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10篇

文言文虚词篇1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很难把握,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

大体说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掌握虚词。

1.掌握古今之变。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大体有以下几种:(1)少数沿用下来。(2)有的完全消失。如起停顿作用的“者”,取消句子***性的“之”以及用作发语词的“夫”“盖”等。(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中表原因和凭借;现在则表结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且等意义。(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分别被“在、向、对、到、同、比、被”等介词代替,而语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

2.掌握词性用法。如“之”有三个词性:动词、代词、助词。作动词,如“辍耕之(到、往)垄上”,是实词,仅此一个用法。作代词,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近指代词三种用法。作助词,有五种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二是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掌握一般与特殊。课文中出现过但用得较少的词并非绝对不考,因此文言虚词有的用法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掌握一般又尽可能掌握特殊。还是以“之”字为例,“之”字作动词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之”作代词时用于第三人称很常见,但用作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却是比较生疏的用法,应重点记忆。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记忆量,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掌握了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后,在具体答题时,要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以迅速而准确地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语境分析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所以是“的”意思;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语句分析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在句子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示一定的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也、焉”,在疑问句句末是疑问语气,在感叹句句末是感叹语气,在陈述句句末是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语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就起不同的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之谓也”,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如“以”: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作《师说》以贻之。“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字的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①②为介词,①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②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拿”;③④为连词,③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④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来”“以便”。

5.代入检验法。在做完题后可以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有误。

【专项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家必厚赎之/不知将***宽之至此也

B.煨果善视其家/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若乘旧楚之饶/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下***/臣以供养无主

B.臣闻其将屠者子/其后楚日以削

C.夫秦为无道/为汉家除残去秽

D.阻三面而守/吾尝而望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贫游幕四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

B.所以待宾客者甚盛/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著才矣,而仕卒不进/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

4.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能为公移之/恐为操所先

B.予惜其生不得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乃移其三之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且见之用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视其沼,则浅混而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以卖州县者乎/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6.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雄飞乃先自降一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何可胜道也哉

C.然臣未尝敢轻用/然则何时而乐耶

D.卢世荣以言利进用/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好之,遂就经学/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为贼所略,遂至于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文言文虚词篇2

高考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18个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近年虚词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单独设题,目前各地高考都以选择题作为考查题型,属客观题。2、句子翻译,在句子翻译中对个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属主观表达题。本文主要谈前者。

一、广东高考虚词考查纵向梳理

针对虚词单独设置的选择题,是广东高考每年必考的题型。现将2005-2014年广东高考的虚词选择题考查情况整理如下:

由上表统计可知,①近十年来广东高考共考查了13个虚词,考查次数分别是:以9,之4,为4,于4,所4,因3,且3,而3,其2,乃2,与2,则1,者1。近10年内未考的虚词有:何、若、乎、也、焉。②近八年考查的语句不再引用课文,而是全部来自选文,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考查辨识能力。

从考查内容来看,虚词考查主要集中在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即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进行辨析。

例:(2013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 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答案】C

【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分别解作“把”和“因为”,意义不同,用法相同。B项“为”分别是省略宾语的介词和被动句的介词,分别解作“替”和“被”,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项“者”分别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助词和用作句间停顿的助词,前者解为“……的人”,后者不译。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虚词在结构上、词性上的语法功能决定了它的意义。从2013年的这道虚词题可以看出,这种虚词的辨析包含:①不同词性,不同意义;②同一词性,不同功能,不同意义;③同一词性,同一功能,不同意义。

这种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过去连续8年保持不变。

二、2014年广东高考虚词考查新趋势

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考试题型都在稳中求变,如增加考查文章内容的主观问答题,将古文断句改用选择题形式考查等。2014年广东卷文言虚词题就改变了长年辨识所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题型,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新题型考查时涉及的虚词增加,能力由理解偏向使用,对考生的要求更高。

例:(2014广东卷)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 ①且 ②则 ③所

B. ①以 ②于 ③因

C. ①且 ②则 ③因

D. ①以 ②于 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题仍然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但形式发生变化,增加至6个虚词且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考题继承中有创新。

①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以”,介词,表原因,合乎语境;“且”,无论是连词(表递进、并列、让步等),还是副词(姑且、暂且、将要),均不合适。②处是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则”,连词(承接、转折)与副词(于是、就)用在此处均不通。③处是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 “因”有“凭借、依据”的意思,“所”与后面的“以”连用,就变成“所以”短语,表意不通。

当然,若从做题角度说,可以采用排除法。因为AC/BD项的①和②是一样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较③,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项。

其实,这种题型并非广东独有,2014年湖南也用这种题型考查文言虚词。

例:(2014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 而 因 之

B. 则 为 所

C. 以 乎 之

D. 且 于 所

【答案】C

【解析】①处是圣人建房子来居住。“为屋”与“居”两个动作之间需用连词,“以”与“而”都可作连词,表目的或承接。②③处是希望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危害。②处“免”后跟着宾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引出对象;③“二者”与“患”之间应该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需要一个结构助词 “之”来连接。

从两省的虚词设题与解答来看,这种题型可考查的虚词数量会更多,更看重学生对语境的理解和对语法的把握,比以前的两两比较难度加大。

三、2015年文言虚词解题技巧指导

既然大纲已经有明确的18个虚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夯实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在平时文言教学中,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贯穿在课文中,高考虚词考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若只是一味翻文言词典,背语法,始终生硬。所以做好虚词题,首先要掌握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何掌握?依纲靠本,即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尤其注重课文里出现的含这些虚词的句子,列一份以课内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为例的知识清单,辨识掌握。

在基本掌握文言虚词知识后,我们就要灵活运用,文言虚词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语境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大都具有多项性,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这里要表达的是村中人听了渔人的话感到惊讶,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竟然”,而不是“才”或“然后”。

语境辨析是最基本、最正统的推断法,它依托的是我们对文意和文句的理解。

例:(2012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答案】A

【解析】A项前句是陶澍调出作为川东道台,后句是结成作儿女亲家,“为”都译为“作为”,动词。B项前句是三十多年的纠葛豁然明朗,“之”译为“的”,结构助词;后句是开掘引水,将它导入淮河,“之”是代词,指河水。C项前句是灾民依靠它没有失去住处,“所”译为“处所”,是名词;后句是淮水经过的地方,劝勉百姓修堤约束河水,所字结构,不译。D项前句是陶澍毅然亲自担任,“以”表修饰,不译。后句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以”译为“把”,介词。

虚词辨析必须在具体的文意句意中,有时如果离开具体语境,一些虚词的意义就无从判断了。如: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根据前文,①句应该是批评父母自身不从师学习,“则”字不能解释为表顺承的“那么”,而要译为表转折的“却”。②句说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则”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可见,虚词辨析首先要有对文章和文句的准确理解,当文意句意理解畅通,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就自然显现了。

2. 语法推断。

基于虚词本身的特点,很多虚词的意义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体现的。文言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一样,在辨析虚词时,要特别注意其词性,虚词词性(或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也可以通过它前后的词句去推断。

例:(2011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解析】A项的“其”字都在名词前面,是代词,译为“他的”。B项前句中“以”后跟名词“武力”,是介词,译为“凭借”;后句“以”在“越关”及“过”之间,是连词,表顺承。C项的“之”都跟着动词后面,是代词,代罗提督。D项“尽”都是副词,译为“将近”。

又如“之”、“者”等虚词,它们本身就在文言句式中起句式语法标志的作用。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①句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定后标志,无义。②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无义。

要真正掌握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生必须有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可惜很多高中学生对汉语语法并不了解,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辨析。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攻克这一知识要点。

3. 句位推断。

很多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会起不同的作用,表达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有时也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位置的异同进行辨析。

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B.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C.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生乎吾前 (《师说》)

D. 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张中丞传〉后叙》)

【答案】D

【解析】A项两句的“也”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分别是句末语气助词,和句间停顿助词。B项前句的“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句的“其”字放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义。C项两句的“乎”字分别在句中不同位置,前句的“乎”是句末语气助词,后句的“乎”相当于介词“于”。D项两个“所”字都分别放在动词“在”“佩”之前,是所字结构。

一般来说,句首的虚词常表示揣测、反问、婉商、期待等语气,句中的虚词常起舒缓语气、构成停顿等作用,句末的虚词常表示陈述、判断、疑问、感叹等语气。

4. 代入检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词填空的考查题型,像前面提到的2014年广东虚词题,就可用此法操作。将判断出来的虚词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选用。此法在前面答案简析中已提到,不再赘述。

以上是虚词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若在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辅之以技巧,那虚词辨析就会轻松多了。

文言文虚词篇3

1、师说文言实词有受同授、不同否、读同逗、学者意思为求学的人、不必意思为不一定、师意思是以什么什么为师;虚词有乎、而、之、其、于、也。

2、《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来源:文章屋网 )

文言文虚词篇4

综观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预测2014年仍以选择题为主,常见的问法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解释有误(或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直接解释词义。

【重点虚词】

一、之

1.作代词。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需要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作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作结构助词,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如: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四、于

1.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从”“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4.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真题解析】

1.(2013浙江丽水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解析】这是辨别虚词解释正误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虚词。C项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远指,相当于“那”。答案为C。

2.(2013浙江温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 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A句中的“之”作代词,指《小石潭记》;B句中的“之”作动词,解释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词;D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为D。

3.(2013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 百姓多闻其贤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组中的“之”分别作动词(去,到)和助词(的),B组中的“而”分别表示修饰(地)和转折(但是),C组中的“为”分别作介词(向)和动词(行为),D组中的“其”都作代词,指代人。答案为D。

4.(2013四川成都卷)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A组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B组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C组第一个“为”解释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解释为“替,给”。D组中的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答案为D。

【备考策略】

一、根据句中位置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它的意思、用法常常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处于句首、句中、句末时,其意思、用法就有不同。如“乎”用在句尾时常常作语气词,或表疑问语气,或表反问语气,或表揣度、商量语气,或表感叹语气等。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乎”用在句中时,相当“于”,可译为“在”“对”。例:“吾尝疑乎是。”又如虚词“夫”“盖”用于句首表示发语词。例:“夫战,勇气也。”

二、根据固定词语推断

还有一些虚词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形成固定的用法,也具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借此来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如“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何”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者……也”连用,表判断语气,解释为“……是……人”。“为……所”连用,表被动,可译为“被”。

三、根据前后词性推断

有一些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前后词语的词性,去推断这个虚词的用法。如“而”作连词表并列关系时,它们前后词语的词性、结构都一样,前后词语可以对调位置,意思不改变。

例:“黑质而白章。”由“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如当“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则作衬音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怅恨久之。”当“之”用在表示地方名词之前,一般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等。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之”用在动词之后,一般作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例:“择善而从之。”

【牛刀小试】

1.(2013山东临沂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2013福建泉州卷)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013广东湛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①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徒以有先生也

D.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②聂***之刺韩傀也

4.(2013湖北荆门卷)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且焉置土石

B.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

C.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水落而石出者

5.(2013湖北黄冈卷)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6.(2013浙江杭州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文言文虚词篇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之一,能力层级均为B级(理解)。

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考生应从三个方面把握:一、“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二、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常有语境限制,考生应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其含义。三、文言实词考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虚词考点为“之”“以”“而”“于”“其”“为”等热点词。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且大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虚词也有大部分试卷设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

【原题回放】

1.(2011年高考语文江西卷)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假托)

C.责大指而已(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强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可以运用联想已知推断法,即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本题D项中的“夺”,考生可联系《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字加以理解,其为“改变”的意思。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D

2.(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情况。A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D项的“乃”都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参考答案:C

【解题技巧】

一、理解文言实词

1.代入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实词词义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到具体语境中,如果句子通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乃留愈幕府赞***事”(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赞”意为“辅佐”,代入后语意贯通,据此可判断该解释是正确的。

2.联想迁移法

(1)联想教材例句。高考语文所考的文言实词基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其例句或词义。考生可以联想其在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其含义。如“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2011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与“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都是“登记”的意思。(2)联想成语推断。成语大多来自文言文,因此借助成语便可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的“渝”,考生可借助“矢志不渝”这个成语来推断“渝”是“改变、违背”之意。据此可判断选项中解释为“坚持”是错误的。

3.语境推断法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如果释义能使语句畅通,那么这个意义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的“易”有“更换或交换”“改变”“容易”“轻视”等义,再根据文章语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狱”可推知,这里应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故选项中解释为“更换”是错误的。

4.词性推断法。考生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通过判断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先生赎而归之”(2011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中的“归”在现代汉语中是不能带宾语的,且“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是“让……回家”的意思。

5.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考生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来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抵关适断,船不能行”(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中“抵”与“适”词性相近,意义相同,都为“抵达、到达”的意思。

二、理解文言虚词

1.分清词性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其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再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分析语法结构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承担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理解文言虚词可以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从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仲父之言此三者”为主谓短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3.弄清逻辑关系

有些文言虚词(“而”“以”等)可以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转折、修饰、因果等),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拱手而问曰”(201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

4.看清标志识别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记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志词语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是一个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考生一定要掌握并熟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且重点掌握几个常考虚词,这样才能在考场上答题时得心应手。

【答题误区】

1.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2.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3.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说苑・权谋》)

1.请将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含义,写在横线上。

(1)客有过主人者 过:______________

(2)而不录言曲突者 录:______________

(3)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______________

(4)于是杀牛置酒 置: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郁离子・术使》)

1.请将下列黑体词在句中的含义,写在横线上。

(1)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或:____________

(2)山之果,公所树与 树:____________

(3)狙公卒馁而死 馁:____________

(4)众狙皆寤 寤: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循礼者不足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通“纳”,接纳,收容)

2.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法太子(依法处治)

B.乡邑大治(安定,太平)

C.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埋怨,怨恨)

D.夏、殷不易礼而亡(交换)

3.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卫鞅为左庶长/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B.为筑城阙宫庭于咸阳/郑伯克段于鄢

C.岂其微哉/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D.号为“商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卒定变法之令/君尚将贪商、於之富

B.则何不归十五都/何竟日默默在此

C.亡可翘足而待/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秦国之所以收君者/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参考答案见本期

善罢甘休 息事宁人

文言文虚词篇6

先请看一组句子: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

区分依据之一:表述对象不同。表述对象为自身的,表自谦的,取“虽然”意。如第1句,“虽”后的“驽”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

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要译为“虽然”了。再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托名汉相”也已是事实。如果表示的事实还没有发生,应理解为“即使”。如第4句,“我”还未死。如果表示的事实绝不可能发生的也要“即使”,它只表示让步,以便进行下面的推理。如“然而汝已不在人间,虽年光倒流,儿时不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祭妹文》)一句,“年光倒流”是不可能发生之事,所以“虽”只能表假设。

上述两种区分方法,是从语言的内部语意上考虑的。另外,有时从语言的外部形式上也可区分。在“虽”后出现“而”或“然”的,“虽”用为表转折的“虽然”,如第5句用“然”表转折。用“然”的如“灌婴虽少,然数力战。”(《樊郦滕灌列传》)。这些句中的“而”或“然”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如在“虽”后用“犹”或“亦”的,“虽”用为表假设的“即使”,如第6句用“犹”,用“亦”的如“江南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本纪》)。这些句中的“犹”或“亦”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作出如下归纳。

一、作表轻微转折关系的“虽然”讲时有三种情形

1.用于自己,表示自谦。如《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虽”后的“不敏”,是齐宣王对孟子的自谦之辞。

2.用于“已然”时态: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然后再转折到正意。如:《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三者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回答与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而”、“然”与之呼应。如:苏轼《石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

二、作表让步关系的“即使”讲时也有三种情形

1.用于他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如《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虽”解释为“即使”才合乎语境。

2.用于“未然”“将然”时态: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再转入正意,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三句中,“不能察”、“有槁暴”、“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都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

文言文虚词篇7

一、记忆文言虚词意义的策略

虚词有其特殊性,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联系和记忆,更方便学生学习陌生的文言虚词。

1.立足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教材是我们接触文言文最主要的工具,教材是一切的来源,教材是基础,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高中课本中共出现18个文言虚词3390次,其中“之”出现的次数最多,“焉”出现的次数最少。十八个虚词频率依次是之、而、以、也、其、为、于、者、与、所、何、乎、乃、则、且、因、若、焉。由此可见,课本出现的次数与高考考点有很大联系,因此,立足课本,是把握高考的前提条件。

2.虚词的理解依赖于文言文学习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对文言虚词乃至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停留于考试,要将它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并将价值发挥得更大。虚词的学习属于其工具性的一部分,对文言文的理解属于文学性的一部分,通过准确把握文言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比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是项伯告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的时候,张良问刘邦的话,此时情形已经非常紧张,张良迫切想知道刘邦进入关内的原因,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问句。这句话中没有能够表示疑问语气的字,“者”在这里就是一种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因此,要真正提高虚词的水平必须在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是新课标的目的和宗旨。

3.利用固定结构学习虚词。

通过学生熟悉的成语向学生传递虚词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虚词。例如安之若素,之在这里就是代词,指代人或物。在教材中就有许多事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忘乎所以,乎的意思明确解释为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在课本中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如平常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可以分析出“之”是放在名词的“人”和动词的“死”之间,将是用来修饰“死”的,那么就可以解释出之的含义为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4.利用古今异议,区别记忆。

古今异议虽然属于实词的特殊用法,但是虚词经历了古今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些词意发生变化,特殊才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区别记忆。例如“夫人”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为男性配偶的称谓或交往时对已婚女士的礼貌用语,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夫”有不同的读音,它是作为句首语气词使用的。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从而凸显其特殊性。教师要启发学生考虑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如“以为”,现在这是一个词,意思为认为。在古文中,“以”是一个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为”是一个动词,是作为的意思。“以+代词或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词组,比如“然后以六合为家”。

二、虚词用法判断策略

1.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构成古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因此,语法对把握文言虚词有特殊的意义。现阶段,学生对汉语语法了解程度不深,加上学校教学的弱语法化,使得学生对基础的知识一窍不通。学生需要知道句子的构成成分有哪些,由基础的主语、谓语、宾语,还有定语、状语、补语。正常的句式应该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判断文言句子与正常句式不同时就可以考虑不是存在特殊句式,就可以考虑虚词在这里是不是特殊句式的标志,例如之的用法。“何陋之有?”在这句话中“何”为宾语,“有”为谓语,按照语法特点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句式就是“有何陋之?”可以判断“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了解上下文内容,利用语境判断。

文言虚词一定程度上是表达句子语气的,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对上下文的充分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这一句的具体时语气有所帮助。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根据此句话的意义,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气应该是加强反问语气。利用上下文意思,再加上具体的翻译就可以知道虚词在这句话中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与这一句相对应的句子,假如存在,那么就可以根据上下句之间的词性判断此句中的虚词意义。

3.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篇8

【关键词】之;教师;语文教学;文言虚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不论是应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能力,学好文言文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做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如此畏惧,老师也觉得文言文难教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中存在虚词:之、以、而、乎、于、为、其、则。虚词的意义本来就不好把握,并且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虚词还具有不同的词性,相同的词性在不同的位置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同千年古木一样盘根错节,让学生学起来头疼,教师教起来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心得体会,在此愿与所有的语文学习者共同分享。虚词的特点是杂而乱,所以我将其中一些虚词的用法编成歌谣的形式,既方便学生学习也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效良好。现举一例具体说明:

“之”字歌

之字词性分四种,助词介词和代动。

助要标独的补声,动词译为去到往。

代词指事也指人,介词以字表限定。

下面对这首歌谣进行解析:

1.“助要标独的补声”,这一句说出了“之”的助词用法,①“标”:“之”作为结构助词,指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即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现代汉语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居高庙堂”,现代汉语译为:居住在高高的庙堂上。②“独”:“之”仍为结构助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的用法。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之”放在主语“狼”和谓语“并驱”之间,取消了这个短句的***性,从而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现代汉语译为: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齐跟随在屠户后面。③“的”: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曾子之妻之市。”(《曾子杀猪》)中的第一个“之”,现代汉语译为:曾子的妻子去集市。④“补声”:补充音节的作用。音节助词,用在名词、形容词、时间词之后,有的已虚幻,不译。如:“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中的“之”就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

2.“动词译为去到往。”“之”字作为动词译为“去、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为现代汉语:停止耕作到田垄上。

3.“代词指事也指人”。“之”作为代词有时代指上文提到的人,有时代指上文说的事。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处的“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徐公。“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此处的“之”代指前文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4.“介词以字表限定。”“之”作为介词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如:“一室之内”“四海之内”,中的“之”皆为这个用法。

通过以上六句歌谣将“之”的用法进行总结,学习者通过背歌谣的方式,再加之以同步配套习题,就可以掌握“之”的用法。如此教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就也可以效仿编歌谣或其他形式,使零碎的知识成体系,便于记忆和掌握。

通过以上文言虚词教学的实践让我思考什么是现代教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占有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和老师占有的知识量基本相同,在这样的境遇中教师的内涵要重新定义。首先,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在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又增加了总结知识,发现知识的内部关系,形成系统性。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占有知识和信息与教师是同等的,但作为教师,我能够在占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发现各个知识与知识间,各种信息与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统,还能够把多种知识形成今天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今天合格的教师。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整合知识,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总结知识使其系统化,也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结构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有新的理念、适应时展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磊.文言虚词的研究和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5(1).

文言文虚词篇9

[关键词]高考;文言虚词;重点梳理;常考义项;易混点;用法

高考《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虚词,虽然个数不多,但因为虚词用法灵活,往往成为学习和应试的障碍。虚词学习要有必要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和句子成分知识,而这往往是学生的“软肋”。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虚词只能凭感觉,学得一头雾水。可以说,18个虚词的学习与备考效果决定于虚词的有效积累与迁移。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梳理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的文言文备考来说,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构建虚词知识网络,进而做好虚词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有效梳理,以达到纲举目张、有的放矢、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重点梳理常考虚词和常考义项、用法,达到学有重点的目标

笔者对2011年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中涉及虚词考查点(含虚词辨析和翻译中涉及的虚词)作过统计,其频率高的依次为“以”11次、“而”8次、“之”7次、“其”6次、“为”7次、“于”6次、“则”5次,出现频率低的有“与”1次、“焉”2次、“所”4次、“因”3次、“也”2次、“乃”2次、“且”3次。这与笔者对2009、2010年两年的各省市文言虚词考查的统计结果相类似(以上统计仅供参考)。这样一来,学习重点与备考重点一目了然。常考虚词之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原因有二:一是这7个词“以”“而”“之”“其”“为”“于”“则”用法很灵活,二是命题可以很好把握区分度。我试着对每个常考虚词的常考义项、用法作过统计,也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比如“以”,考查较多的是作承接、修饰、目的用法的连词和作介词用的“来”“用”“拿”“凭借”等义项;“其”常考义项是作代词用时的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区别,以及作各种语气副词的区别;“之”常考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的各类标志,等等。而一些出现频率较低的虚词的考查较为单一,比如“与”主要考查作介词和连词“和”的区别,“所”主要考查“所字结构”和作被动的标志。这样的梳理,不管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备考,都大有裨益。

二、注意虚词的易混点辨析,抢占区分度的制高点

虚词的考查历来被视为一道难题,得分率一般不高。命题者往往就是在一些易混点用法上作文章造成干扰。比如,2011广东卷“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中对“以”的考查,前者为“凭借”,后者表顺承关系(与表修饰关系易混);2011江西卷“上贤而释之”“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中对“而”的考查,前者为顺承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2010江西卷的“而”考查,“拔剑撞而啖之”“于是又请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的“而”作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的区别,此处均为表顺承。这就是易混淆的地方,“而”“以”连接两个动词时有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顺承表两个动作的先后发生,修饰则是动作的伴随或方式。如果将这些易混处讲明,学生就很容易辨认。

比如,“之”作助词用时的各种标志的区分:“的”,主谓间取得***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是主谓间取消***性),“子而思报父母之仇”(“之”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的”)。如此可以教给学生必要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教师授课就要抓牢这些“牛鼻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注意虚词用法的标志,以作出准确的判断或相关用法猜想

学生做虚词题对于用法的辨别,囿于相关语法知识的缺陷或者对相关课文的不熟悉,往往陷于随便乱猜、撞大运的境地。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相关虚词的标志,以便在做题时能猜想其用法,进而作出正确判断。

文言文虚词篇10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⑴如果,假如。例: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细若蚊足。④仿佛若有光。⑤视其中,则干若败絮。⑥貌若甚戚者。⑦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⑧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⑨形若土狗。⑩呆若木鸡。(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2)若无罪而就死地。(13)若是其甚与?(14)其若是,孰有御之。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所市于人者。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⑤若翁廉。(若你们)⑥若何为生我家?⑦若入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⑨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们)⑩若素名勇。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文言文虚词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言文虚词10篇

学习

财务出纳年度工作总结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出纳年度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事业单位财务出纳工作总结,财务出纳工作总结精辟句子。一、学习、了解和掌握***策法规和公司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策水平。二、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用电脑、填支票、进账单、送款单

学习

故乡情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故乡情10篇,内容包括故乡情散文100篇,故乡情的文章120字。变化一定是慢慢发生的,只是在忙碌中抬起头,注意到家乡的变化时,会变得很惊讶!今年春天外出学习归途中绕行在忐忑中走进故乡,途中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

学习

新鲜事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新鲜事10篇,内容包括今日新鲜事,新鲜事情分享100例。下课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办公室门边,朝里一瞧,嘿!真是天助我也,老师们都出去买早餐了!我猫着腰,还不时回头瞧瞧,千万别被老师逮个正着呀!我轻轻地从老师抽屉里抽出“记账本”,再轻

学习

庆祝国庆节手抄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庆祝国庆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国庆节的手抄报,十月一日国庆节手抄报。三、国庆节到了,看在朋友面上,就让我小小霸道一下,你必须让我的祝福在你的手机里挤一下,好把快乐放下,把好运留下,把成功丢下,把幸福装下,国庆快乐!四、**

学习

最重要的小事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最重要的小事10篇,内容包括最重要的十件小事,最有效的10件小事。一如Isaac自己形容,初吻也好,婚礼也好,那些都是很美妙的时刻,但对于TheFray这样一直能抓住生活重最细微片段的乐队来说,“有些事看起来很严重,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事

学习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篇,内容包括个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间。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的批评言论在网络、报刊等随处可见。普通老百姓批评一些国有企业的原因可以理解,如成品油价、电话费、各种费

学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桂枝香金陵怀古10篇,内容包括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

学习

息夫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息夫人10篇,内容包括息夫人的简单事迹,息夫人的故事。一、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孳息与生产、经营、投资产生的收益存在交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生产、经营以及投资收益应归属夫妻共同所有。而生产、经营可能会利用夫妻个人

学习

春江花月夜古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春江花月夜古筝10篇,内容包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欣赏100首,春江花月夜古筝完整简单。阳春三月,春风和煦,闲暇时分我坐在院子里弹起心爱的古筝。手指轻轻抚过琴弦,清脆美妙的曲子像清泉般从我指间流过。“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

学习

乔布斯演讲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乔布斯演讲10篇,内容包括女版乔布斯演讲,乔布斯母校演讲。1997年波士顿的苹果大会上,苹果宣布与微软合作的演讲SteveJobshandledalotoftoughcrowds.ButperhapsJobs'toughestsituationcamein1997,afterBi

学习

童年往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童年往事10篇,内容包括童年往事原唱,童年的往事十篇。我开始一边压水一边想着回到家里受到妈妈的表扬。盐都被水冲化了!我的好朋友李昊然说道。听到这句话,我立刻吧目光投向盐袋。盐都跑哪儿去了呢?我惊奇的问道。就这样,我怀着

学习

办公室新年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新年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办公室新年工作计划范文,物业办公室工作新年工作计划。一、强化学习教育,在队伍建设上迈出新步伐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工作的成效,要把落实“四个文件”精神和学习教育作为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切实

学习

关于青春的名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青春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青春奋斗的名言,青春短暂的感慨名言。2)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3)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

学习

爱的故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爱的故事简短100个,爱的故事100篇。围棋,一个黑白交茫,美轮美奂的世界。围棋像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我与围棋共同成长,有泪、有悲、有笑、有乐。我手中的一颗颗棋子,关系着一盘棋的胜负。之所以我的围棋能下

学习

文言文名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名句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名句大全200篇,文言文名句古诗。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4、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学习

文言文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作文10篇,内容包括文言文的优秀作文,作文100篇文言文。今北方久熰[ōu],瀵氿甃眢[fènguǐzhòuyuān],坌[bèn]坲坲[fó],焘[dào]天幠[hū]日。土地皴[cūn]崩,罅[xià]可容人。南疆霶霈[pāngpèi],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

学习

初中文言文虚词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文言文虚词10篇,内容包括初中文言文14个虚词用法归纳,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课。不论是应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能力,学好文言文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做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如此畏惧,老师也觉得文言文难教呢

学习

高中文言文翻译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文言文翻译10篇,内容包括高中文言文翻译100例,高中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这里结合往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将其归纳如下。一、把握翻译标准和翻译的原则。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1)信:

学习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部编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

学习

文言文教学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教学,内容包括文言文讲解合集,李华语文教学文言文合集。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

学习

文言文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字10篇,内容包括中考文言文必考十篇,文言文必考十篇。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随网页而袭来,今天被人们新定义的名词虽然是代表着一种新文化和新趋向,可是这种乱改乱篡汉字规范的方式,我们可取吗?今天你??rsquo;了吗

学习

文言文阅读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文阅读论文,内容包括文言文阅读18篇,文言文阅读经典范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通晓文言文文本大意,理解文言文作者的***治主张、学术观点或者情感倾向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