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第1篇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750

国内刊号:11-2595/O3

邮发代号:82-86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工程力学第2篇

追究根基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隋允康 叶红玲 刘建信 陈实 宇慧平 (7)

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过程准则与解析徐世娘 赵艳华 (20)

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朱宏平 生 张俊兵 (34)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岩土边坡动力稳定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张国栋 刘学 金星 李勇 肖尚斌 (44)

巨型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邹昀 吕西林 (53)

超高强度钢材焊接截面残余应力分布研究班慧勇 施刚 石永久 王元清 (57)

土木工程学科

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陈以一 吴香香 程欣 (62)

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郑建岚 罗素蓉 王雪芳 (71)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关键技术研究秦顺全 (99)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瞿伟廉 (106)

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三维半解析分析模型及其应用龚耀清 张家彬 (117)

高效、节能、环保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及其产业化 张季超 楚先锋 邱剑辉 李楠 刘波 曹***伟 李于辉 (123)

随机初始几何缺陷对柱列支撑受力的影响赵金友 张耀春 张文元 (134)

某大跨度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刘文静 李黎 龙晓鸿 (139)

冲击荷载下K8单层球面网壳的破坏类型王多智 支旭东 范峰 沈世钊 (14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陆新征 李易 叶列平 马一飞 梁益 (150)

混凝高轴压比下内藏桁架的土组合中高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张建伟 曹万林 王志惠 杨亚彬 (158)

地震作用下高耸结构动力响应波动分析方法刘铁林 姜迎春 刘洪飞 (164)

多桩型组合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丁继辉 袁满 王建国 (168)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自振频率分析熊辉霞 张耀庭 (173)

其他工程学科

核爆冲击波作用下高层建筑倾覆机理分析张正威 宋二祥 陈肇元 (177)

基于4D技术的施工期建筑结构安全分析研究张建平 胡振中 (204)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风振控制研究李黎 尹鹏 (213)

组合结构耐火性能研究的部分新进展宋天诣 韩林海 (230)

基于车辆响应的桥梁结构参数的统计区间估计李炜明 朱宏平 夏勇 (254)

裂纹深度及尖端曲率对尖角裂纹周围应力场的影响李成 郑艳萍 孟令启 (1)

刚度非平衡胶接接头的二维应力分析赵波 (6)

螺型位错偶极子与圆形夹杂界面裂纹的弹性干涉金波 赵跃宇 方棋洪 (14)

颗粒弹塑性碰撞理论模型何思明 吴永 李新坡 (19)

考虑相位角的脉动风场模拟贺艺华 蒋友宝 张建仁 (25)

普通卷边槽钢的弹性畸变屈曲荷载姚谏 (30)

半空间饱和土中圆形壳结构对平面P波的散射丁光亚 蔡袁强 徐长节 (35)

柔性动边界梁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宋春明 王明洋 王德荣 (42)

弱耦合算法的实现及其应用王彬 杨庆山 (48)

具有多约束连续体结构仿生拓扑优化方法史姣 高红 蔡坤 刘巍 (53)

计及二阶效应的一种变截面梁精确单元刚度阵陆念力 张宏生 (60)

用第一类Lagrange方程求解平面多体系统约束力的方法彭慧莲 郭易圆 王琪 (65)

土木工程学科

火灾下防火涂料破损后钢柱的极限承载力李国强 王卫永 陈素文 (72)

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施刚 石永久 王元清 (79)

基于性能的重力坝-地基系统地震易损性分析沈怀至 金峰 张楚汉 (86)

基于不完备损伤指标和遗传算法的特大桥损伤识别和传感器布点优化黄朝俊 贺瑞 秦权 (92)

钢管混凝土哑铃形偏压长柱极限承载力研究陈宝春 盛叶 (98)

内嵌碳纤维增强塑料板条抗弯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曾宪桃 成香莉 高保彬 (106)

高耸钢管塔K型结点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鲍侃袁 沈国辉 孙炳楠 叶尹 杨骊先 (114)

锈蚀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应力模型研究徐港 卫*** 王青 (123)

两条断续预制裂纹粗晶大理岩强度参数的研究杨圣奇 蒋昱州 温森 (127)

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刘海峰 宁建国 (135)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型试验研究及统计分析赵顺波 管俊峰 张学朋 程晓天 黄承逵 (141)

预应变对不同含碳量钢材疲劳特性的影响苗德华 西田新一 服部信祐 (147)

大跨度斜拉桥索塔锚固区钢-混凝土结构竖向受力机理的有限元法杨允表 吕忠达 (153)

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抗扭的试验及分析石启印 蔡建林 陈倩倩 李爱群 秦卫红 (162)

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框架柱弹性稳定童根树 翁赟 (171)

路堤荷载下横观各向同性地基固结特性参数分析高彦斌 王江锋 刘兴华 (179)

水泥砂浆在围压下的动态力学性能薛志刚 胡时胜 (184)

具有区间参数的智能桁架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林立广 陈建*** 马娟 张耀强 (189)

改进动力松弛法在膜结构找形中的应用叶继红 周树路 (194)

机械工程学科

变长度柔性提升系统纵向-横向受迫耦合振动分析张鹏 朱昌明 张梁娟 (202)

其他工程学科

超空泡航行体阻力系数的数值模拟研究曹伟 魏英杰 韩万金 张嘉钟 王威远 张庆丽 (208)

径向压电圆环中的螺位错分析孔艳平 陈长虹 刘金喜 段淑敏 (213)

沁水盆地煤层气井网开采数值模拟张先敏 同登科 胡爱梅 (218)

舰用主动柔性耦合隔振系统建模研究徐洋 华宏星 张志谊 (223)

双臂空间机器人惯性空间轨迹跟踪的鲁棒混合自适应控制唐晓腾 陈力 (229)

板式轨道在高速列车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向俊 赫丹 (235)

具有最佳超收敛阶的Galerkin有限元EEP法计算格式袁驷 邢沁妍 叶康生 (1)

螺旋凹槽结构磁流变阻尼器性能分析与试验李忠献 刘建*** (8)

高阶单步拟动力试验算法王焕定 陈再现 王凤来 陶少华 (14)

计算结构可靠度指标的修正迭代算法亢战 罗阳*** (20)

新型柔性铰链的柔度计算张景柱 徐诚 赵彦峻 (27)

屈曲薄膜振动分析李云良 田振辉 谭惠丰 (33)

受弯CFL加固RC梁界面疲劳裂缝扩展行为研究邓江东 黄培彦 郭馨艳 (37)

非均质柔性杆撞击瞬态动力学动态子结构法沈煜年 尹晓春 (42)

土木工程学科

FRP-混凝土-钢双壁空心管柱塑性铰区弯矩-转角恢复力模型钱稼茹 刘明学 (48)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钢筋粘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徐世娘 王洪昌 (53)

钢管混凝土框架实用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研究王文达 韩林海 (62)

相邻两面受火和三面受火混凝土矩形柱的耐火极限研究徐玉野 王全凤 柴振岭 (70)

广州新电视塔整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潘汉明 周福霖 梁硕 (78)

弯斜拉桥中索的主共振研究康厚*** 赵跃宇 杨相展 (86)

车辆-路面-桥梁系统竖向振动分析方志 殷新锋 彭献 (92)

多种混凝土材料的多轴强度模型杨健辉 杨正浩 黄辉 秦本东 方坤河 (100)

非线性土中单桩竖向动力特性分析尚守平 任慧 曾裕林 余俊 (111)

公路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设计表达式可靠指标的误差及改进杨小刚 秦权 (116)

无侧移半刚接钢框架柱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计算长度系数研究王燕 刘慧 郁有升 (122)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Benchmark结构损伤预警试验研究丁幼亮 李爱群 (128)

细观夹杂理论预测湿态混凝土抗压强度白卫峰 陈健云 范书立 (134)

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标层间位移确定方法邓明科 梁兴文 辛力 (141)

外贴CFRP加固混凝土梁裂缝间CFRP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蔺新艳 曹双寅 (149)

复合加载模式下桶形基础破坏包络面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武科 栾茂田 范庆来 王志云 (156)

非饱和土中多相流动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胡黎明 邢巍巍 周小文 (162)

活性粉末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实验研究***华 梁小燕 王正道 安明喆 阎贵平 (167)

绕墙中转动刚性挡土墙极限土压力的严密解姜朋明 陆长锋 沈珠江 梅国雄 (173)

机械工程学科

不同加强措施下N型圆钢管相贯节点力学性能的试验比较李自林 吴亮秦 朱斌 韩庆华 (179)

退火42CrMo钢的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及其失效模型刘宇杰 康国*** 高庆 李钊 (186)

其他工程学科

海冰与锥体抗冰结构动力作用的数值模拟武文华 于佰杰 许宁 岳前进 (192)

车桥耦合系统非平稳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精细积分法张志超 张亚辉 林家浩 (197)

基于Haar小波方法的功能梯度压电材料矩形板三维力学分析张纯 仲*** (205)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地震响应研究沈国辉 孙炳楠 何运祥 叶尹 楼文娟 (212)

输送流体的同心圆筒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席志德 陈炳德 李朋洲 蒋自龙 (218)

道岔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研究任尊松 孙守光 (223)

高速铁路路基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董亮 赵成刚 蔡德钩 张千里 叶阳升 (231)

具有应力集中的机械零件可靠性稳健设计张义民 高娓 宋相强 黄贤振 (237)

索结构风雨振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何学*** 张琪昌 田瑞兰 (1)

模糊参数平面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宋宗凤 陈建*** 朱增青 张耀强 (6)

六面体单元体积坐标方法李宏光 岑松 龙驭球 岑章志 (12)

钢结构施工力学状态非线性分析方法郭彦林 刘学武 (19)

子结构位移迭代法修正软管空间形态郭小刚 刘人怀 曾娜 金星 (25)

颗粒复合材料断裂的梁网格模型刘金兴 邓守春 张晶 梁乃刚 (33)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自回归系数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王真 程远胜 (38)

损伤预警的时序方法及其在Benchmark结构试验中的应用刘毅 李爱群 (44)

矩形薄板面内非线性分布载荷下的辛弹性力学解谈梅兰 吴光 王鑫伟 (50)

风力机叶片的非定常气动特性计算方法的改进伍艳 谢华 王同光 (54)

非保守薄壁结构系统的广义拟余Hamilton原理及其应用梁立孚 刘宗民 刘殿魁 (60)

应用纳米压痕技术研究表面纳米化后316L不锈钢力学性能郎风超 邢永明 朱静 (66)

线弹性土壤中埋设悬跨管道的屈曲分析邢静忠 柳春*** (72)

扁球薄壳在大挠度下的非线性动力稳定性王新志 李林 王钢 顾小妹 邱平 (76)

反分析确定金属薄膜与陶瓷间界面的力学性能参数赵海峰 (80)

空间网壳结构振动问题的改进神经网络控制郭***慧 周岱 李磊 黄剑伟 (86)

双重弯剪型抗侧力结构的屈曲及其二阶效应童根树 金阳 米旭峰 (92)

冲击消振器Lyapunov指数谱及其非线性特性的研究张淑华 尧辉明 张全逾 杜文艳 (99)

变形三重介质三渗模型的压力动态分析张磊 同登科 马晓丹 (103)

基于应变能的预应力平面实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张爱林 杨海*** 姚力 (110)

Ⅲ型运动裂纹在两种边界条件下的位错分布函数王云涛 吕念春 程靳 李春雷 (117)

土木工程学科

方钢管-钢骨高强混凝土压弯承载力计算赵同峰 王连广 (122)

上海长江大桥索塔钢锚箱模型试验研究苏庆田 曾明根 吴冲 (126)

超高层建筑空间巨型框架自由振动计算的新方法龚耀清 包世华 (133)

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平衡悬臂施工阶段的三维风效应研究韩艳 陈***清 刘光栋 (141)

基于纤维模型的拱形断面地铁车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刘祥庆 刘晶波 (150)

GFRP带肋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郝庆多 王言磊 侯吉林 欧进萍 (158)

基于响应面法和Morgenstern—Price法土坡可靠度计算方法陈昌富 朱剑锋 龚晓南 (166)

带约束拉杆L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蔡健 孙刚 (173)

近断层速度脉冲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赵凤新 韦韬 张郁山 (180)

饱和土中桩竖向振动响应分析余俊 尚守平 任慧 王海东 (187)

软土地区弱透水层承压水基坑突涌计算模型研究丁春林 (194)

热态沥青混合料路面振动压实过程ANSYS模拟研究郑健龙 陈骁 李庆瑞 应荣华 (200)

机械工程学科

齿轮啮合过程中安定状态残余应力的数值方法研究原园 徐颖强 吕国志 朱贤飞 (207)

含干摩擦振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丁旺才 张有强 张庆爽 (212)

其他工程学科

用胞胞映射计算被动行走模型不动点的吸引盆柳宁 李俊峰 王天舒 (218)

应用***A智能阻尼器的结构模糊控制邢德进 李忠献 (224)

水流作用下悬浮隧道锚索的动力响应陈健云 孙胜男 苏志彬 (229)

压电锥壳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王威远 魏英杰 王聪 邹振祝 (235)

分析旋转薄壳的传递矩阵法苏海东 黄玉盈 (1)

凯威特型单层球面网壳在强震下的失效研究支旭东 范峰 沈世钊 (7)

非线性动力方程的改进分段直接积分法王海波 余志武 陈伯望 (13)

基于DB小波无网格法:二维弹塑性问题刘亚男 肖亚飞 刘应华 岑章志 (18)

快速多极边界元法在大规模传热分析中的应用王海涛 姚振汉 (23)

弹性力学静力问题的SPH方法周岱 陈思 董石麟 李华峰 阳光 (28)

应力强度因子的误差评估黄海燕 林志祥 (35)

平面杆系结构的失效包络***及失效评估赵*** (39)

基于随机激励响应的时变系统物理参数子空间识别方法研究李会娜 史治宇 (46)

基于频率效应的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任文杰 李宏男 宋钢兵 (52)

基于表面涡方法的单列圆柱流体诱导振动及流弹性不稳定研究王沣浩 姜歌东 (60)

一种新型闸门力学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朱世哲 罗尧治 (66)

基于数字***像的混凝土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于庆磊 唐春安 朱万成 唐世斌 (72)

不同拉压模量及软化特性材料的柱形孔扩张问题的统一解罗战友 夏建中 龚晓南 (79)

土木工程学科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桥上移动荷载分阶段识别方法李忠献 陈锋 王波 (85)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某复杂超高层结构中的应用研究邹昀 吕西林 朱杰江 (93)

均匀受压两铰圆弧钢拱的平面内稳定设计曲线林冰 郭彦林 黄李骥 (100)

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的最优综合效能法曾国华 董聪 (106)

变截面连续箱梁桥剪力滞及剪切变形双重效应分析的传递矩阵法韦成龙 李斌 曾庆元 (111)

火灾下型钢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研究郑永乾 韩林海 经建生 (118)

混凝土多孔砖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杨伟*** 陈利群 祝晓庆 (126)

高温下端部受约束的混凝土异形柱抗火性能研究徐玉野 吴波 (134)

不同加载模式下方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郭兰慧 张素梅 刘界鹏 (143)

基于结构可靠度的劣化桥梁维护方案成本优化研究邵旭东 彭建新 晏班夫 (149)

基于Griffith理论岩石裂纹扩展的可靠度分析张浪 刘东升 宋强辉 刘山文 (156)

粘砂变形GFRP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郑乔文 薛伟辰 (162)

节点区柱钢管不连通式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轴压承载力陈庆*** 蔡健 徐刚 吴轶 (170)

钢纤维混凝土方形板的冲切强度统一解杨青顺 魏雪英 赵均海 (176)

弹性参数任意变化的非均匀土层的二维受力分析王冬梅 柯燎亮 于桂兰 (180)

不同竖井侧向开口位置对烟囱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朱杰 霍然 孙晓乾 (187)

浅圆仓贮料压力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分析探讨袁海龙 (193)

机械工程学科

基于区间法的发动机曲轴不确定性优化研究官风娇 韩旭 姜潮 (198)

其他工程学科

模型结构对通气超空泡影响的实验研究张学伟 魏英杰 张嘉钟 王聪 于开平 (203)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动态压缩性能实验研究谭柱华 庞宝君 贾斌 盖秉*** (209)

基于可靠度的FRP筋材料分项系数的确定何*** 李光 (214)

基于非线性气动力的横侧向静气动弹性分析严德 杨超 万志强 (224)

陶瓷金属复合靶板工程模型及耗能分析申志强 蒋志刚 曾首义 (229)

用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求解不可压超弹性材料问题张勇 胡德安 (235)

复杂结构损伤检测的分段小波变换法于国友 罗晓健 苗青 (1)

屈曲与应力约束下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隋允康 边炳传 (6)

混合边界矩形板的自由振动分析郑荣跃 黄炎 寥一寰 (13)

孔洞在晶界上长大行为的模拟刘文辉 张新明 唐建国 (18)

两自由度系统气弹响应特性研究祝志文 顾明 陈***清 (23)

浮桥大位移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及与动态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江召兵 陈徐均 黄亚新 沈庆 (31)

岩土软化行为的网格依赖性问题研究冀宾 陈万吉 赵杰 (36)

楔形体诱导的非定常超空泡计算张治勇 杨洪澜 张嘉钟 (42)

大跨度拉索预应力带肋单层球面网壳的稳定性及应用研究殷志祥 李会*** (48)

模式识别技术在结构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蒋友宝 杨伟*** 冯健 (53)

含多分层损伤的先进复合材料格栅加筋圆柱壳(AGS)的热-机耦合非线性屈曲分析陈浩然 周柏华 白瑞祥 (58)

非协调实体退化厚/薄板单元许德胜 肖汝诚 王燕 凌道盛 (64)

工程结构中的几何位移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钱若*** 苏波 林智斌 (70)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圆板塑性极限分析刘东 蒋朝志 (77)

土木工程学科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桥极限承载能力分析汪劲丰 吴光宇 林泉 项贻强 徐兴 (85)

考虑界面影响的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数值预测应宗权 杜成斌 (92)

考虑地基变形时超高层建筑束筒结构的半解析自由振动分析龚耀清 李珂 (97)

大跨度斜拉桥风洞试验和计算分析的一致性研究李永乐 卢伟 熊文斌 陶齐宇 (104)

梁柱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王素芳 陈以一 (109)

厚薄通用板元在厚筏基础中的应用陈朝晖 郭益 李正良 (116)

钢框架整体结构的抗火极限安全分析 张宏涛 张荣钢 白玉星 徐秉业 王晓纯 徐彤 张素枝 (121)

复杂应力状态对混凝土梁外贴FRP条带抗剪贡献的影响曲哲 叶列平 陈建飞 陆新征 (127)

双线隧道中单侧隧道内爆炸引起地面建筑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田力 李忠献 郝洪 (133)

苏通大桥三维颤振分析许福友 陈艾荣 (139)

两端简支曲线梁面内位移精确解李晓飞 赵颖华 (145)

抗拔螺旋桩叶片与地基相互作用试验研究董天文 梁力 王炜 王明恕 (150)

结构在水平与竖向随机地震同时作用下的相关函数和谱密度李创第 李暾 (156)

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剪切强度的塑性极限分析郑建岚 陈峰 (164)

基于DICM的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连接的转角测量与分析研究孙伟 谢士华 梁书亭 杨福俊 何小元 (169)

弯剪受力下后锚固群锚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谢群 陆洲导 (175)

饱和粘土中挤土桩球形孔扩张的弹塑性分析胡伟 黄义 刘增荣 栗蕾 (180)

聚丙烯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断裂性能试验研究张鹏 李清富 黄承逵 (188)

冲击振动落砂机在1∶4强共振点附近的动力学特性张艳龙 徐慧东 (194)

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疲劳特性试验研究姚允武 李春良 程永春 (200)

索穹顶结构施工成形及荷载试验研究阚远 叶继红 (205)

代换梁法在自锚式悬索桥上的推广应用李立峰 程翔云 (212)

埋地钢管局部悬空的挠度和内力分析王小龙 姚安林 (218)

工程力学第3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工程实际 积极和主动 教学质量

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教学工作的成效,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近几年来,笔者承担了水利工程类、电厂类等工科专业班级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二、引导学生认知力学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厂类、水利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而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的力学问题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应变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直观性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使用教学模型和实物进行教学演示,如讲解“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约束”时,让学生看固定铰链联接的模型;讲解“空间力系”时,看直角平行六面体;讲解“齿轮的受力分析”时,让学生看斜齿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通过工程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工程实物与力学模型相对照,即可使学生增加有关工程和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又能促进理性认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行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

如果教师能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化为具体易懂的实际。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在讲静力学公理一节“作用与反作用公理”时,我问学生:如果大家想买一个弹簧秤,并想校对一下它的精度时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秤一个已知重量的实物。我又问:如果没有实物呢?多数同学都沉默了,这时我拿出两个弹簧秤,并使两秤水平钩在一起,然后用手施力于弹簧秤上,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说:两秤的读数相同。我解释道: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通过对几个弹簧秤的实验,就可以买到一个标准的弹簧秤。

五、尊重、关心学生

用心去呼唤,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不但没有忽视他的存在,而且对他很重视,很关心。由于职业中专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多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很大。有的学生想学但自控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如果他们认为老师忽视了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导致自暴自弃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记住学生的姓名,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姓名脱口而出。辅导时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能提出具体问题,我就主动和他们谈些简单易懂的问题,对汉语较差的朝族学生注意多交流,多辅导。使这些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真心帮助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对待学生方面,我一直坚持没有不可原谅的缺点,也没有不值得表扬的成绩的原则,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心就被拉近了。

六、因材施教,进退适度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教师而言,我认为教师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卖弄知识,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该讲的要讲,不该讲的不讲,该快的地方要快,该细的地方又要讲细。如果讲快了,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效果不佳。可是在一堂课中对一个问题重复过多,学生就会感到罗嗦、厌倦。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涣散,课堂气氛沉闷,往往效果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紧凑、联想”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紧凑、联想”就是快慢适宜,不罗嗦,每讲一个问题都尽量联系到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加深了记忆,又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讲《材料力学》四种基本变形:“弯曲变形”时。我首先要以提问的方式或抢答的办法复习以前将的三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和压缩变形,剪切变形,圆轴的扭转变形。另外《理论力学》中的三种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结构力学》中解超静定结构的三种方法: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都可以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讲授,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

七、结束语

“传道”须有术,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园丁,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大文豪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两个思想。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我想,对于我们教师间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很适用。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尚作萍,杜成斌,陈定圻等.理论力学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力学与实践,2007,(29):80-81

工程力学第4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引言

高职教育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尤其是工科学科更应体现以工程应用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和思辨能力。为了保障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我从受力分析、概念导入、梁的弯曲、轴的扭转、脆性材料的性能几个方面进行工程应用式教学模式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3、4]。

1.课程体系分析

1.1 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工程力学课程分文两大部分,理论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部分。前者为后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者解决工程构件的应用问题,即保证构件在应用中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安全。

1.2 静力学的主要内容

静力学主要研究构件的受力分析及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的约束反力,其中受力分析及受力***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静力学为材料力学的学习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 材料力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力学中主要研究构件的拉伸(压缩)、扭转、剪切、弯曲四种基本变形及其组合变形,并分析各种变形条件下构件的内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方法,为将来设计安全合理的构件奠定理论基础。

同学们只有理清工程力学中的相关知识脉络,掌握规律,从本质上理解,提升认知,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浑然一体。

2.课程教学中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2.1 受力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力学学习中,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它贯穿整个力学学习的始终。受力分析是通过受力***来表达的。而受力分析就是要在受力***中标出所有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主动力是已知的,只要按照构件的实际受力情照搬;关键的是要正确地表达约束反力。因此,掌握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反力表达方法就是学习的重点。在讲解约束以及约束反力时,让大家找出各种各样的约束实例,比如教室的白炽灯、电风扇的约束,座椅板凳的约束,挂在墙上的黑板的约束,教室门扇与门框的约束,马路上的电线杆的约束等等,进而启发同学们自行分析各种约束产生的约束反力,最后总结各种约束及其反力的表示方法。在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只要针对该物体的约束情况,对照前面总结的约束反力的表示方法对号入座,受力分析这个难点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2.2 概念导入中引入工程应用实例

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且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工程的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比如在讲授力矩基本理论时,首先提出相关问题:分别用大、小板手拧紧同一螺母,哪个更省力?学生的答复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力矩的概念。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理解,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提升。又比如讲到有关应力的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难题:两根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截面均为圆形的杆件,直径不一样,一粗一细,假设两端用同样的力拉伸,当外力逐步增加时,两根杆的轴力是否相同?哪一根杆先断?因此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应力的概念。

2.3 梁的抗弯能力中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梁的抗弯能力时,同学们知道梁在弯曲时,弯曲正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上下边缘处。梁的最大正应力等于梁的弯矩除以梁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在讲授了矩形截面梁的抗弯截面模量的计算公式后,我们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屋顶承重梁的放置位置,同学们发现,教室屋顶承重梁是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梁的放置位置是高度方向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尺寸。于是让他们讨论:若将梁倒放(即高度方向尺寸小于宽度方向尺寸),则梁的应力的变化情况。经过分析计算,最后得出前后两种放置方法中,梁的正应力比值等于梁的矩形截面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值。于是他们知道第一种放置方法安全合理。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在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纸施工,绝不可随意改变工程构件的安放位置,否则,本来安全的构件就有可能变得不安全。

2.4 轴的抗扭能力中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讲轴的抗扭能力时,为了分析轴的截面形状对其抗扭能力的影响,引入以下问题让同学们讨论:相同材料的实心圆轴和空心圆轴承载相同扭矩时,求所需圆轴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同学们很快得出在承载能力相同的条件下,采用空心轴更为经济的结论。这也就解释了在工程中经常采用空心轴的原因。

同样,在讲授圆轴的扭转时,让同学们分析,输入轮和两个输出轮在轴上的排放位置如何放置才会合理?同学们经过探索,发现将两输出轮放置在输入轮的两边比将两输出轮放置在输入轮的同一边更为合理

2.5 脆性材料的性能中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脆性材料的抗压能力大于抗拉能力。铸铁是典型的脆性材料,由于其造价便宜,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中。在讲述铸铁的抗压能力大于抗拉能力时,让学生们思考,对于铸铁梁,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应如何设计截面形状?同学们经过分析比较,认为将截面做成与中性轴不对称的形状(如T字形截面),并使中性轴尽量靠近受拉的一侧,则梁在弯曲中可使梁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同时接近许可应力,从而最大发挥材料的性能,减轻构件重量,降低工程造价。

3.结束语

通过引入工程实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同时让他们理解了工程应用中的力学现象,这对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管是搞工程设计还是工程施工,都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邹冬平等.小议《工程力学》课程教学[J].职业教育分析,2008(2):76-77.

[2]孙翠娥.《工程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分析,2009(6):85-86.

[3]罗逊谊.浅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与学[J].职业教育分析,2007(10):159-160.

工程力学第5篇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6]。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3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4结论和总结

工程力学第6篇

1.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产生困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更看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数学和力学基础的要求较高,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时,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存在困难。

1.2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工程力学课程所包含的理论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部分所涉及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也包含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而且工程力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2、第3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很少接触具体的工程问题,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出现似乎能听懂,但不知道怎么去用、用到何处的问题,这与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工程向去甚远,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增加了学习难度。此外工程力学课程的概念多,理论性、逻辑性强。理论力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材料力学内容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教师不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则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高校教师一职多能,教学过程无法形成有效的PDCA循环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DCA循环:P-确定教学目标;D-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C-教学效果评价;A-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每个部分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导致无法有效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在PDCA循环中缺失环节,导致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工程力学课程的定位,决定了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需要熟练掌握。所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2.1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桥梁,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由基础教育向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工程力学的任务是学会如何对力学问题建模、如何将模糊的问题和想法用数学来描述,并培养提出、分析、设计以及解决科学和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运用力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应从教学内容上加以优化。一是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工程力学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概念、新实验以及国内外土木工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二是为了使学生对力学课程产生兴趣,在绪论课程中应引入经典力学的发展史。目前,在教材编写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绪论中更多的是介绍课程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学发展史的介绍。从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奋也”到牛顿力学《自然哲学原理》的编写,再到哈密顿《一个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发表,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的漫长的时间,期间出现了很多促使力学发展的科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达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顿等等。这些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介绍,可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生的目的。三是强调概念性和实践性内容的重要性,适当减少计算性内容。工程力学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论推导过程,另一方面应适量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例题中,应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力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描述,在课后习题中引入基于力学分析的工程实践的综合运用实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用力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改革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现有的课件和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板书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原来用在黑板上推导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体课件中加以展示。这样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力学简***和实验结论,如果可以将这些力学简***和试验项目(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篇中出现的连杆机构,材料力学课程中杆件的各种变形等等)用类似flas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丰富课件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课堂试验。力学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目前力学的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验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学的一些验证试验中,如金属材料的拉伸压缩试验、梁的弯曲正应力试验、扭转试验等等。这些试验的开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要达到力学教学的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大学经典力学的教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会会通过随堂实验的方式,验证本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原理,尽管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离开教室的现场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在在学期中,安排2-4个学时将教学从教室搬到现场,通过利用现场的工程实物,教会学生如何对实际工程问题模型化,并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2.3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主导作用。由于高校教师一职多能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稍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以班级为基础建立4-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研讨式教学。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重难点问题,设置相关专题讨论课。教师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通过互动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科前沿相关的内容及热点,学生通过课后查阅文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板书、***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灵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此外,在作业形式中也应该改变传统以课后习题为主的作业模式,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以论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过材料力学课程中梁的合理设计问题,可以提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设计问题、钢梁的合理设计问题等等,然后将这些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完成相关论文。总之,要以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结论和总结

工程力学第7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Power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上海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6761

国内刊号:31-1279/TK

邮发代号:4-30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程力学

学习

初三学生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学生作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三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初三学生范文。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挫折,从挫折中获取成长。挫折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苏秦少有大志,曾周游列国,但没有一个欣赏他。他落魄的回到家,家人见到他这样都不给他好脸色看。

学习

银行消保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消保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银行消保工作个人心得,银行消保培训总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从国内的情况看,随着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加速,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呈现多样化

学习

同桌的呢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同桌的呢10篇,内容包括有关同桌三年级作文合集十篇,我喜欢的同桌作文300字十篇。“真有点不好看呢。”坐主任对面的同事老杨也说。老镇长一病不起,主任和老杨便几次要把这桌暂时让给曾超用,老杨且常常暗示说:“你不先下手为强,

学习

金融类专业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类专业,内容包括金融各专业资料汇总,专科金融类有哪些专业。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5、湖南财***经济学院。(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庆五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庆五一10篇,内容包括庆五一的新闻怎么写,庆五一征稿。三、突出改革创新,把解决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先行先试、敢破善立,以制度创新增活力、聚财富。重庆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构建起破解城乡二元

学习

圣诞节活动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节活动10篇,内容包括圣诞节有关的活动总结范例10篇,圣诞节活动内容和范文。2、吃圣诞大餐,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就是

学习

小学体育科研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体育科研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小学体育教学科研计划怎么写,小学体育工作计划范文集合7篇。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

学习

关于中秋的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的美篇内容,最新情满中秋好文章。开饭了,桌子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下跑的,中式,西式,整个一个满汉全席啊,全部都到齐了,大家举杯,共饮了一杯甜蜜的水,开吃了,我们几个小孩子,眼睛

学习

国企办公室工作计划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国企办公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国企办公室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国企办公室半年工作措施。一、现代企业办公室秘书的岗位职责伴随我国经济科学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例,企业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复杂,办

学习

改写牧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改写牧童10篇,内容包括关于牧童改写古诗作文合集5篇,改写牧童的故事。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虽

学习

不曾改变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不曾改变10篇,内容包括不曾改变的初心,不曾改变原唱。让我们再来找寻音乐巨人贝多芬的足迹吧,他自小多灾多难,在乱世中沉浮,却依然拥有一颗高贵的纯洁的心灵,他用生命谱写的乐章感动了整个世界。人们可以忘记他卑贱的出身,可以忘

学习

关于教师节的诗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诗,教师节赞扬老师的诗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乙亥杂诗》赞美老师的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春蚕到

学习

村后备干部述职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村后备干部述职报告,内容包括后备干部述职报告,后备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二、基本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2.坚持实绩导向,推动发展的原则;3.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4.坚持尊重创造、鼓励探索的原则。三、述职述廉

学习

工程力学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力学10篇,内容包括工程力学参考文献大全,工程力学专业。基于压电阻抗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朱宏平生张俊兵(34)基于有限单元法的岩土边坡动力稳定分析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张国栋刘学金星李勇肖尚斌(44)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