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诗句篇1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四句诗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有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端午古诗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古诗乙卯重五诗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古诗浣溪沙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古诗端午日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古诗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端午古诗五日(选一)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古诗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古诗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端午古诗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古诗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古诗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诗词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端午诗词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诗词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诗词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诗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端午诗词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端午诗词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端午的诗句篇2
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端午的诗句篇3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7、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端午的诗句篇4
2017端午节祝福诗句送客户
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淮安重午》
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3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潘《端午日》
32、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兴》
33、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34、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35、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3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37、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3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39、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40、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1、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杨无咎《蓦山溪》
42、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
43、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赵以夫《芰荷香》
4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苏轼《屈原塔》
45、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46、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李石《长相思重午》
47、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48、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49、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端午的诗句篇5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又到一年端午节,莫说是赛龙舟、饮雄黄、包粽子这些古老习俗做不到,就是简简单单一家人在一起吃个饭对我来说都是奢望。我在外地上班,父亲在建筑公司做监理,天天在工地转,小弟上的是寄宿学校,母亲一个人在家忙里忙外。一家四口人,就这样分散在四个地方。
打电话回家是父亲接的,第一句话依旧是“我去叫你妈。”“端午节回来吗?”父亲问我。还没等我回答,他便说:“你妈来了。”母亲的问候语向来都是“吃饭了吗”。不管是什么时间,母亲永远先问这句。
我跟母亲说:端午节不回去了。母亲说,甭回来了,三天假期来回还不够折腾的。
其实,端午节在我心里真的算不上是个重要的节日。能玩、爱玩年纪的时候在上学,那会儿还没有端午小长假。等端午节后来成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它依旧离我很遥远。我的家乡在山东省东部的农村,端午时节也正是“芒种三日见麦茬”的麦收时节。
记得有一年刚好端午节在家,我的大学同学小杨给我打电话问“你妈今天给你做什么好吃的”的时候,我在树荫下绣十字绣,每半小时就要走到路边去翻一翻晒在那里的麦粒。
坐在树荫下向四周望去是一片金黄,或是摊在路边的麦粒,或是还没熟透尚在随风低望大地母亲的麦穗。田间的联合收割机大声喘着粗气,轰鸣着来回穿梭。收割着的是一年的粮食,也是父辈们的希望。偶有匆匆而过的电动车,是张家大婶来送水了,或是李家大嫂赶着去娘家过一个忙中偷闲的端午节。
中午饭有加了艾草煮的鸡蛋,至于粽子嘛,还在超市里呼喊着:快来买我,快来买我!我笑着跟母亲说:“若是屈原他老人家等着咱家的粽子去替他躲过鱼儿的噬咬,那才是等到花儿都谢了。”
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无论对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还是对游子回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立法确定一个节日简单,让这个节日成为真正的节日却很难。假期短、车票难买、假期前后上班时间长,这些都让节日本应有的氛围淡了几分。
端午的诗句篇6
端午节
在端午节联欢会上的讲话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的诗句篇7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的诗句篇8
关键词:乡土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承载乡土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又促进着语文教学。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水土滋养的不仅仅是这一方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滋养着一方人的精神生活。任何一个地域或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因地制宜,根据所授内容,随时把本地的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通渭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城区治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是为通渭治县之始,由此可知通渭治县距今两千一百余年。通渭自古崇尚教育,民风淳厚,人才辈出。远在东汉,秦嘉、徐淑因五言诗的巨大成就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夫妻诗人”。清代李南晖不仅因***绩名播蜀地,更是以博览群书、著述颇丰而称“陇右真儒”。通渭又处在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所以早在宋代有江南***人携眷属而居于此,而且通渭地名中,特别是自然村落命名,最常见的是姓氏加地貌特征,如“张家湾”“李家沟”之类,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音译地名,如“榜罗”“漆麻”“鸡川”“氆氇川(现在误为‘步路川’)”等。地名这一活化石也许正好说明了通渭迁徙定居的人口发展史。通渭民谚说“十里一喘言,五里一土俗”,更加说明通渭人居中迁徙地源之广泛,所以其文化就会表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所以通渭的民间乡土艺术就体现着融合发展、广交杂成的艺术趣味和风格。语文教学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语文教学视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试以通渭本土民俗文化为例,谈谈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加强乡土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伦理道德和礼仪文化教育。如通渭的传统宴席文化,从对座位的安排到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和动作的要求,祝福语的使用,都体现了宴席文化对礼仪的崇尚。通过介绍这一民俗,可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长”美德,从而树立以礼待人,做到尊老爱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二、利用知识追踪,挖掘民俗
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关雎》一诗时,结合当地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爱情(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诗句入手,让学生课前通过去通渭的秦嘉徐淑公园采风,搜集二人的爱情诗句,引起学生了解认识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赞美,因势利导地讲解《诗经》中第一首爱情诗《关雎》,让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并且感受爱情的伟大和圣洁,同时能从正面的角度体会真正的爱情的内涵。这样,便把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起来,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明白在通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曾名人辈出。
三、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民俗
生活处处有语文,民俗也存在于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只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会更深刻。因而适当安排一些富有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去参与,是学生对民俗的认识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在元宵节让学生积极参加当地的社火,让学生感受通渭小曲的艺术魅力;在端午节让学生根据自家过端午的情景,调查当地端午的风俗习惯和来历,了解当地端午节清早绑花线,门上屋檐上插柳条等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出自己对端午的认识和其他各地过端午的风俗,从而明白屈原这位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很自然的引起对沈从文著名课外《端午的鸭蛋》的学习,感受沈从文笔下,对当地端午民俗的介绍和认识,在对比中很自然的了解到当地的民俗文化。
端午的诗句篇9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端午的诗句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不良思想的危害。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文章中出现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话中的白衣冠与传统文化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白衣冠这个词的,这个词语代表着什么呢?”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学们,你们应当知道现在白色一般是和丧事联系在一起的,古代也是一样的,这里的白衣冠代表的是太子和宾客了解荆轲此行凶险,很大的可能不会活着回来,太子和宾客穿着白衣冠表示对荆轲的永别。”教师发现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师要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以《琵琶行》为例,诗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句诗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较高官级的官服与诗人所着的官服进行对比,并询问学生:“同学们,这两件官服有什么区别吗?”之后,教师接着向学生展示不同颜色的官服,向学生介绍官服颜色上的讲究,使学生了解古代官服的颜色与官级是紧密相连的,理解诗句中青衫一词体现出的诗人官职低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1.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学前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查找皮影戏表演《水浒传》的视频,并从中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内容,利用皮影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传统文化皮影戏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皮影戏传承上的艰难,提高学生对皮影戏的保护意识。
2.教师要注重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孔雀东南飞》《战国》等影视电视资源。除了影视电视资源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歌曲,如,歌曲《一路走来》《父亲》《让爱传出去》等。
3.教师要抓住特定的日期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以端午节的学习为例,因端午节是法定节假日,教师可以在端午放假前的一个礼拜在班级中开展“寻找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端午相关的资料。为了确保学生搜集的方向,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很多名人与端午相关,请寻找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请搜集端午节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端午习俗,请同学们找一找对比其中的区别。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采访、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学生搜集好资料后,将资料整理制作成PPT。上课时在学生PPT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4.教师要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景点、***遗迹,在参观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吸收。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