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1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2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3
关键词:两宋文人 飞禽形象 社会与人生
中国历史上的北宋、南宋时期,曾出现过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阶段。但大量是战乱频繁,***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日子。两宋文人在其作品中惯用诗词,特别是“词”这一文学体裁,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其中飞禽形象的描写并不是两宋文人们刻意寻觅的“知音”,但通过这些飞禽的描写,使他们作品中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点缀着两宋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两宋文人在飞禽形象中捕捉理趣,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两宋文人用审美态度,在飞禽形象中捕捉理趣。文人们用心灵来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表现出飞禽的内在理趣,也流露出文人们内在的真实情感。
赵令的《菩萨蛮》【轻鸥欲下】“轻鸥欲下春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美丽画面,而且能使读者感到扑面而来的一股生机盎然的春意。辛弃疾《满江红》【几个轻鸥】中,“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白鸥碧水,色彩明丽。而“来点破、一泓澄绿”七字,尤使人觉得波心荡漾,涟漪微泛之景如在眼前。陆游《鸥》中“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描绘了海天一色,空旷无垠,几只海鸥在青烟白浪间自由自在地浮沉,境界很阔大,景象很壮美,令人胸宽神怡,心向往之。在诗人的另一首《秋日杂咏》中,提到了白鹭,白鹭又名白鸟,因其羽洁白,北宋文学家李曾称之为“雪客”。“正疑白鹭归何晚,一片雪从天际来”两句起初先以问语出之,节奏舒缓,但不等读者寻思,忽然引出白鹭,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天际”二字却给诗句平添阔大气象,把白鹭从天而降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史达祖极有名的一首咏燕词《双双燕》【过春社了】,上片是:“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作者用拟人手法正面描绘燕子的动作、形态、声音、心理,极为逼真,为咏物一体规矩工整之作,前人赞为“形神俱似。”后两句歌咏燕子轻飞时的美妙姿态,为了突出紫褐色的燕子,词人用红花来衬托。词下片有几句“爱贴地争飞,竟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不仅写出了双燕轻盈地贴地竟飞的习性,而且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双燕人的心理,表现了燕子贪恋观赏风景以致归晚。特别是“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二句,备受后人称赞,王国维称它有“化工”之妙。
在古代诗文中,鸳鸯作为夫妻和谐、爱情幸福的象征经常出现,被赋予“爱情之鸟”的美名。北宋词人欧阳修有描写鸳鸯的名句:“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渔家傲》【叶有清风】),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相亲相爱,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流莺:流转不定的黄莺,莺声圆转如流,悠扬悦耳,文人们怎么会忘掉它呢!“飘飘仙袂缕黄金,相对弄清音”(李石《朝中措》【飘飘仙袂】),写黄莺美丽的毛羽好像仙女飘飘的衣袖,衣袖上镶嵌着缕缕黄金,一对对黄鹂在树枝间婉转歌唱,好像在炫耀自己清脆的声音。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风吹仙袂飘飘”的句子,描写升入仙界的杨贵妃的美丽的形象。作者在这里化用白诗,以“飘飘仙袂”形容黄莺美丽的羽毛,构思新奇。词句先绘形,后绘声,将黄莺形象刻画的十分可爱。相比之下,乌鸦是不受人们喜爱的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不太光辉。“寒鸦散乱知多少,飞向江头一树栖”(刘子《天迥》),乌鸦惯于傍晚时分集聚成群,白天又分散开来,忽聚忽散,从无秩序可言,所以诗文中常以“乱”或“乌合”形容乌鸦。这里在“乱”字之上又加一“散”字,“散乱”的寒鸦,飞动时更是乱糟糟一片,落下时又是黑压压一树,形象分明可见,构成一副萧瑟凄凉的***画。描写暮鸦的还有戴复古《访杨伯子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中“群鸦争晚噪,一意送斜阳”两句,为了描写暮色降临的情形,作者也选取暮鸦群噪的场面,并想象群鸦正在送别“斜阳”。诗句从极为寻常的描写对象中表现出盎然的情趣。
以上的诗词以清新活泼的笔调,精巧奇特的构思,刻画了飞禽本身独特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副副情趣昂然的***画,形象何其鲜明,意境何其优美。同时,通过对飞禽形象的描写,也反映了两宋文人的思想个性、生活爱好、审美情趣。
二.两宋文人通过飞禽形象寄托人类的各种情感
两宋文人写出了几乎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春晨情景与片刻感受,但也有伤春惜春的意味。他们通过飞禽形象的刻画,也传达给我们淡淡的伤春哀愁。子规即杜鹃鸟,又叫子鹃,鸣声凄切,似有冤情。传说周代蜀帝杜宇含冤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终日啼叫不已,故后来称子鹃为杜鹃。宋人余靖“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两句说杜鹃的啼鸣声声含冤,且冤情极深,是万古之冤。子规还有一名“催归”。传说它啼叫是催人归家。杨万里在《初夏即事》一诗中写道:“更无一个子规啼,寂寂春山花自飞,啼得春归他便去,原来不是劝人归”。诗人在这里为了表达惜春之情,所以说子规“啼得春归他便去,”原来它是催“春归”,而不是劝“人归”,诗句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范成大曾在四川做过制置使,后来因爱国之志无由施展,产生了思归之念。于是就有“鸟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这两句。他在夜里听到杜鹃啼叫,因杜鹃又名“催归”,便想到杜鹃也善解人意,知道他有欲归的念头,也“一夜劝归去”。鸟啼作为融动作者离情归思的景物出现,诗人因景生情,景物与心情结合得很巧妙。
在古代诗词中,燕子与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晏殊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欧阳修有“双燕归来细雨中”之咏。“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原词是作者歌咏颍州西湖暮春景色的。此时,春风春雨,落花狼藉,飞絮蒙蒙,游人已经散去,笙歌之声也已不闻。此情此景,使作者“始觉春空,”心中浮起一种寂寞、怅惘的感情。正在这时,他看到一双燕子冒着细雨比翼归来,顿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温暖之感,心中的惆怅也一扫而空。词人把飞燕融入充满诗意的美景中,又和着惜春叹春之情,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移情于物”的写作方法。同样“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田为《南轲子》【梦怕愁时断】),这两句看似描写飞燕,实则伤感春暮。因为双燕归来时的满身花雨,说明春已晚,花尽落。词人写春燕来表达春意阑珊的惆怅之情。“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秦观《蝶恋花》【晓日窥轩】),这几句以拟人的手法,通过似通人情的双燕,表现了佳人的空闺独守,孤寂无聊。正由于孤独寂寞,佳人才看着晓日窥轩,双燕絮语来消磨时光,而多情的双燕,似乎也善解人意,在不断的呢喃中向佳人倾诉惋惜春暮的感情。词人秦观更是以委婉的方式抒写自己撩乱的伤春惜春情绪。
不仅是飞燕让两宋文人们有着缠绵悱恻的感伤情绪,连鹅鸭也会触动他们的哀伤之情。晁冲之《春日》中,“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两句写暮春季节,桃花飘落水中,成群的鹅鸭在水中追逐着桃花畅游的情景。水绿花红,鹅鸭争游,画面是美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但作者从“鹅鸭不知春去尽”着笔,就透露出抒情主人公浓重的伤春、惜春情绪,可谓意在言外。
飞禽与景物互相衬托,互相补充,极富情景交融的意境,前者给人增添了迟暮衰残之感,后者又给将阑的春色增添了几分冷落萧条。把主观情志渗透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这些正是两宋文人所要体现出来的主旨所在。
三.两宋文人以飞禽形象来表达国破家亡之哀伤、抗敌卫国之豪情
在两宋文人的诗词中,极写飞禽之处境,体察深微,联系到文人自身的处境,有很多感受在其中,通过飞禽形象的描写,使两宋文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是苏轼初到黄卅寓居定慧院时作的一首词。下阕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当时作者刚出囹圄,惊魂未定,心境孤寂,他以秋夜残月的孤鸿自况,表现自己不肯随人俯仰,与俗沉浮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词人孤高的品格与非凡的意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这首词中,鸿似人,人似鸿,鸿与人已凝为一体。“天际历历征鸿近,被风吹散,声断无行阵”(方千里《品令》【露烟静】),征鸿正排着整肃的队伍,从远处千里迢迢飞来,突然遭到狂风的侵袭,眨眼间声断阵散,征途的辛苦和灾祸的不幸如见。“孤音诉明月,天高路漫漫”(孔平仲《孤雁》),诗句紧扣“孤”字着笔。首句以不能视听的明月作为陪衬,极写大雁的孤苦无诉;次句以天高路远相衬托,更显出失群征雁的孤单。明月、高天、长路都是为征雁之孤作渲染,从而流露了作者人世茫茫,孤独无依的叹伤。写游子思乡之作,其中渗透着羁旅失意,难以名状的苦闷心情。这些描写孤雁的词句,抒发了一个真诚的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怀,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李好古是南宋末年人,创作《谒金门》【花过雨】这首词时,正值蒙古灭掉金和西夏后大举南下,全力攻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面临覆亡。“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这两句以燕子旧巢难觅的愁苦,来隐喻自己国土沦亡,无家可归的悲哀,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苏轼《鹤叹》),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鹤的口吻说自己处境的孤苦,所求极少,不甘供人娱乐,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寄托意义。用来抒发怀才不遇而决不随俗浮沉的心情。诗人陆游《赠老鸡》中“峨峨赤帻先群辈,喔喔长鸣盖四郊”二句,抓住雄鸡头戴红冠和不失时而鸣的二“德”,描写它的雄姿和它嘹亮的报晓啼声,借以比喻自己超群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呼号。
两宋文人以飞禽作为主角,以诗词作为工具来抒发抗敌卫国的豪情,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文人们运用飞禽形象,从题材内容来说,这是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治斗争的词篇。诗词中所表现的感彩极为鲜明。两宋文人借飞禽形象的描写来悟理,表达人生感悟,往往是与内心情感相通的。飞禽的描写寄寓着文人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与自身的物我关系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广泛思考。这也许就是两宋文人要向后人们所展示的重点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李敬一.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1.
[2]朱庆和.文言文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7.
[3]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4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4分)
1、(8分)(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2)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拓展:相关阅读练习一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答: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5、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7、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9、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4分)
10、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4分)
答:残夜还未消退之时新的太阳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流露春意。下字准确,
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因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后人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4分)
阅读练习二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4.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5、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为什么: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或以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突出表现了游子之思.
6、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7、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8、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示例: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而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是写景,然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已经暗寓其中
9、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文见义
10、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11、赏析《渡荆门送别》之随、入、下、飞、生、结等词
颔联随字,将静止的山岭和原野摹状出活动的趋向,给人以连续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境界高远,力透纸背,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下、飞、和生、结字的配合使用,不仅写活了水中月影的变化和江上云彩变幻成海市蜃楼的过程,而且所写的动态景象更瑰丽奇妙,更有飞动的气势和迷人的情趣
12、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比喻手法的妙用
此句为神来之笔,写出了天空中的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作者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做是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夜晚,近景),把天上堆叠的彩云比做是海楼(白天,远景),写出了平原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让诗人目不暇接
13、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之从字妙用
全句意为: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外,伴随着自己来到楚地游览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意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14、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依然滔滔不绝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15、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6、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
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
1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写的是远景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得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8《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
19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2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3《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5
关键词:王维 《戏题盘石》 《辋川别业》
人间的自然景象,用文字描写就是文赋诗词,以形象去描绘就是绘画中的山水。通过文化人手中之笔去反映表现,是一个根源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古代诗歌史上,山水诗的日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南朝诗人谢灵运为山水诗歌奠定了基础。唐以前的山水诗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诗经、楚辞到盛唐山水诗,到今天的现代山水诗,这是一个人与自然不断亲近的过程。
从文学史角度看,盛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王维,这位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的诗人,他平生的思想发生过明显的变化,后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注释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真正内涵,“疑似雾中人,却是云中仙”,能诠释王维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于一身的“全能诗人”。各种艺术才华铸就了他在诗歌文化上的经典之作,诗歌的创作导航了他其他领域的卓越成就。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表现在任何角度都是精彩纷呈的诗情画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诚如宋代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些名句,就是杜甫所说的“佳句”“秀句”“清词丽句”。这些句子中有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抒情真挚,感人肺腑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有写景自然,怡人耳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想象新颖,出语隽奇,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对它们的理解,前人早有定论,且言之凿凿,这里提出异议,确有班门弄斧之嫌,但历来诗歌鉴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戏题盘石》:
可怜盘石临泉水,
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
一般理解是,如果说春风不理解人的情意,为什么吹送落花来,别人都怨春风无情吹的落花带走了春天。王维却说春风有意送落花,想留住春光,似解人恋春之意。而自古春天就是繁华似锦的,况且各种花期也有长有短,一夜春风吹来,“满园春色关不住”,花团锦簇亮起来。为何要理解成春风送落花?还是领悟为春风吹送,花开满城即“花重锦官城为妙”。况且这首诗也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描绘大好春光呢!
又如《辋川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曾被人认为是王维最得理趣的名句,看来有绝处逢生,困顿时再待良机之理,甚至更多解释为描绘一种峰回路转,水尽云起的层见叠出的优秀境界,并给人有益的启示:只要披坚执锐,勇于探索,就会在历经曲折迂回之后,迎来一个光明的前景。这种种理解,正如唐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本为写景之作,后人常以此比喻大事件即将发生的迹象。此句与彼句可谓异曲同工,本来是一句王维写山景之作,即隐居在终南山“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趣,被后人寄寓了深刻韵味。其实,只不过是亦官亦隐的王维在观赏行云流水时“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态度。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6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7
关键词: 王采薇 《长离阁集》 思想内容
王采薇(公元1753―1776年),字玉瑛,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女诗人,琴棋书画皆通,尤工诗,著有《长离阁集》。王采薇为阳湖孙星衍妻,年二十四而卒,星衍为其整理遗诗,并属孔广森、洪亮吉为之序,自撰《行状》,又请袁枚为撰《墓志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王诗的影响,使之扬名后世。采薇诗多名句,其“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一联不仅为《随园诗话》卷五、《北江诗话》卷二及《然脂余韵》卷一摘句,而且祖袭者众多。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举出龚自珍《梦中做四截句》中“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伯《月底海上观潮》中“归来小卧剧清旷,花影如潮满秋帐”,孙子潇《落花和仲瞿》中“满天花影下如潮,香骨虽销恨未销”,以及黄公度《樱花歌》中“千金万金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等句,皆本于王采薇。[1]本文旨在对王采薇诗集《长离阁集》思想内容进行浅析,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王采薇的生存状态和诗歌概貌。
一、真挚之情
在王采薇笔下,真情更加个人化,范围更显狭窄,基本上可概括为亲情与爱情两个方面。
(一)亲情
首先,是对长辈即父母的感情。父母有养育之恩,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孝的伦理道德,都使王采薇对长辈怀有真挚的感情,而在生离死别之际这种感情尤其强烈,试举一例:
疏镫残雨计宵程,贫日偏伤远别情。薄宦十年徒三黜,衰颜千里更孤征。饥尤励学怜诸弟,弱未酬恩厌此生。一夜趋庭梦言笑,晓窗垂泪听春莺。[2]
首联描写夜晚的景色,诗人在“疏镫残雨”中计算父亲离开的日子,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颔联用柳下惠“三黜”的事典,赞美父亲如“圣人”一般的美德,现在却要独自一人去千里外做官;颈联写父亲辛勤持家,不失孝悌大义,自己却还未能报答父亲养育之恩;末联追忆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诗人不禁流下了眼泪。诗歌从女儿角度写起:听闻父亲将远离家乡南下福建任官,离家乡有千里的路程,不禁在残灯细雨中生愁,追忆父亲坎坷的为官历程。忆苦思今,感慨尚未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不舍父亲离开,担心年迈的父亲一人远行的亲情,读来十分真切感人。
其次,是对平辈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在王采薇反映“姊妹情深”的作品中,哀悼三姐之亡的作品尤为感人,如她的《山斋病起忆亡姊》、《悼姊》、《七夕悼姊》,等等,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残夜一禽惊,镫幽梦转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微病花全发,深眠月暗行。蜀弦尘里断,已任指尖生。[3]
首联写作者于晚上睡梦中被鸟叫吵醒,化用“月明惊雀”一句;颔联睹物思人,想起了亡故的三姐,所用手法如潘岳诗:“帷屏无,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4]颈联写时光的流逝,自己生了一场病,花都已经全部盛开了;末联写岁月流逝,自己己经很久没有弹琴了,化用苏轼“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句。王诗抒发了对不幸早逝的姐姐深切怀念,像三姐这样的闺中姐妹却不幸早逝,对王采薇的打击无疑极其沉重,她心中郁积着深深的悲思,以至于“把书寻泪色,掩幔想衣声”,诗词浅意深,可谓其情哀、其情苦。
(二)爱情
孙星衍与王采薇夫妻同为诗人,闺中酬唱,琴瑟和谐,为旨趣相投、夫唱妇随之典范,人谓之“神仙佳偶”。他们伉俪情深,自然不能不形诸诗篇。
虚扉浃宵开,凉镫照幽素。肃肃鸦不翻,团团云稍去。蛩底闻行泉,箐黑辨浮露。外役于此捐,中疴自兹。循阶桂华歇,交户瓜蔓吐。徒乖有怀衷,未协长往趣。亦有同心人,斯情积难诉。[5]
王诗展示的是夜晚一同赏月的二人世界,静谧、温馨、甜蜜,充满了浪漫气息,蕴涵着浓浓的夫妻之情。
第二类是抒发夫妻生离的思念之情,且读以下这首词:
嘹唳归鸿惊社后,旅馆乡心逗。梦入晓云飞,绿遍天涯,不认门前柳。露桃影里人非旧,春也应难久。风日又清明,独对残红,寂寞帘垂昼。[6]
这首《醉花阴》纯是爱情词,表现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可与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重阳》比较鉴赏:一写秋情,一写春感,并非因袭,各有千秋。此词上片“设身处地”,从丈夫的角度写,写他作客在外,思念家乡,思念妻子……她设想丈夫住在异乡的客店里,耳听“春分”后的归飞鸿雁,发出一声声“嘹唳”鸣叫,不禁引起了深厚的乡心。春天到了,鸿雁都回去了,人却回不了家,于是只能做梦。这梦随着早晨的云,飞啊飞地到了家乡,但看到一片绿色、一片春光,却看不见也找不到家门口的杨柳,找不到家门内的爱妻。上片后三句写梦境,写爱情,既朦胧又真切,既美丽又深沉,可谓神来之笔。下片转而从自己角度写:作为年轻的妻子,丈夫在外乡思念着自己,自己又怎么样呢?自己在露天的井台边,在桃花的影子里,自觉有些消瘦,有些憔悴,似乎己不像原来那少女模样了。春天也好,青春也好,都在消逝,都在流失,自己于是只能独自看着满地落花。回到房中,干脆把帘子放下来,在长长的白昼品味那相思的滋味……
二、“闲适之趣”
官宦家庭出生使得王采薇少有外出的机会,无所事事,只能在家乡的优美环境中或庭院闺楼之内,于吟风咏月,闲情遐思中,体会人生的悠闲与满足,享受闲适之趣。闲愁、闲趣自然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一)闲愁
王采薇伤春悲秋诗中又以春愁的题咏为最多,如:
如何送春处,不见有春归。落雨丝阑住,残花蝶斗飞。黄鹂正漂荡,碧叶空参差。徒伤持桂酌,况复易裘衣。[7]
这首诗首联感慨春天的一去不复返;颔联使用“落雨”、“残花”的意象,描绘春余将尽的景象;颈联黄鹂的出现,只剩下繁茂的枝叶,而花已经凋谢,这些景象都象征着春天的远去;末联通过换衣服这个细节,再次点明春天已经不在了,只能空拿着酒杯感慨了。整首诗都在描绘晚春的景象,诗中流露出王采薇无可奈何、暗自悲伤的心情。由于有真切的生活体验,王采薇的这部分诗歌描摹细致,刻画工巧。
(二)闲趣
当王采薇走出闺阁,与大自然亲近之时,她所享受的闲适之趣乃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一种摆脱家庭俗事的超脱。其诗曰:
幽行已三里,村落半摊扉。只鸟时依树,孤萤不上衣。月平人影小,潮定橹声稀。沿水星星火,归惊宿鹭飞。[8]
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山水游记诗,但却显得十分清幽。首联就用一“幽”字,开篇即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颔联描写了这个夜晚的景象,形容鸟与萤火虫,分别用“只”与“孤”,使读者体会到这个夜晚的冷清以及作者心中的清净;颈联描写了晚上江上的景色,潮已退,只听到渔民们划船的声音,划船声反衬了晚上江面的寂静,使读者感受到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9]的意境;末联似化用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0]一句,自己的船靠岸后,惊起了休息的鹭鸟。整首诗描写了秋天夜晚的景色,既有江面的,又有村落的。出现的声响无不反衬出秋夜的寂静,诗歌也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三、性别意识的初萌
王采薇的诗集中,除了有对闺阁家庭生活的关心,对与女性有关的历史事实尤爱吟咏,并且提出了一些不同于男性的看法。
(一)对男子负心的痛斥
珂声踏春疾,立处兰风下林末。柔桑落臂弱不收,花颊流红射朝日。冰缣夜断不愿金,妾泪自堕因蓍簪。仓庚能销妒,磐石男儿不镇心。[11]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秋胡戏妻”故事而作。一二两句,描绘了秋胡夫妻相遇的场景,丈夫骑着马而来,与正在采桑的妻子相遇,第二句用谢夫人“林下之风”一典,表现了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气质;三四两句主要描绘了采桑时的场景;第五句用“乐羊子妻”一典,表现了秋胡妻藐视富贵,重视的是夫君的德行;最后两句是对秋胡负心行为的感慨与痛斥,前一句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呜仓庚”一典,说明秋胡妻的勤劳、贤慧和本分,后一句化用“磐石无转移”一句,痛斥男子负心。整首诗都在歌颂秋胡妻的贤德,从反面凸显男子的与负心,这在讲究“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二)对后妃的同情
王采薇诗中亦有对“女性亡国”论的驳斥,同情后妃的不幸遭遇:
玉鱼如冰冷犀齿,雪色灵禽作仙使。石扇龙G守别魂,不似蟾宫敞千里。蓬莱山高无落虹,钗盒夜泣翡n空。雨零石磴荒夫草,W暗宫门缢女虫。[12]
这首诗在描写贵妃死后华清宫衰败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贵妃死后孤独生活的同情。首句用“玉鱼”一典,小说记载:“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于口中,盖籍其凉津沃肺也。”[13]玉鱼暗指杨贵妃;第二句“雪色灵禽”当指“青鸟”一类的信使,指出贵妃已经魂游蓬莱;三四两句描写贵妃现在的居住环境,再也不如从前,“蟾宫”一词用“明皇游月宫”这一事典;五六两句写贵妃独自一人的孤寂心理并暗示华清宫已经失去了主人,“钗盒”是李杨定情信物,这里的“翡n空”意指由于贵妃的离去,华清宫华美的被子再也无人使用了;最后两句描绘了华清宫的破败景象,“缢女虫”是一种小黑虫,喜自缢,故名,这里影射贵妃的自缢身亡。整首诗描绘了贵妃现在的孤独生活和华清宫的破败景象,隐含了作者对贵妃不幸遭遇的同情。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462.
[2][清]王采薇.寄父.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3][清]王采薇.悼姊.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4][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梁]萧统编选.[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90.
[5][清]王采薇.复与季逑夜起视月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6][清]王采薇.醉花阴“和薇隐韵”.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7][清]王采薇.送春.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8][清]王采薇.九月十四日舟由丹徒夜半与薇隐乘月登岸行三里作.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9][唐]王维.山居秋暝.[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
[10][宋]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11][清]王采薇.秋胡曲.长离阁集(一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按照“读――译――品――背――悟――迁移”的顺序精讲多读,读品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雪,洁白、纯洁、美丽。冬天雪花飘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如: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让学生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引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学生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二、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播放语音资料,聆听感受。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咏雪、送别。)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预设:从“中***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10句着重咏雪,后8句着重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1. 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预设: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盖上锦衾也觉得单薄。将***和都护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
2. 赏析诗句。(从诗的内容、意境、抒发的情感、用词的精妙、句子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来赏析。)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合作探究。(预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词精妙:一个“忽”字,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特点,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心情。千树万树,突出雪景的壮观,写出雪铺天盖地。比喻新颖:以梨花喻雪,以春天比冬天,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同时体现了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2)诗的首句写了什么?(预设:写了风猛雪早。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下雪的时间早。)
(3)“飞”字可不可以换成“下”或“飘”字,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飞”字不但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还暗指风猛。)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雪天奇寒?(预设:“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5)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你怎样看待?(“将***”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画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预设:夸张的修辞手法,千里冰封。描绘了万里雪飘,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点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艰辛。“愁”,并非云愁而是作者对离别作了暗示,为后面朋友“行路难”的无比艰辛而忧愁。)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寒北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预设: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4.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预设: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具体略。)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请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送别武判官归京的情形?
(预设: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中主帅所居住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京的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武判官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武判官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
2.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预设:依依不舍。)
3.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①“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给边塞的***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与学过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一个“空”字把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10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8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揣摩,领悟
1.一般的送别诗大多写有对朋友劝慰、关爱的话语,设想一下作者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预设:对朋友归京,他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依依惜别之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
2.这首诗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将送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送别的心情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预设: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会融化的,而朋友的情谊是永恒的等。)
五、对比阅读,迁移生成
1.因为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一别多年无法相见。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教师出示4幅***,具体情境是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让学生根据写景的特点和送别的场面咏出诗句?(展示***画。具体略。)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9
一、由音乐入手,调动想象,进入诗境
音乐是一种想象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情感,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得以完美的再现。
片断一:在《咏柳》诗歌改写教学初,我播放《春天圆舞曲》,让学生驰骋想象,在脑海里展现春天千姿百态的景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探出了头,小燕子飞回来了。”“冬天过去了,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瞧,鸟儿跳上枝头,用最大的嗓音唱着动听的歌,似乎憋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今天唱个痛快。”……这样,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借想象去填补空白,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二、由画面入手,引导想象,描绘画面
片断二: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以轻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形、色、神观察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调动想象,并把看到的景物用语言描绘出来:
柳条:“柳条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摇曳在柔和的春风中。她那迷人的姿态,久久保持着,仿佛一位魔术师,将时光停留在那。”“柳条像许多纤细的小手愉快地接受春姑娘的,它时而随着春风跳起婀娜多姿的舞蹈;时而直垂向地面表演精彩的杂技,似乎每个动作都在感谢春姑娘给它的恩赐。”……
柳叶:初春,细雨滋润着垂柳,柳便开始萌动心律,她每日都在改变自己,只要春风轻抚,翠绿便飞上了柳梢,没过几日,柳叶便争先恐后的长大,她们挨挨挤挤,争抢着为人们编织着绿色的梦!......
柳树:远看,整棵柳树就像一位美丽的妇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头发;近看,又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示她那楚楚动人的姿态。……
三、由诗句入手,体会情感,达到心与物通,情与景融
片断三:媒体同时出示画面与诗句。
师:请同学们读诗句,每读一句,再观察一下画面,再想想所读的诗句写的是画面上的什么景物?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表达出来。(事实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
生:正当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时,一阵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他突然睁大眼睛,哦!原来春风就像把剪刀,把柳叶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整齐。……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春风既然可以裁出柳叶,那么其他的如花啊,草啊,它能不能裁出来呢?那似锦缎秀美的大地春色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这样去想,“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春天的什么呢?诗人咏柳,从柳树、柳条、柳叶的形、色、神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还看到了春天,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他会有哪些感慨呢?你从诗人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生1:对柳树的无限喜爱。
生2:对春天美景深情的赞美。
生3:歌颂春天的无私……
生4:对大自然的喜爱、赞颂大自然的力量……
师:你们从诗句中理解和欣赏了诗人的情感,快用语言来表达你对春天、对大自然喜爱与赞美吧!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篇10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
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另外,这种类型的诗词一般是以写“静”为目的,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是古人对虚实的概括。说白了,虚就是无、假,实就是有、真。具体到是诗歌中,实即是真实的叙述、描写和实在的景物,虚一般是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事物。
1. 实例解析。
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借梦境来写对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乡的妻儿,却偏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象远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乡的场景,表现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2. 解题示范。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词语是我们的重要依据,比如上文中的“梦”、“想”“思量”等等。这些词语点出了其统摄的诗句是梦境是想象,自然与前文或后文的实写形成对照,凸显主题。
无论从上文一些实例还是从人之常情推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之所以要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或者说在“实”的基础上写出“虚”来,是因为所写之“实”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上文实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如思乡之怀人之情,当这种情感十分强烈之时,自然就会产生幻想、梦境,想回家自然会想象或梦见回家,思念亲人自然会想象或梦见相聚,与其说虚实结合是刻意而为之,还不如说是情感发展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在遇到一些诗歌有较强烈的思乡怀人(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种比较急切的感情)情感时,我们要判别一下,是否有“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三、细描白描
细描也称“工笔细描”,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特点是细致、丰富,鉴于高考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篇幅一不会过长,所以,像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较长篇幅细致描写人物特征的细描很少出现。
我们重点说说“白描”,所谓白描主要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写环境、事物,不修饰不渲染,重视原貌,只通过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来表情达意。
1. 实例解析。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画面中,并无浓艳的色彩,也无繁复的修辞,只是诗人眼中画面的真实再现,为诗人表达深刻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数笔就跃然纸上,至于其卖炭的辛劳、生活的艰苦在“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等直观的描写中已经被读者用自己的联想捕捉到了。
2. 解题示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关键要看形容词和其他的修辞格。如果用了比较多的形容词,或者已经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白描了。相反,当我们读到一首诗歌,发现它非常质朴,但这些质朴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征》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征夫归家的见到的景象,却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兵役对百姓的伤害。
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诗歌,通常是将能够引起读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观的事物直接呈现出来,以达到“不修饰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画法中的白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颜色香气精神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了。遇到这种题目,应结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观的人物、画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四、正侧面描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几句诗是正侧面描写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语来写天姥山的奇,“天姥连天向天横”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势拔五岳掩赤城”则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的比较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无匹。
描写按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中多见的是侧面描写或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因为一般的正面描写很少能够引起注意,或者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点多数在侧面描写上,所以,我们的分析以侧面描写为主。
1. 实例解析。
李商隐有这样一首诗:“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诗要写的是吴宫生活的奢靡。但没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吴宫内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过日暮随水流出的残花,可以看出去宫内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过鱼龙听音乐的反应侧面来写音乐的美妙。
2. 解题示范。
山行杂诗四首(其一)
【清】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绝天低。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1)诗人是怎样描写旅途中的行路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写:通过写岭路盘旋曲折,使人几乎迷失方向表现行路之难;通过写霜霰凄凄、风卷林叶、道路泥泞来突出行路之难。②侧面描写:通过写马足怯步、空山悲鸟来从侧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难。
3. 思路指津。
从对象上来说,描写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现了描写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分析描写的内容是不是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如果是即为正面描写,如果不是,而这些描写又起到了读描写对象的衬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侧面“写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两个关键点。
五、抑扬法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多数的诗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扬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意兴盎然地画好妆,登上翠楼看风景,“忽见陌头杨柳色”笔峰一转,对当初支持夫婿出征顿生悔意。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作欲抑先扬。但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多的还是欲扬先抑。
1. 实例解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先写游园不得,敲了很长时间门没有人应答,心情不佳,而下来终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红杏深处墙外,让诗人得以释怀。
2. 解题示范。
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答: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别此类手法的关键点是抑扬之间一定会有鲜明的转变。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答题时也主要是把两部分内容分别叙述,再强调其反差,最后写出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
总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止上述几种,只是其它手法有些与修辞重合(如对比),有些可以归入表达方式中的抒情方式(如乐景衬哀情等),有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中并未出现,因此本文只就以上五种手法进行了分析。诗歌鉴赏这一部分的关键还是读懂诗,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再多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