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10篇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1

综合素质评价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基础性发展目标。

昨日,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不仅明确了我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的五个方面的内容,还具体阐述了每项内容的重点关注项目。同时,《实施办法》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学校将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

该评价结果将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各高校也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评价内容 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

综合素质评价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根据《实施办法》,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

其中,思想品德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学业水平要反映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优势学科学习情况。身心健康要体现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艺术素养考查学生在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技能或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社会实践要重点记录学生参加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训,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等。

评价程序 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须每学期公示

学生成长记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

每学期末,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依据写实记录材料整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记入综合素质档案。学生毕业时,学生要在整理、遴选材料的基础上撰写自我陈述。教师要针对学生自我陈述情况,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一贯表现,写出评语。

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方式呈现。学校要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在学生高中毕业前,形成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评价使用 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价值 模糊综合评判法 企业市场价值

人力资本价值概述及影响因素

(一)人力资本价值概述

人力资本价值由显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两种结构构成,员工的薪酬被人们宽泛地定义为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度量单位,这是一种显性的人力资本。而作为隐性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体的兴趣、爱好、创造的社会价值等,也是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评价方面。德鲁克指出,“要想充分地发挥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最核心的元素就是将企业的员工安排到最能够发挥他力量的地方”。所以企业需要尽快地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价,以实现健康发展。

(二)IT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1.IT企业市场价值。直接评估企业的传统方式有三种,资产法、市场法与收益法,这三种形式对于IT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评价都具有局限性。资产法难以正确反映出IT企业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无形资产的整体价值。而由于我国许多IT企业并没有上市,难以利用市场法来对近期或者当前的数据评估资产的市场价值。并且IT企业的风险较高,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也难以利用收益法来从未来的收益中预测资产具有的市场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期权定价理论是通过给现金流量贴现的兴衰来提供新的价值评估思路。随着我国IT企业快速发展,使得自身的经营风险增加,因此企业的期权评估技术在新时期显出了重要的作用。IT企业比传统的企业更具有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与运用机会的实力,而这种选择一旦成功,就会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这与资产期权的价值模型所适应的条件是吻合的,所以企业运用期权定价模型是十分适合价值评估的。

2.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贡献率。西奥多提出,企业资本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种类型,而这两种是相对应的,企业的物质资本是体现在企业生产的物质原料或产品上的,而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这两者都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与价值的创造做出较大的贡献,企业的人力资本贡献率就是能够直接反映出资本对于IT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的比重。

3.IT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分成率。在研究中可以通过IT企业家的人力资本贡献的分成率来显示出IT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于价值的贡献比重,用来评估IT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这种分成率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基准分成率,可以理解为是IT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中的存在数量,或者是IT企业家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要求的最低的期望获得的收益率。其次是企业奖励分成率,用来表示IT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超过了其他同种企业的基础收益或者超过了企业董事会期望获得的收益,因而由IT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最终获得的价值增量,对企业发展做出整体的贡献。

4.企业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相对贡献率。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做出的贡献,一般分成了两个方面,第一是一般性的贡献,其次是创造性的贡献。我们可以认为员工一般性的贡献就是在岗位上通过一般劳动来做出的贡献,而创造性的贡献就需要员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通过员工的创新能力或者天赋来对科学技术的把握能力进行创造。我们在实际企业运行过程中,对员工个体人力资本相对贡献率是由两个方面来考察的,即工作岗位与员工绩效。

IT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所选用的IT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具有模糊性,所以,本文选择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主要有单级综合评判与多级综合评判,本文选择二级综合评判。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

(一)建立评价因素集A和评价尺度集V

对于影响IT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评判因素,其因素集为(陈曦、缪小明,2010):A={A1,A2,A3,A4},其中,A1为个人知识与技能,A2为智力水平,A3为情商水平,A4为德商水平。且A1={A11,A12,A13 },A2={A21,A22,A23,A24,A25},A3={A31,A32,A33,A34,A35},A4={A41,A42}。

评价尺度集是对各层评价指标的一种语言描述,它是评价者对各评价指标所作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的标准分级。本模型的评语共分4个等级。具体评语集为:V={v1,v2,v3,v4},其中,v1代表高,v2代表较高,v3代表较低,v4代表低。

(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在确定了评价因素集后,还需要确定各个影响因素对上级指标的影响程度,本文将运用9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魏江、叶学锋,2001;陈畴镛等,200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建立评价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第二,需要通过比较本级元素对上级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来建立判断矩阵。第三,进行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归一化处理,并得到一级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为WA,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权重分别为WA1、WA2、WA3、WA4。第四,进行一致性检验。应用层次分析法,要能够保持判断思维的一致性,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的多样性和片面性,每个评判都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就不太可能。这就需要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综合评价

1.对每个Ai(i=1,2,3,4)进行综合评判。由于指标Aij的模糊性,不能得出它们的具体数值,但是可以通过随机调查法或德尔菲法得到Aij隶属于第t个评语vt的程度rijt,并构造评判矩阵Ri:

其中,m为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数量;rijt在实际操作中表示对评价指标Aij作出评价vt的人数占全部参加评价人数的百分比。

令Ai(i=1,2,3,4) 的一级评判向量为Bi,即:

Bi=WAi*Ri=(bi1,bi2,bi3,bi4)(1)

2.进行二级评判。在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时,需要将每个因素Ai(1,2,3,4)看成一个因素, A(A1,A2,A3,A4),这样A又将是一个因素集,且A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2)

由层次分析法得到的Ai(i=1,2,3,4)层对A层的权重为WA,则可得到二级评判向量:

B=Wa*R=(b1,b2,b3,b4) (3)

(四)模糊评价结论

为了方便被评判者之间进行人力资本价值的比较,同样运用德尔菲法对每个评价等级进行赋值,得到v=(0.8,0.6,0.5,0.3)。则可以计算出被考评者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的相对评价值为:

P=B*VT (4)

IT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评价模型应用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了xxxx数据交换技术有限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的员工,并以该部门人力资本价值评价为例来说明模型的应用。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本文采用德尔菲法,邀请5位人力测评专家和15名人力资源部门从业人员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一)数据采集与整理

关于考核的具体操作步骤,以软件开发专员M的评价为例进行分析。本文得到M的人力资本价值评判的判断矩阵。

(二)模型权重确定

为了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判断矩阵,同样采用德尔菲法,根据软件开发部门员工的特殊性,对本文中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建立判断矩阵。据此方法,得到判断矩阵A-Ai、Ai-Aij及运用软件mceAHP运行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三)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4)式,得到A1模糊评判的结果为:

由(4)式可以求得被评价者M的人力资本价值为:Pm=0.4562

(四)M的评价结果与因素分析

评价结果。对于员工M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价的结果为0.4562,另外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陈畴镛等,2005),认为M的人力资本价值的综合评价等级为高。同理,可以得到其他同岗位职工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比各被考评员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潜力,为招聘提供参考依据。

因素分析。将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乘以其所对应的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到各指标对于综合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IT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策略

第一,培养IT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个体的员工力量是渺小的,而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具有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企业员工并未完全融入到企业之中,缺乏应当具有的归属感,从而不能完全为企业考虑。所以IT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要引导员工了解到自己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企业领导要时刻关注员工的内心需求。企业领导要及时关注着员工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这样才能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首先,需要尊重员工。优秀的企业会平等对待员工 ,尊重员工的价值取向,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让员工依靠能力在企业发展。其次,领导要在***策上给予员工福利,改善其生活状况,根据员工的个人表现来加薪,提供完全的社会保险等。另外,企业领导要努力为员工营造出民主的工作环境,允许员工失败,鼓励员工创新。但是也要严格要求员工的品行、衣着等,产生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促使员工积极地工作与生活。

第三,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IT企业要注意到自身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及时为其投资。当前,我国一些大型的IT企业已经为其他企业做出了表率作用,制定出本企业员工发展的计划,确定哪些员工可以在未来调动,哪些员工不能调动。而未来可以调动的员工哪些是可以晋升的,哪些员工可以在同级部门进行调动,都是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方面需要做到的。企业可以推行岗位轮换的制度,让员工在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间进行调换,但是需要考虑到员工的技能与工作经验,这种创新的尝试可以被其他IT企业所借鉴。

综上,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是实现企业的整体行为与运营轨道下体现出的新的价值创造能力。本文以IT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为研究目标,在对IT企业人力资本评价的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的绩效来确定企业员工个体对于IT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仁安,徐晓莉,李驹.论我国创业投资委托管理的治理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

2.邓荣荣,王菲.论民企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商业时代,2006(27)

3.丰岳.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7)

4.陈曦,缪小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型员工人力资本价值测评[J].机械制造,2010,48(6)

5.魏江,叶学锋.基于模糊方法的核心能力识别和评价系统[J].科研管理,2001(2)

6.陈畴镛,景秀平,陈其.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职业经理人素质评判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5(22)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德智育体美等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评价结果能做出明确解释,提供有说服力的详实佐证材料。

2.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定,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做法。

3.发展性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价,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4.导向性原则。促进学校变革育人模式,引导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5.多元化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同时把等级定量评价和评语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改革目标

2017年秋季启动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改革试点,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评价实施

(一)实施要求

1.记录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记录学生信息,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3.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

4.体现特色。依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5.强化监督。公正、公平实施,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确认制度、公示和复议制度。

(二)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次数和表现。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主要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上述五大指标框架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三)程序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空间”中完成,记录、录入典型材料和客观数据,经整理、审核、评定等级、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1.写实记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当前学期体现个人成长的实证材料,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个人空间“成长记录”中添加。写实记录注意归类,同一实证材料原则上只能在一个指标内使用,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项,并辅以相关的事实材料、相关证明等佐证材料(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作品照片、证书、录音录像、作品成果等)。学生、学校必须对所提供的相关事实材料、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整理遴选。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长记录系统”记录,遴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能体现个人特长的实证材料,在班级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陈述。

3.录入数据。学校班主任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录入或批量导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校管理员录入或批量导入校内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国防项目、团队活动经历和荣誉称号,学校特色艺体和实践探究活动经历以及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等内容。

录入数据应按照“档案管理”系统设定的时间,在学期末完成。能由学校或教育局组织或掌握的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均采用客观数据录入的方式进行,减轻学生负担。

4.审核公示。“成长记录系统”中学生遴选后的实证材料经学校、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审核后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学校需要事先审核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并对学生、学校录入的内容进行抽检。每学期末,学校对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在班级显著位置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

5.评定等级。毕业前一个月,学校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近三年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分别采取A、B、C、D四个等级呈现。

各学校除思想品德维度外,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四个维度评价为A等级的学生不超过参与评定学生人数的30%,A、B两个等级的学生不超过8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有维度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

由外县转学进入本县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转入学校按本校制订的实施办法予以确定等第,并报教育局认定后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往届生及户口在我县、在外地就读回原籍参加中考的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我县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考生于中考报名时向报名点递交初中期间的在校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表现、奖惩情况等五个维度方面的实证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报名点安排学校组织实施。

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A、B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学校公示栏或校园网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6.形成档案。整理遴选和各级录入的实证材料经班主任、学校、教育局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由“档案系统”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档案以《省普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的方式呈现。纪实报告由“档案管理系统”分学期、分学年和整个初中阶段自动生成。初中毕业前,学生撰写自我陈述,教师为其撰写简要、客观、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评语。纪实报告经学生本人确认,班主任及相关教师、校长审核、签字以及初中学校盖章后存档,供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档案,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局可依照各自权限查看相关内容。

7.结果报送。县教育局将审核确认后的《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报送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四)材料使用

1.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促进学校育人模式优化。县教育局、学校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评价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作为高中学校录取依据。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使用,积极探索高中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推动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评价结果,分别按照A等赋4分,B等赋3分,C等赋2分,D等赋1分的方式转换为等级值,并将等级总值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县教育局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检查、监督评价程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质询、监督与仲裁等;负责区域内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本区域内落实《实施办法》的工作规程。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和监察(含仲裁)小组,负责制定具体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具体实施,校长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策解读、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具体了解《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进度,常态推进。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考试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各学校应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实时、全面了解学生发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德育过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常态化,避免集中突击。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4

【关键词】模糊层次评价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隧道施工;价值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发展建设规划之中,隧道施工建设作为我国高速公路穿越山岭的主要工程建筑,变得非常多见,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明显好转公路网也逐渐变得完善。通常的道路建设施工施工中,隧道塌方由于技术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地质状况差等多种因素,已经逐渐被我国施工人员纳入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类型中。从隧道塌方的成因来看,通常是由于道路施工地质状况不稳而引发的突发性崩塌事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会引发很大的交通事故,使工期延误,造成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这种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隧道施工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断层破碎带,作为隧道运营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本身具有低强度、抗水性差、易变形和透水性大的特征,但经常被施工方所忽视,由此为施工留下安全隐患。

一.模糊层次评价法对于常见的隧道地质灾害评估概况

从我国目前具体的隧道塌方施工隐患中可以看出,造成隧道施工塌方的具体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地质状况的隐患再加上施工方的技术失误,由此为公路网诱发次生灾害埋下了不利因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施工技术人员从塌方现场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来看,灾害类型多、成因广,由此对信息的掌握和分析统计以及反馈不能做到系统、科学与及时,对此,针对隧道塌方的成因分析以及数据检测评估需要运用迷糊层次评价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估,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分析,制定事后处理方案以及事先的风险防范机制来对隧道地质灾害作出科学评估。因此,采取模糊层次评价法显然成为当前非常适用和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但是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评价,常常要介入多个不确定因素或指标,比如,在分析隧道地质灾害评估中需要将不可控评价指标分成多种因子组成的模糊因素集,通过对评审等级[1]的有效设定,排除不利因子从而组成另一种模糊评价集合,在此过程中需要分别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进行数据运算,由此组成模糊评价矩阵。

二.模糊层次评价法在隧道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理论

模糊层次评价法通常在隧道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作用也非常大。从模糊层次评价法在隧道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理论分析来看,此方法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事先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类型的影响因子进行有效分解,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统计、评估、反馈体系,之后再对所有不同的赋值指标权重系数进行界定,通过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得到正确的综合评价值,随后就可对常见的隧道地质灾害进行有效评估。

三.模糊层次评价法在具体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一)工程实例概况

就以汶川地震对公路隧道造成的灾害为例。据了解,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多处隧道塌方,下面通过对坍塌隧道危险度作出评价,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将隧道稳定性评价、附近水文地质评价、隧道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以及其稳定性评价均纳入坍塌事故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的影响因子范围内,此外还要对隧道事故产生的具体损失评价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展开定量分析,通过地质灾害对隧道工程事故的评估应用,来论述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价值,这样不但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和预测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危险度,同时也为事中、事后的应急处置和防范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资料表明,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多发生于很多无人区以及那些交通十分不便利的山区,除了地形条件复杂险恶之外,灾害对于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根据实际情况及历史数据资料显示,针对次生灾害的现场测定以及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取样都十分困难;同时,隧道的物质级配及物理力学特性相对离散,综上几种因素,本文就重点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隧道地质灾害作出评估。这种分析法能够相对客观地预测和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从而可以为应急处置提供指导。

(二)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方法实例应用

(1)危险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西南地区降水量大,特别是山区较多,由于降雨历时不均匀,地质状况较差,多处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地壳运动在较强烈的情况下就会诱发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西南地区隧道较多,自身并没有很好的排水设施,如果隧道顶端在长时间的雨量冲刷下就会造成泥石流,也可能在地震时极容易造成隧道坍塌,而隧道组成物质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内摩擦角和内聚力)就不利于坝体自身的抗滑稳定。再加上震后隧道内部的渗流通道会被细颗粒堵塞,所以极不利于隧道稳定。因此,本文将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隧道自身状况作为分层评价具体指标,至于灾害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对影响隧道安全性的因素综合分析为依据,由此而形成一整套层次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该分层次评价体系一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不同层次。对于评价结果要根据评价标准指标获取,从分析可知,四川隧道的危险度(W)[2]已经属于高危等级,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工程措施进行安全隐患处理,同时还要做好次生灾害应急避险预案。

(2)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地质灾害造成隧道坍塌的危险度进行模糊层次分析评价可知,该方法对危险度的评价具有快速、直观的特点,其过程基本可以反映出工程的实施情况,通过具体指标的敏感度分析可知,洪水、隧道岩石几何参数对灾害危险度评价值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隧道的安全、稳定性还是一个发展制约瓶颈,在实际情况中,导致隧道溃决的因素还会有很多。所以,利用模糊层次评价法[3]如何更加全面系统地对隧道地质灾害危险度作出一个定量的评估仍然较为困难。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而本次提出的模型思路只适用于一般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判定,所以后面的理论研究仍待继续深入,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一个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估体系,从而减少隧道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隧道施工在面对不同程度的高风险系数、等级的地质灾害时,虽然施工方不能及时改变客观环境存在的本质,也无法摆脱自然存在的孕险环境,但可以通过模糊层次分析评估体系将隧道施工致险因子的负面干扰降到最低,就能从本质上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所研究的模糊层次评价法[3]能够对不确定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特别适用于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被评价事物的评估,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这就会导致评价人员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呈现出一种模糊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还需要在今后不断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善初,张世林,陈建平.模糊层次评价法在隧道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4:946-953.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5

论文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GIS

 

0引言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由于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应用很广,适宜性评价方法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1评价方法

1.1经验法

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自己多年土地利用的经验,决定如何将各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该方法的优点是能考虑数学方法所不能包括的各种非数量因子及具体变化情况,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当地条件、土地质量状况和作物生物学特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夏敏,2000),而且不可避免的是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由于这些局限加上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经验法的受用面越来越小。

徐樵利(1994)在湖北省宜昌县完成的适种柑橘的土地评价系统就采用经验法,参照《土地评价纲要》建立起来的。首先确定影响柑橘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逐项对它们进行分级,最后再综合成总的土地适宜等级。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适当考虑管理、投资和柑橘产量等社会经济因素。李秀斌(1989)对黄淮海平原土地做的农业适宜性评价也采用了此法。

1.2极限条件法

该方法主要强调主导因子的作用,运用“木桶原理”,将单项因子评价中的最低等级直接作为综合评价的等级(黑龙江省农、林、牧土地适宜性评价,赵松乔等;江苏省宜兴市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倪绍祥)。极限条件法简单易操作,能很好体现个别极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但该方法未考虑到在一些情况下,土地某种性质的不足可为其他部分所弥补(陈建飞等GIS,1999),因此得出的结论偏于草率和绝对,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综合评定出的土地等级偏低。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以权重法为中心,即确定各个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然后对两者的乘积加总,以和作为分等级的根据。主要分为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1.3.1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指数和法)

该方法将各参评因子按其对土地适宜性贡献或限制的大小进行经验分级或统计分级并赋值,然后用各参评因子指数之和来表示土地适宜性的高低。最后按照指数和大小排序,以经验确定指数和的分等界线。其中各参评因子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可依据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Delphi)等。采用这些数学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尽量准确的权重和指数和,以期尽量准确地评价适宜性等级(夏敏,2000),而且非数量化质量性状数量化和不同计量单元无量纲化使得各参评因子间具有了明显的可比性(何敦煌,1994),缺点在于较极限条件法需增加大量计算过程,在地类复杂、评价单元数量较多的区域工作量明显增加(何敦煌,1994),同时不能考虑到非数量因子的具体变化情况(夏敏,2000),而以和值计算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往往会掩盖某些特别限制因子对评价目标所造成的质的影响(徐丽莎,2008),层次分析法、Delphi法在确定权重系数时主观性过大。

刘胤汉等(1995)在陕西采用专家征询法对农业土地资源作了综合性适宜性评价,经过两轮征询后确定了坡度、高程等6个指标极其权重系数,最后将农业土地分为最佳适宜、中等适宜和临界适宜三等,并按此法对水稻作了单向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吴燕辉等(2008)以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范围,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阐述了如何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潜江市的适宜性等级***,并单独对农用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了分析。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

这种方法用于评价的原理,是对参评因子和适宜性等级建立隶属函数,对参评因子的评价由参评因子对每一个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定结果是参评因子对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值矩阵;参评因子对适宜性的影响大小用权重系数表示,构成权重矩阵,将权重矩阵与隶属值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得到一个综合评价矩阵,表示该土地单元对每一个适宜性等级的隶属度。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主导因素和综合分析的相结合,比较符合客观实际,通过对参评因素隶属度的计算和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得出评价单元对应于各等级的隶属度,其计算过程无需再掺入人为因素,减少了主观性的干扰(陈建飞等,1999)。但是根据实地采集的调查数据对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验证,会发现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有一部分正确的样本数据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焦利民等,2004)。

E. Van Ranst等(1994)采用该法对泰国半岛的橡胶生产区做了土地适宜性评价。他们创新地根据每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并将单项因子的适宜性评价与综合的土地适宜等级结合起来。最后将评价结果与常规的极 限条件法、参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评价结果相比较,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准确性较好,从而证明了该法的潜力。P.A.BURROUGH等(1992)采用加拿大阿尔伯塔农业实验农场的数据,分别用布尔数学法和模糊分类法对每个细胞的土地属性进行分类,得出布尔方法比模糊分类拒绝更多的细胞GIS,选取的细胞也不够毗连。而模糊分类法在所有的阶段都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分类的连续变化性也更好。

姚建民(1994)在典型的黄土残塬沟壑区――隰县针对如何利用农作物、果树、林木和牧草开发土地资源问题,重点筛选出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和海拔高程4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适宜性评价,划分出土地适宜性开发类型区。刘耀林等(1995)在十堰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坡荒地,通过对制约土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依照土地质量满足对预定用途要求的程度,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完成了坡荒地的宜农、宜林、宜牧、宜园4个适宜类的评价。陈建飞等(1999)应用模糊综合评判(Fuzzy Set)法、经验指数和法、极限条件法进行长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不同方法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与经验指数和的结果有较大的相似性、极限条件法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着重探讨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点――合理、客观。

1.4人工智能方法

人工智能方法基于自学习、自适应系统的样本学习机制,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刘耀林、焦利民(2004)基于神经网络来构造模糊系统,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修正的原理,设计和推导了该模型的学习算法,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模型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效、客观、准确等优点。次年(2005),两人将计算智能理论引入土地评价领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首先基于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构造了一个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训练,能够快速收敛到最优解,对初始的规则库进行修正,形成了一个自学习、自适应的评价系统。

1.5改进后的方法

以上介绍了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鉴于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或对原方法加以改进的评价方案,并应用于某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厦门大学何敦煌(1994)在福建龙海适宜性评价中尝试采用了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两次评价,即用极限条件法评价土地适宜类,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评价土地适宜等并确定土地限制性(适宜级)是同时进行的。这一方法不仅克服了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的缺点,还相互间起了交叉检验的作用。

南京大学彭补拙等在做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对盛花期温度和土壤PH值这两项对青梅生产发育有重要限制作用的因素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其余的评价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作必要的因子剔除,得到它们的总适宜等级,最后再对这三项评价的结果按极限条件法进行归总,得到该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最后评价结果,该结合体现各土地构成要素的不同贡献,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北大的杜红悦等以攀枝花为例,用模糊数学方法对FAO的农业生态地带法(AEZ)进行改进,并将GIS技术应用于AEZ法中;欧阳进良等针对不同作物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据评价结果、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区位和经济因素进行作物种植分区。

2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学方法的改进和新技术如3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ES(专家系统)的应用,给土地评价,尤其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带来了飞跃,它们在数据的获得、处理、分析上的强大功能不仅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还使基于大范围的调查评价成为可能。

Jacek Malczewski (2004)对基于GIS的土地适宜型分析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GIS的知识及其发展过程,然后回顾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型评价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最后分析了其存在的挑战、未来趋势和前景。胡小华等(1995)通过专家系统的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形和属性的结合,实现了多目标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张红旗(1998)在评价柑桔土地适宜性时,结合GIS技术GIS,改变以往仅考虑自然条件的做法,分别建立柑桔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属性适宜性评价模型及综合评价模型,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其他类型的单作物(广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式。

S.Kalogirou (2002)运用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支持实证研究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LEIGIS软件。该模型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作物土地分类,分为物理评价和经济评价。物理评估选用了17种指标因子,采用布尔分类法,包括了一般种植作物和5种特定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种子,甜菜)的评价模型。经济评价考虑了市场限制下的收入最大化问题。专家系统使得评价不同作物时规则可以适当改变,地理信息系统使得空间数据的管理和结果可视化成为可能。该软件支持任何空间数据集的评价和介绍,而且不需要评价者掌握特殊的电脑技能。夏敏(2000)在其硕士论文里探讨了以地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为技术支持,开发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可行性,在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并通过了在邳州市的实证研究。

3结论

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50年代,综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从70年代末全面展开,近l0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更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针对特定目标或对象。经验法、极限条件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法、层次分析法等继续得到使用,但通常做适当的改进或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弥补各自的缺陷。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仍然得到了很广的应用,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新方法开始尝试性应用。科技的发展使得3S技术和专家系统等新技术广泛用于土地评价,尤其给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带来了质的飞跃,接下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仍基于上述技术的支持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Burrough Pa, Macmillan Ra and Vandeursen W. 1992.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for Determining Land Suitability from Soil-profile Observations and Topography[J].Journal of Soil Science, 43(2), pp. 193-210

[2]E. Van Ranst, H. Tang, R. Groenemam andS. Sinthurahat. 1996. Application of Fuzzy Logic to Land Suitability for RubberProduction in Peninsular Thailand[J]. Geoderma, 70(1), pp. 1-19

[3]FAO. A Framwork for Land Evaluation[S]. FAO Soil Bulletin32,Rome, 1976

[4]Jacek Malczewski. 2004. GIS-based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 62(1), pp. 3-65

[5]S. Kalogirou. 2002. Expert Systems and GIS: an Application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6( 2-3), pp. 89-112

[6]陈建飞,刘卫民.Fuzzy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J].资源科学,1999,21(4):71-74

[7]杜红悦等.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以攀枝花为例[J].资源科学,2001,23(5):41-45

[8]何敦煌.关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4,8(6):11-15

[9]胡小华等.GIS支持的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1995,9(5):33-37

[10]焦利民,刘耀林.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6):513-516

[11]李秀斌等.黄淮海平原土地农业适应性评价[J].自然资源,1989,(4):32-38

[12]刘胤汉等.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11-16

[13]刘耀林等.模糊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J].武汉测绘大学学报,1995,20(1):71-75

[14]刘耀林,焦利民.基于计算智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4):283-287

[15]倪绍祥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倪绍祥.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72-683

[17]欧阳进良,宇振荣.基于GIS的县域不同作物土地综合生产力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2):97-10

[18]彭补拙等.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1994,(2):14-21

[19]邱炳文等.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20-23,44

[20]钱海滨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

[21]吴燕辉等.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232-235,242

[22]徐丽莎.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综述[J].今日南国,2008,(9):18-20

[23]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0

[24]徐樵利,谭传凤等.山地地理系统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5]姚建民.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4,9(2):185-192

[26]张红旗.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桔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1):62-70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6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nterpri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metho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additi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for the study.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力综述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terprisecompetitiveness review

竞争力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而产生优势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建筑企业只有拥有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本文回顾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以及影响其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和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探讨了未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1.1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2006年,申立银[1]认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在市场竞争中能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能和技术。2007年,郭慧峰[2]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维持其异质性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中。2008年,陈守科[3]认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拥有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异质”能力。2011年,齐宝库[4]认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不易被对手仿效、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体现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霍国庆[5]指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1.2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7年,张哨***[6]认为指标体系由社会影响力、技术能力、融资和财务状况、市场能力、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六类构成。2007年,刘晓峰等[7]以建筑企业的文化能力、资源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能力为一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2008年,焦娜[8]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根据管理水平, 生产能力, 抗风险能力, 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这五方面构建评价体系。2008年,阮连法[9]借鉴战略平衡计分卡,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市场开拓、经济效益、工程管理和资源五个方面。2009年,杨会云等[10]基于对施工企业价值链构成的分析,将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解为基本活动流程能力,辅助活动能力,延伸价值链控制能力和整体资源整合能力。2011年,霍国庆[5]构建了包括建筑引领能力、建筑整合能力和建筑品牌能力的指标体系。2011年,范永芳[11]基于波特的价值系统理论,建立了建筑企业价值链以及价值系统,以此确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并构建指标体系。王爱领[12]运用粗集理论得到包含市场开拓,技术,管理,财务的指标体系。

1.3 建筑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06年,邓蓉辉等[13]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基于LMBP神经网络,建立了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且利用该神经网络评估模型还可以进行预测。2007年,陈永高[14]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2008年,陈守科【3】建立了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2009年,王希忠[15]在构建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采用DEA评价建筑企业的竞争力。2010年,罗福周等[16]将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加入到竞争力测评体系中,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企业能力的大小与客户对其能力的满意程度。2010年,赵智敏等[17]运用粗糙集理论评价目标企业,指出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工程管理能力和规模竞争能力。2011年,霍国庆[5]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其可行性。2011年,孙慧[18]对比分析已有权重确定以及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了采用PCA- LINMAP 来确定指标权重, 用TOPSIS 进行排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011年,张欣莉[19]结合评价中指标多而样本有限的问题,构建了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对目标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1.4 提升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03年,陈梅[20]从企业的运作、管理、承包、研究、以及运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对策。2004年,竹隰生等[21]认为绿色施工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实施绿色施工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李书玲[22]提出建筑企业应在培育适合自己企业的供应链基础上,与供应商、分包商、业主乃至其它协作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长期的合作和共赢。2008年,王星[23]指出当前建筑企业缺少融资措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畅,高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信息化基础薄弱;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

2、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结合建筑企业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还存在有如下的欠缺:首先,缺少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动态研究。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凭着同一项核心竞争优势而获得永续的发展,只有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行业发展中真正具备竞争力。其次,缺少对建筑企业竞争力动态评价的研究。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不仅可以看出企业在时间序列中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有助于建筑企业制定长远的战略和决策,使企业拥有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郭慧峰,李启明;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应用研究[J].基建优化 2007年6期.

[3]陈守科;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 2008年12期.

[4]齐宝库;基于AHP法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5]霍国庆;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数学实践与认识 2011年7期.

[6]张哨***,陈伟亚;建筑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7年5期.

[7]刘晓峰,齐二石,何曙光;建筑企业竞争力测评模型及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7年6期.

[8]焦娜;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社科纵横 2008年

[9]阮连法,曾辉,章慧;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 2008年4期.

[10]杨会云,东宇,王立海;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11]范永芳;基于价值系统理论的大型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建筑经济2011年31期.

[12]王爱领;基于粗集理论的建筑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13]邓蓉辉,王要武;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研究[J].2006年3期.

[14]陈永高,孙文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施工技术 2007年12期.

[15]王希忠;基于DEA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09年8期.

[16]罗福周,薛鹏;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年2期.

[17]赵智敏,朱跃钊,汪霄;粗糙集理论在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年3期.

[18]孙慧;我国沪市土木工程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3期.

[19]张欣莉,王亮;建筑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建筑经济 2011年12期.

[20]陈梅;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2期.

[21]竹隰生,任宏;绿色施工与建筑企业竞争力提升[J].建筑经济 2004年.

[22]李书玲;构建供应链伙伴关系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J].决策探索 2007年.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7

从现有的研究看,南京大学人口所已故的马淑鸾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采用PQLI(直译为"生活的物质质量"或 "物质生活质量",移译为"生命素质指数"或"人口素质指数")来测度人口素质存量的人口学家。马淑鸾根据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计算并与国外比较,结论是:1982年中国的PQLI为77,印度为43,美国为94;而且 198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在全国的排序与其人均GNP 的排序基本一致(马淑鸾1986)。王俊改等对1982~1990年中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的变化进行了时序比较,结论是:1990年中国的PQLI为83;从区域差别看,PQLI达到80以上的高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81.24%,PQLI在60~80之间的中等素质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8.57%,唯独西藏只有51,属于低素质人口。并且再一次发现PQLI与人均GNP 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王俊改,谢韦克1997),即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函数,二者同时也相辅相成。笔者本人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1990年的PQLI值进行了国际比较,结论是:世界平均为65,发达国家为94,欠发达国家为53,中国约为80,印度为57. 结合人均GNP 来看中国人口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至少在现象的层面上可以认为中国人口素质的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穆光宗,许金声1991;朱国宏1994)对这种怪异的现象主要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上述的 "超前"现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人口素质潜能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换言之,中国的人力资源还有待于更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似乎与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是吻合的(穆光宗1996)。另一种认为,"超前"可能是一种假象(冯立天1992)。

虽然PQLI方法有很多优点,如3 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是人们的普遍愿望,3 项指标具有泛人类色彩并反映的是 "产出"的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福利状况,计算比较简单方便等;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有不少的局限性:首先,在PQLI的3 个构成指标中有2 个是反映健康状况的,而只有1 个是反映教育状况的;仅用识字率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对文化的需求似乎太粗;仅从健康和识字两个方面来反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显然又过于简单等。据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用"0 岁平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来代替婴儿死亡率和1 岁预期寿命,用"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代替识字率(冯立天,1992)。还有的学者用 "25岁以上人口受过中等教育以上人口的比重"来代替识字率,并用实际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朱国宏1994)。

也有一些学者另劈蹊径,用新创造的指数来衡量中国人口素质的存量。首都经贸大学人口所陈再华(1992)利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各因素指标,利用模糊隶属函数使各因素指标成为无量纲指标,并且具有横向可比性,建立了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发现:无论是综合来看还是分因素来看,中国人口素质都是呈递增的趋势。从结构来看,问题主要出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区域之间的差异也主要在这些方面。陈再华的方法一个最大的缺陷是过于复杂,不利于推广。南京大学人口所夏海勇(1992)也提出了一种"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他考虑了人口结构因素,但舍去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最终他选择了9 个指标来构造"人口素质综合指数",即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和生育率、男性成人识字率、女性成人识字率、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计算方法是借助于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组成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阵,求得基点数据,并进行同度量处理,再计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从而获得评价概念。根据作者自己的评价,此方法效果较好,反映面广、灵敏度高等。但主要问题还是方法不够简便,不利于推广。此外,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许金声(1991)和江苏计生委陈友华等(1998)也探讨和提出过"人口素质指数"。

由于人口素质本身是相当复杂的现象,试***用一种方法就揭示清楚是不太可能的。综合上述,笔者以为:PQLI 方法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的一些探讨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一种新指标可以替代PQLI的位置。因此,继续探求新指数无疑必要,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要注意数据的易得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改进 PQLI方法使之更加实用和准确比较现实。

五、人口素质问题的理论探讨

1992年,刘铮教授重提"人口现代化",在人口学界和实际部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口现代化"的框架中,"人口素质的现代化"被摆上了关键的位置(刘铮1992;穆光宗1995,1999;陈友华1998)。目前,国内提的 "三优系统工程"正是实施"人口素质的现代化"的具体措施,所谓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人口素质"问题,笔者于1991年上半年撰文提出了"人口素质木桶理论"。与此同时,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许金声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所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是从科学哲学常讲的"水桶现象"中获得启发的,即一个水桶的容量受制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假定水桶的周边是参差不齐的话。笔者认为,人口素质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分属两个层面的。也就是说,一是人口素质存量水平的高低问题,二是人口素质潜能开发水平的高低或转化程度的大小问题。中国人口素质的"短板效应"主要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建立正确评价人才和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机制,中国才能塑造不断克服"短板效应"的机制,让人口素质潜能不断喷发出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口质量投资唯有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人口质量投资则大致包括了优生优育投资、文化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资和环境(生态环境、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投资。

参考文献

陈剑。1988. 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剑。1992. 确实存在逆淘汰现象。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陈谊。1998. 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 ;� ;对人口文化素质逆淘汰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硕士毕业论文

陈友华。1988. 关于人口现代化几个问题的理论探讨。人口研究,(6 )

戴星翼。1992. 逆淘汰是一场虚惊。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3. ***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冯立天主编。1992.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高玉喜。1996. 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5 )

郭志刚。1998. 人口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 ;关于人口定义的反思。南方人口,(3 )

侯东民。1992. 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科技导报,(8 )

侯东民。1993. 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讨论的几点看法。社会学研究,(2 )

胡纪泽。1986. 要懂一点优生学。书林,(4 )

解思忠。1997. 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

康晓光。1995.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孔宪铎。1998. 科教兴国:春雷?甘雨?。中国国情国力,(12)

李景毅。1997. 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并非同义反复。西北人口,(2 )

李景毅。1997. 人口质量的静态表现形式。中国人口科学,(1 )

梁中堂等著。1985. 人口素质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刘长茂。1990. 锲而不舍自成机杼� ;记张纯元教授。南方人口,(1 )

刘铮。1992. 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人口研究,(2 )

刘铮主编。1985. 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铮主编。1986. 人口学词典。人民出版社

马淑鸾。1986. 我国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比较分析。人口研究,(3 )

穆光宗。 1997.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代价问题。开放时代,(114 )

穆光宗。1988. 人口素质与中国现代化。人民日报海外版,(11.4)

穆光宗。1989. 贫困人口与人口贫困� ;� ;再谈提高人口素质。人民日报海外版,(3.21)

穆光宗。1989. 人口素质新论。人口研究,(3 )

穆光宗。1990. 人口控制的质量观。人口研究,(4 )

穆光宗。1991. 论中国人口的质量控制。社会学研究,(3 )

穆光宗。1991. 论中国人口的质量控制。社会学研究,(3 )

穆光宗。1991. 人口素质木桶理论探析。科技导报,(8 )

穆光宗。1991. 人口素质指数刍议。人口动态,(5 )

穆光宗。1992. 人口素质与脱贫致富的关系。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穆光宗。1994. 中国的未来交给谁� ;� ;独生子女问题的紧急报告。工人出版社

穆光宗。1995. 低生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 )

穆光宗。1995. 对我国人口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科技导报,(12)

穆光宗。1995.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素质问题。科技导报,(6 )

穆光宗。1995.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自然逆淘汰。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

穆光宗。1996. 计划生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效果分析。人口与经济,(6 )

穆光宗。1996. 中国人口素质问题。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穆光宗。1997. 人口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西北人口,(1 ~2 )

穆光宗。1997. 人口流迁与人口现代化:系统科学的视野。人口与经济,(4 )

穆光宗。1999. 复兴之大计:科教兴国战略。复兴中国� ;� ;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穆光宗等。1998. 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潘光旦编译。1981. 优生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

潘纪一主编。1990.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素质。百家出版社

钱信忠。1986. 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大众医学,(9 )

邵昱。1988.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 ;中国人口素质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财经科学,(2 )

盛少波。1992. 人口素质的整体动力观。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苏苹,侯东民编著。1994. 优生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兢新。1998. 提高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问题探讨。南方人口,(4 )

谭琳。1996. 我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质量问题探析。人口学刊,(3 )

[ 前苏联] 瓦连捷伊主编。 1981.人口学体系(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俊改,谢韦克。1997.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生命素质指数比较分析。南方人口,(1 )

王小强,白南风。1986. 富饶的贫困。四川人民出版社

邬沧萍主编。1996.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光炳1996. 改善人力资源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6 )

许金声。1991.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人口研究,(4 )

延希宁。1986. 国外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和方法。人口研究,(2 )

阎海。1992. 重论人口质量。贵州社会科学,(4 )

阎海琴。1992. 重论人口质量。贵州社会科学,(4 )

杨耀臣。1993. 浅析人口数量与人口教育水平的相关性。中国人口科学,(5 )

杨耀臣。1994. 论普及教育在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人口科学,(6 )

张朝尊。1996. 积极推动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增长。人民日报,(10.26 )

张纯元。1988. 提高人口质量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主编。1996. 消除贫困的人口对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功民。1992. 遗传学与社会。辽宁人民出版社

郑祯诚。1986. 论人口范畴和人口属性。社会科学评论,(1 )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1992. 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会议综述。人口与经济,(4 )

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会议综述。1992. 人口与经济,(4 )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1995. 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日报,(8.2 )

周孝正。1991. 论人口素质的逆淘汰。社会学研究,(3 )

朱国宏。1988. 人口素质的人口学意义。西北人口,(2 )

朱国宏。1994. 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 美] 朱利安。林肯。西蒙著,黄江南、朱嘉明编译。1985. 没有极限的增长(英文原名The Ultimate Resource)。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献

陈卫孟向京: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于学***: 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

杨云彦: 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集体合作: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

杜卫华: 民族地区人口与生态经济发展初探

课题组: 农牧交错带人口承载能力胁迫理论与对策研究

穆光宗陈卫: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穆光宗: "适度人口思想"的反思和评论

白冰冰: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数据整合研究

周运清: 都市农民的二次分化与社会分层研究

吴忠民: 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来自山东省五城市的调查

魏津生: 中国大城市的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黄荣清: 中国人口死亡问题研究

张纯元: 中国人口***策演变历程

李成瑞: "***"引起的人口变动

张孝直: 当代中国户口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何清涟程晓农: 中华民族的创口:人口压力

项飚: 传统与新社会空间的生成:--一个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历史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8

关键词:面对面 口语测试 教师 发展

此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Z09007)的研究成果。

1 语言测试理论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而生,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也随着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经历了前科学语言测试时期和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时期后,语言测试进入了社会语言学的交际语言测试时期。(Spolsky 1995)。社会语言学时期的语言测试采用综合法,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里进行,美国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es教授认为,掌握一门语言不仅要能按语法规则造句,更重要的是能在不同的语境里合理地使用语言(Hymes1972)。这与以离散题为主的测试方法正好相反。因此,综合法较多地使用如完形填空,改错,口试,作文的测试形式。在此基础上,Halliday&Bachman进一步发展了对语言的认识,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situation)、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和语篇(discourse)之间的动态交互(dynamic interaction)。语言测试就必须在真实的(authentic)语境中采用真实材料来进行,观察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并以此来判断学生的语言水平。交际语言测试应运而生。

交际语言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它是指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测试形式。

2 我校口语测试模式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此,我校的大学英语从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开设了听说课程。并于2007年开始在每学期末进行的面对面口语考试模式,旨在以考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具体做法是将同一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天内完成面对面口语考试。考试内容:与该年级本学期所学教材相关主题,上下午各30个;考试程序:每组(三四名学生)考前10分钟抽题准备,然后就相关主题进行1分钟的个人陈述和3-5分钟的小组讨论,每组共计时10分钟;考试要求:个人陈述要求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小组讨论中注重考查学生交际策略和交际能力;评分标准:满分50,语音,语调基本标准,个人陈述意义表达基本清楚,并能参与小组讨论,可得30分,语音,语调标准,个人陈述意义表达清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可得40分,语音,语调标准,个人陈述意义表达清楚,并有自己***见解,在小组讨论中起着组织,引导作用,可得45-50分;考官:大学外语教学部全体教师,每组两位教师组成。面对面口语考试占期末听说成绩50%。由于所占比例较大,学生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都比较重视,因而从一定程度上对听说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其他一些问题。

3 面对面口语测试对教师的挑战

听说课程的期末成绩由面对面口语考试和机考听力各占50%组成(听说期末成绩=50%口语成绩+50%听力成绩),听说课程的学期总成绩由30%平时成绩加20%期中成绩再加50%末期成绩(听说学期总成绩=3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50%末期成绩),面对面口语考试的成绩对于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面对面口语考试在考量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教师。这种考验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挑战也是对我们教师职业素养的挑战。

3.1 职业道德的挑战

面对面考试对考官职业道德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排除对学生个人的偏见。在对面试学生口语成绩进行评价时,部分教师的判断会因考生的衣着、外表、举止受到干扰,而有失公允。同时,在本校面对面考试中,对考官职业道德的另一挑战是对其他任课教师的个人成见。由于现行教学评价体制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导致教师在对面试学生口语成绩进行评价时,部分教师的判断会因与该生任课教师的个人关系亲疏受到干扰,而有失公正。由此可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对于外语教师的重要性。

3.2 职业素养的挑战

而“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法知识” 是外语教师在面对面口语考试中对考生口语表达作出准确、合理、公正判断的职业素养要求。在面对面的口语考试中,我们提出的评价标准是:标准的语音,语调,与主题相关的陈述,及交际策略的恰当使用。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而忽略了内容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是因为,对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的判断要远比对内容的思想性和创造性的理解来的容易;另一个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对考生所表达的内容缺乏了解,即对考生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论述是否切中要害,思想是否具有创意,无力做出判断。其结果是那些语言表达不错,而内容一般的陈述往往可得高分,而内容还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见解的语言表达,却常常因为一些语言错误而被贬得很低。这样偏重语言而忽视内容的做法有悖于《教学要求》提出的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目标。因此,这样面对面的口语测试形式表面上是在考学生,而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在2003年第2期《外语界》“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一文中用英语26个字母概括英语教师的素养:语言准确(Accuracy),知识丰富(Book knowledge),亲密无间(Congeniality),奉献精神(Devotion),行为模范(Exemplary conduct),语言流利(Fluency),综合素质(General Cultivation),幽默(Humor),一视同仁(Impartiality),良知(Kind-heartedness),判断力(Judgment),开明的思想(Liberal-mindedness),操纵自如(Masterful Touches),不失师尊(No-nonsense style),自我批评(One’s own critic),兼收并蓄(Plethora of methods),思维敏捷(Quick-wittedness),风趣不失严谨(Romantic realism),体格强健(Stamina),应试、语言、及交际三种能力(Three abilities),摒弃母语习惯(Unlearned mother-tongue habits),诚信为本(Veracity),对新知识新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Wide awake-ness),判断错误的能力(Ray-eye for error detection),精益求精(Yearning for perfection),及对满腔热情(Zestfulness)。语言准确、语言流利、操纵自如、应试、语言、交际三种能力、摒弃母语习惯及判断错误的能力和知识丰富、综合素质是陆教授概括英语教师素养时针对教师语言知识及能力和其他知识提出的标准,主要涉及一个人的知识层面,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同时陆教授把对英语教师素养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奉献精神、行为模范、良知、诚信为本、满腔热情等有关外语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元素;又如开明的思想、自我批评、兼收并蓄、对新知识新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及精益求精等有关人格修养元素,再如幽默、不失师尊、思维敏捷、风趣不失严谨、体格强健等有关人格魅力元素。对于传授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与学生亲密无间等情商元素同样必不可少。

4 结束语

敬业精神,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广博的知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及与学生良好的关系,绝非一时一日就能形成。也许在日常的教学中,又或者说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这些品质的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他们的重要性却绝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在面对面的口语测试中,这些品质不但关系到能否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作出准确、合理、公正的评价,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在这一特定时刻这种特定场合很好地展现自己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的问题。因此,作为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面对面的口语测试,在考查考生在真实场景中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时,也在检验着我们每一名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第1页。

2.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外语界〔J〕.2003年第2期 p2-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152页。

4.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Halliday M.A.K:Learning How to Mean. London: Arnold, 1975.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评价;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被视为取代传统知识本位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并在CBE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能力本位指导下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

“能力”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里提到的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不同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能力的概念,统观国际职教界对“能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综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

任务型能力观能力本位理论兴起之初,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能力目标的行为化与量化,可以称其为“任务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把能力等同于操作技能,对操作技能进行分解,易于控制学习过程和进行考试评价。但是,将能力仅仅理解为操作技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作为操作技能基础之上的一般素质(从事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等等)的重要性,难以真正培养出胜任岗位要求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通用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看作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基础,是促进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对于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一般素质的培养。通用型能力观弥补了任务型能力观的缺陷,提出培养劳动者职业适应力与转换力的一般性素质,满足了新条件下对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缺点是脱离了具体的职业情境,忽视了特定职业岗位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特定要求。

综合型能力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实际岗位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种能力观侧重于职业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职业活动的过程,将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的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的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态度整合的特点。综合型能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联系起来,视能力为一种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素质结构,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通过对上述三种能力观的比较,我认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指向与生产、管理、建设、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业,既包含了通用的一般素质,又涵盖了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是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的综合体现,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应用性。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主要运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一线。(2)复合性。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3)专门性。职业能力针对一定的具体工作岗位,离开了特定的职业情境,就谈不上职业能力的存在。(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与需要决定其对能力的目标指向与水平层次不同。(5)可变性。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

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

能力本位评价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考试有实质性的区别。

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弊端传统的职业院校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学历教育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重知识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职业院校现行的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识记和掌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查不够。在考试时间安排上,通常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常模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考试形式不利于考察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水平。

2.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职业院校的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作业以及实际操作等,但仍偏重于闭卷形式,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应用,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考试目标上,多数职业院校采用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评价多是根据个体得分以及在群体中的名次加以衡量,因而就全体学习者而言,无论学习质量如何,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合格,也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优等生,评价目的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选择与甄别的功能上。

能力本位评价的内涵与特征英国的教育评价学家艾利逊·沃尔夫(Alison Wolf)认为:能力本位评价是在对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由于对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给予了明确界定,因而使评价者、被评价者或第三人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学习结果均有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不是基于在正规教育情境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而是看结果的完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评价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质上是一个标准参照,相关人员要事先清楚评价内容及程度。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概括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考评的八个基本特征:

1.评价指向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明确陈述出来后就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由社会各行业参与制定,而不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来制定。

2.评价具有透明度。由于对能力标准预先予以明确陈述,因此评价人员、被评价人员或第三者都事先清楚要评价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3.所有的操作标准要求都应满足。在评价过程中,对于能力标准中每一能力要素都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习者已达到了相应的操作标准。

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应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情境与方式相接近,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证据,评判能力。

5.标准性参照评价。评价时将学习者的考试表现与事先制定的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是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

6.重视对原有学习能力的认可。能力本位评价可以根据一些历史性评价证据(例如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成绩单等)认可学习者具有的学习能力。

7.个别化的评价。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评价完全是个别化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8.连续性的评价。能力本位评价是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强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连续性地收集不同的证据以判断被评价者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结果评价学习的效果。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为进一步揭示能力本位评价的实质,更深入地认识能力本位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传统职业教育考试与能力本位考试进行比较(见下表):

转贴于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评价较之传统职业教育考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能力本位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积极转变观念,确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考试目标职业院校考试改革必须从传统学科本位考试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中跳出来,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确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师是考试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抛弃传统考试观念,根据社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与完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考试内容和方案,切实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上,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淡化理论考试,突出实践技能考核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理论性考试,将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考核上。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的考核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的质量考核体系中,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地位。要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利交给市场,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试题的制定,加大实践性试题的含量,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的力度,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丰富考试形式,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目的的特殊性,考试可以尝试采取多种方法与形式,根据具体内容以及特点与要求,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调研报告、论文、读书笔记、实际操作等各种方式,有的可单独运用,有的可综合运用。考试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专业模块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总之,教师可以多准备几把尺子,只要是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试方式都可以采用,以期提高职业教育考试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参与,引导学习者自我完善传统的职业教育考试,教师集教学、命题、辅导、监考、评价于一身,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依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考试标准的要求,评价主体应既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学校外部的考试机构、考试团体、家长等,要注重教师考试与学生自我考试相结合,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试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评价他人,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注重自身参与评价与自我体验,促使学习者自我完善,不断提高。

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职业院校应依据社会岗位群对本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努力保持考试标准的透明度、个别化与连续性,并将考试标准与要求预先告知学生,以便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自我训练与培养。同时要积极促进考试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相互协调,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凡学生所学专业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考专业(工种)相同的,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学校的学业考试与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方面的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篇10

[关键词]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82

[中***分类号] G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36- 02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全球公认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的监控和测量系统,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意识到采取认证方法完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性,但不少获证企业的相关方满意程度较低,其体系应用的效果令人质疑。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体系评价模式和方法,促进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提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所谓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而体系则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1]。其中8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 9001:2008标准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内容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根据ISO秘书处调查统计显示,至2010年全球178个国家颁布的ISO 9001认证证书已达1 109 905份[2]。因此为了保障和提高认证效果,建立成熟、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分析

在ISO 9001:2008的标准中“有效性”定义为: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源于过程结果的增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最高管理者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员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职责明确,能够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②质量过程得到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提高;③产品质量稳定,顾客满意度提高;④质量管理体系的保持与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机制的健全[3]。

3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方式的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工业界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开展了许多研究。

3.1 国外的研究进展

国外在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法的主要研究有[4]:①依据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以组织内审、管理评审或自我评定的方式进行;②依据卓越绩效标准进行评价,卓越绩效模式以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日本的戴明奖为代表,该标准强调大质量、质量经营的理念,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领导、战略、经营业绩等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企业所要追求的东西,评价的范围很广泛;③麦肯锡质量管理准则中提出的4个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质量检验级、质量保证级、质量预防级、完美质量级,从管理特征、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和质量业绩水平3个方面评价;④日本科技联盟制定并的质量管理体系自我评价标准,依据给定的评价准则和评分指南,根据实际情况,逐项进行打分,确定成熟度等级系数。

3.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袁俊认为,制约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层对认证的认识、质量管理与企业缺乏系统性融合、质量管理体系程序的合理性、企业管理基础差、培训及认证市场不规范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策建议[5];辛熠平 等认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主要是指认证证书的有效性,证书的有效性又体现为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证书的权威性[6];陈福洲、周江华 等撰文提出差距分析模型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并从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性、服务及时性和总体感知等5个方面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7];李汉英提出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从文件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运行结果等方面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8];李艳淑、叶渭川 等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该模型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9];庄桂杰 等提出平衡积分卡(BSC)在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绩效管理基础中的应用,该方法提出以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及学习和发展4个互为关联支撑的维度来平衡定位和考核组织各个层次的绩效水平,较其他管理方法有明显的优势[10];吴亦民 等论述了通过内部审核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和PDCA循环方法可使已发生的不合格服务和潜在的不合格服务得到有效控制,提高管理水平[11];杨臣提出了管理评审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测试或校准工作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并做出改进的决策,认为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之一[12];刘自山 等提出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主要有领导的作用、员工的教育、“用户满意”的关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检验与考核、不断强化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13]。

4 常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4.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是依据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的***、系统的评价活动,以内审或管理评审的方式开展评价,按体系过程和要素判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其评价的意义在于持续改进,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满足顾客要求。

4.2 平衡计分卡(BSC)

是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系统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通过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和学习与成长层面4个因果关系紧密的衡量指标体系来衡量组织绩效,以实现多种平衡关系: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潜后和领先指标的平衡以及外部和内部绩效视角的平衡[14]。

4.3 卓越绩效评价

卓越绩效模式以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为主要代表,我国于2012年并实施了第二版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在自我评价和质量奖评价时,组织的自评小组或者质量奖评价机构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规定和被评价组织的信息,按过程、结果两类评分项进行评价,并用量化评分(1 000分)的方法全方位、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15]。

4.4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也称差距模型,5-GPA模型)

是由美国服务营销学家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等人于1985年提出的。该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辨别顾客所感知的服务质量与他们所在期望之间的差距,帮助管理人员找出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努力消除存在的差距,提高服务质量[16]。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扎德教授(L.A.Zadeh)创立的,通过构造等级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数学是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的有效方法[17]。

4.6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的一种简单、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18]。

5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缺陷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管理层的关注,所采用的有效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也暴露出许多评价方法的缺陷[19]。

5.1 整体性差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体系要素不符合判定和统计分析来进行,而体系要素是由基本的过程构成的。这样对体系要素不符合项的判定就很可能对组织过程网络的接口视而不见,评价的结论难免是零散的,不能对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有总体的印象,其评价结果的整体性自然就差。

5.2 可比性差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基本上是定性的,很难用于情况类似的组织间体系有效性的比较,也难以制定出公认的体系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因此,最终得出的评价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充分的说服力。

5.3 客观性差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方法主要靠质量审核来进行,每个审核员由于分工不同,只负责专业范围内的文件及现场审核。由于体系要素较多,过程复杂,而审核员的人数有限,对于每个质量要素,往往仅一两个审核员对符合与不符合具有决定权,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评价结果中主观成分较多,客观性差。

基于上述的认识,建立一种合适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准确性,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2008.

[2]S M Crosson,M Cano ,A Kobi.ISO 9001 Certification in UK Oranisations[D].Paisley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2009.

[3]陈月宵.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7):23-24.

[4]贾纯锋.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方法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1):49-52.

[5]袁俊.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若干问题分析[J].标准化报道,2000,21(6):23-26.

[6]辛熠平,周国琴,唐志聪,等.质量体系认证热中的冷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1,17(10):8-10.

[7]陈福洲,周江华,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用效果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2011,33(6):49-52.

[8]李汉英.层次分析法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3(4):30-34.

[9]李艳淑,叶渭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判[A].电子质量,2008(10):51-53,56.

[10]庄桂杰.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绩效管理基础的平衡计分卡应用[J].中国认证认可,2013(9):53-56.

[11]吴亦民,杨大锁,等.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3):71-73.

[12]杨臣.***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开展与实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3(5):106-106.

[13]刘自山,向浩.胜利油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审核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6,22(4):17-19.

[14]厉杰.平衡计分卡理论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3(10):71-73.

[15]白晓霞,韩福荣.《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06(12):205-206.

[16]A Parasuraman,V A Zeithaml,L L Berry.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 mark,1985(3):41-50.

[17]周益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和实践[J].质量与标准化,2011(12):29-3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陈述10篇

学习

逃家小兔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逃家小兔10篇,内容包括逃家小兔配乐,逃家小兔文本欣赏。

学习

宿舍管理工作计划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宿舍管理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宿舍管理计划100字,宿舍管理方案100篇。1.转变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所有宿舍管理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宿舍管理员首先应该是服务员。服务好我们的学生是我们的首要职责。2.提高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转变

学习

短歌行翻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短歌行翻译10篇,内容包括短歌行翻译全文教材版,短歌行翻译。4、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5、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

学习

技术教育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技术教育论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类论文题目,教育技术论文怎么写。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

学习

长恨歌白居易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长恨歌白居易10篇,内容包括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唐诗三百首白居易的长恨歌。一、诗歌内容简析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一)两人相识作品中两人是这样

学习

收到英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收到英文10篇,内容包括收到欧沃英文,收到一封信英文句子。Lyons提到:语言既是生物现象也是文化现象,要全面正确理解由语法词汇表现出来的话语的含义,必须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所以语言的学习应该同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外语学

学习

春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春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到江南诗句,有春字的诗句。2、小吴娃,玉盘仙掌载春霞。后堂绛帐重帘下,谁理琵琶?香山处士家,玉局仙人画,一刻春无价。老夫醉也,乌帽琼华。出处:【双调】杨廉夫席上,元代:张雨。3、上月河阳地,芳辰景物华。绵蛮

学习

初中英语教师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英语教师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初中英语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目标,初一英语教师教学计划书。二、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两个班教学,从新生入学成绩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很薄弱,由于在小学英语课并未

学习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黄山奇石课文原文10篇,内容包括黄山奇石原文新版,黄山奇石课文总结。播放黄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黄山风景最直接和最生动的感知。二、整体感知课文,揭示课题黄山的风景在影像中是如此秀丽,那么,在文字中,它又会以怎

学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内容包括半截蜡烛的读后感100字,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0字。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

学习

医德医风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医德医风10篇,内容包括医德医风案例心得体会,医德医风十不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同志强调——“要深刻领会***的十七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新部署,深刻领会***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要求,

学习

陆游与唐婉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陆游与唐婉10篇,内容包括钗头凤陆游唐婉,越剧陆游与唐婉。我不明白,两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个意气相投的才子佳人,为什么最终不能走到一起。仅仅因为尼姑的一句:“八字不合”,就断送了一世的姻缘;仅仅因为两人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

学习

放假通知模板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放假通知模板10篇,内容包括精选放假通知模板合集6篇,放假通知格式及范文。根据《***办公厅关于20xx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xx〕28号)精神,结合校历和学校实际情况,现将20xx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如下:1.端午节放假

学习

新媒体运营方案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运营方案,内容包括口腔新媒体运营方案,心理咨询机构新媒体运营方案。栏目名:淘宝非洲报道期数:6期推广平台:微信、微博时间:6.12至6月27内容:选取网上产品,分6期进行报道第一期、零食篇(介绍商品:非洲夏威夷果、乌干达芒果干)

学习

家长自我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家长总结及感悟,给家长一份完整总结。这个学期就快结束了,我要认真复习,争取考出好成绩!家长总结总体:尚可。中规中矩,本分。学习:良好。较之前全面,在家已完成作业为优先,空余再看课外书,玩耍。简而言之

学习

物理教育实习自我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教育实习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物理78章自我总结,物理教育实习周报20篇。(一)校内准备阶段按照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实习的规定,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在XX年8月初制定了物理系教育实习计划,02级学生分成十一个实习

学习

幼儿园实践自我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实践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个人实践总结及感悟,幼儿园实践个人总结100字。1.在“不同层次的教师活动”中提高教师素养。我园的师资队伍中有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今年新上任的新教师等。针对

学习

员工自我评价和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自我评价和总结,内容包括员工绩效评估表自我评价简短,银行员工年度自我评价总结。

学习

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应届生简历自我评价10篇,内容包括应届生java简历自我评价,应届生投递简历的自我评价。本人性格开朗,爱好广泛,能吃苦耐劳。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充分掌握了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和基本的会计软件操作。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我有信心能

学习

初中期末自我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期末自我总结,内容包括初中生期末自我总结怎么写,初二学生期末自我总结。我历任班干部职务,长期为同学们服务,参与组织了各项有益活动,培养了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充分发挥在音乐

学习

幼儿园实习自我鉴定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实习自我鉴定模板,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实习自我鉴定,实习自我鉴定万能模板200字。不觉就要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将会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须然一开始的时候很怕,但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以后不论遇到困难,我都不会再

学习

实习班主任自我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班主任自我总结,内容包括班主任实习工作总结怎么写,实习自我总结通用版2000字。所以,在老师交代完任务之后,我们就开始工作了,对自己要负责的那十个学生的前后两次成绩作对比,看其是进步还是退步,看其有什么优势或弱势,应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