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论文第1篇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冲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现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传统的学校观、教学观、师生观、教学媒体观和教学方法观在信息社会中发生改变。社会的信息化使人们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接受优秀教师的网上教育、网上辅导,参加网上学术活动,也可以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书馆的有关信息。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一转移所产生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模式、远程会诊,可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同时坐在“虚拟教室”、“虚拟诊室”中进行学习、讨论、交流,从而打破了“学校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学医院中心”的模式,成为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如果学校不改革,就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教材的多媒体化和教育的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以及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现这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知识除了用文字、***形外,还可以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目前,我们已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通过声画并茂的多信道感知教学内容,以完美的形式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加速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而且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学媒体也由原来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应用于教学,不仅使自主教育成为现实,而且使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使全世界学校、研究所、***书馆和其他多种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使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知识素材和教学指导,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适宜的时间、地点从互联网论文格式上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使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教学模式、在职学习、***讨论都成为现实,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式教学模式,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不可及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品格等良好心理的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主体、个性、创造性和实验能力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的主体。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建构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很强的自学能力、信息检索、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继承型人才。同时,网络教育给学生求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网上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并使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过程发生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依据,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授课对象特征、有关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的一般原理去选择、设计和决定适宜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对面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论文格式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反复使用学习媒体,可对学习内容“***”、加工、提取、编辑,供长远使用,可了解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学术观点,还可以通过超文体链接查阅更深入、更广泛的背景资料。
技术教育论文第2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秋季启动,到2010年,通用技术课程已在全国高中全面开设。通用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课程。好的技术课程师资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部长袁贵仁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国家和各级***府应继续坚持并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切实认识到,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的计划都会陷于空谈[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养计划,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四川省教育厅要求:通用技术课程原则上每6个平行班配备1名专任教师。解决基础教育中通用技术师资短缺问题的关键是及时补充新的师资,要让那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具有技术能力的师范毕业生挑起新课改的重任,并带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正因为如此,国内就有哈尔滨师范大学于2008年开设通用技术师范类专业,其首届毕业生已于2012年毕业从教。部分师范院校在没有通用技术类专业的情况下,面对基础教育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迫切需求,采取了开展跨学科教师教育、拓展师范生技术课程教育的办法予以应对,以缓解基础教育学校对通用技术教师的急迫需求。
二、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在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结构,针对《标准》中对于中小学教师要求,使用与通用技术能力标准相对应的问题,设计了调研访问的题目。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教科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生科学院中三年级师范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技术课程拓展训练有关问题的抽样调查。调研访问155人次。在对调研数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与归纳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三个特点:一是课时少。每周授课时间为3学时,总计18学时,课程是短时化、微型化的。二是学分低。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技术能力拓展类课程都为1个学分的短时课,低学分要求课程的内容不能过于繁杂、精深、难懂,又不能没有技术含量。三是无教材。绝大部分课程是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而适合师范生的通用技术的教材编写、出版到现在也难觅踪影。本研究的调研结果经过分析,调查数据经过统计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程度、掌握通用技术知识情况和掌握技术设计能力的现状:一是技术课程训练目标定位不明确。许多人认为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由计算机、物理教师担任,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的程度较低。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19.01%的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37.04%的学生“不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三是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不适应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目前,教师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课时比例分配是:理论讲授占35.28%,与实践联系占27.35%,案例教学占27.41%,交流互动讨论占9.61%。另外,有34.02%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太强;25.42%的学生认为信息滞后;21.27%的认为课程比较有趣;20.6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技术素质养成。四是师范生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欠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技术课程选修课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家***与生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4]。调研结果表明,有53.5%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基础理论”的内容“不太了解”,有57.06%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设计方法”选择的是“完全不了解”。五是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学生掌握通用技术设计能力的调研情况是,有42.3%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不太掌握”,有22.9%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没有掌握”,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
三、基于通用技术学科要求的师范生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设计
面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技术课程教师教育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课程教师需求?
(一)研究和分析基础教育需求,正确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以基础教育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从分析通用技术教学岗位所需能力入手反求相应的课程,从而符合基础教育的需要。学校事先制订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本科层次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后师范生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院系再制订宏观目标,各教研室根据宏观目标又制订微观目标,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上去。一个周期的技术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查学生学习产生的显性效果,测评学生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收获。
(二)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高师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讲授模式,拓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应该遵循《标准》,主动适应全面的技术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理清学校的技术课程教育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目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办出特色,并不断探索适合基础教育需求的校本化课程模式。
1.“必修+选修+特长”培养模式。面向全体理、工科学生开设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同步开发与技术课程密切相关的校本教材,如《电子技师》、《学会发明》等等,为学生发展兴趣和形成特长提供指导和服务。
2.“集体讲授+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培养模式。对于“技术与设计”和选修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可采取集体讲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技术思想、技术过程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对于只满足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获得必需的学分的技术课程,可采取团队活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组织电子兴趣小组、技术与设计兴趣小组、机器人制作小组等,对学生提供制作指导和物力支持,开展定期培训;对于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异明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分层次教学。
3.“全面+个性”培养模式。立足校内,联合校外,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师生自主开发为辅,形成校内、校外和教师三位一体的技术课程资源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三)实施跨学科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
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互动教学观、开放学习观和特色课程模块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设计素养,为将来适应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理论、实践与管理等诸多领域人士共同汇聚激情与智慧。对于课程管理者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推进师范生技术素质教育的历史性选择;对于教师来说,要针对技术课程教学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要充分突显教师角色的三个特征: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促进师范教育技术化成长的一个平台。因此,课程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基础教育实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四)构建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重点高中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计划的制定。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职前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他们毕业后由相关学校择优录用,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密切结合。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实条件下,积极选送专任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也可招聘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后,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构建技术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从实践层面推进技术课程。营造通用技术实践的教学环境,增强技术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信息量,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四是技术设计教学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技术与设计”课是技术设计思想物化的过程,技术课程教学抓住这条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形式多采用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训练方法,减少或删除课本中过多抽象、理论性过强的“笨”知识,增添与技术气息相关的“巧”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技术课程的配合等,体现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理念和职后教学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师范生技术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技术拓展训练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核心。优化课程结构要坚持四点:一要在课程结构设计上突破狭窄的专才教育观念,转变为宽口径通才教育。二要在知识结构搭配上体现能力与技术素质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通用技术知识逻辑序列。三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突出“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应用与创新课程”模块呈现。四要在课程实践安排上开设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密切关联的通用技术和研究性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在课时短、学分低、规范化、微型化等情况下,优化课程结构。
(六)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方法
技术教育论文第3篇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关注教什么和如何教,了解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如何学习、在哪里和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等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做好学校定位,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创造良好的教学平台,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教师提供数据、内容、资源、专业技能和各种学习体验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不管是教育决策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升应用能力。学校领导重视,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科学、规范、长效的培训机制,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从业后的2年内必须完成现代教育培训的内容,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证书,否则在晋升方面将会受到阻碍。这为培养一支既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作出了硬性要求。第三方面是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教学改革经费,专用于资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结合的课题,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对在教改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相关类别奖项或的教师,在年度评优或个人先进评选中等优先推荐,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四方面学校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知识共享。由于高校课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抽象性,且学科专业教师的应用特点,容易出现屏障,教师无法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失去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能力难以提升。因此,学校出台“传、帮、带”的规定,要求每个学科要指定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辅导新引进的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形成合力,培养团队,鼓励教师交流与互助。
2合理规划,建设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府***策和高校内部等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建设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教师成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十年前,我校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领导教学理念的改变,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方法和模式改革,紧抓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契机,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提高效益”为建设宗旨,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先后完成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扩容、专业教学录像拍摄教室、虚拟实验室等建设,为课堂实际教学提供了先进、适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另外成立了计算机协会和现代教育技术协会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和课程教师及学生组成团队,负责开发和收集教育教学软件,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电子文献、网络课程、医药素材库、多媒体教材、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微课课件、名家讲堂等,整理各种资源,融合形成符合我校需求的庞大、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库,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为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奠定了基础。
3优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施行更新观念和统筹规划重点在学校,优化教学重点在一线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3.1教学模式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
要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型人才,教师就要考虑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关键点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逻辑思维。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首先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安排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CD-ROM光盘,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课堂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被否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互联网络、局域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色等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甚至实施模拟情景教育,让学生分析情景特点,养成思考和总结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动性。第三是要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网络或资源库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检索和查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教学内容优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重构课程内容的工具,采用合作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等,设计切合实际的课题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注重内容与目标的吻合
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帮助实现培养目标。把教学目标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科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学科概念、原理和观点,熟悉实验材料和方法及过程的操作。
3.2.2精简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上的整合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内容及学生的特点,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使教材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以此有的放矢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可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和非线性结构形式。但是,切记,拓展的内容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盲目增加,呈现的形式也不能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这将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2.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不再是从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知识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发现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果单纯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把师生的关系定格为教师—机器—学生的关系,这是纯粹的“人机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2.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技术教育论文第4篇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根据培养计划,英语等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选修一门外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会选择日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外语,笔者供职的学校亦是如此。本稿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二外日语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关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就乐于接受。诸多实践证明,集文字、***形、动画、声音等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场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能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
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语言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了语言习得是否地道、自然。当然,学习外语最理想的语言环境就是目标语言的母语环境,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外语。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文字、文本、声音和***像等进行综合处理和整合,使学生可以听到纯正的外语发音,感受接近真实的异域风情,不仅使学生学习掌握了外语知识,而且知道了应该如何利用所学外语知识进行人际交流,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三)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具体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讲解和灌输词汇、语法和句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只会应试做题而不敢开口说外语。与之相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国际交流中心日语教育基金会提出的《日语教育标准》则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多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展分组讨论、团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小组辩论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发表观点的过程中,不仅应用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锻炼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其自身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进步,外语教学的手段、方法和场所等变得越来越丰富和灵活。教师在掌握好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紧跟时代,积极探索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片、影像等数字资源,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等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控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提高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试验案例及分析
(一)试验概述
笔者在教授英语专业学生二外日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两个班级作为被试对象,进行对比研究。试验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班级:菏泽学院外国语系2013级英语教育四班(35人)和五班(35人)。试验课程:五十音***平假名的讲授。试验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日语语音教学中的作用。试验步骤:
①制作两套不同的教案。教案一是传统的教案,以黑板、粉笔为教具,主要进行教材讲解;教案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包括五十音***平假名的发音、联想记忆***片、笔顺记忆***片等。
②使用教案一和教案二分别对四班和五班进行授课。
(二)教学效果比较
课堂气氛方面,在使用传统教案一对四班学生进行日语五十音***平假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带领学生进行发音练习,然后让学生边看课本边跟着老师书写假名。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刚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声抱怨假名书写复杂等问题。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维持学生兴趣。利用教案二对五班进行相同内容的授课,一开始通过***片给学生展示了平假名和汉字的关系,使其感觉非常新鲜和有趣;接着边听发音边通过假名联想记忆***解向学生介绍了每个假名的特点及其书写笔顺。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跟着录音练习发音,跟着假名笔顺多媒体课件书写假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始终非常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三)教学效果监测
进行完日语五十音***平假名的授课后,笔者对两个班的学习效果进行了一个小测试。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按行背诵五十音***,第二部分为限时十分钟默写五十音***平假名。然后根据发音是否标准,背诵是否流畅,书写是否规范作为评判标准,对学生进行优秀、良好、合格的评判。为了确保客观、公正,特邀请我校日语外教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判。测试结果如下:在第一部分背诵五十音***的测试中,四班和五班的优秀人数分别是20人和25人,良好人数都是7人,及格人数分别是8人和3人;在第二部分默写五十音***平假名的测试中,四班和五班的优秀人数分别是21人和25人,良好人数分别是8人和6人,及格人数分别是6人和4人。
(四)试验结果分析
技术教育论文第5篇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得知,当代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但是我们在应用当代科学教育技术的同时,需要注重其弊端与不足之处,从而有效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健康进行,本文以下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的相关实践报告结果,以试析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陆建林指出当代科学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们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能够尽快了解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而有效拓宽了教学空间与范围。另外,顾秀萍指出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其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点,并且号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例如:加强课外交流、塑造人文精神等对策。此外,刘从梅与陶运三等相关研究学者也纷纷指出当前科学教育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下将当前科学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首先,体育教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操作能力不够;其次,所应用的科学教育技术其硬件设施并未及时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服务;第三,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应用到网站较少,并且网络资源导航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计算机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策的实施与开展,同时,还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因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整改措施以及方法来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第一,提高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二,增加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量;第三,对网络资源管理以及导航系统功能等进行进一步加强,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等。综上所述,当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并且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此同时,其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对当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应用,从而有效保障教学活动的和谐气氛。
2试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2.1关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分析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得知,任何事物的发展均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改革也会与时代背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则需要对当代时代背景相关特点进行分析与了解,并且还需要了解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进行重新的认识与把握,该文以下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与介绍。
2.2简述知识经济的概念以及其主要特征
21世纪是一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并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发展核心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依赖于资本、资源以及硬件技术的数量以及规模上面,而是对知识以及信息的有效利用与积累,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知识就是资本。在农业经济时代背景下,土地就是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货币以及自然资源就是资本,而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则知识就是资本,其中知识的主要来源于人脑所产生的智慧,其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知识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质的投入,从而有效节约物质资源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特点。由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生产技术基础以及工作方式均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从而使得劳动资料信息属性在生产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知识信息加工处理为主要工作方式,并且以此而创造社会财富,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以及传播是推动知识经济时展的重要因素;第三,知识与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没有创新能力,则其缺乏相应的动力,那么将会失去世界格局中的地位,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而言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简述
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由于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对知识以及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同时,还可以对管理以及制度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推动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首要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次,需求复合型人才。一般情况下,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与较强经济观念,而且还有具有优化资源的能力,从而大大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资源;第三,健康型人才。健康型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高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中;第四,信息性人才。信息型人才依据自身积累的知识,能够对周边事物进行思考与质疑,从而针对此问题而探索解决,这种运筹能力即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具备的重要人才。
2.4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地位价值以及其作用分析
高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主体,其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运行知识的重要生产力,如果没有人才,即是拥有高端的科学技术以及知识,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生产力,而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们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的基地,所以说,高校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高校教育是新知识的创造源,知识创新性越强,则其价值就越高,因此,高校教育以创新新知识而为知识经济时展提供动力。此外,高校教育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的动力,而人们的思想是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们的新思想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与义务。
3试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教师的严格管理下而进行的,使得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培养,同时,只强调提高学生们的运动量,而忽视了对学生们体育兴趣与能量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活动失去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均得不到有效提高,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3.2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程度较缓慢
由于教学教师是课堂教育的实施者,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教学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均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具备高学历与高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偏少;其次,学科专业知识过于陈旧,并且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难题;第三,高校体育教学教师的数量存在着严重不足,加上高校领导对体育学科的不重视,以至于参加体育教学的教师数量逐渐减少,同时,参加体育学科的学生们也越来越少,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们其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均不高,从而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
3.3学生们参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通过相关研究结果得知,学生们每周参考体育教学课程的次数不超过三次,每次不超过1h,并且参考体育教学活动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0%,以至于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水平普遍低下。
3.4运动器材相对缺乏
当前的运动器材设备以及体育场地规模均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以至于满足不了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加上其管理水平低下而致使体育教学秩序混乱,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器材的缺乏问题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直接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4探讨应用当代科学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4.1做好当代科学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建设工作
首先,需要建立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能够有效满足体育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需求;其次,建立校园网与电子阅览室,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该平台而增加互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第三,网络远程教育中心,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4.2加快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技术教育论文第6篇
职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遵守教师的职业准则。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有良好的道德操守,有较强的团队与协作意识,同时要有踏实的工作作风,端正的工作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爱护学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美好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知性、守礼、爱国、守法、诚信、敬业的良好品质。
2、专业素养。
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知识传授中。要有本学科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知道本学科的新观点、新信息、新发展,这样才可能将知识系统而精练地教授给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
3、学术素养。
即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一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炼,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以供他人学习和借鉴;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针对本学科***地提出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性课题,并付诸实施,以达到由普通教师向学者、专家迁移,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教科研,一方面提高了本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践能力,这正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双师素质水平的要求。
4、教学能力。
就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一是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高职教师根据职业教育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的特点,对庞杂的知识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提炼,使之适合高职的学生水平,并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传授给学生;二是要有较强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现代教学逐渐向多媒体、网络及云计算等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现代信息的加工处理,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然后利用信息手段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知识的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三是要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能力。高职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运用多媒体、案例、现场、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并能充分利用讲座、演讲、学术报告、展览、表演、制作、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从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传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从而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熟练掌握。
5、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要不断吸收新成果、新经验,并不断进行总结与实践,不断进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见解与个人成果,这就是创新。这就要求一名高职教师一是要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通过课程的首次开发,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最终目标统一,形成特色教材。在特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再开发,构建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或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二是要有对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与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成果的能力。一个教师要不断吸收他人的教学研究成果,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创新自己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6、结语
技术教育论文第7篇
学科建设是高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的定位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技术学的定位首先要把握其学科地位,它是教育和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伴随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而产生。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为“教育”、“技术”、“教育与技术”,“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争论的核心问题仍在于教育与技术的分量,而且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其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促进作用,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学中教育与技术是并列的关系,应是教育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教育技术学是是应用教育技术学的有关理论、手段来解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过程既离不开教育、技术两个因素的作用,又离不开教育与技术结合的作用。因此,应该将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为: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
1、教育为主导
教育技术学首先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技术学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离开了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谈不上教育技术学。社会在发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总是不能脱离教育这个根本主导。
2、技术为主体
“技术”是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育系统中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保证教育的实现。教育技术学应该关注多种技术的教学应用。技术随社会不断发展创新,要将各种可能的技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性,最终实现真正的教育技术。何克抗教授说,“教育中的技术”大部分技术还可应用于如录音机、电视机、教学、娱乐,不仅仅只是用于教育方面,但其本质还是技术。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伴随社会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教育技术学具有时代特点。教学首先就要做好教学设计,例如,上课——上好课——怎样上好课,说的就是上课的技术及艺术,所以,技术是离不开实践的。
3、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方式与结果
要实现统一,只能以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让教育技术学科长足发展。如果只强调教育,忽视技术的应用,就会脱离时代特征,进入纯理论研究的怪圈;相反,将教育与技术分开,只强调技术,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技术也只能是技术,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南国农先生的A×B=C,萧树滋先生的A+B=C(其中:A=现代教育思想理论,B=现代信息技术,C=成功的教育技术专业),这些都是教育与技术相融合例子。
二、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原则
所谓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是指教育技术学科主体把握教育技术学学科规律,紧随社会发展,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育技术学科进步发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是宏观层面,教育技术学科是从微观层面进行学科建设探讨。
1、把握教育技术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此原则针对学科建设内容,首先要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增强团队、平台的建设和文化营造,努力培养人才,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目标。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方面。梅贻琦先生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所以,大学管理的关键问题是组建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搭建学科平台。教育技术学科实践性、交叉性强,以团队模式开展管理是合理的。团队的建设中学术带头人是核心,团队的为人处世、文化、组织与激励机制是主要因素。
2、结合学校实际,创造自己的品牌效应
每个学科建设都希望最终有自己的品牌效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通过不断调整,创造自己品牌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也就是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确定其学科发展重点,实事求是,办出特色。其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和时间的积累,才会在学科发展中立于长青之地。
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展望
教育技术在时展大潮中不断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被特别提出来。我国各种教育技术会议中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方法,都展现了教育技术学的交融性、时代性、创新性。众多的教育技术在繁荣的教育理论基础上被引入教育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与技术需要被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学学科,还在逐渐借鉴吸收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技术基础、学科基础、艺术基础、哲学基础、教育基础等,并将其加以创新,使教育技术学科枝繁叶茂。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涵盖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理论、学校教育实践以及各分支层面,生生不息。在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创新应该是主导,并作为一条红线横贯其中;在教育理论的主导作用下,使教育技术学朝前不断发展;技术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根基,技术的升华与纵横拓展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巨大工程;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有机整合,让技术不断地为教育服务,加快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步伐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