爱的语言向我们缓缓倾诉出这些微小谦卑如小草的人们的感情,他们的无奈及诗人的遗憾。“而我什么也做不了”这是诗人的感叹,更是爱之深切而发出的对自己的不满。李南的创作也曾受前人的影响。90年代的“诗人之死”[5]或许对许多诗人都有很多触动。她和他们一样,常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在这里没有什么修饰,没有华丽的外衣,有的仅仅是李南所展示给我们的那一个个原生态的事物,触及的也是读者心灵原生态的自然的纯洁情感。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为之伤心,为之惋惜,那种珍惜生命的呼唤在我们心底产生共鸣。爱人爱物爱大自然,以一颗博爱之心容纳这个世界。李南是敏感的,在她眼中没有司空见惯,没有理所当然,任何微小片段都可能引起她严肃的思索。在她的《下槐镇的一天》中“一位农妇弯腰提水,\她破旧的蓝布衫,\加剧了下槐镇的重量和贫寒”。农妇提水,这在华北平原是最最寻常的一幕,而在诗人笔下,却向我们展示了贫苦农妇的隐忍与倔强,这瞬间的动作折射出了一类人的苦难,“片言也可以明百意”,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中古。李南的诗是深深酝酿而成的,绝非信口随意而出,明代吴乔称“意思犹五谷也。诗,则酿而为酒”。李南是一位高深的酿酒师,在她那里,生活的五谷,酝酿出的是最最醇香的酒,这酒五味俱全令人回味,引人沉思。
和谐的爱和自然在杨如雪的诗中融会贯通。从“爱的尼西亚信经”到“北方的静夜”,从“沉思生命”到“生命之癌”,我们跟随杨如雪体会着爱与力量。“即便是一只蚂蚁,也有小小的悲欢离合\请小心,小心的路过。\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还有很多美丽的生命。”她的诸如此类小诗,就是如此缓缓流淌,温润着读者的心田。她是乐观的,从她的诗中我们总是可以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在她的诗中“琐屑尘埃中开出花来”,万物是“生生不息”的。美好的片段在笔下浅唱,“星星屋,六平米。\半夜里,你睁眼就能看到它,\最亮的一颗是钥匙。”(《星星屋》)多么轻快的节奏,却满溢着可爱的童真和纯粹的爱。她灵透且真诚,她的文字常常冲撞着人们生命的本真,让人难以抗拒,她践行着用灵魂写诗的诗人职责。
在《小小炊烟》中,李南揭示了生命的卑微与倔强;在《纪念日》中,杨如雪寄予了坚贞不移的爱;在《常在你身上看到麦田》中,胡茗茗畅想到纯美的爱情,展开唯美的风景画。这些诗就像轻音乐,敲打你心扉的同时送来的是丝丝舒畅,读这些诗,让人没有压力,能轻唤起潜藏的真爱。
二、“口语化”诗歌特点的利与弊
河北女诗人的诗歌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如赵丽华的诗歌,是最具代表性的,如她的《摘桃子》、《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当红色遇上蓝色》等诗。口语化单独看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当然也不含什么褒义,在这里它只是代表一种语言形式,结合河北女作家们的作品看,口语化的特点对她们作品的影响大概有以下两方面利弊:
有利一面:情感原生态地表露出来,使读者易于接受。语言上没有语义障碍,感情接近生活,在读到“柳树一直以为和不远处的杨树,\是纯粹的同志关系。\但那天柳树做梦,\梦到杨树抱她。\再看到杨树,\她就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仿佛什么事,\真的发生过。”(赵丽华《或许真有爱情》)读这首诗时,她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了爱情,这种若有似无的情愫,以两棵树的短暂故事,活脱地表现出来,新鲜、透彻、通俗易懂。“月亮升起来了\它不是被人吊上去的\它看起来很从容\一点也不急\一点也不累\一点也不勉强\一点也不造作\一点也不煽情\一点也不难过”(赵丽华《月亮升起来了》)。浅显的话语,看似无意,然而细细琢磨,诗人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月亮的感受,而是从侧面告诉我们自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它不是被人吊上去的”,自然升起的月亮是从容的大方的快乐的,没有修饰没有矫揉造作。人亦如此,在你所在的位置,不去刻意苛求什么,顺其自然的发展,那你会获得平和快乐。赵丽华是一个主动并善于观察事物捕捉灵感的诗人。她不拒绝任何可以入诗的材料,在她定义的美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她的思考是一连串的,她的触动像潮汐而不是涟漪,她要的是汹涌澎湃而不是微颤的波澜。她在诗中,写大雨倾盆,写风沙,写水洼,……,写一条街,甚至是暖气的供气管,这些在她的笔下不仅有了生命,它们还有七情六欲,有嫉恨有艳羡也有温情。赵丽华让一切事物变得可读可感可思考,她把诗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李南在《我爱黯淡的生活》中直白道出“我爱黯淡的生活,一个个\忙碌又庸常的清晨,……我爱庸常中涌出的,\一阵阵浓荫,\这些美妙的遐想,\常让我在人群中停住脚步,\看一看缭乱的世事,\想一想,\闪光的夜晚。”。黯淡的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诗人告诉我们要热爱黯淡的生活,这样,一个个平凡的日子,我们才能舒畅地度过。没有让人费解的词语,在最平实的话语中,我们透过生活本身体会到“热爱生活”这一浅显但意义重大的道理。
有弊一面:文学虽源于生活但毕竟高于生活,尤其是诗歌。华兹华斯说“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6],但自然并不是放弃艺术技巧,过犹不及,太过口语化的作品往往容易流于肤浅。赵丽华近年诗歌由于太过口语化,曾一度在网上被恶搞为“梨花体”,批判声一浪高过一浪,以至于一些偏激者甚至翻出她以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来指责,那些过去的殊荣,顷刻被淹没,她的诗才被批驳的体无完肤。赵丽华的很多诗确实太过口语化,太缺乏锤炼。当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诗歌风格,甚至是近年许多诗人所追求的“口语诗”风格,但是口语化并不是大白话,诗的语言至少要给人美感。普通民众的诗歌观念源自古代汉诗,唐诗宋词流传下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古代诗词形式上追求美,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写法上追求“诗出侧面”,刘熙载认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在语言上追求“诗酿而为酒”(《艺概》)。诗应该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赵丽华并不是特例,今天很多诗人都容易步入过分口语的误区。自然的也是艺术的,是浑然天成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刻意去模仿,更不可太过随便。无规矩不成方圆,作诗必然也要遵循作诗的章法。赵丽华等诗人们打破中国诗歌数千年的“诗家语”传统,用原生态的语言写原生态的生活,其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错的是她们走了过分口语化的极端,以至于诗不像诗,遭到质疑和批判。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曾告诉我们的:“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的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艺术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长”[7]。过于直白的口语,不同程度地削减了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和吸引性,难免引起读者的怀疑。
三、守得云开见月明
河北女性诗人,这个群体,在饱受争议与诽谤的同时,并没有停下她们的创作脚步,没有放弃她们对美的追求。这些心如柔丝的女子,在写下美丽诗篇的同时,用她们对生活的诠释,来展现她们的坚韧。谁能说她们是弱者?她们是心存大爱的,她们这种柔中有刚的美丰富了燕赵文化的精神,补充了侠骨豪情那柔美的一面。社会生活快节奏地进行着,人们似乎都已变的没有耐心,走极端的又何止是站在风口上的诗人们。无论站在读者的位置或是评论家的立场,我们都应该端正态度,客观地对待河北女性诗歌的现状。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次次的磨砺过后它才能成熟,挫折对于诗人来说无疑会成为强大的动力,但是过于恶劣的环境,或许就会妨碍这一群体的成长。我们对于河北女性诗歌及女诗人们应正确对待。总之,于诗人,好好写诗,用心去写;于读者,悉心体味,客观评判。“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期待着河北诗坛的振奋,期待河北女性诗歌绽放出绚丽风华。(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周振甫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95-296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61
[3]李南.李南的诗歌及评论[J].中国诗歌年代大展.2008.(5):156-157
[4]参见《论文学》,《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72-73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9
爱情小诗篇4
摘 要: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研究的梳理,用悲剧理论与美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爱情婚姻诗,仍然具有相应的新颖度。所以,笔者结合相关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其一,《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的界定。其二,《诗经》爱情婚姻的悲剧种类探析:情与理下之哀叹,相思的无言之悲,女子被弃之悲恸。其三,《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美学意蕴:《诗经》爱情婚姻诗展现出的悲剧意识及悲剧性人格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 :《诗经》 爱情婚姻诗 悲剧 美学意蕴
一、《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界定
悲剧慢慢形成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提到:“在文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个‘现代’悲剧作家。”[1](P130-146)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有:“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2](P21)鲁迅则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P30)如果非得给悲剧定义的话,悲剧可以定义为:“悲剧是一种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的地位和命运的作品;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特点。”[1](P587)
历来关于《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界定纵说纷纭,程俊英和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提到《诗经》中内容明确与婚恋有关的诗共76首。笔者依据张善梅的《文化视野中<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界定,提出《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界定:诗歌中涉及与爱情或婚姻内容有关的,在恋爱过程,男女互相喜爱、单相思的爱情诗;婚姻诗包括婚前、婚礼进行中、婚后生活的喜与悲。笔者根据西方相关学者的悲剧理论,对《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界定是:爱情婚姻诗中,在内容方面可以引起同情与怜悯,在情感方面总体是悲伤基调,在思想方面是可以熏陶人们心灵,事件与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大部分以悲剧为结局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个界定,笔者可以明显界定出的《诗经》悲剧***情婚姻诗有42首,有5首主旨存在多义性,笔者依据界定,目前无法判断是否归类为爱情婚姻悲剧诗,分别是《邶风·式微》《邶风·旄丘》《邶风·简兮》《邶风·小弁》《鄘风·鹑之奔奔》。
二、《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类型
(一)情与理下之哀叹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4](P26)《诗经》有部分爱情婚姻诗表现情与礼的冲突。《鄘风·柏舟》写待嫁姑娘选择未满二十岁的少年郎,却遭父母反对。《齐风·南山》说到:“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明确说明《诗经》时代婚嫁需告父母,需明媒正娶。《鄘风·蝃蝀》抒写一位女子为理想爱情或婚姻离家而出奔。《诗经》时代,此女子被指责为破坏婚礼制度的罪大恶极。尽管她走出了反抗这一步,但“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已暗示其最终命运的悲惨结局。《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六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郑风·将仲子》说到:“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即便如此,这对青年男女背着社会舆论压力恋爱,心理充满恐慌与畏惧。美好的爱情,在情与礼冲突的《诗经》时代,未告知父母,未听取媒妁之言,为情为婚而奔者,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二)相思的无言之悲
《诗经》婚恋诗,内容与相思有关的颇多。笔者主要从性别角度归类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这两类感情基调都是悲凉的。其中,女子对远役丈夫的思念是最典型的相思之情。《召南·殷其靁》多次呼唤丈夫归来,在呼喊背后隐藏着悲伤情怀。《邶风·雄雌》第三章写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5](P44)这首诗以远役丈夫归来无期,妇女对丈夫思念之深,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充满无奈之悲凉。《卫风·伯兮》写丈夫远征,妻子被置弃在家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以及对丈夫挂念的不安和忧虑。《唐风·葛生》抒写的情感更悲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6](P207-208)写出对远役丈夫永远无法终止的思念,进而对生命之旅最后做出深刻认识,充满生命悲剧意识。关于女子对丈夫怀念中带有无言之悲的还有《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秦风·小戎》《召南·草虫》《小雅·杕杜》等。《秦风·晨风》写一位痴情女子,奢望重新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为心上人心碎神伤,最终的结局是对方压根就将其遗忘罄尽,等待的过程是焦虑、害怕、恐惧的,这也是很典型的思念中的悲情之歌。《陈风·泽陂》是一首女子思念小伙子的情歌,“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思念到愁,愁到难眠,一腔愁闷的状态。
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也是缠绵悲凉的。《邶风·绿衣》怀念亡故之妻,见到妻子的衣物,又陷入深深的悲伤中,反复唱着“心之忧矣”“我思故人”,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是深深的悲伤之情。《王风·扬之水》写远戍战士对妻子的思念,这种思念是久远的悲凉与无奈。《豳风·东山》借写主人公对新婚的美好回忆,实写主人公“新婚别”的悲痛经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除无尽的思念之痛外,更悲凉的是回到家,可能等待他的是永远的孤独与伤心。
(三)女子被弃之悲恸
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诗经》时代,女子在家庭和婚姻中地位卑微。《诗经》中爱情婚姻诗有表现女子被弃的悲剧。因男性有贰心,导致女子被弃,像《卫风·氓》是典型的贤惠妻子婚后被抛弃,引起世代女性为之悲恸,被弃的女子的命运结局是悲催的,读者不禁为之潸然泪下。除此,《小雅·我行其野》写到:“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祇以异。”[6](P263-264)抒写一位远嫁女子遭丈夫遗弃后的悲伤之情。在《诗经》时代,这种悲愤宣泄只能稍解心中不平,在婚姻中经常有被弃的悲剧发生。《邶风·谷风》写丈夫用情不专抛弃妻子,丈夫原本家境贫穷,经过两人婚后努力,家境变好,但妻子却遭遗弃而丧失一切;一个用情专一和为丈夫献出一切的女子,最后换来的是丈夫喜新厌旧,自己遭抛弃,这一刻女子是哀伤和凄凉的。《诗经》时代,女子作为男子牺牲品的例子比比皆是,她们的命运值得同情,她们悲恸的遭遇引起后人警惕。《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反映了男子在婚姻上不负责、任意抛妻的现象。
不管女子身份地位如何,女子都有可能被抛弃,在婚姻中,女性是弱者,得持好家,又活在担惊受怕的状态中。《小雅·白华》写女子被弃,根据《毛诗序》介绍,可得知该女子为贵族妇女。“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之子无良,二三其德”,都表达对男子没良心、用情不一的谴责,全诗基调凄婉。意蕴较特殊的一首是《郑风·遵大路》“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写女子拖着男子的衣服,哀求男子不要离去,此画面浮现在脑海,似乎传来女子的一片哀求和哭泣声,这是女子为自己命运挣扎的哭泣声。爱情与婚姻在《诗经》中呈现出深沉之音,爱情婚姻诗的悲剧性令人悲恸难抑。
三、《诗经》爱情婚姻诗悲剧性美学意蕴
(一)悲剧意识
各民族的悲剧与各民族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悲剧呈现出的思想形态和艺术形态,正是它们形成之前的种种悲剧意识的积淀。大量的人文科学史料表明:悲剧意识,几乎从人类刚刚诞生的蛮荒时代起,就在原始文化母体内开始萌动。这萌动表现为人民对人类悲况的领悟。[7](P19-20)“中国悲剧意识也主要呈现为日常悲剧意识和***治悲剧意识。中国悲剧意识一开始是日常悲剧——《诗经》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很明显是仅为男性设计的,没有女性的份。中国文化是一个重男轻女的文化,是男性文化。”[8](P13-15)
《诗经》中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这是悲剧意识较早的以文学的形式记载。早期的悲剧意识在原始神话和宗教中就有所体现。在《诗经》爱情婚姻诗中,女性悲剧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均写女子被弃的悲惨结局,女子反复的将悲伤吟唱出,在《诗经》时代,女子已经具备了悲剧意识,而且还能将心中的悲自然地用诗歌展现出。无论是平民女子,还是出身贵族的女子,均有悲剧意识,像《小雅·白华》就表现了贵族女子的悲痛。
(二)悲剧性人格的永恒魅力
《西方美学史》中讨论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一节说到:“我们的所有观念中,最能感动人的莫过于永恒和无限,实际上我们所认识最少的也莫过于永恒和无限。”[9](P236)
正如朱立元在《美学》一文中说:“崇高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这也是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10](P195)《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提到:“诗人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用诗来讲话,以便教导、娱乐、感动别人,所以他能洗净观众心中的激情。”[11](P390)外国学者明屠尔诺引用这本书的话,来说明“诗人的任务(悲剧的目的),悲剧诗人应该成为常人生活的导师和净化常人心灵的医生,这不仅是悲剧诗人的使命,也是悲剧的目的。”[1](P149)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可得知,他也认为悲剧可以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从而灵魂得到熏陶。
《诗经》中的爱情婚姻塑造了许多悲剧女性形象,女主公的悲惨结局,使我们为之震撼的同时心灵也得到陶冶。《卫风·氓》作为《诗经》中被弃诗的典型代表,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辛勤劳动,最后却被丈夫抛弃,为她悲伤时,其美好的人格也感染着世代女性。在《诗经》悲剧性作品中,《召南·江有汜》《小雅·谷风》《王风·中谷有蓷》等女子敢于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唱出,但仍然保持优雅的形象,而不是泼辣的形象,这就是人格中的中和之美,这种美永流于人们心中。所以,女性们的悲剧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校级课题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诗经>爱情婚姻的悲剧美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YJY59]。)
注释:
[1]程孟辉:《西方美学文艺学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张锡坤:《新编美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戚小漫:《<诗经·二南>婚恋诗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版。
[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6]赵逵夫:《诗经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7]杨建文:《中国古典悲剧史》,武汉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爱情小诗篇5
巧在整合设计
李希贵校长说:“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阅读,最后感悟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笔者一改传统教学一诗一课的安排,尝试将本单元整合后,利用三课时完成单元和主题丛书的教学任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力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容量又有质量。通过对六首诗深入分析,单元内容整合后,教学设计命名为“情深意浓恋故土”。教学流程采用板块式,共五个板块,即:激情导入――说爱谈情――论诗悟理――传情达意――余音绕梁。每个板块的设计都流光溢彩,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在课堂上情感得到深化,心灵得到洗礼。这样巧妙运用单元整合,由表及里,由意象到意境,由内容到情感,环环相扣,课堂上品读相融,读写互动,动静结合,相生相成,让学生始终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
巧在诗意提炼
课堂伊始,一曲廖昌永演唱的《祖国呀,慈祥的母亲》,营造了爱祖国、恋故土的浓浓氛围让学生热血奔流,把他们带入诗的主题和意境之中。笔者借此动情点,顺势导入“说爱谈情”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在教学时契合诗歌特点,在充分诵读和表达朗读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把握诗歌主题,然后给出模式,以诗说诗,即用诗化的语言提炼主题。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句式,个个奋笔疾书,用诗化的语言概述主题,可谓一语中的。
例如有学生写道:
余光中说,爱是小小船票中传递的亲情,爱是窄窄船票里表达的恋情,爱是矮矮坟墓中连接的生死情,爱是浅浅海峡里飘荡的爱国情。原来爱就是萦绕心间的不能忘却的愁思。
还有学生写道:
戴望舒说,爱是刺刀铁蹄下泣血的杜鹃,爱是陕北窑洞里涅的凤凰。原来,爱就是心中永恒的中国。
更有学生将四首诗高度概括,说:
爱是剪不断的情思,爱是血肉相连,爱是生死相依,爱是心中永恒的中国。
此环节以“读”为抓手,具体教学时,在“诵我所爱,说我所感”的基础上,进行“抒我所悟的主题解读,读写互动,层层递进,做到以诗解诗。通过分享交流,从小组至全班,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丰富充实自己的阅读体会,使阅读进一步深化。这样读写二者得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自我的理解,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巧在多样诵读
在“论诗悟理”这个环节中,老师抛砖引玉,示范诵读《乡愁》后,要求学生结合理解和体会创意诵读自己欣赏的小节或篇章。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展示精彩纷呈。其中有的形式多样,有小组齐诵,有领诵,有男女分诵,有轮诵……如有学生读《我爱这土地》,诗的第一部分小组成员一人一句,当读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时不断反复,第一遍女生读,第二遍男生读,第三遍全班读。他们这样反复强调,一唱三叹,更强烈更淋漓地表达了深沉的赤子之情。有的内容创新,有把对诗歌的点睛之笔化用到其他诗歌进行诵读的,有把四首诗歌串联起来一起诵读的,有两首诗歌整合诵读的……如有学生把《我用残损的手掌》和《祖国呀,亲爱的祖国》组合诵读,这样的整合从形式到内容可谓珠联璧合,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学生诵读《乡愁》时,化用《我爱这土地》里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心里常绕愁思,那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结,这样的结尾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真正做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他们不仅声情并茂,还通过诵读形式的多样、对诵读内容的创新,使得经过二度创作的朗读锦上添花、别开生面,在琅琅的书声里把作者、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情感共鸣。
巧在传情达意
教学以本为范要求学生结合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联系今天的新时代,仿照四首诗作中的任意一首,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如有学生写道:
我用明亮的双眸望着大地,这一角春光无限,那一角秋色烂漫,这就是我的家乡,我挚爱的祖国。
还有学生仿写道: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柔软的身体舞蹈,这被阳光装饰着的校园,这孕育着我们梦想的摇篮,这深沉无比的师生情感和那来自校园的琅琅书声。然后我枯萎了,连叶子也腐烂在泥土里,为什么,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笑容,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深沉。
从以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说他们口吐莲花、落笔锦绣也不为过。这样一点也不矫情的表达,皆是因为对文本解读到位,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以本为范,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也因为有前面学习的积淀,才能缘情生情,融会贯通,他们的情感才能从笔端汩汩流淌。
巧在余音绕梁
这几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诗人们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他们和祖国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基于这一点,为了再次燃烧学生的激情,让他们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笔者对这四首诗进行了创意加工,整合成一首名为《土地情思》的小诗。
土地情思
即使喉咙嘶哑痛痒
也要为你歌唱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身隔万山重洋
也要把你凝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手掌破烂残损
也要轻抚你的面庞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即使祖辈贫穷迷惘
也要实现你富强梦想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样的梳理不仅巧妙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在写作上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也不言而喻,而且还始终让课堂沉浸在诗情画意中,思想上也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这个环节的教学笔者命名为:余音绕梁。其用意是希望“爱国思乡”的余音能在学生心中萦绕而绵绵不绝,因为恋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应该永远根植于学生心底,像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永不老去学生通过诵读《土地情思》,既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又让课堂书声琅琅,余音绕梁。
爱情小诗篇6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主题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是夏洛帝·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姐妹三人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 艺术 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这些诗歌语言精练简洁,节奏韵律 自然 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下面就从她诗歌主要的四个主题:荒原、自由、爱情和死亡来赏析这位杰出女诗人的杰出诗才。
一、自由的向往
与其说艾米莉挚爱、迷恋荒原,还不如说她是迷恋和向往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她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热爱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当她从她自己那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然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换到一种纪律严格、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是她无法忍受的……”就连喜欢那些小动物,也是冲着它们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和从不拘束,活得自然,甚至狂野的本性来的。在她的好些诗歌里都充满了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她说:“我们并没有别的要求,我们只要自己的心和自由。”
这些诗都是她痛苦心迹的真切流露,是她深感生活重压而不自由时灵魂的和呐喊。在她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甚至感觉到整个秩序化的社会都是充满压迫与偏见的束缚她心灵自由的“敌人”,这一切几乎已成为她的精神牢狱和枷锁,在她幻想的贡达尔王国里,她要“砸碎痛苦的锁链/使他的臣民重获自由***”。
二、爱情的迷惘
艾米莉是一个出世者,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没有尝试过爱情的滋味,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的少女来说,能在她唯一的一部旷世之作《呼啸山庄》里,把一个看似平常的爱情写得如此刻骨铭心,惊心动魄,成为“人间最宏伟的史诗”,真可谓是 现代 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怪不得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介绍《呼啸山庄》时曾这样感叹道:“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虽然她没有经历过爱情,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她的内心曾有过对爱情的炽热向往和想象。其实,在她的脑海中构筑的爱情比任何世俗的爱来得更精彩,在她的爱情诗中她的爱亦然真挚、炽烈、深沉。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艾米莉已在她想象的贡达尔王国里描写了许多关于男女主人公至情至真并具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只是她的诗化了的小说,是她爱情诗的继续和 发展 。在这些爱情诗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不灭”的力量,虽然这诗里多了一份伤感、凄婉和幽怨。
在艾米莉三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在她成长的沉闷岁月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丝快乐,也没有一丝温暖。从诗中可以看出,在这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她尝到了人世间的冷漠无情,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去世,留给她的只是孤苦凄凉,虽然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也“渴望着有人能来爱”,然而这念头“烟消云散”了,像雨后彩虹般瞬间便消失了。她的爱情诗由于感情真挚、凄苦,常常撼动人心、催人泪下。
读她的这些爱情诗,那排山倒海的炽热情感让人窒息,悲情四射的绝望哀缠令人心碎。艾米莉已将情感的张力拉到了最大程度,她把恋人间的那种忠贞的感情描写得微妙微肖,并全都表现得那么真切细腻,令人不能不叹服她的主观感受体验和想象的出神入化。毕竟,艾米莉短短的一生,少女的心扉从不曾得到爱情的轻叩呀。
爱情小诗篇7
关键词:现代爱情诗,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开拓
人类的情感天然的需要表现,爱情其中最为迫切最为复杂多变的。爱情表现的最佳方式往往是诗歌,心理、情感的内在节奏通过语言节奏得到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爱情诗之所以感人的深层因素。中国早期白话爱情诗往往注意了情感的抒写,但逐渐陷入了感伤主义的泥淖里,忽视了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四声(平仄)对中国诗的节奏影响甚微,节奏大半是靠“顿”即顿的抑扬顿挫显出节奏。作为爱情诗创作的一支劲旅——新月诗派,很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新月诗派依靠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一方面反对诗歌感伤主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反对新诗的毫无规则,提倡新诗形式格律化。事实上,新月诗人为现代爱情诗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转机,即爱情诗摆脱了早期非诗的因素和轻佻的弊病,走进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从新月诗派开始爱情诗才真正开始在新诗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闻一多的西方情结在诗歌中表现明显。闻诗更多透露出对世界的冷鹜甚至绝望。如《你指着太阳起誓》。失恋情绪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爱情的失望甚至绝望,爱情在这里已不是海枯石烂的誓言和地久天长的厮守。真正的爱情是转瞬即逝的,只一瞬间的感动就足以陶醉了。真正永恒的只是死亡,那“不坏的千春”才是人生永恒的归宿。这明显带有西方的死亡意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不知生焉知死”,是儒家重生入世思想。其次,形式的西化。朱光潜《诗论》中认为,西诗的单位是“行”,每行不必是一句,上行没有表尽的意思可以流注到下一行完成。中诗以“句”为单位,大多数诗一句完了,意义也同时完成,声音也就自然停顿。但情况也非绝对,中诗有些诗虽然分为上下两句,但意义却不能拆开形成有规律的段落,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等诗句(此类诗句很少)。这首诗清楚了显示出向西诗分行学习的味道,诗的第一句“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凫雁说你的忠贞。”就分为两行,上行没有表达尽的意思流注到下一行才得以完成。类似的还有《口供》和后期的奇作《奇迹》。虽然他的爱情诗创作并不丰富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徐志摩作为新诗的一代领袖,同时也是诗坛的一代情种,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爱情况味,不过处处显示爱情某些诗往往也就失去了爱情诗应有的深度。他明确主张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对音节字句的分析不以为然,在“理性节制情感”和“诗歌格律化”的口号下走出一条独特的诗歌音乐化的路子。古典主义的矜持和浪漫主义的理想和抒情使他形成成了一种天才式的挥洒。虽然他作为新月诗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事实上却与但多数新月诗人走的并非一条路子,自成一格。他在爱情诗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与张幼仪、陆小曼的爱情纠葛,与林徽因等女子的电光火石般的情感让他对爱情体味痛苦而令人回味。他对“爱、美、理想”的追求,以爱情为心的婚恋经历以及天才诗人的敏感和手腕,使得他的爱情诗创作几乎可以贯穿他一生,甚至《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之类的含蓄隐晦的诗作都可以看做是爱情的呓语。至于《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荡》、《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偶然》、《别拧我,疼》都是他爱情的波折和快乐的心灵记述。他的爱情诗都带着自叙传性质,几乎都是他爱情的某种记录。
扩大诗径和创作技巧两方面,从爱情诗的发展来看,早期象征派和现代诗派重在后者。他们使中国新诗逐渐摆脱了古典和浪漫的情调和技巧,走进现代诗歌的领域,在现代诗歌技巧和诗歌理念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可以说在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创作和新月诗派的新格律体的大潮之后,他们真正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现代诗歌的创作——形式与内容的逐步现代化。
粗略统计一下新月诗派的爱情诗,吻唇眸心的出现率几乎占了大半,如同旧诗中风花雪月的意象几乎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写到爱情必会出现这些字眼,以至于一场约会、一个吻都要借助爱情诗记录一番。这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即使是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也会出现像《别拧我,疼》之类的诗作,其余的新月诗人更是陷入其中,以至于对爱情本身的礼赞流于艳情般的书写了。再看象征派诗的晦涩也好,现代派诗的散文也罢,都是对爱情诗创作技巧的开拓翻新——戴望舒的《雨巷》在诗的音乐性上和意象的营构上还是没有超出新月诗派的影响;卞之琳的《鱼化石》“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这爱情的象征意味超过爱情本身,还是在晦涩中挣扎不出;何其芳的《预言》倒是很具意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句子的整饬特别是音乐性的追求都达到了现代派的一个高峰,但是诗中“不幸的爱情”幻若一阵奇风,吹过了只留下皱了的湖面,象征的技巧盖过了爱情本事。
爱情小诗篇8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遐想,能够让我们得到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请你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写一首小诗,要能揭示出事物身上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名师指津】
首先,写诗要酝酿情感。
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两诗句分别抒发的是母子情和友情。这些诗句为什么能历久弥新拨动我们的心弦?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有情才有诗,诗是跳出来的心。
其次,写诗要抓住意象,体现诗歌内蕴。
如: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第二首诗诗人描写了“墙角的花”这个意象,然后写到“墙角的花孤芳自赏”这一缺点,那么它的“天地便小了”,诗味十足,语言表现力极强。所以,意象的选择一定要贴切。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第三,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如: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露自述,角度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想象奇特。
【学生习作1】
门锁的承诺
安徽 刘帅
我来自千锤百炼,
我出于精雕细镂,
我处身若市门庭,
我把守一方平安。
有家的地方就有我,
我就是把小小的门锁。
我虽小,
却有绝对不小的承诺: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是我做人不变的准则;
兢兢业业,矢志不渝,
是我心灵永远的求索。
有谁见我小小的门锁
贪***享乐
而工作失职?
为了信守我不变的承诺,
我将心抽象成一枚
红玫瑰钥匙儿,
敬献给我心爱的主人保管,
而我与他穿越时空的爱恋,
也由此上演。
【精彩点评】
全诗诗意浓厚,以“门锁”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承诺”巧妙设题,揭示出“小小的门锁”立志“信守承诺”的“绝对不小”的追求。看似写“锁”,实为写人,具有优秀咏物诗的显著特点。全诗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意蕴丰富,极富美感。
【学生习作2】
写给妈妈的一首小诗
安徽 刘凡
假如我是一朵娇艳的花,
妈妈,
我要给您带来一缕馨香。
【要做一朵娇艳的花给妈妈以馨香,让妈妈生活快乐,想象合理。】
假如我是一席凉风,
妈妈,
我要带走您一身的疲劳。
【要做凉风送给妈妈以轻松,让妈妈不在疲劳。】
假如我是您的小床,
妈妈,
我要给您带来一些更多的时间休息。
【要做小床让妈妈能够更好地休息,表达出了对妈妈的爱怜。】
在我跌倒的时候,
是您把我扶起来说:“孩子要坚强。”
在我把衣服弄脏的时候,
是您为我清洗衣服。
【选取妈妈对“我”生活上关心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在我学习的时候,
是您给我细心的辅导。
【继续细数妈妈对“我”学习上的帮助的事例,表现母爱的伟大。】
妈妈,妈妈,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我爱您,亲爱的妈妈。
【感情升华,爱妈妈的深情自然溢出。】
爱情小诗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著名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 露 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最好,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爱情小诗篇10
关键词:劳伦斯 诗歌主题 爱情 自然 死亡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等早已闻名于世,我国的读者对他的小说也十分熟悉。他的小说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实,劳伦斯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贯穿于他整个的写作生涯,在他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正如劳伦斯自己所说,他的许多诗歌构成了他的情感与内心生活的传记。劳伦斯的诗歌是他生活经验和创作激情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意象鲜明、寓意深刻、措辞巧妙,诗歌技巧可与叶芝、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相媲美。劳伦斯的诗歌是他一生欢乐与痛苦的记录,是他思想感情、人生哲学的重要见证。劳伦斯的一生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现存秩序充满矛盾的一生,也同时是他与夫人弗里达成功婚姻的幸福的一生。诗人劳伦斯是与小说家劳伦斯同步趋向成熟的,而这又与他人生的成熟正相吻合。所以想了解劳伦斯复杂又多变的一生,就应该了解他的诗歌。劳伦斯的诗歌涉及面很广,他在诗歌中描绘了生命、爱情、自然和死亡,这也正是他曲折生活的反映。赫利・摩尔在《劳伦斯传》中说他“在诗中表现了画家的眼力,也表现了诗人的眼力,不仅抓住了事物的形象,也写出了事物的动态;并且具有动力美感的一面”。劳伦斯一生的诗歌创作共有十几部诗集,其中著名的有《爱情诗与其它》、《海湾》、《瞧!我们走过来了!》、《鸟兽花草》、《三色紫萝兰》、《荨麻》、《最后的诗》等。在诗歌创作中,劳伦斯大多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入诗,以抒情为主体,具有浓郁的自我色彩,他的诗歌特点之一就是展现了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的心灵的内部活动。劳伦斯曾经长期是***治、文学、伦理等方面的争论焦点,也是二十世纪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英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被查禁。不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摆脱习俗的桎梏,从艺术上、思想上接受了这位作家。劳伦斯自己曾说过,他自己要在三百年后才能被人们理解。艾略特也曾说过“劳伦斯的作品是现代文学流派所呈现的艺术魅力的最佳范例”。
从劳伦斯的诗歌内容上讲,他的诗歌大致分为早、中、晚期三部分。他的早期诗歌中充满了矛盾,充满了爱与恨、兴奋与恐惧、美好与丑恶等对立因素。爱情是他早期诗歌的重要主题,有一首题为《樱桃盗贼》(Cherry Robbers)的短诗中写道:
长长的黑树枝下,串串绯红的
樱桃像红宝石闪烁于
东方少女发间,宛若血
在每个发卷下滴落。
亮晶晶的樱桃下,有三只死鸟
翅膀紧紧扣着:
白脯画眉与一只乌鸦,小强盗
被染成了红色。
一个姑娘站在草堆下冲着我笑,
樱桃在耳际坠着――
向我献出她的红果:我得知道
她是否有眼泪。
诗人并没有着意对少女进行描写,而那三只企***盗取樱桃的死鸟却证明,她对爱情是多么的专一执著。贯穿全诗的意象是红红的樱桃,它代表着成熟,又象征着爱的奉献。劳伦斯与弗里达的爱情经历也生动地记载于他早期诗集《瞧!我们走过来了!》中。在这部诗集中,劳伦斯歌颂生活、赞美爱情,它是劳伦斯夫妇婚姻生活欢乐和痛苦的记录。小说《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带有很大自传性的小说与他的早年生活很有关系,小说描述了保罗与母亲远远超出正常的母子之爱,这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上被称为“恋母情结”。这种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在他的早期诗歌中也有所反映,他的早期作品中《钢琴》(Piano)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这是首带有自传性的诗歌,劳伦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粗犷暴躁,常与母亲发生冲突,所以他的感情渐趋向母亲,成为“母亲的劳伦斯”。因而他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无法***发展自己的情感和人格。诗人这个时期中已无法摆脱的“恋母情结”及其带来的心理上的困惑正是《钢琴》的主题。
幽暗中,一个女人对我唱着柔和的歌;
把我引入回忆,直到眼前重现昔日情景――
一个孩子坐在钢琴底下,在钢弦轰鸣中央
依偎着母亲的纤足,听她微笑着歌唱。
……
此刻哪怕歌手突然爆发出喧声强烈,
黑色大钢琴也热情奔泻。童稚的日月
已经把我迷住,我的男子气概已没入
回忆的洪波,我像孩子似地为过去哀哭。
诗人感情激动,一任唱歌的女人牵引,身不由己的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先是被往事的洪流淹没,真实的存在被淡化,衬托出如烟往事的辉煌,诗人只能无助地哭泣以排遣陷入精神上的困境而难以自拔带来的愁绪。另外,两性之间的关系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是经常探讨的主题之一,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这一主题。他认为一对的男女,一对夫妻犹如磁铁的两极,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男女之间的爱总是充满着两个对立的自我,或者个体之间可怕的冲突和斗争。爱总是二位一体的,甜蜜和谐的爱与冲突尖锐的感官满足的爱二者共居与一个爱之中。如他的《爱的交战》中表现了爱的悲哀和爱情带来的失落感,在《农场之恋》中又表现了接近死亡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伦斯经历了战争的悲愤、疾病的折磨以及他的《虹》禁印的不幸遭遇,他的诗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他的目光转向了自然,在这个充满神秘的自然界中,诗人凭借着对非人生物的一种近乎神秘莫测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与它是一个神圣的历程。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集有《鸟兽花草》、《三色紫罗兰》等。他的诗歌使人感到:植物有情,动物有智。他中期的代表作《蛇》(Snake)更是独具特色,诗中着意刻画了诗人面对蛇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表达了诗人对人和自然,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写道:
头慢慢地伸进那阴森森的窟窿,
他向前拱动着身子,舒展开肩头。
忽然,一种恐惧,一种抗议,把我笼罩。
他不该退向那个可怕的黑洞,
故意走向黑暗,把身子投入那深渊。
……
在我眼里,他恰似一位君主,
遭放逐的君王,流落在阴曹地府,
而如今正是他再次加冕的时候。
失去了解释一位君王的
天赐良机,
我要忏悔
为自己的渺小。
蛇在诗人看来就好像是一位神明,一位流落在阴曹地府的君王。蛇在这里是一个象征,一种神秘力量。总之,代表自然界的蛇与人类一样同为上帝造物,他们不是不可相通,没有共同之处的。诗人认为,人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是应当相互尊重和爱护。
劳伦斯的晚期诗歌则致力于对生命问题的探讨,他歌颂死亡,赞扬新生,告别现在的旧的自我,追随将来的新的自我。劳伦斯认为经过痛苦的死亡后,便会出现生后的欢乐,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复生。这些观点都在他晚期诗集《最后的诗》中有所体现,这本诗集是以《凤凰》一诗结尾的,该诗的主题与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凤凰涅》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描写死而复生。这种自焚,再由灰中再生的意象是该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在另外一首代表作《灵船》(The Ship of Death)中,诗人写道,秋天的苹果掉在地上腐烂,释放出种子来获得新生,灵魂也是如此。人死之后,灵魂逃离躯壳,告别自我,走向通往湮灭之乡:
该走了,向自我道一声告别,
从掉落的自我中
寻找一个出口。
……
造起你的灵船,造起你的避难方舟,
装上食物,装上蛋糕和甜酒,
为了通往湮灭的黑暗的航行。
在这里灵船的意象与凤凰类似,作者是借助于他们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对死亡的期盼,以及对死后复生的向往,从而寻得心声,获得自我的实现。
劳伦斯在《新诗》序言中写道:“诗歌通常传达的或是遥远未来的优美缥缈的声音,或是过去圆润的声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表达的正是这种观点。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写照,是他思想感情的见证。在写作手法、艺术形式上,劳伦斯用惠特曼式的自由诗的节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劳伦斯说“自由诗是或应该是诗人即时即兴地直抒全部胸臆”,他还善于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他的诗歌中,鸟兽花草、江河日月都能获得象征意义。劳伦斯极力避免他人的影响,遣词造句大胆新鲜、机巧明快、结构自由。简而言之,作为英国最独特又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虽然他的小说早已闻名于世,但他的诗歌人们却知之甚少,其实诗歌同样是他人生的写照。但愿读者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能对诗人劳伦斯有初步的了解,了解除了小说家之外,他还是英国二十世纪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
参考文献:
[1]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2]辜振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郭群英等.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研究.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
[4]王佐良等.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