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的特点10篇

排比句的特点篇1

关键词:排比;尾句;构成特点

排比是一种修辞效果显著的辞格。一组优美的排比句往往能给整篇文章增添光彩,可以使事物的描写更加全面细致,可以使道理的论述更加周密透辟,可以使抒情的表达更加充分,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好的排比句总是跟作者精心设计的排比尾句分不开的,尾句在排比句中起有重要作用。好的排比尾句可以有力收束全句,在语势上达到最高点,在排比修辞效果达成中起到“定音锤”的作用,使说话者的情感得以充分体现。排比尾句缘何产生如此之功效,本文拟从语音、语法、语义三方面入手,为排比尾句表达寻找形式上的支撑,并为排比辞格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一、语音特点

从语音上看,排比尾句与其他非尾句相比具有不同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音节结构长

相并列的几个语句,音节结构的长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语句结构,音节数目多,表达的内容就越丰富,抒发的感情就越充分,语义的分量就越重,语势也就越强,因而,排比尾句的音节数目常为几个排比句中最多的。如:

(1)延安的歌声,是***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吴伯箫《歌声》)

(2)海上的落日最美:碧涛映着红霞,银浪掩着金沙,云霓的颜色也是瞬息万变的。(吴伯箫《岛上的节》)

(3)儿童的美是纯净的,青年的美是热烈的,成人的美是广博深厚而令人战栗的。(王蒙《落叶》)

例(1)排比的前三个小句各用一个双音节形容词来说明延安“歌声”的性质,音节数目为五;而尾句音节增至十个,连用“极为广泛”、“群众”两个定语,从其范围和领属两方面来说明“歌声”的特征,不仅信息量增多,且反映了在全国范围内汹涌澎湃的***浪潮。例(2)排比的前两个分句六字相对,尾句增至十二字,用“瞬息万变”来描述“云霓的颜色”,音节结构饱满,使整个句义的表达尤显意境深远。例(3)前两个分句分别用单个双音节形容词“纯净”形容儿童的天真烂漫,用“热烈”形容青年的朝气蓬勃,非常符合他们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而尾句用了“广博”“深厚”两个双音节形容词和“令人战栗”四字短语描述“成人的美”,音节数最多,语言信息量最大,不仅反映了成年人阅历更加丰富,知识积累更加深厚的特点,且从音节的长度保证了排比尾句在整个句子中的重要地位。

2.尾音响度大

排比尾句为了表现较强的语势,其尾音常常最为响亮。如:

(1)她松松的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2)那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面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梁遇春《途中》)

(3)呵,女儿,你怎么了,我的紫罗兰?我知道你一向谦虚而又耐心,你温柔而又驯顺,你安贫而又高尚。(纪伯伦《虚荣的紫罗兰》)

例(1)全句将温州美丽的湖水用四个排比分句展示在我们眼前,前三个分句尾音分别为“幅”(f?)、“心” (xīn)、“肤”(fū),而尾音为“她”(tā),听觉上最为响亮,压倒前者。例(2)“伙计们”进行的活动很多,但作者将“喝茶”放在句尾,尾音“茶”(chá)是几个分句尾音中响度最大的,从听感上突现了排比尾句的优势。例(3)前两个分句尾音分别为“心”(xīn)、“顺”(shùn),尾句的尾音为“尚”(shàng),声音最响亮,从听觉上加强了语势。

3.尾句入韵

在非韵文中,为求得韵律和谐自然,排比句可以押韵。排比句押韵,非尾句可以比较自由,而排比尾句必须入韵。排比尾句入韵,可以使整个排比前后贯通,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律美,且同韵的韵脚连用,可以增强尾句语势在听觉上的印象。如: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厚和朴实,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爽朗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

(3)是悠悠岁月的白云划过晴空时磨擦出来的声响,是南飞大雁的翅膀拍击北风时的音乐,是第一片雪花飘落在婴儿脸颊上时引起的轰鸣,是河流的拐弯,土地收割后的,山峦雪峰永恒悲悯的目光……(周涛《塔里木河》)

例(1)排比各分句的韵脚为“尚”(shàng)、“强”(qiáng)、“广”(guǎng),押“唐”韵;不同分句使用谐韵的韵脚,犹如在定音鼓的同一位置连续敲击,一下比一下强,一下比一下扣人心弦,使语势步步上升,力量越来越强。例(2)排比各分句的韵脚为“延”(yán)、“眼” (yǎn)、“烂” (làn),押 “寒”韵;同韵字连用,如逐层排浪滔滔而来,将全句语势推向高潮。例(3)排比各分句的韵脚为“响”(xiǎng )、“光”(guāng),押“唐”韵,尾句仅与首句尾音相谐,整个排比句尾音响度先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从听觉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全句的表达力量。

二、语法特点

从语法上看,排比尾句也具有不同于其他非尾句的特征。

1.句首或句中加用状语成分

在相同句式结构条件下,为加重排比尾句分量,排比尾句可在句首或句中加用状语成分。如:

(1)而在云彩稀薄处,夕阳的余晖却在充分施展着绘画的天才,描绘出各种风光:有的像丛树围绕的村庄,有的像湛蓝的古刹,有的像闪亮的小河,有的像弯曲的小路,还有的如同大片的湖水、沙漠……(筱语《西山随笔》)

(2)从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可是每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3)音乐是文化,戏剧是文化,绘画、文学是文化,体育无疑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林为进《足球与文化》)

例(1)(2)排比尾句句首分别加用副词“还”“更”,例(3)排比尾句句中连用副词“无疑”“也”,且宾语部分有意与前面句式形成错综,由此不但产生和谐而又富有变化的形式美,且在语义上也起有一种驾驭整个排比句的作用,句义由此得以强调。

2.句末加用语气词

排比尾句可以在句末加用语气词,以加强表达语势。如:

(1)我不知道家里的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是全城里成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林家去了,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了罢……(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我愿以绵绵的情操,拄之于树情!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我愿将我所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化为乌有呵!(谢冰莹《爱晚亭》)

(3)不少同志义愤地说:谈判自然可以,这无非表示了和美帝国主义,不能不承认***所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强大;不能不承认中国人民的强烈的和平愿望;不能不承认苏联战胜***以后,国际形势有利于和平民主罢了。(方纪《挥手之间》)

(4)你的株干是那么端直,你的枝条是那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郭沫若《银杏》)

例(1)尾句中的“罢” 表示猜测语气,表现了作者对家人把自己送到城里最严厉的书塾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状态。例(2)尾句中的“呵”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例(3)排比尾句中的双音节语气词“罢了”,表示“仅此而已”的陈述语气,表达出同志们根据当时形势发展所做出的科学的推测和估量。例(4)尾句中的“呀”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叶片深深的喜爱之情。

3.尾句采用强调句式

(1)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来,也没有饿死。***来,怎么能把他饿死呢?(艾青《忆白石老人》)

(2)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本质不是坚实的器材,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郭沫若《银杏》)

例(1)(2)排比尾句采用反问句式,而反问句式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它语气强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尾句的力量。

三、语义特点

从语义上看,排比尾句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性。排比的几个句子往往是按照某种逻辑语义关系排列的,排比尾句往往处在全句语义变化趋势的端点。可以是全句语义变化趋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如:

(1)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2)而且这个春天还不限于燕园,也不限于北京,也不限于中国。它伸向四海,通向五洲,弥漫全球,辉映大千。(季羡林《春归燕园》)

(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急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4)可是当战士两年多,想起来真对不起***,对不起上级,也对不起自己。(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例(1)至(3)排比尾句是全句语义变化趋势的最高点。例(1)从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入手,由“高尚”到“纯粹”,再到“有道德”和“脱离低级趣味”,最后在尾句上升到“有益于人民”,由低往高,一句一个台阶,最终境界达到全句的最高点。例(2)“燕园”“北京”“中国”地域范围由小到大,“四海”“五洲”“全球”“大千”,意境逐层深远,最后达到极致。例(3)用提琴柔曼的奏鸣比喻潺潺的小溪,用叮咚的弹拨声比喻流落的清泉,用贝斯深沉的轰响比喻万涓的汇合,用铜管齐鸣比喻飞瀑、急流的坠落,这个成功的排比句,各分句的喻体是奏鸣声由小到大的各种乐器,本体为由小到大的水流,随着水流的增强,声响也在不断增大,最后给人以声音上的震撼。例(4)排比尾句是全句语义变化趋势的最低点,“对不起***”、“对不起上级”、“对不起自己”,语义程度层层递减,由大到小,强调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情感。

有时,排比尾句还可以是整个排比句所表动作行为的终止点。如:

(1)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呢?中国每一个派,每一个人民团体,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都必须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都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将***进行到底》)

在这里,排比句的顺序是按照动作行为的先后排列的,先进行“考虑”,再作出“选择”,而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语义表达水到渠成。

由以上分析可见,排比尾句在语音、语法、语义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当然这种独特性的呈现有时并非孤立存在,它可以交互显现。如:

(1)保卫长江!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冼星海《保卫黄河》)

(2)啊,人民啊人民,创造历史的是你们,创造世界的是你们,创造人类文明、具有高尚情操的还是你们!(柯蓝《在澄蓝碧绿之间》)

(3)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圣野《两袋种子》)

例(1)“保卫”的对象有“黄河”“长江”“全中国”三个,作者将“全中国”放在尾句,不仅因为它意象开阔,也因为它音节上更饱满,表达了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例(2)排比尾句不但音节结构长,且在相同结构框架下,尾句句中增加副词,一致中又带有错综,尾句的地位尤显突出。例(3)由两组排比构成。第一组排比为“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意象逐层扩大,表明了时光的飞逝。第二组排比为“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既体现了由小到大的逻辑语义关系,又体现了植物先“生长”, 再“开花”,再“结果”的自然规律,尾句既是全句语义变化趋势的最高点,也是整个排比所表动作行为的终止点,因而更具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排比句的特点篇2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中要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来看,修辞类题目经常以各种形式在基础知识、阅读考查中出现,分值一般2~3分。考查方式主要以选择、填空为主,题型有辨识、补写、品析、运用等。

【真题解析】

一、修辞辨识类

1. (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D.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辨析修辞方法能力。做好本题考生根据常见修辞的特点,仔细阅读句子进行辨析。A项运用排比的修辞,C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B项没有使用修。

例2.(2013 年辽宁省丹东市)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⑴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

⑵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⑶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⑷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不是每一次成功都有掌声……可他们仍然不放弃奋斗,不停止付出。

A.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排比

C.比喻、 夸张、 拟人、 排比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解析】 解答这道题目,应逐一对各句给出的修辞手法进行辨识,如果个别句难以判断,则要运用排除法加以排除。⑴句把“问候”比喻成“***画”。这样能把B和D排除;剩下的只有A和C,再看⑵题圆月“爬”树梢是运用的拟人,就能把C排除,因此答案是A。

【技法归纳】 解答修辞手法辨识型题目,前提是熟练掌握八种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方法是先寻找句子的特征,然后进行辨识,作出判断,指出每一个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力求全面准确;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出答案或利用排除法选定答案。

二、仿写类题目

例3.(2013年四川省重庆市)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语意连贯,具体形象。

一位诗人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 , ;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解析】 分析所给的例句,句式是“……里有……的影子”,所要填写的是省略句中的内容,所填的前者与后者有一定的联系。例句中“水珠”“浪花”两者是由小到大,被包涵的关系。因此考生根据这个特点去写,同时注意语意要连贯,具体形象即可。参考答案:示例:一片绿叶里有春天的影子,一个微笑里有鼓励的影子 一朵白云里有天空的影子,一次抚摸里有信任的影子。

例4.(2013年辽宁省营口市)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其与前面语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因为天空广阔,鸟儿才可以自由飞翔;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 ,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私的包容。

【解析】 分析所给的例句,句式是“因为……,××才可以……”,第1处省略号处填写的环境,××处是名词,即动物,第2处省略号处填写动物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仿写非常容易了,写作时用排比修辞,语意连贯,无病句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

【技法归纳】 首先要准确把握例句特征,然后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从句式、关键词、语意等方面进行仿写。

三、品析类题目

例5. (2013年四川省宜宾市)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措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他们书法艺术的特征。

B.“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急于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C.“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是对语段中四个句子所运用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要求从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D项中的运用的是设问句强调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引起读者思考。而不是运用反问。参考答案:D。

例6. (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奖之后,许多报纸杂志都进行了报道。以下是一些专栏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赏析。

甲:《大河报》标题:莫言空前 莫言绝后

乙:《重庆晚报》标题:世界的莫言 莫言的世界

丙:《齐鲁晚报》标题:高粱红了

我选: 赏析: 。

【解析】 本题是考查了考生赏析新闻标题的能力。赏析类试题可以从多种解读是赏析,修辞手法赏析是其中的一种,考生可以从修辞解读进行赏析,回答时可以从用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这个方法去赏析即可。参考答案:我选:选甲赏析:这个标题用了双关,既盛赞“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又说明中国文学来者可期,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自信。我选:选乙赏析:这个标题用了顶真(针),既点明本期内容是介绍“莫言的世界”,又说明莫言的作品具有世界影响,盛赞莫言。我选:选丙赏析:《红高粱》是莫言的作品,在这里“高粱”借代莫言,“红了”借指莫言获奖,因而题目富有暗示性。

【技法归纳】 解答修辞手法品析类题目,先要熟练掌握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看分析是否准确,最后得出答案。八种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是: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运用类题目

例7.(2013年四川省凉山州) 综合、探究

材料一:今天你抢盐了吗?“盐慌谣言”危害甚比核辐射。去年,因为“碘盐可以防辐射”和“海水会受到日本核辐射污染,将来提炼出来的盐不能吃了”两条飞速传播的谣言,全国各地出现了食盐抢购风潮。据悉一包原价1块的普通盐被炒成了10块20块甚至更多。

材料二:“问君能有几多愁,家里没有板蓝根;举杯邀明月,对饮板蓝根……”传言板蓝根能对H7N9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一些地方的人们便疯狂抢购板蓝根,造成的恐慌气氛漫及各地。而专家告诫,板蓝根其实并不是万能神药,虚寒体质的人不宜服用。

材料三:“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地球将会有连续3天的黑夜。”这一谣言在四川一些地方持续发酵,使得一些听信传言的人恐慌起来,开始抢购蜡烛和火柴。这就一度造成了这些地方的部分商场商店产重缺货的现象。

⑴探究以上三则材料的共同点,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得到的结论。

⑵根据1小题的结论,写一句宣传标语。(25字以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析】 ⑴题是考查考生的根据提供的材料,从中探究主要信息的能力。考生仔细阅读从材料中找出相同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⑵是根据材料第1题的考生总结的结论进行,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宣传标语具有鼓动性,语言简洁。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对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的表达。参考答案:⑴由负面信息引发的谣言、传言最终造成的杀伤力往往远大于事物本身。(或:谣言、传言造成的危害巨大。或:轻易相信谣言传言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或:不要轻易相信谣言传言,要相信科学)⑵示例:①相信科学,认清谣言②科学给予我们智慧的眼睛,我们用它看清传言背后的真实。③谣言让人恐慌,科学使人理智④盲从是谣言的翅膀,科学是戳破谣言的利器⑤只要我们紧握科学之手,谣言的身影就无处遁形。

【技法归纳】 解答这类题目,方法是紧扣主题,运用修辞,准确拟写,力求生动。

【备考策略】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试题演练】

1.(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 阅读下面的名著精彩片断,回答问题。

①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A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B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②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③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④母亲从桌子旁站起来,慢慢地走到窗口,背转身去不看大家。

⑴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

,批判了小市民的 。

排比句的特点篇3

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备考指要]

修辞知识不再作为单独的考试内容,而是渗透在其他题型中,尤以仿写题最多。仿写题大致包括续写和仿写两种类型,一般是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法、修辞等知识。并参考规定句式模仿创作。

解题时,首先,要分析例句的基本格式,尤其要关注其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其次,根据句式特点及修辞方法,确定所写句式应有的格式;最后,根据格式创造佳句,除了注意采用的句式是否与例句相同,修辞运用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是否合乎要求,是否与上下文统一连贯。

[典例精析]

例1 (2008青海)仿照例句“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再写两个句子。

书是______,让人______。书是______,让人______。

例2 (2008辽宁)信仰如同一幅瑰丽的画卷,它装点了我们飞扬的青春:信仰如同一片盛开的鲜花,它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续写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从内容上看,例句1、2分别对“书”和“信仰”展开想像,并通过想像揭示了它们对人的意义。从句式、修辞上看,运用的是排比和比喻。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当然,对这个仿句,还要注意中心词的要求,也就是说其内容必须与前面句子的内容相对应,和谐自然。就像例句1中的“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例句2中,“瑰丽的画卷”装点“飞扬的青春”,“盛开的鲜花”芬芳“多彩的人生”。否则“形似神不似”,达不到要求,得不到高分。

例3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电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解析:乍一看,这道题似乎给同学们很大的仿写空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该题仿写时,必须遵循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例句由设问和比喻修辞构成,仿写时又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题目中没有提供,仅有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这些在解答时要引起注意。

[实战演练]

1 修改划线部分,使之与后面的句子形成对偶。

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都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2 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句。

父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父爱妁主旋律。

父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辨别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类型。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点。

(3)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4)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5)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4 下列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一片片的荷叶亭亭玉立,一颗颗的水滴亮若名珠,一朵朵的荷花像是一个个文静的少女――不知是羞怯呢还是矜持:在朦朦胧胧的夜色里申,花朵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却关不住一池清香。

排比句的特点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理解西北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理解阳刚之美。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一、小组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 查字典,读准写列加点字的音。

咝溜溜( )飞溅(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

蓦地( ) 冗杂( ) 捶打( ) 烧灼( ) 辐射( ) .....

磅礴( )颤栗( ) 曈仁( ) 戛然( ) 恬静( )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狂舞:纵情的跳舞。 (2)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3)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4)飞溅:向四处溅。

(5)亢奋:极度兴奋。 (6)晦暗:昏暗,不明显。

(7)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住。 (8)蓦地:不经心地、猛然。

(9)冗杂:(事务)繁杂。 (10)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1)烧灼:烧、烫,使受伤。 (12)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3)大彻大悟:彻底了解、领会、觉醒。

1,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 作家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一,正课

1, 朗读课文,感觉安塞腰鼓的气势。(齐读,读出气势。)(1)、 用:“ ____________的

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2)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写表演前的情况。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写表演过程。

第三段: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写表演后余音。

(2)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美,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

(3)

2, 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1)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2) 从人物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像高粱。

(3) 从神情写:神情沉稳而安静。

(4) 从腰鼓写: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3,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沉稳而安静的气氛中,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可以说,表演前安静沉稳是为演出的火热、沸腾蓄势。

4, 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5, 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句式,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6,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是文章气势恢宏、浑浑有力,简洁的表现安塞腰鼓强烈的阳刚之美。

8,“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运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9,安塞腰鼓的声音使人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0,这三段联想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运用联想想象,从内容上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容不得束缚„„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那些束缚人、羁绊人、使人闭塞的种种障碍,展示生命的活力。展示陕北高原人们的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点。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排比、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讨了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部分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感情。

文章第二部分“好一个安塞腰鼓„„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和土地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2,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非凡的反响。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些后生们穿的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角

老南瓜,过的是贫困的生活,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肉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第二部分的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成了茫茫一片”写了什么?

总结上面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像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7,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从平静到激烈,所以这几个词不能对调。

7, 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安静,好像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9,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秦汉的繁荣,李唐的强盛,又有雄瞰世界的辉煌文化,然而如今的西北似乎是闭塞的、落后的。但有安塞腰鼓所喷发的震天撼地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之所在。

10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短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 短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器:„„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11、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

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1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活力,是陕本高原的希望。

三,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陕北高原人们的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是陕北高原的希望。

排比句的特点篇5

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次序混乱的句子,要求考生将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排序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中的连贯能力,即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排序”是中考的一个常设考点,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排序题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排序题,就是在题目设置的语言环境下,要求考生将一组无序排列的句子重新排序后,按照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或选择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恰当的一组句子。非语境类排序题,就是考题不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考生将无序排列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或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非语境类排序题,是中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解题思路】

一、巧用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通过排除错误选项而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适用于解答选择题。因为“排除”往往比“肯定”要容易些,所以通过“排除法”确定正确选项往往要比直接确定正确选项要容易得多。例如:

(2015・襄阳市)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④③①⑤②??B.③②⑤①④??C.③①⑤②④??D.④⑤①③②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第④句是一个结论性句子,不能排在段首,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排除了两个错误选项A和D。很显然第②句对应的应是第⑤句,应排在第⑤后面,放在第③句之后就是错的,这样我们又排除了选项B,剩下的选项C才是正确的。

二、借助代词

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如果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加快确定语句的顺序。例如:

(2015・淄博市)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

①由于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声音信息转换为视觉信息,并把它长期地保持下来。

②人类社会也因此发展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种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④这样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够系统地保留和传播。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解析]我们先来看含有代词的句子。第③句话中有一个代词“这”,搞清了“这”指代的内容,就可判断出第③句话应排在哪句话的后面。通读材料不难知道,“这”指代“阅读”,可见第③句应排在“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这句话后面。第④句有一个代词“这样”,审读题目给出的四句话可以发现,“这样”指代的是第①句话的内容,所以第④句应紧随第①句之后。根据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我们很快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为B。

三、确定总领句

要保持语言的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做排序题,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材料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抓住了中心,我们就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依此快速排定语序。例如:

(2015・江西省)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说故事的人要针对人性的好恶来安排情节,始终抓住听众的兴趣。

②如果故事很长,则这种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功夫尤其重要。

③说故事面对的听众则比较复杂,听众的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

④谈天和说故事是有差异的。

⑤谈天是和“谈得来的人交谈”,无须费许多心机去吸引对方。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①②

c.⑤③②①④

D.⑤④②①③

[解析]通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第④句是材料的总领句,应排在最前面。运用“排除法”,可以排除选项C和选项D。这样我们就缩小了选择范围,只需在选项A和选项B中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根据第④句话中“谈天”在前“说故事”在后的顺序,我们很容易知道第③句应排在第⑤句之后。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又可排除选项A,剩下的选项B就是正确答案。

四、疏理说明顺序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体裁,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疏理说明顺序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2015・丹东市)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1)所以偏旁的数目比部首多,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这是因为部首所取偏旁都是表意的,而偏旁除部分表意外,更多的是表声的。

(3)如“江”“河”中的“氵”“工”“可”都是偏旁,“氵”是部首,而“工”“可”只是表音的偏旁而不是部首。

(4)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A.(3)(2)(4)(1)

B.(4)(3)(2)(1)

C.(4)(2)(3)(1)

D.(3)(1)(2)(4)

[解析]本题所给语段属于说明性文字,说明对象是部首和偏旁,文字在介绍部首和偏旁时,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顺序:(4)(2)(3)-------(1),思路清晰,所以正确排序为(4)(2)(3)(1)。正确选项为c。

五、理清论证思路

如果语段属于议论性文字,我们就可以利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通过理清论证思路来给句子排序。例如:

(2015・资阳市)中画横线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生命却有限。

排比句的特点篇6

科技说明文阅读是中考中的必要内容。从近年来的中考试卷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3)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阐释,对文章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能作点赏析;(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6)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7)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8)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中考风向:

其一,加大对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主要命题角度有: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或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或对文中说明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写说明,或给文章加标题。二是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界定:或给某一事物下定义,或对指定内容的***表式处理或***表内容的文字化表述等。

其二,注重考生的个性化表述。如:或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或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等。

其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中考越来越关注科技发展,像纳米技术、***病毒、环境保护、外来入侵生物、太空探索等都将成为中考的热点。表述题会大大增加,命题的设计会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趋势。

命题特点:

科技说明文阅读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但命题严格定位在“懂”字上,考查的是对文本中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并不要求对文本所介绍的知识有很深的了解。近年来,中考科技文阅读相当稳定和成熟,命题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理解文本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就科技说明文而言,考查的都是后一种含义。具体说来,一是考查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即代词或具有代词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二是考查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要求能结合具体语境,对文本中的专业概念作出具体的解释。

其二,理解文本中重要的句子。就科技说明文而言,受文本特点和考查目标的制约,句子理解的题目只涉及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而不是通过这些句子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具体说来,一是具有隐含义的句子,二是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

其三,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主要指文中运用的概念、涉及的知识、阐述的事理、表达的观点和使用的材料等。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认特定的对象,找出各种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这类题目,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问题。

其四,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对文本中的说法变换了叙述的角度或表达的方式,有些说法是根据文意推断出来的,阅读材料本身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因此,这些说法是否符合文意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分析判断各选项作出的推断是否合理。

阅读方法:

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侧重点在于对信息的准确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要认真通读文本,牢牢抓住信息线索,对照题目,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一项。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下面具体解说:

首先是通读。科技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是“懂”。要做到“懂”,通读是关键。所谓通读,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匆匆应付,而是解题之前认真细致地把文本读一遍,要逐句逐段认真地读,把握材料的基本意思,获得整体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一要根据科技说明文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能力。中考科技说明文的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其构造、原理、发展、现状以及对其的评价等。应逐步养成依据模式预测,并逐段概括的习惯和意识。二要培养对文本中关键信息点敏锐的感知能力,应特别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局部与主体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运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点牢牢刻在脑海里。三要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动紧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中考科技说明文大多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有距离,多长句,多概念,意思绕来绕去,比较别扭,要删去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其次是筛选。即联系阅读文本,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亦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找到的可能是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再次是比较。筛选出原文后,要把原文与选项仔细对照比较,辨明正误。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深浅、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筛选与比较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准确筛选,认真比较,才能逐一辨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

最后是排除。排除法在科技说明文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作为选拔性考试,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涉及了较宽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点与较高的能力,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估计到考生答题的困难,往往会不动声色地为考生提供一些辅助条件,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这时,对错误项的排除就成了我们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的阶梯。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超前肯定、强加因果、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杂糅纠缠、指代混乱、自相矛盾等。我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以适应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需要。

解题招数:

第一,从分析题目入手,迅速了解科技说明文的内容。有些科技说明文标题的拟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显得新颖、别致、有趣,我们须浏览文本之后才能领会标题的内涵,即文本说明的内容。

第二,抓关键句,抓首括句,把握文本的组合规律。了解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构,概括文段内容。

第三,抓住特点,进行细节分析,辨明说明方法。分辨说明方法,要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

第四,把握科技说明文的语言。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性质、状态、数量、范围、程度等的有关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修饰限制作用。揣摩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用删词法,然后与原句中的词进行比较。

第五,结合文本内容,运用联想、想象、拓展延伸,进行个性化表达。

失分陷阱:

一是将说明的顺序与文章的结构混为一谈。科技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科技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等。

二是不能从全文或整个语段着眼,来概括科技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与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忽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作用,答案以偏概全。

排比句的特点篇7

一、鉴赏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弄清语段、语句基本意思;

2、 明确语段、语句表达特点;

3、 置换语段、语句表达方式;

4、 比较原语段、语句与置换后的表达效果;

5、 明确“支持这种表达效果”的基本手段。

二、举例:

月光象流水一样,在夜空中流着,洗出了一树一树的小白钱,洗出了一坡一坡蓝色雾气,洗出了一墨一墨的虫鸣,洗出了一萤一萤的鬼火,洗出了一缕一缕的带草腥味的风,也洗出了夜的温馨和柔媚。(李佩甫《羊的门》)

1、弄清语段基本意思:

这是一个描写语段,写出了月夜的温馨和柔媚,即绘出月明之夜的美景,传达出夜的平和宁静。

2、明确语段表达特点:

要明确语段、语句表达特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概括:

用词特点。看词性,尤其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名词、量词等;看其是否准确、生动、丰富,用得有特色。

用句特点。看句式,尤其是整散句、长短句运用,其次是语气句式(四种)、肯定否定句式、常式变式句、单复句,甚至是口语书面语句式、正反句式;看其是否灵活多变,用得有特点。

修辞运用特点。看修辞的综合使用。描写时动用了那些描绘性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议论时动用了哪些结构性修辞(对偶、排比等);看其是否想象奇特,感情充沛,表达是否有张力。

意蕴特点。看其表达是否记叙、议论、抒情综合使用,使语言具有哲理美、抒情美、画面美,是否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音韵特点。看其是否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节奏明确,韵律优美;语言具有音乐美。

风格特点。用语是藻丽还是平淡,是含蓄还是明快,是繁丰还是简洁,是刚健还是柔婉,是古雅还是通俗,是庄重还是幽默等等。

注:只概括有特色的地方。

以下就这一段进行具体概括:

1)该段综合运用比喻、拟物、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笼罩下的夜的温馨和柔媚。

2)用词准确、丰富,生动传神。

3)语言风格:语言辞藻富丽,生动细致,文采灿烂,有奇幻情思。具有华美绚丽的风格。同时显得柔婉。

3、置换语段表达方式:

月光洒满大地,树上的小白钱泛着月光;远方,山坡笼着一片蓝雾。秋虫鸣叫着,不远处鬼火一闪一闪;一阵风吹过,送来一股草腥味。夜显得柔媚而温馨。

4、比较原语段与置换后的表达效果:原语段更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具有奇幻情思;音韵和谐,更有音乐美;内容衔接更紧,铺排加强了抒情性。置换后的语段,显得平实,表达效果比较一般。

5、明确“支持这种表达效果”的基本手段:

这一步是向写作方面的延伸。

1)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势及抒情气氛,使语句流畅,更重要的,是铺排渲染了月夜的朦胧、幽静与优美的意境,突出了月下夜景的特点。――这是典型的描写性排比。

2)在排比运用中,同时运用比喻、拟物,加强形象性。

把月光比喻成流水,以动写静,如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写法一样,使月下之夜鲜活起来。下文承托流水,用拟物写夜的景物:一树一树的小白钱,一坡一坡蓝色雾气,一墨一墨的虫鸣,一萤一萤的鬼火,一缕一缕的带草腥味的风。仿佛他们都是被月光洗了出来,月下之景的朦胧、优美、宁静、平和便生动地呈现出来。

3)锤炼动词,用好数量词

“流着”、“洗出了”把月光静照写成了漫流,把月下之景写成了被月光洗了的景色,上承托比喻,下辐射夜景,夜中月色精妙地表现出来。

文中还用一连串数量词:一树一树,一坡一坡一墨一墨,一萤一萤,一缕一缕。形容准确,音韵和谐,生动丰富。

三、鉴赏示例

(一)我们要掌握高度的技巧,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用金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文气既要能象横槊据鞍,千人辟易,也要能象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既要能横眉怒目写奋斗的艰苦,也要能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既要善于塑造人物,也要善于渲染气氛;既要能写江山如此多娇,也要能写厂矿雄伟。(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注:金钲羯鼓:钲,古代行***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状钟而狭长)。羯,匈奴的一支,曾立后赵国于东晋时。羯鼓,鼓声雄壮激越,这里指雄放豪迈的笔调。

横槊据鞍:槊,长矛。据,跨坐。跨坐战马,横矛临敌。这里指刚猛威严而雄壮的文气。

千人辟易:辟易,退避,受惊吓而不禁离开原地。指使千人退避,写横槊据鞍的效果。

岁时伏腊:伏腊:指夏天伏日和冬天腊日,原为古代两种祭祀名称,伏,农历六月合祭众神。腊,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现泛指节日。这里指岁末祭祀,一片欢乐景象。

赏析:1、四字短语运用。金钲羯鼓、风云变色、金瑟银筝、花前月下、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横槊据鞍、千人辟易、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横眉怒目眉开眼笑、塑造人物、渲染气氛、厂矿雄伟等共有十七个。表达凝练,节奏鲜明,增加了雄壮的文气。

2、偶句骈出,意义对比鲜明,音韵和谐铿锵。

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用金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

揭露敌人,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字字珠玑。

横槊据鞍,千人辟易,岁时伏腊,欢腾田野。

横眉怒目写奋斗的艰苦,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

塑造人物,渲染气氛。

排比句的特点篇8

孙悟空一手接过作业本,一手挠着脑袋,轻声读了起来:“花果山上呈现一派新气象,新翻建的宫殿富丽堂皇;新开辟的风景区景象万千;新安装的电视天线直插云霄。”孙悟空看后满意地笑了,“造得不错,小猪崽子,有进步。”

“小戒的心里像喝足了蜜汁——甜透了。

小戒,你给我讲讲,排比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孙悟空眨着眼睛,手指急速地捻着腮毛。

“嗯……主要特征是,同一个词在一句或几句中,连用三次以上,而且这些词或句子表达的意思要相似。”小戒边想边回答说。

“哦?”孙悟空狡黠地一笑,“那我来写一句句子,你看后说说是不是排比句 。”孙悟空握笔刷刷刷地挥了起来,才半分钟,就把本子扔到小戒的面前。

小戒连忙看了起来,“花果山北面,响声隆隆,激流直泻,水珠飞溅,啊,这就是雄伟壮观的花果山瀑布。”小戒看了好一会,嚅嗫道:“这……这是用的形容词,哪里是排比句!”

“小猪崽子,这也是排比句呀!”

“孙伯伯,你搞错了吧,排比是同一个词要连用三次以上的,可你这句中没有……”

“笃、笃、笃。”孙悟空在小戒的头上“笃”了三个栗子,“谁说一定要同一个词连用三次以上?听好,只要用三个或更多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就叫做排比。看来刚才你对排比下的定义还不太确切,现在懂了吗?”

“哦,原来这样……懂了。”小戒的脸上顿时红云密布。

排比句的特点篇9

“文本学习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如今,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中,孰轻孰重?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要慎重掂量。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唯有做到轻重相宜,才能丰盈我们的课堂。

一、重“沉入词语”,轻逐文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针对“词语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词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著名文学批评家、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沉入词语”。 “沉入词语”意味着你跟文本是全面接触的,而不是局部接触的,文本中“字会含情,词会含笑”。

《在大海中永生》是通讯体裁,学生比较少见。文章语言凝练、概括,没有故事情节,这增加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难度。此外,受时空限制,***这位历史伟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给学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教学可以说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部分我最初的设计是按四步走:

(1)读一读排比句,找出描绘地理位置的词语。

(2)质疑:为什么骨灰会送向这些地方?

(3)句式训练:“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还会把他的骨灰送往________,因为________。”

(4)指导朗读。

试教并不理想,听课者的评价是“此部分设计侧重于逐文分析,学生没有自主权”。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再次走进文本,“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些地域的背后蕴含着小平爷爷深远的影响,蕴含着人们对小平爷爷的赞颂。理解这些词语背后深远的意义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何不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来丰厚这些地域背后蕴含的内涵呢?所以,我设计“七步走”让教学柳暗花明。

(1)自读引疑:为什么说***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2)以“疑”穿线:配乐范读排比句,理解排比句。

(3)隐文留词:“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扣词悟“秘”:从这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5)读词忆事:读一读这些词,你想起了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6)借“源”识人:引导学生联系收集的资料,按“当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了什么事”的句式练习说话,了解***爷爷深远的影响,感受人物的形象。

(7)变“形”练读:排比句变化成诗歌形式,指导学生回归整体朗读。

这个教学设计从“为什么说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入手,提纲挈领,抓住排比句式作整体感知,再隐去排比句式,留下几个关键词追忆有关***爷爷的事件,鼓励学生联系课前查阅的资料自主学习。此时,“万里海疆”等词语不再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桎梏,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言语资源。以“我读到什么词,让我想起什么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经历了“段—词—句—段”的学习训练过程,在表达中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丰富了小平爷爷的形象,丰实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这样有血有肉的表达:“当读到澳门、香港,我想起了‘一国两制’。是小平爷爷让受尽耻辱的港澳同胞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小平爷爷让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当时香港人民自发地写着横幅‘我们回家了!’,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上庆贺,有的老人还落下了热泪……”《大海中永生》这“留词追忆,沉入词语”的成功案例,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学的起点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教学机智只有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唤醒、点拨、引导和鼓励,我们的教学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二、重研读形式,轻内容理解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言形式承载着内容和含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写什么”上。

《莫高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的。

师:还是这四种彩塑,我把它纵向排列,请大家读一读,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生2:前面三句字数相当,第四句内容多。

师:排比句结构相似,字数往往也相当。假如我们把第四句变成和前面的三句字数相当的句式,你们能改吗?

课件展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

有威风凛凛的天王

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________的卧佛

生3:有神态安详的卧佛。

生4:有神态谦和的卧佛。

师:你瞧,这一改,句式整齐了。但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偏偏这样写呢?

生5:前面三句是概括写,第四句是具体写。

瞧,语言表达训练浑然天成。教师没有“填塞”,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感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慢慢地行走和欣赏,使语言文字不再神秘,使语言表达的奥妙一点一滴地留存于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语文素养。

三、重背景,轻“就文学文”

要使文本解读不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景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背景虽然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却决定了文章的走向、意蕴主题。背景能让语文学习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执教《夹竹桃》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夹竹桃虽然没有惊艳的瞬间,但永存的是永恒的活力。充满韧性又能引起幻想的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之后,我适时链接了季羡林先生的写作真言:“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夹竹桃为什么能让季老如此深爱呢?我和学生查阅了一组资料:

季羡林先生专攻的是印度学及中亚古文字学。他专攻的是冷门学科,在这条路上坚持行走着,在中国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季羡林55岁时,***开始了,他受到严重的迫害,即使这样,他笑容依旧,不向生活低头。

2003年,92岁的季羡林因病住进医院,但是他还是没有停止学习,5年的病榻生活,他著成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他请大家把“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项桂冠从他头上摘去,他强调他跟许多人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

课堂上,引导学生把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夹竹桃和季羡林先生的许多共同点:默默无闻、朴实、不炫耀、生命力顽强、充满韧性……花如人,人似花。在发现中,学生读懂了文章的表达特色: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季先生不愧被人们称为“夹竹桃知己”。试想,这一课学生若“就文学文”,学生哪来的对夹竹桃和季老先生多元而深入的理解?背景资料让语文天地宏阔绵远,学生有了源头活水,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

排比句的特点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句话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只是作了解而不是要求全面掌握,因此中考的修辞一般不单独设辨析题,而主要考查其运用;二是以主观题为主,重在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进行品味与赏析。

[链接中考]

笔者审读了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考查修辞的形式比较灵活。概括起来,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结合仿写题。即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第7题:四川汶川用爱心捐款重建的一所学校今天正式开学,学校门口悬挂着一条横幅。请你根据上句仿写下句,仿写的句子要包含“希望”一词,并与上句构成对偶句。

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_______

[参考答案1:爱心放飞着不屈的希望]

2 结合默写题。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对偶、排比等。如:(2008年浙江金华卷)第。2题:根据语境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廉***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①铁马冰河入梦来②先天下之忧而忧③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濯清涟而不妖]

3 结合名著题。这类题考查形式灵活,或用修辞叙述故事情节,或以修辞谈收获等。如:(2008年福建福州卷)第12题:

从下面文字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填对六处即可。

水浒故事,脍炙人口;梁山好汉,形象鲜明。

鲁智深,绰号①“________”(a 黑和尚b 花和尚 c 胖和尚),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②――(a 大闹野猪林b 力伏众泼皮c 怒打镇关西)。

林冲,绰号“豹子头”,③________(a 倒拔垂杨柳 b 身陷高唐州 c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④________(a 血溅鸳鸯楼 b 手刃陆虞侯 c 智取生辰纲),雪夜上粱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石秀,绰号⑤“________”(a 拼命三郎b 神行太保 c 托塔天王),艺高胆大,舍生赴义,⑥________(a 枷打白秀英 b 孤身劫法场 c 醉打蒋门神),威震大名府。

李逵,绰号“黑旋风”,⑦________(a 斗浪里白条b 毁金刚塑像c 杀泼皮牛二),尽显粗野鲁莽;⑧________(a 大闹高唐州b 怒杀阎婆惜 c 义夺快活林),只因疾恶如仇。

[参考答案:①b②c③c④b⑤a⑥b⑦a⑧a]

4 结合综合性学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种或几种修辞的运用能力。如:(2008广东汕头卷):

《滨海晚报》报社将组织中学文学社社员进行“母亲河溯源”活动,沿着家乡的青龙河上溯考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其中第6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示例一: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家乡历史文化,这就是一名文学青年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的心愿。

参考示例二:我是青龙河畔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汁。请允许我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吧!]

5 结合阅读对修辞句进行赏析。在阅读训练中,或结合语境仿写,寻找修辞句并谈其表达作用,或用修辞句谈阅读的感受启发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阅读聂鑫森《怀念一种声音》,第13题是:

第⑥段画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6 结合加试题。近年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命题尽可能与高考接轨,设计了加试题的内容,越来越强化考查学生运用修辞知识的能力。如:(2008四川内江卷)加试题第5题:

2008年是中国不平常的_年。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某门户网站首页上贴上了一段话,编辑写了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请在这话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句话。要求:衔接自然、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5字以内。

2008年,我们热切期待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1)中国没有低头抱怨,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2)灾难我不怕,兴邦我承担。]

[备考策略]

针对2008年中考修辞考查的现状,2009年修辞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常见修辞的一般用法,把握其运用规律。譬如,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一是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二是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三是表示举例。如:“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像故宫、颐和园等。”四是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又如,要准确区别对偶和排比。对偶的句子只有一对,并且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而排比的句子至少有三个,字数可以不相等。再如,要准确区别设问和反问。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形式上是问,实质上不是问,因此不需要回答。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为了加强语气,反问句句末除了问号外,也可用叹号。另外,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会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例如:“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眼睛,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妈妈身旁。”这

一句既有比喻,又有拟人,这是表达的需要,对此,运用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二,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如:(2008年长春中考卷)阅读冯骥才的《失去了的书桌》。其中第21题:

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忠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如果你能紧密联系《失去了的书桌》全文来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那答案就很容易出来了:

第①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

其三,对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如:(2008年湖北襄樊卷)第5题: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________,________。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特点,抓题面中的关键词“有理想”,明确此题写排比句的要求;然后根据上句的语意,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此题的参考答案为:(1)粉笔有理想,才会用生命传播知识。(2)蜡烛有理想,才会用燃烧换取光明。

[模拟演练]

1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________,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

2 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3 请从《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中任选一部,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斯威夫特在讲述格列佛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4 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风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挂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5 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参考答案]

1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示倒: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

3 示例:我来到法兰西,仿佛听到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叙述鲁滨孙漂流荒岛的历险经历;我来到俄罗斯(或苏联),仿佛听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叙述保尔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人生历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排比句的特点10篇

学习

三月桃花雪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三月桃花雪10篇,内容包括三月桃花雪精美文案,三月桃花雨美篇。下午上课,雪落的小了一些。下午,是校长讲话,校长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讲着讲着,雪不知不觉下得更小了。放学时,这“三月桃花雪”已消失在人间。

学习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内容包括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全年级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

学习

乱世佳人观后感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乱世佳人观后感10篇,内容包括乱世佳人观后感,美国电影乱世佳人观后感。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

学习

为运动员加油的句子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为运动员加油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致200米运动员加油稿,为运动员加油鼓劲的句子。3、致失败者倒下的时候,生命又怎能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的住风雨的洗礼。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才会有一方坚实的土地。昨天的失败已经

学习

正能量语录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正能量语录集10篇,内容包括正能量的暖心语录,早晚安正能量语录。《人民日报》还通过微博向网民发出“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征集令。这条微博已经被转发超过上万次,收到四千三百多条评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积极

学习

读书的感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的感受10篇,内容包括读书的感受简短,读书感受怎么写。如果你去旅行,如果你只能代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呢?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会选择一本书,因为一本书就像一位朋友,就是你的家,也是一处你随时想

学习

数的奇偶性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数的奇偶性10篇,内容包括数的奇偶性规律,数的奇偶性试讲。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1.3.2节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形成,以及性质的简单应用(1课时)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是通过函数的***象

学习

国庆联欢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联欢10篇,内容包括国庆联欢活动,国庆大联欢100字。“小博士”王博激动地站起来回答说;“要靠我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后成为对国家有用人去实现。”“对/”同学们也异口同声地说。“那么,让我们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

学习

描写雪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花纷飞思念友人七言诗句,描写雪花飞舞的样子的现代诗句。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按照“读――译

学习

沙滩上的浪漫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沙滩上的浪漫10篇,内容包括沙滩最浪漫的时光,海边最浪漫的文章。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听着大海的涛声,那是大自然的心跳;看着美丽的海鸟,那是大自然的使者;眺望着远处的海波,那是大自然的皱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是大自然的清香漫步

学习

成长的脚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成长的脚步10篇,内容包括成长的脚步作文,成长的脚步。某个周末的早上,妈妈突然有事要出去一上午,我只好一个人在家。在这些时间里,我逐渐感到害怕,看着马路那热闹的景象,泪珠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掉,慢慢地,我开始哭了,并且是越哭越来劲

学习

七秒的记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七秒的记忆10篇,内容包括七秒记忆女生版,七秒记忆的故事。两年后的今天,还是会偶尔想起你,虽然已分开了,但你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那天,天气晴朗,我们就是在那天分开的,和平分手,说的就是我们吧。谢谢你,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

学习

激励学习的名人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激励学习的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激励孩子学习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关于学习的短句。3、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席慕蓉4、没有任何力量比

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0篇,内容包括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颁奖词,2020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吴锦泉事迹】【感动中国人物张宝艳秦艳友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