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1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文字简洁,想象无穷。四句诗,一问一答,学生读两遍,诗的大意就明白了,很多同学读完这首诗觉得太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品味的。但是,诗的意蕴,诗人的情感,隐者的形象,学生不反复读,深入玩味是体会不到的。今年当我再一次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情景教学手段,来突破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剧,我是诗人贾岛,学生是童子,师生之间进行问答,展开对话,引领学生大胆想象诗人贾岛探寻隐者的过程,之后我又追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1.你觉得贾岛寻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学生:山太深,云雾太大。显然学生只读懂了诗表层意义,没有深思。我就进一步追问:还有什么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开始深入思考,有的说贾岛事先没有和隐者预约,所以没有遇见隐者。我见时机一到,就说:所以题目是“寻”而不是――访,故意卖关子。

2.你觉得贾岛为什么去寻隐者而不约隐者,他的想法是什么?再读读诗想一想,学生又一次陷入沉思。有的学生说:贾岛对隐者生活心中充满好奇,想突然登门造访,看看隐者在干什么,隐隐约约的揣摩到诗人仰慕隐者的才华,向往隐者的生活:隐居山林,淡泊宁静,逍遥自在。接着,我和学生变换角色,让学生当贾岛按书上的问题来提问,再一次展开人物对话,体会诗人的形象。还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学生(贾岛):1你师傅在家吗?

我(童子):你是谁?我师傅认识你吗?

学生(贾岛):我是贾岛,苦吟诗人。

我(童子):苦役诗人,贾岛?没听说过。

学生(贾岛):你读过我的诗吗?

我(童子):鸟宿池边树,

学生(贾岛):僧推(敲)月下门。

我(童子):两句三年得.

学生(贾岛):一吟双泪流。

我(童子):十年磨一剑,

学生(贾岛):霜刃未曾试。

2.学生(贾岛):你师傅在吗?

我(童子):不在,你找我师傅干什么?

学生(贾岛):1.喝茶;2.下棋;3.聊天。

我(童子):看你穿得破破烂烂的,你这人到底是干***?

学生(贾岛):1.要饭的僧人;2.落魄的文人;3.苦吟诗人。

我(童子):原来你就是大名鼎鼎诗人――贾岛,久仰,久仰。

《寻隐者不遇》明白如话,并非平淡无奇。一首诗能经过岁月的淘洗,为一代代人所传诵,

绝非偶然。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感情的波澜:或失望,或惆怅。而诗人并没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字眼,不辞辛苦,满怀希望而来,当童子告知师傅已去采药,心情一下子坠入谷底,继而一句“只在此山中”又让作者在失望之中萌生一丝希望;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他迷茫:云雾缥缈,隐者究竟在哪里呢?任读者去想象,去探求,去体会诗人心中那寻而不遇的怅然若失之感。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当然,《寻隐者不遇》的贾岛此时此刻的心情,也许只有作者自己能够领会,但是,当学生和老师这样通过角色变化,对话交流之后,学生的思维已经能够触及到作者的灵魂,贾岛形象已经进入学生的心灵,此时此刻,教师一切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都是多余的。当学生一旦进入那种如痴如醉的境界时,就该放手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交流对话。我认为读诗的最高境界还是学生、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那种静静的默契的感情交流。只有当学生真正走进诗中的意境,才会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领会诗的内涵,享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2

三年来,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到宝鸡龙门洞,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走遍,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现在,他共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他承认,自己是因为读了美国人比尔

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诞生了去寻访隐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很多隐士学养很高

在大峪山谷深处有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它是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在2010年一起凑钱修建的,有十几间茅棚,可以供修行者居住。除了这个比较大的聚集区,其他隐士们的茅棚则零星散落在各个山谷中,往往走几十分钟山路,也看不到一个茅棚。

隐士寻访者张剑峰介绍,数千年来,全球百万计隐士在终南山居住过。1989年,比尔,波特在北京、山西等地寻访后,才知道西安市区以南的终南山可能还有隐士隐居传统,比尔,波特探访发现终南山大约有5000位隐士隐居其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个別隐士甚至数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终老也未曾下山。

这么多年,这个数据肯定有所变化,但是那些零零星星的茅棚就是最好的佐证,隐士在今天依然存在着。隐士建造茅棚很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扛到山里,有些修行者直接租赁搬迁村民留下的旧房子,个别隐士居住在山洞内。隐士们需要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一些农作物。如果不会劈柴种地,基本无法在山中生活,他们的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种植,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常年居住在终南萆堂的黄道长,几乎不下山。虽然相对于其他茅棚,这里的设备已经相对完善,但下山也需要走近一小时山路。茅棚内设备极简,只有一张书桌,一个凳子,一个书架。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一般人觉得,出家人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山里的修行者大部分都蛮有学养的。有一个山中的修行者,他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

有暗号,方能进门

终南山一直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也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随意居住在秦岭中,外人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就不想被外人打扰,这些隐士最大的威胁,不是那些寻访者,而是好奇的驴友,他们往往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我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

原来为了修身养性,他们想出暗号这一招,目的就是为了阻挡一批不想见的来访者。“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张剑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敲门却没有人开。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几次后,师徒两人才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

心无杂念者才可修行

除了现实的生活,隐士们的修行更多是独处,对隐士的这种独处,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中写道:山中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他们精神觉醒的“学士”,然后再到山中攻读“博士”。

在佛教和道教里,到山中修行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师父身边待三到十年才能人山,佛教有一种说法——“不破本参不住山”,现在都市人作为田园隐居人山,是极少数案例,

山里并没有那样舒服,需要走夜路上厕所,忍受寒冷,个别人甚至在住山后出现了心理问题,没几天就开始自言自语,跟不存在的人对话,有精神***的症状,因为没有人和他交流。“只有心无杂念的修行者才能在山中常住,他们能很圆融地处理各种问题。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内心的山水,如果在都市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山水,又何必去住山呢?”张剑峰说。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开始去只是旁观者,后来不断亲眼见到效果,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3

20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50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踏上寻找隐士之路

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书编辑,还曾在一家时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他与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帮助他策划出版过一些***书。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教训,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的,修行者一般都不愿与之交往,而往往这样的到访者最多。

“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敲门需要喊暗号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后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

“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但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隐士居住的地方有一些是茅草搭建的茅棚,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它们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我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

“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张剑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明明听到门内有动静,但敲门却没有人应声。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门几次后,师徒两人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见到张剑峰,师父说:“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通过谈话,他得知,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在山洞外,师徒两人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三四平方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饺子,她们也很少吃那么丰盛。她们问我从哪里来,拜访过哪些人,讲她们的师父如何修行,谈得比较多的是她们尊崇的修行者,讲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张剑峰回忆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对师徒的法号,不久之后,那对师徒就离开了山洞,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

张剑峰介绍说,这些修行人都很热爱生活,一般会把自己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花,但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但很少下山。

揭秘修行者

终南山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随意居住在秦岭中,在做过一些采访之后,张剑峰逐渐掌握了一些知名修行者的信息,三年里,他的行程东西跨度大约400公里,至今已经寻访到600多位隐士,很多人成为他的朋友,对这些修行者的采访,让他诞生了创办一本丹道修证实录类杂志的想法,后来这些采访文章被发表在随后创办的杂志《问道》里。

2012年2月12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大峪谷,寻访山中的修行者,他说:“有时候在山里走一天,一个人也找不到,有些隐士住得比较高,看见有人来他们就走了,但十有八九不会落空。”

台湾作家张德芬、主持人梁冬等名人也曾跟随他到终南山寻访隐士,现在在张剑峰周围,也有一些跟他一样去山中寻访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坚持的并不多。

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么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他说。

2012年2月中旬,终南山中积雪较厚,在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记者跟随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

尽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见了一些隐士,黄道长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几乎不下山,他老家在东北,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在距离终南草堂30分钟山路外,有一位2011年11月从湖南衡山来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他并不觉得山中冷,只说:“在这,就是玩呗!收弟子,就看缘分呗!”面对陌生人,他们并不多谈其他。

“我们从小都知道世上有和尚有道士,但没法接触他们,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山里的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张剑峰说。他见到一个山中的修行者,这位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他不是一般学者,也不敢立论,他问我认识比尔・波特吗,他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发给他,看能否翻译成英文。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张剑峰说。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包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记者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60岁夫妇,他们提了一壶最好的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山路。

“如果没有供养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别人觉得住在山里很可怜。修行者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给一些修行人送供养,是送供养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心愿,对修行人来说,送不送没什么区别。”张剑峰介绍。

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光看看书,做口头东西不行,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后来发现不行,开始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效果,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父亲以前很不喜欢烧香拜佛的人,觉得是迷信,但现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现在他理解了,从心性上认识了修心才是核心,现在他知道修行人很有学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工学结合一体化是中职院校在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中不断实践、探索、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策略,让学生站到舞台中间,以完成一个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探究新知的欲望,在学习时更主动地带着方向和目的去寻求答案,从而更高效率地实践,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体化教学的难点之一

践行工学结合一体化有几个过渡:首先是教师从传统的学科教学向一体化教学的过渡,其次是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过渡,然后是课堂上老师占主导向学生变主角的过渡……这些难点的过渡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初期,在实施电子产品制作一体化的课堂中,会发现一些阶段出现的问题。

阶段一,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们看到老师不过多参与,凡事需要靠自己后,有了思想上的情绪,认为老师在偷懒。

阶段二,遇到学习难点后,学生们停止工作,开始转移注意力。

阶段三,教师将任务需要的套件发到学生手中,他们不去探究一些电路方面的要点,动手就去焊接,焊接过程中不会停下来思考问题,焊接完成以后,无论质量好坏,再也不愿去解决了。

阶段四,学生不同程度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后,一部分工作小组中会出现不断掉队的成员。

那么,教师怎样在一体化课堂中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二、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决定了学生能否自主完成任务

教师将每一个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后,学生们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但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和自觉性有条不紊地做下去吗?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尤其是顽皮、缺乏耐心的中职院校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幕后做好提前安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建共享资源不断完善,许多教材可以共享,教学辅助资源可以共享。但是每个教师遇到的学生不同,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运用及资源使用上创新和开发。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要隐退出来,但是在课前应是一个策划,一个导演。教师要针对每个学习情境做好教学设计,可以将许多引导问题设计在学生工作时的参考工作页或者工作手册中,引导学生知道这个任务将怎样去完成,三维目标是什么,过程中哪个地方遇到难点、重点,怎样解决,通过哪一个操作掌握哪些知识点,还可以尝试哪些突破,都应该课前斟酌好,设计好。

三、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隐性的,那么同伴在课堂中的相互作用就是显性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时常是会分组的,一个小组几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小组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小组与小组之间还可以是竞争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相互之间讲解问题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不同形式的分组原则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互帮互助以优带差;或者更好地实行分层次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小组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由教师代领一个小组,换角色担当小组长,带领由全班最调皮、最懒惰学生组成的小组。分组原则各异,灵活多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一个团队的荣誉带给他们的责任感更大,一个团队的智力支持带给他们的惊喜更多,团队之间的评价竞争带给他们的精神更振奋。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养成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四、让学生在获取成果中分享快乐,找寻自主学习的意义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5

【关 键 词】失业保险;道德风险;自愿失业;隐性就业;延缓就业。

【作者简介】魏瑞清,内蒙古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失

业保险理论与实务方向的研究。

一、道德风险的内涵

道德风险最早是保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投保人投保后,对其保险标的的注意程度会降低,从而增大了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一般化后,主要指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不必为其承担责任的行为。这种情况下,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道德败坏”。它包括事前道德风险(即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前者被称为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后者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广义的道德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道德风险,还包括由于人责任的有限性等原因导致人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对委托人造成损失的风险行为,即心理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事故中人并不具有不道德或者违法倾向,只是由于心理上的疏忽大意导致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这些情况下,是由于委托人不能对人的心理、行为准确了解和控制造成,所以也属于道德风险。

本文研究的道德风险主要指狭义的道德风险中事后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常常被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对于这种道德风险,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一种败德行为,是由于人的不诚实和不正直导致的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另一种认为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使委托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并不必然地反映人的道德败坏,它是经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时所产生的一种负面效应。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以上两种情况混杂在一起。

二、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

表现形式

1.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的定义。失业保险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最初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家们提出的。他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工作搜寻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学研究失业者的理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失业保险制度下,保险方(失业保险机构)和被保险方(参保人、失业者)两方当事人存在着信息强弱不对等关系,保险双方的其中一方失业保险机构不能观测到另外一方参保人的失业的真正原因、失业期间有无求职要求、是否积极努力地寻找工作等情况,因此处于信息的相对劣势方,而参保人在失业后成为受益方,他(或她)对自身失业原因、生活状况、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搜寻努力程度等都有全面的把握,因此被保险人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这样,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便在失业保险领域产生了。

2.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在失业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愿失业问题。失业保险道德风险中的自愿失业是指参保人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其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数额失业保险金的行为。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失业保险机构在认定参保人失业事实时,很难准确把握失业人员是否因主观原因而导致失业的发生。部分参保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主动自愿失业,冒充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虽然失业保险金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失业人员的现实需要,但失业保险金是在参保人不参加任何工作的情况下发放的,因此失业保险金对于自愿失业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2)隐形就业问题。隐性就业是指已在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失业保险主管部门登记为下岗或失业人员,并按期领取失业保险待遇或最低生活保障金,但在实现再就业后未向行***主管部门及时申报就业状况及劳动收入的情况。隐性就业的大量存在不仅会造成巨额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同时也会造成失业保险制度的低效运行。(3)延缓就业问题。延缓就业是指失业人员在失业后由于可以领取失业保险待遇,很可能会为了享受闲暇,而降低自己搜寻工作的努力程度,使自己处于失业状态,直到失业保险金领取到期为止。延缓就业问题在西方高福利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这些国家,***府所支付给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数额是较高的,一般是按照失业人员在失业前的工资的40%-75%来支付,有的国家甚至是按照工资标准等额支付。按照这个标准,失业人员所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完全可以维持其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因此,这使得西方高福利国家的失业人员宁愿为了享受闲暇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不去寻找工作,由此造成了延缓就业问题。即使在低失业保险金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失业保险金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但失业保险金的获得并不需要失业人员付出劳动,失业人员仍然可以依靠失业保险金维持基本生活,因而较低的失业保险金也会促使失业人员故意延缓就业。

在我国失业保险领域,主要的道德风险是由自愿失业和隐性就业导致的,而延缓就业是高福利国家失业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产生道德

风险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府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与保障劳动者福利之间更倾向于前者。因此,在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制度本身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失业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的规避。

1.失业保险替代率过低,平滑消费功能不足,隐性就业问题严重。失业保险替代率的高低关系到失业保险***策再分配功能和平滑消费功能的大小,失业保险金水平越高,越能平滑劳动者失业后的消费,以至于他们不会因失去工作而陷入极度贫困。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具备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失业者可以获得低于失业人员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且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失业保险金,具体数额由当地确定。失业保险金水平通常为最低工资的60%-80%,失业保险替代率仅为20%左右。而国际上通行的失业保险替代率为40%-75%。在我国低工资的现实情况下,现有的失业保险金水平不能较好地保障失业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平滑消费的功能也极小。过低的失业保险替代率,导致大量的隐性就业人员存在。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在全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约有50%-90%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隐性就业。另外中国社科院最新调查显示,至少80%的登记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同时还有其他收入来源。

由此可见,我国失业保险金过低,导致失业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保障功能极为有限,失业保险所发挥的激励再就业功能发生扭曲,隐性就业问题十分严重。

2.失业保险给付期不合理。《社会保险法》规定,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的累计缴费时间确定,具体划分为三个档次: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时间为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参加失业保险时间越长,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越高。这一规定对于工龄较长、技能水平低的失业者和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更倾向于接受失业保险金而暂时离开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隐性就业人员,会更倾向于领取失业保险金直到期满为止。因此,我国失业保险支付期限的不合理会导致失业者的道德风险行为。

3.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服务功能薄弱。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不仅为失业者提供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的服务。然而在有限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用于再就业的资金微乎其微,如2007年失业保险基金中用于再就业服务的资金仅占失业保险支出总额的10.8%,分摊到当年每个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身上只有45元/月,这对提高失业人员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长期以来致使失业人员认为就业服务项目对其找工作没有明显帮助,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造成失业者采取不正当行为躲避就业服务项目的行为发生,进一步滋生道德风险行为。

4.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实行的是以***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由于监督和惩罚不严,道德风险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中,申请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和取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情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享受资格条件对“非自愿失业”和“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缺乏足够的、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可操作的措施,致使失业保险机构无法甄别出失业者失业的真正原因,对导致道德风险的隐性就业无法及时发现。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位,停领失业保险金的限制条件“无正当理由拒绝合适工作”这一条款,很难真正实施。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审核、监督和惩罚,损害了失业保险的公平性,降低了人们对失业保险的信任度。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

正是由于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难以规避,失业保险制度不能真正发挥其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的三大基本功能。为此,针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规避失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

1.增加决定失业保险金水平的参数,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替代率。目前我国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过低,不仅不能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而且还产生了隐性就业等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在制定失业保险金水平时,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失业保险替代率,切实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失业人员在失业前的工资水平、家庭负担、年龄等。在计算个人失业保险金时,应当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相联系,规定工资水平上限,超过上限的部分不缴纳失业保险费,领取失业保险金时按同一基数计算;有抚养子女和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的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金要高于没有家庭负担的失业者。这样才能保证失业保险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减少失业保险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2.缩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相配合,可以达到减少失业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目的。国际上失业保险待遇的平均期限是六个月到十二个月,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则是每年的待遇领取期限不得超过十三周。这些标准值得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加以借鉴。只有适当缩短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配合失业保险替代率的提高,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失业保险领域内普遍存在的隐性就业问题,从而使失业保险制度健康良性地发展。

3.建立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并与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关联。目前,我国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相似,都涵盖了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但是失业保险没有建立起个人账户制度。对于那些终身未失业过的劳动者而言,他们将没有机会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另外,从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看,大多数失业人员急于连续领取全部的失业保险费而不是延迟到再次失业时领取。据辽宁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6%的失业人员由于实现再就业或待遇期满而终止失业保险待遇支付,其余94%的失业人员在条例规定的最长有效期内领取全部的失业保险待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公众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持续性不信任。失业者想方设法在最长有限期内领取全部失业保险金,从而进一步加深道德风险行为。所以,应尽快引入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并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衔接。在失业保险个人账户的模式下,每个参保人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在特定的银行存款账户里存储失业保险金,待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可将失业保险个人账户的全部转移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使失业人员充分认识到“今天较少的待遇提取意味着明天更多的养老金”,这对促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监督与惩罚措施。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与失业保险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为了使失业保险制度更好地运行和发展,***府就应该对失业人员的相关资格条件实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惩罚。失业保险管理部门必须要求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定期上报他们的工作搜寻情况,同时提供证据证明其正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如搜寻工作的次数等。如果失业人员无法提供相关证明,他将有可能受到少领或停领失业保险金的处罚。这样,失业人员为了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就会积极主动地与管理部门配合,同时也可以增加自己再就业的机会,道德风险问题就会因为“监督与惩罚”的存在而部分得以克服。

参考文献: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道德风险与负激励问题》,[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黎 民:《公共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小艳:《失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激励机制探讨》,载《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6

一、语文教学目标要回归语文课堂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作为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学价值的体现。但是,当这种思想被过度诠释和人为拔高之后,却对真正的“课堂教学目标”造成了冲击和淡化,因为“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应是浸润渗透式的,而不是简单操作、直接赋予式的。所以,出现了把“手段”当成“目标”、以“过程”代替“结果”的误区,也出现了“标签”式的目标和无目标的课堂。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我认为,它的内部要素可以分解为语文“积累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审美性目标”,对应于“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思维方式、语文情感态度”。它的外部要素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审视,横向是显性的,即“语文教学目标”自身内部要素的完善,以及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纵向是隐性的,即“语文教学目标”与外部要素之间的平衡,以及相互之间的动态生成。这样,就能使语文教学目标,即保持自身的任务规定性,又始终引领语文教学过程,发挥目标的“疏导”和“调节”功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才是充满张力、蕴蓄活力的。

二、如何使语文教学目标回归语文课堂

(一)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化”

前面已经论述过,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方法”三大核心要素。其中,“语文能力”是关键,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以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十三岁的际遇》一课为例。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教学重点”是:

1 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

2 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灵跃然纸上。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3 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点”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要点化,从中我们可以追溯出“教学目标”的的痕迹。但是这样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够明晰,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教学重点”或“教学目标”进行“语文性”修复和还原。尝试设计这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运用“线索导读”的方法,准确概括段意、文意。

②划出最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已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感受其语言特点。

③反复诵读优美语段,尝试背诵,并运用联想的方法,再现情境、点评鉴赏。

目标1主要突出“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综合渗透过程,最基本的是“认读能力”,这儿定位于“散文的初步阅读”,借助于“线索”整体观照。目标2主要突出“语文情感”,当然也渗透“能力”,语文阅读需要借助于学生对文字本身的热情,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进而进入文本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行“对话”和“沟通”,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目标3主要突出“语文方法”,当然也渗透“能力”。“阅读能力的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对此,我们在认识上应该有一个集合的、整体的观念”。综观三个目标,有几个要点:一是以“能力”为核心,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二是注重体现“语文”的本色,关注人文、联系自我,注重情感的提升和品质的陶冶。三是向“课堂”靠拢,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目标“课堂化”。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我们要尽量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展开。

1 处理好目标的显与隐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旦被确立下来以后,就需要在课堂上强化目标控制力和目标达成度。控制力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过程的展开上,达成度体现在教学进度的调节上、学习结果的表征上。两者互为制约,共同观照。

例如,《十三岁的际遇》一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该突出“线索导读、梳理文脉”和“反复诵读、揣摩品味”两个重点环节,分别达到“整体把握”和“突现文本的核心价值”两个要求,其行为结果的标志分别是“能准确说出文章的大意和主旨”、“感受本文语言高度形象化的特征,并探寻其中的方法”,这是横向上显性目标的达成。

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格局,更重要的是找到“线索”,即“作者与北大的渊源关系”,以此作为一把开启文本的金钥匙,进而登堂人室、直达本心。这是隐含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体现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其行为结果的表征是学生能熟练地抓住“线索”梳理文脉、把握主旨,同时。在后面的“揣摩品味”中不断强化“线索”的作用,深化对“线索”的理解,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对形式,深刻理解作品的主旨和文本的表达特点,这是纵向上隐性目标的达成。  2 处理好目标的起与终的关系。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目标的起与终的关系。  (1)从课堂教学情境来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有一个系统性、完整性,语文教学要有特定的气韵生动。教学目标犹如课之灵魂,赋予课堂生命气息。课起定标,课末结标,要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导测功能。《十三岁的际遇》一课,让我们记住了“田晓菲”,感受了“北大”,学到了“依据线索、合并段意”的散文阅读方法,提升了我们心中或清晰或朦胧的未来理想,那么:这一切凝结成什么留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底片上呢?一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思维的提升,二是人生价值上的提升和志趣情感上的陶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起点目标,进行规整和提升。例如,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散文阅读的基本***式,建立“寻找线索一梳理文脉一品味语言一探究方法一反复诵读一感悟升华”的基本***式,也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选择田晓菲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北大的作品,进行相应的反馈练习,进一步拓展预定目标的迁移价值。

(2)从学科逻辑主线来看,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科逻辑主线上的一个发展环

节。语文的学科逻辑主线,显性的呈现,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本课定位于“阅读”。从语文能力的角度来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所以,重在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的思维模式。从《十三岁的际遇》一课中的“线索导读”法,再向上位概念延伸,应该是一般的阅读模式,即“找中心句、分段概括、合并段意”。而“线索导读”应该是以这一基本模式为基础的,在运用“线索导读”法时,可以反观这种模式的有效性,起到一个相互检验和印证的作用,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所以“线索导读”其实是“段意合并”的具体化、个性化表现,仍然可以回归到“阅读”这一能力体系中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7

CAD平面设计在企业设计与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AD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加强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在院校设计软件教学中,不少老师只注重教学生完成作业,却忽略了对绘***思路的培养,导致大量以学校学习为基础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无法得心应手地操作软件,大大影响了设计效率。

CAD设计要求做到“思路清晰”、“***形准确”和“高效设计”这三个方面。在绘***学习中,思路的培养和学习是最主要的。接到一份设计***样,首先要通读***样,找到***样的切入口,多对***样提问题:哪个地方有疑难?应该如何解决?制订绘***步骤,先画哪再画哪?具体采用什么命令去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情况?它的规律在哪?如何入手才能做到快速和准确?通过建立合理的绘***思路,理清这些问题,根据自己对***样的理解,制定清晰的绘***思路。下面就针对如何培养CAD的绘***思路抛砖引玉,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CAD设计的初学者有所启迪。

一、由简至繁、由浅入深

(1)勤学多问,使绘***思路合理化。CAD设计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勤分析。由简单的***形入手,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多向经验丰富的师父请教,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逐渐建立初步的绘***思路。

(2)建立良好的绘***习惯,有些***样看上去一目了然、清晰漂亮,而有些***样却表达不清,意思含混。规范设置相应的***层和***层颜色,有助于理清绘***思路。***层颜色设置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了对***样的理解。

(3)以外形轮廓、细实线、中心线、尺寸标注、文字说明和***框等来定义***层。绘***的时候,按照***样类别,把相应的***元放到相应的***层中去。

(4)不同的***层设置不同的颜色和相应的线型。CAD打印***形有个强大的功能,不同的颜色可设置相应的线宽。这样哪个***形的线宽多少就能更加一目了然,***形更加清晰便于查看,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形线宽打印出错的现象。

二、多管齐下,思练结合

(1)熟悉CAD的绘***命令,才能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绘***命令,解决所遇到的问题。CAD软件命令众多,不同的***形可用多种方法绘制,不同的方法往往消耗的时间相差很大。这就要求对各CAD的命令要熟悉,尽量采用简练的方法或运用快捷命令。只有熟悉绘***命令,绘***思路才能更加清晰,这样才能提高绘***的效率。比如绘制阵列***形时,假如你只懂得复制的命令,那肯定会影响效率。

(2)循序渐进,逐渐加强***形的分析能力,培养自信心。很多***形一眼看上去数据繁多,给人一种困难重重、无所适从的感觉,而对于这些复杂的***样,我们应该分解***形,化繁为简,拟订清晰的绘***方案,逐步解决疑难。

(3)多方研讨,共同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组织CAD设计人员一起讨论、交流设计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各家之长,更有利于绘***思路的清晰。

(4)灵活运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形的隐藏条件,解决平面***的疑难问题,完善和强化绘***思路。CAD设计中需要经常运用画法几何知识和平面几何知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十分必要。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是其外接圆的直径,圆内同一条弦对应的圆心角是相等的,多用平行、偏移等绘制辅助线可以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5)工作学习过程中注意要不断总结,勤作笔记。善于积累先进经验,总结教训,这样绘***思路就会越来越合理。

三、绘***思路实例的分析应用

1.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绘***命令

(1)是AutoCAD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练习题。针对这个***形很多初学者会选择运用修剪命令来辅助完成,步骤繁琐复杂,绘制过程中花费了大量时间修剪***形,效率不高。其实这是被***形中太多的线条误导了,没弄懂***形结构,对面域命令的运用也不熟悉,因此先入为主地对该***形进行修剪操作。

对于这一类的***形,应该考虑运用面域工具来解决。根据***形可以拆分出两圆环面域(直径100~110的圆环和直径70~80的圆环)、十二个直径16的圆面域的环形阵列和十二个5×37矩形面域的环形阵列,最后对它们进行并集操作即可。这样的操作步骤十分简单,思路清晰,避免了反复运用修剪工具进行剪切的麻烦。

(2)是一个较典型的阵列练习题。该***形有四处阵列,三个矩形阵列和一个环形阵列。很多初学者都能用阵列命令绘制出来,不过其中的过程思路却并不清晰。两个直线的阵列比较简单,一般都能快速完成。这里主要讲解一下矩形阵列和环形阵列,两个***形都属于不完全阵列特征。

在环形阵列时,不少初学者都是先绘制30度的腰孔,然后进行总数为9个,总角度270°的环形阵列,操作稍显复杂。建议直接绘制水平腰孔,然后进行12个全圆阵列,最后删除上面的三个腰孔,这样的操作可以提高一定的绘***效率。

对于本例中的矩形阵列,很多初学者是将该***形分成多个对象分别进行阵列,操作复杂且经常出错。针对这类***样,可以灵活地运用***层控制***形,将已画好的环形阵列***层先上锁或隐藏,然后切换到其它***层绘制矩形阵列。

2.灵活运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形的隐藏条件

(1)不少初学者分析时以为缺少条件,认为只有知道 A圆或五边形大小才能完成绘***。其实这个***形隐藏了一个已知条件,就是5个圆互相相切,大小相同且和100圆内切。也就是说5个圆平分360°,每个是72°。因此过圆心作两条辅助线(如***3右***所示),然后绘制和大圆及两辅助线同时相切的圆,完成该圆绘制后,其他的操作就不成问题了。

(2)初学者多数被如何捕捉90°的顶点部分难住了。其实他们忽略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就是对应外接圆的圆心的隐藏条件。如***4右***所示直接寻找线段BO的中心,以 BO为直径作圆,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A,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弧AB在中心线处和小弧相切且过固定点 A。很容易使人产生疑问:既不知道圆弧的圆心,又不知道它的大小。应该是***形出现错误,漏标了尺寸。类似这一类的***形,要充分利用中心线对称这个隐藏条件。该弧 AB和小弧相切于 B顶点,由此分析弧 AB是与中心线对称的***形,顺应延长弧 AB得到 C点,由于 A点和 B点已知,而 C点和 A点对称也是已知,因此根据三点画弧可以绘制出弧ABC。

3.充分利用参照选项

***6为CaTICs竞赛的一道题目,假如应用传统的制***方法直接绘制90边长,然后绘制120°线和110°线,就需要利用复杂的三角函数去计算下边4个圆直径大小的情况,非常麻烦且***形精度不高。对于这一类的***形,可应用缩放命令的参照选项来完成。假定圆直径为10,直接绘制4个相切的圆,然后依次绘制底边切线、左边120°切线和右边110°切线。应用缩放命令的参照选项将底边缩放到90长度,相应地底边的4个圆也一起参照缩放,直接得到相应的***形,避免了复杂函数运算。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支持 现状分析 优化对策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在心理健康维护中的积极作用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而与社会惰性、焦虑、暴力、自杀等有着显著负相关。而且无论在一般生活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社会支持对个体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社会支持通过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或者传递尊重、关爱等无形信息,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增强个体积极应付的信心和能力,从而使得个体克服困难,获得成长。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支持给予个体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将社会支持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推动这一过程的有效途径。

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不足与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优化的对策,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社会支持的基本概念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来,但由于其内涵的复杂性,到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其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其中,巴雷拉(Barrera,1983)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指出它包括三个方面:(1)支持源:向被支持者提供支持的社会支持成员;(2)支持活动或行为:社会支持成员向被支持者提供的能满足个体物质或精神需要的行为;(3)对支持的主观评价:支持者对所获得的支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2]

可见其内涵的复杂和广泛。相应的,社会支持的分类也很多。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也称实际社会支持,是客观存在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直接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也称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从来源上来看,有多少种社会支持的来源,就有多少种社会支持,如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学校支持等;而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人际支持和组织支持。前者是来自来于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等密切个人的支持,后者是来自于***府、学校、社团等组织的支持。

3.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3.1从寻求支持的频率来看,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

刘广珠在1998年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1.02%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还有4.58%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3]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寻求帮助的行为有所增加,但仍偏低。李超在2005年就大学生寻求支持的频率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51.5%的人表示“如果感觉确实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时,就会去寻求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但仍有26.9%的人表示“很少,有很多顾虑,自己的问题自己清楚,别人帮不上忙”,并且还有2.7%的大学生“从不”寻求帮助。[4]2007年,陈芳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9.7%的人主动诉说,6.5%的人从不向人诉说;只有19.9%的人主动寻求帮助,4.4%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5]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太愿意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即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寻求支持存在着不恰当认知。受过度的***意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把“***”等同于万事不求人,把“求助”等同于无能,等同于低人一等,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自己解决或者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宁可问题恶化,也不愿意示弱,被人看不起。第二,人际信任度低,不相信别人乐意帮助自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较强,做事我行我素,彼此间情感较淡漠,再加上不合理竞争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缺乏信任,处处防范,觉得没有人真正愿意帮助自己。第三,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人际交往圈,因而个体向别人寻求帮助是要冒被泄露隐私的风险的,而我国传统文化中恰恰对别人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比较淡漠,因而造成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心存顾虑而不愿求助。

3.2从寻求支持的来源来看,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范围狭窄,且专业性低。

梅锦荣、隋玉杰在1998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有必要时,多数向父母或朋友求助。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比率偏低,极少数(7.8%)的学生表示在遇到失眠或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找精神科医生。[6]游洁在2004年的研究也显示,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大学生首先倾向于向亲人和朋友寻求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然后才是向关系密切、且经验较多者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7]李超在2005年调查显示大学生遇到烦恼时的倾诉对象,选择最多的是亲密朋友,选择老师和父母的较少,选择心理咨询人员最少。[4]刘春梅在2008年的研究表明,家庭仍然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最好提供者,其次是朋友,而老师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少。[8]

可见,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主要是限于亲朋等亲密的熟人,求助于辅导员或专业任课老师的比较少,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等专业帮助的就更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身边的亲朋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交往最密切的人群,比起其他支持系统来说,从他们那获得的支持是最便捷及时的,而且大多数的问题经过亲朋的帮助往往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因而就没必要再找专业人士了。其次,受“内外有别、亲疏分明”的中国传统人际交往思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遇到问题需要求助时也表现出这习惯,即倾向于求助于熟人,而非陌生人,哪怕是专业人士。再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聊聊天,没什么实质帮助,而不屑于去求助;或者认为寻求心理咨询就相当于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一旦让别人知道就会被视为异类,因而心存顾虑而不愿去求助。最后,心理咨询人员本身的水平不够,其提供的专业心理帮助未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也是导致大学生较少求助专业帮助的一个重要原因。

4.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对策

4.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互助氛围,提高大学生寻求支持的意识。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能使个体获得更多、更优、更及时的社会支持,因而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提高主动求助的意识是优化其社会支持的第一步。一方面,应经常通过宣传栏、海报、校刊、校园广播,以及第一、第二课堂等渠道大力宣传社会支持的功能,使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及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提高对社会支持的认同度,增加利用社会支持的动机;另一方面,要利用新生入学、开闭学典礼、节假日等等时机,大力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表彰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营造友爱互助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人际温暖,提高人际信任度,增强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

4.2普及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大学生非专业支持的“专业度”。

亲朋是大学生遇到烦恼或危机时最先寻求且利用最多的支持。尤其是父母,他们虽然不在身边,但借助于当代先进的通讯技术,仍能给予大学生及时而有力的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是大学生坚强的后盾。亲朋这个非专业支持系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专业支持不可取代的作用。不过,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普遍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往往仅凭个人的日常生活体悟给大学生提供支持,专业性低,盲目性大,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高校应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注意在他们当中普及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简单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倾听、同情等,提升他们的“专业度”,避免其因支持不当而对求助个体造成二次伤害。至于如何开展,对于朋辈群体,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活动、社团活动、宣传栏、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教育途径进行;而对于家长,考虑到其一般在异地,距离遥远,传统的宣传方法难以适用,可尝试“给家长的一封信”、网上家长会、远程教育等借助于媒介的方法。还可以尝试走出校园,定期到社区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以点带面,形成社会效应。

4.3扩展教师职能,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支持中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支持中的作用与其应能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这与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职能定位不无关系。教师的职责基本定位在教学上,很少涉及对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指导,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思想和心理辅导是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的事,自己只需把课讲好、把科研搞好就行了,因而上课匆匆前来,下课匆匆离去,疏于和学生接触沟通。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本专业渊博知识的老师比辅导员更能帮助自己明晰专业前景和努力方向,减少迷茫、焦虑、空虚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因此,高校应扩展教师的传统职能,将“心理支持”纳入其中,将心理支持的效果作为其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倡导专业教师利用上课或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释疑解惑,在思想上和文化上引导学生,为他们营造正确的自我发展空间。另外,还可通过组织教师心理健康训练营、心理拓展等团体心理活动,让教师亲身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从而自觉地在教学中积极融入心理支持。

4.4加强专职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心理支持的功能。

专职心理辅导队伍是大学生社会支持中的专业力量,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他们能为个体提供更高水平的支持,解决更深层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承担着对其他支持成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因而影响的范围更广。毫不夸张地说,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整个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水平。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增强其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充分发挥其专业支持的功能。具体途径如下:第一,按照1∶3000的比例,逐步配齐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平均每一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要负责五六千名学生的日常心理维护工作,远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必然影响其服务质量。因此,有计划地引进师资是基本前提。第二,加强培训和督导。邀请校外知名心理专家来校做培训,担任本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督导;同时鼓励和支持本校心理辅导教师参加各类校外培训、学术会议,增强和同行的交流;还应鼓励他们搞好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第三,加强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对考核优秀的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警告,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使得整个队伍的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94-169.

[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5-176.

[4]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5]陈立芳.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5-176.

[6]梅锦荣、隋玉杰.大学生的求助倾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10-215.

[7]游洁.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4期:94-95.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9

1 .临床医学人文的困境与原因

    在很多人心中,医学人文关怀只是一份理想的职业 姿态,一种美好的情愫,一场职业自新运动,一个反抗职 业傲慢、冷漠的温暖呼吁。既不具备扎实的学理建构, 也无法成为行动逻辑,更谈不上内化成为一种职业人 格。无法根植灵魂。于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遭遇到 “叶公好龙”式的尴尬境遇,需要我们花气力去理顺人文 关怀体系中的矛盾与困惑。

无需指责社会人文氛围,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医学人文关怀的交叉与边缘定位,它本是一种职业服务, 却被当作“买_送_ ”的赠品,原因是它既在技术(药物、手 术)外,又在技术中(谈话、抚慰),渗透、内化、融会在技术服 务的流程与细节之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人文关怀游离于 实证的科学真理谱系,也无法归属于医疗技术规程。常常 被排斥在诊疗价值之外,或者勉强承认其辅助价值。

无疑,人文关怀是技术后服务、价外服务,既是基础 服务,又是升级服务、超值服务。既是世俗关爱,又是神 圣至爱。人文关怀是高端服务品质的体现、服务人格的 外化。必须在行业内树立起对医疗高端服务品质、服务 人格的关注与投入。在全人医学的价值谱系中,人文关 怀意义重大。技术服务着眼于患病的躯体(病灶),是专 业知识的效能化、人文关怀着眼于蒙难的人,直指心灵、 情感、意志,是苦难的救赎。

随着一些资深临床学家的积极倡导和推进,医学人文 关怀意识在不断复萌与回归 ,更多的医院管理者和中青 年临床医生逐渐加深了对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认同,形成 许多共识,譬如,医学人文关怀意识和制度安排是高端服 务业的基本诉求,是患者顺应性、满意度、忠诚度的基石;医 学人文关怀制度安排是医院医疗风险防范的隔离带,是医 患冲突的减压阀。医患关系不再只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情 感一道德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医学人文关怀能力是现代医院竞争战略中的软实力与巧实力,是品牌竞争的致胜绝 招;医学人文关怀效应是医患双方技术、金钱崇拜的清醒 剂,是和谐医疗关系的润滑剂;医学人文关怀氛围是医生 职业尊严的保证,是医生职业幸福的内在源泉。

要从根本上纠正轻视临床医学人文的倾向,必须厘 清人文关怀与技术服务的关系,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互 洽性与互斥性并存。一方面,它是现代医疗的两翼,两 个翅膀舞起来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另_方面,人文关怀与技术服务之间存在互斥性,技术主义的中立、客观原 则与行动逻辑常常排斥情感、意志的介入。高技术崇拜 意识滋生了人们对临床人文能力的鄙视与漠视。其次, 还要防止临床医学人文的过度技巧化倾向(技术思维惯 性),沟通就常常被定格为技巧,沟通是一种人格,而非 一门技巧。嘴热心冷的沟通不是温暖人心的人文关怀, 而是一份虚以委蛇。

要切实推进临床医学人文,需要化解各种推进瓶 颈。一是人文服务的高端性、奢侈性(高代价、低支付悖 论),一般而言,人文关怀是医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冰山之 尖,其冰山底座是服务主体的高素质,包括同理心(同情 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需要高洁服务人格的锻造。 二是人文关怀具有高代价特征,包括无法定价的体面、 尊严,呼唤优雅的环境,优渥的供给,医患之间有优裕的 交流、陪伴时光。能从容应对各种身心波澜。三是人文 关怀还具有计价、定价、支付的模糊性,无法衡量支付与 收益,使得服务主体的高代价无法得到补偿。四是当下 医生职业生活中稀缺的是从容性,过度饱和、过度忙碌 的医疗境遇无法施展开来(鞭长屋窄)。医院陷入越忙 越乱、越忙越糟的怪圈。五是缺乏规范化、操作化的人 文流程设计,以及人文评价的非标准化:服务对象感受 的差异性(高落差),_部分服务对象高度敏感,另一部 分则相对麻木,评价与回馈信息混乱。六是医疗服务主 体的高素质需要巨大的隐形投入,具备良好的身心灵训 练,能够开启心灵关爱的窗口,建构关爱的话题,具备强 大的人格魅力,具有高超的人际抚慰能力。

很显然,仅仅从管理、制度及操作层面去认识临床 人文关怀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观念层面对其 哲学、伦理、思想史的价值基线进行深入诠释,从而重新 审视医学的价值与张力,包括真相与真诚、真理与真谛, 知识与信仰、知识增长与精神发育、科学与人学、技术与 人性、确立非技术手段的价值权重,认识到语言的抚慰、 故事的启迪、观念的隐喻跟手术刀、药片一样重要,有时 比它们更重要。认识到照顾比***重要,陪伴比救助重 要。***、救助的窗口小而窄,照顾、陪伴的窗口大而 宽,医学无法包治百病,但可以通过照顾、陪伴关爱百 人,情暖百家,安顿百魂。认识身一心一灵、知一情一 意、救助一拯救一救赎(救渡)的递进关系,树立更高的 救治目标。让医患双方都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不仅只 是悲悯、怜爱,医疗关怀中仅有爱是不够的,要帮助病患 确立新的生死观、疾苦观、医疗观,对疾苦、死亡心存敬 畏,坦然接纳,对诊断、疗效合理期待,对医学、医院、医 生给予充分的尊重。

观念的更新也包括医生、护士的同理心与悲悯心的有 效培育,夯实医患情感一道德共同体的基石,教导医生走 出短视与管状视野,风物长宜放眼量,超越医患间利益共 同体的羁绊,跳出利一害、得一失的算计,走向是非、清浊、Medicine and Philosophy,Sep 2013 ,Vol. 34 ,No. 9A,Total No.484荣辱的价值考量。通过舍来谋得,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 通过有品质的伦理生活,帮助医护人员重建职业神圣,培 育恻隐之心、羞耻心、敬畏心。认同生命的神秘与圣洁,疾 病存在着难以揭示、解读的偶然性、或然性与不确定性。 大脑是一^个灰箱,痛苦无法显影,灵性无法还原。

深究起来,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与生俱来 的悲悯意念,表现为对于痛苦的不忍,但不是行动主义 的同情心(同理心),属于前同情阶段。恻隐的归宿有 二 : 一是穿越个体苦难的体验,情不自禁,抵达同情与共 情,因此,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同情心是值得怀疑的。二 是计量利害与得失,克制不忍,情已自禁,走向隐忍(意 志与苦难的冲撞,接纳淡漠,人性的麻木,良知的遮蔽), 甚至背弃恻隐、割舍人情与人性(情已遁形),走向残忍 (人性与苦难的冲撞,人性的异化,淡漠一冷漠一残忍)。 在当下,走向淡漠、冷漠,继而导向残忍的机制有三:一 是社会道德整体下坠趋势的强大裏挟;二是精神生活的 荒芜,灵魂的麻木(魂飞魄散、失魂落魄);三是个体对忧 患、苦难的本能逃避(软弱与自私)。在许多临床场合, 恻隐之心消逝于“真理”的锉刀之下,磨灭于求真务实的 拉锯之中,恻隐的消失之日,就是冷漠的诞生之时。

恻隐何以磨灭?冷漠何以成为合理?客观主义、证 据主义、数学崇拜、大样本崇拜等意识过度膨胀难辞其 咎,最终导致了理论化、精致化、建制化的冷漠,冷漠是 客观、中立、循证的别称,理论性(还原论、统计学)让冷 漠富有学术底气,建制化(循证思维模式)让冷漠有了制 度底气。其中,证据主义对人类苦难的碾压与诘难首当 其冲,谁的疾苦、谁的苦难?还原成谁的症状,谁的证 据?一切拿证据说话,若不可言说、不可测知,或不存 在、或只是幻象的存在。苦难者抑或是诈病者。临床 上,一位主诉“悲痛欲绝“的失恋青年,就被只认客观性 的医生指认为诈病者。

恰恰是对客观主义、证据主义的临床反思,孕育了 一位批判者、开拓者——叙事医学。

2 叙事医学:医师领衔的临床人文突围

     2001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的丽塔 卡蓉(Charon R.)在《内科学年报》上发表“叙事医学:形式、 功能和伦理” 一文,首次提出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 的概念。这篇文章带有明显的感性与体验的色彩,只是介 绍了她个人运用叙事写作理解患者,与患者一同找寻最佳 ***方案的经历。并述说了临床叙事写作的分类与功 能[2]。2001年10月,卡蓉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 “叙事医学:共情、反思、职业和信任的模型” 一文。对叙事 医学做出了定义:叙事医学在于建构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 (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诊疗活动即符合叙事医学的 范式),它是一种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能 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 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自我行为的反思,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3]。

叙事医学包含一定的先锋性,如果把医学视为当代 文化的一部分,这不过是人文、社科领域认知变迁影响 下医学发生的叙事学转身。对于迷信客观主义、证据主 义的人来说,叙事医学是***性的,因为叙事医学将文 学虚拟,虚构的方法与价值引入医学,挑战了实证主义 的传统,拓展了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诉求的坚硬的医学实 证价值。构成与循证医学的互补。

为何要引入文学(虚构)的价值?叙事医学进行了 辩护。其一是虚中寓实,医学中,虚实并非孑然一身,截 然对立,生命的故事有虚(虚构)有实(纪实),即使故事 是虚构的,但它给我们的感动与温暖是真实的,给我们 心灵的抚慰是真实的,受伤的灵魂被救赎的境遇是真实 的,情感化、心灵化的医疗祈求文学的介入,人的医学大 大超越了技术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半径与尺幅。其二是 丰富的临床意象与证据主义之间存在着“大脚小鞋”的 局促,技术的医学排斥故事(虚构),也排斥了情感与灵 性。因此,临床思维中仅有实证是不够的,移步到全人 医学的视野中,身一心一灵,知一情一意的认知半径才 更人性,必须冲决实证主义的藩篱。

叙事医学意在寻求技术与人文互洽,将观察视域 与体验视域,科学视域与人性视域,疾病关注与生命关 怀统一起来,强化知一情一意(信息、知识、技术交流一 情感交融一意志交映),身一心一灵(躯体一心理一灵 魂)的整体互动。叙事医学将大大丰富医学人文关怀的 内涵,引入情感的爱、心理的疏导、抚慰、灵性的觉悟、安 顿。但人们在顺应与接纳死亡时,爱和抚慰是单薄的, 需要意志与信仰的支撑。倡导情感、灵性关爱,不是临 床医学求真务实信念的全面颠覆,而是生命特别时期、 医疗特别节点的反思与张望,此时开启灵性空间,有益 于人性的理解与导入,在心灵深处与患者相遇,同时有 利于矫正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偏失。

叙事医学剑指医学的现代性危机,随着慢性病时代 的来临,现代医学(技术主义)从无所不能滑向力不从 心,技术、金钱无法抵达灵性与灵魂的视域。方法学层 面,还原论屡遭质疑,情感、灵性的世界无法还原,数学 (统计学)崇拜的消解,质性研究的兴起,证据主义受到 挑战:叙事医学的兴起,讲故事补充找证据,痛苦无法显 影。叙事医学还将医患冲突的反思推到新的伦理高度, 医患之间必须缔结精神共同体、情感一道德共同体,而 非只是利益共同体,医患之间应该入情一入理,气顺一 情投,继而神依一魂安,才能坦然承受现代医学越来越 大的诊疗风险与代价。

在丽塔卡蓉那里,叙事医学旨在从生活故事中寻 找疾苦与救疗的意义,它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 释,叙事的世界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 域。叙事内容再现叙事者的疾苦观、生死观、医疗观,是 叙事者信念、思想、意***所建构的另一种真实。因此,叙 事医学必定超越/穿越客观主义与证据主义,打通疾病 与疾苦,观察与体验,躯体与心灵的区隔。

叙事医学中所指的叙事方法包括精细的阅读(精 读,close reading)与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 writing),由 此重新审视医学的四对基本关系:医生与患者、医生与 同事(医生)、医生与社会、医生与本我(医生职业角色与 非职业角色的自我)。目的是与病中的患者实现共情, 同时能不断地反思(批判性思维)、优化医生的诊疗思 维、实现职业自省(涉及伦理、目的性思考),以这种开放 的、自我省思的姿态来建构医生的伦理与精神生活[4]。

随后,阿瑟克莱曼[]主张将疾病(disease)与疾痛 (illness)区分开来,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 医生的世界,一个是病人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 世界,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_个是寻找病因与病 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 的主观世界。借以批评当下的临床路径,只有病,没有 人;只有公共指征,没有个别镜像;只有技术,没有关爱; 只有证据,没有故事;只有干预,没有敬畏;只有告知,没 有沟通;只有救助,没有拯救(救渡)……叙事医学注重植根于临床,开辟了平行病历(parallel c h ar t)(后递延到平行决策)的双轨临床书写范式,以协 调技术与人文,医生决策与患者感受的关系。推动医学 人文从观念倡导到制度安排,流程再造,使得医学人文 不在漂浮,有了临床程式和评估指征。平行病历是卡蓉 在临床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文学叙事的理念和方法,要 求医学生推行的床边叙事,为接诊的患者书写一份与普 通病历迥异的人文病历。通过患者形形色色的疾苦叙 事走进患者的世界,重述疾苦的故事,穿越疾苦体验、心 灵颠簸、生活境遇、社会地位抵达疾病的意义,打捞被技 术主义滤网丢失的生命温度,同时反思,修补医学的价 值和功能[6]。从格式上看,它是临床工作中诊疗常规指 导下的标准病历之外的关于患者生活境遇的“影子”病 历,是一段临床札记、临症笔记。要求用非教科书、非技 术性语言来见证、书写患者(他者)的疾苦和体验,继而通 过小组讨论来交换对患者(他者)疾苦的理解和自我诊疗 行为的反思。目的是训练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 由此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医者以慈悲为怀、***与照顾 并重等职业精神(价值观)。卡蓉以临床医生熟知的形式 切入,将平行病历作为临床医生每天的人文日课,可以从 中寻找新的感悟,了解患者病中的情感变化,并表达对病 人与病魔抗争勇气的敬佩,纾解患者疾病中的孤独与无 助,与患者探讨为何厄运总是降临在好人头上;反省个人 行为中的羞愧之处,表达对疾病的敬畏与谦卑。

疾病叙事的框架包括病史的拓展,从疾病发生史到 个人史、家族史、社会生活史;症状、病因的病理解读与 文化(世俗)解读;***效果、疾病转归与预后的医学判Medicine and Philosophy,Sep 2013 ,Vol. 34,No. 9A,Total No. 484断与俗世判断,以及心理阴影,宿命认同;对医院、医生、 医学的期许与接纳;疾苦观、生死观、医疗观的流露。疾 病叙事更深刻地揭示人在病中的痛与苦,不局限于生理 层面,更加关注心理层面,尤其是各种情绪困扰,如病后 的恐惧、焦虑、忧郁、愤怒、委屈、自责、沮丧、无助,以及 身体失能的沮丧与自我接纳障碍,对***的信心,预后、 生命的不确定感,自我价值的丧失,罪恶感滋生,久病对 生命意义的质疑,面对死亡的恐惧。病家社会及经济境 遇也是叙事医学关注的焦点,如病后人际关系改变,逐 渐与朋友、同事、社会疏离,社会角色退化、退缩;病人长 期生病,爱情、婚姻、家庭都可能受到影响;因住院或长期 疗养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未来前途灰暗。疾病叙事的 步骤包括访谈对象的病种、病情、病程阶段,心理开放性, 情绪稳定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的确认,访 谈提纲的拟定,详列提问线索,策略(开放式/封闭式,保 护性与自由式),接下来则是访谈的展开,文本的记录、修 饰、生成,以及文本的阅读、讨论(集体分析与诠释)。其 文体与行文相对自由,既可以是原始文本(对话/访谈), 也可以是各种人称的叙事文本,可以是全景、片段、单线 索/多因果、混沌、叙述型/夹述夹议型。其写作规范的选 择也很开放,可以是完全自然主义、半自然主义,完全自 然情景、半自然情景,完全开放式、半开放式的书写。

平行病例的评价,主要考察该病历是否呈现出对人 物的洞察力,澄清无意义或不能理解的东西,揭示了以 前没有观察到的联系;是否表现了对人物的一种感觉, 传达出与叙述者相遇之后的体验;是否有助于开掘、理 解人物的主观世界,观念与临床境遇、疾苦体验、生命困 境的投射。是否加深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共情或移情性 理解;是否有力刻画出人物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是 否阐明了相关事件、体验和境遇的原因和意义。语言是 否生动,文字是否有启发性,是否能打动人。也可归纳 为“四有”标准,即有意思:思想的颗粒、情感的纽结、反 思的建构;有意味:故事的流畅、文字的优美、意象的疏 朗;有意蕴:生命中隐喻、哲理、智慧的发现;有意义:生 命、疾苦、健康、医疗观念的清与浊、偏与正、高与下[7]。

病历是疾病历史、疾病历程的简称,而疾病经历是 十分丰富的,有不适,也有不安,有多层次(身一心一 灵)、多向度(生物、心理、社会、伦理、法律)的疾病征象 和想象,但是我们将它只是定格在客观的、客体(对象化 的他者)的生物学改变的描述层面,完全忽视主观的、主 体的、情感、行为、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变化,形成对疾 病全貌的遮蔽、歪曲。当下的标准病历其实是一份不完 整病历,只会将诊疗思维引向单纯生物学模式。循证医 学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标准病历所关注(选择) 的生物学向度的证据(指标)体系进行延展与优化,包括 大样本比较、甄别的学术化、科学化程序,目的是克服经 验主义的干扰,虽然也重视患者的(主体)感受,但在实Medicine and Philosophy,Sep 2013 ,Vol.34 ,No.9A,Total No.484施过程中,依然是数学思维、对象化思维主导。

电子病历制度的推行,带来了临床信息采集程序 (齐一化)与医疗文书的标准化(格式化),实现了信息的 充分共享。节约了临床医生的时间,减少了因为个体书 写能力差异带来的文档落差。但标准病历带来对疾病 个性与患者特征的隐匿化,“我”的疾病变成“我们”的疾 病。写病历沦为粘贴病历(简单修改个别要素)。电子 书写一旦沦为无书写,整齐划一的病历没有多少有价值 的内容,许多项目的资讯缺乏亲历的临床问诊和体检基 础,没有文字书写一思考的身心过程,造成思维浅印记。 平行病历旨在挑战程式化书写,倡导个体体验书写,我 手写我见,我手写我感,我手写我思,倡导个性化书写, _人_病历,绝对不会千人一面。倡导独家观察、*** 思考、独到写作,临床印痕深刻,反思、创新感悟丛生。

平行病历以及所倡导的反思性写作,隐含着对当前 如曰中天的循证医学的不恭、挑战,甚至反叛。无疑,循 证医学强调医学认知的理性、实证特征,忽视诊疗过程 中病患的独特性,如个人信仰、文化、观念差异、情感、行 为稳定性造成的发病差异,本质上在维护“医生为中心” 的诊疗模式,无法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钳制,而是将这 种模式推举到更加精致的、更加程序化的高度。毫无疑 问,平行病历在观念上与循证医学构成了对立的情势, 一端秉持医生为中心,一端秉持病人为中心;一端是讲 故事,一端是找证据,故事不是证据,更不是实证化的证 据,是多余的主观“呓语”。在循证医学的价值谱系里, 平行病历没有意义,只有反意义。反意义(挑战者姿态) 恰恰是叙事医学追求的人文复兴的初衷。旨在重新张 扬疾苦中的人性,回归人的医学、人的苦难、人的价值、 医学中的人性光辉(职业精神)。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堂设计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特点

1.情景性。情景化创造有三种方式:首先是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能够将音乐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增强了双方之间的深度交流。其次是座谈会的交流方式。座谈会通过集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口头的音乐知识,口头语言表述更有助于学生吸收知识。小学音乐是学生通往高深知识的路基,如果路基建筑得扎实,不仅能扎实学生雄厚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能奠定学生对音乐的美感p析能力。最后使用隐喻的方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隐喻包括隐喻、类比、模型三个方面。具体流程是将两种并不具备联系的事物通过隐喻的方式搭建联系的渠道,寻找两种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对比,最后构建概念模型。

2.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学生在练习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使用音乐器材以及组建小组合唱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实践性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特性。

3.知识的个体性。相对音乐教学而言,如果没有知识的个体性探索就不存在群体的公共性,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公共性的教育,但是却忽视了个体性的教学。教师对个体的理解和探索有助于音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探索。

4.经验性。隐性知识是内含的、抽象的、隐藏于音乐的深层次当中。如果教师想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必要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总结经验,逐步感悟。首先需要在经验中研究新的音乐现象,研究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和本质,研究如何在教育中提炼有效的方法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其次,在经验性的研究中认识和理解音乐现象的本质。音乐是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前进的,经历时光检验的音乐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小学音乐教育往往是基础的音乐知识的教育,但是在其中不乏对音乐美感、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在经验总结时对传统音乐教育、音乐发展前景进行反思。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

1.丰富音乐活动。音乐互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学习《竹竿舞》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编排民族舞蹈,带领孩子边唱边跳,感受少数民族歌唱时的情绪。其次,还可以布置资料搜集的作业,由学生组成小团队,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文化环境等内容。民歌除了歌唱以外,还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加以表现,这在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歌曲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2.巧妙借助语言叙述歌曲中蕴含的隐性知识。语言包括教师话语、书本语言。比如,在学习《春之歌》的音乐当中,教师可以描述春天的美景,展示***片、视频等,使学生感受歌词背后所传递的春天的气息。语言具备奇妙的功能,光是语言叙述就能够在脑海心中形成具体的画面。教师需要巧用语言表达音乐作者创作歌曲背后隐藏的内容。

3.借助歌唱表演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小学生的歌唱表演通常结合身体动作,肢体语言是学生对音乐最为直接的表达。在学习《小动物唱歌》时,教师可以通过***片信息让学生说出有哪些动物,动物们歌唱的声调有哪些不同,对音乐的声调进行强弱对比。学生对动物歌声的理解只能通过直观的感觉体验获得。因此,教师通过构建装饰物由学生佩戴增强学生对音乐声调等方面的对比,直观地记住不同动物发声的音调。还可以借助动物的动作,比如当遇到急切的节奏时可以说:“老虎来了”,学生就模仿老虎的动

作。在歌唱表演中感受节奏的不同之处。

4.挖掘个体元认知特点在情境创设背景中的围观作用。情境是音乐学习重要的教学环境设计。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创设情境的主导工作,分担角色塑造,将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散到情境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接受显性化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歌曲《小山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两个小组。教师:“山羊是怎么跳动和发声的呢?”借助音乐节奏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体验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和十六分节奏。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联想力都得到调动。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褪去神秘的外衣,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

音乐教学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教育中表达一些抽象事物、情感的主要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认知水平内切实感受到音乐蕴含的丰富知识。纵观各项教育成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借助一定的手段是可以完美实现的。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0篇

学习

企业宣传部工作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宣传部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企业宣传部月度工作总结,集团宣传部工作总结。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在保持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标

学习

地球爷爷的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地球爷爷的手10篇,内容包括地球爷爷的手,地球爷爷的手的感想。地球爷爷说话了:“我有手,我的力气很大很大,能让抛到半空中的东西掉下来,我的手你们看不见的。因为我有地心引力。”说完又从树上掉下了几个桃子。

学习

父亲是草原母亲是河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父亲是草原母亲是河10篇,内容包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云飞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b自然小调感情基调的铺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音乐结构工整,分为三段,以四句为一段,共38小节。歌曲采用6/8拍,既有传统内蒙民歌悠长、宽广

学习

宽容他人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宽容他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宽容他人的作文400字,关于宽容他人心态的作文。宽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他的属下有一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

学习

青年之星事迹材料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青年之星事迹材料,内容包括十佳之星事迹材料范文,学习之星简短优秀事迹材料。三、理顺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工作有效开展。为做好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他始终坚持从细微着手,不断建立和完善办公室内部各项工作制度,强化了每个人的

学习

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捐赠仪式上的讲话,内容包括捐赠仪式上的致辞范文,在爱心捐赠发放仪式上的讲话。近年来,XX区乘改革之东风、顺发展之大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招商引进一批新上项目,扶持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园区聚集一批

学习

教育结业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结业论文,内容包括结业小论文模板百度文库,学校结业论文范文。二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气,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1997年,我国拥有职业初中1469所,在校生80.9

学习

单身宣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单身宣言10篇,内容包括单身宣言范文大全,单身宣言文案。3、没有面包哪有爱情?4、更高、更快、更强。5、单身永远会有自己的面包,用面包去养活爱情吧!6、单身是一种解脱。7、不懂浪漫的男人,出局!8、光棍是我的必经之路,你是路的尽

学习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描写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10个,关于历史故事的十个成语。一、历史故事应用的价值所在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口味故事是一种口头传播的形式,在历史故事中也能传递民族的文化,在形式上与历史记载是

学习

给老师的一封感恩信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一封感恩信10篇,内容包括给老师一封感恩信,写给老师的一封感恩信100字怎么写。“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想起那件事......也许您早已不记得了,就在几天前我和叶子发

学习

艺术学校宣传工作计划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学校宣传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艺术培训机构工作计划,艺术学校宣传计划表。二、新学期主要工作安排主要工作配合学生会做好迎新工作;宣传部招新,为我部发展储备新的人才,注入新的活力。上学期评优证书撰写发放;“新星杯”现场

学习

实习个人自我报告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个人自我报告,内容包括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00字,实习报告自我鉴定怎么写。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我的品行,在平凡的生活中塑造一个健康的我。只要自己努力,我相信在这里我的将来会有光辉灿烂的一天。

学习

五一促销活动方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促销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五一促销方案总结,五一大放送的促销方案。20xx年应推出部分新品,从而带动五一促销其它产品,以促销的角度为品牌注入新鲜力量。抢占市场先机,假日营销顺势促进终端销售,消化库存;继续树立箭牌卫浴在

学习

申请助学金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申请助学金10篇,内容包括助学金申请系统,助学金申请条件。但是,相比初中,高中,大学每年的学费成了天文数字。它远远超出了我们全家的总收入,这让我们全家高兴之余,也随之多了一份忧虑。几经周折,父母终于向亲戚朋友借来了我的学费

学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通过数、剪、拼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渗

学习

观潮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观潮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观潮的教学设计范文,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

学习

年月日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年月日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年月日教学设计思路,年月日教案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

学习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平移和旋转教案设计,平移和旋转教学的问题设计。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形沿水平方向、竖

学习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师恩难忘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师恩难忘优质教学设计博客,师恩难忘主题班会教案设计。不忘感恩初衷,春游才是“愉悦之旅”,才是“养成课堂”。一是不忘感恩初衷,“愉悦之旅”春意盎然。因为感念学生平日里的辛苦、懂事、可爱,学

学习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画家和牧童教案,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预学单反馈识字学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课文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识字学词,通读课文。2.通过学生有疑反馈,自主解读课文,借助质疑课题、朗

学习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鱼游到了纸上教案毕业设计,鱼游到了纸上试讲。一、体育游戏设置时应考虑的因素1.游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育已经由“师本教育”理念转变到“生本教育”理念,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山中访友教案时间安排,山中访友阅读短文答案。3.品味作品中表现的新型生命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欣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欣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