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1
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沿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用于学习高中历史,结果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先清楚初高中历史之间在体例设计、目标层次、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选择适合学习高中历史有效而科学的方法。
在体例设计上,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专题史模式,从宏观视角突出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线索和基本特征。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不易掌握。初中历史教科书则采用通史模式,从微观角度切入详细介绍某一时期的历史全貌以及各个要素(主要指***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内容相对简单、生动形象且趣味性强。在目标层次上,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知识需求程度各异,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只需学生能识记和叙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和时间,而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在发展方向上,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打好历史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则需具备一定地解释、思考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简而言之,初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积累者,高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运用者。
正是初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存在上述差异,高中生如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高中历史学习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则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再是一沉重的包袱。笔者就结合自身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谈谈高中阶段最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使之条理化、体系化
根据高中三年所学内容范围的大小,可将知识框架分成单课知识框架、单元知识框架、专题知识框架。单课知识框架是指每课结束后,学生自己要把本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一目了然。如人教版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学完这课后可参考下面方法进行梳理。
单元知识框架可本单元内容或将几个内容相关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这主要将知识点连结成知识链,也可列出细目或是构建知识网。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整理:(1)发展脉络: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发展于汉至元,强化于明,达到顶峰于清。(2)发展演变的依据及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相关主要措施:加强皇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机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
专题知识框架容量丰富、内容全面、知识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它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科书的章节体系,把同一性质或同一类别的知识归纳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在总结人教版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历程时可将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罗列。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过程:从新航路开辟伊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工业***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二战结束后不久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掌握科学记忆方法,从容应对来自遗忘的挑战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发现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命题者命题的主阵地。这也切合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所说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应重视强化历史知识的记忆。但历史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按部就班进行逐个记忆,一则耗时耗力而且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再则读后忘前,前后不能呼应。要能把所有知识一网打尽谈何容易?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不过,只要掌握科学的解决方法,任何问题都可变得迎刃而解。拥有持久记忆的方法也例外。下面就介绍一些在高中阶段常用的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1)归类记忆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类可按时间线索、人物活动轨迹、事件发展脉络等方式进行。通过归类记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成几个要点,学生能言简意赅地掌握其要点。通过要点回忆出其中的具体细节,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3)规律记忆法。历史本身就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梦学科。记忆知识点时抓住这一方法既可有效增大记忆容量又能从整体把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在复习中国***治制度这一专题时,可将第一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整合作为一个体系。从古代早期***治制度到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再过渡到近代中国人民在反侵略同时开展探索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治的努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实现这一愿望。这过程时间跨度虽长,但由于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线索很明朗,记忆过程应该很轻松。(4)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复习古希腊民主***治时,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之对比,从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出一定的认识。这种方法能可学生在比较发现中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记忆的深刻性不言而喻。(5)重复记忆法。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记忆的深刻性正是靠知识对大脑的反复刺激才形成的。重复记忆的方式很多,大体说来有两种,一是通过默写或背诵的方式重新呈现记忆的内容,查出遗忘部分并对其反复强化增强记忆;二是通过题目训练的方式对记忆知识进行反馈,通过检测结果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2
我粗略地翻看了2008~2012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发现难度
越来越大,2012年的试卷难度堪比高考题。下面就2012年的试卷分析一下:
今年历史小高考难度创历史新高,问题比较灵活,其一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整合知识的能力。判断题比较平和,选择题中有许多以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如有关日***官兵日记中的回忆、在30年代的讲话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其二试卷要求学生对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比较高,其中选择题的古代史部分和主观
题第36题涉及很多古文阅读,对学生的古文基本功也是一个考验。其三主观题的切入口相对来说比较小,第36题考查了必修(2)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主要是农耕和工商皆本)。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为切入口,有***、有文言文,学生对于汉朝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比较熟悉,容易概括表述,但其中让学生根据黄宗羲的经济观点谈一谈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认识有难度;第37题考查了必修(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依然是材料丰富,主要是依托***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敬告青年》等文章中的观点,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为主题,涉及学器物和学思想两个部分,最后一问以王岂之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为背景,让学生发表观点是否赞同,并阐述理由,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第38题考查了必修(1)中“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历程”。其中对于欧共体的原因、欧盟的影响,要求学生能从***治、经济等多角度认识,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必须细致和全面,同时文字表述要规范。
因此,我总结了一下,要想拿到“A”,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夯实基础。对课本要熟读于心,力争不留死角。
第二,搭建框架。三本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要围绕标题写出结构,如必修(3)第二单元的框架: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起源:智者运动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第三,构建体系。在教材内以时间为线索,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宏观的知识体系。
第四,多做练习。在复习中要加强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问答题的解答训练,掌握史论结合的解题方法。加强对各模块专题知识的有序梳理,重视对历史现象发展线索和演变过程的相关知识整理和
掌握。通过做练习对知识进行升华,查漏补缺,举一反三。
第五,精打细算。小高考试卷总分100分,选择与判断题共70分,主观题30分。想要得“A”,选择与判断不能少于66分。拿“A”的前提是选择与判断的正确率,突破则在主观题的准确率。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3
关键词:智能主体;信念;自省;他省;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 of agent
LIU Dong-ning?1,TANG Yong?2
(1.School of Compu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kinds of approach to get belief as an agent. One is ex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ther body through outside interaction. The other is in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wn history database. The two ways are indispensable to describe belief of agent. However, nowadays BDI logics mostly use extrospectiveness, not combination of extrospectiveness and introspectiveness. Also, most BDI logics are usually based two-value logic, classical modal logic or its transmutation, which makes many logic systems have problems such as logic omniscience and coarse depiction.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made som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a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BSoET)focusing as belief of agent.
Key words:agent; belief; introspectiveness; extrospectiveness;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0 引言
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协作求解,智能主体(agent)必须利用知识修改内部状态,即心智状态(mental state)。主体的心智状态为主体如何行动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说主体的行动是由主体的心智状态驱动的,如认知、情感、意向等。逻辑是描述主体心智状态的重要工具[1]。1990年,Moore[2]使用形式逻辑对主体进行了建模,并主要研究了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实现的动作之间的关系;随后Cohen等人[3]系统地研究了信念、目标、持续目标、意***和理性的逻辑表达和演算问题,他们的工作基于线性时态逻辑,在语义上则以Kripke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并给出了BDI形式模型;其后,Rao等人[4]提出了理想agent的BDI模型,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模态算符:信念(belief)、愿望(desire)和意***(intention)建立了主体的BDI模型;Jiao等人[5]针对主体是在进程级运行的程序,运用π演算描述了主体的理性和行为意***,利用π演算这种刻画通信系统的进程演算表示出主体间的交互;胡山立等人[6,7]在真假子集语义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代数结构施加一定的约束,开发了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避免了基于正规模态逻辑表示的逻辑全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此外,Konolige等人[8~13]也做了相关值得肯定的工作,遍及BD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多个领域职称论文。
尽管BDI或类BDI模型已成为研究智能主体理论模型的主要工具,但这些模型仍普遍存在下述的一些问题:
a)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logic omniscience)[1]。
b)重视主体间知识交互,而轻视主体内部知识或状态。
c)由经典模态逻辑或二值逻辑引起的理论模型对真实世界的刻画粗精度。
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智能主体的信念,针对其作出了相关逻辑模型。考虑到对于愿望和意***,不同的应用和应用观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因此本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只着重刻画了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即信念。
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与表示
1.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及其问题
无论是BDI模型还是其他的智能主体的理论模型,对于信念的形成与表示都是建模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许多理论模型中,对信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作为经典的模型,在Rao等人[4]的模型中,在建模时虽使用到时态逻辑模型及其技巧,但仅考虑到系统的未来状态,而不关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造成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信念(知识)的获取仅考虑与外部主体进行交互,而轻视了主体在过去的知识。
事实上,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其获取信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他省(extrospectiveness),即通过外界交互,从其他主体中获取信息;b)自省(introspectiveness),即通过自己的历史数据库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因此,对于主体信念的描述与刻画,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在当前研究中,体现他省的BDI模型较多,却较少带自省功能的模型。但从时态数据库、时态知识库的角度看,智能主体的知识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轴向前推进的历史数据库序列H=(H?0,…,H?n,Hn+1,…),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集,这些知识集对当前信念的建立影响巨大,自省不可忽视。因此,在逻辑建模中,必须体现他省和自省,并处理其间的各类知识冲突。
考虑到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的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相关模型使用了经典模态逻辑(或相关变形系统)、二值逻辑导致的结果。逻辑全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一个主体如果知道一个命题,那么它知道它所知道的命题的全部逻辑后承。
b)一个主体知道所有的真理(重言式)。
造成问题a)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K公理式的内定理。造成问题b)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RN规则式的规则造成;第二点是在计算科学,尤其是在机群协同工作下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应存在所谓的“重言式”模式的内定理,所有公式的成立与否都应采用构造性证明进行论证,而非传统的二值逻辑形式及其粗精度刻画。
1.2 “双省”智能主体的信念表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主体的信念必须与他省和自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不仅重视交互,而且重视历史数据。由此在表意上,可以使用Bel(k)=KHφ表示主体k在当前时刻具有信念φ。其中:K表示“知道”算子,体现了他省;H仍使用时态逻辑中的标记意义,表示“在此之前一直……(不包括当前时间)”,体现了自省,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其次,要解决逻辑全知与非构造性语义的粗精度刻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 logics)。根据子结构逻辑的构造性证明,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并可通过结构规则的增删,修改传统Hilbert风格的逻辑演算所固留的诸如单调性、收缩性等弊病,以增加系统的可计算性。
据此,可建立相应的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系统。鉴于其表示了智能主体的信念,同时采用的是认知逻辑、时态逻辑和子结构演算的综合解决方法,本文将新的系统称为BSoET系统,意为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在下一部分,将对系统作详细介绍。
2 BSoET及其Gentzen系统
2.1 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
首先考虑到系统需要做到他省和自省,必须对认知的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作出定义,这种定义是针对框架的(frame)。
定义1 他省框架。一个他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F=〈T,R?e〉。其中:T为时间结构的集合,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时间结构;R?e为时间结构间的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
直观上,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智能主体。这是考虑到每个智能主体都有一个历史数据库,可以用T?i表示历史数据库(H?0,…,H?n,Hn+1,…)的集合。在拓扑形式上,可将T?i理解为一个时间轴,轴上的点表示了主体在该时刻上的历史数据。由此,能进一步定义自省框架。
定义2 自省框架。一个自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T=〈T,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t为一个时间点间的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假定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之间的可达关系与时间轴之间的可达关系是一致的,据定义1和2,可以将两个框架合并。
定义3 他省且自省框架。一个他省且自省框架为一个三元组F=〈T,R?e,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R?t为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其示意如***1所示。
直观上T上的点通过R?t关系,构成各条时间轴,每条时间轴代表一个主体(及其历史数据库),表示了自省关系;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通过R?e,构成了他省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他省关系,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对于传统BDI模型的认知可达关系是一般的;而作为自省关系,R?t不能具有自反性。在直观上,人的自省总是反省过去,对于现在是无法反省的,而作为他省关系的R?e的自反性,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知识集的认知,因此需要保留。
在没有具体解释框架语义之前,针对R?e和R?t关系,分别用模态算子?和对应它们类似于经典模态逻辑的必然关系,并由此用?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信念φ,假设这个主体是k,可以将其简记为Bel(k)=?φ。
2.2 Gentzen系统
据上,本文将对他省和自省框架构造子结构演算系统,为体现子结构演算特点,在此用Gentzen风格的演算系统(由德国人Gentzen 1934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一种逻辑演算,国内也翻译为相继式演算,但更多直译为Gentzen演算,在该演算中分为结构规则和运算规则,运算规则又分为左规则和右规则,是有别于Hilbert风格的自然演绎方法的构造性逻辑演算方法,主要用于证明论)来构造BSoET,系统如下:
公理:A?A
结构规则:
X├AY,A,Z├BY,X,Z├B(Cut)
*X├AX├A(T for ?) *X├A**X├A(4 for ?) X├AX├A(4 for )
运算规则:
X,A,Y├CX,A∧B,Y├C(∧L)
X,B,Y├CX,A∧B,Y├C(∧L)
X├A X├BX├A∧B(∧R)
X,A,Y├C X,B,Y├CX,A∨B,Y├C(∨L)
X├AX├A∨B(∨R)
X├BX├A∨B(∨R)
X,A,Y,B,Z├CY,X,AB,Z├C(L) X,A├BX├B(R)
X,A,Y├BX,*?A,Y├B(?L) *X├AX├?A(?R)?X,A,Y├BX,A,Y├B(L) X├AX├A(R)
在此,“,”“*”“”分别是三个不同的punc mark(句法标记,非算符)。其中“,”是一个无序的句法结构标记,它分割了多个参与演算的公式序列;而“*”和“”分别是和的punc mark[14]。其中结构规则“T for ”表明了如果公式序列X能在“*”的演绎下得到A,则在一般演绎下也能得到A,这恰好对应了R?e关系的自反性。类似地,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e关系的传递性,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t关系的传递性。
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直觉主义”逻辑系统,是基于构造性证明的。同时由于类似K公理和RN规则的内定理不存在于BSoET的结构规则中,也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L”规则的存在,系统实际保留了Weakening规则,即该系统的推理仍然是单调的。同时由于punc mark“,”的无序性,交换律也依然保持其有效性,但系统不具有收缩规则,避免了运算资源的可重用性[15]。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 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 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 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 y, x’, 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定义6 框架及框架关系。一个框架F为一点集P及其上的二元可达关系,写做F=〈P,R?e,R?t〉。其中R?e和R?t分别为他省和自省的二元关系。
定义7 框架赋值。
1){x∈F:x?p}∈Prop{F};
2)x?A∧B iff ?x∈F, x?A且x?B;
3)x?A∨B iff ?x∈F, x?A或x?B;
4)x?A iff ?y∈F,如果x R?e y,则y?A;
5)x?A iff ?y∈F,如果x R?t y,则y?A。
定义8 衍推。
1)称X相对于模型M衍推A,记做“X├?MA”,当且仅当对?x∈M,如果x?X,则x?A;
2)称X相对于框架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M∈F,X├?MA;
3)称X相对于框架类F衍推A,记做“X├?F A”,当且仅当对?F∈F,X├?FA。
由此易证得以下定理,限于篇幅证明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16]。
定理1 可靠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可靠的。
定理2 完全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完全的。
4 群体信念与公共信念
在BSoET系统中,主体k形成的信念可由Bel(k)=?φ表达,其不仅考虑了主体之间的他省,还考虑了参与认知主体的自省,体现了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的观点——主体k拥有信念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下与外界主体的通过交互获得知识,更要考虑其历史?数据。
基于BSoET系统,易得在群体认知中的群体信念“Eφ” (everyone has the belief φ)与公共信念“Cφ” (it is common belief that φ),对于n个智能体,其定义如下:
Eφ=Bel(1)∧…∧Bel(n)=?1?1φ∧…∧?n?nφ;
Cφ=φ∧Eφ∧EEφ∧…= ∧i≥0E?iφ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智能主体的“双省”信念及其形成与表示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建模的方法,表达了智能主体获得“双省”信念的方式,针对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系统BSoET。由于BSoET系统采用的是子结构演算,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其模型语义与构造性证明方法较经典二值逻辑更细精度地刻画了信念的形成。
在BSoET系统中讨论R?e和R?t关系时,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必然算子,即和。对于和的对偶算子和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不讨论其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算子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同时也对愿望和意***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R?e扩充为动作和动态关系,如将算子扩充为[α]或[α]?n,又如何进一步在子结构演算中丰富R?t关系,使其进一步具有线性、序列性、非分支性和有穷间隔性等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表示将来状态的算子“■”,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相应的愿望、意***和BDI模型,并最后付诸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2.
[2]MOORE R C.A form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M]//Formal Theories of the Commonsense World.[S.l.]:Ablex Publishing Corperation,1985:319-358.
[3]COHEN P R,LEVESQUE H J.Intention is choice with commitment[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0,42(2-3):213-261.
[4]RAO A S,GEORGEFF M P.Deliberation and intentions,Technical Notes 10[R].[S.l.]:Austral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1991.
[5]JIAO Wen-ping,SHI Zhong-zhi.Formalizing agent’s attitudes with polyadic π-calculus[C]//Proc of the 4th Workshop on Practical Reasoning and Rationality.Stockholm:[s.n.],1999:21-27.
[6]胡山立,石纯一.Agent意***的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17(3):396-402.
[7]HU Shan-li,SHI Chun-yi.An improved twin-subset semantic model for intention of agent[J].Journal of Software,2006,17(3):?396-402.
[8]KONOLIGE K,POLLACK M E.A representationalist theory of intention[C]//Proc of IJCAI’93.1993:390-395.
[9]SINGH M P.Multiagent systems: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ntions,know-how,and communications[C]//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l.]:Springer,1994.
[10] NAIR V C P.On extending BDI logics[D].Queensland:Griffith University,2003.
[11]RAFAEL H B,MEHDI D,J?RGEN D,et al.Multi-agent programming:languages,platform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n.],2005.
[12]RAFAEL H B,MICHAEL F,WILLEM V,et al.Verifying multi-agent programs by model checking[J].Journal of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06,12(2):239-256.
[13]RAFAEL H B,JOMI F H,MICHAEL W.Programm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AgentSpeak using Jason[M]//[S.l.]:Wiley,2007.
[14]RESTALL G.An introduction to substructural logics[M].Routledge,Tokyo: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2000.
[15]ONO H.Proof-theoretic methods in nonclassical logics[R].1998:207-254.
[16]刘冬宁.时态信息处理中若干问题的逻辑公理化研究[R].广州:中山大学,2009.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4
1能源预测单元模型的建模
单元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各工序的生产计划的,根据生产计划中的产量及必要的几个参数,预测出电量、煤气量、蒸汽量的产出量和消耗量,而实际能源的产出和消耗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关系式准确的加以描述,只能找出可能影响这些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其影响机理,得出一个各影响因素与该能源量的基本关系,其中的系数可以通过本模型要应用的钢铁企业实际数据进行校准,个别在生产报表中不能体现的参数,可以使用前一个预报周期的数据。按照单元模型与生产计划之间的相关性,又可将单元模型分为四大类:常数类型、变化常数类型、产量相关一般类型、产量相关特殊类型。
1.1常数类型常数类型是指预测量与产量、工序/子工序的生产状态、检修计划等相关参数没有关联,预测值为同一常量的模型。一般来说,所有日常电功率单元模型都为常数类型。例如高炉本体日常电功率单元模型,日常电量消耗包括控制楼照明、控制系统(包括检测仪表及控制阀等)、火灾报警、通风系统、电气柜内元器件等经常型消耗,也包含高炉工作平台照明等每天按时段开启的电量消耗,所以这部分模型应考虑时段的影响,但是与高炉的生产计划以及休风计划无关。
1.2变化常数类型变化常数类型指的是预测量与产量等相关参数没有关联,但是根据工序/子工序的生产状态不同,预测值会发生改变的单元模型。以高炉鼓风机动力电功率单元模型为例:该单元模型主要包括汽动鼓风机的冷却供水泵、旁通过滤器供水泵组、旁滤反洗供水泵组等水处理设备的电量消耗,以及动力油站、油站、风机隔罩风扇、空气过滤消音器等电量消耗,它们先于鼓风机启动,晚于鼓风机停止,但考虑其电功率容量较小,不考虑其和鼓风机不同步的情况消耗。本单元模型包括汽动鼓风机的本体部分,锅炉部分不包含在内。(1)正常生产状态,动力电功率消耗比较稳定,可考虑为一个常数。(2)休风状态(包括两种休风状态)。休风状态风机是否停止,每个工厂操作规程要求或鼓风机状态都各不相同,不好一概而论,本模型通过工序配置来确定是否停止。对于风机不停止的情况,计算方法同正常生产状态。对于风机停止的情况,按提前2小时启动,功率由0线性恢复为额定值。
1.3产量相关一般类型产量相关一般类型指的是单元模型的预测值是产量(或与产量相关参数)的函数,并且通过参数配置后不存在未知系数。典型例子如高炉煤气发生量单元预测模型,煤气发生量是风量的函数,而风量则是和产量相关的函数。首先是高炉计划风量的模型:根据计划报表中的产量计算计划风量,风量和出铁量一般具有线性对应关系,同时考虑有休风计划时,休风前一段时间和复风后一段时间风量是逐渐递减和递增的,递减或递增速度是均匀的。高炉煤气发生量对于一个高炉一段时间是相对稳定的,可以使用稳定生产的前一天煤气量与铁水产量平均值计算出的吨钢煤气发生量来计算。由于风量需求量预测时已经考虑了休风的情况,所以高炉在正常生产状态和休风时的煤气发生量可以归纳成关于计划风量的一个线性函数,进而归纳成关于计划出铁量的一个线性函数。
1.4产量相关特殊类型产量相关特殊类型是指单元模型的预测值是产量(或与产量相关参数)的函数,并且模型中包含未知的模型系数,需要通过产量不同的历史数据进行自适应修正。这种类型一般都为高电压的用电设备。例如电动鼓风机电功率单元预测模型。不仅与风量、压力相关,并且还包含两个模型系数。电动鼓风机是高炉工序最主要的耗电设备,其电量消耗可以采用下式求出其轴功率来计算,式中的轴功率和鼓风机的吸入空气流量、鼓风机进出口压比、风机空气吸入口压力、风机本机的参数如多变效率等有关系,对于一台固定的风机来说,其本机参数和压比、空气参数不会在两天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风量和压力的历史数据来计算出其系数,只和风量发生关系,这样就可以较为准确根据风量对电量消耗进行预测。
2能源预测模型功能设计与实现
能源预测模型的系统架构如***2所示。能源预测模型按照功能和呈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子系统:能源预测配置与结果显示,能源预测主体框架,各工序单元模型与调用。能源预测配置与显示子系统包含了所有与能源预测相关的基础数据配置与修正,预测数据的查询显示以及分析功能,以客户端界面的形式整合到能源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中。能源预测主体框架包含了能源预测模型中主要的运算功能,包括生产计划拆分、预测主框架计算、设备检修与异常响应等。该子系统不包含交互式操作,所以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在能源管理系统中无显示界面。各工序单元模型与调用包含系统中所涉及的各工序与子工序的能源消耗与发生的单元模型,模型的输入和输出由统一格式配置。各单元模型以动态链接库方式由预测主体框架程序调用。
2.1能源预测配置与显示能源预测配置与显示主要包括能源预测基础数据配置、子程序参数配置、能源预测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分析和修正系数自学习等功能。
2.1.1能源预测结果显示预测的条件包含工序件次(班次)生产计划,工序设备检修计划(如预测周期内有检修计划则必须纳入模型预测条件),工序异常数据(如预测周期内有工序异常则必须纳入模型预测条件)。能源预测模型的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包含工序能源消耗预测统计数据,工序能源产生预测统计数据,工序能源替代消耗预测统计数据。预测的条件以表格形式显示,预测结果以表格和曲线***形式显示。
2.1.2能源预测结果分析能源预测结果分析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对比能源预测数据和能源实际消耗和产生数据之间的差异,结合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实绩分析对应工序的能源消耗和产生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对比显示生产计划与生产实绩、能源预测消耗和发生值与能源实际消耗与发生值。
2.1.3修正系数自学习修正系数自学习功能主要是为了利用预测数据和生产实绩对能源预测模型所需的系数进行修正。所包含的系数有工序能源品种单耗、品种加工耗能的模型修正系数和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的加工耗能系数。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能源类型、工序名称来对该工序下某种能源在生产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时的单耗、模型修正系数和加工耗能系数进行计算。加工耗能系数的计算前提为有相应工序能源下不同产品规格的单耗数据。在计算开始前,可以人工剔除载入的能源消耗实绩中有异常偏差的数据。
2.1.4基础数据配置预测基本信息配置是为用户提供配置预测技术数据的功能界面,并可进一步配置预测运行策略。该模块提供了配置预测技术数据表的功能。用户可以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能源管网信息。预测技术数据包括:能源管网编号、时间刻度、统计刻度、应用区域、预测标志。预测运行策略包括:能源管网编号、预测启动时间、运行频率、计划更新延时触发时间、异常延时触发时间等。
2.1.5单元模型参数设置单元模型参数配置功能主要是为了对能源预测模型调用的单元模型子程序进行参数配置。具体包含有对单元模型的调用参数配置和应用参数配置。分别使用在调用单元模型时输入驱动数据和所需参数,以及应用单元模型调用返回结果时所需要的参数。
2.2能源预测主体框架能源预测主框架包含了能源预测模型的主要运算功能。该功能模块通过对生产计划、检修计划和异常数据的处理,实现了各工序能源消耗与产出的预测,具体的功能按照主框架和子程序划分为四个***程序。
2.2.1能源预测模型计算框架用户可通过在能源预测策略中配置模型自动运行的时间和频率来开启预测模型,或者当有计划更新或工序异常时,自动触发能源预测流程。能源预测策略中可配置预测启动方式是自动运行还是手动运行。如果为自动运行,可配置需要进行预测的工序代码、能源管网编号、统计刻度、时间刻度、预测启动时间和预测频率。如果手动运行则在每次预测前选择需要进行预测的工序代码、计划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能源管网编号,然后手动启动预测模型。预测启动所需要的条件有:工序件次(班次)生产计划,工序异常件次生产计划,因检修计划导致的宫女能源产生预测和统计数据等。能源预测模型主框架的输出为工序能源消耗预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工序能源产生预测数据和统计数据,工序能源替代消耗预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等。
2.2.2生产计划读入子程序根据能源预测策略中的配置,每天定时或适时从MES系统读入各分厂所有工序的生产计划或计划更新并保存到工序计划表中,并按照计划产生的类型确定计划产生标志。根据计划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检索品种规格分类索引表,得到该计划产品的品种和规格的索引。如果该计划是件次计划则直接存储到工序件次生产计划数据表中(转换标志为0),否则先存储到工序班次生产计划数据表中,然后进行班次产量->件次集的转换计算,储存到工序件次生产计划数据表中。
2.2.3工序异常处理子程序当异常发生时,将收到的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异常状态判断异常预计持续时间,生成工序异常件次生产计划表。
2.2.4检修计划处理子程序当接收到工序检修计划表时触发该子程序。根据工序检修基础数据表中对工序检修耗能的配置,将该计划中的检修耗能写入工序能源消耗预测数据表。
3结论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5
第一、框架式阅读。框架式阅读是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即粗读。它要求我们首先阅读一本书的目录,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和主题;其次,在阅读每一章(即一个单元)时,先阅读整章的概述,形成对一章知识的整体了解。(现行历史教材每章开篇都有概述,且语句精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三,在阅读一节内容时,先理解本节课题,然后阅读子目大概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以此种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例如,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治建设》包含三个子目:***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这三个内容就是本节的新中国的***治建设的成就,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之前就可以提示学生,以便他们快速找到本节的重点。
第二、细节式阅读。这里的细节阅读指的是每节、每目内容的具体阅读,即细读。所谓全面,就是既要关注正文部分,也要关注小字、引文、注释、各种实物***片、人物画像、***表、练习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把粗读和细读结合起来,是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各种辅助资料及时提问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问题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良好的方法。例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我在总结上一课的基础上引出问题:明太祖废相的原因、明成祖设内阁的原因、内阁大臣与宰相有什么区别?《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是丞相吗?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上完这一课很多学生对历史与历史影剧有了新的认识。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这就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背读。
第三、带着问题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产生问题,只是对教材进行机械阅读。这需要训练才能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把整段文章分层次阅读就很容易产生问题。例如,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通过阅读教材“…….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治、***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治、经济、***事势力日益增强…….”。经过提取有效即可得到答案:封建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民族融合、秦国的商鞅变法等都是秦朝统一的原因。
第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这是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学会分析教材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侵华这一节中,教材指出“《马关条约》…….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般阅读,这句话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有阅读中产生疑问的习惯,就会想:“什么是资本输出?”“为什么《马关条约》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带着疑问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6
关键词:藕岸古村;历史沿袭;发展方向
中***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古村的历史沿袭
元・至正年间,温闽大***方国珍占据台州,从天台流窜进入新昌,吕升携双亲从县城避居到藕岸村旁的鸬鹚山,吕升为宋元之际人,是新邑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以一介文弱书生躬耕于陇亩而侍奉双亲,其父在其精心侍孝之下,荣享百年。著有《小小斋书集》《归田稿》等多书。吕有亲朋石元用,家居藕岸,他曾作客饮居,乱后吕升再访旧址,元用家已成废墟。
藕岸村吕姓为主姓,吕氏在明代由县城迁居于处,后裔人才辈出。
吕文浩,(1849―1950)原名汉章, 藕岸村石台门“景履堂”主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和蔼乡亲,在新昌北区享有名望的地方绅士,曾任县参议员及沃北高等小学校长等职。在抗战时期,他积极拥护和支持中国***在新昌的抗日活动,利用自已的身份,巧妙委婉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为***组织在藕岸村能够正常的开展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吕绍虞(1907―1979)原名型孝,藕岸村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之门生,我国著名***书学家,目录学家。毕生从事***书馆学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在***书馆学诸领域涉猎广泛,颇具影响,1937年出版之《中文标题总录》为我国最早主题词表。所著《中国***书馆大事记》,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引载。在教育工作上,关心后学,诲人不倦,深得学生敬重。《新昌县志》有载。
吕型伟,原名遵宏,生于民国七年(1917)。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级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普教专家,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学会副会长等职。
二、古建及名人故居
藕岸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村内有真君大庙、观音堂戏台、文昌阁、衍庆祠、礼文台门、石台门和中国***新昌县农村第一***支部诞生旧址、新昌县原北区办公旧址、吕绍虞故居等,并保存了较多的清代建筑和传统民居,是新昌东北区保存较好的山村型古村落,同时又是抗日战争及***战争时期***活动区之一。
衍庆祠,清代建筑,据藕岸《吕氏宗谱》记载;为崇祀始迁藕岸首世祖吕修德而建,坐北朝南。原平面布局依次为照壁、仪门、正厅,不设二厢,正厅已拆建。照壁一字式,高:3米,长:12米。壁身清水做法膏药框子纹式,檐口砖雕“孝、悌、忠、信”四字与人物山水、楼台亭阁、春牛***等想象丰富。仪门面阔三间,青瓦屋面风火山墙硬山造。构架抬梁式,四架抬梁,进深五檩用三柱,前廊卷棚轩,荷包梁透雕“松鼠葡萄”、“鳌鱼喷水”。前檐檩雕刻“凤穿牡丹”,明间牛腿镂雕“岳传人物”,次间为“刘海戏钱”。仅存建筑,雕刻精致,形态多姿。
真君庙,又称“大庙”位藕岸村西侧,是村民祭祀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之所。庙始建于元末明初,据藕溪《陈氏支派家谱》古斋行述记载:“庚辰(1820)会村中义修社庙,夙夜功不遗余力至今焉与人。”该庙于清嘉庆二十五年重修,总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庙前外天井有近八百年的古柏一株,与古庙相映生辉,更使古庙幽邃意境。
大庙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进山门,面阔三间,用通体圆型石柱8根,朝南立面呈八字状,前廊船蓬轩。明间前檐柱刻“神灵凭古石,帝泽溢横溪。”楹联一幅,笔力雄厚,书艺精湛。牛腿透雕造型:“文殊乘狮”,“象架普贤”。各缝梁架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后带双步八檩用五柱,戏台与二侧厢楼已无存,仅存台后出将、入相两侧的石质柱子各一根,上撰柱对一幅:“响彻藕溪渔出听,声关兰岭凤来仪。”正殿面阔与山门一致,屋面望砖铺砌。屋脊二端设龙吻。明间后厝上悬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著名书法家钱法成题写的“真君庙”匾额一方。殿内柱网通体石质至顶。五架抬梁前檐柱与四金柱间施月梁拉接,月梁居中立斗拱雀替承托其上廊枋,前后用猫梁穿枋稳固,后带双步,牛腿承托撩檐枋,牛腿透雕“雄狮戏绣球”“母狮护幼子”,“仙鹿含灵芝”。
2007年县文物部门呈请绍兴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对该庙进行了保存原状的维修。恢复清乾隆***联:“拔武穆而功著千秋介意忠贞度冠张韩之席;配宣圣而庙崇万古文章***事堪登由夏之堂。” “挑青灯观青史抚青萍朝阙长呼虽路断青云青山不丧抗金志;壮赤胆秉赤魂现赤面凭河治叹仍心寄赤县赤子永存报国心”。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为传统庙会,旧时村民请戏班子在大庙演戏十天十夜戏,邀请周围乡村与本村的双龙会、大旗会、铜刀会等一批民间艺术参与,场面十分壮观。
文昌阁,位于藕岸村口,衍庆祠西侧。据嵌在文昌阁墙体内清光绪丁酉年所立的《重修二帝阁名碑》中记述;文昌阁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重修,共计银元六十六块半。民国《新昌县志》记载:“文昌阁在县北藕岸村。因二层阁楼供奉文昌帝君及关帝圣君,又名二帝阁。乃藕岸一邑之门户矣”。故文昌阁是该村村民求取功名、财源尊崇与寄托的所在。然在文昌阁入口处的门额上题有“可止则止”四个大字,它提醒民众万事应可止则止,可行则行。
文昌阁,坐北朝南,楼阁式结构。底层平面呈方型,墙体为空斗砖砌,东西二端山墙设观音兜,二侧各开砖砌门框一道,东西贯通。南布楼梯,二楼供奉文昌、关帝二君,四方各安装隔扇窗五扇。西侧门框上嵌石匾一方,上刻孔子名言:“可止则止” 四字。屋面为阴阳合瓦,单檐歇山顶。
观音堂戏台,位村中心段,晚清建筑,坐南朝北,临街而立,亦称街台,是邑县现存二座街台的其中一座,戏台对面原建有观音堂。戏台面宽4.33米,进深4.30米。四角石质柱子为下方上抹角,上施“树千年留古柏,灵台一曲漾清波”。 “宽带常缀莲花座,水袖没翻藕岸风”戏联两幅。纵横额枋上立玉结承托四周檐檩,演区顶部露明造,牛腿造型“倒挂蛟龙”琴枋双面浮雕“香草夔龙”,上立方斗、猫梁、花替、鳌形梁头稳固撩檐枋出檐,台柱距地面1.11米处,凿有沟槽,若遇演出沟槽间可嵌承重枋木,依此铺上专用木板。演时为台,闲时为亭。
后台门,清代建筑,立面朝南,三合院布局,座楼带两厢,二层楼房,重檐结构。二侧厢南山墙与围墙呈平行,居中开石库门框,上置飞椽出檐仿木砖制垂花门一座,悬柱、额枋,制作精致。
左右厢楼各面阔六间带一弄间,构架正房相连,故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南山墙均辟实拼门两扇,侧厢廊步直线贯通。座楼三开间,屋面望砖铺设,明间底楼设厅堂。后为推堂间,次间立面槛墙居中均施隔扇窗两扇。上下楼层各间室内隔断有板壁及竹泥夹墙两种,重檐廊步开敞式施单步,牛腿承托出檐,总体明墙棂窗,板瓦叠脊风火山墙,青瓦屋面硬山顶。中国***新昌县第一个农村***支部于1938年11月在该台门诞生。
吕绍虞故居,由正房及东西厢房组成,重檐二层楼房,东西厢房南山墙之间砌围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然台门朝东开设,其位于东侧厢南侧头间,设木质门框,清水做法,八字状朝东敞开。顶部设花格天花,外施弯栓,飞椽出檐牛腿承托撩檐枋。
正房面阔七间,明间底层设厅堂,次间板制槛墙上原立花格扇槛窗六扇,下夹堂板凸雕廿四孝子***案,被盗,无一扇幸存。二楼早期为香火堂。朝南立面明间施花格式门窗六扇。牛腿镂雕“和合二仙”及“狮子、老虎、山羊”等动物形象。琴枋立面阳雕“忠、孝、节、义”四字。东西厢楼面阔各二间,上下重檐,檐口与正房檐口连接,均在同一水平上。其楼地面与正房楼地面贯通。二楼朝内天井方向设竹泥夹墙,各间居中均立两扇花格门隔式窗。西侧厢施风火山墙五峰,东侧厢南山墙仅前檐设马蹄峰一档。
新昌县北区办公旧址,原为该村绅士吕文豪居所。称石台门,堂曰:“景履”,位于村上段,原建筑毁于火,现建筑为民国时重建,坐北朝南。由门兜、座楼、左右侧厢及东配房组成,除门兜、配房设单层外,其余均为二层楼重檐单步廊。座楼廊步东次间前凿有古井一口,实体圆形井圈,井壁卵石叠砌,井水清晰,周围村民均在饮用。东西两侧山墙,均开砖砌拱卷门一道,侧厢贯通。建筑占地561.1平方米。
礼文台门,又称“义训堂”,吕型伟出生地。清代建筑,位村上段。原由门墙、穿堂、左右侧厢及座楼组成的四合院落。为该村占地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早期曾设“登云书院”,穿堂前原置“亦***”石碑一通,已毁。现保存会试“头号”石刻一方。建筑朝南向阳。仅存门墙、座楼及座楼两侧厢楼。为二层楼房,各间室内地砖漫铺,阶条压口,天井施卵石。
门墙居中砌石库门框,上置砖雕额枋门饰。座楼三开间,明间底层设中堂,后施推堂间,次间槛墙上中立隔扇窗两扇,槛墙砌水磨青砖,清水做法。施膏药幌子纹饰。重檐廓步开敞式施单步,牛腿支顶撩檐枋。左右厢楼各面阔六间带一弄间,均设四扇花格门上扇,及四扇花格式槛窗,槛墙座楼一致。重檐顶部车架搭建。牛腿承托出檐。牛腿浮雕“香草龙”。整组建筑用材上乘,树木老龄均匀,雕刻构件大气,作法工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三、保护与发展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文物贩子流串邑县乡下,他们挨村挨户地毯式搜寻淘宝,大量的文物流向嵊州、盘安,宁波等地。最初卖的是青铜器、瓷器、玉器、文房四宝、民间服饰、家具、匾额等一些可移动文物。到后来连牛腿、琴枋、雀替、猫梁、格扇门窗、石质棂窗,石狮子、柱础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雕刻构件,也被拆卸偷盗贩卖,不少古建筑只存空虚的外墙。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7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开拓眼界,培养智能,完善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制定的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发展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热情;获得特定时期或特定主题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分析历史资料,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办法;能够***思考、理性判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感同身受。”上述标准指导下的新加坡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其教育价值导向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助于形成社会意识、环球意识,适应道义价值与公民职责价值的培养需要
新加坡高中历史要求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为1945-2000年的国际历史(H1和H2均需修习①),分为三大主题:(1)冷战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包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冷战的起源、欧洲以外冷战的延伸(指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等)、美苏对峙、苏联解体以及各阶段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变化等;(2)全球经济的发展,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的原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石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增长与自由贸易、债务危机、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的主导作用形成原因、日本的“经济奇迹”、后时代中国的经济崛起等;(3)冲突与合作,包括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冲突与动荡、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有关知识。B部分为1900-1997年的东南亚历史(H1不作要求),主题是民族***和国家建设,要求学生研究其民族***的实现背景、过程,***后面临的挑战、地区间的冲突与合作等,并要求至少以三个国家为案例,进行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内容非常契合新加坡的国情。
新加坡是一个地处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曾与马来西亚并为一国,是多元种族社会。不同的种族其语言、文化和也不同,使各种族的***治地位问题复杂又敏感,国内各种族的关系与国际关系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为使国内各民族和谐相处、稳定发展,新加坡***府一直非常注重种族和谐教育。在初中阶段对本国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东南亚历史,理解邻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与新加坡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家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周边国家的了解,并理解国内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使新加坡成为种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另外,新加坡近代史上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又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领土范围极其狭小的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来说,它只是地***上的一个小红点。但是,要让这个小红点红得明亮,新加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所以,它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和日常办公的通用语言,强调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环球意识的培养。通过国际历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融入世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运用不同的视角理解区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新加坡学生走出国门、与各个国家的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说懂得华语可以走遍半个世界、懂得英语可以走遍另外半个世界的话,那么新加坡则是可以走遍全世界并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教育的功劳。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信息化,有助于学生多种技能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8
关键词:智能主体;信念;自省;他省;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 of agent
liu dong-ning?1,tang yong?2
(1.school of compu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2.school of compu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kinds of approach to get belief as an agent. one is ex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ther body through outside interaction. the other is introspectiveness, which gets information from own history database. the two ways are indispensable to describe belief of agent. however, nowadays bdi logics mostly use extrospectiveness, not combination of extrospectiveness and introspectiveness. also, most bdi logics are usually based two-value logic, classical modal logic or its transmutation, which makes many logic systems have problems such as logic omniscience and coarse depiction.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made som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a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bsoet)focusing as belief of agent.
key words:agent; belief; introspectiveness; extrospectiveness; 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0 引言
为适应环境变化和协作求解,智能主体(agent)必须利用知识修改内部状态,即心智状态(mental state)。主体的心智状态为主体如何行动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说主体的行动是由主体的心智状态驱动的,如认知、情感、意向等。逻辑是描述主体心智状态的重要工具[1]。1990年,moore[2]使用形式逻辑对主体进行了建模,并主要研究了主体拥有的知识与实现的动作之间的关系;随后cohen等人[3]系统地研究了信念、目标、持续目标、意***和理性的逻辑表达和演算问题,他们的工作基于线性时态逻辑,在语义上则以kripke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并给出了bdi形式模型;其后,rao等人[4]提出了理想agent的bdi模型,使用了三个基本的模态算符:信念(belief)、愿望(desire)和意***(intention)建立了主体的bdi模型;jiao等人[5]针对主体是在进程级运行的程序,运用π演算描述了主体的理性和行为意***,利用π演算这种刻画通信系统的进程演算表示出主体间的交互;胡山立等人[6,7]在真假子集语义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代数结构施加一定的约束,开发了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避免了基于正规模态逻辑表示的逻辑全知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此外,konolige等人[8~13]也做了相关值得肯定的工作,遍及bd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多个领域。
尽管bdi或类bdi模型已成为研究智能主体理论模型的主要工具,但这些模型仍普遍存在下述的一些问题:
a)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logic omniscience)[1]。
b)重视主体间知识交互,而轻视主体内部知识或状态。
c)由经典模态逻辑或二值逻辑引起的理论模型对真实世界的刻画粗精度。
基于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智能主体的信念,针对其作出了相关逻辑模型。考虑到对于愿望和意***,不同的应用和应用观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因此本文并未进行深入研究,只着重刻画了认知和决策的关键,即信念。
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与表示
1.1 智能主体信念的形成及其问题
无论是bdi模型还是其他的智能主体的理论模型,对于信念的形成与表示都是建模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许多理论模型中,对信念的形成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作为经典的模型,在rao等人[4]的模型中,在建模时虽使用到时态逻辑模型及其技巧,但仅考虑到系统的未来状态,而不关注过去的认知。实际上,造成类似的问题主要在于其对信念(知识)的获取仅考虑与外部主体进行交互,而轻视了主体在过去的知识。
事实上,作为一个智能主体,其获取信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a)他省(extrospectiveness),即通过外界交互,从其他主体中获取信息;b)自省(introspectiveness),即通过自己的历史数据库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因此,对于主体信念的描述与刻画,两种途径缺一不可。在当前研究中,体现他省的bdi模型较多,却较少带自省功能的模型。但从时态数据库、时态知识库的角度看,智能主体的知识也是一个随着时间轴向前推进的历史数据库序列h=(h?0,…,h?n,hn+1,…),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集,这些知识集对当前信念的建立影响巨大,自省不可忽视。因此,在逻辑建模中,必须体现他省和自省,并处理其间的各类知识冲突。
考虑到主体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逻辑全知的问题,这也主要是因为相关模型使用了经典模态逻辑(或相关变形系统)、二值逻辑导致的结果。逻辑全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一个主体如果知道一个命题,那么它知道它所知道的命题的全部逻辑后承。
b)一个主体知道所有的真理(重言式)。
造成问题a)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k公理式的内定理。造成问题b)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理论模型采用了形如经典模态逻辑中的rn规则式的规则造成;第二点是在计算科学,尤其是在机群协同工作下的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不应存在所谓的“重言式”模式的内定理,所有公式的成立与否都应采用构造性证明进行论证,而非传统的二值逻辑形式及其粗精度刻画。
1.2 “双省”智能主体的信念表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主体的信念必须与他省和自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不仅重视交互,而且重视历史数据。由此在表意上,可以使用bel(k)=khφ表示主体k在当前时刻具有信念φ。其中:k表示“知道”算子,体现了他省;h仍使用时态逻辑中的标记意义,表示“在此之前一直……(不包括当前时间)”,体现了自省,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其次,要解决逻辑全知与非构造性语义的粗精度刻画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 logics)。根据子结构逻辑的构造性证明,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并可通过结构规则的增删,修改传统hilbert风格的逻辑演算所固留的诸如单调性、收缩性等弊病,以增加系统的可计算性。
据此,可建立相应的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系统。鉴于其表示了智能主体的信念,同时采用的是认知逻辑、时态逻辑和子结构演算的综合解决方法,本文将新的系统称为bsoet系统,意为substructural logic of epistemic and temporality in belief。在下一部分,将对系统作详细介绍。
2 bsoet及其gentzen系统
2.1 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
首先考虑到系统需要做到他省和自省,必须对认知的可能世界与可达关系作出定义,这种定义是针对框架的(frame)。
定义1 他省框架。一个他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f=〈t,r?e〉。其中:t为时间结构的集合,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时间结构;r?e为时间结构间的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
直观上,对于每一个t?i∈t,t?i表示一个智能主体。这是考虑到每个智能主体都有一个历史数据库,可以用t?i表示历史数据库(h?0,…,h?n,hn+1,…)的集合。在拓扑形式上,可将t?i理解为一个时间轴,轴上的点表示了主体在该时刻上的历史数据。由此,能进一步定义自省框架。
定义2 自省框架。一个自省框架是一个二元组t=〈t,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t为一个时间点间的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假定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之间的可达关系与时间轴之间的可达关系是一致的,据定义1和2,可以将两个框架合并。
定义3 他省且自省框架。一个他省且自省框架为一个三元组f=〈t,r?e,r?t〉。其中:t为时间点的集合;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r?t为一个传递可达关系。
其示意如***1所示。
直观上t上的点通过r?t关系,构成各条时间轴,每条时间轴代表一个主体(及其历史数据库),表示了自省关系;不同轴的同一时刻的时间点通过r?e,构成了他省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他省关系,r?e为一个自反和传递的可达关系对于传统bdi模型的认知可达关系是一般的;而作为自省关系,r?t不能具有自反性。在直观上,人的自省总是反省过去,对于现在是无法反省的,而作为他省关系的r?e的自反性,则主要体现了主体对自我知识集的认知,因此需要保留。
在没有具体解释框架语义之前,针对r?e和r?t关系,分别用模态算子?•和对应它们类似于经典模态逻辑的必然关系,并由此用?•φ来表示一个主体有信念φ,假设这个主体是k,可以将其简记为bel(k)=?•φ。
2.2 gentzen系统
据上,本文将对他省和自省框架构造子结构演算系统,为体现子结构演算特点,在此用gentzen风格的演算系统(由德国人gentzen 1934年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的一种逻辑演算,国内也翻译为相继式演算,但更多直译为gentzen演算,在该演算中分为结构规则和运算规则,运算规则又分为左规则和右规则,是有别于hilbert风格的自然演绎方法的构造性逻辑演算方法,主要用于证明论)来构造bsoet,系统如下:
公理:a?a
结构规则:
x├ay,a,z├by,x,z├b(cut)
*x├ax├a(t for ?•) *x├a**x├a(4 for ?•) x├ax├a(4 for )
运算规则:
x,a,y├cx,a∧b,y├c(∧l)
x,b,y├cx,a∧b,y├c(∧l)
x├a x├bx├a∧b(∧r)
x,a,y├c x,b,y├cx,a∨b,y├c(∨l)
x├ax├a∨b(∨r)
x├bx├a∨b(∨r)
x,a,y,b,z├cy,x,ab,z├c(l) x,a├bx├b(r)
x,a,y├bx,*?•a,y├b(?•l) *x├ax├?•a(?•r)?x,a,y├bx,a,y├b(l) x├ax├a(r)
在此,“,”“*”“”分别是三个不同的punc mark(句法标记,非算符)。其中“,”是一个无序的句法结构标记,它分割了多个参与演算的公式序列;而“*”和“”分别是•和的punc mark[14]。其中结构规则“t for •”表明了如果公式序列x能在“*”的演绎下得到a,则在一般演绎下也能得到a,这恰好对应了r?e关系的自反性。类似地,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e关系的传递性,结构规则“4 for ”对应了r?t关系的传递性。
注意到,这是一个典型的“直觉主义”逻辑系统,是基于构造性证明的。同时由于类似k公理和rn规则的内定理不存在于bsoet的结构规则中,也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l”规则的存在,系统实际保留了weakening规则,即该系统的推理仍然是单调的。同时由于punc mark“,”的无序性,交换律也依然保持其有效性,但系统不具有收缩规则,避免了运算资源的可重用性[15]。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 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 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 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 y, x’, 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另一方面,在bsoet系统中,本文也没有考虑算子“”,其主要原因是bsoet系统是一个直觉主义逻辑系统,其证明为构造性证明。由此,构造一个φ的信念与构造一个φ的信念的工作是相似的。
3 bsoet系统的语义模型
定义4 点集与命题[14]。一个点集p=〈p,〉为集合p及其上的偏序关系。p上的命题集prop(t)为p上的所有向上封闭的子集x,即若x∈x且xx’,则x’∈x。
定义5 可达关系。
1)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x,y∈p,如果xsy且?x’(x’x),则?y’(y’y),使得x’ry’。类似地,如果xry且?y’(y’y),则?x’(x’x),使得x’ry’。
2)二元关系r为点集p上的丰满的(plump)二元关系,当且仅当对于?x, y, x’, y’∈p,如果xry且x’x,y’y,则x’ry’。
定义6 框架及框架关系。一个框架f为一点集p及其上的二元可达关系,写做f=〈p,r?e,r?t〉。其中r?e和r?t分别为他省和自省的二元关系。
定义7 框架赋值。
1){x∈f:x?p}∈prop{f};
2)x?a∧b iff ?x∈f, x?a且x?b;
3)x?a∨b iff ?x∈f, x?a或x?b;
4)x?•a iff ?y∈f,如果x r?e y,则y?a;
5)x?a iff ?y∈f,如果x r?t y,则y?a。
定义8 衍推。
1)称x相对于模型m衍推a,记做“x├?ma”,当且仅当对?x∈m,如果x?x,则x?a;
2)称x相对于框架f衍推a,记做“x├?fa”,当且仅当对?m∈f,x├?ma;
3)称x相对于框架类f衍推a,记做“x├?f a”,当且仅当对?f∈f,x├?fa。
由此易证得以下定理,限于篇幅证明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文献[16]。
定理1 可靠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可靠的。
定理2 完全性定理。bsoet系统相对于框架条件为xr?e x、xr?e y∧yre zxr?e z和xr?t y∧yr?t zxr?t z的框架是完全的。
4 群体信念与公共信念
在bsoet系统中,主体k形成的信念可由bel(k)=?•φ表达,其不仅考虑了主体之间的他省,还考虑了参与认知主体的自省,体现了只有当他省和自省都为“必然”时,知识才能成为信念的观点——主体k拥有信念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当前状态下与外界主体的通过交互获得知识,更要考虑其历史?数据。
基于bsoet系统,易得在群体认知中的群体信念“eφ” (everyone has the belief φ)与公共信念“cφ” (it is common belief that φ),对于n个智能体,其定义如下:
eφ=bel(1)∧…∧bel(n)=•?1?1φ∧…∧•?n?nφ;
cφ=φ∧eφ∧eeφ∧…= ∧i≥0e?iφ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智能主体的“双省”信念及其形成与表示进行了相关研究,采用了认知时态子结构逻辑建模的方法,表达了智能主体获得“双省”信念的方式,针对其建立了相应的逻辑系统bsoet。由于bsoet系统采用的是子结构演算,有效避免了逻辑全知问题,其模型语义与构造性证明方法较经典二值逻辑更细精度地刻画了信念的形成。
在bsoet系统中讨论r?e和r?t关系时,本文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必然算子,即•和。对于•和的对偶算子•和在本文中并没有讨论,不讨论其的主要原因在于•和算子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同时也对愿望和意***不起关键作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r?e扩充为动作和动态关系,如将算子•扩充为[α]或[α]?n,又如何进一步在子结构演算中丰富r?t关系,使其进一步具有线性、序列性、非分支性和有穷间隔性等性质。同时,还可以通过添加相应的表示将来状态的算子“■”,由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形成相应的愿望、意***和bdi模型,并最后付诸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22.
[2]moore r c.a form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m]//formal theories of the commonsense world.[s.l.]:ablex publishing corperation,1985:319-358.
[3]cohen p r,levesque h j.intention is choice with commitment[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0,42(2-3):213-261.
[4]rao a s,georgeff m p.deliberation and intentions,technical notes 10[r].[s.l.]:austral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1991.
[5]jiao wen-ping,shi zhong-zhi.formalizing agent’s attitudes with polyadic π-calculus[c]//proc of the 4th workshop on practical reasoning and rationality.stockholm:[s.n.],1999:21-27.
[6]胡山立,石纯一.agent意***的双子集语义改进模型[j].软件学报,2006,17(3):396-402.
[7]hu shan-li,shi chun-yi.an improved twin-subset semantic model for intention of agent[j].journal of software,2006,17(3):?396-402.
[8]konolige k,pollack m e.a representationalist theory of intention[c]//proc of ijcai’93.1993:390-395.
[9]singh m p.multiagent systems: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ntions,know-how,and communications[c]//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l.]:springer,1994.
[10] nair v c p.on extending bdi logics[d].queensland:griffith university,2003.
[11]rafael h b,mehdi d,j?rgen d,et al.multi-agent programming:languages,platforms and applications[m].berlin:[s.n.],2005.
[12]rafael h b,michael f,willem v,et al.verifying multi-agent programs by model checking[j].journal of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06,12(2):239-256.
[13]rafael h b,jomi f h,michael w.programm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agentspeak using jason[m]//[s.l.]:wiley,2007.
[14]restall g.an introduction to substructural logics[m].routledge,tokyo: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2000.
[15]ono h.proof-theoretic methods in nonclassical logics[r].1998:207-254.
[16]刘冬宁.时态信息处理中若干问题的逻辑公理化研究[r].广州:中山大学,2009.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9
关键词:MARC 书目框架 语义网 关联数据
书目数据是***书馆进行书目控制的重要基础,是揭示馆藏、开展服务的主要工具,也是传统***书馆对于知识进行组织和整序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数字时代的书目数据虽然只是***书馆类型丰富的元数据中的一种,但它肩负着将纸媒带人数字时代的重任,同时又是出版物得以传播利用的重要桥梁,因此其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书目数据开放成真正的万维网上的数据?这其实并不是系统实现问题,而是书目数据格式问题。由于语义技术的发展,人们才真正明白,MARC格式是当前制约***书馆数据开放利用的最大障碍,网络时代呼唤新的书目数据格式。
1 背景和历史
MARC格式设计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计算资源极其匮乏,计算机速度慢,存储介质昂贵,以磁带这种顺序存取介质为主,因此MARC记录格式(即2709格式)被设计为不定长字段的紧凑型格式,以记录为单元,每条记录代表一个编目单位。MARC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打印目录卡片,后来有条件的***书馆逐渐开放了检索终端,发展为后来的标准OPAC服务。由于磁带格式只能顺序检索而无法随机存取,因此在格式中设计了很多机器识别码、记录及字段子字段标识,以便能通过倒排索引而迅速定位检索。后来虽然随机存储介质(磁盘)和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得到普及,但2709格式依然作为MARC记录的交换格式,***书馆的MARC记录虽然都可以通过万维网查询,但除了按照客户机/服务器时代研发的Z39.50标准开放API接口之外,基本没有其它互操作方式,MARC数据一直被牢牢地圈养在每个***书馆的OPAC范围内,缺乏方便地生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书目或联合目录的技术和能力,更不用说开放给整个社会各相关行业使用。
当今的信息服务业有这样一个趋势:凡是互联网上不存在的,基本上是可以被忽略的。***书馆作为一种向大众传播知识的社会机构,如果遭到大众的忽略,就无法充分实现其职能,因而也无法实现其价值。自MARC产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大环境的改变,读者利用***书馆资源的对象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MARC格式的种种局限在网络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绊脚石,越来越阻碍***书馆行业成为一个与其地位相称的网络存在:首先,互联网让计算机不再是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而成为全球信息空间的一个个节点,书目控制不再局限于某一台机器、某一个系统、某一家机构,而需要在***书馆以外的网络空间进行传输和交换,MARC因其领域上的封闭性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其次,***书馆要保存和处理的资源不仅限于传统的印本***书,还包括诸如电子文献、网页、***像、多媒体等复杂的资源类型,而MARC是为印本***书设计的,虽然曾在网络资源的描述上做过一定的努力(856字段),但效果并不理想。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组织(DCMI)很早就看到了MARC对网络应用的不适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起了一轮新型元数据研发风暴,试***为MARC等传统的文献描述方式找到替代者。都柏林元数据核心集、术语词表、抽象模型及应用纲要等都是DCMI为网络时代书目控制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书馆元数据,DCMI很早就提出一套名为“***书馆应用纲要”的元数据方案,试***实现类似MARC的描述功能,但这个方案只是一个属性元素集合,相对于MARC这种既包含丰富得多的属性元素集、又含有著录和语法编码规则的“复合型”标准来说,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而一直缺乏大型***书馆的支持而始终停留于草案阶段,未能成为DCMI的推荐规范。在数据编码方式上,MARC虽然号称“机读”,但是其各种内部格式只是被计算机读取,而无法被机器“理解”。DCMI尝试引入RDF/XML作为语义描述规范,但由于***书馆通行的编目规则(AACR2)是和MARC配套的,无法直接采用RDF编码,而且语义技术的实用化也有一个过程,当时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应用,因此MARC的地位长期以来难以撼动。
国际***联1998年出版了《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报告12],提出与书目描述相关的三类实体、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传统的MARC无法满足报告中提出的这种层次化的、全网域的“查找、标识、搜索和获取(FISO)”四方面的需求。随着以兼容过去并实现FRBR为目标的RDA编目规则的出台,美国国会***书馆对MARC21进行了大量扩展,人们对MARC格式的不满达到了一个顶点。
呼吁以新的书目格式取代MARC的呼声早已有之,进入新千年之后更是不绝于耳。加州大学数字***书馆项目前经理、现任OCLC高级项目主管Roy Tennant在2002年公开喊出MARC Must Die(MARC必须死)。但它为什么还死不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没有一种能够满足网络时代书目数据功能需求的书目格式来取代它。
美国国会***书馆2006年12月成立了未来书目控制项目组,2008年1月提交最终报告On the Record,表明将书目控制向万维网推进的积极态度,引发巨大争论。OCLC领导了WaC的Schema书目扩展社区的研究工作,通过对一种由Google、Yahoo和微软等提出的编码推荐规范进行扩展,在其WorldCat中尝试基于的书目格式,实现基于FRBR的RDA编目数据的网络化。所有这些探索都指向一个目标:直接用万维网原生的技术——即以URI、HTTP、HTML/XML为代表的技术来处理和信息。
随着W3C等标准组织的推波助澜,以及语义网、关联数据技术在***书馆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美国国会***书馆已经在将VIAF、LCSH等规范词表成关联数据,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书馆纷纷进行了书目数据的关联数据化,推出新一代书目数据格式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的“书目框架(BIBFRAME)”应运而生。
2011年5月,美国国会***书馆正式宣布与以语义技术起家的Zepheira公司合作开发BIBFRAME,同年10月,国会***书馆项目计划,2012年5月,Zepheira公司开始评估相关的项目并开始数据建模,11月书目框架第一份报告,公布了所用的关联数据模型草案,同时在书目框架***上用例与需求、不断更新的词表以及适当的工具和服务,不列颠***书馆、德国国家***书馆、OCLC等参与了早期测试。2013年的ALA大会上,书目框架成为热门话题,根据Eric Miller等人的报告,目前国会***书馆仍然在根据早期测试的结果修正各种细则,OCLC在研究如何将WorldCat中所有的数据转换成书目框架格式。接下来的工作将更加具体化,如继续更新术语词表,用XML来对书目框架的RDF数据模型进行序列化的试验,开发支持MARC21到书目框架的转换工具、及支持书目框架数据浏览的关联数据浏览器。平台提供商中,目前有***书馆系统服务商VTLS宣称其Open Skies平台支持书目框架,科罗拉多大学启动了“BIBFRAME数据存储库”项目,在Redis***书馆服务平台上,增加了一个模块,通过MODS—to—MARC映射实现MARC21记录到BIBFRAME实体的转换。
尽管书目框架希望创造一种新的表达书目数据的方法用以取代MARC,但它的目标比此更加宏伟。作为一项计划,BIBFRAME要调研书目描述、数据创建、数据交换等各个方面。除了取代MARC,它还能适应不同内容模型和边际规则,探索新的数据记录的组成方法,以及评估目前的交换协议。书目框架出现之后,废弃MARC的时间已经临近,美国国会***书馆和OCLC都宣布,将于2016年停止对MARC格式的支持,这就意味着MARC即将退出书目控制的历史舞台,书目框架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2 什么是BIBFRAME?
BIBFRAME全称为“书目框架计划(The Bibliographic Framework Initiative)”,也曾称为“书目框架迁移计划(The Bibliographic Framework Transition Initiative)”,它的目的是开发一种“适应未来需求”的书目数据格式,因此也用它来命名这种新的书目数据格式。所谓格式,即适用于某种特定应用的编码和解码的打包方式,书目框架就是对于书目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编码,并能够满足信息交换等功能需求而进行解码的一种“数据包”。书目框架应用了关联数据技术,能够支持***书馆及类似机构对各类馆藏资源进行描述和编码,其研发的第一个需求是支持数以亿计的MARC数据转换,将来所有新产生的数据将可以不再使用MARC,从而逐步取代MARC21等世界各国沿用至今的MARC,使得书目数据在整个万维网上得到方便的交换、和共享。
书目框架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套适应万维网的书目信息应用规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模型与实体、术语词表、编码及打包规则,模型与实体提供了书目框架的应用对象和描述深度,术语词表提供了规范控制的基础,编码和打包规则提供了机器理解的手段。另外书目框架还会开发一些用于数据校验、互操作测试等特定功能的辅助工具,以及一些应用平台信息和最佳实践等。目前书目框架的***除了进行中的规范之外,作为一个项目管理网站(部分内容须密码登入),还兼有征求意见、讨论问题和普及宣传相关知识的功能。
2.1 框架模型
与FRBR类似,书目框架采用了实体一关系分析法,对所涉及的实体、实体属性、实体关系、属性关系等进行了分析。但书目框架的分析更一般化,只将描述对象分为抽象的创造性作品(Creative Work)和实例(Instance)两层,另外根据规范控制和扩展描述的需要,单独定义了规范数据和注释数据,因此一共有四类实体(如***1、2所示):
Creative Work(创造性作品)
Instance(实例)
Authority(规范数据)
Annotation(注释数据)
前两者可以通过对MARC中各类字段属性进行梳理而“继承”,而规范数据与传统规范控制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它既要实现传统规范控制对作品、实例及其相关的作者(人物及角色)、机构、主题、事件等要素的规范功能,又有许多网络资源规范控制的特点(如外链VIAF或DBPedia中的RDF数据)。书目框架定义的规范数据格式并非要取代其它的规范控制方法,而是作为一个轻型的抽象层,提供一种容器,使规范控制在万维网环境下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把对与作品或实例相关的实体的描述都作为“注释”,是书目框架的一种“创造”。它所涉及的各种注释包括目前已经纳入考虑范围的封面设计、书评、描述和馆藏描述四类,其中“描述”又分三个子类:摘要、文摘和目录,其所需描述的属性、关系等完全不同,但它们都是bf:Annotation的子类,这种完全异构的数据只有在书目框架这种采用了RDF描述的模型中才能方便地进行编码,因为我们可以把“注释”类当作一个容器,而不像关系数据库那样,一定要强求结构的统一。目前书目框架只定义了一些急需描述的基本类型,如上述四类和三个子类,主要是考虑到书目框架首先要兼容MARC21,如果在转换MARC21数据时没有对应的映射字段,就无法满足对“框架”的需求。将来可能会根据需要扩展更多的类型,这样的模型也能够直接支持网络中由其它机构组织和维护的数据。
2.2 术语词表
规范术语的是语义万维网技术的基础,通过为各类实体、属性、关系、取值等相关术语赋予URI,形成词表,为语义编码(一般是采用RDF的各种序列化形式)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单元。
从目前书目框架的实践来看,它已不再像DCMI那样严格控制元素和术语的数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原则,经过一定的内部讨论流程,随时和修订。目前术语的主要来源是MARC、FRBR、RDA、DC、VAR等相关业界的元数据规范。至2013年9月,已了近300个术语(10月1—10日的美国***府关门也波及到美国国会***书馆,书目框架的术语页面至今没有恢复,MARC21转换书目框架的试验项目只更新到6月5日)。
在众多的规范术语中,资源类型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它既是书目框架描述对象的一种属性,又是书目框架所适用的资源类型。书目框架的“创造性作品”和“实例”两类都可以有资源类型属性。书目框架吸收了MARC/MODS、RDA、DC、Schema,org等元数据规范中对资源类型的定义,将他们组合归并,初步形成一个由14种类型组成的词表(文字资料、地***、数据集、乐谱、动作谱、音频资料、***画、动画、三维物体、软件/多媒体、混合资料、资源集合、手稿和触觉资料),既具备科学性,又很实用,应用时可以任意组合,基本能够从概念上覆盖所有的***书馆及相关机构常见的资源对象,比RDA中利用内容类型、载体类型和媒体类型三方面组合的定义方式更加简便易行。 2.3 用例与需求
软件工程中的“用例与需求”通常用于深度描述系统的使用场景和功能,让设计者和用户充分了解系统如何与外界互动,不同的用户角色可以利用系统做些什么,以及系统典型的开发目的和业务目标。多个用例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系统的应用需求。用例是普通读者了解系统复杂功能的一把钥匙,通常不会以专深的技术术语编写,而采用普通用户能够看懂并理解的日常用语。
目前书目框架的***网站列出了15个用例,并归纳了12个方面的设计目标。15个用例中有4个是能够给用户带来的好处,11个是给***书馆员(***书馆工作)带来的好处。从用例上看,书目框架给***书馆带来的变革将是巨大的。
通过这些用例和需求描述,我们能够很方便地看出什么是真正的“网络时代的书目格式”,它与传统的MARC格式在使用场景和满足需求方面,有多么巨大的不同。
例如它能够直接提供书目信息的SoLoMo服务、选择“自适应”内容(根据类型、媒体类型、语种等)、进行规范控制(提供规范数据、人名规范名对应、规范档更新等)以及进行联合编目(合并、去重、加馆藏信息、复制数据等)。
2.4 工具、服务与演示
书目框架是关联数据的一种应用,是一种书目数据的RDF Schema和打包规则。之所以称为“框架”,是因为其提供了各种RDF序列化数据的打包方式。书目框架的四类数据应该有四种打包方式,这些书目的编码除了必须支持RDF/XMI。之外,还可根据需要,支持Ntriples,Turtle,RDF/JSON,RDFa等形式,在应用中需采用内容协商和适当的媒体类型方式对HTTP请求做出反应。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书目框架项目网站上提供了两种工具,可用来了解MARC数据转换成书目框架的效果。一种是比较服务,通过输入一个美国国会***书馆MARC书目记录的标识(MARC BIB 001字段),就可以看到转换成书目框架格式前后的书目记录。另一种是转换服务,以MARC/XML格式粘贴或上载提交一个不大于2MB的书目数据文件之后,系统会利用Exhibit开发的工具将数据转换并显示成书目框架格式。这两种工具目前还是试验阶段,每隔几周会有调整和更新。将来书目框架网站上会提供更多的工具和服务。
除了美国国会***书馆的大力倡导和投入外,书目框架项目也吸引了包括不列颠***书馆、德国国家***书馆、乔治华盛顿州立大学***书馆在内的许多著名***书馆参与,OCLC也积极响应。目前在书目框架网站上提供了这些机构将自己的书目数据(MARC格式)转换成书目框架格式的丰富例子,包括MARC书目记录转换成书目框架中的“作品”、“人”、“机构”、“实例”、“注释”等各类相互关联的实体的情况,并有RDF/XMI。格式的数据可供***。这些演示初步展示了书目框架格式对不同MARC格式的包容性和适用性,验证了关联数据技术给书目数据带来的语义功能和数据间的互操作能力。 2.5 书目框架示例
***3是国会***书馆的MARC数据转换为书目框架格式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该实例以RDF/Turtle格式编码,比RDF/XML编码方式更为简洁,易于人识读。该记录是关于一个作品(bf:Work)的数据,定义了该作品的URI、题名(bf:title)和责任者(bf:creator),有3个主题(bf:subject)和4个实例(bf:instance),并描述了其来自于哪条书目记录(bf:derivedFrom)。底部代码描述了该作品的责任者,是一条人名规范数据。
3 BIBFRAME的特点
知名***书馆技术专家Karen Coyle于2004年发文认为,新的书目系统只满足FRBR的FISO四大需求,对于网络时代是不充分的,至少还要有“描述”、“发现”、“定位”、“购买”、“保存”和“推广”等功能。OCLC的资深专家Roy Tennant也在同一期刊物上呼应了这个观点,认为未来的书目数据要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开放性”、“透明性”、“低门槛”、“包容性”,支持“协同管理”、“模块化”、“层次结构”、“颗粒性”和“容错性”等,对未来的书目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书目框架作为网络时代的书目数据格式,简而言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超越了人们对传统书目数据的需求:(1)普适性。不仅体现在书目框架可描述的资源类型不限于描述传统***书,还可描述网络资源,还体现在其采用RDF、URI等标准化的数据模型和编码方式,可与网络上的数据很好地兼容和互操作。(2)语义化。因为其是采用RDF描述的,因而数据的最小单位不是记录,而是RDF的陈述,这就打破了MARC书目“记录”的格式,将记录分拆为一个或多个三元组,成为一个又一个相互关联的语义单元,为书目数据赋予了机器可处理的语义。(3)开放性。用HTTP URI来标识所有的“东西”是关联数据技术框架的基石,而HTTP URI是万维网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可全球唯一定位,当书目数据中的一切实体都赋予了URI,就可在全网范围内被定位和访问,突破了MARC数据的局限,打破了封闭的***书馆系统与开放网络之间的藩篱,使书目数据能够方便地与其他网络数据混搭,融入“数据的网络”,构建新的数据服务。
对书目框架种种特性的总结,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与MARC的兼容性
书目框架继承了MARC的很多特点,比如丰富的语义和严格的一致性,它能兼容作为内容模型的FRBR,实现MARC数据的各种角色:规范数据、馆藏数据、分类数据等。它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能够“容纳”当前所有的、各式各样的MARC记录,从而将***书馆行业数十年人工积累的编目记录悉数收入其中,平滑过渡到新的格式,由新的万维网时代的系统软件进行管理。但书目框架并不是MARC的严格等价物和简单的翻版,它尽可能地保证MARC的大多数语义描述能够保留,但也只是MARC可以转换成书目框架,而不保证书目框架完全可以转换成MARC。
特点二:超越书目记录格式
BIBFRAME的开发目标是成为一种书目记录格式,但它不仅是书目记录的“格式”,也不仅适用于书目。取代目前***书馆主流书目记录格式MARC,是书目框架计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它设计的抽象模型和技术框架显然不止于为书目记录提供一种格式,而是试***容纳多种领域本体、元数据方案、数据序列化格式的框架。书目框架试***描述的资源类型远不止书目,还包括博客文章、静态动态***像、3D影像、计算机程序、软件、数据集、实物等等,并为MARC/MODS、RDA、Schema,org、DCMI等资源描述模式提供映射方案。因此书目框架的适用性并不局限于***书馆领域,也适合于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以及更广泛的类似机构。
特点三:严格区分抽象内容和它的物理/数字表现
在互联网环境中,必须要有一种方法将***书馆数据的抽象内容(题名和作者)与物理形态(页数、是否有插***等)区别开来。标识***书馆资源的创建者(如作者、出版者)与资源的内容属性(如主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书目框架的关联数据模型中,作品和规范数据属于抽象内容,实例数据属于载体表现,在描述时分开描述,一个作品与它的规范数据和实例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都分别赋予URI后,可以更灵活准确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RDF编码并序列化后,可被机器理解。
特点四:面向语义网的书目数据格式
用HTTP URI来标识一切事物,是关联数据四原则中的第一条,也是在万维网上清晰标识信息实体、实现网络资源的规范控制的必须。书目框架继续把这一原则发扬光大,无论对作品,对人、地、机构等规范数据,还是每一个实例,甚至包括与“作品”相关的封面、书评、描述等都用HTTP URI来唯一标识。HTTP URI的最大特点不仅仅在于唯一标识功能,还在于它的全球定位功能,以及从一个命名空间到另一个命名空间的跨网域链接。
“数据网”中实体之间要建立更多可被机器处理的关系,这种关系要跨越传统***书馆领域,覆盖到整个网络信息空间,以提高搜索引擎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帮助用户找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信息,提升网络服务的效能。在网络范围内建立可被机器理解的语义关系,正是关联数据技术的长处之所在,书目框架的关联数据模型建立了表达并利用这些关系的基础。这样就提供了一种互联网环境下跨系统、跨领域的网络资源规范控制方法,这种设计使得书目框架既能够满足***书馆的特殊需求,又能与更广泛的相关应用进行整合。
4 BIBFRAME的应用和问题
书目框架计划一经提出便受到业界瞩目,并非因为采用了特别先进的技术,而主要是因为美国国会***书馆的影响力。国会***书馆目前把书目框架作为最重要的、具有最高优先级的项目进行开发。目前书目框架的开发尚未完成,主要还有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书目框架的规范控制超出了传统书目信息规范数据的边界,成为网络信息规范控制的一部分,但具体应该新增哪些内容的规范控制,尚未得到确定。第二、注释模型还存在争议,特别是其适用的类型以及将来如何扩展方面。例如对于将馆藏纳入到注释类型进行描述是否合适,尚有很多细节还未形成规范或达成共识。第三、目前的应用平台开发,***书馆管理系统的支持,以及演示、编目、转换、校验等工具软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外MARC21向书目框架进行映射转换过程中也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讨论,目前的测试主要集中于此,能否转换和容纳所有参与***书馆现有的MARC21数据,是书目框架能否成功的试金石,因此转换数据实现目前书目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当下书目框架应用的首要任务。
书目框架系出名门,人们对其寄予厚望,然而它毕竟自提出至今只有两年多时间,能否成功、在多大范围内成功还言之尚早,因此现阶段也是人们质疑最多的时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4.1 全新开发,技术门槛较高
从技术上来看,书目框架完全采用语义万维网技术,涉及到十余年来互联网和***书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多项前沿技术,如Web、实体一关系(ER)分析、RDF数据模型、RDF的序列化(编码)、XMI。数据处理、关联数据的标准规范和应用实施、MARC数据的XML化处理、书目数据的FRBR化、领域知识本体和元数据编码、规范控制等等,对于***书馆界的研究和应用人员来说,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而对于系统开发商和平台提供商来说,提供可投入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也非易事。
另外书目框架的开发策略也与以前***书馆界的元数据方案研发有很大的不同,以往对于属性元素的选择非常慎重,对于各类规范词表的确定总是以尽可能优先复用为原则,而书目框架基本不考虑与其它元数据模式的复用和兼容,甚至不尊崇FRBR模型,完全摒弃了MARC用字段和子字段名来揭示书目的属性,也没有复用DCMI或RDA的术语词表,而完全在新的命名空间(bf:http:///vocab/)定义了一套新的术语。这种做法固然有助于新的数据格式从一开始就站上一个新的起点,但也会给应用推广带来难度和阻力,且不符合语义万维网尽可能复用已有本体、词表的理念。
4.2 与FRBR和RDA不完全一致
书目框架并非直接采用FRBR,而是对FRBR进行了简化。作为一种新的书目数据格式,书目框架数据本来应该是RDA编目的直接结果,但目前由于RDA是FRBR模型的实践者,而书目框架简化了这种模型,从而造成书目框架与RDA编目数据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好在这种简化是一种一般化,可以将书目框架看成是一种更大的“容器”,其通过采用一种“领域纲要”的机制来适应特定领域的特殊需求,因此实现FRBR的描述需求完全没有问题,从而也能经过扩展满足FRBR的功能需求。
“领域纲要”看起来是借鉴了DCMI的应用纲要,为书目框架应用于某个领域提供纲领性的指南。领域纲要规定了实体如何继承和分解,复用哪些词表、如何与MARC数据映射等具体问题。如果说书目框架是一栋房子,那么“领域纲要”则是房子里面的支架,用以呼应领域应用的具体需求。如需将FRBR化的书目数据转换成书目框架格式,需要定义“领域纲要”,明确规定FRBR中的WEMI四类实体如何转换成书目框架。如***4所示,“BIBFRAME WEMI Profile”是一个“领域纲要”,将FRBR中的w(Work,作品)、E(Expression,内容表达)定义为书目框架中的“创造性作品”的修饰和限定,M(Manifestation,载体表现)、I(Item,单件)则作为“实例”的修饰和限定,这就是为什么书目框架虽然摒弃了E和M,但仍然能够兼容FRBR的原因。
4.3 与书目扩展的竞争和合作
是互联网产业巨头Google、Yahoo、Bing、Yandex共同制定的一套网络资源描述规范,通过在网页中嵌入网络资源的语义描述(RDFa形式),可使语义数据方便地以网页形式,并被搜索引擎检索以及进行后续(智能化)处理。
作为关联数据的一种实现方式,的崛起迅速引起了OCLC的注意。但并不是为***书馆资源而设计,它缺少适用于书目数据的FRBR第一组概念(即WEMI)、无法明确区分内容和载体、缺少对资源集合和连续出版物的定义等,因而不适合直接拿来作为描述***书馆资源的工具,必须进行扩展。于是OCLC的关联数据专家和***书馆技术专家为设计了一套用于***书馆的书目扩展,即SchemaBibEX。该扩展包括模型和词表两部分内容,如增加了“OCLCnumber”、“Holding”等馆藏特性元素用于描述物理载体。美国国会***书馆的书目框架计划是在OCLC的SchemaBibEX的模型数月后才的,二者描述的是同一类资源,存在竞争关系。鉴于国会***书馆的影响力,OCLC立即开始了两者之间兼容和互操作的研究,谋求二者的合作,使其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对书目数据描述能力的比较如***5所示。
对书目数据描述能力的比较
(注:倒立三角形代表书目扩展覆盖的广度较大而深度较小,正立三角形代表BIBFRAME覆盖的深度较大而广度较小。)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篇10
关键词:成才;高中历史;纵向衔接;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行为和策略的调整,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尽管其中有不少优点可圈可陈,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缺憾。纵向衔接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它通过对高中三年历史教学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使三个年级、不同时段的教学有序进行、循序推进,避免重复教学和教学条块分割,满足学生成才需求。教师作为课程方案的设计者,课程目标的实践者,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高中历史教学纵向衔接的推进工作中,无疑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进纵向衔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抓手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环节。
一、纵向衔接教学要以全面细致的学情分析来奠基
“教育过程是一种矛盾着的双向选择。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地调整师生矛盾,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架设桥梁的第一步,教师必须了解学情。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卓有成效地落实三个年级教学的纵向衔接,必须对教学行为的对象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全面宏观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真正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同化”与“顺应”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探底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一教师必须了解中考复习情况、初中课程标准、初中教材内容、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高一教师了解了初中教材中有英国资产阶级***的相关内容,就没必要对这段内容浓墨重彩。在讲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简单展示资产阶级***时期的几个国王的照片,如伊丽莎白、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克伦威尔、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等。通过调动已知,唤起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突破上,即英国的民主***治是怎么一步步确立的,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而同样在讲必修三“思想”时,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在高一时已经了然于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和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把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纳入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在背景与具体内容之间建立纵向衔接,学生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维水平。高中阶段,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和转型期。纵向衔接教学,就必须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设定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高一教学可增加感性材料,如相关的***片、电影或电视等,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产生共鸣。随着心理的日渐成熟,理性思维的较大扩展,学生的理性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在增进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训练材料信息阅读、搜集、概括、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随着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到高二、高三逐步过渡到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多视角、多层次地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学生在同一年龄层次、同一学段甚至同一班级,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纵向衔接教学就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角色换位”,要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立场和视角去审视所学内容。对待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放慢脚步以适应学生的节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评价,从中得到结论和启发。例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可以展开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与局面,并且加上“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思路得出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对理解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可以设置一些课后探究题,从而实现层次教育的无痕化。
二、纵向衔接教学要求教师的思维成果在交流碰撞中拓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合作,教师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加强同伴指导、同伴互助。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纵向衔接,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整合。教师个体的备课活动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狭隘性,这也要求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加强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集体备课活动。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智慧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一定意义上,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同学科的不同备课组的教师坐在一起,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思维水平状况进行交流,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关于辛亥***、三民主义这一段内容,初中教材、高中必修教材和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都有涉及。高中历史课堂四本书怎么讲才算到位,怎样不出现重复教学或者知识的条块分割,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分析、讨论,结合学情班情、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等统筹安排,统一部署,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逐层推进、渐次提升和无缝对接甚至是螺旋式上升。
当然,集体备课不能成为个别教师的独角戏,所有成员都应主动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增进感情的沟通,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升集体的专业素养。备课的内容应该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通过教师之间在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学情交流等方面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交流,通过三个年级教师的通力合作,在智慧成果共享的同时,通过观念的碰撞与互动,产生出更高更丰富的思维成果,从而更好地为纵向衔接教学拓展思维的空间。
三、纵向衔接教学需要多元力量形成共识为保障
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对教材加工和处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衔接,其实也就是结合学生学情的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深度开发”,让每一个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整个高中三年的历史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课程设计等进行一个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对于这一系统工程,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往往捉襟见肘。因此,在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内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高一年级要做好过渡时期的衔接教学,必须深入初中课堂去实地听课、考察,深入初中生中去座谈和问卷调查。高中三个年级内部的纵向衔接,需要各备课组、整个学科组的统一行动,甚至需要有意识地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结合学校的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校本课程、个性化作业,编订好相关教学案,这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协调行动。在各年级的相关纵向衔接基本到位后,如何考核,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如何革新,尚需进一步思考。另外,把纵向衔接教学的相关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仅凭少数人一段时间的激情是难以为继的。而这一切,基于一个共识:充分认识到高中阶段在现行课程体系下加强纵向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多元力量的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己对历史的宏观和微观理解,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和目标的前提下,重新建构和整合自己的历史教学体系”,实现在“模块间的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客观、深入地有联系地讲述看似孤立和静态的专题”。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只有妥善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包括师生、生生、生本以及教师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加强各方力量的对话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纵向衔接,促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才能弥补新课程标准表面上的一些“软肋”,照应好必修三个板块之间、必修的相关专题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真正地建构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体系框架,提升学习能力和品质,满足学生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04(12).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
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8).
[4]袁兆桐.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必修三每单元框架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