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模板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1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科技论文,人生观。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创作了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的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一二部分已被选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史铁生逝世不久之际,重读这篇课文,对史铁生的人生观有了另一种感悟和理解。

所谓人生观应该包含着对出生、活着和死亡三个问题的思考。出生是经常为人们所讨论的话题。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的?很多哲人一辈子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然而史铁生对于出生的问题,这样认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在他看来,出生是个不必要讨论的问题,应该自然接受。对于死亡呢?古往今来,无论名流千古的伟人,还是平常普通的百姓,都在潜意识里非常惧怕死亡,这是人之常情。科技论文,人生观。但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史铁生,沉浸在地坛的宁静中,对于死亡早已参透: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将死亡比作节日,史铁生已然抱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来看待生死了。

参透了“生”与“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史铁生自己说“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而事实上,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明又是对这个问题的暗示和回答。但是很多教师在执教中对于这一问题或避而不谈,或浅尝辄止。要回答“怎样活着”这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文中几处景物描写。科技论文,人生观。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对于这段景物描写的理解,不少教师认为是作家初到园中,笔下景物的荒芜冷落,而野草的自在坦荡“我”却不能,正是他悲苦心情的写照。这种理解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再细细看看这些景物: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玉砌雕栏,这类景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人工建造的,是非自然的景物,它们象征着尊贵、庄严、肃穆,然而它们的结局呢?却是被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好不惨淡!“是非成败转头空”,在史铁生看来,这类景物并不是他所欣赏的美,真正令他欣赏的则是祭坛四周愈见苍幽的古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是亘古不变的太阳……这些景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非人工加造的,它们虽然平淡,却可以自在,可以永恒,甚至辉煌。在史铁生看来,这些才是人间之大美!

人工与自然景物的两相对比之下,作者的审美观显露无遗,两类景物的对比正是作者对两种生存状态的对比与思考。一个人的审美观总是与他的人生观相交叉、相一致的。自然的、充满生机的景物是美的,这样的人生也是美的。

作者对于这样的自然之美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他在地坛中“坐着或躺着”,看着周边的世界。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史铁生是一位智者,他遇到问题善于观察,也善于思考。在双腿残疾的日子里,他却于细微处看出大千世界的灿烂辉煌。在园中目睹万物皆自由,到处充满生机,心灵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胸怀大为开阔。科技论文,人生观。一切景象,蚂蚁的摇头晃脑、瓢虫的展翅升空,在他眼中都变得美妙异常,就连小小的水珠也倍增光彩,充满诗意,被作者描写地如此光芒万丈!

清人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所描写的自然之景中,有着鲜明的主观投入,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愉悦之情,作者已完全融入到这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大自然中,正像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说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自然之物是美的,这样的自然之态也是美的,自身浸润其中,融为一体。作者在园子里发现了生命的原生状态,而此时的他已渐渐地心清如水了。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泥土的气味,这些都是平凡之极的景物,但是在作者看来,虽为落日,却也能照得灿烂;虽为古柏,却有着执著的追求;虽为落叶,却飘摇歌舞,为秋天增添一点灵动的色彩。平凡的事物也可以如此美丽,平凡之极也可以绚烂之极!领悟了这点,作者似乎参透了生死,他便彻底释然了——心清如水,淡泊宁静地安心人生。

读懂了这些景物,才能真正读懂史铁生。科技论文,人生观。既然生与死是不可改变的,那么无需为之焦虑,这不是颓废,而是一种从容,从容地接受自然法则。史铁生早已在自然景物中参透了人间生死,平凡也可以绚烂,自然才是永恒,所以他选择了安心人生。科技论文,人生观。

史铁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个伟大的作家留给我们的感悟和启示有太多太多,他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想起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参考文献:

1、刘巧芳《<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人生观》,文学教育,2009年04期

2、刘小华《解读景物就是解读生命》,中学语文,2007年01期

3、韩晓武《感悟作者心灵的律动》,中学语文,2006年11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2

我有时候怀疑:他会不会就是我?

《务虚笔记》中写作之夜的“我”和小说主人公残疾人C在古园相遇。“他会不会就是我?”这个问题,正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最后一章中想过的。《我与地坛》中是这样写的:“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

在小说中,史铁生一分为二,二分为三,化身为众多的小说人物。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也是史铁生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这些对话牵引着小说哲学思辨的线索,也是支撑起小说结构的梁柱。《务虚笔记》,所谓“虚”者,实指小说的哲学气质。所以小说中的人物,都用符号代替。残疾人C、诗人L、画家Z、医生F,乃至女教师O,都带有史铁生自身心灵的痕迹,但又都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所有人的印象,所有人的寓言。跳出自我“小我”的世界,从人类“大我”的高度观照自我,是《我与地坛》和《务虚笔记》的一个共同处。

园子很大,草木茂盛,有几座近乎坍圮的殿堂,有各种鸟儿晨出晚归,夏天有彻夜的虫鸣,冬天里啄木鸟的啄木声清晰可辨。那时太阳很大,很红,满园里都是它深稳、沉静的光芒,O沿着小路走向祭坛,拾级而上,身影很长,身影扑倒在层层石阶上,雨燕正成群地在祭坛上空喊叫、飞旋。那时,F医生正举着望远镜在观察一个鸟巢,鸟儿飞去飞来地忙着筑巢,衔来树枝和草叶把窝做得无懈可击。料必是望远镜的视野里忽然出现了O……

这段描写,简直就是《我与地坛》第一章的浓缩,只是人物换成了O和F。如果我们对《我与地坛》第一章还不能很好理解,那就听一听小说《务虚笔记》中F医生的话。在小说中,F医生是个喜欢拿着望远镜,在古园中研究动植物的人。F医生以下这段话,是解释给诗人L听的,也可以当作对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更为具体的解释。

L,你怎么也不懂呢?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片叶子,你仔细看过它们吗?它们的结构之精致之美妙,肯定会让你惊叹。还有蚂蚁,鸟儿,蜂群,你留意过它们吗?它们的聪明和灵性真是让人迷惑。你不得不猜想,那里面有着最神秘的意志,那是整个宇宙共有的欲望。共有的欲望呵,你明白吗?……欲望是多么伟大神奇的力量呀,它才是无处不在的呢……

宇宙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种永恒的生命意志,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我与地坛》第一章)。F医生这段话,正好诠释了地坛中的景物给予史铁生的生命启示。

在《我与地坛》的第六章,史铁生写道:“看来差别是永远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苦难”也是《务虚笔记》的核心话题。当C和女友X在故园分手后,作者这样写道:

C走出故园,只剩下沉默属于他。

残疾和爱情,C:那就是你的命运。活着就是这喧嚣中的沉默,就是这拥挤中的孤独,活着就是没有道理的苦难。那么死呢?

苦难是人无可逃避的命运,在苦难面前,人们最容易想到死。古园和地坛,一定目睹过人间众多的苦难,或者说,在史铁生笔下,它们本身就是一个饱受苦难的象征性存在。古园和地坛以它们的沉静告诉残疾人,告诉史铁生,应当如何面对苦难,面对死亡。这是地坛对史铁生的又一重要启示。对苦难和死亡的思辨,是史铁生作品的母题,也使史铁生的作品闪耀着神性的光芒。

认真阅读《务虚笔记》,你会发现它与《我与地坛》有着许多重叠之处,你可以从《我与地坛》中的景与物,人与事,想到《务虚笔记》中的景与物,人与事。两部作品追问的话题,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死亡、苦难、欲望、差别、永恒……你甚至会惊讶地发现,不妨把《务虚笔记》看作是《我与地坛》的延伸。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3

关键词:史铁生;疾病;创作;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初发表在1991年的《上海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之初,作家韩少功盛赞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1]韩少功这番话虽不免有过誉之嫌,但已经充分说明了《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重要意义。自《我与地坛》发表之后,一度被主流文学忽视的史铁生也开始进入我国的文学史谱系和文学批评家们的视野。[2]与此同时,《我与地坛》更是令众多评论者笔耕不辍,研究者从各个角度来挖掘它的内涵。本文就是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与地坛》为例,探讨疾病与文学的关系。

一、疾病释义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疾病的隐喻》谈到:“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早或迟,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民。”[3]

另外,在文学世界里,疾病常常成了社会中某种缺失状态的展示。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所谓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物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等)体验,缺失即没被满足。”[4]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遭遇比如生活的不幸、爱的失落、事业的失败等,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时候,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缺失性的体验。就像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这里的穷就理解为作家的一种坎坷、困顿的生活遭遇不同的问题,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穷”就是人处在一种缺失状态,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缺失性体验。

疾病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的问题,但是又是注定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只要有生命存在,疾病就是一个永恒不断的话题。疾病在给人的身体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人的精神、心里蒙上了阴影。病人会不由自主地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心里郁结,这种心理总要通过什么方式宣泄出来,文学就是最好的宣泄方式之一。这就涉及到疾病很文学的问题。

二、疾病与文学

文学是真善美的艺术,而疾病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厌恶甚至是死亡,二者之间本应该是有着相当距离的两个话题,但是,纵观文学长廊,众多作家都会或多或少是与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所谓的“疾病情结”,中国文人有欣赏病态西施的传统,有一种趋近于“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的审美情趣,《红楼梦》中“泪光点点,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惊风”的林黛玉,这一形象成为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外国文学史上也是一样,托马斯.曼曾经在《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尽管这疾病是那样威胁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智力,他的天赋却是和这疾病紧紧地联在一起并且染上了它的彩……这一切,都与他的疾病息息相关。[5]这也就是说,他对癫痫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加以肯定。

并不是说所有的疾病患者都能成为一个作家,但是,毫无疑问疾病对于优秀作家具有着某种价值,在中国,许多知名作家也都身患疾病,作家本身就是一个病人。像鲁迅、巴金、郁达夫、以及本文提到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们本是疾病缠身,所以,在他们的作品当中,疾病就成了他们创作的体验性资源,甚至可以说,疾病贯穿于他们的大量创作当中。

三、疾病与史铁生

首先、疾病引发作家创作动机

“职业在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给自己的大半生这样的一个定义。史铁生的创作和他的自身的残疾密切相关。史铁生因残疾“走”进地坛的,进而静下心来在地坛中沉思写作。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谈到:“有着痛苦的疾病体验的作家,才能沐浴着痛苦的光辉,揭示出神秘的生命之乐趣。”[5]在这里,史铁生生命的了乐趣是什么?写作。既然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要好好活下去,要为活着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写作。史铁生也曾坦言写作是“为了不至于自杀。”[6]1972年因病致瘫到2010年作家逝世,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同时,也正是创作带来的成功,减缓了他疾病带来的痛苦与绝望,让他暂时停留在人生又一次重生的轻松当中。

其次、文学是作家的一种宣泄方式

1、宣泄了作者个人心中的郁结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谈到为什么要写作,就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6]。因为身体残疾,史铁生在现实的世界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觉得自己的存在几乎没有价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苦闷的心理状态。这种苦闷积聚在心里,压抑了许久,感情不能平复,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通过文学创作才能宣泄或转移心中的郁结,在宣泄过后找到一种平衡。

2、宣泄了作为患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据史铁生的朋友说:“刚得病的那几年,有人嘲笑他的腿,他说他恨不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和那些人同归于尽。”[7]《对话四则》里也谈到:“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称赞你的坚强,但是有一个前提:你不要试***成为他们的女婿;如果你爱上了一个姑娘,你会发现最好的方式是离开她。”[2]这个说法就一定程度上传达了社会对残疾人的那暧昧不明的心理,既同情你,又排斥你。所以,残疾人和正常人那个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

结语

残疾对于患者来说是不幸的,史铁生也不例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并非完全不幸。史铁生是命运遴选出来的优秀作家,他从自己的伤痛体验出发,创作了散文《我与地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铁生,但给他带来伤痛的同时又造就了史铁生,成就了史铁生。

参考文献

[1]韩少功.韩少功随笔[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2]刘锡庆.当代散文的标准是什么[J].文艺报,2005.

[3]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4

一、前言

语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即在内容表达过程中,旨在让人们更好的认识生命价值,同时,挖掘生命的内在潜力,提高生命的质量。此外,在《我与地坛》阅读过程中也可让人们发出坚强自信的微笑,并在字里行间感悟有关生命的意蕴,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和磨难,即笑对困境,笑对人生。

二、《我与地坛》中生命主题的具体表达

(一)他者生命形态

史铁生曾说过:“爱,即分割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即个体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在生命体验过程中时常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丰富自身缺失的部分,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如,《我与地坛》在生命解读过程中,即注重将他者生命融入到地坛中,比如,母亲就是作者关照的首要对象。因为,母亲与孩子的生命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在生命形态表达过程中,作者认为母亲的苦难是由自身生命中的苦难而蒙上的[1]。同时,在“爱”与“孤独”问题思考过程中,作者也将母亲作为“他者”,在《我与地坛》的生命解读中表示“母亲”是孤独的,而孤独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母亲在将儿子生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问题。即母亲想要将面对磨难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呵护他,但是儿子却选择留在地坛。面对矛盾,母亲选择了牺牲自我,不去询问儿子生活中的困境,也不敢阻止儿子对生命的探索,只能望着儿子默默离去,最终“母亲”生命因儿子生命的“苦”而连带附上“苦”,同时,母亲原有生命中“苦”的分量也没有减少,因而,母亲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从母亲去世后“我”才有所察觉。例如,在傍晚鸟儿归巢时,“我”察觉到一个事实,即“母亲已经不在了”,同时,“我”与母亲之间注定阴阳两世,继而增加了“我”悲痛的情绪,促使“我”观照母亲的生命形态,孤独的生命下去。

(二)四季生命形态

《我与地坛》在生命主题表达过程中也对四季生命形态进行了描写,而四季所对应的喻体包含了乐器、自然声响、景物、心绪、梦等等,同时,喻体丰富的形态,有时如“坚强不死的决心”,有时如“冗长的蝉歌”,有时又为“树尖的呼喊”,充满了生命动感。而春天,时常是残忍与美好同在,其中,残忍包括了卧病与呼喊,美好涵w了杨花等。夏天,多数是轻蔑的嘲笑、失恋的打击、撕裂的刺痛等复杂的生命。到了秋天,开始整理记忆。冬天,则听着啄木鸟声音孤独但不悲伤。即四季容纳了生生不息的生命[2]。例如,《我与地坛》中“我”的小园子,即承载着四季中循环变化的生命,而由于“我”在狂妄的年纪忽然失去了双腿,因而,“我”的生命是不幸的,但在“我”与四季生命形态相遇时,“我”开始感受四季中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最终通过四季生命形态的深切感受,开始感恩于自己的生命,且笑对人生。

(三)地坛人群生命姿态

在《我与地坛》生命价值探索过程中也描绘了地坛人群生命姿态,即在“我”观察地坛这院子人的时候,开始了“我”与“心魂”的对话,并从小伙子对唱歌的热情、夫妇坚贞的情感、老头对下棋的痴迷、中年女工程师的朴素、汉子对鸟的等待等情景中,体会到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生命的追寻,同时,感悟到了这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形态。例如,在地坛散步时,“我”看到了一对小情侣,他们身着米色和白色的服饰,在傍晚时分,围绕着园子逆时针散步,从他们这种古朴的行为中,没有看到他们海誓山盟的言语,但看到了他们行为中对古朴的一种坚持,且在古朴的坚持行为中安放着一份爱,那是他们生命形态的表现。史铁生曾说过:“爱,作为理想,本来就不至于现实,甚至具有反抗现实的可能”。即虽然现实是残酷的,生命是不幸的,但这对情侣愿意容纳彼此的生命,共同守护彼此的“爱”,抵抗时间对“爱”的侵蚀[3]。而那位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虽然“我”没有看到他练歌的目的,但从他对唱歌的热情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命认真的态度,即在练歌时谨慎的清理嗓子。因而,这位小伙子的人生,因为他的热情,增强了一份色彩。

三、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

(一)苦难生命中深切体会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历经磨难之后创作的,即由于史铁生生活在“”年代,因而,他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苦难。如,在“”***策指导下,史铁生成为了偏僻西部地区的“知青”,然后,厄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在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而后,他的生命被束缚到了轮椅上。但在面对生活所带来的磨难与困境时,史铁生开始进入到了“找不到工作”的残酷世界,开始想到了死,同时,想要把叛逆的肉体遗弃到深渊里,且当他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时,母亲的离去,又一次加重了他的悲伤情绪,体会到了母亲生命形态中的苦痛和悲伤,即母亲的苦痛甚至比儿子多几倍。“她有一个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宁愿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可这就是事实[4]。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的痛苦的母亲”。母亲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那么其他人呢?即当史铁生在地坛看到认真练歌的小伙子、恩爱的小情侣的时候,开始感悟生命的无奈,即生命注定是自己的,必须承受孤独与痛苦,同时,每一种痛苦都是生命的残缺,而人生又注定是不圆满的,因此,不可以逃避苦难,应勇敢地面对生活所带来的困境,人为设计一个完美的生命。

(二)生存到生活的内省

从《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解读中也可看出,史铁生在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开始了生存到生活的内省。即当史铁生摇着轮椅进入地坛,苍凉的地坛、陌生的游人、陌生的朋友给了他启示。如,那对老年的夫妇、那个认真扑鸟的汉子、那个朴素的中年女工程师,都让他开始从“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想死的事情”心态,逐渐感受到陌生的人们给他传递的爱情温馨、追求的执着、生活的乐趣、亲情的珍贵,让他开始成为生命的思想者,彻底悔悟,并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把悲伤压在心底,笑对人生[5]。此外,在地坛的四季轮回人生中,史铁生逐渐理解了生与死,即死只是一个瞬间的事情,但人生却很漫长。于是,他开始寻找人生意义:“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也许只是不甘心,腿反正完了,试一试说不定会有好处呢?”然后,在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后,史铁生开始带着笔和本,创作文学作品,最终获奖了,而他的生命也开始从生存向生活转变,同时,生命中因此增加了一丝希望、激情、趣味、快乐。

(三)生命永恒的探寻

在《我与地坛》写作过程中史铁生理解了“为什么活着”,但他没有停止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续观察陌生的人们,同时,探寻日出日落、东升西降等自然现象,继而在生命永恒的探寻中,平静的感悟生命,即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夏尔・杜波斯说过:“人的确是一个场所,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那么史铁生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即是将自己的生命放在宇宙之间的一种表现。如,《我与地坛》的最后描绘了刚来到人间、见到情人不想离开世界、走向安息地三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而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就是这样稍纵即逝的,就如同朝阳夕阳[6]。因而,史铁生在经历了磨难之后,逐渐开始由个人的生命形态探寻转为生命永恒价值的寻找,但永恒的不是身体,而是展现美丽与永恒的精神,因此,个人不仅仅是个人,其所有苦难将由全体存在的永恒包容,因此,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应将永恒价值作为探寻目标。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我与地坛》创作过程中表达了他者生命形态、四季生命形态、地坛人群生命形态等不同的人生姿态,同时,从不同的人生形态描绘中传递了各种各样生命形态的乐趣、价值与动力,且只有通过对永恒生命的探索,才能更好的体现有限生命的价值与美丽。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若遇到困境,应选择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继而在生活困境中,体会生命所带来的动力与乐趣。

参考文献

[1] 陈璇.《我与地坛》:寻觅心灵的皈依[J].名作欣赏,2015,11(9):132-135.

[2] 乔心.叩问心灵之门――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17):91,89.

[3] 谢燕红,李刚.重铸尊严――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兼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一类角色与责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0(11):136-141.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5

多年之前,当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以及《秋天的怀念》进入尚在中学阶段的我们的视野中时,除去闲云野鹤般的语言文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眷与悔以及他坐在轮椅上残破的躯体。

时至今日,再翻看史铁生的作品集,却仍能在其中看到满纸的生命脉动,这些有韵律的符号,似有着非凡的魔力,牵引着笔者去探寻作品本身更加深层次的涵义。

一.命运的追问

细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惶”的“呆想者”,就是这个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人,用尽了一生去探索一件事,便是命运。

史铁生对命运进行了太多的思索,多到让我们更愿意相信史铁生是一位哲学家胜于作家。在他看来, 既然“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而“命运”又让自己只能是其中之一, 不可以调换, 那么就只好尽力当好自己的角色了。就如《好运设计》一文中,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想象着来生,他将此世未了的愿望全部付诸于来生,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在自己畅想的生命历程中。但却忽地笔锋一转,将看似圆满无缺的命运填入了波折与插曲,最终得出了“上帝爱我”这种形而上的终极结论。

命运的两端是生死,史铁生对生死的的感悟已入至臻之境,很少有人能将整个生命历程看得如此的透彻。在诸多篇目中都提到的“荒芜的古园”中,史铁生通过对莺飞草长、四季变幻的观察体味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自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通过不断的问自己,史铁生了解到了生存是为了什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淡漠生死、空灵清秀的语言下面,隐隐的展现着史铁生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能够和医生拿生死开玩笑,其实表明了在认清死之后,在了解了为何而生的时候,史铁生反而对生有了更加强烈的渴望。面对绝境,史铁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

史铁生探寻生死的过程,是其作品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的过程。如果将史铁生的散文与小说作品对比着看,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的小说是在追忆过往,而散文则是在总结人生。从《老屋小记》到《我遥远的清平湾》,从《我与地坛》到《扶轮问路》,史铁生一边回忆,一边总结,逐渐的将命运赋予的意义捋清,用文字撰写了历程,用记忆填充了人生。

二.信仰的阐释

二十一岁以后的史铁生,是背负着苦难命运的史铁生。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运动,喜欢健壮身躯的男人,在突然丧失了最引以为傲的能力时,从濒临崩溃,到再获新生,支撑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仰。

信仰是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智慧选择,他认为信仰是在苦弱无助的时候的希望,或者说是在苦弱无助时候对“神”的求助。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史铁生表达了对“神”的释义,即“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史铁生对信仰的感悟是通过长期患病的痛苦体验到的,在没有明确的信仰支撑前,史铁生感悟到的人生总是充满苦难,但是信仰的力量就在于,在面对同一境遇时,你可以把它当做苦难,也可以说它是幸运,问题是没有更大的苦难作比照,你就体会不到这种境遇是幸运还是苦难。关于这层意思,史铁生是这样表述的,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想通了上述道理,史铁生发现,自己的苦难其实正是上帝赐给自己体会幸福的机会;自己的苦难换个角度看也可以看作是幸运;自己既有苦难的时候也有幸运的时候,其实人人都是这样。所以,史铁生说:“抱屈多年,一朝醒悟:上帝对史铁生和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昼信基督夜信佛》的序中,史铁生曾经说有人问他到底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他不好回答,说他是基督徒会得罪佛教徒,说他是佛教徒会得罪基督徒,那么就白天信基督,夜晚信佛祖吧。这真诚而又略带诙谐的话,笔者认为其实是向读者阐述一个观点,那就史铁生真正信仰的,不是简单的宗教,而是救赎自己认知与灵魂的过程,无论是那种精神引导,只要能从中得到***自身困境,都是史铁生认为的信仰。正是这种认识,让史铁生从残破的身体和思想中走了出来,重新定位了人生目标,站在了比身体健全但灵魂残缺的人更高的位置。

三.生命的羁绊

亲人、朋友、医生和邻居,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是身边周围的人给了他最大的帮助,是地坛包容了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史铁生。正是这些情感的羁绊,让史铁生能在残酷的命运打击面前缓过神来,继续向前。

母亲是史铁生着墨最重的人,无论是著名的《我与地坛》,或者是《秋天的怀念》以及《合欢树》,都能从中看到史铁生对母亲特殊的情感。在史铁生刚刚残疾的时候,脾气暴躁,很难从现实的悲痛中走出来。身为母亲,她是比儿子更难过的人。结果史铁生在暴怒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多年之后,当史铁生有了成就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跟母亲一起分享喜悦,笔者认为,史铁生在散文中描述的最大遗憾,莫过于苦命母亲的早早离去。毫无疑问,母亲离去的痛,是史铁生生命中最不可承受的痛。妻子陈希米是上帝在史铁生绝境中的一大馈赠,史铁生对此也是心怀感激。

朋友是史铁生创作的又一大支撑,上学时候的同学,一起插队的知青,同一时代的知青,都成了史铁生的慰藉。《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扶轮问路(代跋)》中有过充分的描述。在最初生病的日子里,史铁生的朋友们几乎整日围绕在他的身边,打消他对疾病的疑虑;到后来双腿瘫痪后,朋友们对史铁生的照顾又是无微不至,在青岛,为了一起坐硬座火车,刘树纲愿意将他背着进车站,史铁生看到背完后他苍白的脸,心存感激。双肾怠工后,孙立哲带着史铁生游遍美国,一边游玩一边闻史铁生的尿观察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各种各样的朋友的关怀,让史铁生的艰难的人生变的通畅了许多。

医生是史铁生一生中绕不开的一群人。史铁生曾经笑言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许多医生与史铁生成为了朋友,这些人给了史铁生生命的延续,多年的交往,医生的留走,也让史铁生感受到了存在的无常。还有史铁生的邻居们,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的邻居们给过史铁生巨大的精神支撑,《合欢树》中,邻居们对重返故居的他的热情款待,让史铁生能够感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持续关爱。

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如果史铁生是一个文化符号,那么地坛就是印有这个符号的地理坐标。沧桑的古园,包容了史铁生的颓废与无助,给予他灵魂淬炼与深邃。地坛与史铁生,一个荒芜,一个残破,但两者的结合却创造出了新生,史铁生在地坛获得思想的成长,地坛因史铁生再次显耀。正是地坛,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出了一位纯粹的作家,让读者能够获得不同以往的、清澈的精神体验。

四.结语

史铁生先生已经去世四年了,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也已出版。留给读者的精神宝藏就此打住。百余篇作品,是史铁生对其一生的凝练与结晶。在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对人的思考,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这些充满智慧色彩的思考成为了往后人们在阅读史铁生作品时最在意的地方。

“一段生命之轻,威胁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灵魂里渗透。”作品中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论述。在了解自己的目标与生命的意义后,史铁生在文中表现了对命运安排看似的妥协,他认为智力、相貌、体魄都是天生的,后天无力给予改变。但笔者觉得,这种看似的妥协更突出了史铁生不屈的人生品格。在信仰中,他信神,更信精神。他将自己内在的不屈隐藏在了看似虚渺的基督与佛陀中。他崇拜卡尔・刘易斯,也愿意赦免服用禁药的约翰逊;他坐着轮椅打球,希望和高手过招,不愿和不如自己的对手一起。他既爱名将们雄伟的体魄,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参与竞争。这种与史铁生文字淡然的不匹配体现了史铁生残躯下仍然燃烧着的希望竞争的心。

史铁生的散文,包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占卜,他通过散文的抒发,表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中国文人在面对困苦时的抉择。其文章蕴含的书卷气息以及人生哲理,值得当前读者积极品味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好运设计[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2]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4]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5]廖健春.解读史铁生的散文[J].芒种,第449期

[6]张渝生.论史铁生散文的终极追问与世俗情怀[J].江西社会科学,2007.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6

地坛之于史铁生。无疑是灵魂再生之地。在那里,他以绝境之身“回到生命的起点”,并开启了“写作的零度”。多年后,史铁生回忆道:“一进园门,心便安稳……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想念地坛》)这段彻悟之言道出了史铁生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为纯粹最为持久的灵魂的文学的写作者的所有奥秘。这奥秘发源于《我与地坛》之间。《我与地坛》用充满冥思、忏悔、内省、梦想、悲悯、祈祷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从生命的虚无出发、纵深切入、盘旋上升的立体的灵魂的故事,通过对自我在世的反复观照和深切领悟以及在苦难与虚无的人本困境中对自我意义的实践和建构,展示了一个“诗性生命存在”如何“存在起来”并趋向神性的过程,从而向世人昭示了一条永恒的灵魂救赎之道。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生命旅程就此蒙上死亡阴影,原先混沌一团的生命感觉很自然地突进到生与死这一尖锐问题上。史铁生想了好几年“关于死的事”,“我为什么要出生”。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世相。

“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这一份失落感、恐惧感、紧张感和孤独感“是一种根植于人类生存本能并积淀在人类文化经验中的深层情感。试看,古往今来的哪一个部落、民族和哪一种文化制度。不是对残疾人或残疾现象抱有本能的或习惯的歧视与偏见?”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在其寓言般的作品《白鲸》对这一心理文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揭示。主人公亚哈船长在捕鲸时遭到白鲸的反噬,从此失去了一条腿,他也因此便与象征命运的白鲸结下深仇。亚哈内心深处复仇饲血之念是如此狂烈,以至他称“残忍的、无情的幽冥之主控制着我,这种力量对抗着一切正常的爱心与理想。”亚哈成为自己心灵的囚徒而不可自拔。最后的自杀性搏击以毁灭而告终,正是陷入自我封闭和彻底孤立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当遭到命运猝然而绝大的撞击,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是不会一下子找到一种精神抵御的方法的。他对于自己生存处境突变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本能的――深深的怨恨和变形的泄愤要求。我们在史铁生早期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他最初心灵矛盾的折射。

遭遇地坛之于史铁生,是灵魂的投奔与收留。“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一颗受伤而无措的灵魂逐渐平和、沉潜继而飞扬,“惟一缕清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明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那中间确有如林语堂所说的。一种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想念地坛》)那声音向史铁生发出心灵的邀约――“跟我走吧,直到生命源头并找到它的奥秘。”

“死亡不仅是最大的恶,死亡中也有光明。在死亡中有爱的坦露,只有在死亡中存在最高的爱的坦露,爱成为特别热烈的并转向永恒。”在母亲猝然逝去后,史铁生寻觅着地坛里留下的爱的点滴踪迹。在物是人非、空幻无常的流逝中,在对母爱后知后觉的痛悔与“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中,“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切。”“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爱是悲伤的慰解:它是对抗死亡的唯一药剂。”史铁生终于在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中领悟到:永不放弃的爱――那份来自生命本然的牺牲精神――这是无论怎样脆弱的生命个体的价值所在。

这条路的起点是自我灵魂的救赎,否则。谈不上对人类责任的担当。无论在什么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并且能够独自面对他自己的上帝,靠自己获得他的精神个性。对生存的极限体验和死亡的自觉意识尤使史铁生感到自身对于生命的本质含义的渴望与追求。他寻找到了写作,“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写作的事》)但这依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矛盾过程。写作之于史铁生的最初意义是外在的、浅显的、甚至还带有虚荣的成分。真正的写作是一个向世界和自身敞开的过程,而为写作而写作却将自己局限封闭起来。史铁生再次困人生命的重围,终于“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的自我清醒和艰难反省把他从写作“人质”的身份解救出来。“从自我中***自己才能进入真正的写作,***自己的过程是对所有的现实性的开放……而***了内心就是世界的透明。从自己中***了自己才能照见宇宙中的真实。”只有到了这里,史铁生才成为一个回到内心的真正的作家,一个朴素而虔诚的写作者。他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而写作也赋予他真正的生命意义。“真实的、有勇气的写作起源于对人类此时此地的存在境遇的热烈关怀。”(《宿命的写作》)基于此,史铁生用凝重的心灵之笔不断抒写着对众生救赎的苦苦吁请:“神的存在不是由终极答案或终极结果来证明的,而是由终极发问和终极关怀来证明的,面对不尽苦难的不尽发问,便是神的显现。因为。恰是这不尽的发问与关怀可以使人的心魂趋向神圣,使人对生命取了崭新的态度,使人崇尚慈爱的理想。”

承受命运――感恩命运――超越个人苦难――拯救人类苦难,史铁生每一次向极限的突破都是一次心魂的“绝处逢生”。他的生命境界愈见澄明而博大。有一天,在地坛的中心――神圣的祭坛,史铁生终于聆听到来自心魂深处的永恒的生命节奏:“……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我清请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这里,最深重的生之痛苦与最热烈的生之欢乐,最无奈的生之迷惘与最执着的生之探询交织着生命的祈祷之歌:“我们最基本的祈愿,我们所有希望当中最基本的,也就是对于永恒生命的祈愿。”“所以,我们仍得在想象世界里保留对于灵魂的不朽与永恒生命的意向。”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7

身体残疾后的精神复苏史,如何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强大的精神,

以及支持他精神超越的背后力量

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首先

用音乐、***片和声音将学生带入

到对于史铁生命运遭际的感慨及

对其毅力的钦佩情绪中。然后引

导赏析景物描写的文段,体味作

者细腻的语言及情感起伏。接着,

过渡到本文的高潮,即对母亲情

感的品味、揣摩,感受母爱的付

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最后

思考“地坛和母亲的关系”,使学

生经过情感洗礼后回归对人生的

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

对生命的感悟。

2.体会母亲深沉伟大的爱及

其对作者的影响。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神秘花园》,伴

随低沉舒缓的钢琴曲大屏幕,依次

展示史铁生的一组照片和一段颁奖

辞,教师深情朗读下面内容。

①***中的这个人是十八岁的史铁

生,这是当年他下乡时的照片,照片

中的他怀里抱着一头小牛犊,健康而

快乐。

②这是三年后的史铁生,他不

幸地坐在了轮椅上,再也站不起来。

他曾无数次地捶打着自己,失声喊

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③这是十五年后的史铁生,他依

旧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的脸上却洋溢

着灿烂的笑。此时的史铁生已经走

过风雨,浴火重生!

④这是获奖时的史铁生。

⑤这是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的颁

奖辞,颁奖辞是这样写的:“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

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

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从“残缺”走向“丰满”,从“苦难”走向“欢乐”,他

一定经历了精神的炼狱,一定承受了破茧而出的痛苦。

在走出痛苦的路上,有谁为他指点迷津?有谁给予了他

爱和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我与地

坛》吧!

二、赏析第一部分关于地坛的三段景物描写

1.从文中找出集中描写地坛景物的三个片段。

明确:(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自在坦荡。

(2)蜂儿如一朵小雾……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

不息。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满园中播散着熨帖

而微苦的味道。

2.从这三段中任选其中的两段有感情地朗读,边读

边思考作者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第(1)部分运用了排比句式“剥蚀了……淡褪

了……坍圮了……散落了……”,写出了地坛的荒芜冷落,

而此时的“我”因为双腿残废而“失魂落魄”。所以读这段

话时语速要慢一些,语调是低沉、苍凉的。

第(2)部分写到的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尤其对蚂

蚁和瓢虫的描写更是精彩,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

物,蚂蚁并没有想透什么,而作者却想透了什么:一是人

应该活着;二是死是顺其自然的事。这两个问题的彻悟

正是缘于他看到了这番生机勃勃的场景。一个厌恶生命

的人,他是绝不会留意其他生命的生存状态的,所以作者

内心其实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眷恋。那么我们读这段

时应该是轻快的、充满活力的。

第(3)部分写到了“地上的坎坷”“雨燕”“孩

子”“古柏”等等,这些事物都不为环境所困,依然活

得乐观、坚韧、坦然,活得灿烂。此番景象已告诉了作者

“人应该怎样活”。因此我们读这段描写时应该是苍凉

而有力的。

3.小结:通过朗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地坛就是

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为他医治精神的创伤。地坛给予了

他无声的帮助,给他无声帮助的还有一个人——母亲。

三、体味第二部分母亲的情感及母亲对作者情感的

影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从对母亲的描写中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个段

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2)教师配乐示范朗读一段。

(3)学生展示:配乐朗读。

2.体味摹写

在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中仅有一句话:“出去活动活

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即使这句话也有着欲

说还休的深意,更多时候,母亲都是默默地、一声不响地

帮儿子。无言不是无情,她无言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要说

的话,现在我们就把她要说的心里话写出来吧。

(1)请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填写下面内容。

在我—————————————的时候,她本想

说:“ —————————————。”但是她忍住了,没

有说。因为她知道:“———————————。”

要求:所写话语尽量取自原文,引号内的内容采用第

一人称。

例如:在我心情苦闷要出去的时候,她本想说:“不

要出去吧,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我不知道你一个人在

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但是她忍住了,没有

说。因为她知道:“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担心而阻止儿子

出去,如果让他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他会更加苦闷

的。”

(2)分角色朗读所写内容。

3.小结:是的,母亲有太多太多的话都埋藏在了心

里,包括她自己的病痛。在史铁生因失去双腿而痛苦的

时候,母亲的肝病已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

可她却对儿子瞒得紧紧的,只字未提。母亲无言,无言

中却蕴含着太深厚的爱,承受着来自儿子的加了倍的痛

苦,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教会了儿子怎样活。正如文中所说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

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四、哲理思索

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母亲,为什么题目是“我与

地坛”?

明确:史铁生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地

坛和母亲。地坛使他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给了他第二

次生命,所以地坛象征了母亲。“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

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车辙与脚印互相交织覆盖,他的每

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完成的,都伴着母亲的精神帮

助,所以母亲就是虚化的地坛。地坛和母亲没有语言的

表白,史铁生却从中读出了内涵,汲取了力量,使自己的

精神从苦难中站立起来,对人生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他

是一位真正的精神巨人!

五、诉诸笔端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先生不幸逝世,这个与疾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8

当残疾降临的时候,人人都会疯狂一阵子。问题就在于,这个疯狂的时间是多久。生活中,当厄运降临的时候,有太多太多的人长时间走不出心理的阴影,哀叹、认命、麻木于生活的安排。偏偏史铁生不认可、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天天去地坛思考人生,可见史铁生不是一般的人。他毕竟是有毅力、有天赋、有思想的人。史铁生的成功给我们提供的意义不只在于他作为作家的成就,更在于他面对疾病的态度。有记者问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史铁生答:“敬重!”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智慧。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这就是心态,人活着重要的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我们不能说史铁生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但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个明智的人。他知道有些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苦中作乐,以苦换甜。回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不见得就会遇到史铁生那样的厄运。但是学生一生遇到挫折是必然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就是让学生具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准备与处理态度。

二、用很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就能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成为作家的史铁生用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长时间的专注于一件事情,用很长时间去思考一个问题,人才能突破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弱势的自我。

在史铁生成为著名作家之前,他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他的毅力只有他自己清楚。因为两条很早就瘫痪的腿,史铁生走过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他不像其他能走的作家,能出去云游天下、体验生活,他只能呆在地坛公园里对着几棵树发呆。其他作家是以生活积累来写人生,而史铁生则是纯粹地思考人生。他思考的时间很长,并且是以“滴水穿石”的意志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点,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无人能及。人为什么要活着,对我们来说,也许是理所当然的,是不必花费时间去考虑的一个问题。而对于一个双下肢瘫痪、精神支柱差一点崩塌的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的问题。史铁生要寻找轮椅以外的另一个支点,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生命的轨迹。所以他就拼了命地去思考。因而他的感悟也就比其他作家深了几层。

除了想的持久与深入,史铁生专注地观察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深入观察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地坛中,史铁生看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便展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他听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出史铁生经年累月到地坛去,并不是无聊地去打发时间。他的眼睛没有闲着,而是在长时间地、细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聆听、感受、思索,地坛布满了一个残疾人轮椅的印辙,也充溢着一个感悟者与其他生命对象倾心相谈的喁喁私语。终于史铁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坛中的这些自然生命的律动和天籁之声,于是就有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与地坛》。

三、爱身边的亲人要趁早

在这个世界上,家为什么是人最常见的精神归宿?这是因为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爱的天堂。家里有一位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挚爱着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境遇非比史铁生,我们不会遭受他那样的大孤独,所以我们不必逼着自己一个人整天呆在角落里冥思苦想。我想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更务实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幸福,即爱你身边的人。而不至于像史铁生那样在他的母亲走后再捶胸顿足。活在当下最重要,但前提是从现在起你得认真学习,将来能把自己养活。史铁生享受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以及拥有不菲的稿费,所以他能静下心来思考创作。我们的精神归宿也不能像虚幻的肥皂泡,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所以务实的爱,就得靠行动来保障。

四、人,都应追寻一个精神的归宿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9

史铁生,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九六九年到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一九七二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从此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种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史铁生曾说过:“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的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道出了史铁生当年的心声,我们眼中坚毅伟大的作家毕竟也是个普通人呀!他曾一次一次地想到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处于绝境的史铁生的心理历程是非常漫长和复杂的。他认为生和死的关系,好比因与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先有因。但死只是瞬间的事情,而生却要曲折漫长得多,只有先想通死,才能逐渐想透生,史铁生想通了死,想出的结果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他对生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磨难:当他在古园的矮树丛里明白了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的道理后,他下了决心要“试着活一活看”。“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是不是?”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 ;中国的近代作家陈天华蹈海自杀 ……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史铁生为什么要选择写作呢?他是这样说的:“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由于地坛给了他灵感、智慧和力量,他终于成功了,他用纸和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之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并且出了名,这时他却有了一种恐惧感,他恐惧文思枯竭,恐惧身体垮掉的那一天,他又想到了死。那么为什么他还是想活下去呢?此刻,他对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为了有一点意义而活着,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东西在涌动:欲望。也正是欲望是支撑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既然活着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要活出一点价值来,那么活着就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是史铁生人生的一次重大突破与飞跃。正因为有过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才有了他写作中的宁静和执著,才有了他说到生的时候,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所以我们才能从史铁生的文字里解读到冷静和坦然。

参透了死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需要支撑,一个残疾者跋涉在人生路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撑。母亲、大自然、在地坛中出没的草根就是史铁生坚强心志的力量之源。

在我们的生命里,母爱好象空气一样平淡,只有在感冒时才能发现她的存在;母爱象水一样平凡,只有在干涸时才觉察到她的可贵,母爱象日光一般平和,只有在阴雨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她的慈爱与光明。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通过满怀觉悟的写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了母爱的至高无上。首先,母亲的爱是无言的、坚忍的。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一岁时突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且她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像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我们每个读者都不会忘记他母亲送他去地坛时的姿势,都能够理解他母亲那“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的心情,都能够在眼前再现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情愿瘫痪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母亲的坚忍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其次,母亲的爱是通达的、睿智的。母亲是通情达理的,她对儿子的爱,首先表现在对儿子人格的尊重和理解上。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然而,在当时情况下,这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作者设想过母亲在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中,度过无数难熬的白天。正是母亲如此通达的爱,才使儿子最终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另外,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母亲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只是为了奉献才到这个世界上来走过四十九个年头。她从未对儿子说过一句“你为我想想”之类的话。而当儿子终于顽强地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在文章里作者表达了因自己的不幸冲昏了头而对母爱熟视无睹的忏悔:“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懊悔之情溢于言表。下面作者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相信任何人读到这里眼眶不会不湿润的,所以作者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种母爱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只是给予不求回报的爱。

我想表达自己对《我与地坛》的理解,那种感觉正如史铁生所说的那样,“尽了浑身力气仅仅表达了它的很少的一部分,我觉得心里永远存在一些巨大的迷惑,简直是说不通也说不清楚的。”但我依然尽自己的努力勾画出史铁生的心灵轨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浅显的理解它,才能够更加贴近史铁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例10

天道沧桑,人世芳华,静守命运,天下独我。于《我与地坛》,我初感受到那揪心的疼,是我在看到他的另一本书的简介之后,简介是这样说的:他转动轮椅的手柄,轮椅前进、后退、转圈、旋转180度360度720度……像是舞蹈,像是谁新近发明的一种游戏,没有背景,没有土地甚至也没有蓝天,他坐在那儿轻捷地移动,灵巧地旋转,仿佛这游戏他已经玩得娴熟。那是我想他是怎样的自嘲与悲哀,于此,我初观望他的一生,将他的生命线连起。

史铁生在逼仄黑暗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玩这样特别的游戏,我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觉得无比沉重,可能是因为他那在几近崩溃时的茫然与无助深深的成为了我的倒影,天再逼他做选择,却不给他留一丝一毫余地,那时地坛成了他唯一的家,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他在地坛中摸索着生机和希望,与自己的存在,苦苦探索,苦苦思考,在绝望中挣扎,我想那时年轻的他一定很想站起来指着苍天问:为什么待我如此不公?可惜,他已站不起来。他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他看着地坛内的人来来往往,他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后来他似乎想明白了什么,于是他也就不是整日整日地呆在那儿,等他渐渐找到出路,成为了一名作家,他自嘲道: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那好像是吐出一口气,静静地靠在轮椅上,淡漠地评价自己的生命,史铁生,用这十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想他的话里带着些无奈吧,但也许他已经释然,所以他才会这样客观并且残忍的正视自己的人生,说出这样一句连我这个旁观者也心痛的话。我就像那个王子一样,想着这种事我一定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有一天我能否像他一样不带任何感情的看着自己。

史铁生在几近绝望。,连自己都快放弃自己的时候,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藏在地坛,接受母亲疲倦的眼神,也许他不想接受这个世界,他想逃避,以至于他用男孩的倔强来承受母亲的目光,就这样一直一直,知道母亲去世,他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已经晚了。史铁生用他的一生向我证明亲情是多么的令人遗憾,我开始后悔,这样的十几年来我做的一切,我的冷漠,我的生疏,我躲藏的眼神,都令我产生了恐慌,我担心我做的这一切,都会让我承受些后果,那可能是我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的,我现在想努力抓住些什么,因为我不想去延续史铁生的悲哀。母亲的苦,母亲的累,母亲的去世,这是史铁生人生当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他刚解开为自己系上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在我难过伤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我与地坛读一读。在事情多得不行,可人却越来越烦的时候,我也会读一读它,然后我会慢慢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去做,而不是我不得不去做。高二:朱旎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模板

学习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目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表格。3、仪器设备的范围: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规定执行。4、仪器设备的购置:由研究室主任会同有关人员,根据研究室发展规模、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按经费

学习

金属的化学性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10篇,内容包括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练习题。()②在空气中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④加热铜会变黑()【实验探究】通过镁、锌、铁、铜分别与的反应,比较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以下

学习

导购员试用期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导购员试用期总结,内容包括导购员试用期总结怎么写,导购试用期工作总结。一、完成工作方面1、完善采购制度,降低成本。把材料价格信息及时提供给技术工程部,为产品设计选材提供样品和成本估价。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

学习

领导欢迎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领导欢迎词10篇,内容包括领导到来的欢迎词,简短欢迎领导词大全。x总每一次来xx,我们全体伙伴们都要以朝圣般的虔诚聆听x总的训勉,同x总进行心灵的对话,以此获得大彻大悟的心境和在寿险道路上持续前进的原动力。下方有请x总为我

学习

保洁员个人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保洁员个人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保洁主管个人工作计划8篇,幼儿园保洁员个人工作计划。2、适当增加保洁员人数,减少人均作业面积,改全天一班制作业为2块责任区3人轮换作业,实现对背街小巷的精扫细保。3、针对背街小巷独特的地域环

学习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模板,内容包括超实用管理制度模板全套电子版,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汇编范文。3、坚持施工现场“挂牌制”,质量责任具体落实到操作人员,对经检验确定其产品不合格的施工人员应有处理措施。不合格的产品应进行返工

学习

瑕不掩瑜的意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瑕不掩瑜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瑕不掩瑜的出处意思,瑕不掩瑜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学习

造福工程论文模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造福工程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工程综述论文模板,工程成果论文模板***网站。一、调查对象和方法(一)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某大型制造企业产线员工1125名作为调研对象。(二)调查方法1.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6日―2014年12月20日,调查方

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内容包括七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人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完整教案。一、充分认识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中小学生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对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

学习

回味无穷的意思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回味无穷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回味无穷的简单意思,回味无穷的意思解释。4、余味无穷: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5、其味无穷:其中的味道没有穷尽。形容含义深刻,使人回味不尽。(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体育部工作计划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部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体育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七年级体育个人工作计划。(2)全体成员必须准时出席。无故迟到者须说明理由,例会每次须到,多次不到者除名。若有事不能来时应提前向部长或副部请假,经同意后方可。(3)例会实行轮流主

学习

郦道元三峡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郦道元三峡10篇,内容包括郦道元的三峡集锦,郦道元三峡节选。新授课课时第2课时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白板笔学习目标的确定及评价任务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

学习

精准农业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精准农业论文,内容包括精准农业硕士论文,精准农业现状论文。1.2农户的基本情况1.2.1农户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情况调查主要以男性为主,占到83.49%,女性为16.51%。从家庭人口规模上来看,3口人及以下的农户占32.

学习

初中期末自我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期末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初中生期末自我总结怎么写,初二学生期末自我总结。我历任班干部职务,长期为同学们服务,参与组织了各项有益活动,培养了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充分发挥在音乐

学习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模板,内容包括超实用管理制度模板全套电子版,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汇编范文。3、坚持施工现场“挂牌制”,质量责任具体落实到操作人员,对经检验确定其产品不合格的施工人员应有处理措施。不合格的产品应进行返工

学习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模板,内容包括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推荐理由,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范文。

学习

服务企业汇报材料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服务企业汇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企业汇报材料范本,公司汇报性报告模板。警务工作站对发现和收集上来的不安全因素、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和深度研判,提出有针对性地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和协调,使企

学习

幼儿园实习自我鉴定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实习自我鉴定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实习自我鉴定,实习自我鉴定万能模板200字。不觉就要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将会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须然一开始的时候很怕,但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以后不论遇到困难,我都不会再

学习

复读学习计划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复读学习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复读暑假学习计划模板,复读计划表模板。二、如何有效地听课1.消化听课内容每节课上的45分钟是最重要的学习时间。对于复读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准自己的缺陷和优势,仔细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

学习

银行公司部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公司部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银行公司部工作总结范文,银行安全保卫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二、集中精力进行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对营业部重点客户进行了认真梳理,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了不同档次,要求客户经理认真分析客户清况,根据

学习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小学二年级体育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体校学生毕业个人总结。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

学习

质检员转正总结模板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质检员转正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质检员试用期转正的个人总结简短,质检员转正总结简短100字。第一,工作收获。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作为一名质量检验员,要认真研究学习公司的一套质量控制体系,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收获:1,物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