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善良10篇

成全善良篇1

“奶奶,您是要过马路吗?我要去学校,可以顺便扶您过马路。”

那位奶奶转头看向我刚要张口却咽下去了,脸上的表情有些奇怪。怎么回事?我有些奇怪:“奶奶,您不过马路吗?”说着我伸手去搀她。

那位奶奶突然笑了:“过,过,丫头谢谢你噢,不用搀我,我扶着你的肩头更得劲。”

呵呵,就这样我和老奶奶开始过马路。平时我过马路都是“飞”过去的,老奶奶腿脚不灵便所以当我们走到马路中间时,面前又是车水马龙了。这样很危险哦,情急中我伸手做了个停止的手势,果然车停住了,我和老奶奶赶紧走到人行道上。

与老奶奶道别,拐个弯来到小巷口,我突然发现我没有换运动裤,转身返回,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奶奶还在,她面前一位阿姨好像有些激动地说着什么。怎么回事呀?我紧走几步躲在树后看个究竟,正巧就听到老奶奶说:“那小丫头是一片好心嘛,反正我也没事,再回去就是了。哎?有一点挺奇怪,那小丫头对着车抬手,那车就停了,我挥手人家怎么就不停呢?”

“妈,那小姑娘肯定是做了个停止的手势,您挥手,别人哪明白啊。”那位阿姨说着笑起来。

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起来。被发现的我不好意思地从树后走出来:“奶奶,对不起,都是我马虎没问清楚就扶您过马路。”

“没事,没事,你是个好孩子,奶奶喜欢你。”那位奶奶和蔼地说,那位阿姨拍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的,是做好事,值得表扬嘛。

“走,丫头,奶奶再扶着你肩头,咱们过马路!”那位白发苍苍的奶奶扶住我的肩头大声说。

成全善良篇2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女孩儿带着她生病的父亲去医院看病。

在车上,一位姑娘要给这位老人让座。老人说:“我身体还硬朗着呢!”那位姑娘有些尴尬,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人笑了笑,坐下了。那位姑娘脸上露出了笑容,可是老人的女儿似乎埋怨父亲似的脸上没有一丝微笑。

车子猛的一加速,急忙一刹车。老人紧皱眉头,好似强忍着身体的某处不适。我心里为他感到庆幸,如果这样一直站着指不定要受多少罪。

下了车,我听到女孩责备父亲:“明明知道自几臀部有伤口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也是一片好心,如果我拒绝了她,下次她再让座时会有顾忌的......”

成全善良篇3

①护理部建立不良事件的研讨分析会制度。总护士长在护士长会议上对所管辖的临床科室的不良事件进行全院通报,将护理部讨论的结果向全院护理科室通告,以示警戒。如属于对病人造成重大损伤的事件,护理部指派助理员,参加科室讨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寻找系统漏洞和薄弱点,引用和借鉴相关经验,有的放矢地从根本上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同类型护理不良事件事件的发生率。②增强护理安全检查力度。护理部指派助理员与总护士长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及安全小组,每月进行护理安全及风险管理专项检查,其中对不良事件不及时上报科室要加重扣分的分值,其他病人护理安全措施,如预防标识牌、各种评估表、静脉输液等也纳入护理安全及风险管理专项的检查。③护理部增订或修改完善制度。护理安全及风险管理专项检查,将针对系统的缺陷及时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或增订新的制度及护理工作流程,如病人跌倒的不良事件较多,护理部讨论增加了对入院的每位病人的自理能力评估,对自理能力评估高危病人制定病人家属签字制度,并记录在入院评估单上。④总护士长制定追踪该科室护理安全检查内容,连续3次进行片内护理安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中。⑤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效果评价。制度培训是掌握制度的前提,是确保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本院对新增订或修改完善的制度,要求护士必须掌握,如护理部使用了7种病人的评估表单,并对全院护士骨干进行培训、学习,每月护理各种检测小组,每月护理部联点的检查,保证科室护士长对新增或修改完善的制度的落实。若在临床检测中,发现培训效果不显著,再次进行全院护理人员专题讲课,直至达到明显效果。

2评价方法

比较追踪管理法实施前(2011年3月—2012年2月)和实施后(2012年3月—2013年2月)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上报率。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讨论

3.1追踪管理方法对科室护理安全防范起到积极作用

不良事件的防范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与个人因素、设备因素、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外在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追踪管理方法可针对不良事件发生后个人及制度、流程等系统两方面进行追踪分析,从而达到护理各项制度、工作流程进行修补和完善的目的,使护理人员从中吸取失误的经验,改变护理工作中薄弱环节,完善护理安全工作的细节管理,本院制定7种温馨提示牌,如明晨空腹检查。16种护理标识,如注意安全小心跌倒,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3.2病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由表1看出,应用追踪管理方法,本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主动上报率也显著提高(均P<0.05)。追踪管理方法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找出发生不良事件的根源问题,从护理工作细节、流程的进行改进、完善和修订相关制度,总护士长督导科室制定符合临床工作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护理部制定无惩罚上报制度,主要是通过科室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通过护士长例会进行分析,引起全院临床科室护士长的高度重视,减少类似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督导小组,每星期进行提问、检查。同时,也有利于护士自觉上报不良事件,使他们意识到查找护理不安全因素也是一种学习,愿意和其他科室人员共享经验和教训,形成人人学习安全、讨论安全的文化氛围。

3.3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当发生不良事件后,科室把责任直接归咎于当班护士个人,扣除护士的绩效分值,部分护士长怕扣科室绩效分,就隐瞒不报,本院护理部2012年5月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采取无惩罚上报,转变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绝大多数护理缺陷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众多环节因素中某一个或几个发生改变所致,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系统原因[3]。追踪管理方法转变了护理管理者对不良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态度,不仅仅从护士个人身上查找原因,更主要的是从制度、流程、系统上查找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最终完善系统,加固系统,从而确保护理安全质量[4]。

4小结

成全善良篇4

心志,存善念而以之为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试金石、是指南针、是造化的精灵,引导人们向善。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性本善”,善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在外部世界的利益驱使下,人的善往往受到极大的诱惑,君子者守住善而不为恶,小人者忘善而为恶。倘若人人存善为善,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如获助力步步登高。因此,我们要坚定意志存住善念,坦坦荡荡,以自善引他善,以他善促自善,积小善而成就大善。

行至,鉴其用而身行力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比如一个人有孝顺的心,那么他就要从行动上做到孝顺父母,而在他孝顺父母的行动中他的孝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万事万物求得知识,而王阳明却认为要在事上正念头来实现良知,倘若有孝心的人满嘴只说自己要从物质精神上怎么怎么孝顺却不见行动,这种孝顺是不存在的,人们也就不会认为这个人孝顺。因此,我们在存善念后要适时地在行动中去体现它的价值,做到言行合一,否则所谓的善念也就无法成就。

省知,致得知而省其是非。

王阳明倡导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良知作为一个标杆可辨是非,那么人在处事中一旦有不好的思想便有了一个评判,也就有了正方向正行动的触动。因此,为人处世就需要时时以心中的良知来明辨对与错,反省自身的不足而加以更正,以免走上歧路与善渐行渐远。

信致,固信念而坚守不怠。

成全善良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成因 解决办法

一、引言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正逐步影响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阻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也有外因。这就强调国有商业银行需要立足于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这一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经营管理不当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但究其根源,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向矛盾。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的内外因素所致。

(一)内部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完善,在自我约束、内审等方面,缺乏切实有力的约束力和手段。

2.银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经营,以躲避央行的严厉监管。

3.银行缺乏完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及风险防范机制,致使银行难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4.银行在“趋利”的天性引导下,过于追求高额利益、信贷投向过于集中,进而在行为上与安全的经营原则相违背。

(二)外部原因

1.银行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当,进而导致银行出现效益下滑的问题。

2.银行负债及信用观念淡薄,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过失。

3.***府的干预力度过于频繁,不良贷款呈现上升的趋势。

4.我国金融法规不完善,违法成本低,进而滋生了银行这一行为的产生。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办法

从近几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情况(见表1)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正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近几年的狠抓落实中,实施了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国有商业不良贷款行为进行了治理。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进一步解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实现有效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1.建立完善的贷款及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需要针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全面而有效地分析,进而把握好资金投向及投量的变化趋势,做到应时而动。做到贷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在银行贷款发放之前,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及判断,将贷款可能产生的风险减低至最小。并且,相关的审查工作也要落实开展,依托完善的审查制度,及时发现贷款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

2.建立风险分散及救助机制,强化贷款风险的有效处置。其实,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分散风险,并形成良好的救助机制,是减少风险影响的重要基础。所以,基于银行发展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散及救助机制,合理控制贷款风险所形成的影响力。同时,限制贷款过于集中的问题,也就是合理分散贷款比重,以达到对贷款风险的分散,进而避免贷款集中程度过高。

(二)有效清除不贷款根源,逐步建立完善的新市场机制

体制问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生的根源,所以根源的清除在于如何构建完善的体制,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建立完善的新市场机制,以强化以市场控制及约束为导向的改革趋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经营管理机制等,需要进行合理的调节,以形成更具有作用力的新的市场机制。

(三)优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提高银行信贷质量

基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优化信贷结构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拿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如表2所示,是农业银行2012年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不良贷款结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且大多数为传统行业、抵御风险能力弱。所以,商业银行应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将信贷市场投放到更加广阔的前景之中,如电信、交通等领域,且不宜过于集中;对于发展前景开阔的中小企业,也要适当向其倾斜。当然,在信贷的过程中,贷款的集中度不宜过高,要合理的实现大小额度贷款的比例。并且,银行为了自身的发展需求,应积极拓展和创新传统贷款业务,在发展传统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向汽车购置、住房购买等领域发展,提高银行信贷的质量。

(四)减少***府的信贷干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府干预也是造成当前不良信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减少***府的信贷行为干预,对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应强化银行的***性,减少外部力量的干预。***府在其中更多的是提供完善的法律及***策支持,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此外,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修改相关的规定,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

三、结束语

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深化金融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多方因素下的结果,为问题的解决带来较大的苦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针对问题的根源,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关法律,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能力,确保国有商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燕.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浅析[J].商,2013(06).

[2]李长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3(05).

成全善良篇6

知与行是儒家道德实践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知行问题所讨论的是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知是一个标志主观性的范畴,行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标志人的外在的行为的范畴。陈来的看法是“……在阳明哲学,知的意义仅指意识或主观形态的知,是一个纯粹主观性的范畴; ……行的范畴则有两种涵义……一方面可以指人的一切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人的心理行为。”(2)这基本上符合王阳明的原意。

人们常常提及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这句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的意识思想及观念要领先行为实践,而行为实践是思想意识及观念的实现、完成。由此推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实质上是主张“知先行后”的。其实,考察王阳明整体的“知行合一”说就发现他并未强调这从“始”到“成”要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性,也就是说王阳明并没有要“先知”再“后行”的意思。贺先生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有时间观念一点没有说清楚。(3)这个看法是有见地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说一个主体的道德活动从意念、动机的方萌未萌之际到付诸实践的过程乃至完成,是一个整体统一的过程。简而言之,道德意念的动机世界与道德实践的现实世界,应是一个和谐完整统一的世界。道德意念(特别是出于心性体认的道德意念)一旦萌动,即是行,也就是已经开始行动,而采取多种形式、措施将道德意念转化为具体行为,则是主体道德活动的业已完成。这就是阳明所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4)知行本为一体,之所以分开说是一种不得已而采用的思维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主体的体认体知,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

笔者以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关键是强调个体道德实践主体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它并不一定导出王船山所批评的“销行归知”“以知为行”的结论来。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王阳明的这句“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并非是传统认识论问题(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所讨论的问题之一)而是讨论道德修养的问题。因为王阳明马上就为这句话作了后面的解释:“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5)我们虽不能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是“知行合一”学说的全部理论,但它却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一个重要、核心的命题。

按照陈来的理解也颇有意思:“所谓一念发动有不善即是行,从‘知是行之始’方面来看,是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既然意念、动机被看作整个行为过程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意念之动机即是行,……然而,如果这个‘一念发动’不是恶念,而是善念,能否说‘一念发动是善,即是行善’了呢?如果人只停留在意念的善,而并不付诸社会行为,这不正是阳明所要批判的‘知而不行’吗?可见,一念发动即是行,这个说法只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一个方面,它只适用于‘去恶’,并不适用于‘为善’,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显然是不能归结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的。”(6)

根据这种推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王阳明只是要求人们对“不善”的念头在尚未见诸行动之前就将它“克服”,因为这“不善”实际上是一潜在的行??“为恶”,而“善”的念头必须“行”出来、付诸实施,才算“行善”,否则,就是“知而不行”。

张世英先生则作了这样的理解:“王阳明专从道德意义上讲知行,几乎不讲认识论意义的知行,所以在他那里,知与行相合一的程度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最高峰。王阳明所谓‘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更明显地是指道德意义上的行……此‘一念’既是道德意义之‘念’,则念善便是道德,念恶便是不道德,故一念之初便已是行。王阳明从道德意义上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把道德意义的知行作为‘知行合一’说的‘立言宗旨’,正是抓住了以往儒家一贯偏重道德意义的知行问题的探讨和强调知行不可分离的思想的核心,可算是对中国哲学史上知行理论的一个总结和发展。”(7)

贺麟先生是这样理解的:“照此说,不论善念恶念,只要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当然与我们所谓自然合一论完全契合。不过我们更分辨清楚,一念发动处应属于显知隐行,并指出一念发动之所以是行,因有生理动作伴随此一念之故。”(8)

冯友兰先生是这样讲的:“王阳明说,人人有良知,能当下即分别善恶。知善知恶是知,为善去恶属行。……感觉到善则知其为善,恶知其为恶。不过知其为善则行,知其为恶则去,却是极不容易做得到底。……在道德方面,亦是行易知难。”(9)

按照什么方法来认识王阳明的“善”与“恶”、“知”与“行”呢?这大概就得面对中国思想的路子了。梁启超说:“西方哲学之出发点,完全由于爱智。……所以他们这派学问称为‘爱智学’,诚属恰当。中国学问不然,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中国精神 (1) 百年回声《儒家哲学》海天出版社 1998年)有些人习惯于按照西方哲学的知识论来比照中国思想的道德修养论,结果就是套用,发觉并批评中国哲学“一无是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就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而言的,他所关心的是一个人如何时时处处能成为“圣人”的问题。阳明有过格行失败的切身体验,所以痛下针砭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从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人俗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10)这是他对朱子“格物穷理”学的批判,表明二人在成圣方法上的分歧,其实也表明他的知行合一不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而是道德实践的问题。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1)在善与恶的终极关怀上,王阳明强调“至善”,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12)显然,王阳明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性善论者”,与其他儒家前辈相比,阳明对恶有更多的重视。他对善恶的认识是比较宽泛的。如他说:“予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13)可见,他的善恶观不是指已成为客观事实的实践后果,而是包含着主观性很强的心理感受(意念、动机)在内。因为意念、动机不同于带有普遍的理想性质的、具有认同原则的道德目标典范,而是更多包含人人各别的私欲杂念,所以有必要提倡自我内省、自我督察,自觉自律,如若不然,就会把体现主体实践能动性的意念或动机排斥在行为之外,硬将知行活生生分为两截,产生重视效果伦理而忽视动机伦理,不愿在动机世界做内省的修德功夫这样的不良后果。用阳明的话说就是“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14)因为“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15)“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16)意念、动机作为(隐形)实践的开端,对(显形)实践的发展方向有指点、牵引、规定的力量作用,而主体必须承担责任的已具实践效果的善与恶、是与非,亦往往取决于当下的一念之差。“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17)把知当作行,不是说知就等于行,而是强调在邪念、妄念方萌未萌之际,就要依据良知本体,痛下诚意正心的自省功夫,彻底克倒邪念、妄念??不善之念,不留一丝一毫,从而保证道德活动从动机初始到实践完成全部过程的正确(合乎良知、合乎道德)。因此,他强调去“恶”,克服“不善”之念,表明他的恶不光是指恶的行为、结果,还指恶的意念、恶的心思,这也表明他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是是非非,并对此有深刻的体验,问题的关键是他主张站在超越的立场上,从终极的角度,在“至善”这个心之本体的观照下,消解由经验自我产生的是非对立。故而说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同17)

这就让我们想到康德的道德实践理论,康德的道德学说是典型的动机论,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道德实践中的手段是人的“行为”本身,相对于目的来说,行为就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道德实践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仅体现为手段服从目的,按照目的来选取手段,而且“手段的有无价值当然只决定于目的”(18)。在康德看来,如果一个作为手段的行为本身看起来不道德,但出自一个具有道德价值的动机或目的,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是善行,相反,如果一个手段本身看起来符合道德,但出自一个不道德的动机那么这种手段就是不道德的,是恶行。他的动机就是所谓的“善良意志”、“自律”、“绝对命令”等。

照康德看,善的禀赋与恶的倾向共居于人的本性之中,二者的根本对立就在于意念,即对待道德法则的态度。因此,一个人是恶的,并不是因为他所做出的行动是恶的(违背法则的),而是因为这些行动的性质使人推论出此人心中的恶的准则。即使一个人的行为是善的(符合法则的),他也依然有可能是一个恶的人,“因为如果为了规定任性去做出合乎法则的行动,除了法则自身之外还必须有别的动机(例如功名欲、一般的自爱、甚至还有慷慨的本能,这最后一种也就是同情),那么,这些行动之与法则相一致,就完全是偶然的了;因为这些动机同样可能造成越轨”(同18)。所以,只有道德意念才是判断人善恶的根据。

汤一介先生曾对康德的知、情、意与真、美、善作过精辟论述:“康德把人的心灵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有关‘知’的部分的认识能力是理智,这是纯粹理性; 有关‘意’的部分的认识能力是理性,这是超于经验之上的实践理性; 有关‘情’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则正是康德所说的‘判断力’。由于‘情’介于‘知’和‘意’之间,它像‘知’一样地对外物的刺激有所感受,它又像‘意’一样地对外物发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判断力介于理智与理性之间。”(19)康德的判断力在认识论与伦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同时就告诉我们有关“善”的动机就是行,因为意念、意志本身也是行。

当然,王阳明并不具有康德的“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道德即道德自身的报酬”(20)以及善的禀赋、恶的倾向等伦理识度,就跟冯友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王阳明的‘良知说’,就是主张专凭直觉,人即可以知道善知道恶。”(21)冯先生还说:“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对于善恶的辨别,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判断,就是说,是一种直接的反应,并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命题。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直觉,不是知识。”(22)确实,和上面提到的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知识”相比较,王阳明对“善”与“恶”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知识”性的分析论说,他也没有特别强调应注重实践个人单方面的纯道德义务,并且对经验中的偶然情景也有所关注,但就他提出须将“不善”之念克倒,说明他注重动机的好坏对行为的对错有直接影响,要求人们保持“心地善良”、“心地纯洁”。他提出“至善”这一境界,表明他还是提倡人应超出世俗一般相互报酬的交易式的道德,象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一样,凭着一种生命直觉来尽纯道德义务,“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至善者心之本体”。因而他的最终主张就是“为善去恶”,知行合一??致良知??至善。

汤用彤先生评论道:“阳明学问最易令人误会,即以为其教旨顿悟,全不用一点工夫。不知先生所言,虽主张良知准的说,然于自省自察均三致意焉。非独此也,先生且谓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何等直捷痛快,何等斩绝,无稍假借,毫非可浮光掠影,云过天空也。”(23)此言极是!

王阳明把至善作为绝对的善、最高的善、超越的善、终极的善,就是说至善是不与二元论的恶相对的超善恶的生命境界,“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24)人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天命之性”,所以它就可以超越经验界的善恶是非对立。而善恶是一物两面,不是对立。

在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也是把至善作为伦理生活的最高境界。至善包含着幸福,但人为了得享幸福,必须首先使自己配享幸福,配享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道德。

但二人认识的方法路子是不同的。

有些外国学者批评中国思想是“一锅粥”、“大锅烩”,“知行合一”尤其如此,其证据即在此。

其实这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走的路子不大相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它完成了或者说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开端而主要因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界和物质界分个平行而彼此***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常涉及另一个。”(25)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有思想资源的,在中国哲学中常常讲“合一”,(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动静合一”、“体用合一”等等。)说“天人合一”并不是说“天”和“人”合到一处等同起来了,没有分别了,而是说“天”和“人”分不开,研究“天”不能不同时研究“人”,研究“人”不能不同时研究“天”,从这一点看,中国哲学确实与西方哲学传统不一样。汤一介先生说:“从中国文化的传统看,中国古人大多讲‘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的传统则多讲‘天人二分’。”(26)

中国传统哲学往往是把“天”和“人”统一起来研究,从孔子起就讲“天道性命”,孟子讲“天之所与”,以后的中国哲学思想就承袭了这种思维方法,走上了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的道路。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当然不是指两者完全等同,而是说两者不能分离,因为分离了,两者都搞不清楚,所以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功夫,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27)阳明认为,知与行就其本体意义,是合一的,但“合一”并不是“同一”, 因为如果讲成是“同一”的关系,也就没必要讲“知”与“行”两个范畴了。当下虽说是“粥”,但它们在“原来”“本然”的层面上“自家”还是“自家”,在人的具体生活情境中,纯粹的“自家”是无法受用的,如何贯彻实施“做人”,如何成就“圣人”,就必须从“根子”上剔除克倒“恶念”,象康德所言“动机??善良意志”, 亦象萨特的绝对自由与全面负责,才可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之前的一些儒家也主张过知与行两者不可分离, 知与行是有明确区分的。知与行能“合一”的提法是王阳明的首创,而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把知行合一的思想推进到了这样的地步:知与行不仅仅是不可分离的两件事,而且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犹如手心之于手背,从这一方面看是手心,从另一方面看就是手背,就是上面提到的善与恶的问题,是一物两体。从“明确精察”的方面看是知,从“真切笃实”的方面看是行,从一事之“始”看是知,从一事之“成”看是行。王阳明的行与传统通常意义上说的“行”意思不一样,如《说文解字注》(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注解“行”为“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 撰 齐鲁书社 1994年)还将“行”注解为“释名、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注解“行”其中一个意思是:“[周礼地官师氏] 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王阳明的行显然与此相近,亦类似于中国佛教五蕴中“行蕴”中的行,行即是思的造作,阳明谓行是知的发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解释“行”其中一个意思为佛教名词,意为“造作”和“迁流”。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生起、变化的活动。而佛教中的“五蕴”中的“行”主要指意志、意念活动。(见附注)

王阳明主张“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冯友兰先生认为这工夫,既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致”字所表示者,包含有萌动、发生、开起、恢复、扩充、躬行、格物和实现的意思。那么“良知”又是什么意思呢?在阳明的思想中,良知大约有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良知具有普遍性,良知不但对于每个人是相同的,甚至于可以扩充到整个宇宙,达到天地万物。“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霜,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 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28)可以说这是对“天人合一”学说的进一步引伸扩展。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何以言此?汤一介先生给予很好的诠释:“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中国古人的‘天命’不是外在于‘人生’的,只有在‘人生’的观照下‘天命’才有意义,它的意义才显现出来。……故‘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证‘天命’;‘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成就‘天命’,在‘人生’之外别无‘天命’,……如果强把‘人生’与‘天命’分为两截,那就无法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29)

第二、良知还是检验是非善恶的道德准则,是“明师”、“天”、“天理”。因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所以“道既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30)“天即良知也,良知即天也”,“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知了”,(31)这些即是“知是行的主意”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从“良知即心之本体”的角度来阐明良知何以成为检验是非善恶的根据的。此乃良知之体。

第三、人人皆具有天赋的“良知”作为内在的是非准则,即良知有能力辨别、辨清、监控、指导意念活动中的善与恶。良知的核心是良知具有知善去恶的先验的内在的能力,即是道德实践的本体依据,又是道德实践的终极归宿。“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它,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32)这即是良知这一心之本体的发用流行,即“行是知的功夫”。此乃良知之用。

因此,良知又是体用合一,即体即用,阳明说:“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因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33)知与行都是心之一体运动,所以:“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34)体用合一,体用不二,亦即知行合一,知行不二。

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 学知利行只是时时省察,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35)可见,依良知所知而实落行之即是致良知。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我们虽不完全赞同阳明的良知之说,但道德上底善恶,确是人不待推论而直接能感觉到底。感觉到善则知其为善,恶知其为恶。在这一点上,圣贤与恶人,并没有很大底区别。不过知其为善则行,知其为恶则去,却是极不容易做得到底。”(36)对于像冯先生这样的担忧,王阳明倒是自有一套解决办法:因为吾心天理的合一既是良知,所以天理本心与人自己和万事万物的关系如同“明镜”一样,“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37)人要常常“明明镜”才可致良知。因此我们可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强调的还是道德实践。

对此汤用彤先生自有一番体会:“阳明之意亦谓格物之学道之要。故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未萌之际。此正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以外无别功矣。然阳明惧学者之徒事皮毛也,惧学者之浮光掠影而伪作也,惧学者不识天理为何物,而劳力劳心于格致,不得成效也,故为之教曰;理无内外,性无内外,学无内外,知即是行,行即是知,即知即行,即行即知,心有主脑,节目事变,均可应乎而解。”(38)可说是比较精到的体会。

王阳明对知行的统一关系也有明确的说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知又说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实躬行,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39)

王的“主意”“功夫”是什么意思?笔者看到有些人将主意解释为目的、统帅,将功夫解释为途径和手段。《辞源》(1996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里将主意解释为二种意思:(1)创议; (2)办法,主张。将功夫解释为三种意思:(1)工程和劳动人力。(2)素养,造诣。(3)闲空时间。《辞海》(198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功夫解释为四种意思:(1)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2)工力,素养。(3)谓工程役夫。(4)空闲的时间。没有主意的解释。笔者以为“主意”或指思想、信念、观念、看法或指目标、主张; 功夫则指为实现这一思想看法或目标、主张所采取的方法、措施,行动。陈来认为“王阳明强调知行间不可分离的关系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 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39)这种理解是准确的。从知行合一说出发,阳明特别批判了两种行为现象:一种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便不能思惟省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一个知方才行得是”。另一种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实躬行,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阳明将人格类型分为三类:一是尽心尽性知天,生知安行的圣人;二是存心养性事天,学知利行的贤人;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困知勉行的常人。对日常世俗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主要还是困知勉行与学知利行,为此必须把生命的每一瞬间都看成“成圣”的关键时刻,时时处处通过涵养心性来清楚明觉自己的本然心性,又依此本然心性的明觉自察来更好地履行人生道德义务。这也就是致良知意义上的知行功夫的合一。

以前冯先生讨论过“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问题。其实也是在讨论知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两个命题,各有其应用底范围。如各守其范围,这两个命题,都是可以说底,而且都是真底。……在技术方面,我们应当知‘知难行易’,……在道德方面,我们应当知‘知易行难’”(40)

贺先生则用知行二者何者主动、何者被动来讨论知行关系。“阳明认为知是主动的,是发出行为或支配行为的主意。……行为是实现所知的手续或行为是补足我们求真知的功夫之意。且亦确认知主行从的关系。只可惜阳明所谓知行,几纯属于德行和涵养心性方面的知行。”(41)

汤一介先生指出:“从总体上看,‘知行合一’思想实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之始终。古代贤哲们把‘知’和‘行’能否统一看作是关系到做人的根本态度问题,知行统一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注意了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知’和‘行’必须统一,这有其可取的一面。”(42)

张世英先生认为“‘知行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方法、手段,天人合一是理想、是目标。”(43)

汤用彤先生认为知行合一的精微之处就在于“阳明之学救世人支离,眩骛华而绝根之病,反求诸心而得其性之所觉,曰良知。因示人以用力工夫之要,曰致良知,惧世人之知良知而不致,而谓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44)

怀特海在《分析的时代》一书中说:“这个世界对于我不仅是作为一个事实或事件的世界,而且同时是作为一个价值世界、实物世界、实用世界而存在的。我可以不再费力地发现我面前的事物既有符合于它们实证的本然性质,又有美与丑、愉快与讨厌、快乐与忧愁等价值特点的。”(45)

我们是否可以说王阳明虽然只从道德意义上探讨了“知行合一”,但他似乎也为人类社会的价值理想贡献了有价值的思想。知行合一作为一种理想的存在方式,为主体道德自律、存养省察,价值自我的实现提供了方向。“丹诚所指,白虹贯日,人心所至,金石为开。”(46)

参考书:

1、汤用彤 《理学·佛学·玄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46)(44)(38)(23) 第5页 、第7页、第14页

2、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年(1)、(3)、(9)、 (46)、 130,149、148,151。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1)、(23)、(36)、(40) 410、410、 477、411。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20)、216。

4、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42)、7、15。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19)34-35页。

(26)(29){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5、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 1995年(8)、(43)、185、 186。

6、陈来《有无之境》人民出版社 1991年(2)、(7)、(39)、95、107、 101。

7、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译本 1960年 商务印书馆 (18)(20)

8、怀特海《分析的时代》中译本 1981年 商务印书馆 (45)

9、 罗素《西方哲学史》 中译本 1963年 商务印书馆 (25)

10、 《王阳明全集1·知行录·《传习录》·上中下》(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4)、(9)、(10)、(12)、(13)、(14)、(15)、(16)、(17)、(21)、(22)、(23)、(24)、(27)、(28)、(29)、(30)、(31)、(32)、(33)、(34)、(35)、(37)、(39)所引均出自此书。

附注:

五蕴既是构成我们的存在以至于周围环境的五种要素的集合,这既是色(物质一般,或作身体,指物质性的东西。);受(感受作用,感觉或单纯的感情。);想(想象,心中浮现的形象,或表象作用。);行(意志,意念,冲动的欲求,亦可指受、想以外的心的一般作用。);识(认识作用,识别作用,又可指意识。)。大抵可以这样说,五蕴即是物质性、感觉、表象、意念与认识作用这五者的和合。色是身体,受等则是心作用,故合起来即是身、心。这五者表示物质面(色)与精神面(其他四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生命存在。在这五者的积集之外,我们找不到***的自我。(吴汝钧《佛教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5版)

成全善良篇7

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中考记叙文1

世间万态何以美丽,阳光露水何以温暖,人何以心安?时光不停,缝隙中那斑驳的明媚,叫做——爱与善良。

——题记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不停地遇见,今天是你,明天是他。这悲凉的境地,让我们不停地拥抱取暖,互相慰藉,这就是爱。可正是这份爱,让人们对世界充满期待和留恋。

爱是美人眼睑上的睫,善良是那不知修饰而自然美妙的眉。爱与善良是给人带来希望的。有一部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一个对音乐挚爱的老师为一群颓废却善良的孩子带来了心里最柔美的“春天”。那位老师不顾多方压力,不顾孩子们的顽劣,坚持着自己最特别的“音乐会”的训练。终于,孩子们被他所感化,社会被他所信服,他的爱和善良为那个贫穷落后的学校带来了希望。我永远记得那个离别的场景,所有的孩子的乐谱被折成纸鹤飞旋在空中,所有孩子挥舞的双手像是翅膀,那被倾注爱意的春风,将希望带上天空,飞翔。

爱是晴朗夏夜里最皎洁的月光,善良是泛泛银河中最闪亮的星。爱和善良是给全世界带来温暖的。宫琦峻是动漫界不朽的传奇。他是饱受战争迫害的和平主义者,他是为全世界的人传递爱与善良信号的使者。他的作品从《千与千寻》到《起风了》,从《保尔的泪》到《那年时节》,无一不是对爱的诠释,无一不充满着对善良的呼吁。他用一生的劳动在告诉日本,告诉全世界:只有爱与善良,才能振兴民族,振兴世界!

爱是胸口上嫣红的朱砂痣,善良是床前温暖的明月光。爱和善良是弥漫在点滴小事里的。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为了孙子能在学校过得好一点,每天清晨去山上采野山茶花,稍加理整后便到集市上去卖。起初生意萧条,老人郁郁寡欢。后来街坊邻居将此事告诉朋友熟人,老太太的生意便红火起来。过往的路人每天花几块钱买一两枝花,或放在办公室里,或送给同事朋友,买花的人时不时地和老人闲聊几句,老太太便开心起来,后也不管钱多少,逢人就送几枝。这个小区里的人渐渐熟络,都成了朋友,到处充满了山茶花的芬芳。

时光匆匆,到处充满聚散离合。生命停驻时,最怀恋不舍的仍是那点滴的爱和善良。贫穷也好,骤压也罢,请不要吝啬爱与善良,那是春天最娇媚的一枝花,那是人间最难舍的一份情。

愿这份美好,世代相传,至死不休。

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中考记叙文2

美,是什么?是要有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是要有抚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可是妈妈告诉我:这些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美丽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不禁一阵失笑,不以为然的摇摇头,太善良容易受伤。

新学期,我转到新的班级,意外地见到了小灵,她是我的邻居,但她的脸颊上有一大块青紫色的胎记,搁在她那洁净的脸上,十分碍眼。她的成绩也一直不是特别的好,所以我一直不太看得起她。可在班里待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小灵在班里的人缘出奇的好:今天杨紫带了面包,会捎带一半给小灵,明天李卫带了几盒牛奶,也会分一盒给小灵……

我不禁纳闷了,询问同桌:“为什么小灵的人缘这么好?”同桌乐呵呵的告诉我:“因为她美呀!”她美?这句话吓了我一大跳,要说一个人的审美观有问题,那还情有可原。可要是全班都这么认为,那其中可就大有缘由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抓住同桌刨根问底,“你知道吗?上一次我不小心把她陶瓷课的作品摔坏了,她都没怪我。更值得一提的是,上学期杨紫在放学路上被自行车撞折了腿,围观的同学都不敢上前帮忙,只有小灵默默把杨紫背到了医院,还义务帮杨紫补课呢……”

同桌絮絮叨叨地降下去,后面的我没听清楚,却被前面的那几句话所震撼了,背一个受伤的同学,忽略掉书包不计,一步一步背到医院,义务补课一个多月,我自问我做不到。可是,这真的是小灵做的吗?小灵有这么善良吗?心里突然冒出这么多疑问。

放学后,我远远跟在小灵的后面,想问出疑问又怕太过唐突,犹豫间只好远远跟在小灵后面,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路边。前面路边的一个摊子不知是什么缘故,水果洒落了一地,像满天的星星。摊主正手忙脚乱地捡着地上的水果,路过的几个路人还混水摸鱼捡起几个水果,大摇大摆地走了。小灵见状不禁皱起了眉头,蹲下身子细心的捡起了水果,把它一个个放回摊上。我见状也过去帮忙,待到捡完时,才发现她额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摊主大叔连连道谢,小灵冲他嫣然一笑,又静静地走了。风轻轻吹过,脑后的辫子左右摇摆,发梢更像是有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那一霎那间,我忽然觉得,小灵的背影是那么美,我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是啊,美不在外表,而在心灵。有一颗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善良,终会收获回报的。

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中考记叙文3

从前,有一只善良的狗叫凯丽,有一只邪恶的猫叫汤姆。它们原本是一对好朋友,但在一件事发生后,它们再也不是好朋友了。那件事发生在一个重大的日子里……

那天,是狮子王的生日!狮子王想在生日这天让全森林的公民们来做个游戏:寻找宝物!他决定把几颗宝石藏在一片森林里,让大家来寻找,规定时间内谁找到的数量最多谁就获得胜利。获胜者的奖励是可以拿走自己最喜欢的一颗宝石!公象大臣提前了狮子王的决定,动物们都兴奋极了!都想试试自己的运气,凯丽狗和汤姆猫也约好一起去参加游戏,它们开心极了!可是,这时一个邪恶的念头在汤姆猫心头闪过,凯丽狗根本就不知道汤姆猫正盘算着如何把找到的所有宝石都占为己有,独霸它们呢!

狮子王的生日到了,动物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狮子王站在一块巨石上说:“大家请注意!一会儿大家从这里出发去寻找宝石,一小时后请准时回到这里。谢谢各位光临!现在,大家开始出发吧!”动物们很快向四周散开,汤姆猫一看,这片地方它再熟悉不过了,它和凯丽狗经常在这里玩耍。它们得意地跑进了丛林深处,东找找,西挖挖。

还没多久,汤姆猫就对凯丽狗说:“我的朋友啊,我的爪子好疼呀!你能不能帮我挖一下?我们结盟吧,如果我们赢了,我们就选一颗你喜欢的粉红色宝石一起拥有它,行吗?”善良的凯丽狗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好呀!”。一会儿功夫它们就找到了好几颗各色的宝石。动物们几乎都准时回到了原地,经统计它们一共找到了八颗宝石,它们果然赢了!它们真是开心极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原本要一同去参加颁奖礼的凯丽狗竟然睡过了头,可汤姆猫怎么会去叫醒它呢?它可是为了让凯丽狗错过颁奖礼下了好多功夫呢!结果可想而知,它独自取走了宝石,却从此以后到处躲着凯丽狗。因为凯丽狗再也不相信这只邪恶的猫了,决心见它一次咬它一次!

从此,它们世世代代再也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了!

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中考记叙文4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穷人》一课。文中渔夫的妻子桑娜不顾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难,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毅然抱来了死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给本来贫困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负担。在自己于西蒙遗孤中,桑娜选择了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遗孤。宁愿自己被丈夫责罚,也不愿丢弃西蒙的孩子。读着读着,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桑娜善良的、富有爱心的心灵深深的令我折服,在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能想到生病的女邻居,难道这不是善良吗?

善良其实就在身边,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桑娜那样,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不惜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艰难,不惜用自己的一生去抚养孩子呢?读着课文、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个像桑娜一样善良的人:一生做好事无数,不求回报的***;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在奥运会上无私奉献,却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他们都以无私的品格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这每一个人用美好无私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公路上,捡起地上的垃圾,这叫善良;在公交车上,为他人让座,这叫善良;看见有人践踏草坪,上前阻止,这也叫善良,善良其实就在身边,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与精神。恶往往是于善相反,不要以为只是一些小事,就可以任意妄为,其实恶不分大小,每当你作出一件坏事的时候,你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做出一件件惊天动地的犯罪行为。

其实每一个人最初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说的很对,但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感受与经历不同,性格也有所改变,“如,家庭贫困,偷盗改变命运”。人只要出现这些邪念,就一定会引他们走向歧途,然后进行犯罪。

《穷人》这篇课文将成为我人生的航标,使我明白了:人要有善心,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为集体奉献做起。桑娜将永远激励我做一个有善心的人!

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中考记叙文5

哗哗哗,下雨了,我看着窗外滋润的树林,在片嫰绿中,我看见了一只小鸟掉在树丛中,我走到树下,捡回了那只小鸟.我回家仔细观看这只绿色的小鸟,我看见小鸟似乎看见了孔雀.可我觉得这只不起眼的小鸟要比姿态万千的孔雀还要美的多.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纸盒里,在纸盒的下面放了一层棉花,小鸟在棉花里玩,非常的暖和.我看见小鸟在快乐的玩,突然跳到我面前,我觉得小鸟是在对我笑.小鸟是在感谢我把它救回来,给了它一个和蔼.温暖的家吗?

我帮小鸟整理毛发,看见小鸟手伤了,我帮它涂了点万花油,他的翅膀慢慢的不痛了.它对着我看,我仿佛看到了它小小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小鸟的翅膀好了后,我决定把它放回大自然.我在一棵大树旁,把它放在树上,可小鸟却久久不愿离去.我明白了是我用真情感动了这只小鸟.它和我在一起的日子小鸟已经觉得我是可以信任的,正是这种信任,是由于我的善良才让小鸟感受到信任的.然而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正是缺少这种善良吗?

看年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那么把它轻轻的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贫穷艰难的生活,你在享受人生.那么不要故意炫耀,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有困难,如果你无能为力,那么提醒.安慰一声,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践踏,破坏公物,如果你无力抵抗,那么遵守自己做人的准.责,也是一中善良;看见劫匪在做恶,如果不能挺身而出,那么悄悄报警,也是一种善良.

成全善良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管体系;金融架构

中***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39-02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简述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对风险控制的失误,造成商业银行资产出现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狭义上,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就是指借款人未能按贷款合同的规定全额进行还本付息并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

(二)不良贷款的分类

在大部分国际信贷体系中,一般实行五级分类法。它是根据商业银行已发放贷款的质量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从优质到劣质划分为五类,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对如今整体状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尽管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长期极力控制其不良资产规模,而且银监会等有关部门也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避免商业银行的“高拨备”与“高不良”并存,使银行业能更好地“轻装前行”,但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幅上升到1.27万亿元,同比急速增长51.2%。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一)宏观因素

1.通货膨胀严重

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更快,广义货币M2的增速长期都是GDP增速的2―3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为13.3%,而当前GDP增长速度却只在6.9%左右。通货膨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繁荣,但也同时导致了货币贬值的现实问题,更是造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一定规模上的膨胀,增加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隐性回收成本,阻碍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稳定回收。

2.法制建设相对迟缓,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在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给予相当程度的保护***策,法律规定的破产企业的债务清偿顺序对银行贷款的归还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银行贷款的归还往往被安排在最后。

监管体系方面,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普遍偏重于监管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而长期缺乏对商业银行风险性监管的意识,同时也缺乏相应完善的监管法律和监管体系,导致无法深入监管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贷款企业将资金实际用于何种途径往往监管松懈,以至于存在将贷款挪用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使得隐含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二)微观因素

1.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银行为了拓展其业务范围或扩大市场份额,减少了对于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很多银行领导在经营管理上急功近利,存在大量片面追求利益的行为,导致商业银行忽视长远高质量的发展和效益之间的关系。银行这种为了求得利益而忽视风险控制的行为,导致信贷工作人员重业绩轻管理的现象,造成了不良资产的大量隐性积累,最终对银行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危害。

另外,银行还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在银行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脱离,各部门和员工配合不到位,失职与责任追究、奖励与利益脱节,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贷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时,银行各部门缺少相互制约的机制,而员工素质及责任意识的低下也会导致发放的贷款中有很多不合规格的关系贷款,甚至不合格的高危贷款,以至后续催收往往很艰难,造成银行的贷款问题难以解决。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中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但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在经营中风险比较大。一方面,规模相对较小,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缺乏正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更是大量使用低效率的家族式管理,公司管理权力与责任混乱,经营的目标不清晰,市场化经营机制以及科学化决策机制不完善,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相应管理的优势。一旦市场环境出现变化或经济出现波动,这些问题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风险急剧增大,从而威胁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及业务运作。同时,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意识比较差,使得由于银行荒废债务导致的不良资产数量不断增多。

三、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

(一)执行不良资产清收和重组转化等手段

不良资产清收,即对于无力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或者存在恶意拖欠贷款、财务状况恶化明显,不符合商业银行贷款安全要求时,及时通过诉讼等手段,强制追偿其拖欠款。例如,拍卖企业各项资产,利用获得的资金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以求及时了结商业银行的贷款,避免贷款风险进一步增加及恶化。而相对而言,重组转化则是通过企业或者债务重组以及资产转化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这两种手段在实际处置不良资产中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例如,通过现金清收和重组转化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商银行2014年总共处置不良资产1 060亿元,其中有大约2/3是通过现金清收和重组转化进行处置的。可见,这两项措施有极好的实用性。

(二)打包出售不良资产

通过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分解整合,对优质资产与不良资产的打包出售,利用可以预见的收益吸引投资者及其他机构,利用这些吸纳的现金流进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对于投资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回报。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和基金化,利用Y本市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三)通过坏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资产

坏账准备金就是按照有关规定,商业银行每年必须从其利润中计提一部分资金,用于应对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的风险。通过充分有效利用商业银行自身的坏账准备金,及时冲销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在牺牲部分利润的前提下,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健康,避免不良资产逐步的恶化。

通过不良资产核销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数额以及不良资产率,同时降低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4年总共核销其不良资产383.6亿元。

四、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建议

(一)加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近年来的经济下滑问题,导致了许多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最终难以归还贷款,造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因此,***府应该尽力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改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企业走出困境。努力建设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在***治经济体制方面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作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机制。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建立健全金融监督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有关贷款法律体系,严厉打击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同时,规范贷款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切实保障银行的债权,为银行强制征收J款提供法律依据,以改变我国信贷市场法律长期短缺的状况。因此,应建立健全贷款的监督机制,做好贷前、贷中、贷后各个时期的监督工作。

(三)银行加强自身经营管理的完善

在贷款发放时,银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严格审查申请贷款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状况、偿还能力等情况,尽量执行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提高贷款安全性,防止不良贷款产生。在发放贷款后,应该紧密关注贷款企业或者个人的贷款使用情况,防止贷款人挪用贷款,同时关注抵押物和担保人的情况,防止抵押物损毁或担保人出逃。对于企业经营不善,兼并或者破产清算的,银行应及时参与其中,防止银行债权遭受损失。

最后,银行应该加强员工素质建设,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员工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以更好招揽贷款业务、审查风险、催收贷款等。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发放不合格贷款,或者片面追求业绩而忽视风险的行为,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

(四)企业应努力改善自身经营状况

企业自身应该努力改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归还银行贷款。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提高经营者、管理者及普通员工的素质,加强对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及个人素养的培养,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进行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依靠人才、技术和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使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能不断生存并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原则,遵守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于向银行或其他途径的借款,按时归还,以保证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晨.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3,(6).

[2] 李行.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措施分析[J].现代营销,2015,(1).

[3] 李国宗.从法律角度探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5,(8).

成全善良篇9

【关键词】营养不良、婴幼儿、社区护理干预

婴幼儿期作为人一生中身体、头脑发育最为迅速和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不仅会对智力和健康造成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后代[1]。所以,采取怎样的有效措施对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与其父母的饮食习惯、营养态度、文化程度以及营养知识等有关。因此,社区儿保部门在对本社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改善上,效果显著,先将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社区在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体检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0-36个月,平均年龄为(14.5±5.6)月,在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有87例在临床诊断上为中度营养不良,有6例在临床诊断上位重度营养不良。

1.2方法

1.2.1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的有效评估方法

在对社区婴幼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时,主要将体重和身高作为判断标准,在进行具体测量时,运用统一的体重计、身高计以及量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病例分组

在本组的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中,87例为中度营养不良,6例为重度营养不良,在进行病例分组时,主要采取随机形式将87例中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1例,实验组56例,而6例重度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则被全部划入实验组。

1.2.3干预护理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社区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查喂养现状。在对本社区的婴幼儿喂养现状进行调查时,主要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调查主要包括“家长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两部分内容,全面了解婴幼儿的喂养现状、父母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2)在社区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两组婴幼儿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派发宣传单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婴幼儿喂养知识,提高家长的婴幼儿喂养水平;(3)对照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部门应该定期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针对性***和基础保健;(3)实验组婴幼儿的护理干预。儿保门诊在对实验组婴幼儿进行基础护理保健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问卷调查找出的问题,将婴幼儿家长可能存在的喂养误区、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态度等找出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包括:正确指导家长对家庭饮食环境进行改善、合理安排营养膳食;引导家长了解婴幼儿的进食特点,尤其需要掌握喂养固体食物、糊状食物的技巧;指导家长密切关注婴幼儿的成长变化,根据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添加相应地辅食。在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群体性健康教育之后,儿保门诊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每个月对家长进行回访一次,及时掌握婴幼儿的喂养现状,一旦发现问题,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改进。

1.2.4干预效果的评价方法

在对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干预效果作出正确地评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注意:(1)评价内容和时间。干预后,对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三个月一次的回访调查,分别测量婴幼儿的体重和身高,及时了解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改善状况;(2)干预效果基本判断标准。在测量出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之后,要参照WHO的标准值进行有效判断,分为:有效(包括好转、痊愈)和无效(包括加重、不变)。

1.2.5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不良婴幼儿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调查显示,相比较过去而言,我国婴幼儿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改善明显,但是,从当前我国婴幼儿的营养现状来看,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健康营养知识,存在比较多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以及喂养态度,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2],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在本次研究中,对93例营养不良婴幼儿的家长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婴幼儿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主要是因为家长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婴幼儿营养的重要性,不重视营养搭配。如果家长能够对婴幼儿的成长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求,及时对营养膳食进行改善,添加正确辅食,就可以有效改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现状[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基本情况相似,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没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对照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只给予了基本护理保健,而实验组的营养不良婴幼儿在给予基本护理保健的同时,儿保门诊部门还对家长的饮食习惯和喂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分析,找出喂养误区和不正确喂养行为与态度,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显示,在护理干预2-3、4-5以及6-7个月之后,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88.2%以及91.02%,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37.42%、59.14%以及73.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这一现状,对其进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有效改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提高婴幼儿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有效预防疾病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江丽.社区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5):353

成全善良篇10

善与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相互矛盾的两种秉性,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同属于德的内容。只是在后天的教化中,能够抑恶扬善者成了“好人”,从恶弃善者成了“坏人”,善恶制衡,两者都不突显者成了事不关己,对一切都漠然视之的芸芸众生。

尽管“善良是人类历史中稀有的珍珠”(雨果),但作为一种潜质,善良之心是需要外界力量唤醒和倡导的,不进行挖掘雕琢,再珍贵的珍珠也难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清明盛世,人们温饱后知荣辱,***通人和,行善者被树为楷模,人们便以善为德,以善为美,以善为荣,于是人人相助,家和国兴,和谐昌盛。倘若万众趋利,物欲横流,人人为一己之私明争暗斗,则倾诈风起,贪腐盛行,于是恶性循环成了世间的主宰,善便沦为被兽行围攻的羔羊。

无论什么时化,不管哪个国家,社会都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护,都必须抑恶扬善。唯有善德至上,家庭才能祥和,社会才会安宁,因为善是一种利己而又利他的行为,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带给人们生活希翼的人间温情,善,是做人的一种道德底线。

每个人都心存善良,却未见人人都有善行,这就是人情冷漠的根源所在。空有善心而不行善,如同空有能力而不做事一样,是一种惰怠,整日愤世嫉俗,遑论世风颓伤,自己却不能从我做起,这是一种假善。只奢望取他人善行的温暖,却吝啬于付出任何善行,是一种自私的寄生心态。所以,心存善意而不行善,如同弃伞淋于雨中,有等于无。

其实,诸多的善行只需举手之劳,点滴付出就足以令人感动:顺手拉起跌倒的幼童;起身为老弱病残让座;搀扶盲人走过马路;把捡到的物品放到失主手里;当有人问路时,几句热心的指点;当有人无意碰撞你表示歉意时,抱以善意的微笑……所有这些都属于充满温情的善意,行善就是如此简单,你却赢得了对方由衷的感激, 作者:韩祥志而自己也收获了心灵慰籍的无尚幸福。

行善,是爱心的释放。这种爱源自于对生活、对人类和对自然的热爱。缺乏爱心的人是不会行善的。

行善,是对他人的体恤,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善良的人就会产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伸援助之手。所以,人间不存在强迫而行的善举,济难助贫永远是善良者主动承担的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一生在为维护自身利益计较争斗的人,这种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是不会行善的。从社会意义上讲,这种人是人类中的废品。

社会性的善举是为全人类备下的一份最珍贵的保单。行善的对象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的贫者、病者、残者、难者。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富豪与贫民同在,欢歌与忧伤交织,科技与疾病共存的多元体。今天星光灿烂的歌者,明天可能成为忧伤的弱者,昨日风光无限的富豪,明天难保不需要他人的接济。可见,善良是慰藉人类心灵创伤的良药。善行是托起弱者生活希望的力量。因此,“行善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孝敬父母是行善的首要义务。“百善孝为先”。孝德为第一善德。孝敬老人是一种感恩,是人类最原始、最质朴,也是最基本的善良之心。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冷若冰霜的人还能善施万众。

与人为善,济难四邻是孝德之善的延伸,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之心。这种博爱一旦与比尔盖茨们相遇,就会出现惠施天下的伟大善举。

无论行善者的能力大小,其行为都同等的可贵。只要是纯真的良知,见危相助,得助者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遇难呈祥。世上本没有菩萨,而乐善好施的人在贫弱者的心目中比菩萨还要伟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偶尔为之者为小善;一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终能积成大善:自己行善助人,并致力传播为善之道,能够激发众人的博爱之习,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者为至善。只要全社会都献出一份爱心,就能聚小善为大善。人行善举,互助互爱,互谅互让,我们就会拥有一个幸福和谐的世界。

真正的行善是不求回报的真诚奉献。凡是把行善作为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都属于伪善。虽然有时伪善者的某种善行也能让危难者得到帮助,但那笔善款上却沾染了抹不去的污迹。比如有的人一生作恶多端,浸吞民脂无数,或通过强盗手段劫掠大笔黑钱。终有一天顿悟;带着一身罪孽,“死后要下地狱的”。于是拿出一笔善款,乞求“上帝”的宽恕。此所谓“人之将死,其行也善”。此等伪善因恶而起,向善而终,是邪恶向善良的屈服。

而有的伪善却是一种纯粹的阴谋。比如,有一些邪恶的教义以拯救人们的苦难为幌子,一边狂敛信徒们的钱财,一边蓄意策动***国家的阴谋。又如某些***府打着国际人道主义的大旗,通过资金援助和文化渗透以达到颠覆对方***权的目的。其结果是导致接受“人道救助”的国家陷入战火纷飞的人间地狱。这种伪善是一种暴殄天物,是披着善良外衣的罪恶。

真心行善的人们都是品德高尚的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但他们却能得到受施者的感激和人们的崇敬,世界上没有比崇敬更加珍贵的勋章。他们也许得不到耀眼的光环,但至少已远离了灾祸。好人一生平安。

成全善良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成全善良10篇

学习

保护动物的标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动物的标语10篇,内容包括保护动物的标语10条以上,小学生保护动物的标语。3、若不具备条件,切勿饲养动物。4、不***,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动物。动物也有尊严。5、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6、提高环境意识,

学习

环境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作文10篇,内容包括环境作文,环境优秀作文精选15篇。Ifeveryonemakescontributiontoprotectingtheenvironment,theworldwillbeemuchmorebeautiful。Inaword,ifeveryonepa

学习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研修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远程研修工作总结,远程培训研修总结通用六篇。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

学习

爱情童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童话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童话故事,随笔爱情童话100篇。她并未放弃,而是选择在心中延续这种暧昧。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断地为她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加分。可这场暧昧,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局。她只不过固执地在心中堆砌一个和他

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鱼游到了纸上10篇,内容包括鱼游到了纸上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学习

睡前故事哄小孩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睡前故事哄小孩10篇,内容包括睡前故事哄对象专用,哄宝宝睡觉睡前故事。3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愿意自己按时睡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回忆平时生活中睡前的情形。材料准备:《爸爸不睡觉》繪本课件,《摇篮曲》音乐与播放器。活动过

学习

二年级册语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册语文,内容包括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桃花、笋芽、竹笋、乐曲、呼唤、轰开、粗重、世界、温暖、叫喊、山冈、呼唤、浇水、抽出、抽水、弟弟、哥哥、花骨朵、骨头、安静、躺在、养病、终于、拐骗、

学习

个人申报材料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申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自己写申报材料范文,个人申报材料设计模板。为了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王青梅老师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同时积极向同事请教,借鉴别人的可

学习

端午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诗句100首,端午的诗句佳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

学习

国庆板报设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板报设计10篇,内容包括国庆板报大全文字,国庆板报及设计理念。1、文字的字数一定要事先计算好,学习一些可有可无的学习删去,以达到文字能够完整且美观地"放"到设计版块内。2、标题最好单列出来,且不一定放在段首,可置于段中

学习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神舟十号太空授课10篇,内容包括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全过程,神舟二号太空授课完整版。

学习

就餐协议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就餐协议10篇,内容包括就餐协议书范文,就餐协议。为规范单位餐厨垃圾清运管理,根据《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以及市、区***府有关餐厨垃圾处理工作要求,甲方安排餐厨垃圾清运服务,乙方配合甲方清理餐厨垃圾。甲

学习

监理毕业设计总结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监理毕业设计总结,内容包括监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监理毕业设计答辩问题及答案。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通过对浙江省18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调研,基本情况如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现

学习

想哭却哭不出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想哭却哭不出来10篇,内容包括你想哭但是哭不出来,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故事。4、难受,做梦,想哭。寻思做个害怕的梦,看个电视开心放松一下,还看着个丢孩子的电视剧,唉……这520过稀碎。5、有时候,心里特难受,可是怎么都哭不出来,直到某

学习

善良的魅力10篇

阅读(9)

本文为您介绍善良的魅力10篇,内容包括善良的魅力100句,善良情感美文100篇。一片哄笑。学你跛脚的滑稽样子,我们在马路上,一瘸一拐。几天之后,我趴在窗口折着飞机,朝路人射击。当然,纸飞机如奄奄一息的羽毛,绕着窗角的爬山虎打几个转儿,就栽到泥

学习

善良的谎言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善良的谎言10篇,内容包括善良的谎言1000字,善良的谎言经典句子。虽然小猛家很穷,但是他们母字俩还互相鼓励,生活很幸福。有一天,小猛的妈妈不知道从哪弄来一个鸡蛋,小猛说:“妈妈,你吃吧!”妈妈却说:“我吃过了,还是你吃吧!”,小猛看到

学习

借款救雇主:穷保姆演绎人间善良

阅读(22)

如果告诉你,一位家境贫寒的保姆在连续三年为雇主工作后竟分文不取,你会如何评价?如果再告诉你,这位保姆不仅免费为雇主工作,还四处奔走先后借款、贷款2万余元资助雇主,你又有何感想?他们有血缘关系?保姆是为了日后丰厚的回报?错,雇主只是一位最普

学习

海岩:善良的人当然可以成功

阅读(24)

海岩:本名侣海岩,现任昆仑饭店总经理、董事长,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集团北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长期从事小说、散文及剧本创作,代表作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舞者》等。因其小说主题都是纯真而

学习

无关善良作文800字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无关善良作文800字,内容包括与善良同行的作文800字,善良就在我身边800字作文。我们这个学期换了一位写作老师,她的讲课思路清晰、板书富有逻辑性,同时也是一位十分有气质的女性,我喜欢她,因为她也是喜欢我的。昨天在我们写完作

学习

善良的种子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善良的种子,内容包括善良的种子阅读理解,善良的种子。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

学习

成全善良 第7期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成全善良 第7期,内容包括成全善良阅读及答案,成全善良的人生哲理。主持人: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