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专业就业方向10篇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1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6、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前景: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网络式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 外贸流程

实验教学是本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它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更要掌握包括谈判、磋商、进出口预算、跟单在内的外贸从业能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许多基础课、专业课都设有实验教学环节。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概述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运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的方法,配合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验证并巩固课堂讲授的定理、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学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结构;第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外贸从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

目前全国高校中的国贸专业点约有700多个,主要包括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方向。尽管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南京世格公司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的实验教学。这些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课程内容的单一、课程体系的不完整、不规范严重制约着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必须尽快整合现有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国际贸易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基于这两个目的,首先应当以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选择合理的实验课程,形成相互衔接的,富有逻辑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其次,按照外贸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和本科学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取向,选择实用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国际贸易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外贸流程、岗位要求两条主线为依据。下面将具体阐述这“两条主线”。

1.横向主线――外贸流程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熟练、完整掌握一笔外贸业务的流程并能***、正确地完成外贸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然而,外贸业务的整个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在实际教学中,外贸业务流程会涉及许多门不同的课程,如何让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课程更好的把繁杂的贸易流程掌握起来,关键在于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外贸业务环节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选择相应的实验课程,循序渐进的开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外贸流程形成理性的认识,建立起良好的逻辑关系,从而确保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有条不紊的处理繁杂的交易,减少诸如“漏保”、“交单延误”等工作失误的发生。

一般而言,一笔国际贸易的开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市场调研、贸易磋商、签订合同以及履行合同。因此相应的课程安排在时间顺序上应该遵循此外贸流程,方便学生掌握。

2.纵向主线――综合素质形成过程

2.1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同样有着“突出特色”的需要。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普通高校的生源受到了来自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竞争,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投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总之,职业院校的突出特色就是“应用性与实践性”。如今,为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普通高校的教育也纷纷向“应用性与实践性”方向转型,为了不与高等职业院校形成盲目竞争、人才培养重复的局面,普通高校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别于职业院校,各高校应针对自身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加偏重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既能适应基层工作岗位对于基本技能的需要,又能迅速从基层岗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骨干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2.2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验课程纵向分类主线

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开设就能实现的,因此从纵向来看,国际贸易实验课程体系还应遵循综合素质形成的过程,按照认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提升三个阶段,针对课程的特点与性质,按照课程实验内容与实验目的的不同将不同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实验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实验形式,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实现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从纵向来看,依然要分为:认知实验、从业技能培养实验、综合素质提升实验三个阶段,按照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网络式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合外贸业务流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应该在时间上遵循外贸业务流程的“横向主线”,在学习的深入程度上应该遵循综合素质形成过程的“纵向主线”,共同形成“网络式”实验课程体系。

1.“横向主线”的实验课程选择

1.1市场调研阶段。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不同,目标市场与交易商往往分处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因此目标市场的选择必须谨慎。一笔交易的良好开端应该建立在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从而减少后续交易环节的风险,为交易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以及行情预测的基本理论常识。

1.2贸易磋商阶段。

这一阶段是交易双方就主要的贸易条件讨价还价的过程,如何与对手谈判、沟通直接影响交易的达成。所以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基本的商务谈判的技巧与艺术,在谈判过程中既要维护本企业的利益,又能赢得谈判对手的尊敬,为持久的业务关系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英文与外商进行面对面或者函电交流。

1.3签订合同阶段。

在国际贸易中,当交易一方提出发盘,交易的另一方作出接受之后,买卖双方之间即达成买卖合同关系。但是为了明确双方的交易,买卖双方一般还要在交易磋商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合同或确认书将双方的责任、权利及各项交易条件明文规定下来,经买卖双方签字后,就成为约束双方的法律文件。在实践中,不管是出口商还是进口商,缮制外贸合同都几乎是最经常的工作,外贸合同如果出现纰漏,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学生熟知外贸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外贸合同的常用条款,能够熟练的用英文缮制外贸合同。

1.4履约阶段。

合同签订后,正式进入履约阶段,以出口为例,一般而言,这一阶段又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联系工厂备货、托运、报关、报检、制单结汇、核销、退税,实践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相应的外贸单据的流转,履约阶段是外贸业务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外贸流程中存在的各种单据,具有准确、及时制单并跟单的能力。

鉴于以上各外贸环节对学生知识储备以及能力的要求,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着提高学生实务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课程:

2.纵向分类的实验课程与实验目的

2.1认知实验

此类实验课程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职业背景、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以及各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行业的从业热情。基于此目标,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

2.2从业技能培养实验

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基层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包括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审单制单、报关与报检、结算等相关技能。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外贸函电、外贸跟单、外贸口语、报关与报检实务等。

2.3综合素质提升实验

如果说前面两类实验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铺垫,综合素质提升实验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来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文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

国际贸易市场的拓展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英文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英语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外贸磋商谈判的效果以及营销策划的正常开展,这同时也是本科院校培养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第二,外贸业务综合掌控能力。

一笔外贸业务从磋商到结算一般要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间隔内,业务进度的跟进、与客户的沟通、市场行情的变化、货币汇率的变化都需要外贸从业人员对外贸业务的整体进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针对随时发生的突发状况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与处理。

第三,WTO框架下贸易纠纷的应对能力。

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商务部等***府部门还是外贸企业都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在应对这些频繁发生的国际官司过程中,既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又熟知国际诉讼程序的国际贸易高级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我国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掣肘。因此,作为外贸从业人员,针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快速有效的应对贸易摩擦与纠纷,帮助企业摆脱贸易摩擦的困扰,维护企业利益是外贸高级人才必备的能力。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能力的需要,该阶段的课程应该包括:外贸流程综合实验、商务英语谈判实训、商务英语写作、世贸组织案例分析与解读。

根据上述横向、纵向两条主线,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付洪良.王永龙.姜书竹.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块的重构.对外经贸实务.2009.07:93―95

[2]***.惠丰廷.朱***.厉珍珍.地方性高校学生能力导向的国贸实验体系建设.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06:143-146

[3]刘娟.关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思考.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75-76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在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并不具备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一直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紧迫性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处理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的比例关系,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块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层改革,实现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

1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现状

1.1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涉外经济,开设于2002年,升本后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和专科共存,2013年开始停止招专科生,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从专科到本科,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教师的流动等等诸多的原因,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许多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

1.2 课程的设置上贪多求全,难有特色

课程的设置量贪多从众,难有特色,这几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垄断优势地位,我校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不愿意自己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之间径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向本专科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靠拢的倾向。我校国贸专业开设至今,周课时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学分要求太高,教学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满堂灌”,结果学生疲于奔命,缺乏创造力。

1.3 课程设置上左摇右摆,顾此失彼

专业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容易使课程体系设置不稳定。专业或课程负责人更换,则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重理论轻实践,有时轻理论重实践,处理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指导思想上,大量非专业核心课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也进入了专业选修课的行列,处理不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计划把国贸专业分成“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两个方向,拟构思国贸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2.1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和欧美,培养具有良好***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毕业生在涉外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组配、旅游服务客源组织、旅游服务贸易方案设计与运作设计、旅游后服务方案设计、旅游后服务提供等业务,或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机构中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发业务,在高校从事旅游服务贸易教学工作业务,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综合素质――思想***治素养,课程设置:

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济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训、户外运动,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B.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文类选修课、音乐欣赏、摄影、中国金融史、近代史纲、社会实践、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心理学,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C.从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英语词汇、大学英语、第二外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以上课程评价要合格通过CET四级、六级;数据库、统计应用软件、金融计算应用软件,以上课程评价要计算机一级合格。

D.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酒店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报关、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谈判、国际结算、财经写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英语口语、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实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E.岗位适应与拓展能力,课程设置:

实验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2.2.2 培养规格

本专业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务贸易、旅游服务基础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和解决实际服务贸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5)熟悉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了解国家经济、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法规和***策,及对外开放的方针***策、贸易理论前沿和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动态,及服务贸易基本规则;

(7)具有良好***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起伏不定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我院多年来对国贸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结合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必须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及个人未来发展需要

国贸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毕业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基于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利益和价值观念驱动,“跳槽”现象相当普遍,从而使就业者职业岗位体系变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因此,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知识技能的需求,使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后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而且要关注将来就业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让学生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及向更高层次学历发展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就业能力,而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贸专业人才。

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目标定位为培养外贸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设置上进行了教学机制的改革:(1)教学组织柔性化:每学期固定教学课时为16周,另外2周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柔性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企业与社会实践的需要等,在学期的任意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社会实践,或在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学习,或进行模拟职业训练、举行读书报告会等。(2)教学过程企业化:专业与浙江传化物流有限公司、展览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等方面全面参与,真正实现企业是课堂的延伸。同时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开设“企业订单课程”,进行人才定制化培养。同时,教师的人才队伍的培养也要紧跟现行形势,只有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2.必须结合岗位特点和用人单位需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贸人才市场的需要。经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企业的外贸岗位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考察发现,大部分的外贸类企业都希望学校能在进行国贸人才培养时能够与企业岗位的实际应用对接,为企业培养出不但外语水平高、了解国贸行业的法规和***策,而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应该与外贸岗位群特点相结合,从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关知识能力培养方案,而且要加强与岗位相关的复合知识、实际操作、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适应外贸岗位和用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现代服务业学院的师资组成也极具特色:师资由三部分构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校企共同组成的教师团队可以给学生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直接从企业教师那里得到企业和行业最新的资料和体验。

3.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强调基础理论、复合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其中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外贸行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使得跨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这些变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外语运用能力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国贸行业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岗位结构也出现了既综合又细分的趋势。体现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上就要求培养目标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的特点。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国贸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说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作为一所地方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多课堂并举、多学科交叉、多样化和个性化协同发展,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这样的体系应与实际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为目标,科学制定和安排课程。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采取的是教学课堂多样化的方式:通过三类课堂的联动,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类课堂的每一门课程或每一项活动中,达到现代服务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见***1-1)。

***1-1 现代服务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被主动引入课堂中。如小组教学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并亲自扮演外贸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的外贸业务,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就业技巧。此外还可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市场调研法、实践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创造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经贸类专业;职业活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作者简介:李添甜(1991-),女,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李***(1990-),安徽六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中***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28-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经商贸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与这一趋势相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经贸类专业的比重将日趋增大,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专业,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大批经贸类人才。但是目前经贸类专业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仅停留在各个省市和院校层面,且各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各个省市和院校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往往良莠不齐,形式各样、体例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来开发一套具有基础性、规范且统一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发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各专业所面临的岗位和岗位群是不同的,其外在的职业活动特点和内在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必须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以便使开发出来的专业教学标准能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实践。要研究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的特殊性,首先就要从分析经贸类专业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出发。

一、经贸类专业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

(一)职业活动范围广

笔者通过查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后发现,经贸专业大类下设的具体专门化小专业种类繁多且涉及到的领域较宽泛。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财经商贸专业大类下就开设了21个专门化小专业,除了有涉及金融、经济领域的金融事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外,也有涉及到商品经营、专卖品经营与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管理经营类专业,也有商务英语、德语、日语等商务外语专业,更有涉及到服务管理类的物流服务与管理、房地产营销与管理、客户服务等专业。这就说明经贸类人才的职业活动除了涉及常见的财务与金融事务的处理外,更是延伸至服务、管理、经营等方方面面。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更是在财经商贸专业大类下设了财***税务类、金融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电子商务类等,每个专业类别下分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大类下设不同的专业类别再到不同的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的职业生涯路径是不同的,这就使经贸类专业的职业活动范围涉及很广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生产、经营、财务等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与融合之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同时每个具体专门化小专业的专业方向不同从而导致其职业活动也是有所侧重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经贸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中,要依据经贸类专业不同的专业方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二)职业活动的经济性

经贸类专业的发展是随着经贸类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经贸类产业的发展又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笔者在这里所指的职业活动的经济性并不是指职业活动里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是经济性的活动,例如金融事务专业中的客户关系的维护这一工作任务就无明显的经济性,只是要求能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管理、能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笔者在这里提到的职业活动的经济性指的是经贸类专业中涉及到的大部分职业活动都是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还是以金融事务专业中的客户关系的维护为例,这一项工作任务虽然本身并不是一项经济性活动,但是其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即客户关系的建立、维护还是围绕着金融事务展开的而不是其他的服务性事务,这也体现了其本身的专业特征,正如笔者前面所提到的经贸类专业本身就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其职业活动自然也会渗透经济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经贸类专业职业活动的经济性除了其职业活动本身渗透经济性的因素外,更是指部分职业活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如笔者前文所提到的经贸类专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衍生新的业务。以银行业务为例,除了一般贷款、简单外汇买卖、贸易融资等传统的主要靠分行网络、业务量来支持的业务外,还衍生了复杂业务如衍生产品、结构性融资、租赁、引进战略投资者、收购兼并上市等并不是非常依赖分行网络的高技术含量、高利润业务。所以如何体现经贸类职业活动渗透的经济性特征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中不容忽视。

(三)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1.对市场的敏感把握。在经贸类专业下设了许多经营管理类的专业,例如商品经营、专卖品经营、连锁经营与管理等。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人员除了要掌握现代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连锁企业运营管理操作技术,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外,还要求能对经济形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有敏感的洞察力,能判断经济形势和消费市场的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环境、制定商业发展战略。商业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经营市场的分析、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经营手段分析,经过分析后采取相应有效的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主管或经理观察和思考市场的走向,调研收集信息。

经贸行业变化迅速,行业的发展要求人才必须适应高速变革的发展现实。经贸类专业面临的是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经贸类专业的从业人员面对国际国内市场***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的变动,要有一种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和处理各种专业事务的职业能力。在开发经贸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要体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人才的动态要求,对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要实时进行修改、充实和更新。

2.综合素质要求高。工业类、机械类专业的职业活动主要是依据工业设备面向产品、机器加工,其生产或加工工艺比较固定,工作任务通常是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完成的。然而大多数经贸类专业,例如银行、保险、证券、营销、国际贸易等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既需要面对严格的业务流程,还需要面对相对于一成不变的业务流程更为复杂多变的工作对象――客户。以银行业务为例,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运用娴熟的语音技巧、语言交流技巧专业且通俗易懂地向客户介绍银行主要产品及功能属性。但是顾客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完成银行柜面业务类工作任务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经贸类专业会涉及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优化业务方案或流程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等要求,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此外,由于部分专业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其职业活动涉及到国际票据、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国际化视野,能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融入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在了解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具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与交流能力。

二、目前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经贸类专业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与其他专业大不相同,这就要求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和体现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未充分考虑到经贸类专业职业活动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对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国内已经开发的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模糊

长期以来,面对经贸类专业商业性、经济性的特性,在人们惯有的思维中,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大的认识偏差。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贸类的人才素质许多都是天生的,很多素质和本领很难通过培养来获得,认为经贸类专业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都来自于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积累,这导致经贸类专业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定位中过多地强调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而学科化的课程占据较大比重,对专业技能和服务性软技能的要求却不够突出。如果不能准确地定位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其后续的课程设计乃至教学行动都是没有方向的,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中,课程定位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详实的专业调研基础之上。由开发小组组织相关调研工作,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依据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并结合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结果来确定课程目标,努力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统一。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最为复杂的环节就是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中,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的依据知识分类的方式,转向以任务或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1]。专业教学标准描述的是专业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其能力要求必须按照工作岗位划分专业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界定职业能力和设置课程。

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中,课程设置是依据工作领域、围绕工作任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路径来确定的。但是在目前某些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却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在经贸类专业下设的具体专门化小专业中,多数涉及到金融、经济、商品经营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这些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生产经营性业务要求都比较高;其次,经贸类专业职业活动经济性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对产品经营市场的变化要敏感把握。这就要求经贸类专业课程在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每个专业中都包含哪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考虑到所设置的课程能否满足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但是笔者在查阅相关省份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时发现,某校在开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时,在专业主干课程中仍设置了消费心理学和广告实务这两门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并未完全打破传统的以知识分类来设置课程的传统,其课程设置的学科性色彩还是很厚重,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将知识与技能和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学习。

此外,因为经贸类专业下设的许多专门化小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难免会出现相似或者重复的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已经很普遍,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

(三)课程内容陈旧、两极化倾向

在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内容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内容的可教性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的结果,进行工作任务的转化和职业能力的筛选,最终确定对应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

首先,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发展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且职业活动也渗透了经济性特征,这就要求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实时更新以反应最新的经济动态和市场变化。但是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发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时,其课程内容仍然沿用以前的知识,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反应最新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造成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其次,课程内容的确定容易出现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由于经贸类行业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法律和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解读经济金融领域的主要指数指标[2]。因而有的学校这些学科化的课程课时比重较大,强调技能训练的实践性教学不够突出,课程内容出现学科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过于注重技能教学,从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与所训练的技能不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未能一体化,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员工知识基础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三、经贸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建议

要开发合理的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就必须从经贸类专业自身及其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出发,注意其中各个环节,从专业调研、职业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分析直到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都要体现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笔者从经贸类专业人员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出发,并针对既有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定位准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

目标定位是确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是职业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3]。针对目前经贸类专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对市场变化要有敏感把握的现状,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在开发中必然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且要兼顾人才市场需求。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现如今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过程中存在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发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的过程中课程定位必须要准确,要体现经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对市场的走向有敏感的把握,同时也要具备操作性和服务性的综合素养。因此,经贸类专业的课程目标应该考虑到经贸行业的发展需求,既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实践去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锐感又要在训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服务性的软技能。所以其课程不仅要定位于学生对经济学、法律和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定位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等培养学生软技能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二)依据工作任务合理设置课程

专业教学标准描述的是专业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其能力要求必须按照工作岗位来确定,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界定职业能力和设置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设置课程主要是指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分析职业活动所包含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再根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来开设相关课程[4]。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某些经贸类专业教学标准中出现课程设置学科化的倾向,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较大,课程设置的学科性色彩很浓。经贸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宽泛、浅显,侧重于原理的介绍,特别是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否则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性软技能的学习。经贸类专业下设的专门化小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能力有着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首先可以培养学生通用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开设会计基础、营销基础、经济法律基础、物流基础、电子商务基础和小键盘录入与WORD、EXCEL处理技术、点钞、珠算与计算器使用等课程来培养[5]。同时再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加强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既培养了学生通用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

经贸类产业及专业受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其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决定了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经济性特征。经济、***策、法规发生变化或者技术更新都要求经贸类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使其满足岗位任务要求和市场需求,否则学生学到的内容都是过时的,没有实践价值的。例如,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的管理软件MRPO已经被更为先进的ERP管理系统所代替。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策法规的变更、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沟通交流能力、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避免学生所学非所用,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要求的对接。经贸类专业的职业活动渗透着服务性的要求,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时刻反映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即课程内容要渗透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与交流能力等服务性综合素质的需求。

总之,经贸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是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经贸类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高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经贸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特殊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但最终还是要在实践层面落实该类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91.

[2]郭福春.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8.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6.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4-0007-03[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4-GH-424)的研究成果;本文受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资助。

[作者简介]蔡森(197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原工学院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讲师,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产业发展与***策研究。

在当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国内外贸企业招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难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一直存在,具体表现为,市场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当下诸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能力。造成这一窘境的根本原因是在我国外贸企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合市场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重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国内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特点

现阶段,我国市场上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的特点。

首先,对***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要求。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不断完善和健全外贸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体制,促使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治素质,自觉遵守***和国家的方针***策,具备法制观念,熟知外贸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商业道德、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其次,重视一般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市场上超过90%的外贸企业重视国际贸易人才的一般能力,即通常情况下,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的经营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同时,还有超过80%的外贸企业对应聘人员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水平有着明确的要求,超过60%的外贸企业要求应聘人员具备进出口成本核算、函电处理与撰写、单据制作与结算等专业技能。

再次,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证稳定的关键所在,已引起国内外贸企业的重视。可以说,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勇于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司打***际市场、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最后,强调与时俱进和随机应变能力。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多样化,传统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便积极有效地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国内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一)国内现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概况

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其专注实践探索,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稀缺性人才。当前国内高校一般将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过融合课堂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能够熟练掌握一般能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此可知,当下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特点为:首先,重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工作能力;再次,注重沟通协调与执行开拓能力的塑造,以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最后,开展校企结合的互助模式,为学生在校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可以说,现阶段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说,很多培养方式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现阶段,国内一些地方性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模式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不能发扬自身的办学优势,规避办学过程中的不足,这就导致各地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第二,重理论轻实践。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众多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极度不平衡,不能适应岗位工作。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化。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在对外贸易企业工作过的很少,对该行业的一线情况了解不多,导致实践教学缺乏依据,只能依托书本模式化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欧美国家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国际前沿知识及各国国家***治、法律、环境相比,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国际贸易***策和环境的了解。而且部分高校压缩国际贸易实践课程教学时间,这样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国际贸易实务应用能力,进一步造成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第五,忽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项目教学不足。一方面,部分市场上的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目光,只关注短期经济收益,不重视接收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生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因***策不健全、效果不完善、教师科研任务重等因素,不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市场行情、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检验。

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及健全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实践和调整,创造性地改进高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因此,当前国内高校必须切实转变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健全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建立有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使国内地方性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贯彻落实学校教学服务型办学定位,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宁波某学校为例,其根据地域特点,确立了“以人为本,德能并重”的办学理念和注重“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向,重点强调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充分满足宁波地区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岗位的需求。

(二)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要。针对当前国内高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站在学生需求、专业需求、社会需求的角度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优化,比如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类,各类安排适当的学分和学时,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均衡。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与将来从事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打下基础。

(三)注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随着市场上对外贸易企业对人才要求从具有后劲的“储备型人才”转向综合素质高的“适用型人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从单纯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转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应该认识到贯彻落实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高校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坚持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综合素质、外向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前者包括专业课程及模拟操作、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后者主要有***训、暑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学科竞赛、职业考证等。同时学校应大力支持实践课程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对高校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市场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各种能力。但是,当今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相关行业及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一支由具备一定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教师与专业理论基础深厚的理论型教师构成的综合型师资队伍,且保证应用型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以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解决当前外贸企业招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难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需要高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完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等措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周建华,刘建江.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23-24.

[2]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2013(2):116-118.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

作者简介:戴斯玮(1984-),女,江西抚州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51-03

2013年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相继开展,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人加入到“考研”和“考公”的队伍当中试***避免直面就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任何困难都是绝佳机遇,果断就业才是“通往春天的地铁”,如何选择都是他们的一种出路。

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全年的GDP增长也未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2011年和2012年较上一年的GDP增长速度分别是9.2%和7.8%,经济发展存在明显放缓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国内经济放缓,就业压力大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 201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610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往届高校毕业生约有200多万人,2011年的就业人次已经超800万人次接近900万。虽然2011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0.6%,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专家认为,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而201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680万人,加之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2011年需要再就业的人员,2012年的就业压力将空前之大。

(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大不同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所谓热门专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反,往年一些并不被看好的理工类专业,如机械、机电、生物化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所受影响不大。一些其他的传统行业,比如医药、教育、电力、电气、水利等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几年前外贸专业“热”得很,不仅社会需求十分旺盛,而且外贸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后工作条件优越、工资福利待遇优厚,使得众多的高材生为之心动。于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了考生们争相追逐的目标,最热的一年竟将全国各省的16名高考状元网罗门下,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外贸专业毕业生却今非昔比,甚至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的残酷现实。

(三)不同地区和学校就业不平衡

从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就学校来说,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8%,非211工程为59%,高职和专科院校是43%。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分析

近10年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历年一次毕业签约率均稳定在95%以上。但最近的几次金融危机及一些困素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往年炙手可热的专业,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下降至少一成。随着周边国家的币种贬值,人民币升值,外贸行业收到巨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的外贸企业转做内销,因此需要的人才结构不再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营销专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擅长经济和外语两个方向,因此,国贸毕业生就业方向广阔,除外贸企业外,其毕业生还广泛被外资企业、金融行业、事业单位所认可,整体的就业情况比较理想。据统计,近几年来,毕业生升学和出国人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国内知名企业工作的人数是其高层次就业的主要体现。该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不爱去那些小型的外贸单位,中国的毕业生都在追求稳定的发展,所以,国贸专业前往***府、高校、金融、外资、省级以上单位的毕业生占到40%以上,就业层次稳中有升,但也存在放弃被专业而转向其他行业的现象。

三、影响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求的减少决定了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自给自足,外贸行业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由于外贸易业的大发展,外贸人才的紧缺问题凸显,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许多高等院校都看好这门专业,都向***申请开办国际贸易这一专业。这样一来,随着外贸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充斥着就业市场,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变成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这就增加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我国对外贸易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等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大滑坡,使我国的对外出口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近1/3,2008年以来,我国对外出口额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更是连续出现负增长的势头,2009年外贸出口形势亦不如人意。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经济的下滑给外贸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由于外贸经济的不景气,外贸企业人员也要减员增效,毕业生进外贸行业就业难度自然会更大。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的外贸就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外贸人才培养的盲目膨胀,是导致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正如前文章提到的,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是随行就市的。哪个专业热,高校就都纷纷开设。前些年外贸行业发展势头猛,国贸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纷纷设立外贸类专业。于是近几年的国际贸易毕业生迅速增加,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加之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并不适应企业的需求,赶上目前外贸经济面临的困境,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难问题产生已成必然。

四、应对国贸专业就业难的相关措施

国际贸易专业是个具有很强时代感的学科,并且中国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国际贸易结构走向了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竞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面对这一浪潮的袭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改善国贸专业的就业现状。

(一)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就业理念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宏观、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等这些知识都是从事外贸工作所必备的经济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想要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就必须练就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当然,这些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工作能力,所以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操作培训,从而快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适应各种软件的运用,尽可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二)改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好就业能力基础

平时教师应该注意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增加含金量,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课堂上尽量多的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更多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由专业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贸型生产企业观摩、见习、了解外贸形势,也可外聘有外经贸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为学生们开展讲座,和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熟悉主要进出口产品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了解从业人员素质、技能、能力要求,从源头切实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培养多方面能力

学生的本职是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想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就业可能,只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掌握多方面知识和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诸如文体特长、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以应对用人单位的严格要求。

(四)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灵魂导师,学生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但是辅导员只能起引导和辅导作用, 不代表辅导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很多学生离开家以后,来到大学生活学习都特别依赖辅导员,以至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为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源头抓起, 高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帮助学生扩大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 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科学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在就业的大***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我们要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去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各个击破,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纯.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趋势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1).

[2] 李芳.论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韶关学院学报, 2011,(02).

[3] 李冬.关于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J].资治文摘, 2009,(02).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本科教育

为什么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大都屈就他业?甚至毕业之后一片茫然?让我们看看当今这类大学的教育模式便一目了然。几乎所有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课堂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于时过境迁的老三篇,“出口,海运加信用证”。出口章节充满了初放外贸时期的题材———大豆、玩具加小五金;海运也不过是散杂货的运费计算;至于信用证业务,不是坚持保兑,就是杯弓蛇影的拒付风险。这令人想起李白的诗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简直就像垂暮老人的训导一般。再就是专注于应试型的竞赛,而与主流产业之前沿外贸毫无联系。这就向我们很好地解释了该专业毕业生出路艰难的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势在必然的专业教育体系急需改革。

1国际经贸专业师资队伍的窘迫

一位对外经贸学院的书记说得好,“老师没做过生意,怎么去教学生做生意呢?”这一语可谓撕破了某些经贸类大学的最后一层面纱。国际经贸专业的培养初衷,是要让学生学会做国际生意,而非“***际玩笑”。那么,没有做过国际贸易的师资队伍,肯定只能是照本宣科,最多也就是传导一些道听途说,加上应试教育的案例题材。多数学院的这类师资都没有实践记录。或者属于学院毕业就到学院的师资,或者是为了追逐高学历的学院,招请的经贸类博士。可以想见,就其教学效果肯定都不理想,再加上他们不一定有过对外贸易经验,这类师资无法带徒。对于某些学院聘请的“外贸退役人员”,倒是有实践记录,然而大都也在传授“过去时”,因为他们只记得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个范例,也就是“大呼隆外贸战”之体验。一开口便是,“外贸公司”,再就是“出口创汇”。已经完全隔离与当代外贸形势。一是因为大经贸时代的单一化初放经营模式,导致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经贸实施环节的操作经验也不完备;二是这些人员大部分没有再学习和更新知识与技能,甚至学历也没达标。只能是说说“城南旧事”,有的甚至还在忽悠学生。因为他们缺乏当今主流产业外贸运作知识与技能。

2国际经贸专业主干教材的滞后性

当代国际经贸专业的主干教材应该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招投标》、《国际商务谈判》以及《国际商务英语》(含书面语和口语)等。作为国际经贸类的主干教材,至少前四本书必为双语版,而且其内容也应与当代外经贸形势吻合。而市面上的现行版本,就不尽人意了。2.1《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缺陷。这类教材,最大的缺陷在于,选取的题材都与当今外贸主流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的外贸主流是“中高端出,高低端进”。查看一下中国商务部或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量值中,机电产品特别是在出口方面,总是占据半壁江山有余。这是因为中国的出口力举三大巨头,科技出口、工程出口与装备出口。而这类举例在教材中几乎罕见。多为大豆和小麦,或者是鞋帽、布匹和工艺(以扇子为代表)。这既暴露出作者的理念落后和知识技能之贫乏,也揭示出出版机构的失误。其次是坚持滞后的惯例说教。首先是信用证出口业务,无论买家是谁,都一律要求别人开立“ConfirmedL/C-保兑信用证”。殊不知发达国家的信用证从来就“不保兑-Unconfirmed/WithoutConfirmation”。接着是对付拒付事情的发生,好像一个不符点就会遭致拒付。不知道商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玩弄文字游戏?其实,大多数单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符点,但绝大多数信用证都被兑付了;再则,开信用证必须存有保证金(总额之30%左右)于开证行,就是拒付撤证,也得等到该证有效期后的2个月,才能撤回保证金。这对申请人和开证行又有何益呢?银行还损失一桩业绩,它巴不得要做成此笔业务。哪来那么多的拒付?这种训诫至少从70年代开始。对于发达国家的信用证大可不必保兑,而只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信用证才需要保兑。与发展中国家做生意,可以要求其在当地的中资或发达国家的银行分支机构开证,便万无一失。另外是国际运输方面,也只有散杂货班轮海运之主题。新型的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和义新欧铁路运输的操作,没有写进课本。附带的是如前所述的,我国当今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由于突出中央经济方针导向之科技、工程和装备出口,机电产品肯定是主流;进口方面主要是能源产品,像矿砂、木材和原油等,同样也有机电产品的进口。而教材中少有介绍这种贸易如何进行,更有甚者,是对进口业务或保税贸易(加工贸易)的忽略,给学生留下几大空白。2.2《国际招投标》的缺失与《国际商务谈判》的脱轨。国际招投标这类课本主要介绍一些概念,招标书和投标书的区别,还有标书的结构等。但是,没法指导学生看懂一本招标书(tenderdocuments),更不能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投标书(biddingdocuments)以及如何投标。这一严重的缺失,致使学生毕业后,根本不能应对国际投标业务。不但说明教材的失败,也说明教学的多余。国际招投标课程的关键点应该在于投标。国际投标,当然先要阅读英文版的招标书,然后再针对招标要求,列出清单,收集资料,走访生产第一线,计算成本和利润,最后,撰写投标书。投标书实际上就是三部分:①投标者的资质介绍;②价目清单(标的);③生产、财务与物流保障措施。但是,这些都必须用英文书就。学完此课,应该能够完成投标书的制作。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当地招标委员会的运作特征,也就是渠道的掌握。至于什么开保函之类的简单技能都容易执行。所以,教科书要有英文样板招投标书,让学生模仿去做,举一反三。达到这一目标,才算是到位。《国际商务谈判》这类教材应该是英文版的,至少也应该是双语版的,并设置成对话性。而国内教材绝大多数为中文版,这样就谈不上什么国际化了,也就不会具有实用性。再则,谈判的习题也应该涉及当前外贸主流态势,体现“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特征。要对照工程***纸谈判,可以先设计零件加工贸易的谈判,再深入到成套设备的洽商,否则,只不过落俗于低劣游戏的说明书。商务谈判教材的考核设计应该是由老师担任外商角色,与学生用英语谈判,从流畅度、主题性、亲和力以及语言技能的发挥等方面判分。而这一点,对于大多数学院来说,都是天方夜谭,更没有这样的教材问世。2.3《国际商务英语》之软肋。这类教材,最大的弊端在于商务性不突出和不到位。由于作者大部分来自英语教学领域,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同时还有落俗的弱点。首先是题材方面,有的与国际贸易关系不大。比如,浓墨重彩于国际股票交易,国际金融,成功人士的介绍,旅游或者餐饮行业的典范等。当然,有的教材还是以国际贸易为中心的。但是,只能是教条地翻译陈旧的国贸实务的内容,信用证的解读没能介绍,或者没能透彻介绍。单证的初识往往也缺失,除了什么询盘-inquiry,报盘-offer,还盘-counter-offer就是接受-acceptance,再还有古老的“电报-cable通讯”等。其次是题例落俗。类似于出口,海运加信用证之老三篇。体现不出当今国际贸易的特征,一是没有太多的进口-import内容,二是少有加工贸易-tolling之介绍,三是对招标书和投标书的解读与编写望洋兴叹。而且还缺乏口语的训练题例,显得十分无力。

3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导向的偏离

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偏离实际,总体属于起点导向低质化,与滞后教材的理念如影随形。中国的外贸早已进入产业外贸时代,“创汇”二字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主打产品也是机电类,贸易模式和结算方式也不只是出口和信用证。可是,经贸类学院在当今外贸经营主流的主体和客体上的认识,尚停留在千禧年之前。不但课堂上,就是所谓讲座也是大谈特谈“外贸公司”。在大经贸时代,确实外贸公司被人顶礼膜拜,因为它们独有对外经营权。而今天的外贸公司是什么样子呢?不是夫妻店就是小规模捉襟见肘的私营小微企业,完全不是主流。千禧年以来,产业外贸已经成熟,它们以外向型机电产品撑起了中国外贸的这片蓝天,代替了过去独家垄断式的经贸与工贸公司,成为中国外贸新时期的主流。前已述及,我国明确提出的出口导向是科技出口、工程出口和装备出口。这也得到了国家进出口银行的鼎力相助,只要是100万美元以上的机电产品出口合同,就可以享受专项低息贷款。进口产品也以机电产品占据近50%。所以,其外贸经营之对象,十分明确地归属于机电类产品,包括配件,总成和成套设备。当然,进口产品中工业原料也居多。但不管如何,总是具有突出的工业性。而课堂里连篇累牍的还是那些农产品,甚至是我国非比较优势的老产品。这种外贸经营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误区,带给学生低起点的导向,使学生的就业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不会做高端产品的外贸,也说明了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屈就他业的原因。

4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手法与能力的疲软

施教者的国际经贸专业教学手法与能力,直接示范给学生一种商业风范或气度。尽管有的学院备有一流的设施和设备,如仿真教学、模拟谈判实验室、听力语音实验室、商检通关系统模拟实验室、外贸单证上机实验室,甚至外贸仓储实验室等。如果教学不到位,不深入到前沿化,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手法与能力往往结合在一块,共同体现出教学的水平与绩效。以案例切入,已不是什么新手法。但是,案例均有时效性。新型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必定效果明显。传统的手法,如,选择填空、判断等方式用在这种课上就不适用了。即使概论课,也得要讲到位,深刻地揭示出字里行间的寓意。而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达不到这个标准。另外,双语教学手法与能力权重极大。国际经贸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口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决定了效果的优劣。但是,绝大多数教师无法使用英语教学。严格来讲,这类专业师资应该能够扮演外商,以学生为供货方或买方,与其展开进出口洽商,信函往来,开证审证,催交货物,制单审单(特别是结算单证)。甚至还应该能够扮演商检人员、海关官员,审单查货;更进一步者,应该带领学生试制样品,比如,一个机械配件的轴或齿轮等。提出改进要求,最后签约接受样品,订货,而且必须全程使用英语。所以,达不到这个程度的教学水平,也就是不到位。这样的教学状态显而易见,属于疲软型。

5国际经贸专业培养的颠覆性改革之策

针对传统的国际经贸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探讨出新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学与实践积淀,作者初探出与时俱进、紧贴实际的并吻合“中国梦”以及“一带一路”的新型教育模式;建议告别应试型国际经贸专业本科教育的方式。5.1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导向。专业导向。引导本专业学生认识未来的专业工作领域和行业大气候。很明显,当前,必须与“中国梦”以及“一带一路”的经济方针导向相一致。外贸运行离不开产业,装备制造就是我们的产业优势,也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我们的装备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产能互换。也就是高端出,高低端进。这应该在《国际贸易概论中》作开篇论述,由此引出具体的经营产品主流导向,以机电装备及其配件为主导。这一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和常规装备产业。而这一主流经营产品之产业得到了国家进出口银行的极大支持。转而在《国际金融》课程中,应该引导这一认知,由此讲透“向***策要效益”的原理。特别应该加强进口业务的专业导向。进口产品主要是工业原料、高尖端装备和农林产品,但主流产品应该是工业品,其量值巨大,必为主导。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接触一些普及性的工业知识,比如,矿冶和机电常识,按权重排列为:机械制***、机械加工、金属材料学、锻冶加工、电工学等。因为当代的国际商务者,是对照***纸来谈生意的。看不懂***纸,坐到谈判桌边,形同虚设。学习方法与内容的导向方面,应该说明,我国需要的是高级工匠大***与建造师队伍,理论学习,以够用为原则。这种导向可以使学生与时俱进地明确学习目标与目的,其导向起点也高,未来工作层次也高。5.2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革新。课程设置应该以“实用,现实和事本位”为原则。传统课程可以大大减量,比如,“概论”一类课程,各门课只需24学时足矣。将更多的学时用于“实务”、“单证”和“投标书制作”以及模拟性实训课。还须尽可能多地增加矿、冶、机、电生产类常识性课程,以应对外贸主流客体的运作。除此之外,教材必须跟进。教材也就是打造专业之才的本源,如果它失败了,其后的专业培养工程肯定也失败。当然,优材也尚须施教大师的调理。课程和教材都要遵从一个中心内容,那就是围绕***纸谈生意。5.3师资队伍的彻底改造。为毕业生未来能够挑起当代国际商务的大梁,教师首先要修炼自我,成为高级工匠大师,方可在新的机制下展现风范,打造出新时代的工程化国际商务之良才,以吻合“中国梦”与“一带一路”之战略主题。其实,在80年代中期就提倡过的外贸人员“三懂化”,即懂国际商务、懂外语、懂工业技术,今天一样可以用作三大原则来考量这类师资。首先,这种主干课的师资,除了国家规定的学历和资质以外,还必须来自前沿,并具有完备的各环节运作经验,且能与时俱进,而非灌输旧经贸时代老经验的“老先生”。其次,主干课程必须双语化,甚至英语化,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师资不得上讲台。所以,要求其外语能力至少上乘,特别是英语。而且,口语完全能够应用自如,不但能和外教无障碍地沟通,同时也能撩拨学生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述的积极性。这也是衡量国际经贸专业师资综合水平的基本标准。最后,施教者的国际商务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工业生产,授课中的“谈判环节”和“跟单运作”再也不是单纯的国际商务,而是技术交流谈判,商务与工程的混合式谈判,加上机电生产运作的监管和参与活动;至少能够识读工程零件***、部件***和简单装配***,知晓机加工和电气常识。

作者:戴正翔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慧萍,徐雅琴.国际贸易英语谈判(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2]陈淑梅,陈敏.国际商务函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9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 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 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 “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业市场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45-03

根据2016年中国教育***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的有关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85所高校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生,有44所高校招收该专业的专科生。在39所“985”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没有开设国H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其他“211”院校中,只有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大学、第一***医大学、第四***医大学等10所高校没有开设该专业。在安徽的本科高校中,开设该专业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等15所高校。一般来说,只要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校,都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甚至有可能是国内开设高校最多的专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不仅多,而且在各高校中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也相对其他专业要多。另外,没有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的高校往往会在其外语专业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因此,最近几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2014年***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各专业预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赫然列于红牌专业目录中。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和省属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既有财经类高校,也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甚至是药科大学和中医学院等。由于办学层次不同,学科优势和专业背景不同,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虽然也有所差别,但是仍然没有做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步,进而导致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和就业方面没有形成错位竞争,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特点、课程体系、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经验,探讨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历史沿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设置的对外贸易专业。安徽财经大学的前身――安徽财贸学院,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招生过对外贸易专业。虽然当时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是在对外贸易领域却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来进行的,因此当时对外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外贸业务的经营管理人员。“”期间,对外贸易专业停止招生,直到1989年***才重新设置国际贸易专业并开始招生,安徽财贸学院也是在那时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当时国内高校并没有对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严格的学科划分,统称为财经类专业,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学校以财经类高校为主,综合性大学则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高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仍然为培养外贸经营管理人员。另外,由于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所以各高校还都强调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人才。1998年,***进行专业调整和学科划分,将国际贸易专业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把其划分为经济学类专业,但是用人单位与高校内部仍然习惯于称其为国际贸易专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划分与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的内容,把国际经济与贸易划分为经济学专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程主要是从国家的视角论述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参与国际贸易对该国的国民福利有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如何分配、贸易***策如何决定、各种贸易措施对国民的福利有何影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属于典型的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结构、共同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批准,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8门:***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经济学类专业,也要全部开设这8门课。在这8门课中,只有会计学属于微观的管理技能类课程,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则属于研究方法类课程,其他几门课程则更为宏观。除了这些核心课程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还开设一些实务类的课程,以满足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的需要,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商法、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也就是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另一类为国际贸易的实务类课程。前者主要属于经济学类课程,而后者主要属于管理学类课程。由于学校的办学声誉、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毕业去向等方面的原因,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也不一样,因此各学校对这两类课程的侧重也各不相同。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应,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9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比较两组课程,可以看出:经济学类各专业关注的主要是宏观问题,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关注的主要是微观问题。这也体现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利益或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学科特点,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企业或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学科特点。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定位

某一学校的学科定位是由该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是决定因素,它就像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的目标市场一样,引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一个工厂要想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一定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特点,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有何要求。同样道理,学校在进行专业定位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也要研究目标市场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重点大学、特别是“985”院校或“211”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照经济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都是研究型或理论型人才。这些院校的毕业生也主要集中在***府机关(特别是中央与省级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在上述这些用人单位中,一般它们都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员工,而这些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这些素质的要求尤其突出。因此,目前我国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经济学学科性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与这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是基本匹配的。属于经济学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是从国家的视角来研究相关的贸易问题,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大多都会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这样的企业往往会要求员工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待贸易问题,也就是说后者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应用型本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现实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办成了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其用人单位也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往往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并不比大型企业低,相反中小企业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这主要是因为,大型企业由于实力雄厚、业务量较大,因此有资本进行细化的内部分工,新员工或初级岗位员工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的能力就可以胜任了。但是在中小企业则不同,它不能进行严格的内部分工,因此国际贸易当中的多个环节可能要由同一个人承担。所以,中小企业的员工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其可能对这些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深度都不高。由于许多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的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因此这些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1)外语能力。这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涉外性决定的,不管是研究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都很重视,所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更强调的是其口语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则更侧重对其外语深度和准确度的培养。(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公共场所清晰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能力。(3)写作能力,也就是与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相对应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在企业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文案材料、工作总结等。现在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太弱,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其原因主要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不牢。(4)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与研究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所强调的方法创新和基础理论创新有所区别。

四、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与应用型本科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其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通过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双语人才相匹配。强调外语学习的质量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涉外性决定的。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原来《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5门双语课的基础上增加了2―3门双语课程,初步设想是恢复《国际商法》的双语课,同时增加《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商务概论》两门双语课程。

2.通过改革考查课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课的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考试课应重点抓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传授。这些课堂的教学方式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与互动;考查课则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讨论和教师点评为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讨论的主题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某一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或设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来弥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实验实训课程的不足之处。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考查课必须进行小班教学,改变目前考查课都是合班教学的格局。

3.通过改革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方式来提高指导的效率。现在许多学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应以导师的兴趣所在来最终确定其指导的学生,同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即先由教师申报自己的兴趣方向,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方向选择加入自己感d趣的小组,加入这样的小组就意味着由该位教师对其进行指导。每一个导师指导下的小组都是一个兴趣小组。

4.创新师资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本学院要求所有35岁以下的教师在评更高一级的职称前,必须到企业挂职,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企业做外贸业务,但是有国际贸易从业经验的教师却很少。以教师到企业挂职为纽带,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机制,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有助于教师发现和总结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与社会需求的相互契合。

5.通过切实开展学生全员参加的团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全员参与的中文演讲比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秀、国际贸易模拟交易大赛、企业ERP大赛、创业大赛以及其他活动等,着重培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经贸园地》平台,对社会经济热点、国际和中国经贸热点进行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⒖嘉南祝

[1]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9).

[2]李炳林.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之比较[J].当代经济,2007,(6).

[3]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4]朱念.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整合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8).

Orient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DONG Gui-ca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030,China)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贸专业就业方向10篇

学习

二本补录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二本补录10篇,内容包括今年的二本有没有补录,二本降分补录。1《补编》453页著录《襄阳府志》二十六卷,恩联、王若芳编按:《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17-16页、《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635页、《中国丛书广录》507页、600页、《湖北

学习

关于文学的资料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文学的资料10篇,内容包括关于文学的百科知识,关于文学的资料。

学习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10篇

阅读(307)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作品中的人物10篇,内容包括鲁迅的作品的经典人物,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大全。1.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学习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弘扬民族精神资料10篇,内容包括弘扬民族精神资料,弘扬民族精神简单内容。1.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

学习

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计划生育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大全。二、加强领导,强化了措施(1)首先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计划生育百日行动领导小组;(2)实行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3)

学习

你好虎年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你好虎年10篇,内容包括你好虎年再见牛年的图,2022虎年你好文案配。

学习

祭奠英烈手抄报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祭奠英烈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祭奠英烈手抄报词语,祭奠英烈手抄报高难度。2020网上祭英烈活动心得用不同形式缅怀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争取民族******、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英烈、先烈们。为了号

学习

对爸爸说的话简短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对爸爸说的话简短10篇,内容包括对爸爸生日说的话简短温暖,对爸爸说的话100个字。现在呢,事情好像反了过来,我和妈妈怕打扰爸爸在外面的工作,于是便尽量不跟他联系,想着什么事等爸爸回来再商量,没想到他倒勤快了起来,每天来几句“

学习

又是一个新起点10篇

阅读(16)

转眼间,初三了。大人们说,这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迷茫着。我们害怕,怕在中考时失利,与自己的理想高中擦肩而过;我们沉默,数着距离中考还有多少天。父母的鼓励,老师和朋友的肯定往往会让我们重新振奋,看着夕阳西下,我们各自许下

学习

一张旧照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一张旧照片10篇,内容包括一张旧照片的回忆,一张旧照片的回忆100个字。指导教师王春秀提起旧照片,许多人都会想起童年那快乐的情景。而今天我要展示的这张旧照片,它是在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时,记者拍下来的

学习

情歌越唱越心酸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情歌越唱越心酸10篇,内容包括爱情歌越唱越心酸,情歌越唱越伤心。他迷迷糊糊地一把拉我躺在床上,坏坏地说,是不是昨天晚上我们的运动量太大了。我拿起枕头就狠狠地砸他,你要是再不说我就把你踢下床。我拿出自己的杀手锏。老公是

学习

现代科技发明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科技发明10篇,内容包括现代科技发明事例简短,最新科技发明产品。1.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工具制造***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时期。农业***使人从食物采集者变

学习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10篇,内容包括历史必修二一到三单元知识框架,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总结框架。正是初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存在上述差异,高中生如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高中历史学习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则高中阶段

学习

伤感的日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的日志10篇,内容包括伤感日志100条,经典伤感日志2篇。

学习

再就业贷款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再就业贷款10篇,内容包括再就业贷款新政策,再就业担保贷款。3、担保落实:担保公司出具函件。4、贷款发放:签订合同,发放贷款。5、***府贴息:确保贷款正常换完,向当地就业局申请贴息。(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毕业生就业推荐表10篇,内容包括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京考用的毕业生就业推荐表。xx性别男贴照片处出生年月xx年5月民族汉族***治面貌团员健康情况良好学历大学专科生源地区XX市XX区入学时间20xx年9月修业年限专科三年

学习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生物工程张雪峰就业前景薪资,生物工程博士的就业前景。Abstract:Afteranalyzingthepresentstateoflogisticsmanagementeducationandemploymentcircumstance,thepaperpoint

学习

营养师就业前景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营养师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营养师就业前景工资待遇,学习营养师前景如何。中国古代就有古典营养学思想,古人创立了《伤寒论》或者《黄帝内经》等著作,形成了阴阳理论、五行关系、四气五味等理论,中医理论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营

学习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张雪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就业前景。3.掌握编制镇详细规划、乡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参与镇详细规划和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够从事常见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4.掌握编

学习

护理专业就业前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专业就业前景10篇,内容包括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养老护理就业前景如何。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4、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

学习

就业好的专业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就业好的专业10篇,内容包括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前50个,比较好就业的专业。4、建筑类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不错,属于高收入行业,一般都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现在很多地方都稀缺建筑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会计就业指导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就业指导论文,内容包括会计就业指导论文,会计专业就业指导论文大全。②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条件不足。毕业设计的选题大致为复合材料成型与胶接两个方向,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复合材料的成型和胶接的实验实训条件,但由于场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