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格言10篇

美德格言篇1

1、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

2、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3、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4、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5、“今天,你微笑了吗 你问候了吗 你礼让了吗 你帮助别人了吗 ”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8、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9、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10、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11、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2、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13、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1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佚名

15、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名言

16、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17、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18、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第二》

19、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20、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2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之大节也(左传)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2、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2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24、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5、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2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7、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习,从我做起。告别陋习,健康文明。

28、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29、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30、文明是快乐的源泉。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31、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32、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33、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34、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35、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36、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37、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3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39、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40、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4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42、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43、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4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45、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46、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47、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4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49、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50、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51、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5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54、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55、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56、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佚名

57、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58、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59、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60、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美德格言篇2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3、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5、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6、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10、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3、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1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1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7、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腾公天下》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1、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2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2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7、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2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32、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3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3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6、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3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38、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0、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4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3、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4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6、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47、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4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49、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5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5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53、轻诺必寡信。——《老子》

5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5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56、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59、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60、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6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62、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6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6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6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6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6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7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7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7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7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4、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7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7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77、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7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7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天下》

80、仁者寿。——《论语·雍也》

8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82、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8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8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86、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87、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8、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8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光《报任安书》

9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9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92、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9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94、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5、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96、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9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9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9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100、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10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0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0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104、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05、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06、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07、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10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09、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10、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11、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11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113、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

114、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1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16、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1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118、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21、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12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124、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25、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2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

127、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1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12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3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13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13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3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3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论语》

13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37、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1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9、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14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14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142、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14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4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4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4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47、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14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50、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151、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5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5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5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56、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15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美德格言篇3

海德格尔无疑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在美学方面的研究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30年生了思想转向,从关注此在转向了关注艺术和语言。在此转向中,他借用了中国道家的思想资源,由此,对比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与道家美学思想就有了历史的机缘。

一、“存在”与“道”

海德格尔与道家对美的思考都与一个根本的终极的真实有关,即存在和道,皆是把美视作其显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中提出“美就是真理的自行置入”。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是真理发生的场所,美与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海德格尔否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实在意义上的真理观,转而从希腊哲学的隐蔽历史中重新发现无蔽意义上的真理,即无蔽是真理的本质。“存在者之无蔽从来不是一种纯然现存的状态,而是一种生发,这就开启出生成性的、非现成性意义上的真理。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理是无蔽与遮蔽的统一。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传统哲学把真理当成某种永恒现成存在者,这种真理观实质上只是无蔽的一个环节。二是真理是一个从遮蔽到无蔽的过程。进入无蔽状态的存在者来自遮蔽状态,海氏称之为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明确提出:“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真理在艺术中发生意味着无蔽与遮蔽在艺术作品中完成统一,走向澄明。艺术的真理是存在者自动显现自己的过程,其发生的机制是:当真理设立入作品中,就会生成一个存在者,这个存在者之前还不曾存在,此后也不再重复。WwW.133229.Com这个被生成的存在者照亮了他出现于其中的敞开领域,被生产者就是一件作品,这种生产就是创作。“当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它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就是美。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于是,美就成为显现真的一种方式,而且“美在这里显然比真更优越,美高于真而又包含这真”。海德格尔认为呈现了存在之真理的艺术作品就是美的,但在道家美学那里,按其道的形而上的理论构架来说http://,艺术本不在道的问题域中,不应该成为其谈论的主题,只有当人生境界成为理论指向时,艺术精神才与道的境界不期然而遇。而且,道家认为艺术作品因其人为性,对象化,不能称为真正的美,只有超越了具体美丑分别的天地才有美可言。

二、艺术的语言

海德格尔美学和道家美学共同反对用语言的、知识的、理性的方式达成美,都意识到语言的有限性和边界问题,主张用直观的、体悟的方法达成美。“双方最基本的思想方式都是一种源于人生的原初体验视野的、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方式”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建基于现象学基础上,现象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否定一切现成的理论框架,返回到人的直接体验中去。对于海德格尔,这意味着回到人的实际生活体验的原发视野中。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可称为缘构成的终极境域论,它靠揭示出切身的本源意境来显示终极实在的含义,这样海德格尔的关于美和语言之思才能和其思维方式贯通起来。在海德格尔看来,“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海德格尔此处所言的诗不是狭义的作为语言作品的诗,而是宽泛意义上作为诗意创造的诗,因此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都可归结为诗歌,这种诗作为真理之澄明的一种筹划方式,创建着真理。而“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语言保存着诗的原始本质”。道家美学中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此处意谓自然不以语言的方式显示,言仅是媒介,无法呈现真实的世界,也无法呈现纯粹的美,美只是以自然浑朴的方式显现,因此,要“希言自然”,超越语言。老子就明确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无言论,对于这种无言之大美,只有通过心灵体验才能冥会体认,老子因此提出“玄览”说。需要强调的是,言有大言、小言之分,“真正的言对老子来讲一定是可以言道之言;言与道有着根本的境域关联。妨碍得道的知识缩瘪为表达手段的小言而已。”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中,并没有遵照荷尔德林的原意,而是按照自己的体悟,让充满劳绩与诗意栖居强烈地对立起来,以此来强调诗意栖居所牵引的人的本真的、原初的生存境域。道家没有刻意到诗人的作品中寻找语言的诗意,也没有在语言作品中进行再阐释。庄子所推崇的至人、真人、圣人、大人说的话都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们诚然要说话,但他们“与常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话不谴是非,不作分别,或虚或实,或彼或此,可乎可,然乎然。”因其生存于天地神人相聚一体的境遇中,故所说的无心之言就是原语言。

三、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意义

美德格言篇4

自然环境 作者 来源 1.         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和子孙。 陈雨农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城市更需营造都市绿肺。 陆志新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         你给小草一点爱,小草给你一片绿。 刘伟泉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         人人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人人。 袁星荣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         当你伸手摘花,美丽已不存在。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         比水更宝贵的是节水的习惯。 毛羽丰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         大家小家是一家,环境保护*大家。 汪大申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         绿草喜人,脚下留情。 汪大申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9.         年青时种一棵树,年老时多一个伴。 芮彭年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0.     您留我一片洁净,我还您一个健康。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1.     增添山川一片绿,留给子孙万年青。 张崇信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2.     给大地一点绿意,还心灵一片绿洲。 吴先明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3.     让鸟儿飞回上海城,让鱼儿游回苏州河。 倪蔚青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4.     为绿色捐款,让地球更纯净。 上海先导广告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5.     栽下申城片片绿,寄上市民深深情。 钱立衡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6.     手上有情花似锦,足下留意绿如茵。 周天明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7.     勿攀枝头烂漫花,留得心中一瓣香。 佚名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8.     别让花朵凋谢在您的手中。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19.     栽培文明的幼苗,收获幸福的欢笑。 张建华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0.     绿色与生命时时相伴,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袁立平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1.     多一棵绿树,多一片清新;少一朵鲜花,少一处美丽。 安慧芳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2.     花香、鸟语、人乐,生活美满;地绿、水清、天蓝,人人喜欢。 上海金年艺术设计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3.     多一份环保意识,少一份环境污染。 何钧达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4.     天***蓝色月***明,树*绿色水*净。 王永华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5.     春*满园为大家,请君留心爱护它。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6.     水清、树绿、天净;国泰、人寿、年丰。 区振棠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7.     植树种草,给后人留下一片荫凉;变废为宝,让上海永现碧水蓝天。 华心才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8.     你给我添一份自觉,上海多一份清洁。 佚名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29.     植绿护绿申城绿,水清天蓝人人乐。 曹永发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0.     我们与树苗一切成长,祖国与青山绿水共存。 李鸿春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1.     前人多栽一棵树,后人少吃一份苦。 徐立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2.     不节约用水,人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周树成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3.     绿色家园,需要文明素质呵护。 张泽萌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4.     仪容修美*自饰,市容亮丽*群治。 陈雨农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5.     给草木多一份爱,让世界多一点绿。 芮彭年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6.     爱一寸草地,多一份生机。 苏锋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7.     留一点爱给青春,留一份情给绿树。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8.     小树正在生长,请不要摇晃。 刘伟泉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39.     参天绿树需保护,美化家园*大家。 是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0.     请别打扰小草的甜梦。 朱世红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1.     记住我的情,记住我的爱,路边的小草不要踩。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2.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伤害动物就是伤害人类自己。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3.     城市的绿洲,生活的希望。 刘忠芝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4.     追寻绿色就是追寻生命,热爱绿色就是热爱生活。 罗健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5.     芳草青青,踏之何忍。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6.     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栽。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7.     人人动手,擦亮世界每一处。 黄浦区文明办供稿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8.     爱护环境卫生,就是爱护你自己的家园。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49.     今日护我枝,明朝花尽开。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0.     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脚印。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1.     城市美如画,全*你我他。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2.     爱护城市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眼睛。 何东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3.     您的关爱,我的风采。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4.     你喜欢我的芳香,我喜欢你的呵护。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5.     手下留情,脚下留青。 黄浦区文明办供稿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6.     今日护我一片绿,明日花香满人间。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7.     绿化上海,造福于民。 史闻铭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8.     如果风中有花的清香,那一定也有您高尚的气息。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59.     花与文明同在,绿与健康常驻。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0.     珍惜绿色,保护环境,大家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张伟君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1.     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 史闻铭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2.     让房屋披上新衣,让阳台布满鲜花,让围墙吐出芬芳,让道路展现                                                  新貌。 史闻铭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3.     让人类和绿色生命相互拥抱。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4.     播种绿色,播种希望。 史闻铭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5.     拥有绿色,才拥有生命。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6.     方寸绿地,滋润人心。 史闻铭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7.     今天我们不保护环境,明天环境绝不会保护我们。 陈长林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8.     家净惠及一点,城洁利向一片。 冯兴发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69.     不要让无限的欲望耗尽有限的资源。 朱慧莉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0.     不要想到风凉的时候,才想起大树。 沈新放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1.     我的常青,我的绚丽,包含您无尽的关怀。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2.     种绿护绿,让花草树木与我们一同健康成长。 殷丽敏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3.     寸土寸金不够,更要寸土寸绿。 宋心泰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4.     共建上海绿色家园,同造东方金色乐园。 吴佐忻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5.     请保护我们的地球,让她永远年轻健康。 郭珏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6.     播种绿色,收获健康。 金飞燕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7.     脚下留青,聆听小草絮语;手下留情,喜见繁花吐艳。 韩根荣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8.     手下留情花尽香,足下留意草如茵。 市绿化局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79.     头顶湛蓝一片天,脚下留情一块绿。 徐鸿生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0.     美好的城市,还需要用更美好的心灵去维护。 席宇峰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1.     一片绿化,一派生机。 陈忠华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2.     当你在污染空气的时候,你也在污染自己。 黄浦区文明办供稿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3.     绿化周围环境使社区更美丽,发展民族品牌让国家更强盛。 上海万象股份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4.     草木森森,因有你一颗爱心,河流清清,因有你一份真情。 佚名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85.     地上花草天上鸟,都是我们“家”中宝。 佚名 上海市公民道德格言 来源:中国公益广告网

地址:.pad.gov/daodeggyopen.asp?ArticleID=200639113321

美德格言篇5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①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http://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Www.133229.COm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②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⑤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⑥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转贴于 http://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美德格言篇6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理论;存在主义;本源;诗语言

一、海德格尔对美学的观点

对于什么是美学这个问题,是古今无数哲学家所探讨的永恒话题之一。而对于美的认识有无数的观点存在,然而当海德格尔思考这个问题时,他对美学的解释是与存在结合在一起的。向人们阐释着另一个新的美学定义。

“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自始就把艺术置于对一切存在着的传统解释的统辖之下”

“美学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对象,而且把它当作广义上的感性知觉对象。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人体验艺术的方式,被认为是能说明艺术之本质的。”

“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里,艺术就成了体验的对象,艺术因此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表达。” ①

我们可以借用一个观点来将这种对海德格尔的反传统美学观点进行总结:

他把艺术作品表现化,并使之成为体验的对象,这就是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考察方式,也是美学的根本性的起点。②

在这个问题上,他将美建立在人与艺术作品的表现关系上,当人对艺术美的追求时,就意味着艺术将“物化”为艺术品,人们在艺术物化的艺术品中去追求艺术的发生。从而找到美的真谛,由此可知,人找寻美学的存在必须进入物化艺术品的存在中,进行体验。从而艺术品将去蔽,真理便得到自行置入和显现。而美就在这瞬间得以阐释。

“鞋具愈单朴、愈根本地在其本质中出现,喷泉愈不假修饰愈纯粹的以其本质的出现,则伴随它们的所有存在者就愈直接有力地变得更具有存在者特性。于是,自行遮蔽的存在便被澄清了。这种被嵌入作品中的闪耀就是美。” ③

这里所说的自行发生,便是海德格尔认为的存在的自行出现,而真理在此时也将自行置入作品中,通过作品展现出来,遮蔽将被敞开,真理的闪现便是美的所在。关于美与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曾说过:

“美既不能在艺术的问题中讨论,也不能在真理问题中讨论。毋宁说:美只能在人与存在者本身的关系这个原初问题范围内讨论”。④

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对于美问题的解释是与存在紧密相连的,所欲,我们想了解他对美学的观点,我们还需要对他存在主义的一些相关观点进行了解,他对美的解释是离不开艺术与真理的。

二、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发生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什么是美?他所谓的存在究竟是何物?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而“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中,“纯物—器具—艺术品”三个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得区别的。

“纯物就是本真的物,它把器物也排除在外。”“器具这一名称指的是为使用和需要所特别制造出来的东西”艺术作品是具有物的特性和要素的,但艺术作品中有超过其物性的东西存在,我们要认识美就必须在艺术品的自我显现中认识艺术的存在。

我们能在器物的使用过程中实际的遇上器具的器具因素,即物性。器具的物性在使用过程中消逝着,消逝性促成使用性即显现性。其中对器物而言,愈上手好用,愈忘情于用——敞开即遮蔽。⑤

真理对于艺术亦然,当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自动显现自己时,真理便出现了,艺术的本质也将出现。

“艺术就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De kunst ist das sich-ins-werk-setzen der wahrheit)”“真理是存在的真理,美不出现在真理之外,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时,美酒显现。⑥

“美与真理并非并肩而立的。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它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有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也就是美。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

海德格尔眼中,美与真理是有紧密联系的。艺术作品作为物性的存在者,当真理自行置入作品中,艺术的本质将不假修饰的敞开,“艺术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敞开了存在着的存在”这种去蔽的真理显现本身就是美的一种方式。

三、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到的经典论点:作品是作者第一次艺术主人的身份出现,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艺术家与艺术品依赖于一个先于他们的第三者存在——艺术。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将人们拉入了一个复杂的循环中,艺术、艺术品、艺术家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循环的艺术之谜。

“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的自立”“艺术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性”“尽管作品实际上首先是在创作中完成的,它的现实性也因此取决这一活动,但创作的本性却是由作品的本性决定的。” ⑦

“是艺术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成为可能,艺术则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本源。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共同依赖于艺术。” ⑧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 在这个循环中,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随心所欲,而应该在创作本性之内。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品的产生,都要依赖于艺术而存在。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最初第三者。

四、海德格尔的诗论

在海德格尔对诗的阐释中,他写下的《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文。文中道出了自己对诗语言的观点和看法。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是存在的先知。诗的活动在语言中,所以必须从语言中探索诗的本质,同样他也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唯有语言才能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的领域。语言让存在者成为存在者。

“人被赋予语言,那是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他说过“语言乃是人与人对话的所有物,人支配语言,用以传达各种经验、决定、情绪。语言被作为理解的工具。作为适合于理解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财富。”语言可以揭示本质这一特性使得语言成为赋予人类的一种危险财富。

“诗不是一种虚构,也不是对非现实领域的单纯表象和幻想的悠荡漂浮,而是让无蔽发生的敞开领域。这样,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诗歌艺术都获得了本质的同一性,都是在与诗意的创造,都处于语言之中:唯有语言才能使存在这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的领域。”

它对诗的理解也离不开存在这一基础,是语言使得存在者进入存在,从而揭示本质,而诗是语言的形式中被赋予人类的一种有力地危险解释工具。通过这个工具诗人在完全沉浸的状态中,利用语言或许从更本质上应该是语言自己在倾诉。存在者在诗中显现,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

海德格尔对艺术、真理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文艺美学理论中,美学得以重新阐释,他把人们带入一个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之中,在存在与此在中探寻真理。

【参考文献】

①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2,63.

② 刘旭光著.海德格尔与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8.

③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5:276.

④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M].商务印书馆,2010.

⑤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6.

⑥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美德格言篇7

关键词:“诗意的居住”;天命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6-01

海德格尔晚年的美学思想主要以《通向语言的途中》、《面向思的事情》、《建筑、思想、居住》为代表,他对艺术语言与技术语言做出了区分,得出艺术语言本质上是诗意的结论――“艺术的本质是诗”。海德格尔深刻认识到技术语言对于人的控制,以及人在这种控制下会陷入的厄运。他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居所,认为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对将其仅仅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他的《诗・语・思》中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多林的晚期诗歌,借以其中的短句“人诗意的居住”为观点。

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将幸福地/用神性度量自身。/神是不可知的吗?/神还是象天空一样显明?/我宁愿信奉后者。/它本是人的尺度。/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该章首先从“充满劳绩,但人们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发问,海德格尔一直试***解释何为“诗意”,他否认诗人在此的“诗意居住”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个人的闲散的生活,他认为这里的“人”,是集体的是永恒的,进而追问居住与诗意的关系,由居住引申到建筑,在此,“建筑”也并不是仅仅是建筑物,而是经由人手创造出的作品,由此,作者界定了居住。“仰望而问”,人们仰望,一直抵达天空却仍旧居于大地之上,于是天空与大地之间便是一个维度。而人,总是以某种天空之物来度量自身,因此有了诗中的“用神性度量自身”。

海德格尔后期将世界解释为为天、地、人、神的四元和一。天、地、人、神四元世界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四元却是语言的世界,如果它是被语言所指示的话。”语言使人居住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之中成为可能,是语言聚集了天地人神为一体。海德格尔希望我们人以一种泰然任之的态度去倾听语言的道说。人应诗意地居住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之中。以“神性度量”为依托来“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按照海德格尔的技术语言与艺术语言来理解,这“仰望天空”的“神性度量”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法则,与中国的“天命”相当。

“诗意的栖居”不妨说是在工业文明之下,在技术理性,技术话语的规则制度之下,作者所呼唤的一种心灵的回归。大工业化中的生存哲学等一系列的哲学命题大多涉及了对于人类生存的精神状态的思索与反省,由此,对于诗意、对于艺术语言的渴望就不难理解了。海德格尔注重语言的力量,在他的思想晚期甚至强调,“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根据”,他认为语言是具有巨大生命力的。诗在海德格尔思想中有极端重要性,因为语言的本质是诗,海德格尔希望哲学和诗能够帮助人的灵魂,突破物质和体制设置的屏蔽,重返于自在自由的本质。这与“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相一致,面对自我的本质,获得精神上的诗意,为心灵寻得一片栖息之地,为灵魂寻得安顿之所。

提起“诗意”与“天命”,不禁令人想起“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的庄子,生死轮回,犹如这四季变换,本是无形之物,终归于无形,安睡于这天地之间,顺应这天命安排,越过这人世间太过偏执于生死的悲欢离合,进入一种逍遥自由之境界,这境界不恰恰就是“诗意”的阐释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天命”也是一种引领人类的超越性尺度,其功能与海德格尔的神性尺度十分相似。

而有关天命,庄子曾有言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天地之大美,四时之序列,万物之荣枯,皆由于“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本根,自然伟力所致,人在宇宙本根面前,不能试***去僭越,而要学会顺应顺从。这就是说,人们应当通过“观于天地”,而去感悟自然世界的“大美”与人类生存所依托的“明法”、“成理”,这与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贯通天空与大地之间”的“仰望”而获得“神性的尺度”与“诗意地居住”,暗暗相契合。

美德格言篇8

一、有助于维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道德教育是把道德作为小学生获得自我肯定、自我进步的对象物,将从道德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作为树立和宣扬的良好精神风貌。小学生道德生活的情感色调中,最重要的积极情调是愉快,以及具有愉快情调性质的满足、欣喜、憧憬、希冀等。愉快是主要的正面情绪,它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快乐和舒适。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愉快可以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让学生拥有更多愉快的感受,会令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自信,增进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譬如教师用心育人,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鼓励而更有朝气和活力。此外,情绪心境还与身体健康紧密相联。在成长过程中,当学生的情感色调是不愉快的,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便会损害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健康;当学生的情感色调是愉快的,良好的情绪就能调动他们身体的各种机能,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

二、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人们的动机、需要和愿望既反映在语言文字或逻辑思维中,也反映在情感流露中。这一特点赋予道德情感以交流信息的功能,即道德情感不是幽闭于心灵深处不能传递,不能与他人共享的。人的情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基础为符号,情感则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情感与语言有着相同的本质,甚至就是一种特殊语言,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力工具。卡西尔等哲学家也认为,与概念语言并列的同时有情感语言,与逻辑或科学的语言并列的还有诗意想象的语言。语言最初不是表达思想和概念的,而是表达情感和爱慕的。

道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外显的特点使个体的情感容易被旁人察觉,决定了它可以像有声信息一样在人群中进行输出输入的传递,让人产生共同的理解、体验。因此,教师针对小学生该成长阶段道德情感鲜明的外显性,首先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观。又由于人的情感外溢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个体能够调控道德情感信息输出输入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教师可以教导小学生如何恰当地表达道德情感。真诚、纯真的道德情感通过小学生用适当的方式与同伴交流,可以辐射、传递、感染对方,有助于协调相互间的认识和行为,加固相互间的友谊纽带,推动相互间的人际交往。

三、有助于完善小学生的人格修养

人格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道德上的人格侧重于人应当是什么。完善的道德人格,就是具备健全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修养指人的思想理论、文化知识、处世态度等达到的一定水平,是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良好的修养包含了个人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品质和正确的情感态度等。人在充实学识、提高修养的同时,也完善着人格。

在形成人格修养的诸要素中,道德发挥着对其他心理要素的生成发育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通、协调、合成的重要作用。道德情感可以直接激发小学生追求道德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接受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循情入理的途径,达到情通理达的效果。这种自愿接受、深刻领会道德知识,伴以情感的内化,使道德价值为小学生所认同,奠定了提升人格修养的基础。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格修养的不足,在现实中表现为道德情感的缺乏、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学校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优化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其中,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道德情感教育中处事的方法,对小学生的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方法要灵活、适宜。

四、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审美感情

美德格言篇9

(二) 海德格尔返回开端的存在之思正式起步于《存在与时间》一书。作为对基督教经院哲学深有研究的学者,当他首次系统地阐明自己的存在论哲学点时,还没有摆脱克尔凯郭尔人本主义神学的影响,因此是从人于世界中的时间性的此在体验来论证存在的。人对存在者的表象经验,实际上总是先有关于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在引导;当存在者进入其存在的敞亮之时,存在已先行地给定,只不过存在的这一先在特征被隐蔽起来了;而唯有此在这一存在者,有能力发问存在者整体的存在。于是在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之思的重大课题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已陷入某种程度的循环论:一方面,存在的意义来自此在于世界中的展开;另方面,在世界中的展开又取决于此在对存在的先行领会。海德格尔已意识这一点,或许这正是《存在与时间》未能最后完成的根本原因。 随后海德格尔思想开始转向,把焦点转注于存在本身。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形而上学的根据问题提出来,把存在之思同形而上学的重新建设联系到一起。他引申发挥了笛卡尔的一个比喻:“哲学是树,形而上学是树根”,把存在之真理视为形而上学从中获取养料和力量的土壤和基地。当形而上学表象存在者时,存在已经敞亮自身了,存在在一种无蔽状态中到达,因而存在无须此在的展开再到场。以此为前提,他对存在的意义作了两点规定。第一,存在为“无”,因为它既非存在者,也非实体。第二,存在是位于“形成”、“表象”、“思”、“应该”四维之间的界际。这样一来,存在的意义得到进一步澄清,但把存在之思当成根据之学,仍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框框内。于是海德格尔最终提出并实践了“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的主张,也就是不再把存在当作存在者的根据来思存在。这成了他后期主要的思想轨迹。通过对时间与存在的关涉的再度追问,海德格尔进而形成了有关存在的另一概念,即“本有”(ereignis)。本有是让时间与存在相互归属的东西,使得二者能够持留和保持在它们相互的共属一体中,也即“在场状态之居有”。要把握这样的本有,已非惯常的逻辑思维能胜任,必须代之以和存在相归属之思。 于是,存在之思以克服“存在的遗忘”为动力,从两个方面向着艺术审美逼近。一是返回存在被遗忘之前的思维模式,这必然走向先于爱智之学的原始想象,即通常所谓的“诗性—神话思维”;二是思及存在本身的特殊使命,这一使命凭寻常的逻辑和知性思维难以胜任,只有开拓新的思路,放弃以往科学的理性逻辑思维,“经验那种不需要证明就能为思想所获得的东西”[3]。这是他后期留连于艺术与诗的根本动因。 无疑,海德格尔对诗、艺术和美的关注,其实是追问存在问题的思想道路的延伸。他后期放弃了以往形而上学式的思想,决然而去思存在本身,在面向思的事情之际,才开辟了这一新的地平线。他本人说过,他并不拥有对诗学、文学、美学或艺术的专门兴趣。《荷尔德林诗的阐释》(1936-1968)先后两个“前言”都郑重申明:“本书的一系列阐释无意于成为文学史研究论文和美学论文。这些阐释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这些阐释乃是一种思与一种诗的对话;这种诗的历史的惟一性是决不能在文学史上得到任何证明的,而通过运思的对话却能进入这种惟一性。”[4]对他而言,“诗的创作和思一样以同一方式面对着同一问题”[5],即最中心的存在问题。不过与此同时,却不可凭此认定,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与诗的沉思,仅仅补证了他对存在意义的澄明之思。反倒应该说,那就是形而上学的哲学终结后他所遵循的思的使命,并促成了艺术哲学在当代的新生。但也正因艺术审美的沉思和存在问题的紧密关系,海德格尔没有能完全走出思辨哲学的阴影,为自己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这里再次反映出他思想的临界复杂性。

(三) 海德格尔建基于开端之思的艺术审美沉思,因其达到的维度,构成了鲜明而有特征的问题域。这一问题域的范围,在充分体现其思想成就的同时也反映了他理论的局限。这里且拈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海德格尔坚持从艺术本身来思考和解释艺术的属性。他既不从外部出发,也不根据任何一种现成的前提,而“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这个“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就是作品。通过“找到艺术作品的直接的和全部的现实性”,进而“在其中找到真实的艺术”。[6] 一反通常的做法,他既不从艺术的创作或接受着眼,也不由艺术承载的思想或感情入手,而是“面向事情本身”,因为他始终关注“所是一物何以是” 或“所在一物何以在”,追问“是其所是”和“如其所是”的问题。他强调必须使作品从它自身以外的东西的所有关系中解脱出来,以保证作品真正成为自为和自在的存在。 归根结底,作品之存在,或让作品成为作品的东西,是为真理的发生和生成提供一个敞开的领域和栖身的所在。由此,艺术和美也围绕着作品得到了规定。“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艺术就是:对作品中的真理的创作性保存。因此,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7]相比之下,现成事物和惯常眼光中看不到真理,只有通过作品,真理或无蔽在世界的敞亮和大地的回归中,寻获到了现身一闪的天地。这一敞亮,这一作品内在的迸发,会带来光彩和闪耀,那就是现身于作品中的美:“美乃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8] 当然,这里所说的“真理”,也是开端之处古希腊人说的存在的“无蔽”,而非传统意义上符合论或实证论的真理概念。二者或预设理念范畴,或根据经验事实,充当“是其所是”的标准,然后通过认识途径求得和这一标准的吻合,来取得实在性的保证。海德格尔在《论真理的本质》(1930)等著述中清理了这一类真理观,宣布“真理是存在者之存在的无蔽状态。真理是存在之真理。”[9] 站在存在之思的高度,美作为无蔽的一种现身,得以无阻碍地与真理达到了一致。曾几何时,艺术审美因中断了同绝对的关联,失去了受尊崇的地位,甚至被黑格尔宣判“终结”,仅能沦为享受的艺术和消费的艺术,现在凭着和真理即存在的复合,又恢复了其崇高的地位,夺回了自己存在的合法性。这自然是好事。不过,在海德格尔那里,二者的距离仍在。“美与真理并非比肩而立的。当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它便显现出来。这种显现——作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这一存在和作为作品——就是美。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0]应该说,美在新的关系模式中仍然是低于真理即存在的。但与此同时,不要忘掉,艺术和它创造的美,却是让真理或存在得以从假象里脱颖而出、现身到场的关键因素。“作为创建着的保存,艺术是使存在者之真理在作品中一跃而出的源泉”;所谓“本源”的根本意思,就是“在出自本质渊源的创建着的跳跃中把某物带入存在之中”。[11]艺术乃真理之源。 艺术审美同存在或真理的复合,固然提升了其品位,但同时暴露出另一不足:恰恰就在此提升中,艺术审美消融于存在的空无或本有的浩茫里了。存在即无,因为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有,但存在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如前所述,艺术和美,不能充当科学的对象,这是对的。但美不应成为哲学意义上的空无或虚无,它应该有自己的规定性。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审美不仅仅限于“是其所是”的范围,更是“美其所美”的事。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现象界表象美时,不单作出了“这是什么”的判断,还进而判断了“这是美的”,那么审美判断的前提或条件又是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解答的,但海德格尔对此未能作出具体说明。在他看来,真理和美,都属于存在的去蔽、澄明、敞亮或闪耀。这二者实际也就变得几乎同一了。 事实上,海德格尔本人指出过存在之领悟和存在之把握的差异。前者是先行的,即先于经验就已对人发挥了作用,后者要在存在领悟自行形成以后才可能。从存在之领悟到存在之把握,二者之间还有多重的层次和变式(变型)。这倒并不妨碍或影响存在的原一性,因为“更为广义的存在论上的真理的可能层次和变式,也显露出那种作为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真理之基础的源始真理的丰富性”。[12]但更具有意义的是,需要对审美的层次进而作出具体规定。海德格尔恰恰忘掉了这一点,满足于把美领到了真理敞亮的处所,随后就止步不前了。套用海德格尔本人的语式,此乃“审美的遗忘”。这在西方的形而上学史上,也古已有之。就像尼采揭露过的,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主张,就把美和知识与道德混同起来,实质抹煞了美的***存在。而后世所谓的“审美苏格拉底主义”(这也是尼采的概括),则大力强调“知性然后美”,虽表面看似乎承认了美的地位,其实仍将美置于知性的管辖之下,让审美成为知识或道德的附属品。海德格尔可能未曾预料到,他本人返回开端的步伐,最终未能逾越苏格拉底的界限。虽然他用“存在”取代了“知性”或“知识”,美仍处在从属的地位。 第二,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贯穿于自己的存在之思,从《存在与时间》开始就是如此。这是由存在问题的超验性质决定的。经验中能直接把握的只有存在者,存在(“是”或“有”)的意义越出了经验常识的范围,但它又确实活动在我们的思维、判断、感觉、逻辑和话语过程中,并由此造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义性。为探讨这样的玄要之物,不得不超越具体事物的经验水平,而进入意识的表象世界,即现象界。海德格尔提出的重要观点“存在论差异”,即存在者与存在的区别,就着眼于现象界。他不止一次说过一句令莫测高深的话:“世界世界着”,意思就是强调物自身是物自身,而意识表象中的对象物,绝非外在的物的简单复制。《存在与时间》在指出“人在世界中”的此在状态的同时,又致力于 “把‘世界’作为现象描写出来”或“以现象学方法描写‘世界’”[13],道理就在这里。出于同样的考虑,他还区别了“时间”与“时间性”、“历史”与“历史性”。从根本上,海德格尔把对存在的追问归结为以下的问题:“根据现象学原理,那种必须作为‘事实本身’被体验到的东西,是从何处并且如何被确定的?它是意识和意识的对象性呢,还是在无蔽和遮蔽中的存在者之存在?”[14] 正是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一再申明,“现象学是存在论即科学的哲学的方***的名称”[15],“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16]。这是我们领会海德格尔学说的根本点,否则很难把握其要领。同时,现象学方法在思想史上也具有特殊的革新意义,它对笛卡尔奠基的现代思维即认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正如伽达默尔概括的,除开对任何不证自明的理论权威提出质疑和肯定现象本身就有意义外,“现象学首先反对的是在当代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础学科——认识论——所采取的结构。” [17]认识论的中心结构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预设上,试***解决自我表象的“我思”如何认识世界、又如何确证其认识的实在性问题。这一认识论也是现代知识学和科学技术的对象化方法的依据,造成了心(“我思”)与物(“广延”)两分的知性模式,由人这个认识主体将事物当作客观的对象,进行剖析和把握。海德格尔根本反对这种对象化方法,在谈到艺术作品时,他就指出,不能认为艺术作品就等于艺术史研究的科学对象,或陈列馆和展览厅里的观赏对象及艺术行业的交易对象,因为“这种对象存在并不构成作品之作品存在”[18]。 在现象学看来,认识论提出的心何以能把握物,及这一把握具备何种条件才算真实的问题,本身就是空洞的,因为意识绝非***地处在一个自我封闭的范围内,在等待走向或接纳外在的对象。相反,此在意识自身的本质结构中永远包含着对象,因此认识论不应该主张自我意识或“我思”的主体性具有优先权。同理,由于意识中并不存在同对象物直接对等的表象形象,希望确证表象与物自身相符合,也变成了真正的认识论难题。对事物和世界的把握,更确切的意义上是“直观”。这意味着,所谓的认识处在直接的知觉状态中,认识到的东西其实是亲身被给予的。所谓“亲身的被给予性”就指人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在存在领悟中把握存在者。 现象学方法对了解艺术审美的特点是极富启示性的。如果过去曾注意到并指出过艺术审美不同于知性认识的一些特点,那么现在就进而明白了,所谓的知性认识,实质也不像笛卡尔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简单的“镜—像”关系。在人和世界建立的“存在关联”(seinzusammenhang)的方面,不仅可以有、而且实际也有多种多样的模式,而且这些模式本身就建立在更复杂的机制之上。假如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尽管已察觉到艺术审美应当和知性认识有所不同,但由于在根本的观点上仍立足于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最终的结论不可能令人满意。不少所谓的“现象学美学”或“审美现象学”的命运就是如此。 对海德格尔而言,现象学方法并不像胡塞尔主张并实行的那样,是经过“悬搁”、“还原”后的纯思维考察,而是对实际意识和表象过程及其因素的描述。《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极有说服力地从现象学角度解释了人们习惯把艺术作品当成生产制品看待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有用性”。人和世界的存在关联中,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即事物或世界对人的“有用”程度。有用程度的大或小决定了价值标准;现成东西有用,会得到人们珍惜;否则如无物能满足人的用途,人就会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这一体现人和事物关系的“有用性”,深深扎根于人的表象视域,所以人们也用相同的眼光,有意无意地把艺术作品类比为生产制品与生活用品。 然而关键恰恰要把审美的现象从实际的日常生活表象中剥离出来。同样是“直观”,是“亲身的被给予性”,进入审美领域后又有什么重要区别?这一点同样成了海德格尔的界限。虽然他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中,详细讨论了意识的现象学或经验知识的内部结构,但他从未更深入地指出,当美的存在绽现时,和一般存在的敞亮有何不同。对他而言二者等于一回事,但这样的回答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既然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和制作不同,审美性和有用性不同,美的体验和其它的价值判断应该有所区别。海德格尔在这方面放弃了进一步探索,可能同他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有关,因为最终他从根本上把现象学方法理解为“不时地自我改变并因此持存着的思的可能性”,并在原则上认为“这种思的事情的敞开状态依然是一种秘密”[19]。这固然没错,但现象学在审美领域的探究还应该更具体地涉及美的现象,不应让它继续封闭在秘密状况之中。或许这正是后来者要承当的事。 第三,海德格尔高度重视语言和诗。他认为,不仅人们一旦有所思索地寻视存在之物时会随处遭遇语言,而且当我们试***窥探本有的居所时也唯有借助于语言,因为语言之本质的位置就在本有中。他要求我们,“深入到语言之说中,以便在语言那里,也即在语言之说而不是在我们人之说中,取得居留之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达某个领域,在此领域范围内有这样一回事情或成功或失败,即语言从这个领域而来向我们道出其本质。”[20]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就是在此意义上说的。 不过,千万不要用我们平常对语言的理解,去领会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与存在或本有的本质联系。我们一般把语言视为对内在心灵运动的有声表达、人的活动及一种形象的和概念性的再现,这种看法被他称为“流俗之见”,虽然已在数千年的逻辑语法、语言哲学和语言科学中固定下来,却被判定是“全然忽视了语言的最古老的本质特性,……从未把我们带到作为语言的语言那里。”[21]他提出,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所说的往往只是作为某种说之消失的所说。显然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同样具有革新性,截然颠倒了传统的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要从人所说中寻求语言之说,就必须寻找一种“纯粹所说”,那就是诗歌。海德格尔通过对特拉克尔、荷尔德林和里尔克等人诗作的解读,来证明这一点。那样做,也是返回开端之举。海德格尔说过,“在纯粹所说中,所说独有的说之完成乃是一种开端性的完成。”[22]把诗歌当成开端性的“纯粹所说”,是有历史文化的依据的。史前时代最原始的语言形式,就是带有神启色彩的诗歌,那时候的诗人既是渊博的歌手,也是通灵的神巫。并非诗人在诵诗,而是神借助于灵感,凭附着诗人,吟出天籁之声。现在的诗歌,则在召唤物来近处,让它把天、地、人、神四方聚集于自身,这四方原本是统一的并存的,它们的四重整体就构成了世界。物与世界的间离恰好反映了二者的亲密性,它们的区分既让物进入世界之实现,也让世界进入物之给予,二者区分造成的裂隙,让澄明绽现,也让澄明持留。 如果说,在论及艺术作品中真与美的闪现时,海德格尔还尚未解决无蔽的闪亮得以实现的裂隙和持留是由何造成的问题,那么通过诗的“纯粹所说”,这一缔造的力量就被归之于语言了。语言仿佛是一道魔咒,把存在召唤到场,同时为它构筑寓所。从广义上看语言,语言即是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正是让艺术作品“是其所是”的关键因素:音符只有奏响的时候,音乐才成其为音乐;色彩只有组合在一起时,绘画才成其为绘画;文字只有歌唱的时候,诗篇才成其为诗篇……一定程度上海德格尔是正确的。但诗学的探讨或艺术符号的研究不能到此为止,它还应该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但可惜在海德格尔那里,这一诗学没有建立相应的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多少有点滑入了神秘主义。果真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说,而非人说,那诗人的创作,就该像柏拉***认为的,是神灵的附体了。 海德格尔承认,他有关语言的领会是无法科学地加以证明的。他说:“如若我们沉思语言之为语言,那么我们就放弃了以往通行的语言研究方法,……通向语言的道路要让人们经验作为语言的语言,而不是把语言解释为这个或那个东西,让语言失之交臂。”[23]换言之,如果我们把文学当成语言的艺术,把握它的唯一可能途径就是体验和领悟,并必须掷弃一切解诗、释诗的意***。难怪后期海德格尔多少有点沉溺在诗歌的吟咏品味中,甚至他本人也写诗,用诗篇来表述自己的见解。然而,诗学如同美学,均属于知识科学,并不等于诗或美本身。如果说,诗美的现象具有神秘的、非理性的特质,那么诗学要做的就是对此神秘的、非理性的现象作出实事求是的描述和给予科学的说明。所有文学艺术科学的任务在于此,其困难也在于此。它们面对不属于科学理性范畴的艺术审美,必须作出具有理性结构的阐发与论证。否则,科学知识就无法成立。 不妨说,海德格尔就像一个发现了巨大宝藏的儿童,既为自己的发现惊喜,又被这发现所震慑。按照他的说法,存在的天性本来就喜欢遮蔽自身而不愿意在人前显现,偏偏是他得以窥见了它的奥秘,在存在这个伟大的秘密的眩目的光芒之前,显然他已被深深吸引入其中,为其陶醉及至迷失。至于还应该做些什么,还有些别的什么,几乎已经看不见也顾不得了。 海德格尔的一个学生、犹太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就像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从柏拉***著作中向我们迎面冲来的风暴一样,席卷着海德格尔整个思想活动的风暴不是发源于我们这个世纪。它来自非常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它将尽善尽美留给我们,就像一切尽善尽美者一样,又重归那非常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24]也许这番赞美可以充当辩护词,替海德格尔的开端之思最终归于存在,并消失于存在而开脱。但恰如海德格尔本人特意挑明过的,这一开端之思,是在现代人的追思中重新开启的,本质渊源的洞察让它在特定历史关头再度显现,它既通向遥远的地方(因为一直回溯到古代的史前),又引入近处(因为切近现代人对存在的追问),最终让我们通达“原初的亲近”(anfänglich vertraute),从而它获得的是现代的意义,而不是古代的复制。因此之故,我们有理由要求,开端之思必须更本原地洞察现代的挑战。

(四) 德里达说过,由追问哲学的可能性及其命运,进而到哲学追问哲学自身,是打在我们时代身上的深刻烙印,并且这一追问注定要“坚持不懈地追索其起源并尽全力尽一切可能去接近它……这并非幼稚也不等于惰性地退回童年。情况恰好正相反”。[25]由这番话,可见海德格尔返回开端的存在之思,代表了现代思想的普遍趋势。哲学在现生了危机,哲学是否可能已成为问题,开端之思于是势在必行。但与此同时,开端之思又往往难以逃避重新陷入形而上学的结局。同样有如德里达指出的,这样一种“从其希腊源头开始被思考的哲学”,或更形象地说“考古学”,“每每都指示着一种对形而上学的服从或僭越,总之,是一种对形而上学的还原”。[26]这乃是现代性的深刻矛盾。 海德格尔《世界***像的时代》也思考过现代性,其中列举的现代的根本性现象有以下五个:科学取得统治地位;同样重要的是机械技术的流行;艺术进入了美学视界;人类活动被当作文化来理解和贯彻;“弃神”,这意味着人类和诸神的交往被隔绝,被代之于宗教虔信,基督教式的世界***像确立起来,基督教的教义被解释为一种世界观,。但他恰恰没有思及开端之思也有可能遭遇形而上学的问题。他深信,在尼采作为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终结者出现以后,他已经迈步在新的思想道路上。事情当然没有如此简单,尽管摒弃形而上学是他理论的一贯筹划,但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形而上学的魅影。 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即《存在与时间》有关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中,就隐藏着形而上学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对存在者的经验的本身,总是已经由关于存在者的存在论领悟在引导着。当存在者进入其存在的敞亮之时,存在总是先行地即“先验地”给定了。这种情况,虽和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预设不一样,因为后者的形上领域仿佛是形下领域的彼岸世界,从线性时间观看是有待将来才实现的。即使预先规定好了形而上的东西,但理论上仍从形而下的地方起步,所以形而上的规定永远是在后的东西。但存在领悟永远领先于存在者的把握,因而被称为“先在性”(apriority)。这一先在性,海德格尔要求我们不要用线性时间观去把握,因为存在的先在或先行,并不表现为通常用钟表来度量的时间次序的先后。为此,要用一种专有的对存在的领悟,叫“先在性觉知”(a priori cognition)。由于关于存在问题的追问包含着一个“形式结构”,发问直接触及的乃是存在者,因为存在是隐匿不见的,它的基本任务,就要防止在问及存在者时,又引回到另一存在者,即以另一存在者来解释这一存在者,否则就会陷入物物相涉的因果律。相反,存在应该被思及,并要求有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就在这里,海德格尔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假如“先在性”仍然最终表现为某一存在者的在先或预设,那么他的理论就和任何一种旧形而上学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去动摇旧形而上学。如前所述,他选择了此在,来确保“先在性觉知”的正确无误,以便“使存在者能够不经歪曲地给出它的存在性质”,“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通达它”[27],结果却陷于循环论。 如果基础存在论中的形而上学结构还是潜在的,那么当存在被作为形而上学的根据来思及时,这一结构就变得明显了。尽管海德格尔把这一根据或基础规定为“无”,避免了传统形而上学以另一存在者充任其它存在者的根据的做法,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无”是无从追问的,不能提问“无是什么”,也无法给出答案,否则“无”就变成某一物,事情就颠倒过来了。比较适切的提法只有:“无之情况如何?”并只有在对存在者总体的照面中体会“无”。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畏开启无。”[28]“畏”其实是人面对存在者总体的浩大时无力的惧悚。在畏的现身中,不知物为何,不知言为何,甚至不知己为何,只剩下“其中不能持有什么的纯粹的此之在还在此”[29],这就是“无”的状况,也是证明“无”的合法性的“基本经验”。一句话,“无”依赖“有”,或者说“无”是“有”的“无化”的结果。归根到底,无作为科学不当作存在者看待的存在,就和存在者同在。于是此在的到场,或此之在,就变成了“嵌入到无中的状态”。从“有”到“无”或“无化”,就是“超越”。本来“形而上学”(meta ta fusika)的前缀meta(trans)就有“超越”之意,所以“无”之“无化”理所当然是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以此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作为“无”的存在问题解构了原有的形而上学的根据。但他没想到,实际上他又替形而上学重新奠定了基础,存在之思也带上了本体论色彩,“存在为无”,就是这一本体论性质的规定。海德格尔无形中“从无生有”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挂上了钩,并作出了“从无中生出一切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30]的推断,这等于宣布“从存在中生出一切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 即使是《形而上学导论》对存在的意义所作的四重对立的界际性或临界性的标画,尽管是动态的、开放的,海德格尔仍作了以下规定:“这些乍一看好像是从形式上揣摩出来的对立因而也不是从任意的机会中出现的而且仿佛是作为讲话的说法进入语言中的。这些对立是与这个存在之在西方思想中的标准印记最内在的联系中产生出来的。这些对立就和哲学之追问的开端一同开始。……然而这些区别却不只是停留在西方哲学范围之内起作用,这些区别贯彻在一切知、行与说中而且在其没有独特地又没有用这套话说出来之处亦然。”“这样从原始地究问此四种区分中就得出此一明见:被这些力量包围的这个存在,必须自身就被变成围绕一切存在者的圈子与根据。”[31]他的意思很明确,这样一个动态开放的存在之域,从开端之处开始,就是囊括一切事物的圈子和根据,而且不仅对西方人来说如此,对东方人和其它地区的人来说也如此,不仅有哲学话语或其它话语道说的地方如此,没有类似哲学话语或道说的也如此。据此,只能将存在之域想象为又一个普照宇宙的“上帝”。 难怪海德格尔晚年接受德国《明镜》杂志记者采访时公开宣布,“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这个“上帝”当然不等于基督教信仰的那个天父,毋宁更接近“天、地、神、人”四维结构中的“神”,或者更确切地照他本人说法,是用一个长久流传下来、含义很多而现在又遭废弃的词“存在”所称呼的东西的“成形”即“形象化”。但无论如何,他把希望放在了来世和彼岸。他要求我们做好准备,或者唤醒大家做好准备,期待“上帝”的到来。和《时间与存在》中把时间的当下作为决定未来和过去的关键时段不一样,他又回到了早期以未来规定当下和过去的立场。这位接受教会资助完成自我教育、并以中世纪经院哲学起家的哲人兼诗人,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基督教形而上学的情结。

(五) 现在我们至少弄清楚了,返回古代的开端之思的策动力实质来自现代。它是源于现代哲学和现代思想的危机而开展的自我反思与躬身自问。所以对德里达的论断可以做点补充:开端之思不仅是打在我们时代身上的烙印,相反简直就是我们时代的吁求和冲动。在此意义上,它同时又是一种危机意识,是清醒地感觉到了现代性的危机后的一种思想救治或突围。 这样一来,中国人追问自己的思想开端的问题,就不再是简单地响应海德格尔的说法的事。首先我们必须省察自身,看看是否发生了现代性的思想危机。对此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谁也否认不了,一个多世纪来中国就行进在现代化的艰难路程上。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学术文化进入现代转型后从不间断的对西方新潮的追逐,就来自同一个现代策动力,扎根于同一个危机感。现象学方法告诉我们,不要简单地否定任何一种看似虚妄的表象,因为每一种虚妄表象都有它真实的根源。海德格尔不以为然的那种对西方最新思潮的追逐或鹜奇,就源自我们被西方列强的炮舰和鸦片轰***门后“师夷长技”的急切。纵然出现了鲁迅所说的“文化偏至”倾向,先物质而后文明,最终大家的认识仍归于一致:强国富民同样需要在精神文明上学习西方。分歧只在于学习什么?是英、美、德、法,还是俄苏? 拿审美之域的开启来说,本身完全是现代的事,这在西方也是如此。至于中国,古代有艺术审美经验上的积累,但缺乏艺术审美的专门学科。王国维对张之洞不在新创的大学教育中开设美学和哲学的奏折所做的驳议,本身就表明,美学作为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之一,移植到中国的第一步就遭遇了重大阻力。而王国维本人相当成功的美学尝试的突然中断,更预示了美学在中国以后的困厄命运。此后整整一个世纪内的美学的两度短暂繁荣,都是在把美学的本质当作审美***论或审美自由论的前提下才出现的。建国后以美的“客观说”为主导的美学大讨论,一方面始终坚守在意识形态和经典文本的范围内,一方面这种“客观说”又包含着对现存秩序的赞美肯定之意。***结束后的“美学热”,更是把艺术审美当成超越思想禁锢的有力武器。而当这种超越所期待的自由超过了允许的界线后,美学重又跌入低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热潮所激发的种种冲击和蚕食之下,美学和哲学的阵地早已所剩无几。这只要看一下如今高等学府的哲学系和美学专业被削减到寥寥可数的几个就知其大概了。即便在那些地方,研究纯粹意义的美学或哲学的学者又有几人?海德格尔在半个世纪前预言的哲学将被自然科学的控制论所取代的预言,不幸在中国已变成现实。美学或艺术哲学在当代中国还有用吗?美学或艺术哲学还继续有可能性吗? 我们的审美之域从其开拓之始就处在危机中,同时由于西方思想资源强大的影响,更遮蔽了我们对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开端的追问。所以开端之思,不单关系到华夏本真的开启敞亮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开端之思和审美之域密切关联在一起。由此可见,我们回应海德格尔返回的步伐,绝非效颦学步之举,而乃出自对中国本土的审美现代性的深刻体认。这样做,才确保了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审美沉思的真正意义上的穿越。 当然,返回并不等于回到希腊的形而上学源头去。自从埃曼纽尔·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在现象学和存在论方面取得了杰出的哲学成果并获得学界公认以来,即使在西方,人们也已经认识到,开端之思还应当有希伯莱这样一个重要的源头。毫无疑问,中国人应该返回到自己的开端,而且确实我们有着自己古老而悠久的思想源头。不过在这里,也需要澄清一些误解。首先千万不要误以为,已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儒道思想就是中国人的开端。回顾历史,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经历了各个时代的变迁,都有其它思想因素不断加入。以西汉后历代尊为正统的儒家为例,两汉经学有来自齐鲁方术的谶纬之学的搀入,宋明理学有唐代佛学的禅宗理念的渗透,清代实学则有明末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所以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古代史“层累迭加”说,对美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是同样适用的。这一“层累迭加”说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历史传统,其实并非真正的一脉相传,而是不断增饰、不断混杂的过程。因此中国人的思想开端要到儒家道家形成之前去寻找,我们的返回的步伐要深入到先秦甚至更以前。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材料中肯定包含有更接近开端之处的东西,并且不要急于用后世形成的各家观点去框它们,否则会模糊了它们的思想面貌。 与此同时,需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保存至今的思想文献做一番剥离和重新综合的工作。即使是诸子百家的东西,由于不少典籍已经过后代儒家学者之手的整理,因而必须另行对待和处理。大家熟知的《诗经》是最典型的例子。最早的《诗三百篇》不仅经过孔子的删诗,还经过汉代儒生三大家的诠释和传承。《尚书》的情况相似,并因古文和今文本的同时存在,还要更复杂一点。同时在古代的文献整理过程中,有的材料会遭到分割,分门别类地加以保存,这样就会淹没在意识形态的强势文化中。早如《吕氏春秋》、《淮南子》,晚如《永乐大典》等各种类书,都属于这种情况。这是一方面。另方面,在儒家文献中,也会有开端之思的材料保存下来,虽然可能已经遭到曲解,改变了形态,同样需要分析、搜罗和归纳综合的过细过程。这个领域的开拓之功,应归于钱锺书先生,他的《管锥编》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发现,这部谈艺术的著作,有意不回避儒家经典,甚至就从《周易》、《毛诗正义》开始,以此构成全书体例的一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穿越。《管锥编》的成就大家说了不少,唯独这一点尚未见人道出,其实这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最后,尽管中国人的开端之思,在历史演进中被施以意识形态化的扭曲(至近代还要加上技术化的改造),久已遮蔽不见,但在一定场合和条件下也会似灵光之一现地绽呈出来。古典的诗学和画论就常有这样的情况,由于着重关注艺术的意境和意象,经常直切审美现象的特性与本质。这方面的著述,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以唐代司空***的《二十四诗品》最有闪光点。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有真迹,如不可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境界,需要我们今天从新的高度进入,重新估价其非凡的神秘魅力和美的世界。 如果说海德格尔在思想田野中的“绕圈子”不得不止步于他力所能及的某一处,如果说海德格尔已经重新回到了西方那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进,重归东方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用现代的眼光找到我们的开端和本原,以便作为未来世纪飞跃的起点。我相信,唯其如此,包括美学文艺学在内的中国当代学术,才可能实现古典传统的现代转型,并健康扎实地成长和扎根于中国大地。

注释:

[1]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288页。

[2] 《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2页。

[3] 《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75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4]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1、2页。

[5]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404页

[6] 《林中路》,2、4页。

[7] 同上,23、55页。

[8] 同上,40页。

[9] 同上,65页。

[10] 同上。

[11] 同上,61页。

[12] 《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155页。原译文“存在论”作“存在学”。

[13] 《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74页。

[14]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1285-1286页。

[15] m.heidegger, the basic problems of phenomenology , tr. by a.hofstadt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0.

[16] 《存在与时间》,42页。原文有着重号。

[17] 《现象学运动》,《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335页。

[18] 《林中路》,24页。

[19]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1288页。

[20]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1997年,2页。

[21] 同上,5页。

[22] 同上,6页。

[23] 同上,212页。

[24] 转引自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1页。

[25]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131页。

[26] 同上,133页。黑体原有。

[27] 《存在与时间》,8-9页。

[28] 同上,129页。

[29] 同上,129-130页。

美德格言篇10

一、以身示范,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教师善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乃至使学生终生难忘。

二、严于律己,做出表率

可敬的教师应该是“德行高洁而不虚伪,心地仁慈而不优柔,说话坦率,言行一致”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教师的服饰要朴素美观。服饰包括着装和饰物。对教师来说,着装、首饰必须符合教师的道德要求。做到衣着整齐清洁,饰物典雅大方。教师的整个穿着打扮要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道德要求和审美标准,不要与教学、教育气氛相冲突。教师的衣着要朴素美观,不要奇特古怪。教师的衣着仪表要符合民族特点、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不能搞什么标新立异,穿着奇装异服,有辱斯文,有失体统。

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格

为人师表蕴含着真、善、美,中国现代漫画大师、教育家丰子恺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超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

近来,办辅导班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校也有这一现象,这样无论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形象,还是对教师群体形象,或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影响都是不利的。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纯洁心灵带来了不利影响。有偿家教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美德格言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德格言10篇

学习

禁毒帮扶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禁毒帮扶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禁毒帮扶总结范文,禁毒帮扶工作经验怎么写。“二管”即深化管理,健全管控措施。一是建立档案。该乡按照公安机关出具的社区戒毒或社区康复决定书,建立“一人一档”,实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二是

学习

个人自愿担保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自愿担保书,内容包括个人自愿担保书,个人经济担保书样本。被担保人:______________一、担保人愿意为被担保人作经济担保。二、被担保人在___________公司聘用期间,若出现贪污、盗窃、挪用公款或货款(物)不还,劳动合同违约

学习

适合暑假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适合暑假作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暑假作文大全,适合暑假写的8篇作文。一、大学生暑期实习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暑期实多数是自发参加,找的大多是与专业相关度不大的销售类岗位。有的学校虽有组织,但缺乏管理,暑期实习收效不大,主要存

学习

我的奇思妙想优秀作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奇思妙想优秀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的奇思妙想初中优秀作文,我的奇思妙想作文十分优秀。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每组选定1位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内的活动。2.每组组员按顺序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组长最后一个讲述),讲述时起立(便于教

学习

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白露时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白露秋景诗词大全,白露诗词10首。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风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

学习

感谢老师的经典语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老师的经典语句10篇,内容包括给幼儿园老师的感谢语句,培训后感谢老师的语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举行巴州二中2021届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共同回眸往昔岁月,展望今朝灿烂前程。此时此刻,我们最后一次相聚在巴州二中的

学习

地理小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地理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地理小论文2000字,地理小论文的文材料。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

学习

励志的话正能量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的话正能量10篇,内容包括早安正能量励志句子,运动励志短句正能量。2.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4.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5.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6.工作是工

学习

李阳英语学习方法10篇

阅读(25)

家庭暴力事件之后,李阳除了演讲又多出了一项工作就是接受媒体采访,他希望恢复自己的形象。事业高于家庭,对于李阳来说是不能改变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李阳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没人弄得清楚。但是,英语可以疯狂,拳头和巴掌无论如何都不

学习

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手抄报内容诗歌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手抄报加母亲节诗,关于母亲节手抄报诗文。为把“倡扬孝道,感恩母亲”的系列活动落到实处,镇中心学校统一安排,要求各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讲座、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法,广

学习

七来七往打一生肖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七来七往打一生肖10篇,内容包括七来七往是什么动物打一生肖,七来七往是什么生肖。此一传销案,并未因肖章定伏法而告捷,肖章定们留下来的1900多万涉案款项成了衢州市公安局和受害者争夺的焦点。受害者们因此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学习

关于春节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节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春节手抄报内容200字,春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古诗。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片(2)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片(3)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片(4)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片(5)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

学习

小暑祝福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小暑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小暑祝福语朋友圈,小暑祝福语怎么写。3、小暑的露珠莹亮,小暑的微风清凉,小暑的细雨绵长,小暑的花儿芬芳,小暑的禅鸣悠扬,小暑的短信欢畅,小暑的祝福清爽,愿你小暑时节好运难挡,幸福永远流淌。4、小暑气温太

学习

也许那样10篇

阅读(30)

后来的后来,是什么时候,他们已不在联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彼此都不愿再提起.寞许颜,没有感情,一个喜欢用月光温暖自己的女子,不会受伤,寞许颜自己这样说,多么决绝.她就这样把QQ号,手机里他曾唱过的歌曲,总之与零落辰有关的内

学习

励志格言警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格言警句10篇,内容包括人生警句格言励志名人,中学生格言警句励志。3、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4、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高尔基5、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

学习

勤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勤俭美德少年事迹材料,内容包括勤俭节约美德少年事迹,勤俭自强美德少年事迹。从上小学起,她每天早早起床,一边做早饭,一边抓紧时间把家里的鸡,鸭,猪等喂饱,料理完了家里的琐事之后,才赶到学校上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有很多同学会

学习

我喜欢的一则格言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喜欢的一则格言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作文400字,我喜欢的一则格言作文。通过这件事,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便成了生活对我启迪的格言了。广东省揭阳市试验区港口小学六年五年级:陈思涵

学习

热爱生活的格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热爱生活的格言10篇,内容包括热爱生活的名言14篇,朋友圈格言热爱生活。3、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4、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列夫·托尔斯泰5、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

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弘扬中华美德10篇,内容包括弘扬中华美德的感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合集。四年级:周文韬43

学习

爱的格言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格言10篇,内容包括爱书的格言有哪些,爱的格言。3、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4、将爱情当作理想的人,不会有真正的理想。——佚名5、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泰戈尔6、父子兄弟间

学习

格言名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格言名句10篇,内容包括格言名句大全100句,格言十篇。3、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4、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5、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6、位卑未敢忘忧国。&m

学习

自强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强美德少年事迹材料,内容包括自强美德少年事迹,小学自强自立美德少年事迹。“身残志坚”,这句话放在铖立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一个残疾孩子,郑铖立同学清楚地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她学习刻苦勤奋,善思好问,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