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式教学第1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教学;实践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26-01
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
2 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3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3.1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前九年级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探究式实验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探究式实验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3.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式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探究式实验教学却能给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4 在探究教学中有必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4.1 目标与内容
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在课程规划的层面,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来制订水平教学计划,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在教学实施的层面,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4.2 内容与形式
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能否给人有益的启迪。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教学内容才是核心,形式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因此探究教学应注重形式之外的内涵,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切不可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为“探究”而“探究”。
4.3 过程与结果
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上是一个统一体,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体验和生成是探究教学过程性价值的核心,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也许是痛苦的、失败的经历或感受,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随着学生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处理过程与结果的过程中应有所不同,增强对活动结果的关注度,以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坚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的基本原则,以致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价值。
5 教学实践后的探究反思
新课程的化学教科书在内容编制上就很能体现探究教学理念,如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讨论”、“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体现了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到激发探究欲望,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享受发现的快乐。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加了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其中最为核心的栏目“活动与探究”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气体的制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实验、物质的性质及作用的探究实验、定性与定量的探究实验等。充分体现了探究教学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性。
探究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弥补了教材更新不及时、与当地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真正附合了建构主义观点: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2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绿色化学
当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于化学化工行业“绿色化”发展的需求愈发明确、清晰[1-2]。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但传统高分子实验中的试剂使用量很大,种类较多且大部分试剂都具有毒副作用和较强的挥发性,对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实验技能,对于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少。因此,通过高分子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学教学改革,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绿色意识[3-5]。为此,笔者在从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探究式教学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6-8]。其实古人在很多年前就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已经明确表明了学会方法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是指从学科研究领域或者从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在教学中设置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思想的学习过程。相比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促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教学一样,以“验证式”实验教学为主。使用的实验教材,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都有具体描述。课前学生预习翻看一遍,上课时教师讲解一遍,最后学生按照教材上操作进行实验过程“验证”。学生对教材和教师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而且对实验课也不重视,认为是理论课的附属,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实验课程的作用。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可以归结为:第一,“照方抓药”式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使用这些实验知识,在大四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弱势;第二,教科书里的方法与现代化工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要求依然跟不上,教材里描写的原理和方法无法反映当今绿色化学的迫切要求[9-10],即使是全国广泛采用的新版教科书,依然没有及时反映化工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容易给学生造成“现行技术就是如此水准”的印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放弃了本专业。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目前高分子化学实验主要针对高分子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开课。高分子专业学生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时,已经经过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要求更高的探究式教学法来完成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详细地传授知识(原因与机理),而且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探究性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相应的实验探究活动。这些问题的设置要合适,既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得到解决。虽然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非常经典,但与现实生产特别是“绿色化学”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开展高分子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时,主要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案的“绿色性”展开探究性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中违反“绿色化学”的地方,然后再提出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解决教材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实验方案;最后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采用改进实验方案和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套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例如,《高分子化学实验》中的双酚A环氧树脂制备实验[11],该实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该反应用到的化学试剂用量是过量的,完全可以用较少的化学试剂用量来完成整个实验,但是化学试剂的最终用量需要根据最后产品的使用量进行倒推设计;二,在该反应中用到苯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苯是一种剧毒性的试剂,那么有没有可能选择一种可以实现相似功能,但是无毒或者低毒性的其他试剂来替代呢?通过查阅资料,甲苯完全可以作为环氧树脂的溶剂,而且毒性低的多;三,在黏结实验中,教材中采用了挥发性很强的刺激性剧毒乙二胺作为固化剂,而事实上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很多,目前已经有许多低毒甚至无毒的固化剂来替代乙二胺,如多乙烯多胺,而且多乙烯多胺固化后的环氧树脂具有更好的黏结强度。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三个角度进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更为合理绿色的的实验方案,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接受真正的科研锻炼,同时,对绿色化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采用的实验方案与教材多少会有一些差异,而且实验方案会有学生心理上一些期待,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加认真负责的去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避免学生在实验间隙聊天玩手机等开小差。
四、探究式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实验考核主要分为两块:平时成绩(40%),主要包括实验预习(10%)和实验操作(30%);实验报告成绩(60%),主要包括考核实验结果(20%)和实验报告(40%)[12]。但探究式教学法由于采用了超越教材的实验方案,因此要求考核的重点和考核面都有所改变。比如,预习设计实验时,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来寻找实验中有违“绿色化学”的地方,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总结传统和改进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这两部分内容在以前的实验考核中比例很少,甚至没有,但探究式教学法中这两块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这两块内容在最后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需要大幅提高。为此,我们将实验预习的考核比例提高到20%;作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实验结果比例降为10%,而传统和对比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验报告中一起上交完成,因此实验报告的比例提高到50%,其中实验对比分析讨论部分为20%,其他实验报告部分为30%,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五、结语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地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实施,可以促使学生更为专注认真地去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邵林*** 齐陈泽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如何在高校开展绿色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分析[J].科学导报,2015(10):15.
[2]翟翠萍,刘学***,陈欣.高等学校绿色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时刊,2015,29(5):39-41.
[3]冯海柯.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新[J].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4]周美云,谭绍早.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广东化工,2012,4(39):223.
[5]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9-21.
[6]杨喜平,曹晓雨,闫向阳,等.物理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2,40(14):214-215.
[7]陈红梅,方小牛,周小春.探究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08(8):135.
[8]崔玉,王志玲,刘志莲,等.探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1):44-45+74.
[9]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22(1):1-4.
[10]杨冬梅,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J].大学教育,2016(1):90-92.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3篇
关键词:化学 激发 探究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看似无意地回顾了电解水的知识,但从后来的探究过程来看,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活动提供知识的固着点和出发点。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获得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第一个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同学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后面的这个同学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来,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同学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同学,还是老师都沉浸在一种惬意和美的氛围中。
在对问题5的探究过程中,正当大家通过争论趋于一致地认为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电解产物中有NaOH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电解液的碱性是否有可能在原饱和食盐水中就已经存在了,这种观点的提出马上将大家即将获得的结论了,大家从心底地感谢这位同学,感谢他将大家从思维定势中拉了回来。接着不约而同地探究起如何证明溶液的碱性究竟是原饱和食盐水具有的还是电解产生的。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培养习惯;提升能力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19-01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开展好探究式教学首先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需要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化学知识本就是枯燥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学生也会感觉非常的新颖,从而愿意主动学习。比如,我们在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的时候,教师给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问钠能不能把硫酸铜里面的铜置换出来,学生们马上就会想到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是排在铜前面的,钠比铜活跃所以钠可以把铜置换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在提前准备好的硫酸铜溶液里面放入一小粒钠,结果发现生成了蓝色的沉淀并且还有大量的气体产生并没有铜析出,由此可见学生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学生们对此会产生疑问,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查阅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原因。
二、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去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并不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到探究的方法,形成一种探究的习惯,在讲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并且要想办法启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们创造有利于提问的环境,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们讲盐类水解这个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提出问题,有些学生提出如果把AlCl3溶液加热蒸干的话为什么得不到AlCl3晶体,反倒最后剩下的是A(lOH)3。还有就是在给土地施肥的时候,为什么施了草木灰之后就不能再施铵态氮肥了。如果氯化镁的酸性溶液中含有三价铁离子的话我们可以使用足量的氧化镁去除掉它,学生们提出这些疑问之后,教师可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能够增加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们更愿意去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优化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对于化学验证性实验来说,必须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操作,否则要想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是很困难的,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探究性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探索性实验,它充满了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在选择验证性实验的时候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结合,并想办法把它转化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我们在对氯水的成分进行验证的时候,运用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学生们需要自己去设计实验探究氯水中有哪些成分,并且还要自己去选择相关的仪器,这种实验方式是比较特殊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5篇
本人拟对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
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此过程学生可***进行,教师可给予一定指导。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5.讨论与结论
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6.反思与评价
让学生再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讨论思考,看有无不足之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验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意识
人如果一下子吃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肠胃的承受力,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新教材中科学探究贯穿始末,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个实验或一节课就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把科学探究强加于学生;而应理清教材中科学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空气》时,提出问题:“空气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把它捉住送给老师吗?”学生听了交头接耳,不―会儿,就有很多同学举手发言,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大胆说了出来。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
2.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教材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经典实验不等于是完善完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如第二章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教材直接让学生观察铁在氧气燃烧的现象,教师可按下表所示方案引导学生探究。
讨论: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有些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铁丝在O2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异常兴奋,有些学生迟迟不敢把铁丝伸进氧气瓶,导致实验失败;有些学生把集气瓶炸裂了……教师可趁机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对实验探究保持持久的兴趣。
3.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的差异等,这种差异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在探究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很有效的方法。
例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提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1)氯酸钾(KClO3)在催化剂二氧化锰(KCl)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
(2)氯酸钾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三、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实验条件受制约
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药材是按九年义务教材标准配备的,且学校班额较大(一般为50人左右),实验条件明显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实验条件更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2.探究式实验难适应
探究实验需要的教学时间难以控制,九年级化学经一年学习后还要参加中考,有些教师“舍不得”花费时间开展实验探究,况且,学校还规定了教学进度要求,致使有些实验探究无法实施。
3.教师教学方式有误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6篇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某些技能,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探索和解决一系列问题.探究式教学一般有如下程序,首先得有问题的情境,然后学生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假设,在此假设下通过实验去探究,得到探究的结论,最后进行一定的拓展应用.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只为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作用,忽视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先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化学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学生会被某些实验的现象所吸引,产生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点,有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紧抓教材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之上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在完成课堂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中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同学相互间交流意见,选出代表来进行回答,对于不恰当的地方,由教师进行引导,带领学生寻找恰当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扎实,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对于问题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以实验为主导化学这门科目
往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良好途径.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不同的设计,以不同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3.师生互动式教学新课标明确要求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达到良好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更加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完成相应的化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相关学习问题,由教师来解答疑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化学探究式教学第7篇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理解科学思想以及理解科学家们如何研究自然界方法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和合作式学习,它主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广泛。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缺乏自主性和独力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理解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停留在对关键点的记忆上,难以产生广泛的迁移。而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3.1 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有意设疑,创设矛盾情境;兴疑激趣,创设悬念情境。
3.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要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题疑问,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
3.3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强电解质由:①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②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③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以上这些解释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结论,但它毕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参与的成果。
3.4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纪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各个学生不尽相同,现象也各不相同。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3.5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如“已知乙醇分子式为C2H6O,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这一问题中,首先指导学生根据碳、氢、氧的价键数目,写出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①CH3OCH3、②CH3CH2OH。并告诉学生乙醇可跟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启发学生如何根据两种结构中氢原子位置的不同,及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量,来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实验事实,可排除①式,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为②式。
四、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搜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或环境;(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不能机械地照搬。
五、探究式教学的类型
在学校环境下的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非常丰富的类型。例如,按探究的任务和问题的性质分: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探究性学习、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原理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等。按探究环节的多少分:完整的探究和局部的探究。按探究的自主和开放程度分:有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指导探究性学习。按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分:有概念理论型探究、元素化合物型探究、方法策略技能型探究以及综合性探究。按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分: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