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比、尾”等
11
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会写“长、比”等
4
个字
和竖提
1
个笔画。
2.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重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几张有关动物的***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小朋友,上面的小动物你认识吗?
2.导入:说一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6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导入***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尾巴
嘴巴
谁的
谁家
长城
长江
长短
短了
把手
扫把
雨伞
打伞
白兔
兔子
(1-3)
(4-5)
最高
最好
公鸡
公共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伞”,翘舌音“谁、长”等。)
②学习提手旁、八字头
2
个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头,上面是个小八。容易和“伞”的人字头混淆。注意“伞”的偏旁是人字头。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和手有关。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字族识字:“把和巴”
找反义词:长——短
组词法:“巴、伞、兔”分别组词为:尾巴、雨伞、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谁”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学习多音字:长(cháng
zhǎng)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谁的尾巴长?
这里的加点字“长”读“cháng”,意思是“长度大,与‘短’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长、增加”,组词分别如下:
长
zhǎng(长大)(长高)
cháng(变长)(长处)
②读一读:
等他长(zhǎng)大了,腿就变长(cháng)了。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伞。
好像
看着舒服;美观。本文指孔雀的
尾巴好看。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长
比
巴
把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竖提”
(6-15)
师范写讲解: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长”,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提略靠左,在竖中线上收笔。
“比”左窄右宽。短撇略高于短横。竖弯钩从竖中线写起,起笔略高于竖提的起笔。
“巴”横折收笔靠近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把”左窄右宽。“巴”要写得略小些,横折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竖弯钩从竖中线起
笔。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障碍,初读课文后,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
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动物***片: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问题的导入,学习目标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在这小节里,是三个什么句?(问句)
(2)什么是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
(3)找出本小节的一对反义词。(长-短)
(4)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问句
疑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读这样的句子时,表示疑问的词(如:谁、什么等)要重读,最后一个字的语调要上扬,声音适当拉长。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板书: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一把伞)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弯-直)
(2)“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说“鸭子的嘴巴扁”)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3)
(4-10)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
(2)本小节分别写出了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点?
(公鸡的尾巴是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丽。)
(板书: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从“最”字读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设计意***: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朗读时注意读好问句。
背诵时可以认真看***,想象动物尾巴的样子,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照样子做问答小游戏。
谁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示例:谁的手儿巧?丽丽的手儿巧。
谁的字写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写得最好看。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也是小作家。
谁的尾巴(
长)?
谁的尾巴(
松)?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桨)?
(老虎)的尾巴(长
)。
(小马)的尾巴(松
)。
(小鱼)的尾巴(好像一支桨)。
4.
推荐阅读《比嘴巴》。
听读比嘴巴,了解动物的嘴巴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听。
【设计意***:总结全文,仿写课文,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板书:动物们的尾巴
各具特点)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问答式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采取三问三答的形式,写出了六种小
(11)
(12)
(13)
动物尾巴的特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戏。运用这种问答形式写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举一例: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练一练:练习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话。
(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画?西湖景色美如画。
七、课堂小结
《比尾巴》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八、主题延伸: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猫的尾巴是保持其身体平衡、调整体位、配合身体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动作的器官。猫尾巴的动作也常常表达某一感情,如乞食时,尾巴向上笔直翘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弯;尾巴温和轻柔地摆动,是亲昵和高兴的表示,亦是思考时的动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则表示生气;当尾巴出现痉挛性活动,则大多表示愤怒和受惊。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长
猴子
比尾巴
短
兔子
一把伞
松鼠
动物们的尾巴
弯
公鸡
各具特色
扁
鸭子
最好看
孔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师生问答、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2
一、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
低认知层次问题引起的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如:回忆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判断正误的答案。高认知层次的提问引起的是幼儿的高级思维过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幼儿需要超越感知所给予的信息或回忆性知识,通过比较、对照、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价等高级思维活动。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帮动物配上自己的尾巴后,我问:“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如果他们没了尾巴会怎样?”等问题,让幼儿通过比较、应用和想象,获得了有关于尾巴的相关经验。因此,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教师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增加高认知层次问题的数量,有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该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提高问题的认知层次并不等于否定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作用。事实上,在提出高认知层次的问题之前,往往需要通过一些低层次认知的问题扩充幼儿的知识广度,使幼儿具备解决认知程度复杂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在故事教学中,给故事取名字,这是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它需要幼儿依据教师低认知层次问题的提示,回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内容,概括、创造、想象才能回答。
二、关注幼儿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例如:在《小兔乖乖》的活动中,当多媒体电脑上出现了各种动物尾巴时,我问:“这是谁的尾巴?为什么?”在出现下一动物形象前,我又问“你猜猜还会有谁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促进幼儿个性化地发展。这是引发多角度回答的提问。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问幼儿:“小兔子,你们想什么办法赶走狐狸?”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用石头砸他”,有的说:“用开水烫他”等等,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提问。
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问:“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这是连锁性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有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
再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动中,我问:“如果给小动物换尾巴,你想帮哪一种小动物换尾巴?为什么?”我的本意是想发散幼儿的思维,但由于对小班幼儿来说问题过难,孩子们都说“不能换尾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幼儿思考,开拓幼儿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
三、关注幼儿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例如:在韵律活动创编动作中,我问:“春天里小鸟飞来了,他们看到老朋友大树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大树会摇着树枝欢迎小鸟”,“小鸟会唱歌给大树听”,“小鸟会帮大树捉虫”……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这个提问为幼儿的动作创编打下了基础。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候答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
四、关注幼儿的表达能力
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应答和不回应。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幼儿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例如:教师问:“夏天有哪些使自己凉快的方法?”有幼儿答:“心静自然凉”,教师一愣后应答:“哦”后,即转问其他幼儿。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上课进程,控制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幼儿的观点,幼儿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样会贬低幼儿的价值,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把课堂提问变成了教师控制课堂讨论的工具。如果教师此时及时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进一步提问:“什么叫心静自然凉”的话,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
(2)通过追问,使幼儿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修正、补充不正确、无完善的答案。如: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3
【教学片段】
1.观笔画,静心想“撇折”
师:小动物们是在比尾巴,接
下去我们要比比写字本领。(出示生字:云、车)
师:这两个字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笔画,叫“撇折”。来,跟老师一起说——
生(齐说):撇折。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这个笔画,然后在心里写一写。(生思索)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云”这个撇折折过来的是提,就像小白兔的短尾巴,要稍稍往上翘一翘,而“车”这个撇折折过来的是横,就像小猴子的长尾巴,平放在地上。大家在心里默想一下。(生默想)
2.观字形,专心描“撇折”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云”“车”这两个字,看看它们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记在心里。(学生观察并默记)
师:真好!现在你们用笔一起跟我描“云”字。
师(边描边说):上留天,下留地。一横是短横,二横是长横。横中线起笔,收笔在横中线上面一点,说明这一横是有弧度的。第三笔最关键,是什么?撇折。起笔有力,在竖中线的左边、横中线的下方,折的时候轻轻往上提一点,不要回锋收笔哦。小兔子的尾巴像云朵一样又白又可爱。第四笔是长点,从竖中线起笔。这个长点就是云朵的小尾巴,它和小兔子比尾巴呢,它的长短与撇折中由撇转折的顿笔处是一样的位置。原来它们的尾巴是一样长的呀。
(生跟着老师一起描)
师:现在请你们认真地描一个“云”,看谁描得最好看。
(生描,师巡视,及时发现好的与不好的,作点评)
师:很不错!再来描一描“车”。
(生描,师依旧巡视,作指导)
3.观字帖,细心写“撇折”
师:刚才是描,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的真本领,写一写。写的时候,我想考考小朋友能不能记住它们各个笔画的位置,特别是撇折。小朋友行不行?
生(齐):行!(学生自行观察字帖)
师:谁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
生:“车”的撇折,撇从竖中线起笔,折在横中线上。
师:你提醒得真及时,也很清楚。谢谢你!
生:第三横比前面的横都长,最后一竖要笔直。
师:你观察得真细心,最后一竖是悬针竖,尾巴向针一样尖呢。
师:来,小朋友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写一个。写好就坐端正。(生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现在要比比谁写得好了!先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记在脑子里,来,每个写两遍。
(师巡视,指导,写好后放到实物投影上点评)
【反思】
一年级学生的写字水平还很低,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笔画、观字形、观字帖以及静心、专心、细心的练写,方能将“撇折”和“云”“车”这两个字写好。
一、情境描述练笔画,智修“三心”
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它要求练写者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因此,笔者在教学生写字时,巧妙地承接儿歌“比尾巴”的情境,让学生们不知不觉成了比赛的选手。在“比赛”的情境中,学生们便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写字上,“撇折”这个笔画也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一年级学生在写字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粗心,练写时看不细,写不细,点捺不分,横提无别,时常出现多笔画少笔画的现象。所写的“云”“车”二字,撇折的“折”有明显的区别,对此,教师要求学生细看、细想、细写。学生一旦养成“细”的习惯,写错字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示范描帖写汉字,巧练“三观”
表面看,汉字的笔画就是6种基本笔画和20多种复合笔画,但其实在不同的汉字中,同种笔画的写法是有不同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笔画,辨别“撇折”在“云”“车”中的变化,然后带着学生通过看教师示范、跟教师书空、在心里书空和在纸上练写等多维度的练习,为写好汉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4
1、培养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2、了解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学画结构***
3、试着口头创编反复性结构的童话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体会这种结构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创编反复性结构的童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童话王国去做客,想不想去?走吧!看看童话王国里都住着哪些人?推开童话王国的大门,走进童话王国,我们看到了……《白雪公主》、《冰雪奇缘》艾莎公主、这是《皇帝的新装》里的不穿衣服的皇帝……这是小红帽,这个背影是?厉害,看背影就能认出来,我们看看是不是灰姑娘,确实。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沿着小路拾级而上,有点累了,我们坐在这些石头上休息一下吧!咦?树上爬来了一只小动物,它是?……小壁虎,别小瞧这只小壁虎,我认识它,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神奇的事呢!谁知道?生说……
二、回顾《小壁虎借尾巴》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童话故事,现在跟着老师的视频重温一下故事的内容吧!看完了故事,我们来填一填,谁来?(三个)小壁虎爬啊爬,爬到 向 借尾巴, 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 小壁虎一共借了三次尾巴? 每一次都先写向哪种动物借尾巴,再写不借尾巴的原因。像这样反复情节多次出现,内容相近,结构相同,我们就叫它反复结构。小壁虎反复地借尾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处)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读一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用横线画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相关语句,看看老太婆一共提了几个要求,每次她都要什么。 五个。
这个故事是不是反复结构的故事?是。为什么?情节多次出现,内容相近都是讲老太婆在不停提要求。老太婆反复地提要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如果故事没有反复情节,老太婆只提一个要求,小壁虎只借一次尾巴,这样的故事有意思吗?现在,你们知道童话故事反复结构的妙处在哪?(生说)正是由于故事中的反复结构,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故事才显得曲折有趣、耐人寻味,一波三折、牵动人心……才会让你们这样喜爱。
对比故事情节:哪个故事的情节能前后调换顺序?为什么?
故事情节互不影响,可以调换顺序,我们叫它并列结构。故事情节不能调换,表达的感情和意思一次层层推进、更近一层的,我们叫它递进结构。
课上到现在,我们了解了童话故事是有反复结构的,反复结构又分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有的同学会问,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读完一个童话故事试***去概括故事的情节时,往往由于故事太长情节较多而把情节概括得颠三倒四,特别混乱。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又简单又好玩又容易学的好办法,想不想知道?那就是画***。画结构***。
看,我们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小壁虎借尾巴是并列结构的故事,我用三个同等大小的圆来表示它的每一个情节,圆形的里面可以依次填上小鱼、拨水,老牛、赶蝇子……这些能代表情节变化的最简洁最具概括性的字眼,我们可以称它为关键词。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可以用逐渐变大的圆形来表示,(情节推进、意思、情感层层深入)圆形里面填上……这样一来我们对故事的情节就能一目了然。除了圆形,还有哪些***形可以画结构***?看,这是老师画的***形,再看,你觉得以下***形哪些适合画并列结构,哪些适合画递进结构?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画结构***的方法。现在,按照这样的办法,来试着画一画结构***吧!
三、学画结构***
选取你喜欢的***形,绘制一下以下故事的结构***:《快乐的小公鸡》、《七颗钻石》分组比赛,展示画好的结构***。
四、用反复结构编故事
今天我们读了四个反复结构的故事,他们的反复情节出现几次?345……如果我把故事的情节缩减为两次或者扩展为十次二十次,你觉得好不好,太少过于简单乏味,太多过于啰嗦冗长。那你们觉得至少要几次合适?为什么?有一个词叫一波三折,至少三次,故事才显得有意思……
现在,我们一起来口头编一个反复结构的故事吧!
会犁地的蜗牛
正值春天,是播种的大好时节,然而,一只年迈的老黄牛不幸病倒了。
他望着荒芜的田野,唏嘘不已:“我得赶紧雇个合适的佣人来帮我犁地了,要不就错过耕种的最佳时期了。”
邻居们纷纷为老黄牛出主意。
小猴子搔搔脑袋,自告奋勇地说:“您找只熊吧!熊力大无比,犁地应该没问题!”
老黄牛听后摇了摇头,失望地说:“人们常用‘笨’字来形容熊,你说这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动物能胜任吗?”
……
联系童话的反复结构,你觉得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怎么样的? 大家基本推测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老黄牛的其他邻居不停给老黄牛推荐小动物,他都不满意。最终选定蜗牛。
现在,同桌合作,一个人当老黄牛的邻居给老黄牛提意见,一个人当老黄牛反驳邻居的建议。可以选择***中的小动物,也可以自己想其他的动物。用这样的句式试着说一说。待会请同学起来说。
小花猫用前爪抹抹脸,想了想说:“您找只大象吧!大象体积庞大,干活体力好,效率一定高!”
老黄牛甚为不悦,没好气地说:“大象身体笨重,犁地这种细活他绝对不行!”
斑马伸伸脑袋,脱口而出:“您找只长颈鹿吧!他脖子长,干活灵便!”
老黄牛听后,脸上依旧写满忧虑,叹息道:“长颈鹿吃高处的树叶确实有优势,干地下的活却不见得有用呀!”
老黄牛最终是怎么选定蜗牛的?想知道吗?你么可以试着再猜一猜,我们下次课再来讨论。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5
摘 要:不论是高考命题,还是高考应试,都应注重材料、***或漫画、表等形式中的有关信息。这些有关信息,应该都是有效的、相关的、精简的,而不应该有无效的、无关的、繁杂的信息。而作为考生不仅应该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材料、***或漫画、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而且应该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关键词:高考漫画题 质疑反思 赏析
胡旭洪,男,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综***治卷第35题:***9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选D项,笔者自做题答案选B项。
一、解答***治漫画题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大众对讽刺与幽默的认同与理解。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是贬义词。幽默: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应该是中性词。“讽刺与幽默”可以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同时倡导健康有益的幽默文化,使读者从轻松、愉悦、充满益智情趣的阅读中得到审美和启迪。
2.漫画中的标题是灵魂,要特别重视对它的解读和理解。审读漫画,读懂漫画的寓意和主旨,是准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和条件。漫画题一般由标题、画面、画注等部分组成。标题是对漫画所要表达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漫画的灵魂。画面是作者通过比拟、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达思想的载体,读者通过画面可以观察漫画中人物的神态形象、表面特征,思考要讽刺和批判的是什么、弄清其寓意和主旨是什么。画注是对画面的注释和补充说明。标题与画面、画注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35题漫画***的标题是“‘幸运’壁虎”,而不是××商场的“有奖销售”,也不是“我中奖啦!”。
3.确定漫画的基调,厘清漫画各要素和各信息之间的关系。漫画多意在讽刺社会现象,根据观察审读的结果可确定基调。基调一般可分为:赞扬、中立、讽刺三种类型。要理清漫画各要素和各信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结合漫画标题的提示及试题题干的指向,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画要看全,即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其次,褒讽弄分明,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理解有导向作用。再次,明确题旨是什么,即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笔者认为第35题漫画***的基调应该属于讽刺这一种类型。因为,××商场的“有奖销售”不是遵纪守法讲诚信的有奖销售。不然,从××商场爬出来的这条壁虎不会被斩断尾巴、不会被“宰”得鲜血淋漓、不会拖曳出长长的血痕。
二、《“幸运”壁虎》漫画的来源
今年广东文综***治卷的第35题漫画***9《“幸运”壁虎》漫画源自人民网的《讽刺与幽默》,如右***,详见2013年11月8日《讽刺与幽默》第3版“生活漫画”,作者:***仲。
漫画中的相关信息:××商场门前放置一个“有奖销售”的牌子,一只拖着长长血迹的“幸运”壁虎从该商场“兴高采烈”地出来,嘴里还叼着自己的流着血的尾巴,它还高兴地说:“我中奖啦!”。请注意:原出处《幸运壁虎》标题中的幸运两字是没有加上双引号的,而该高考漫画***中已加上双引号。这个引号应该是表示否定和讽刺的意思,命题者给幸运加上双引号,或是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
笔者就不明白这只“幸运”壁虎到底是否清楚:自己获奖的奖品竟然是自己身上砍下来的尾巴。该漫画想告诉我们什么?讽刺的是什么?难道讽刺的是壁虎不懂得“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幽默的又是什么?难道幽默的是D答案:“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难道仅仅是通过实践证明了:这只“幸运”壁虎并不幸运?这只“幸运”壁虎是何其的崇高和伟大,不惜流血、不惜被斩断尾巴、甚至冒着血本无归和亡命的风险,为了证明“有奖销售”并非真理,你能做到吗?你愿意自己也去证明一下吗?
正如这个实践案例,汤姆点燃一根火柴,想看看燃油桶里有没有汽油,有!享年50岁。笔者认为此题D项也能说明类似的漫画中的其中一个道理:别人愚昧的失败实践,能帮助我们认识真理。但是,此题D项完全不符合题干“壁虎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它应该后悔亲自去实践尝试,不再贪小便宜。
“幸运”壁虎幸运吗?笔者想:它很不幸运,因为它相信了××商场的“有奖销售”,被“宰”了,被“宰”得鲜血淋漓,而且被斩断了尾巴;它又是幸运的,因为它只是被斩断了尾巴和流了血,但毕竟挽回些损失,自己的流着血的尾巴叼回来了!没有遭受更大的损失。
三、对《“幸运”壁虎》漫画的几点反思
1.反思之一。幸运壁虎血淋淋镜头,你愿意演绎吗?试试吧!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和致富!别贪小便宜,别因小失大。我不想不劳而获,我不想白日作梦,我不想只凭自己小小的付出就能成为某某名目的幸运者。即使商场的“有奖销售”是遵纪守法讲诚信的促销,我也不想为了这点小利甚至有中大奖的可能,而去购买自己暂不需要的日用品,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是否幸运而去商场凑热闹或去商场实践证明。
上述考试说明中第一项“考核目标与要求”第(1)条“获取和解读信息”其中有要求: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正如文章和***表的关键信息(灵魂或中心思想)都在标题一样,获取回答问题并理解漫画主旨的关键信息应该是漫画的标题:“幸运”壁虎,而不是漫画中的某一信息:“有奖销售”或“我中奖啦!”。因此,我会执着地坚持选B选项答案:不要再去贪***那些所谓“有奖销售”的小恩小惠,老实本分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反思之二。假设选D选项答案,××商场的“有奖销售”,“我中奖啦!”,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那么,“幸运”壁虎漫画中其它信息:××商场、从××商场出来的拖了一行行的血迹路、被斩断还流着血的尾巴、嘴里还叼着自己的流着血的尾巴等又作何解释?这是多余的信息?忽略不计?还有一条不可忽略且至关重要的信息,即漫画标题中加双引号的“幸运”壁虎的“幸运”又作何解读呢?实践证明壁虎是幸运的?实践证明该商场的确是“有奖销售”?该题的命题立意是什么?该题的能力要求是什么?
该题题干设置的要求是:“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什么。“幸运”壁虎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不幸的,但是它当局者迷,仍沾沾自喜,浑然不知上当了,它作出的合理反思就停留在这个“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上?它就不能作出进一步的更为深刻的合理反思?那么“幸运”壁虎的愚蠢实践将不可避免地复制下去,它下次付出的很可能不仅仅是被斩断尾巴!
“有奖销售”,“我中奖啦!”如果该商场的“有奖销售”确实是遵纪守法讲诚信的有奖销售,那么,是否有奖?奖的是啥?根据商场公布有奖销售的公告对奖和兑奖就行,或者按商场的摸奖或刮奖等的游戏规则进行兑奖。这还用得着实践吗?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此例非要用上这一哲理?准确与否?典型与否?非要去实践?非要去证明?
“幸运”壁虎去实践、去证明后,获奖的奖品竟然是自己身上砍下的尾巴,而它浑然不知,可怜的“幸运”壁虎沉醉在“我中奖啦!”的兴奋之中,是喜?是悲?是幸运?悲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据笔者所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典型例子有许许多多,正如:“不知深浅怎么过?”“不过怎么知深浅?”小马过河等典型漫画;比萨斜塔试验、“白猫黑猫论”、“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深圳改革开放之经验等等。与那么多典型例子相比,“有奖销售”这一漫画故事说服力差远了。
3.反思之三。假设选D选项答案,××商场的“有奖销售”,“我中奖啦!”,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假设这个答案没有争议,假设这个答案命题设置科学,但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种种情景和遭遇是多么的不协调!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多少“有奖销售”确实是遵纪守法讲求诚信的有奖销售?被蒙骗、被忽悠、被“宰”上当受骗的例子还少吗?面对某市新闻报道:不少中小学校门前有些不法店铺和流动摊贩向学生兜售“有奖销售”,***府不去依法查处打击,难道也鼓励小学生们去实践、证明?经常出现的类似“有奖销售”骗局,如手机短信中和网上弹出的“你中奖啦!”,什么手提电脑、汽车等等之类的奖品,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的各种诱惑,难道也亲身去逐一实践、逐项证明?
“你中奖啦!”“你中奖啦!手提电脑!”“你中奖啦!100万!”你信吗?不信是吧?实践出真知:把偶然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和汇费转帐过来!快点!过期作废。你还愿意再挨宰一刀吗?上次砍断你尾巴,纯属你幸运,便宜你了。
命题立意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命题者这样的命题立意,我实在不敢恭维。实现中国梦不是要靠勤劳致富吗?不是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吗?难道鼓励老百姓多参加“有奖销售”,去刺激消费?去拉动内需?难道鼓励老百姓多购买福利、整天幻想着“我中奖啦!”整天梦想着自己成为获奖的幸运儿?
“幸运”壁虎幸运吗?你们把它当作“成功的范例”、“实践的范例””、“榜样的范例”,它醒悟过来后,不知会作何感想?它的血淋淋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壁虎是“当局者迷”,我们难道不该“旁观者清”吗?
四、近年广东高考漫画题的回顾与赏析
让我们回顾纵览一下往年的广东高考漫画题,如2007年高考***治广东卷第37题的漫画《取之不尽》,还有2008年高考***治广东卷第37题的漫画《洗澡》,再有2009年高考***治广东卷第37题的漫画1《阎王开发中心》和漫画2《文艺创作》。我们观察分析中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这连续三年高考漫画题的标题都是对漫画所要表达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都是漫画的灵魂。第二,这连续三年高考漫画题的标题与画面中的各种信息、画注说明之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都体现了高度的有机的内在统一。第三,这连续三年高考的漫画题既清晰又准确地透露出漫画各要素和各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是既清晰又准确地透露出漫画标题的提示和试题题干的设问指向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第四,这连续三年高考漫画题的命题立意,既贴近文化生活中活生生的现实,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面对的文化生活选择的实际;既鲜明地呈现了中学必修教材《文化生活》三维目标的要求,也充分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既注重了命题立意与现实生活的协调统一,又凸现了思想***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一教学原则和“生命线”。
而2014年高考后我们争论广东卷“幸运”壁虎漫画题的问题和焦点就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和完整地理解题干和漫画标题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断章取义,只抓住漫画中的一些有关信息,而忽视和丢掉了漫画中另外的有关信息。这样“断章取义”地争议下去,肯定会出现更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这样的争论可能永无休止,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
(责任编辑:刘丹)
启事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6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必须创造条件,诱导和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使幼儿插上音乐艺术的翅膀,在艺术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以下是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音乐主题活动,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音乐主题活动1设计意***
拍胸舞是我们当地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闽南民间舞蹈,在闽南泉州各种节日及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本活动以拍胸舞为题材,引导幼儿欣赏拍胸舞的视频,了解拍胸舞的主要特征,学跳生动有趣的拍胸舞,激发幼儿学习民间舞蹈的乐趣,并通过欣赏、模仿拍胸舞的***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拍胸舞的动作及人物动态。在欣赏、感受、模仿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视角以绘画的形式去创作、表现这种生动有趣的闽南民间活动,激发幼儿的本土意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舞蹈——拍胸舞,激发幼儿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2.模仿生动有趣的闽南拍胸舞,能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表现拍胸舞的动作。
活动重、难点
重点:欣赏、感知《拍胸舞》的不同动态,大胆模仿《拍胸舞》的动作。
难点: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拍胸舞》的舞蹈动作。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拍胸舞》的课件、照片,***画纸、笔等。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拍胸舞》的服饰、道具、音乐等,并在民间节日中见过跳《拍胸舞》。
活动过程
1.欣赏与感受。
(1)教师播放《拍胸舞》的课件,引导幼儿欣赏。
提问幼儿:课件里跳的是什么舞是怎么跳的你在哪里见过跟其他舞蹈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拍胸舞》是我们闽南特有的民间舞蹈,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拍七响,是用手掌拍击身体的一种舞蹈。
(2)幼儿随欢快的《拍胸舞》音乐自由舞蹈,感受舞蹈的乐趣。
(3)自由欣赏定格的舞蹈动作***片,进一步感知拍胸舞的不同动态,大胆模仿各种《拍胸舞》的动作。
(4)教师引导幼儿重点欣赏《拍胸舞》中头的位置、手的方向、身体的方位等。
2.表现与创作。
幼儿创作绘画。教师启发幼儿大胆表现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情。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拍胸舞动作画出来,也可以与同伴相互比动作作画,指导能力弱的小朋友能看着***片把拍胸舞的动作画出来,涂完颜色后剪下来,贴在大展板上合作表现热闹的踩街场面。
3.欣赏与分享。
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分享同伴的作品,自由讨论,启发幼儿说说:“你喜欢哪个小朋友画的舞蹈动作为什么”对有进步的幼儿予以肯定。教师把幼儿合作表现热闹的踩街场面的画作布置到活动室的墙面上,供幼儿继续欣赏。
教学反思
1.让幼儿充分感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通过多媒体观看生动有趣的拍胸舞,并通过***片让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了解拍胸舞的主要特点,让幼儿感受闽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为下一环节的大胆表现提供支持。
2.活动过程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难点在于,怎样把人物的动态大胆地画出来,所以我通过跳拍胸舞引入主题,引导幼儿回忆舞蹈动作,并通过对***片的模仿,让幼儿亲身去体验、感受拍胸舞动作的夸张,突破重难点,为接下来的绘画奠定基础。
3.提升幼儿的绘画技能。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在画人物时,动态一般比较单一,人物以站立、手的动作向外伸展为主。借此活动,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里,大胆地表现人物的不同动态。
4.作品展示独特,凸显画面的整体效果。
泉州市是个历史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活动最后,让幼儿将跳拍胸舞的人物剪下来,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泉州一条街”场景上面,呈现出在古街上跳拍胸舞的热闹景象,在激发了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同时,幼儿的审美情感也得到升华。
中班音乐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通过撕报纸、传球等游戏,感知欢快乐曲中的延长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感受倾听音乐、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报纸、记录纸、笔。
2、教师操作的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延长音。
1、在《十个小矮人》音乐声中幼儿边唱歌边进教室。
2、欣赏小矮人找朋友的乐曲,初次感受音乐。
3、教师带领幼儿第一次欣赏音乐。
I教师: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小矮人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找好朋友的?
4、听音乐用手指做小矮人在身体上跳舞,延长音时找朋友(呼喊好朋友)。
二、在撕报纸、传纸球、做记录游戏活动中感知延长音的次数和延长音不同的时值。
1、听音乐玩"撕报纸"游戏,自主感知延长音出现的次数,并在"撕"的过程中感受延长音的延续。
师:发现小矮人找了几次朋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如果只给你一张旧报纸,你有什么办法?来记录?什么时候撕报纸?一起听音乐试试。
2、听音乐玩"传纸球"游戏,合作完成游戏过程中加深对延长音的理解。
师:要让纸球有秩序的传,每位小朋友手中都要有一个纸球我们怎么做?(同一个方向,同一时间传)老师唱出乐曲,你们听音乐在小矮人找到朋友后开始传纸球
3、听音乐找找在每次延长音中小矮人找到了几个好朋友并用符号记录下来。
4、再次玩"传纸球"游戏,听音乐找到好朋友,结束活动。
三、讨论"小矮人开火车"游戏的玩法。
四、教师带领幼儿第一遍游戏,根据音乐延长音时的节奏来邀请朋友。
五、请一幼儿做火车头,带领大家游戏。
六、感受每次延长音时值的不同。
师:在刚才传纸球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小矮人找到的朋友一样多吗?
七、教师清唱第一段延长音,帮助幼儿了解小矮人喊到了三个好朋友,并请一幼儿上前在黑板上用短线记录。
八、教师清唱第二段延长音,幼儿自己找出小矮人喊道四个朋友,老师示范记录方式。
九、幼儿倾听音乐,自己记录每次小矮人找到朋友的个数。
十、帮助幼儿检验,分析第三,第四次找到几位朋友。
中班音乐主题活动3活动目标:
1.让幼儿喜欢中国功夫,体验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英雄气概。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中国功夫,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过《中国功夫》这首歌曲。
2.中国功夫音乐磁带,以及有关武术表演的光盘。
3.实物弓、***,幼儿制作好的各种兵器。
4.教室一角设有兵器库,周围张贴部分武术表演的***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中国武术
请小朋友看一段武术表演(播放VCD光盘,),提问:
1.刚才你们看到的是一段什么表演啊?
2.小朋友喜不喜欢武术?(多让几个幼儿发言,说说为什么喜欢武术)
3.武术有什么用?(强身健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武术?(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武术有这么多的好处,可以强身健体,保护自己,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雄壮有力的英雄气概,而且我们表演中国武术时穿的服装也很有特色,不仅中国人喜欢武术,许多的外国人也非常喜欢我们的中国武术,他们来到中国都要学几招回去。你们有谁会几招的?(简单介绍中国武术,从动作、服装、兵器上表现美)
4.你能做做武术动作吗?
5.先请个别幼儿随意表演,再请集体自由表演武术动作。
师:小朋友表演地真棒,真像是一群小武术家。
(二)、欣赏歌曲《中国功夫》
师:听到这首歌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幼儿说出音乐有快板和慢板的区别)
1.创编舞蹈动作
2.前两段逐句创编
师:“卧似一张弓”,小朋友知道这句歌词的意思吗?这一句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呢?
(请个别幼儿创编前四句慢板动作,幼儿学习。创编舞蹈时,多请几个幼儿上来创编,当幼儿创编的动作不一样时,可让他们同时表演;此时,让其他幼儿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动作学习,也可以分组学习不同的动作。)
3.师: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想上来编动作,现在就请大家随着歌曲(放录音)一起来表演你自己创编的动作。
(幼儿自由表演,发现有新颖、独特的动作时,老师将重点介绍,并模仿。)
4.师:老师也学会了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给你们看看。
(老师将动作组合完整地表演一遍,请小朋友伴唱。)
5.师:刚才老师表演的动作配的是一段慢板的音乐,听到慢板音乐时,应该怎样做动作?(动作有力,要停顿)
师:下面一段是快板音乐,听到快板的音乐时,又该这样做动作?(动作有力连贯)
(幼儿一起表演一遍)
(三)继续创编动作,“棍扫一大片”……结束
1.先分组讨论,后推选幼儿表演。
师:下面这一段“棍扫一大片”……请小朋友自己先创编,想想用什么动作可以把它连贯地表现出来?
(教师把幼儿分成四小组,先讨论,再创编)
2.整首歌曲创编完毕,幼儿完整地表演一遍,要求幼儿动作有力,到位,要有精神,表现出中国武术的特点,表演的同时请几个幼儿在带领大家表演,做小老师,老师也参与表演。
(四)、利用“兵器”进行表演
师:刚才我们看到录像里的叔叔阿姨表演武术时,手里都拿了兵器。小朋友想不想也拿兵器进行表演?(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利用各种“兵器”进行表演。)
师:大家还想表演,我们一起去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中班音乐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学唱问答式歌曲,用动作大胆表现歌曲内容。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征。
3、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课件《谁的尾巴看》音乐,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尾巴若干,找朋友音乐,游戏音乐活动过程一、发声练习1、师弹"谁的尾巴看"音乐,幼儿随音乐唱"啦"或"啊"的音2、复习歌曲《小动物怎样过冬》
二、欣赏歌曲感受问答式歌曲轻松欢快的情绪。
1、看课件欣赏歌曲提问:歌里唱了哪些小动物,并学学它们尾巴的样子。
2、发现歌曲中问答式的歌曲特点:引导幼儿听辩出歌曲那几句歌词是提问的,哪几句歌词是回答的。
评:通过完整的欣赏,让幼儿对歌曲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歌曲旋律,初步了解节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孩子们听后思维很活跃,把歌里唱的所有小动物都说上来了,也运用已有经验,表现了他们尾巴的样子。对问答式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学唱歌词,表演唱歌曲1、游戏:找尾巴出示贴有猴子、兔子、小松鼠、鸭子、公鸡、孔雀及它们的尾巴贴绒的黑板,师引导:小动物们遇到大麻烦了,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幼儿操作:将相应的尾巴贴到小动物身边。
2、问答式的学歌词老师问一句,孩子答一句,如师说"谁的尾巴长"幼答"猴子尾巴长";
老师三句三句问,幼儿三句三句答。
3、集体跟音乐唱歌曲师引导:小朋友把小动物还有他们尾巴的特征都记住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音乐来唱一唱歌曲《谁的尾巴看》吧指导幼儿演唱休止符前面的音符时要收的果断4、和幼儿一起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5、幼儿自选头饰及相应的尾巴戴好,随音乐"找朋友"找到自己的同伴站一起,围成圆圈来表演歌曲。
表演时,唱到谁,谁就走到圈里扭扭小屁股,晃晃小尾巴。
评:幼儿看着贴绒***片和有趣的问答形式学习歌词,在随音乐演唱时,孩子们都能很熟练的大声唱歌词,表演时也很活跃,主动创编动作大方表演,收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四、游戏揪尾巴,巩固幼儿对尾巴的认识师:我们来玩个揪尾巴游戏吧,每个小朋友从别人背后揪一条尾巴,然后快速跑回做位好吗?
幼儿随音乐玩揪尾巴评:幼儿快乐地玩着游戏,揪到尾巴的小朋友快速跑回座位,高兴地举着战利品。然后请孩子们说自己拿的是什么小动物的尾巴。
五、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特征自编歌词演唱,启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1、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尾巴,是什么样的,怎么知道的?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自编歌词演唱。
如(谁的尾巴像小板凳,啄木鸟的尾巴像小板凳。谁的尾巴像最有趣?袋鼠的尾巴最有趣,乌龟的尾巴最有趣)等。
小结:不同的小动物有着不同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来和大家分享。
六、1、画尾巴师绘画一些小动物,幼儿添画尾巴2、尾巴配对幼儿可将动物和尾巴配对,也可将特征相似的尾巴放一起3、唱尾巴4、幼儿戴头饰自由表演唱歌曲
中班音乐主题活动5一、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散文诗,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2、学会用象声词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滴》,并透过歌唱、游戏等活动体验创编的快乐,发展表达交流合作的潜力
3、激发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树叶、荷花、等***画若干,字卡“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各一套:幼儿人手一份胸饰树叶、荷花、小屋、窗户等***案
三、活动过程:
一、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聆听下雨,观看画面
师:“小朋友门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有一只小蝴蝶却和小朋友做的不一样,让我们去瞧瞧!”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
1、欣赏课件片段。
设疑小蝴蝶在做什么?他听到小雨点发出了哪些声音?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3、(1):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引导幼儿为象声词创编动作
(2)寻找雨滴落下的地点。
师:“小雨点分别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呢?
幼儿思考并总结:树叶上、小屋上、荷花上、窗玻璃上
(3)、探索小雨点落下时的状态。”
师:小雨点落在这些地方好象在做什么呢?
幼儿总结讨论:是和树叶在玩耍、落在屋上翻跟头、在和荷花捉迷藏、在和蝴蝶打招呼。
三、学会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点》,并能用演唱的形式表现儿歌资料
1、教师将幼儿创编的资料串联起来,编成儿歌《快乐的小雨点》
2、师生共同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儿歌的资料。
四、音乐游戏:小雨点的旅行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及玩法
2、请一名幼儿扮演小雨点,四名幼儿扮演树叶、屋顶、荷花、和窗玻璃进行游戏。
4、师生共同游戏
五、结束部分
师: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真好听,小朋友们明白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比小雨点还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齐去找一找,听一听。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7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看见狗喜欢在人面前摇尾巴,就鄙视为“摇尾乞怜”,其实,这是人类的大错而特错,是因我们的浅陋而误解了狗的磊落与坦诚。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可知:每当狗们需要“认识”朋友时,总是要互相嗅一嗅对方的屁股,因为那里边有其散发个体气味特征的腺体。狗们为了表白自己,强调“这就是我”,就用尾巴当扇子,努力将带有自身体味的气浪扇向四方,以期人类朋友尽快知道。遗憾的是人类嗅觉功能太差,根本无法接受这种信息。于是,就错误地把狗摇尾巴当作向人讨好了。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位四脚朋友在摇尾巴的同时,也在一个劲儿地嗅你的气味。仿佛在说:“这就是带有这种气味的我;我不仅很高兴地见到你,还在欣赏你的气味呢。”
原来狗摇尾巴,是一种特有的“坦诚”,是它尽最大努力来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以期让对方了解,从而进行良好交往的行为。像狗这种和盘托出自己、以诚相见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人类学习、仿效。不是吗?古往今来,举凡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合作的双赢,其基础都是源于一个“诚”字。宋代思想家、教育家程颐以其人生实践告诫后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强调人际交往重在坦诚时说:“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而美国的***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则把坦诚提升到治国方针大略的高度上来。他说:“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名人们的话无不在说明:以诚相见,是待人接物的起码准则;以诚共处,是创造生活的前提条件。坦诚,是立身之本;坦诚,是成事之源;坦诚,是处世之道。
对熟语“摇尾乞怜”进行反思,让我产生了新的联想和感悟。如果你不介意我的客观类比,我可以这样说:狗尚且知道以诚相见,而有些人却喜欢欺骗和隐瞒呢?
(指导老师:张国学老师)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8
一、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大量的、可操作性的、有趣的活动材料,把幼儿带进了如醉如痴的探索轨道。幼儿年龄小,具有直观形象思维,应尽可能利用实物和多种科技媒体综合呈现出来,刺激幼儿感官,如鲜艳的色彩、美丽的造型和悦耳的声音等都会给幼儿的感官带来直接而强烈的刺激,使幼儿一下子被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在《有趣的动物尾巴》教学时,幼儿都非常喜欢动物,但对动物的某一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非常少,为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片、录像、***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支持。其次我为幼儿精心设计了可互动的游戏课件,让幼儿亲自扮演动物做游戏,请幼儿看动物尾巴作用的录像,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最后请幼儿自选动物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们轻松愉悦地在玩玩、做做、说说、讲讲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从而激发幼儿感官,在操作及游戏中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二、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激发引导幼儿的好奇心
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爱提问,是其强烈好奇心的表现。幼儿常常会问“天为什么会下雨”“我为什么没有翅膀”等类似的问题。有的容易说,有的则难以解答,有的则显得幼稚可笑。作为幼儿教师要尊重和耐心地对待幼儿的发问,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我们经常更换活动室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环境中的科学信息、如自然科学用的奇形怪石、声控感应玩具、地球仪、电脑室、发现室、科学实验室、植物角、动物饲养、金鱼缸等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由此不断提出疑问,报告新的发现,鼓励幼儿自己去读书、观察、实验、思考,尝试自己寻找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满足。
三、借助多种媒体手段,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幼儿乐于参与固然是良好的开端,但教师指导幼儿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也极为重要,它关系着结果与结论的正确与否。在乐此不疲的实践中,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应有相应的提高。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猜想什么东西在水中浮起来,什么沉下去,并作出标记;之后幼儿在亲自玩水游戏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当对每一个物体做过一次实验时,幼儿便及时地做一次记录,在浮的物体***像旁打对号,在沉的物体***像旁打错号,幼儿还可以自己制作物体***像的标志,当发生误差时反复试验,更改标记,探索最终结果。那么如何将沉的物体浮上来,如何将浮的物体沉下去,这就要求幼儿思维活跃外,还要动手添加或删除物体的零件,从而在水中反复验证,最后上升为感性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点击鼠标和键盘而进行的教学操作活动,也会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获取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现代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自然角、饲养角、种植园、科学角都是幼儿良好的学习场所,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花生从哪里来》教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题网络活动,收集、猜想、种花生,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种子发芽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是一个较长的系统的观察过程,难免有个别幼儿坚持不下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以上弊病,可以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例如,在《挖红薯》活动中,我没有先投放挖红薯的工具,而是让幼儿先空手尝试,引出幼儿自己寻找适宜的多样工具来,红薯秧在挖之前还长在地上,也是幼儿发现有障碍时自己拽掉的。在挖红薯活动中,幼儿又发明了多种挖法,比如,用小棍转圈撬又快又省力,用小铲更快,露出大半截红薯时用手左右摇,看到须儿时顺藤摸瓜,个人挖费劲时寻找伙伴几人合作解决等。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9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从整体布疑设疑 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思考。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又如教《蜜蜂引路》,我也是采用了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同学们各抒已见,自己大胆设疑:1、为什么要蜜蜂引路?2、蜜蜂给谁引路?3、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同学生们发言热烈,我马上肯定和表扬学生大胆设疑的精神,然后因势利导,话题一转:“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设疑非常好,我也和大家一样想,这些问题课文中可能会给我们答案。我和大家一起默读课文,边读边看***思考,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看谁找得又快又好。”这一导,又把学生带进认真读书的角色,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疑解疑,很快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二、从句子布疑设疑 教学《秋天》时,我以课文最后的一句“啊!秋天到了。”为布疑点。因为这个句子是全文的统帅。直奔中心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我问:“同学们,你们从***上哪些景物知道秋天到了?”他们可热闹了,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不但把***上表示秋天的景物说了出来,还拓展了思维,有声有色地把***外的景色也说得很完整,开发了资源。又如教《我选我》时,我抓住了“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这句话为布疑点。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它明显地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这个关键句子作为布疑点,诱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设疑:王宁为什么说:“我选我”?围绕这个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助的。教师亦完全以伙伴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大家都能联系上下文回答,而且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完整话回答。从重点句、中心句入手布疑设疑,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度集中起来,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披文入情,唤起情绪,激发兴趣,人人参与,提取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熏陶。
比尾巴教学反思篇10
一、动口——开启探究门窗
(一)抓字眼——比中探
教材中入选课文大多为名家精典之作,改一字、少一字,次序变化,都将影响原文语言的谐调和内在蕴涵的深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目的地抓住课文中的字眼、词眼,诱导学生对词语的辨识、感悟,就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准确性、感悟性得以逐步提升。例如六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讲授“鱼先游到我的心里,再游到我的纸上”这句话:
师:“游”字还可以换成其他词吗?课文中为什么用“游”字呢?请用心细读前后几句话,体会用“游”字的妙处。
生1:是急切地跑到纸上。
生2:是迫不及待地跳到纸上。
生3:是自由自在、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地活现在纸上。
师:请分别把这些词语填到原句中,自己读读,感受一下。
……
师:鱼先游到心里说明了什么呢?
生4:说明了聋哑青年爱鱼,观察鱼到忘我的境界;
生5:说明了聋哑青年画鱼一丝不苟,全神贯注。
生6:说明了聋哑青年爱鱼,心里有鱼。
师:鱼游到纸上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3:说明聋哑青年的画技高超。
生5:说明了聋哑青年由于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活灵活现。
生7:说明了聋哑青年爱鱼,先把鱼放在心里,再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这种抓字眼作比较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点拨诱导下,体会到了这个“游”字的内在含义,体会到了这个“游”字对聋哑青年爱鱼、全神贯注观察鱼、一丝不苟画鱼的精神的赞美,启示学生做任何事都应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要眼到,心到。通过比较、品悟、诱导,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火花,而且使这个重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而成为课堂中的一缕亮光。
(二)启感点——隐中探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一语双关、以物寓人、借物抒情”这类语言文字往往是理解、分析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抓住这种感悟点,进行巧妙点拨,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化隐为显,让学生能敏感地读出文中义、听出话中音、说出内中涵,完成从迷茫到开朗再到顿悟的探索过程。例如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的教学,就须层层引导探究、诱导学生说出“幸福”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幸福”是什么意思?
生1:课文指小女孩跟着奶奶去过快乐的生活。
生2:小女孩只是在饥饿和寒冷中死去,并没有幸福。
师:既然小女孩在饥饿和寒冷中死去,并没有幸福。这里作者用“幸福”一词合适吗?请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生3:课文中的两个“幸福”我认为意思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幸福”是要根据课文的前后意思来理解的。
师:作者为什么要把原本就不“幸福”而说成“幸福”呢?
生3:小女孩曾经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是“幸福”的。
师:小女孩曾经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是“幸福”的。可后来却冻死在大街旁,又怎么能说是“幸福”呢?
生3:我认为小女孩曾经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是“幸福”的。后来她奶奶把她带走,我认为这也是“幸福”的。
生4:小女孩在大年夜虽然寒冷、也饥饿,但她幻想过许多美好的东西,她确实是“幸福”的。
生5:她奶奶把她带走,从此再也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我认为那也是一种“幸福”。
师:现在大家对作者用“幸福”一词还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3:作者不但没有用错,反而突出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生4:“幸福”一词中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丹麦社会黑暗制度的揭露。
这个教学片断以“幸福”一词为感悟点,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把隐藏在“幸福”背后的丰富内涵展示出来。导中启迪,诱中推进,说中揭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了热爱英雄的情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动眼——拓展探究渠道
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也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应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在课堂之外,语文教学还应走进实践活动,以拓宽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得到感悟,受到启迪。
(一)动中生“话”
小学语文教学的走进实践活动,应重在“实践”,让学生走入各类有关的活动之中,去获取实践资源,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去感受语文课程的博大和无穷的魅力。例如,配合教学,在课间带学生到学校花圃劳动:先带领学生到花圃参观感受,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进行丈量土地、购买花苗化肥和种植管理活动,并定期观察、记录花苗的生长过程,最后写出动手实践的系列习作:活动日记、说明文、记叙文、心得体会等。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劳动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利用,学生丰富了经历,增长了见识,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二)观中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学习情境应当包括生活资源,即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触物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其通过观察、实践、感悟、发现,激发学语文的欲望,进而开启探究之门窗。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可充分利用菜地、蔬菜超市、厨房蔬菜、***片资料等课程资源。课前预习时,让家长带领孩子参观城郊农民菜地的蔬菜,走访市场,再收集有关蔬菜***片资料。上课前,老师让学生自学儿歌:“……”,即兴设疑: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参观走访和收集***片,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黄瓜的外皮是绿色的。
生2:我知道了辣椒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3:我知道了豆角是青青的,细细长长的。
生4:我读懂了“茄子高高打灯笼”,就是茄子结在枝上,像门前灯笼高挂着一样。
生5:我读懂了“萝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说萝卜长在泥土中,好像故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
生6:我在菜地里,还看到很多萝卜露出头来,有白色、有红色、有紫色,我还知道紫色的就是胡萝卜。
生7:南瓜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慢慢地长、慢慢地改变颜色,到了成熟的时候就是黄色的了,就像芒果一样,开始时是绿色的,成熟时变成黄色。
生8:我还知道南瓜有圆形的、椭圆形的新品种,还有一种像电话的样子,叫电话瓜。
……
本课例从课前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城郊农民菜地里的蔬菜,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参观菜市场情况、进行学习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展示自我成功的机会,也开辟了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新理念。
三、动手——挖掘探究源泉
有人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尖上的,因为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把动手活动与思维的训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一)悟真知——做中探
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遇到新困惑、产生新问题的过程;而解决这些困惑和新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悟探究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多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感悟探究能力,产生探索真知的功效。其实,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教学一年上册《比尾巴》一课时,课前要求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片和资料,课中再创设别开生面的“动物尾巴介绍会”。
师:下面老师隆重邀请小解说员上台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1:我带来了一张猴子***片,猴子的尾巴长长的,还用尾巴爬树。
师:真好!“长长的”,生动形象地介绍猴子尾巴的特点。谁能用课文中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再发挥想象,用上“好像”这个词?
生2:(提着透明小鱼袋)这是我养的小金鱼,它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3:(拿着孔雀***片上台)这是我星期天在电视栏目《狂野周末》上看到的一只孔雀,我把它画下来,它的尾巴五颜六色,像一把大扇子,非常美丽。
生4:(拿着玩具长颈鹿上台)长颈鹿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支毛笔。
生5:(举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椅子坐,好生奇怪。
……
本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纵横,了解和感知动物尾巴的特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空间。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展示自我,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在获得课程资源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二)点火花——写中创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巧创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文路,激发兴趣,引导他们入境生“话”。例如,在四年级自行安排的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写《做凉菜》的作文:老师准备几个卤鸭蛋、一个西红柿、几根芹菜和一个盘子,激趣引话:“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做一道拿手菜献给大家。”并要求:“仔细观察,把做菜过程、菜的颜色、造型生动具体地写出来。”学生们通过观察,文思敏捷,言之有物。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真新鲜,语文老师怎么把菜市场搬到课堂上呢?噢!原来是老师为我们现场展示做凉菜的技巧。他用粉红色西红柿做成一个莲花放在盘中间,周围是绿色的芹菜梗做成的水草,几条用卤鸭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小金鱼围着莲花摆一圈。这盘菜真可谓是色、香、味、形俱全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比尾巴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