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1
六个小窍门
周向前
窍门一:食物应平均排列,勿堆成一堆,以便食物均匀生热。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熟得快,最好将食物切成5厘米以下的小块。食品形状越规则,微波加热越均匀。
窍门二:食物若有坚硬的表皮,必须剥去后才能烹调。
窍门三:微波炉不容易使食物表面着色,可以在烹调前将调味料涂于食物表面,使其呈深褐色。
窍门四:微波炉加热的食物温度极高,容易蒸发水分,烹调时宜覆盖耐热保鲜膜或耐温玻璃盖来保持水分。鸡翅尖、鸡胸或鱼头、鱼尾部或蛋糕的角端等部位易于烹调过度,用铝箔纸遮裹可达到烹调均匀目的。
窍门五:在加热结束时,把食物搁置一段时间或对有些食品添配一些作料(如烹饪家禽肉类后,可浇上***化的油或调味汁,再撒些辣椒粉、面包屑等),可达到加热不能做到的满意效果。
窍门六:用微波炉烹饪时,应尽量减少用盐量,这样可避免烹饪的食物外熟内生。
头发也“嘴馋”
水波
如果你的头发干枯、易断或者多油,那或许是它们“嘴馋”了,头发也需要营养,你可以给它们吃点水果,它们就会重新光泽起来。
芒果护发。把芒果打成汁,加入一汤匙柠檬汁混合涂抹于头发,然后轻轻按摩,再戴上浴帽,20分钟后洗掉。
芒果中的维生素含量很高,还含有头发需要的磷等矿物质。
柚子皮救断发。时常染发或者烫发的人,头发干枯易折断。可以将柚子皮浸泡在热水中,24小时后用浸泡过柚子皮的水洗头,可增强头发的坚韧性。柚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和油脂,这些对头发的滋养是非常明显的。
橄榄油润发。把橄榄油加入水中再喷洒在头发上,头发会亮泽滋润,坚持两个月后,干燥的情况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大蒜泡水更好剥
小兰
大蒜,烹饪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原料,也是我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营养提供者”。但剥大蒜却真有点费劲。
直接用手剥开当然可以,但有点儿费事儿;市面上近些年出现了一种剥蒜器,只是用起来很一般;戴着胶皮手套,把大蒜放在手里,不停地用力搓,也是个剥蒜的偷懒儿方法。但这些方法与我们下面要讲的相比,都太“复杂”了:
把大蒜掰开,用刀切去根部的硬结,放入碗中倒入清水,浸泡5分钟后,用手轻轻捻去大蒜外皮即可,非常方便。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在需要很多大蒜入菜时使用。
餐巾纸代替保鲜膜
小金
为了防止加热的菜肴在微波炉中喷溅,很多人都会在容器上覆盖一层保鲜膜,但保鲜膜必须是耐热材质才行,如果手边没有这类保鲜膜,或怕保鲜膜接触到食物加热有安全上的顾虑,那就改用餐巾纸也行。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2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xx年里我们耳鼻喉科全体医务人员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挥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圆满完成了科里的各项工作,使门诊量和会诊量不断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我科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目标,把“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当作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实际从自身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温馨、细心、热心和耐心的服务,将各种便民、利民、方便群众就医的措施和服务落实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尽量做到优化就医流程,简化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病人等候时间,特别是注意做到规范用药,合理检查,有效***,为群众减轻医疗负担,从而逐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让人民群众确实感受到我们医务人员的真诚和友善,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好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应有的力量。在我们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科门诊病人比往年同期有所增长,业务量明显增加,服务流程得到改进,就医环境大大改善,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同时我们的医疗执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得到落实,大大减少了出现医疗纠纷的可能性。
同时,我科利用科室例会,在全科人员中开展普法知识教育,使大家的法制、纪律和职业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我们还在全科广泛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做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开展宗旨教育,增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全科人员以“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为行为准则,在日常工作中恪守医德规范,远离贿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医药经销企业及其医药代表的商业贿赂,坚决拒绝一切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生产经销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坚决抵制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开单提成等违法行为。
今年是我科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一年,科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较好的完成了门诊、会诊、急诊、手术等各项工作。一年来,我科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和义诊活动,积极配合院报宣传教育工作,免费为患者咨询,解决疑难,坚持对病人实施个性化医疗、人性化服务,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医就诊,总计今年1—11月门诊人数X人,门诊总收入X元,其中***检查收入X元;会诊X人,收入X元,并完成了大量的门诊体检任务,各项指标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提高全科人员的业务素质,我科人员利用专家坐诊时间,讲课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我们还定期让科内医务人员分批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例如学术会议、讲座,到外院进修等,使大家临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总之20xx年即将过去,我们科各项工作都有较好的开展,希望在明年的工作中全科人员能够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功能 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 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
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 《内经》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相当丰富,它首次提出:五官是五脏的外候,五脏通过经络联系将五官与全身连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可循经反应与五官,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内经》中所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之病证有多种,并总结了一系列***原则与方法,还记载了不少针刺***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方法。《内经》中的脏腑与官窍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口齿生理病理的论述为后世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其病因病机为:①风热湿邪上犯:因脓耳之脓液或邻近部位黄水疮蔓延至耳部,或因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毒邪聚集耳窍,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②血虚生风化燥:患病日久,阴血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耳异物症状:根据异物形态异物、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鸣响,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疼痛较甚。 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 ·诊断要点:病史:多有挖耳史。临床症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严重者牵引同侧头痛,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等症。检查: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壁局限性红肿、隆起,肿甚者可堵塞外耳道。脓肿溃破后外耳道可见脓血。
·症型:1.风热邪毒外侵: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2.肝胆湿热上蒸:清泻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 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要点: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史。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久新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呈b型或c型。 耳胀的辩证类型及方药: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 防风 生姜 川芎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 茯苓 羌活 独活 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 连翘 薄荷 淡豆豉 金芥穗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淡竹叶 芦根 2.肝胆湿热,上壅耳窍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生地黄 当归 柴胡 甘草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淮山药 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炙甘草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 桃仁 红花 川芎 老葱 生姜 麝香 红枣 柴胡 升麻 耳鸣: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实:外邪侵袭,芎芷散。痰湿困结,涤痰汤。肝气郁结,逍遥散。虚:脾胃虚弱,益气聪明汤。肾元亏损,肾气丸。心神不宁,归脾汤。 耳聋: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实: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 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 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 虚: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 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 耳鸣耳聋的诊断:要点:由于耳鸣,耳聋常为多种耳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必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有关检查,找出其可能的原发疾病。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史,***史等。临床症状:(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耳聋)轻者听音不清,重者完全失听。突发性耳聋以单侧为多见,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缓慢发生的渐进性耳聋多位双侧,部分耳聋可呈波动性听力下降。 耳眩晕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立体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深知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 脓耳:临床表现:急发者,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全身可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小儿急性发作者,症状较重,可见高热并伴有呕吐,泄泻或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全身症状缓解。病久者,主要表现为耳内反复流脓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 耳眩晕:是指由风邪痰饮上犯耳窍、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风邪外袭:疏风散邪,清利头目。方药:桑菊饮。 2.痰浊中阻: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3.肝阳上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 4.寒水上泛:温壮肾阳,散寒利水。方药:真武汤。 5.髓海不足: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药:杞菊地黄丸。 6.上气不足:补益气血,健脾安神。方药:归脾汤。 1、病史:本病大多有反复发作史,部分患者可有应用耳毒性药物史或感冒史。 2、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可诱发或加重眩晕,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3、检查(1)自发性眼震:眩晕发作时可见自发性水平型或水平旋转型眼球震颤快相向病侧或健侧,发作过后眼震逐渐消失。必要时可性体位诱发试验。(2)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多无异常发现(3)听力检查:部分患者可显示波动性感音性听力减退,即眩晕发作期听力减退,间歇期听力好装,但听力检查正常不能排除本病,必要时可考虑行甘油实验、耳蜗电***、耳声发射等检查。(4)前庭功能检查:初次发作者,可显示病侧前庭功能亢进,或有向病侧的优势偏向。多次发作者,则病侧前庭功能减退甚至消失,或有向健侧的优势偏向。部分患者虽有多次发作,前庭功能可正常。 耳胀耳闭与外耳道异物,及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引起的鼓室积液的鉴别。 耳胀耳闭:多有感冒史。胀闷堵塞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
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耳聋。鼓室导抗***呈b型或c型。 外耳道异物:多有异物入耳史。可通过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既可作出明确诊断。其临床症状根据外耳道异物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小而无刺激性异物,可留存日久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异物较大阻塞耳窍,可致听力下降,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疼痛;昆虫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耳痛较甚。 鼻疔:是指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单个多见。可转为疔疮走黄重症。 1.邪毒外侵,火毒上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无味消毒饮。 2.火毒炽盛,内陷营血:泻热解毒,清营凉血。方药: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鼻窒: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清热散邪,宣肺通窍。方药:黄芩汤。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补益肺脾,散邪通窍。方药:肺气虚—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 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行气活血,化淤通窍:通窍活血汤。 鼻槁:是指因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1.燥邪犯肺:清燥润肺,宣肺散邪。方药:清燥救肺汤。 2.肺肾阴虚:滋养肺肾,生津润燥。方药:百合固金汤。 3.脾气虚弱:健脾益气,祛湿化浊。方药:补中益气汤。 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 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鼻渊的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 2.胆腑郁热:清泻胆热,利湿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 3.脾胃湿热: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甘露消毒丹。 4.肺气虚寒: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 5.脾气虚弱: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 鼻窒与鼻渊,鼻息肉等所致鼻塞向鉴别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息肉:多有鼻鼽或鼻渊病史。一侧或两侧鼻窍渐进性鼻塞,逐渐呈持续性,嗅觉减退,多涕,头闷头痛。 鼻渊与鼻窒的鉴别 鼻渊:可有伤风鼻塞史。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鼻窒:可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可有嗅觉减退。鼻衄:是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1.肺经风热: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凉膈散。 3.肝火上逆: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 4.心火亢盛: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 5.肝肾阴虚:滋补肝肾,阳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汤。 6.脾不统血: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 鼻衄的外治法:对于正在鼻出血的病人,要遵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立即“止血”。 1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以达凉血止血的目的。 2压迫法: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10-15分钟,或用手指掐压患者人前发际正中线1—2寸处,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或用吴茱萸粉调成糊状敷于同侧足底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以协助止血。 4滴鼻法:香墨(药墨)浓研,滴入鼻中。或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5吹鼻法:选用x白药,蒲黄,血余炭,马勃粉,田七粉等具有收涩止血作用的药粉吹入鼻腔,粘附于出血处,而达到止血目的。亦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少量出血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用30%--50%硝酸银或30%三氯醋酸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局部涂以软膏。此外还可以用电灼法或yag激光烧灼出血点。 7鼻腔填塞法:用上述方法未能止血者,可用此法,以持续加压达到止血目的。 另外,还可在局麻下行冷冻止血法或微波凝固***,对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行术结扎颈外动脉,上颌动脉等。 ***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咽部疾病。 1.风热外袭,肺经有热:疏风散热,利咽消肿。方药:疏风清热汤。 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泻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利膈汤。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滋养肺肾,清利咽喉。方药:百合固金汤。 4.脾胃虚弱,喉核失养:健脾和胃,祛湿利咽。方药:六君子汤。 5.痰瘀互结,凝聚喉核:活血化瘀,祛痰利咽。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 ***蛾的诊断: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检查: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舌腭弓,咽腭弓,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颌下有核。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溢出。 喉关痈:发生于喉关,扁桃体间隙。多有***蛾发作史。***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检查见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如患处 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会厌痈:发生于会厌。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起病 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检查见 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 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 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里喉痈:多生于喉底,咽后间隙。可有感冒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感染史。发 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拒食,吞咽困难,吸奶时啼哭或呛逆,严 重者可致呼吸困难,鼾声大,易惊醒。检查呈急性病容,咽后壁一侧隆起, 粘膜红肿, 脓肿较大者, 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 患侧颌下核肿大, 压痛明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之软组织阴影,有时尚可见液平 面。 颌下痈:生于颌下,咽旁间隙。可有***蛾,喉关痈,里喉痈或咽旁组织损伤 史。 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 吞咽障碍, 言语不清, 张口困难, 全身可伴高热, 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检查见急重病容,颈部僵直,患侧颈部, 颌下肿胀,明显压痛,成脓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患侧喉核及咽 侧壁向咽中线突起,但喉核不红肿,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 喉痹: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 部红肿,或喉底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疏风散邪,宣肺利咽。方药: (风热)疏风清热汤。 (风寒)六味汤 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方药:清咽利膈汤。 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滋养阴液,降火利咽。方药: (肺阴虚)养阴清肺 汤(肾阴虚)六味地
黄丸。 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药:补中益气汤。 5.脾肾阳虚,咽失温煦:补益脾肾,温阳利咽。方药:附子理中丸。 6.痰凝血瘀,结聚咽喉:祛痰化瘀,散结利咽。方药:贝母瓜篓散。 喉痈:是指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 1.外邪侵袭,热毒博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 2.热毒困结,化腐成脓:泻热解毒,消肿排脓。方药:仙方活命饮。 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益气养阴,清解余毒。方药:沙参麦冬汤。 喉瘖: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 喉部疾病。喑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 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 “窍闭而喑” 。 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方药:三坳汤。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利喉开音。方药:疏风清热汤。 3.痰热壅肺:清热泻肺,利喉开音。方药:泻白散。 4.肺肾阴虚:滋阴降火,润喉开音。方药:百合固金汤。 5.肺脾气虚:补益肺脾,益气开音。方药:补中益气汤。 6.血瘀痰凝:行气活血,化痰开音。方药:会厌逐瘀汤 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的咽喉危急重 症。 。 。主要症状:吸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吸气期喉鸣、声音嘶哑、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咽喉疼痛、汤水难下等。 喉源性呼吸困难的分度:一度:患者安静时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和鼻翼煽动,吸气时出现三(四)凹征二度:安静时亦出现上述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无明显紫绀。三度:呼吸困难明显,喉鸣较响,并因缺氧而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脉数等,三(四)凹征显著。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梅核气:指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 2.痰气互结:行气导滞,散结除痰。方药:半夏厚朴汤。 本病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 1.肝郁气滞 情志所伤或平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肝气循经上逆,阻结于咽喉而发病。2.痰气互结 思虑伤脾,或肝郁日久,横逆犯脾,以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阻于咽喉而发病。 骨鲠:是指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的异物哽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而言。本病的***以及时取出异物为基本原则,根据梗阻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外治法,如黏膜损伤,外感邪毒,则配合内治。1.咽部异物 可用镊子取出。部位较低者,可在间接喉镜下或内镜下用咽异物钳取出。2.食道异物 在食道镜检查时或电子胃镜检查时取出异物3.喉异物 在直接喉镜下取出异物。4.较小尖锐异物 若较小的尖锐异物存留部位隐藏,检查时未发现,但咽喉疼痛、吞咽更甚者,可用软化、松脱骨鲠法。具体方法:威灵仙30g,水两碗煎成半碗,加醋半碗徐徐咽下,口服1~2剂。 旋耳疮是指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要特征。 耳瘘: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 耳疖:指因邪热搏结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 耳疮:指因湿热邪毒搏结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脓耳:是指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内耳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 耳胀: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耳眩晕:是指由风邪痰饮上犯耳窍、脏腑虚损、耳窍失养所致,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甚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耳聋:因实邪蒙蔽清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的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耳鸣: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 鼻疔:是指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单个多见。可转为疔疮走黄重症。 鼻窒:是指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 鼻槁:是指因阴津不能滋润鼻窍所致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 鼻鼽: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鼻渊:是指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鼻衄:是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喉痹:指因外邪壅遏肺胃或脏腑、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咽部红肿,或喉底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蛾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咽部不适感,喉核红肿,表面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咽部疾病。 喉痈:是指因内外热毒搏结咽喉所致的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 喉瘖: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虚损、喉失濡养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 喉风:因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的咽喉危急重症 梅核气:指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的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苍耳子散:苍耳子,白芷,薄荷,辛夷花。 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 六味汤(荆防、僵蚕、桔梗薄荷甘草) 中医诊断:耳鸣、耳聋 西医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 证型:肝火上扰 证候分析:肝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循经上扰耳窍,则耳聋耳鸣;情志抑郁或恼怒则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故使耳鸣耳聋加重;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头痛或眩晕;肝火内炽,灼伤津液,则口干口苦、便秘溲黄;肝火内扰心神,则夜寐不宁;肝经布胁肋,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数主热证,脉弦主肝病。 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泽泻、木通、柴胡、生地、当归、甘草、丹皮、石菖蒲。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直折,清泻肝阳;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木通、泽泻利湿清热,导热下行;生地养阴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更加石菖蒲通窍、丹皮清泻肝热。 外治法: 1、滴鼻:兼有鼻塞者可用宣通鼻窍药物滴鼻。 2、咽鼓管自行吹张:伴耳闭者可用此法。 鼻鼽 西医诊断:变态反应性鼻炎 证型:脾肺气虚 证侯分析:肺脾气虚,清阳不升,卫外不固,鼻窍失养为本,风寒、异气趁虚而袭,停聚鼻窍,故鼻塞、涕多而白粘;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输布之功能失职,平素食欲不佳,吃油腻的食物后易出现腹胀,大便稀溏;头昏头胀,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嗅觉迟钝,口不渴,活动后常感体力不支,易出汗,均是脾肺气虚的表现。 治法:补益脾肺,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扁豆 茯苓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 2.吹鼻 可用碧云散吹鼻护理和预防: 1.避开一切可知或可疑的变应原。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 3.避免过食生冷和高蛋白食品 12、西医诊断:急性喉炎 中医诊断:急喉喑 证型:风寒外袭 症候分析:风寒遏肺,肺气失宣,故猝然声音嘶哑,咳嗽,鼻塞;气血遇寒凝滞,经络运行不畅,故咽喉疼痛,咽部轻度充血,声带色淡红;风寒外袭,卫气被遏,不能温煦肌表故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故发热;肺气被遏,气不布津,故流清涕。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六味汤 荆芥 防风 桔梗 僵蚕 薄荷 甘草 外治法: 1.吹药 可用冰硼散、珠黄散吹喉。 2.含法 可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 3.含漱 可用具有辛温开音的中药煎汤含漱或泡水含漱。 4.蒸气吸入 可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煎水做蒸气吸入 预防与护理 1.锻炼身体,预防感冒。 2.注意声带休息,避免用声过度。 3.戒烟酒,少吃辛辣炙煿之品,避免烟尘及有害化学气体的刺激。
耳鼻喉科医生工作总结
我们在耳鼻咽喉科实习期间,老师安排我们每天早上查房,还有观看教学光碟,在巩固耳鼻咽喉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掌握临床常见专科检查方法,如耳窥镜,前鼻窥镜,压舌板,音叉等的使用手法,还有了解常用仪器,如听力计、声导抗仪、耳声发射仪、鼻内窥镜、电子喉镜等,以及了解临床常见专科手术,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故事形成术、鼻窦炎内窥镜手术、扁桃体切除术、气管切开术、腺体样刮除术、鼓膜切开置管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在此期间还要求我们初步掌握以下专科急症诊断和处理,如……以及以下常见临床病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人体特别是头面部的构造相当的精细复杂,通过老师的解说和引导,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五官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还增强我们探究五官相关疾病的兴趣。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3
一、关中四要
1.藏精。《金丹四百字》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穴,内有坎离精。”古人亦云“黄庭一穴须安精,精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
2.产药。《中和集》:“自见得玄关……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缘督子曰:“一点***,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
3.聚丹。《唱道真言》:“玄关为明心见性之灵机,结胎炼丹之妙括。”古人云:“丹者,气之所结也。”
4.化光。佛经云:“我等注于无念法中,得金色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重阳真人有诗为证:“闲中偶尔到天台,忽见霞光五色开。想是金丹初变化,取回鼎内结婴孩。”《道窍谈》:“玄关者,神***之灵光也。”
这里,精是基础,药是变化,丹和光则是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故言藏精为要中之要。
二、实证窍
玄关,别称玄关窍。窍分实证、指证两大类。个人实证窍有六种表现形式。
1.朦胧窍
此窍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功中偶尔可以看到车马往来之形,间或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叫之声。但此时,功者已达到了色不异空的境界。
2.躯壳
四大皆空,万象咸寂。意识可在体内缓缓移动,隐隐有四肢之感。
3.薄壁窍
功中感自身似乎像一个无核的薄壁细胞,谷神潜居其中。古人谓玄关开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是尽了才正是”。这话也对,玄关无物可比,指其本身最为简捷。
上述三窍,神不可外驰,驰则铅走汞飞。
4.铁壁窍
此景个人在学守人中时,偶遇一次。
人中缓缓行气,由面至胸及腹渐渐失去知觉,然后睡去。
不知何时,灵感忽动,上班时间到了。想睁眼,眼睁不开;想说话,话说不出;想起身,身也抬不起。正象神话中初醒的那样,周围一片漆黑。是否害怕呢?当时什么反应也没有,稍一放松,便又坠入无梦境中,谷神也便死去。
于是强摄心神,找到任督二脉方位,以中医针灸的泄法,尽行泄去。当泄至中脘穴时,玄牝之门忽然大开,天地顿生,万物复出,重现大千世界。所以笔者在《踵息补遗》一文中指出,“无人护法,人中不可深息”。
5.窍中窍
古人云:“识得窍中窍,方见天外天。”实际上,窍中窍并非一处,而且各藏不同玄机,须谨慎对待。
6.空窍
开关为了寻宝,但此窍却空无一物。
空窍往往出现在练功的开始,或行将结束之际。另外,由于天气炎热,练功方法不对等,窍中亦无药可产。但功者渺冥恍惚,六亲不认,不辨西东等现象依然存在。由此看来,一个完整的玄关应有三个门:前有入门,后有出门,中有藏宝之门。
人身亦有空穴,空穴如黑洞,可以造成人暂短时间的剧痛。
实证窍以忘空为手段,功中反映了自身特定条件下的部分事实,故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三、指证窍
玄关在哪里?《玄奥集》曰:“要知玄关端的处,儿女笑指最高峰。”《大丹直指》云:“玄关,乃在脐里一寸三分。”《胎息经注》:“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石泰诗曰:“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心下肾上处,肝西肺左中,非肠非胃府,一自流通。”另外,囟门、关前心后、两肾中间等亦称玄关。
指证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告诉人们,玄关并非一处,须知山外有山、关外有关的道理。同时也说明,每一窍都有确切的位置和不同的内容。
叩关方知关有门,入门始信关为窍。故曰:关在要,窍在妙。
四、太玄关
虚危穴古称太玄关,位于诸关之上。
《翠虚篇》云:“此穴干系最大,系人生死岸头,故仙家名为生死窟。”《八脉经》曰:阴跷一穴“上通泥丸,下达涌泉。倘能如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吕祖教刘海蟾曰:“水中火起,妙在虚危穴。”《参同契》云:虚危穴“筑固灵株者,此也。”古人认为,此关有两门:一门曰“鬼路”,一门为“上天梯”。此穴如此重要,原因在哪里呢?
生命来到世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当个体无法继续生存,而在死亡来临之前,繁育出后代,这则是生命延续的另一种方式。
繁育就意味着付出,人类在繁衍过程中,付出主要包括:1.遗传物质的付出;2.生命活性物质的付出;3.大量营养物质的付出;4.物力、财力、精力的付出。当然,付出就有回报,那九斤姑娘、十斤少爷也是着实可爱的。
付出就是一种损失。繁育对于亲体来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残酷的。例如蜘蛛、螳螂的雄性,大马哈鱼的雌性,夏蛾秋蝉中的雌雄两性都在繁育中付出生命。用种子繁殖的一、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例如小麦、水稻、大豆、高梁、谷子等,种子成熟之日,也便是母体的死亡之时。
对于人类来讲,总的说来有性生殖致死现象并不多见,但在生育过程中,致病、致残、致死者亦不乏其例。对于其负面影响,养生界多有论述。例如《万氏家传养生四要》指出:“欲不可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
俗云:“四十九,关门走。”是说女性一般在50岁之前,生育能力便消失了。而男子则可再延续10余年,甚至更多。因而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子高出5岁之多。
因此说来,对有性生殖进行限制、改造、利用则成了健康长寿的一大法门。《黄庭经》云:“闭了精路可长活。”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保精爱气寿无穷也。”《灵剑子》曰:“欲得延年寿,无过治髓门。”张三丰《无根树》词云:“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阳寡阴孤各一边。世上阴阳男配女,子子孙孙代代传。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这个过程的顺或逆,虚危穴起着关隘或枢纽作用。不难看出,这颠倒就是得与失的颠倒,这颠倒便是个体延续与群体延续的辩证,俗云:“铁打的骡子,纸糊的马。”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4
选猕猴桃一定要选头尖尖的,像小鸡嘴巴的,而不要选择扁扁的像鸭子嘴巴的那种。像鸭嘴巴的是用了激素的,像鸡嘴巴是没用过激素或用得少的。真正成熟的猕猴桃整个果实都是很软的,挑选时买颜色略深的那种,接近土黄色的外皮,这是日照充足的象征,果肉也更甜。
挑选猕猴桃要挑结蒂处是嫩绿色的。果实整体要软硬一致,如果只有某一个部位软就是烂的。结蒂处周围的颜色比较深,表示猕猴桃比较甜。
选购水蜜桃的窍门
水蜜桃的品种比较多,上市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常见的品种有五月鲜:6月下旬成熟,尖顶圆形,缝合线深而明显,色鲜红。大久保:7月下旬成熟,果大近圆形,底色黄绿,果顶有红晕,柔软,品质上等。白凤:8月上旬成熟,近圆形,果面有鲜红色条纹,皮薄易剥,品质上等。巨红水蜜桃:7月上旬成熟,大久保芽变选育而成,单果重200克,含糖量高,有清淡桃香,离皮、离核,品质上等。魁桃:又称红蜜,7月中旬成熟,色淡黄托着鲜红,皮薄肉细,汁多而稠,甘甜如蜜,品质上等。
成熟的水蜜桃略呈球形,表面裹着一层短短的绒毛,青里泛白,白里透红。一个桃子一般重一二百克,大的重三百多克。
选购新桂圆的窍门
上好桂圆肉味甜,肉片大且厚实,肉色黄亮或红色,肉片较黏或成团状。口味淡且带苦味,有杂质者为下品。已生蛆、霉变等则为次品。
果壳黄褐,略带青色,柔软且带有弹性,果肉晶莹洁白,肉厚,味甜,极易离核,核色乌黑且光泽,果体大者为上品熟果。果皮发青,果壳坚硬,果肉不易剥离,果核较红,果味极差者为生果。果皮呈黄褐色,手感发软而无弹性则为过熟果,多属变质果。
选购杨梅的窍门
1.挑选杨梅时要多留意颜色,过于黑红的杨梅或盛器有很深的红色水印,应尽量避免选购。
2.应挑选果面干燥、无水迹现象,个大浑圆,果实饱满、圆刺、核小,汁多、味甜者为好。如肉质酥软者为过熟;肉质过硬者为过生,吃起来酸涩,口感不佳。
选购榴莲的窍门
1.选个头大的。同西瓜一样,个头大的通常吸收较多的养分,所以通常比较香甜;还要数数凸出来的瓤数,当然越多越好,凸得越出越有肉,反正就是要选择最难看的那个。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5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
一
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七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阳窍”;九窍者,阳窍七与阴窍二(尿道、)。“九窍”与四肢一起构成了身体轮廓:“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韩非子·解老》)
窍,空也,穴也(《说文》)。“窍”实即“窍门”、“孔窍”、“空窍”、“通道”(《管子·君臣》“四肢六道,身之体也”,直接将上四窍、下二窍称为“六道”)。那么,它又是谁的“门户”、作为“通道”又通向何处呢?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文子·九守》)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韩非子·喻老》)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淮南子·精神训》)
身体之“窍”成了精神、神明往来活动的渠道。在传统中医观念里面,身体之脏腑乃是人之精神、神明之藏所,五脏亦被称为“五藏”,又谓“五神藏”。人之心理感受与思虑均离不开此生理载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藏》)
五脏内部的“精神”活动通过身体之窍而反映在身体的表层:“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当代东西身体论说均不约而同将身体划分为双重结构:表层的身体(运动器官,如四肢)和深层的身体(内器官,如肺、心、肝、胃和肠),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人可通过意念控制表层身体,如活动手和脚,但无法自由地控制内器官。[1]代谢活动、呼吸、内分泌、睡眠、出生、死亡等等深层身体的活动,属于隐性身体(therecessivebody)活动的领域,处于“隐性”(recessive)状态下,隐退于意识之下的“不可体验的深度”之中,它不再是现象学家津津乐道的“我能够”(Ican)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它能够”(itcan),或者说是“我必须”(Imust)的领域。[2]传统的中医理论则着力强调这两种身体之间并没有绝然的区隔,深度的身体(五脏)通过“经络”而与表层身体相贯通(所谓“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
“五脏开窍五官”成为古代中国人对身体的普遍看法: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
鼻之能知香臭、舌之能知无味、目之能辨五色、口之能知五谷、耳之能闻五音,均是五脏之“气”通达之结果。五脏通过目、耳、口、鼻、二阴而开显出的功能,被分别称为“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身体之窍作为“通道”,一端联系着身体内部的五脏,另一端则直接与天地之气相通。这种观念在《内经》中已有系统的表述与阐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面无疑已经具有强烈的“人副天数”的思想。这一点承时贤抉发幽微,其中所含天人一贯、身心一如之义蕴已昭然若揭。[3]阴阳五行理论大盛于汉,举凡人之性情、仁义礼智信之价值与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均与五脏六腑搭配在一起,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更加显豁:
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情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辨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白虎通·性情》)[4]
由于身体之窍内根于精神之藏所(五脏),外通于天地阴阳之气,故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五脏不和、精神淤滞固然会让九窍不通,反之,孔窍“虚”、“通”,精神亦会畅适,天地“和气”也会与五脏形成良性的互动:“孔窍虚,则和气日入。”(《韩非子》解老)韩非子的这种观念大致反映了当时儒、道、法三家共同的看法。[5]因此,如何保任身体之窍,让天地和气日入,让邪气不侵,让精神凝聚,便成了医家与思想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当然,善于“养精蓄锐”的道家,自然对“精神”的门户(九窍/七窍)最为警醒,庄子混沌的寓言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态:
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
庄子的这种观念后来直接引发了道家“闭九窍”的设想: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际,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文子·精诚》),另参《淮南子·俶真训》)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周易参同契》)
身体诸“窍”中,耳、目、口三窍尤被看重:“耳、目、口,道家谓之三要,以其为精、气、神之门户也。”(王樵:《尚书日记·周书》)而“目”则是三者之中的翘楚,这一点无论是治身的医家抑或修身的思想家都曾特别点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素问·解精微论》)“目”指眼睛,“色”指脸色,“目”与“色”反映着人之内心世界。《论语·泰伯》中“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乡***》中孔子之“逞颜色”,以及君子“九思”中“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大致都属于《礼记·玉藻》中说的“君子之容”的范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其要都是围绕着身体之窍下功夫。至于在孔子津津乐道的“四勿”工夫中,亦是以目窍为先。这一点朱熹在释《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曾专门拈出加以发挥:“心因物而见,是生于物也;逐物而丧,是死于物也。人之接于物者,其窍有九,而要有三。而目又要中之要者也。老聃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孔子答克己之目,亦以视为之先。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者,均是意也。”[6]在孟子著名的“以羊易牛”话头中,“怵惕恻隐之心”也是通过“见”与“闻”目耳二窍活动表达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笔者曾将此称为“形的良知”。[7]
倘若说医家讲身体之“窍”乃旨在由此观察脏腑内部的“精神”状况,那么,儒家更多注重的是个体修身过程之中“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身心一如的特质。“七窍”与“颜色”作为内心世界的表达,与单纯言辞的表达不同,它无法遮掩、伪装。“察言”更须“观色”,儒家的观人之道历来重视目窍。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需要指出的事,孟子著名的“粹面盎背”、“畅于四肢”之“气象”描写,应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心关系、天-人关系的普遍看法,《管子·内业》亦有类似的描述:“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医家之“望、闻、问、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外”观“中”。
这种观人之道甚至还体现在“听狱讼求民情”上面:“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周礼·秋官司寇》郑玄注)
二
医家与汉儒有关身体之窍的宇宙论论说在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
仁义礼智信为五德,金木水火土为五气,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五德运为五气,五气凝为五脏,五脏化为五德,故五德者五脏之神也。[8]
季本(彭山)是王阳明的亲炙弟子,他这里五德、五气、五脏的关系说,与医家与汉儒的说法毫无二致,不过他用“天理”、“良知”阐发其中“发窍”机制,则显露理学家的本色:
心也者,天理在中之名也。以其洞然四达、不倚于偏故谓之虚灵。盖仁义礼智,德之所以为实也;聪明睿知,虚之所以为灵也。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其浑然在中,是为仁义礼知之德,实有此理,非实而何?聪无不闻,明无不见,睿无不通,知无不受。聪主魄而发窍于肺,明主魂而发窍于肝,睿主神而发窍于心,知主精而发窍于肾。谓之窍则至虚之体而皆统于心者也。视听思藏有何形迹?故视则无所不见,听则无所不闻,思则无所不通,藏则无所不受,少有不虚,则隔碍而不能通万物矣。[9]
五脏六腑本身也成了“窍”,成了“天理”、“良知”、“虚灵”发窍之处。这里“肺、肝、心、肾”作为发窍处皆“统于心”,显然这个统摄之“心”不是医家块然之心,不是“一块血肉”,[10]“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11]这种“心”观与身心关系观应该是理学家们的共法:朱子就反复指出心不是“实有一物”[12]之肺肝五脏之心,而是“操舍存亡之心”,其性状“神出鬼没”,“神明不测”。但这个心并不就是与“身”绝然相对的“纯粹意识”,它是“气之灵”,是“气之精爽”,[13]它是“虚灵”,“万理俱备”、“万理具足”。[14]就心与身之关系看,心是身之主宰:
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在己不自觉其身之所在矣。[15]
耳鼻口舌、四肢百骸的任何运动与功能都离不开“心”之存在: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动才有身动。总之,视、听、言、动皆为“此心之用”,“身在此,则心合在此。”[16]
???显然,理学家们不再像汉儒、医家那样热衷于将耳目口鼻这些身体之窍定位化于具体的脏腑,而将之通视为“心”之发窍。
……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17]
这里,“心”、“性”、“天理”、“性之生理”实是同一所指。“七窍”便成了天理之发窍。[18]甚或人之整个身体也被视为天地万物的发窍:
有必为圣人之志者,须知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感于亲而亲,感于民而仁,感于物而爱,或仁覆天下,或天下归仁,总不肯自小其身耳。[19]
???究极而言,“心”也是一种“窍”、一种“灵窍”,[20]它是“天地之心”的发窍处:“天地人莫不由乾坤生,而发窍则在人心,是故人心,乾坤之大目也。”(胡直:《胡子衡齐》卷七)《礼记》中“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经过理学家的发明,获得了新的表达——人者,天地之心发窍处也:
《记》曰:人者,天地之心。夫仰观俯察,茫茫荡荡,天地何心?唯是虚化形成而人,人便是天地之心之所寄托也。吾人合下反身默识,心又何心?唯此视听言动所以然处便是此心发窍处也。此心发窍处,便是天地之心之发窍也。是故程子曰:视听言动皆天也。大人者与天地合德,只此识取,非有异也。吾侪于此,信得及,味得深,何天非我?何地非我?何我非天地哉?(耿定向:《大人说》,《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七,另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耿子人是天地之心的“寄托”、“发窍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脱自王阳明的“灵明”说:
“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21]
这样,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昭然若揭:“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灵明”、“良知”、“灵知”“虚灵”、“虚明”、“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
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之连续一体性亦表现出时间性的一致性,这一点王阳明及其后学描述甚详: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惧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忘思魇寐。”曰:“睡时功夫如何用?”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22]
这样孟子那里的夜气说[23]在理学家这里被发展成为一种天人同步的时间节律观。天地混沌、良知收敛、众窍俱翕,良知与身体之窍随着天地节律而呈现出同步、同调的运动。这种时间性亦具有历史性的色彩: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24]
这种身体之“窍”、“心窍”律动与宇宙律动的同时性,与现代前卫性的医学家所倡导的“身体的自由”可以相互辉映:
身体的自由就是观察生物节奏,并且尊重生物节奏,与世界同步生活。
我们只有尊重时间性才能更接近自由。自由不是来自反对时间的挑战或对时间的逃避,而是接受时间对我们的束缚,接受时间的节奏和法则。寻求身体节奏与宇宙节奏的同步能使我们真正自由地生活。[25]
修身养性之工夫最终说来,也不过是让“灵窍”(心窍)、“七窍”保持“虚明”的工夫。“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以养其血脉”,“威仪以养其四体”,“理义以养心”,[26]是正面的养护之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负面的卫护之功。程子还专门制定了“四箴”(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工夫始终不离各种“孔窍”,程朱是如此,阳明也不例外。“《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只不过,阳明善于抓住要害,先立乎其大,认为“七窍”的根子在“心窍”:主宰在心,“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27]孟子的践形说被诠释为成就七窍的德性说:“实践云者,谓行到底里,毕其能事,如天聪天明之尽,耳目方才到家;动容周旋中礼,四体方才到家。只完全一个形躯,便浑然方是个圣人,必浑然是个圣人,始可全体此个形色。”[28]
而在伴随宋明儒修身过程出现的开悟体验里面,也会展示在“目窍”之中。在这些开悟体验的描述之中,“光”这一视觉现象几乎成了其中的“不变项”,[29]这种内在的光是透过“目窍”而焕发出来:
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陆象山——引者按)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30]
三
从医家五脏开窍于九窍,到理学家天地之心开窍于“心窍”、“心窍”开窍于“七窍”,身体之为“窍”的古老观念,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之“天地之身-天地之心-人心-人身”一气贯通、生理流行的存在观之特色。[31]
“窍”之为“窍”本质在于“虚”,因其体“虚”才有“管道”之用,天地万物才能在人身-心这里开窍。所以理学家非常强调“虚其心”、“虚其窍”:
盖因各人于此坐立之时,一切市喧俱不乱闻,凡百世事俱已忘记,个个倾着耳孔而耳孔已虚,个个开着心窍而心窍亦虚,其虚既百人如一,故其视听心思即百样人亦如一也,然则人生均受天中而天中必以虚显,岂非各有攸当也哉!(《明道录》卷三会语)
在朱熹那里心“虚”才能具“众理”,不过描述“心体”与“身体”作为“窍”之“虚”、“无”、“通”的性质,乃王阳明之胜场: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32]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33]
理学家这种对心窍与七窍的“虚无”性之揭示在结构上颇类似于萨特对纯粹意识的虚无性质的描述,因而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萨特要将现象学悬搁进行到底,为的是保持意识的完全透明性,而王阳明强调心窍与七窍之“无体”,则旨在保证心窍(心体、良知、灵窍)与七窍的虚明、通透的性质。前者固然亦有挺立自由自主的主体之理论旨趣,但毕竟依然是一种学理性的方***操作,而阳明这里完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夫论。两者更为本质的不同在于,萨特虚无化的意识乃是与自在存在完全异质的,在这一点上,他与二元论的笛卡尔完全一致,生存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而王阳明“虚灵”与天地万物并不是断裂的异质性的存在,毋宁说,它就是镶嵌在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有机环节。“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直待出水,方知动不得。”[34]离开了天地,人便动不得,身子便成为死的躯壳。身子活动自如,原来皆是在天地之中方能如此。这人之身活动自如。天人无间断,天-地-人-万物最终亦是身心一如、一气流通之大身子。当然,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倘若说天地万物是一个大身子,人之虚灵即是这个大身子的“神经枢纽”,这个大身子的活动在这里得到自觉。“良知”、“虚明”在此意义上乃是天地万物的“发窍之最精处”: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35]
因此,良知、虚灵、虚明(“心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它作为天地万物发窍的最精处、作为天-地-人联系的“孔窍”、“管道”,而与“性体”、与天地生生之大德联系在一起。透过这个“孔窍”、这个“管道”,天地生生之大德终于自觉到它自己。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端在于此。人的“幸运”与人的“责任”亦均在此。
HansJonas慧眼独具,一眼洞穿现代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所在:人与整个宇宙的断裂乃是“虚无主义根本”,“人与自然(physis)的二元论乃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而“从未有任何一种哲学要比存在主义更不关心自然了,在它那里没有给自然留下任何尊严。”[36]存在主义固然高扬人作为“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尊严”与“高贵”,然而这种人的尊严与高贵身份的获得却是以孤独感、疏离感、陌生感、脆弱感为代价,人从“存在的大链条”之中脱落出来,“人的状况:变化无常,无聊,不安。”[37]人成了完全孤零零的“被抛者”,被抛到无边无际的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38]宇宙固然仍有其秩序,但这是一种让人感到陌生的“敌意性的秩序”,人们对它充满“恐惧与不敬”、“战栗与轻蔑”。[39]“那个毫不在乎的自然是真正的深渊。只有人在烦着,在他的有限性之中,孑然一身,徒然面对死亡、偶然性以及他筹划的意义之客观的无意义性,此委实是前所未有之处境。”[40]人在异己、异质的世界之中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于是人生的意义便完全局限于人之意识领域,倘若人生还有点意义的话。人之“窍”被塞住了,“一窍不通”的结局只能是精神完全封闭在它自己,皮肤的界限成了所有感受的界限。人与滋养自己的源头活水之间的“管道”淤塞不通了,腔子内的“精神”日趋枯竭,更不用奢望什么“左右逢其源”了。
“满腔子皆恻隐之心,以人身八万四千毫窍,在在灵通,知痛痒也。”(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二)这个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的通身皆窍者,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生命的力度、强度与方向,自觉地将向他者、天地万物敞开他自己,成就自己感通之身、敞开之身、应答之身。这种精神气质与存在主义何止天壤之别!
挺立儒家思想的“主体性”意识,是儒学遭遇现代性自我更生的一个重要路径,毕竟“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是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取向。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儒家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背后的身体向度,不能忘记儒家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的根基”,儒家之道德哲学乃是其自然哲学有机部分。儒家的主体性不是封闭于纯粹意识领域之中的存在,而是透过身体的“孔窍”而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41]大哉,身体之为“窍”!罗汝芳曰:“盖人叫做天地的心,则天地当叫做人的身。”[42]如此,人身之窍当叫做天地之窍乎?
注释:
[1]汤浅泰雄著、马超、韩平安编译:《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页180。
[2]DrewLeder:TheAbsentBody,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pp.46-48.
[3]黄俊杰先生指出《内经》人气通乎天气的观念,乃蕴涵着“一种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人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它与作为大宇宙(macrocosmos)的自然界之间,具有声气互动的关系。杨儒宾先生亦指出,《内经》的这种观念可以归纳为三点:(1)人与天具有某种符应的关系,人身之结构与宇宙结构具有相对应性。(2)人与天具有感应关系。(3)身心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别。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页37-38。
[4]参:“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页68。
[5]无疑道家对此最为注重,《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奠定了基调,其后这一主题得到不断强化,诸如,“耳目***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文子·九守》,另参《淮南子·精神训》)“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韩非子·喻老》“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心术》)
[6]朱熹:《阴符经注》,《朱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516-517。以下援引该书,只注作者、书名与页码。同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朱子注曰:“圣人之性与天地参,而众人不能者,以巧拙之不同也。惟知所以伏藏,则拙者可使巧矣。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有九窍之邪也。窍虽九,而要者三:耳、目、口是也。”(同上书,页513)
[7]拙文《“形的良知”及其超越》,《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8]季本:《说理汇编》卷一,性理一。
[9]季本:《说理汇编》卷二,性理二。
[10]《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21。
[11]同上书,页91。
[12]朱熹:《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21。
[13]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
[14]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页230。
[15]朱熹:《御定小学集注》,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参:《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32。
[16]朱熹:《语类》,卷九十六,《全书》,第17册,页3238。
[1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页36。
[18]明儒顾宪成云:“耳目口鼻四肢非他,即仁义礼知天道之所由发窍也;仁义礼知天道非他,即耳目口鼻四肢之所由发根也。”(《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清儒王缙亦有“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之断语:“天地间道理,直上直下,亭亭当当,本来无纤毫造作,无纤毫私曲。人在天地之中得此理以生,此理全具在吾心。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仁义礼智是此理凝结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是此理流行处,不要污染了他。生理本来弥满,触着便动,自然直达。若火始然,泉始达也。”(《汪子文录》卷十)
[19]孙奇逢:《孙征君日谱录存》卷二十二。“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这一观念直接来自阳明弟子罗念庵:“……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资所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否则闻其行事而能憬然愤然矣乎?四海远矣,其疾痛相关即吾之疾痛,未尝远也。否则闻其患难而能恻然怵然矣乎?”(《答蒋道林》,《念庵文集》卷四)
[20]王龙溪、罗汝芳、黄宗羲等均曾称王阳明之“良知”为“灵窍”,阳明再传弟子查铎说“灵窍”最为详尽。如,“吾人所以喜怒哀乐、所以位育参赞,皆赖这些子灵窍为之主宰,眞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如之何可以须臾离也?”(《再答邵纯甫书》,《查先生阐道集》卷三)“阳明提出良知二字,此乃吾人灵窍。此灵未发窍处,混混沌沌,原自无是无非;此灵应感处,昭昭明明,自知是非。”(《答卢仰苏学博书》)“天地之大德曰生,吾人同得天地之心为心,皆有此生生之灵窍,是为仁。”(《书赵黄冈别语》,《查先生阐道集》卷七)
[21]《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24。以“窍”界说人禽之别,凸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此非阳明学派所专有,实亦亦屡见于朱子阵营之中,兹举顾宪成一例:“或问:‘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何物也?’曰:‘只看几希二字,便令人毛骨俱凛,甚于临深履薄,且不必讨求是何物。’再问,曰:‘此有二义:一就念头上看,一就源头上看。’曰:‘念头上看如何?’曰:‘即本文下二句是也。’曰:‘何也?’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则人矣,去之则禽兽矣。存与去两者,其间不能以寸,故曰几希。朱子提出忧勤愓励四字,而曰盖天理之所以常存,人心之所以不死也,得其指矣。此从念头上看也。’曰:‘源头上看如何?’曰:‘即书所云,惟人为万物之灵是也。’曰:‘何也?’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与禽兽都从那里来,有何差殊?其不同者只是这些子灵处耳。’曰:‘何以有这些子不同?’曰:‘理同而气异也。’曰:‘这些子恐亦是理之发窍。’曰:‘诚然,第谓之发窍便已落于气矣。这个窍在禽兽仅通一隅,在人可周万变。自禽兽用之,只成得个禽兽,自人用之,便成得个人。至于为圣为贤,与天地并,其究判然悬绝而其分岐之初不过是这些子。’”(氏著:《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
[22]《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05-106。阳明后学中,罗汝芳发明此义最为精到:“盖良心寓形体,形体既私,良心安得动活?直至中夜,非惟手足休歇,耳目废置,虽心思亦皆敛藏,然后身中神气,乃稍稍得以出宁,逮及天晓,端倪自然萌动,而良心乃复见矣。”(《罗汝芳集》,壹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21)“天命谓性,分明是以天之命为人之性,谓人之性即天之命,而合一莫测者也。谛观今人意态,天将风霾,则懊恼闷甚;天将开霁,则快爽殊常,至形气亦然,遇晓,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张;际暝,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闭。虽欲二之,孰得而二之也哉?”(同上书,页57)
[23]对孟子养气观念的系统考察,请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东大***书公司,1991年,页335-415,以及卷二,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页191-252。
[24]《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15-116。另参查铎:“上天下地,往古来今同此一灵窍,即所谓太极也。此窍方其未判之先,混混沌沌,中涵动静之机,摩荡既久,自此生天生地生万物,故太极生阴阳,太极即在于阴阳之中。阴阳生五行,阴阳即在于五行之中。五行生万物,五行即在于万物之中。故此灵窍者包含天地,贯彻古今,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我与天地万物同一窍也。故君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古今为一息,非涉夸大,理本如是也。”(《书楚中诸生会条》,《查先生阐道集》卷四)
[25]库德隆著、梁启炎译:《身体·节奏》,海天出版社,2001年,页181,页188。
[2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277。另参朱熹:“五色养其目,声音养其耳,义理养其心,皆是养也。”(《语类》,卷九十五,《全书》,第17册,页3228。)
[27]《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19。
[28]《罗汝芳集》,壹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50-51。宋儒孙奭释孟子践形特别指出“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孟子言人之形色皆天所赋,性所有也。惟独圣人能尽其天性,然后可以践形而履之,不为形之所累矣。盖形有道之象,色为道之容,人之生也,性出于天命,道又出于率性,是以形之与色皆为天性也。惟圣人能因形以求其性,体性以践其形,故体性以践目之形而得于性之明;践耳之形而得于性之聪,以至践肝之形以为仁;践肺之形以为义;践心之形以通于神明;凡于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也。故能以七尺之躯方寸之微,六通四辟,其运无乎不在,兹其所以为圣人与?”(《孟子注疏》赵岐注、孙奭疏)后来朱熹从“耳目口鼻”释孟子的践形,与孙奭之疏实大同小异。见朱熹:《语类》卷六十,《全集》,第16册,页1968。
[29]理学家特别是阳明学派的开悟体验,陈来与秦家懿均有描述。MirceaEliade在其“神秘之光的现象学”中从世界宗教史的视野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光之神秘体验现象,见氏著:TheTwoandOne(NewYorkandEvanston:Harper&Row,Publishers,1965)之第一章“ExperiencesoftheMysticLight”,pp.19-77.
[30]《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中国书店,1992,页308。
[31]明儒高攀龙有语:“盖天地之心,充塞于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高子遗书》卷一)
[32]《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08。
[33]同上书,页124。
[34]程颢、程颐:《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页43。
[35]《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07。
[36]Jonas:ThePhenomenonofLife:TowardaPhilosophicalBiolog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6,p.232.
[37]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62。
[38]同上书,页101。
[39]Jonas:ThePhenomenonofLife:TowardaPhilosophicalBiolog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6,p.219.
[40]同上书,p.282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6
想当年我刚满二十三,可以说是“高大魁梧,人见人爱,车见车载”,女友无数,当然也就无数次踌躇满志地去别人家,无数次“铩羽而归”。直到某天领悟其中奥秘,此后便如入无人之境,以下是我若干经验与教训,献给大家参考试用。
一、恭敬、谦虚:我曾去一女孩家,昂首挺胸进门,用眼光向下看人,打过招呼后就不再理人,专心和女孩套近乎。再去时人家就极不欢迎了,只好以讨要女孩借去的书为借口,拿书后抱头鼠窜,从此再不登门。
诀窍:逢人便“叫”,开口必带“您”,有事必说“请”,实在不想弯腰驼背对人表示恭敬,不妨点头哈腰,面带笑容。
二、牢记你的目的:曾有半年时间的周日必去一女孩家,他们对我总是盛情款待,面带笑容,最终却“横刀留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诀窍:除了吃饭时间,我都是关上门和女孩甜甜蜜蜜,虽然不敢出轨,但也总是将二老拒之门外。今天想来自己也真是愚蠢,应该和两位老人多多交流,你去他们家的目的绝不是泡妞,而是“泡”他们家的二老。除了他们的女儿外,还得让二老觉得你好,让他们家里所有人都觉得你好,这就是广告里说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三、礼多人不怪:曾有一个谈了两年的女友,都快谈婚论嫁了,终于被人家硬生生的一声“滚”赶出了门外,棒打鸳鸯,从此天各一方。
诀窍:门,不是白上的,上门应该投其所好,带一些礼品。至于是今年过节不收礼,还是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些并不重要,只要和他们家的“内奸”(你的女友)好好一合计,“暗算”两个老人还是绰绰有余的。烟、酒、茶、象棋、首饰……喜欢什么就送什么,缺什么就送什么。但要切记一点,别送假货!
四、豪爽不浮夸:一般人嫁女,都会考察对方实力,应该实事求是,切忌吹牛。没有资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你可以没有钱,但不能不稳重可靠。在可靠的基础上卖卖力办成些小事,表示下你的诚意也就足够了,那种搬板凳排队替人买票的事儿少干。
诀窍:一开始把牛吹爆了,就没有了收场的余地,即使真的很有能力也要不显山不露水地慢慢展示,人家嫁女不是讨钱,而是求个放心。
五、勤快而精明:要主动发现别人家需要壮劳力帮忙的地方,在没有体力活的时候不妨动动嘴皮子。我以前多愚昧啊,从没给人洗过碗拖过地什么的,最要命的是提都没提,别人也不会真要你做,即使做个十次八次,把人家的女儿骗回了家,她以后的十年八年不都会为你做么?
诀窍:投其所好地和老人谈话,“问客杀鸡”式的家务申请,是绝对有必要的。
六、和女友保持恰当距离:前面说过了,我关上门和人家的女儿亲热,当爹妈的一定气得要死,可当面搂搂抱抱也是要不得的,即使你为了表现出两人破釜沉舟的勇气,也绝对不能害得两位老人出门散步吧?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7
关键词:持续性植物状态;病因病机;神呆;益神启窍方
中***分类号:R25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94-03
持续性植物状态(PVS)又称植物生存,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其特征是患者睁眼若视,貌似清醒,缺乏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缺乏认知,不能执行指令。有不规则的睡眠一醒觉周期。这种状态持续1个月以上。
中医学中没有持续性植物状态这一名词,也没有具体的描述,相关论述散见在中医文献神昏、昏愦、昏厥、昏迷、昏蒙、不省人事及外感热病、中风、痰证、呆病、脱证等论述中,将其归属于神昏范畴,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昏,是继发于中风、类中风、痴呆、颤证、脑外伤、外感热病、毒邪犯脑等疾病后的一种特殊昏迷。
近年来,随着急救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昏迷转为植物状态的病人也越来越多,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中医药***PVS的临床需要也在不断加大,系统整理中医药对植物状态的认识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疑难重证的作用。笔者不怀浅陋,略论如下。
1 中医病名的命名
植物状态的基本证候主要表现为:睁眼若视,貌似清醒,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若给饮食,暂不毙命。从临床证侯看与神昏之闭目嗜睡,呼之则应,或呼之不应,刺则痛苦,肢窍失用,或肢窍能用,不省人事,不治则毙命不同,将这种特殊的神昏与“神昏”在名称上区分开来对指导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植物状态只有躯体生存而无认知等反应宜命名为“神呆”。“呆”的词义是(头脑)迟钝、不灵敏,植物状态神明仍在,还有眼球跟踪,打哈欠,似有神的表现,只是不识人事,若神明呆钝样。“神呆”与“痴呆”又不相同,“痴”的词义是“愚笨”的意思,是脑主思维功能失司所致;而“神呆”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灵,阴阳尚有维系,仍可阳出于阴而悟,阳入于阴而寐,阴阳尚不会脱失;“神呆”与“神昏”也有一定的区别,“神呆”和“神昏”均是神明受蒙,但“神昏”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用,阴阳维系处于即合即离,随时会阴阳离绝的边缘,故深睡不醒,不省人事,神明随时可能离去,因此,笔者认为,植物状态的中医病名以“神呆”为合适。
2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大多由于先天不足,颅脑损伤,邪热犯脑,毒邪入中,窒息缺氧,情志失调,髓海空虚等,造成脏腑失调,气而逆乱,痰浊上犯,痹阻脑窍,神明受蒙,神机失灵,致使长期昏愦,不识人事。
先天不足:人之生长发育是禀承于先天之精,正如《灵枢・经脉》所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若先禀不足,或母孕患病、或食服有毒之物,均可影响胎儿脑髓的充健。脑髓发育不健,则出现目不识人,状若植物的“神呆”之病。
邪热犯脑:感受温热、***疠六***之气,“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若传人营血,则易邪热伤阴,络脉瘀滞,张景岳在论及瘟***时就指出“气通于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则流布诸经,令人相染。”临床可见高热、谵语、瘛疚、抽搐、发狂、神昏;若失治或邪盛,毒邪伤及脑髓,络脉瘀滞,脑神受伤、神明受蒙,神机失灵,则见静卧不动、睁眼无识的植物状态。特别是小儿脏腑不坚、脑髓稚弱,感受温邪,易逆传入脑,伤及脑髓而发为“神呆”。
情志失调:七情太过,心火暴盛或暴怒伤肝,心肝火旺,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络暴张,络破血溢,《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则死”。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津液,或气机不畅,津、血运行失常而生痰、瘀。气虚血瘀,或痰壅清窍,脑络痹阻,则见舌强语謇,喁癖不遂,或神昏不语,不省人事,若经***病久不复,转为静卧不动,睁眼无知的“神呆”。
颅脑损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若被打仆损伤,血流不止,神气昏迷……”;凡跌仆、坠落、金刃等直接损伤颅脑,使脑髓受到直接挤压或损伤、或络破血溢,积瘀压迫,脑髓受损而出现神识受蒙、神机失灵的脑神功能损害,可见瘫痪,昏迷,或转为长期静卧不动、草木无知的“神呆”。
毒邪人中:食入毒物、或药物中毒、或吸入煤气等有毒气体,有毒之物入中鼻窍或入胃,浊气上乘,毒***脑髓,清气不升,清窍受蒙,内伤神明,发为神昏,轻则昏迷不醒,不省人事;重则神明不复,转为植物生存。
髓海不足:年老之人,脏腑气血虚衰,尤以肾精耗损为主。脑为髓海,由肾所主,易虚易亏。情志不遂,年老、久病,伤及肾精,肾精不能滋养脑髓,脑髓亏虚,可见脑神失养诸证。如《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常见脑神衰惫之耳鸣喜卧、健忘呆滞、语言不利、嗜睡或少寐,肢体僵拘,手抖震掉的痴呆,或颇证,或病久难复,肾精亏极,脑髓不充,神明受蒙,神机失灵则引致睁眼若视、貌似清醒的植物生存等。
总之,PVS患者多由外伤脑窍,痰瘀阻络,窍闭神蒙,或年老中风,脑脉瘀阻,神明受阻,或毒邪人中,窒息缺氧,清气不升,脑窍失聪,神明受蒙,发为不识人事,肢窍失用。此皆与气血运行失乖,痰瘀阻窍,窍闭神蒙有关,因此本病病位在脑,涉及肾、脾、心、肝诸脏。病性乃本虚标实,因实致虚,以虚为主;实为痰瘀阻窍,或挟火挟风,虚为气血不足,脾肾亏虚。
3 益神启窍方的立法依据
PVS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睁眼若视,貌似清醒,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身体消瘦,颅脑塌陷、或半身不遂、或肢体拘急、或四肢抽搐、或自盗汗出,舌紫黯或黯淡、或淡白苔厚白或薄白,脉涩或弱。病情迁延数月至数年不等。病人长期卧床,不懂进食,不会吞咽,便溺不知,靠他人喂食,无情感反应,没有自主活动,偶有打哈欠,流眼泪,呛咳反射,状如“活死人”。
病人一般昏迷2―3周后进入植物状态(VS),VS1个月后进入PVS,病程大都在3个月以上至2~3年,文献报道,寿命在8~10年,患者长期静卧不动,不比高热神昏之阳热亢盛,按中医属性,静而不动、喜蜷喜卧,无声少语属阴,为阴证,除挟热、挟风之发热、痰嗽、惊厥外,均为阴盛为主,久卧伤气,久病多虚,又为正虚之证。因此,笔者认为PVS患者初期以瘀血内阻、痰浊蒙窍为主,亦可挟热、挟风,中期以气血不足、痰瘀阻闭为主,后期以精气亏虚、痰瘀阻
闭为主,而气血亏虚证多见,肾枯窍闭证仅为十之一二,肾枯窍闭证多见持续性植物状态后期,亦见于营养极度不良患者,但气血亏虚,痰瘀阻窍,神明闭阻贯穿始终。可见,PVS的病理关键是虚、瘀、痰三端。
瘀:跌打外伤,伤及头脑,脑髓受到挤压或损伤、或络破血溢,离经之血滞留不去,形成瘀血,《血证论》曰:“凡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或年老气虚,行血无力,气虚血瘀,脑络阻痹,瘀血由生;或肝阳暴张,气血逆乱,直冲犯脑,络破血溢,形成瘀血;或年事已高,肾精渐亏,或久病肾虚,精亏血元所化,肾之精气无以激动血之运行,形成肾虚血瘀。其窍闭神蒙,半身不遂,舌紫黯或黯淡,脉涩俱为瘀血之象。
痰:痰的形成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津液,或气虚推动津液无力,或瘀血内停,阻滞气机而聚湿生痰浊;或脾不健运,运化水液无权,成痰成饮;或年老、久病肾精亏虚,肾虚推动激发无力,津液不能四布,聚而成痰。或煤气中毒、自缢窒息缺氧,气机逆乱,清浊不分,清气难升于头脑,浊气上于,津液不能如常布达,成痰成饮。其静卧不动,不识人事,便溺不知,肢体拘急、四肢抽搐,口津盈盈,舌黯淡或淡白,苔厚白均为痰浊之象。
虚:本病虚损主要损及气、血和脾、肾。气血之虚有两端,一为气血自身亏虚,二为清窍气血不足。乃因外伤或因内伤伤及脾、肾、肺,脏腑气化功能不健,气血生成乏源,而气血亏虚。同时,因痰、瘀、毒邪阻闭清窍,气血难以上输于脑窍,使脑中气血不足。脑位居高巅,若气血亏虚,气虚不能上达,血亏不能上荣,脑无以为荣,精气不能为满,则亦为害。其神呆不语,七窍失司,肢体失用,便溺不知,身体消瘦,颅脑塌陷,自盗汗出,舌黯淡或淡白,苔薄白,脉涩或弱乃气血亏虚之象。
脾虚主要表现为脾不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和升清不健,PVS患者静卧不动,四肢失用,不懂进食,纳谷不辨香罄,必然影响脾主运化和脾主升清功能,而渐至脾虚,临床表现为清气不升,浊气上乘,神机不明,目无所见。
肾虚主要表现为肾精不足,精不充脑,若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养,神灵不健,甚则神明受蒙,正如《灵枢・海论》所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睁眼若视,貌似清醒,不识人事,静卧不动,颅脑塌陷,身体消瘦为脾肾不足之象。
脾肾不足主要是以气血亏虚,即脏腑气化所生之养份不足为表现形式,脾肾不足还表现为脏腑气弱,机能不足,易遭外邪侵袭,反复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肢体废用性萎缩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传中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本病本虚标实,以虚为主,其阴阳属性为阴盛之为病,因此,PVS的***原则宜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气养血、补益精髓;祛邪以化痰祛瘀,若挟热、挟风时熄风清热为主。初期痰瘀阻窍,以邪盛为主,治宜涤痰逐瘀;痰热壅肺和风痰闭窍常见于PVS合并肺部感染、去皮质状态、癫痫等症,治宜清热化痰,熄风定惊,有助于减少死亡率,促进意识恢复。后期以正虚多见,虚实相兼之势,应益气养血,兼涤痰祛瘀、醒脑开窍。补益法和醒脑法在PVS辨治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应贯串疾病的始终。
本证的轻重常与痰瘀的程度及正气的盛衰有关。一般初起正气未衰,痰浊不重,瘀血不深,***尚易,宜涤痰逐瘀为主,兼以醒脑。如病变日久正气渐衰,痰浊瘀血不化,病渐趋重,应治标常需顾其正气,化瘀涤痰、益气养血、醒脑开窍兼顾。
综上所述,PVS是由于血脉瘀阻,痰浊蒙窍,气血亏虚,精气不荣脑窍,神明闭阻所致,提出益气和血、化瘀开窍法,自拟益神启窍方,专方***PVS。
4 益神启窍方方解
“益神”者,益脑神也,《灵枢・平人绝谷》日:“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医学入门》日:“神者,气血所化生之奉也”。因此,益神应补气养血为要,而肾虚精亏,多见于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多为老年),和PVS病久的后期,故补肾填精不是重点。“启窍”者,启闭阻的神机之窍也,PVS是神明受蒙,神机失用之窍闭证,故宜启窍醒脑。醒脑之法有凉、温之分。牛黄、郁金、黄连、冰片是凉开,丁香、檀香、安息香是温开,而麝香是不分凉、温,俱能开(启)之,窍闭除因气血亏虚外,还因痰瘀阻窍,启窍也需活血化痰,瘀去痰化则窍自启,脑居高位,非风药不达,选用风药以引经,而本病为病阴,故宜温药和之,故选黄芪、当归、麝香、桃仁、石菖蒲、白芷6味组方。
方中当归补血汤为君,重用黄芪,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能升提清气于头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改善脑血供,提高耐缺氧,增强记忆,有抗氧化及延缓衰老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益脑聪神,主治血虚诸证,《医学启源》说,当归“能和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当归有改善脑血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及造血与抗贫血作用。归、芪合用有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义,共达益气补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当归补血汤有耐缺氧作用。
麝香为臣,气味芳烈,性喜走串,力能通关开窍,醒神回苏,擅长启闭开窍,为开窍醒神之要药。麝香不仅开窍,而且善活血散结,与桃仁合用,能增强桃仁活血之力。现代药理研究,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的兴奋与抑制双重作用。本方选用0.05g(常规量在O.03~0.10g)小剂量,取其兴奋中枢神经之目的;麝香还有耐缺氧,及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佐以桃仁活血,桃仁活血祛瘀力强,有推陈出新之功,无论血瘀轻重,新瘀久瘀,均能活而祛之。《本草经疏》说:“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现代药理研究,桃仁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还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8
随着二步功的深入,元精已炼尽,接着要修持炼化神功。达到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具体练法是:入座后,用祖光在祖窍穴内悬照,照定在气穴虚空境界中,轻轻寂照,绵绵看守,自然呼吸。使其不寒不热,从容涵育,任其自运自化,口中生津,用乾坤相交咽下,如雨泽物。经过七日温养,等待静定,呼吸一停,大药产生,呼吸不停,大药不显,炼到虚极静笃,身如太虚,忽觉内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氤氲蓬勃之状,与平常凡气不同,这是经过神光照视,大药产生之景。此景一显,又觉内气向丹田扩展,充满全身,又向丹田中心聚敛成珠,一散一敛,内气成形,如火珠之形;含在丹田中,这是积久纯阳之气,自然养成大药。忽觉眼前现出白光,这是第三次现光,是大药养足景象,大药出炉的时候到了。又觉大药上冲下奔,丹田火炽,两肾热如汤煎。眼现金光,身涌鼻搐,口齿叩动,耳内有鸣,显此景象是六根震动,急用心意守尾阊关,向后一引,大药冲过尾闾直升泥丸。阳气升到脑中,觉头胀大,有蚁行之状,全身有酥麻之感,急开目一睁一闭,摄天光从祖窍穴人脑,用神光凝聚脑中片刻,即行卯酉周天,闭目按眼眶周围转眼珠,从左边升,右边降,转9周一停,开目摄天光人祖窍穴凝聚一次,如此转四个9周,共开目摄天光凝聚四次,为进阳气。再睁着眼,按眼眶周围转眼珠,从左边降,右边升,转6周一停,闭目凝聚祖窍一次,如此转四个6周,闭目凝聚四次,为退阴气。这样转眼珠,把大药聚成一团,称为先天种子。此时大药从脑中降入口中,一个圆陀之液,急用舌尖顶住上腭,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急用神光向下照视,凝神下照不动,以待真种自动下降,忽觉有鹫鸣之声,降人中丹田,真种不动,有神光照视中丹田,含育15分钟,再徐徐运行卯酉周天一遍,封炉下坐,这是采大药过关服食炼法。这步功法的火候怎么掌握呢?用神光照视中下丹田,先存后忘,神息自定。
过关服食大药后,怎样继续练功呢?吾师告知:入座之后,用神光照视中丹田为主,轻轻寂照,绵绵看守,不即不离,用文火温养大丹,呼吸合,神气交,伏气于中丹田,守中致虚,一念不生,先存后忘,神气合一,达到无极虚空之象。静极生动,元气如活龙游动,从后升于脑,又从前降入下丹田,神光射人丹田,包含元气,形成胎息,此时元气与元神合一,大药之化为元神。一点灵光升人祖窍穴中,照耀太虚之上。忽觉有两股元气从两脚心沿双腿外侧升至尾闾关合成一团,沿背后升到夹脊关又分开两股气,沿双上肢外侧达到双手指。又从双指内侧回到玉枕关合成一团,入于脑中,从脑降人口中,沿任脉落于中丹田,从中丹田下行到会阴穴,又分开两股气,沿双腿内侧降到双脚心。如是一周一周地升降转全身,口中生满津液,咽入中宫,畅于四肢,美快无比。这种景象保持三月之久,达到有动有静,静则忘我忘形,进入入定状态;动则真气运行于全身内外,如在云雾中一样,一日有无数次的变化,真息循环不已,此为炼化神功夫。这步功夫,由有为过渡到无为,化气为神,久而久之,本身内气由微动到不动,身如虚空,昏睡全无,元神炼成纯阳功夫。
这步功夫的火候如何运用呢?吾师说:真意于如有如无之火候中,方是大周天的真火候,如有是神气之定,如无是神气之定。若是用意守,便着于有,着于有即起有之妄念;任其不照,则神气离,就不是定了。但微有似存,若二气存,神存二气存,俱在定中,便是虚无的无上妙境,神气合一,都定入一块,就没有火候了,真火候定而空,定空久定神通慧。
修持到这一步,体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功中觉元气从中丹田向两腰间旋动,横行带脉,左右转各36次,又从身前后上下绕圈,约转四个9周,最后从上丹田降下一个气团,隆隆有声地落入中丹田,全身内气向中丹田聚敛,如磁吸铁,聚成圆形之物。真气离体转,左旋右转,细雨如珠,真气遍体,如痴如醉。恍惚杳冥之中,不知有人我之相、天地之形色,人天合一境,一气贯乾坤。
四、十月养胎
《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结胎神必须常伏气穴脐中,守其神于脐内,神气相合而生胎神,胎神结成,乃生阳神,是道家内丹功的正途。具体练法是:入座后,用祖灵光照视中丹田,心意系在气穴虚空中,自然呼吸,上腭降下津液,咽入中丹田,以意畅送四肢。再从双足向上提缩阳关,前后各升于脑,如此一回,即行卯酉周天一遍,收固丹形,速以凝静人定,此是金液还丹之妙。如此练功三月,自然出现神气凝定,相合相化为一,而生胎气,伏于中丹田,进入胎息。此是初级养胎功。《胎息经》云:“气从有胎中息,气人身来为之生,神气离形为之死”。说明神气合一,互相不离,那么怎样使神气不离散呢?凝神聚气炼法是:入座后,用神气灵光照视中丹田虚境,守中致虚,一念不生,使灵光常觉常照,这是神气不离散,保住养胎之景。养胎全凭寂照,如失去寂照,则二气不畅旺,二气不畅旺,则不能资养胎神,所以寂照为养胎之本。胎息常住于身中,每到杳冥混沌时,天机自动,丹田真气上冲,飞上泥丸,脑中生阴,化为玉液,降入口中,如冰片之香,咽人中丹田,要勒阳关,从会阴穴提人丹田,以固丹形。如此每回皆运卯酉周天一遍,即凝神入定,守中抱一,这是养胎中级功。
高级养胎功四个月练法:入座之后,用祖光照视中丹田虚空境界,把元神定在胎中,包住神,神相结,心意寂照不动,祖光照定胎中,要念念在胎中,非言语之念,而是息定之真念,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诚,心无妄想,守中抱一,这样自然阳气日旺,溶化神之阴,阴神自然渐渐消灭,定功渐纯,功夫到此,神归小定,胎熏伏于中丹田,达到真养胎景象。
吾在修炼养胎功时,达到整夜不下座,因静定之极,内气不动,外气不入,神气合一,混沌无知。老师说:小静一日不下座。中静三日不下座,大静七日不下座,不可疑为坐化,而是神气归根复命之时,结胎养阳之象,若不能入定归于虚无之中,永无结胎养阳之理。
养胎火候如何运用,神光悬于祖窍穴中,寂照中丹田虚无之后,若存若忘,以文火养之,全在有觉无念之间。有念则火爆,无觉则火寒,火寒则有鼻流浊涕之危。总以诚意不散,含光默默,神光照定胎中,是养胎真火候,若能凝神入定,静养胎,深入混沌,而胎方能凝成胞胎,口中生出津液,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意送中宫,急凝神入定,以引结胎之火。若不凝神入定,则胎息无主而不灵,后虽人定行火,终不得号为灵胎。或入定而定中神驰,时离时合,难得养胎果满,因此炼意还虚非常重要,把意炼成心死神活,到养胎之际,就无乍离乍合之患了。
五、真神出窍
我的修持功夫尚未达到此境,不写实践情况,仅把老师口传之诀公布于世,以供后人练功验证。出神口诀是:念动向太空,日月庙门开,推情合性转,二光相遇献。把胎神迁到祖窍穴内存养,不用照视之功,只用虚心住于无,在祖窍穴内涵养胎神,这是止火养胎神,如不止神光之火,胎儿有火焚之危。必须一心主静,万缘俱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终日混沌。如此涵养胎神,养到忽显月光内有雪花纷飞,速念五朝元法:喳嘛呢叭咪,在肚脐周围念之,将心脾肺肝肾之气,转动合一,由尾间过夹脊、玉枕至泥丸,出祖窍,上冲百会,空中是一“畔”字,往上一看,将二目一睁,随“畔”字撞出头顶。“畔”是心意动,不是口念出来的。五若足,自有金光由下而升上,遇性光合一,二光合一,即是天上真阳光遇地下真阴光合一,从中生出胎神,二目慢慢望下一闭,心意轻轻望下一跳,身外有身了。因胎神气体尚嫩,一出速要收回,将金光一转一吸,收归泥丸,金光与性光混合为一,胎神就回到脑中,静定七日之后,再复出。这样七天出一次,调出旋入,习练半年之后,三日可出一次,一年之后,一日可出一次,只在身边运动,不可离开色身;二年之后,室内室外,可以离开色身;三年之后,可以调神出门,由近及远,演习纯熟,神体老练,不至迷失。
六、炼神还虚
炼真空口诀:丹事虽完犹有工,审心***洞天中。忘形入定九年满,打破虚空才算空。具体练法:入座之后,闭目不用神光之火照视,只用心意涵养祖窍穴内虚空境界,用心意把阴神收入泥丸,不令其出宫,如鸡抱卵,安眠不动,必须将知觉之心都泯去,百思无存,万虑全消,使丹田里交会的神,任其自动、自调、自温、自炼,我惟致虚守寂,纯任自然,神人气中而不知,气走身外而不觉,如此烹炼,自有丹田之气上冲百脉,遍体薰蒸,这就是神生气的境界。又觉转神日长,智慧日开,清净微妙,精莹如玉,这是气生神的境界,如此神气交养,两两相生,静养九年,阳神真光养足而阳神之光兀兀腾腾,从内窍透出身外,由大窍贯入小窍,无内无外,无大无小,透顶透底,窍窍光明,天地万物都照耀于神光之中了。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9
窍门一:放下你的头发
即使你的颧骨和脸颊漂亮得媲美超模,当你草率地扎起马尾、匆匆忙忙地拍一张连笑容都没有的大头照,结果一定是差强人意的。如果你提前一天有拍照的计划,应该抽空把头发修剪合适,至少要清洗并吹风造型。请相信:如果发型看上去很精致,整个人都会显得精神抖擞。
Domenico Sanelli,Domenico & Drea造型沙龙的合伙人、资深美发师介绍:“如果你喜欢在家DIY,我认为造型的重点应是发根,必须要吹到发根部分完全干燥。发根是健康发丝的根源,它通常会锁住水分。如果头发在吹干一个小时之后有变弯曲的迹象,说明当时发根没有被完全吹干。”Domenico说。为了打造柔顺闪亮的秀发,每周至少涂抹一次厚厚的椰子油。他还建议应该重视平日保养,每隔二、三天用洗发露清洗头发之后,一定要在发梢涂抹护发素,以防开叉毛躁。
窍门二:自然的妆容很重要
无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在近距离的闪光灯下,过于艳丽的妆容看起来实在是事倍功半,反而自然柔和的腮红和淡粉色的唇膏是首选。彩妆师Andria Mendocino-Sanelli,沙龙的另一位合伙人建议先涂BB霜,重点位置包括眼皮、下眼睑、下颚和脖子,必要时也可以用遮瑕膏。“如果你有黑眼圈,可以在下眼睑出使用少许高光粉。”Andria说。
下一步,选用最靠近肤色的亚光腮红,尽量避免带有闪光效果的,否则脸部会看上去有点肿。她建议选用带玫瑰色的眼影,以及接近唇色的唇线和唇膏,确保整个妆容保持统一色调。
我们的眼睛都是一边高一边低,正常情况下小小的差距是不易被发现的,但是有时在照片中会将其放大。因此眼妆要尽量简单,Andria建议只在贴近上睫毛根部的地方画上自然的棕色眼线,也只在上睫毛涂抹睫毛膏。
窍门三:快速改善脸部“油田”
若你准备拍照却发现脸部已经有些出油,不要偷懒,这时应该先去掉多余的油脂。用一块干净的化妆棉,蘸少许水,以点状轻而快地擦掉脸上的油,然后取一张干净柔软的面巾纸轻轻按于面部,吸掉多余水分,最后刷上散粉,打造哑光效果。
窍门四:选择适合的上装
如果你的头发颜色略深,那么浅色衣服是优选,反之亦然。现在证件照的背景大多是白色的,那么略带色彩的衣服会显得你拥有好气色,打个比方 —— 湖蓝色的针织衫,你喜欢吗?
窍门五:练习专业的笑容
泰雅·班克斯(Tyra Banks)经常询问摄影师哪个角度看起来是最棒的,并且创造了“微笑库”,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就是“用眼睛微笑” —— 眼睛像猫咪般眯了起来,开始闪着愉快的光,嘴唇微微分开,露出完美的牙齿。在家的时候,你可以尝试面对镜子,放松脸上的肌肉,然后微笑,目的是让你看上去冷静自信,而不是刻板生硬的表情。
Valentino高定秀场造型 清丽脱俗的仙女气质
不管是高级成衣还是高级定制服的秀场,Valentino的设计师总是很爱用辫子来装饰发型。这次也不例外。如果你还记得2012春夏高级成衣秀场上的“牛奶女工”发辫的话,就知道当时带动了多大的编发热潮。这一次,辫子变得越发乖巧可爱。发型师将模特的头发中分,从两侧往耳后拧转,盘成一个低低的发髻。然后用与模特发色相同的假发编成一条约1.5cm宽的麻花辫,两端塞入耳后拧转的盘发中。前额两侧留出一小缕碎发,随着模特的走动而向两旁轻轻拂动。
而妆容方面,依然延续了Valentino一直以来的清丽脱俗,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花瓣一样的苹果肌和嘴唇,还有不可思议光泽感的肌肤。Valentino的仙女们,又回来了。
很少有秀场团队的工作方式像Karl Lagerfeld,Sam McKnight和Peter Philips这样,这一季Chanel高定秀场的妆容和发型都直接取自Lagerfeld的手绘稿。后台彩妆创意总监Philips告诉记者Lagerfeld喜欢用唇线笔和粉底液来绘制彩妆效果***,而不是圆珠笔或水彩笔,“依照他绘制的彩妆效果***,我们有了这场秀上非常强势的眉毛。”他称之为“烟熏眉”而不是“烟熏眼妆”。将深褐色眼影涂抹在眉毛的眉峰处,让粗眉有了雕塑感。“这个妆容和整场会的主题结合起来看,有一些未来感,”Philips接着说。细细的眼线笔勾勒上眼线,而来自同一款眼影盘中的白金色,从上眼睑一直扫到太阳穴,这样夸张的眼妆是为了让坐在最后一排的来兵也能注意到模特的彩妆。
每一季Chanel秀场,模特们的指甲油可是个重头戏。你也许注意到了,这一季模特们的指尖没有任何色彩,被各种闪亮的指环替代。指环被戴在手指的每一个关节处,翻起来繁复又奢华。
发型师Sam McKnight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bling bling的感觉。头发先用ghd的直发夹拉直,喷上干发纹理喷雾带来根根分明的感觉,然后分成两部分,扎成马尾。水晶镶嵌的希腊风格半月发饰装饰在头发的分界处,头顶部分盘成的发髻有Grace Jones平顶发型的影子。有些模特戴上了方型帽子装饰,结合50年代摇滚和80世界男子发型的感觉。McKnight告诉记者,发型大部分元素来自Karl,他坚持用模特自己的头发而不是假发来打造。McKnight只能用最强力的定性喷雾来搞定,“用假发更容易,真发打造起来真的太难了。”McKnight这样说道。
极致闪耀金属唇妆 2013秋冬Christian Dior高定秀场造型
设计师Raf Simons的极简美学同样也延伸到Christian Dior高定秀场的妆容和发型之上。头发被全部梳到脑后盘成圆发髻,润发 喱被刷到头发上带来润泽和光滑的效果。妆容的重点集中在了嘴唇和眼部。唇妆这一次没有非常饱和的色彩,但是多了闪耀的金属质感,橘色、紫红和覆盆子色融入了晶莹剔透的金属感觉,光芒四射。
花朵和色彩 2013秋冬Giambattista Valli高定妆容造型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篇10
关键词:滚痰丸;痰热扰窍证;逐痰开窍法;医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29
中***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16-03
Three Piece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Guntan Pills Treatment SHEN Yan-li (Huguosi TCM Hospital Affiliate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Abnormity of spirit, mind and intelligence are related to phlegm heat disturbing orifices. This article listed several diseases about phlegm heat disturbing orifices through three medical records, expounded the mechanism of applying Guntan Pills, and propose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to using the medicine, with a purpose to promote wider application of Guntan Pills in clinic.
Key words: Guntan Pills; syndrome of phlegm heat disturbing orifices; therapy of expelling phlegm for resuscitation; case records
滚痰丸出自元代医家王《泰定养生主论》。王早年为官,中年退隐,善技岐黄,远近闻名,时称“王隐君”,明代刘宗厚《玉机微义》名为“王隐君滚痰丸”,标其专利。笔者用此方***痰热扰窍证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高血压病伴双向情感障碍
患者,男,28岁。2012年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2013年曾2次癫痫大发作,均服药控制。2015年9月8日因“阵发性头痛伴心慌半月”就诊。刻下:头痛阵发,头昏沉,发作时伴心慌,胸闷,耳鸣,双侧太阳穴胀痛,发作前无征兆,平素心烦急躁,易暴怒,口干口苦,眠差多梦,口周痤疮较多,有白色脓点,大便可,小便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最高165/105 mm Hg,心率105次/min。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将其原口服美托洛尔每日25 mg/次改为12.5 mg/次,每日2次。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为心肝火旺、痰火扰窍。治法:逐痰开窍、降逆泻火。方以礞石滚痰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煅青礞石(先煎)15 g,黄芩15 g,酒大黄10 g,沉香曲6 g,龙胆9 g,栀子9 g,柴胡9 g,珍珠母(先煎)30 g,白芍30 g,黄连9 g,生地黄30 g,蛤壳(先煎)30 g,钩藤9 g,天麻9 g,丹参12 g,合欢花9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服药7剂后未再头痛、心慌,无口干口苦,心烦急躁明显好转,眠安,口周痤疮明显消退,无脓点,无新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复查血压示110/75 mm Hg,心率82次/min。临床痊愈出院。
1.2 脑梗死伴肺部感染
患者,男,7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反流性食管炎病史。2015年8月17日因“脑梗死急性期,反复肺部感染1月”就诊。刻下:神志不清,呼之无反应,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时有咳嗽喘憋,喉中痰鸣、痰多、黄白相间、需间断吸痰,尿黄,鼻饲营养液,便稀、日行10余次,舌黯红,苔白腻,脉弦滑结代。查体:醒状昏迷,双肺痰鸣音,神经系统检查不配合。血常规示:白细胞12.86×109/L,中性87.1%。胸片提示双侧肺炎。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双侧肺炎。予血栓通静点活血化瘀,拉氧头孢静点抗感染。饮食由鼻饲营养液改为普通饮食打碎鼻饲。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证属痰热蒙窍;喘证,证属痰热壅肺。治法:逐痰开窍、清热化痰。方以礞石滚痰丸合清金化痰汤加减:煅青礞石(先煎)30 g,黄芩9 g,酒大黄9 g,沉香曲3 g,陈皮9 g,清半夏9 g,枳壳9 g,石菖蒲9 g,胆南星6 g,瓜蒌30 g,甘草6 g,桑白皮9 g,苦杏仁9 g,桔梗9 g,山药20 g,白扁豆15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7剂。
2015年8月24日二诊:患者对声音有反应,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大便偏稀、每日3~5次。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9.52×109/L,中性77.2%。守方继服14剂。
2015年9月7日三诊:患者对声音刺激有转头、眨眼、反应,无明显咳嗽、咳痰,大便每日1次、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查体:双肺未闻干湿音。血常规示:白细胞8.2×109/L,中性67.4%。胸片示:双侧肺炎明显吸收。
1.3 老年痴呆伴急性支气管炎
患者,女,94岁,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病史,2014年12月29日因“咳嗽伴发热3天”就诊。1个月前突然出现明显记忆减退、烦躁、抑郁,伴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被外院诊断为“老年痴呆、老年性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状态”。刻下:咳嗽,咯黏痰、色白不易咳出,发热,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不能离开亲人,尿黄,便干、隔日1次,舌淡黯,苔白垢腻,脉弦滑。查体:体温37.6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少许痰鸣音。血常规示:白细胞8.13×109/L,中性85.4%。胸片提示支气管炎。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予头孢西丁静点抗感染。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蕴肺;痴呆,证属痰浊蒙窍。治法:逐痰开窍、清热化痰。方以礞石滚痰丸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煅青礞石(先煎)15 g,黄芩12 g,生大黄(后下)9 g,沉香曲3 g,麻黄6 g,苦杏仁9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6 g,陈皮9 g,清半夏9 g,枳实9 g,竹茹9 g,紫苏子15 g,蛤壳(先煎)30 g,胆南星6 g,地龙6 g,石菖蒲9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3剂。
2015年1月1日二诊:复查体温36.6 ℃,咳嗽、咳痰减轻,大便偏稀、日行4次。前方生大黄改为酒大黄9 g。守方继服3剂。
2015年1月4日三诊: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75×109/L,中性63.1%。守方继服4剂。
2015年1月8日四诊:偶咳,痰少色白,情绪稳定,无烦躁,记忆较前略清晰,大便每日1次,舌黯红、少津液,苔薄白,脉沉滑。改以养阴清肺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调理12剂。
2015年1月20日五诊:好转出院,改以同仁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加味保和丸交替使用善后。
2 讨论
《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为痰论专篇。王氏认为,痰可由先天遗传而来,即“禀赋痰证”,也可由后天六***、七情、饮食、劳倦引发,或其他病理变化影响转化而成。“髓、脑、涕、唾、液、精、津、气、血,同出一源,而随机感应,故凝之则为败痰”。“痰生百病”,特别是“痰生怪病”实始倡于隐君。王治痰主张“因痰致病者,先逐其痰;因病致疾者,先调其病”[1],自创滚痰丸逐痰。
中医痰邪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顾名思义为可见之痰,或咳出、吐出痰涎,或凝聚局部痰核、痰块。无形之痰,不见其形,只见其证,或症状表现怪异,无法用其他病因解释,或现舌苔脉象的异常。王认为,痰邪为病广泛,法当攻邪逐痰[2]。案例1无咳吐痰涎,但既往有精神障碍及癫痫病史,结合平素性情暴躁,以及阵发头痛心慌、眠差、痤疮、舌脉等,考虑其性格内向,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心肝火盛,灼津生痰,火邪挟痰,上扰清窍所致,其为无形痰邪作祟。案例2见神昏、肢体不遂、咳嗽、咳痰几乎同时发生,乃有形之痰蕴热壅肺,蒙蔽神窍。案例3先发健忘、烦躁、抑郁,虽无痰可见,但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考虑已有胃肠积滞,蕴湿生痰,扰蒙心神,无形痰邪作怪于先;又胃肠痰热,上注于肺,痰热壅肺,咳吐黏痰,为有形之痰产生于后。但无论痰邪是否有形,也无论西医是何种疾病,只要出现精神、神智、智力异常,均可认为痰浊扰窍或蒙窍,治以逐痰开窍法,方选滚痰丸加减。
隐君滚痰丸原方“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净)各八两,焰硝煅青礞石一两,沉香半两”,其中大黄、黄芩用量最重。《药品化义》说:“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宣通涩滞,奏功独胜。”酒制大黄泻下缓和,活血增强,神明、脑窍多与心血相关,活血有助开窍。黄芩“疗痰热,胃中热”(《别录》),“得酒上行”(《本草纲目》)。礞石“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治惊利痰”(《本草纲目》)。沉香“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本草纲目》)。《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王隐君制礞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胃肠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可见,王本义是逐邪以泻火,利气以祛痰,邪去瘴清,诸窍豁然开朗,则神明得复,精神、神智好转,故本方实为逐痰开窍之方。明代马兆圣《医林正印》将其名为“礞石滚痰丸”及楼英《医学纲目・痰论》“沉香滚痰丸”,均是以君药命名突出其或偏于豁痰涤痰,或偏于利气逐痰的功效,临床可酌情增加。
滚痰丸***实热老痰发为怪病,虽病症种种,临床多以舌苔厚腻、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为其依据,但实际应用也不必拘泥。如案例1大便正常、案例2大便稀薄、案例3大便干燥,均选本方,甚至酒大黄改为生大黄峻下攻逐,予邪出路,祛邪开窍。当然,本方毕竟为逐邪方,老年及体虚患者需用此方时应同时用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等健脾补肾、渗湿止泻之品攻补兼施,防止攻伐伤正。
参考文献:
[1] 吴雪彪.滚痰丸渊源及其临床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 31(1):59-60.
[2] 方亚利.《泰定养生主论》滚痰丸详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 34(6):13-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