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标语10篇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1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不笼养野鸟,彼在牢笼,尔***愉悦,何乐之有。

3、若不具备条件,切勿饲养动物。

4、不***,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动物。动物也有尊严。

5、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6、提高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设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7、莫以人的智能去诱骗,迫使动物做勉为其难之事。

8、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9、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10、人类为自己可有可无的边际需求额外贪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身家性命根本利益,是种族歧视、暴殄天物。

11、不吃野味,莫为口腹之欲,去做饕餮之徒。

12、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13、不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餐厅用餐。

14、开车莫压过路动物,可能有一窝待哺的小兽等她回家。

15、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6、做保护志愿者,积极举报违法者。

17、莫去江河钓鱼,不与水鸟争食。

18、善待动物,和谐生存!

19、不把野生动物圈为宠物饲养。

20、开车莫压过路动物,可能有一窝待哺的小兽等她回家。

21、若不具备条件,切勿饲养动物。

22、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3、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24、劝君莫捡野禽蛋,强取豪夺断后源。

25、不鼓励采集,购买,制作动物标本,莫以科学名义伤天害理。

26、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27、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笼网,夹子等应果断拆毁。

28、宁可食少肉,不可居无书。

29、见蛇就打三分罪。

30、不穿野兽皮毛服装,每张皮的背后都有一桩谋杀案。

31、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32、为了美好的明天,请节约用水、爱护小动物、保护森林大自然。

33、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34、不穿野兽皮毛服装,每张皮的背后都有一桩谋杀案。

35、劝君莫捡野禽蛋,强取豪夺断后源。

36、不恫吓,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动物,"爱我就别理我。"

37、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38、善待动物,和谐生存!

39、不笼养野鸟,彼在牢笼,尔***愉悦,何乐之有。

40、到自然界时,不要擅入保护核心区,不肆意采集,索取。

41、不鼓励采集,购买,制作动物标本,莫以科学名义伤天害理。

42、动物也需休息,请勿肆意打扰,大呼小叫。

43、积极向媒介通告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

44、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45、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笼网,夹子等应果断拆毁。

46、不吃野味,莫为口腹之欲,去做饕餮之徒。

47、不买珍稀木材,保护动物家园。

48、到自然界时,不要擅入保护核心区,不肆意采集,索取。

49、见蛇就打三分罪。

50、动物也需休息,请勿肆意打扰,大呼小叫。

51、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52、人类为自己可有可无的边际需求额外贪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身家性命根本利益,是种族歧视、暴殄天物。

53、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54、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55、不恫吓,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动物,"爱我就别理我。"

56、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7、不要热衷于把野兽驯养成家畜,应尊重其他物种的异质性。

58、提高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设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9、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

60、张网捉鸟,下套捕兽,是滥杀无辜,是造子孙孽。

61、尽量用无磷洗衣粉,减轻水质污染。

62、不应以救护之名把自然中的动物幼仔抓来饲养,夺人之子。

6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64、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

65、对动物不要过于亲密,以防把你的病传给它或它的病传给你。

66、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67、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

68、莫去江河钓鱼,不与水鸟争食。

69、为了美好的明天,请节约用水、爱护小动物、保护森林大自然。

70、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71、如果爱鸟,请去观鸟,不要关鸟。

72、请爱护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73、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

74、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75、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76、请勿轻率地将动物拿回家,若养不活既摧残生命又伤害童心。

77、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78、爱护动物光荣,***动物可耻!

79、不应以救护之名把自然中的动物幼仔抓来饲养,夺人之子。

80、莫以人的智能去诱骗,迫使动物做勉为其难之事。

81、请爱护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82、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83、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84、张网捉鸟,下套捕兽,是滥杀无辜,是造子孙孽。

85、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86、不参与残害生灵的活动,如射猎动物。

87、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88、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89、不把野生动物圈为宠物饲养。

90、积极向媒介通告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

91、不参与残害生灵的活动,如射猎动物。

92、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

93、尽量用无磷洗衣粉,减轻水质污染。

94、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

95、对动物不要过于亲密,以防把你的病传给它或它的病传给你。

96、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97、不***,不折磨,不欺辱一切动物。动物也有尊严。

98、不买珍稀木材,保护动物家园。

99、尽量少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

100、见到街头耍猴的违法现象应予制止或举报。

101、尽量少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

102、爱护动物光荣,***动物可耻!

103、见到街头耍猴的违法现象应予制止或举报。

104、做保护志愿者,积极举报违法者。

105、请勿轻率地将动物拿回家,若养不活既摧残生命又伤害童心。

106、不要热衷于把野兽驯养成家畜,应尊重其他物种的异质性。

107、宁可食少肉,不可居无书。

108、不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餐厅用餐。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2

关键词:园林绿地、植物牌、花草牌、形式美、语言美

中***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在植物园或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植物的标牌。标牌上写着植物的名称、属于哪个科、分布和用途等,这是植物标牌或树木牌;还有的在花草丛中树立标识牌,用温馨的语言,提示游人爱护花草树木的,称花草牌。标牌在公园、植物园等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及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

一、园林绿地标牌的制作

1、植物牌:是乔灌花草的标识牌,是植物的“身份证”。可钉挂在树上,也可以将标牌固定在树木花草前。标牌的大小、形状、颜色、材料应根据绿地环境确定。公园、广场、小区、学校等绿地,标牌应美观大方、活泼自然。可以采用方、园等几何***形或不规则形状,也可用动植物造型、动漫造型;植物园多进行科普活动,标牌应美观大方、知识性强;古树名木标牌应色彩浓重、庄重大方;通过标牌,认识绿地的花草树木的名称、形状、科属、生活习性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丰富生活情趣,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游览兴趣。

2、花草牌:又称绿地宣传牌。花草牌用于公园、绿地、小区、学校、工业园区等环境保护领域。大小、形状、颜色、材料应根据绿地环境确定。花草牌一般较矮,高度多在60厘米到1.2米之间,采用多种工艺制作,有的采用冷轧钢板折弯焊接成型,精密丝网印刷。有的钢板烤漆,有的木头烤漆的,也有石材的,或上述材质相互结合的,也有玻璃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花草牌上多提示公众爱护花草,包括请勿践踏、请勿攀折、请勿在此场地踢球、请勿在此场地遛狗等。一般以***案为主,并配有文字,或外文翻译。 花草牌一般造型多样,美观可爱,有动物造型,有花草造型,还有各种设计元素造型等。色彩多数比较艳丽,为了能在花草丛中凸显出来,颜色多为暖色为主。或根据该单位来的标准色来决定色彩。产品外观精致高雅,美观大方,适合用于各种环境保护宣传。

二、园林绿地标牌的内容

园林绿地标牌应具有形式美、语言美,布置时与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花草牌要外观精致高雅,美观大方,适合用于各种公众形象宣传。设置在公园绿地中的树木花卉标牌,不仅可以起到指示方向、引导游人到不同空间游玩、赏景的作用,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元素,因此其造型设计也要与整体环境风格相协调,并能突出公园特点或景观特色。

绿地标牌的语言要温馨、浪漫而富有哲理,语言要朗朗上口,易记易懂。包括提示语、宣传语、哲理语、诗词语、公益性广告等,现辑录部分如下:

1、温馨语:芳草茵茵,悦目赏心。幽雅环境,大家营造碧草芳树。播种绿色 ,编织美丽。让每一滴水都变得清澈透明,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长得茂盛。让天空更蓝,让百花更艳。让我们和小树共同成长。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

2、提示语:请保护一草一木。小草微微笑,请你让让道。社区优美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为了家园更美,请勿摘花。小草睡觉,请勿打扰。青青小草,踏之何忍!花儿缤纷,采之何忍!爱我、护我、别踩我 。让小鸟拥有一片蓝天,让新鲜空气永留人间。地球是我家,我们要爱它。小草有生命,君子足留情。足下留情,春意更浓。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纸屑远离我们的校园。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请勿把垃圾扔入河内。赏花勿采花,观柳勿折柳。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3、哲理语:草儿,生命因你而精彩。节约一滴水,地球更美丽。爱护环境,就是关爱生命。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绿色就是人的生命。保护绿色,就是保护家园。天蓝水清,地绿居佳。与大自然同享生命的欢乐。世界多一片绿色,就多一份精彩。拥有绿色,才拥有家园。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种一棵树,就像给地球一份礼物。

4、诗词语:实施绿荫行动,共建美好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园林绿地标牌的作用

1、知识性:来到市区各类绿地,连翘、丁香、海棠、樱花、竞相绽放,一派花开满园的景致。游人在公园、绿地、街道游玩,这里就是科普宣传的最好阵地。公园、绿地中的各类树木和花卉的标牌上写着品种、科属和产地,游人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一些植物的科普知识,也能为园林景观增加了文化气息。

2、趣味性:各地绿地的植物标牌,样式多样、内容活泼、避免呆板乏味,以引不起人们求知的兴趣。有些小学为校园植物制作的“身份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效果是不错的。例如,在一块树木标牌中,是这样的文字:我的中文名:柿树。我的英文名:persimmon tree。我的家乡:中国。我的作用:美化、观赏,品尝。我的要求: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合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我的优点:夏天奉以浓荫,秋天献以硕果。小朋友,你能为我作首诗吗?这种标牌无疑为校园活动增添了趣味性。

3:实用性:绿地标牌在科普教育、保护绿化成果,美化园林绿地方面有重要作用。加强和提升科普功能,让广大公众更好地识别植物、了解植物、保护植物和获取植物学知识,是园林绿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绿地内的标牌既是植物的名片,也是无声的植物科普讲解员。植物标牌便于植物资源的系统管理和动态监测,有利于广大公众识别植物、熟悉植物,培养他们热爱植物、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在各类绿地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3

目前,中国学者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还存在着理解上的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认为许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如传统的音乐、舞蹈、技艺等)并非完全是“非物质”的,其中也包含“物质”形态的因素。其实,笔者发现,所谓“物质”和“非物质”主要是中文翻译上的一些误读,即我们现在译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英文文本中写的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三个英文词汇中,后两个词译作“文化遗产”是确切无误的,而第一个词“intangible”在英文中主要是“无形的”意思,它的名词形式是“intangibility”,有“无形”、“不能把握”、“不可解”等含义。所以,日本人把“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个概念译作“无形文化财”,而中国的***文件译文中则译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理解上的不同,并不是原则上的错误。笔者认为,既然译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定势,并已成为一个新的流行概念,我们还是应该在理解其原意的前提下接受这个新概念。不管其概念如何去理解或如何去界定,我们只要清楚一点,即那些无形的或视觉难于把握的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是相对于像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中国的长城、故宫等这些视觉可见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文本中写作“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而提出的一个保护范围。我们不必一味地去争议这个概念是否在学术上符合逻辑,我们只要理解,现在提出要保护的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我们曾经一直重视和尽力保护的那些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传承,而传统民间音乐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

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除了在“”中出现过严重的毁灭性摧残之外,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只不过以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名称罢了。现在由联合国支持,***府出面,把保护这类文化遗产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加以立法,作为国策进行保护,这是我们长期从事传统民间音乐收集、整理、保存、保护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久已期盼的大好时期。但是,既然是在新的形势、新的语境下重新提出如何保护,那么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重新思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下面,本文就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理论性思考。

一、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

尽管全国上下呼吁着一片“保护”声,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古脑儿地什么都保护,否则会形成被保护对象的泛滥。所以,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对哪些东西值得保护进行认定也是必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选择列入保护名录的各国非物质(或“无形”)文化遗产叫做“master pieces”,我们翻译成“代表作”,其实这个词还有“大师作品”、“杰作”、“主要的”等含义。如果我们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标准来选择进入我们国家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选择和认定的问题。我想,选择的过程,就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认定的过程,是对其进行价值取舍的过程。但是,由谁来判断,由谁来认定呢?我认为,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人”和“被保护人”这样的二元格局。其中,保护人包括***府、专家、学者等,被保护人包括承载、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人或群体。这个二元格局的特征是:“保护人”处于话语的霸权地位,而“被保护人”则处于话语的弱势地位。什么该保护,什么不该保护,怎么去保护,实际上都需要由***府、专家、学者们来判断和认定。既然在判断和认定过程中,以***府、学者、专家组成的“保护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那么,话语权的拥有者应该怎样使用他们的话语权,应采取怎样的立场和观念来建构他们的评判话语,这是作为拥有话语霸权的保护人――***府、专家、学者都需要非常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价值取向问题

要对遗产进行价值判断,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取什么样的角度或从哪些方面去作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哪些方面值得进行价值判断,哪些方面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本文所谓价值判断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应该选择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第一种价值取向是美学价值;第二种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第三种价值取向是学术价值。

美学价值判断的取向是解决美和丑的问题。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都是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剪纸、绘画等艺术,有些遗产形式如少林武功,虽然不是艺术,但中国武术中也包含着艺术的审美因素,因此都具有美学价值,都需要进行美学价值的判断。按理,我们在作美学价值判断的时候,应该认可和肯定那些感染和净化我们民族精神的美的艺术形式,否定和排除那些无益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丑陋的东西。但是,美学价值的判断标准事实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对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不过,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不等于没有标准,而是说各人在判断美时会持有各自不同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判断美学价值的时候应该重视人类学、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一直提倡和鼓励的“局内人/局外人”(insider/outsider)和“主位观/客位观”(emic/etic)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作为文化局外人的学者专家去审定和观察一个文化遗产时,不应以自己“文化精英”的客位观念作为唯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必须考虑到作为文化局内人的民间艺人的主位观念的价值标准。因为,承载着文化遗产的局内人认为美的东西,可能不一定会得到作为局外人的学者专家的认同。只有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的互补与共识,才是比较客观的美学价值的判断标准。拥有话语霸权的“保护人”只有尊重处于话语弱势地位的“被保护人”的判断标准,他们才能以合理的观念来建构他们的评判话语,才能以公正的立场来使用他们的话语权力。

关于社会价值判断的取向,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问题、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贡献问题,以及这类文化遗产中风俗、习惯、宗教等因素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利弊等一系列问题。关于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甚至会比美学价值标准更难于统一。比如,***府官员会以***策、法令等***治立场为判断标准;专家、学者会从历史或学术角度进行价值评判;而文化传承人会坚守其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遇到这种复杂情况,怎样判断其社会价值?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其社会价值?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研究,或者也只有采取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的互补和共识,才可以合理解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判断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结论,在此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希望在思考过程中,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至少能够考虑并尊重被保护人这个弱势话语群体的话语权力。

关于学术价值判断的取向,主要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的。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定需要写入保护名录或列为保护项目,但可以对它加以研究。比如,某种存活至今的古老传统音乐可以解决音乐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很多在史书上记载的后来失传的音乐在民间被发现,在学术方面就很有价值,但不一定很美、很动听,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却也值得去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忽略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只关注它的学术价值,对它进行适当的保护或博物馆式的保存。

三、关于保护什么和怎样保护的问题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4

(一)能听懂、会说并理解句子 Whats this ? It’s a…。

(二)在创设的情景中,能用 I have a……表达自己有某物。

(三)能听懂、会说以下单词 monkey,rabbit,panda,cat,dog,zoo。

(四)培养学生用英语简单抒感的意识,使学生能听懂、会说几个常用感叹语 如:Wow!Cool!Great!Super。

(五)渗透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感叹语 Great!的发音中ea组合发 [ei],需要多次练习;have a … 一句与后面表示某物的单词的连贯朗读。

三、教学难点

学习表达 It’s a…;常见的动物单词 monkey,rabbit,panda,cat,dog;感叹词语Wow!Cool!Great!Super!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本课动物玩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播放 Recycle 1――Lets sing 的录音,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How Are You?并伴有打节拍等动作。

2.学生口语表演。教师给学生 3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自编会话。(若课上没有准备的时间,教师可留口头家庭作业,让学生头一天准备。)在学生准备完毕后进行课上表演。会话内容为所学知识的总和,也可鼓励学生将课外知识引入。

3.教师播放 Recycle 1―― chant and find 的录音,师生同说此段内容。

4.游戏:SHOW ME YOUR… 【学生使用自己准备好的文具实物】

教师先示范说单词,如 pencil,教师说 Show me your pencils. 学生 出示铅笔,又快又正确的同学为小组赢得一分。用同样的方法找学生说其它文具 单词的口令,继续游戏。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举起自己的钢笔说:Look!I have a pen. 请学生用 Look!I have a… 的句型再次复习文具。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篮子,篮子中有 rabbit,panda,monkey,dog,duck等动物玩具。教师将篮子举起,兴奋地说:Look! Wow,I have so many animals.I love animals. 教师拿起 panda 说:Look I have a panda. 教师教授新单词panda,a panda,I have a panda。

3.用同样的方法讲授新单词 rabbit monkey dog duck 等。学习单词时,让学生手举玩具与老师一起说。其中以 rabbit,monkey 为主。在说新单词时教师鼓励学生用完整句表述,如:I have a panda/ monkey.(这些单词本课时只要求学生能听懂,会说。认读则放在第二课时)。

4.再次认读单词。教师用动物的***片制成教学课件。教师点击鼠标,每点击鼠标一次,屏幕上出现一个***案和相应单词。教师让学生按***案认读单词 cat,rabbit,monkey,dog,duck panda。第七次点击鼠标时,前六幅***案同时出现并闪动,一两秒钟后屏幕出现 animals 一词。此时教师说单词 Rabbit,monkey,dog,duck,panda,cat .They are animals. They are in the zoo. 教师说到 zoo 时,再次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动物园的***案和单词。

5.教师播放 Lets talk/ A 部分的课件。播放之前提出要求:你能听到或看到几种动物?How many animals? 你会说其中的哪种动物? Can you say in English? 你能说说其中还有你会的内容吗?Anything else?

6.再次观看,让学生试着跟说。

7.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模仿录音说对话。注意模仿语音正确、语调自然。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让学生手拿自己的玩具,两至四人一组练习说 Look!I have a rabbit/ dog …

2.教师让学生将玩具交换,并把自己新得到的玩具随意展示给某个同学看,或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将新玩具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边展示边说:Look!I have arabbit / dog …,听者用感叹词 Wow,Cool,Great,Super 做出反应,并发出这种动物的声音。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表演才能,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动物叫声及形体特征最逼真。

在操练“monkey”这一单词时,问学生:你们见过猴子吗?你们喜欢猴子吗?从而引出现在由于人类对猴子的捕杀,使猴子的数量日益减少。瞬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结合相关的法律内容讲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使学生明白野生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不能随意捕杀。

3.让学生打开书 40 页,教师带读书上 Lets play 部分的象声词 Woof!Woof!Mew!Mew!Quack!Quack!,随后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按照课本中所呈现的方式,扮演小动物,进行练习。最后找同学上台前表演此部分内容。

(四)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一部分的练习。

(五)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5

关键词 教科文组织 语言权利 濒危语言 语言多样性

2007年5月16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并且指定教科文组织为这一活动的协调机构。教科文组织认为:“无论是通过在教育、电脑空间、人文环境领域开展的活动,还是通过旨在保护濒危语言或推动语言成为社会一体化工具的各种计划,一货、抑或是为了探讨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本土知识或语言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在世界各地宣扬这样的理念:‘语言,至关重要!’”

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的《反对教育歧视公约》(Convention against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1960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草案)》(2005年)、《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2003年)、《多语并存世界里的教育》(2003年)、《普及网络空间及促进并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Promotion and Use of Multilingualism and Universal Access to Cyberspace,2003年)等文件,对语言权利、语言教育、语言活力、语言濒危、语言多样性、语言遗产等语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引起了世界各国***府、语言学研究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些文件中的大部分条款、建议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制定语言***策、开展语言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

我国的相关研究,或侧重于介绍有关语言权利的国际规约,如《国外语言立法概述》列举了1996年以前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涉及语言权利的规约,《联合国及诸区域法规文件中的语言条款选摘》列举了1985年以前的联合国各种规约中有关语言权利的条款;或侧重于讨论教科文组织近年关于保护濒危语言和维护语言多样性的公约、倡议等,如《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评估》对《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内容、重要现实意义、指标体系存在的瑕疵等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制定的涉及语言权利、濒危语言、语言多样性三个方面的规约的情况进行概括,试***为我国语言***策的制定和对语言规划问题的探讨提供参考。

一、语言权利

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很大程度上讲,各项基本权利(言论、教育、参与文化生活、从科学进展中受益)的切实享受都会受到语言因素的制约。因此,适当的语言***策会为行使这些权利提供一种重要的媒介。”该组织通过的一系列宣言、纲领等文件,如《反对教育歧视公约》、《关于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1976年)、《关于种族与种族偏见问题宣言》(1978年)、《和平、人权和民主教育及综合行动纲领》(1995年)、《实施以语言多样化为基础的世界语言***策》(1999年)等,均涉及语言使用权利或语言教育权利问题。

教科文组织主要有两个文件的内容涉及语言使用权利。《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1945年)第一条明确指出:“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一条明确阐述了“教育歧视”的定义:“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出生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其目的或效果为取消或损害教育上的待遇平等”。该公约第五条针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指出:“少数民族的成员有权进行他们自己的教育活动,包括……使用或教授他们自己的语言在内。但是,行使这种权力的方式,不得妨碍这些少数民族的成员了解整个社会的文化和语言以及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也不得危害国家。”。

教科文组织就语言教育权利问题制定的所有文件,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本文将其归纳为母语教育、双语/多语教育、跨文化教育三个方面。

(一)母语教育

教科文组织支持母语教育,因为以母语教学有益于提高第一语言的使用能力、其他科目的成绩。关于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教材资料、师资培训,相关规约的内容如下:

1.母语教育对初期教育和扫盲至关重要,应“尽量将母语教学延长到以后的教育阶段”。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应当首先用其母语接受正规教育”;“盲首先应当用其母语学习读写,然后如果愿意并有能力,可以学习第二语言”;如果某一地区的居民使用几种语言,应当采取措施“按不同母语分组开展教学”;“如果说不同语言的人不可避免地合在一起上课,应当用对多数学生来说使用难度最小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应向那些不会使用教学语言的学生提供特别帮助”;“对于少数种族,成人教育活动应能使他们……用母语教育自己的子女,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学习母语以外的其它语言”;“应采取措施,使(外裔居民群体)的子女学习本国语言”。

2.1953年制定的《本国语在教育中的使用》指出:“只有向青少年和成人及在校儿童为他们的娱乐和学习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读写能力才能保持下去”。1992年,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教育会议又强调,应当鼓励用母语编写教材和学习资料以及其他阅读材料。

3.1996年,***府间教师地位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整个教育计划的编制,在每个阶段均应包括及早进行培训和再培训的规定,以便为有关国家培训出数量充足的,既熟悉人民生活又能用母语教学的合格教师”。

(二)双语或多语教育

“教科文组织支持在各级教育中开展双语或多语教育,以促进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因为这是多语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该组织还鼓励国际交流,推动语言教学的网络开发。具体内容如下:

1.2001年召开的国际教育会议建议:“(应当鼓励)首先用母语,然后(如果母语有别于***语言或民族语言)用本国的***语言(或民族语言),以及用一门或几门外国语进行交流、发表意见和掌握听说能力。”在此之前,教科文组织就曾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应“及早掌握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开设“学习第二语言的课程”,应当逐步增加第二语言教学的分量,并在学生尚未熟练掌握这一语言之前不得将其作为教学语言;“在中学至少进行一门第三语言的跨学科强化教育,以便学生毕业时能够使用三种语言,这是二十一世纪一般人应具备的使用语言能力”。

2.应当鼓励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国际交流,“让他们前往别的国家的学校用自己的语言授课,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一门语言”。

3.应当制定“强有力的国家***策,以推动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教学,(还应加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帮助他们开发免费使用的电子形式的语言教材,还应当强调提高这一方面的人员素质”。

(三)跨文化教育

教科文组织支持语言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增进各个群体之间的了解,确保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具体内容如下:

1.应当充分尊重“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和土著人民的教育权利”。教科文组织语言问题规约提出:落实“用母语学习的权利”.和“充分利用有关文化所特有的交流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单用母语,还要用民族语言或***语言及普遍通用的交流语言进行教学,这样,少数民族和土著人民就有参与并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的机会”。

2.教育应“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积极意义的认识”,为此,应当改革课程设置,“鼓励实事求是地从正面将少数民族(或土著人民)的历史、文化、语言和特性等列入课程内容”;“应当加强语言教学的文化内容,以加深对别的文化的了解”;“语言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语言练习,而应是了解别的生活的方式、文学和习俗的机会”。

二、濒危语言

教科文组织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且文化和语言多样性有助于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生活,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会对人类构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该组织将促进并资助语言学研究机构对尚未研究或尚无充分文献记载的濒危语言进行描述视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直接参与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与濒危语言研究、抢救和保护相关的工作。

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举办语言学专家会议,就濒危语言问题展开讨论。教科文组织在1993年将其下属的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委员会提出的“濒危语言项目,”(即《濒危语言红皮书》)列为直接管理项目,从而为这项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96年出版了《世界处在消亡危险中的语言地***集》,2001年对其加以更新;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2月21日确定为“世界母语日”;2003年,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向该组织保护濒危语言规划项目国际专家会议提交报告《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会议通过了《行动计划建议书》。

教科文组织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报告和倡导,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濒危语言的概况、语言族群和语言专家的作用、语言濒危状况的评估、行动建议。

(一)濒危语言的概况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就濒危语言的定义和相关数据、语言濒危产生的原因及引起的后果、语言抢录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1.濒危语言的定义和相关数据:“一旦某种语言的使用者不再使用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场合越来越少,或者不再将其代代相传,那么这种语言就面临濒危。……目前世界上大约97%的人口使用着大约4%的语言,反过来就是,全世界约96%的语言由仅仅3%的人口在使用。……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半数语言,其使用人口正在减少。我们估计,到21世纪末,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取代。”

2.语言濒危产生的原因及引起的后果:“语言濒危极可能因外部力量所致,如***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的逼迫等;也可能由内部因素引发,如语言族群对母语的消极态度。内部压力往往有其外部根源,二者都阻碍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许多土著民族把自己的弱势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相联系,进而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一起摆脱歧视,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在社会中的流动性,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经济。”“每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失,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每一种语言都独特地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每消亡一种语言,我们对人类语言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方式、人类史前史以及保持世界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方面的证据都会有所减少。最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会体验到,随着自己语言的消亡,他们原有的种群和文化认同也将丧失。”

3.濒危语言抢录工作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的智慧财富”,“展现了一种对于现有知识而言可能是全新的文化视野”,“记录过程常常帮助该语言使用者重新激活其语言和文化知识。”

(二)语言族群、语言专家的作用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出,在对濒危语言的扶植和抢录工作中,语言族群、语言专家的作用不可低估。语言族群作为母语的使用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语言专家既是濒危语言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指导者,又是***策制定者、***府与语言族群之间重要的协调者。

1.语言族群的作用。“保持还是遗弃自己的语言完全取决于母语的使用者,而不是其外部成员。如果语言族群请求帮助强化其面临威胁的语言,语言专家应当向他们提供有用的专业技能,并与这些语言族群携手工作。”“在少数民族语言族群内,人们对母语的未来前景持有各种看法。一些濒危语言的使用者开始认为,自己的母语既落后又不实用。这种消极观点往往与来自某一强势语言族群的社会经济压力直接相关。不过,也有一些濒危语言的使用者全心致力于其语言的稳定和恢复,试***去直接抗击对其母语的各种威胁。这些语言族群可通过建立诸如各种日托中心、学校,或者至少以班级形式来营造直说母语的语言环境。”“在少数民族语言族群中,越来越多的人对研究工作也提出了要求:1.要求对指导研究的条款和条件享有支配权;2.要求有权享有并在未来有权使用研究成果。”

2.语言专家的作用。语言专家应该对濒危语言的数据材料进行收集、标注和分析,并积极参与教育计划。具体包括:“基本的语言学与教学训练。为语言教师提供基本的语言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技能、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训练。”“在培养读写能力和培训本地人语言记录技能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当地设立研究中心,培训濒危语言使用者去研究、记录和整理自己的母语材料。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些语言的教学至关重要。”“支持和改进国家的语言***策。国家的语言***策必须支持语言多样性,其中包括濒危语言。更多的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以及濒危语言使用者本身,都应当积极参与国家语言***策的制定。”“支持和改进教育***策。……所谓的母语教育通常并不是指少数民族语言族群的祖语(濒危语言)教育,而是指把这些语言作为教学科目来看待。……我们赞同在正规教育中使用地区性语言(通常称作“母语”),但是这种教育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语言为代价(《海牙少数民族教育权的若干建议(1996年)》)。大量研究表明,双语能力的获得根本不会削弱一个人的官话能力。”“改善生活条件,尊重濒危语言族群的各项人权。语言记录者虽然不能直接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却可以帮助***府关注被忽视群体。……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这些族群提出语言权和其他人权要求,成为***府和语言族群的重要的中间协调人……”

(三)对语言濒危状况的评估

“单独使用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评估一种语言的活力和记录该语言的必要性。语言族群 复杂多样,即使评估一种语言确切的使用人数也非易事。”因此,《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共设定了9项指标以描述一种语言的总体社会面貌,如表1。其中,用以评估语言活力(语言濒危状况)的6项指标是主要指标;有2项指标用以评估语言态度,1项指标用以评估记录的紧迫性。 除了第(2)项以外,每一项指标都具体分为6个级次。其中第(1)项“代际语言传承”的级次如表2。

就语言活力指标、语言态度与语言***策、记录的紧迫性,该报告还有相关说明。

1.语言活力方面:“任何一项指标都不应该单独使用。因为某种语言按照某项指标衡量,其安全层级排位较高,而依照其他指标则可能需要给予刻不容缓的关注。”

2.语言态度与语言***策方面:“非强势语言的保持、推广或弃用可能受制于强势语言的文化,不论这种强势文化是区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的。一个国家的语言意识形态可以激发少数民族动员整个族群来维护自己的语言,也可能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语言。语言态度可能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既能促进语言的发展,也可以导致语言的消亡。”“一个国家的***府,可能有明确的语言使用***策来管理其境内的多种语言。一种极端的情形是,指定一种语言作为国家唯一的***语言,而无视其他所有语言;另一种极端则是,全国所有语言都享有同等的***地位。但是,同等的法定地位并不能保证一种语言的持续使用和长久的生命力。”“在许多情况下,族群成员之所以放弃自己的语言,是因为他们认为别无选择,或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作‘选择’的长远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面临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要么‘坚持使用自己的母语和保持群体特性而找不到工作’,要么‘放弃母语以获得更好的生活际遇’)。事实上,保持和使用两种语言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机遇。”

3.记录的紧迫性方面:“文字材料,包括转写、翻译和注释的自然语言的视听记录材料,都十分重要。这类资料对于帮助语言族群成员确定具体任务,帮助语言学家与语言族群成员合作设计研究项目,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行动建议

教科文组织保护濒危语言规划项目国际专家会议通过的《行动计划建议书》,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分别向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下建议。

1.向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提议。一是“调查和描写已发现处于濒危的语言”;二是“积极推进对各自国家濒危语言的认定”;三是“鼓励对濒危语言进行记录立档创造各种条件”;四是“创造各种条件,为主动使用及利用这些语言提供便利,特别要明确所有相关语言在教育体系、媒体及网络空间的正当地位,遵从每个语言群体的意愿,尊重其对语言人权的诉求”;五是“培养语言群体对本族语言与文化的自豪感,确保国家之内所有语言地位平等”;六是“开发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把它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七是“在条件允许和得到国际组织援助的地方……向濒危语言的记录、复兴和促进等计划提供资金”。

2.向教科文组织提议。一是建立财***和行***管理制度:“对濒危语言的记录立档项目提供资助,特别是:新材料的记录、收集和出版;现存档案的保护;教科文组织《处在消亡危险中的世界语言地***集》的更新”;“设立强化和恢复濒危语言的项目,尤其是确保语言世代传承的语言培训计划”;“制作和传播面向语言族群的语言记录、语言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培训教材,开展和推广有关濒危语言的创造性工作”。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教科文组织的作用:“通过媒体、艺术及公共活动来增强公众对世界语言问题的认识”、;“建立一个国际网络,连接各有关组织和团体;提供有关取得成功实践的濒危语言立档、研究、教学培训计划及教材、资金来源以及参考资料方面的信息”;“通过以下方式,支持地区中心站就符合当地实际的有关项目和资源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地方工作人员从事濒危语言工作的能力;发展包括培训师资和培养后代学习母语在内的教育事业;促进不同土著群体和各机构之间的信息与经验交流”;“为探索全球化与语言灭绝的关系以及寻求在全球范围内系统的解决办法,***策制定者、专家以及非***府组织应展开合作”。

三、语言多样性

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当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为加强各国、各民族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重视,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附有《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2002年举行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为主题的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发表《第三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伊斯坦布尔宣言》;2003年和2005年,分别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草案)》。

本文将教科文组织的相关主张、建议,分成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以及保护行动建议两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据估计,世界上共有6000-7000种语言,一个国家内双语或多语并存的现象在世界上属于常态而且十分普遍。据此,教科文组织认为,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生态多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每个人都应当能够用其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每个人都有权接受充分尊重其文化特性的优质教育和培训;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加其选择的文化生活和从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动,但必须在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范围内。”“在保障思想通过文字和***像自由交流的同时,务必使所有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言论自由,传媒的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和科学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知识,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达和传播手段的机会等,均是文化多样性的可靠保证。”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强调:“保护区生物学应该与保护区语言学并行发展。研究者不但要探究这种并行发展,而且要研究世界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也要研究这种多样性在各个层面上确实的原因和后果。这种联系本身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表明,生命多样性包含着自然、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有效实施,《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提出20个具体目标。其中有关语言多样性的目标有7条:“保护人类的语言遗产,鼓励用尽可能多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提倡在尊重母语的情况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实现各级教育中的语言多样化,鼓励自由学习多种语言”;“在必要时,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纳入到教学工作中,以保存和充分利用有关文化所特有的交流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促进‘数码扫盲’,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作为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 教学手段,提高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能力”;“促进网络空间的语言多样化,鼓励通过全球网络普遍地利用所有的公有信息”;“鼓励世界传媒和全球信息网络制作、保护和传播多样化的内容,并为此加强公共广播和电视机构在开发高质量视听产品方面的作用,尤其要支持建立一些有利于更好地传播这些产品的合作机制”;“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特别是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和战略,反对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方面的非法买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以及保护行动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之一,其中包含语言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作用。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具体定义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满足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以及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的阐述,本文归纳为四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动力,与文化多样性一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的保证。(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之间具有内在的依存关系。(3)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具有传递特性、价值观和意义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具备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性质,故不应被视为仅具商业价值的商品。

2.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威胁的原因及保护行动的建议。教科文组织认为,信息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所推动的全球化,为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同时也给文化多样性带来了挑战。各种冲突、过度商业化、不受控制的城镇化以及乡村的衰落,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脆弱,面临消亡或被边缘化的危险。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缺乏保护这种遗产的资金,而这一点尤为突出。

鉴于此,《第三届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伊斯坦布尔宣言》(2003年)指出,各成员国***府和教科文组织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够生存并传播。其倡导的行动要点如下:

(二)同意制定认定、保护、宣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尤其是信息和教育方面的***策……

(三)在各国***策框架内和合适的层次上,努力鼓励研究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遗产清单和登记档案,制定法规条例和建立适当的保护机制……

(四)认为在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享有人和从业人员开展密切合作的框架内,向所有相关***府机构,即***府、地方和地区团体、科学机构、教育机构、民间社团、公共和私营部门及媒体等展开咨询湃促使其参与,是合适的而且必要的;

(五)赞同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宣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计划;

(六)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如建立财产确认机制、最佳实践名录和网络创作方式,动用各种资源和促进共享非物质表现形式国家之间的磋商;

(七)秉着国际团结的精神,尽力给予阿富汗这类国家以及遭受贫困、冲突和危机的地区以特别关注,并在必要时加大援助力度……

(九)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成员国通报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等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情况,这类信息有利于成员国进一步制定各自国家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

其中除了第六项和第九项是对教科文组织的呼吁外,其他各项均是对各成员国的建议。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6

有关环保方面的警示标语欣赏1、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2、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3、保护戈壁植被,防止沙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4、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5、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7、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8、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9、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减少水土流失。

10、保护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11、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12、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13、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14、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15、垃圾回收,保护地球,举手之劳,参与环保。

16、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17、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18、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19、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20、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21、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

22、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23、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

24、促绿色消费,做绿色选民。

25、地球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不要旁观,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有关环保方面的警示标语分享1.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2. 爱护我们的地球从点点滴滴做起

3. 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4. 酸雨是地球万物的共同敌人

5.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6. 索取资源力求简单,利用资源转化完全

7.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平衡

8. 欲揽春*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

9. 保护生物多样性

10. 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11. 积极推展减废运动,落实做好废弃管理

12. 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

13. 遵守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

14. 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降低

15. 种树种草,有利环保

16.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17. 草儿可爱,大家爱

18. 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

19.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环境

20. 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21.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共有家园

22. 距离产生美,谢绝亲密接触

23. 绿色——生命之源

24. 建设绿色企业,坚持绿色经营

25. 种一棵树,种一枝花,世界会更美好

有关环保方面的警示标语推荐1. 多栽一棵树,就给人类多增添一丝生存的希望。

2. 朋友,请给鸟儿多一片温暖的天空,请给鱼儿多一点娱乐的天地。

3. 含一滴水,还一份真情!

4. 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更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5. 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的地球。

6. 让我们为地球妈妈共同撑起一把绿伞。

7. 我们为天然资源越来越少而伤心,地球为我们破坏资源而哭泣。

8. 利用地球资源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得更久。

9. 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地球充满绿色。

10. 保护环境,有益健康。

11. 没有绿色,生命就没有希望。

12. 你是否听见,地球妈妈在哭泣。

13. 把绿色还给地球。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7

关键词:***标语 爱国主义教育 作用

1965年,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的维修过程中,一个工人在修补墙体时不小心揭起了一大块墙皮,发现下层有许多文字性的东西,迅速引起了在场的文物专家重视。通过逐步的发掘,呈现出的是一幅幅完整的***标语,总共有15条二千多字数的标语,考证书写时间为1927年秋收起义至1936年土地***期间。旧址内标语文物的重大发现,既为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也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标语的历史沿革与大体分布状况

大***失败后,***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幸存下来的***人也转入地下战斗或山区战斗。已基本失去经济来源的***组织一方面要继续***发动群众,一方面要堤防***派和土豪劣绅的屠杀围剿。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方便简洁的墙体书写标语的宣传方式便产生。缺少笔和墨,宣传员就地取材,拿起一支破扫帚,粘上一种乡间漆匠用来调制“土漆”的铁红颜料,在乡村的房前屋内的墙壁上书写标语,既省钱省事,又写得快而不容易被敌人逮到,敌人想毁坏也不容易且成本高。所以,这种方式很快被广泛采用。

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转战湘赣边,从而在湘赣边界带来了乡村***标语宣传的蓬勃发展。到后来的转战浏阳、平江、万载的湘赣***根据地的红五***及各地的苏维埃***府,在湖南的浏阳、平江、炎陵、茶陵、汝城与江西的万载、宜春、井冈山地区保存下来大量的土地***时期留下的墙体***标语。现今,湘赣两省统计幸存的标语已不足1000条,亟需系统保护。

二、***标语的历史特性

通过大量的走访研究,领略到这些散落在乡村的***标语,是研究我***领导和发动群众从事***斗争的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它们普遍存有以下特性:

1、 内容丰富,不拘格式。

这些***标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宣传***策,反映纲领的;如: “中国***十大***纲”等。有号召群众,勇于***的;如“工农兵团结起来,实行武装***”等。有策反敌***,优待俘虏的;如“欢迎白***反水拖***来投红***”等。有维护权益,增加待遇的;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等。而且,这些标语体裁多样,不拘格式。体裁有公文,也有诗歌。字体有行书、楷书、草书,交叉使用,变化多样。

2、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当年书写这些标语的红***战士、宣传员都是来自群众或热爱群众的知识分子,懂得如何抓住农民心里面的需求,把握受授群体的文化层面,在宣传***的***策时能更好的结合生活加以推行。所以,这些标语的内容都是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通俗而融入当地文化习俗,以便农民容易理解和传播。如 “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等。都是士兵和农民看得懂,读得顺的语句。

3、 题材新颖,形式多样。

在众多标语中,许多提法是很新颖的,是结合实际需求将我***的一些***策和纲领进行总结性的提炼,采用更便于农民接受的简洁提法。如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旧址前照壁上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男女平权”在当时也是一种很新的提法,面对受封建思想影响几千年的农村传统文化,提出平分土地、男女平权的思想,在农村不亚于是平地惊雷。在表现形式方面,这些标语更是多彩多样。有纯文字的标语,有***文并茂的标语,也有纯***画形式的***画标语,每一种都是贴近农民们易于接受的形式。

4、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从自然特性上分析,***标语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一旦依托的载体“墙”被破坏,就不可再恢复。这些标语一般都是散落在乡村的各个书院、祠堂、群居大屋等公众性的老房屋比较多,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加上风吹、雨淋、日晒及人类活动的破坏,已消失近60%。

5、 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文化资源。

***标语是一种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文化资源。这些标语的内容不仅包含着反映那个时代的各种社会关系,更突出反映了各个阶级情况及斗争状况,是一部反映历史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集锦。譬如:在不同的年出的标语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是不同的,1927年左右的标语主要是反对***派的屠杀***策;1928—1929年的标语主要是号召开展土地***和扩大红***的宣传;1930—1936年的标语主要是巩固和保卫苏维埃***府和猛烈反击等。

三、***标语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1、为完善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当代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是一个辩证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标语的展示为完善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项新的内容,通过对此项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对了解***在***低潮时期如何创新宣传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是***取得***胜利的一种保证。

2、是当代***类纪念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陈列内容不可或缺的文物展示的重要补充。

文物是一个精品陈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样,整个陈列就活起来了,变得有血有肉,才能更好的发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宣传作用。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陈列中,将十几条挖掘出来的标语布置在展线中,使游客眼前一亮,这种文物或许是别的地方很少见的,或是只是听说过,电影里看到过,从未真的如此近的接触过。而且,当讲解员讲到这些标语背后的故事时,更是深深的印入他们的脑海,记住了先辈们的伟大。

3、是丰富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受授教育的新渠道。

如今,幸存的***标语大部分还散落在偏远的乡村之中,条件十分艰苦,道路十分崎岖,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励志的好去处。可以利用假期或某个活动,将观众或青少年组织进行励志寻迹,感受当年红***的***艰辛。这样,既可以增加观众和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受授渠道,又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精神。

4、是一种激发民族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实物见证。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8

关键词:原真性;旅游;遗产保护;演变;差异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由于被运用于多个语境和层面,原真性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概念”(Golomb 1995)。的确,原真性概念在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在相互传播与使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不断为原真性提出新问题,再加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原真性概念理解越发困难。

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原真性概念理解差异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清原真性概念在两个领域间的不同演变路径及其理解差异十分必要。本研究拟从authenticity的中英文词义人手,分析该词两种不同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并进行分析比较。

一、“Authenticity”的起源及其中文译法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程度(阮仪三、林林,2003)。“authenticit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il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诚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l,1994)。

“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1964),在汉语中能与“authenticity”相对应的术语是用于鉴定文物的“真品”一词中的“真”,但仅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uthenticity”的“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中的相关理解,曹娟(2005)、徐嵩龄(2005:105)认为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但此前,张松(2001)、阮仪三、林林(2003)在讨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时就已经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同是文物背景的学者也有将其译为“真实性”(张成渝、谢凝高,2003;张成渝,2004),国家部分机关的相关正式文件也译为“真实性”。

“Authenticity”引入旅游研究领域源于对现代社会失真性(inauthenticity)的认识。美国历史学家Boorstin(1964)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大众团队旅游称为“伪事件”(pseudo-event),是一种“失真”(inauthenticity)。与之相反,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1973、1976、1989)则认为旅游者生活在现代化、异化(Mienated)的社会中,真实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们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寻找“authenticity”。社会学研究者王宁(1999)在将MacCannell的“Authenticity”概念介绍到中文语境中时,将其译为“本真”。但在哲学研究领域,早在1991年就有人将“authenticity”译为“本真性”(杜维明,1991:49)。

其实,“真实性”一词早在中文语境中存在,只不过是多用于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从可查文献来看,“真实性”早期含义主要是针对“真”与“实”,“假”与“虚”而言,如纳扎罗夫(1953)关于电影纪录片真实与否的讨论,杜岫石(1959)、金岳霖(1959)关于真实与正确的哲学讨论等等。或许缘于语言习惯,后来旅游界常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吴忠才,2002;于岚,2003;吴晓隽,2004;钟国庆,2005;田美蓉、保继刚,2005;陈勇,2005;王晓跷等,2006)。

综上,“Authenticity”的中文译法各有背景,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原真性”与“本真性”的词义基本相似,“原”指“原生的”,“本”指“本来的”,只不过目前社会学界、民族学界通常译为“本真性”(最近也有译为“原真性”,如马晓京(2006),而文化遗产保护界常用“原真性”,与之相比,旅游界常用的“真实性”更强调旅游者的体验,但由于“真实”失去了“authenticity”中“原初的”、“本来的”含义,与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相背,根据英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译为“原真性”应该更符合原意。

二、遗产保护法规与文献中原真性概念的演变

根据曹娟(2005)、徐嵩龄(2005)的研究,原真性概念大致经过以下几部国际法规文献的发展与完善:

《威尼斯》。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了“第2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简称《威尼斯》),《》首次明确提出“使它们(历史古迹)能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威尼斯》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最早的状态”(theunderlying state)而且要保护“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the valid contributions of all periods),“不能改变布局和装饰”,“要保护古迹周围环境”,等等,充分表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概念内涵,即“最初的状态”与“当时的环境”。

《奈良文献》。1994年11月,日本文部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罗马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日本奈良组织召开“与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的原真性”国际专家会议并形成《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简称《奈良文献》)。《奈良文献》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原真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原真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持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巴拉》。在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一系列探讨中,澳大利亚的《巴拉》(The Burra Charter)是一部对原真性概念也有重要影响的法规,它针对原真性原则提出遗产保护方式可以包括维护、保存、恢复、重建、兼容性利用、利用、适应性改变、展示等多种方式,接纳了“重建”等符合亚洲文化遗产特征的遗产原真性保护方式。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99,2002,2005)将遗产价值认证直接与遗产的原真性联系起来,并明确指出遗产申报必须经受“原真性检验”(testof authenticity):“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property)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原真性标准”;每项被确认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原真性的检验”。自此以后原真性概念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受到世界各国遗产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现存实物必须是历史上遗留的原状,并规定原状是指实施保护工程以前的状态和历史上经过修缮、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能够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局部坍塌、掩埋、变形、错置、支撑,但仍保留原构件和原有结构形制,经过修整后恢复的状态;文物古迹价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环境状态。并提出了具体的鉴别、修复、保护工程的技术要素。所有这些理念都充分考虑了中国特色的古迹与文物保护要求。

当然,迄今各国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仍有差异,关于它的发展与完善仍在不断的进行中。总的看来,近几十年国际遗产保护的法规与文献中关于遗产价值识别或遗产保护观念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原真性概念的演变过程:从纯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到可移动物质遗产,从物质遗产本身到物质遗产的非物质元素,从遗产价值标准的欧洲化到遗产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遗产保存到遗产保护与利用多种方式并存,并开始关注遗产与人的关系,关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见表1)。

三、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概念演变

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来源于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研究,但借用自早期博物馆研究(Trilling,1972),随着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1973)将原真性概念延伸到旅游研究领域,它很快变成一个热门话题。但随着原真性概念的广泛运用,其内涵的不明确性与使用局限性日益暴露。批评家质疑它的可用性与正确性,支持者用它来解释旅游现象,成为旅游研究领域批评、改进与再批评的热点问题。Wang(1999)将原真性概念分为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几个类型:

客观主义的原真性(objeetive authenticity)。对原真性的客观主义方法研究以Boorstin(1964)和MacCannell(1973,1976)为代表,二人把原真性当作旅游客体内固有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在看待旅游者追求这种原真性的能力和动机方面,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Boorstin(1964)认为游客既没有获得原真性的能力,也没有追求原真性的愿望,而MacCannell(1973)则认为游客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虚伪,他们出游目的就是追求原真性。在客观主义的原真性概念中,不管是Boorstin所批评的“伪事件”(pseudo-event)还是MacCannell所提出的“舞台化的真实”(staged authenticity),其衡量标准都是基于博物馆情境下的对旅游客体原真性的判断。他们的这一主张招致了多种质疑和批评,其主要批评在于原真性在现实中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专家、学者所判断的不真实或“舞台化”对旅游者而言则有可能是真实的(Wang,1999)。

建构主义的原真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Wang(1999)将建构主义的原真性概念概括为:(1)绝对客观的、静态的起源或“原物/原作品”是不存在的;因而没有一种“原物/原作品”意义上的绝对真实(E.Bruner 1994);(2)真实或不真实是一种人们看待、解释事物的主观结果;因此对于真实的体验是多元(pluralistic)的而非单一的;(3)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不同文化和民族来说,原真性是旅游客源输出地的游客基于其期望甚至刻板印象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所贴上的一种标签。在效果上,旅游者确实在寻找原真性,但他们寻找的不是客观的原真性,而是社会建构的原真性。旅游目的或其他事物作为原真性被体验不是因为他们是原物或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作为标志或原真性的象征被认识到(Culler,1981);(4)曾经是不真实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一个“突现的真实”过程后会被重新定义为真实(Cohen,1988)。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者寻求的原真性不再是Boorstin和MacCannell所指的客观的原真性,而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原真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Wang,1999)。

后现代主义的原真性(Postmodernism 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在对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的认识上,代表着一种比建构主义原真性更激进的观点,他们完全不把“不真实”(Inauthenticity)当一回事(Wang,1999)。他们的核心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1)“真”、“假”其实没有严格边界,“真真假假”其实经常相互替代。Eco(1986)用美国迪斯尼乐园的例子来说明真假的界限,他完全解构了原制品与复制品、符号与现实等之间的界限,抹杀了“真”与“伪”的界限,进而也解构了原真性的概念。(2)现代技术可以使“假”变得比“真”还真,“假作真时假亦真”。Baudrillard(1983)用柏拉***的“虚像”(simulacra)来解释真实与虚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虚像的发展经历了“伪造(counterfeit)一复制(copy)一仿真(simulation)”的过程,而现在的世界正是一个“仿真”构成的世界,它允许没有“原作品”,没有“起源”,仿真(simulation)和虚像(simulacrum)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已达到了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境界。“表演的原真性”可以替代原物,因而也可以起到保护脆弱的旅游文化(Cohen,1995)。

存在主义的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存在主义原真性概念并非源于旅游研究领域,它主要与人类存在的意义、幸福的意义、人对自己的意义等话题有关(Carol J,Steiner and Yvette Reisinger,2006)。其早期含义是“人在某一时期对自己的真实”(Berger,1973)。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王宁 (1999)将游客的原真性体验分为个体内部的原真性(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与个体之间的原真性(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两个维度,并认为既使旅游客体是假的,但游客会在旅游活动的激发下放松自己找到个体内部的原真或者个体之间的原真体验。当处于存在的原真状态时,人们感觉自己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发现旅游客体是原真的,而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约束,能够参加非同寻常的活动。

此外,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 authenticity)。在存在主义原真性概念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同时,持批评观点的学者仍然认为这种原真性在强调旅游者追求原真自我的同时忽视了东道主社会(李旭东、张金岭,2005)。美国学者Wang Yu(2007)也指出客体的原真性与存在的原真性(与自我相关的原真性)之间并非毫无联系;而且,通过某种机制这两种类型的原真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她认为原真性有三个层次――客体、自我(主体)和家。她认为除了客体层面的原真性和自我(存在)的原真性之外,与家相联系的原真性(home-related authenticity)亦是理解旅游者追求原真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游客旅游是为了逃离熟悉的环境,却又不断“在他乡寻找故乡”,在“陌生中寻找熟悉”,Wang Yu将这种原真性理解为“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 authenticity)。其核心思想包括:(1)事先对“他者”的想象――这种原真性主要是与客体相关的,而且受大众传媒、旅游文献、旅游指南等影响;(2)旅游者本能地寻找“家的感觉”,在陌生中寻找熟悉,在他乡中寻找故乡。(3)东道主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创造和提供符合旅游者需要的原真性的旅游产品。Wang Yu提出的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 authenticity)的概念事实上是一种客体(东道主社会)和主体(旅游者)共同建构的原真性。这个概念强调了客体和主体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建构的、舞台化的遗产文化何以被旅游者所接受。wang Yu超越了对“原真性”概念的二元理解。但与此同时,定制化的原真性的问题在于当这种二元对立消除后,东道主社会是否可以提供每个个体旅游者认同的原真性遗产文化以及如何提供。这种定制化的原真性必然是多元的,而最终的结果可能就如wang Yu自己丽江案例研究所说:在旅游地“旅游者可能随处发现也可能无法在任何地方发现‘本真的纳西文化’”。

总的看来,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概念虽然最初源于博物馆研究领域、哲学研究领域,但在旅游研究中却是从关注旅游者动机与旅游者体验开始,这也就奠定了其概念后面的演变过程,即基本上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真”与“假”,尽管客观主义原真性更强调客体本身的“真”与“假”,但这种“真”与“假”也只旅游者辨别能力范围内的真假,建构主原真性则开始认为旅游者所关注的客体“真”“假”是被社会建出来的,其本质仍是从旅游者角度来判断的“真”与“假”,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完全放弃了原真性概念,可以不作考虑。存在主义原真性完全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自身开始分析“真”与“假”的感受,实际上是将原真性概念的视从主体对客体的关注与判断转向了主体对自身的关注。“现实存在主义”的原真性提出的“定制性原真性概念”又重新将原真性理解拉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但却不是将客体放在一个被动的“判断”与“鉴定”“真假”的位置,而是认为客体是根据主体的需要而主动建构的一种“真”的场景(见表2)。

当然,西方旅游研究中对于“原真性”概念争论只是一种理解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的一种视角,原真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本身就说明了“原真性”并不是一个“静止、客观、固定的标准”或“某种产品或吸引物的固有属性”,它往往是主观的、建构的以及不断发展和被创造的,对原真性概念的分析将有助于研究旅游地管理、文化商品等多个热点问题。

四、原真性概念的演变路径与理解差异比较

首先,从学科背景看来,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概念是以考古学、博物馆学为基础,而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则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学科背景不同,其最初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遗产保护研究更多地关注遗产保护的标准与实施技术细则,而旅游社会学者则关注旅游社会现象的解释。

其次,从研究与争论焦点来看,遗产保护界因国际文化差异及遗产特性的不同对原真性标准理解不同而产生争议,争论原真性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一个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而旅游研究领域则从解释旅游社会现象,增强旅游者体验、管理旅游地的角度来讨论原真性的概念,但由于旅游产品类型不同、旅游场景不同等旅游形式多样化的特征而形成对旅游体验的多角度解释,其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旅游现象。

第三,从发展过程来看,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概念经历了从强调物质遗产的本身到强调物质遗产相关的非物质元素,从强调物质遗产的现状到强调物质遗产的时空演变过程,从物质之间的关系到强调物质与人关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则从分析旅游主体对客体的“真假”辨别到讨论旅游客体“真”与“假”的构建模式,再到完全从旅游主体的“真”、“假”体验态度,然后发展到旅游客体与主动的互动构建模式。二者都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但其演进动力不尽相同。遗产保护界的演变动力是世界各国遗产保护界的实践,推动世界公认的、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遗产保护的标准,而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演变动力却在于解释不断出现的新的旅游现象,对旅游活动与旅游地管理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从发展趋势来看,遗产保护界将原真性概念不断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扩展到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并且这一概念在相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不断地推进世界各国的各类遗产保护与保存。旅游研究领域也将原真性概念从主体关注不断向客体及主客体互动关注不断推进,使原真性概念的内涵边界不断放大(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原真性概念在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之初就没有局限在文化遗产范围,而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延伸到任何其他旅游客体对象进行讨论,并且已经在业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如近年来旅游业界以“真山真水”为宣传口号的旅游“寻真”运动日益盛行,这一现象说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需求者都已经开始关注旅游活动中“真”与“假”的问题。

五、原真性概念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的理解逻辑框架

如前所述,遗产界关注物质但日益向非物质元素聚焦,旅游界关注现象但日益转向互动分析。鉴于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基于两者互动之间的研究,原真性概念有必要充分吸引各自的优点,在研究中予以全面考虑(见***1):

关于客体原真性理解。根据遗产保护界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在徐嵩龄(2005)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原真性的理解要素分解为遗产的地点、位置,形态、法式,形式(指非物质艺术的表现形式)、器物,材料、材质,环境,技艺,功能,精神、情感,原住民社区(生活方式、艺术传人),相关事件、人物与地方,时序变化等12个方面。在旅游研究中,于客体本身的“真”与“假”辨别的复杂性,以及旅游主体“真”与“假”的辨别能力限制,因而也只能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客体“真”与“假”对旅游体验的效果,为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提供依据。

关于旅游主体的原真性理解。遗产保护界基本上只关注客体本身,认为遗产本身一定是可以用一个绝对标准对真与假进行衡量,但旅游研究中却将旅游主体即游客自身是否有“真”与“假”的体验作为关注的焦点。不过从长远来看,游客对客体原真性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受客体原真性标准的普及程度有关,因此遗产旅游研究中主体的原真性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主体的原真性体验。

关于旅游介体对原真性的影响。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旅游者知识能力等原因,旅游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旅游介体的影响,这些介体包括宣传媒介、旅游服务机构等,他们对旅游客体的宣传、介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原真性的认识。因而媒介对客体的构建方式与传播途径,以及媒介对主体即旅游者对客体的认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旅游原真性概念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因此遗产保护界在研究客体的固有标准时也要注意对这些标准信息的传播与普及,保证遗产原真性在媒介中建构的准确性。

六、结论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9

[关键词]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立法保护

一、言语类传统艺术的界定及其外延

言语类传统艺术是指某一区域内的个体或者群体,借助语言和文字这两大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所表达的传统文化所创作的体现了该区域范围内所有成员的共同的文化传统,并由族群内成员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有创造性的艺术成果。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外延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食、民间传说、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个体(团体)商品或服务标记以及天然、传统地理标记和未公开的传统知识。

二、言语类传统艺术的特点

(一)本真性

本真性是指这类传统艺术的最初来源是利用大自然的天然元素和生产生活等文化事项作为创作或发明源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而来的。比如,侗族大歌《蝉之歌》《青蛙歌》中模仿蝉鸣蛙叫;苗族美食“酸汤鱼”,侗族美食“腌鱼”“腌肉”,都以“酸”和“辣”为主。这是由于地处贵州黔东南的世居苗族、侗族居住在潮湿的山区。苗族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音译;laòchuaň形容走路无力的样子)”的说法。

(二)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言语类传统艺术要坚持原汁原味。任何传统艺术,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传承保护传统农业知识时,应该充分考量传统农业知识与民间文学的渊源关系。比如,土家族的蓐草锣鼓、汉族的祈雨戏以及与农时相关的宗教仪式(如开秧门、鞭春牛、招龙节、吃新节等)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区域性

传统艺术都有自己固定的流传区域,在该区域内所有成员对所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文学艺术都耳熟能祥。比如,苗族长篇爱情叙事歌《仰阿莎》就流传于贵州黔东南州及周边的毗邻地区;侗族的侗戏、民间故事传说《珠郎娘美》流传于都柳江流域的南侗地区;瑶族的“瑶浴”只流行于瑶族一支“过山瑶”居住的山区,具体是指贵州黔东南从江县的西山和翠里两镇及与之毗邻的广西北部山区。

(四)活态性

活态性是指言语类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那一个一个鲜活的并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的行为方式的文化事项。比如,侗族大歌传承的习俗“吃相思”或“吃乡思”即一年一度的村与村、寨与寨、乡与乡的赛歌会,成为南侗地区在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间活动。

三、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保护

(一)理论基础

1.私权属性。人类第一部著作权是1709年英国安娜女王颁布的《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印刷成册的***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但随着封建王室的“特许权”逐渐失去效力和市民阶层主张的私权化运动的高涨,英国出版商主张“……作者与出版商对作品以及将该作品物化的书籍均享有所有权”。[2]到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以后,“精神所有权被理解为一种排他的、可对抗一切人的权利,是所有权的一种”。[3]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交易是资本主义社会遵守的重要法则。马克思认为:“从法律上看,这种交换的唯一前提是任何人对自己产品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4]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知识产权范畴的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具有私权性质2.人权属性。人权属性是源于自然法的理论。其中,洛克的“劳动—财产”学说最具有代表性。洛克认为:财产作为人们生命和自由权的基础,既不是来源于君主的赋予,也不是来源于人们的协议,而是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府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府未经人民的同意不得取去人民财产的任何部分。[5]号称“国际人权宪章”三大板块的《世界人权宣言(1948)》《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1976)》《公民权利和***治权利国际公约(1976)》,其中《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人们有自由参加、享受和分享文化科学活动和由此带来的物质精神利益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家公约》《公民权利和***治权利国际公约》同时都明确规定,人民的自决权是获取***治地位的前提,也是人民谋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决权的集体权利性质和自主决定传统文化遗产命运的内涵要求,正好迎合了传统部族或群体维护和控制民间文学艺术利益的需要。”[6]但发达国家借强势文化的地位,随意无偿使用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艺术资源,赚得钵满金满已屡见不鲜。比如,好莱坞利用“花木兰”赚20亿美金等案例数不胜数。于是在WIPO召开的“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遗传资源保护”的讨论会上,土著代表提出“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和遗传资源同他们的前提和土地有着精神上、文化上甚至是宗教上的密切联系。剥夺土著民族的这些知识和自已,将侵犯土著民族的民族自决权”。[7]3.体现了对文化主权的尊重。文化权利是一项国际人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属于国家文化主权范畴。举例来说,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的苗族医药、蜡染、侗族鼓楼建造技艺和瑶族“瑶浴”等,其知识产权分属于苗族、侗族、瑶族三个民族共同所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拼***。

(二)确权原则

1.促进知识传播。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认为:自由交流和表达意见是最重要的人权,所以除法律规定以外,人们有发表意见、写作和出版的自由。可见,对著作权的保护已提高到认识基本人权的高度。联合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报告指出:“文化自由是一种集体自由,指的是人类群体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真正的文化自由是集体自由的保障,不仅保障集体利益,也保障集体之中每个人的权利。”“通过保障不同的生活方式,鼓励创造性、尝试和多样性……正是多文化社会所产生的多样性,以及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创造性,使这些社会更具有创新能力、更有活力,生存繁衍更加久远。”[8]2.“公共领域”制度的主张趋势。“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哈贝马斯的主张,认为“市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私人利益和国家权利领域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讨论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并形成一致意见的公众舆论,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国家与公共权力形成,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9]作为传统技艺、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知识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语言类知识产权私权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国家或整体利益的渗透,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趋势不断扩大。比如,著作权自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充满了浓浓的私权味道,但在司法实践中从来就没有被当做绝对的私权,而是带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私权。专利权在传统意义上一直以来被视为财产。20世纪以后,随着“法律社会化”和“私法公法化”的立法趋势发展,逐渐模糊了国家***治和市民社会的分歧。商标权的本意是强调私权,但商标权的保护,则是平衡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平竞争,这样的公权化渗透使其私权属性打上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的烙印。3.保护创作者利益。任何对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造和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体和群体都应该成为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作者,都应该得到保护。WIPO于2006年10月发表的《保护传统文化/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草案:***策目标与核心原则》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定义,明确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特征之一是“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创造物”。[10]另外,作为传统艺术组成的重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11]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如本民族语言、人类起源传说、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节庆礼仪、宗教禁忌等)。民俗学理论认为,每个生活阶层的人都有可能是传统艺术的创造者,而且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每一个讲述者、表演者或演示者都可能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变异做出贡献。[12]换种说法就是,个人创造加上集体再创造是言语类传统艺术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侗族大歌作为言语类传统艺术,在清朝清乾隆年间,相传侗族大歌最顶盛时期,在南侗地区有陆大用、吴万麻、吴金随三个著名的歌师,后世人称为“嘎大用”、“嘎万麻”和“嘎金随”(“噶”侗语,意为侗歌),翻译过来就是陆大用、吴万麻、吴金随创作的侗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南侗地区流行的侗族大歌曲目有80%是他们创作的,或后人用他们的曲调填新词创作而成。4.利益均衡。所谓均衡(平衡),是法律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形式”。[13]知识产权制度是在追求信息的生产、专有和应用之间达成平衡。它涉及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14]创造言语类传统艺术是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但传承传统艺术也是同样重要的。因此,言语类传统艺术的创造者(包括传承人个人和来源族群),就传承人个人而言,是源自于个人的智力劳动创造,同时还借鉴了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元素,如土著语言、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禁忌等;就来源族群而言,是出于本民族自身的发展而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并自觉地在族群内部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和群众基础。因此,承认保证传承人个人和来源族群体,对这一知识信息产品的专有权和处分权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者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会忽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使用者(以营利为目的)也努力追求使用权的最大化。因此,创作者以国家授予所有权的方式享有合法权益,并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和精神审美愉悦,这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宗旨之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分强调所有权,私人利益膨胀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担忧。另外,由于知识信息产品所固有的特性:公共性和共享性,加之知识产权保护的宗旨,都要求知识信息产品为社会大众充分应用,以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

四、言语类传统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路径

(一)现有知识产权框架下的保护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的作品指文字、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摄影、建筑等13个类别的创作作品。而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符合《著作权法》和《实施条例》的创作作品理应受到保护。另外,言语类传统艺术成果中含有大量的“实用艺术作品”,如刺绣、制陶、银饰锻造等创作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其划为“实用艺术作品”的范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写的《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词汇》的解释,将“实用艺术作品”界定为“具有实际用途的艺术作品,而无论这种作品是手工艺品还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实用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意思作品,是造型艺术之一”。[15]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权法》的保护。现行的专利法明确规定保护的对象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创作作品。传统艺术中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和一切基于传统创新和创作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成果适用专利权的保护。3.关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可以采用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地理标志权”予以保护。即“本协议所称的地理标志是识别一种原产于一成员方境内或境内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区的商品的标志,而该商品特定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基本上可归因于它的地理来源”。[16]《中国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六条也涉及“地理标志”的保护条款,所谓地理标志即“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17]作为传统艺术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项目都有自己的流传路线和区域。比如瑶族药浴,只是“过山瑶”(贵州省从江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毗邻地区)这一支瑶族内部传承。又比如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只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域即都柳江流域包括贵州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三江等地区。4.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专项立法保护。***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是有关传统工艺美术种类、技艺保护、发展和提高的行***法规。该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18]因此,言语类传统艺术中的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可以参照其给予保护。5.关于“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条款保护。该法明确规定:“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9]

保护动物的标语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要注意透过外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才能在心灵上产生情感的激荡,才会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从而进一步产生环境道德需求,在逐步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责任敦促下,促使自己去规范自己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责任心是属于健康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就都应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语文教科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山河秀丽、壮观迷人的风景,感受树木、花草神奇美妙,了解动物世界中鸟、兽、虫、鱼的可爱有趣,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进而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调动起学生对社会一种责任的关注,使学生在产生要保护好自己及他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改变遭受破坏的环境的强烈的想法。在这种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的感情的驱动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也在不自觉中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环保行为和感情的深化下,逐渐形成的社会责任内驱力驱使着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己,并带着责任去影响家庭,甚至辐射到范围广泛的人群中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优美动人的课文内容的吸引,用不着老师的说教,学生自然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要让绚丽多姿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们永远生活在我们周围,在这种无意识的保护动植物的感悟下,逐渐使学生形成和发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在拓展延伸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谈到,见到各种报刊新闻报道有关破坏树木、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消息,他们都倍觉痛心,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还谈到如果当时自己在场,就会告诉伤害动植物的人们,动植物是那么美丽可爱,是它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显得这么生机勃勃;如果有一天,动植物们在世界里缺席,那世界将会是多么单调、枯燥、毫无生气,世界也将是个缺陷的世界。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和植物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学生在学习中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动植物生长得好。地球上要是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激发起学生自觉地学习保护动植物的知识,自觉进行保护动植物,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都应和谐相处的道理,自己还有责任去社会中宣传这类环境知识,让全社会都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环境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

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展现提供的资源只是一个范例。学生在相关的课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这就促使学生要去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拓展延伸,使知识得到更好的迁移内化。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钻研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结合语文学习实践开展环境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助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保护动物的标语10篇

学习

环境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作文10篇,内容包括环境作文,环境优秀作文精选15篇。Ifeveryonemakescontributiontoprotectingtheenvironment,theworldwillbeemuchmorebeautiful。Inaword,ifeveryonepa

学习

远程研修工作总结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远程研修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远程研修工作总结,远程培训研修总结通用六篇。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

学习

爱情童话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童话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童话故事,随笔爱情童话100篇。她并未放弃,而是选择在心中延续这种暧昧。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断地为她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加分。可这场暧昧,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局。她只不过固执地在心中堆砌一个和他

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鱼游到了纸上10篇,内容包括鱼游到了纸上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学习

睡前故事哄小孩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睡前故事哄小孩10篇,内容包括睡前故事哄对象专用,哄宝宝睡觉睡前故事。3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愿意自己按时睡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回忆平时生活中睡前的情形。材料准备:《爸爸不睡觉》繪本课件,《摇篮曲》音乐与播放器。活动过

学习

二年级册语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二年级册语文,内容包括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桃花、笋芽、竹笋、乐曲、呼唤、轰开、粗重、世界、温暖、叫喊、山冈、呼唤、浇水、抽出、抽水、弟弟、哥哥、花骨朵、骨头、安静、躺在、养病、终于、拐骗、

学习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更新,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多久一次。(三)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学习

成全善良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成全善良10篇,内容包括成全善良的文案,成全的善良。那位奶奶突然笑了:过,过,丫头谢谢你噢,不用搀我,我扶着你的肩头更得劲。呵呵,就这样我和老奶奶开始过马路。平时我过马路都是飞过去的,老奶奶腿脚不灵便所以当我们走到马路中间

学习

个人申报材料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申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自己写申报材料范文,个人申报材料设计模板。为了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王青梅老师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总结工作的成败得失,同时积极向同事请教,借鉴别人的可

学习

端午的诗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诗句100首,端午的诗句佳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

学习

国庆板报设计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板报设计10篇,内容包括国庆板报大全文字,国庆板报及设计理念。1、文字的字数一定要事先计算好,学习一些可有可无的学习删去,以达到文字能够完整且美观地"放"到设计版块内。2、标题最好单列出来,且不一定放在段首,可置于段中

学习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神舟十号太空授课10篇,内容包括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全过程,神舟二号太空授课完整版。

学习

就餐协议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就餐协议10篇,内容包括就餐协议书范文,就餐协议。为规范单位餐厨垃圾清运管理,根据《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以及市、区***府有关餐厨垃圾处理工作要求,甲方安排餐厨垃圾清运服务,乙方配合甲方清理餐厨垃圾。甲

学习

监理毕业设计总结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监理毕业设计总结,内容包括监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监理毕业设计答辩问题及答案。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通过对浙江省18所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调研,基本情况如下。(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现

学习

环保标语大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标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旅游景区环保标语,安全环保节能标语。3、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4、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5、拥有绿色人类将不会失去梦想6、爱青山绿水爱蓝天白云让生命在爱中每时每刻充满活力7、养殖

学习

环保标语口号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环保标语口号10篇,内容包括厂区环保标语口号大全,生态环保铁***口号创意标语。3、如果没有树木,世界将会暗淡无光。4、花草是我的朋友,请多一份爱护!5、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书馆)6、它失去了保护,我们就失去了健康。

学习

有关环保的标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环保的标语10篇,内容包括有关环保的标语十句,关于环保的标语100个。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4、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5、生命来源自然,健康来自环保。6、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民众环保意识7、大力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8、

学习

国庆宣传标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宣传标语10篇,内容包括国庆中秋安全标语,国庆标语100个。3.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学习

防火宣传标语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防火宣传标语,内容包括防火宣传语100个,清明防火宣传标语大全。3、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4、预防火灾,人人有责5、普及消防知识,增强防火观念6、齐心筑牢防火墙壁,携手打造平安家园7、消除火患是最好的防范

学习

森林防火标语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森林防火标语,内容包括学校森林防火升旗标语,***期间森林防火标语。3、森林防火千秋业,生态安全万代兴。4、栽树千日功,火烧当日空。5、共享森林美景,严防森林火灾。6、十年树木皆辛苦,一朝失火前功弃。7、群策群防,森林防火有力

学习

地球一小时的宣传标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地球一小时的宣传标语10篇,内容包括地球一小时宣传语怎么写,地球一小时10字宣传语。3、节能是一种美德,环保是一种时尚,低碳让生活更时尚,节约让生活更美丽。4、为了地球的明天请奉献您的一小时,让万物感受你的爱,让烛光表达你的

学习

母亲节主题标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主题标语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活动主题标语,母亲节标语简短超市。一、教学目标1.有条理、清楚地讲述生活中的事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表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在生活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