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篇1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语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自我体验和积累运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
1.注重语言的积累
第一,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教材很注重学生对喜欢的文段的摘抄、背诵。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可是教材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背诵积累,这样的文章很多,开学伊始,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在通览教材基础上对照《新课程标准》《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整理出本学期要求学生背诵积累的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第二,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次,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经常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外书籍,然后做适当的摘抄,也可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此时,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自然就会和珍惜时间的名人找差距,自然就会将上课前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更加强化了时间意识。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积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第三,注重读的训练,加强积累。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朗读比赛,由校领导、骨干、组长担当评委,有时采取班级初赛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复赛的形式,有时也采取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这样的比赛,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落实在每篇课文上,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落实在每一自然段上。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并将书中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口语的一部分。
2.注重语言的运用
第一,课内迁移。例如,三年级《翠鸟》一课,“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教完本课,学生仿照这种表达方法写小动物——企鹅。学生看着企鹅,有话可说,对照《翠鸟》,有法可学,自然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学校要求每单元至少进行一次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这样的学习方法,外用学法,内化吸收,为己所用,为学生的习作搭建了平台,打好向课外发展的底色。
第二,课外运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语文教学要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的场所。通过社会调查、制定活动计划、撰写调查报告、网上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招一式,点点入心,使学生从中学会办事,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二 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加强积累运用
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中年级“积累运用的研究”在区级科研中立项,它们通过古诗文的积累运用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这些专题,在“连环跟进式”的“课例研究”中探讨研究,“连环跟进式”(也就是通过集体备课一个案例多人上,连环递进,最终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三年级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由组长上引路课,针对课上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再由组内教师再上,再评议、修改,最后达成共识:第一课时语言积累训练: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的同时,感悟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进行语言积累;第二课时读写结合训练: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欣赏妙词佳句的基础上学习文中“先写荷花的姿态,再写作者的想象的表达方法”,写学校门口的樱花,最后选一名教师做完美展示。经过四年的实践研究,教师的观念、行为在转变,教师树立了积累运用意识,明确了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研究能力、驾驭教材能力也得到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各种体裁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行为操作设计。
三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加强积累运用
积累与运用篇2
(上杭县珊瑚中心小学( 福建省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福建上杭364225)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通过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学习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致力所在。然而,小学生习作教学质量的严重滞后,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习作素材的积累与利用一直处于盲目与无序状态。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从实践层面看:教师们都知道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对提高其习作效率的重要价值,但具体到指导如何进行积累时则多是“天女散花”,宽泛繁杂,看似面面俱到,五彩缤纷,到得用时学生却因眼花缭乱,不知采用哪一朵而茫然失措。从理论层面看:无论是教育杂志还是其他媒体,研究该让学生积累什么,如何积累者众;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和利用”者寡。这种“泛积累”现象,就人的往后发展而言不无裨益,但在小学阶段却客观造成了积累与运用的“两张皮”效应。它不仅无益于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客观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局。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者疏忽了小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忘却了“强化积累是途径,有效利用积累才是目的”这一基本常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后发现: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范围变动不大,习作要求则呈螺旋式渐次提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决定花大力气进行以“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与利用”为课题的研究。该研究旨在促成学生逐步养成依照一定的目标指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以实现高效利用平时所积素材直接为习作服务之目的,并借此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选材成文的能力,使“磨刀不误砍柴工”成为现实。
经过一段艰苦的探索,我们摸出了一些门道,这就是:
一、为师把握“一杆秤” 有“的”放矢方有为
我们知道:素材是指以观察、体验和感受等方式,从现实生活中直接搜集到的、尚未加工和提炼的感性的、原始性材料,自身具有朴素性、原始性和客观性。而儿童思想单纯,观察的专注性和广泛性,体验和感受的敏锐性和深刻性都较成人差,吸纳和贮存外部信息的能力尚未形成。要他们在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从纷繁复杂的天地万象中搜寻习作素材,哪怕教者花再大力气指导,也于事无补。其结果只能让学生因为“满天繁星不知哪一颗属于自己”而放弃习作素材的搜集,走入随意应付习作的怪圈。这种“十个指头按十只跳蚤”的指导方法,只能造成“面面俱到,一面难到”的结局。由此,我们认定:指导学生有效积累习作素材,是习作教学成功的首要一环。
然而,有效积累习作素材,涉及到积累素材的目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写作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收集材料,选材组材,组织语言,修改字句是写作的一般能力。而收集材料则是写作的一般能力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头等工程,也正是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致力之所在。
从大量深入的调查得知:在小学阶段开展“泛积累”的学习活动,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习作素材的积极性,反倒会使学生更加厌恶习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对所任学段,尤其是所任年级的整册及各组教材的习作目标和内容不能了然于胸。认识的模糊必然导致指导的盲目。为了纠正这一积弊,我们反复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明确第一学段主要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则强调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要达到的要求才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自己所任年级整册及其中各组教材的习作要求。这样,教者自己心里有了“一杆秤”,教学行为便能做到有的放矢,“由点连线,由线成面”地对学生如何搜集积累习作素材也就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蓄材给予“一盏灯” 明标导航善采撷
教师自己熟知教材的习作训练目标和要求之后,必须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读及“口语交际”和“习作”提示这些助教材料,尤其是导读,它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获取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调整生活视角,有效搜集习作素材指明了行动方向。如有关“父母的爱”这一主题的导语会有这样的提示:留意父母亲的言行举止,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言语,也许是一次表情变化,也许是一个轻柔的动作,都在表达爱,传递爱。六上“走近鲁迅”这组则提示我们“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六下第二组导读却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些提示语,有如浩瀚大海中的灯塔,为学生克服“盲目、随意、无序”的高耗低效的搜集习作素材的行为起了极好的导航作用。为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导读”内容,明确搜集本组习作素材的指向,并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心存观察兴趣,怀揣“选美之心”,从课堂文本到课后阅读,从校内活动到校外生活,扩大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心、时时思考、随机记录,从而实现有效积累习作素材之目的。如此而行,学生不仅没有了无所适从的窘迫,采撷习作素材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航道明确”而使压力大大减轻,且在单元习作时有效利用素材也有了清晰的方向,取材、选材的坡度便明显降低。这样,便为激发自主“聚材”、“用材”兴趣,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的习作目标奠定了心理和行动基础。
三、用材授予“一套术” 联、汇、比、选,用中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之后,如何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善于识材、选材,善于提取精华,以以一当十的典型材料使习作出彩,是习作指导的关键环节。
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通过回忆教者自己的成功经验,深入了解课文作者的成文背景,归纳出一套易于学生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相机授予他们,实验证明运用这套方法,可达到高效利用素材的预期效果。
我们知道:素材通常分为生活素材和文字素材。而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原始材料,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使原材料变成符合文章需要的有效之材。而根据两种素材的不同特点,我们宜授予不同的提取素材和利用素材的方法。
生活“素材”,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每次习作需要,有目的地集中、提炼、加工使之成为“题材”。为了实现“素材”到“题材”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领会本组习作要求后,采用以下四步法有序进行,实践证明,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步:联。启发学生敞开记忆闸门,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像过电影似的从过去的岁月里追寻相应素材,之后,再以主体的身份,依着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从所搜集到的材料中,去筛选、评判,用心去体验与感悟这些素材,将其内化为自己理解并接受的资料,从而把握素材,收集起符合本组习作要求的“题材”来。
第二步:汇。将自己整理出的符合本组习作要求的“题材”与同学遴选出的“题材”汇集起来,在广泛交流中吸纳相关有益信息,以收到“纳百川而成江海”之效,“胸藏万汇凭吞吐”之功。
第三步:比。这是有效利用习作素材的重要抓手。有道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汇聚相关“题材”之后,教者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习作题目或要求中的
关键词 语,首先通过自行把占有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筛选出最切题意,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习作素材,再与他人所选素材作细致比较,深化交流、深入辨析,进一步了解自己所摄取的素材。
第四步:选。即通过反复比较之后,教者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突显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出发,选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素材,尤其要选择既符合该次习作要求,自己又容易把握的素材,这样才有望写出“真实与特色相结合”的个性化习作。
文字材料通常有别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素材,尤其是文本,多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情感,交流表达,培养语感的运用价值极高的素材。阅读课上借助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文本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是促成学生独具慧眼,准确、迅速地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素材的积累中选择那些贴切、典型和新鲜的材料,利用和借鉴文本作者的语言、成文方法,启迪自己的习作思路、点燃创新火花,打造符合单元习作要求之佳作的省时高效的重要途径。
为了高效度利用文本这一习作素材库和学生根据单元习作指向所采撷到的优文佳作,教学中,在让学生明白习作要求后,在习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遵循“有效引用,适度模仿,力求创新”的原则,使所选生活素材与文字材料致密结合。这样,不仅减缓了成文的坡度,提升了成文的速度,而且使习作在真实的基础上,变得既生动又有文采。其法如下:
1.直用其句。即诱导学生直接把从经典文本里抄录或背下的优词佳句引来为我所用。如以“成功了”为题习作时,教者事先让学生背诵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杨万里的《小池 》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等古诗句,并着意引导他们恰当的运用其中的诗句。于是便有了以下的精彩文句:
张敏的习作在终于在县里获了奖。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她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她自己却说“我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我要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校运动会上,胡昊一举刷新了我校跳远记录,校长高兴地说;“今天,胡昊同学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只要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一定会创造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精彩来!”
2.沿用其格。即借助课文或其他美文的不同句式和构段谋篇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容。
如让学生沿用“首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有序地组织文字;区别“总——分——总”和“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文特点后分别练习写作;用“回忆式”、“强调式”“诗句、歌词直引式”开头、结尾等,都是易于见效的方法。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桂林山水》后,让学生仿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写自己的所见。一位学生选择自己看舅舅的鸭场时记下的素材加以整理,便写出了以下佳句:
这里的鸭子真多呀,菜鸭蛋鸭,各色各样,放眼望去,满目皆鸭,像是给宽阔的池塘铺上了随风拂动的多色巨毯;这里的鸭子真乖呀,进棚进食,菜鸭蛋鸭自动分群,像是有谁在无声指挥;这里的鸭子真灵呀,电铃一响,全都争着挤向料槽,伸长脖子觅食。
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者若能有意让学生从中体会“触景生疑——分述故事——点题释疑”的行文方式和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习作方法,在本组习作时再加以点拨,学生们仿其格,从自己搜集的生活素材中选择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小伙伴的特点,就可以做到有“形”有“骨”,有“血”有“肉”了。
3.活用其情。引导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典语言生成的背景和表达的感情与自己习作中的情境和心态相比照,而后依据习作需要将经典语言中的相关词语稍作改动,从而创造出“为我所用”“表我心境”的佳句或佳作来。如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写同学之间的友谊时,可活化为“汀江河水长千里,不及同窗手足情”;在叙述师生情义时,则可脱体为“紫金山巅高千丈,不及恩师待我情”。如此切题化用,不仅是文采增色,而且能极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积累与运用篇3
【关键词】立体学习;知识积累;运用;学习过程
中***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27-01
随着外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作为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特征就是教学过程交际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理查兹和罗杰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观点、设计和步骤组合成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观点指语言的理论学习,即理论基础;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师生参与和教学材料的作用;步骤指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技巧。理性教学的核心要点是: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系统化传授语言知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注意母语的迁移作用。感性教学的核心要点是:重视培养运用能力,从实用主义出发确定学习目标,强调教学过程直观性、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实践性、原则性强。
然而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为了适应中、高考的要求,学校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单方面地一味传授所谓知识信息,结果产生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中国,教育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种僵化的知识,而不能活学活用,自然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提高的能力。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注重知识传播的立体式和发展式,强调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获得知识,且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展的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决高低。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自学力、应用力和创新力。然而,他们却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具有强劲的后续发展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探究如何权衡这两种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双向发展。
立体教学法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师生都是主动者。通过这种直观式、感官性强的立体教学法,使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实践,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口腔训练密不可分。教师要在语音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每个音素的口腔位置,注意连读、弱读、爆破的发音方法等,并通过不断进行示范模仿、对比,纠正,最终形成有效的口腔习惯,说出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好学、知学,乐学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行绕口令比赛等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用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中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和环境维连成一条纽带。
此外,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然掌握英语的学习机会。一个浓厚的英语气氛,能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交流、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此外,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所以,在学校里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例如:供学生学习的开放活动室;创设充满异国氛围的校园环境,如:英语廊、英语角等;经常创办角色扮演、舞台剧等英语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筛选有关信息,抓住关键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从而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为自己的材料并加以运用。学生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作出自我定位。今天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和书本。学生能够从学校外的传播媒体中不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这便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交互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互动中,实现平等民主的参与和合作。并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立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使能力得到全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等.外语教育语言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积累与运用篇4
然而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为了适应中、高考的要求,学校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单方面地一味传授所谓知识信息,结果产生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中国,教育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种僵化的知识,而不能活学活用,自然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提高的能力。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注重知识传播的立体式和发展式,强调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获得知识,且十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发展的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决高低。他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自学力、应用力和创新力。然而,他们却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具有强劲的后续发展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探究如何权衡这两种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双向发展。
立体教学法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师生都是主动者。通过这种直观式、感官性强的立体教学法,使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英语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实践,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口腔训练密不可分。教师要在语音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每个音素的口腔位置,注意连读、弱读、爆破的发音方法等,并通过不断进行示范模仿、对比,纠正,最终形成有效的口腔习惯,说出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好学、知学,乐学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行绕口令比赛等来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用英语教学,把英语教学中的三要素,即主体、客体和环境维连成一条纽带。
此外,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然掌握英语的学习机会。一个浓厚的英语气氛,能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有助于学生养成用英语交流、思维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此外,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所以,在学校里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例如:供学生学习的开放活动室;创设充满异国氛围的校园环境,如:英语廊、英语角等;经常创办角色扮演、舞台剧等英语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学会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筛选有关信息,抓住关键词,了解作者的写作意***,从而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为自己的材料并加以运用。学生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作出自我定位。今天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和书本。学生能够从学校外的传播媒体中不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这便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交互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互动中,实现平等民主的参与和合作。并最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积累与运用篇5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一个个古代先贤,面临苦难时毫不低头逃避,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历史的风尘永远也遮盖不了它们!
多项解读
1.苦难是金。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是的,当苦难来临时,我们需要把它们看成是正常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享受而不是痛苦,看成是挑战而不是退缩,看成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看成是奋起而不是沉沦。这样,我们就会在一次次人生经历中得到历练。
2.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仅如此。
3.意念,往往会让一个人获得成功。
意念是一种心理暗示,它时刻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一种非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动力。做起事来全力以赴,最终一定会达到目标。
4.沉稳。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大事?
《短歌行》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体现曹公心境。一忧“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二忧“求贤不得”。他渴望贤士的到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三忧功业未就。虽然曹操当时已统一了北方,但他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杰出***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多项解读
1.唯才是举。
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正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这一用人***策,才使得其聚集了人才,逐步统一了北方。
2.人应该有远大志向。
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志向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时刻激励着人前进。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获得成功。
3.追求,让生命更辉煌。
尽管生命的形式不同,或如峭壁悬崖上的一株小松,或如茫茫沙漠中的一棵胡杨,或如天宇中一闪而过的流星……但一切的生命都在追求中涅。我们要让生命在灰烬中重生,变得更加完美。
《陈情表》
李密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4岁时,其母在娘家哥哥的逼迫下改嫁。此后,李密由其祖母抚养。在祖母的教育下,李密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还能写一手好文章。后来,李密在诸葛亮手下当了外交官,经常出使吴国。他凭着超人的机敏和口才,为蜀汉联吴抗曹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后来,即使李密做了高官,也不忘祖母的养育之恩。每逢官府放假,他都赶回家看望祖母。公元263年,蜀汉被魏所灭。李密辞官回家,立志终养祖母,不再出山。后来,司马炎篡位立晋,招贤纳士,曾下诏令,任命李密为太子洗马。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达到在家奉养祖母的目的,李密写了《陈情表》,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想要终养祖母的愿望。作者在《陈情表》中,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身世和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悲惨处境,既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之情,又抒发了孝顺祖母的拳拳之心。
多项解读
1.真情是打动人的法宝。
李密不怕龙颜大怒,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才打动了晋武帝。
2.百善孝为先。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3.懂得感恩。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变成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
4.忠孝不能两全。
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取“忠”而舍“孝”,但李密却选择了取“孝”而舍“忠”。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也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与现代那些为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而把老人独自扔下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5.说话要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
李密说话很注重艺术,他选取了一个最能发挥自己口才的角度,句句表情,处处藏理,情之所至,哀婉动人;理之所在,含而不露。
6.应好好珍惜亲情,善待亲人,学会感恩。
羊有跪***之恩,乌有反哺之意;结草衔环,李密陈情,投桃报李,何处不彰显感恩之心?
7.面对选择,要多一份冷静,少一份浮躁。
面对篡权夺位有虎狼之心的晋武帝,李密的选择稍有差池,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在危难面前,仍能沉着冷静,最终使自己化险为夷。
8.顾小家者才能爱大家,自己的小家照顾好了,才有精力去帮助别人,忠于国家。
在两难的选择之间,李密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
《孔雀东南飞》
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子刘兰芝,因被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但她的家人逼迫她,让她与太守成亲,她誓死不从,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多项解读
1.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21世纪的今天,封建家长式的独裁可能极少,但是也有一些家长越俎代庖,使得子女变成了没有主见,没有自理能力的“废人”。这同样会阻碍他们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
2.以尊严承受苦难。
刘兰芝被赶回娘家,却清早起来“严妆”,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向小姑交代家中事务;面对兄长的逼迫,她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也许她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她表现出的尊严足以战胜所有苦难。
3.价值与意义。
对于焦刘二人双双殉情的做法,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们的死太不值得。难道他们的死就真的没有意义吗?诗歌最后写道“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人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婚姻的道路。
《谏太宗十思疏》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
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殁,吾失一镜矣。”
多项解读
1.为***者,在其位应谋其***。
不畏权势,敢于说真话,敢于为民请命,才是人民的好公仆。
2.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伯乐。
我们习惯于赞美魏徵,却忘了只有李世民这样的宽容才成就了魏徵,就像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一样。
《项脊轩志》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家族中。他8岁丧母,父亲是一个穷秀才。归有光自幼聪颖过人,可毕生经历坎坷,仕途蹭蹬。乡试连连落第,直到嘉靖十九年35岁时,总算以第二名中举。次年参加会试又名落孙山,直到60岁时,他第九次参加会试,才中进士。对于承担光耀门楣重任的封建士子而言,归有光生活的重心无疑是“学而优则仕”。从束发至花甲,在这近50年的漫长科举跋涉中,他少年丧祖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成长之际猝然离世,“科举”已成了归有光人生最重要也是最难忘的部分。《项脊轩志》叙写轩中读书之乐,祖母亲至轩中探视苦读孙子,妻子时至轩中与夫君共勉,自己埋头静读。这些往事,都与“科举”有关。
多项解读
1.拼搏。
顽强的拼搏精神让归有光最终实现了祖母的愿望,实现了光大归氏家族的宏伟壮志。
2.坚持。
坚忍不拔是成功的必要因素。若一两次失败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可能明代文坛上也就没有“归有光”这个名字了。
积累与运用篇6
高岚乡是分宜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离分宜县城有34公里路程,而钟贺生1978年参加工作的学校又是高岚乡最偏远的村小之一――盆溪小学。
十年前,盆溪小学的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教育教学质量总是排在全乡的末尾。钟贺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盆溪教育事业的现状。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他白天认真上课,虚心向别人请教,晚上钻研教材,学习业务知识,经常加班到12点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教师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劲头也更足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大有起色。
从2009年开始,盆溪小学就只剩下钟贺生一个老师,变成了“一个老师的学校”。每天天刚亮,他就起床,打开校门,打扫校园卫生,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上课时间他一人担任“全科教师”,一人教一、二年级所有的课程;中午他陪着学生们吃饭;课后为孩子们辅导功课、陪孩子们开展课外活动,每逢雨雪天他还要送孩子们回家;晚上抓紧时间批改作业,备课到深夜。虽然他饱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为教育事业的付出却从未间断过。
素材解读
38年风雨征程,钟贺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那片“三尺讲堂”,守护着盆溪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执着着自己珍爱一生的事业,穷尽自己半生的精力托举起一批又一批来自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希望。
适用话题
坚守、托起希望、付出
吴声清:
不让一个贫困留守孩子失学
2008年,吴声清放弃交通条件较好的尚重镇东风小学,主动申请到该镇最边远、最落后的双联小学担任校长。
对于在校读书的留守学生,吴声清一一登记,实行就读跟踪。为了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安心外出打工挣钱,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吴声清对家长承诺:“你们放心出去吧!有我在,你们的孩子不会饿着、不会冻着、也不会逃学。”他不断与外界的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联系,为学生联系吃的、穿的、住的,保障了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他又联系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电视、电话、***书、玩具等物资,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让学生可以尽情地玩,还可以打免费亲情电话,随时与父母电话交流。
许多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从双联小学毕业之后,因为到高一级学校读书需要更多的钱,家里经济困难想让孩子放弃学业,但是孩子们又很想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吴声清总是积极与外界联系找帮扶结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没有让一个留守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素材解读
吴声清自动请缨来到双联小学当校长。为了让留守学生不失学,他积极联系爱心人士,改善了双联小学的办学条件,也帮助不少学子完成了学业。
适用话题
帮助、留守、价值
夏海鸥:山村里飞翔的海鸥
为了让学生享受多媒体教学,夏海鸥自掏腰包买投影仪、多媒体音箱、电视机等,还借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率先在衡南山区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电视机做显示器不清晰,他又买了投影仪和幕布。
“***片、声音、视频能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官,全心投入课堂,还能开阔视野长见识。”有人说他傻,但他觉得这钱花得值。
QQ空间有夏海鸥上历史课的视频。历史知识擂台赛,擂台上的同学瞪大眼睛,抢着拍桌答题,台下一阵阵掌声。
夏海鸥的点子多:超级演说家、***事化训练、超级英雄群英会、挑战主持人……每一次他都热情满满地示范,推动学生去挑战。
他设置的奖项多,办公室总有小奖品,笔记本、笔、字典,奖品虽小,收效却不小。
“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各自的特色,在班级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就感。”夏海鸥说。
在家长们心中,夏海鸥是“最令人放心的班主任”。
素材解读
夏海鸥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喝着湘水,沐浴着湘韵,在父辈的影响下,扎根山区教育,以高洁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的关爱精神,哺育桃李,在贫困边远山区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
适用话题
青春、自强不息、创新、教育方式
邱玉君:
含辛茹苦,以教书育人为首务
邱玉君自2011年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马头山村义杖子小学义务支教,曾先后在义杖子小学担任三年级、四年级、一年级班主任、五年级班主任,后来又到更偏远、大山里面的牛洞子村小学任四年级班主任。
在2012年2月26日从鞍山返回学校(新学期开学)途中遇车祸,肋骨骨折的情况下,邱玉君不顾个人安危,忍剧痛先把资助学生的书本文具、体育用品等送到学校。为不耽误学生,邱玉君坚持不住院,只休息一周就继续为学生们上课,痛得实在坚持不住就靠着墙为学生讲课,学生和家长感动得落泪。
义务支教以来,邱玉君不要一分钱的工资和补助,其所有的费用均自掏腰包,并把省吃俭用节省的每一分钱都资助了山村的贫困学生。邱玉君自己以及亲友、以前的同事、联系的爱心单位(团体)、爱心人士等累计捐助现金20余万元,衣服近9吨,书本文具、体育用品等折合3万余元,课桌椅170套……邱玉君还利用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走访过300余个学生家庭,每次走访还要带去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或学费……
素材解读
义务支教以来,邱玉君为了给边远山村的孩子们一个山外的梦,以教书育人为首务,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一直工作在教书育人第一线。邱玉君工作上虚心、认真、敬业,把山村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给予了山村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适用话题
义务、爱心、奉献、传递梦想
朱光俊:农村教育的守望者
2003年,在果宝小学当了10年校长的朱光俊,再也不能容忍对于破旧不堪的校舍只是修修补补。在没有得到上级***门任何批示的情况下,他决定联名贷款办学,决心变卖自己的房屋、土地和他母亲的寿材,除了请学校教师帮忙贷款以外,甚至还把女儿出嫁的彩礼钱也投入到学校建设中。
学校的环境明显改善了,但朱光俊和学校的老师们身上背负起将近百万的债务。面对领导和公众的质疑,朱光俊用近乎呐喊的语调说,“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果宝小学办成一流的村级小学,我们要办出毕节地区无人能比的学校!”
2010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宇虹倡导她的博士学生,每两人一组,轮流走进果宝小学支教。2011年底,大方县***府决定在以前年度结余的教育经费中划拨186万元,解决果宝小学的债务问题。当有人问到他办学的辛酸时,他兴高采烈地说:“我做的是价值生意,不会亏本的。”
素材解读
朱光俊对***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对师生无私关爱,不仅受到全校师生的拥戴、家长的赞誉,同时还得到各级领导、同行的好评,朱光俊自己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乡村教育的奇迹。
适用话题
奇迹、守望、赞誉、无私
张家嵩:轮椅上的教育梦
1992年的一天,年仅23岁的张家嵩在一次家访的过程中不慎摔伤,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胸椎压缩性粉碎骨折,从而导致截瘫。病休期间,张家嵩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他班上的学生流失严重,他立即托人带信给学校领导,要求返回学校继续上课。从此,张家嵩开始了与轮椅为伴的教学生涯。
张家嵩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该怎么写板书。没有板书的课堂是残缺的课堂,可张家嵩站不起来,该怎么办呢?他苦苦思索着,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成绩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轮流当他的“小助教”。这样,每次备课时,他只需要将板书的内容先写在一张张纸条上,等上课时,再由值日的“小助教”将板书内容写到黑板上。但这样的板书方式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张家嵩常常在课堂上遭遇“危险”:有时候,为了演示例题或纠正学生的错误,他用一只手撑着拐杖,另一只手在黑板上吃力书写,由于失去双拐的平衡作用,身体总是不停地晃动,目睹此情此景,学生们无不为之感动;有时候张家嵩讲得太投入,站得太久,脚一抽筋摔倒在讲台上,学生们赶紧扶他起来。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他强装笑容对学生说:“没事,没事!”
张家嵩的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板书问题,也让他对上好课充满了信心,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素材解读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梦想因奋斗而美丽。轮椅上的张家嵩,怀揣美好的教育梦想,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行走在坎坷而又坚实的人生路上。
适用话题
梦想、奋斗、身残志坚、人生路
卢梅:摩托车上的女园丁
群益小学位于贵州省大方县三元乡群丰村,四周大山环绕,距离最近的大方县安乐乡,也有20余公里。这条坑坑洼洼的通村公路上,落满了山崖上滚落的碎沙石,就是走惯了山路的村民,来回一趟,也得要花3个多小时。然而,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却有一位女特岗教师,她每天骑辆高架摩托车,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往返。她就是卢梅。
“我们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遗弃儿童和孤儿。”卢梅说,这里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些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工作中,卢梅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生活上,她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让这群可怜的孩子感受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爱。除此之外,卢梅还充分运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还有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她还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唱歌、绘画。渐渐地,卢梅与学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学生也把她当作好姐姐。“时间相处久了,学生有什么心事和困惑都愿意给我说。看到他们的变化以及对学习的态度,我感到很自豪。”
素材解读
教育是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我们相信这位被人们誉为“摩托车上的女园丁”通过不懈努力,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会让青春照亮学生的光明之路!
适用话题
成长、责任、薪火相传
陈祯富:三尺讲台竞风流
陈祯富从来不将学习差的学生称作“差生”,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潜能生”。他说,学习不好的孩子仅仅是学习方面出了问题,其他方面也许比别人优秀。每接一届新学生,他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设置多种“作业套餐”,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的“知性”,让他的学生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学生。哪位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了,他都会尽心尽力帮助。翁双平、翁双英姐妹是他的学生,因父亲长年外出,她们与爷爷一同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她们性格内向,经常迟到,常因一点小事就想不开。看到这一切,陈老师没有因她们违反纪律而训斥她们,而是与她们促膝谈心,经常放弃休息时间给她们补缺补漏……得到了温暖的姐妹俩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并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素材解读
面对成绩和荣誉,陈祯富坦言,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有一副担子,一头担着义务,一头担当责任。他还说:他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在崇尚师德的今天,我们需要他的这份纯真,更祈盼这种由纯真带来人性的升华!
积累与运用篇7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
。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
。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
(4)
,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
(6)山下兰芽短浸溪,
。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
(9)洛阳亲友如相问,
。
(10)月出惊山鸟,
。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杨万里
欧阳修
C.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D.曾巩
王安石
杨万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和
。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
、
、
、
、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
)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
)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
)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
)
(4)非然也。
(
)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清
咬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1)一
万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九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春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积累与运用篇8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三层次 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积累与运用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语言积累 教学方法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不够;对于时常用到的母语积累都掌握不够,就如同学生说着一嘴蹩脚的英语的同时,母语水平也不怎么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于实际生活中和文学创作中需要用到的一些词语积累量特别少,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文字不认识,一部分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以及词语的发音受到综合方面的影响而不会等。
对于上述情况产生的原因,笔者归结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积累的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依旧比较单一。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于初中学生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抄写、背诵的方式,让学生不断重复以此加强对于语文中要求掌握的语言积累,但是互联网时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死记硬背可以说已经过时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更多通过现代化的媒介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学生接触到很多语言学习内容,对于他们语言积累的体系建立造成困扰,比如一些网络词语“么么哒”、“给力”,现在就经常出现在初中作文中和语文运用中。
由上面问题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新时代,初中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结合现在所面对的时代背景,改进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时代下注重对于学生语言积累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提高初中学生对于语言积累的兴趣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生活中人与人的普通交流,在媒介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更大;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运用,语言本身的演变和发展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现在,初中学生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发生了以下转变:其一,接触到语文的面更广,初中学生在以前的语言积累中,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两个主要环境,通过与人的沟通中,学习到生活中一些语言的积累,现在他们可以快速地从网络媒体中接触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其二,网络语言运用越来越多,由于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上推崇简单、快、有趣的风格,很多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反而备受学生的喜欢。在从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上面来说,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渠道,但是对于语言的正常使用就起到了负面作用,特别是对于语法方面的学习就会使学生苦恼,让学生难以接受。
通过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中语言积累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已经受到初中学生接受和运用;作为一种工具,这对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并不是主导的,但是不难从中发现,学生在语言积累过程中,对于有趣的、简单的、具体的语言更容易接受,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语言积累的教学。例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一些从课文中编剧而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平凡的世界》等;一些对于原文中语言用法比较尊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一般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固定词语的掌握和运用,比如一些成语、谚语、俗语的掌握运用,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典故的掌握,往往语文教学中很多成语与词语的由来都是通过典故和故事的形式开展的。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这两个方面的语言积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加适合学生运用的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语言积累应当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动力的关键,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才是积累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多扩大他们对于词语运用的空间,比如在课堂上采用一些互动性强的讲课方式,进行一些课堂的研究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和作文写作比赛;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进行一些话剧舞剧的表演;通过一些运用性强的方式,其实能够更好地达到词语积累的效果。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等诗歌均适合学生朗诵,通过学生的朗诵准备,以及自己领悟其中诗句的具体含义,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
3.加强对于学生生活环境中语言积累的引导
对于语言运用最多的地方就是平时生活,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初中学生需要注重平时生活中词语的积累,但是需要有着明确的是非判断观。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会接触到大量语言,在获得很多词语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学生正确地选择运用,比如一些不文明的语句,一些词语的不同使用的场合都需要学生注意。一方面是网络环境下初中学生接触到网络的机会增多,对于网络术语的积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初中语文阶段作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体系的重要阶段,却不能受到一些网络用语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
老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解一些词语的使用场合,一些不当词语的用法,提倡文明的语言用法,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进时代的步伐,对于一些网络用语的掌握也需要研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引导。比如在网络用语中像“美眉”、“神马”等词语很多都是采用错别字或者谐音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那么学生在接触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词语的由来是怎样,让学生通过网络的用语进行语言积累。
综上所述,初中教学中的语言积累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运用和辨别词语的空间,通过更多有趣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
参考文献:
[1]杨建坤.积累,从点滴开始[J].青苹果,2011(07).
积累与运用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言积累小学语文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和语言交流中会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没词可用的尴尬情形。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读得少、记得少。这正应了那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话。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课外多读点,多积累些,并坚持不舍,这样时间一长,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鼓励学生、创设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经常光顾***书馆、阅览室、报廊、报架,介绍推荐优秀书报杂志供学生订阅,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一些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等。现实不断的告诉我们,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常常是那些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的人;许多文字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在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强调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三、以课堂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主渠道。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课文的内容、情节。在教学中,往往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往往采用“一问一答”式的方法,过于追求有关问题的解答,而忽视了语言的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积累及其运用。其实,课文无非是创设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来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因此,我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通过加大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
四、以校园为载体,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充分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将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系统化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除了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发展学生的语言外,还十分注重利用校园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比如,利用学校***书阅览室,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举行手抄报展,摘录好句子、好段落,写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受等等,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中进行展评;利用班会活动或少先队活动等,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像读书读报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经常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时甚至进行问题答辩等;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组织学生出板报,收集板报内容,设计板报格式,书写板报文字等。
五、 以社会、家庭为载体,拓展学生的语言体系。
学生的语言积累目的在于实践应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的语言,要在社会和家庭的实践中去运用,去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当中丰富的语言也有利于学生语言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以,要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就必须把学生引入社会、引入家庭,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只是课本当中的,或与课本关系十分密切的内容,而没有注意把语言训练延伸到课外去。在教学中,我常把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到社会、家庭之中,让学生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与家庭中的长辈、兄弟姐妹相互交往,进行语言交流,情感沟通,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比如:结合少先队活动经常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到农民当中,深入到工人当中,深入到机关干部当中,调查一些社会发展情况,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情况。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布置学生把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聆听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与要求;开展“小记者在行动”活动;教爸爸、妈妈学习普通话等等。
六、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还要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如此也就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