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花的诗句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 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画。具体略。)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2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
1.写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
《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描摹乐曲,而是通过周围听众陶醉其中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体现了它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属于侧面描写。
在理解侧面烘托这一创作手法时,我们还需要把握烘托跟对比、衬托三者之间的区别。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而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显然,这首诗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这几句诗用了衬托的写法(当然也有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现李凭高超的箜篌技艺,有这样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很明显,作者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3
一、 试题类型及解题策略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景(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体步骤解说】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摇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训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写了哪些秋景?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及托物寓理等。
(2) 描法主要有:①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② 托物言志;③ 借古讽今;④ 以小见大;⑤ 对比衬托;⑥ 运用修辞;⑦ 化静为动;⑧ 虚实结合等等。
(3) 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寂寞之感(步骤三)。
【训练】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 炼字型
提问方式:诗中××字有什么妙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提问: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回答:“横”字是横斜意,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闲居西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训练】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巩固延伸
(一)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 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 芜:丛生的草。③ 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 秀州:即嘉兴。
1. 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2.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二)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三) 惊:写出了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穿:写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穿树飞花的情景,富有动态美。
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描绘得富有灵性。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初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诗人偏说是白雪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翻因为果,增加了诗的意趣。
(四) 1.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 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五) 1. 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4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5
第一、交代事件。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通过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进而可以推断上片的“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和下片的“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均为比喻,分别表现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
李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进而断定本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第二、明确对象。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读标题知道整首诗是描写的是“夜雪”,而全诗没有一句正面写雪,可知通篇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通过标题可知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再结合诗句不难读出作者淡然的心境,高洁的人格以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
《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如果不看标题,则很难理解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甚至会误认为该诗描写了一个害羞女子的形象,但当看了标题后,就会明白上述四者均为比喻,都是描写“未展芭蕉”的。
再如,《咏梅》《早梅》《画菊》《石灰吟》等等。通过标题可以判断这类诗歌一般是采用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来体现诗人的写作意***,手法上也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间接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第三、点明主旨。
这类诗歌的主题在题目里已经体现,考生只要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题目结合起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例如: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先从标题入手,一个 “闲”字和诗歌最后一句 “闲看儿童捉柳花”就可以读出诗人悠闲恬适的感情。
再如:
生查子愁风月
贺铸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①焦,吟伴寒虫②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通过标题即可判断诗人的感情是一“愁”字,通过“熏麝”这种香料可判断抒情主人公为一女子,她应是为相思而愁。
这样的题目很多,如:李绅《悯农》陆游《书愤》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等。
第四、奠定基调 。
如:《长恨歌》《长门怨》《玉阶怨》《伤田家》《哀王孙》等等,其中“怨”“恨”“乐”“伤”“愁”“哀”便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考生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对诗歌进行深层次分析,拟写答案。
再如:
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题为“新晴”,雨过天晴人们的心情自然舒畅,这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再结合诗句便不难把握诗人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6
《江南的冬景》,自然流淌出的是郁达夫心灵行走时的文化歌吟,从他对“江南的冬景”的描写、抒情的文字里,读者品味的是那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意生于中而言于形,以及理想于心而哲思见(现)的美学意蕴。
情趣:江南冬景之爱。“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说,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词是情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纬线才织得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词才会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先来看作者所写的这段文字:“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作者拿北国的“夏夜”比江南的“冬景”,抒发了对明朗的情调的喜爱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之色彩”,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由作者构想的“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就是本文“明朗”的情感基调的见证。因此,郁达夫心目中的江南冬天晴暖温和可爱,优美闲适,和煦温润。如“午后冬郊***”,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着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色彩亮丽,蕴含生气;“乡村冬郊***”,长桥、杂树、乌篷船、细雨、灯晕,淡雅朦胧;还有,“江南雪景***”,围炉对酒、月映梅花、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给人高雅、宁静的情调。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画,无不寄托了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对家乡的爱之情结。
意趣:江南冬景之美。读本文感受之切,就是江南冬景充满诗的意境。这种诗的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赏析。一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实写。且看:“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描写“晨霜”之“白”,所用之喻,对比强烈,白霜旨趣,可感可见;再如描写晨曦初照,鸟雀和鸣,地气升腾,余烟袅袅;尤其是描写人们冬阳晒背、谈笑风生的情景,让读者共同消受着江南的冬景所带给人们的如诗如画的意境和乐趣。一是文中对江南冬景的虚写。体现在行文上为引用古典诗歌,巧借诗句意境表达江南冬景。譬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雪景美丽,酒香怡人;生活悠闲,友情深厚。又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更静,有家倍温暖;“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通过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再如,作者还引用“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句,如果说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治的远见,那么,郁达夫的纯美之处在于说明“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冬景的自然美。所以作者自豪地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这是读者感受到的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7
清明过后,几场春雨融化了残冬的寒意。清晨起来,推开窗,外边是一片雨的世界,风很轻,雨很细,是蒙蒙的细雨,望着雨中那满树的梨花我怔住了,细雨滋润过后,花瓣是那样的鲜艳娇嫩,颜色是那么洁白清新,比起往日更有一种娇媚的蕴含。人们往往用梨花带雨形容世间女子那种特殊的美丽,望着雨润的梨花我在想,如果真的是杨玉环在世也要自愧三分吧。有些事说起来往往都是一种意外,在不经意中见到期盼已久的惊喜,更加让人多了一份感慨。梨树开花的初始,我没有看见,当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是白灿灿的鲜花一树了,为此,每天早上我都要推开窗尽情地享受一下梨花浸入我肺腑的舒泰,品尝清心怡神的味道,这味道里还带着些许的香甜,真的是一树花开半里香啊。
我没有看到成片的梨花,所以,我更真珍惜这孤独的一树洁白,梨花开起来,叠叠累累,招招摇摇,荡荡漾漾,那冰肌玉骨的精魂散发出清淡的芳香,就是这蒙蒙细雨也阻隔不了梨花与我的交流,我依然在柔柔的细雨中闻到了那袅袅升起的,慢慢扩散开来的清香的味道。梨花洁白的颜色,总是被人用来比喻爱情的纯洁,即使是别离的爱情,染上梨花的香韵也让人感受到牵动心魂的凄美,在京剧《大唐贵妃》里就是这样的唱到“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杨贵妃的美丽,世人赞颂了千载,杨贵妃的爱情世人也哀怨了千载,不只是她梨花带雨的娇艳让人惋惜,更是她芳华早逝的命运,让人在情感中会产生一种惋惜的隐痛。
人们赞美梨花就是欣赏它冰清玉脂的颜色,喜欢它骨子里透出来的清纯,从古至今对梨花的赞美比比皆是,白居易曾赋梨花诗曰“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就连悲人悯天,情感质朴的杜甫在一树梨花面前,也免不了要浪漫一下,“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面对这洁白如雪的梨花,浪漫诗人李白更不会错过这美轮美奂的景色,用他独特的视角,浪漫的诗句,说出梨花独特的美,增加了人们视觉上的美感,他在《宫中行乐词》中写道:“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一句黄金嫩,一句白雪香,把梨花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美丽。 更让人忘却不掉的是清朝诗人赵蜚声的诗句,他在描写家乡的莱阳梨树开花时写下了 “千树梨花千树雪, 一溪杨柳一溪烟” 的著名诗句,为我们描绘出梨树开花时那美轮美奂的景色,万木复苏, 梨花盛开, 山川、田园、村舍,都掩藏在这一片雪白之中,人在花下走,云在花上行,多美啊!就是这短短的两句诗把春天的景色描写的细微入化 ,把春光点染的熠熠生辉,真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景一浮尘,生活在纷繁吵杂的大千世界里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真的是莫大的享受了。
望着一树梨花我仿佛是面对一位绝世的佳人,一袭素衣,丰韵绰约,不施粉黛,不事雕琢,那坚挺的枝丫托起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芳魂,也捧出我一个个精灵剔透的梦,荡漾在我脑海中,让我遐思,冥想,然后是那挥不去,抹不掉,驱不散的陶醉。雨是云的精魂,花是春的宠儿,雨润梨花,润出了梨花的灵性与神髓,梨花带雨,在娇艳中更显梨花的清雅。艳而不俗,娇而不媚,身在尘世却是一尘不染,处在百花丛中却能不争芳华,在生命的过程里开的沉静,开的执着,徐徐慢慢,坚定而来,从容而去,离去后,把那一份诗情画意无悔的留在了人间,把那专有的清香淡雅沉淀在人们的心底,让人心不由己的多了一个期盼,期盼着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美丽的相遇。
在时光的隧道里我没有听到你走来的脚步声,如今,我一定要守着你,守着你一树的完美,让你意境如诗,招摇如画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我永恒的记忆中。这份缘,来年……。(再续)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8
一 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重视。在分析鉴赏时,必须把握修辞效果。因此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且能说明作用。如比喻是为了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二 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三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四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主要包括:(1)神仙鬼怪和梦境,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2)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3)设想未来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之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 声色结合,绘形绘色
诗歌中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构成活泼且又绚丽的一幅幅画面,景物如在眼前,富有生活气息。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前两句绘形绘色,运用色彩美,展现了一幅美丽***画:红红花瓣上带着隔夜雨滴,碧绿的柳丝在早晨轻烟中更是迷人可爱。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六 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七 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构造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9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盛唐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和王维、孟浩然之外,高适、岑参也是并称的。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皆因边塞诗而著名。他们的诗作笔力雄浑,气势奔放。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其在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u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别前景物:落日、黄云、狂风、飞雪,勾画出一幅富有主观情感的苍凉之境。“曛”,意为天色昏黄。日暮黄昏,且又寒雪纷飞,于北风狂卷之时,唯见遥空断雁。这是怎样一种盛大的悲凉?以示对友人处境的深沉忧虑。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猛一回转,写出对好友的宽慰之语,慷慨悲壮,出自肺腑。两人此时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人以其内心之悲,写别离之壮,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深情浓郁的一笔。我的朋友啊,不要为自己的前程忧愁,也不要担心将来遇不到知音,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诗人一扫送别诗缠绵忧怨的老调,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又如此坚定不移。其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昭然可见。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而盛唐时却是胡乐流行,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曾赋诗赞曰:“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
有多少知己深情,令我们感动不已。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世间多少真豪杰
“大漠荒原”“号角鼓声”“金戈铁马”“弯弓大刀”……这些都是英雄出场时的必备要素。而这些要素,在卢纶的《塞下曲》中,都将精彩呈现。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应和之作。而这一组《塞下曲》六首,却写得雄壮豪迈,气势非凡。“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是其二,引用了“飞将***”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而我现在要介绍的这一首,是其三,描写边塞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逃跑的敌***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寒冷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溜走。他们的行踪首先暴露给了已经栖息的大雁,这些大雁因为受到惊吓而高高飞起。
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决定亲自带着轻装的骑士,在大雪纷飞之夜追击残敌。这时候,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都落满了雪花。刀剑和弓箭上的“冷光”,与雪花的“寒光”交相辉映,那种无可遏制的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诗人善于捕捉不被常人注意的细节,达到出其不意的表达效果。他不写***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描写雪花的诗句篇10
一、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三)答题示例1
阅读宋林景熙的诗《溪亭》,然后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07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参考:(描摹***景)诗人以清秋、落叶表明季节已入深秋,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以日暮月初白、孤灯表明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概括意境特点)构成了冷情幽寂的氛围,(表达诗情)表现诗人心绪不宁、孤独寂寞之感。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解答提示: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林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如诗人笔下最先开放、傲霜斗雪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敢为人先、不畏权贵的君子形象;形象也可由人物直接出场,如白居易《卖炭翁》;形象也可是从意境氛围中感觉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月夜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也可以通过诗中的抒情或议论分析出形象意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一里合答。
(三)答题示例2
阅读宋刘一止①《小斋即事》一诗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07全国卷III)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者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刘一止:宋微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水会”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答案参考:(什么形象)托琴棋二物言志。(形象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诗人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学的兴亡了。(总结形象意义)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⑤词类活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还原析句,描摹***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动词,抓住它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形容词,抓住它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身临其境。数量词,抓住它意蕴深刻,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词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再如叠韵词,可增强韵律感和起强调作用;颜色词,既可表心情,也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应注意某个炼字使用的修辞手法。诗中用的较多的是拟人、夸张和通感。从稍大点的角度入手,应注意,该字处于写景句中,应抓住形象性、生动性;处在抒情句中,应从给定词上强化感情上入手;处在起始句、结尾句,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入手。有的题目说某字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应特别注意从该字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烘托意境,表达情感。用一句简炼的话总述即可。
(三)答题示例3
阅读王安石《葛溪驿》,回答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07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答案参考:(1、2点合答)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烘托意境、表达诗情)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语言特色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尽量要体现出这种特色。
表达怎样诗情,诗情也一定要体现分析的这种特色。
(三)答题示例4
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五、技巧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该诗中的某句某联有如何如何的效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指出何种手法――怎样使用该手法――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
解答提示:指出何种手法。首先应准确,其次应熟悉掌握一些表现方法。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三种。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E点面、抑扬 正侧面结合G起兴H色彩渲染I观察角度变化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怎样使用该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赏析。要特别注意:勿对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如果具体分析到某诗句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应从整体上谈诗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第3点无须繁述。
(三)答题示例5
阅读清代徐兰《出关》一诗回答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答案参考:(何种手法)描写、对比、象征(借代),(怎样使用该手法,也可两点合起来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主旨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或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怎样?试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二)答题步骤:
析具体诗句写什么――说表达什么情感或暗寓什么(答时可调换,也可融在一起答)。
解答提示:
该类题型侧重的通过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得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它应对的是考纲中“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答题示例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比作简要分析。(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答案参考:两着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沉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七、句意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 提问方式:
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未联或未句的理解或赏析
(二)答题步骤
阐明句表义(可挖掘深层义)――指出描写作用或诗情意趣
解答题示:解释诗句时一定注意分两层:句表义和句里义,然后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何种情感、意趣和观点。应特别注意句意型题里一般侧重的未联未句中的分析鉴赏。
(三)答题示例7
阅读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回答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全国卷II)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参考:(句表义,句里义)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指出作用或诗情意趣、观点)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雪花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