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篇1
摆脱不掉的是乡情。
"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忘兮,永不能忘!"
故乡对于背井离乡的人来讲永远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许多年前,农村出生、贫穷无助的我一心想走出故乡;高考失败,毅然决然从戎,暗下决心绝不回头,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志。"戎马多年,甘苦自知"!很少回故乡;父母早逝,未成年遭受的磨难,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每每想起仍五味杂陈,个中滋味自知。逃避回故乡;不知回去后说些什么,关键能给家乡做点什么。惧怕回故乡;真诚的推杯换盏,实在力不从心。但家乡是割舍不掉的。爱也罢、愁也罢,那毕竟是给予我生命的地方。故乡。从来都不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在记忆着消失;相反,故乡的轮廓、街道、校舍、山山水水、童时的玩伴等时不时会出现在梦境,故乡有时会变得很清晰、真实而温馨。剪不断、理还乱,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变老了?
变化一定是慢慢发生的,只是在忙碌中抬起头,注意到家乡的变化时,会变得很惊讶!今年春天外出学习归途中绕行在忐忑中走进故乡,途中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断涌現,担心自己也会遭遇尴尬;但迈出车厢的瞬间,站台上的一张张笑脸立即感染了我,虽多年没见,但感情依旧。此时,我发现不管你走的再远,故乡是你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
在家乡的时间不長,但短暂的时光是快乐的!在人际交往、会战友、同学相聚、省亲、祭祖中,重新认识了故乡。家乡的变化是巨大的,是建国以来的巨变,小城变得很美、农村变得宜居。在家乡的日子,感受到家乡父母官的热情,也从他们
故乡情篇2
留下忧郁的情怀;
闪烁的星光中,
总有一片令人心跳的活跃.
街头余晖下的驻足,
引来的只有幽幽的哭泣;
相思的月亮,
散发出乡情的气息;
浓浓的暮色中,
打不开的总是故乡的门.
漫步在异地的土地上,
心却飞翔在乡间的空中.
如果我能够,
我会化作一朵云,
故乡情篇3
文 春风依旧
毕业后,就外出工作了。常年在外漂流,工作之余,养成了听音乐的习惯。每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旋律与自己思乡的心灵碰撞交汇时,心中那淡淡的忧伤便随风而去。
故乡有童年太多的回忆。家乡的小四合院,母亲那长长的秀发。记得每当母亲解开盘在头上的长发,我便淘气的拽着母亲的长发转来转去,母亲又是气又是笑又是爱的将我呵斥一边,或指示我去拿梳子给她。还有那满地的野花飘香,蜜蜂嗡嗡唱着曲儿,忙碌着来回飞。村前那弯弯的小河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儿追逐着逆流而上。
每当夏天临来的时候,村后那片片桑园绿油油的,一串串桑葚酸酸的甜甜的,有红的有紫的。 这时几个小伙伴溜进桑园,不多时小肚便吃的圆圆的,看看自己的手指被桑葚染得红红的紫紫的,再抬头看看伙伴的脸上唇上,被桑葚染得奇形怪状,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伙伴们便排起队来,平举双手,一步步跳着,学着电影上的僵尸一路回家。回到家大人们看到都笑弯了腰。这时母亲总是生拉硬拽着我到水井旁,用甜甜的井水不厌其烦得一遍遍洗去脸上手上的染色。 孩提时代的淘气,不知让母亲伤了多少心费了多力啊。
长大后,离开了父母,独自在外漂流。一封封家书,是母亲对儿的牵挂和叮嘱。而我手捧家书,看着母亲的叮咛与思念,我的心里酸酸的,眼睛也模糊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如今母亲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那长长的秀发变成了又稀又白的银丝。每当去看望母亲,母亲还是像年轻时那样唠叨,不厌其烦的叮嘱,好好工作,好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老婆孩子。母亲更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困难,母亲总是毫无私心的帮助别人。邻里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母亲是多么朴实慈祥善良,虽然平平凡凡却又是多么的伟大啊。
故乡情篇4
下课时,语文科代表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大字——浓浓的乡情。字的旁边还画了几个气球和一朵大红花。
活动开始了,只见主持人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她们环视了一下整个教室,自然大方的向大家行了礼,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报出了一个个节目和表演者的姓名。先是“ABC”小组,又是×××和×××一起朗诵诗词。
后来到我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里。我从偷偷的用手一摸,啊!还好,心还在,不过心跳比原来快了好几倍。我正要往上走,又怕上去后紧张的忘记歌词,便把歌词本子也拿上了。我唱的是张明敏的《龙的传人》。要是平时,我唱这首歌时总是很激动,也唱的很好,可那时一上台就“卡带”了,觉得自己唱的声音也很平常,但却得到了掌声。
接下来是我们班的那个吴恩栋,他拿着一个萨克斯,鼓着腮邦子,把脸憋的通红的吹了一曲《故乡情》,全班上下激动万,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当然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要求他再吹一个,再吹一下,直到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方才罢休。
故乡情篇5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我的母亲在湖北荆州乡下永远地走了。母亲走的那段日子,我像一只离群索居的狗一样忧郁地活着――母亲带走了故乡的一半,余留给我的只有半个故乡了!
我那残缺的半个故乡,便是远隔千里、蛰居乡下的老父亲!
母亲在世时,故乡是完满的,是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吻合,是一盏高悬于游子心中的圆月,永远清辉漫溢,永远亮透游子的心房……母亲最终走了,上弦月被母亲带到遥远的天国。而暗淡下来的故乡,却是一枚永远也不会盈满的下弦月了!
我的半个湿漉漉的故乡,浮漾着凄美的爱的月光――
――我那皱纹密布的乡下老父亲,岁岁年年,在黄昏冷风地吹拂下,银发密生,孤寂而又坚韧地活着,竭尽全力为我支撑另一半故乡的屋檐,精心地缝补出故乡在我心中最初的那份圆满!
……父亲为我坚守故乡,守护那间夕阳纷披的老屋,守护淡蓝的炊烟,守望我精神的家园……让我感觉到故乡永远地存在,让我感觉出天堂母亲的复活!让我那颗游子思乡的心,随时随刻展开翅膀,穿越千山万水,飞进故乡敞开的心灵!
――我虽然只有半个故乡,但这半个故乡的屋檐覆盖天涯,为我遮风挡雨,在我身后燃起火焰,迫使我拳头紧攥,骨骼拔节,一往无前……
父母在,故乡在!一个有着故乡的漂泊的游子,是随时随地可以做着温馨的梦的!即便我只有半个故乡,但我的心灵充溢着幸福,眼里含噙着对父亲无比感恩的泪水!
父辈会老,故乡也会老!人本是土地生长出的另一类作物,月月年年,这作物被季节更替的流泉汨汨沁灌,被一层层岁月的阳光围聚、烹熟,末了,终要被一弯叫做离世的镰刀无情地收割了去……没有一个人的故乡是永久的。一个人的故乡终究要在时空的变幻中渐然消失,在父辈的相继离世中倾然坍塌――而坍塌了的消失了的故乡,又会在一茬茬后辈的手掌中重建,又会在子孙后代的繁衍中生生不息!
……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半梦半醒中,我被一扇名为故乡的铁门牢牢关在门外。我挥舞拳头,狠劲地擂着故乡这扇铁门,千万次地大叫着要居住在故乡里面的人为我开门,喊得我嗓音沙哑,擂得我拳指滴血,然而无人回应……醒来后,我心里一片荒凉,我惧怕失去父亲失去半个故乡,惧怕有一天永远也迈不进故乡的大门了!
故乡是一抹甜蜜而又苦涩的记忆,是一亩亩割了又长的韭菜般的无耐,是千丝万缕的牵扯,是一堆堆埋着先辈的累累白骨,是涌动的热望!
无论你浪迹何方,无论你年岁多大,只要你失去了父母,你就是一个孤儿,你便没有故乡了。没有了故乡,双脚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没有了故乡,故乡就在不知名处,就在望不到尽头的天涯……
“我庆幸我还有半个故乡!我又为我半个苍老的故乡而怅惘!”
――每每想到这些,我的面颊时常划过两行冰冷的清泪!
故乡的枣花
在仲夏,我故乡荆州的村庄最惹人眼目的,要数那碧绿的枣叶夹捧出的一束束一簇簇的枣花了!
那白里透红的软绵绵的花瓣,差不多都笑得脸发烫,像一树树缤纷的诗蕊燃烧着;当温热的夏风款款拂来,又像一树树彩色的蝴蝶翕动着、翔舞着……
那一树树伟岸峻拔的枣树,辉映着广阔的蓝天,携来了绚丽的霞彩、清脆的鸟鸣,以及孩子们吹奏出的悠扬的叶笛;那悠然开放的枣花倾吐出的缕缕謦香,在乡村秀美的原野上编织成妙美的音符,撩拨着归乡人蹁跹的情思……
村庄有古朴的乡俗,是决不准随意采摘枣花的,更不准随意垫着板凳去伸拉一束。否则,那些血性的乡村汉子绝不会轻饶你,而且枣树锐利的防身刺,也会把你刺扎得遍体鳞伤。只允许你站在那里,亮着深潭般清黝的眸子尽情地欣赏。这样一来,她的美丽的裸影便会覆盖你深深浅浅的遐想,她的湿漉漉的謦香便会沾满你绿色的***装……
这树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爬满青苔的墙角,在红砖碧瓦的阁楼旁;在淙淙流淌的小溪边,在我妻子耕耘的田野上……那热烈地盛开着的枣花哟,重重叠叠,一树又一树,堆积成花的海洋;密密麻麻,一层又一层,闪烁成碧空里的繁星……
许多次我从***营回到故土,来不及去看亲人却向枣树园走去。若是在枣花开放的季节,我会伫立于枣树园,贪婪地吮吸着空气中那份浓郁的清香;若是在枣花落地的时节,我便捡拾几片厚厚的花瓣,放进斟满溪水的玻璃杯里浸泡,不但那清凉的溪水如蜜酒般甜得厉害,而且那软酥的芳菲,还会轻抚你腮边的笑靥……
喝不够的家乡水,看不尽的家乡花。故乡的枣花,宛如摇睡在梦中女儿的柔唇;故乡的枣花,宛如战士心谷中流水的清悠!
苦香
去年暮秋,我在院落一隅随意种上了十来株枝桠光秃的月季。
许是事务繁忙,加之我本无要她报我以清馨的指望,渐渐地,倒被我遗忘了。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踱步于庭院,晚风中倏地漾来缕缕幽香,惊喜之下若有所悟。我信步走向院落中那偏僻的一隅,果然,参差不齐的绿叶丛中,月季花竞相媲美,如火如荼,已是热闹得很了。
我冲动的心被她绮丽的容颜和徐徐的香韵给俘获了。
我顺手采摘下七八朵,扎成一束,插在窗棂边一个闲置的花篮上。夜阑人静时,她送来霭霭暗香开启我的遐思;清晨微醒时,她满含情愫的微笑促我早起。
我在她温情脉脉的厮守下灵感喷涌,于是铺笺提笔,扬起想象的马蹄,追逐诗意的辽阔……
而好景不过三日,她因缺少雨露的滋润和而颓然萎缩、凋谢了。
我的橙黄的书桌上遍布着她那干枯而又可怜的残尸;我的心灵结痂着铅黑的苦痛。
采摘月季花的少年呵,单想慕恋她娇美的容颜和芳馨,而甘愿承受她凋零时所递传的沦灭与怅惘。
为什么不珍惜最初的随意呢?
我的脑海装满了纷乱的担忧,担忧着那被我摒弃于一隅的月季了。而今年秋天,她又出乎意料地萌开出来,以她那清瘦的身躯但却坚韧的意志,粉碎了风雨雷电的层层追杀,红得愈加热烈、透明;白得愈加坚贞、纯洁。那一片片椭圆而又繁茂的新叶,也在秋霜地侵蚀下洋溢出成熟、厚重的深红……
生活原本是不断地得到与失去;人生原本是不断地跌倒与站立。我意识到花的美丽不是她妍丽的容颜、浓烈的芳馨,而是从她坦荡的心灵中所升腾出的袅袅苦香:苦是实,香是虚,只有两者相融,才会折射出穿透人类心魂的美、永恒的美……
――我的周身弥漫着涩涩的芳醇的月季花的清香!
用笛声叫卖笛子的人
吹笛子的人,他长发飘散,一袭青衣;他右肩挎载着的浅蓝色的布袋上,插满一支支金光熠熠的笛子。
吹笛子的人,一边快步行走,一边吹奏着笛子,用笛声来叫卖他的笛子――车水马龙与他无关,都市烦躁的心跳与他无关。他只是没有目标地行走着,只是在行走中吹奏着他的笛子!
吹笛子人的心里一定装着他的家乡――给我们的想象移添来某个地域风景:他的家乡一定是竹子的故乡;那里有着潺潺流动的溪水,轻轻飘动的竹筏;一定有他童年欢快的笑声,从郁郁葱葱的竹子的缝隙间流过,牵引着蓝天白云悠悠地回旋……
吹笛子的人使我想起家乡苦涩的童年,想起面颊如苹果般绯红的阿妹,脚穿露出小脚趾头布鞋的阿妹――为争夺一支笛子,我把八岁的她推倒在地(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不可饶恕),我为夺得一支笛子而深感快意,我把她气得赌气地直哭――她用小手捂住红嫩的面颊,呜呜地是那么伤心、无助地哭呀哭……
三十多年过去了,阿妹身居何处?她现时的境遇如何?一切无从知晓……她那浅红色的蝴蝶结,成为我记忆中忧伤的红晕!
吹笛子的人吹奏着笛子――
他的脚步丈量着都市的大街小巷;他清脆的笛声引领着都市上空的鸽子扑棱棱翻飞:他高亢的笛声使城市变得宁静;他跳动着的手指下的笛孔,流出六条细长的笛音,飘进都市人家的窗户,使人嗅到竹笋葱郁的气息!
噢,吹笛子的人――他动情的笛声软化着都市的僵硬,使都市人长满老茧的内心变得柔软!
吹笛子的人,他也许是在讨生活!抑或不完全是为了讨生活!也许他只是和我少年时那样,喜欢脚穿布鞋,喜欢浪迹天涯……
吹笛子的人只是没有目的地走呀走,只是一个劲儿地在吹呀吹……
――吹笛子的人哟,你是我不认识的兄弟!你今晚将露宿何处?!微凉的清霜会不会打湿你那逸动的长发?
听音乐的少年
我十五、六岁时,听音乐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那时在乡村,录音机是很少有的,因此我们常用另一种旁听音乐的方式来进行。
我家门前有一眼池塘,每到夏天,荷叶碧绿婆娑,荷花竞相绽放。池塘前边,是鸟群翩飞、静默着碌碡的打谷场。池塘右边,是邻村的田野。碧绿的棉叶间挂着青涩的棉桃,层层叠叠,蔓延二三里。
棉田尽头,是邻村的房舍。房舍前立着挺拔翠绿的椿树,树叶罅隙间,安放着邻村村委会的高音喇叭。
当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时,安放在椿树间的高音喇叭,便有规律地播放出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只要歌曲悠然旋起,村里和我相般年纪的少年,便不约而同、聚合在我家打谷场,享受着歌曲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愉悦!
我们几乎不说话,或托腮坐在碌碡上探开耳朵专注地倾听;或伫立荷塘边,看着缤纷的荷花、悠然翻飞的红蜻蜓,情景相溶地倾听;或漫步田边小路,让梦的思绪伴着歌曲肆意翔舞……
细碎的夕阳下,歌声引领我们来到《黄土高坡》,让我们触摸到《故乡的云》;歌声让我们憧憬《***营男子汉》,让我们辛劳的乡村生活流动诗意!
当歌声在暮色四合的夜色中渐然消隐,我们仍不肯散去,谈论着某某歌星的服饰与发型,谈论着彼此对未来的畅想……
二十年后,重归故里,与曾经的发小,年少时的伙伴一聚,言谈更多的却是钞票与房子,婚丧嫁娶时人情账的厚与薄,夜晚打麻将某某的输与赢,谁谁的牌技令人叹服。
而那只安放在记忆里的高音喇叭,那牵动我们年少的怦然心动的曲目,却少有人提及!
年少时,我们为何痴爱音乐?因为我们清纯似水、心中有梦;我们为何迷恋音乐?因为我们是珍爱友谊的情种;我们为何常常被音乐感动得潸然泪下?因为那时的我们,有一颗逸动着的向往远方的少年心!
故乡情篇6
心中满怀着对亲人的殷切思念,脑海萦绕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夏初5月,10余位老盟员携亲属随台盟北京市委举办的第三届“返乡圆梦行——北京市老盟员探亲团”,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台湾,展开为期8天的环岛探亲行程。
参加本次探亲团的老盟员和亲属平均年龄高达76.2岁,最年长的老盟员已有87岁高龄。这些已达古稀、耄耋之年的老盟员,从小离开故乡台湾,与亲人相隔两岸,多年未曾谋面的岛内亲友始终是他们心中最难以割舍、最难以忘怀的牵挂。
探亲团团长、台盟北京市委老龄工作委员会顾问吕月贞老师与嫂子、表姐、侄女们在宾馆团聚,送给她们远道带去的精美汉白玉工艺品作为纪念。张秀湖老师的侄子特地开车来到宾馆,接他回家里和20余位亲人见面团圆。杨继瀛老师见到留学时期的老同学,用英语聊起当年求学的往事。魏淑贞老师时隔60多年第一次真正见到自己的亲人,终于与从未见过面的侄子、侄女相认,从亲人的手中接到母亲和哥哥生前的珍贵照片。叶俊兴、叶淑娟老师兄妹俩与年近90岁的舅舅约在赤嵌楼门口会面,热情的舅舅还带来了台南水晶水饺请全体团员品尝。郭春明老师祖孙三代的亲人早早地等候在探亲团下榻的宾馆,和他一起共话家常,共叙亲情。王刚老师跟随家人回到台中老家,上香扫墓,拜谒先祖,续写家谱族谱,并与在岛内的友人会面。
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行程中每经过一个城市,仿佛都是一座亲情的港湾,都会被源源不断、真挚浓郁的骨肉亲情所环绕,所充溢。老盟员们翘首企盼亲人时那微微紧锁的眉头、期待焦虑的目光,化为与亲人团聚相拥那一刻欣慰灿烂的笑容和激动喜悦的泪水,场面温馨,令人动容。谈起家庭成员的现况,喝到晚辈奉上的热茶,一股股暖流涌入老盟员们的心间,台海之间历史的隔阂,京台之间距离的隔阂,都不能阻断这份血脉相连、无法替代的亲情、这份相隔多远都不会割舍的亲情。看到曾经在幼儿园玩耍的孙子、孙女辈后代,如今已经长大成为优秀的大学生;看到满头银发的兄弟姐妹们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老盟员们感到无比欣慰和快乐。短短8天里,探亲团成员共会见亲友92人次,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期盼换来如今一家人心贴心的满满亲情。正如魏淑贞老师所作的一首小诗:“故乡的山美,故乡的水甜,故乡的亲人心连心;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海峡两岸一家人!”
阔别台湾多年,老盟员们怀念故乡的山水风情,怀念故乡的质朴风味。岁月荏苒,时代变迁,台湾经过风雨洗礼早已旧貌换新颜,而离家已久的盟员们对于家乡的那份情愫却始终未变。正是怀有对于故乡深厚的感情,老盟员们在岛内所闻之声皆有乡韵,所到之处皆有乡情,每座山峦,每片土地,都是格外的亲切和熟悉。吹拂着太平洋清新的海风,呼吸着家乡土壤焕发的芳香,品尝着台湾特有的新鲜蔬果和“古早”风味的地道美食,脸颊上、舌尖上、心头上留下的是永不磨灭、永不退却的故乡情怀。每当老盟员流利地说起闽南话,都会给岛内同胞带来不小的惊喜,被问到从哪里来时,他们总会自豪地回答:“我们都是台湾人啊!”
故乡情篇7
最美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家乡人,无论漂泊在哪里,永远割尾欢系木褪悄欠菖ㄅǖ墓氏缜椤
陈祖江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溜江村,1959年,年少的他随母亲来到了香港定居。在香港接受教育,就读於福建中学。毕业後,他先在油行工作了三年,1971年与友人合股创办诚兴油行有限公司,经过40多年的用心经营,虽经历过起伏变化,但也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现如今,面对市场变化,公司亦在转变发展策略,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他言,只要公司还有需要他的一天,他就会坚持。
当事业步入轨道,陈祖江先生便开始思索,能为家乡做点什麽。虽然他是年幼离家,但是对家乡的感情s日益深厚。一方面是受母亲的影响,经常听母亲提起家乡的人和事,他也随母亲经常回家探访。另一方面,在参与社团服务的过程之中,在与乡友的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溜江是一个渔村,也一个侨乡,外来企业投资不多,当地发展的产业多依赖当地的华侨投资,大家同心协力为了家乡的社团和家乡发展的精神,让陈祖江先生十分感动:“同乡会和乡讯的发展都得益於这些家乡贤达的帮助,大家一齐为家乡付出了很多。例如菲律宾华侨代表陈祖昌先生每年都会为旅港溜江同乡会捐款两万多元作为会务基金,已经坚持了很多年了。”
在前辈们的影响下,陈祖江先生对家乡的关注越来越多,逐渐地将这份割尾欢系呐ㄅㄏ缜椋化为服务,积极地投入到为家乡的建设之中。
《溜江乡讯》了解故乡的窗口
1998年4月1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对所有溜江人民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溜江乡讯》――福建省首家村级定期出版的刊物,在陈祖江先生及旅港溜江同乡会的乡亲们的倡导和共同努力下创刊出版了。今年,这份村级会刊已走过了18个春秋,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为海内外溜江儿女了解故乡打开了明亮的一扇窗。
溜江是一个侨乡,菲律宾、印尼、澳门、香港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溜江儿女,谈及创刊的缘由,陈祖江先生介绍说:“之所以出会刊,就是希望作为一个桥牛让在外的溜江人也能了解家乡,联络家乡人的感情,也让大家看到我们村是互相联络的。”
作为一份村级同乡会刊物,《溜江乡讯》内容丰富,***文K茂,彩色刊印,深受各方赏与欢迎,享誉远近。连续18年从未间断出版,至今为止连续出版了73期,K於2000年10月1日起,同步上网。这在全国都是创举,很难想象,它的主编――陈祖江先生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家,从徵稿、审阅、打字、编辑、排版几乎都是由他一个人主要负责。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做一件事容易,做好一件事s不易,而坚持一辈子做好这件事,更是难上加难。18年的坚持与守护,陈祖江先生做到了。将《溜江乡讯》办下去、办好,为乡亲们搭建沟通的桥牛这就是陈祖江先生的朴素心愿,为此他默默耕耘,任劳任怨。
他K非专业人士,甚至连基础都没有。当初为了办好乡讯,他利用工N时间自学编排设计,还苦学了电脑操作技术,那时电脑还不普及,而且价格也不菲,他毫不犹豫买来电脑和相关书籍,边自学边操作。之後,他又自学了网站操作管理,方便乡讯出版与网络同步。一字一句,一栏一版,都凝聚着他点点滴滴的心血。如今,这些事情他做起来早已[刃有N了。
在内容编排上,陈祖江先生不断改进创新,力求丰富多彩。陆续开辟了“溜澳轶事录”、“姓氏寻根问祖”、“家乡简讯”、“乡事自由讲场”、“校园内外”、“杏林趣事”、“雅风草集”、“时令名俗”、“古早物”等多个专栏,***文K茂,广受欢迎。
现在,《溜江乡讯》的每一期都被福建省***书馆收藏,期期都出现相索阅收藏的情况,在海内外乡亲中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人一见乡讯,如见故乡,真正做到了“千里传乡音”。被誉为“集体家书”、“侨乡明珠”。这也是陈祖江先生的骄傲,他言,还将继续服务下去。
退而不休,热心服务社会
年近70,按理来说,陈祖江先生这个早过了退休的年纪,本应该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s是退而不休,依然每天忙碌,忙於办《溜江乡讯》,忙於社会服务工作,忙於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
早在60年代,还在读书的时候,陈祖江先生就经常到福建同乡会里帮忙。1983年6月26日,旅港溜江同乡会成立,作为创会会员之一,他由此正式开启了社团服务之路。2002年至2007年,他更被推选K连任了第九、第十两届会长,他秉承着“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务实求真、敦睦乡谊”的宗旨,积极发展会务,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但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从不推辞,总是全力以赴。
陈祖江先生亦非常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带领乡亲同心同力,积极资助家乡的基础建设与教育文化事业。《溜江乡讯》还开通了关於家乡小学介绍的专栏,让在外的乡亲也能了解家乡的情况。2000年,同乡会在家乡溜江小学倡导设立奖学金,16年来资助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今年7月陈祖江先生又将与会里乡亲一道回家乡办奖学,为促进家乡发展不遗N力。
为了更好地展现溜江的风采,让家乡人也更多地了解社团的动态,陈祖江先生还自学了摄影,每逢会里举办活动,或是会里有成员参与别的社团的活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辞辛苦地用镜头记录下社团的点滴,然後呈现在乡讯中。
因为一心为家乡奉献的精神,陈祖江先生被推荐当选为晋江市***协委员及晋江市侨联委员,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他非常关注家乡的城市建设和民生问题,他的提案包括整治环境污染、设置城市指示牌、甚至还有改善厕所设计以方便老人家等细@体贴的问题。
故乡情篇8
故乡的山安静淡雅,灵动而有情趣。不用出家门,只需不经意地抬眼望去,这无尽的青翠和连绵不绝的葱郁便扑面而来。仔细看,青峦叠翠间那挺拔苍翠的是黑松,开着粉红色小花牵连成片的是刺槐儿,笔直成行的是白杨。伸出手去,凉爽的山风带着湿润的空气在指缝间婆娑而过,拳头一张一合,细腻、顺滑,好不舒服。嗅一下,泥土的芳香便夹杂着种种花香和果实的香甜味道萦绕在你的鼻尖。选一个清风明月的夏夜,在庭院中,头顶繁星手摇蒲扇用心去倾听,悠扬动听的交响乐开始了,音调高亢的蛙鸣,的虫唱,叮咚潺潺的泉水……伴着时而传来的一声鸟啼和三两声犬吠,跌宕起伏杂而不乱的天籁之曲竟是如此悦耳动听。仅仅是这些还不够,故乡的山更出产好吃的美味。春天的刺嫩芽、山蕨菜、红毛管儿、毛滑尖儿,夏天的趟子蘑、大腿菇、黄蘑菇、紫红的桑葚、大团的山木耳,秋天的紫粒山葡萄、酸中带甜的野山梨、清凉润口的元枣子,只要你想吃,去山里采摘便是了,管够。山滋养着人,人依靠着山,山里人将根扎在山里,在四季更迭中尽享着大山的恩赐。
故乡的水其实是最有趣味的。两股溪水在村东蜿蜒,一条小河在村西流淌,最终浩浩荡荡汇聚在村北,浇灌着那里的良田。溪水源自山泉,曲折流至村口也不过半尺深,清澈见底,水草依依,小鱼儿游戏期间,鸭鹅嬉戏其上,配上几个带着棒捶在河边浣洗的村妇,恬淡中透出几分宁静,安逸而和谐。夏日里,我常常约上几个小伙伴,带上几把山锹,看准一处河岔,光着脚片儿,挽起裤脚,铲上几锹土,这溪水就改道了,原来的河道便了出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拿着水桶去捡拾“搁浅”的鱼儿,不消半个小时,小半桶鱼儿就足够煲汤了,运气好的话还会遭遇几只会夹手的蛄。山里没有泳池,游泳便也是在这溪水里。溪水太浅,是需要我们就地取材用石块垒出一个“大坝”的,这下好了,齐腰深的水中,憋口气一个猛子潜下去,睁开眼,细细的沙土,光滑的卵石,青绿色的水草,成群的鱼儿便都在你的身旁了,不小心呛了一口水,不要紧,水是甘甜清冽的,索性再多喝两口。若再带只狗来,一起在水中嬉戏就更有趣了,直到现在我最擅长的还只是狗刨,想想,我家的那条狗真的可能是我游泳的启蒙老师呢!
村里唯一通向山外面的公交车站在村口。每到暮色洒满山坡,袅袅炊烟升起之时,那个小站附近便总是三五成群的伫立着一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大人们在聊着庄稼的长势和山里的趣闻,孩子们咬着黄瓜在互相追逐打闹。当挂满尘土的客车越发清晰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时,大家便又都不约而同的聚拢过来,翘着脚将目光投向车来的方向。原来他们是在等待归来的家人,等待远来的亲友,等待从镇里顺车捎过来的两瓶好酒、几斤鲜肉……
故乡情篇9
我有一个同事,姓黄,先我一年毕业分到山冈的中学任教。该君在师范学校时,就是个著名的才子,擅长写诗和歌词。有段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尤其是漫长的冬天,乡村阴冷而萧瑟,一个人在屋中呆久了,情绪会显得易怒和焦虑。我们就常串门走动,问对方在看什么书,过去读书时有哪些趣闻,等等。一般我们会在火盆里生起木炭火来。这木炭是向学生家里购的。有的学生家在小镇偏远的山区,每年隆冬,伐木烧炭成为家里的一项副业。木炭火特别暖人,不一会儿,整个屋子便暖烘烘的,但也有不足,就是灰大。黄老师有一双漆黑锐利的眼睛,下巴因为勤于打理,显出一种干净的铁青色。黄老师性格有些急躁,好胜心也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性格的长处就是,容易做成事。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黄老师英俊潇洒,身上充满活力。他把我也看成是一个才子,因为我当时也写点小诗。黄老师讲得较多的还是他的爱情故事。通常,他会显得难为情但又露出一种自豪的语气说起往事:
他读的师范学校在井冈山脚下一个老区县。曾经在那里发动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学校也在一个山岭上,与县城有不短的距离。该县民风彪悍,惧内是该县男子普遍的特点,换句话说,该县女子性情要强,个性桀骜。当然这与黄老师的故事无关。在一次征集校歌的活动中,黄老师——那时还只是个师范生,一举夺魁,成为了全校女生关注的焦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为培养教育人才,把中等师范学校办得红火,录取的生员都是中考成绩优良的学生,因此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思想也活跃。黄老师在一群自命不凡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心中也颇有些自得,何况他还身兼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很快,有个眼睛很大、皮肤很白,貌似神情纯净、面容姣好的女生开始向他示好。依照黄的性情,两人很快就沉醉在爱河中是应有之义。晚饭后,两人经常手牵手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散步,靠着生长了几百年的古枫树热情拥吻。山乡的春晚,花香阵阵,树叶飒响。经常也有校联防队员,在黑暗中神出鬼没,冷不丁一束强烈的手电光照射过来,令人不寒而栗。黄和该女生因此学会了在黑暗中与联防队员斗智斗勇,爱得热烈而小心。
有时,学校上晚自习,不够时间出去,在熄灯就寝前夕,黄和女生磨蹭到学生都去了寝室,然后两人在黑暗的教室里匆忙地温习对方灼热的嘴唇……
黄老师讲这些故事时,目光灼人,脸色通红,不时伴随几声“嘿嘿嘿”的笑声,仿佛在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一般来说,这样的初恋随着毕业钟声的敲响,便会落下青涩、慌张的旗帜。黄老师也不例外。有时,他也会问我的故事,我努力回忆,只能报以歉意的微笑。我还没有黄老师的荣幸,这么早地踏入爱河。
那段时间,黄老师是我交往最密切的一位。我曾经给他画过几幅素描,他都贴在床头。那时,我还坚持在画画,但是兴趣已不像当初在师范时那么浓厚,我对文学的关心已超过了美术。
很多年以后,在县城一个小酒馆里,我和黄老师一起喝酒,席间一位男子还说起,十几年前在“南岭中学”(我们学校的名称)小名(黄老师的名字)的宿舍里见过我的画,当时就认为我是个奇才。可以想见,我的画确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黄老师那时和我一样,是单身汉。在我们中学,类似我们这样的单身汉老师,不下二十个。如果要完整地叙述他们的爱情史,那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
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小镇“空降了”好几位女教职工。她们,有的是刚毕业,有的是替职而来。像一群美丽的小白鸽,散落在小镇的各个村小。
黄老师读师范时,虽是著名的才子和情圣,但毕竟是在一个脆弱、虚幻的空中花园,一旦卷起铺盖离开那个象牙塔,来到这个荒僻的小镇,现实生活巨大的污垢便堆积到颈脖处,让人难以喘息。清贫的乡村教师谋生都已乏善可陈,想要获得梦中“公主”的青睐,更是从何谈起?恋爱不易,但交往总是可以的。我们学校的单身汉们对分布在全镇的单身女教职工发起了攻势。他们邀请她们一起来中学玩。所谓的玩,现在想起来,其实也是非常简单:跳舞。
在学校的操场上,跳拉手舞——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兴过一阵的娱乐:兔子舞、斗鸡舞,以及其他舞种。音响就是一台上英语课用的双卡录放机。伴随着“……go、go、g0……”的乐音,大家嘻嘻哈哈、摇摇晃晃地扭腰迈步,显得笨拙和幼稚可笑。但是,当时大家却不以为然。反而像是沉醉在旋律里,动容和深情地舞动着身姿,与舞伴目光相对,微笑地交流,彼此充满着柔情蜜意。放学的孩子们,则闻所未闻地在边上看,这些整天和泥巴、课本打交道的孩子,还从来没见过老师们,在课堂外暴露出这一面。这究竟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光亮,还是矮化了老师光辉高大的形象,也是不得而知的。
故乡情篇10
我并非住在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嵊泗列岛,也不是置身于桃花之笑靥中,更不是在香烟缭绕的海天佛国,只是一片村庄,一点乡情。
故乡多水。村子里河流纵横,它们流淌在清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山如浪,水似云,故乡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卷上珠帘总不如”。一水绕村,滋润一方净土;十柳迎人,点缀一方诗情。水多,雨亦多。总喜欢站在屋檐下,让水珠滴在头上,一下,一下,像个颤动的春天。听呐,潺潺之音响透心扉,带给人愉悦之感,那便是小溪。溪上有桥,虽不如唐代的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那般有名有史,却也不乏悠悠之意。熙熙人群,默默桥梁,怎一“依”字了得?故乡的水当然也含井水。井,四笔一方,古朴幽香,满载夏日的欢笑和冬日的温情。村人打水,受着井的恩惠,一口井,养育了多少风情万种。淳朴无华的人们,在闲谈中细细品味着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脉脉含羞、如诗如画的似水流年……
故乡多瓦。老屋屋顶上布满的是鳞次栉比的青瓦。瓦,是用黏土在火中烘焙,在阳光下曝晒形成的。故乡的瓦是蓝宝石的青黛色的,在烟雨朦胧中显得更为柔和,更为和谐。雨打青瓦,发出如手弹钢琴或是竹筷轻击瓷碗的悦音,久久响荡在古巷上空,震撼着人们的心窝,这种声音,带我走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挑动着心中最深的那根弦。青苔层层叠叠,先是墙角,后是上了墙,上了砖瓦,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瓦有朋友,那是榕树;在瓦舍之间,摇曳着赏心悦目的青翠;孩子们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树叶,卷制成一支小小哨笛,吹出单调却又美妙的哨音。鸟儿从瓦檐展翅飞翔,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榕树上,静静地憩息……
故乡多田……
故乡多情……
时光终究允许我在今夜再次聆听故土的呼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时候,月光逐渐替代了霞光。在入水的月光,如许的清风伴随下,我抛开烦闷和忧郁,走在贴在波浪上似的柏油马路上。路的两边是一排绿树,舒展着筋骨,在向我招手。树后便是广阔的田野,秋苗依然青青,无不挑动着生命的诗意,田坎间虫鸣着,整个地和亲情融合在一起,偶的一声犬吠,也不过是增添了静谧的味道罢了。月光下,麦苗笑靥迎人,浓淡得宜,疏密有致,送着泥土的芳芳。苗儿间不时会发现些许稻草人,套着主人的旧毛衣,成了卫士,亦是迎宾,其中凝聚了主人多少的心血和多深的祈盼。移步换景来形容我的所见所感在合适不过矣。那是几个池塘,涟漪使湖面显得尤为妩媚,泛着银银点点,直叫人陶醉,我真想变成一条鱼,一只虫儿,永远和大地母亲共呼吸,同欢乐。走着走着,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小村的祥和与宁静;偌大的院子,小狗在吮奶,而我,早已是这幅夜景中的一个元素罢。只有在这儿,我才得到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寄托,这大概就是故乡情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