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1篇
一、生产任务完成情况
2014年,我带领生产部干部员工团结协作,齐心协力,认真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生产任务,生产运行正常,无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完成XXX台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任务。
二、全年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凝聚力
2014年,我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开展国情、厂情教育,培养员工的感恩心。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生产部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治觉悟,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岗位,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二)加强设备管理,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设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于完成生产任务,提高柴油发电机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我切实加强设备管理,一是教育员工要爱惜设备,按操作要领使用设备,精心维护设备,保持设备的完好率和正常运行。二是开展设备使用、保养辅导,利用晨会、班会等方式对员工进行辅导,使他们懂设备结构,懂设备检查的作用及方法,懂设备的维护保养,懂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使用好设备,保养好设备,稳定设备功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满足生产需要。
(三)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我知道我们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质量上不去,返工较多。所以,我作为生产部经理,特别注重质量,为此把产品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提高每个员工质量意识,认识产品标准和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的影响。我从抓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做起,在生产过程中牢记“质量是生命,生产保质量”的思想,坚决杜绝质量事故。开展质量问题“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制定质量问题排查整治和督促检查方案,针对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特点,明确质量工作责任、目标、任务、内容和监督检查措施,落实质量排查、登记、整治、督办、验收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到质量排查彻底、督促检查到位、整治责任明确、跟踪督办有力。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整治质量问题,防止出现质量事故,确保柴油发电机组质量合格,增强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信誉,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也给员工带来实在的利益。
(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生产安全
2014年,我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树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确保生产安全。具体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全体干部员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思想氛围,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二是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并确保有效执行。我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把安全贯串于生产全过程,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三是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我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对新工艺、新设备的操作使用以及近期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提高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确保生产安全。四是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每个员工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时刻铭记于心,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共同维护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
(五)加强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14年,我加强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管理,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教育员工要珍惜水电资源,珍惜生产材料,做到用水节约,杜绝“跑、冒、滴、漏”,不开长明灯、无人扇。对生产材料,不乱丢乱放,做到精打细算、充分利用。通过实际具体工作,树立节约意识,为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与贡献。
三、存在的不足问题
2014年,我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岗位员工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不够,管理人员的拓展思维欠缺,成本节约观念淡薄,存在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二是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提高产品质量上措施不够,遵守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方面有欠缺,需要继续加强。
四、2015年工作计划
(一)坚定信心,提高产品质量
2015年,我要坚定信心,重点抓好产品质量,认真检查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落实整改措施,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柴油发电机组的质量。
(二)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我要加强对员工工作业务技能与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员工的战斗力和工作执行力,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注重安全,确保安全生产不出事故
我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力度,加强对设备的使用、保养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与检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力争实现无安全事故。
(四)加强管理,继续做好降本增效工作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2篇
随着公司的创精益班组活动开展,班组认真学习精益班组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方策和质量信得过内容制定了创优的活动计划并细化逐月进行实施。
一、现场5S与物流
1、现场提升
全年班组按照5S管理的要求,持续不断的对现场进行改善和提升。
①班组现场围板由于流动性大,不易控制,为此,班组全月利用业余时间每月至少2次以上的整顿现场;
②制作各种适宜的标语,美化现场环境;
③实施班组管理板的更新,更具实效性;
④根据物料的使用性质不同,对现场所有物品进行定置,编写了5S模板;
⑤合成线操作区无明确范围,外单位人员易走进操作区,影响组员操作和现场安全,因此,画定操作区域,设定明显标识。
2、物流与产能提升
①2004年,班组围绕生产能力提升,首先对工位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原3个各工位细化为4个工位,对生产现场物流进行了改善,随着品种的变换,不断对物料定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料的浪费时间,提高了工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拼厢能力已达到当班日产150~160台的目标;
②对班组各工序实施了动作研究,降低动作浪费,年提高生产能力约3000台; 二、成本控制与改善
1、成本管理改善
一对各项成本指标进行了修订。为了让成本更具可控化,班组将成本指标分解到个人,让组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建立了成本目视管理看板,实施岗位成本投入产出报表。
二制定了全年降耗减废计划,对前板防划伤、废销再利用及跑、冒、滴、漏进行了改善和整治。
三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对领料单回收进行了改善,根据班组标准件、小附件品种较多的现象,为了规范管理,对每一个品种进行产品标识标注。
2、消耗控制 对在产品,班组实行岗位责任制,填报投入产出报表,每周对库存数字和实物进行抽验.
3、工作改善
班组全年提出工作改善94条,经班组筛选有52条认可上报,实施47项,有效改善实施率90.4%,人均提交改善6条,参与率100%。
三、产品质量与工艺管理
1、质量管理
①班组ISO9000体系符合率100%,WSL达标无不合格项目。
②一年来,班组不断加强岗位自控建设,达到缺陷件有标识,建立缺陷信息反馈机制,严格执行“三自一控”,信息基本能够反馈到班组质量员和班长处。
③全年共实现QC成果4个,获厂评比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
④全年无批量性或重大质量质量事故发生。
⑤不断深入SPC在过程管理中的运用,依靠数据了解现象,为解决质量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SPC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开展“工序诊断”活动。
⑥修订顾客链结构***及承诺,坚持每月一次顾客链走访和一次质量(工艺、案例)教育。
2、工艺管理
①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在技术科的安排下,更换了工艺作业指导卡。
②班组明晰工艺流程,开展工序间质量承诺和服务活动。
③建立岗位作业报表制度,深入反馈生产线上的问题。
④班组根据工艺要求,自主编写了《标准作业指导书》。
四、安全生产与设备维护
1、安全管理
班组在不断巩固“特安评”成果的基础上,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班组全年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上,目的是想以此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班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组员广泛的亲身参与:组织了安全测试、开展了当一天安全员活动、读安全文章、写安全心得、隐患自查互查。坚持每天晨会说安全,班组所有新员工100%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不断创新安全教育艺术。
班组10月份代表公司参加了在黄山举行的集团安全生产优秀班组交流会,并获得“安全生产优秀班组”称号。
2、设备、工装管理
①完成班组所有设备TPM模板的编写并上墙。
②班组设备、工具两次校对性造册。
③为配合生产能力提升,班组与维修班共同设计完成合成线改造。
④完成日常预防性维修和生产线油漆。
⑤完成部分工位器具的改造。
五、组织建设
1、制度完善
围绕精益创建的含盖内容,建立健全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制度文件汇编。设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和信得过内容
2、民主管理
07年,班组推行班委负责制,用团队的智慧进行班组管理。晨会进行“大家谈、再总结”的方法,鼓励人人发表意见,班组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让大家为班组管理想办法出点子。进行了班委工作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各班委见面,提高班委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3、精益推进
班组从7月份开始,进行了精益班组的创建,并取得一定成效。班组实行月度计划、总结制,围绕“精益”二字,在生产、质量、工艺、培训、安全、设备、成本、物流、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改善,取得专业厂评比第一名3次、第二名1次、第三名1次。
准时化生产方面,班组力求信息传递简便化、准确化、扩大化,避免等待、寻找、窝工等浪费现象,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二类车信息看板的建立,使二类车的信息掌控变得准确。
班组在细节行为的管理上加大了考核力度,目的是想纠正如茶杯不摆正、脚下杂物不捡起等本是举手之劳却不愿为之的马虎行为。
六、岗位技能和学习型团队建设
班组按照公司统一组织参加40+4培训和岗位练兵,同时计划实施多能工训练,基本达到计划目标,原班组全能工人数有8人,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从本班调离5人,新进员工6人,班组一段时间操作水平非常欠缺,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目前能够全线操作的组员有6人,占班组人数的43%,已适应了生产的需要。
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5月份,班组建立了学习角,不断自购***书,让组员业余时间翻阅。为了让LT活动开展的更有效,班组数次进行了学习型工具的运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
为了实现公司的各项最新信息能及时让组员了解,用宣传栏的形式适时的广而告之。
七、一年工作反思及下一步打算:
①成本控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浪费现象,需在预警和日常控制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②质量缺陷有反复现象,控制手段有待提高,方法需要改进;
③人员操作技能未能向装配和起重以外工种发展,08年计划培养2名点焊操作人员;
④宣传报道工作不佳,要成立宣传报道组,由专人管理;
⑤班委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要加大民主评议工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暴露出问题。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3篇
随着公司的创精益班组活动开展,班组认真学习精益班组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方策和质量信得过内容制定了创优的活动计划并细化逐月进行实施。
一、现场5S与物流
1、现场提升
全年班组按照5S管理的要求,持续不断的对现场进行改善和提升。
①班组现场围板由于流动性大,不易控制,为此,班组全月利用业余时间每月至少2次以上的整顿现场;
②制作各种适宜的标语,美化现场环境;
③实施班组管理板的更新,更具实效性;
④根据物料的使用性质不同,对现场所有物品进行定置,编写了5S模板;
⑤合成线操作区无明确范围,外单位人员易走进操作区,影响组员操作和现场安全,因此,画定操作区域,设定明显标识。
2、物流与产能提升
①2004年,班组围绕生产能力提升,首先对工位布局进行了调整,将原3个各工位细化为4个工位,对生产现场物流进行了改善,随着品种的变换,不断对物料定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翻料的浪费时间,提高了工效。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拼厢能力已达到当班日产150~160台的目标;
②对班组各工序实施了动作研究,降低动作浪费,年提高生产能力约3000台; 二、成本控制与改善
1、成本管理改善
一对各项成本指标进行了修订。为了让成本更具可控化,班组将成本指标分解到个人,让组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去,建立了成本目视管理看板,实施岗位成本投入产出报表。
二制定了全年降耗减废计划,对前板防划伤、废销再利用及跑、冒、滴、漏进行了改善和整治。
三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对领料单回收进行了改善,根据班组标准件、小附件品种较多的现象,为了规范管理,对每一个品种进行产品标识标注。
2、消耗控制 对在产品,班组实行岗位责任制,填报投入产出报表,每周对库存数字和实物进行抽验.
3、工作改善
班组全年提出工作改善94条,经班组筛选有52条认可上报,实施47项,有效改善实施率90.4%,人均提交改善6条,参与率100%。
三、产品质量与工艺管理
1、质量管理
①班组ISO9000体系符合率100%,WSL达标无不合格项目。
②一年来,班组不断加强岗位自控建设,达到缺陷件有标识,建立缺陷信息反馈机制,严格执行“三自一控”,信息基本能够反馈到班组质量员和班长处。
③全年共实现QC成果4个,获厂评比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个。
④全年无批量性或重大质量质量事故发生。
⑤不断深入SPC在过程管理中的运用,依靠数据了解现象,为解决质量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SPC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开展“工序诊断”活动。
⑥修订顾客链结构***及承诺,坚持每月一次顾客链走访和一次质量(工艺、案例)教育。
2、工艺管理
①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在技术科的安排下,更换了工艺作业指导卡。
②班组明晰工艺流程,开展工序间质量承诺和服务活动。
③建立岗位作业报表制度,深入反馈生产线上的问题。
④班组根据工艺要求,自主编写了《标准作业指导书》。
四、安全生产与设备维护
1、安全管理
班组在不断巩固“特安评”成果的基础上,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班组全年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强人的安全意识上,目的是想以此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班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组员广泛的亲身参与:组织了安全测试、开展了当一天安全员活动、读安全文章、写安全心得、隐患自查互查。坚持每天晨会说安全,班组所有新员工100%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不断创新安全教育艺术。
班组10月份代表公司参加了在黄山举行的集团安全生产优秀班组交流会,并获得“安全生产优秀班组”称号。
2、设备、工装管理
①完成班组所有设备TPM模板的编写并上墙。
③为配合生产能力提升,班组与维修班共同设计完成合成线改造。
④完成日常预防性维修和生产线油漆。
⑤完成部分工位器具的改造。
五、组织建设
1、制度完善
围绕精益创建的含盖内容,建立健全班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班组制度文件汇编。设定明确的质量、安全目标和信得过内容
2、民主管理
07年,班组推行班委负责制,用团队的智慧进行班组管理。晨会进行“大家谈、再总结”的方法,鼓励人人发表意见,班组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让大家为班组管理想办法出点子。进行了班委工作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各班委见面,提高班委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3、精益推进
班组从7月份开始,进行了精益班组的创建,并取得一定成效。班组实行月度计划、总结制,围绕“精益”二字,在生产、质量、工艺、培训、安全、设备、成本、物流、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改善,取得专业厂评比第一名3次、第二名1次、第三名1次。
准时化生产方面,班组力求信息传递简便化、准确化、扩大化,避免等待、寻找、窝工等浪费现象,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二类车信息看板的建立,使二类车的信息掌控变得准确。
班组在细节行为的管理上加大了考核力度,目的是想纠正如茶杯不摆正、脚下杂物不捡起等本是举手之劳却不愿为之的马虎行为。
六、岗位技能和学习型团队建设
班组按照公司统一组织参加40+4培训和岗位练兵,同时计划实施多能工训练,基本达到计划目标,原班组全能工人数有8人,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从本班调离5人,新进员工6人,班组一段时间操作水平非常欠缺,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目前能够全线操作的组员有6人,占班组人数的43%,已适应了生产的需要。
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5月份,班组建立了学习角,不断自购***书,让组员业余时间翻阅。为了让LT活动开展的更有效,班组数次进行了学习型工具的运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
为了实现公司的各项最新信息能及时让组员了解,用宣传栏的形式适时的广而告之。
七、一年工作反思及下一步打算:
①成本控制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浪费现象,需在预警和日常控制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②质量缺陷有反复现象,控制手段有待提高,方法需要改进;
③人员操作技能未能向装配和起重以外工种发展,08年计划培养2名点焊操作人员;
④宣传报道工作不佳,要成立宣传报道组,由专人管理;
⑤班委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要加大民主评议工作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暴露出问题。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4篇
关键词:两大部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发展
中***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01-06
同志指出:“教育引导广大***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成功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须臾都没有离开这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是成功地运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方式及其理论经验的过程,而世界观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却一直寓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发展过程,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数据运用到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公式中会发现,两大部类公式计算得出的结论,一是证明中国初步实现了马克思构想的社会财产占有方式,二是证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了社会制度作保证。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再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导理论。
把中国经济的GDP及其结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看一看中国经济究竟发展得如何。
一、重述两大部类公式内容
1.社会产品总价值W
社会产品总价值W,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不变资本C,一部分是可变资本V,一部分是剩余价值M。
公式为 W=C+V+M
其中:W=ⅠW+ⅡW,C=ⅠC+ⅡC,V=ⅠV+ⅡV,M=ⅠM+ⅡM
(ⅠW、ⅡW为Ⅰ、Ⅱ部类的产品总价值,ⅠC、ⅡC为Ⅰ、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ⅡV为Ⅰ、Ⅱ部类的可变资本,ⅠM、ⅡM为Ⅰ、Ⅱ部类的剩余价值)
2.两大部类公式
Ⅰ部类:ⅠW=ⅠC+ⅠV+ⅠM
Ⅱ部类:ⅡW=ⅡC+ⅡV+ⅡM
3.实现简单再生产的条件
ⅠV+ⅠM=ⅡC
4.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ⅠV+ⅠM>ⅡC
二、两大部类公式与国家统计数据对接中的说明
(一)两大部类的拆分与“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为分界”
资本论中已经说明,“不管是货币资本的循环,还是生产资本的循环,只有通过总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才能认识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揭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规律。”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不是再生产过程的计算和预测,而是一个再生产完整过程结果的描述。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前苏联到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按农、轻、重和一、二、三产业,在生产中通过两大部类的分类拆分方式,界定出生产和消费两大部类产业分类,计算和预测指导着经济发展,完全背离了两大部类公式“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那种消费”的产品分类原则,硬套成了产业分类方式。这就是主观臆断替代了马克思主义,导致经济停滞和阵营崩溃的发展结果。
只有高度智慧的中国***人,运用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再现了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沿着或又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这也许就是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是描述一个再生产完整过程结果的公式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依据的经济原理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世界SNA国民账户体系接轨,就有了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数据的分类基础。因此,应用在两大部类公式中,很容易找到一致性。
本文对两大部类公式的应用,是选取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是社会经济运行最终的结果数据,完全与两大部类公式要求“产品价值由谁购买,用于哪种消费为分界”两者是一致的。对于没有参与再生产过程的货币和产品,不在两大部类公式的计算中。因此,按两大部类的分类要求,拆分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两者实现了吻合对接。
三、按两大部类数据的分类方式,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对接
A.社会总产品价值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接,两者是吻合的,支出法GDP包含了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的总支出。
B.Ⅱ部类产品价值与GDP中的最终消费对接,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Ⅱ部类产品价值,完全与生活消费类吻合对接。
C.ⅠM等于生产的Ⅰ部类中,用于生产新增投入的Ⅰ生产M和用于生活消费的Ⅰ消费M,两者之和。有否Ⅰ生产M的投入,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界线。
ⅠM=Ⅰ消费M+Ⅰ生产M
(1)当Ⅰ生产M的投入为0,ⅠV+ⅠM =ⅡC,就是简单再生产过程。
(2)当Ⅰ生产M >0,ⅠV+(Ⅰ生产M+Ⅰ消费M) >ⅡC,就是扩大再生产过程。
D.ⅠC为上年转入投资,Ⅰ生产M为本年新增投入 =本年ⅠC-上年ⅠC
E.在GDP和其结构数据中,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支出和***府消费支出构成,等同于两大部类公式中的V和M消费。对于没有进入消费的V和M,在GDP结构数据中和两大部类公式中都没有纳入计算,两者结构数据分类是吻合的。对于居民消费支出,来源有V和M的部分交叉,没有进行详细的区分,未到期贷款暂忽略。
四、推导和计算过程
把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推导和计算过程如下。
(一)确定基本数据
W = GDP,ⅡW=最终消费支出,ⅠW=GDP-ⅡW
(二)求得中间参数
Ⅰ部类的占比=ⅠW/W,
Ⅱ部类的占比=ⅡW/W。
(三)计算ⅡV、ⅡM
从最终消费支出的结构数据中,按Ⅱ部类的占比,求得:
①ⅡV=居民消费支出*Ⅱ部类占比。
②ⅡM=居民(自有住房)和***府消费支出*Ⅱ部类占比。
(四)计算ⅡC
ⅡC=最终消费支出-ⅡV-ⅡM
(五)计算ⅠV和ⅠM
(1)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固定条件
ⅠV+ⅠM = ⅡC,求得简单再生产条件的ⅠV和ⅠM
ⅠV = 居民消费支出*Ⅰ部类占比
ⅠM(Ⅰ消费M) = 居民(自有住房)和***府消费支出*Ⅰ部类占比。
(2)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ⅠV+ⅠM >ⅡC,ⅠV和简单再生产一样,而ⅠM 发生变化,求得新增投入Ⅰ生产M
Ⅰ生产M = 本年(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上年(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本年ⅠC-上年ⅠC
(六)求得ⅠC为上年转入投资
ⅠC = 上年转入投资=本年投资-Ⅰ生产M
五、代入结果的分析
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就可以得出国家经济的运行数据表1和表2。
从表2的结果,分析如下:
1.中国经济11年平均最终消费率52.7%和居民消费率42.5%,无法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
2.Ⅰ部类生产过剩,Ⅱ部类消费严重不足。
3.计算的结果与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完全脱节。
4.造成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用两大部类公式的分类原则拆分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和其结构数据时,看到统计数据分类错位和失真,已经影响了经济运转的状态。
六、国家统计数据分类错位和失真在“自有住房”
1.中国居民自有住房率为90%是客观存在,而在居民消费数据中,只能找到每人全年现金住房消费支出为451.25元(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358页,下同),完全扭曲了中国居民自有住房的实际消费状况。
2.贷款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投资,在消费领域支出的虚拟租金,是合理的。而自有住房居民花的是真金白银,一次性付款的消费性固定资产投资,11年中平均每年有5.2万亿元的消费,如果停留在生产领域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的话,社会经济将停滞无法运转。
3.中国购买自有住房主要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城市动迁、改造和增值的自有住房,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居民的劳动收入,而是社会制度无偿配置给全体人民。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作为原始资本,有了级差地租的收益,有了自有住房的重置资金,有了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是社会产品平均利润或剩余价值的返还和再分配,是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
4.中国统计年鉴把自有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统计核算,在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发现,自有住房是按成本造价计算的,使支出法GDP统计数据本身就少核算了一块,连带使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也都偏低。
把自有住房分类在生产领域统计核算其进入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以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11年的数据为例,全社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和价值中,住宅竣工面积和价值为19.7亿平方米,竣工价值2.65万亿元(168页),是自有住房的造价,而不是居民购买自有住房的商品房价值,如果按实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4 993元/平方米(213页),推算19.7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等于商品房价值9.8万亿元,后者比前者高3.7倍,扣除造价后,和商品房价格的差额,在消费领域少统计核算GDP为7.15万亿元。
七、把自有住房分类在Ⅱ部类中,得出中国经济良性运转的结论
把自有住房从资本形成总额调整到最终消费中,按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全社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和价值(168页,见表3)新增自有住房竣工价值(造价),加入最终消费中,用两大部类公式计算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如下。
把自有住房从生产领域,调整到消费领域,理顺后的数据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看到中国经济运行质量很高,未来的发展会很顺畅,完全纠正了对中国经济质疑的说法。
(一)中国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处于良好状态
以统计年鉴中自有住房竣工价值(造价),按两大部类公式分类调整后,计算的最终消费率与国家统计核算相比,由11年平均52.7%提高到58.1%,如果再用居民实际购买商品房价值计算,最终消费率可以提高到63.7%。这样,就与各国统计数据具有对比性,中国经济中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始终处在良性的循环中。
(二)自有住房消费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从代入两大部类公式结果分析,排除自有住房造价和商品房价格差额计算GDP的因素外,把自有住房统计核算在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对于GDP数据不产生影响,但是对于最终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有住房如果不产生消费,就会产生生产领域过剩,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中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实际自有住房消费一直正常运转,而仅仅是统计核算出现了差错。证明中国经济良好运行状态,有可靠的自有住房消费作为火车头,拉动着各行各业的制造业发展。
(三)自有住房是重要的社会制度基础和财产占有方式
把自有住房分类在Ⅱ部类中,代入两大部类公式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基本制度、财产占有方式,保证了中国经济良性的高速运转、人民生活幸福、未来经济发展顺畅。
1.构建了两大部类公式所要求的社会财产的占有方式,人民有劳动收入的同时,又有了财产性收入,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社会制度基础。
2.把自有住房统计核算在消费领域,代入两大部类公式中,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源。
(1)中国经济长期始终保持ⅠV+ⅠM >ⅡC的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过程中,11年平均ⅠV+ⅠM 大于ⅡC的比例,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33.2%和自有住房分类数据调整后为25%。11年平均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率,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51.9%和自有住房分类数据调整后为50.6%。这些数据都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以来,自有住房的消费在经济总量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规律在运转。
(2)中国的真实消费率一直在合理的水平上增长,是自有住房消费为龙头,拉动中国经济在增长。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虚拟的统计数据,把真实的消费张冠李戴到没有真实投资人的投资上,是充裕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在正常的运转,用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
八、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再现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
***的十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准确地把握了发展方向,开始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有了切合实际的投资方向和保障。当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走完一个阶段性进程后,中国经济还会可持续发展吗?
当我们运用以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就可以揭示,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根源在于有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做保障。居民消费除了日常衣、食、住、行外,又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自有住房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而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方式。中国自有住房经济现象:一是人类自然本能的对居住的需求,所以自有住房就会不断地要求更新换代,是一个循环更新的消费需求;二是每个人都有通过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攫取级差地租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增长,级差地租不断增长,资金来源也随住房更新换代的要求不断增值。两者合起来转化成既有消费需求,又有重置资金来源的市场消费,就会产生不断更新、不断增值的循环消费需求,成为循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从具体数据计算是否可以循环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呢?
做一个静态计算,先设定以下参数:(1)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10年完成;(2)每年完成10%;(3)城镇化后商品房价设定为现在城市房价4 993元/平方米;(4)城镇住房改造完成后,城市和城镇今后每年改造、动迁和增值变动量为5%。按以上设定参数推算,自有住房每年为居民消费贡献价值是多少?
首先,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十年中,每年居民消费支出净增加值:
改造、动迁和增值费为:11.9万亿元 [238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10%]
在10年城镇化期间,在原消费基础之上,每年净增居民消费支出为11.9万亿元。
其次,10年后,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住房财富价值增加到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 993元/平方米],加上现有城市居民住房财富价值113万亿元,全国人民自有住房财富总价值232万亿元。每年城市和城镇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
改造、动迁和增值边际变动增加值为11.6万亿元[232万亿元×5%];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5篇
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兴中木业公司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求发展,讲执行,抓落实,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利润:全年实现利润180万元,比计划完成的148万元增加了32万元,其中外埠市场实现利润46万元。
3.利润指标分析:销售价格随市场波动频繁,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年木材价格每方比去年同期平均增长120.5元,全年用量为6504立方,成本增加51万元,影响了利润的增长。
二、加大销售力度,力求扩大市场。
年初我们就制定了**年工作计划和细化指标,在经营工作中强化销售人员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定点定人服务老客户和开发新市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内埠市场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 以高质量、低价格、优服务,稳定了***府机关、各企业及其它中小客户。
(2)继续走联合之路,利用我们在规模上的优势为其他小型木器厂加工板材,以达到互利互惠。
(3)积极开拓市场,开发了本县六大机焦企业为新用户,扩大了销售范围。
(二)外埠市场
兴中木业公司的外埠市场的开发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量增大,新推出的系列新产品成功运作。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对这些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三、车间内部管理
作为销售工作的坚强后盾,车间内部从各个角度,强化了内部管理:
(1)规范生产管理
车间领导小组响应厂部号召,实行“定岗”“定员”“定编”,强化了定额管理,并为推行定额、定员管理做了三项准备:一是对车间各班组、各工序进行了摸底,测算。二是带领职工“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同行业先进生产管理经验。三是根据自身情况借鉴试行。并根据厂部定岗定员号召,实行减员增效,将6名职工调往人才流动中心,对在职职工有很大触动,为车间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质量管理工作 (3)环境建设
根据木器生产的行业标准,严格执行公司及下设科室的环境建设行为准则规范要求,注重人文素质培养,通过板报、会议、宣传小册子等形式教育职工,提高职工的自身素养,使职工伴随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步伐一起成长,营造了整洁文明、高效生产的工作氛围。
(4)安全、文明生产
车间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在“生产安全月”充分利用板报、安全生产知识答卷、张挂横幅标语等宣传形式,使《安全生产法》《交通安全法》深入职工。为了强化安全文明生产,我们制定了兴中木业公司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补充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对职工坚持每天的班前、班后会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实现了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5)设备改造和引进
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完成新生产机组的安装和旧机组的改造工作,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质量检测设备,使原材料采购和成品检验得到有效控制,为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保证。
四、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
1998年我们及时传达公司的会议精神和下达文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职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与企业相互融合,达到共同发展。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厂部和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职工大会、庆“三.八”妇女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职工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使企业职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发展。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
(1)由于历史原因,职工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感。
(2)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但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职工潜能需进一步挖掘。在xx年我们将继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通过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等方式,强化职工的整体素质,以解决现存问题。
(3)产品质量还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对产品的检测手段及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6篇
关键词:工业烟尘排放;因素分析;SDA
中***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05-03
0 引言
大气烟尘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呈现足够的时间,影响了人体的舒适、健康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烟尘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大气烟尘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3种。
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工业烟尘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大气中烟尘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分析研究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制定减少工业烟尘污染物排放量的***策可以提供相对有效的建议 。
1 研究方法与材料
本文依据2005、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利用SDA模型对我国工业十个部门烟尘的排放量变化进行多部门结构分解分析,以研究各种经济技术因素对排放量的影响程度,确认哪些因素的变化有消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增加),哪些因素的变化有积极的影响(使排放量得以削减)。
1.1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简称SDA模型)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所谓结构分解法,就是通过数学方法,把变量的变化分解为几个部分,与每个因素一一对应。通过该方法,可以对研究目标的变化(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或者差异(同一时间不同地区)进行因素分解,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变动或差异对研究目标变化的贡献值和贡献率。
SDA模型的应用领域颇广,但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能体现该模型分析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表相结合,研究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动对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的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才促进了SDA模型的发展。
1.1.1 影响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理论上,排放量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生产规模和单位生产规模排放量,用指标来表示,即为总产出和排放系数。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原理,总产出是模型的内生变量,它的决定链由如下四个环节构成:最终需求总量、最终需求构成、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总量反映经济规模(GDP);最终需求构成反映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则说明为满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需要而购买哪些货物和服务;中间投入结构是由生产技术状况决定的;排放系数则反映出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强度,取决于部门技术特征和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如下五项经济技术因素来解释排放量的变化,即经济规模、最终需求构成、最终需求支出结构、生产技术和排放强度。在这五项影响因素中,排放强度变化和生产技术变化主要反映技术因素的改变;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和最终需求构成变化主要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规模变化说明经济总量的变动。
1.1.2 多部门工业烟尘排放量变化的分解
首先,排放量由排放系数和总产出决定,用公式表示:
式中,V为多部门工业烟尘排放总量列向量,向量中vi表示第i部门当期生产活动所排放的工业烟尘的数量。E表示排放系数矩阵,是一个n×n阶对角阵,其对角线上元素E表示第j部门对工业烟尘的排放系数。X为总产出列向量。
总产出按投入产出行模型为:
X=(I-A)-1Y=LY(2)
式中,I为对角线上元素为1,其余元素为0的单位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I-A)-1为Leontief逆矩阵,又称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本文记为L,它由中间投入结构决定,所以在SDA模型中用以代表生产技术状况;Y为最终需求列向量,向量中元素Yi表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中所使用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
将两组公式结合: V=ELY(3)
将2005到2007年间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记为ΔV,
ΔV=V07-V05=E07L07Y07-E05L05Y05
=(E07-E05)L07Y07+E05L07Y07-E05L05Y05
=(ΔE)L07Y07+E05(L07-L05)Y07+E05L05Y07-E05L05Y05
=(ΔE)L07Y07+E05(ΔL)Y07+E05L05(ΔY)
下标07、05表示该指标2007年和2005年的数值,Δ表示2007年数值减去2005年数值,即该指标的变化量。
将Y进一步展开,有: Y=MDY(4)
其中,F是最终需求总量,为一个总数;D为最终需求构成系数列向量,反映最终需求构成。本文将最终需求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类,所以D为3×1的列向量,其中元素di表示第i类最终需求占需求总量的比例;M为最终需求支出系数矩阵,反映最终需求支出结构。每一类最终需求都有一组支出系数,所以M为n×3的矩阵,其中元素mij表示第j类最终需求中购买第i部门产品的比例。
所以ΔY可表示为:
ΔY=Y07-Y05=M07D07F07-M05D05F05
即ΔY=(ΔM)D07F07+M05(ΔD)F07+M05D05(ΔF)
因此,最终的分解公式:
ΔV=(ΔE)L07Y07+E05(ΔL)Y07+E05L05(ΔM)D07F07
+E05L05M05(ΔD)F07+E05L05M05D05(ΔF)
式中,右端共有五个构成项,分别对应五个因素变化对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判断哪一项对应于哪一个因素,只需要看在该项中Δ符号位于哪个变量之前。再根据各变量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得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影响因素单独变化所导致的排放量变化的计算公式,也即影响因素变化贡献值的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因素变化贡献值的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贡献值计算公式
排放强度变化(ΔE)L07Y07
生产技术变化E05(ΔL)Y07
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E05L05(ΔM)D07F07
最终需求构成变化E05L05M05(ΔD)F07
经济规模变化E05L05M05D05(ΔF)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从《中国环境年鉴2005》、《中国环境年鉴2007》以及《中国投入产出表2005》、《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分别获取了2005和2007年我国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共十个工业部门的工业烟尘排放总量(***1)、总产出列向量及各部门最终需求消费列向量、投资列向量和净出口列向量。并依据投入产出表中数据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从***1可看出,我国工业十个部门中排放工业烟尘总量最多的是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机械设备制造业排放的工业烟尘总量相对较少。
2 模型构建
根据公式(1)、(2)、(3)、(4)以及表1中所示公式,并借助EXCEL,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应运算,将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变化进行多部门结构分解分析,构建SDA 模型,以了解各部门烟尘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3 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对比的是2005和2007年的数据,由于年份相近,故各工业部门烟尘的排放量总体来讲变化不大。
表2显示,从2005年到2007年,整个工业烟尘的排放量减少了17.73%(13.63万吨),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分别如下:排放强度变化-310.58%(-291.70万吨)、技术变化74.63%(105.09万吨)、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49.53%(70.16 万吨)、最终需求构成变化-1.73%(-14.6888 万吨)最终需求总量变化164.12%(117.52 万吨)。
这一时期工业烟尘排放量有所减少的工业部门有: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食品制造业,达到9.51万吨,减少最少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只有1.40 万吨;其余部门工业烟尘排放量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是金属产品制造业(3.60 万吨),最少的是其他制造业(0.37万吨)。
从主要影响因素来看,除采掘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两个部门以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制造业以最终需求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外,排放强度的变动是其他所有部门排放量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从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观察,以上部门可以分为四类:(1)采掘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构成的变化导致烟尘排放量减少,其余三个因素都使得排放量增加;(2)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支出结构的变化使排放量减少,其余因素则导致排放增加;(3)其他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最终需求构成和总量变化为消极影响因素,其余为积极影响因素;(4)对金属产品制造业而言,除排放强度为积极影响因素外,其余因素的变动均不利于烟尘减排。
总而言之,在所有部门,排放强度变动都使得烟尘排放有减少的趋势,而最终需求总量的变化均导致排放量的增加,除其他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两个部门外,技术的变动都是消极因素;而最终需求支出结构和构成变化的影响则较复杂,因部门而异。
4 讨论与建议
从SDA 模型的计算结果(表2)来看,我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下降,来自于排放强度和最终需求构成因素的共同作用,且排放强度的下降在烟尘减排中占主导因素,最终需求构成因素影响甚微。故必须重点支持相关行业的减排技术进步。从工业烟尘排放量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推动烟尘排放量下降的过程中, 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减排效率提高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因此推动制度创新和减排技术进步的努力应当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尽快推动这些行业的排放强度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降低我国工业烟尘排放的潜力最大、投入产出率最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岳贤田,高桂枝,陈敏东.城市大气中烟尘污染的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2):33-35.
[2]高敏雪.资源环境统计[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3.
[3]中国环境年鉴2005[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中国环境年鉴2007[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生产部经理年终总结第7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消费现状和趋势,梳理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根据中国与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以及文化消费对产业总产出的拉动,与美国对比分析我国目前文化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总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策建议。
关键字:文化消费;产业结构;结构合理性
[DOI] 10.13939/jki.zgsc.2015.30.
1引 言
根据2014年的文化蓝皮书[指《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4)》和《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数据,我国2012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达到11405.97亿元人民币,总量增长12.6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文化消费需求达到844.45元人民币,增长12.09%。对比来看,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增加比产出水平的增加要多很多,比居民收入的增加要少很多,比总消费的增加要略微低一些,与储蓄的增加相比前者显著低于后者。1991—2012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以13.60%的年均速率增长,而将2004年与2012年的文化产值相比,中国文化产值经历了2.15%至3.48%的增长,居民文化消费率却由2.76%降低至2.20%。可见,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在两者之间激发出更多的矛盾,以至于使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脱离。
2文化消费结构合理性研究
2.1产业结构受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通过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表示文化消费影响产业结构的效应,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可表示为:
(i=1,2,…,n)①
其中,Xij代表i部门为j部门生产消耗提供的产品的数量; Yi代表i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量;Xi代表i部门的总产出数量。
(i,j=1,2,…n)②
为直接消耗系数,即j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将②式代入①式,得到:
(i,j=1,2,…n)③
矩阵形式为:
即AX+Y=X,X为社会总产品向量,Y为最终产品向量,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即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④
X为A的同阶单位矩阵,为投入产出矩阵,也称之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则有:
④式表示总产出与最终使用间的关系,通过其可知各部门总产品X的情况下,各部门的最终使用Y。由④式两边同乘以 可得:
⑤
⑤式的经济含义为当最终总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社会总产品的完全需求量,其投入产出模型为:,其中B起着乘数作用,直接消耗系数就被其放大为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即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综上所述,根据⑤式可实现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
2.2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
文化消费可以对产业结构产生多种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变也会从供给的角度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文化消费的结构绝不是孤立于产业结构而存在的,必须是与产业结构有着良性互动,互相适应并推动彼此顺应时势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的大背景下,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大环境下,文化消费若想实现结构的优化,不仅要根据居民需求调整自身内部的各项分类的占比,还要与产业相适应、相互协调,这便是实现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讨论文化消费结构时将会分别讨论内、外两部分的合理性问题。在本部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文化消费与产业关系问题,从而提出中国应需注意的问题和***策建议。
3 我国文化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利用前文介绍的理论基础,本部分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将居民文化消费额对产业总投入的需求关系进行阐述。本文选取的中国数据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教育”两部门数据,来自中国投入产出学会网站2005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美国的数据为4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教育”一个部门数据,对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美国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拉动方面即处于稳态状态,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参考,所以选取美国作为比对国家。
2005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3026.27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4.2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656.33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92%。2010年,中国居民对于教育的消费数量为4987.85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3.45%;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消费数量为1077.72万元人民币,占居民消费总额的0.74%。可以看出在这个时间段的前后,居民在文化方面的消费绝对值增加了,但是在消费的比例上却是下降了,这说明,虽然在文化消费上居民的需求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其他部门的增加速度还是比较缓慢,这其中也不乏由于文化的新的表现形式未被计算于统计数据的情况存在。
针对中国的文化消费对总产出的投入需求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X=B*Y,将B*Y中的各部门的值求和,比上居民文化消费的占比,就可以衡量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我国的文化消费部门的产品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需要的产业总投入都在2个单位左右,但对比于2005年的2.24,2010年时的1.91体现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趋于健康完善的。相比于美国的1.7~1.8稳定的浮动范围,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及文化产业可以看出还处于尚不稳定的阶段。在消费发展的推动下,产业也在进行着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居民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产业结构方面,未来会在结构调整方面更加趋于合理化,以适应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化。
4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居民的文化产业体系正在日益完善,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在增强,不过仍然存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二,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大,种类也在更加趋于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第三次工业***的发展而更加合理。第三,对于同样的产出,中国对产业的需求多于美国,中国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更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针对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完善且没有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情况,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适时地贴近文化消费的需求,以需求指引产业发展;第二,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监管,促进更多适应居民需要的新兴形式的出现;第三,重视并且利用文化消费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和影响,来支持产业和消费的结构升级;第四,针对区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差距,制定相关的鼓励性***策并推动实施,以实现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契夫、陈锡康.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