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晚,主持人倡议大家给长辈行传统的“拱手礼”,引起诸多争议,如《北京晨报》引用网友的话说:“真是没文化啊,拱手礼都是平辈间的,怎么能拱手就算是向长辈拜年了呢?”有民俗学者认为:“按照传统礼仪,拱手礼确实应该是适用于平辈间而不适用于对长辈。”湖南红网的一篇《朱***的拱手礼戳中了当代礼仪之伤疤》先后被新华网、凤凰网诸多网站转载。
查《现代汉语词典》,“拱手”一词释为:“双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释义较为模糊,既没有说明使用场合,也没有说明具体动作。然而“拱手”“作揖”之礼常见于电视等诸多媒体,古代乃至今天应该如何使用呢?
“拱手”一词,早在先秦已见,《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显然是弟子对先生表示恭敬的礼仪。又如《论语・微子》中子路遇丈人,丈人“植其杖而芸”,子路则是“拱而立”,这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
“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这是鲁班对神表示恭敬。可见从先秦以来,拱手礼一直就有恭敬之意,而且多用于对师长表示敬意,因此唐末五代谭峭《化书》说:“***童拱手,谁敢戏之,岂在乎黼黻也。”又《旧唐书・柳公绰传》:“仲郢以礼法自持,私居未尝不拱手,内斋未尝不束带。”宋元以降,也是如此,但更随意些,如《八洞天》卷八:“衍祚听说,便向老者拱拱手,问其缘故。”用于平辈的也常见,而用于下级或晚辈的较为少见,如《北史演义》卷二十七:“忽见挂一算命卜卦招牌,便同三人走入店中,向术者拱手道……”《大八义》第八回:“刘荣到了切近,向众人抱拳拱手。”《负曝闲谈》第四回:“回过身来,方和他二人拱手。”
但是,古代在隆重场合却一般不能用拱手之礼,原因是往往要用更为郑重的“稽首”之礼,即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及拜天、拜庙等均用此礼,古代亦很常见,如《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想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拱手,后又称为“拱手作揖”“作揖”,《现代汉语词典》“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释义仍嫌过宽,“作揖”之礼先秦已有定制,可细分为土揖、时揖、天揖三等,《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玄注:“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孙诒让《正义》引江永云:“古人之揖,如今人之拱手而推之,高则为天揖。”也就是说,土揖时拱手稍向下,后多用于对下级或晚辈;时揖时拱手平推,多用于平级或平辈;天揖时拱手稍向上,后多用于上级或长辈。清朱大韶《实事求是斋经义・肃与肃拜辨》:“盖于推手中别此三等之法,实皆拱手也。”
但古时拱手礼的级别并不非常严格,为表示恭敬,往往多用天揖之礼,如今藏山东曲阜孔庙的唐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石刻版中的孔子就是双手稍微高举过胸,为天揖之礼,而且也获得了从古至今的广泛认可。2011年10月1日,夫子“作揖行礼”画像以全新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拱手”“作揖”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只说双手相抱,释义有些模糊,因为古代尚左,故当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以示恭敬。当对方作拱手礼时,受礼者也应当拱手回礼。
百年前随着西学东渐,传统的拱手礼被来自西方的握手礼所取代。随着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传统礼仪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重新步入人们的生活中,但“稽首跪拜”之礼无疑不适合推广,既可以表达对师长的恭敬之情,又适用于朋友之间,且简便易行的“拱手礼”成为今天复兴传统礼仪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