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10篇

推敲文言文篇1

创新就是根据作文内容表达的需要,独辟蹊径,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富有意蕴的新颖语句,这是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创新表达常用的方法有:

1。反常用词法

把常规情况下不能用的词语,有创意地用入句中,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市长》中的“陈市长真不愧是***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我只是一剂,是个催化剂”,这则对话充分体现了双方讲话的艺术和技巧,深沉含蓄,风趣自然。

2。变格拈连法

“拈连”是一种修辞方法,也叫“顺连”,指甲乙两种事物连说时,顺势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乙事物。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蜜蜂”“酿蜜”是搭配常格,而“蜜蜂”“酿造生活”,就是通过拈连构成的变格了。

3。旧词新用法

赋予原来众所周知的旧词以全新的意蕴,使它为表现新的内容服务。如“每日,总是‘夕阳红’们迎着第一缕晨风来到公园,打那东方天边泛起鱼肚白、太阳只露出一小角脸时,公园里已是一片‘刀光剑影’了。”这里的“夕阳红”指老年人,“刀光剑影”就是耍刀舞剑晨练的情景,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表现出新的风韵。

4。仿拟出新法

推敲文言文篇2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推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渗透着丰富充盈的思想感情。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综上所述,潜心会文,对文本中的词语由表及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推敲"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对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推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从语言入手,"推敲"词语,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还语文本真本色。

一、推敲"相同"词语,触摸文本的温度

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文本经常在不同的句子和段落中出现"相同"的词语,这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并如"猎犬"一般,用敏锐的"嗅觉"捕捉、研读。细细品来,有些"相同"的词语并不是语言的机械重复,相反地,却能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文本的温度。例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学生质疑:文中为什么要两次描述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走下讲台呢?两个相同的词语为何要重复出现,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呢?这时,我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潜心会文,将目光聚焦到课文中出现两次的相同的词语--"一摇一晃"。我用心贴近文本,去揣摩,去触摸,以期和文章作者产生共鸣。同样残疾的英子,同样的"一摇一晃",但是"一摇一晃"走上讲台和"一摇一晃"走下讲台时,英子心里的感受一样吗?在"推敲"这两个不同语境中的"一摇一晃"之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两个词语的温度,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在第一次的掌声里,( )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第二次的掌声里,( )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学生情感的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在第一次的掌声里,忧郁、自卑、胆怯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有的说:"在第二次的掌声中,自信、乐观、心里充满阳光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第一次的掌声里英子那"黯淡"的"一摇一晃"的样子;浮现出来的是第二次掌声的鼓励下,残疾的英子即使"一摇一晃"地走路,也全没了原来的自卑忧郁,而是充满了信心的那幕情景。这样的心灵对话,让这个词以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推敲 "补白"词语,点染文本的亮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让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有些文章写得十分简练,没有华丽的词句。这些朴实无华的词语的"定位""筛选""推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教师要在筛选中锁定文本中那些能够"补白"的词语,用心"推敲",重视让学生通过想象来"复活"词语本来的面目,进而点染文本的亮度。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言简意深",篇幅短小,语言朴实,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自然环境"这个概念太大,朴实的文本语言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展开对话,如何通过适度的拓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呢?因此我抓住了文本中"树木不断减少""的土地不断扩大"这两个词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房子变多了,的土地也变多了。这是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的,除了书上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如泉涌,有的说:"土地越来越黄,树木越来越少,黄沙漫天飞扬。"有的说:"清澈的小河变得浑浊了,原来湛蓝辽远的天空变灰暗了。"还有的说:"小鸟哭泣着,好像在说:'别砍我的家,我不能唱歌了。'鱼儿哭泣着,好像在说:'我们不能自由地呼吸了,救救我们,快停止砍伐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适度的词语"补白",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然环境"这个大概念切分成了小鸟、河水、鱼儿这些细化的文本对象,学生已有的表象被激活了,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形象,这样的词语"推敲"点燃了原本生涩的文本亮度,丰盈了文本的空白,并且与学生的精神同构,让学生的心灵获得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三、推敲"相似"词语,挖掘文本的深度。

有些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处理得当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怎样"推敲"出这样的词语,何时抛出关键词,这就得看教师是否沉入文本,站在整体把握文本的高度,找出一条通向文本内涵的道路。

推敲文言文篇3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笔者认为,“推”“敲”二字孰优孰劣,是牵一字而动全诗的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幽居”并不冷寂

读诗当从题目入手,诗题中的“幽居”乃全诗之“眼”。朱先生认为“幽居”是“寺”,且是个“冷寂的场合”,恐怕受“草径入荒园”中“荒园”一词影响。笔者查阅《全唐诗》发现,有18首含“荒园”一词,可16首诗中的“荒园”非但不荒,反而充满生趣,如“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韦应物《南园》)、“古屋藏花鸽,荒园聚乱流。无机心便是,何用话归休”(贯休《寄栖一上人》)、“古岸扁舟晚,荒园一径微。鸟啼新果熟,花落故人稀。宿润侵苔甃,斜阳照竹扉。相逢尽乡老,无复话时机”(张祜《晚夏归别业》)等。

当然,不能仅据唐诗中的大多“荒园”富有生趣就证明先生读误。首先,《辞源》对“幽居”释义为“隐居”和“幽静的居处”。据此,贾诗中的“幽居”自是清幽之所。其次,《全唐诗》题目中含“幽居”的诗共43首,除贾岛《题李凝幽居》诗外所描述的“幽居”莫不清幽,贾岛此诗当不例外。再者,《题李凝幽居》本身就是明证: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景色“幽活”(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恰如何焯所评“直是深山写幽趣,仍觉应接不暇”(《唐三体诗评》);诗歌尾联“幽期”一词表明,正因此处之幽之趣,贾岛才会“暂去还来此”,“幽期”一词辉映题目之“幽居”。所以,笔者认为,诗题中的“幽居”,理应是个远离尘嚣的清幽、静谧之所在。

贾岛理应是“僧”

无论“题李凝幽居”意思是“题写在李凝幽居”还是“描写李凝幽居”,“幽居”都无疑是李凝的住所。那么,“僧月下门”中的“门”当然是李凝居所之门。诗歌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两句分明告诉读者,“暂去还来此”之人是贾岛,全诗是贾岛写自己月夜拜访李凝,按自己的行踪组织成诗:首联写贾岛趋李凝绝少邻并的“幽居”;颔联写贾岛来到“幽居”前,“推敲”李凝居所之门;颈联写在友人李凝陪伴下,贾岛月夜于归途览景;尾联是贾岛告别友人,自言不久将兑现归隐承诺。

并且,《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附有贾岛本传,“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一段文字告诉世人,贾岛曾是僧人。因此,诗歌中的“僧”为贾岛不仅合乎诗理,而且符合人物真实身份。

“敲”字较为佳妙

“僧月下门”之“僧”既然是贾岛,那么,从描写对象看,贾岛“敲”李凝之门自然较为礼貌,而“推”就显得有些鲁莽。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从诗歌意境角度分析:“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推敲文言文篇4

人情份往,也是老北京的土话。但它又是北京人的老规矩。

老北京人重视礼数,亲戚朋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份往,算是礼尚往来的一个方面。

“人情”好理解。“份往”,指的是“出份子”(钱),即亲朋好友之间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挑费(花费)应酬。这种应酬,除了本人要亲自出席,还要往外掏“份子钱”。

老北京人忌讳说钱,这种“份子钱”也有说法。婚礼的“份子钱”,叫“纳喜儿”或“贺喜儿”。丧礼的“份子钱”,叫“折祭”,即以钱代替祭品的意思。

份子钱怎么出?是由您跟主家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的。其次,份子钱出多少,是根据当时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总水平,以及社会风气来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份子钱只有一两块钱。那会儿,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也就是三四十块钱。现在的份子钱一般要在500元到1000元。不可同日而语了。

出“份子钱”有几个老规矩:

一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份子钱数是有区别的。

红事(婚礼)的份子钱,一定要双数:四百,六百,八百;或者是整数:一百,一千,一万。

白事(丧礼)的份子钱,一定要单数:三百,五百,七百,九百等等。

二是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别耗财买脸。换句话说,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能掏一块就掏一块,别逞能。您家境贫寒,掏一块钱,表示个心意,主家也不会挑眼。

三是随大溜儿,北京人也叫“随份子”。也就是人家掏多少,您就掏多少,不能少,也不能多。通常“随份子”的,都是跟主家关系一般的人。

“随份子”得有人张罗。这个张罗人会根据当时份子钱的“行情”,来定钱数的。张罗人把份子钱凑齐后,用“礼纸”(市面儿上有卖的)包好,一一写上名字,在仪式当天,交给主家。需要说明的是:婚礼要用红纸,丧礼用白纸。

四是跟主家关系比较近的人,切记不要“随份子”。您的“份子钱”一定要单给,哪怕您给的钱,比“随份子”的钱都少,也不能“随”。因为您跟主家的关系比较亲近,必须要跟“随份子”的人有所区别。

五是“投一还二”。您办婚礼时,王家大哥给了您六百块钱。王家大哥办婚礼,您就不能再掏六百块了,只能多于这个数。一般是人家给您六百,您要还一千二。假如您当时手头紧,掏不出一千二,至少也要掏八百或一千。

什么叫人情份往?您从这些老规矩中,就能咂摸出来。

使声儿

使声儿,就是使用声音当说话,提示别人注意。

在早,老北京人大都住四合院或大杂院的平房,您到谁家串门儿,尽管事先有约定,比如约好下午三点多钟到他家,人家也有心理准备,但如果您冷不丁敲门,还是会“惊”着人家。所以,才有使声儿这个老规矩。

所谓使声儿,是想办法出声儿。比如,您去造访李老师,他家住在院子的北屋。您进了院,先咳嗽两声儿,或者下意识地自言自语,说说天气,说说院子里的景物什么的。例如:“今儿,天儿真好!您瞧太阳都照到门口台阶了。”或者:“嘿,这月季长得真好!多鲜灵呀!”

总而言之,您得想办法出点声儿,让您要串门儿的这家主人在屋里听到。人家知道您已经进院儿了,好提前有所准备。

使声儿这个老规矩,充分体现了老北京人的礼数,也可以折射出北京人的有里有面儿。

通常人们在自己家里,穿着是很随意的。三伏天热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您光膀子也没人挑眼。但是客人来访,或者邻居串门儿,您就得“正装”其事了。因为穿得随意,是对人家的不礼貌。使声儿这个老规矩,就是让您知道来访者进院了,打出点儿提前量,让您换身行头(衣服),或者归置一下屋里凌乱的东西。

一般情况是您使了声儿,主人或在屋里应答,或者不应答。但您要稍绷片刻,再去敲门。不能使了声儿,接茬儿就敲门,那使声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人大都离开了胡同,住进了单元楼房。尽管居住方式和环境变了,但使声儿这个老规矩,依然还有意义。

现在单元楼门口,大都有对讲门铃,您拜访谁,都要先通过对讲机,其实这跟使声儿差不多。您按了门铃,主人打开单元门,让您进来了,您应该在主人家的门口儿停顿片刻,留出主人整理的时间,估摸着差不多了,再去敲门,这才是懂规矩的人。

叩门与敲门

在一般人看来,叩门和敲门是一回事儿。从字意上看,“叩”字,就是敲打的意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叩和敲还是有区别的。您知道有敲鼓的,但肯定没听说过有叩鼓的。

虽然都是敲打的意思,但叩与敲的区别,应该是手轻和手重的事儿。相比而言,叩,是手轻;敲,是手重。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文人造访文人,或者晚辈造访长辈,小官造访大官,往往用叩门。诗词、戏曲中也多用叩门。反之,普通人之间串门儿,商人之间做生意等等,多用敲门。如此说来,叩门,属于文词儿;敲门,属于常用语。

您也许知道“推敲”这个词儿,是从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贾岛的诗,原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午夜时分,月光如水,万籁俱寂,僧人轻轻推开了禅房的门。这是多幽静美妙的情景呀!

可是,诗人反复吟诵这两句诗,感觉不对味儿了。为什么?他觉得不合逻辑,既然是在深夜,万物沉寂,推门又不出声,他怎么会知道“鸟宿池边树”呢?这不是凭空想象吗?显然,这两句诗并非他理想的佳句。

要不人家怎么成了有名的诗人呢?为这两句诗,贾岛夙兴夜寐、翻来覆去地琢磨,最后想到问题出在推门上。他在夜里起来试了几次,推门确实没声儿。怎么才能出声呢?他想到了叩门。但是叩门的声儿小了点儿,能让屋里的人听见动静,却惊动不了夜宿树上的鸟儿。

只有惊动树上的鸟儿,在静与动之中,您才知道池边的树上有鸟儿。“鸟宿池边树”也才让人可信。于是,这位贾诗人半夜三更起来,跑到门口,反复推门、敲门。这样推呀敲呀,折腾了十多天,最后推敲出“僧敲月下门”这样的佳句。由此也产生了推敲这个词儿。

一个“敲”字,让整首诗立刻“活”了起来。推门是没声儿的。叩门声儿又太小,只有“敲”门声,不但让主人知道来了客人,而且惊动了池边树上的鸟儿,鸟儿腾地从树上飞起,月下僧敲门的画面感陡然而出,您想连敲门声,都能把夜宿树上的鸟儿惊起,这里是多么幽静呀!

细品这首诗,您就会明白什么是叩门,什么是敲门了。在老北京的生活词典里,似乎没有叩门这个词儿,人们平时都说敲门,很少用叩门。

北京话里的叩门,特指叩门环。老北京的街门门板上,各有一对门环。用手掌轻轻地拍门环,叫叩门。但大多数北京人住的是大杂院,院门是虚掩的,通常是可以直接推门进院的,所以省了这一环节。

毫无疑问,敲门,开门,进门,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儿。只要不是自己的家,进门都要敲门。怎么敲门,北京有许多老规矩。

首先,不能用劲儿敲门。这又涉及敲门的手轻手重问题。手太轻,屋里人听不见。手太重,又把人给惊着了。这完全靠自己来把握。

使劲敲门是老北京人的大忌。因为老北京城比较安静,平时人们说话都轻声轻语,更别说敲门了。用力敲门,北京人叫捶门,再使点劲儿,就叫砸门了。砸门,是什么人干的事儿,不说您也明白。捶门,在老北京有两种情况:一是凶事,包括天灾人祸;二是丧事,家里家外死了人,前来报丧,要用力敲门。

推敲文言文篇5

敲头与梳头,经过这样的“推敲”后,何愁头发不浓密黑亮呢?

前上日与几个作家朋友在一起小聚,这些墨客们都是李太白的后人,酒后妄语狂言,不醉不解春风。有位谢顶的兄台,酒已半酣,搂着我的肩膀向我边敬酒边说“郑老师,您看我,比您还小两岁,可人家说我像50多岁的,老婆都快不要我了,您得救救兄弟呀!”说得大家哄堂而笑。这时,这里最年轻的作家张女士向我问道:“郑老师,我每天都熬夜赶稿子,人家说我最近老多了,您有没有什么美容秘法呀?”这是个眼睛大大的、很漂亮的女孩,只是面色有些灰暗。我随口道:“我有什么好方法,你们就少喝酒、多睡觉呗!”大家对我的回答都摇头不满“郑老师不实在,我看您天天半夜在博容上发表文章,可还是满面红光地坐在这儿,肯定有什么妙方,却让我们早睡早起!”一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说实话,夜里写文章也是迫不得已,白天事务繁忙杂乱,也就晚上安静闲暇,但正如中医专家吴清忠先生所说,夜里是人体长气血、积蓄能量的宝贵时间,什么功法都无法替代正常的睡眠。我于是对大家说“我现在也是在挥霍过去积蓄的储备,哪天用光了,也会衰老得很快。”

他们都不信,有人还从皮包里拿出了藿香正气水和大山楂丸给我看:“郑老师,这是您推荐我们用的解酒药,还真管用,我们现在比原来更能喝了。”一句话说得我是哭笑不得,我脱口说道:“真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呀!”

这时,这里最年长的罗大哥说话了“郑老师,您算说对了,但老天让我们几位成为文化人,我们要出好的作品,那就得有激情,那就得放浪形骸、不能循规蹈矩。所以,郑老师,您作为医者,能让大家的命运因您而更加精彩,那就是功德无量了。”我这人禁不住别人忽悠,于是赶紧献出预防衰老的秘方。其实只是很简单的小功法。

[美容秘方揭底]

敲头与梳头: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反复敲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梳头两分钟,也是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能用指甲)。头上的经络众多,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从穴位和毛孔排出了。经过这番“推敲”,经络无阻,血管畅通,何愁头发不浓密乌黑呢?

推敲文言文篇6

关键词: 品味语言 比较推敲 想象填补 涵泳诵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对品味语言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中我们可以感知编者对品味语言这个能力要求的重视。可以说,重视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对于课文,可以把握的要素很多,但无论如何,品味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张志公先生指出,如果不能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欣赏、评论文学作品,恐怕其理解将会是模糊的,其分析将会是笼统的,其欣赏的评论将会是浮泛的。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呢?

一、比较推敲

通过比较,学生既可以具体地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似,又可以具体地了解事物之间的相异,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家之子的美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优秀作品的语言也是这样。我们在品味语言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增删原作的词语,通过对比分析来品味语言的精彩。

1.词语的比较推敲

古今中外大家写作时对词语的锤炼是非常讲究的,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他们的论述及创作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与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词语的表达效果非同寻常,值得好好品味。

如《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时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让学生比较“泻”字与“照”的区别。学生通过反复比较、诵读、品味,可以明白一个“泻”字,变静为动,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同时与“流水”相照应,而“照”就缺少这样的表达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换作“漂”或“升”呢?学生在比较后可以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与“薄薄”相照应。“漂”和“升”就难以体现青雾的轻盈之美、自由之态。

2.句式的比较推敲

句式不同,它们的语调气势、表达重点或语体色彩也不相同,因此表达效果就不一样。有经验的作家写作时,总是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精心挑选最合适、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认真研究他们是如何选择句式的,仔细辨析不同句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如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水生嫂对水生的一句问话:“怎么了,你?”如果换成正常语序“你怎么了?”表达效果就有不同,值得好好比较推敲。

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时说话时的语序不同,第一次是这样说的:“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种说法在表达上是不同的,值得好好品味。

二、想象填补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空白。”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有其非确指意义的,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对于这类“含蓄”“模糊”的语言要加以想象发挥,进行再创造,填补语言意义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实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如鲁迅小说《药》中“谈药”这个情节中,作者写那些茶客时,用了借代手法,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形象特征来代人),但写到那个年轻人时,为什么就不用形象特征来代人而要用年龄“二十多岁”来代人了呢?这个“二十多岁”有没有深刻内涵呢?这一个“二十多岁”留下了极大的空白地带,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填补,通过揣摩咀嚼领悟,“二十多岁”是有深刻内涵的:夏瑜发了疯了――是个荒唐的结论,连最容易受到启蒙、接受新思想的青年,都这样愚昧,可见像夏瑜这样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者只能“驰于寂寞的道上”,可见社会***治***并不能***地真正变革民族的命运,只有靠文化思想***的推动,完成“立人”,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即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

三、涵泳诵读

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诵读精彩文段,对语言的丰富性便有感性的认知,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也可以从中领会到,这样便增强了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长期坚持以上方法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接受美的熏陶,就能激发学生在语言中感受人文之美、母语之美。

参考文献:

推敲文言文篇7

一、以文字触动想像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引导学生探幽发微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之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配乐朗诵。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参悟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笔者特别选择了两首钢琴曲《命运》和《致艾丽丝》,让学生跟着乐曲轻声地边“听”边“读”,哀景哀曲,乐景乐曲,或忧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2、一咏三疑,层层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在读讲的《沁园春·长沙》时,读到这样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笔者就问:①这个“翔”字改为“游”、“浮”、“潜”、“卧”等字可不可以?②哪个更好些?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因疑而品读,在严密的推理和思考后,逐渐“说”出“翔”字的妙处:①移词手法,富有动感;②显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显自由,暗寓“自主沉浮”。如果没有教师的布疑,学生也不会去品读,那么就不可能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阅读中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推敲文言文篇8

【关键词】高师生 教学理解 实践知识 教学设计

近年来,教师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基于“为实践性知识而教”的教学价值取向,笔者在高师生教育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了教学设计活动。高师生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推敲》为例,在一定时间之内,阅读课文,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教学思路和方法。观察高师生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总结他们的《推敲》教学设计,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不合理。

尽管已经系统学习过语文课程标准,但还是有少数的高师生不能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去思考教学目标。除了每个人都有的“朗读课文”和“掌握字词”的要求外,还有 “讲述故事”“理解推敲的含义”“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75%的人将“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忽略了对小学语文而言、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推敲的方法,养成推敲的习惯”的要求。85%的人将“理解推敲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对“推敲”含义的理解应该是自觉的、容易达到的要求。在这样不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教学内容自然不可能做到合理准确,甚至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脱节的现象。

其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不合宜。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教的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高师生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学情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的活动;或者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但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式与阶段特点;脱离了学生的学,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灵动就僵化为机械传统的“伪学生主体”的教学。很多学生运用了“讲一讲、演一演”的教学方法,即让小学生讲讲推敲故事、演演贾岛撞韩愈的情节与场景,满足于表面上的师生互动、学生文本互动,不敢大胆质疑——“敲果真比推好么?”更没能引领学生在更深的思维层面思考“为什么敲比推好?”“推敲的方法是什么?”

高师生在进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材教法、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等相关教育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在教学设计中出现以上问题的现象值得反思,究其原因,根源于与高师生的教学实践知识缺乏、教学理解(这里的教学理解是教学主体对教学以及教学相关事象的理解)不正确。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一线教学的新教师应关注高师生的教学理解,重视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积累。投射在教育学类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进行学习指导,加强高师生的教学理解

要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重要,而教师的教学观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作用。高师生虽然学习了不少教育理论知识,但人们也逐步认识到高校教育学类的课程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能紧跟快速发展变革的教育实践,以致高师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很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童年时代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进入教师教育培养之前,自身的求学经历通过“学徒观察”的方式习得相当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形成了相应的教学假定与信念。教育类课程要作为教育知识的“过滤器”和“识读机”,修改或转变既有的教育信念与假定,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高师生对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进行意义的解读。

二、改变评价方法,促进高师生的教学理解

平时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在这次教学设计活动中却表现出课程标准理解不深入、学生学情把握不准确的缺点,是因为在当下以甄别师范生学习成绩为评价目的,以理论知识为评价内容,以纸笔测试为评价手段,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育类课程的评价方式下,师范生“上课听理论、考前背理论”,只要有正常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立竿见影地得到不错的考试分数,还可能产生教育理论素养高的幻觉。教育学类课程除了笔试测验之外应该同时发展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表现其所知与所能,不仅检测学生知道什么,而且关注学生能做什么,依据学生的外在表现,教师可以评判其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解。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诸如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教育实习的教学反思、开展教育调查、说课、实地课堂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课题研究等考试形式,要求师范生完成相应任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积累高师生的实践知识

对于师范生来说,实践知识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形成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入职适应性上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教师在教学技能的讲授中,穿插真实的班级教学情景案例,案例没有特定的解决办法,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在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案例来自于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高师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鼓励高师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程序性知识,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帮助高师学生建立其教学实践知识。

四、模拟教学情境,完善高师生的实践知识

推敲文言文篇9

《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相信大部分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所耳闻,若将其运用于教学上,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在相关刊物上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在一节初中作文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了作文指导。这位教师在新课开始简要地总结了上次习作的情况,将上次作文中同学们的写作情况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也提出了对学生的希望。之后教师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作文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教师不再说话,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白。待学生经过一阵思考和沉思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题目的题眼是什么?为什么说马蹄香?香自何来?学生议论纷纷,老师索性就让学生自由议论起来。但是他们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这个马蹄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这个时候给学生讲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原来是古代的一次乡试,考官也给考生出了这样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绘画,将马蹄香画出来。各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不一样的***画,有人画出了万紫千红的花园,在花园旁画出了一批骏马。考官不满意,认为不切题。又有人画一幅背景为鲜花盛开的场所,然后一匹马上载着一个手拿鲜花的人,随着马步起伏着身体。考官还是不满意,认为离题远。当考官看到第三人的绘画作品时,他不禁击节叫好,这才是最好的作品,这幅画才是充分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寓意。说到这里,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猜猜这个考生画了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法很多。但是依然没人能猜出来到底画了什么。老师揭谜底。原来这个考生画了一匹马,又在马蹄子周围画了一群纷飞的蝴蝶。然后告诉学生,蝴蝶是追逐花开和花香的,用蝴蝶纷飞来预示马蹄子下面的花香。这幅画是不是妙不可言?

至此,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圆满结束了。他的课堂教学议题是“怎样审题”,学生之所以会“惊叫起来”,是因为他妙用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以至于收到了这样好的效果。试问,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笔者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上述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课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给学生预留了思考的空间,进行了教学的留白艺术处理。学生自己通过理解这个题目后确定写作思路,不怕学生不懂,不怕学生议论纷纷。只要学生能自己***思考,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就给予高度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思辨的能力,思维的发散。这是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会有积极的行动表现。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僧敲月下门”之遐思

“僧敲月下门”这句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与之相关的故事你我更是耳熟能详了。借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贾岛进京赴考,一天在驴上作了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于是在驴上吟咏起来,并不断地作手势比划着。走着走着,恰巧遇上了当时吏部任上的京兆尹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将驴上作诗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陈述。韩愈骑在驴上停了好长时间,对贾岛说:“用‘敲’字更好!”这就是典故“推敲”的由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让我们再看几例:

推敲文言文篇10

    1、重感悟———紧随形象美的代言人

    美离不开形象。高尔基曾经说(冒号):“文学是人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我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感动了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1个个深有感慨,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反思。2、启想象———打开意境美的显示屏

    1位大师说过(冒号):“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的能力。”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冒号):原本是春暖花开的3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1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1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3、细推敲———掌控语言美的试金石

    “文学的第1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

    1.推敲点金之笔。精美之文章常有精妙之用词。所以,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即写得很生动,其中的“钻”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小草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冒出头来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朗润”1词形象地写出山的色彩明亮,“欣欣然”1词把大自然久睡后初醒时那副慵懒的模样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这些词语都需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推敲。

    2.品味精彩篇章。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如《安塞腰鼓》这1课,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强烈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推敲文言文10篇

学习

律师档案整理工作计划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律师档案整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律师年度总结范文集合八篇,律师的案件档案怎么整理。1、加强***务工作。努力做好学校日常行***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工作,保证学校***令畅通,使学校各项工作快捷高效。2、

学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00字论文范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结果。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逐

学习

庆国庆演讲稿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庆国庆演讲稿10篇,内容包括庆国庆教师代表演讲稿,庆祝国庆演讲稿件。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篇章,去感受那一串串光辉的名字: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

学习

关于国庆节的黑板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国庆节的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有关国庆节的黑板报素材,关于国庆节的黑板报主题题目。关于教师节黑板报***片2关于教师节黑板报***片3关于教师节黑板报内容中国人历来尊师重教,但是我敢说,关于教师节的相关知识,你肯定知道的

学习

英语活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活动10篇,内容包括英语学科活动美篇,英语活动手册。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会学习远比学会知识重要,教育内容正在从知识—能力、技能—价值观、态度的排序向着价值观、态度—能力、技

学习

重阳节祝福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重阳节祝福10篇,内容包括重阳节祝福语简短句,重阳节祝福的简短句子。4.我的关怀,弥漫在南山上的云雾里,荡漾在朝天门的波光里,充斥在***碑的高楼里,消融在山城中的秋风里:重阳节来临,愿你活得健康,过得快乐!5.我的挂念是一股清泉,滚

学习

作文我的好朋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我的好朋友10篇,内容包括好朋友优秀作文10篇,好朋友作文100字。大乌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吃肉。每当我们吃肉时,如果不给它一两块,它就先在水盆里扑腾,弄得水花乱溅;如果你仍不给它吃,它会在水盆里上蹿下跳,好像要把水盆弄翻不

学习

元宵灯谜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灯谜10篇,内容包括元宵灯谜大全附答案,元宵灯谜大全400条。谜底:节外生枝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谜底:不夜城、乡情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谜底:破题儿第一夜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谜底:望勿纠正谜题:元宵灯

学习

考核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考核总结,内容包括月度考核总结范文,师德考核个人总结。二、坚持把我局考核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单位考核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做好考核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三、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局的考核工作,精心组

学习

季度总结报告提纲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季度总结报告提纲,内容包括季度总结报告模板,有关季度工作总结范文合集5篇。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提纲开题报告包

学习

检察官履职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检察官履职报告,内容包括检察官人大履职报告,检察官履职表态发言稿。关于对部分员额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的调查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人大***会年初工作安排及《关于对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的暂行

学习

歌颂祖国的散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祖国的散文10篇,内容包括赞美歌颂祖国的抒情散文3篇,歌颂祖国的优美散文。我会画《我的祖国》。如果让我作首诗,我会作《歌颂祖国》。如今,我正在写诗。我要歌颂祖国,歌颂她的美丽。因为她珍存有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因为她

学习

圣诞老人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圣诞老人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100个圣诞老人故事,恐怖圣诞老人故事。每年圣诞节的到来,孩子们最想知道圣诞老人的行踪,小狗露比当然也不例外,他正在想着今年的礼物会是什么呢?圣诞节这一天的到来,最忙碌的除了圣诞老人,还有这12只

学习

赞美秋天的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秋天的诗10篇,内容包括赞美秋天的诗怎么写,赞美秋天大地丰收的诗。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学习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10篇,内容包括桃花源记翻译100个字,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及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学习

推敲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推敲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推敲现代文阅读答案,推敲节选阅读及答案。1.阅读题目,先看要求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解答的第一步就是审题要明,阅读题目,先看要求,精准审题,把握解题窍门、答题要领。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要仔细分析题目,分析

学习

东施效颦文言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东施效颦文言文10篇,内容包括东施效颦文言文翻译大全,东施效颦文言文讲解。2、《东施效颦》的寓意。不能盲目的去模仿,一味的模仿别人,就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

学习

文言文虚词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虚词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虚词汇总大全,文言文实词虚词。1.掌握古今之变。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大体有以下几种:(1)少数沿用下来。(2)有的完全消失。如起停顿作用的“者”,取消句子***性的“之”以及用作发语词的“夫”“盖”

学习

文言文名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名句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名句大全200篇,文言文名句古诗。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学习

推敲的典故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推敲的典故10篇,内容包括推敲的典故故事,推敲的典故还有哪些。僧敲月下门。”贾岛绝句,典故千古。由“推”改“敲”,灵性更谐和。“推敲”二字是斟酌,去“推”用“敲”更传神。“推”无声响,“敲”有震音。一个无声,一个有声,都生

学习

文言文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作文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的优秀作文,作文100篇文言文。今北方久熰[ōu],瀵氿甃眢[fènguǐzhòuyuān],坌[bèn]坲坲[fó],焘[dào]天幠[hū]日。土地皴[cūn]崩,罅[xià]可容人。南疆霶霈[pāngpèi],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

学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文言文虚词10篇,内容包括初中文言文14个虚词用法归纳,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不论是应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能力,学好文言文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做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如此畏惧,老师也觉得文言文难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