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的采摘、制作过程,以及品尝碧螺春茶时的情景。其实,碧螺春的名字原先叫“吓煞人香”。在这名字的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总是有一股奇异的香气萦绕,人们误以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个勇敢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就闻到那股奇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鼓起勇气爬上悬崖,来到了山顶。只见石缝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那股香味好像就是从这几棵树上散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去了。一路上,怀里的芽叶一直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而且这股香气越来越浓。
回到家里,姑娘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芽叶,顿时满屋芬芳,姑娘一边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水喝了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头清;三口下咽,疲劳顿消。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茶树移植回家。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种在西洞庭边的石山脚下。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茶树长得枝繁叶茂,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大家赞不绝口,纷纷追问这是什么茶。姑娘随口答道:“吓煞人香。”
从此以后,“吓煞人香”茶渐渐被人们广泛种植,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形成了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的特点,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那么,“吓煞人香”又怎么改名为“碧螺春”的呢?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过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清澈,便爱不释手,但因“吓煞人香”一名太俗,故赐名为“碧萝春”。后又因其形如卷螺,又改称“碧螺春”了。
点评
小作者讲故事比较完整,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经过写具体。同时,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展现碧螺春的传奇经历和特点,也使得故事更为生动有趣。
开篇点题,巧妙地引出“吓煞人香”及背后的趣事。
过程描写生动翔实,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颇为传神,将茶的甘美描述得淋漓尽致。
既介绍了名茶的特点,又说明了改名的缘由,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