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鸡的成语篇1
关于狗鸡的成语【鸡鸣狗吠】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鸡鸣狗盗】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鸡飞狗走】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鸡肠狗肚】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捉鸡骂狗】犹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土鸡瓦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同“土鸡瓦犬”。
【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偷鸡盗狗】同“偷鸡摸狗”。
【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
【斗鸡养狗】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同“斗鸡走狗”。
【打鸡骂狗】比喻旁敲侧击地漫骂,以发泄对某人的不满。
关于狗的成语1、狐朋狗友
吃过午饭的狐狸很无聊,就独自一人出来散步。走着走着,他忽然闻到了诱人的鲜肉香味,他顺着肉香味望去,看到几头狮子正在撕吃着一头野牛。
看到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吓的狐狸连大气也不敢出,悄悄的偷趴在浓密的草丛中,胆战心惊的偷看着狮群,焦急地等待着狮群的离去。
吃渴了的狮群陆续离开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谨慎的站起身,探头探脑的用眼睛环视一圈,确信狮子都已离去,就大摇大摆的从草丛中钻出来。
他走到野牛尸体旁,准备带些肉渣回去当晚饭。这时他的好朋友狗,睡过之后出老寻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声叫唤道:“喂,狗大哥,快过来啊!这里有很多肉!”狗听的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过去。
狗刚跑过来,狐狸就捡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块剩肉递给狗说:“今天我请客,你慢慢吃吧。”狗接过狐狸递过来的肉,感激的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谢谢,我的好朋友。”
狐狸又从肉堆中捡了一块,对狗说:“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这吃啊。”
喝饱水的狮群中的老大回来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猎物,很是生气。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话不说,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几丈开外,狗从半空中落下来,摔折了一条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泪,心里骂道:“好啊,狐狸。我说今天你怎么对我那么大方,原来是拿别人的东西哦。”
2、跖狗吠尧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
关于鸡的成语篇2
关于天和一只鸡的成语是天下为公。
释义: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给贤人,不传给子嗣,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用法:此成语用作谓语、定语,常用于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鸡的成语篇3
关于狗的四字成语一
狗吠不惊--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吠之警
鸡零狗碎--鸡鸣狗吠--鸡鸣狗盗--狼心狗行
狗盗鼠窃--狗颠屁股--狗肺狼心--狗吠之惊
丧家之狗--傫如丧狗--鼠窜狗盗--鼠盗狗窃
白云苍狗--藏弓烹狗--打狗看主--打落水狗
狗***狐朋--狗***狐群--狗盗鸡鸣--狗盗鸡啼
声色狗马--鼠窃狗偷--鼠窃狗盗--土龙刍狗
泥猪瓦狗--牛黄狗宝--烹狗藏弓--人面狗心
鸡飞狗叫-- 鸡飞狗跳--嫁狗随狗--狼心狗肺
画虎成狗--画虎类狗--鸡飞狗走--狐群狗***
狗走狐***--狐鸣狗盗--狐朋狗***--嫁狗逐狗
狗马声色--狗头鼠脑--狗偷鼠窃--狗尾貂续
打鸡骂狗--狗拿耗子--狗皮膏药--***不通
关于狗的四字成语二
狗仗人势--狗血喷头--关门打狗--狐朋狗 友
蝇营狗苟--指鸡骂狗--猪卑狗险--猪朋狗 友
狗心狗行--狗行狼心--狗续貂尾--狗续侯冠
偷狗戏鸡--兔死狗烹--偷鸡摸狗--行同狗彘
帮狗吃食--苍狗白云--白衣苍狗--苍狗白衣
蹠狗吠尧--狗窦大开--狼嗥狗叫--驴鸣狗吠
斗鸡养狗--饭牛屠狗--狗傍人势--狗逮老鼠
斗鸡走狗--飞鹰走狗--狗血淋头--狗恶酒酸
阿狗阿猫--阿猫阿狗--打人骂狗--貂狗相属
狗彘不食--淮王鸡狗--获兔烹狗--鸡肠狗肚
指猪骂狗--椎埋狗窃--椎埋屠狗--捉鸡骂狗
鼠偷狗盗--偷鸡盗狗--土鸡瓦狗--行若狗彘
驴心狗肺--卖狗悬羊--泥猪疥狗--泥猪癞狗
关于鸡的成语篇4
一、宝鸡方言概述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临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则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北边的黄土高原和南边的秦岭山脉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小盆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从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1]。而其语言系统也极为复杂,就大的方面来说,陕西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少量赣语等。而陕
西境内的中原官话又分别属于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和南鲁片。宝鸡方言作为陕西方言的一部分,既具有官话方言的共性,也有其***的个性,它有***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单就其语音方面来说,它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存在于调值方面,因此,采用声学实验和音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宝鸡方言的声调进行分析是十分有价值的。
二、语音现象研究
宝鸡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具体来说,宝鸡方言中的阴平调多读做21调,如:天、衣、书、英;阳平调与汉语普通话声调相近,多读做24调,如:陈、白、红、雄;上声调多读作53调,如:景、手、走、好;去声调本文由收集整理多读做44调,如:问、在、去、汉。由此可见,宝鸡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对宝鸡方言声调的声学特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验设计
1、发音合作人
为了更好地研究宝鸡方言的声调特征,笔者选择了两名发音
合作人,对发音合作人的情况介绍如下:
刘雅丽,女,24岁,汉族,陕西宝鸡人,家住宝鸡市陈仓区,大学本科毕业,日常交际用语均为宝鸡方言,并能熟练掌握宝鸡方言。
吴海涛,男,45岁,汉族,陕西宝鸡人。现居陕西省宝鸡市,大学专科毕业,日常交际用语为汉语普通话和宝鸡方言,能熟练掌握宝鸡方言。
2、语料采集和分析
本实验的语料均选择颇具代表性的单音字,且字表设计中没有选择声母是鼻音、边音和零声母的字。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praat语音软件进行录音和调值分析。发音样本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每个声调各10组字的录音。每个发音人4个声调各有10组发音,即每个声调为580个取样,所以共得到80(2*10*4)个有效样品。
结合声学实验和音系分析来处理语音样本,利用对每位发音人的语音样本进行声学分析并提取声学数据。对声调的分析则采用相对归一的t值计算(石锋1986)。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对发音合作人单音字的录音情况,所提取的声学数据如下:
根据所得到的统计数据,绘制宝鸡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分布***:
由此可见,宝鸡方言中,有很多字的调值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如***所示:宝鸡方言的阴平调多读作降升调,与普通话的平调差异较为明显,从原来的55调变为21调;阳平调与普通话也略有差异,从原来的35调变为24调;而上声调表现为降调则十分明显,从原来的214调变为现在的53调;去声调则多为平调,与普通话差别也比较明显,从原来的51调变为44调。宝鸡方言以其***的特点存在于秦陇片区,它不仅区别于晋语、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赣语方言,更与中原官话的汾河片和南鲁片差异较大。宝鸡方言的声调特点也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秦陇片区的方言开拓了视野。
关于鸡的成语篇5
关键词:动物;成语;英语
中***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与“龙”有关的
龙飞凤舞 lively and vigorous flourishes in calligraphy
龙盘虎踞 a forbidding strategic point
龙凤呈祥 excellent good fortune
龙蛇混杂 good and bad people mixed up
龙潭虎穴 a danger spot
龙腾虎跃 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
龙争虎斗 a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well-matched opponents
龙行虎步 majestic gait; imposing air
龙吟虎啸 dragons singing and tigers roaring
生龙活虎 full of vim and vigor
二、与“狗”有关的
狗胆包天 monstrous audacity
狗急跳墙 a corned beast will do something desperate
***不通 unreadable rubbish
狗咬吕洞宾 to mistake a good man as a bad man
狗眼看人低 to be damned snobbish; to act as a snob
狗头***师 villainous adviser
狗皮膏药 quack medicine
狐群狗*** a pack of rogues
***不如 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
狗拿耗子 to 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三、与“虎”有关的
虎背熊腰 tough and stocky
虎口拔牙 dare the greatest danger
虎口余生 be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death
虎里虎气 (of a young man ) strong and vigorous
虎视眈眈 eye covetously or menacingly
虎头虎脑 (of a boy) looking strong and good-natured
虎头蛇尾 a fine start and a poor finish
虎尾春冰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如虎添翼 with might redoubled
谈虎色变 turn pale at the mere mention of something terrifying
四、与“鸡”有关的
鸡飞蛋打 all is lost
鸡毛蒜皮 trifles; trivialities
鸡鸣狗盗 get up to mean or petty tricks
鸡鸣犬吠 country sounds
鸡皮鹤发 advanced in age
鸡犬不宁 general turmoil
鸡犬不留 ruthless mass slaughter
闻鸡起舞 diligent and self-disciplined
鼠肚鸡肠 petty; narrow-minded
偷鸡摸狗 pilfer; (of a man ) always having affairs with women
五、与“马”有关的
马不停蹄 without a stop; nonstop
马齿徒增 grow old with nothing accomplished
马到成功 win success immediately upon arrival
马革裹尸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路新闻 street-gossip; hearsay
马马虎虎 careless; not very good
马首是瞻 follow sb.s lead
人仰马翻 badly battered; thrown into confusion
老马识途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千***万马 a powerful army; a mighty force
六、与“牛”有关的
牛头不对马嘴 incongruous; irrelevant
牛刀小试 a master hands first small display
牛年马月 a time that will never come
九牛二虎 tremendous effort
关于鸡的成语篇6
关于“陈宝”之“陈”,《水经注》中将其理解为“陈放”,《史记正义》引韦昭注又理解为“陈仓”,而“陈宝”变为“宝鸡”的重要桥梁是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中的陈仓山石鸡“成王称霸”故事。在所有相关文献和今人研究中,“陈宝”之“陈”和“宝鸡”之“鸡”并无意义关联。笔者以为事实也许并非如此。
一、“陈宝”之“陈”与雷电有关,陈宝之祀其实就是雷神之祀
辛怡华、王科社合作撰写的《陈仓地名源于伏羲》一文考证,“陈”字初义意兼有雷电的形象和意义(辛怡华、王科社《陈仓地名源于伏羲》,《华夏文化》2007年第3期)。笔者深表赞同。从许慎解释“陈”字“古文从木从申”出发考察,“申”的古文字形象与雷电和虹有关。而陈宝原是天降陨石现象,天上下陨石自然伴随雷电。所以,陈宝之祀其实就是雷神之祀。至于陈宝所祀雷神是否是伏羲,笔者却有保留,因为文献中记载的雷神不只有伏羲,还有黄帝。且二人的神话形象都存在人首龙身的现象。文献记载,黄帝也曾在宝鸡地区发祥(如《国语・晋语》中的“黄帝以姬水成”,学者一般认为“姬水”即是“岐水”)。所以无法确切说明作为陈宝祀的雷神一定就是伏羲。
二、雷神信仰往往与鸡的形象有关,所以“陈宝”才与鸡发生关联
当代民俗学家陈勤建先生经过研究指出:“我国的史籍中,雷神往往与鸡有联系,是与鸡日、鸡鸣混糅在一起的。”(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77页)神话中的雷的出现也是以鸡的出现为媒介的。如许慎《说文解字》释“g”云:“g,雄雌呜也。雷始动,雉鸣而锥其颈。”段玉裁注引洪范《五行传》曰:“正月雷震雉锥,g也者,鸣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闻,唯雉必闻之。何以谓之雷震,则雉g相识于雷。”而秦文公所获陈宝,引起野鸡夜鸣,显然也是雷神与鸡关联的一个实证。
在民间,雷神形象就是一个鸡头人身的形象(至于龙形的雷神当是后起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普遍,在宝鸡地区的太白和距其不远的甘肃秦安,民间抗旱求雨时祭祀的雷神形象也是这样,宝鸡地区过去民间求雨时也有上鸡峰山祀鸡的民俗现象。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也是鸡嘴,背负二翼,一手执斧,一手执凿的形象,这些都是民间雷公形象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符号,它深深地植根于农业文明土壤中。
所以,笔者以为,秦文公立“陈宝祠”固然是出于一种***治宗教的因素。但究其源起,当与祭祀雷神有关,而雷神使当地风调雨顺自然与秦人的***治成功有关联。之所以雷神形象不是伏羲那样龙身而是鸡身,这也许与秦人从东夷带来的“玄鸟”崇拜心理有关。因为东夷部落的宗教崇拜以太阳神为核心,太阳与鸟常常相互叠合,《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卯,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这是典型的鸟始生神话,所以秦人所祀之雷神必然不会是龙形。
又西汉扬雄《羽猎赋》中有“追天宝,出一方”之语,《文选》注引东汉应劭的解释是:“天宝,陈宝也。”晋尚书郎晋灼注“陈宝,鸡头而人身”。这一点正可印证陈宝的雷公形象。
三、“陈宝”化为“宝鸡”过程中的诸多传说与秦汉以后鸟占术的流行有关
关于鸡的成语篇7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将画画数数的解题方法抽象升华为假设法及模型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提炼,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和小兔吗?
生:喜欢。
师(放录像):我们先放一段有小鸡和小兔的录像,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只鸡和一只兔子各有几个头、几个身子、几条腿,一样多吗?
生1:一只鸡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条腿;一只兔有一个头,一个身子,四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
师:很好!可鸡和兔子的腿长在哪里呢?
生1:长在身子上。
师:鸡和兔的身子都像什么***形?
生1:扁圆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鸡和兔的身子有相似性,都接近于扁圆(椭圆)形,也就是这种 形状。
【评析:引导学生对鸡兔的头、身子、腿的数量及对应关系进行观察,提炼出身子的形状,为后面画身子、画腿做了铺垫。这有别于大多数教学设计“用圆或椭圆表示头,在头上画腿”的不合情理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展示):一天傍晚,小明去王阿姨家串门,发现阿姨把养的鸡和兔关进了一个笼子里。他就问:“为啥关在一个笼子里?”阿姨说:“家里只有这一个笼子,晚上把它们关在一个笼子里睡觉好管理。”小明又问:“您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兔?”阿姨说:“笼子里的鸡和兔共有8个头,20条腿,你就自己算算吧。”“啊!这也需要数学?”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为了方便,我们先结合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给它起个名字,然后帮帮小明吧。
生2:叫“笼子里的鸡兔问题”。
生3:名字太长,也没说明是同一个笼子。叫“鸡兔同笼”吧。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给它起了“鸡兔同笼”问题这个名字,既简短,又能反映其产生的背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评析:教者从创设生活情景入手,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问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三、诱导启发,主动探索
师:同学们都喜欢画画,看看能不能用画画数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没有必要像美术课那样去画,只要简单地画出来,能体现题目中鸡和兔子的有关数量关系就行。可不知道各有几只,画多少个鸡头、兔头好呢?头的差异又比较大,难画,画错了改的时候也麻烦。怎么画好呢?
生4:一个头对应一个身子,身子都是扁圆形,先画身子,再画腿,确定了鸡和兔后再画头。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那就用 表示身子,用一道竖杠“|”表示一条腿试试吧。少画了补上好办,多画了擦掉麻烦,不多画当然最好。
(教师巡视,以便选择不同画法的学生回答)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画完了,也都画对了,而且画法好多啊!有的先全画成鸡;有的先全画成兔;有的先画2只鸡,再画6只兔;有的先画5只鸡,再画3只兔;有的先画4只鸡,再画4只兔;有的按一只鸡一只兔的顺序画;有的按两只鸡两只兔的顺序画;等等。结果都是——
生(齐答):6只鸡,2只兔。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下面请三位同学把画的过程说出来。
生5:我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考虑到多画了还得擦掉,就把它们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需添上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两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思路很清晰,表述得也很好。
生6: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估计鸡应该多,就先在5个身子下画2条腿当鸡,在3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22条腿,比20条腿多2条腿,就把画4条腿的一个身子擦掉了2条腿改成鸡,所以兔2只,鸡6只。
师:这个同学首先进行了估计,思路也很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生7: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喜欢兔,就先在每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32条腿,比20条腿多12条腿,就每个擦去2条腿改成鸡,擦到第6个时就一共擦去了12条腿,所以6只鸡,2只兔。可惜我喜欢的兔太少了。
师:这个同学从喜欢的角度出发开始画,思路也很清晰,表述也很好。老师也给出了多种画法,就包含这三位同学的画法。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画法,哪种最简单呢?(展示课件,让学生浏览)
生8:第一种画法简单,没多画腿,省了擦的工夫。
师:以后我们解题时,既要善于探讨不同的方法,又要比较哪个方法更好,争取掌握最好的方法。
【评析:不同画法的展示及优劣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渗透了数学优化思想。尤其是让学生把画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实际上是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以及方法的内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抽象提炼,思维升华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种画法简单,我们一起把这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用算式来表示一下。
师(课件展示过程):把8个身子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可以列成——
生9:2×8=16(条)腿。
师: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可以列成——
生10:20-16=4(条)腿。
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可以列成——
生11:4-2=2(条)腿。
师: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2 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可以列成——
生12:4÷2=2(只)兔,8-2=6(只)鸡。
师:同学们真棒!写出画的过程太麻烦,我们把能用式子表示的语言替换下来,写成下面的解法。
解:全当做鸡,有2×8=16(条)腿,比实际少20-16=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兔有4÷2=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看,简单吧?
生:简单。
师:以后我们再解这类问题就没有必要真的去画,只要在自己大脑里展现画的过程,边说边写就行了。
【评析:首先,教者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画法中提炼、抽象算式的做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把汉语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为升入高年级解数学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因为,解应用题的实质就是实现这两种语言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其次,教者在画画数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呈现出了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过程。这一浑然天成的处理方式,既抓住了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又展现了假设法的实质就是画画数数解决问题的这一学前儿童都能掌握的方法,实现了两种方法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假设法出而不点的处理方法还是很有新意的,既避免了不同方法的罗列,又避免了学生产生新的疑惑。】
师:同学们能仿照着老师写解法的过程,把第二和第三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吗?(课件展示画法及画***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让两个学生板演)
生13:写第二种。
解:5只当做鸡,3只当做兔,共有2×5+4×3=22(条)腿,比实际多22-20=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所以多了2÷2=1(只)兔,兔有3-1=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生14:写第三种。
解:全当做兔,有4×8=32(条)腿,比实际多32-20=1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鸡有12÷2=6(只),兔有8-6=2(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都写得很好(课件展示这两个解法)。大家都掌握这个问题的解法了吗?
生(齐声答):掌握了。
【评析:教者首先示范,再让学生去抽象、提炼解法,既发挥了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优势,又可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三种不同假设法的展现,打破了大多数书籍、教学论文中只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的做法。事实上,若鸡和兔共有n个头,可以假设有m(0≤m≤n)只鸡(兔)来解答。】
五、巩固拓展,建立模型
师: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大约在1500年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课件展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雉就是鸡,足就是脚,几何是指多少。用现代话来说是“现在有若干只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帮古人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要边在大脑里画,边说边写解法。
(学生***练习,小组交流自己的解法)
师:《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还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人们又仿照它编出了“龟鹤问题”、“人狗问题”等,这说明了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实,“鸡兔同笼”问题不是一个题,而是一类问题,画画数数的解题过程可作为一个模型用来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这个问题就属于“鸡兔同笼”类问题。老师买了两种不同的圆珠笔共16支,一种每支3元,另一种每支5元,共花了62元。问两种圆珠笔各买了多少支?
生15:这里没有鸡和兔啊?
师:不要紧啊,我们可以把每支3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3条腿”的“怪鸡”,把每支5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5条腿”的“怪兔”。这样,16支变成了什么?62元变成了什么?
生16:16支变成了16个头,62元变成了62条腿。真有意思!
师:那就在大脑里想象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把解法写出来吧。可要灵活啊!
生17:全当做是3元的圆珠笔共花3×16=48(元),比实际少62-48=14(元)。1支5元的圆珠笔比1支3元的圆珠笔多花5-3=2(元),所以5元的圆珠笔有14÷2=7(支),3元的圆珠笔有16-7=9(支)。3元的圆珠笔有9支,5元的圆珠笔有7支。
师:大部分同学解的都很好,只是个别同学把圆珠笔真的写成了“怪鸡”、“怪兔”。我们说可以当做 “怪鸡”与“怪兔”,但不要机械地往上套啊!
【评析:教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介绍,在传承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另外,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式,使其解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既渗透了建模思想,又有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18: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会解这类问题了。
师:这类问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这可是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才学的呀!
生:啊!
师:这说明只要我们勤动手、勤动脑,数学一点都不难。也说明同学们真棒(伸大拇指)!最后请同学们在大脑里再画一遍,嘴里默默地把过程再说一遍好吗?
生:好!
【评析: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再次巩固和内化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揭示该问题是五六年级所学知识,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
七、课后作业(略)
总评:“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有名的古算题。由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 维含量高,人们常常拿它来考察一个人的智力状况,也成了小学高年级奥数的经典题型,现已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因此,让二年级的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是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当我的学生刘慧进行课外实践,提出想给二年级学生讲这堂课时,我为她捏了一把汗。没想到的是,她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还得到了任课教师的好评。总之,这是一堂出色的课,除了穿插的评析外,再指出以下几点。
1.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教学从画画数数入手,抽象与提炼解法时要求学生脑子里想象画法、边说边写,以及解法用语言与式子混合写出,没有只用算术表达式(含综合算式)等,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发展水平。
2.引导到位,放收合理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得比较好,教师始终有效地掌控教学,没有大撒把,避免了自主探究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
关于鸡的成语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问卷调查;教学效果;教学建议
中***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220-02
一、鸡尾酒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1年国家***提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教学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2004年2月21日***教司司长张尧学在高等教学双语研讨会上指出:“双语教学不但要搞下去而且还要搞好”。酒店专业的双语教学和社会大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随着互联网、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酒店行业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来看,酒店人才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对酒店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精通专业知识转化为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适应国际竞争的双语人才。
鸡尾酒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实习与就业中,有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从鸡尾酒课程本身的性质来看,也需要用双语进行教学,鸡尾酒的基酒大都是国外的,必须要掌握英语的名称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记住酒水,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二、鸡尾酒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学生是双语教学中的主体因素,双语教学不但不能疏远学生,而且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遇到的问也和学生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我院学生中70%的人未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学生英语水平较低,以及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这样在双语教学中会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基础薄弱的学生不但没有兴趣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2.鸡尾酒专业知识:学生对鸡尾酒的专业知识本身就不了解,加上鸡尾酒的一些酒水很容易混淆,容易记错,另外一些鸡尾酒的名称除了英语表示,有很多还是法语或其他语言,这样导致学生更加没有信心去学习。
3.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方法上,没有进行灵活掌握,鸡尾酒课程的性质和其他专业课程有一些区别,这门课程的学了要记,还要多看,多比较,多练习,课后也要多巩固。很多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明天就忘记了。
4.缺乏双语实践环境:鸡尾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和环境的双重缺失,使学生感觉学习困难,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愿意去学。
三、鸡尾酒双语教学的实际运用
鸡尾酒课程的双语教学已实施多年,现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简单阐述如下。
(一)教学方式
在鸡尾酒的双语教学中,教师把知识进行分块,对专业术语进行中英文对照讲解,例如在介绍鸡尾酒的基酒时,每种类型的酒水都要掌握中英文的读法,能够根据英文找到相对应的酒水;在服务用语的讲解上,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采用老师和学生练习,学生与学生练习的一对一的方式强化训练,练习时语言随时调整变换。
(二)教学形式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分类,双语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浸入型双语教学:即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三者中,浸入型的教学要求最高,其次为过渡型,最后为保持型。鸡尾酒课程选择的是适合高职的教学形式――保持型教学模式,并且采用多媒体电子教案,鸡尾酒课程的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中英文课件,增加了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鸡尾酒双语教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近几年鸡尾酒双语教学的成效,还特意制定了相对应的问卷对在校已开设该课程的2013级学生,正在实习2012级学生及参加工作的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1.学生对采用的教材非常满意。鸡尾酒教材选用的是原版双语教材,由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亲自执笔编写,彩印出版,***文并茂,吸引力强,教材内容涵盖广泛;
2.学生对教师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有出国多年的经验,除了扎实的酒店专业知识,也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发音准确;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以中文讲授为主,辅以英文电子教案的教学方式是恰当的,学生易于接受;
3.学生普遍认为鸡尾酒的双语教学是成功的,尤其对于正在工作岗位的同学来说,双语教学带来的实际效果更为明显,对于他们的工作帮助很大。
当然在鸡尾酒双语教学中,也有学生提出,教学的信息量较小,主要原因一是本门课程教学学时有限,教师只能选择性的进行讲授,二是学生因为英语水平的差异感受到的信息量不同。
五、结论及建议
从近几年的鸡尾酒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应用情况来看,整体的实施效果是成功的,当然鸡尾酒双语教学对专业课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改革的进行,对今后的鸡尾酒双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需求
教师要正确认识鸡尾酒双语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英语教学,而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该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掌握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晰认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分析,选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二)更新教学理念
鸡尾酒的双语教学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行业需要,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向学生传达最新的国际前沿动态理念,及时补充最新的行业专业词汇,酒水专有表达方法和服务用语;鉴于学生的英语基础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的英语基础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对鸡尾酒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提高本门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改进教学模式,推进实施效果
关于鸡的成语篇9
关键词:鸡婆头 馎饦 俗词源
“鸡婆头”是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的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一种面食品。在卖“鸡婆头”的店子里,如果问到为什么这种食品叫“鸡婆头”,店主都会遗憾地笑着摇摇头,谁也讲不清这个称呼从何而来。从各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看,“鸡婆头”名称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解释:1.旧时四川一些地区戏称女人为“鸡婆”,因为“鸡婆头”面片像包在女人头上的长布帕而得名。2.因为“鸡婆头”形状不规则,像鸡冠而得名。这两种解释都很值得怀疑。在四川农村,有一点岁数的人,不管男性女性,都常常会在头上包长布帕,并不限于妇女,所以第一种说法不可信。“鸡婆头”形状虽然不规则,但与鸡冠的形状差别较大,何况与“鸡婆头”形状更为相像一些的不是鸡婆(母鸡)的冠子,而是公鸡的冠子,所以第二种说法也存在问题。
目前四川部分地区流行的“鸡婆头”,缪树晟编著的《四川方言词语汇释》解释为:“将面粉发好后扯成一寸宽左右的面块儿,于沸水中煮熟,加入调料即可食用。”(缪树晟,1989)其制作程序大致是:加水把面揉好,再一小块一小块地揪下来,用手一边沾水,一边尽量把面块扯得又宽又薄,随即放到沸水里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蔬菜一起煮),然后盛到碗中食用。这种面食的最大特点是色泽光亮,口感滑嫩。从“鸡婆头”的制作工序和形制看,它应该就是中古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面食——馎饦。“馎饦”,又叫“不托”“饣不饦”,今天的工具书对它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解释为“一种面食”,过于宽泛;《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解释为“一种水煮的面食”,虽然解释更详细了一点,但我们对它的具体形状还是不清楚。实际上,“馎饦”和“鸡婆头”一样,是古代一种水煮的片状面食,最早记录“馎饦”这一食物的《齐民要术·饼法》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1)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齐民要术译注》在注释“馎饦”时说:“据所记即今‘面皮’”(缪启愉、缪桂龙,2006)。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馎饦”是一种单独的面食品种,并非用来做包子、饺子、馄饨等面食的皮儿。下面几个用例也可以证明“馎饦”是一种片状面食:
(2)又初造时,忌人吃着馎饦片子,切防家人背食之,即不成矣。(唐韩鄂《四时纂要·七月》)
(3)王文公凝清修重德,冠绝当时。每就寝息,必叉手而卧,虑梦寐中见先灵也。食饣不饦面,不过十八片。(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此处明确称“馎饦片子”,并用量词“片”称“馎饦”。
(4)游师雄景叔,长安人,范丞相得新沙鱼皮,煮熟翦以为羹,一缕可作一瓯。食既,范问游:“味新觉胜平常否?”答云:“将谓是馎饦,已哈了。”盖西人食面,几不嚼也。(宋庄绰《鸡肋篇》卷上)
这是把鱼皮误认成了“馎饦”。
(5)见一媪,可八九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女惧,不敢应。媪遂以铁箸拨火,加釜其上;又注以水。俄闻汤沸。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女大惧而号,家人尽醒,媪始去。启箦照视,则土鳖虫数十,堆累其中。(《聊斋志异》卷五“馎饦媪”)
文中的“馎饦”与如鸡蛋横切面形状的“土鳖虫”相似。可见,今天有人把“馎饦”解释为“面条”“两头翘中间凹的柳叶舟形面食”等都与事实不符。
那么,“馎饦”的名称是怎样变为“鸡婆头”的呢?这就得从俗词源谈起了。
俗词源,又叫联想词源学,是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词的词源结构被错误联想、歪曲理解的现象,其中一种类型就是,词语在传承过程中,人们已经不能了解它的得名之由,只是根据这个词语的读音,凭借自己的语象去联想,主观臆断地推测它们的来源,从而臆造出一个貌似正确的词语形式。在通常情况下,新的词语形式与旧的词语形式音节数相同,且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太平广记》卷二四二引《唐国史补》中的两段:
(6)唐司空于頔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为《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乃不改。
(7)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至,皆下马。谓之“下马陵”,语讹为“虾蟆陵”。
这两段记载说明人们因为不了解《相府莲》和“下马陵”的来历,于是比照读音想当然地生造出《想夫怜》和“虾蟆陵”两个名称。又如宋代郑景望《蒙斋笔谈》记载,阆州人为祭祀陈子昂,专门为他设立了陈拾遗庙,后来州人不知道“拾遗”是官名,于是错误地理解为“十姨”,以至于把供奉对象陈子昂变为妇女,称为“陈十姨”。
另有一种类型的俗词源,通常是人们从已有词语中的一个读音,联想到包含这个读音的一个大家熟知的词语,于是在旧的词语音节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节形成新的词语形式。如四川人把小的饭馆称作“幺店”,后来,因为人们少有用“幺”表示“小”的意思了,“幺店”得名的缘由模糊,有人就把这一名称附会在饭馆中的一种常见的菜名“炒腰花”上,“幺店”也就有了“腰(幺)花店”的叫法。这种联想很像我们从形容一个人油滑的“油”,联想到大家熟知的“油条”,于是油滑的人就被称为“油条”甚至“老油条”,而人的油滑和油条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同样的附会早在南朝时期就已存在,《法苑珠林》卷二七引《冥祥记》:
(8)宋伏万寿,平昌人也。元嘉十九年在广陵为卫府行参***。假讫返州,四更初过江……俄尔与船中数人同睹北岸有光,状如村火,相与喜曰:“此必是欧阳火也。”回舳趣之,未旦而至。问彼人,皆云昨夜无然火者。方悟神力,至设斋会。
其中的“欧阳火”就是“阳火”,指人间之火,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要把“阳火”称为“欧阳火”呢?学界对此一直抱有疑问:江蓝生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中把“欧阳火”列入“待质词语”(江蓝生,1988)。南朝齐人陆杲所撰佛教小说《系观世音应验记》中同样出现了上述故事,孙昌武先生在整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时,把“欧阳火”直接改成了“阳火”(孙昌武,1994)。董志翘先生在《译注》一书中对“欧阳火”存疑(董志翘,2002)。其实,“欧阳火”与“欧阳”姓氏有关。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传到越王无疆时,被楚国灭掉,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其后世子孙就以“欧阳”为姓。可见,“欧阳”姓氏应该是古代吴越地区历史悠久的大姓。而《冥祥记》和《系观世音应验记》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刚好发生在吴越地区,因此,我们推断,当地人是由“阳火”的“阳”联想到人气旺盛的“欧阳”姓氏,就拼合了“欧阳火”这个词语来表示“阳火”具有的“人间之火”的意义。
“鸡婆头”的得名正是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俗词源,它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首先是有人从“馎饦”的“馎”这一语音联想到大家熟知的“鸡婆(母鸡)”,就无端地把“鸡”安在“馎饦”之前称为“鸡馎饦”(现今川南有的偏远地区仍有这样的读音),后来又因为语义的联想而发生音变,读、写为“鸡婆头”,于是这一俗称就蔓延开来。今天,当我们在四川的大街小巷再看到“鸡婆头”时,至少我们应该明白,这种面食的名称与“鸡”是毫不沾边的。
参考文献:
[1]缪树晟.四川方言词语汇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4]孙昌武.观世音应验记(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关于鸡的成语篇10
[关键词]《鸡犬不宁》;电影海报;失衡
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鸡犬不宁》给观众展现了一个鸡犬不宁、众声喧哗的世界。作品将目光投向了被现实潮流遗弃的边缘小人物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和边缘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群小人物原有的生活状态被打破,陷入了失衡的困境之中,他们在这失衡的漩涡中上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影片的电影海报巧妙地运用了形象化的视觉语言来诠释“鸡犬不宁”的主题,探索失衡状态中人性的丰富色彩。其中对“失衡”主题的表现,既运用了表层的形象化的意象符号,又借助构***中不平衡的动势因素来象征影片的主题。
一、直接用“鸡”这一形象语言诠释“鸡犬不宁,人生失衡”的主题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六朝古都开封(大梁),市豫剧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拉到的一笔演出费被小偷顺手牵羊拿走了。本来遭受市场冲击已入不敷出的剧团还没缓过劲来又一下子陷入了危机。团长只身南下深圳,剧团只得解散。原来豫剧团的台柱子素梅、四海、马三、刘兵几个人一下子茫然不知所措。一直只会演戏的他们,茫然地适应着陌生的生存环境。导演设置了马三与大红、素梅与四海以及刘兵三条叙事线,把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困惑与艰难平行展开。这些人一离开舞台,一挥别豫剧,一切都突然变得不顺畅。男人要么出现障碍,要么面临妻子可能的外遇而束手无策,要么心旌摇曳企***试水婚外恋。而女人同样是问题重重:素梅一身傲气,却只能淹没在家中独自吟唱;大红一心留洋,好不容易攒到一点路费让马三全赔在斗鸡上了;秀菊全心扑在这个家上,得到的回报却让她心冷;遭遇骗局而不自知,一举成名的美梦终究化作“南柯一梦”。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是那么不稳定,每个人的心态似乎都那么不平静。
“在这里,导演设置的道具――鸡,不仅成为两位主人公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成为隐喻的象征物,影片的名字《鸡犬不宁》的含义也在此若隐若现。‘鸡犬不宁’乃是主人公失业后不稳定的状态,而影片英文名字‘One Foot Off the Ground’其实是戏曲演员练功的一个动作,也暗示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
为了配合主题的表达,影片的电影海报设计当中多处运用了“鸡”和“犬”的意象,直接用形象语言诠释“鸡犬不宁”的主题。在海报中既有手绘形象与现实影像的衔接,又有对现实鸡的意象的直接表现,总的来说,对“鸡”的形象的表现除了要附和“鸡犬不宁”的片名之外,还表现出了一层突兀、“无厘头”的意思,用以表现人们在被突然拖入到动荡状态之后生活状态的窘迫和荒诞――正在做出“朝天蹬”动作的戏曲演员被冠以鸡头,他们本身就是在社会动荡大潮中难得安宁的“鸡犬”;一只下蛋的母鸡竟然踩在了人的头上,人们生活的理性与秩序就在那飞起的鸡蛋中被滑稽地解构。
二、不稳定构***和动荡心理对失衡人生状态的深层隐喻
除了在画面当中直接引入“鸡”的形象来表现“鸡犬不宁”的主题之外,影片的海报还通过画面构***和营造动势等方法来表现影片对失衡人生状态的深层探索。在海报中,人物倾斜的头使立于其上的岌岌可危,本身就会使人形成一种不平衡的心理趋势,同时又用动画的手法将飞起鸡蛋的轨迹画出,更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动感。马三想通过斗鸡自谋生路,“可他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却是一个濒临失控的家庭环境:……没有固定收入的他在家中自然没有什么地位,只能任由老婆摆布。而且更为可悲的是,他还得了不举之症,就连生理上给老婆留点念想的机会也破灭了。……为了留住老婆,马三心甘情愿地练起了‘内家功’”。其中一幅海报表现的就是马三***失常时练“内家功”的情景,那悬挂着的砖头总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正是揭示了“失衡”的内涵。同时,海报中又用一句“平衡,是每个人的绝世武功”点出了整个影片的主题。
这几幅海报当中蕴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从表面上看,各种元素的运用构成了幽默与荒诞的效果,有效地增强了海报对人们的吸引力,起到了宣传影片的作用;细致起来分析,海报的画面中更是蕴含了影片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通过画面构***的不平衡与心理动势的营造,将“失衡”人生状态中的种种窘迫与荒诞极为凝练地呈现出来。
三、“鸡犬不宁”电影海报视觉语言的符号学解读
符号学认为,构建一个符号需要包括两个部分。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符号的功能是交流信息,而在有目的的信息交流过程中需要两个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信息被嵌入一种媒体,存在于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律或编码中。符号由传播者编码,被受众或者翻译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