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类 课程体系 设置 调研报告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7-01
一、调研目的
为了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并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必须使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能满足这种需要。特别是现在土建类岗位对执业资格证书也有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土建类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应与执业资格证的考取相接轨,怎样接轨,应该怎样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调研内容
2015年01月至2015年05月,我们对土建类施工企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及高职高专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十四项,主要从职业资格取得的角度调查高职高专院校师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同意见。
三、调研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122份,问卷回收率为81.33%。调研统计结果如下:
样本数:122;统计时间:2015.05.08。
1.性别结构:男性共计98人,女性共计24人。
2.年龄结构:18~22岁共计14人,23~30岁共计96人,30岁以上共计12人。
3.学习阶段结构:高职高专共计98人,高职院校教师共计22人,职业院校其他方面工作人员共计2人。
4.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94人,培养一线生产工人26人 ,成绩偏差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2人。
5.从事的行业结构:建筑共计49人,道桥共计38人,市***共计22人,其他共计13人。
6.参加过执业资格考试的共计86人。
7.通过了执业资格考试的共计59人。
8.所从事岗位对执业资格有要求的共计108人。
9.认为课程对执业资格考试最有帮助的:基础课共计0人,专业基础课共计22人,专业课1共计02人。
10.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共计2人,认为不太合理的共计78人,认为不合理的共计42人。
11.认为所在专业课程的优化: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共计25人,增加专业课比例的共计58人,增加基础课比例的共计0人,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共计39人。
12.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成绩共计4人,证书共计41人 专业技能共计43人,个人综合能力共计21人,其他共计13人。
13.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共计91人,理论教育共计0人,齐头并进共计32人,不适用共计0人。
四、调研结果分析
1.从事土建类的毕业生多数是男性,而从事教学工作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2.从事土建类的毕业生多数年龄为23~30岁。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70.49%的人参加过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68.60%。
5.工作岗位对执业资格有要求的占88.52%。
6.认为课程对执业资格考试最有帮助是专业课,占83.61%。
7.认为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及不合理的占98.36%。
8.认为所在专业的课程应增加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分别占47.54%和31.97%。
9.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阻碍是证书和专业技能,分别占33.61%和35.25%。
10.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占74.59%。
五、调研结论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土建类毕业生多以男性为主,岗位要求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他们多数认为学校的专业课对他们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非常有帮助,同时他们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应增加专业课的比例和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认为证书和专业技能对工作影响最大,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
六、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高端技能型的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但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专业的技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为此必须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而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宇.怎样写调查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2]弗洛德・J.福勒(Floyd J.Fowler,Jr.).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2篇
电影概论是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范围涉及电影制作、电影产业、电影理论与电影发展史等多个层面,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各高校本科一年级电影专业的新生。诸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等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通常都会开设电影概论课程,旨在为电影专业后续的或方向细分、或深度延展的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电影艺术特性与相关理论美学等核心内容,以及佳作视听赏析、浅层次文化读解等重要内容。然而,从众多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状况构成等不可抗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艺术院校中,电影概论的教学授课情况千差万别,在教学方向、课程编排、学时规划、教材使用等方面也特点迥异。
一、现状调研
2013年上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概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课题组围绕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对全国部分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重点院校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本次调研对象选取了全国7所影视学科建设较好、较能体现电影概论类课程教学发展主流的院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选取这些调研对象的基本原则在于,这些院校或下属院系都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并且开设有电影概论类课程(课程名称有所不同),同时还兼顾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院校分布以及各类院校的发展规模等因素。
本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全国调研,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对比、授课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通过以上不同信息渠道的资料搜集、比照与整合,课题组对电影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运用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全国电影教学领域的授课现状。课题组的调研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名称
首先,不同院校之间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命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都将此类电影学入门课命名为“电影概论”,而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则命名为“影视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命名为“影视艺术导论”。出现命名差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不同院校在学科背景与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因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将电影学与电视学的知识体系相融合,于是,也就在概论通识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影视合流”的定位。然而,从实际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涵盖“电视研究”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仍旧是以“电影概论”相关的知识点为核心,因此也属于本次调研范畴,统归电影概论类课程。
(二)课程性质
不同高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比较多元,其课程性质的认定也存在两种方向,一般可以分为院系层面“专业必修课”与学校层面的“公共选修课”两类。例如,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电影概论类课程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或学科基础课,而在西北大学等高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则被设定为“全校通识课”(即公共选修课)。事实上,在全国高等教育不断强化艺术类通识教育的***策下,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始设置艺术类通识课程,因此,以讲授电影基础知识、普及电影文化为宗旨的电影概论类课程也开始不断推广,成为通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构成。
(三)教学目标
在电影概论类课程宏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同院校的定位基本一致,即讲解电影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影视语言、文化特性、简要历史等,为电影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北京大学影视专业电影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力***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多元的电影观照角度,以及对电影的艺术感受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电影概论课程的授课目标为:“旨在让学生对电影艺术有整体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为深入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目标强调“本门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电影的语言系统,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再将它们分析的成果整合为对一部电影整体性的读解,这种读解不是简单的文学性、叙事性读解,而是依托于对电影的整体理解而进行的影像化读解。这种从电影专业的角度读解影片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电影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应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加深对影视艺术的科学认识,以期达到理性思考与感性认知的结合,进而实现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为以后的影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的电影概论课程,则要求比较浅显,主要立足于电影艺术的基础性审美训练以及培养大学生观众普泛性的电影赏析能力。例如西北大学的电影概论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较熟练地完成电影评论写作;2.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的电影方针、***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原理、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基本规律,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
尽管各所学校在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比较一致,都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主要导向,但在实际教学内容编排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呈现为两大主要教学方向:
1.以电影的视听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
将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立足于详细讲解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强化教学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对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做少量介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授课中,用将近四分之三的课程容量来介绍“电影艺术的系统专业知识,包括基本属性、视听特性、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等主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在授课体系上也强调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训练,课程安排上重点突出,用将近一半的课程容量讲述视听语言主体内容,包括: (1)影视镜头语言,内容包括:镜头与画面的含义、运动镜头、景别、镜头剪辑;(2)声音和听觉美感,内容包括:声音的出现、声音的种类、声音的表现功能、声音合成;(3)蒙太奇,内容包括: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的理论基础、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蒙太奇的分类、蒙太奇的作用;(4)长镜头,内容包括:长镜头的含义、长镜头的美学特征、长镜头与蒙太奇。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将授课重点聚焦在视听语言的深化上,以接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容量从“画面、声音、蒙太奇”三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安排。
2.以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为教学重点
大多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还是更偏重于对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在课程的规划安排上也比较均匀分布,将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论各个层面都一一覆盖。实际上,由于各高校在教学特色、教材运用、教师研究方向上不尽相同,因此尽管所开设的电影概论课程都属综合性的电影知识介绍,但课程编排却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内容就比较强调电影的文化艺术特性,课程编排分为十一部分:导论——电影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第一章——电影的艺术维度;第二章 ——电影的文化维度;第三章——电影艺术的影像本体;第四章——电影艺术的创造或生产;第五章——电影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第六章——电影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第七章—— 电影艺术的接受主体;第八章——中外电影艺术简史;第九章——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第十章——走向明天的电影艺术;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的影视艺术导论课程设计比较偏重对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介绍,课程编排分为七部分:第一讲:影视的画面语言;第二讲:蒙太奇;第三讲:电影流派;第四讲:电影类型;第五讲:认识纪录片;第六讲:认识动画片;第七讲:电影表演、演员与明星。浙江师范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内容则更强化对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论的入门介绍,课程编排分为十二部分:第一章:摄影;第二章:场面调度;第三章:运动;第四章:剪辑;第五章:声音;第六章:表演;第七章:戏剧;第八章:故事;第九章:编剧;第十章:意识形态;第十一章:理论;第十二章: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式
就教学方式而言,本次调研的院校基本都遵循了“教师理论讲授+重点影片(片段)观摩+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经典影片或片段进行系统视听语言分析或美学鉴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对授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化课程学习。
(六)考核方式
调研各院校的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大多采取“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同时上课出勤和课堂讨论也是作为衡量成绩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60%,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期中书面作业和日常表现占40%”,浙江师范大学的要求为“形成性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即在学习期间老师要求学生***完成1次作业针对特定内容的分析作业。成绩百分计算:形成性考核(40%)与考试(60%)”。其中,北京大学的期中、期末成绩比例有所不同,“平时期中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
(七)学分学时分配
在各调研院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分基本都被设定为2—3个学分,课时也为一周2—3课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浙江师范大学2学分30课时,北京大学2学分30课时。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3学分32课时。以上学校开设的电影概论类课程都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授课,而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则覆盖上下两个学期,共6个学分108课时。
(八)教材运用
一般而言,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材运用,都是根据各院校的学科特色与授课教师的专业倾向来选择。通过调研发现,经典的电影概论类著作都会被列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如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就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共同指定的参考书目。除此之外,由专业授课教师参与编写或由所在院校编著的教材也一般会成为课程参考书目的重要构成,例如北京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指定教材是陈旭光的《影视艺术概论》和《影视鉴赏》,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参考书目为张燕、***编著的《影视概论教程》以及周星主编的《电影概论》,浙江传媒大学的参考书目为王光祖等主编的《影视艺术教程》、陈晓云《电影学导论》、刘宏球《电影学》。其中,由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涵盖部分电视学内容,因此其参考教材的运用也包括电影、电视两部分,包括倪祥保的《影视艺术概论》,高鑫的《电视艺术学》,游飞、蔡卫的《世界电影理论思潮》,韩伟岳的《影视学基础》,刘晔原的《戏剧影视文艺学》,钟艺兵和黄望南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此外,电影理论期刊也是电影概论类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卷》等。
二、教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课题组发现当前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各高校教学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探讨和反思,并应该在新一轮教改实践中不断完善。
1.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常规化设置
电影概论类课程作为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起点。其实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也是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然而课题组调研发现,全国很多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并未开设此门课程,例如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其实,没有经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习过渡,而直接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可能会造成学习门槛过高等问题,在未来无论是影视创作实践还是影视理论学习都会感觉比较突兀。
因此,建议开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学科都应该常规化设置电影概论类课程。其中,当授课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时,课程安排可以涵盖电视学相关知识,开设类似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
2.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
如文章开篇所述,目前全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众多,人才培养数量庞大,同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下辖的11个专业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差异。
然而,实际调研发现,各高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差别很大,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亟待完善。鉴于电影概论课是一门引导入门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是针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因此,电影概论的课程设计可以更为简要单纯,适当减少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艰涩内容的讲授,而更多结合电影解读、电影片段赏析等,以便使学生能够更透彻掌握电影视听语言等基础性元素,同时,也更好地为之后的电影学习打下基础。
3.丰富电影概论课程的创新性环节与国际化标准
目前而言,大多数院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方法还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影片”等基本模式,而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课程的创新性环节设计上有所突破,如在课程期间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讲授电影技术发展前沿、市场营销前沿等讲座,结合每年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华语新片与经典佳作展映,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实地考察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关注视野。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有机融汇和合理安排,使电影概论课程的讲授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海外高校相似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国际化标准。例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的电影概论(INTRODUCTION TO FILM)课程根据课时安排,设计了严谨的教学计划(Course Plan),并规定了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里必须完成的影片观摩要求(Screening)以及文献阅读数量(Required Reading),这样的学习计划既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学术精神,也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教学的创新性与国际化。
电影概论类课程是影视专业新生接触专业的“第一桶金”,是其重要的知识来源与储备,因此,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调研,使更多的影视专业院校意识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和提升这门课的规范化、标准化、前沿化和国际化。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电影概论》[12-02-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晟姝.集思广益 求同存异——***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次会议综述[J].艺术教育,2013(9).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3篇
[关键词]中职文秘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分析
为深入了解目前湖南省中职文秘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了解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看法,更加科学地划分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岗位核心课程、拓展课程,为制定针对性、适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数据支撑,课题组设计了《中职文秘专业课程开设现状调查问卷》,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省中职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中职课程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
1 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职文秘专业的课程开设的现状,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课程结构建议。通过对中职学校文秘专业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开设及实践情况的分析,为中职学校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和对象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的调研形式,获得了大量实用的数据。同时,课题组还深入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共185人。其中包括:文秘专业教师48名,他们来自湖南14个州市的43个学校;企业相关负责人75个,公司涉及到了商贸、制造、物流、旅游、金融保险、文化传播等17个行业;
文秘专业毕业生62人,他们是2009-2013届文秘专业的毕业生,现在都在从事文秘岗位相关工作,大致分布在长沙、岳阳、湘潭、株洲、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地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5份,回收146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144份。
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1 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课程基本与用人单位需要相吻合
3.1.1岗位核心课程认知大体趋同
哪些是中职文秘专业岗位核心课程,教师、企业负责人、毕业生是根据自身立场和需要来界定的。教师以过去学科上界定的“核心能力”为基准,认为身为秘书最先要把握的就是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 、写作、组织会议并提供会议服务及处理文书,管理档案,并将秘书应有的礼仪灌输其中,所以将提升这些能力的课程放在了前面。企业负责人需要的是“事务型”员工,也就站在实操的角度上,将实操性最强的五门课: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办公室事务处理、会议组织与服务、Office高级应用排在前五。而毕业生作为岗位最基层的工作者,是从岗位实际需要的角度出l,将学完后就立即能投入使用的课程,如顶岗实习、办公室事务处理、Office高级应用、办公室设备使用与维护、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排在了前面。
尽管如此,无论是学校,还是用人单位或是毕业学生对于文秘专业岗位核心课程认知大体趋同,办公室事务处理、文秘写作、会议组织与服务 、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Office高级应用等课程排名前8位。
3.1.2实践类课程认知不一
对于顶岗实习,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都因其重要而把它列入了第一位的课程,可见其重要性。企业不仅给了顶岗实习,而且还给了社会实践最高的分数,说明企业十分看中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这与企业负责人偏好“事务型”员工的用人观分不开。毕业生只给了顶岗实习最高分,将社会实践排到第六。院校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将其排在了最末段。采访中大部分老师认为顶岗实习的确也重要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考虑到其教学实施主要是由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完成的,因此在课程排序时把它排到了比较后的位置,也有些教师认为,很多地方企业不愿意接受中职文秘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或是因为学校实训指导老师不够,缩短了社会实践的时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岗位实践的课时不够,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检验和提升,就业时得不到企业的青睐,那么专业培养的“岗位对接”目标也就很难圆满完成。
3.1.3学校课程设置的偏向性大
学校岗位直接相关的课程地位高,不太相关的分数则低很多。而企业和毕业生对课程的重视度比较均衡,分数下降的梯度不明显。观察教师栏的课程分数,即从办公室事务到社会实践,分数下降幅度很大,呈现五个阶梯,每级阶梯跨越了十分左右。而企业栏和毕业生栏,上下两门课程被给予的分数都较为接近,分数下降没超过五分。这说明,在企业和毕业生眼里,综合型人才更能适应岗位需要,希望在培养岗位核心能力的同时,也兼顾基础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
3.1.4纯理论课程地位弱化
纯理论课程在三方心中的地位弱化了。比如公共关系、秘书职业认知、秘书史几乎都排在了末位,尤其是秘书史,无论是教师、还是用人单位或是毕业生都认为其重要程度是最低的。可见,对于中职学生或学校来说,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3.2 专业课程开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人认为,做秘书无需“科班出身”。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事实上,经过学校培训的文秘专业学生,做秘书“上路”、“上手”都要比非科班生快。
3.3 开发拓展课程用以培养秘书综合素质
我们先将调查对象添加的拓展课程分类,财税常识和才艺选修可以归为人文素质拓展课程,速记与速录、商务活动与策划、客服服务可以归为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具体分析如下:
3.3.1 从整体来看,企业负责人对拓展课程的重视程度最高,数量上最多而且分数给予得相对较高。其次是毕业生,但给予的分数梯度大。院校的重视度最低,普遍认可的只有两门,其余分数值太低,可以不予分析。因此,从从业实际来看来,院校不应只给学生做好基层业务的能力,更注意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拓展的潜力,应该加大拓展课程的设置力度。
3.3.2 从课程类型上看,才艺选修占据了两个最高分,财税常识是唯一一门三方都认可的课程,总分排列第二,这些数据凸显了人文素质拓展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速记与速录、商务活动策划、客服服务均有两方认可,且分值较高,说明专业能力拓展课的认可面较广。所以,这两类课程类型都有自己重要的地方,在课程设置时均要考虑。
4 对中职文秘专业课程结构的建议
我们的课程包括四个层面:
公共课。本着“人文、现代”的基本要求设置,主要内容是学生从事文秘专业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即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主要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系列、艺术鉴赏系列、现代技术信息系列等系列课程(具体见国家有相关说明)。
专业课。本着“基础能力向核心能力递进”的要求,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课和岗位核心能力专业课。岗位核心能力课程6门:《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会议组织与服务》、《Office高级应用》、《文秘写作》、《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信息管理》;专业基本能力课程6门:《秘书礼仪》、《口语交际与沟通》、《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公共关系》、《秘书职业认知》和《秘书情景英语》等。
拓展课。该课程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学校条件和个人需要进行设置。分为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专题讲座、书法、文学欣赏、财税常识、企业管理、秘书才艺;专业能力拓展课程:速记与速录、网页设计与制作、客户服务、会展服务、商务活动策划。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是对文秘专业学生进行的融思想教育、文化提升、技能强化培养为一体的实践课程,是文秘专业教育的必要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提供参考的是,顶岗实习:前台接待、计算机操作、办公室务处理、文书拟写、会议管理、信息管理;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成功训练营。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4篇
一、调研目的
为了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并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必须使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能满足这种需要。特别是现在土建类岗位对执业资格证书也有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土建类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应与执业资格证的考取相接轨,怎样接轨,应该怎样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调研内容
2015年01月至2015年05月,我们对土建类施工企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及高职高专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十四项,主要从职业资格取得的角度调查高职高专院校师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同意见。
三、调研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122份,问卷回收率为81.33%。调研统计结果如下:
样本数:122;统计时间:2015.05.08。
1.性别结构:男性共计98人,女性共计24人。
2.年龄结构:18~22岁共计14人,23~30岁共计96人,30岁以上共计12人。
3.学习阶段结构:高职高专共计98人,高职院校教师共计22人,职业院校其他方面工作人员共计2人。
4.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94人,培养一线生产工人26人 ,成绩偏差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2人。
5.从事的行业结构:建筑共计49人,道桥共计38人,市***共计22人,其他共计13人。
6.参加过执业资格考试的共计86人。
7.通过了执业资格考试的共计59人。
8.所从事岗位对执业资格有要求的共计108人。
9.认为课程对执业资格考试最有帮助的:基础课共计0人,专业基础课共计22人,专业课1共计02人。
10.认为课程设置合理的共计2人,认为不太合理的共计78人,认为不合理的共计42人。
11.认为所在专业课程的优化: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共计25人,增加专业课比例的共计58人,增加基础课比例的共计0人,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共计39人。
12.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成绩共计4人,证书共计41人 专业技能共计43人,个人综合能力共计21人,其他共计13人。
13.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共计91人,理论教育共计0人,齐头并进共计32人,不适用共计0人。
四、调研结果分析
1.从事土建类的毕业生多数是男性,而从事教学工作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2.从事土建类的毕业生多数年龄为23~30岁。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4.70.49%的人参加过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68.60%。
5.工作岗位对执业资格有要求的占88.52%。
6.认为课程对执业资格考试最有帮助是专业课,占83.61%。
7.认为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及不合理的占98.36%。
8.认为所在专业的课程应增加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分别占47.54%和31.97%。
9.认为对工作影响最大的阻碍是证书和专业技能,分别占33.61%和35.25%。
10.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占74.59%。
五、调研结论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土建类毕业生多以男性为主,岗位要求他们取得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他们多数认为学校的专业课对他们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非常有帮助,同时他们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应增加专业课的比例和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认为证书和专业技能对工作影响最大,认为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该是企业实践。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5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部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6篇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财务报告分析
引言
对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联合办学为特色的西部高校。1993年学校创建了被***同志誉为“西南工学院模式”的特色办学模式,并成立了第一届校董事会。自2000年正式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校至今已经更换了两届董事会,董事单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作为会计专业本科职业能力培养重要课程的《财务报告分析》,其课程设计如何贯彻纲要的要求,促进产学研结合,是西南大学财务报告分析教学组近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初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课程设计思路,本文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学校地处西部,因历史沿革,其特色专业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以应用技术合作为主,工学理学已经与董事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作为综合型大学重要院系的经济管理学院,在与董事单位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却不具优势。突出表现在:第一,各系教师多以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与企业开展合作,没有针对性;第二,少数系领导对合作不够重视,以完成任务为主,合作单位质量较低;第三,院系教学改革尚未明确提出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强调与董事单位的深度合作。在问卷星上实施的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结果显示,董事单位对联合培养人才很感兴趣,但是对现有人才的基础能力满意度较低[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的十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保持高速发展的目标,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育改革面临挑战。地方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服务地方企业?李国志在《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中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3]。饶文***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中归纳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五种力量模型,特别分析了教师在课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力量因素[4]。由上文分析,特色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的端口,而质量是人才供给满足需求的内涵。
无论是特色还是质量都必须依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而具体的课程设计则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针对会计专业的《财务报告分析》这一门课程的设计,黄芝花[5]、夏雪花[6]等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陶功浩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提出了学生分组完成教学实践的方案[7]。周艳、张流柱、董文秀进一步设计了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课程建设[8]。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只是讨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具体的课程设计研究在实施上缺乏特色,层次以高职高校为主,不适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因此,本文对我校原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深入思考,提出了有特色、保质量、育人才的创新课程设计方案。
三、课程设计的路径思考
与管理路径相似,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也可以分为两种。从上到下的路径,优势在于上层支持,立意高远,资源丰富,能够快速形成书面文件进行大范围推广。但由于脱离实际教学过程,常常出现教师学生不适应、见效缓慢或不了了之的情况。模式成形快,但效果较差。而从下到上的路径,由基层自发在实践中摸索,资源匮乏,通常依据教师本身对课程的热情,反复实验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劣势是与教师长期的坚持投入高度相关,少有成功案例,模式难以复制。模式成形慢,但效果较好。而且通过课程教学组成员的传承,能够形成长期效应。本文在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时,结合了两种路径。先从下到上,由任课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特色课程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加深对董事单位的认知。学生素质通过就业过程传递,同时申请学校和董事单位的支持,从上到下,固化和完善现有模式,向其他课程推广成功经验,再建成名副其实的特色专业。以上是我校保持和发扬办学特色的有效路径。
四、《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设计意义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职能在现代会计职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商业分析的基础,应用广泛[9]。《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2009年出台新专业培养方案后,由原《财务报表分析》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分析》两门课程合并而成。前者针对企业会计方向学生开设,后者针对公共会计方向学生开设。新培养方案在企业会计方向更加强调行业会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在公共会计方向更加强调应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首先通过重点分析董事单位下属优秀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逐步形成从评价企业价值到发现企业价值,再到创造企业价值的就业价值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创新
1.课程设计内容
目前,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处于从下到上路径阶段,以授课教师为核心组织教学工作。按照《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创新设计方案,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考核方案、课程总结等部分。课程目的和内容在此不再累述。
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财务报告分析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讲授为主,占课程总授课时间的40%。课程的实践环节从董事单位的简介开始,初步介绍我校董事单位的名称、所处行业及历史沿革。之后发放学生意向问卷调查,按调查结果与学生讨论选定财务报告分析对象,分组并展开案例分析。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分析目标,依据教学环节所学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授课教师则在不同分析环节穿插相关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力。
至从上到下路径阶段,我校可实施专业课程、特色专业外聘企业导师制度。课程教学组可选择适当的时机,邀请董事单位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担任课程外聘企业导师,亲临授课现场:介绍行业企业背景资料,弥补公开网络资料不足;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促进产学研结合。
课程考核包括60%的过程分和40%期末考核分。其中过程分值由分组组长评价30%,授课教师评价30%及财务分析报告成绩40%组成。期末考核分以闭卷考试成绩计算,以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主要创新
在课程设计的分组案例讨论阶段,以我校国防***工、建材、高精制造业、生态农学等优势专业为选择标准,在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学生生源地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特色上市公司为财务报告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学生实践成果。后期可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整合形成区域产业分析报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我校办学特色、优势专业、董事单位的认知,在更明确的产业范围内落实了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联系,部分解决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种种问题。
3.课程成果与拓展
课程设计实施初期,学生实践环节成果可集结成册,完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合集印刷品一份。课程设计实施后期,完整的课程成果设想包括三部分,即:形成董事单位下属企业分析报告合集一份,评价企业价值;选择区域同行业代表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价值;争取企业实地调研机会,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对策,创造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本文以我校的特色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满足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为专业质量保证,阐述了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创新设计。一门特色课程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并非一蹴而就,本文的不足之处尚需各位同行补充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问卷.问卷星[EB/OL].http:///wjx/user.aspx?username=265348
[3]李国志.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9-11.
[4]饶文***.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2):650-657.
[5]黄芝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J].企业家天地,2011(3):122-123.
[6]夏雪花.《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法之我见[J].新会计,2011(3):62-63.
[7]陶功浩.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实践[J].职业,2011(2):168-169.
[8]周艳,张流柱,董文秀.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2-73.
[9]朱莲美,丁日佳.“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财会通讯 , 2010(5):33-35
调研分析报告课程第7篇
结题报告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报告的基本要素应该具备,也就是以下几个问题要介绍清楚。
? 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
? 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
? 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 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
? 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
? 结果和讨论(统计分析的结果、调查推论、尚待解决的问题、感受等) ? 参考文献(著作、杂志、报刊、网络)。
一、结题报告的撰写过程:
1.确立论点:对课题研究的根本看法。
2.整理材料:围绕论点,分析研究材料。
3.编写提纲:事先设计报告的框架。
4.撰写草稿:一气呵成。
5.修改定稿:精益求精。
二、常用结题报告的形式及结构
(一)论文
主要特点:论文和研究报告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而论文着重体现研究的结论性和理论性。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作者通过自己研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周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
论文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内容摘要
④绪论(引言)
⑤本论
⑥结论与讨论
⑦参考文献
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总纲,它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简明、醒目、有吸引力。 ? 内容摘要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的提要与结果的简短总结,主要是研究的问题、
所用方法和主要结论。要能了解报告的概貌.位置在前,写在最后。
? 绪论是论文的引子,它向读者介绍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提出观点,引
出下文。
? 简明扼要、实事求是。
? 本论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部分,占结题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要较详细地
阐述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具体情况,要突出重点,说明结果产生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条理清晰,推理严密,材料翔实,观点鲜明,***文并茂。
? 结论是总结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有关的统计分析,调查推论,应简短地说明每一
个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讨论则是对研究结果的评价,还应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或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观点鲜明,措辞严谨,与前文相呼应。
? 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或作品。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也为读者核实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
行文规范,实事求是。
? 撰写论文的其他注意事项
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而又简洁,专有名词术语要用得准确、恰当。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不采用想当然的描述。
(二)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适用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的课题。特点:
与论文相比,它能很好地展示研究的过程,同时它又与科研报告和调查报告不同,它体现报告的综合性和一般性,其着重点在于介绍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综合研究报告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课题的由来(问题的提出)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⑥方法、步骤
⑦研究的过程
⑧研究的结果
⑨结论与讨论
⑩参考文献
(三)教育实验报告
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后,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就是教育实验报告。
特点:
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相关结论的得出论证是重点。
实验方法。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下和情况中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定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应包括:①怎样选择被试。②实验的组织类型及采取这种组织类型的依据。③实验的具体步骤。④因果共变关系的验证⑤对无关因子的控制情况。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经严格核实,要注意***表的正确格式;用统计检验来描述实验因子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适当加入典型事例,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分析与讨论。
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如:①由实验结果来回答课题研究所提出的问题;②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③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较,找出得失优劣;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结论。
它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总结.它直接来自实验的结果,并回答实验提出的问题。下结论语言要准确简明,推理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结论适用的范围应同取样的范围一致。
(四)调查报告
适用于用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课题。
特点:
不仅要反映调查的过程,还必须明确调查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
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调查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调查报告的结构
①题目
②调查组负责人及组员
③调查情况概述
④事实描述
⑤事实分析
⑧结论
⑦处理意见或建议
三、写好结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1)要设计好表格。
研究结果多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表格对总结结果非常有效,特别是报告中包括大量的统计资料时更是如此。
(2)重点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上。
人们阅读或审查科研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
(3)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在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论点清晰有力地得到论证,这是应关注的核心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研究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观点。
(4)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