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类号】G630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混淆了征辟、征召、僻召等历史概念,就此查阅有关资料,对其进行了梳理,以供大家参考。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召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即"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征辟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征召"也叫"特诏"或"特征"、"征聘",是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或委任***事。据《汉书・儒林传》载,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征为贤良。据史书记载,皇帝在征召某些年老体衰的人时,常常用"安车蒲轮"等礼仪以示敬重。"安车"即一种可以比较安稳地坐在其中的小车;"蒲轮"指用蒲草捆裹车轮,以减小车身颠簸震动。这些都是格外优待、礼遇之意。如著名辞赋家枚乘,虽已年老,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自西汉武帝以后,相沿成例。
"辟除"又称"辟署"、"辟召"、"辟举"等。是高级官员自行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广泛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中央长官辟属掾属地不限,可在全国范围内选用人才,地方长官则只能在其管辖范围内辟属。辟选类似考察,要求被选拔者必须德才兼备,一般还要经过一定的考试。
公府辟除主要是指由三公以及太傅、大将***府所进行的任用属吏的情况,而其中以丞相之权为最大。公府辟除后,经过试用,对有才能者或举荐或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所以公府的属吏虽位卑而权重,出仕升迁一般都比较迅速,却易于显达。如《汉书》卷七七《孙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宝自劾去......(张忠)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此外九卿及其他中央官长虽然也可自行辟除,但与公府相比,则远非时人所重。
另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两汉时期,官府也可以自行招聘僚属,通称"掾史",至连职位的设置都可以酌加变更;州的辟除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长官,辟除之权则变得相当之大。他们自辟佐吏,并通过推荐或察举,使之进入中央任职,或为地方长官。如崔道融,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
到了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据《文献通考选举十二》记载:"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属之事",僻除才成为不重要的仕途。
皇帝征召,为最尊荣的仕途,但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也不能强制;并且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另外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一般来说,对被辟除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官民皆有,而且去留也自便,这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如《汉书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晋书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有气节之士可以辞去,对于不者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在舆论上要受到非议。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公卿牧守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治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皇帝征召制不是常制,但辟除制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在长期***动荡的形势下,辟召制对统治集团内各***治派系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隋统一后,隋唐皇帝和朝廷大臣仍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但不多见。宋代各路安抚司、转运司、知州等,可自选官员,称奏辟或辟差、辟置,似为征辟制的变异。明清皇帝直接选任官吏,称为特简,形式上似乎仍是征辟制的遗存。所以征辟实际上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灭的一种特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