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10篇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1

一、高考试题分析

例1:2011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3:2005全国卷第 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二、“对写法”阐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三、“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王昌龄《从***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四、“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五、“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元代郑光祖的曲子词《醉思乡王粲登楼》[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乍奈我身贫归未得。”“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这两句曲词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作者的想象,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深挚。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2

一、“互文”是一种“表达文化”

对于《木兰诗》里的诗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诗句,它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两相映衬,文义呼应。上下句要连起来理解,上句中是“思”,下句就用“忆”互补,用现代话说就是“木兰在想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如此简单的意思,却要拉长表达的过程,增强表达的节奏,为何?为了传递木兰对家乡、亲人的留恋以及在决定要不要去代父亲打仗时的忧伤、哀愁的复杂心情。

又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中“将***”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用互文这个修辞手法,有表现战争的激烈、冷酷、漫长的作用,暗衬木兰的英勇顽强。

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表达方法呢?

因为需要,因为诗歌创作的需要、内容表现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

诗歌创作的需要:诗歌传唱时需要合适的节奏和律。这符合民族审美心理,追求对仗、工整、上下句的平衡与和谐。

内容表现的需要:诗歌字数有限,需要在有限的诗句里表现更加丰富的内容。

情感表达的需要:互文能够营造表达的氛围,帮助作者抒发含蓄、深沉、缠绵的感情。

互文在《诗经》中初露端倪,与“赋”极为相似。“赋”,铺排陈列,对同一件事(感情)多角度、反复陈述和表现,以收到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效果。

比如《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均有互文特色,重章叠唱,渲染烘托,委婉地抒发了内心的爱慕之情。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3

中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诗歌作为四种文学样式之一,学生对之必须能够理解和鉴赏。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难点, 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诗歌中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素材浩如烟海,很难琢磨清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遇;其次是诗歌的语言大都简洁而又优美,古今语序的不同和极大的语言跳跃性增加了鉴赏诗歌的难度;再次就是当前学生的压力大,在掌握各科知识的同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大量的古诗文知识。这些,都制约着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使他们难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对提高得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率的策略

1.要紧扣诗句,注意词句之间的联系,切忌望文生义,笼统孤立作答

虽然古代诗歌素材广泛,语序和现在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诗歌语句并不孤立,而是前后相互联系, 常常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融入写景句中,以景映情。这就要求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看清相互之间的联系, 弄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例如2011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第一小问是: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情趣高雅,珍爱友情,安贫乐道,风流飘逸。

解析:首先要弄清此题是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首“今年二月冻初融”是说诗人在早春二月冰雪初融之际去探望天经和智老,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突出其有爱的形象特点;“客子光阴诗卷里”可以表达出诗人的高雅情趣;末句“纶巾鹤试春风”,则表现出诗人风流飘逸的特点。

第二小问是:请对这首诗的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聆听雨声。

解析:在这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是苦还是乐,是愁还是喜,而是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出平淡闲适之情。这就考查了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既要注意诗句的字面意义,又要把上下文结合起来全面地理解, 抓住写作的意境,不要孤立笼统地作答。

2.要重视诗句中的小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在考试中,大部分考生忽视了小注, 认为小注没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这是一大忌,因为一方面小注往往解释了诗句中艰深难懂的生词的意义,有助于梳理上下文语句,大体掌握诗歌含义,方便做题;另一方面小注常常对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诗人作出注释,方便考生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总之,小注可以给考生提供解答试题的角度和线索,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

例如2008年的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第二小问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案: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用末句中“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解析:这首诗的小注标明了诗人和孙郎擢的关系,虽然对于作者和诗歌本身我们都比较陌生,但是通过标明的小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给友人的诗。大多数情况下,写给友人的诗无非都是倾吐自己心中的情怀的。诗句“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抒写了诗人独处、友人不来、生活无趣的境况,从而引出“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这两句,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用有形的流水表现出无限的思念之情。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4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 鉴赏品味

1. 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唯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 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5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①,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③。

不堪盈手赠④,还寝梦佳期。

【注解】

①情人怨遥夜:相恋之人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②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③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熄烛后但见月光满屋,更觉可爱;出户时衣衫润湿,始知夜露已重。怜,爱。

④不堪盈手赠:不能捧着满手的月光相赠。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后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

月夜怀念远人 混成自然 构思奇妙 意境深幽

【品读】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的,却不多见。

诗歌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之情。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了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犹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韵味深长。

【名句积累】

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6

方法一:借助意象特点

什么是意象呢?通俗地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在诗歌创作中,作者通常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一组和谐统一的意象表达出来。因此,把握住了诗歌中主要意象的特点,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这个鉴赏题,本身就是围绕意象来出的,完成的最佳角度自然也是抓意象。抓住主要意象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不难了。首联中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加上“雁声”、“霜月”、“枫桥”和“孤舟”等意象,再结合“客程遥”,就不难理解诗人漂泊中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独之感。

方法二:借助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有时它会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看诗题,便可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宫女失宠后的哀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看诗题,便可推断出诗歌抒发的情感中,有“外弟”到家探望的喜悦之情。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诗歌鉴赏题(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第8题是围绕情感出的,而把握这首诗的情感,题目便可以给我们帮助。“思远人”已经表述得十分明白了,再结合词中的“红叶黄花”、“念行客”、“归鸿”、“寄书”、“别”、“红笺”等内容,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方法三:借助诗歌作者

诗人的创作,通常要受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价值取向、生活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会形成自己常规的选材倾向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高适的边塞诗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婉清雅、超凡脱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是乱离时代的悲歌;陆游诗中的爱国主题和壮志难酬的愤懑随处可见……如果诗歌的作者是我们熟知的,借助作者,“知人论诗”,也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门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诗歌的常规题材是“言收复征伐事”。甚至在他临终时给儿子写遗嘱,也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该说,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牵挂。完成第2小题,就可以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方法四:借助题目注释

有些诗歌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或有较深沉的内涵,直接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出题人为了降低难度,在题目中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大致有四种:一是题目注,二是作者注,三是词句注,四是背景注。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注释,找到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

如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②。

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①②庾开府、鲍参***: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④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⑤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完成第2小题,就要借助注释的帮助。不然,对“渭北”“江东”二句的所指就不好理解。结合注释,就明白“渭北”指杜甫的生活地,而“江东”则指李白的生活地。再联系题目“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以及尾联渴望相见的心情,就不难诗句中寄寓的思念之情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方法五:借助诗眼末句

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常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这种手法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末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另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常能凝练集中地反映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可能末句就是诗眼,命题人也常围绕它出题。

如2011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尾联说山泉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那么清澈。诗人托物言志,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诗人用极其质朴平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绘山泉,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恬淡和自清的本质。抓住这一点,完成第2小题就比较容易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功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方法六:借助人文背景

在文化演进中,人们赋予了某些事物特定的人文内涵,如“四君子”的品质分别是:梅傲、兰幽、竹坚、菊淡。在诗歌中,如果选择了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引用了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或者涉及某一地域的历史背景,这些都可能与诗歌的主题相关,借助这些人文背景,也可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它除了是春使者外,常与离愁别恨相关,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一不是表现这一内涵。了解这一特征,再联系词中的“离忧”“人不见”等内容,词中“杨柳”的内涵自然就清楚了。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7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8

要读懂古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题目入手

古人云:诗言志。今人还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诗歌的题目往往隐含着作者写作的背景、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等信息。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王禹的《清明日独酌》,诗的题目表明写作的时间、内容尤其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清明日”既可以理解清冷的时令特点,又是怀念先人、祭奠的节日,“独”可以理解为孤独,“酌”让人联想到借酒浇愁,所以从题目可以体悟出作者谪居时无事可做的闲愁,全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低沉忧伤的。再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题目中的“秋”在古诗中多有万物凋零、凄凉萧瑟之意,“晚”是傍晚、夕阳西下、易惹人思归,“登城北门”登上北城头远望,再结合作者陆游的身世经历和诗句本身,可以分析出本诗的情感基调的确是悲愁的,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以及虽壮志难酬但仍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要从题目入手,结合题目来鉴赏阅读。

2、从注释入手

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诗词意义的重要依据。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把诗歌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而在古诗鉴赏题中,写作背景一般给予注释的。

例如阅读鉴赏题刘克庄的《一剪梅 袁州解印》,诗后注释:“刘克庄,宋代词人,1237年春,词人赴袁州任职,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弹劾罢官,词人对此有不平,因做此词。”结合注释所提供的写作背景,再去品读全诗,就能准确把握本诗的主旨:表达词人在官场上遭遇不公正弹劾时的愤激和失意之情。又如鉴赏题杜甫的《野人送朱樱》,注释:“(1)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2)赐:即赐,受到赏赐之意。(3)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4)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根据这四个注释我们可以察出作者寓居蜀地时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收到村民送来樱桃的喜悦、感激,对往昔朝廷生活的追念,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等。

所以,如果一首古诗鉴赏题题面上安排有注释,绝对不是可有可无。注解,本为降低古诗文本阅读难度而设,而阅读的体会深刻与否,恰恰左右着鉴赏层面的高低,不可忽视。

3、从重点词句入手

阅读古诗,就要对诗歌文本意思做出准确把握,这就要关注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比如诗歌中表现意向的句子、议论抒情句、能体现诗歌情感基调的词语等。

比如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诗中重要词语“寂寥”、“浓愁”是诗眼,因为它表明全诗的情感主线是冷清寂寞苦闷;重点句子应是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如今作者寂寥环境独自面对梅花,亦产生了“何逊扬州”般的寂寞与苦闷。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虽然诗尾也赞美了梅花,但全诗总体上写尽了词人冷清寂寞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

4、从炼字、炼句入手

古诗语言凝练,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诗句的锤炼上。炼字、炼句是意炼,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就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所以,通过鉴赏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

例如李白的《独不见》中“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一句中的“岂是”一词运用非常巧妙,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情况下仍要戍边的不解,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另一句“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的数词“百”也极富表现力:“百”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桃树长得极高,与上句的“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由此可见,在鉴赏诗歌时,炼字炼句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和情感。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9

正如顾随先生所言,古代诗歌包含文字、形象和感情三项要素。文字,是诗歌表达的载体,它所承载的就是形象和感情。形象和感情,亦即“景”和“情”,或曰“形”和“神”。其实,这为所有文学形式所共有,只是古代诗歌表现得更为凝练和鲜明罢了。

古代诗歌的简答题目,也落实在文字、形象和感情三项要素上,只是并不拘泥于这三个词。依据诗歌的具体情况,文字,可能被称为语言、词语、句子、表达;形象,可能被称为画面、景物、人物、行为;感情,可能被称为胸怀、抱负、思想、哲理等等。至于那些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专业术语,并非考查范围,因为这些并不属于诗歌本身,而仅仅是一种外在解释和梳理。题目所可能涉及的术语,也仅有比喻、对偶等最基本的常识而已。

这样看,回答古代诗歌的简答题目和解读古代诗歌,要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说,解读诗歌是答好题目的坚实基础。简化答题思路,便是:由词句入手,聚焦于形象,转化为意象,归结到感情。要求:要点无一词遗漏,回答无一句废话,简明、连贯、合理。

还需要说明一点:备考中,不要迷信“参考答案”。原因有三:

一、“参考答案”从来不是为考生准备的,它是提供给阅卷老师做参考的。“参考答案”往往是一种“评分尺度”的显示,并非最好的回答;

二、“参考答案”并非完美无缺,不是必须遵循的“标准答案”。很多有欠缺的“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校正、补充,甚至被;

三、考生在考场,手里没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对于考生只是“马后炮”。备考的主要目的是探求合理清晰的思路,答好题目。

【例1·2011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译诗】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望着无际的荒原内心极度哀愁,旋绕曲折的泾水傍靠着远处荒村。牛马无人放牧,随意啃啮残存的春草;高原上田地残破,几座古碑很是显眼。晚云和积雪,山色苍茫一派暮色;荒烟伴残阳,绿树笼罩一片昏暗。旅途漫漫黄沙,走过了好几里路,忧思秦王朝的衰亡,不忍心再回头看那片荒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答案”缺欠】①“简要分析”只涉及了首联、颔联和尾联,并且残缺零落;根本没涉及颈联。②“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形同秦、唐对比,完全违背了这首唐诗以秦国比况唐朝的意***。③“油然而生”指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是褒义成语;而“不堪回首”并不是好的感情,褒词贬用,成语使用不恰当。

【备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感情。诗歌首联总写景和情:郊野一派荒凉引发极度哀伤,回肠九曲一如泾水萦纡。颔联写村落情景:没有春草生机,只有古碑苍凉,牲畜游荡,原田废置,破败不堪。颈联写自然景观:山雪苍茫,烟树昏残,毫无生气和希望。关中一带,是唐王朝的发祥地和统治中枢;而经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一百余年后,京畿一带居然如此荒凉残破,而且不见一丝转机。尾联收束:脚下黄沙,内心枯焦。“不堪回首”一语双关:既不忍回首荒原,更不忍回顾历史——无限凄楚迷茫尽在其中。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参考答案”缺欠】①只有笼统要点,哪里是“触景生情”,哪里是“寓情于景”,没有具体内容和说明。②“写哀景抒哀情”,应是古代诗歌最常规的表达方式,可以具体包容在前两个要点里,单做为一个要点,完全多余。

【备考答案】诗歌开篇触景生情,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销魂”三字脱口而出。到诗歌结尾,更由“数里黄沙”引发出“不堪回首”深沉喟叹。

诗歌中间两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残破的村落,兀立的古碑,云雪的晚山,烟笼的黄昏——凄凉的景色无不包容、渗透着悲怆的感情。诗人对照古今,满怀抑郁,这主观情绪更使他感受到满目昏黄。昏黄,是眼前景色的写照,是脚下行路的写照,是大唐王朝现状的写照,也是诗人自身处境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例2·2011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译词】

关河令

周邦彦

清秋阴郁不时放晴渐渐迫向黄昏。演变成充溢一所庭院的凄凉冷清。

静静伫立倾听秋天种种萧疏声响,积云深重看也看不见那北来雁影。

更已深时人都离去周边一片寂静。只有院门的照壁和孤灯相互照映。

晚间借以浇愁的酒劲儿已经全醒,怎么消解这长夜无边时候的心境!

1.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参考答案”缺欠】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和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都是“形象”,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还需要答出“感情”。

【备考答案】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明线,感情深化为暗线来写的。上阕首句“秋阴时晴渐向暝”,写的是秋天在浓阴时晴中渐渐迫向黄昏的景象,寄托着凄寂思家的感情;下阕首句“更深人去寂静”,写的是更深夜静人已离去的情景,传达着孤苦无助的纠结。由渐近黄昏到更深寂静,清晰地体现出时间推移的明线,含蓄地融入了凄寂、孤苦的情感积累酝酿深化的暗线。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凄之愁更深一层。

【“参考答案”缺欠】“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和【注】“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都缺少依据。雁不是信鸽,不能“传书”;作为候鸟,雁只是寄托亲人间的思念之情。多数古人根据生活经验,不会企望雁来“传书”,周邦彦应该也不会有这种糊涂想法。

【备考答案】周邦彦的“关河令”一词,抒写了思家心切,孤单寂寞,无可排遣的感情。

上阕写黄昏院落的景象,句句是心情写照。阴云是浓浓的,放晴是短暂的,庭院中一派凄冷。久久伫立,期盼望见北来的秋雁,寄托思家的愁绪,可风声、落叶声、虫鸣声,声声入耳,望穿浓云深处,也不见大雁踪影。落寞之情无可寄托,唯有落寞。

下阕承接上阕,写夜深酒醒的情景。落寞中,只能借酒消解。到了更深夜静,人去酒醒,只见孤灯照壁,了无亲人。思家落寞的感情纠结满怀,无可化解。长夜愁怀该如何度过?也只能填写这样一首词聊以排遣了。

【例3·2012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译词】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晚秋意绪,闺中人不禁思念行客远隔千里。看遍天际云来云去,也不见鸿雁飞归带来游子信息,满怀思念,想要寄上书信,又怎么知道寄送到何处? 眼泪兀自流淌不尽,面对着窗子,一滴滴涌弹飘洒,就着砚台,将溅落的泪水,当即研磨成离愁的墨汁。便蘸着泪水磨成的墨汁,细细书写分别以来的思绪,这离情写到深处,泪水把信笺的粉红色都浸湿淡去。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参考答案”缺欠】①“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是词作塑造的“闺中人”这一艺术形象的感情,并不是词人在词作中表达的感情。②“首句起兴”的说法不恰当。起兴,是由它事引出本事,首句所写,并非它事。“首句起兴”的说法,也与下面“染绘”“渲染”“增添”的分析相矛盾。

【备考答案】这首词通过表现闺中人深切思念远方行人,又难以传达思念的抑郁之情,寄托了诗人内心悲苦难诉的感情。

首句写景,景中传情。一方面,“红叶黄花”,是晚秋特有的景物,从空间角度渲染亲人远隔的背景色彩;“晚”,从时间角度暗示别离久远。另一方面,红叶黄花,晚秋意绪,也是离愁别绪的形象写照。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缺欠】只就“形象”层面解说“关系”和“原因”,没有揭示内在的“感情”。

【备考答案】“临窗滴”写临窗洒泪滴滴弹不尽,因为泪落砚台,并有相当积贮,所以“就砚旋研墨”,当即就砚研磨,为的是将难抑思念之情,急于向离家行人倾诉。

词里描摹的闺中人在动笔之前已经临窗弹泪,接着又和泪研墨,及至提笔写信,越发触动相思,细细写到别后情状,深情倾动之时,想必已涕泪纵横。倾盆雨般的泪水落到红色信笺上,泪水浸湿红笺,红笺因而褪去颜色。这一句表面写红笺褪了颜色,内里写泪如血红。

由思泪到墨泪,由笺泪再到血泪,层层写出情感深化进程。

【例4·2012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译诗】

初见嵩山

张 耒

我常年旅途风尘,鞍马奔波,困顿不堪,

幸好有青山使我感受到慰藉,心胸豁然。

傍晚时分,北风把一场冷雨,刚刚吹散,

几座山峰清癯瘦峭拨开云雾,隐隐耸现。

1.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参考答案”缺欠】①“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说法,笼统而不准确。②“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的说法,极不准确也不负责。

【备考答案】《初见嵩山》表达了作者喜爱赞佩和感奋自豪的感情。这种情感是经由铺垫烘托而凸显出来的。

诗人由宦游失意落笔,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这是铺垫。

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这是烘托。

经过铺垫烘托,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诗人的喜爱和赞佩,诗人感奋自豪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参考答案”缺欠】对第一问的回答只停留在“文字”与“形象”的层面分析,没有提升到“感情”层面。

【备考答案】“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写出在“日暮北风吹雨去”的广阔背景烘托下,几座清癯峭拔的山峰突现云中的景观。“清瘦”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山峰清癯峭拔的形象,包容着清高超卓的人格内涵;“出”字以动写静,赋予山峰以动感,体现出历经磨难,坚持操守的自豪感。

诗歌用“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形神兼备,极富灵性。赋予嵩山以人的风貌、人的品格,体现出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荡开层层乌云的遮掩,豁然呈现的清瘦嵩山,正是诗人高洁志趣、铮铮傲骨的形象写照。

【例5·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鹈泉:泉水名。

1.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容的整肃,也暗含了***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参考答案”缺欠】①“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的说法不准确。②缺少“诗人感情”这一重要内容,与题目要求“赏析全诗”不符。

【备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初归的***景。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篇10

(一)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10篇

学习

高中一年级数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一年级数学10篇,内容包括高中一年级数学资料推荐,高中一年级数学目录最新。主办单位:湖北教育学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语种:中文开本:32***际刊号:1005-6351国内刊号:42-1356/G4邮发代号:38-164发行范围:国内外统

学习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大全,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

学习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标题,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优质课。教学目标: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

学习

幸福家庭故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家庭故事10篇,内容包括关于幸福家庭故事的分享篇,幸福家庭的故事大全。三是开展“老年人免费义诊”活动,通过为现场老人、妇女进行健康咨询,***策宣传、药品发放等引导居民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发放健康知识问卷举行

学习

王充博览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王充博览10篇,内容包括王充市肆博览,王充博览百家指什么。一、国内交流展概况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和观众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

学习

坦然面对生活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坦然面对生活10篇,内容包括坦然面对生活最新事例,坦然面对生活文案。4、只有心态平和,坦然面对并接受生活中坑坑洼洼的小插曲,把它们一点点填平,才有可能将命运的低谷变成高潮。5、生活中有很多的意外,也有很多惊喜。好像在不知

学习

匆匆太匆匆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匆匆太匆匆10篇,内容包括匆匆太匆匆小说经典语录,匆匆太匆匆文案。谁,对我把酒临风感情太匆匆急促让我心也痛年华如此伤风谁唱《金缕》为我颂?时间太匆匆河水偷偷流向东蓦然回首已是冬金銮独剩孤芳痛幸福太匆匆稍纵即逝便是梦

学习

应用文暑假学习计划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文暑假学习计划,内容包括应用文暑假计划范文,暑假计划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从高中起,阅读侧重于感悟,写作侧重于议论,因此,暑假阶段要做的就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不断提升阅读写作能力,注重语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暑

学习

日月潭的课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日月潭的课文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日月潭课文,日月潭的课文笔记。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共23题;共115分)1.(6分)看拼音,写词语。xǐhuānqìwèishík

学习

工资证明范本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工资证明范本10篇,内容包括工人工资结清证明范本,交通事故工资证明范本。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特此证明。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

学习

学习发展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发展计划,内容包括六年级下学期学习计划,个人学习发展计划。(一)动员布置。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制定学习计划,下发学习资料,提出指导意见。(二)组织学习。做到“三落实”,即:①落实学习人员。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范围是全体***

学习

工作经验介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经验介绍10篇,内容包括工作经验简单介绍,工作经验介绍及范文。一、强化成本理念,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模式今年以来,我们把强化成本理念作为全矿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培训、宣传等教育手段以及指标分解落实到个人等多种手段和形

学习

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模板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模板,内容包括专项检查实施方案模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范文。三、工作任务(一)开展儿童化妆品经营者监督检查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分局、分局要加强对母婴用品专卖店、商场等儿童化妆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重点

学习

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英语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英语春节手抄报内容文案,春节团年饭的英语手抄报。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有对英语学习的愿望、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乐于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假如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其他学习方法,并交替或

学习

山水田园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田园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山水田园诗句及其赏析,20首山水田园诗。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

学习

雪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雪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雪花的诗句唯美句子,雪花的诗句古诗词。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学习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100个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春天积极向上的诗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

学习

四月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四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四月的诗句古诗词,四月份的诗句。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5、春潮来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

学习

关于中秋的古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古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中秋佳节的优美古诗句,中秋阴天古诗句。4、《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

学习

植树节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植树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植树节感怀诗句,植树节的感悟和诗句。童诗是最贴近儿童认知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文体。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语言优美精炼、意境幽静深远的童诗,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整合策略,充

学习

关于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雪的诗句10句,关于雪的诗句大全100个。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望雪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已似王恭披

学习

大寒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寒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大寒的诗句美篇原创,大寒的诗句陆游。ThreeLevelsofTangPoemClassics'InfluenceHistory-ResearchonInfluenceHistoryofJiangxuebyLiuZongyuanYINXueguo(De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