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1
二、组织架构
成立公有资产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街道公资委主任担任;副主任由街道公资委副主任担任;成员由街道公资委相关成员、集团总经理担任。工作小组日常工作由街道公资办负责统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职能转变,切实推进街属公有企业改革。
1.坚持和加强***对街属公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发挥***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
工作措施:2022年财******总支将加大对支部的***建工作监督力度,指导集团***支部做好***员发展、教育、考评三道关,以***建引领,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质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
2.加快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1)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等决策制度,贯彻落实集团重大决策民主集中制操作规程,细化各层级决策范围、事项和权限;
工作措施:为更好适应现时街属公有企业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企分管,2022年公资办将督促集团梳理经营类权限清单,有效划分审批权限,规范集团议事决策制度,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能发挥专业优势及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完善街属公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协同联动,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进一步发挥考核分配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工作措施:下阶段进一步理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人员薪酬、绩效、招聘及晋升制度,提高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重新修订了《街道街属公有企业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街道街属公有企业及负责人绩效管理办法(试行)》《街道街属公有企业人事任免工作指引(试行)》《街道街属公有企业人员招聘录用操作指引(试行)》《街道街属公有企业岗位竞聘工作指引(试行)》,争取尽快实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三能”,为街属公有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重点督促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监管国有资产质量和安全、债务和担保规模,促使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
工作措施:街道公资办将于每年二季度前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集团上一年的经营成果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核查集团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重点监管集团合并年度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优化企业管理、提升绩效,防控风险。
(4)规范公有物业管理,确保公有资产增值保值。
工作措施:重新修订《街道街属公有企业物业租赁管理办法》,明确公有物业的租赁管理职责,实行由街属公有企业代管,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优势,提高物业经营收益。
3.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进一步突出管资本重点职能,围绕资本布局、资本运作、资本回报、资本安全四个监管重点,建立完善权责清单,厘清业务监督职责,完善公有资产监管体系。
工作措施:明确街属公有资产监管权限清单,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更加关注国有资本的整体收益和控制力。进一步厘清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公资办负责集团关于***建、人、财、物方面的监督管理,相关业务板块由相应对口办所负责管理,主管部门要对相应业务进行统筹跟踪,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推动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大做强国有资本。
1.聚焦服务街道战略发展、城市功能定位和街属公有企业主责主业,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快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大前瞻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切实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工作措施:依托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为基础,营造***思想、对标一流,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优化配置,将企业划分商业类和公益类,明晰功能定位,提高街属公有企业的整体收益能力。一是商业类企业主要以特定功能和特定战略任务为主要目标,在保证合理回报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围绕街道重大战略,发挥平台功能,发展战略性产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如教育板块、物业板块、园区管理、文旅板块及安防板块,根据***策变化及市场动向改革创新;二是公益类企业主要是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以由***府调控,如墓园板块和安防板块中的拖车业务。
2.加快清理历史企业,大力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退出不具有发展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加强产权登记、国有资产交易流转、资产评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2
作者简介:刘全忠(1978-),男,河南浚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 B2110292)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0-02
20世纪末,由美国康奈尔、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8所大学联合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运动,引领了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回归工程”的潮流,由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1]
2013年我国普通本科及以上的在校生中工科学生数达到了485万,如此大规模的工科在校生无疑是实现工程强国战略目标的宝贵人力资源,并为欧美国家所羡慕和瞩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系统的质量(Quality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和“研究和培训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rvices)”分别排名57位和55位,“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也仅排名46位。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一般在通识教育和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专业课程,并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形式单一且效果有限。另外,教师科研任务普遍繁重,影响到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益进而不愿接待学生实习。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科院校广泛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存在忽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趋势,一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是被弱化了。毕业设计引入大量研究型课题,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工程能力和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体来看,工科院校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而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通过院校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因此,需要立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校企合作背景
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2]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3]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情况,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4];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5]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
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
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
6.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的工程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受众面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培养的适用范围,有必要在校内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在校内建设了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管路系统动态特性等10余个创新实验平台。这些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为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通过企业的合作与资助,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承办了包括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实践竞赛,为全国能源与动力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学校的培养标准、企业的研发结构,以及校企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实行何种合作模式,关键在于使校企双方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形成具体的方案和制度,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过程中受益,并且有继续深入合作的驱动力。
三、结束语
探索校企合作下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融合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企业对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也有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目标,这些都给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工程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差距,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2]甘俊英,赵婷婷.工程实践项目:回归工程之本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84-88.
[3]倪师***,曹俊兴,等.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2-14.
[4]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C].纪念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3
2017年国企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相关的监管由“管人”向“管资本”转变,这就意味着,会计的监督职能,将从向监管层负责逐步转变为向出资人负责。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后,会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将有不同程度的延伸。
中交集团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张国***认为,从“管人”到“管资本”的转变,要求企业必须对出资人的资本保值增值需求负责。在会计监督与控制方面,将更加体现出资人的意志和要求。出资人会计体制建立的步伐将会加快。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协调、实施并处置企业相关监督事项,明确负责关系和流程。这种内在变化直接表现为,在企业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内,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市场化。
监督职能的加强同时意味着会计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财务核算与报告将更加方便出资人获取、掌握、考核、调控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便于开展资本运作。上述变化会给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带来最大的挑战,就是管理层的观念转变,企业需要建立并适应新的责任关系,建立起会计新秩序。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必须及时跟进以适应上述要求。现在企业财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财务与经营的紧密结合,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将财务工作固化到经营流程中,实际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二、主动适应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本着对出资人负责、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目的,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在接下来的国企改革过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会计师被出资人委派到企业中,对出资人负责,显然有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性。除此之外,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还能够促进不同企业间的财务管理经验的融合交流。
被委派的总会计师将不再单纯地对监管层负责,而是将肩负更多的为出资人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出资人在选择和任命总会计师的过程中,将更加重视其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其选择相较以往将更加慎重。
对被委派总会计师的最大挑战,可能存在于其沟通和协调能力的要求。委派到新企业的总会计师需要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上下级人员,如果处理不好相关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总会计师的管理理念将很难落地。
三、紧紧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职能作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是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突破口,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都在积极谋划,前期试点也比较顺利。这些都为2017年混合所有制奠定了良好氛围。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兼并重组,本质上是资本运作,这与CFO(总会计师)的职能是高度契合的。CFO(总会计师)要紧紧抓住混合所有制这一关键,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出谋划策,在企业资本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既要保证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要全程实施会计监督,识别可能的潜在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积极筹划和操作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地方国企改革的核心,很多地方国有企业都制定了部分资产或整体资产上市的目标。
CFO(总会计师)要围绕企业的战略部署,积极进行上市部署和准备,会同外部券商、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评估企业上市工作,制订企业上市计划和路线***。
上市对一个企业来讲是很重要的事,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CFO(总会计师)在上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上市的过程是对一个企业进行体检的过程,CFO(总会计师)要正确认识上市的意义,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推动企业上市。切不可为了上市而上市,更不能弄虚作假、违法乱纪,误导投资者。
本栏目参考文献:
[1]曹煦.国企改革的2016:有想法,更要有办法[J].中国经济周刊,2016(12).
[2]杜渊泉.深化企国资改革促进中央企业发展[N].学习时报,2017-1-5.
[3]陈灏,杨毅沉,王炳坤,李美娟,叶锋.国企改革:***策框架搭建进入“收官期”[N].经济参考报,2017(1).
[4]章俊.2017:国企不改,消费难兴[N].FT中文网,2017-1-13.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4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要点、难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有成就也有不足,更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延缓了改革的进行,解决这些问题并深入改革是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焦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基本上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尚未结束,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延缓了改革的进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缺乏竞争力
加入WTO,使国有企业同外国企业在相同的国际环境下竞争,国有企业作为竞争参与者进入市场,如果没有竞争力,显然生存都有问题,更何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大产权、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对市场信号的灵敏度,并建立起可以与竞争对手一比高低的竞争优势,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2.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很多环节上存在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如繁复的审批制度的存在,为解决问题设置了重重障碍,一方面使解决问题的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也贻误商机。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延缓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
3.制度保障不健全
目前,在竞争性领域,有一些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也还不错,但这种效益是建立在相对垄断、***策保护或“能人”治理的基础上的。从长远看,传统的国有企业缺乏提高效率的制度基础,依靠***策保护或“能人”治理而使经营状况得到的改善终究难以持久。因此,应建立相应合理的和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持,使国有企业在制度基础保障下参与竞争,提高效率。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转贴于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更新
1.应该更新谁的观念
我国的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府的经济职能也应由原先的“什么都管”转变到“管该管的”,尤其是对国有企业,计划经济的“惯性”还没有完全消失,***府还是“习惯性”的伸手去管,派领导,给资金,上项目,改革一路管到底。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就应改更新***府的观念,既然已经确立了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体的地位,就应该把改革的任务交给“***主体”去办。其次就是要更新企业人员的观念,包括企业的领导者,企业的员工。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所要做的就是“执行好上面的交待”,搞好与上面的关系,争项目,拉资金,不需要动脑筋去“经营”,而现在,企业领导人必须做出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如何“经营”企业,如何把改革推行下去,如何让企业具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竞争力上。而企业的员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了“大锅饭”,“铁饭碗”,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上岗的需要,就必须在思想上、观念上转变过来,如果“下岗”了,要争取再就业,自谋发展,如果继续留在企业,就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观念更新的两个要点
(1)股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资产组合的问题。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传统观念认为国有企业就应该是“国有”的,而在实际运作当中,国有企业改革往往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里仍然是国有独资,而在其他领域当中对国有独资企业则可以以国有控股、民营企业控股、外资企业控股等方式把资产进行重组。传统观念认为,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民营企业的地位低下,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事实也证明很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要大大高于国有企业,他们的技术、人才、管理都很先进,竞争意识也很强,由民营企业兼并部分国有企业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效果,而这也正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制应该以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为准绳来进行,而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观念。
(2)改制的成本问题。改制的成本有多少,要如何筹集并支付,这是国有企业改制时首先遇到的问题。一般来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是巨大的,包括:解除职工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偿还职工债务与拖欠的福利费,以及职工的社保费用等等。按传统的观念认为,国有企业有问题统统由国家出钱来解决问题,企业无须担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既然给了自主权,就要让企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总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而深化改革的关键是观念更新,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真正地做到创新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上必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体制等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把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以观念更新作为深化改革的保证和动力,将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做得彻底、圆满。
参考文献: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5
一周督查两省
公开信息显示,1月上旬,督查组已对湖北、安徽两省进行了督查。从督查内容看,主要是围绕“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加快形成国有企业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的建设”等方面。
据湖北省***网站披露,1月2日至6日,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率第四督查组对湖北进行了督查,并深入中南设计集团、武汉地产集团、武汉天马、武汉新芯、襄阳轴承、航宇救生等10家企业和“三供一业”项目(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进行现场督查,详细了解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另据安徽日报报道,1月3日至5日,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率领的督查组对安徽进行了督查。邱小平指出,安徽省属企业发展势头好,改革配套***策陆续出台,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下一步,要切实增强国企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突出改革重点,切实推动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新突破。
分析人士表示,督查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督促地方积极探索实践,确保深化国企改革的各项***策措施能尽快落地见效。
多地公布方案
记者注意到,一些省市的国企改革步伐在元旦后明显加快,由落实文件转向实质推进,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产能和产业链整合、增加混改试点、完善公司治理等。
如江苏省***1月2日印发《关于省属企业修编“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和制定创建一流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省属企业对2018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责任主体、考核问效等作出具体部署。重点内容包括:明确主业定位,控制在三个(主业)以内,有条件的控制在一至两个;2018年底前将集团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2018年底前,计划内的“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出清;2020年底前,集团“四类企业”、“三类参股投资”的数量要在2017年底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
同在1月2日,山西省***《关于第二批腾笼换鸟项目的通告》,拟转让项目达41个,总资产规模逾700亿元,涉及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焦炭、煤化工、煤层气、电力企业的投资和管理等。上述项目分别隶属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阳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等多家企业。
1月9日,湖南省***主任丛培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力争将省属监管企业整合至24户左右,力争在所有产业集团都有1个科研院所、所有重点板块都有1家上市公司、所有监管企业的主业均不超过三个。
天津市的要求也非常明确:到2018年一季度,将有10家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部流程,到年底,要完成22家国企混改的目标。目前,天津旅游集团即将挂牌上市,海泰集团、北方信托、天津信托的混改正在进行中。
31家公司停牌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方面,地方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最近动作频频,集团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现出全面加速的态势。
如淮南矿业有望在今年完成整体上市,其控股的皖江物流1月9日表示,安徽省***府、安徽省***已批复,原则同意淮南矿业整体改制方案,所涉及的主要工作争取于2018年完成。淮南矿业将以皖江物流作为其能源业务迈入资本市场的运作平台。淮南矿业纳入整体上市的资产范围主要为能源类资产,包括煤炭、电力、技术服务等;对房地产、类金融、淮矿物流等资产,则拟采取产权转让、定向减资等方式剥离。
类似的优质资产证券化案例还有湖南省***旗下现资1月10日公告,公司与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签署《收购框架协议》,重组标的资产拟为交易对方持有的高速公路资产。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6
***的十报告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府作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回顾我国烟草行业前十年的发展史,正是在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才取得了持续稳定发展,全行业实现税利从2003年的140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9500多亿元。当前,烟草行业和国家经济一样,由改革红利期转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行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从依赖“行***之手”向运用“市场之手”转变。
一、市场取向改革是行业前十年发展的主旋律
烟草行业的前十年是改革的十年。全行业坚持和完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不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清除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了生产力,释放了发展动力和活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推进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了全国性的大企业和大品牌。从2003年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充分利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加快了关停小烟厂和工业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相继出台了《10 万箱以下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规划》、《50~150 亿支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推动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优势企业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联合重组。在国家局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下,各工业企业加快了联合重组的步伐,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卷烟工业企业已有2003年的90家调整到目前的18个工业公司。卷烟品牌数量由2003年的582个缩减到2012年的98个,逐步解决了卷烟工业企业大而不强,企业结构不合理和散、乱、低、差的问题。
(2)实行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区封锁,促进了市场竞争。2003 年以前,由于各省烟草工商不分造成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国家专卖变成了地方专卖,导致了行业重点卷烟工业企业“强者趋弱”问题的出现。从2003年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实行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将一省内商业主体和工业主体之间的合约从要素合约转变为产品合约,从此改变了原有在同一地区的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从体制上保证了全国所有烟草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通过改革,烟草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烟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长期存在的地方封锁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由强趋弱的现象得以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烟草行业发展。
(3)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由于烟草行业资产管理关系长期没有理顺,出资人缺位,使行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权利不统一,资源配置效率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经过国家局努力,***于 2005 年 11 月下发了 57 号文件,对行业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明确:即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2006 年,全行业正式开始清产核资和资产划转,初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总公司、省级商业公司退出了“两烟”经营,由行***管理为主转向行***管理、资产管理并重,省级工业公司积极向法人实体转变。与此同时,公司制改造全速推进,工商企业根据《公司法》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特别是各工业公司相继建立了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4)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推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并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延伸,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2005年,国家局选择在大连、深圳、杭州三个城市开展了“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工作又扩展到山东、山西两个省,以后又在全国推开,并向“按订单组织生产”延伸。这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交易方式,力争卷烟生产和经营能真正贴近市场,提高市场化水平,满足消费者需要,又是行业一场市场取向的重大变革,使市场机制作用更为显现,卷烟销量稳定增长,产品结构更加贴近市场,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品牌发展强者趋强,充分显示了强势品牌的竞争优势和扩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改革对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特别是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挑战。
二、市场取向改革是行业破解“三大课题”的金钥匙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发展,同时也是烟草发展的最大红利。烟草行业下一步改革的切入点应是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是对于“客户”和“需求”的尊重,即对市场的尊重。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客户和需求的基础上的,尊重客户和需求就是尊重市场规律,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释放发展潜力。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是对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要在坚持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最终***生产力,从而实现 “市场取向”的效用最大化。
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最积极响应。
刚刚结束的***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其别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烟草行业和各行各业一样要勇敢地汇入时代洪流中去。
当前,要深化市场取向改革首先要找出阻碍行业市场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现行的财税体制造成一些地方***府对烟草税收的过度重视和依赖,从而采取各种行***手段影响和干预行业的市场行为,阻碍了烟草资源的有效配置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 涉及到烟草的税收主要有: 对烟叶征收的农业特产税,对卷烟等烟草制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对烟草企业征收的城建税、企业所得税。其中,烟叶特产税属于地方收入,增值税的75%属于中央收入,25%属于地方收入;消费税属于中央收入。作为地方税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是以消费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之和作为计税依据的。此外,增值税和消费税作为“两税”进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的计算公式,影响着地方从中央获得税收返还的大小。
烟草税收与各地的利益紧密联系,在西南、中南等省份, 烟草税收甚至成了地方财***的支柱性来源, 产生了地方财***对烟草税收过度依赖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各级地方***府对烟草企业进行广泛、深度的行***干预。
在烟叶生产中,因为20%特产税的存在, 烟叶产区的地方***府特别关注烟叶种植所带来的收入, 而不重视实际的烟叶需求,造成了烟叶生产和需求的非均衡, 加重了烟草企业的负担。
在卷烟生产经营上,有的地方***府受利益驱动, 采取各种行***干预措施对本地的烟草工业企业和地产卷烟品牌进行保护, 对辖区外的卷烟品牌采取种种限制措施,有的直接干预烟草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及烟草企业的联合重组, 这就影响着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形成。特别是这种分税制模式,对烟草计划资源,包括卷烟生产计划、烟叶种植计划造成刚性分配,使这些生产要素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流动,市场竞争机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从根本上阻碍着行业的科学发展。
(二)分税制实施后计划资源的刚性分配,使卷烟生产计划失去了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阻碍着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按照烟草专卖法的规定, 国家对卷烟生产实行限额指令性计划管理。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管理体制, 税收返还是以1993年为基年核定, 各省的卷烟生产计划也相应地由1993年的实际计划长期固定下来。但是,随着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愈演愈烈,一方面是部分优势企业产品有市场但是没有生产计划,另一方面,部分落后企业产品没有销路但是拥有珍贵的计划资源。
近10年来,国家局运用行***的和市场的“两只手”,引导行业整合品牌,做大做强品牌,先后实施了“36个名优烟目录”、“百牌号目录”、“定向整合”、“两个10多个”、“20+10”、“双十五”等措施,并把增量计划向优势企业、优秀品牌倾斜等。优势企业也相应采取了品牌输出、合作生产等方式,打破计划资源的瓶颈。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由于计划指标的刚性分配结果对优势企业和名优品牌持续成长所设置的制度,品牌资源整合遭遇到瓶颈。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有在销品牌98个,卷烟规格数量更是上千个。销量前5位的品牌市场集中度仅为31.28%,销量最大的“双喜 红双喜”市场占有率不足10%。比2010年万宝路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42.6%,“七星”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30%相差甚大,且增长乏力。
特别是当前品牌输出、合作生产的方式又遇到了新问题:一是被输出企业纷纷要求做大做强自有品牌,对合作生产其他企业的品牌积极性不高,且要价越来越高;二是一个企业同时和几个企业合作生产多个品牌和规格,造成原料、工艺、技术、管理上的成本高昂。
总之,计划资源的刚性分配使行业只能做增量而无法做存量调整, 计划指标不能成为推进行业结构优化和加强宏观管理的有效***策工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保护了落后。
(三)管销合一体制下的烟草商业企业市场意识淡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影响着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十年来,烟草工业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商业企业的改革进程缓慢,工商关系的构建日益凸显出新问题、新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虽然大多数地市级公司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是,***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互冲突,使公司制改造显得不伦不类。二是“工商分设”后,虽然经过构建新型工商关系、确立工商协同营销和探索精准营销三个阶段,但是适合大企业、大品牌发展的工商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品牌培育方面始终存在错位和纠结。
这就造成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商业企业掌握着烟草专卖***权力,垄断着一方的市场资源,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重点品牌培育不力。二是因为其掌握着市场资源,就容易产生权力寻租行为,导致工商交易成本过大,滋生出腐败现象。三是口头上虽说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是上帝,要培育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但是心底里却是以“官商”自居,客户服务不到位。
三、市场取向改革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在新的发展周期,烟草行业最大的红利依然来自改革,这种改革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更大范围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手段,以建立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实现中国烟草从大到强为根本目标,以行***垄断到经济垄断为最终归宿。
(一)建议以国家新的财税改革为契机,改革现行的烟草财税体制,使行业摆脱各种行***束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
一是建议改革烟叶特产税,可采取取消或划为中央税种两种方式,逐步建立起烟叶市场的价格机制,消除地方***府发展烟叶的内在动因,使烟草企业能够按需组织烟叶生产。二是建议调整税收返还的计算公式,将卷烟消费税和增值税从公式里剥离出来,使地方***府从中央得到的税收返还大小与烟草业务无关。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卷烟消费税从生产环节征收改变为从消费环节征收。
烟草税制改革的前提是中央***府采取其他措施,加大对烟草大省的财***转移支付力度,弥补他们因烟草税收丧失而造成的财***困难。烟草税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地方***府既重视支持烟草的发展,又不过度依赖烟草的税收、不过度干预烟草的自我发展。
(二)在烟草工业领域,建议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逐渐打破目前品牌资源不合理的配置方式,按照市场的选择,实现品牌资源、生产要素的跨省流动,真正培育出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大品牌
在财税体制未能改革之前,如何打破目前品牌资源不合理的配置方式,按市场需求,实现品牌资源的跨省流动,成为制约我国烟草行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里,我们提出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借鉴广东中烟和广西中烟相互持股的经验和云南中烟“两统一”“两整合”的模式,选择已经具有合作基础的省中烟工业公司,实现品牌资源的整合。2008年,广东中烟和广西中烟在保留各自法人的前提下,实行双向持股,以品牌和资本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红双喜在广西的生产量已超过50万箱,实现了计划资源的有效整合。2013年9月,云南中烟在立足自身“一公司、两集团”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对旗下的红塔集团和红云红河集团实施统一营销、研发业务,整合卷烟品牌、多元化经营业务的改革。这一改革,将会使云南中烟的品牌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整合和利用,企业实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预期,中国烟草的第一个500万箱大品牌将会从中诞生。
可以借鉴两广的模式和云南中烟的改革模式,鼓励已经具有品牌合作的中烟公司,在保持彼此法人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优势互补,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品牌、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力度,终止那些产量小的品牌,让有限的品牌资源向优势品牌倾斜,实现品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省流动。当然,无论合作的方式如何,前提是不能损害所在省份的整体利益。
第二步,在品牌资源整合到一定程度时,取消各省中烟工业公司的法人资格,成立中国烟草工业集团公司,选择10个左右的优势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设备、原料、技术标准,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如果做到这一步,中国烟草将会大幅度地降低内部管理费用和生产、运输和销售成本,提高效率,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建议国家局加强宏观调控,根据市场需求,加大对优势企业和骨干品牌的培育,如对全行业的卷烟品牌进行发展评估,确定重点发展的品牌,淘汰那些弱势品牌。对每年的新增计划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倾斜,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助,建议以品牌合作生产、品牌联合或资金支持的形式,而不是以增加计划指标的形式。探索建立新型工商关系,考虑借鉴国际公司的先进做法,探索工商企业之间以资产为纽带,相互持股、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的现实可能性。
(三)在烟草商业领域,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取消地市级公司的法人资格,在时机成熟时,对地市级局和县级局实行派驻制,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省级商业公司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7
一、更新工程教育理念,驱动改革持续深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一定是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必须充分关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所带来的颠覆式创新,研判未来10年、20年就业与职业更替变化的重要趋势,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上,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二是坚持对标国际最佳实践,更加强调与现代工业文明和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等理念,高质量建设工科专业。
二、主动布局“新工科”建设,服务新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是发展新动能的源泉,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以新技术***为引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突破,以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标志,以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推动了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实践证明,新经济发展越快越活跃的地区,发展的新动能就越强劲,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韧性和回旋余地相对更大,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空间、前景也相对更好,能够有力支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但应该注意到,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面向光子与量子芯片、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基因组健康技术等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是工程教育改革“试验田”,主要任务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6年来,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参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工程认证标准,从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培养标准、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重构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建设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参与高校和企业反映“卓越计划”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明显提升。
为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相关的“卓越计划”专业或学科,一是必须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协同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二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开放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全面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是扩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既培养一批认同中国文化、熟悉中国标准的留学生,又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走出去”,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教育师资,为我国制造业对外输出做好人才储备。通过深入实施“卓越计划”,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发挥示范作用。
四、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14年以来,***组织高校与阿里巴巴、v讯、谷歌、英特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工程教育改革。2016年,60余家企业项目2500余项,资助经费约1.12亿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近4亿元;300多所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
企业通过协同育人项目可以密切校企合作,一是可以培养一批认同企业理念、胜任岗位要求的未来员工;二是可以培养一批认可企业标准、熟悉企业技术的潜在用户,从而占领未来市场;三是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意和技术;四是可以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从而提升制造业整个产业的从业人员素质。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8
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乘数效应,若投资管理到位、投资体制科学,不仅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研究国家投资体制的变迁及对国有企业影响问题,对于科学管理国有企业、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体制改革情况概述
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投资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不断向前推动,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投资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9~1983年)
改革首先是以提高***府投资建设的效益为目标而开始的,该阶段改革使得企业与***府开始初步分离,其主要特点是:
企业开始初步与***府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投资主体身份。1979年8月,***批准了《关于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报告》,开始在基本建设领域进行“拨改贷”试点,打破了长期以来基本建设由***府财***无偿拨款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创了利用银行信贷进行企业项目建设的先河。同年,在基本建设中试行了合同制、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改进国营企业折旧费使用办法、开征企业固定资产税等工作。
***府角色开始从投资活动的操纵指挥者向综合管理者转变。在宏观调控方面, 1982年,国家建委的投资管理职能并入国家计委,其他职能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从1982年起,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统一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对投资建设实行两级即中央和省级管理,意味着***府开始从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活动的直接操纵指挥者向凌驾于各投资主体之上的社会投资活动的综合管理者转变。
市场经济型投资体制萌芽阶段(1984~1991年)
随着国家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如下:
建筑和工程设计类单位开始真正走向市场,企业逐步成为投资资金运用主体。1984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对***府投资的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一系列改革,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都走上了企业化道路。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权逐步分散。《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规定》决定,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按规模划分,属于大中型项目仍按原规定由国家计委或国家计委核报***审批;按资金限额划分,国家计委审批权限由 1000万元以上提高到3000万元以上,其中能源企业、交通、原材料行业由1000万元以上提高到5 000万元以上。总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计委核报***审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凡资金、能源、材料、设备能自行解决,原则上由各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审批。对实行计划单列的企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支持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其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凡经***和国家计委审查,批准了设计任务书或总体规划,其单项工程在国家批准的总投资范围内不再报批,由企业自行安排。
***府投资职能从一般行***职能中分离,在投资活动中的角色进一步转换。1988年,***批准的国家计委《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同年***授权国家计委了《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章程》,并先后批准成立了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和林业六大专业投资公司。这意味着***府自身的社会管理主体的职能和作为普通财产所有者的职能,与固定资产投资者职能分离。
这时期,***府直接控制投资活动的功能逐渐弱化,而***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宏观管理者的功能则越来越突出。***府进一步实现了由投资活动的直接控制者向社会投资活动的宏观管理者的转换,这主要表现在:1985年,对非中央***府直接控制的投资活动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1988年,在国家计委出台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中,提出一般性建设投资放给企业和市场,重大的长期性建设投资由国家计划来调节,并逐步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1991年,国家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这是***府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用经济手段管理和引导社会投资运行的尝试。
深化改革与市场经济型投资体制框架形成阶段(1991~2003年)
1991~2003年是投资体制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型投资体制框架真正形成阶段。通过实行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法人责任制、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投资主体。
1992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1996年,国家计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同时废止1992年《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这样,项目投资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权全部从***府行***部门分离出来,由***府行为变为企业行为,国有企业初步成为市场投资主体。1995年,国家计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将部分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转为国家资本金的实施办法》。“拨改贷”资金转为资本金后,***府作为出资者由企业债权人变成企业所有人,并逐步演变为股东,从而演变为真正的金融投资主体。1996年,***正式颁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要求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2001年,国家计委宣布,对于不需要国家投资的城市基础设施等5大类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审批限额(2亿元)以下的基本建设项目不必报国家计委审批,按“谁投资,谁决策”的原则,地方***府出资的由地方计划部门审批,企业出资由企业自主决策。
***府作为市场经济投资宏观调控主体的角色初步确立。在一般性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资金使用、组织管理、工程设计和建设施工等活动分别从***府直接控制中分离出来,企业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投资主体初步确立,***府直接管理的投资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缩小。
***府对企业投资监管日益加强。1988年,国家建设部颁布《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我国***府投资项目建设监理试点工作由此起步;1995年,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1997年,国家计委颁布《关于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条件的规定》和《国家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实行招标投标的暂行规定》;1998年,***府对重大项目建设监管方式进行改革,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制度开始启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开始执行;2002年,国家计委颁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暂行办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监督作了具体规定。
新时期投资体制改革情况及对国企投资管理工作的影响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2004年,经***批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以《***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名义颁布,标志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决定》的主要内容
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投资体制改革重要举措的主要体现 一是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今后对企业不使用***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它项目实行备案制。二是合理界定***府投资的职能。***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化。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合理使用各类***府投资资金。对非经营性***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三是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四是完善对***府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府投资制衡机制,建立***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对社会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督,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对咨询评估、招标等中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
《决定》颁布产生的重要影响
《决定》的颁布,主要对国有企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企业在微观领域的投资权利得到保障《决定》的颁布明晰了***府和企业的投资及管理范围,企业在微观领域的投资权利得到更大保障。《决定》中的核准制规定,***府只是从社会和经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审核内容主要是“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而不再代替企业等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核,企业的投资自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与保障。
企业投资审核的程序有所简化 原有审批制规定,企业投资一般要经过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 审批三个环节,而新的核准制下只有“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实行核准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为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作为《决定》的附件,公布了《***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本)》。对于多数企业投资项目来说,***府将不再审批,而是由企业自主决策,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这样就有效地实行了备案制,***府可以全面掌握投资意向信息,及时、准确地监测投资运行情况,适时投资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对于企业投资、地方***府的权限有所增加,企业与地方***府的关系愈发重要。
企业投资行为将经受更加严格地规范与监督 今后,各类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产业***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不得投资建设国家禁止发展的项目;应诚信守法,维护公共利益,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制度和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企业应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参考文献: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9
改革开放启动以来,我国迈进了一个大国城市化的时代进程之中。近三十五年,我国农村人口已从改革初期的约70%下降到目前的约35%,新城市拔起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城市有限的空间里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和大型社会组织,相继出现的是一系列人口剧增、住房、交通、市***设施、环境卫生问题。城市规划设计是为这些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重要社会智囊,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城市要发展,规划是龙头”。
随着***中央、***2011年3月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和10个配套文件,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5号文件明确指出,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未来将按照***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进行事业单位的全面改革。
我国城市规划行业,作为国家、地方***府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其性质以科研事业单位居多。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形势、新特点,思考和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如何适应改革要求,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是目前各单位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就事业单位本身而言,它又是专业性人才密集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藉此,思考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是应对当前形势的特别有效之举。本文试以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为例,分析事业单位改革历程中,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原因、类型及形成机理,以期找到危机的解决之道。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及走向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此情境下,中央5号文件印发,全面部署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5号文件对我国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性纲领作用,堪称是首次将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整体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2012)。
科学的事业单位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基础。在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摸底、规范清理的基础上,5号文件依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把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职能、从事公益服务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大类。对承担行***职能的,逐步将其行***职能划归行***机构或转为行***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再细分为两类: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从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单个行业分析,目前多数属于差额拨款性质。实际生产经营中,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是偏应用型科研机构,主要通过向***府、企业提供服务获得收入,市场化程度较高。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可能方向有三个:整体转制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部分转制为企业,其余转制为公益二类。
二、组织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回顾
近几年有关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哪些特征和表现是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员工对于组织变革的不同反映,和其阻碍或者推动变革的真正原因;组织变革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人力资源的应对策略;组织变革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Piderit(2000)指出,要密切关注员工不同时刻对变革的反应,理解员工对变革的理解非常关键,这有助于实现组织要改变员工对变革的矛盾心态和员工需要尽量减少这种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Holman(2000)认为,高参与度和系统方式可以带来更好的业绩。
孟晓斌等(2008)探讨了基于多层次(个体、团队和组织整体)下企业动态能力培养,对于组织变革成功具有关键作用。张鑫、刘洪(2008)提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能动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特殊生产要素,参与组织变革并与之协同变革才能保障组织变革获得成功。赵娅(2011)在对国内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后,提出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是朝向细节化、定量化和信息化发展,以促进组织变革。刘钢、何丹薇(2012)分析了组织变革和竞争对手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四类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部门综合协调能力、中高层管理者的选任和对竞争对手的时刻关注,构建了基于动态竞争战略的人力资源策略响应机制。唐杰、石冠峰(2012)从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出发,探析了员工应对组织变革可能使用四种策略,具体为直接面对、计划面对、躲避和空想应对。
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1、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特点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融合科技、文化与经济多种知识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工作。相比于传统的工商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本行业的鲜明特色:一是战略性。规划设计成果是设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意,它以特定的人员和人群为核心展开,需要单位从战略高度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的、全面的计划。二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发展动力更依赖于单位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建设以员工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导向。三是开放性。员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首要智力资本,可以在合作伙伴、客户乃至竞争对手间相互流动。四是具有强势企业文化内涵。对于高级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重人文关怀,以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文化。五是全员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多以项目方式实施,需要团队间“传帮带”,相互学习、交流,密切配合。
2、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引发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改革***策、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态势及单位自身发展战略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看,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力资源危机有:一是组织层面上,可能发生危机有组织结构危机、人事制度危机、薪酬体系危机和人才流失危机。二是个人层面上,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员工心理危机、工作效率危机、个人发展危机。
四、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和机理
正如前文所述,事业单位改革将会给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带来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双重人力资源危机。在分析人力资源可能面临的危机情形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危机背后的成因,以为解决危机找到出路和方向。本文尝试对现有理论和实践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了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危机分析框架,具体如***1所示。
讨论以上列举出的七种人力资源危机的形成原因,文章从外部宏观***策、组织环境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三个方面着手,明确各种原因如何导致危机产生。
1、外部宏观***策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来说,目前最为重要的宏观***策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本身一向被认为是“铁饭碗”,而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可能会让一部分“事业人”转为手捧“瓷饭碗”。在改革的不确定时期,“事业人”面临关于自身前途和职业生涯忧虑,无疑将会在心理上受到不小的冲击。这可能引起“前路犹未可知,何来心情工作”等消极情绪在事业单位蔓延。转型时期,年轻员工与老员工对待改革的态度往往迥异,年轻员工对于事业单位是否改制为企业,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无暇顾及或者关注度较低;而事业单位的老员工可能已经是单位技术骨干或领导层,因年龄原因期望稳定、不太愿意放弃事业单位身份,所以改革中心理波动或精神压力会较大。Piderit研究证实,变革中要关注不同员工的反应,这会对变革成功十分关键。
2、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主要包含行业竞争环境、组织构型、组织战略和企业文化四个要素。从行业竞争视角来看,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处于变革的历史时期,部分传统单位正收缩规模、部分强者则逆势扩张,行业发展两极分化已现端倪,未来行业“马太效应“仍将加剧,行业市场化趋势明显。事业单位改革出台后,已有不少事业单位人才出现大量流失现象。外资设计机构或民营设计机构经营灵活、管理理念先进、发展空间大、薪酬高等优势已吸引了不少事业单位设计人才流进,事业单位人才流失危机凸显。从组织构型来看,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多以群体领导、纪委监督形式,自上而下设计的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优点在于运营便捷、协作方便、项目质量有保证,但也存在结构缺陷——所有者缺位、领导者权责易重叠并产生冲突。从组织战略视角来看,现有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面临“留守公益事业”或“转企改制”两难选择,单位战略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这一时期战略调整如若不能顺利执行,将引起员工效率危机。从企业文化视角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原先企业文化如果未融合自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等构成要素,将难以面对改革的大环境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事业单位改革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危机主要有两方面:人事制度危机和薪酬体系危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与***府组织相似,人事选聘选用上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的人力资源工作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体制。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还可以引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将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相协调耦合,解决组织中员工发展问题。
五、结语
本文具体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及其他内外部因素可能造成的人力资源危机,分析其形成机理。未来研究可以在本文基础上,从改革***策、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切入,探寻人力资源危机的破解之道。我们知道城市规划设计事业单位改革大幕已然拉开,但它不仅仅只会给这一行业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如果这次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例10
山东是经济大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2015年山东省GDP达6.3万亿元,全国第三;人均GDP为1万美元。山东是国资大户,国企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新常态下国企进入了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国资规模在省级国资中居前十。截至2015年底,省市两级国资监管机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9310亿元,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0865亿元、利润总额433亿元。山东省***监管的企业共21户,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金融投资、钢铁、煤炭、黄金等产业领域,多数是山东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骨干企业。截至2015年末,省管企业资产总额14915亿元,同比增长10.31%;在煤炭、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资产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以上、且在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甚至有的行业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6658亿元,同比下降11.09%,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3.08%。省管企业控股上市公司26家。
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方向是市场化。2014年开始,山东推出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新***,颇多做法在全国是首创。山东***主任张新文表示,“在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中,我省以‘走在前列’为基本定位和目标指引,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组建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成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理事会、推行重大信息公开、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形成了国企改革的‘山东模式’。”2016年2月,******副***、***国务委员对山东省国企改革成绩给予了肯定。
开了先河
近年来山东国企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2005年到2014年,山东省市两级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5464亿元增长到2.5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096亿元增长到1.15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45亿元增长到446亿元,上缴税费从244亿元增长到701亿元。成绩不小,但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还不匹配,主要表现出五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传统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把握不够,资本价值创造意识不强,省管企业创造的利润与资产、收入规模很不匹配。有的企业危机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发展方式不适应。仍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依靠资源能源高消耗发展,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竞争,差异化发展优势不明显。三是创新能力不适应。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于技术进步、产品升级、品牌溢价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新优势尚未形成。四是经营策略不适应。融资渠道多元化进展迟缓,主要靠向银行借贷维持发展,多渠道资本化融资不足,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五是管控能力不适应。机构臃肿、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等“大企业病”比较严重。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协同发展效果不佳。超计划、超预算、超工期投资仍然存在,有的项目陷入投产即亏损的窘境。
在此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多次作出指示,身体力行研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2014年起,山东省在国企改革方面的探索力度颇大,基本定位是走在全国前列。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简称《意见》)2014年6月,是山东省属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根据此意见,2015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几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绘就了山东深化国企改革的施工路线***和时间表。张新文表示,“***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后,省***将我省出台的文件与中发22号文件进行了全面对照,逐一研究分析,总体认为,我省一系列国企改革文件完全符合中央文件精神,是在中央大***方针框架下具有山东特色、务实创新的方案设计,山东国企改革基本做到了无遗漏、有拓展;无抵触、有深化;无越位、有创新”。部分做法相对以往有较大突破,一些在全国是开先河。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省社会保障基金。设立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承接管理划转的省属企业国有资本,行使投资者职能,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15年2月,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原则通过了《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3月,山东省***府《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划转范围:包括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省管企业共18户)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管理的企业(部门管理企业共453户)。省属471户国有企业30%的国有资本(包括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省社会保障基金。划转步骤:按照一次划转、分步到位、逐户完善的原则操作实施。山东***主任张新文表示,“将30%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到省社保基金理事会,这是省委省***府落实国企全民所有制属性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国企发展归根到底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省首创。”划转,用意包括惠民――解决社保可能出现缺口、促进国企改革。长期以来,在很多企业的意识里,***是东家――事实上,国有企业属全民所有,全民才是东家,但很大程度上被虚化。划转社保来惠民,真正体现国企的属性,客观上有利于国有经济获得老百姓支持,进而发展壮大。同时,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的做法,全国少见。
同样开先河的有:“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省属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以聘任制、任期制和经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逐步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2015年后,山东省属国企(包括旗下企业)经理层实现了契约化管理,在全国开先河。目前契约化管理试点企业达19户。
统一监管属走在前面。“推进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省国资监管机构对省直部门目前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事业单位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依法实施统一监管。对国有文化企业等一些特殊领域的国有资产,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职责;其他监督管理工作,***府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实施。”长期以来,国资监管虽告别了以往的九龙治水,但没有统一监管。目前,山东的国资统一监管在进行中。
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力度大,同样走在前面。“立足现有基础,按照分步推进原则,将具备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同时,根据全省经济发展需要,新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山东***副主任樊***称:“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重大举措,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路径。根据省委、省***府《意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定位是:实现省委省***府战略意***的重大产业转型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主体,以市场方式进行资本运作的融资主体,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实现国有资本有序进退的产业整合主体,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创业投资主体。”通过组建投资运营公司,在国资监管机构和国有实体企业之间增加一道“隔离层”,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企分开,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截至2016年4月,新建改建11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信息披露方面也属走在前面。“制定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2015年3月底前建立省管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将企业财务预决算、“三重一大”事项、履行社会责任、履职待遇及业务支出等方面有关信息,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自2016年开始,按照上市公司要求规范地进行信息披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透明度,保护出资人、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人的权益,积极打造“阳光国企”。目前已建立了省管企业财务等重大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统筹推进
除去一些在全国开先河、走在前列的制度设计,山东统筹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着整体考虑。
《意见》明确提出同股同权、股东依法按出资比例行权履职。“确立股本对公司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全面确立股东在公司中的法律地位,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省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中,坚持同股同权,股东依法按出资比例行权履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要对公司和股东负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勤勉尽责,依法保护和落实股东的权利”、“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书记李位民认为,该文件“确立股本对公司的基础性决定作用”是最大的亮点,“同股同权”使所有股东真正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2015年后,省属国企改由山东***、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各持股70%、30%,股权董事比例基本按此比例执行。省管企业新配董事159名,董事会成员基本配齐。
和中央一致,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选择省管二级及重要权属企业开展试点,探索开展一级企业及省***直接持股企业试点。2015年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名单:山东交通运输集团、鲁华能源集团等58个企业。2016年3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稳妥实施员工持股;“合理确定企业股权比例。根据省属国有企业不同功能定位,合理设置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权比例。1.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保持国有全资。2.枢纽型交通基础设施,战略性矿产资源,粮食、石油天然气等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企业实行国有全资或控股。3.关系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的装备制造、金融、石油天然气网络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控股。4.其它省属国有企业根据业务特点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据发展状况和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
同时,发起设立山东国惠改革发展基金,助推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1月,山东国惠改革发展基金挂牌,采用母子基金模式,母基金规模60亿元,一期总体规模200亿元,按照“股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专业化”原则,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山东***副巡视员李现实称,“我省是国资大省但不是国资强省,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薄弱、企业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引入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资国企改革,可充分利用基金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运作优势,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改善负债结构、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国有资本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双提升。”
“要建立完善企业领导人员亲属任职回避和公示制度”。2015年,山东建立了省属国企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报告说明制度,推动企业制定实施细则并开展自查自纠。制定了规范省管企业领导人员关联交易行为暂行办法和招投标监管办法,着力从制度上切断利益输送通道。制定了《关于加强省管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监督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企业决策行为。坚持标本兼治,对企业关联交易、招投标和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开展了专项效能监察。
容错机制是落实了此次深化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精神。“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营造干事创业、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的宽松环境。”《山东省***关于支持和鼓励省管企业改革创新建立考核免责机制的意见》2015年,明确责任免除范围和条件:(一)改革创新工作,企业领导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为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和探索的改革创新事项,其方案制定、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但由于缺乏成熟经验或***策调整、市场因素变化等难以预见的客观因素影响,改革创新工作未达预期或造成一般资产损失、影响较小的,区分情况,可酌情减轻或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企业改制重组、产权(资产)转让、投资管理、资本运营等工作中,企业领导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已履行勤勉尽职义务,严格执行有关决策程序,但因不可抗力或***策调整、市场因素变化等难以预见客观因素影响,在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后,仍未达到预期目标或造成一般资产损失、影响较小的,区分情况,可酌情减轻或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紧急情况下由个人或少数人临时决定的,在事后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并按程序予以追认后,按期实现预期目标、未造成资产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可免除其责任。
高层操盘
此轮山东国企改革,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是主要操盘手。
郭树清2013年任山东省长前的履历,让人印象深刻。他1974年到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插队;1978年入读南开大学哲学系,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攻读硕士;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理研究员;1988年任国家计委经研中心综合组副组长(副司级);1993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和试点司司长;1998年由***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组成员兼机关***副书记调任贵州省副省长;200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5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书记,带领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在四大国有银行中率先IPO;2011年任证监会***。
郭树清曾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长期从事并熟悉经济及改革工作、6年的大型国企主要负责人生涯,利于其推行国企改革。山东***的一位官员对《董事会》表示,在全国来看,必须由较高层面而非***来主导推动此轮国企改革,有内在逻辑。其一,这次改革,相当程度上是要革***自己的命:***需大力简***放权、行权规范化,实现从管企业为主到管资本为主。第二,***普遍怕国资流失问题。所以,地方国企改革有赖于当地***府强力推动。
郭树清高度重视国企改革。2015年1月15日至2月中旬,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郭树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很多内容亲自起草,对文稿逐字逐句修改:3月6日,《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几项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据了解,就国企改革的相关***策制定,起初他经常打电话给省***主任。
对国企改革,郭树清有着自己的认识,期待很高。2015年9月,山东省委省***府召开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郭树清表示,国有企业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在“走在全国前列”和“争当排头兵”中发挥表率作用,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任务。必须持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以董事会建设为重点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外部董事、外部监事和职业经理人才库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规律完善经营机制,推进分类改革,深化内部改革,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常态化,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省国有企业总体上进入了爬坡过坎的阶段,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老问题与新矛盾交织,外部困难与内部压力叠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得慢同样没有出路”。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核心理念是,伟大的董事会创造伟大的公司。山东***的一位官员表示,2015年以来,省委、省***府高度重视省管企业董事会建设,省领导多次强调要配齐配强省管企业董事会,尤其是要选好外部董事。特别是,郭树清省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听取汇报,提出具体意见,极力促进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表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即通过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这也是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市场化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认准了方向就要义无反顾地前行。”
长征第一步
此轮山东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则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属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价值创造、服务山东为基点,大力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转型、功能性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三大工程,着力实施管理提效、创新驱动、资本运营、开放合作、人才强企、规范治理、有效监管七大战略,不断增强省属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做强做优做大山东国企群体,国资监管工作努力走到全国前列,力争实现省属企业利润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人均利润、百元净资产创利四个“翻一番”。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