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钉、旋、兵”等12个生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4.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5.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传统游戏、玩具的***片、文字资料。
2.制作“生字、课文重点语句、相关***片”等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游戏、玩具的***片、文字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视频,分享资料
1.教师播放课件(传统游戏、玩具)。
2.童年的游戏有很多,伴随我们度过了难忘、幸福的童年时光。
你知道哪些游戏、玩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自由介绍。)
3.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以后对玩具仍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今天高洪波老师的《陀螺》就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让我们来学习吧!
设计意***:欣赏课件进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画课文中生字词语,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的、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由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铁钉、旋转、士兵、恨不得、帅气、彻底、溃败、荣誉、丑小鸭、自豪。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做动作、查找工具书等。
②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A.查字典理解“溃败”“荣誉”。
B.造句理解“自豪”。
③再次整体朗读词语。
(2)出示田字格内的会写字。
①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②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
A.形近字对比识记:恨—很、帅—师、豪—毫、兵—乒—乓、尤—龙。
B.拆分识记:不+口=否;冫+兄=况;贝+攵=败;亻+乃=仍。
C.形声字:预、溃。
D.动作识记:旋。
E.特殊记忆:品、丑。
③说说书写的注意点,并练习书写。
(3)朗读课文。
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自学提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生字进行识记,发现识记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以“陀螺”为线索展开交流,然后归纳内容。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介绍了“冰尜儿”的制作与玩法;“我”削陀螺的经历;“我”过生日,叔叔送了“我”一个陀螺;胜利的陀螺让“我”自豪;“我”获得了欢乐,也得到了感悟。
设计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以“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陀螺带给“我”怎样的乐趣与感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指名读、齐读)
否则 旋转 况且 金兵 仍然 尤其 恨不得 帅气 预料 溃败 品尝 丑小鸭 自豪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陀螺独特的魅力。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
(学生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学生的认知点,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2.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前面花大量篇幅写与陀螺相关的其他事呢?
3.哪几段是“我”斗陀螺之后的感悟?
4.“我”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鼓励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
5.运用批注,品读心情变化。
(1)围绕童年的陀螺,“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
(2)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进行指导,注意批注语言的精炼。
(3)结合对语句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
(4)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文章语言?
①修辞方法。
如比喻句: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我”得不到陀螺的郁闷心情,表达了“我”对陀螺的酷爱之情。)
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陀螺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②幽默诙谐的语句。
为削出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利用”了。(写出了“我”的“走火入魔”之态,对陀螺的痴迷。)
③含义深刻的句子。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能根据外貌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
设计意***: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批注,记录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关注词语、情感、写法等,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作者说,陀螺“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你知道这“快乐”指什么?“我”为什么自豪?
2.从斗陀螺的经历中“我”学到了什么?
3.你怎么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
设计意***: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再次理解升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经验谈各自的体会与领悟,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四、拓展迁移,鼓励实践
1.观看花式跳绳视频。
2.用动作描写描述花式跳绳的过程,精湛的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这段精彩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一说。
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跳绳的过程,抓住重点动作有序表达,再写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将学生的阅读学习由课本引向课外,拓宽学生视野,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
板书设计
陀 螺
说 做 得 斗 悟
欢乐
自豪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教学反思
陀螺教案第2篇
关键词:陀螺运动 最优化 教学模式
中***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83―03
前言
陀螺运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陀螺运动被我国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但是,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陀螺运动开展较好的省份在内的各高校,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陀螺运动课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尴尬境地,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因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志在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陀螺运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已经被引入到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陀螺运动也应该积极引入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这种积极的尝试,对于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都将起到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殊的教学特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作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陀螺运动课程体系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1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在其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具体条件,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使某一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知,效果和经费是一般系统最优化的两个最基本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李利民认为,在对体育教学系统作分析时,应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体育教学系统整体效果最佳,也就是在尽可能少费用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取得增强体质的最佳效果。陀螺运动的教学也应当遵从这一体育教学规律,其教学最优化应当充分考虑陀螺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用于教学任务经费消耗的合理性着手,科学选择和实施该前提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2 影响陀螺运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若干因素分析
2.1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内各部分应形成最优化组合
教学系统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二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三是教材;四是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传递至学生的各种传播媒介;陀螺运动教学系统组成也不例外。
陀螺运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分别代表了教与学的主体,并且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方法,掌握陀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
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中,需要这四大基本部分从整体上形成“最优化组合”,而不是其各部分在***的状态下性能最佳,才能使陀螺教学系统的整体获得最优化。为此,要研究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师、学生以及陀螺教材,教学场地、器材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最优化组合。
2.2 突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在陀螺运动教学系统中,重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整体上实现教学调控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整个系统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规律,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遵循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序列和体育基技术形成内在的顺序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陀螺运动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地组织陀螺运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中。
2.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作用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种高效率的、有组织性、有目的性的活动。从控制论的理论出发,最优过程在任何时刻,系统都应当在它的极限工作状态。学生的学习、练习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陀螺运动教学应最大可能地使学生的陀螺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对即将到来的学习任务、目的、内容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积极练习。
2.4 确保教材的最优化
教材的选择代表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教材的优化选择其结果最终要反映到教学任务与目标上来,假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不变,不同的教材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这种考虑,在陀螺运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基础性、全面性、趣味性、应用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授陀螺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陀螺运动的相关知识,比如陀螺旋转的原理、陀螺运动发展史、陀螺的健身价值等,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建立。另外,在教材的应用上,要充分遵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规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矛盾性;在评价阶段要注意评价内容之间的联系,考虑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连贯性及其相互影响。
3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
以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为了达到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的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最优化理论的指导思想,实践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有意识地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选出一种在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的前提下,能够确保在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发展等各个方面,均可能取得最高效率的方案。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设计出符合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
4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
4.1 设立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陀螺运动教学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技能和运动知识,提高学生对陀螺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中要注意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及学习掌握情况的差异,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使学生保持稳定进步。对于初学者来说目标当然是最基本的旋放陀螺技术,应当将陀螺尽量旋放在规定区域,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项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上,尽可能改正技术缺陷以提高打陀螺的稳定性、有效性,保持学生打陀螺有一定的成功率,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2 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教学目标相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如果教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东西上,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可能导致学生掌握教材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3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一是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二是激励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三是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各种方法必须配合使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就目前而言,在体育教学领域,诸多学者主张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相关的技能教学,在实践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实效性,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当中,也应当增大直观教学法的使用比例,将陀螺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信息转换为转换各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输出信息,便于学生利用眼、耳、本体等器官接收,为大脑皮质结合躯干动作技术、技能进一步加工创造最佳条件,以最大量的输送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动作的运用自动化阶段。
4.4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群体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体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为每个学生获得该阶段可能获得的最好成绩创造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自愿组合,人数根据教学场地多少划分),确定小组练习场地,在陀螺运动学习过程中如准备活动、教学内容的练习、基本技术的巩固与提高、教学比赛等可以按学习小组进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网球陀螺基本技术教学阶段和教学比赛单元,可以采用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及教师指导的教法和组织形式相结合。
4.5 合理地、科学地利用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是一般体育项目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通过教学比赛可以有效地、直观地发现学生基本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对于战术及竞赛规则的把握不足等,从而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6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利用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课堂教学效率,在使教师清楚地判明教学活动优化程度的同时,还可以清晰地判断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等,以及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进步。在这里所采用的分析不是一种总结性的考核分析,而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程序化的教学监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情况,获得最直接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而对这些相关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归纳和处理,并根据其中有效信息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情况的反馈来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适时地修订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5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收集、分析、比较有关教学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或效益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优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质性评价。根据最优化理论,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课程目标、方案、内容、教材、教学效果等维度的评价;
(2)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运行状况的评价;
(3)对教师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评价。
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可以使用以下类型:
(1)过程评价:把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教育、教养、发展)同原来制定的教学目的、任务进行全面比较,从中发现影响教学目的、任务的相关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些方面的优化程度。
(2)影响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对陀螺运动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倾向等方面也要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四方面: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6 结语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是一个高度的辩证统一体。最优化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来界定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某方面的“最优化”而忽视其它方面,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并在陀螺运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才能总结出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为更好地完成陀螺运动教学的任务,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陀螺教案第3篇
关键词:任务清单;课堂实效;案例;“纸陀螺”
一、问题分析
当前,造成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好,探究活动指导过多导致教学时间过长,活动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导致学生兴趣减退,一节课活动项目数量太多导致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而草草收场,探究活动方案照搬教材却发现不合本地实际导致中途难以继续,等等。笔者以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纸陀螺”一课为例,陀螺是小学生既熟悉又喜爱的玩具,生活中也有各种陀螺实物玩具。现在教材介绍用纸来做陀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新鲜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陀螺,陌生是自己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加上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较低和年龄小等客观原因,导致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转动陀螺时还存在转动手势不正确、转动竹签时不会用力等情况,导致纸陀螺转不起来、转不稳、转不久。这些都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1]科学课的任务清单是指依托科学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以清单形式呈现、以任务形式实施的指引性文本。[2]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可有效精减教学步骤,并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时间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在“纸陀螺”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顺利地制作出纸陀螺并能转动起来,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但这个环节也是教学时间控制的关键。在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环节中,影响纸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转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制作、改进、完善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探究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建议利用任务清单进行辅助教学,即在任务清单上列明学生需要完成的探究内容和顺序,学生根据清单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这样,探究活动就会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学目标】①了解纸陀螺的构成和制作过程;②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能转动的纸陀螺;③测试作品的转动效果,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优化,让纸陀螺转得更久;④以“怎样转得更久”为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教学重点】①让纸陀螺转动起来;②怎样让纸陀螺转得更久。【教学难点】①尽量把纸盘剪得圆一点。②对纸陀螺转不起来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学法】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教学准备】①学生课前准备:边长9cm的正方形硬质纸(如纸箱皮)8片、竹签8cm(从尖端开始截取)8支、透明胶圈(胶纸宽度1.5~2cm、内圈直径2.5cm)1个、剪刀1把、笔1支。②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盘两小两大的纸陀螺共四个(小和大的纸盘等高、两个小的纸盘等大、两个大的纸盘等大),直径5cm、7cm的硬卡纸圆片(圆心穿孔)各50张。【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课件显示:展示陀螺的***片和旋转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类玩具吗?它们叫什么?你们喜欢玩吗?交流:这些陀螺都是现成的。你们试过自己做吗?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纸陀螺,好吗?教师出示本课课题:纸陀螺(黑板同时板书)设计意***:通过陀螺***片和陀螺转动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陀螺是纸做的,既点明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2)探究活动1:用纸做陀螺。教师出示“任务清单”的第一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大家一起认识一遍,并出示一个事先做好的纸陀螺。教师提问: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这样的纸陀螺?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细心观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教师请学生简单说说制作过程。设计意***:根据材料先思考制作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备的材料,通过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建立基本的制作过程表象。同时,特意制造和给予学生动脑和交流的学习机会。(3)探究活动2:制作纸陀螺。①让学生细心观察制作纸陀螺的自制微视频(课件播放)。了解注意事项(课件边播放音频边出示文字)。教师板书:注意剪刀和竹签的使用。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2个:一个直径7cm的纸盘、一个直径5cm的纸盘。教师巡视并指导。设计意***:把制作过程通过视频展示,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把制作细节展示清楚,比教师现场示范效果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专门进行了安全教育,突出了科学课堂安全的重要性。②把作品样子画下来。在任务清单中画下作品的样子(完成任务清单第二题)。设计意***: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纸陀螺的结构,同时感受制作作品的喜悦。这样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③让纸陀螺转起来。教师提问:转动纸陀螺时,手指要怎样操作呢?学生讨论,教师请一名学生示范。出示任务清单第三题:a.尝试让自己制作的纸陀螺转动起来;b.展示转不起来的纸陀螺;c.师生交流纸陀螺不能转动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d.改进转不起来的纸陀螺,让它转起来。设计意***:本环节是让学生体验作品成功的喜悦,学会对待失败并懂得正确处理。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通过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不能转动的原因,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较好解决了学生探究过程拖沓的问题。(4)探究活动3:怎样转得更久。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纸盘(大小不同、纸盘高低不同的纸陀螺各1个,共4个,同时显示课件)教师提问: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学生猜测并回答。探究活动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①教师引导学生把同桌两人的陀螺标上号码。②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和同桌一起进行三次比赛活动,探究自制的两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教师请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教师事先做好的纸陀螺进行探究展示。③在每次比赛完后,把探究结果填在任务清单上。④请一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受多种原因影响,学生探究结果可能与理论结果有出入,教师要适当解释)⑤小结并板书:纸盘低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纸盘大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设计意***1:通过任务清单的三组对比实验的设计,有效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既能展示四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又能让学生在单一变量的对比中找出规律或特点。设计意***2:设计同桌比赛活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刺激程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活跃了教学气氛。(5)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什么活动?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其实,我们可以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自己喜欢的玩具。你们能做到吗?设计意***: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做简单好玩的玩具,不一定都要从商店买现成的,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意识和兴趣。
四、效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对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材中要完成两个探究活动“用纸做陀螺”和“怎样转得更久”。本教学设计从如何让探究活动顺利和高效开展出发,在教材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改进,如运用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改进教材制作纸陀螺的方法与过程,引入比赛游戏引导学生发现纸陀螺怎样转得更久等。创新运用教材才能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教后分析,笔者发现运用任务清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任务清单设计的内容及其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能使他们的探究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有序,活动的针对性更强。1.利用任务清单教学能有效增强探究的活动效果在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依赖性强、注意力难以持久、自控力不强等客观因素会使探究活动很难有效实施,或者使探究活动的效果不好。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探究活动按照教学环节和活动数量进行分割,形成若干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既前后互相联系,又可以相对***。随后,把这些探究任务列成清单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此任务清单作为探究的“剧本”,逐步开展一个个小活动。学生对每个任务的做法和目的清楚明白,能够集中精力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科学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2.改进纸陀螺制作的方案及材料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发现,教材利用牙签和卡纸制作纸陀螺是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的。学生可以做出这样的纸陀螺,但是其成品质量极差,几乎转不起来,从而影响接下来第二个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必须对教材推荐的探究材料进行改进。笔者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确定用纸箱的纸皮和烧烤用竹签作为做陀螺的材料为最佳;同时根据新材料对制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动手操作。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科学合理开展,才会使整个教学活动通畅高效。3.运用比赛形式促进对比实验的有效开展在“怎样转得更久”的探究活动中,笔者通过分析,对学生的探究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即在任务清单中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四个纸陀螺列出三组对比(两组为等大不等高、一组为等高不等大),并以同桌比赛的形式推进。比赛后,学生初步得出每组对比实验的结果,然后共同比较分析三组结果,并得出本次探究的结论。通过任务清单的引导以及低年级科学探究的对比实验,学生能有序、高效地完成,探究结论也比较科学和合理。没有目标的探究活动是没有质量的,任务不明确的教学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完善。1~2年级学生可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1]基于此背景,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除了贯穿其中的制作、改进和完善纸陀螺所必需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外,当中还应该渗透学生口述、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以更适合年龄特点的方式发展能力。1.教法的设计与运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教学策略。本课设计的任务清单包含四个学习任务:①说说怎样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②画下纸陀螺的样子;③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④根据列举的三组陀螺组合,和同桌一起动手比赛,看谁的纸陀螺转得更久并作总结。教师通过微视频(或微课)的直观演示教学,让学生明晰纸陀螺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各个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率。2.学法的设计与运用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建议采取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法,力求在贴近二年级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①任务清单引导法,即利用教师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有序有目标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②猜测—探究学习法,即让学生通过猜测促进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从而对探究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有基本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的探究活动。猜测—探究学习法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能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笔者建议在以下两个节点的设计中运用此方法:节点1,在活动1中的“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的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猜测并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纸陀螺。节点2,在活动2中的“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其作用是通过教师展示出来的四个纸陀螺,让学生先猜测哪一个会转得更久。③小组比赛活动法,即在比赛活动中,应及时给予低年级学生施展才能和展现学习效果的机会。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从中促进本课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小组比赛活动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低年级科学课教学要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意***,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陀螺教案第4篇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工作中,笔者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寓科学教育于游戏和活动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科学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有的具有开放性,有的具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性。这些多样化、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 案例呈现
案例一:区域游戏时间到了,教师请四位幼儿参加科学区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这四位幼儿分别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进行游戏,庆庆从柜子里那起了一个放大镜,然后把放大镜放在自己的眼前,通过放大镜看事物,当他把放大镜对准教师时,突然高兴的说:“我看到你的眼睛了,你的眼睛变大了,变得好大!” 教师对他说:“我也看到你的眼睛了,真的很大!”这时,他把放大镜反过来,又朝我看,他自言自语的说:“从这边看也很大。”说完,他就走到植物角,用放大镜对着一盆吊兰看,看了一会又把放大镜反过来再看,翔翔看到庆庆拿着放大镜在玩,就放下了手里的吸铁石,也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放大镜,跟着一起看,然后他高兴的叫着:“花变大了!”两个人就这样拿着放大镜到处走,看到好玩的东西就照一照,时不时的就能听见他们说这个变大了,说那个变大了,玩的不亦乐乎。
这时,家汇拿着一面镜子在照自己的脸,一会点点眼睛,一会又冲着镜子笑了,她对边上的璨颖说:“看,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嘴巴,哈哈,真好玩,你也来照照。”璨颖就那起镜子对着自己照了起来,家汇就凑过去和她一起照,她指着镜子里的两人说:“我有酒窝,你没有哎。”璨颖说:“我这边有痣,你没有。”两个人一边照镜子,一边讨论两人脸上不一样的地方,玩的也很开心。他们俩在游戏中认识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也知道了五官生长的地方了,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互动性很强。
案例二:陀螺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游戏,当教师向孩子们出示这些外形十分可爱的陀螺时,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这边,有些比较活跃的幼儿就马上拿起一个陀螺说:“我的是只梨。”另一个小朋友马上举起自己手里的陀螺对笔者说:“我的是只苹果” 教师问他们:“这些玩具的外形像水果,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是所有的幼儿都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教师对他们说:“它叫做陀螺,那你们知道陀螺是怎么玩的吗?”大家都开始拿起手里的陀螺玩了起来,我看到家荷用小手拿起陀螺的柄,然后把陀螺的另一端放在桌子上,用小手轻轻的一拧,陀螺就转起来了,但是没过多久,陀螺又马上倒了下去。教师对家荷的这一行为马上给予了表扬和评价:“家荷做的真棒,她呀知道用手轻轻的一拧,陀螺就能旋转起来了。”家荷听到了笔者的表扬,马上高兴的说:“我家也有的,妈妈买给我的。”笔者说:“你把自己知道的本领告诉大家,让大家都知道了怎么玩这个新玩具。但是呀,我们看到,家荷在玩陀螺时,陀螺马上就倒下了,我来看看谁能让让陀螺旋转的更久,更稳?”这时候大家又开始玩起手里的陀螺,并和边上的幼儿互相讨论了起来。浩浩激动的说:“朱老师你看我,你看我的!”只见他的陀螺旋转持续的时间很长,问:“你做的真棒!你怎么做的呢?”“我是这样转的。” 教师说:“哦,原来浩浩是很稳的拿起陀螺放在桌子上转的,这样陀螺才能转得久,转得稳,其他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呢?”大家都很积极的表示愿意,然后用浩浩的方法试着旋转陀螺,并和边上的幼儿互相讨论了起来。
2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一中,幼儿对这些较为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充分运用了我们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在游戏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照镜子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家一起照镜子,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从镜子里观察了自己的五官,同样也观察了同伴的五官,无形当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观察自己和认识自己的一个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放大镜的秘密。
在案例二中,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了陀螺的玩法,当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时,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学知识已经被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吸收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亲身操作,探索出了陀螺转动的方法,探究了陀螺转动持续时间长短的原理。真正做到在“玩中学”的教育原理。
陀螺教案第5篇
关键词:陀螺;幼儿;创新;好奇心
陀螺,一个不停旋转的古老玩具,经过现代技术的改良,孩子们越发地喜欢这项运动,这种玩具。整整一个学期,孩子们几乎对这个旋转的着迷了,什么“调羹陀螺”“雪花陀螺”“彩钉陀螺”……不要奇怪,这些都是他们自制的陀螺。可同时我也发现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你看:无论何时,陀螺的“滴答”声都时时在响;无论是何地,陀螺的“残体”是处处都有;无论是什么只要是能转的都被卸了,就连娃娃家的锅盖也不可幸免!因此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已成幼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幼儿期也是人的创新能力初步确立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幼儿创新欲望已经萌芽,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各种事物的探索有着深厚的兴趣与欲望。掌握这一特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便能实现创新精神的早期培养。
一、提供可供幼儿探索、创造的材料
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中激发创造的动机。由幼儿发明的创造的“陀螺大战”游戏就在探索区中诞生的,同时它也成了幼儿最热衷开展的一项游戏活动。可见提供充足的材料,可启发幼儿探索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它能支持幼儿的创新,使幼儿敢想、敢探索、敢创造。
二、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1.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
创新源于一颗好奇心。成人要理解孩子“破坏”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就如孩子在玩陀螺中会发生很多问题,孩子们在玩陀螺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幼儿,这里的安全方面就出现了问题,接着便是更多的问题出现,只顾玩,而不收拾,地板上一片狼藉。一到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他们又舍不得拆掉自己的杰作,到处寻找角落东掖,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孩子积极思考的表现,而这个我们不能予以训斥、责骂和讽刺。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孩子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果发现孩子喜欢玩陀螺,我们可以开展这些方面的活动。让孩子在玩陀螺的同时增长知识,认识陀螺,培养兴趣,甚至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学着制作陀螺。
三、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等。面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出发,启发幼儿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反之,则会扼杀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可能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活动“陀螺工作室”中,在引导幼儿制作陀螺前期我准备了几个圆形的陀螺,在介绍完了之后,有一名幼儿的陀螺马上就制作好了,并向我展示他的非圆形陀螺。在这个“善意”的告状之后,我给予了“试试看和老师不一样的能不能转起来”的提议。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发现原来各种形状都可以旋转起来。通过动手制作陀螺展示了他们创新的才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成人要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孩子会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陀螺为什么会转起来?”孩子可能会说:“陀螺睡醒了,它想起来做运动了。”“它想让小朋友看看它转起来有多漂亮呢!”“它也想和我们一样快乐地跳舞!”对于这些答案我们要给予肯定,给予赞扬。而不是用成人的衡量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幼儿的创作。陀螺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因此,老师和孩子打成一片,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新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真心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去分享孩子的发现,让他们的脑子里充满问号,从而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创造,在一页又一页的人生卷画上一个又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2]钱玲娟.玩具伴孩子健康成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陀螺教案第6篇
陀螺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一种玩具。看看我们的活动区角落,常有孩子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为那小小的、转动的陀螺而惊叹、沮丧、兴奋、不服气。转动的陀螺里藏着好多秘密,我们的孩子对于秘密的探索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会发现,装饰花纹漂亮的陀螺转动起来特别炫目。其实,旋转的陀螺里,这些花纹与转动还有着好多联系和奥秘呢!基于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尝试给孩子搭建平台,让孩子在活动中大胆探索,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道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点和线装饰陀螺,探索并发现:点、线的排列方式不同,陀螺旋转时点、线的变化就不相同。
2.运用观察、比较、预测、验证等方法探索陀螺旋转的秘密,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游戏中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画画转转,尝试用点和线设计出能转许多圆圈的陀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
活动难点:探索、感知旋转时陀螺上面线条变化与线条排列方式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
2.物质准备:“花儿”陀螺及各种陀螺(成品、半成品)若干、示范***(三张:陀螺展示栏、总记录表、陀螺“领奖台”)、投影仪、笔、记录表、篮子、奖品陀螺等。
3.背景音乐“单簧管波尔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花儿”陀螺,初步感知旋转的陀螺上“***案变圆”的现象
指导语:小朋友们看,葛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漂亮的花儿旋转起来变成陀螺会是什么样子呢?
幼儿挑选喜欢的“花儿”陀螺,自由玩转,教师个别指导,问一些诸如“你的陀螺上是什么***案?转起来之后,你看到了什么?”等问题。
评:孩子们先玩一玩、看一看,发现陀螺的特别之处,激发兴趣,有效导入。
二、画画转转,尝试用点和线设计出能转许多圆圈的陀螺
1.出示陀螺面上有点、线的标记的陀螺。交代任务:在2分钟内,尝试用点、线装饰陀螺,让它转出许多圆圈。
评:任务由简入手,清晰明确的要求让孩子跃跃欲试。
2.幼儿人手一陀螺面进行装饰,完成后用火柴棒自制陀螺并旋转。
评:简单的二步骤,让孩子体验到亲身参与的成功感,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3.幼儿展示设计好的陀螺,教师任挑三个请个别幼儿旋转,集体检查验证,如果都成功,任务就算完成。
评:重点从旋转流畅度方面进行集体讲评,既是检查,又是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三、猜猜试试,探索旋转时陀螺上面线条变化与线条排列方式的关系
1.讨论:是不是陀螺上线条越多,旋转出来的圆圈就越多?
(1)出示画有一个点和一根线条的陀螺,引发幼儿猜想能转出几个圆圈,并验证。
评:先猜想,后验证,吸引孩子更投入地探索、验证自己的想法,也理解“科学探索,我们都行”的科学精神。
(2)出示画有5种不同排列方式的陀螺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指导语:如果陀螺上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三条线或者更多,旋转的时候会转出一个圆圈,还是转出几个圆圈呢?
评:探索要求逐步提高,但是有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兴趣浓厚,用层层铺垫将难点巧妙转化,孩子更容易接受。
(3)幼儿四人一组,互相合作玩陀螺,探索、发现并及时记录结果。
指导语:教师给每一桌都准备了这五种陀螺和一张记录表,四个人一组互相合作去试一试,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评:合作玩一玩,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小结:大家记录的结果都一样,1号、2号、3号和4号陀螺转起来后只能看到一个圆圈。看来并不是陀螺上的线越多,转出来的圆圈就越多。圆圈的多少和线条的排列方式有关系。
评:及时小结,能让孩子对先前的探索过程有个梳理。
2.游戏“陀螺挑战赛”,探索用直线装饰陀螺,旋转时却看不到圆圈的方法。
指导语:咦?5号陀螺上也有线条,它转起来怎么就看不到圆圈呢?
评:问题的抛出,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过渡。
幼儿自由猜测后,进行“陀螺挑战赛”。要求:用直线装饰,设计出旋转后却看不到圆圈的陀螺,注意装饰方法要和5号陀螺不一样。本次比赛设冠***三名,亚***五名,其余为季***。制作成功的陀螺将展示在“领奖台”上。
教师出示“领奖台”,幼儿探索操作并展示。
评:“领奖台”的适时给出,激发孩子好胜的积极性,吸引孩子更主动地参与。
小结:原来,用经过圆心或者从圆心出发的直线装饰陀螺,旋转之后是看不到圆圈的。
四、颁发奖品,激发幼儿对陀螺再探索的欲望,活动结束
指导语:其实,陀螺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就藏在你们的奖品里。我们一起出去玩一玩、找一找吧。
评: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获得了奖励,他们的喜悦可想而知。开放性结束语则鼓励孩子:“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活动延伸】
1.科学探索区提供材料,鼓励有兴趣的孩子继续探索。
2.师生共同布置活动室主题墙:好玩的陀螺。
【活动反思】
1.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探索欲望浓厚。
孩子对于陀螺的熟悉度可想而知,以孩子熟悉的生活物品为载体,让孩子感知“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过程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玩一玩、画一画、猜一猜、试一试、赛一赛,逐步推进的环节衔接自然,层层递进,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旋转的陀螺,尝试、讨论、思考、记录、合作、探索。
3.以幼儿为本,科学探索,“我也能行”。
陀螺教案第7篇
一节参加省级优质课竞赛并获奖的大班科学活动《 旋转陀螺》,从设计到实施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丰富的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
《战斗陀螺》动画片让无数孩子如痴如醉,陀螺更成了小朋友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每次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陀螺真好玩”“陀螺为什么能转起来呢?”孩子们到了大班,好奇心不再是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索欲望也越来越强,他们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概括、总结能力。基于这些因素,也怀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就诞生了科学活动《旋转陀螺》的设计意***。
二、可操作性材料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兴趣的桥梁
片段一:
活动目标:通过探索,知道陀螺能够更好地转起来的基本原理:找准中心点(牙签应在圆片的中心位置、降低重心圆片应在牙签的中下方,用力要适中),这样就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圆片和牙签,做起了简易陀螺,陀螺很快就做好了,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了起来,可有的怎么也转不稳。“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转不稳呢?”“老师,为什么我的陀螺只转了一会儿呢?”很快,他们就向教师求助了。
显然,有的小朋友的牙签没插在圆片的中心位置,有的小朋友的圆片在牙签的上端,有的小朋友用力的方法不对……教师笑着看着他们,并没有告诉他们结果,而是让他们拿着自己的陀螺去和别人的比一比。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比较、询问,知道了陀螺能更好地转起来的基本原理。
片段二:
活动目标:通过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都给做成陀螺转起来,而且陀螺在转动时中间都会呈现圆形这一现象。
一幼儿把圆片折成了半圆形,做了一个简易陀螺。
幼儿:老师,我做了一个半圆形的陀螺。
老师:能转起来吗?
幼儿:能!
老师:是不是不同形状的纸片都能做成陀螺转起来呢?
“能”、“不能”,学生很快分成了两派,那么,为什么能,又为什么不能呢?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
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只有试试才知道。
接着,教师就给幼儿提供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五角星形等各种形状的纸片。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各种形状的纸片都能做成陀螺转动起来,而且陀螺在转动时中间都会呈现圆形这一现象。
评析和研究:科学活动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作为教师,如何支持、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兴趣,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使之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显得至关重要。
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地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与幼儿自己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这样才能使幼儿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的知识经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纸片和牙签,便于幼儿操作,而且操作材料的投放注重了循序渐进,由一般到特殊,富有挑战性。先是用圆片做陀螺的转盘,牙签做轴,让他们知道了陀螺能够更好地转起来的基本原理。接着,根据一幼儿的发现投放了各种形状的纸片,这样让幼儿觉得活动的奥秘很多,有挑战性,可以继续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逐步达到教育目的。
三、机智的问题策略是鼓励幼儿多维度思考、探究、发现的导航仪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充分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望,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是否善于进行机智地提问。有效的提问,可以由浅入深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兴趣。教师的提问是贯穿于幼儿每次活动前、活动过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比如,当一幼儿告诉教师做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陀螺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问:“能转起来吗?是不是不同形状的纸片都能做成陀螺转起来呢?”当幼儿说“能”时,教师并不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应一步一步地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引导其将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同时,还要鼓励他们从多维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可以尝试一下,从而使之在充分感知探究操作后自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开放引领是幼儿不断探究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