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烟花的作文篇1
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是这样教朱自清先生的《春》的。
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春花***”: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飞在花丛中的蜜蜂、蝴蝶,以及树下满地的野花。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春花***”,然后加以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着很多的花,有许多蜜蜂、蝴蝶在花中飞,树下遍地是开着的小花”。
“桃树开着许许多多的红花,杏树开着许许多多粉红的花,而梨树开着许许多多的白花,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中飞舞,还有许多小蝴蝶在花中飞来飞去,树下的地上开着好多好多的小花。”
两名学生读了自己的描写。
我对学生的作品先不给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先学朱自清对春花的描写:“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词语把一幅鲜活“春花***” 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
学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花色的鲜艳。但作者不直接写红的桃花、粉红的杏花、白的梨花,而是用“火”“霞”“雪”来比喻。又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师:这样,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还富于其生命。
学生:作者写树上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花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在写蜜蜂时,一个“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把蜜蜂那种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呈现了出来。一个“散”字,更形象地描绘了田野里处处盛开的野花。这些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要学会使用关键词语,使描写的景物更生动、更形象。刚才,我们分析了朱自清描绘的“春花***”,与我们描绘的春花***相比,我们有哪些不足?
经小组讨论后得出:1、观察能力不强;2、描写平铺直叙;3、修辞方法使用不上;4、缺生动、形象的词汇;5、缺少丰富的想象力。
针对上述同学们描述的不足,下面再观察一幅***画,朱自清先生的“春雨***”,***(一):密密细雨斜织着,房屋全笼罩在细雨中,屋顶上笼罩一层薄烟,雨中还有树叶、小草。***(二):黄昏后,屋里的人们点上灯,在小路上、石桥上,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披着蓑戴着笠的干活人,他们的房屋,稀疏的笼罩在烟雨中。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画,观察后让学生把观察的景物描写下来。
学生:“蒙蒙细雨,像细细的蚕丝,让春风吹得一斜一斜地下着,远处房屋笼罩着薄薄烟雾。烟雨中的树叶,满地小草,都非常的清新, 一个个晶莹透明的水珠挂在树叶、草尖上。傍晚,屋里的人们点上灯,有三三两两的人打着伞走在小路上、石桥上,烟雨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民正在田里劳动。”
从上面的学生描写看,学生已能较好地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刻画较细致,还能运用一定的词汇加以修饰。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这是可喜的进步。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绘这幅***画的呢?把学生的思维再拉到作者的范文上。作者抓住春雨特征:一多二细,连用三个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句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然后又写雨中的树叶,“绿得发亮”,小草“清得逼眼”,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特征。接着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夜晚“寂静和平”的气氛,接着又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中,“撑着伞慢慢走着”表现出人们的“安宁”,“悠闲”。“披着蓑戴着笠”典型表现江南地方色彩。“房屋在雨里静默着”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
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在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上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我就是这样立足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根据课文内容展示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后,让学生动手描写观察到的景物,并当场讨论交流,然后和原文进行对比,找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以及这样描写的好处。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幅***画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和重点字词刻画景物?以弥补学生平日观察不细、对景物缺少丰富的想象力,不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景物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很快就有了很大的飞跃,不少学生在《中学生语文报》《中学生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作品。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2
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明末民族危机已至,整个社会千疮百孔,国破家亡的现实激起赋家伤时悲世的情怀,一批背负国仇家恨的少年赋家迅速成长,以辞赋抒写时代血泪。夏完淳就是其中之一。他十七岁以身殉国,临刑义不受辱、立而不跪、神色不变,他的人格精神在辞赋中得到完满的体现。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寒泛赋》作于隆武二年丙戌(1646)冬,此时夏完淳16岁,参加抗清斗争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抗清的屡屡失败,使夏完淳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但是夏完淳抗清复国的志向坚定,失望中仍存希望,无时不刻不在为收拾河山重整旗鼓而努力。其辞赋饱含着反清复仇的雄心壮志。
《寒泛赋》全文共分为六段。第一段,作者交作时间和内心情感。先点出时间:“隆武二年丙戌(1646)冬作”。目的:“为冬日飘泊所作”。而后总括赋包含的内容及情感:“烟波之景山河之泪,江海之心与规恢之志,皆寄于篇中。”“烟波之景”、“江海之心”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广阔的艺术意境。“山河之泪”、“恢宏之志”抒发出作者面对山河破碎但收复志向坚定的情感。“皆寄于此篇中”仅用十六个字概述了赋的全部内容及寄托的情感。
第二段,“若夫河海之广,虽折苇而可杭;江汉何深,亦浮杯而可渡。”开头描写河海的广与深,仅折苇浮杯便可渡过。看似写景但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复国是存在难度的,但作者志向坚定。“折苇浮杯”便可渡江。把自己比作方舟一叶,采用对比写出了自己渡江的容易。“况乎方舟一叶,既无濡轨之忧;野航双桨,堪问迷阳之路。能无吊西方之芳草,恸哭途穷;伤南浦之寒烟,凄其岁暮者乎!”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复国的决心。“余也敝裘风宿,短发霜侵。北首而怀汉腊,南冠而咏越吟。夙昔波涛之命,平生江海之心。”面对生存凄苦,但是心念旧国,时刻不忘复国志向。“虽宋玉悲秋,戒魂游于湘浦。而王猷泛雪,还兴尽于山阴。矧乃击水三千,巨鲲于溟壑;通衢十二,泣枯鱼于釜。仲御则海滨击楫,伯牙则山水鼓琴。江避世,不厌其深也。”此处引用典故,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而来说明自己的志向。
第三段,此段中出现大量描写景物的句子及大量的典故。“冰池翠洁,寒江碧鲜。木兰倚棹,芙蓉刺船。鹦鹉烟波之舰,风雪之天。”“三江落梅之雪,五湖衰柳之烟。”“秋蓬乱飞,古木微脱。寂寞潮回,苍茫云合。江凫浴其平沙,寒鸦噪其晚叶。”凄苦肃穆的景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些景象作者联想到几年以来为了反清复国而战死沙场的同胞们,不禁潸然泪下。“数声出浦之渔歌,几点平原之鬼火。迷青雨于荒洲,断黄云于古渡。荒丘无字之碑,华屋何人之墓?隐隐遥山,苍苍平戍。伤心半死之蘼芜,满目无花之古树。吊故渚之秋莲,访芳洲之残杜。既击汰于回溪,复停桡于歧路。猿而呼风,天低低其如雾。”全段中全是景物描写,但作者内心的情感都渗透其中。景物的萧条悲凉,就是作者内心的真是写照。
第四段,上段中透着作者心中淡淡的惆怅,此段中作者惆怅之情更加沉重,借典故、景物的描写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鱼无情而仰沫,鸟欲飞而难度。”用鸟比喻自身的处境,说出了自己欲报国而现实的境况困难。“霜满乌啼之夜,风高鹤唳之村。”二句的描写更加传达出悲凉的气氛。虽然作者心中存在着惆怅悲凉之感。但是心中复国的志向从未改变。此句中结尾处的典故更是传达出作者心中的情感,写出自己不忘故国,心念旧恩。对国家的忠贞之情跃然纸上
第五段,面对山河破碎产生惆怅悲凉的情感,使作者心中不免想到昔日的情景,进而更加怀念过往,于是此段中出现了大量描写往昔繁盛景象的语句,繁盛和衰落相比较进而更加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三春斗草佳人,二月踏青年少。绮罗彩舫之徘徊,箫鼓画船之缭绕。柳丝春断,梨花风晓。夜夜合欢之花,处处宜男之草。”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使人沉醉的画面。“二月踏青”、“绮罗彩舫”、“箫鼓画船”、“柳丝春断,梨花风晓。”迷人的景物描写使我们与作者一同进入梦一般的美景之中。体会到了作者“醉杀莫愁之湖,梦尽江南之道。”“云水迢迢,秋光渺渺。回鸣鹤之吴舟,激采菱之越棹。隔浦红莲,牵舟碧藻。”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变化作者心中的情感由此一转,“锦帆之月虚凉,彩缆之风微袅。歌舞如灰,莺花已老,访青翰之鄂君,挟西泠之苏小。”其中“歌舞如灰,莺花已老”的景物描写,作者把我们从对过往繁荣景象的沉醉中召回,使我们体会到作者眼下的境况和悲伤的心情。结尾处在又一次使用典故,给我们古今不断穿越之感。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3
一、直接描写心理,揭示人物品质。
心理描写,一般运用第一人称,把人物想说的话说出来,就是平常我们写日记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袒露的心声一下子就能揭示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来。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写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
“愿上帝可怜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因为是不可告人的,是内心的活动,这位老大臣自私、虚伪的性格品质,只能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出来。
二、动作暗示心理,表现人物思想。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也是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一种方法。如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的一段描写: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这一段多用的是动作描写,却生动地写出了“老头子”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举起篙来砸”“狠狠地敲打”写出了他对日本鬼子的极端仇恨的心理;“向着苇塘望”写出了他想让两个小姑娘看到此景的心理。两种心理活动正好体现了“老头子”勇敢无畏又自尊心极强的性格特征。
三、景物衬托心理,展现人物性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很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情、景常常是交融在一起的。通过景物来衬托,能够很委婉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李森祥的《台阶》一文的一段描写: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4
点评人:我是雨欣
说到过年怎么过,我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放鞭炮了。
虽然在城市里不能放鞭炮,但是我可以叫爸爸开车带我去乡下放,每一次放鞭炮,我都要放出好几个,为的是让我的快乐心情像鞭炮一样绽放。
(好句!) (如果加上鞭炮的声响描写,就能更好地衬托划线标示的好句。)
过年时,我第二件事就是给外公外婆拜年,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段显得提纲化了,应该写出怎么拜年,包括神态、动物、语言甚至穿着的描写。)
除夕是我爸爸的生日,那么,我过年的第三件事当然是祝爸爸生日快乐。
给爸爸过生日时,
我们全家
都很快乐,
边吃蛋糕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晚上12点,外面到处都发出“砰、砰、砰”的声音,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人们在迎接新春的到来,
(而这天正是我爸爸的生日,)
全国人民放烟花
(也就)
好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5
一、 眉之媚
我国古典文学特别特别注重对女性眉目的描写,自春秋战国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画眉的习俗,如“蛾眉”“翠眉”“黛眉”“远山眉”“月梭眉”等,都是我国历代妇女喜爱的眉形。《诗经・硕人》是这样写“齐侯之子”美丽的“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黛眉”是魏晋南北朝女性美容化妆的主要眉型,《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翠眉即绿眉,南北朝时更盛行,唐诗中多有描写,如万楚“眉黛夺将萱草色”、卢纶“深遏朱弦低翠眉”等句。甘肃敦煌莫高窟不少唐塑彩妆,亦画绿眉。《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这颜色淡淡的眉型,一时成为时尚,称为“远山眉”。唐明皇曾令画工画十眉***,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可谓我国古代女子眉型之集大成。
黛玉的烟眉,指淡淡的眉毛像挂在树梢上的轻烟,即言眉目清秀。黛玉烟眉之“似蹙非蹙”,是说眉目间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有如轻烟缭绕,常有深情凝注,可见她总是心事重重。又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起另外一位美人――西施,《庄子・天运》记载:“故西施病心而蹙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蹙其里。”曹雪芹有意将林黛玉的气质外貌与中国古代两位美人联系起来,使得黛玉兼具卓文君的才情与聪慧,西施的美貌与气质。两弯含烟锁雾之眉凝聚着灵河之畔的清风细雨,一双似喜而非喜之目蓄满离恨天外的灵晖秀气,这样的眉与目组合在一起,足显这位绛珠仙子脱俗清丽,温婉多情!
二、 病之美
古代对于女性的审美标准,各朝各代不尽相同,《战国策》记载楚灵王好细腰,宫中乃至朝野皆以细腰为美,为了拥有一副小蛮腰,宫女们竭力缩食,有的竟至饿死。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因其身材瘦小轻盈,能在宫女手托水晶盘中作燕飞凤舞,人称其为“飞燕”,时人谓之“燕瘦”,并一时成为女性的审美时尚。而唐代的美女形象,则是追求气质的婉丽温雅,强调体态的丰硕健美,如当时偶像人物“环肥”之杨玉环。宋朝以后,时代精神与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女性美由盛唐的雍容华贵走向了清雅俊秀,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成为标准。体态丰满、仪容典雅的丰硕之美让位于孱弱纤细的清瘦之美,病态美日渐成为女性美的模式。
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一种病态之美,其审美意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黛玉病态之美,源于她孤傲高洁的品性,不被世俗所容的叛逆性格。她与宝玉“木石前盟”,有着一段超凡脱俗的前世姻缘,二人心心相印,因此深深陷入了与宝玉的恋情之中。但世人皆看好“金玉良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怎能不病?贾府上下都劝宝玉读书,走仕途经济的封建正统之道,唯有黛玉支持宝玉,二人心有灵犀。但她梦想的爱情不被世所容,她高洁的心志不为人所接纳,她又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日久天长,郁结成病。二、 黛玉病态之美,是蓄满愁怨的诗人气质美,她泪光点点,娇弱不堪是如此的惹人怜爱。虽娇袭一身之病,但“心较比干多一窍”,在弱不禁风的外表之下又比蹙眉捧心的西施多一层智慧的美。黛玉的聪慧绝伦,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是无人能比的,“重建桃花社”“魁夺诗”“悲题五美吟”,无不展示了她过人的诗人天赋,她的才华横溢,卓然不群。联系黛玉前身绛珠仙子的身份,她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因此黛玉的美总是跟多情愁思联系在一起,跟敏感缠绵的心灵时时感应,充满着诗性的成分。
三、 花之魅
以花喻美女佳人,是古代文学作品惯用的手法,一朵花是一个鲜艳的生命,一朵花又是一位风姿绰约的红颜。透过如花般娇艳的容颜,我们看到的是千种风情顾盼神飞,万般仪态摇曳生姿。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 ”,以娇艳无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喻贵妃倾城倾国的花容月貌,正所谓是“国色天香”,名花美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心驰神往、意乱情迷的情状。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天然一段妩媚妖娆,无限情仇爱恨,尽蕴藏在贵妃带雨梨花般俏丽的容颜中,让人无比怜爱。温庭筠《菩萨蛮》“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花衬人,相应相生,美艳无与伦比,更突出女子如花般娇艳动人的容颜。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独对西风中凋残的瘦菊,顾花自怜,倍感凄凉,以菊瓣纤长清瘦喻指词人形销骨立的憔悴形象,是神来之笔。
“娇花照水”,秀丽娇美的花儿,把楚楚艳影投在清澈的水中,波光荡漾,花影相映,是一幅多么清朗俊雅的诗画呀!“闲静时似娇花照水”,是一种清纯脱俗的美,黛玉本是一株得天地精华、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水和花与她有前世的渊源宿愿,水孕育了她“孤高傲世,目无下尘”的禀性,也涵养了她丰富多情的情感世界;花造就了她清秀非凡之美,亦预示了她悲苦凄美的爱情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的命运就是黛玉的命运。她在痛苦与矛盾中挣扎着,叛逆着,尽管无法摆脱宿命,却仍独抱高洁,至死不渝,在她身上凸显的是一种***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四、 柳之质
柳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柳除了象征离情别绪外,其柔弱无力的特征,袅娜多姿的秀态,惹人怜爱的气质,恰恰契合了女性的阴柔之美,柳女性化已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用柳意象表现女性,已是普遍的文化现象。杜甫《漫兴九首》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温庭药《南歌子》有“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唐传奇《游仙窟》写五嫂舞姿“翻身则风吹弱柳”,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西厢记》中描写崔莺莺的句子,则有“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这些描写,把女性的多姿体态、妩媚风韵,刻画得生动传神,引人遐想,具有极强的审美效果。
黛玉“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极言其体态之婀娜,楚楚动人。纤弱的柳条在风中袅袅拂动,给人一种柔弱无力、轻盈飘逸之美,这与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诗人般的高贵气质相契合的。黛玉本与柳有缘,判词中写道“堪怜咏絮才”,如柳的身姿既是黛玉风流俊秀的外在形貌的写照,亦是她内在诗人气质的外化。曹雪芹把柳赋予黛玉,使得这一形象具有古典女性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蕴。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6
除夕那天,我坐在窗前的写字台边,呆呆地望着暗蓝的天空,等待着烟花的出现。五分钟……十分钟……渐渐脖子有些酸了,无奈只好去躺下休息或者去打电话祝福朋友。突然,只听得窗外“啪!”一声,屋里被照亮了一下,即刻又恢复了此前的平静。我急忙走到窗前,去看漫天烟花。
炮声渐渐多了起来,暗蓝的天幕被照得甚是明亮。那烟花仿佛是夏夜里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大地,点缀了天空。大大小小的烟花绽放在夜空展开的画卷上。我想:这么美丽的东西如若不拍下来岂不太可惜了?于是我便拿出了数码照相机,拍下了这些美丽的瞬间。
天堂鸟飞天***
这一张是我最喜欢的烟花***。众多鸟型烟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天堂鸟飞天***。每只“鸟”约有九条尾羽,一条很长的赤红色尾羽显得格外出众,洁白的“鸟”身与美丽的尾羽相结合,仿佛许多天使在天空展翅,做着新年的祈祷。华丽又不失凝重,完美地衬托了夜空的颜色,好似在暗蓝的绣布上刺上了天堂鸟的***案。
夜空的镶色摩天轮
这是最漂亮的一张***片。一个很大的银色礼花,在夜空中“爆”开,如同在夜空里闪烁的一个摩天轮。银白的光照亮了大地,也给天空带来了耀眼的辉煌,美丽浪漫的摩天轮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夜空的摩天轮是希望的寄托,是对梦想的遥望。
梦幻的紫色圆舞曲
梦幻的紫色圆舞曲,便是那紫色的满天星,如同紫色的耀眼的钻石,闪烁着迷人的光。不灭的星光,在天空中绽放,跳着梦的舞蹈,和着梦的旋律,好似夜空中炫动的华尔兹。紫星满天闪烁,是那么迷人,仿佛是紫罗兰的神秘,蓝玫瑰的高贵,牡丹花的妩媚……
梦里“花”开,梦里“花”落,梦中的彩蝶,带着明日的希望,在夜空飞翔。
简评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7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了人世间的喜乐哀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将词推到了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一)《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失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是写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是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不掩饰地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二)《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上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写词人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写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作者从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是写词人遥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是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出来。
二﹑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得清新真挚,明丽净洁,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一)《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现出词人真实的感受。写翠柳,将其比做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词人用词典雅﹑精练,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二)《阮朗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是写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中的“翻”,“榴花开欲燃”中的“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三﹑结论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8
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暮春时节早晨的静谧、和缓、自然的彩色***景――红绿交映、水雾弥漫,动静相宜,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但又十分和谐。
诗中首先揭示了整幅画面的时间:“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两岸的杨柳绿了,笼罩在淡淡的水雾之中;一园的杏花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红花,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诗人用燕子与小虫,赋予了这幅画面动态美。声色俱备,使得安静之中有了活力。最后放眼望去,“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把绿刻画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中,遵循学生识字规律,从大语境到小语境,并且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所谓“入境”,就是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喜爱”的情感,引领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想象和朗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其中的多音字“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想象画面,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圈画生字;借助文中拼音初步朗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意;查阅有关春夏秋冬的诗歌句子。
2.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看***猜古诗中既积累了古诗词,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教师激励性的话语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谈话引入:孩子们,听说你们背过很多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猜古诗
出示第一幅***片(柳树),看到这满目的垂柳,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首诗?出示第二幅***画,这桃花如此的娇艳美丽,你们又想到了哪首诗?一场春雨过后落花满地啊!你想到了那首诗?
学生猜到后背诵古诗。
古人用那优美的诗句写春天,你们眼中的春天什么样子呢?想用哪些词语来表现他?春天的美丽,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把他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现代诗,再次来品味春天之美。
出示课题,齐读。并解题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3.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设计理念:二年级以识字为主,所以教学中遵循着从大语句到小语境的方法教学,放手让生自学生字词。“我和大家来分享”这个环节,学生通过换偏旁学会了很多字,不仅仅是学会了课本上的字,还认识了课外的形近字,增大了识字量。在学习“更”字的时候,因为它是理解的重点,利用钟表,直观的巧妙的给学生展示了其含义。)
同学们请你们轻轻的打开语文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教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检查读文,一人读一人听,发现同桌读错了,要帮他纠正,读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教他读一遍。读好之后马上坐好。
检查读文:谁来展示读文?读的同学要做到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字音准确。听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评价。
去拼音读课文;读生词:自己读――一生领读――检查读;读字;同桌读――开火车读;分享字;更:多音字;漫:漫过,慢慢蔓延馒头。
4.品读感悟。
(设计理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因此,朗读是理解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我运用了很多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来表现对诗歌理解;在读中让学生互相感染、彼此激发,并产生探究诗歌情感美、意韵美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习诗词最好的催化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课文共有几句话。
下面就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地读一读,边读边想像,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的读一读。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想象到的美丽画面,还可以给你的小组同学读一读。别人说得时候要注意倾听,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汇报: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谁愿意第一个与大家交流?
(1)“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学生想象画面:河两岸的杨柳抽了淡绿的叶子,淡淡的颜色相互掩映着,好似薄薄的烟雾。春雨过后满园的杏花开的更加娇艳了。
结合课件理解“轻烟”,杨柳抽出淡绿的叶子,她长长的枝条垂在水面,那淡淡的绿色相互掩映着,朦朦胧胧,好似薄薄的绿色的烟雾,,杨柳如烟啊,我们再来看看这满园的杏花课件展示***片,教师语言渲染:若置身于此,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在走进杏花再来看一看。这杏花比赛似的开放着,有的花朵已经完全绽放了,有的只是舒展了他的一两片花瓣。火红的骨朵不甘落后啊,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了。这样的杏花我们喜欢,古代诗人王涯赞美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叶绍翁也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岸绿,一园红,交相辉映,美得耀眼,快来读一读。
(2)“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学生想象画面:燕子在房前飞舞着,有的快乐的玩耍,有的寻找食物。篱笆下的小虫子吱吱的叫着,为这春天增加了生机。
教师指导朗读:你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幅画面好生动啊。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而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春天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啊。谁来读一读
(3)“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学生描述画面:新长出来的荷叶嫩嫩的绿绿的,层层叠叠的浮在水面上面。小草早已长满了山坡,远远望去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教师出示***片引导生体会“层层碧”的含义。指导朗读:一清一碧,真是绿意盎然啊,谁来读一读
(4)整体回味画面,有感情读诗。教师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天刚刚亮,周围一切静悄悄的。一场春雨悄然过后,两岸烟柳如烟,一园杏花红艳,新荷小草葱茏多姿。这个春天美得无与伦比。如果说这是静静的美,那么燕子、鸣虫的飞舞则让这个春天变得热闹,生机勃勃,有动有静,也难怪作者说说三月春渐浓啊,如此生机勃勃的早晨,你们喜欢吗?(喜欢。)来读一读这首奇丽的小诗吧。(生练读。)
配乐朗读。
5.拓展。
(设计理念:以读引读,拓展更多的阅读资料)
朱自清的《春》片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四季景色描写的古诗、词语、句子。
6.作业。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9
关键词: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一、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怎样去领略文人骚客诗词的意境,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去领略诗仙李白酒杯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去感受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离愁别绪、去悲叹李煜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亡国之痛,会读诗、能懂诗尤为重要。品鉴诗歌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诗人是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抒发胸臆的。掌握诗歌鉴赏中重要的手法技巧可以迅速有效达到鉴赏目的。掌握必要的表现手法是我们打开诗歌大门,走进诗歌的有效途径。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需要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主要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古典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1.巧用典故
用典主要是指引用前人的经典名句或者是历史典故、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等来表达诗歌中的语境和意境。古典诗歌讲究用典故来丰富内容,往往能达到既生动又含蓄的效果,增加可读性,又耐人寻味。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典故使诗句简洁凝练,含蓄而婉转,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借助对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暗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状态和变化,是将感情寄托于外在景观的表现手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境交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作为候鸟,冬天南飞是大雁的天性使然,诗人借用雁南飞的情境,来表达动物尚且知道回到故乡,人却在边关塞外苦寒之地思念故乡,让人情何以堪。对这一情景的描写既突出了边关的困苦生活,也凸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内心世界。千嶂里,落日孤烟,霜满地,都描写了边陲苦寒之地,烘托出征战在外的将士,离家万里,抛家舍业,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诗人借此意象烘托出边塞苍凉、壮阔的意境,写出了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2.借古喻今
借古喻今是指诗人通过对古代人物、事迹的描写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比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断魂,径水萦纤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园。”诗人借古喻今,遥想当年秦王朝一统天下,国力鼎盛,看如今眺望泾水河畔,除了古碑和满目的黄沙,连春草也没有,令人感到无边的萧瑟,暗含了对当时唐王朝山河日下的悲叹。又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咏一人一事。杜甫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思和点评,借题抒发自己空有报国志志,却无法施展才华的漂泊之感。如《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觉得不需要贿赂画师就能获得帝王宠幸,结果画师将她画丑,最终远嫁匈奴,终老异乡,令人叹息。很显然,诗人借描写王昭君的美貌和高洁品质来比喻自己不屑于投机钻营而不能施展才华的境遇。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诗词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既可以作为表达技巧,也可以是写景手法。“虚”是指虚幻梦境、想象和回忆,也指设想之境。“实”指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的好处则在于“虚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如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柳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之前,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实事,写的是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设想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心爱之人分别后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手法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4.动静结合
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有动静之分,写动写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同一景物,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看它,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变化关系。湖中流水,时而流动,时而静止,这是客体在变动;观湖之人,时而走动,时而***,主体也在活动,诗人的心境更是不断变化。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则意境全出。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诗人乘舟途经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诗人躺在船中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感觉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离太远,观者觉未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描摹景物,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扩大诗的意境,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5.托物言志
诗人习惯于借某一特定的物象及其蕴含的品质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或寄予某种精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如,王安石的《北破杏花》,“一破春水绕花身,华英妖烧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笔下的北坡杏花竞相开放,风姿绰约,争奇斗艳,光彩照人。虽生长在远离尘嚣的坡北,即便是飘零飞落,也好过闹市中任人折取碾做尘泥的南陌杏花。诗人借北坡杏花的清高、不卑不亢、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感。
三、结语
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加之诗词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要读懂古典诗词的内涵和意蕴,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需要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只有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抓住表现手法,进行大量的阅读鉴赏实践,才能够领略到诗词的美,领会诗人的写作意***。
参考文献:
[1]李旭.对于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些思考[J].课外语文,2015(24).
描写烟花的作文篇10
美在脉络清晰。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盼春”“绘春”“赞春”,逐层深入。“盼春”部分反复渲染对春的急切盼望;“绘春”部分先总体概括描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后分别具体描绘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赞春”部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盼春”部分点明题目,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绘春”部分作为文章主体,像猪肚那样充实、丰富;“赞春”作为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这使得此文可以作为中学生学写作文的典范。
美在多感官运用。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感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是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春花的娇艳。从味觉方面写春花的清新甘甜:“花里带着甜味儿”。从触觉方面写春风的轻柔:“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嗅觉方面写出了春天的独特的气息:“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的柔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同‘婉转’,笔者注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美在修辞妙用。“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写出了作者对春的急切盼望之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写出了春的即将到来带给作者的兴奋之情;“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排比写出了春回大地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顶针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姿态;“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缠绵;“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写出了春风的和煦轻柔的特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了春的新美力的特质。”
美在叠音词巧用。“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俏俏的”、“绵绵的”、“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美在诗情画意融合。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各种景物来抒发内心感情,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如对春花的描写,即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描绘不被人重视的不起眼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的欣喜之情融于景物描绘之中。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在正侧虚实结合。《春》一文主要以诗的笔触直接描绘春花竞放、春风送暖、春雨轻柔、春早人勤的特点,但是高明的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做到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如以人的活动侧面烘托草的嫩绿可爱:“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以蜂飞蝶绕烘托春花的繁茂艳丽:“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通过虚写想象硕果累累的情景来烘托眼前春花的繁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烟花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