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10篇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1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个人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与定向作用[1]。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是其内心关于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倾向,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对大学生的实践态度和实践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体育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的一项创造经济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3]。以往研究中发现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观点为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取向较明显,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关于体育专业大学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的形式和发展对策方面;但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还存在空白;研究大学生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所持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实践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参与者武汉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西安体育学院5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采用配额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每所学校、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发放15份问卷,共计发放45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3.8%,其中有效问卷409份,有效率为90.9%。

1.2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问卷】

1.2.1通过访谈收集题项1)围绕着“是否参加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参加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等问题,对2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确定体育院校大学生参与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17个题项。2)2014年11月,对北京体育大学王华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董翠香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唐宏贵、谢雪峰教授、陈晴教授、彭晓伟副教授,就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维度展开访谈。

1.2.2通过特尔菲法确定维度根据开放式访谈结果,运用特尔菲法对10名专家(表2)进行3个轮次的问卷发放以确定问卷的效度;第1轮回收后,删除3个题项,然后进行第2轮发放,回收后,根据专家意见,又删除1个题项,合并1个题项,合并1个维度,然后第3轮发放,最后形成12个题项、6个维度的正式问卷。

1.2.3信度检验正式测量后,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名学生进行重测信度检验,时间间隔为15d,克隆巴赫系数为0.85,p<0.05。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确立通过特尔菲法调查结果得出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偿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为:1)积累经验价值取向;2)适应社会价值取向;3)积累人脉价值取向;4)实现就业价值取向;5)服务社会价值取向;6)赚取金钱价值取向[6-7]。积累经验价值取向,指大学生通过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1)能检验自身所学能否学以致用;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积累相关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访谈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方面有着较为正面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为了更好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场所[8]。大学生要想尽早地融入社会,缩短从一名学生向社会人之间角色转变的过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积累人脉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持有的以扩大交际范围、认识更多朋友,积累人脉为主的价值取向。实现就业价值取向,指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要为了能提前尝试自己的职业,寻找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机会。服务社会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在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为主要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利用自身的所学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利用自身专业所学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是每一位体育人应尽的社会责任。赚取金钱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在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课余训练等专业要求,消费水平较高,希望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赚取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2.2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偿性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特征

2.2.1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整体描述表3显示,大学生参与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积累人脉、实现就业、服务社会、赚取金钱。从以上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6个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价值取向特征。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6个方向已经体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价值取向,又具有服务社会公益性价值取向。既有现实出发的价值取向,又具有理想状态的价值取向。分析产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原因,与当前社会特征分不开的。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大学生们即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又同时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即认同奉献,但又非常现实[9]。育人价值取向特征。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积累经验和了解社会方面选择重要。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曾指出,“实践能力是一种包含知识运用、动手操作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性活动能力”[10]。提高教学水平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是育人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同时表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从主流上分析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关注自己大于关注他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特征。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低于积累经验、社会适应、积累人脉价值取向得分,从而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发展的需要。这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朱秋在其硕士论文中得出:在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自己大于关注社会。多层次、多差异价值取向特征。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差异,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2.2.2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性别比较性别差异是个性心理和价值取向领域研究较为关注的问题,多数研究发现性别在个体心理各领域的差异显著。在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价值取向不存在差异外,其他5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扩大交际以及赚取金钱方面男生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更重视提高教学水平、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而在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女生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加重视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男生对金钱的需求大于女生,而女生的就业压力大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富有奉献精神。

2.2.3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的专业比较以专业为自变量,价值取向的6个维度为因变量作方差分析,见表5,后续检验详见结果见表6。从表5数据得出,不同专业6个维度价值取向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表6后续检验得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6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体育教育专业最为重视积累教学经验的价值取向(M=4.34,SD=0.63);运动训练专业最为重视适应社会的价值取向(M=4.31,SD=0.75)。社会体育专业最为重视积累人脉价值取向(M=4.17,SD=1.06)。从学生入学方式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社会体育学生途径与方法是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则是通过优秀运动员单招考试入学的,从这点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培养方向与就业方向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该专业学生不重视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更加关注实现就业的价值取向。体教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上相对较集中,而运训和社体专业的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则相对较均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比运动训练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积累人脉以及实现就业。运动训练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比较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教学经验、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力、扩大交际以及实现就业;而社会体育专业比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比较得出:6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均存在差异;运动训练专业比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更加重视通过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赚取金钱的价值取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比运动训练更加重视扩大交际、积累人脉和实现就业的价值取向。

3结论

3.1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积累经验、适应社会、积累人脉、实现就业、服务社会、赚取金钱。

3.2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特征为:多元化价值取向;育人价值取向;关注自己大于关注他人与社会的特征以及多层次、多差异。

3.3从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价值取向的性别差异来看男生更加注重积累经验、积累人脉和赚取金钱价值取向;女生更加注重实现就业和服务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2

摘要: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据统计,我国高校公布的2013年招生计划中,有185所学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因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是一个新兴专业,所以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社会人才的市场需求对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专业定位不准确;2、人才培养规格不足;3、专业师资力量欠缺和实习基地不足。根据社会需求探究更为合理的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增长较快,在专业建设与学生就业中存在较多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困难。因此,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实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与分析

1.1社会体育众多学者对社会体育的概念进行过深入剖析,笔者通过总结认为,社会体育是指以城乡的居民为参与对象,以提高参与者的社会适应力、丰富物质和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保持和促进身体及心理健康为目的,以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运动为内容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体育活动,及由此派生出的行业和产业。

1.2人才培养模式指学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以及评估方式,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等方面的素质结构,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思想与观念的集中体现。

2、结果

2.1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归纳为以下三种培养模式:

2.1.1综合型培养模式 不设置专业方向,通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1]。

2.1.2“2+2”型培养模式 即前两学年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后两年划分专业方向,按照专业方向开设选修课程,专业方向一般有: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户外运动、中医保健等;

2.1.3 “T”型培养模式 即横向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运动技能,纵向培养学生体育经营管理能力。

2.2我国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喜爱体育锻炼的人数急速上升,体育相关产业也快速发展,社会体育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和欢迎,而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本科专业中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就业情况上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因此,可以从市场需求探究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通过对社会体育人才用人单位的访问总结,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如下:

2.2.1 工作技能需求 主要为专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传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社会体育从业人员具备以上能力,开展相关体育活动。

2.2.2职业素质需求 用人单位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敬业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质满意度较低,认为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岗位需求错位,毕业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高,好高骛远、缺乏踏实的职业精神。

2.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2.3.1课程设置的不足 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雷同,教学中沿用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2],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相吻合,造成学生在社会体育方面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失。

2.3.2人才培养规格的不足 随着近年来高校生源扩招,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承受更大压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专业深度的培养,形成了普遍的通才式培养。虽然注重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但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3、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3.1明确专业定位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应当分工明确,协调发展,避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化”,比较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工作更加偏向服务行业,有专门的行业规范和要求。高校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时,应当明确划分,有的放矢。

3.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呈现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基地欠缺的现状,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停止一味的生源扩招,减轻高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压力,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保障,培养出特色明显,特长突出的社会体育人才。

3.3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社会体育专业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因此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建立与市场需求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提倡走出教室,走向市场,在实践中反馈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新方向。

4、结论

我国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社会体育岗位需求错位,形成了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高、但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社会体育;毕业生;专项因素;就业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26-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13

[本刊***]http://

目前,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然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较为严重地阻碍了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选择了社会体育专业专项因素对其就业的影响,试***从这一视角分析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整理并汇总了湖北省4所普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系统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专项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

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项因素主要是指大学期间学生与专项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的专项课程的设置,学生的专项选择,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等因素。就本文而言,专项因素是指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项课程,即指学生参与专项课程的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大学、三峡大学、中南民族大学4所本科院校的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40人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0年8月,全国1977所(含本科与高职高专)高校中开设社体专业的共有212所,成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体育类专业(尽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达到265个,但该专业的办学历史久于社体专业),以每年13个的速度增长(其中本科社体专业的增长速度为每年1 1个),尤其在2003年后增幅特别明显,共增长了134个。在专业的地域分布方面。除青海外,社体专业在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最多,分别为63个(29.72%)、56个(26.42%),西北地区最少,为12个(5.67%);河北、湖南、广东等9省都超过10个,但6个省(市、自治区)只有1个或2个,以湖南地区开设社体专业最多为18个。当前,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紧跟当地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向宽学科、全专业发展的时代需要,进而在高校内部专业方面不断整改等原因,使得社会体育专业在湖北省快速发展起来了。湖北省普通高等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正式开设始于1998年国家***把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之一,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其中,以武汉体育学院为首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1995年在体育系本科93级学生中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试点班)。并于1999年,经***批准,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至此,社会体育专业在湖北省就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湖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情况

据调查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短短的9年时间,全国就有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而在68所开设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细化专业方向的有8所(设一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设三个专业方向的有2所、设四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其它专业设置社会体育方向的高校有21所,共计设专业方向的有29所。湖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围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康概论、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笔者对上述四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得知开设社会体育专项课程的高校为3所,分别是武汉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以及中南民族大学。其中,武汉体育学院专项学习时间为7个学期,三峡大学与中南民族大学专项学习时间学期分别是5个学期和6个学期。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目前从全国来看,社会体育毕业生在社会体育岗位工作的占35%,在学校体育教育岗位工作的占40%,其他岗位工作的占25%。同时,湖北省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也具有类似的情况。高校顺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但仅只有接近1/3的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而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流向各级学校、事业单位、商界等其他行业。在对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倾向”的调查中,显示共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体育相关工作,23.7%的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29.2%的学生准备进入各级学校;32.5%的学生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对于主动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并不多。同样,针对四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选择,其中“毕业后有无转行易业的打算”的调查中,只有11%的学生选择“没有转行易业的打算”,24%的学生选择“一定会转行”,52%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有机会的话会转行”,还有13%的处于不确定状态。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来看,半数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专业观念不强,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特别是专项理解的不到位,仅仅认为只是一门课程,不能够很好的将其与自身的学习动机、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以及和就业环境、现实利益、择业方式等客观条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专项训练课的开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四)专项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在对四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专项因素对其就业是否具有影响”的调查中,34.5%的学生认为是有较大影响的;49.3%的学生认为专项在就业中仅仅起到辅的作用;9.6%的学生不知道是否具有影响;最后,仅有6.6%的学生认为专项对就业起不到任何影响。同时,我们访谈中了解到,凡是选择专项对其就业有较大影响的学生,他们的专项水平一般比其他学生较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选择“没有影响”和“不知道”的学生相对较少,两者加起来也还不到全部学生的六分之一。通过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对于专项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机;从主观上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不了解,不能把专项能力转化为就业资本,仅把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这些学生目标.定位较为模糊,学习动机较弱。

三、建议

(一)科学评估与预测专业的发展规模,建立一个有效的中长期规划机制

为了使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良好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很好与市场契合。湖北省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好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牵头社会体育权威专家学者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用以对当前已经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招收数量、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同时,要对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并作出科学的预测。在上述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对湖北省未来3-5年的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数量进行科学评估。从宏观层面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合理控制学生的数量,提高人才的产出质量,让学生产生学即有用的感觉,从而愿意继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有关***门应该鼓励、帮助各个高校让他们的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而不是由着各个高校盲目的扩招。

(二)明确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主要的就业领域以及从事服务的方向

目前,湖北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大多数来自于离退休人员包括,退休的体育教师、退休的国家干部、职工等,由于他们年龄较大,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很是有限或者已经过时,很难达到现在诸多体育爱好者与参与者的要求。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各级学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由于他们还处于教学状态,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使得指导的时间与频率难以保证。现阶段,湖北省的地理优势和人才优势愈发的突出,使得许多大中型健身俱乐部、经营性体育组织等纷纷落户。其中包括门类繁多如健身娱乐、竞赛市场、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各个行业。2012年网球ATP大师赛在汉举办,李娜澳网夺冠等,都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由此,湖北省普通高校应该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服务方向定位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人才、体育外语人才上以及足球、网球、羽毛球的等专项人才。

(三)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湖北省高校应该对现行的课程结构作出适度的调整,增设“活动策划”等方面与社会体育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专项要求,设计出其他术科与专项术科之比。对专项技术运动项目要认真教学,确保学生具有相对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之成为谋职择业的有力手段。加强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之间合作与联系,鼓励他们合作开展社会体育调研、健身指导、教学实践、竞赛组织实践、居民体质测定等实践活动,做到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甚至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欠缺与不足,继而从新加深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与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专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杰,龚健,王安.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与课程设置[J].煤炭高等教育,2002(6):93-94.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定位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调查及发展定位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8日

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近几年在国内迅速发展。随着专业布点快速增长,该专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作为适应***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从设立伊始就面临专业理论定位与就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若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受教与施教关系看成是教育产品的关系,那么高校便是这一市场的卖方,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则是该市场的买方产品。如果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定位脱离了现实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迅速变化的知识环境和社会现实,在校大学生必须高效地掌握日新月异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这是确立其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既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样要求高校能够瞄准市场需求谋划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定位。因此,本文拟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通过在校生的专业认知度调查,分析该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强化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成立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1、专业成立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体制正在从“大***府,小社会”向“小***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在对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改革的现实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1998年***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顺应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截至2012年,全国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突破500所,其中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

2、专业发展现状。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开办的高校类型不同,专业方向也差异巨大,如师范类、艺术类、农林类、医学类、体育类、工科类、财经类、***法类,分别对应着文教、艺术、农业、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专业方向,授予学位涉及到管理学、法学、医学、农学、教育学、工学、文学等。整体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像是一个融合了各类学科的“大杂烩”代名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严重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借鉴国外“第三管理部门”,并移植到国内而来的,所以缺乏有效的就业承载实体。针对“事业单位”和以培养进入“公务员职业队伍”为就业目标的课程设置,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困难,地方高校尤为突出。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是缺乏公众认知度,以及专业定位不明确是其根本原因。本文试***在对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为专业特色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科学参考。

二、本科生专业认知度调查

1、基本信息分析。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度调查问卷表》,此次调查涉及到郑州轻工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本科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90.5%,样本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就业认知。

在181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数的38%,女生占总数的62%。全部样本的中共***员占12.7%,共青团员占85.1%,人民群众占2.2%;样本平均年龄为20.59岁,其中17岁到18岁的占6.6%,19岁到20岁和21岁到22岁各占总数的42%,23岁到24岁占9.4%;被调查学生中农村户口占76.8%,城市户口占23.2%。

2、专业认知度分析。十多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与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的理论构想相左。这其中公共事业改革进程较慢是原因之一,但培养“公务员职业队伍”为主要的就业目标,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渠道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优势和就业方向,高校和毕业生都没有给予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导致***府及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整体偏低。在参加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自己选择的,且适合自己的只有28人,在选择依据中志愿调剂的有13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73.48%。说明大多数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和被动性,也就导致了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与规划。

关于是否喜欢目前所就读的专业方面:23.76%的学生表示喜欢,明确表明不喜欢的学生占据35.36%,32.04%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8.84%的学生则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喜欢;从性别来看,女生喜欢该专业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中表示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66%和32.74%,而男生的这一比例为20.59%和39.71%,说明性别差异对专业的喜好度有显著影响;从年级分布来看,在大一学生中,有49.02%的学生不确定自己对本专业是否喜欢,随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的性质和方向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在大四学生中,不确定的学生下降到14.29%,值得警惕的信号是,不喜欢该专业的学生由大一时的15.69%增加至大四的40.48%。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就业目标是公共事业单位行***管理部门,所以多数同学希望将来工作单位可以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根据调查,接近29.2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的工作是机关公务员。随着公务员招录需要统一考试,公共事业专业毕业生进入***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较小,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进入企业工作会比较容易,所以选择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说明本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盲目,显得较为理性。选择去民营企业和自己创业的学生仅占样本总数的10.49%,说明学生既缺乏创业的基础平台,也缺乏创业的信心。可见,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地方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样,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发展方向模糊等共性问题,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好专业的发展规划,并给予准确的发展定位。

三、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思考

地方性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因而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充分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向。

1、做好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事业单位、基层***府、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由于我国高层***府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校承担,而地方高校则要把培育基层公务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作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在教育体系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为此,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学生培养的就业目标。通过错位发展,建设区别于部属高校、名牌高校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和规范化。

2、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立足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符合区域建设需求的优秀人才。目前,河南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既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作为地方高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主动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之中,将专业的建设与城市产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有关部门相结合做好扎实详细的人才培养措施与专业发展规划,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方向,进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

3、围绕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是一个学科专业的优势所在,是一个学科专业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向,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创新性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本着“横向可以移动,纵向可以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服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又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各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形成有机整体,在体现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强调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上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分设方向模块:如城市管理类、规划设计类、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类、社会保障类等模块。同时,开设社会问题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实践性、研究性强的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用专业视野与理论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师资和专业优势,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强化基础的同时,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关于规划设计方面课程的建设,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云淑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专业定位和重视就业的双重背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2.

[2]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

[3]李建***.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年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

[4]李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1.1.1.

[5]吴小艳.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5

论文摘要:专业设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专业设呈是中职院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导向、定位、原则和方向四个方面对专业设里进行阐述。

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中职学校生存的关键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专业“产品”以满足动态性的社会需求。因此,中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都与专业设置难以分割。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便成为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由于专业设置极大地影响着办学的效益,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据。本文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就业是专业设里的导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人,我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还要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授社会需要的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就业率,才能建设一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劳动大***。

如果开设的专业没有一定的就业率,就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是就业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但是就业率高、就业前景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行业和社会背景因素;有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因素;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一时大的、急的需求因素等等。如果忽视这些因素盲目跟风,轻率地决定设置或调整某个专业,就会造成毕业生大量积压,没有市场的局面。例如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有很深的行业背景,属于杭州中策职教教育集团,集团本身有多家公司组成,如楼外楼实业有限公司、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雷迪森酒店等等,因此该学校几年来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杭州拱墅职高由于没有集团背景作支撑,该学校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很低,多数学生只有选择进一步升学深造。另外,就业率高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区域性和效益性等等问题。如同样是财会专业,由于温州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办私营企业较多,对财会人才需求较高,因此本地区的财会专业属热门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在浙江遂昌,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多数企业处于倒闭状态等原因,数年来该地区财会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近年来,该地的职业学校基本不开设该专业。

二、社会需求是专业设里的定位

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加剧了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谁贴近市场、顺应市场、赢得市场谁就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否则就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命运。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如果中职校所设的专业一成不变,就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产”与“销”不对路,影响中职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面向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至关重要。

中职学校要想生存就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原则,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合理的、优化的专业结构体系。应像工厂重视新产品开发、学校重视教科研那样,建立专门的市场调研队伍,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使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灵活适应性与针对性。另外,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要避免盲目性与从众心理,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调查、理性的选择,要避免跟风跑、一拥而上,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建立新专业与改造老专业的关系,现时热门专业与潜在热点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既灵活适应又稳中求进。我校在91年根据市场需求获得信息行业将有较大发展的信息,马上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后来又增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等专业。实践证明,近几年信息行业是我校重要的就业市场,就业率都在94%以上,2000年就业率达到100%。同时,我校对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如中文专业作了相应调整。

三、效益性是专业设置的重要原则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既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以最少的资本投人、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培养最多最好的人才。社会效益是以学校参与社会活动,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用他们的工作能力、品质、收人等因素来体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效益体现在以最小的成本取得的最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维护教学质量;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以灵活地适应市场需要。学校在作专业决策时要高瞻远瞩,要有博大的胸怀、全局的意识和居高临下的气魄。使专业设置和办学效益形成良性循环,设法用有限的投人,求得较高的回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增。同时,设置的专业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四、发展性是专业设里的方向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具有发展意识,要能预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要具有长远规划,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确定专业之前,对市场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向。

首先,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职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这不仅是职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要求,也是人们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作出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专业设置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能否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这体现在学制的确定、培养目标的制定,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等上面能否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可能性。多数中职校目前实施的“宽基础、重技能”课程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有一技之长,为其将来继续升造学习、培训、就业创造条件。

其次,立足于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激烈竞争,专业自身应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要注重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保证学校的深层次发展。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现状

中***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0―03

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背景与培养目标分析

1.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国内一些高校注意到这一变化,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

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和一些综合大学都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都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将社会体育作为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社会体育专业在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上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1.2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的规格,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是源于社会对群众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群众体育的应用型人才。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并且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学者认为:我们很难界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教学者还是科研者?似乎都不是,而是要培养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的全才。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代表当前一种潮流,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超过16个。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

1998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就是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综合型专门人才,“群众性体育活动”明确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说的就是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领域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人才的培养方式却是灵活多样的。

2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并且有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专业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全面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竞技体育的中心地位正逐渐让渡于群众体育,而在社会体育内部,体育运动参与正由社会精英向更大范围的大众化体育发展。根据《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人,到2010年要达到65万人,而根据我国学者李树怡等人的调查,目前我国每20398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能得到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计划的“全国城市平均每千名参加锻炼者有1名体育指导员,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名社会体育员”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刚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40%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兼职,而是一份职业。但是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且招生规模过大

社会体育作为一个专业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108所高等院校经***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虽然我国群众性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毕竟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同于工业产品,简单的大规模生产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国情的制约,社会的接受能力难以承受过多的专门设立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即使在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志愿者队伍组成。

2.3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的、地域的差异,城乡的、社区的差异,活动人群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的服务对象差异很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围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念、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上,难以培养一专多能技能型的体育人才。

2.4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实践

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组办赛事社区指导等体育活动,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但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存在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3 “技能指导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能力主要是指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包括:咨询,即介绍与解答常用健身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讲解,即讲解专项动作、方法、作用、特点与原理、动作方法与要领注意事项。组织联系与观察指导、保护帮助与调整。要培养以上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健身概论、田径、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气功、运动处方、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来进行。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是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中,师资力量、场地器械、实验设备方面,完全可以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资源共享。这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有利于两个专业学生的相互沟通,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知识面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2 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

竞赛组织是各术科的教学内容。体育系术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本学科的竞赛组织是非常专业的,因为竞赛组织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教学之余,他们要参与竞技体育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另一个方面,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都是由体育系承担,这就给学生很好的实习机会。除校内的活动以外,校外也有很多竞技体育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市区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市直机关及各系统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赛,以及各部门、企业的小型赛事,这些都需要组织者。

3.3 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

通过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运动系统的机械运动规律,可以结合体育锻炼,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如关节运动幅度和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对肌肉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运动对肌原纤维增生的影响;以及旋转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通过运动生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了解运动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生理特点,从而科学地组织、指导体育锻炼,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加上专业素质课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锻炼身体的运动动作,同时还掌握了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过程中的健身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

3.4 运动损伤处理能力

在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医学的学习,以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因为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运动卫生、运动按摩和医疗体育几个部分。运动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研究影响体育参加者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3.5 其他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具有以上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是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必备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社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方向定位要准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于“技能指导应用型”,既节约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社会急需人才。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女大学生 专业 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快速上升,2012年应届毕业生将会达到680万,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本质上体现为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标,带有女性思想、情感、心理、价值观等特点,具体表现在对就业标准、就业态度、就业动机、就业理想等方面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和态度[2]。本研究通过调查不同专业类型女大学生的就业观,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女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浙江省高校在校的大二到大四的女大学生;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组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民族、文理科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包括面对压力女大学生所采取的态度,女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及其就业倾向、目的、方向和态度等几个方面。

1.2.2自编调查问卷并施测

自制调查问卷并向研究对象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85.38%。将其划分为艺术、人文学、医学、农学、理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等七种专业类型,专业类别组成是艺术类40人(5.9%);医学类161人(23.6%);理学93人(13.6%);农学18人(2.6%);社会科学198人(29.0%);人文学119人(17.4%);其他54人(7.9%)。

1.2.3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采用Excel 2003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 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见表1)。

2.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2)。

2.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其所学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3)。

2.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4)。

2.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其所选专业类别的关系

(见表5)。

3.讨论

3.1不同专业类别女大学生面对压力采取的态度

不同专业类别的女大学生当面临一定的压力时,所采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55.8%的女大学生表示情绪容易波动,但可以调节。20.9%女大学生影响会很大,但不会自暴自弃。19.5%抗压能力很好,认为越有压力越有动力。而只有3.8%会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荒废学业、事业。其中,医学、理学专业的学生较其它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好的心态,即使受到压力的影响也具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而农业专业的同学虽不能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但大多能调节好心态。艺术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负担重,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心态更容易受压力的影响而变化,后者更易自暴自弃。因此,艺术类及人文专业的女大学生更需要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调查好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压力,正视现实。

3.2女大学生的毕业选择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毕业后,34.3%的女大学生会选择有固定收入的工作,27.1%为了更好择业会继续深造或去考公务员等,而毕业后不想就业(继续深造)、害怕就业(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暂不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和其他原因的均在4~10%不等。其中,医学专业女大学生较偏向于继续深造或考公务员,有明确的目标,这可能跟医学专业学生能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关。而农学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选择较少,较偏向有固定收入的职业。

3.3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所学的专业类别不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倾向,72.7%的女大学生就业会倾向于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只要收入稳定,12.4%会听从家庭或他人的安排,14.9%倾向于其他方面,如锻炼自己的能力。研究中的就业倾向实际上是就业方式、就业根据,这些都是自身的原因,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有关,为主观因素。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改变有决定性的影响。

3.4女大学生的就业目的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42.8%的女大学生就业是为了保障生活,36.5%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其余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等。其中,社会科学的女大学生多倾向于生活保障;医学专业学生倾向于生活保障及社会需求;理学专业学生倾向于为国家或地方的发展;艺术专业学生倾向于人际交往需求;人文专业学生倾向于社会需求;农学及其他专业女大学生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

3.5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类别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61.4%的女大学生会选择稳定和自己有兴趣的工作,14.2%会跟自己的专业对口,14.6%没有特定的目标。其中,农学和艺术专业女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没有特定目标;医学专业学生寻求与自己专业对口、待遇好稳定的工作;社会科学及其他专业倾向于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出现以上的情况,原因可能跟女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目、课程量、理论水平要求、生理及心理水平要求、就业范围和就业前景等有关[3]。

4.结论

女大学生选择的专业类别对自身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合理的就业观,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其就业期望多数趋向工作稳定或是个人有兴趣爱好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意味着她们对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更高追求,不过也反应出她们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表现出一定的退缩、胆怯心态和盲目的从众心理。女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压力与心理调适的方法,避免工作情绪化,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姿态,并充分发扬自身共事能力强、语言能力好、办事细心的优势,更应该培养个人的进取、竞争、冒险精神和成才、成功、成就意识,主动积极地寻找机会锻炼自己,提高综合能力[2]。

参考文献:

[1]王兆珍.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176-177.

[2]韩新路.女大学生就业观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3):58-61.

[3]高妮妮.专业类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8

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分析

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之成因,有必要从专业设置背景及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入手:

(一)专业教育与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平衡

自1999年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全国各高校亦纷纷开设该专业。目前专业办学规模、发展速度超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和公共事业发展速度是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受社会欢迎甚至成为“抢手货”,而在我国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较为完善,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尚未充分发展。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社会结构由二元格局向三元格局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起到承接原来由***府承担的具体的执行性和事务性职能的作用,而且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职能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府和市场失灵,并且在沟通***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桥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步伐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就业。首先,***府角色“越位”、“错位”。***府包办了本应交给社会管理、以市场模式运作的公共事业管理,制约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客观上造成专业人才无“用武之地”。其次,我国正处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甚至不少单位实行“只出不进”***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以及较少的需求量,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再次,从我国民间组织的情况来看,由于目前***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关系定位尚未明确,我国的民间组织大都***色彩浓厚,缺乏自身应有的***性、自主性。在人员构成方面,在绝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府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府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在相当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2]上述三种情形,是阻碍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招院校是132所,2002年是180所院校,2003年是220所,2004年发展到300多所院校1,[3]它们广泛分布于农林、医学、科技、师范、财经、综合等各类院校。对于这一新专业的招生,***原本打算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因而出现各高校争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势头,并一发不可收拾。[4]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在教育“产品”的“销售”问题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过快过多地培养专业人才,无疑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未能出现预期的、繁荣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供给”大批专业人才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人才“需求”不足的现实形成矛盾,而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专业教育就业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就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专业显示度低、缺乏不可替代性,严重影响了专业社会认可度。在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 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公共事业涉及领域广泛,导致许多高校专业目标不明确,对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存在模糊认识。有些高校开设专业课程喜欢全面开花,尽可能涵盖所有专业领域课程;有些高校则比较注重专业平台课程,忽视方向性、特色课程的建设;而有些高校则反之。专业教育导向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前者训练出来的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仿佛任何地方都能就业,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才会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万金油”专业,因此,在现实就业中必然时常碰壁。专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影响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促使大量专业人员未能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无法顺利地进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就业。从就业市场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上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能够对行***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薄弱。

(三)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造成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专业实验室落后,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普遍没有参加过基层的专业实践锻炼,缺乏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且多采用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加上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严重抑制了师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的、由国外引入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尽管目前陷入了人才就业困境,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它的价值与存在的必要性,而应以发展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路径分析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困境,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平衡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此外还要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以及加强实践促进就业等。

(一)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其良好的就业环境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1.促进公民社会成熟,推动公共事业社会化强大的公民社会是非营利组织生存的土壤。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实现***府、社会与市场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5]因此,应当大力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社会化。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即所谓的“社会事业社会办”,也就是打破国家包办公共事业的单一体制,鼓励多方投资、融资,推动全社会兴办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事业多元化。在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业机构,往往倾向于建立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这不仅能够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进一步增强事业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自我补偿能力,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进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能够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扭转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能够让其学以致用,不断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发展。

2.预测专业人才需求,规范指导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办专业,在当前我国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办学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既不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又可能会带来人才的浪费。为此,***有必要展开专业人才需求预测,进而确定专业培养规模和布点,并对现有专业布点进行调整,同时为各高校招生提供决策参考,有必要针对各高校的专业建设开展切实有效的规范与指导,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

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定位,坚持在“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是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可度的关键。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办学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选择合理的专业就业方向定位。第二,加强专业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专业基本规范,围绕专业基本课程建设开展对专业平台课程的研究,在课程开设上达成共识。第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优化师资队伍。为了保证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性课程的开设,师资队伍中既需要有具备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又需要有在公共事业管理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的教师。第四,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在专业“本色”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即以公共事业管理为核心,实现专业平台课程与特色方向课程的有机配置和整合。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9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的40%左右.”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应为65万人.而目前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60%~70%,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很庞大.以德国为例,德国8000余万人口,有200万体育工作者,也就是说平均每40—50人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如果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发展到50%左右,约7.5亿人,即使按目前德国水平1/3的要求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至少应达到500万人以上,因此,从理论上说,培养一批健身指导员应当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社会对其他体育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也为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

针对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现象,通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对策,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的竞争力、增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提升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率,为体育院校在未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类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郭学庆对2004、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随机调查:2004年有签约同学205人,未签约同学225人;2005年有已签约同学112人,未签约同学146人;在就业去向上,石岩通过对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最早的天津体院调查结果为(见表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至今只有l0余年,在人才培养程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证就该专业学生“入口”和“出口”不够通畅.从总体看,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各大高校争相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似乎是供大于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冯晓丽研究认为:全国各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61个,专业绝对数量看,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及北,这4个区域社会体育专业占了全国70%;从专分布密度看,华中、东北、华东及华南社会体育专点的平均数都超过全国平均数,分别为5.33、5.00、7、4.33;从各省社会体育专业数量看,以广东10,江西、吉林、湖北各7个成为社会体育专业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出现了专业扎堆现象.专业扎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较低,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而且,分布极不均衡.

3.2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3.2.1课程层次类型

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层次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笔者通过对我国21所社会体育专业开设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资料查询.有的高校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层次,在选修课中又进一步分为涉及专业方向的选修内容和不涉及专业方向选修内容两类;还有的学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个层次.课程层次类型的多样性虽体现了各高校的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课程层次向多方面发展的主导思想,但却从某些方面反映了课程分类的无序性,有的学校的课程类型甚至与***规定的课程方案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类型进行严格的系统划分.

3.2.2学时、学分以及开课门数

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总学时平均数基本与指导性教学计划相符,但个体差异比较大,最高的达3328学时,最低的为2434学时,相差894学时.平均开课门数为70门,比指导性计划多40%,其中,最多的达107门,最少的达51『1,相差56门.开课门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程的数量上,并且所开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总学分与指导性计划相当.

3.2.3必修课程现状

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37:13.必修课平均学时为2029,平均学分为122;其中公共必修课平均学时为734,平均学分为40,平均开课门数为10门.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此专业必修课约1248学时,公共课约为672学时,可见已经超出了***规定的学时数.而且各院校的个体差异比较显著,有些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达22门.这种普遍存在的必修课偏多的问题,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方面的主要问题,与现代课程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的发展方向相悖.此外,在必修课学时、学分的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失调问题,

3.3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模式.

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得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以应用型人才模式为主,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各个体育院校多年不变,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相对不足,有的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套用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只注重了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这也是造成就业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对策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类型很关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主动的迎合社会的需求,体育院校、学生自身都要主动参与培养进程中来.

4.1体育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体育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主导性角色,培养什么类型的体育专业人才,主要依靠培养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共同塑造的,因此,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要不断地、主动地调整培养方案,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动态.

4.1.1成立市场调研机构,主动参与社会体育需求市场调查

高校是人才培养机构,也是人才类型的塑造者.据笔者对开设20个社会体育专业院校调查了解,都没有专职的社会体育市场需求的调查人员,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时,多年培养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课程设置不变,因此也就有了培养人才类型多年不变,造成同样类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扎堆”现象突出,市场需求与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形成一对矛盾,导致就业率逐年下降不足为奇.

4.1.2与时俱进,主动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层次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高校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层次,在选修课中又进一步分为涉及专业方向的选修内容和不涉及专业方向选修内容两类;还有的学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个层次.但是,从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和访谈了解到,大部分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没有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多年沿用同样的课程设计方案,和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种类背道而驰.因此,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院校也要遵循市场需求规律,主动调整课程设计方案.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对社会需求调查情况,在专项设置上,要有所重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数,对现阶段实用性较强的项目或者专业要增加投入.

4.1.3实行完全学分制,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现在高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是基本上属于学年学分制,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仍然以培养单位为主,学生在其他能力培养方面,缺乏自主性,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也不例外.

4.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对策

4.2.1主动走向市场,了解需求动态

市场需求调查,不仅仅是培养单位的事情,作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体育院校,从目前情况看,第一没有专门的调查机构设置,第二,假如有调查机构,全国之大,他们也不能面面俱到.相反,作为被培养的主体,他们有时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当地的社区、俱乐部,了解需求动态,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4.2.2主动参加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按照目前的培养方式,学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锻炼机会,从当前看,体育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基本上就体育而体育,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不多,因此,学生要认清形式,多参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力争做到,综合素质全面的提高,及时不能在社会体育方面就业,也为将来从事其他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是一门实践教学大于理论的学科,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建筑工程方向的工作种类。但是大部分土木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岗位,这使得学生就业困难。学校土木专业教学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土木工程人才需求简述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土木与建筑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家逐渐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这一举措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教学为本,面向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以社会职业需求为教学的基本导向,培养优秀的土木专业技术人才。而近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为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教学提供了便利。

以社会为导向的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需求就是,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规划等素质,并且自身乐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学生应该具备以技术知识为核心,以学校专业知识为支持的综合性技能。在土木工程生产实践中,需要土木专业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具备英语、计算机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断发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在教学上追求人才培养专业化的现象。职业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着眼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上,盲目认为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就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这使得学生教学不能基于社会需求基本导向。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与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中。

“宽基础,厚理论”是当今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和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指导,不能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无法寻求理论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非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运行甚少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被大量的理论知识包围,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职业院校出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普遍现象。因此,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下,学生是知识的上的强者,但是确是实践中的弱者。

三、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策略

1.调整专业教学结构

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建筑行业中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需要学校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对学校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

首先,这些企业主要是基层单位,其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对专业的划分不详细,很多部门都是多种专业相互交叉。例如,当今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比较弱,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土木工程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并不是单独的土建方面的工作,还涵盖了很多装饰、给水系统、电气以及空调设备安全施工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网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需要拓宽,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故障中找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并不断改正错误,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2]。

其次,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是实际的施工人员,而不是研究性开发人员,学校需要主要培养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还应该懂得建筑施工工艺。

最后,学校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上,基础课开展程度不需要与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一致,而是基于社会需求导向,有自己的教学准则,因材施教。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应该不断坚持将对学生成长有用的策略作为基本原则,所有的课程改革都需要为学生技能成长服务[3]。

2.调整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际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实习环节,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式生产实习模式。换言之,学生可以从工程的基础开挖、主体施工、装饰抹灰、门窗安装、屋面防水防火水暖电施工,做到从内业到外业等方面的实习工作,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施工全过程,并能从参与实习中找到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该教学方式在培养策略上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好评。这种岗前磨合的过程,为学生将来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应该尽可能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聘请一线工程师亲自带领学生学习,并指导实践,树立正确土木工程建筑思想[4]。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需要满足社会岗位的专业需求。此前,很多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养成相互脱节,使得学生就业困难。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善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教学中多引进优秀工程师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汪峰,张国栋,杨俊,刘鸿琳.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63-66.

[2]杨小岑.高职院校土木工程应用文写作教学问题与应对[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10篇

学习

惩恶扬善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惩恶扬善10篇,内容包括惩恶扬善歌曲,惩恶扬善系列故事。“大爷……”天德俯下身,轻轻地喊了一声。老人缓缓地睁开眼睛,看了天德一眼,很快又闭上了。天德见老人嘴唇干裂,脸色腊黄,而且不知什么地方还散发出了一股闻了使人发呕的恶

学习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总结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总结,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总结怎么写,食品安全培训总结。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学校管理食堂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文明、守纪、爱校、爱生、安全、卫生、有序、规范。尤其是:对食品安全卫生知

学习

人事工作思路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工作思路,内容包括人事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人事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1、继续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公务员队伍中来。推进竞争上岗工作,加强对竞争上岗工作的指导和服务,逐步形成优胜劣汰

学习

沐浴阳光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沐浴阳光10篇,内容包括沐浴阳光美文100字,沐浴阳光美文大全。忘不了小时的傻相,每当听到呜呜的声响,我总会跑出去看头顶的飞机,拼命地吼着:飞机飞机带带我,带到北京考大学,考一千,考一万,最后考个大鸭蛋&hel

学习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0篇,内容包括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深度解析,宿桐庐江寄广陵翻译。二、猿声抒发的是离别思念之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云:“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猿啼本与悲凄之情有关,如今听到猿声的却是

学习

团支部工作汇报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团支部工作汇报,内容包括团支部工作汇报记录,团支部工作汇报格式。回顾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我校团委以紧紧围绕学校为中心工作,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了团的自身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团员的***治思想素质,积极发挥团员

学习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歌曲我和我的祖国10篇,内容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歌曲100首完整版,歌曲我和我的祖国100首。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

学习

秋天小班教案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小班教案,内容包括秋天的树叶小班教案,秋天的花小班教案。2、使小朋友知道秋天树叶会从树上飘落。3、与小朋友一同探索、认识秋天可以吃到的水果。4、认识颜色:红、黄、绿。主题方案设计:本次主题活动分别围绕秋天天气凉,

学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桂枝香金陵怀古10篇,内容包括桂枝香·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摒弃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

学习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0篇,内容包括个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间。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的批评言论在网络、报刊等随处可见。普通老百姓批评一些国有企业的原因可以理解,如成品油价、电话费、各种费

学习

最重要的小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最重要的小事10篇,内容包括最重要的十件小事,最有效的10件小事。一如Isaac自己形容,初吻也好,婚礼也好,那些都是很美妙的时刻,但对于TheFray这样一直能抓住生活重最细微片段的乐队来说,“有些事看起来很严重,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事

学习

庆祝国庆节手抄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庆祝国庆节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国庆节的手抄报,十月一日国庆节手抄报。三、国庆节到了,看在朋友面上,就让我小小霸道一下,你必须让我的祝福在你的手机里挤一下,好把快乐放下,把好运留下,把成功丢下,把幸福装下,国庆快乐!四、**

学习

新鲜事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新鲜事10篇,内容包括今日新鲜事,新鲜事情分享100例。下课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办公室门边,朝里一瞧,嘿!真是天助我也,老师们都出去买早餐了!我猫着腰,还不时回头瞧瞧,千万别被老师逮个正着呀!我轻轻地从老师抽屉里抽出“记账本”,再轻

学习

故乡情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故乡情10篇,内容包括故乡情散文100篇,故乡情的文章120字。变化一定是慢慢发生的,只是在忙碌中抬起头,注意到家乡的变化时,会变得很惊讶!今年春天外出学习归途中绕行在忐忑中走进故乡,途中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

学习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国贸专业就业方向10篇,内容包括国贸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国贸就业方向和前景。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

学习

再就业贷款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再就业贷款10篇,内容包括再就业贷款新政策,再就业担保贷款。3、担保落实:担保公司出具函件。4、贷款发放:签订合同,发放贷款。5、***府贴息:确保贷款正常换完,向当地就业局申请贴息。(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生就业推荐表10篇,内容包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京考用的毕业生就业推荐表。xx性别男贴照片处出生年月xx年5月民族汉族***治面貌团员健康情况良好学历大学专科生源地区XX市XX区入学时间20xx年9月修业年限专科三年

学习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生物工程张雪峰就业前景薪资,生物工程博士的就业前景。Abstract:Afteranalyzingthepresentstateoflogisticsmanagementeducationandemploymentcircumstance,thepaperpoint

学习

营养师就业前景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营养师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营养师就业前景工资待遇,学习营养师前景如何。中国古代就有古典营养学思想,古人创立了《伤寒论》或者《黄帝内经》等著作,形成了阴阳理论、五行关系、四气五味等理论,中医理论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营

学习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张雪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就业前景。3.掌握编制镇详细规划、乡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参与镇详细规划和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够从事常见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4.掌握编

学习

艺术社会学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社会学论文,内容包括艺术社会学论文,艺术与社会的论文。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

学习

社会学基础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基础论文,内容包括社会学专题论文合集,社会学基础论文。2.与现代大学生心理期盼一致。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人的特点是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眼光,过去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