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流言10篇

空间流言篇1

关键词:概念整合 言语非流利产出 实时悬浮机制

一、文献回顾

言语非流利产出的研究对探索言语产出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杨***,2004)。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国外言语非流利产出研究已有五十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其快速发展期,从各种非流利产出现象的零散研究步入理论层面的探讨并进入系统性研究阶段。Fox Tree(1993)、Lickley(1994)﹑Shriberg(1994)分别撰写了博士论文《言语非流利的理解》《自发言语中非流利产出的检测》和《非流利产出理论初探》,就非流利概念的定义以及如何开展系统性可比研究等进行了理论初探。Levelt(1983)建立了言语产出模型,用句法完整性规则来分析言语修复,并根据说话者的动机区分了五类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修复现象。Starkweather & Gottwald(1990)提出了能力要求模式(Demands Capacities Model),认为话语环境对话者产出流利话语的要求超出了话者所具备的言语产出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平衡能力、语言综合技能、情绪稳定能力、认知发展能力等。Clark & Wasow(1998)提出了关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连续性假设,认为当言语的构造遇到困难时,话者往往在某些特定的位置悬搁话语,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为之,在构造完成后会恢复话语。Clark & Wasow(1998)还提出了基本投入假设,提出话者迫于时间压力,通过发动一个尚不完整的话语单位(即基本投入)作为信号,使话语得到延续的机会而不至于被误认为该话轮已结束。国内研究者主要依据言语产出模型及其自我监控理论(Levelt,1989)、认知负载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John Sweller,1988)、注意力分配理论(Schmidt,1990)等,对言语非流利产出中的停顿现象(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2004;刘长***,2007;缪海燕,2009;孙延弢,2009;徐海铭,2010)、自我修补现象(姚剑鹏,2005、2012;戴朝晖,2011)、自我重复现象(姚剑鹏,2010)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但对于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的研究却仍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认知角度对非流利产出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对了解言语产出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言语非流利产出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

二、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定义与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言语非流利产出这一概念尚无一致定义。根据《语言与语言学词典》(Bussmann,1996),言语非流利产出指任何形式的言语流利故障(包括病理性的言语产出失调)。Shriberg(199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所有不属于流利话语的部分。杨***(2004)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指在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流利话语的口语产出。

Bussmann的定义重点关注言语非流利产出的表现形式和非正常性,Shriberg则重视言语非流利产出与流利产出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杨***侧重于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可测性和分析性。三种定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的性质和内涵。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指话者在尚未完成一段连续性语流时,出现时定、韵律和语序等方面的任何形式的不属于流利话语的言语故障。

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对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本研究结合大部分学者的分类,根据言语非流利产出的主要表现形式,将其分为四大类,即非填充停顿(unfilled pauses)、填充停顿(filled pauses)、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s)和自我修补(self-repairs)。非填充性停顿又称无声停顿或静默停顿,指语流中不正常的无声或沉默现象;填充停顿又称有声停顿,指说话者“由于无法或不愿产出所需的词但证明说话者仍处语言活动中的有声数据”(Goffman,1981),如“er,ah,um,well,you know,I mean”等填充词;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说话者有没有发出声音;自我重复是指话者本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音、词或句等的完整重复;自我修补则是指话者在监测到话语错误后自我纠正错误的行为。(姚剑鹏,2008)

三、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由Fauconnier(1997)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中正式提出。心理空间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位,人们在思考、交谈过程中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概念整合就是指人们进行心理空间(mental space)合成的一系列认知活动,它包含四个空间(如***1):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和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类属空间是经过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它与输入空间I和II一起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整合空间则承接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四空间模型反映出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的关系,通过心理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合成,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输入空间的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概念整合理论把自然语言的意义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意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运作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一是组合过程(composition),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二是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新显结构内容的来源;三是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实时性和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实时构建的空间运作机制,对实时的、动态的、随机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包括言语非流利产出在内的多种语言现象。

四、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分析

“悬浮(float)”一词见于Fauconnier(1985:97~103)所著的《心理空间:自然言语中的意义构建》一书,但作者着眼于言语意义的正常整合过程,并未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明。我们认为,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言语意义构建过程是认知主体在头脑中不断聚焦、突显、建立输入空间、生成类属空间、进行跨空间心理映射和组合优化的概念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实时悬浮机制是导致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一种思维运作方式,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将构建困难即时锁定,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对整合中的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这种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如非正常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即我们所说的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

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以促进意义的有效整合和构建为目的,存在于认知主体内部不同心理空间的建立及其各成分和结构相互映射和优化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悬浮目的可分为实时输入性悬浮(Online Input Floating)、实时映射匹配性悬浮(Online Mapping Floating)、实时整合性悬浮(Online Blend Floating)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贯穿于意义构建的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即时性,它时刻隐藏在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背后,就像一只无形之手,引导和制约着言语非流利产出,是非流利产出的一种内在的深层认知运作机制。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言语非流利产出具有高度规则性,在填充与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表现形式的分布位置、时长频率、产生原因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共同规律和独特性(篇幅所限,将另文分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认知意义构建角度看,意义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下文借用Levelt(1983)关于非流利产出的经典例句进一步阐释说明。

从***2可见,例句中包含了非流利产出的三大类表现形式,即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其中,停顿现象分为“on”与“uh”之间的非填充停顿和“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两种小类,自我重复包括“from”和“on”两个词的重复产出现象,自我修补则具体表现为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现象。本例句将停顿、重复和修补等各种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集于一身,具有高度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模型,我们认为,本例句中“from Boston on … uh from Denver on”的意义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四空间相互映射、匹配和整合的过程(如***3)。其中,“from”所代表的方位空间和“Boston”“Denver”所代表的地点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出发地(place to set out)是两者共享的抽象类属空间,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成分相互映射并被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进行匹配、完善和合成。在此整合过程中,认知主体监控到地点空间(输入空间之一)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出现困难,使方位空间投射的方位成分“from”与地点空间的实时意义整合过程无法正常进行,这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意义构建实时悬浮机制进行紧急***处理加以应对。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认知主体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集中更多注意力资源即时锁定整合中的困难环节(即上文所指的选择性投射环节),并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即将地点空间中的更多成分与方位空间的成分相互连通映射,并再次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与方位空间成分“from”匹配合成,这一连串不同寻常的认知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运作过程被一一实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于正常言语产出状态的非流利产出现象。

对于本例中的不同类型的非流利产出表现形式作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1.“on”与“uh”之间出现的非填充停顿现象(即无声停顿现象),其背后隐藏的深层跨空间思维整合运作并未同步停顿,恰恰相反,它是认知主体监控到言语危机的发生而即时启动实时悬浮机制的结果,目的是以延缓正常言语产出速度为代价,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及时锁定,以便进行即时补救处理的运作过程;2.“uh”所代表的填充停顿,是在锁定地点输入空间中的选择性投射环节为困难环节后,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以便对该困难环节进行重点即时补救处理的过程;3.“from”的自我重复现象,是认知主体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对更多的地点空间成分进行了再次选择,并将被选择的地点空间成分“Denver”与方位空间中的成分“from”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再次进行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4.将“Boston”修正为“Denver”的自我修补现象,是在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地点空间成分中被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的地点成分“Denver”彻底替代“Boston”并与“from”在合成空间成功整合,最终构建出新意义“from Denvor”的过程;5.“on”的自我重复现象显示了上一轮意义整合的结束,同时也预示新的意义构建整合的开始。

从以上分析可见,外在言语表现上的中止和停滞并非意味着意义构建过程的中止和停滞,相反,例句中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的背后,是意义实时悬浮机制下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加紧、加速进行深层整合运作,以实时解决言语构建危机的过程。从言语构建危机的***发生、***处理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在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下,方位空间和地点空间的多项成分多次连通映射、匹配整合,最终在整合空间合成新意义。若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正常言语产出速度就不会被改变或延缓,而是始终匀速进行。按照连续性假说,注意力资源将被正常分配到下一轮新的四空间整合过程中,原四空间之间的映射整合就不可能多次往返、反复进行,更不可能被反映到外在言语表现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时悬浮机制的运作,非正常状态的停顿、自我重复和自我修补现象就不可能发生,而这与例句中的事实严重不符。由此可见,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的关键因素,言语非流利产出是认知主体在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实时处理言语构建危机的结果,实时悬浮机制是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内在认知运作机制,而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运作下的外显言语表现形式。

五、结语

本文以认知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言语非流利产出现象的实时认知运作机制,提出意义实时悬浮机制贯穿于言语意义构建的全过程,是言语危机的一种实时处理机制,即当言语意义构建进程遭遇困难时,认知主体自觉启动的应急对应措施。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运作过程:一是认知主体将意义整合过程中的困难环节即时锁定的过程;二是认知主体调集更多注意力资源的过程;三是四空间再次进行多成分选择性对应连通和映射匹配的过程。这些实时补救处理过程被即时反映到言语产出形式上,外显为不同于常态的言语表现形式,即非正常的填充和非填充停顿、自我重复、自我修补等非流利产出现象。概而言之,意义构建过程中的实时悬浮机制是认知主体为实时处理言语意义构建危机而进行的认知内在运作机制,言语非流利产出是实时悬浮机制作用下的言语外显表现形式。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WY08YB]、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8535]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4).

[2]Fox Tree,prehension after speech disfluencies[D].

Stanford University,1993.

[3]Lickley R.J.Detecting disfluency in spontaneous speech[D].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94.

[4]Shriberg,E.Preliminaries to a theory of speech

disfluencie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4.

[5]Levelt,J.W.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J].

Congnition,1983,(33).

[6]Starkweather,C.& S.Gottwald.The demands and capacities

model II:Clinic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1990,(3):143~157.

[7]Clark,H.H.& Wasow,T.Repeating words in spontaneous

speech[J].Cognitive Psychology,1998,(37):201~242..

[8]Levelt,J.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ge,MA.:The MIT Press,1989.

[9]陈桦,梁茂成,Jill House.学习者英语朗读的无声停顿模式

[J].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2004,(11).

[10]刘长***.新闻英语中语音停顿还原性的声学研究[J].现代外

语,2007,(3).

[11]缪海燕.第二语言口语非流利产出的停顿研究[J].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9,(4).

[12]孙延弢.最简方案框架中的停顿语象研究[J].外语学刊,

2009,(6).

[13]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的口译停顿现象实证研究[J].外

语研究,2010,(1).

[14]姚剑鹏.会话修补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2005,(5).

[15]姚剑鹏.言语自我修补中的知晓感研究[J].外国语文,2012,

(3).

[16]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现象研究[J].上海翻译,

2011,(1).

[17]姚剑鹏.自然言语自我重复研究[J].外国语文,2010,(5).

[18]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Bussmann,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regory P.Trauth & Kerstin Kazzazi.London:Routlede,1996.

[20]姚剑鹏.对会话自我修补的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2).

[2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空间流言篇2

关键词:跨文化 非言语交际 空间观

中***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0-03

人际间的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言语行为,二是通过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一样在交流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文化乃至情感等信息的相互沟通,就非常有必要发挥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及重要作用。

1 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主要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所谓非言语交际,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各种非言语信息符号,即一切非语言文字形式的交际信息符号来进行的人际交往。它在人类交际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语言学界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非言语交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引入我国。

非言语行为包括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音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等等。

Samovar总结了五个非言语交际的功能:(1)重复;(2)补充;(3)替代;(4)调控;(5)对立。然而,Malandro认为,还有第六个功能,即强调。

洛杉矾加州大学的亚伯特・梅瑞比恩称,“情绪信息只有7%通过语言表达,55%通过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语言符号传达。”美国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萨莫瓦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中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尽管这些数字略有差别,但足以证明人类通过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来交际。

目前,在我国的现实运用中,由于传统的看法,大家认为语言在交际中所起主要作用,所以大家把几乎所有的重心都投入到语言交际的研究中,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因此,随后本文也将研究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应如何得到更充分的运用,如何更好地提高它在英语教学课堂上的作用。

2 中外空间观差异

2.1 空间观

被拥挤的人群夹在狭小的电梯里时, 我们可能会觉得压抑和不安;也许我们对某个特定的位置有某种偏好,公汽的最后一排,邻窗的餐桌,或是教室的左侧;不同文化的人对家具也有不同的摆放要求。所有的这些例子都是关于空间以及距离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空间的探索和认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广袤无垠的宇宙,搜索新的生存空间等等。毫无疑问,一直以来,空间在人类活动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空间观是指人际间的距离和所处的空间位置交际。空间观念是霍尔早在50年代首先提出的。在《无声的语言》(1959)和《医学和人类学中的人类形象》两本书中,霍尔详细论述了人类空问关系并以“空间会说话”为题专门作了精辟的论述。霍尔认为空间可以交流信息,人类利用空间可以表达某种思想信息。同时也认为空间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的效果,甚至还可以起到超越言语的作用。比如人们交谈时相互间的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空间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探索中,空间距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细微而有渗透力的非言语交际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交际。

2.2 空间观差异

阿拉伯人觉得与人站得近到甚至能闻到别人口中的大蒜味是友好的;通常说来,日本人更喜欢拥挤一些;印度尼西亚人一个人在家时会觉得局促不安,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在晚上邀请朋友过来一块儿过夜。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空间有不同的理解和对待方法。本文将会从私人距离,公共距离和座位三方面探讨中外,特别是中美空间观差异。

2.2.1 私人空间

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空间气泡”,这个所谓的空间气泡根据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大小。

在美国,这个气泡大概有一手臂这么长,于是有人称之为“一手臂长”的关系(arm’s-length relationship),这就意味着美国人更愿意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私人空间。在中国,这个气泡就要小很多。因此很显然,美国人对私人空间的需要要多于中国人。比如说,排队时美国人更愿意与前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很近。如果两个美国人乘地铁或是公汽,面对只有一个位置的情况,他们通常会交替而坐,轮流站立,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而中国人则对亲密距离没那么敏感,这两名中国人可能会挤着一起坐。

人们对待空间的态度反应了其对隐私的态度。

美国人会为其子女提供***的卧室,也会为来客准备单独的备用间,这说明美国人把***和隐私放在第一要位。而在中国,高密度的人口和拥挤的居住条件使个人隐私无法实现,小孩子大多在上初中,甚至高中以后才有***的卧室。

因此,显而易见,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更倾向于置身于能突显***性且能够保全隐私环境中。他们对他人的空间气泡相当注意,如果他们在公共场所“入侵”了他人空间气泡5到11英寸,他们便会说“对不起,打扰一下” (excuse me)。美国人很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和隐私,尽力避免入侵和打扰。甚至在父母进孩子房间之前都会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会进入,而在中国,父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是件稀疏平常的事,中国的父母不认为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是一种“入侵”,相反,他们认为这是自己本应拥有的权利。

中国人口众多,客观条件下减少了亲密距离,再加上中国本是一个聚拢性民族,喜欢热闹与亲近。因此,中国人对拥挤习以为常,在拥挤的情况下也大多只以本人身体为界保护自己,选择内心回避。即使在拥挤时受到挤压或是碰撞,也没过激的情绪反应。而美国人,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一样,将个人自身范围扩展到身体之外,如果遇到上述情况,则会退避他处,他们将自己身体周围几英寸的范围都纳入自身私密距离之内,对于进入这一范围的举动则视为对自身的侵犯。

2.2.2 公共空间

人们安排和使用公共空间同样也能够反映出对待空间和隐私的不同文化态度。

美国的***府大楼是对民众开放的,作为参观者,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华盛顿的国会大厦或任何一个州的***府大楼。没有那个国家像美国一样,甚至能够把总统的住所开放给民众。中国的***府机构戒备森严,一般情况下民众是不被允许进入的。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反映出中美对待公共空间的不同态度。对于美国人来说,在公园的草坪上散步、玩耍、晒太阳是件很自然而正常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草坪的种植和维护的费用已经涵盖在他们所赋的税中了,草坪就是为了人们散步、玩耍、享乐而建的。然而,在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各种警示牌矗立在草坪中间,上面写着“禁止入内”“不要踩我”。

2.2.3 座位安排

文化也影响着座位的安排。

一大群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和坐在对面的人交谈而不是身边的人;中国人不太习惯于坐在对面的人交谈,这样既尴尬又难受,感觉像在受审一样,他们更宁愿和旁边的人交流。

在餐桌上,美国男女主人围坐在长方形餐桌的两端,客人男女交替坐在餐桌的两侧,右为上,座位下,且离主人最近的座位是最尊贵的座位。在中国,大家围坐在一起,朝南的座位或是面向房间大门的位置则是上座,在家庭里,依照辈分的高低从上座两侧依次顺次排列;在工作上,依照官职大小从上座两侧依次顺次排列。

在合影留念时,美国人通常遵从女士优先的原则,前排为女士,后排或两侧为男士。而中国人合影时按辈分或官职排列,前排中为长辈或是要官,两侧和后排则为晚辈或是职员。

这些区别体现了美国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离散文化”("apartness" culture),而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是一种“聚拢文化”("togetherness" culture)。

2.3 文化差异及融合

先来说说中外空间差异背后的文化渊源。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倡导个体主义。西方的哲学主题是自然以及科学哲学,他们注重探索和认识宇宙、自然,西方的人文主义注重个体,崇尚个性。

而中国向来崇尚集体主义,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倡导人们重人际以及集体,轻个体,讲求合一。

因此两种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本质差别是中国的聚拢性与美国的离散性。

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及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中国人更加世界化,更能够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在空间观方面亦是如此:

在私人空间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中国家庭有能力也尽力为孩子提供***的房间,不少城市家庭已经能给尚在念幼儿园的孩子提供***卧室或房间;中国人也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像美国人一样避免“隐私入侵”―进入别人房间之前敲门,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在打扰别人之前说“对不起,打扰一下”。

在公共空间方面,中国***府比以前更为开放,更多的公共设施以及空间开放给民众,比如很多博物馆和公园已能免费开放给民众,也有更多有草坪的花园开放给老百姓。

在位置安排方面,中国人也能吸收和采用不同的诸如就餐等各方面的座位安排,就餐时既可以保持中国传统,也可以接受西式安排;合影时也更能做到多样化。

3 空间观在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即是交流,这一点毋庸质疑,因此,外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同时顾应两方面的交流: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言语交流受到过多重视,非言语交流被忽略了。有学者指出,“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下文将从两方面探讨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师生距离以及座位布局。

3.1 师生距离

体距行为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保持一个相对适当的距离有利于创造一个融洽且和谐的气氛。

在课堂上,站在距离学生约20厘米的地方请学生念一个词或回答一个问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近并且老师对自己充满期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和老师之间稍稍亲密的距离会让他们觉得安全和舒适,交流更加直接,学习效率也因此提高。但是当老师的站位与学生过近时,又会让学生有压迫感,导致有的学生听不进去老师的讲授,只顾着紧张老师对自己的过多“关注”。

学生一般习惯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但是如若老师一成不变的站在讲台上,时刻处于面向全体学生的“首领”位置,又会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劣势感,感觉自己像一个正在被法官审判的被告人。

因此,有的时候教师也会觉得困惑,在课堂上,到底和学生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呢?有的时候,太近的距离会让学生有压迫感,太远的距离又会让学生有冷落感。如果教师灵活的运用以下方法,将会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而理想的师生关系。

(1)教师在教学中站在学生身边(距离学生20厘米左右),或在学生中走动会比一直站在讲台前或远离学生更好一些,这样的站位会让学生有亲切感,更好的视听效果以及更高的学习效率。在与学生保持一定距离的过程中,老师既能够清楚地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又能及时给出明确的表情或动作上的反馈。学生也能够更清晰的读懂老师的面部表情,更清楚的听到老师的话语和发音。

(2)如果教师需要控制班上的纪律或是需要突显其威严性的时候,则应回到传统教室的讲台或教室前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既能控制大局,又能更好的授课。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不能一成不变的站在讲台上授课,要不时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走动,在亲密距离下请学生回答问题,同时也可以作为协作者或***的参与者进行课堂交际活动。

如果灵活运用以上方法,在适时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方法,必能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且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3.2 教室布局和座位安排

对于硬件而言,教室里,学生所处的位置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

通常,传统的教室是前后对齐的桌椅排列,这种排列方式已延续了千余年,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教室布局上,半圆形、环形、或者马蹄形的教室布局要优于前者。因为这样:(1)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老师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所有学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2)使学生的排座更为公平和科学,没有优劣等级之分,老师可以等距离且等公平的授课,提问,以及收取反馈。

但是如果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室的陈设没办法改变,教师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方法。在可以自由选座的大学课堂上,通常积极的,与老师互动密切的学生坐在教室前部,而对本科目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会坐在教室的后部。作为教师,不能受观念的影响,将后排学生自动归入不爱学习之列,对他们冷漠,甚至是放弃,应注意课堂调节,将他们吸引到课堂中来,使他们积极与教师互动。并且适当的走动,自己拉近与后排学生的距离。

4 结束语

现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非语言行为是对语言行为的补充和深化,成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要适当而正确的使用非言语行为,使学生更高效而有兴趣的学习。非言语行为中的空间对人类的交际活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空间也有发言权,有时候它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教师要合理利用空间观中的价值指导教学,使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 Hall,E.T. the Silent Language [M].New York:Fawcett,1959.

[3] Malandro, Loretta A.,Baker, Larry L&Baker,Deborah An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New York:Newbery Award Records,Inc,1989:12-14.

空间流言篇3

关键词:小说;叙事;空间化

中***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80-01

“空间化”的概念是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系统中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现代、后现代语言哲学与诗学的出现了两大转变:一是从逻辑化转向诗化,二是从时间化转向空间化。在西方,空间化的哲学文化背景下促使理论家放宽视野,用空间化分析和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特殊视角的评论,以其颠覆传统理论中的以时间为纬度,用时间流来叙事的方式,构建空间化的叙事理论。《百年孤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在文学的空间化问题上具有典型特征,本文意在从人物存在的空间化、叙事方式空间化、地理学诗学的空间化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人物存在的空间化。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论人》中提到人类的时空世界问题时说道:“空间和世界是一切实在与之有关的间架。除了凭借时空的条件以外,我们不能够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依赫拉克利特,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能够超过它的限度,而这些限度即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①因此,每个个体在世界上的生存都是以时间与空间交叉为契合点,脱离任何一个方面,人类的生存就变成为神话。《百年孤独》中有大量人物出现,讲述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由兴衰直至灭亡的整个过程,书中人物众多,而且习惯用相同的名字来命名不同辈分的人物,历经时代变迁,场景变换,人物名称却一直有所延续。名字的不变化在以时间为背景的家族无穷变化中相对就呈现静止状态,此刻的静止状态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静止,而是读者对人物名称理解上的静止。与此同时,人物名字的静止不变,与人物实体也即海德格尔所谓的“此在”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命名为阿尔卡蒂奥的男人生命轨迹不尽相同,同样命名为奥雷里亚诺的男人也不见得会有同样的思想。相同名称下指称的是具有不同特质的***个体,因而就将小说中的人物生存状态由于时间的流淌而变得个体空间化了。

其次是叙事方式的空间化。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开始于家族的成熟建立,穿插着对家族初建场景的描写,结束于家族的衰落直至消失,时间的流畅性伴随着家族世事变迁的空间化场景,“在空间统一性的基础上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渗透与结合,以消除单向度的线性思维造成的二元对立,达到那种时空渗透、时空一体的整体关系思维或综合思维的运作。”②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家族空间是不变的,具有统一性,变化的是不断流淌的时间,以及时间在人物本身及其生活场景中所留下的痕迹。整个家族自乌尔苏拉掌管之时就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历经人物的生死轮回,季节的交叠更替,房屋更是从初建时的模样扩展为一个大家园。就是在这个“雪白如鸽子的新家”里,在同一个空间里叙述着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生命轨迹,以及同一时间段,在不同的家族空间分别发生着不同的事情,两件或者几件事情并不是***存在,互不干涉,而是在同一时间维度上的不同空间展示。比如,乌尔苏拉在厨房忙活时,她的丈夫正在为炼金术痴迷,他们的孩子也正为父亲将他们带往一个神秘的思维王国而感到诧异,此时乌尔苏拉沉浸在家务劳动中,丈夫沉浸在自我探索中,孩子们则沉浸在对未知事物的神秘想象中,同一时间,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心理空间;当阿尔卡蒂奥带领群众在马孔多的街道上发起战争的时候,乌尔苏拉正跪倒在被捆在大树上的丈夫身旁诉说家中发生的一切,家族中男性的叛逆与女性的隐忍在同一时间分别存在不同的空间并形成鲜明对比;梅尔基亚德斯先后离奇死过两次,第二次死时他说自己已经发热病死在新加坡的沙洲上,之后便在马孔多的河流水域中发现他的尸体;死后的梅尔基亚德斯仍旧生活在原来的房间里,“他继续悄无声息地在房间里游荡。”人物在面对同样接近死亡的时间却意识到自己分别死于不同的场地,以及死后的不同时间仍旧存在于先前居住的同一空间里。此种叙事方式即是空间化与时间化的结合,并列存在着时间空间化表现和空间时间化表现。

在叙事过程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巫术、占卜以及预言,这些荒诞离奇又类似于梦幻的情节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发展。家族族谱的预言及破解与占卜、巫术一起,向读者展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身处的现实世界所存在的差异。《百年孤独》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总是伴随着梦境的出现,带有神秘色彩的梅尔基亚德斯有关这个家族的预言总是在梦境中呈现给家族中人,并迫使人们去破解,这个预言在小说开头便已存在,但文章行至中间部分仍未被破译,直至最后几页,家族中最后一个人才发现破译出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家族预言揭示过程的崎岖,破解过程中家族人物的自我沉浸时间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不仅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形成巨大的审美张力,而且赋予小说以某种荒诞的色彩,造成读者与故事之间的审美距离,使得读者和作品出于若即若离的状态。”③小说结束,预言破解,人物也都死亡,这种连贯或者承接的叙事方式就是三个不同空间在时间流上的相互关联。

再次来看一下《百年孤独》中的地理学诗学空间化。小说以马孔多这个小镇为大背景,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要人物存在空间,家族的成败跟随着马孔多的兴衰,在以家族为单位的地理空间里进行时空转换。《百年孤独》在全文的地理空间化结构中明显的地承接了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栖居”观念。“海德格尔后期的空间化转向、空间化隐喻正式与一种‘家园意识’深切相关。”④在海德格尔看来,空间并不是因为物的存在而出现,而是作为“物”具有一个“位置”,“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在这种作为位置的‘物’中包含者‘位置和空间’的关联,也包含着位置与在位置那里逗留的人的联系,也即‘人与空间’的关系。”⑤“在人的栖居中,诸空间自行开启出来。”⑥因此,在《百年孤独》中,人物对家园极度热爱,外出者自行回归,将死之人依恋,已死之人留存,种种迹象表明“家园”意识在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浓烈,“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⑦一直到家族中人全部灭亡,整个的地理空间仍旧未逃离开马孔多,或者说,人物的命运轨迹的终点一直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房间、院落,从未偏离过。

最后还要看到此著作中语言的空间化转向。语言的空间化转向表现在预言在此刻的被破解和在彼刻的被认知之间,被破解和被认知正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空间转向。前面我们提到,预言是《百年孤独》故事发展的线索,对于预言的破解却又是破费周折。在这个过程中,梅基斯亚德的母语和预言出处所用的语言是完全不同的,在不同的语言翻译及运用之间便会产生两个不同的语言空间,同样的空间意识也产生在奥雷里亚诺最终破解预言成功的过程中,梅尔基斯亚德斯用卡斯蒂利亚语说出“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的名字,对马孔多的未来及家族进行预言的揭示,并“突然间激情骤至,神采焕发”,揭示出在马孔多这个闭塞、落后、愚昧与无知并存的小镇,科学知识带给布恩迪亚家族的将是毁灭性的灭亡。但他的语言对于奥尔卡蒂奥来讲是晦涩的,“他自然是听不懂”。 “洪堡的语言思想表明‘语言创作――是一种类似于艺术的能够被理解的创作。’”⑧在语言的运用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的对话的危险隐藏在语言本身中,而不在我们深入讨论的内容中,也不在我们所作的讨论的方式中。”⑨正是基于语言本身所隐藏着的危险,才使得作为主体的人运用语言本身就容易对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心理空间和使用空间。

总之,空间化的运用在《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尤为突出,小说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宇宙的浓厚兴趣及探索开端,通过荒诞的手法描构成了与现实宇宙同一个层面上的人物意识层的第二个宇宙,从而大大拓宽了小说的三维空间,整部小说从多个层面将空间化叙事,空间化语言、空间化人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空间特征扩大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空间化写作方式如同电影镜头交叉演绎所带来的扑朔迷离般,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在是单一的时间流,更是时间层面上不断分化与之并存的多层面空间状态。

注释: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刘述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②④⑤⑥⑦⑧赵奎英.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76,421,421,421,480,325.

空间流言篇4

[摘要]:

因特网的普及宣布自我表达形式的新突破,传统时代的读者变为积极的内容制造者,从而触发语言生态的变异。从新闻网站、BBS、聊天室到web2.0时代的博客与分类信息网站,自我表达从形式上实现即时传播。语言形式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表现出松散、口语化、秩序感消弱,社会交往对技术的依赖性大为增强,触发语言生态变异。在全新自我表达方式成形的同时,时间与认知能量耗费达到空前,初始阶段的新奇与自由逐渐置换进消费等物质内容。因特网倡导的表达自由在市场时代需要重新审视,自我表达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出现异质化,虚拟世界的繁荣与现实社会依然迥异。

A Research On Changes Of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Turn Of Self-impressing By The Internet

Abstract:The form of self-impressing has got a break since the internet becomes popular in the daily life, and most reader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join in the activity of showing themselves and distributing their stories to others by the internet, which also causes some changes of the ecology of the language. The immediately diffusing of self-impressing comes true by news websites,BBS,chat rooms, blogs and pision service webstations.Details of the languages become trival,oral,different and disorder.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urns closer entering the time of internet. Self-impressing basing on the internet need more time and cognitive energy. There is a big change after the self-impressing becomes population the internet that freedom is transition by marketing logic. The power of the market and money is become the content of self-impressing, which is a danger for the freedom of the impressing.

key words:self-impressing, the new media, ecology of the languages, culture of the media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特网服务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根据最新报告预计2008年底中国网络用户达2.44亿[1],将超过美国网民数量。去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已经有131万个[2],上半年增加47万个[3]。借着网吧与家庭用户量的扩张,网民的数量日益俱增,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的工作空间,占据着更多人的时间分配,并直接与决定日常活动的经济来源相关。

因特网上获取信息与个人观点成为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之中,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书刊、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这些机构提供的信息产品都经过严格审查与控制才得以流通到市场,其回馈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而新生的互联网从信息到获得反馈是非常短暂的过程,且由于用户分布广泛,信息的影响力也倍增。网络语言与表达的即时性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复杂影响正在触及语言生态产生显著变化。

一、因特网情境下自我表达的形式

纸质媒体表达借助的书面语言在成品提供后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直至新的版本出现,修订等会改变信息产品的内容。广播与电视则主要是借助视听觉语言和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因特网则改变了这种相对静止的表达形态。因特网用户可以即时地与刷新信息,最快速度实现信息更新。

因特网上的文字传播对原有的语言秩序与传统的语言生态注入新的力量。新技术对于语言生态产生多元影响,不仅仅是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口语化,倾向于采用简单符码,也反映出新生文化的气息。在表达形式变化的同时,反映出文化构成与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日常生活结构单一,与现实社会实践的距离渐远,借助于机器输入实现信息共享,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的范围也在逐渐变化,这些是网络语言表达背后的现实基础。

传统的信息交换与日常沟通多依靠人工实现,随着因特网与手机的普及,机器输入与人机互动成为日常交流的形式。技术因素的进入使得原本口语交流中的内容必须变成可以表达的书面文字,而这种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与传统的书信相对更为松散。技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对信息量要求比较大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也在促成新的表达系统的生成。在使用键盘,包括手机界面的时候,大量编码过程中的符号开始进入交流场合,使用一些固定的字母来表达意思,GG、MM等即是在这些情况下产生。手机在提供语音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便捷的文本以满足信息交流需要。网络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变换,从起初简单的新闻评论,到BBS就专门事件的讨论,再到现在进入web2.0时代,博客网站的兴起与分类信息服务网站的出现,都使得语言表达呈现出与前大不同的特点来。

语言交流的形式化在因特网上更为明显,这与交流借助的工具有关系。在BBS讨论中出现了“楼”、“斑竹”、“顶”等高频词汇,并随之出现了很多表情符号,以丰富表达。特别需要注意有很多并不表达意义的符号出现,诸如随意敲打键盘产生的字母串,有些是顺着指法敲打而成,如“asdfg”、“hjkl”等,有些则是随意而为没有规律。这些符号多是一种简单地回应,表示浏览过此类信息,并不表达自己立场,而这些符号是情绪的流露。这些符号出现与BBS的评价机制有关系,这些符号依然可以增加发帖人的威望。

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词语组合更为自由,且使用范围发生变化。原本常使用的词在现时代再出现已经改变面目,“善良”、“温柔”、“勤劳”等词汇变得陈旧,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频率也下降,“PK”、“超女”、“超男”,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媒体也纷纷引用。词语的组合更多,因为没有严格的把关,倾向于符合自我表达习惯的词汇随意地流转在网络空间,如“型男索女”、“NND”,这些词汇在网络上较为常见,传媒与某些专门机构还会对流行语进行发榜与监测。个人观念与情绪借助于这些丰富的形式化语言与种种自由的组合比较便利地得以表达。

博客、播客与客齐集等分类网站的出现进一步丰富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且具有稳定用户更新及回馈信息。个人性与日常性的事件如日常聊天一般琐碎的展现在网络上,且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敞开,除了语言阻隔还使得这个共同空间里存在着蔽障。情感经历与约会故事等盛开在博客空间与门户网站的专门频道里,网络空间成私密展览的平台,且有大量的评论,种种风格的表达集中展现。转载又使得这些网络空间的内容更为丰富,且内容多样。公开的活动在网络平台上秘密集结,更增加自我表达的成就感,形形色色的圈子也层出不穷。

因特网上的信息交流空前活跃。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在因特网时代信息者集编辑于一身,并可对的信息实现维护,及时更新。个性化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语言交流的主题也相对丰富,传统媒体提供的话题可以在网络上交流,网络也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话题,特别是一些不严肃的话题得到集中展现。

原本可以控制的表达秩序现在则被打破。门户网站也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可以对信息进行专业的维护与编辑,而“网站更多是一个信息的展台,在有限的信息管理员与无限多的信息者的对比中,信息控制的难度加大”[4]。信息在因特网上一经发表即进入信息交流状态,此间没有草稿或者备案,即便在信息筛选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设置关键字段以控制信息,也多处于被动状态,以某种固定形式绑定的关键词在分散开的状态中则难以控制。如“游行”一词被以关键词形式控制了权后,可以在中间添加一个其他符号,这样“游行”一词的关键词控制便被解除,从而这个词可以。

搜索引擎服务的成熟在方便信息获取的同时为信息表达提供便利。在诸如“百度贴吧”中,一个问题可以被跟进,问题的答案除自己编写外,可以搜索出来,然后粘贴在其上,这促成表达欲望的实现。搜索技术使得一个问题呈现出绝对多的答案,特别是一个问题被激活后,网站自动生成诸多文本供选择,网站有技术支持下的信息表达方式。

二、自我表达引发的语言生态变异

因特网服务的提供使得以语言输录方式的表达与交流增多。原本的人际交流借助于口头表达,现在借用文字展开的交流机会增加。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在表面上提供自由表达的平等机会,只要具备网络环境与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即可以自己观点,并可以对其他事件发表评论。文字使用的频率比以往的时代要高,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获得也转而依靠因特网获得,因特网在成为工作平台的同时,也扮演着生活信息传递的角色。种种需求在因特网上借助于分类网站与搜索服务表达出来,对网络依存度在此过程中大大提升,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都市人群,如白领及自由工作者人群。

语音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因特网提供更宽广的交流空间,口头交际融合于因特网服务中。相对于文字表达的私密性而言,语音服务更适合于公开的表达,并增加交流情境的选择。视频传输技术的进步与语音服务的结合为因特网交流提供优越性,可以减少诸多人力移动成本,视频会议在城市生活中成为可能。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交往空间呈现虚拟化特征。当文字、音频与视频可以在因特网上同步传输时,这不仅仅对语言生态产生影响,实则影响到现实的生活方式。

因特网对语言表达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即时交流的软件如QQ、MSN等,要求交流内容实现书面化,这要求将口头语言转化为文字,而这种情境下的文字与口头语言距离很近,仅仅满足于两个人的交流,受语言规范影响比较小,特别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两人在交流中会形成默契。

因特网时代文字使用频率提高,而文字表达复杂意义的功用则随着日常性的使用出现流失。经由印刷媒体所派生出的文字神圣感逐渐降低,特别是网络博客空间使得自我表达可以便利地传播开来,乃至制造出博客名人来。各种形式的自我表达在因特网上随处可见,种种诉求屡见不鲜,信息充塞于因特网。在传统媒体时代自我诉求难以通过文字形式抒发与表达,被层层机构审批所压抑,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多也经过层层过滤与筛选,盗版媒体产品的数量也相对有限,这些媒体产品的流动也受到限制。在因特网时代,个人的诉求很容易被看到,特别是在影响力大的网站更是如此。更多个性特征的文字表达在因特网上得以呈现,原本严肃的文字表达也显得多姿多彩。

语言触及的范围及表达的主题与传统社会大不相同。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严肃主题在传统媒体中被较多采用,近年来的娱乐风行使得语言可以表达的范围又得以扩大,种种真人秀与智力冲浪节目涌上银屏,并触发相关讨论,为社会舆论注入新话题。因特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与影响力大增,这些都是新时期语言表达的内容。因特网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语言表达与话题选取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话题多元,表达形式多元,除文字外种种符号也一起登场。

因特网上的语言表达处在商业信息的包围之中。因特网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供个人或者组织观点与交换信息,而这些空间是被商业力量支持开发出的,作为对投资的回报,因特网上的空间同样布满广告等商业信息。与传统媒体间断式的广告等冗余信息提供,因特网则是密布与周遍式的,信息吸收的注意力容易被分隔开,语言表达生成的文本在阅读与吸收时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因特网提供释放个体能量与自我表达的足够空间,供用户书写与表达,并可以实时呈现给其他表达者视野中。传统媒体提供的表达空间没有足够的个体主动参与空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逐渐植入互动表达平台,如竞猜及短信投票等,这些都使得传统媒体活力增强。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的结合使得节目资源表达形式发生变化,节目以数字形式储存***上,可以二十四小时***。在个体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大型组织与企业等机构已纷纷建立起网站,与现实的管理空间联合起来,形成组织的表达法则,使得原本八小时的服务时间延长至二十四小时,供用户访问。

因特网丰富的信息存量及不断增加的新信息使得阅读者显得渺小。因特网表达空间延展成广阔的信息编码平台,概念的流动大大增强,并进入日常生活中。在纸质媒体中,信息获取借助于一册一册,并且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在电视与广播中,信息获取则是在转换节目频道与频率实现。而这些信息都是事先编辑好,因特网则只需要键入***,特别是还有搜索服务可以使用,并且许多信息是用户自由。与此同时信息筛选成为决策者的新命题。

随着技术进步,语言载体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开放性逐步增强[5]。纸质媒体时代,受到阻隔比较大,必须借助实体的转移,从一端到另一端,借助于物流系统。在电子媒体前端,即广播与电视媒体时代,靠信号与发射塔传输。到了因特网时代,一根网线即可迅速传递信息,且打破了种种自然区隔,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访问,目前的限制在于语言方面。受良好教育的网民已经可以不出户的访问并获得国外信息,并进而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原本单一语种限制在本地对话的情境出现变化。

因特网为信息表达与获取提供自给自足的情境。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借助于搜索引擎提供的分类搜索服务与专门的网站,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因特网提供获取信息平台的同时,还可以具体信息。因特网上的规制与现实社会相比在执行上有滞后性,在发现阶段也表现比较隐蔽。因特网对于用户更多是一个平台,简单信息交流是普通用户需要的基本功能,至于更高的功能则要求专业人士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可以达到。表面上看来的自由交流实则在技术语言的框架下展开,而普通用户则是无法企及技术层面。

三、自我表达幕后的种种陷阱

因特网向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平台。只要拥有基本的网络条件,即可以在网络上自己的观点,而者本人的身份可以虚拟。因特网激发用户的表达热情,因特网上堆积种种自我表达式的语言片断。这种自我表达除正常的交流外,还生成非常态的情绪表达,借着虚拟身份与信息的便利,种种言论在因特网上散布。因特网的自我表达呈现恣意特征。

广阔的网络空间提供海量信息供用户筛选,其间消耗大量时间。快速访问与提取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后自然产生较多闲暇时间。目前的工作环境多依靠网络,在工作中结余的闲暇时间又消耗在网络上,“在工业化社会中,传媒消费是压倒一切的活动,以时间来计量的工作只能排在第二位”[6]。网络实则上成为时间黑洞,吸取用户的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消耗都是建立在自我导向基础上,根据自我兴趣导向,用户无限延长滞留时间。自我表达本身借助于语言的电脑输入实现,在输入后还要等待回馈,提高效率节余的时间被大量的等待消耗,从而自我表达的效率值得考量。网络工作环境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情境分开,插入计算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工作介质,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自我表达生产出人际交往的悖论。频繁且虚拟的人际交往并没有现实生活中自我表达有力,更具有感染性;而正式场合下仍要借助于现实的时空,不过要承认的是随着网络自我表达的成型,现实交往逐渐成为一种辅助,工作占据生活中的主要时间。整个生活的环境变成依靠技术而开展,这使得现代生活呈现技术交往的特征。

虚拟的自我表达使得现实生活空间缩小。活跃的自我表达与快速地网站辗转都为现实生活提供挑战,特别是虚拟交往中的效率使得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因素都被剥离,直接进入核心环节。现实的空间是电脑桌周围,而网络则提供跨越国境的条件,并诱导用户自行前往,这些虚拟耗费宝贵的认知能量。这些在现实中的能量虚拟化后,逐渐移入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上的自我表达具有魔幻特征,即因特网用户倾向于投入更长的时间与精力而生活在其中。这种转向是因特网自我表达初始者所始料不及,建立在虚拟交流基础上的种种人类其他行为也逐渐出现,并被商业力量开发出来。

随着网络交往模式的逐渐确立,自我渐渐坠入网络幻境中,网络提供的虚拟环境正在使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大。因特网的色彩斑斓与丰富的媒介产品使得人的注意力与兴趣点集中在其上,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的交往都依靠网络媒介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正在新型的网络信息交换及移动电话网络所替代。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正在由因特网区隔开来,接触网络的时间与利用方式与人的社会身份密切关联起来。建立在自我表达上的兴趣导向使人逐渐陷入自我所编织的网络中,而技术只是提供一个入口,其间的种种诱惑由公司与社会个体开发所设置,这些使得自我坠入其中。

因特网从初始阶段提供信息,是一个交流平台,现在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组成事实上的电子市场。满足情感与信息交换的虚拟空间现在逐渐堆积起众多的消费符号,信息交流的环境由广告信息所包围,搜索引擎也受理广告服务,可以将商品信息排在头条以吸引注意力。因特网建立的自由表达式的语言生态逐渐沾上商品气息。淘宝网与阿里巴巴提供框架与平台,网络用户即开始宣布自己的物宣言,“BBS上也布满消费信息,在意见表达的空间里商品符号开始漂浮,原本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开始作为交易的场所”[7],特别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下。因特网所提供的自我表达平台逐渐从舆论聚合传达开始增添生活服务的职能,这都密切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进一步将因特网用户卷入其中。至此自由、自为的因特网自我表达***被商务大潮席卷,话语互动逐渐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因特网提供的新鲜的自我表达随着其逐渐成为工作环境的必要部分而逐渐丧失其锐气。从一开始走入因特网世界发现新奇到走过十多年的发展之路,用户逐渐适应,这种自发的表达更多转换为常态行为。而商业事件对这种自我表达的看重倒是不断掀起新高潮,一些娱乐事件也借助网络的自我表达设置层层话题供大众议论,新闻网站更是推动这些事件进入大众的视野,常在因特网上灌水的游民又有了新的话题,这些新景观背后多是消费与物崇拜。

随着互联网上的自我表达声音愈来愈强,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正逐渐成为其情感与信息交换的出口,网络化正在成为其生活特点,这与在***书、广播、电视面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特网使用已经进入课程,即便是偏远地区也借着公共财***的力量配置个人计算机,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网络世界正在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网络的依赖比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更为强烈,因特网在固定的技术框架下被塑造成可以自为的神话空间,每一次路由器的定位都是在自我选择的指令之下。虚拟世界里传达出的满足感足以让新一代在娱乐风暴中消耗时间与精神能量,因特网成为青少年闲暇消费的重要空间。

四、重新审视基于因特网的自我表达

因特网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表达空间,与以往的媒介形式相比,公众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传统媒体时代严格的审查与舆论控制使得自我表达不能借助于出版物实现,而即便如此敏感的话题与容易聚众的空间也受到监控,民主在压抑话语表达下存续。大众情绪表达也难以真切获知,舆情了解比较被动,即便开展了解,也借助于传统的座谈会与谈话等形式,没有一个可以充分互动的表达平台。因特网的出现突破这个限制,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多种表达工具,网络聊天室与BBS成为了解公众意愿的新空间,还可以设置特定议题供讨论使用。公众意愿借着网络空间散点分布开来,各种网络交流形式将公众意见分流开,以前不透明的表达现在变得没有遮拦。报纸、广播与电视上的种种议题一经抛出,因特网也如影随形般紧追其上,且还有综合刊发的优势,特别是可以看到网友的评论,种种评论迅即表达。博客等个性空间的建立更是为自我表达提供稳定且持续的话语平台,并不拘泥于世事,还牵涉到私人交往领域,媒体还可以从个人博客中挖掘出可以放大的新闻线索,有些***坛新星还开设博客与公众交流。因特网迅捷地成为表达交流、汇聚观点的平台。

在因特网上虚拟状态建立起表达的新秩序。在传统社会中,行***管理力量显得特别强大,社会体系对于社会个体有很强的捆缚能力,社会个体的行动也依赖现实的物质条件开展,社会制度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虚拟的新时代里,自我的身份可以虚拟,只要学习简单操作就可以在网上空间里遨游,而监管力量则显得脆弱无比,时间与空间也被虚拟状态所搅乱,技术的力量在网络社会中引起大爆发[8]。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一旦步入网络空间其精英身份也自然被褪去,网络空间中身份出现扁平化,现实个体成为符号,一个网名即概括现实世界的秩序。隔着空间,个体交流迅捷展开,即便是大洋彼岸也可以借助视频技术如临现场。从交流层面上看,社会个体豁然地获得平等。

因特网适宜个人宣泄使得其迅速获得巨量参与者。随着技术成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世界范围内的公众都进入一个不受容量限制的虚拟空间,肤色与财富等自然状态在这一空间里全都被消弭。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在塑造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将社会大众网络进虚拟空间的同时,又对传统世界的秩序进行一次梳理,引领传统社会的实体与自己结合,进而壮大虚拟世界的力量。巨量的虚拟世界参与者的声音汇集在互联网空间上,种种欲望也逐渐流露与展现出来,新世界里出现传统社会的秩序紊乱,特别是技术条件支撑下的网络在某些时刻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网络病毒与黑客等问题紧逼这繁荣新世界。

虚拟世界里自由的表达权消耗着宝贵的社会认知能量。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物质能量交换,虚拟世界里消耗着更多的认知能量。人的原始欲望在没有社会规则监管与约束的条件下爆发出来,且不必产生空间关系变化,只需点动鼠标即可以尝试,成本更多为时间消耗。网络犯罪随着便利的交往条件也发展起来,诈骗与***疯狂地滋长开,搜索服务在方便网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非法欲望的实现提供便利。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虚拟的网络时间里,自我控制力弱的青年群体更沉溺其中,网络游戏等娱乐项目增加虚拟世界的诱惑力[9]。在自我兴趣的导向下,因特网魔力倍增。在现实世界中获取物质能量,到虚拟世界消耗,在网络为中介的世界里开展行动,认知活动也大量在网络营造的自我臆想中实现,这些都是网络自我表达的陷阱。

由因特网所开创的自我表达新空间,现在逐渐被蓬勃兴起的电子商务与消费时代所淹没。大众阶层的自我表达松散,语言结构较为粗糙,且琐碎没有太多深层意义,因特网提供的表面上的自由表达实则依然受到个体素养的牵制,特别是普通大众对因特网更表现出依赖性和沉溺。空泛的自我表达缺少继续的动力,长期的陷于网络空间中,自我表达的欲望也逐渐降低,这时在因特网上的其他需求被开发,诸如情感方面,进而因特网成了发展危险关系的灰色空间。在自我表达的新奇感受消退后,大量的沉默者堆集在因特网上,不再发表自己观点,而转而只是借网络来消耗时间。这场由自我表达兴奋感所引起的***,逐渐转为一种生活环境,并且每天花大量时间沉湎其中,并且将日常消费逐渐转移到网络上来,至此自我表达已经沦丧为消费关系。

自我表达所掀起的个性审美狂潮也逐渐平息。木子美、竹影青瞳与“芙蓉姐姐”书写的极端的自我表达已经习以为常,那些先锋们也不再能激起风浪来,传统社会与现代网络空间形成了对接机制。对于网络社会中发生的事件,传统媒体也会卷入其中,并对其作出回应,特别是重大事件还会引得***府力量的干预。由自我表达所形成的网络身份也逐渐得到认可,自我表达随着博客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被认可,反倒没有自我表达倾向的社会个体会招致疑问,整个由自我表达所树立的先锋形象逐渐日常化,自我表达的文本也逐渐被接纳。

这场因特网自我表达所引发的时代***并没有结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对接这个平台,社会公众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因特网。曾经因为缺乏交流与沟通而遇到的因特网虚拟空间时的疯狂也逐渐理性化,由自我表达生成的网络文学作品逐渐得到认可,传统社会对于网络逐渐能够接受。因特网提供的虚拟世界里的繁荣在切断电源的瞬间化为平寂。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我,参与娱乐,以虚拟身份开展交往活动,仿佛以另一个自我存在。

[注释]

[1]dcci/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2]dcci/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3]dcci/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4]网络社会学建构:夏学銮、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

[5]谢俊贵.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go4.163/gadfly1974/articles/foreign35.html

[6]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著,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1

[7]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著,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78

[8]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著,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124

[9]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埃尔德里奇主编,张威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p400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

2、网络社会学建构:夏学銮、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

3、谢俊贵.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go4.163/gadfly1974/articles/foreign35.html

空间流言篇5

【关键词】网络空间;二元流动性;正功能;负功能

因特网在链接每一台电脑的同时也联接了操作电脑的网民,网络空间的真实性是网民通过网上互动形成的一个与现实世界有镜像关系的二元流动空间。网民被“技术赋权”,在网络空间中畅所欲言,二元流动空间转变为一个公共空间。

一、网络空间的二元流动特性

网络空间的二元流动性具体包括二元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出网络空间的具体特性。

(一)网络空间的二元性。网络空间的二元性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元性而言的。网络空间是形成于人们思维中的想象空间,不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所以二元性是它最显著的特性。

1、虚拟与真实交织。网络空间是由数字、***片、声音、视频所组成的符号空间,二进制通过人的参与被赋予生命,呈现出真实性。它的存在与规则是按照日常经验的存在与规则构建的,但这种真实性与日常可观可感的真实是不同的,它的真实存在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这种联想与想象往往形成一种超真实性情景。

2、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混合。个人主页,微博,博客等都是网民构建起的私人空间,网民在此发表个人情绪或者个体事件,是一种个体化的话语表达,表达的对象是网民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是面向公众。

(二)网络空间的流动性。网络空间不同于日常的经验空间,它不是固化的,是流动性的存在,这种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现实空间中构建起来的规则与阶层。

1、话语的流动性。网络话语片段式的传播,缺少系统性。各种不同的书写与阅读空间能够同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而从形成一个非线性的话语逻辑,凸显一种话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

2、网民身份的流动性。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跳跃式的接受、传播信息。任何一位网民是一个***的传播体系,在网络空间中私人体验与公共评论的多元话语。他们对信息的控制、传播不再受到身份的限制。这样网络空间冲击了中心单级传播格局,消解了权威信源。

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主体

网民作为新的社会角色,信息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信息处于二元流动的空间,所以网民也需要跟着信息的二元流动而流动。作为网络空间行为主体的网民也具有更多的独特性。

(一)行为主体的身体不在场。在网络空间中,人们摆脱了物理身体的束缚,跨越传统的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匿名性空间中行动。在现实世界中,公众会因为***治、经济、人身安全等因素处于失语状态,但是在网络空间网民具有隐身性,网络言论在发表时不需要身份的认证,这种隐身性削减了网民因为言论不当而承担的后果。

(二)行为主体的去主体性。网络空间的主体性被流动性消解,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享有现实世界中某个固定的制高点,这一主体被多元化。这种去主体性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主体性”,每位网民可以自由平等的发表言论。但是这种去主体性,同样也消解了权威性,网络话语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传播,加之情感的渲染传,会使受传者处于非理性的反应之中,很容易被当时的意见气候所左右,产生网络集群行为。

三、二元流动性所衍生出的功能

网民在网络空间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连接和组织起立的,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人际互动模式。“它所塑造的结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支配性权力与功能空间。”

(一)正功能。网络空间中话语具有分权和平等的特征,网民通过创造、分享信息来有意识、无意识的消解网络中存在的话语霸权。它低成本的参与环境成为表达公共精神、社会共识,公共意志最好的平台,私人的意志通过信息蝶变效应引起更多网民的共鸣,最终形成意见气候,这种意见气候上升为公共诉求,以此来对抗寡头言论。网络空间和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哈贝马斯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主要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的检验***府***策。”网络空间形成独特的网络民主,为大众影响***治决策提供了可能性,网络空间对于中国社会的进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以避免我们成为单向度的人,避免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二)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感性的,忽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与实践性,而简单化、冲突化、纯粹化的思考问题。如果网民仅仅凭借一腔热情与片面的判断,网络空间原有的正功能会转化为一种负功能,现实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情绪化、非理化、极端化的传播,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最终产生“暴力”行为。网络暴力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以人肉搜索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媒介表述为一种硬暴力,它由网民自发,舆论一边倒,损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它而当下的网络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软暴力,或软暴力和硬暴力的混合,它由网络推手精心策划,发动网络水***,使正反舆论相互持平,无效信息淹没有效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真伪,污染网络信息环境、欺骗民众感情、甚至使社会信誉滑坡。它的危害性更强、辐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深远。

四、结语

卡斯特将网络空间称为第四世界,由二元流动性衍生出的功能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减压的安全阀,社会民主的进化器,但是它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民众的理性参与和网络制度的有效构建,并且要很好的区分网络民主的作用边界与作用方式,有意识地发挥公共知识分子对网络空间的净化作用,避免网民非理性的冲动。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3页.

空间流言篇6

关键词:早春二月;空间建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诗性空间

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知识分子性格、命运和道路的名作,1963年谢铁骊将其改编导演成电影《早春二月》。影片不仅传达了原作对知识分子形象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精彩表现,且以含蓄幽深的诗意美、细腻绵长的抒情风格、水墨国画的银幕效果,确立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地位。

电影伊始便以一个长方形镜框,展现出空间建构的巧妙。棕色的木质墙壁铺满屏幕,上一镜框镶嵌着柔石的黑白肖像,右侧竖题“纪念柔石同志遇难三十三周年”。接着,镜框叠化为一扇小窗,右侧题字亦叠化为影片的标题“早春二月”。在开篇的长镜头里,画面移动起来,从一个长方形的景框向外望去,江树、矮屋、远山、石拱桥、小亭缓缓向后移去。然后镜头切换船内掠过满堆的货物,定到另一个长方形景框里,一个推镜头扫过拥挤嘈杂船舱里的众生相,中景镜头切到昏睡老汉身旁的萧涧秋。船舱内充塞着沉滞压抑的气氛,跟镜头随着萧涧秋走到甲板上,放眼望去,满目江南春色。这样,透过两个小小的长方形景框,摄像机游移于船舱及两岸景色所构成的地域空间之中。柔石的黑白肖像及题字则构成了文化空间及意蕴:通过改编《二月》,传达对左翼作家柔石的纪念以及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考。船舱沉滞空气和江岸春的气息,昏睡的民众与清醒的知识分子,在镜像对比中,构成了诗意的抒情空间,特别是萧涧秋浸染在春的朝气里内心升腾的希望,充满了诗意激情。

小说《二月》如抒情诗,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然寥有景物等空间描写。在小说电影化的策略上,《早春二月》精湛地发挥了电影空间艺术之长,通过地域、文化、诗意三重空间的建构,将文学叙事转化为电影叙事。

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

萧涧秋乘船前往芙蓉镇,江水两岸的村树、矮屋、石拱桥、小亭及远山,无不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地域特征。此行之地芙蓉镇,就是典型的江南小镇。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精心安排了几场江南水乡的外景:雪后初晴,一片白茫茫的原野;早春时节,桃李争艳,石拱桥下游鸭戏水;萧涧秋与陶岚的交心之谈,正是在大片的梅林中漫步之时;细雨石板路,湿腻惆怅的江南雨巷。

初到芙蓉镇的萧涧秋,以为在外漂泊倦了后终得了个暂且可以安身舒心之地。然而看似世外桃源的芙蓉镇,并不全如其名意味的那样。随着萧涧秋的进入,展现的是贯通小镇的逼仄河道,幡旗招展的临河街市,低矮古旧的民房老屋。陶家的高门楼,文嫂家的破木门,荒凉的石亭,罕有人迹的郊道,一同构成了芙蓉镇封闭的生存空间。

窗是芙蓉镇封闭空间内蕴张力的外化,隐喻着芙蓉镇与外界的关系。船舱里,萧涧秋面朝窗外,从昏睡麻木的民众中脱离;接风酒席上,众人大谈主义,陶岚则伫立一旁,望向窗外的大雪纷飞;特写镜头里,北风穿过文嫂家破洞的窗纸直吹进来;校舍里,萧涧秋和陶岚在窗旁热烈地讨论,在烛光中留下剪影;课堂上,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洒进来,教室一片明亮。窗兼具封闭和开启的特征,是芙蓉镇和外界空间的纽结点,象征着人物渴望打破闭塞空间的心理状态。

萧涧秋乘船来到芙蓉镇,终又乘船离去,船隐喻着萧涧秋与小镇的关系。在电影开头,船舷边的萧涧秋回身,甲板上蜷缩着文嫂一家,老太太讲出文嫂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的消息,镜头转向萧涧秋一个面部表情特写:刚舒展的心情又陷入凝重。接下来是在一条在浪花拍打下摇晃的无主小船的空镜头,虽然暂时地拴在岸边,却随时可能被卷入江心漂荡无依。两组镜头的剪接,隐喻着文嫂的悲惨命运,也暗示着漂泊者萧涧秋此行并不能真正地靠岸、终将离去的结局。小舟这一空间道具意象,就是承载着人物跌宕漂泊的命运之舟。

小说《二月》因其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传达,而带有浓厚的文化意蕴。有别于小说的语言性描述,电影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成功地将原著中的文化内蕴投射在银幕的文化空间之中。

学校是芙蓉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空间,也是萧涧秋在此的主要生活空间。题着“芙蓉镇中学堂”的校门庄严厚重,校门口的小吃摊热气腾腾,上课的摇铃响起,学生们小跑进教室,老师们穿过庭院里菱形孔门走向课堂。教室里窗明几净,两侧张挂格言训句,后墙贴着海棠花形状的中国地***,墙角立柜上放着显微镜和地球仪,讲台旁角落放置一盆绿植,热水瓶在玻璃窗台上。学生戴的帽子,有前清瓜皮帽、毛线帽,也有新式海***帽。这是一个新旧交杂的空间。萧涧秋带着同学们在简陋操场打篮球,画外音是音乐课上学生们合唱《骊歌》,国文课上传授司马迁的《史记》及《礼记》中的《苛***猛于虎》,折射出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倡的“五育并举”的现代教育理念。男女同校同学,亦是现代教育的平等开明。办公室里,教员们集体备课,谈论***阀混战和灾乱。校舍里,萧涧秋与陶岚共读《新青年》,畅谈新思想。新旧文化在学校交杂碰撞,构成包容并蓄的文化空间。

茶馆作为芙蓉镇的社会文化缩影,其“质朴里面含着奸刁”(陶岚语),汇聚各色人物,播散流言蜚语,是小镇沉滞灰色的文化空间。萧涧秋初入芙蓉镇,茶馆里正唱着弹词《宫怨》,茶客和店小二用疑虑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外来者,交耳私语。隆泉苑茶楼逼仄的空间里,靠窗悬着鸟笼,或抽水烟或看报的各色闲散茶客满座,店小二提壶穿梭其间。流言盛行之时,钱正兴与方谋酸言冷语地评论萧涧秋,隔座的茶客马上就议论开了,流言蜚语在茶馆播散。影片中的一个正反打镜头极精练地表现出流言之害:萧涧秋带采莲去上学,文嫂目送着他们离去,邻居则在后面指指点点,文嫂关门,失声痛哭。而萧涧秋连续推开两道门进入其家,门口是张望的邻居们,隐喻着萧涧秋帮助文嫂所要经历的的重重阻碍,并揭示文嫂的死就是来自乡间流言的压力。匿名信中“左手抱着小寡妇,右手想把芙蓉采”的诗,更是恶毒地伤害了三个无辜的人。从茶馆播散的流言,直接导致了文嫂自杀的悲剧,最终逼迫萧涧秋离开芙蓉镇。流言是氤氲在芙蓉镇内部的沉滞传统文化和集体文化心理的表征,其聚集地茶馆则构成了芙蓉镇灰色的文化符号象征。

陶家作为芙蓉镇的书香门第,传统儒家乡绅文化和新式教育观念在此交汇,在传统家庭结构中显露出新旧交杂的文化空间。方桌、藤椅、字画对联、文竹幽兰、茶盏、花瓶等摆设,传递出诗书之家的传统气息,而钢琴、相框、西洋灯等现代物品的出现,又显示出这个富足之家的现代风尚。在空间的展示上,精致大方的陶家与破败寒酸的文嫂家,强烈的贫富对比中折射出人道忧思的文化意味。而同样是在这个空间里,陶家兄妹的手足之情,萧涧秋与陶岚的爱情蔓长,圆桌上教员的把酒言谈,启蒙与保守之间的碰撞交战,追随与守候的情感抉择,都在陶家产生交集,杂烩成斑驳的家庭文化。

影片除了富于特色的地域空间、文化空间的建构外,更着力于诗意空间的营造。对于原著文字表达的诗性特色,在用视听语言转化和造化上十分出色。

诗意首先存在于江南的春景之中,或者说景物是内在诗意在银幕上的外化。学校里,萧涧秋和陶岚漫步在一大片梅林间,烂漫的寒梅映满屏幕,是早春的诗意。陶岚吐露出内心对萧涧秋这只大雁的羡慕,而萧涧秋则表示自己是一只孤雁。孤雁的自喻饱含传统文化的诗意,而萧涧秋内心的孤独和悲凉也在早春景色对比中愈显深重。萧涧秋许诺接济文嫂一家,回来的路上,他在洁白的雪地里欢跳,充满生气地环顾四周,有如一只鹤在云中飞,洋溢着内心的纯洁与愉悦。萧涧秋接采莲上学的路上,一系列的空镜头,鲜艳的桃花,石桥下戏水的鸭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他内心的雀跃。萧涧秋和陶岚漫步于蒙蒙细雨中,油纸伞,石板路,如戴望舒的诗,结着愁怨的江南雨巷的神韵跃然荧屏。早春景象是灰暗底色中明亮的一笔,如中国水墨画,在银幕诗意地绽放。

诗意也表现在镜头语言与影像语法的运用上。萧涧秋弹起《徘徊曲》,陶岚倚着听琴,镜头缓缓推向陶岚,由近景到面部特写,在陶岚的眼神中,闪回镜头从现实空间跳转到过去,叠印到萧涧秋在杭州西湖边徘徊的场景。电影传神地刻画出了五四退潮后孤独徘徊的青年形象:月光下,穿着白色中山装的萧涧秋凸显在夜色下的远山湖光背景中。在镜头组接上通过声音连接匹配转场,将陶岚回忆中的笑声和此时的笑声剪辑在一起,巧妙地跳接到听琴的镜头。这一诗意空间的营造,表现出导演精湛的艺术手法和诗意抒情的风格。

影片中两次“脚步”的片段更是精到地表现出运用镜头语言建构诗意空间之妙。接采莲上学的路上,得知乡里的流言后,电影给了一个萧涧秋沉默不语的仰拍镜头,这既是采莲的视角,又暗含着萧涧秋内心的沉重和愤懑。萧涧秋的脚步加快,伴随着急促的节奏,一系列的空镜头,天上乌云,风吹柳条,水中波澜,细雨忽至,都隐喻着此刻他内心的阴郁和波动。影片结尾,陶岚夺门而出,下楼梯,过栅栏,上石桥。电影在以运动摄影为基调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前景层次, 强化陶岚奔跑的速度感,表现了陶岚急切的心情。一连三次前景的景物遮挡――楼梯栏杆、院中的树林和田间的篱笆――都用来表现她奋力冲破樊篱,最后摄影机追随着陶岚上桥后摇向蔚蓝的天空,全片结束。“纱、篱笆、树木、楼梯的运用都是为了营造思想情绪,让陶岚用奔跑的动作和调度来表现她的内心的世界。”[1]最后一个镜头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一样运用于开放式的结尾,意味无穷。

萧涧秋多次往返于学校与文嫂家的情节,在电影里表现为七次过桥的镜像。石桥作为小镇的地标,既是展现早春景色变化的外景空间,又联系着学校与文嫂家两个空间,更见证着萧涧秋情绪的起伏:雪地里跳跃的诗意,流言缠身时的愤懑。在七次过桥的重复蒙太奇中,地域空间、文化空间以及诗意空间在银幕上达到了水融、交相辉映的镜像展现。

小说中对萧涧秋的心理描写是通过抒情性的语言和大量书信来展现的,而电影则通过地域空间、文化空间及诗意空间三个主要叙事空间的构建,运用镜头来展现空间里的人及人物心理,将小说文本内容转化为空间影像。通过巧妙而精湛的空间构建,将江南小镇的生存镜像呈现于银幕,电影《早春二月》对小说《二月》完成了一次极为成功的改编。

空间流言篇7

看着你心碎,看着你流泪,默默无语,淡然落幕不过一场耳语的流言。

看过走过笑过,虚伪的遮掩泄漏最初的誓言,疯狂的喧嚣掩盖不了内心的空洞,寂寞编织的谎言将季节沦落的时刻彻底掩埋。

看着你的脸,模糊不清楚,眼神锁定的界限让笑容更灿烂。心中的裂痕日发撕裂成了峡谷般空旷了,默默的静守在身边,无言的时候,空空的心里,空空的念像,默默的对白,窄窄的心底撕裂成渠,没有人涉足。

一个人的空间,深邃弥茫,无底无缘,空空的来,空空的去,空空的默然以对。

一个人的时候静默,两个人的时候淡默,三个人的时候沉默,无辜的眼神深处,无底的绝望和忧伤却在笑的皱纹里转身不见,内心撕裂的深渊,看不见的沟壑,在日月之间封存了纪念。心没有目的的流浪,笑看着世人一步步的痕迹,默默无语。

没有静默的淡漠,你的背影洒落在隐约黄昏后,静寂里的空洞将时间和空间反锁在无语的幻念里,看不清的太多日子里,懵懂的不知所措,当琐碎堆积成了习惯,我用借口将一切武断,看不透你的眼神,随意的自由涣散,近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懂得无论多少人在途中,即使有太多的人同行,路,一个人的路,终究是一个人走。

谁的世界里遇见了谁,缘分将陌生的空间分隔在不同的时间里,有人说在合适的时间里遇见对的人就好,我一直相信凡事随意就好,不必强求。后来才知道生活的态度里,生活的随意是那么不易。

模糊的懂着,属于我的风没有方向的飞着,属于我的文字静默的留存着,无论哪里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走着,因为知道我不会找到它,也不可能找到它,如果活着就是为了到处流浪,那该多好啊!路上的行人或好或坏又有什么关系?擦肩而过,错落他乡,你我它,内心深处的自己也许只是一个念想罢了。

破碎的语言汇成的缠绵,将生命的死结纠缠不清。

生命的涣散却是人生的点滴交织,朦胧的笼罩在你的周围,让世界变得更加神秘。

一场漫无目的的寻觅,开场似乎早已开始,帷幕背后却早已结束,舍得舍得,静默无期。

单行车道上,流放的背影,渐渐远去,生命的旅途中从来就没有开始和结束。

空间流言篇8

关键词:心理空间理论;语用预设;认知视角

【中***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56-02

一前言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心理空间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可能世界的语义,会话中的歧义、翻译现象、语用预设等。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探讨了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的关系,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对有关预设的一些问题提供直接的回答。许多学者也研究了心理空间和预设的关系,认为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语用学中的一些传统问题,但是心理空间理论究竟如何解释这些问题,仍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对英语语言中的语用预设问题作出解释,挖掘预设的生成机制、作用以及可取消的特点,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

二心理空间理论概述

1.心理空间理论内涵。

心理空间里理论由Fauconnier提出,它是一种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话语的形成和理解涉及一系列心理空间的连续层级构型,这些构型随着话语的展开而不断调整,并受到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约束。话语的构建首先起始于发话人的基础空间,然后随着话语的不断展开,不同视角或焦点的心理空间将随之建立起来。Fauconnier认为,一个心理空间部分包含了说话人所感知、记忆和想象场景中的实体和关系。说话人构建心理空间是为了把话语的信息分隔成一系列简单的认知模式,空间之间的连接显示了两个空间成分之间的关系。

2.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

Fauconnier认为,语言触发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其主旨是在使用语言时,人们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不是语言的形式结构或语义结构的一部分,而是其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Fauconnier把触发构建心理空间的语言单位称为空间构造词。通过空间构造词,人们可以把现实空间构建成另一个心理空间。

预设也叫前提或先设,是指以隐意的方式存在于句子或句子之间的信息。预设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最初在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使用,随后进入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范畴。斯特姆认为,“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1,并且仅当S1是S具有真值或假植的必要条件”。Levinson认为,预设和会话含义一样都是一种语用推理,预设触发语是预设的语言表征,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表明存在预设的信息。从预设的语用角度看,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和背景知识。从认知角度看,预设是在交际中表明为交际双方互明的认知环境,或者是说话人对语言环境作出的设想。Vennemann认为,语篇中得预设限定语篇的后续语句的范围,也就是说,预设可以决定一个句子或语段在某一个特定语篇语境的适宜性。从动态角度看,语言交际是发话者和受话者为进行信息传递时而切磋共有场的互动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构造一个语篇世界,发话人根据自己的假设将共有场中的信息以隐含的方式表述为假设命题,并以此为信息传递背景信息,以保证语篇信息流得以畅通无阻。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认知看法不一,然而他们却对预设的特征达成了共识,即:预设是暗含在语句内部的信息;预设是交际双方设定的共有知识;预设是语句可理解、有意义的先决条件,交际中的语句有被交际双方所理解的实际意义。一般而言,语句真,则预设真,语句假则预设仍真,若是预设为假,则整个语句无意义。

(1)预设飘浮。

Fauconnier使用了符号标记方法来说明心理空间和预设的关系。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命题可分为断言A和预设P两个部分,体现其语义项在空间中得各种关系。预设在语言合成过程中处于流动状态,预设关系受到规则的制约,在不同语境中,预设在空间之间的漂浮情况不尽相同。

(2)预设转移。

与预设飘浮不同,预设转移指比较特殊的情况,预设虽然与心理空间M有联系,却在母空间,即现实空间R中有效,而不是在空间M中。

(3)预设可取消性。

预设可消失性是预设的重要特点之一,一些学者从认知语境、关联理论等角度解释预设消失现象,现象的研究心理空间理论为预设消失现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预设可以被各种情景信息,包括大家共知的背景知识所取消。在有空间构建词的句子中,预设同样具有可取消性,而且在不同空间的可取消性不尽相同。

三从心理空间理论角度分析语用预设

1.语用预设的认知视角。

语用预设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语用预设指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第二,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第三,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称背景知识。同时,语用预设有合适性和共知性两大特点。

2.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

(1)预设触发语与心理空间。

预设是一种推理关系,它可以话语中的某些词语、某些句式为基础进行推理,这些能作为预设基础的词项或表层结构形式就叫做预设触发语。Karttunen收集了31种预设的语言表达形式,Levinson在其《语用学》一书中介绍了其中的13种。但是这些预设触发语给人的印象好像是由语言本身产生的,而预设是说话人的预设,不是句子本身具有的预设。从心理空间的角度来讨论此问题,心理空间的构拟依赖空间构造词语。

(2)预设的转移与心理空间。

预设的转移,与预设的一般流向不同,它指的是在相当明显的情况下,预设很显然与心理空间有关,它可以不在心理空间里有效,而在现实空间里有效。

(3)预设的投射与心理空间。

预设的投射有三种方法,谈的都是怎样在简单预设句的基础上决定复杂句的预设问题:1)联合法:致力于寻求在简单句高频率动词、连接词、副词的投射特征的基础上为计算复杂句的预设提供清楚的解释;2)取消法:因Gazdar的研究工作而闻名。从语法上去定义潜预设,允许它们作为实际预设出现,假如它们不被一个不相容的含义所取代;3)程序法:Morgan,Schiebe,Dinsmore把话语看作是“创造”预设能够达到的世界。这样的话,预设的投射问题就等于决定哪些预设可以被转移到“实际”的世界中去。

四结语

心理空间理论为语用预设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不同心理空间的飘浮,转移等现象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预设的生成机制、作用以及可取消的特点,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不过,心理空间理论尽管大致勾画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是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依然不清晰,而且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个人经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石安石.语义研究[M].语文出版社,1994

空间流言篇9

1雕塑语言的功能

雕塑是人们审美认识的产物,其具有特殊的艺术改造性,用它可以实现美化环境、营造舒适氛围、调节气氛的目的,使工作与生活其间的人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并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

在雕塑作品中,对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是通过可视、可触摸的具象造型来实现的。雕塑有其三维立体和质地坚硬的特性,其艺术美的形式体现,就集中在外形韵律的控制;对于体积、块而、线条和光影所产生的动感的把握;对于形体结构与所处的空间产生虚空间的调节和对于材料肌理效果的运用等等。如此等等的雕塑语言充分而又完美的统一的发挥,将把作品的审美功能推向一个绝妙的境地。其次,雕塑语言的功能在于其历史价值与交流价值。雕塑是人类历史过程的生动写照,有使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启迪教育后人的功能。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就用这种占有实在空间的物质形态的语言给以不同的表达。由于雕塑作品材料自身的特点,它极易保存,具有超越时空的功能,直至数千年后的今天和将来它们还能继续影响我们。雕塑艺术这种物化的永恒的文化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取代的。交流是不同圈子的人与人之间一种不断了解和熟悉的方法。想要达到相互借鉴,共同获利,更好的发展的目的,那就必须交流。虽然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来说,语言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这广阔的世界上有许多民族语言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有的一些民族并没有其自身的语言,这样我们有时便很难交流。可是有着相当丰富思想内涵的雕塑,它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的种种特性,它用它特有的语言(雕塑语言)使观赏者与雕塑家交流,不论他们是否处于同一时代,还是是否处于同一地点,是否有着相同的语言,它都能多多少少地进行形象和内容的传达。最后,雕塑语言还有着创造价值。雕塑的语言本身就是创造的体现。雕塑家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说,他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就必须去创造,通过创造出适合于人,适合于社会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资产来确立自身相应的位子。然后再是他们在创造立体的空间形象中,肩负着生存与发展的职责。在这过程中不仅有着许多辛劳和痛苦,而且还会有许多创造的幸福。当在人们眼中一件极为平常的原材料,在雕塑家的慧眼识别发现,并且通过其不断的艺术加工,将雕塑家内心思想,情感上的喜,通过雕塑的语言将其表现在原材料上,使之成为一件绝美的艺术品。

2雕塑语言的特征

任何一件文艺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特征。雕塑艺术的作品也不例外。这不仅仅体现在题材、习俗、服饰、人物形象和作品的精神内涵等等,而且还在雕塑语言的表达,运用和处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原始社会,雕塑语言粗犷而朴实,是人类原始时期对生命意义的萌发和觉醒。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之后,生产力和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发展。雕塑语言也随之有了奴隶社会文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语言中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兵马俑雕塑,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中的动物石刻,凝重厚实的体量形体十分有张力。盛唐时期的雕塑,表达方式同样体量巨大,但是那浑厚中有了些灵气,那凝重中多了一切轻盈,奔放中带着一点妩媚。同样,如古希腊的雕刻作品,它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洋溢着健康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体现了人生的壮美和永恒。古希腊的雕刻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比例匀称。其雕塑作品的块面之间的微妙转折,使人感到一种纯洁,完满的和谐。就是这样的雕塑语言现在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当时希腊社会的风俗,在向人们展示当时希腊奴隶社会经济的繁荣。我们在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艺术从只为上帝服务的教堂回到了现实空间,人们的思想也从宗教意识中***出来。这个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应用强悍的英雄气概,强大的凝聚力,坚定的战斗精神的雕塑语言在大理石上表现其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通过雕塑的动态和雕塑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束缚与反束缚的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而造型的连贯和形体的流畅,是用来展示英雄人物的伟大。

在当代,雕塑的制作手段随着经济,生产力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由过去的雕和塑发展到钉拧、粘接、捆扎、焊接、堆放等等方式。雕塑的材料也由天然的土、木、石,到人造的无机非金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雕塑语言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从上而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雕塑语言都有所不同,雕塑语言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3雕塑语言的与时俱进

空间流言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步,跨文化交际日渐突出,而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引起的交际问题都是空缺理论的表现。人们只有真正了解空缺理论,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更好的交流。对于什么是空缺理论,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而如何运用空缺理论,现如今仍然还有很多研究者进行着激烈的讨论。本文就空缺理论的意义、空缺理论的划分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空缺理论的意义

空缺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中期,通过对比两国家的语言习惯而偶然提出的,后来在20世纪后期引起多个国家研究讨论,最后被俄罗斯研究团队“空缺理论流派”提出“空缺理论”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他国学者将空缺理论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国内,这些年关于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方面的研究也逐渐获得很大的进展。如果空缺理论真正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就能帮到交际者认知到“一种语言中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一种文化有,另一种没有;这种思维这个国家有,另一个国家没有。”的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降低跨文化交际中因为空缺问题而产生的误解,使跨文化交际能够完美的进行。

二、空缺理论的划分

(一)语言空缺

所谓语言上的空缺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应用的语言,我国有的他国不一定有,比如说“寒舍”在别国只能用“我家”来表示,又或者我国语言中的大家所熟识的短语“吃软饭、冤大头、磨洋工”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完全准确的表达方式,另外中国人在被人夸奖的时候总会说“哪里!哪里!”以表示谢谢的客套话,但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就会觉得“我礼貌地赞美一下,你们还要问我哪好?”或者西方人认为狗是忠诚动物,他们通常会把人说成狗“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老人)、water dog(水性好)”,但我国就会觉得“你怎么还骂人呢?”。以上这些短语,人们通过他国或者我国语言直译过来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果让不了解各个国家国情和俗语的交际者碰到,肯定会在跨文化交际上有着很大的障碍,甚至闹出笑话,严重地可能会导致交际直接破裂。

(二)文化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一个国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个国家中没有对应部分,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人文、风俗习惯等也是文化空缺的一种。有的文化我们有的,别人不一定有,比如我国人民结婚的时候,是否看到新娘婚纱都无所谓,但是在西方则是凶兆;我们传承下来的礼仪是双手递交自己的名片,但是西方人完全不理解你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递名片应该单手;我国人民对时间观念一般都是个大概区间,但是西方国家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几点就是几点,从来都不会有迟到的现象;另外还有饮食习惯的文化差别、、年龄隐私等方面的文化空缺都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因此,文化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产生冲突的导火索,弥补文化空缺迫在眉睫。

(三)思维模式空缺

人们都知道,思维是大脑的产物,同时又主导着每个人的行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更何况各国家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传递出不同国家、种族的性格特点,东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东方人比较偏向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些思维模式,比如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辩证思维模式,东方国家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对与错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一切的果都来源其因,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就像矛与盾人们无法判断到底谁最厉害一样,而且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逐渐转换为自己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人则偏向于认知型思维或者逻辑思维,他们更认为事物一切都是他们本身,认为同一件事情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没有中间的可能性,所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总是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而且西方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将事物分离整体,对事物的各方面逐一分析,从而找出对自己的利与弊。正因为思维模式空缺的存在,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成效,东方人认为他们太直白,而西方人则觉得东方人太狡猾,导致跨文化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思维模式空缺现在是跨文化交际的主体。

三、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空缺泛指事物中空着或缺少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所空缺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等部分。以下是将空缺理论完美地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方式。

(一)对语言空缺的应用

人们可以根据空缺理论找到语言空缺现象,通过上语言辅导课,定期到***书馆,或者通过各国视频以及相关资料等了解语言的应用。应针对日常交际用语以及所从事工作所需语言入手,增强各行业之间相关语言的交流,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语言应用方式的资料,或者通过不同身份角色扮演,以此来了解各国语言的差异,并整理语言的学习笔记。还有一种是对比语言学习法,通过对比中西方之间词汇的涵义、谚语习俗的不同,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短语,制定出中西方的不同,以提高对各国语言的熟识度,提升自我职业的发展空间。

(二)针对文化空缺的应用

每个地方都有***书馆,人们可接触各国文化,整理文化资料,通过各国文化交流,了解各国文化,以此加强文化交流知识,从而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知识、文化常识等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会来强化跨文化意识,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记录,从而实现中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利用文化空缺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三)针对思维模式的应用

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建立都是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的方式形成的。因此,人们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也就是双方都不了解双方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思维的培训,通过模仿交际场景进行思维模式的实践。比如,如果在餐厅交际的场景中,人们应当降低交际音量,给对方良好的体验;两个交际者在商谈企业经济的合作关系,我国交际者应事先了解对方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将自己当作对方,从对方的思维模式上出发,以达到更好的经济合作效果。只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空缺、文化空缺以及思维模式空缺等理论知识,在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真正地去沟通障碍的跨文化交际。所以,一旦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起来,不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还可以达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与体验。

四、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空间流言10篇

学习

过大年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过大年作文10篇,内容包括过大年作文,过大年作文怎么写。4、我爸爸点完后也闪开了,过了几秒钟后,只听一声巨响之后,天空中立刻就像白天一样亮起来了,但是天空中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我们挨个把烟花都放了一遍,最后、最响的也是最

学习

训龙记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训龙记10篇,内容包括驯龙记免费,训龙记结局。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纸坏,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

学习

作文过年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过年10篇,内容包括过年作文范文大全,作文关于过年的作文5篇。漫长而又艰难的几个小时总算熬出了头,离十二点只有几分钟了。大家便拿上烟花和鞭炮,去到门家的院子里。我们还没点燃鞭炮,就已经听到了“噼哩啪啦”的声响了,我

学习

计算机管理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管理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计算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程序清单。档案工作的效益具有特殊性,其效益表现为社会性、模糊性、分散性、滞后性等等。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实现档案工作的一个手段或者说是工具,那么可

学习

小木船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木船作文10篇,内容包括小木船作文300字10篇,小木船作文怎么写。这天放学,张明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我看他兜里鼓鼓的。突然,他转过身来,对我说:张文哲,我要搬家了,这个小木船就留给你做纪念吧。从此,我和张明再也没有见面。五年级:

学习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10篇,内容包括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大全,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有感。《鲁宾逊漂流记》一本主要讲了鲁宾逊在航海的经历中:海上遇险,因此飘落荒岛,他单人在荒岛上开辟了一片天地,建房定居,羊牧种植,经过重重险境,在岛上

学习

写雾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写雾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雾的作文怎么写,写雾的作文句子。星期四上午,我早早地吃完早饭,背上书包刚要去上学。妈妈就立刻跑过来,把口罩给了我,谨慎地说:今天外面有雾霾,一定要戴好口罩,不要因雾霾而生病了。我疑惑地问:雾霾是什么

学习

有关月亮的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月亮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月亮作文1000字,有关月亮作文集锦5篇。指导教师:卢月红

学习

小猪的梦想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小猪的梦想10篇,内容包括小猪的梦想,小猪的理想美篇彩虹的微笑。…………………………………………6……………………………………………………………………………………………………………………………………………………

学习

春节慰问简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慰问简报10篇,内容包括春节前慰问简报范文,春节慰问一线简报。新春佳节将至,为感谢计生家庭多年来积极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并配合计生工作所作出的无私奉献。1月15日,我镇分管领导曾纪锐副镇长带领镇计生专干一行分别走访大

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0篇,内容包括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及答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仿写大全。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上、下册)和七年级教材(上、下册)的听、说、

学习

赞美父亲的名言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父亲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赞扬父亲的名言名句,赞美父亲伟大的名言简短。3、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4、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5、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

学习

养身保健茶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养身保健茶10篇,内容包括十大养生保健茶,养心保健茶配方大全。从实践情况来看,茶疗的应用通常有三种方式:用茶养生保健治病;以茶入药保健治病;沿用饮茶方式,以某种或数种营养品、药物代替茶叶养生保健治病。茶疗中的茶方可以是单

学习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鲁滨逊漂流记后的十个感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我的感言。鲁滨逊漂流记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冒险、智慧和勇敢的故事。鲁滨逊热爱航海,他的梦想是乘着风浪,做一个远航到世界尽头的水手。可是他父亲

学习

好看的空间留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好看的空间留言10篇,内容包括好看的空间留言,一些适合空间留言简短句子。1.留言板:其实,不要小看留言板,留言板有很大作用,对于增加访客的活跃度和信任度都很重要。你可以店家留言板,上面会有一个主人寄语的,就是别人看你留言板就

学习

酒店空间设计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空间设计论文,内容包括酒店绿色空间设计毕业论文,酒店设计论文范文大全。1.2精在体宜精在体宜是《园冶》中对造园的精辟论断之一,即园林的精致之处在于形体适度、大小得宜。一些现代酒店为了营造古典韵味,常常修筑造型仿

学习

空间留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空间留言10篇,内容包括空间个性留言集锦15篇,空间留言版。4、花开有花开的风情,花落有花落的韵致,月出有月出的光华,月落有月落的情怀,成功有成功的欣喜,失败有失败的益处,只愿你有一颗平静的心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5、点击你

学习

文化空间设计论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空间设计论文,内容包括空间设计论文1000字,文化教育空间设计论文。随着历史的演变,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出多维度、多视角的表现形式,文化在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的设计中,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在设计中都

学习

空间说明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空间说明10篇,内容包括空间推荐能力说明什么,空间顺序介绍大全。于富:1、出现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标识空间规划,在什么位置出现什么类型的标识,标识中呈现的信息,标识的大小尺寸和高低位置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此外,信息密度的不均

学习

空间搞笑日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空间搞笑日志10篇,内容包括搞笑空间日记大全,空间搞笑日志。1994年底,央视《东方时空》来先生寓所采访。采访组一上来就列举众多头衔,先生一句话轻轻拨开众多桂冠:“这叫此地无砂,红土为贵。”之前,一个学生在场协助准备资料,以为

学习

自由空间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空间10篇,内容包括自由空间造型,自由空间的简介。

学习

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空间设计论文,内容包括建筑空间设计论文怎么写,关于建筑空间设计的论文。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大多数布局具备以下特点:①中轴线明确,厅堂、主楼、大门都建***上,其他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