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古诗10篇

夏的古诗篇1

小暑刚过,接踵而来的又是大暑。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到了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时期的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炎炎盛夏,难耐的燥热萦绕在身旁,连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惶恐不安,让人有窒息的感觉。酷热的盛夏,确实在磨练人的意志。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当我蜗居独处时,把如火的骄阳关在门外,饮一杯壶中的凉茶,读一读桌上的唐宋诗词,一首首泛起微微凉意的古诗,让心灵渐渐褪去了原来的燥热,顿时拥有了一片清爽。在这细细品味中,方知夏天有夏天的味道,读诗品茶似乎也是其乐无穷,不难体会到唐代诗人李昂所说:“人皆苦炎夏,我爱夏日长”。的确在这炎炎夏日里,摒弃了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时凉爽也会慢慢浸润自己的心田。

一首首解暑的古诗,令人难忘。最喜欢唐朝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叶茂盛,树阴清凉,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庭院中,沁人心脾。如今细细吟诵这首诗,心里好一派清凉。虽然时下已经没有滿架蔷薇一院香的去处,但在小城的古桥边樟树下,除了烈日当空的正午,早晚这里都聚集着无数乘凉的老人,在大樟树的浓阴里细数着漫漫夏日,从百荷园吹来阵阵清凉荷风沁人心脾。从古桥下流过的河水带去炎炎酷热,这里是老年人夏天一个別有天地的乖凉去处,这里飘逸着诗意的凉爽。

夏日,在微风中纳凉,别有一番滋味。古代文人也是这般惬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看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在这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池中盛开的莲花,在微风中幽香散溢,而杨万里也禁不住这诱人的凉风,在《夏夜追凉》中感叹道:“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小城多少追凉的人,迎着平天湖畔的晚风,在竹深树密处匆匆而行,追逐那份恬静,寻找那缕清凉,湖光山色,清风灯影,是炎炎盛夏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清凉之地。因为在湖畔晚风里有如诗般意境。

当然夏天终归是炎热的,当你静下心来,抛下烦躁的困扰,读几行清凉夏日的古诗,是否顿感一丝凉风舞袖回旋,让你倍感清凉呢?大暑过后又是立秋处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凉风习习的秋天就要到来,炎夏毕竟是短暂的。

夏的古诗篇2

东段北道:由长安到武威的捷径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一般划为三段,即东段,关陇河西道;中段,西域道;西段:中国境外道。东段又分为南、中、北三道,宁夏的南部正处于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

东段北道的走向是,从长安出发,西北行,大致走向同今天300国道走向。至瓦亭后,北上原州(今固原),沿清水河经石门关(今须弥山下),折向西北经海原、靖远越黄河至景泰,西抵武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宁夏南部的古丝绸之路。

以此道为轴,还有两条通道:一条从长安至陇州后,沿陇山东麓过华亭县,至泾源,过制胜关,越六盘山达陇西;一条是由咸阳至宁县后进入固原西北至景泰,再至武威。丝绸北道无论走哪条线都必须翻越六盘山,都要在景泰渡黄河,才能到武威。今宁夏南部在这段古丝绸之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汉至唐宋,这条道路上的文化传播与交会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

公元前121年,汉朝与匈奴在河西的那场战斗直接导致丝绸之路的诞生。我们看到,坐在长安城里“下棋”的汉武帝把他向西的“汉界”(边疆)由今天的兰州一线推进到了***的轮台,他的“过河卒子”也因为“马”的存在,可以当“车”使了。

我在这里说的这个马,不是棋盘上的那个马,人拿着才会走,而是从西域来的“天马”,冷兵器时代的利器,比我们今天的坦克差不了多少。因为马的存在,汉武帝把一个“弱汉”变成了“强汉”;也因为马的存在,丝绸之路这条被战马踏出来的路,才成了一条宽阔的大道。

然而,今天,当人们再次讲述丝绸之路东段的故事时,却鲜有人提及“北道”这条线,但这条道上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里的风景。

这条路,被我们后来的学者称为回中道、萧关道。

汉武帝16岁就当了皇帝,是西汉的第七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且过目不忘。我们今天看到,除了这些,汉武帝还是个不受气的主儿,当他发现靠给匈奴人送钱、送女人来维系所谓的和平,确实不是个办法,就想着怎么用拳头和匈奴人说话了。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将张骞派到了西域,他想给他的对手匈奴来个两面夹击,但张骞却被匈奴给捉住了。汉武帝当时并不知道这件事。公元前137年,汉武帝初次到雍(今陕西凤翔县)进行郊祭时,西达陇西(今陕西陇县),北登固原以南的空桐山(今平凉崆峒山),幸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而归。这是汉武帝首次北巡,为抗击匈奴作战略准备。

为经营好长安脚下(今宁夏)这块地方,能多一条“出路”,汉武帝曾经多次莅临宁夏视察。当时,以六盘山脉、贺兰山脉与清水河、黄河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宜农宜牧最佳地带,既是天然的粮仓,又是蓄养***马的最佳游牧地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得之,则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

那次视察过后,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千里打击,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这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家更加统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苍茫萧关道:汉武大帝身后有群诗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上面提到的萧关道吧。

往事越千年,在汉武帝的身后,作为一个行者,我看到的是太多太多的诗人,他们以掷地有声的姿态将一个个的文字传留下来依附在苍茫大地上,即使到了今天,也一串串鲜活如珠玑或温暖或悲凉地回放在我们的心里。

萧关古道上的文字亦是,那一群诗人在汉武帝的身后把唐诗推向了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唐朝诗人王维驾着轻便的车,奉命去边塞慰问将士。经过居延。冒着满地飞卷的尘沙,一群归雁向着与匈奴交界的北方飞去。出了汉塞,到了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才得知主将在前线指挥作战。

这首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传唱千年,几乎是妇孺皆知,但诗里的萧关在何处,一些人却不十分知晓。在宁夏固原,我们试***找到萧关的遗址,但却很是徒劳。

萧关,汉代关名。关于萧关遗址究竟在何处,当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众说不一,但有一种说法似乎较为科学些:萧关首先要有险可据,临近水源,扼守要道。据此,研究者分析汉代时萧关应在今宁夏固原大湾乡境内。到了明代,萧关的所在地有了一些变化,但其在何处,研究者到今仍有争论。

夏的古诗篇3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立夏 》左河水

南国似暑北国春,色秀江淮万木荫。

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3、《初夏绝句》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4、《初夏即事》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夏的古诗篇4

夏天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便是炎热,因此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自然追求。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首句“携”“来”“追”三个动词,递进式地表现了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米。紧接着,诗人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怡神闭日,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英妙的***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表及里的凉意让人沉醉,恼人的燥热也自然退去。

古人消夏不是像现代人一样,老是躲在空调房里,他们纳凉是很讲究去处的,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卉人们普遍采取的纳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

中庸的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电是古人避暑的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大诗人李白在《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中深表同感:

水退池上热。

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

搴窥临众芳。

坡也乐于水边纳凉,写下“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显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夏天虽然暑气蒸人,让人受不了,但上天仿佛又没有亏待了这时的人们,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古人诗中也不乏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南宋诗人杨万里《初夏睡起》日: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受到他们快乐的感染,内心也有几分惬意。

夏天不仅花果成熟,还有令人陶醉的风景。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曰: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触目都是绿树浓荫,亭台楼榭在池塘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也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读这样的诗句,让人倍感夏日的清凉和宁静。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夏天虽然酷热难过,但读诗却可消夏解烦,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情趣。且看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

消夏湾头云水深,

浣纱人去剩飞禽。

石公石姥常相对,

夏的古诗篇5

关键词 风;雅;颂

关于风、雅、颂的分类标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毛诗序》按照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划分,朱熹按诗歌的作者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按音乐分类比较合理:

(1)什么是“风”?风,本义是乐调。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便是汇集各地方的土乐。《毛诗序》解释“风”说:“风,风(讽)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自然界的风能吹动万物,所以就用来比喻教育,感化和讽刺的作用,国君用教育的方式感化百姓,百姓用讽刺兼劝谏国君。由于教育感化和讽刺都是借助诗歌的形式进行的,不是直接地批评和指责,因此能够收到含蓄委婉,容易接受的效果,这就叫主文谲谏,这是《毛诗序》对十五国风的解释。

宋朝人开始突破《毛诗序》的观点,提出了不少新的解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在《诗集传・风序》中说:“风者民族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是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感人也。”朱熹继承了《毛诗序》的风动教化观点,又有所突破,他的贡献是开始把风肯定为民俗歌谣之诗。

近代以后,学者开始把“诗”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出来,对“风”的解释有了更新的,更正确的说法。我们已经知道《诗经》原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大师演唱的一部歌曲总集,其中每首诗都是能够配乐演唱的,所以叫歌诗。“风”本来就是音乐曲调的意思,这是因为古人看见风吹动时能够发出大小高低轻浊长短等各种声响有如音乐,所以就用“风”比喻乐调。

《庄子・齐物论》说:“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也,女(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也。”所谓“天籁”就是自然界中,因风吹动而产生的音响,这是最高境界的音响。《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意思是说吉甫写的诗既长且美。曲调也自然动听,古代乐师编诗注意到诗乐的地方性,把诗编集成书时就按地方区域编排成十五国风,如现在将地方音乐分为秦腔、昆曲、奥剧、山西调、湖南调等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乡土音乐。

(2)什么是“雅”,“雅”是正的意思,《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之由兴废也。”将“雅”解释成“正”并没有错,但将“正”引申为“***”却是望文生义,不得要领。比较正确的是朱熹《诗集传・小雅序》中的说法:“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朱熹继承《毛诗序》的观点解释为“正”,但并不引申而是直接解释为乐歌。

近代以后对“雅”的概念更加明确,认为“雅”是正乐之歌,周王朝把首都范围内的乐歌尊称为“正乐”,这就是“声近夏”的观点。所谓“声近夏”一是从声训的角度来看,“雅”等于“夏”,清代王引之《读书杂志》卷八对于《荀子・荣辱》篇中“居子安雅”“雅”字解释说,“雅”读为“夏”,夏谓中国也。古者“雅”“夏”二字互通,故《左传》齐大夫子雅,《韩非子・外诸说右篇》作子夏。”

粱启超根据这一说***证大小雅的“雅”,在他的《释四名义》中说:“雅者,正也。”这个解释大致不错,易建贤认为,大小雅所合的音乐,当时谓之正声,故名曰“雅”,然而正声为什么叫做雅呢?“雅与夏”说的是声音有楚音夏音之别,然则风雅的雅字当作夏无疑.。《说文》:“夏,中国之人也。”雅音即夏音,就言中原正声也,夏就是夏族,周朝统治者自称夏人,这在《尚书。周颂》都有明确的记载,因周王朝的首都是贵族和上层仁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雅诗就是这些人思念行为的反映。

(3)什么是颂?“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毛诗序》释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神灵报告列祖列宗的功德和***教面貌的赞美诗,就叫颂。后来朱熹在《诗集传・颂序》中说:“颂者宗庙之歌也。”是对毛诗序的归纳总结。清人阮元从训古学的角度对颂的本义作了阐释,从音训的角度证明“颂”就是“容”,容就是一样一样,同样推论出颂就是舞曲,古代祭祀不但要有歌功颂德的诗,还要有娱神的舞,但歌与舞在祭祀中不一定结合在一起的,既有载歌载舞的场面,也有先舞后歌,先歌后舞或只歌不舞的时候,因此颂中包括了歌诗和舞诗两种作品。从诗经中的实际内容来看,这些诗是用于祭祖、祈年、朝会、宴饮仪式,因此三颂主要是天子诸侯祭祀时的诗,一般称为宗庙之诗。

夏的古诗篇6

“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

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

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

诗说夏夜纳凉,从房中来到花丛中,席地而卧,欣赏水中莲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惬意。

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

李白《夏日山中》诗曰: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写出了盛夏时节赤身取凉的狂态。

白居易《消暑》诗说: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诗人认为在室内少放东西,心平气和坐于窗下,清风便会自然而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维在林茂竹翠处纳凉时,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认为,只有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杨万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热游荷花池上》写道: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意趣盎然,可以说是描写傍晚在荷花池畔纳凉的绝妙之作。

清代江堤的《消暑诗》: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夏的古诗篇7

关键词:交游活动 夏完淳 文学创作 影响

夏完淳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占有一席之地。其父夏允彝非常重视对夏完淳的教育,经常把儿子带在身边,使得夏完淳自幼就有机会和四方贤士接触。广泛的交游活动丰富了夏完淳的阅历,发散了他的思维,同时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清晰呈现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夏完淳与“云间词派”。事实上,不少人身兼复社与几社成员双重身份,而几社和“云间词派”在人员构成上也多互相交叉。笔者这样划分只基于方便叙述且各自侧重于夏完淳创作的某个方面。

一、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早期拟古风格的形成

复社是明末张溥、张采等人发起组织的文人社团,规模达两千余人。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个***治性团体,又是一个文学性团体。陈子龙、夏允彝、徐F、侯峒曾、徐孚远、钱睢⒄琶堋⑸勖贩业雀瓷绯稍痹谖难上也是主宰风气的人物。

1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与同乡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张溥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也是夏完淳的老师,非常喜爱夏完淳。夏完淳在明崇祯十四年(即张溥过世后)(1641)作《招魂并序》:“五龄侍函丈,摘疑赐问,音徽宛存”,“云沉沉而欲泣,天淡淡而生悲”,可见师生之情很深。

2 徐F,号勿斋,苏州长洲人。得知苏州不守,整理衣冠,向北叩首,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十一日投水死,“始知风雅儒,大勇甘沟壑”。

3 侯峒曾,字豫瞻,号广成,嘉定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南下苏州,侯峒曾率领众人死守,知道形势不支,于是正衣冠,自沉而死,“孤城战苦时,日落鼓声死”,年五十五。侯峒曾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甲申除夕感怀二首》,清顺治二年(1645)除夕夏完淳作《除夕追和广成先生韵》:“山河风景忆前年,泪尽鲛人百斛泉。”另有《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

4 徐孚远,字圈公,号复斋,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徐孚远曾与夏允彝、陈子龙谈志向,慨然说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说:“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说:“吾无阈公之才,而志则过于彝仲,成败则不计也。”

5 钱梅,字彦林,浙江嘉善人。据《绍兴府志》记载,夏完淳随父亲赴长乐县任的时候,路过嘉善,叩见丈人钱梅。夏完淳问:“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钏担骸拔业乃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多。”清顺洽四年(1647)秋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作《柬半存先生》,诗末有“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相勉,同时夏完淳有《西华门与同难诸公待鞫》相赠。

6 张密,字子退,为陈子龙内弟。终身高隐。张密也是有志之士,夏完淳引为知己,以“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相慰勉。

7 邵梅芬,字景说,金山卫学诸生,青浦人。清顺治二年(1645),邵梅芬在家杜门不出,“寡欲弃尘物,幽椟抗云表”。后因病去世。

乙酉(1645)国难后夏完淳曾作《舟中忆景说寄张子退》、《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

复社成员在文学方面受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颇深,但由于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加实际的***治斗争,因此,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有别于前后七子的专意“模古”,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学家。

夏完淳幼年的基础训练大都以拟古为题,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体,如《江妃赋》、《寒灯赋》、《湘巫赋》等。而《艳歌行》、《十索诗》、《五杂组》、《秦女卷衣》、《陇头吟》等则是根据古乐府题名而作。此外,如《李都尉从***》、《陈思王赠友》、《刘文学感遇》、《嵇叔夜言志》、《阮嗣宗咏怀》等几十篇古诗,则都摹拟汉、魏、六朝古诗。这些摹拟之作,是他在乙酉国变前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手法、选词方面也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些重复,但这使幼年的夏完淳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对各种典故的熟知,对古代文风的梳理,等等。都为他以后的创作奠了基。

二、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易代之际的风格转变

几社,是复社中的一个地方性小组织。明崇祯二年(1629),几社先是成立于松江,稍后与其他许多地方文社一样,并入复社。据学者考证指出,复社实际上是一个松散型组织,几社除了在研习制艺举业的基本职能方面与复社保持基本一致外,又保持着自己的办社宗旨和特点,具有相对的***性。

几社中最负盛名的当数陈子龙、夏允彝、李雯、徐孚远、彭宾、周立勋,即所谓“云间六子”者,而最有诗名的则首推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三人。夏完淳与他们及几社其他成员如顾开雍、杜登春等也都有诗作往来。

1 陈子龙,字卧子、人中、懋中,号大樽、轶符,后易姓李,别号于陵孟公、颍川明逸,明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当时一谈到文章,都盛称复社与几社,一谈到几社。一定首推夏允彝和陈子龙,而陈子龙的文名更盛。

陈子龙既是夏完淳父亲的挚友,又是夏完淳的师长。据《陈子龙年谱》,陈子龙在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始交同郡夏彝仲”,即引为知己,两人过从甚密。陈子龙的《报夏考功书》,将一腔心里话诉与友人,是陈子龙文中最为感人的篇章。夏完淳和陈子龙接触的较早记载应该是明崇祯九年(1636);陈子龙在《题钱仲子神童赋后》后记道:“夏完淳者,彝仲子也,年六岁能熟经史,操笔论古人得失颇有端委。予时过从彝仲游,好与论难,始以为戏弄,既而爽然自失矣。”明崇祯十五年(1642),夏完淳十二岁,一天陈子龙来,夏允彝让夏完淳接待。见案头摆有《世说》,陈子龙问:“诸葛靓逃于厕中,终不见晋世祖,而嵇绍竟死荡阴之役,何以忠孝殊途。”夏完淳拱手回答:“此时当计出处。苟忆顾日影而弹琴,自当与诸葛为侣。”陈子龙感叹:“君言先得吾心者。”夏完淳才得以拜陈子龙为师。明崇祯十七年(1644),夏完淳编录《云间三子合稿》,收陈子龙、李雯、宋辕文诗之合集,共九卷。各卷之首,均署“陈子龙卧子”、“李雯舒章”、“宋征舆辕文”、“同撰”、“门人夏完淳存古编录”。门人,即是对陈子龙而言。对此,有夏完淳《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为鉴。清顺治三年(1646),吴易再起于湖中,陈子龙、夏完淳曾先后在***中,事败后,又曾同渡吴淞江(即吴江),“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据《陈子龙年谱》,清顺治三年(1646),“往来禾郡、武塘间,所与往来者,武塘则……夏 存古”,夏完淳有《从陈轶符年丈游细林山馆》可证。乙酉国难后的屡次起义,师生都一起参加。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被押解的途中夏完淳作《细林野哭》,在夏集中当推佳作,是他在松江被捕后,经过细林山时所作,“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2 宋徵舆,字辕文,华亭人,以文章风雅著称。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执押解途中过常州作《昆陵遇辕文》,当时宋徵舆新成清朝进士,“宋生裘马客,慷慨故人心”,夏完淳讽刺他为“裘马客”,并慨叹“风尘非昔友,湖海变知音”。有《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为证。

3 李雯,字舒章,明诸生,与陈子龙、夏允彝齐名。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陷北京、李逢申遇难后,道路传闻李雯降清,夏完淳不太确定,于是作《怀李舒章六首》,语重心长,以“丈夫明大节,敦信义岂渝!”相勉。清顺治三年(1646)人日夏完淳作《人日怀舒章》:“伤心子山去,何日少卿归?”因为已确定李雯仕清,但仍希望他能悔悟。嘉定之役,侯峒曾和两个儿子玄演、玄洁殉难,然而清廷还不放过侯家。当时李雯为清弘文院中书,夏完淳作《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为侯家谋缓解。此外还有《读陈轶符李舒章宋辕文合稿》。

4 顾开雍,字伟南,娄县人,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秋间,顾开雍去浙江,夏完淳作《送伟南南行兼讯王蚧右》:“吴淞江上浪花白,故人分手泪沾臆。”清顺治三年(1646),因他久客不归,夏完淳作《简顾伟南》:“楚客天涯久不归,平津东阁有光辉。”夏完淳另有《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诸子也兼有伟南。

5 杜登春,字九高,娄县人,青浦籍,麟征子。杜登春少时与夏存古等均有“圣童”之称。夏、杜两家为世交。杜麟征托孤于夏允彝,夏允彝让杜登春和夏完淳一起在家塾学习,并把女儿惠吉嫁给杜登春弟容三。夏完淳被缚押往南京时,遇杜杜登春,杜为其出资送别,夏完淳也以遗孤托付。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押解途中作《虎丘遇九高》:“竹马交情十七年,漂流湖海竟谁怜!知心独吊要离墓,亡命难寻少伯船。”杜登春所著《社事本末》、《童心犯难集》及《江东耆旧传》,《社事本末》和《童心犯难集》均记夏完淳事迹。

几社具有浓厚的文学氛围,几社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几社的经世倾向也十分突出。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几社中不少人物自觉承担起救亡重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对夏完淳影响很大。他是明末文学成就较为突出的作家,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但他并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其早期的作品都是拟古之作,但都能够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写出一些关怀民生疾苦的诗歌,如《卖儿行》、《小车行》等。而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则是明亡前后他投身抗清斗争时所写的诗歌。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的诗风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悲歌慷慨。雄浑深沉。

陈子龙“强调‘感时托讽之心,援故证今之法’,即在创作心理与创作方法上都是尚今和写实”,在思想路线上,“乘于时而动,遇于事而发”。同样,夏完淳的创作态度也是崇尚写实求真,正如他在《续幸存录》自序中所说的:“次先忠惠遗行之后,继以此编。不敢苟,不敢私,不敢以己意曲直”,又谓:“失之诬,失之枉,我知免矣。”

夏完淳的***论都较公允,一针见血,如《大哀赋》中评明末之失***有“罪莫甚于赵高,害莫深夫褒姒”,即指魏忠贤与客氏而言。描写南明福王荒***误国一段,笔锋犀利无比:“而乃东昏侯之失德,苍梧王之不君”,“先见乎玉杯象箸,后征夫酒池肉林”,揭露朱由菘君臣之祸国殃民。他主要从明王朝统治者自身找原因,认为福王的行径比历史上任何一位亡国之君的失德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南明王朝的覆灭是必然的。在《续幸存录》中,夏完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三、夏完淳与“云间词派”――明确词体的审美特征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县的古称,又名华亭。云间词派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最大流派,在词人群体、词学思想上都有其整体的建构。云间词派以陈子龙为首,宋徵璧、李雯、宋徵舆等均为干将。有词籍著录的云间派词人除上文已述的陈子龙、宋徵璧、李雯、宋徵舆外,还有吴易、蒋平阶与夏完淳交往甚密。

1 吴易,字日生,吴江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夏完淳“遵父遗命,尽以家产饷***”,入吴易***为参谋,“佐威虏以于征,从长兴而再起”,“既充下乘,聊托中涓!草檄则远愧孔璋,入幕则深惭仲宣”,在《大哀赋》中自述在吴易***中参与筹画。夏完淳入幕之初有诗《***宴》、《鱼服》,屯兵湖中的闲暇时作有《同友人过东道院》、《鹑衣》。清顺治三年(1646)四月初,夏完淳随***参加攻克海盐的战役。吴易六月中旬被清***杀于草桥门,年仅三十五岁。夏完淳获知噩耗,作诗:“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由于遗骸未归,夏完淳与知心密友筑衣冠冢以纪念。清顺治四年(1647)七月夏完淳被押解途中过吴江悼吴易而作《吴江野哭》中叙及此事,“筑公虚冢青松路”。

夏完淳与吴易情谊极深,从“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可知。吴易就义数月后的风雪之夜,夏完淳作《哭吴都督》六首:“湖海门生谊,荆榛国士恩。滔滔江水阔,万里独招魂。”直把吴易当作自己的老师。清顺治四年(1647)作《绝句口号八首》:“可怜屈宋师门谊,空白招魂吊汨罗”,与《大哀赋》“招魂而湘江有泪”前后相合,用《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过湘水投书吊屈原的事来哀悼吴易。

2 蒋平阶,原名雯阶,嘉善籍,诸生。蒋平阶小时侯曾跟随陈子龙。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闽中立国。秋冬问,蒋平阶赴福建拥隆武,夏完淳作诗《蒋生南行歌》送他。此外有《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送驭闽蒋大南行》。

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词人,注意诗与词的区别,对词体审美特征的认识很深刻。在这样的宗旨之下,夏完淳的词作中香软的主题常见,占了很大部分。如《前调》:“剪剪猩狨试晚霞,斜风轻送七香车,倚栏低弹鬓云斜”㈣,《忆王孙》“珠帘斜卷翠鬟垂,晓月重楼人未归,细按红牙懒画眉”酬,其它还有许多如《浣溪纱》、《喜迁莺-暮雨南怀》、《喜迁莺・秋恨》、《前调・秋恨》、《卜算子・断肠》等。他同时把自己的家国之思寄托在词作之中,“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禁三千白发,镜华虚照”、“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综观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交游是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创作生涯则因此而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也在交游中不断得以深化和成熟。同时夏完淳所留下的作品也记录着明清易代之际的不同文人的不同风貌,对研究这段历史有着佐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57页.

[2]同上,1991,第117页.

[3]同上,1991。第98页.

[4]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卷十五・文十一・祭夏瑗公母顾太孺人文(十八卷).铅印本.

[5]杨开第修.姚光发等纂.重修华亭县志.见于《中国方志丛书》45,据清光绪四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74页。

[6]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300页.

[7]同上,1991,第131页.

[8][明]陈子龙编.[清]王;云续编.裕公自着年谱.清嘉庆八年刻本,第503页.

[9][明]陈子龙.题钱仲子神童赋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卷十六,第179页.

[10]李延罡.南吴旧话.夏节愍全集・附录.

[11][明]夏完淳编.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民国二年(1913)赵诒琛等刻,峭帆楼丛书本.

[12]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215页.

[13]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4]陈子龙.易论.裕公全集(卷三).

[15]白坚.夏完淳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第422-423页.

[16]同上,1991,第1-28页.

[17]同上,1991,第244页.

[18]同上,1991,第221页.

[19]同上,1991,第357页.

[20]同上,1991,第356页.

[21]同上,1991,第358页.

夏的古诗篇8

关键词:小语低段;古诗教学;方法探析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78-01

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目前低段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视解释法。单一地运用解释法教学古诗词过于死板。如果教师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句意,译句生硬、直白又乏味。因此,对古诗文的过度解读,只会破坏它整体的意境。况且古诗中有些词语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清楚,有时只会越解越复杂;其二,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了不少模糊的地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架起一座涌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生字词,粗通大意,模糊解读,关键是激发阅读兴趣。

――意会而不言传,这就是古诗独有的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一、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二、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极具儿童情趣,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我出示教学挂***,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将学生带入情境,这样整首诗的内容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调动起来了。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丽的插***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吟诵意会法

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模糊解读和整体意会能让我们保留对古诗词的一种朦胧感。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大概意思已经明白了,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只要大体意思不错,怎么说都可以,那就没必要非得再说破了吧。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首诗时,我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读课后生字三遍。然后请他们在诗中找出生字划圈,读三遍,再全诗读两遍。这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全诗,再通过读准字音认读生字,就着将生字放回具体语境中,既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全诗,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和理解。然后指名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其他孩子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为一读得是否准确,二你觉得哪句诗句读得最好?哪句诗句还读得不够的,你来试试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整首诗的意思我并没做多大的解释,因为看***说话时孩子已大体对诗句的意思有所了解了。

夏的古诗篇9

古代消暑纳凉诗中有写利用临水的亭台楼榭消暑乘凉的,如唐代诗人李嘉裕在《竹楼》一诗中写道:“傲更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时对水鸥。”有写在绿树葱茏、田野开阔的农家躲避暑热的,如宋代诗人陆游在《六七月山中甚凉》一诗中写道:“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有写在深山中流连忘返,感受山高气爽、凉风习习的,如元代释英在《山中景》中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凉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有写在深山古寺中品茶休闲、消除烦热的,如宋代梅尧臣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中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还有提醒选择柔软透气的衣料和轻巧宽大的纱帽,以抵御盛夏的燥热和骄阳的,如唐代白居易在《夏日作》中所写的,“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与这些描写利用亭台楼榭、农舍、深山、古寺,甚至衣物避暑纳凉的诗句不同,下面两首古诗为人们介绍了一种独特的驱走酷暑的方法。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唐?白居易《消暑》

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夏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学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蕴涵着无限的自然人生与艺术道德之美,它们既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块瑰宝,又是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活水之源。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而在当今的课堂上,存在着把古诗词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义静态演绎或是把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单调的古诗句局部分析等倾向,从而破坏了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美。存在这些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正因如此,如何搞好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1.注重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在教学古诗词之前,对学生科学的引导对于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你们是否有在夏天的夜晚在院中乘凉或出外散步的经历呢?在那星辰满天的仲夏之夜,有明月与清风相伴,树上的知了与田里的青蛙竞相奏乐,静谧的乡村弥漫着阵阵稻花的清香,那香味在人们的鼻尖浮动,似有若无,不绝如缕,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个美丽的夏夜,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看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夏夜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景致呢?”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仲夏夜之***,学生的情绪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顺利地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

2.恰当运用教辅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恰当利用这些资料必定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曲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出相应的课堂气氛。

(二)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读背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两点。

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声音拖长、什么地方重读以及语速、语调等等。

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诗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绪是和谐一致的。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色彩。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点拨揣摩,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就是要求诗人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不惜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

(四)深入挖掘,体验诗词情感美

诗词在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某种客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震荡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诗人的情感,才使他感到非陈诗不足以展其义,非长歌不足以骋其情。诗人用诗这一特定的形式来作为内心情感的载体,从而一吐为快。“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缘情而绮靡”(晋·陆机《文赋》),这些论述都精当地阐明了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发感情。感情是诗人创作最主要的动力,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夏的古诗10篇

学习

对朋友的祝福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对朋友的祝福语10篇,内容包括朋友喜得贵子祝福语,朋友生日祝福语文案。3.采集一片阳光,送你温暖煦煦;收集一阵轻风,送你清爽徐徐;采摘一束鲜花,送你芳香缕缕;编织一条短信,祝你早日康复!4.担心不是没理由,牵挂只因思念深,道声朋友多保

学习

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内容包括所得税法规汇编,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笔记。第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所称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行***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第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条所称依法在

学习

名句积累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名句积累10篇,内容包括名句积累100句,名人名句积累。3、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6、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7、

学习

描写云的词语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云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描写云的词语4字词语,描写云变化的词语有哪些。3、云泥之别: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4、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5、云起龙骧:骧:腾

学习

工厂宿舍管理制度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宿舍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工厂宿舍厨房管理制度大全,职工宿舍卫生管理制度。二、外单位住我厂宿舍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管理规定,在进入我厂宿舍住宿时,应将完备后的住宿手续,交宿舍所管单位保卫科查验登记,后由该单位保卫科办

学习

物流信息管理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信息管理,内容包括物流管理摘要和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笔记。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

学习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三年级,祖国风光古诗10首。出生于1949年的诗人谭仲池,他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共和国同步的,诗人如此追述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

学习

爱父母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爱父母10篇,内容包括爱父母篇,爱父母1000字。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年轻的母亲,在看到一只狼叼走襁褓中的孩子时,她以惊人的速度追上这只狼,情急之下她跳到狼背,狼受惊后脱着她狂奔数百米,这位母亲疯了般厮打着狼,直到救下孩子

学习

武当山导游词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武当山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十堰武当山导游词,武当山导游词诗意。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神农架林区,连绵400多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高山耸翠,秋

学习

梁静茹歌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梁静茹歌词10篇,内容包括梁静茹歌词完整版,梁静茹歌词摘抄本推荐。小火车摆动的旋律都可以是真的你说的我都会相信因为我完全信任你细腻的喜欢毛毯般的厚重感晒过太阳熟悉的安全感分享热汤我们两支汤匙一个碗左心房暖暖的好

学习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内容包括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全归纳,沪粤版初中物理实验题专题。PengZhaolin【Abstract】Testthephysicalsystemisthetotalreviewsummarizesthejuniormiddleschoolphysicsteachingco

学习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及分析,红楼梦的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二、聪明伶俐晴雯不仅是大观圆的丫鬟中长得最标致,而且聪明过人。机敏伶俐,心灵手巧,这些都使她在众丫环中更显可爱之处。王夫人

学习

血透室医生工作计划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血透室医生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血透室护士长每月工作计划,血透年度工作计划模板集合9篇。中心成立后,及时制定了中心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的岗位职责,并按市卫生局批准的中心组织结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控中心工作职责,对照卫生部血

学习

冷的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冷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冷似铁的诗句,形容冷的诗句。4、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6、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

学习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三年级,祖国风光古诗10首。出生于1949年的诗人谭仲池,他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共和国同步的,诗人如此追述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

学习

元宵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元宵古诗大全100首,元宵古诗词完整版。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宋朝

学习

有关冬天的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冬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古诗冬天1-3年级,关于冬天的古诗小学。元代:方回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

学习

小学生古诗大全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古诗大全10篇,内容包括小学一年级的古诗写十篇,经典之选年度最佳古诗十篇。《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学习

王安石的古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王安石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王安石的诗300首全集,元日宋王安石古诗。一、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立足于《泊船瓜洲》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语文基础知识。因为,《泊船

学习

中秋团圆古诗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团圆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古诗20首团圆,中秋团圆古诗词经典名句。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学习

思念亲人的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亲人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思念亲人逝去的古诗,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背诵古诗,体会情感。2.“诗文对照,以问带诗,感

学习

春夜喜雨古诗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春夜喜雨古诗10篇,内容包括春夜喜雨古诗100首,春夜喜雨古诗朗诵。乌云从头顶飘过,在田野上空休息,笼罩着整个田野上空,变得黑沉沉的,诗人准备回家,这时无意中瞅见江边的船只上还亮着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是在等待着黎明的来临。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