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草,一种生长在山坡、箐沟间的野草。曾作为火镰(击石块取火的器具)取火时的引火物。在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至今还保存着一种古老而罕见的利用火草织成的衣服,这就是火草褂子,也叫火草衣。其形古朴庄重,美丽大方,加上制作工艺繁琐费时,故而十分珍贵。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希望自己能穿上一件火草褂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姑娘出嫁前要织好足够数量的火草布为新郎家每人缝制一套火草衣作为嫁妆。
在火柴被称为“洋火”的年代,一种生长在山坡、箐沟的野草被汉族人民用它做击石取火的引火物,故称火草。火草有四至五片叶子,叶子的背面有一层白色的纤维,可以撕下,形似棉纸。勤劳聪明的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利用火草纤维的韧性,捻成线织成布做成褂子穿。文献记载这种风俗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创造。
每年的夏秋之间,这里高高的山坡上和深深的箐沟里就会长出神奇的火草来,冬天来临时火草就枯萎了。因此,在夏天火草繁茂的最佳时机(火把节前后),彝族、白族、傈僳族和傣族的妇女们便上山采回一筐筐火草叶,然后一片一片撕下叶背的白色绒状物,再一小段一小段的接起来,用特制的纺轮纺成纱,再使用机织成宽20厘米的窄布条,缝制衣服,挎包,裙子和被子等生活用品,供日常使用。
由于火草较小,要采集够做一件褂子的火草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一个青壮男子或妇女要用8天的时间跑遍“九山十八箐”,才能采到一斤火草。前后二十多道工序才能织成一件火草褂,一家人往往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心里,火草褂是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的象征。
火草布的凄美传说
在云南南华县五街镇咪黑们村,还有一个关于火草布的凄美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夏天,一位美丽善良的彝族妇女背着孩子到山地里铲苞谷。天空烈日炎炎,把孩子的脸蛋晒得红扑扑的,她就把孩子从裹背里解下来,放在一棵多依树下躲凉,自己则忙着在地里垅苞谷。忽然,天空暗了下来,这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群黑压压的葫芦蜂,把她的孩子给掳走了。这位彝族妇女赶紧放下手中的锄头,朝葫芦蜂飞走的方向追去,她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直到太阳偏西,才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已经死了。这位伤心欲绝的彝族妇女给孩子垒了一座坟,在坟前哭了三天三夜,自己也在坟前死了,变成了一棵火草。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妇女,人们就把火草采回家织成布缝成衣服穿在身上,并把部族迁移到了母亲变成火草的地方。
火草衣是判断女孩心灵手巧的标准
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女儿出嫁前,都要纺出足够数量的火草布,为新郎家中的每个人制作一套火草布衣,作为嫁妆带过去,在结婚当天让新郎的家人穿上出席婚礼。对于女孩子来说,她们将来会嫁给什么人,嫁给的那个人家会有多少兄弟姐妹,都是不确定的。但出嫁那天,新娘子一定得拿出足够的火草布做足够的衣服送给新郎的家人,作为嫁妆带过去,在结婚当天让新郎的家人穿上出席婚礼。因为这是评判一个女孩子是否心灵手巧、勤劳贤惠的重要标准。有很多女孩子在出嫁时,织不出足够的火草布,只好悄悄向邻居待字闺中的女孩子去借,以免让大家认为自己不能干。
白依族人织出的火草布,是白色加浅咖啡色的条纹布,在条纹上有粗条纹和细条纹之分。节庆的时候,他们会穿细纹布的火草布衣。办丧事时,他们则穿粗纹布的火草布衣。火草布衣是宽袖子的对襟长衫,系上腰带和麂皮包作为装饰。男子穿起来像仙鹤,女子穿起来像蜜蜂。
东川一带的彝族小伙子中,盛行着一种习俗,在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穿上一件能够显示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的火草褂子。这种褂子的特点是保温性能很好,穿起来柔软而舒服,而且十分牢固。
彝族火草麻布的文化涵义
彝族织火草麻布为衣,一是彝族毕摩在给过世人“教路”(葬礼仪式)过程中,其经文曾念到树叶、兽皮做衣的发展过程。从以树叶、兽皮为衣到种麻织布为衣是彝族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二是彝族多居边远山区,离市区城镇较远,难以买到足够的布料缝制衣服,需自织麻布、火草麻布缝制衣裤御寒。三是彝族多居高寒山区,火草制衣更保暖;四是火草麻布越洗越白,穿着漂亮。
现今火草制成的用品,大概可以分两类,一类经纬纱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不能过多洗涤。二是混纺类,即纬纱采用火草,经纱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织成的衣服,透气性、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洗涤,穿上身冬暖夏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火草制作新衣裳 姑娘出嫁作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