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诗词10篇

踏青的诗词篇1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踏青的诗词篇2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菊花酒

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饮菊花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菊花酒一般用菊花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菊花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来,确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消灾避祸、祈求年丰,其中有饮酒、分肉、赛会、踏青、踩桥、妇女停针的习俗。同时,人们也借春社之机,开展各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春社”的娱乐性与乡俗中的庙会、集市等混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饶具风味的文化风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诗经.周南》中便有记载,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时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变为节俗,广为流传。唐代之后,人们的游乐活动异常丰富,逢踏春之日,无论后宫闺阁,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无处不见,而且愈渐成为妇女儿童的专属。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踏青的诗词篇3

一、祭奠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之情。

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获得完整的体验,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手段。我园把清明节活动作为培养幼儿人文精神的良好契机,清明节前夕,中大班从唐诗“清明”引入,讲解清明节的源由,让幼儿带着对先人和***先烈的缅怀心情,观看《***的故事》、《英雄***》等动画片,先烈们的感人事迹鲜活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观看后,有的班级还开展了以英雄人物事迹为内容的情景表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时届清明,翠柏凝春,闽清******纪念碑前更显得郁郁葱葱,庄严肃穆。4月1日上午,城关幼儿园大班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深切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全体师生向***鞠躬并默哀3分钟,小朋友敬献了自做的小花、花圈。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深受感动,并宣誓:一定牢记******的事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诵读诗词经典,感受文化魅力。

创设诵读诗词经典环境 ,小班年段开展了“清明诵诗词,追思先辈志”的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来纪念中国传统清明节。活动有机地将诗词诵读与语言领域活动整合,将《清明》、《咏柳》、《春晓》等幼儿耳熟能详的诗词,利用说、唱、演等形式,形成综合性语言活动,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了经典诗篇的魅力的同时,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了解节日习俗,感受春日美好。

踏青的诗词篇4

笔者认为,该班诵读《湘夫人》时,正是因为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让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产生让人陶醉其中、唏嘘赞叹的效果。

全班分男女两个队伍,男生排成两列站在后面,主要诵读写景部分(现实);女生分成三小组站在前面,形成三朵莲花的形状,诵读在水中建筑房屋的部分(虚幻);男领诵主要诵读湘君的部分,贯穿始终。

以秋季的湘水为舞台背景,淡出淡入,且根据文意转换画面。

选用《甄执》中悠扬婉转的《惊鸿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引起强烈共鸣,把听者引入“湘君思念湘夫人,想见却见不到的哀怨怅惘”的情境中。

女独舞展现了湘夫人优美动人的风姿和遥不可及的立体形象,冲击观者的视觉,现实和想象交融,情感进一步浸濡。

接下来,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古诗文诵读中的作用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一、多媒体能帮助学生明确诵读意***

学生在诵读古诗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对诗文的感悟和解读比较肤浅;学生读得热闹,但心口分离、扯天扯地地喊读;或是不求甚解、失去灵性的硬读。这样的诵读很难读出古诗文的文气和文韵,只不过起到锻炼普通话、活跃课堂气氛和读熟课文的作用而已。听者也无法感受到诗文中的情感,如坠云雾。

怎么才能有效诵读呢?

张志岳先生在《与青年朋友谈怎样欣赏旧体诗词》一文中有一段话说:“我们如果能养成诵读的习惯,不仅是能从音节的高低抑扬中感到作品的谐和,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必然会对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得更深刻一些。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来称赞某些篇章,可见声和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理解上也就可以相互促进,有了这种体会,就不难对诗词所特有的美妙境界逐步深入地欣赏了。”

可见,诵读诗文,首先要理解诵读要义,然后明确诵读意***,合理取舍文本,恰当选择诵读内容,努力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情味和意味,有的放矢。

以《湘夫人》一文为例,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之后是每段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抒发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帝子降兮北渚”盼湘夫人降临的高兴,一下子跌落到“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感低谷,之后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第一段主要是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诵读时要注意表达一种情绪上的极度低落。

第二段是湘君憧憬着迎娶湘夫人的情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湘君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快,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诵读时注意要读出喜悦欢快之感。

第三段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先是造新房幻觉的延续,接着是幻觉情形产生的一种失望情绪,之后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诵读时注意失望中又怀有希望的心情。

通过交互式网络,学生可以理解诗文中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明确朗诵的意***。

二、多媒体能够凸显诗文的特点――音乐美

古人说: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因为诗和乐本来合在一起,到后来诗词和音乐脱离,但却吸取了音乐的因素,构成诗词的音节,也就是诗词有别于散文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此可见,吟唱,乃是从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诗原来是与乐合在一起”这一本质特征中提出来的。

音乐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调动情感的东西。有了音乐的诵读就好比加入佐料的美食,有滋有味。

要让学生体会到《湘夫人》中湘君那种思而不见,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光从语言上理解还不够,因为学生阅历较少,情感经历有限。

播放最近比较热门的《惊鸿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曲子一播放,立刻把学生带入似仙似幻、朦胧凄婉、绵长忧思的世界里。

用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的音乐,激发学生情感神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所要传达出的情感。

多媒体的音乐播放功能调动了听觉感受,诵读者和听者的审美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感受着音乐的美和诗文的美,读得更有情,听得更陶醉。

三、多媒体能够营造诗文的意境美

在上古社会,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是紧密结合的。

后来民歌中就有“踏歌”一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即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之意,与今天“载歌载舞”有点相近。

这体现了古典诗歌声、情、形三结合构成的立体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它与一般的朗诵稍有不同,可谓复杂一些。

诵读时的舞蹈能使观者立体地直观地看到诗文中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深切地感受诗文表达的情感。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无法立马找到合适的舞者,而多媒体的***片、视频却可再现诗文当时的景物和人物,让师生穿越时空,回到那时那地,和作者相遇。

湘君迎娶湘夫人的新房是怎样的?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建筑学的有关术语,如“室”、“盖”、“坛”、“堂”、“栋”、“鳌薄“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这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新房,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香花香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的水中新房,可以播放类似***片和***景。

《湘夫人》开篇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几句描绘了湘君在凄清杳茫的秋景中,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塑造了一个为爱人望穿秋水的神仙级痴者形象。

湘君是水神,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片和电影截***来展示一位丰神潇洒、衣袂飘飘的神仙形象?似乎穿越了一般,来到洞庭湖畔,落叶翻飞的秋风中看到一位衣袂飘飘丰神俊朗的男子在水边独自等待着、彷徨着。

因为多媒体这个“伙伴”,学生明确了诵读目标,感受到诗文中的音乐美,再现诗词中书面语言所描绘的艺术意境,从而进入诗境;因为多媒体的“加盟”,诗、乐、舞得到完美的融合,诗歌诵读必将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勃勃生机之景。这样的诵读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踏青的诗词篇5

——————-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活动一:听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活动二扫墓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教师:无数***先烈为了人们的***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 花圈。动手制作,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 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活动三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2)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凑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后,再往锅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饭时,谁若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吃巧巧饭。吃完巧巧饭,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了柏树开花,谁就会交上好运气。待旭日东升,她们就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踏青的诗词篇6

摘 要: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竹枝词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竹枝词,巴蜀地区亦然。清代,巴蜀竹枝词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我们不能忽视唐宋时期出现的竹枝词对后来竹枝词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分析唐宋诗人所作巴蜀竹枝词在描写的主要内容、典型意象使用这两大方面的特点,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唐宋诗人;巴蜀;竹枝词

竹枝词又称竹枝歌、竹枝曲,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竹枝词,巴蜀地区也一样。清代时期,巴蜀竹枝词发展到一定阶段,但我们不能忽视唐宋时期出现的竹枝词对后来竹枝词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拟分析唐宋诗人所作巴蜀竹枝词在描写的主要内容、典型意象使用这两大方面的特点。

一、展现巴山蜀水的秀丽风光与巴蜀地区的民俗风情

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秀丽的山水与独特的风土人情,而《乐府诗集》有云:“《竹枝》本出于巴渝”[1]。巴蜀竹枝词也是此地文化特色的反映。先看宋代冉居常这首《上元竹枝歌和曾大卿》:

青春恼人思M跹,女郎市酒趣数钱。

不道翁家久留客,红裆幔结赛秋千。

学箫学鼓少年群,准拟春来奉使君。

自向雕笼作行队,安排好曲荐殷勤。

珍珠络结绣衣裳,家住江南山后乡。

闻道使君重行乐,争携腰鼓趁年光。[2]

这首竹枝词写上元节时成都城内的景象:卖酒数钱的女郎、学箫学鼓的少年群、热闹非凡的赛秋千等,透过诗人轻快的笔调似乎能领略到当时成都城内的佳节胜景,感受蜀地的风物人情。再看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并引》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3]359

春日的江头雾气渐消,蜀客的船停在江边,想将一纸书信寄到万里桥。朴实简单的语句表现出纯粹的人情美。还有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3]359

同样是春日,江边两岸山花已开,家家户户备好了春酒,女伴们相邀踏青。这首竹枝词笔调轻快,也展现了春日巴蜀饮酒与踏青的风俗。

夔州作为巴渝地区的名城,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最能体现夔州风物人情的宋代竹枝词莫过于北宋诗人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九首》,先看其一: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4]220

这首描绘了端午佳节夔州云安赛船饮酒的热闹场面。其二写到:

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

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4]220

描写了夔州物产丰饶,石榴花红遍山头,荔枝尚在成熟中。当然,夔州的人也独具特色,有虽不漂亮却自有人爱的“瘿妇”,如其四:

瘿妇趁墟城里来,十十五五市南街。

行人莫笑女丑,儿郎自与买银钗。[4]220

有“白头老媪”与上山采茶的“黑头女娘”,如其五:

白头老媪d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4]220

还有唱着《竹枝歌》令客忘归的年轻姑娘,如其九:

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

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4]220

峡谷深深、江流向远。“大昌盐船出巫峡”一句还展现了盐业在夔州的情况;而“十日溯流无信音”又表现了航运漫长、艰险未知的状况,这些都记载了当时巴蜀地区的真实情况。

二、以杜鹃和猿为主的典型意象

提到蜀地,人们会想到杜鹃鸟;提到巴山,人们又会想到猿啼。《华阳国志》有记载:“后有王曰杜宇……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5]杜鹃鸟鸣给蜀人带来的感受是一种化不开的哀愁,该意象用在竹枝词中使竹枝词有了别样情感。北宋黄庭坚《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就出现了杜鹃意象,其一写到:

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

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6]422

其二诗云:

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腰胡孙愁。

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6]423

其三又云:

命轻人瓮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

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6]423

黄庭坚自云:“予既作《竹枝词》,夜宿歌罗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予细忆集中无有,请三诵乃得之。”[6]421-422其所作《竹枝词》,借梦见李白而抒发自己的迁谪之苦,尤其是“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一句,是诗人内心写照:杜鹃啼血血泪已尽,何时才能结束这迁谪之苦?

杜鹃鸟意象的使用主要是表达其叫声带来的感受,猿意象的使用也如此。在《水经注》中就写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7]猿啼是闻声抒情的媒介。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3]359

其中就有清猿啼叫,不过诗人直接指出是因为“个里愁人肠自断”,故而“由来不是此声悲”,使得全诗愁绪笼罩在巫峡的苍茫烟雨中。再看唐代顾况的《竹枝曲》: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9]2970

“肠断晓猿声渐稀”一句更是表现出猿啼声渐停而肝肠已寸断的悲伤。

还有白居易《竹枝词四首》其一: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10]

本文仅作以上浅层探究,而竹枝词是值得永远体会的。唐宋诗人所作的巴蜀竹枝词流传了千年,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奏出动听的音乐,闪烁动人的光芒。(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z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z明{杨慎.全蜀艺文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3.

[3] z唐{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 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z晋{常璩.华阳国志校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z宋{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 z清{王文诰.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 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踏青的诗词篇7

关于春的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浣衣时猛然感到水的温情……当人们惊讶地奔走相告时,大家一致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个季节命名――“春”。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字眼啊!这个音读起来是何等的铿锵有力且美好优雅,这个字的形状是何等齐整妥帖且极具对称的美感啊!

重温经典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诗经》里的春日迟迟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车》

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先秦时期的一位女子轻唱:“春天的时光啊慢又长,花木丰茂又好看;枝头的黄鹂啊叫不停,采蒿的人儿多又多。”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春天是古代青年男女成亲的美好季节,桃花灿烂绽放,把春装扮得美艳动人。美丽善良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她会把欢乐和喜气带给她的婆家,让我们一起祝福她和她的夫君幸福美满。

《论语》里的暮春三月

(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篇》

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的回答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在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他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春日郊游***,呈现给我们生命的充实和欢乐,我们似乎也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和诗的馥郁。

三月集体出游后来演变为修禊活动,即人们通过沐浴除灾祈福,时间固定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之为“上巳日”。再后来,春日出游成了文人墨客雅聚的重要活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唐诗宋词里的春意阑珊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这样的春意格外惹人爱。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冬的鸭子们早已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它们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河滩上已经满是茂盛的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小小的嫩芽,此时河豚也要逆江而上了。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

早春二月,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如酥,草芽破土,远远望去浅绿朦胧一片。可走近仔细看时,地上只是稀稀朗朗、极为纤细的芽。一年中就数这早春的景色最美,它远胜过烟柳满京城的晚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L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中,这让江南显得神奇而迷离。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花红柳绿,好鸟相鸣,春意正浓。“烟花”指柳絮如烟、繁花似锦,一年十二个月中,也只有三月可以用“烟花”一词来形容。李白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佳句赠别孟浩然,将离别之情诗意洒脱地表达出来。而这首送别诗经过人们的千年吟诵,使得扬州仿佛永远停留在烟花三月的诗情画意中。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这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春日盛景***:燕子飞来时正赶上社祭,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的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在枝叶上,只见那柳絮在空中轻扬……

在唐宋时期,春社与上巳节、中元节成为当时诗词中最常见的节日习俗。社日时,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女子可以停止劳作,与家人一起踏青嬉戏。

陈年趣事

古人在大好春光里如何撒欢

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从古至今,人们对春日郊游一直很青睐。先秦时,青年男女喜欢借郊游之机寻找浪漫的爱情;魏晋时,人们在郊游中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时,人们郊游讲究享受野餐的乐趣;宋代至明清时,人们郊游更偏爱于健身休闲……不管你喜欢什么样的春游方式和迎春活动,只要能走出家门,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尽情撒欢,那么你就没有辜负这大好春光。

花朝盛会:踏青赏红拜花神

踏青赏花自古便是民间悦目娱心的一大乐事,而祭拜花神更是古人迎春时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花朝节取“晨花朝放”之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挂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或“护花”,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时的盛况写照。

唐代对花朝节很是推崇,据说女帝武则天嗜花,每逢花朝节便广集百花与米捣碎,蒸制花糕馈赏群臣。民间上行下效,花朝节蒸糕赏花蔚然成风。到了宋代,民间盛行扑蝶会,开封城内以花中扑蝶为赛,以扑蝶多者为胜。洛阳百姓则喜欢畅游龙门石窟,挑选新鲜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节又称“挑菜节”。

时至明清时期,花朝节已历经千年,但依然长盛不衰。当时最为讲究的还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节当天,颐和园内的牡丹花丛都会被系上红黄两色丝绸,锦花相映,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则以花为辅料,制作各色糕点,园里还会唱一出传统剧目《花神庆寿》。

清代小说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的金陵十二钗皆为花神转世,他更将林黛玉的生日定为二月十二花朝节,以此暗喻其为众花之首。

可以说,花朝节从春秋伊始由对自然的崇敬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黎民,都在这春色斑斓的节日里释放深埋一冬的热情。

单身派对:郊外办起“相亲会”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封建礼教严苛,男女授受不亲。对于那时的青年男女们来说,春天就是解禁的季节,所以他们迎春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地谈一场恋爱。

踏青春游成就了一段段佳偶良缘,谈情说爱也成了先秦时期郊游的一大特征。《诗经》中记载的大量的爱情故事都是在郊游期间发生的,比如《出其东门》的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意思是说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而《溱洧》就描述了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边,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意思是说前来郊游的青年男女站得到处都是,其阵势堪比今天各大城市办得风生水起的相亲大会。在结伴郊游的过程中,他们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然后两情相悦,互赠信物,这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自由恋爱吧。

文青春游:天然花茵无须座

古代的文艺青年最喜欢邀上两三知己结伴同游,踏青寻柳,赏花看山,听涓涓流水之声,闻百花盛开之香,以陶冶心性。

《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轶事:唐代学士许慎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邀请亲朋好友赏花观景。宴间有席但并不设座,于是有人问他:“你设宴赏花为何不设座呢?”他笑答:“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许慎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在地上,让客人坐在花瓣上。想必这种奇思妙招也只有极为风雅的文艺青年才能想得出。

当然,这些文人墨客春游时除了附庸风雅之外,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古代可不像现在,很多村庄小镇都有饭馆、农家乐,所以古人郊游时吃喝常常成为一难。《浮生六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古时春游赏花大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他们很重面子,提着锅碗瓢盆去踏青赏花不仅麻烦还有失格调。于是,苏州的文人们就想出了一个点子,他们请了一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馄饨的小伙计跟随他们一同春游。这样带着酒菜、炊具去赏花,既解决了吃喝难题,又有野炊的别样趣味。

古代文人大都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许多士人把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间。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为讲究,《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有一套郊游的专业行头――头戴曲柄笠,脚蹬木屐。木屐前后都有齿钉,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谢公屐”,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登山专用旅游鞋。

闺蜜有约:解下红裙相垂挂

古代的大家闺秀、世族小姐们平时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春天来了,方可走出闺房,在芳草地上相伴嬉闹,在楼台水榭中畅聊心事,享受难得的大好春光。

唐代女子春游踏青蔚然成风,不论贫富,皆倾城而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杜甫在《丽人行》中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另据《新唐书中宗本纪》记载:“景龙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这反映了唐代就有女子拔河这项运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蹴鞠竟然也是古代女子喜爱的春日休闲项目,清代李渔在《美人踢球》中这样描写:“蹴鞠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可见大家闺秀们在春游时都一改往日娇羞矜持的本色,纷纷女汉子附身。

另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京城长安仕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相递垂挂,当作野宴的帷幄,这种“造屋”赏花的风俗至今仍流行于日本。可见,即便是闺阁小姐们在郊游时也是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的,少女的青春风韵展露无遗。

舞文弄墨

和文学大家一起读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天上L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化作根芽萌发的雨露。

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让地面的花草避开光焰的威吓。岩下和山溪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许地山《春底林野》

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着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每个人都有春天,无论是你或者是我,每个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欢笑,有爱情,有陶醉。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这个春天,在迷人的南国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阴。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喜鹊在枝头,春风杨柳燕影斜。风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红。雨后春笋争相破土而出,小麦青青,一片粉花翠浪,远处近处的田畴里,春风泛起涟漪。

阳春三月,微风和煦,绿柳含烟,漫天飞着软绵绵的柳絮。

――宗璞《花的话》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仅从声音里就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

踏青的诗词篇8

艾青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艾青早年曾留学法国,专攻绘画艺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返回国内,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作为笔名。

2.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人民族***斗争的洪流中。

3.主题思想

诗歌以象征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日寇占领下的灾难深重的中国,抒发了诗人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踏青的诗词篇9

土家族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等。淳厚古朴的民风民俗仍可见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传颂的土家族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的《竹枝词》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

《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今重庆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牵手踏啼,歌舞结合,一声三叠,相随和声。因削竹枝为短笛吹奏相伴,故称“竹枝歌”。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先民已经在唱竹枝歌。至唐代,诗人刘禹锡从京都长安来到蛮荒之地的巴渝山区,被土家族这充满乡俗气息的江舟俚曲、闾巷谣讴深深吸引,创造了大量富有土家族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1]

绿柳如烟,春水如镜。情郎的歌声,从如镜的江面幽幽传来,撩动着江边那少女的情怀,让她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但她却又说不清楚,那歌声是唱给自己的还是唱给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揣摩着歌声的奥秘。这世上的人心啊,就像这琢磨不定的天气,说是阴天,东边却是日出,说是晴天,西边却在下雨。谐音双关,本是民间的语言游戏,却被诗人借移于诗章里,用得如此巧妙,浑然天成。竹枝词语言的自然质朴,音韵的和谐悠扬,为唐诗开了一代新风,丰富了唐代的诗库。之后唐、宋、明、清众多诗人包括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也都创作大量的《竹枝词》。

黔东北土家族情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响,同时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新鲜血液。其最大特点就是借物抒情,比喻得体,内容含蓄大方,情真意切,给人以清雅、明快的质感而又不加雕饰的天然本色。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韵味十足,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审美感受。总之,土家族情歌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在爱情和婚姻上的悲欢离合,表现着他们的憧憬与痛苦,思念与恩怨等微妙复杂的婚恋心态。

生活在黔东北的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之前,尽管还盛行“姑表婚”、“扁担亲”,但普遍实行的则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没有法律的约束,只有习俗规范。“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2]

莫说山歌不值钱,团拢几多好姻缘。

不是山歌来牵线,短棍打蛇难靠边。[3]

因此,在土家族男女青年中,要成就一段姻缘,以歌相识,以歌传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按照男女相爱的过程,土家族情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识。这是男女相爱的起点,第一次见面的爱慕之情的倾吐,多半是对对方形象和自己内心活动的描述。如:

清早出门好兆头,碰上阿妹守早牛,

牛儿低头吃青草,阿妹抬头望风流。[4]

天堂般的梦境,使青年男女的爱情显得那么的纯洁和自然。

2、试探。男女相识,但互不摸底,于是唱首歌儿投石问路,讨一讨对方的口气。

隔河看见红花开,小郎手短摘不来,

只望哪天春水起,风吹红花过河来。[5]

在土家族情歌中,男方一般被女方(或自称)称为“哥”、“郎”,而称女方为“妹”、“姐”。随着歌声,相聚一边的姑娘们向唱歌的小伙子堆里望去,如果有几个或是大多数的小伙子都被姑娘们喜欢的话,这一群姑娘就乐于开腔对合,唱道:

变朵鲜花开路边,变根花蛇把路拦,

见蛇不打郎行善,见花不采郎装憨。[6]

在土家语中有“蛇拦路则回头”的说法,认为外出遇见蛇不吉利,反映了土家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艰辛。但尽管如此,姑娘却在为男方壮胆,同时也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就看男方“见花”敢不敢采了。

3、初恋。初恋是美好的,有羞涩,有甜蜜,有企盼,有苦恼,缠绵悱恻,温柔多情。

妹打草来郎守牛,二人相会板桥头,

人影照进漩涡水,转来转去不想流。[7]

4、热恋。热恋阶段,男亲女爱,如胶似漆。情歌不再像初恋时那么含蓄委婉,而是非常直白的表达:

昨日与妹同上坡,蚂蟥缠住鹭鸶脚,

风里雨里缠定了,永远相缠不得脱。[8]

5、定情发誓。土家族是一个生活环境较差的农耕民族,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特别是土家族女子,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而且还要和男人们一起上山耕作。因此,注重人的内涵,而不是外表是土家族女青年择偶的审美标准之一。

抬头谷子空壳壳,埋头谷子起坨坨,

妹我选种选饱米,选人不选表面货。

你莫夸来你莫吹,谁爱劳动我爱谁,

金银财宝如粪土,懒汉莫想娶阿妹。

金鸡爱西刺蓬草,鲤鱼爱游深水塘,

红花需要绿叶配,小妹只爱种田郎。[9]

多么好的土家姑娘啊!她们爱人爱得实在,爱人爱得真切,所以,她们一旦选准意中人,也就大胆泼辣地去追求去爱恋,对所爱的人赤诚相见,忠贞不渝,这正是土家人纯洁质朴的表现。

千槌打锣要定音,哥妹相交要定心,

笋子变竹心不变,皮匠锥子要当针(真)。

有情哥哥请放心,锣鼓一锤已定音。

燕子衔泥不换口,芭蕉换叶不换心。[10]

只有真心,情意才会浓烈,感情才能交融深

厚;只有真心,爱情才能经受得住考验。

对歌跳舞之际,男女即可播下爱情的种子,忘情于融融深情中,“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男女定下私情后,只要征得族中“土老师”(巫师)认可,并在土王祠前拜献后,便可成婚。土老师就是“证婚人“,土老师的认可就是”法律认可”。在恋爱婚姻上,青年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民间歌谣,从来就是人民心底情感的自然流露。在黔东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歌精华中,这些动人心弦,自然祥和,醇厚浓烈,朴素亲切,或使人心花怒放,或使人声泪俱下,由一代代土家人传唱、继承下来的缠缠绵绵的情歌,就像梵净山麓清冽的山泉,滋润过多少土家男女那爱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竹枝词》[M],商务印书馆,2007年10月,第32页.

[2]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3][4][5][6][7][8][9][10]《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乡土教材》[M]2003年(铅印本).

踏青的诗词篇10

——题记

傍晚,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操场。明柔的余晖飘洒在我的身上,我似乎感觉到了它的跃动。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春风带来了一曲情深意暖的歌,歌曲有一个动听的名字——青春。

青春是什么?

我常想,青春究竟是什么。青春是沁人心脾的泉水的痕迹;是旭日微笑留下的酒窝;是晨露欲滴的渴望。青春是种奇妙的东西,它无色,无味,却有情。它会瞧瞧躲进人们的身体里,带着温暖的气息,沐浴着朝气蓬勃。青春总是很神秘,它带来愉悦换来歌声,有时却总是惆怅的叹息。青春这个小东西,喜欢到处乱窜,瞧,它正藏在我涓涓流水,阳光灿烂的心里。

青春是一首隽永的诗篇。人生有许许多多的词汇,他们都是这首诗的主题。当我们踏着青青的石板,把阳光戴在头上,想着向往的校园奔去时,青春这首诗便记录着一个名叫“启程”的名词。当我们仰望苍穹,为星儿围绕着月亮而不解,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推开窗对星星说“你好”,青春这首诗便刻下了一个美丽的词——“成长”。当我们在跑道上奔跑,风儿摇曳着铜铃般的笑声,青春这首诗便记录着一个名叫“幸福”的词。我们老了的时候,请回头拾起时光碎片,你瞧,有一首年轻的诗,它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一把伞,它有着七色花的颜色。七色花的童话很美,它映着阳光变换着七种耀眼的色彩。红色是热情,是对生活的态度;橙色是朝气,指引着我寻找金色般闪耀的梦想;绿色是努力,引领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蓝色是一波静静的湖,是我心灵栖息的驿站。我坐在紫色的小舟上,摇向未来。

青春是年轻的催化剂,时间老叟在它面前,也只能无奈的说一句——我比不上你。

青春是心灵的美容师,天真烂漫的小孩和鹤发童颜的老人都曾经是它的顾客。他们都青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踏青的诗词10篇

学习

大班毕业评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毕业评语10篇,内容包括大班第二学期毕业评语最新,大班幼儿毕业评语大全。3、石华成小朋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临近放假,你也要离开幼儿园,做一个小学生了。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你对老师同伴有礼貌,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园

学习

写一则校园新闻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写一则校园新闻10篇,内容包括一则校园新闻100字以内,写一篇校园新闻100字。对于校报学生记者写作能力的培训,应有别于一般的和专职(业)新闻人员。作为学生记者首要任务就是写出高质量新闻稿件。如何让学生记者能及时发现新闻

学习

大班保育个人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班保育个人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大班保育个人月计划怎么写,大班春季学期保育个人工作计划。二、班级管理目标1、培养孩子间的相互学习、自主性和决策的能力,建立一个共同探讨的团体。2、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有安全

学习

手机业务员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手机业务员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业务员工作总结感悟,手机业务工作总结范文简短。一、当前客运营收管理手工核算的弊端按现行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办法,我们运输企业一般使用电脑票据和手工票据两种。电脑票据包括电脑车票和电

学习

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语文教学论文,内容包括中专语文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论文最新选题推荐。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

学习

下年扶贫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下年扶贫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扶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扶贫工作计划表范文。(二)“人力保障”,注重全民参与大力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金融+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建设。目前,

学习

医院营销方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营销方案,内容包括医院营销方案范文大全集,医院营销活动策划方案范文。XX医院6800平方米的综合楼整体搬迁,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扩建。面对医疗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时候,消极地等待顾客(病患)上门,医院很可能面临顾客流失。

学习

关于赏月的作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赏月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赏月的作文400字,中秋节赏月的作文。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

学习

扶贫自查报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自查报告,内容包括扶贫六个对照自查报告,怎样写扶贫领域自查报告。今年以来,县委、县***府非常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年初,调整充实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工作力量。并把扶贫开发工作摆上了***府的工作日程,做到定期

学习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保养头发的小窍门10篇,内容包括头发干枯毛躁怎么保养小窍门,男士保养头发小窍门。窍门一:食物应平均排列,勿堆成一堆,以便食物均匀生热。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熟得快,最好将食物切成5厘米以下的小块。食品形状越规则,微波加热越均

学习

六年级寒假作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寒假作业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寒假作业答案,六年级寒假生活作业最新。2.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词语:(4分)⑴除非他是为了去(夸耀)一下他的新衣服。()⑵这也真够(引人发笑,这里有荒唐之意),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学习

银行柜员营销工作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柜员营销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银行柜员营销经验总结,银行柜员旺季营销心得体会总结。银行柜员处在与客户接触的最前沿,是特殊的“桥梁”和“纽带”。银行柜员处在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的最前沿,与客户交流具有特殊优势。即客户主

学习

感恩母亲节话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母亲节话语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感恩逝去母亲的话语,一年级母亲节感恩话语。4、此时的幸福,盼望着孩子的降生,他(她)是上帝赐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相信你已经做好了做母亲的准备,母亲节将要来临,祝你节日快乐!5、当我在黑暗人生道

学习

家长用一句话感谢老师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用一句话感谢老师10篇,内容包括家长感谢老师的话简短精辟,家长会后感谢老师的简短精辟。我上的是寄宿式学校,两周回家一次,在校时我也不少生病。都是老师带我上医务室。老师也有孩子,难道在节假日的时候他们不想陪陪自己的

学习

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纳兰容若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纳兰容若经典诗词20首,纳兰容若的诗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乃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交于豪门,富有才气的公子

学习

端午最佳诗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最佳诗词10篇,内容包括端午的十首诗词,寄情端午经典诗词。五月的风,像路旁的玉兰花散发着芳香。五月的风,像浪漫的`彩碟煸动着诗歌的翅膀。沐浴清风,穿过花香,踏着歌声,您来到来到端午诗会的现场,对您的到来我们表示最热烈的

学习

赏月的诗词佳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赏月的诗词佳句10篇,内容包括赏月的诗词佳句有哪些,河边赏月的诗词佳句。【前言】《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咏物词。此词上片重在赋菊,又暗含以菊花为精神寄托之意;下片抒写赏菊饮酒,及记述侑酒之佳人

学习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宵节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新诗词100首,在异乡过元宵节的诗词。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学习

爱情诗词名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诗词名句10篇,内容包括古人的爱情诗词名句,关于春天的爱情诗词名句。我全都勇敢地接过欢乐的爱那样欢乐哪怕往往少了点思索痛苦的爱尽管痛苦却常常多了些收获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

学习

江雪古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江雪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江雪古诗词跟读,江雪古诗词及赏析。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

学习

山水诗词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山水的古诗词30首,山水诗句大全。曾有一度不喜诗,不喜诗的呆板与沧桑。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当有一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时,却发现:我再也放不下它。诗,犹如一座高山,带着满身蓊蓊郁郁的

学习

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秋天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赞美秋天美人的诗词,形容秋天美景的诗词。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