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诗10篇

黄河的诗篇1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东流不复回。

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关于黄河的俗语举例:

1、说尽黄河只为水。

2、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3、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4、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5、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6、下黄河富宁夏。

7、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的诗篇2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来源:文章屋网 )

黄河的诗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地理知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感情朗读的技巧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体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了解背景,走进作者。

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汇报,教师课件展示,进行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欣赏《黄河颂》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字词积累,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四、研讨探究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做是一个序曲,这一部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这幅***画让你感受到黄河怎样的精神特征?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些特征?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哪一个词语统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最后一段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体思想是什么?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延伸阅读、深化主题

1、诗词积累

(1)欣赏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古典诗词。

(2)教师小结补充。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焕《豋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豋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作业设计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阅读诗歌的诗词部分,完成下面练习。

①“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黄河的诗篇4

(第一课时)

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

***付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3.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有关黄河的***片,欣赏了这组***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起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词语: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题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题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三)诵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示范朗读。

3.指导朗读节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齐读。

(四)明诗意

1.自读古诗,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2.逐句交流诗意。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挟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4.齐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片,结合1、2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黄河九曲绵长的曲折和裹挟泥沙汹涌奔腾的气势。(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2.出示***片,结合3、4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直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诗人欲上九霄的气概)

(六)悟诗情

1.这首诗前两句歌咏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后两句诗人有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自己的处境,进而驰骋想象。他想到了谁?为什么?

2.交流。牵牛织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浪淘沙》(其二)

2.总结积累: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后请大家再收集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雄伟壮美的景象

黄河的诗篇5

中华民族中曾经有无数的故人在黄河之上用目光和心光来丈量人生和人世的深度,也曾经有无数个先贤们依着黄河之水吟诉人生之大悲大喜……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不屈足迹的一道绵延数千里的回声,也许古代诗人就是沿着这个回声的韵律来沉湎于诗的歌喉的。

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阮籍,生长于河南黄河岸边,投生于曹魏乱世,其“悲愤哀怨”之心曲,多寄托于黄河“隐晦曲折”之辞章来表达。阮籍面对滔滔的黄河,发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千古慨叹。后来面对源远流长的黄河回看一生隐忍,已知功名难恃,人生如云,自可释然,于是不再幽怨“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而是米看世事,有了“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的达观情怀。(阮籍《咏怀》)在黄河身边,有时才情傲然的阮籍却是一袭布衣的小子,他的思想和心潮是和黄河的波动一脉的共鸣,黄河是自己的母亲,阮籍和黄河两岸的子子孙孙都是黄河母亲的孩子。

王之涣肯定是位黄河的知者。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美尽矣。作为盛唐时代的不称心者,他高才远志,也唯有借助登临鹳雀楼聊以抒发了。站在鹳雀楼上,王之涣天目顿开,既实话实说,也假话真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鹳雀楼笔者是登临过的,今人修建的鹳雀楼巍峨硕大,远比王之涣登临的彼时鹳雀楼更高迈。即使如此,也只能北望中条山,南见河如带。王之涣目接千里,心随河走。河归海去,终得其所,苍茫楼头,诗人多少悠悠难舍情,该是缭绕于“一片孤城万仞山”之上啊!

出生地濒临黄河的杜甫似乎一生都倾情于长江。可是当他闻知官***收复萧关陇地一带,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挥笔写下了“青海黄河卷塞云”的赞叹诗句。(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

李太白眼中的黄河则是最为丰富也最为多姿的。李太白面朝黄河的时候会经常抬起诗意的头颅,在微醺中诗情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有时还会满怀犹豫,踌躇无措,把心中的郁结都倒给黄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太白心高,但绝对不是迂夫子,世间万千纠葛,他都懂,只是不屑为之而已。所以,他懂得“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太白豪迈,所以他眼中的大河更带有绝世的性情和气势,“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太白多奇思,大河生异象,“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李白《北上行》)太白情纵横,大河任填塞,“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太白雄心在,黄河做试场,“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太白情无忌,遥遥千万里,“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李白《寄远其六》)

生于渤海蓝(今河北沧县)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的高适曾经与李杜相会于汴京古吹台,他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最为可赏:“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殊为难得地表达了他“睹楚汉城而厌战,吊禹迹而兴叹”的忧患心境。

韦应物面对黄河时却表现出了另一种情怀:“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人是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新官赴任,本当是春风得意,势如大河东去,韦应物却觉得自己既非巧者,亦非智者,只是一个无所求也将无所作为的随波逐流者。这就很有意味了。积弊既久,大厦将倾,韦应物只能做如此感伤语了。

黄河的诗篇6

关键词:王之涣 《凉州词》 探究

中***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20-02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凉州词》,始见于唐芮挺章《国秀集》,后流传期间因选本异同而历来备受争议,至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凉州词》选本形式最终定型。为方便观其异同,现将历代选本中出现的《凉州词》的内容做大概摘录:

表1 王之涣《凉州词》历代选本汇总表

纵观上表,可一览《凉州词》选本的历代演变,观其版本的差异,关于文本的来源及统一相关问题,王胜明的《王之涣三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一文有所提及,此文不再涉及。

一、王之涣行第再考证

迄今为止,唐代芮挺章《国秀集》是最早收录王之涣《凉州》内容的著作,此书自叙中说收诗截止于天宝三年,观其书,所录大多数诗人都载其官衔,而王之涣却无,加之新旧《唐书》均无传,直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的发掘,才观其全貌。众所周知,王之涣曾与高适、王昌龄齐名,“尝或歌从***,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1]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而就《凉州》提到的“黄河”“孤城”“玉门关”等词,不妨先从“玉门关”说起,那么王之涣是否到达过玉门关?这一疑问可在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中有所阐释。书云:“全诗三函高适《和王七度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押间、山二音同之涣诗,余认为此王七即之涣。”[2]照此看王之涣可能去过玉门关,但据墓志记载,王之涣为王昱的第四子,本应为“王四”而不该为“王七”,且墓志由岑仲勉先生在《 续贞石证史》(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中最早公布,岂会不知,该又作何解释?此后,王尔迁在《〈王之涣墓志铭〉注及其它》(《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对王之涣墓进行了注解并对《墓志铭》外的相关史料辑录出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一书中对此墓志做过专门研究,与此同时在与新旧《唐书》对比的基础上,参证了王之涣祖系的关系,得知“王之涣与王之咸当是同祖不同父,即其祖王表有二子,一为王景……一为王昱……二人的名字都从日,也可见是兄弟。王景生之咸、之贲,之咸生纬,之涣据墓志则有子炎、羽,后未知名”[3]。可以说是对写墓志的作者靳能考证及王之涣祖系脉络梳理得最翔实的了。据他对比得出,之涣应是之咸的堂兄,然并未对之涣整家族行第问题再作深究,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再作推敲。

唐朝时期盛行的“行第”称谓,是按同一祖系排行所计,那么根据上述结论梳理可得:墓志记载曾祖王信,祖王表,王表有二子王景和王昱,王景生王之咸、王之贲,王之咸生王纬,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且为王之咸的堂兄。至于之贲与之咸的排行不妨用新旧《唐书》《王纬传》(卷159和卷146)中所记之咸为之贲的兄长。显然,王之涣“行第”问题已跃然纸上,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又王表、王景和王昱排前三,可知王之涣在整个家族祖系排行“第七”。此观点与岑仲勉先生所云不约而同,由此断定,“王七”即“王之涣”,加之写诗的风格,用高适诗来佐证,顺理成章。由上述可知,王之涣一定是去过玉门关的,但对于诗中出现黄河又作何解释?

二、诗中的黄河解析

王之涣写《凉州词》从题目上看,凉州及诗句中的玉门关隶属河西走廊,从地理位置上讲与“黄河”相距甚远很难扯上关系,再加上历代《凉州词》选本差异,使该诗的首颔两联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上表,学者们对“黄河”“黄沙”之辩各抒己,总体形成两派。王汝弼《读卜冬》(《文学评论》1961年5期)、史铁良《也谈王之涣的》(《文学评论》1980年6期)、稗山、竺可桢等学者持“黄沙”观点;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而林庚《漫谈王之涣的》(《诗刊》1961年第4期)、谭优学《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西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学者持“黄河”观点。

王之涣诗中的“黄河”我想除了诗人所用意境的成分外,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凉州词》是当时唐朝时期的歌曲,起初,“《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张同《幽闲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4]后广泛流传,诗人以《凉州词》抒写边塞情怀。其次,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史料记载,唐设凉州刺史,初管三县,后增至五县。此外,设凉州置都督府,管辖凉、甘、肃、沙、瓜、伊州,可知当时管理范围之广,不仅仅只限于凉州地区。最后,管辖如此辽阔的地方,黄河是否真有?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中国人在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有“河出昆仑”之说,并一直把今天***的塔里木河认为是黄河的上源。而到了唐朝时期,人们仍持这一观点。为纵观古人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先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摘录如下:

观上表可知,至少在元代以前,古人对“黄河”的源头问题皆认为出自今天的昆仑山,而到了元朝,其观念发生改变,这与元朝时期辽阔的版***扩张有直接关系,而通读《元史》《地理六》可知随着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渐认为“黄河”的源头来自青海。那么,我们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出现的“黄河”时,就淙菀桌斫馔踔涣相信玉门关外有黄河,远远望去,昆仑山脉高耸入云,黄河似从白云间流出,所以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奇妙意境诗句。

三、结语

如今,对于王之涣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这决不意味着与他相关话题探究的结束。相反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疑而未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诗造诣超群,享誉甚高,然留后人传唱仅六首。我们应加强对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在深挖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本身的价值进行考证,辨别其真伪。只有在真实史料前提下,我们才能对某一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9.

[2]岑仲勉.唐人行第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0.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59.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17.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Wang Zhihuan reconsidered

Kang Jiya

(Department of History,Collage of Humanities of Xin 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China)

黄河的诗篇7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再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例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

一、二级阶梯与

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黄河的诗篇8

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其源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据国家地质部门实测记载,它形成于下奥陶纪,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历史。入豫后它经辉县市、林州市、浚县,淇县,在浚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淇河河谷狭窄,两岸峰峦竞秀,千岩万壑'地形复杂,高低参差。在水文地质上多属奥陶系岩石溶裂隙水。鹤壁境内是淇河最秀丽的河段。河水清澈见底,纯净甘甜,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淇河是一条孕育诗情的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文^雅士寻访和隐居读书的地方。

这里山水峻秀,原野广袤,滋养了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现存历代吟咏淇河的诗歌有1000多首。

《诗经》中写到的河流淇河名列第二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自淇河一带的诗歌有39篇之多,直接吟咏淇河的有6篇;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中有咏淇诗歌50多首;宋朝吟咏淇河的诗词数量就更多。

这些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或寻得一叶扁舟,载酒而行:或借宿村宅茅舍,临窗抒怀:或徜徉岸边幽径,寄情诗意。他们赋诗吟唱,使得淇河的文化含量卓尔不群。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写到的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了。据统计,《诗经》中写到“河”、也就是黄河的诗有15首,“河”出现27次。39首写淇河流域的诗中,直接写到漠河的诗有6首,“淇”出现了18次。写到“江”、即长江的诗有5首,“江”出现13次。这些数据明确告诉我们,在全国几百条河流中淇河曾经有过十分显赫的地位。

《诗经》是幸运的,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所以它表现的任何内容,使用的任何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淇河是幸运的,因为《诗经・国风》里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当时卫国的淇河流域。

淇河边有个村叫桑园,人们猜想,一定与桑树有关吧。是的,在淇水卫地,曾经有过大片的桑树。今淇县赵沟村南与三海村北之间,相传是纣王种桑养蚕之地,也称“古桑园”。所以在《诗经》里,我们看到了采桑女的身姿。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漠之上矣。

――《诗经・翩风・桑中》

《桑中》全诗共三章,均是咏唱男主人公在“桑中”、“上宫”里的销魂时刻以及相送淇水的缠绵,写来直露无碍,如数家珍。这是上古时期的情爱风俗。

唐诗中的淇水风采

淇河随着历史一起走进了唐代。

在唐代,咏颂淇河的诗文再次大批涌现,有专家研究指出,这些颂咏淇河的诗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描写淇河及其两岸的自然风光

除了李白的“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外,像沈颂《卫中作》,“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沈俭期《入卫作》:“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这些诗都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漠河自然风光之旖旎、靓丽,令人陶醉,也说明淇河流域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文化区。

记述文人学士在淇河卫地的过往足迹

王维《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目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之问》:“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碧潭去已远,瑶华折遗谁。若问辽阳戍,悠悠天际旗。”这些诗记述了一些文人学士们在淇河卫地或久别重逢,叙旧话新;或欣赏美景,赞颂淇河的动人情景。诗人们以淇河为集结地,过从之频繁,友情之深重充溢字里行间。

描绘淇水卫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诗中既写到了三十年垂钓淇滨的白发渔翁不问世事的“闲放”、超脱:也写到了桑林成片,鸡鸭成群,农人们开田种菜、怡然自得的劳动情景;还写到了通过与农人(野人)的交谈,了解了他们在天灾人祸中的艰辛,从一定程度真实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

再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中:“孟夏桑叶肥,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这些诗句告诉我们,唐时的淇河卫地的蚕桑业较发达,鱼类、动物资源丰富,这才会有以采桑养蚕或渔猎为生之人。

再读贾岛《访李甘原居》中“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仍忆寻淇岸,同行采蕨回。”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八》中“古堰对河蠕,长林出淇口。”可以看出唐时淇河卫地的生态环境和植被情况比现在好得多。

淇河使宋代以来诗词浩瀚的园圃里有了奇异的芬芳。

如果说唐朝文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文人,那么宋朝文人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诗心的一代。

他们从《诗经》中汲取精华,把“淇奥”滥觞的一泓清溪,演变为力能浮舟的茫茫大川,以淇奥、淇园,寓竹、寓德、寓君子,使宋代诗词浩瀚的园圃里有了奇异的芬芳。

宋诗词总量远远超过唐诗。所以,宋朝的吟及淇河的诗词数量也最多。不过这些诗人的诗词中写到的淇河大多是间接的。比如,王安石有一首写他在金陵居所的诗,诗中在描写周围的竹子时写道“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文天祥的一首诗中有“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绿漪堂》);刘克庄的《念奴娇・丙寅生日》词曰“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萧泰来《满江红》里也有“晔哗紫芝商隐皓,猗猗绿竹淇瞻武。”

这些诗人并未真正到过淇河,淇水、淇上、淇奥、淇园在诗词里只是典故,是象征意义,是诗人抒怀的文学意象。

此后的元明清各代,“淇奥”气派不倒,风范犹存。许多诗人,知名不知名的,依然畅游淇水卫地,发思古之幽情。

黄河的诗篇9

崔 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赏析】

崔颢向以使李白也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诗著名。如果说《黄鹤楼》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以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广远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歌风格的另一方面。

开始两句“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表现出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在骑马赶路到达潼关时,恰逢雨过天晴,原本疲倦的精神为之一振,于是歇马登上“津楼”(即潼关城楼,面对黄河),眺望山川。这两句说明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字、“上”字安排得次第井然,而且别有一种挺拔劲健的感觉,引出下文的雄伟景象。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这里指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是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九州”本指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这里指潼关以东的广大地区。作者先在前一句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然后在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画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生动而有力的“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陕路”即陕州之路,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之间,忽然折向东,滚滚流去,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形象地表现出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中间四句,分别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出雄浑苍莽的特有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大大拓展了诗的意境,造成一种壮阔宏大之势,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黄河的诗篇10

关键词:以学定教;主问题引领;“教”与“学”相融

一、产生背景

我们学校地处余姚城郊,由于地域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地成绩好点的学生差不多都跑到城区学校去了,学校现在基本上属于外地民工子弟学校。学校领导为了缓解教师超编的压力,便竭力把一些差不多是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当然不是二、三年级中的优秀者)的学生也招了进来,反正人数比较可观就行。同时,校长又迫切希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不断组织月考,与兄弟学校比试成绩高低,并让每个老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此文便是三年前那堂校级公开课的产物。

课前,认真备课是必需的。我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研究透彻,还看了些《黄河颂》的获奖课例。我当然想过不“预设”课堂教学,让学生提问,自然生成教学过程。但是,因为平常上课,他们差不多有95%以上的问题不能回答,自问自答(或屏显答案再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上公开课了,我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一些必须弄清的问题得抛出来,让学生弄清楚。认为这同样是“以学定教”。但有一件事还是做错了:我让学生预习《黄河颂》却没布置预习题。

二、过程呈现(包括某些片段实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听过有关《敕勒歌》的故事吗?很久以前,敕勒民族在与来犯之敌作战过程中一度屡战屡败,以至于士气消沉。然而,在战斗的间隙里,有人轻轻地唱起了《敕勒歌》,接着,更多的人唱起来,最后全体高唱,唱完以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战士们一鼓作气,一举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从中可以看出,文学艺术是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的。下面,我们就深入《黄河颂》去感受一下,看看它是否同样能鼓舞我们,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去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先看黄河在地***上的形象(PPT展示)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学生齐读

(五)思考:

1.从题目看,哪个是关键词?全诗分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看成是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凭什么说黄河伟大而又坚强呢?

2.歌词主体部分前边与后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从怎样的视角写的?表现了黄河什么特点?

3.颂黄河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摇篮”、“屏障”如何理解?

4.诗的最后几句是尾声,主要写什么?

5.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目的是什么?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能激励、鼓舞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外敌吗?(附板书)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六)作业:朗诵《黄河颂》,寻找田汉的《毕业歌》来感受。

三、课后反思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它以热烈歌颂的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学、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本以为这篇课文可以上得很精彩,结果大失所望:“教”者对于“学”者而言,差不多就是隔靴搔痒,双方不在同一个频道。这怪我事先没布置预习题。他们的所谓预习,就是读它一、二遍,字认识了,感觉歌词有点激情而已,至于问题,全然没想过。只有极少数要好点的学生,拿着参考书认真地看了几个问题与答案,但又没有真正吃透,一旦撇开书本,就没办法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问他们有什么不懂,他们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来吗?如果任由他们提没什么价值的问题,那我这节课会解决些什么呢?学校总是要讲究教学质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深度,就只有教师牵着他们,迫使他们思考他们不曾思考的许多问题。对于小学六年不曾读过什么书的学生来说,做老师的该怎样引领才会真正让他们多懂点什么?

都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应该也不是快的艺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每节课的效率是关键,因而每节课都必须切实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通常肯定不会由我们的学生提出,所以,问题全由老师提出也不是可怕的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我上《黄河颂》最失败的地方在于问题太多,教学内容不够集中。因为问题一多,不能快速解决,而时间有限,最后,我还是没能把“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本节课难点)这点给解释透彻,更不用说花时间多诵读了。

上过这堂课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现代诗歌教学既充满美感,又能让“教”与“学”水融,水到渠成,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呢?针对《黄河颂》这篇课文,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自己平时上现代诗歌的体会,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感知诗歌:声情并茂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刚拿到一首诗,首先是“跟着感觉走”,尤其对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直觉还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引领学生投身到作品的感性世界,初步领略和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毫无疑问,最好的方式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朗诵是开启一首诗歌大门的钥匙。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很好地体会和思考。拿《黄河颂》来说,如果老师自己朗诵得很不错,不妨先来范读一下,这样显得更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磅礴气势,让他们初步进入作品美妙的感性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歌不需要怎么讲解,只要不断诵读,“其义”大体就可以“自显”了,如流沙河的《理想》,诗中那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最好的解说词。《黄河颂》的文字看来也浅显明白,但有些表述,你真要弄懂为什么那么说,也不是很容易的。如:为什么说黄河“伟大坚强”,为什么说黄河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品析了。

(二)品析诗意:深入浅出的解说

前面我提到过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既然我们得面对这样的学生,自然得“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现在,假如我再上《黄河颂》这篇课文,我会删掉许多问题,只留下重要的三、四个问题放到课堂上讲深讲透,情况肯定好得多。因为重点、难点解决了,次要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腾出来的时间,可以多朗读,可以进行很有意义的拓展延伸,要不,做这些工作的时间就没有了。

那么,针对《黄河颂》这篇文章,留哪几个问题一定得在课堂上解决呢?

《黄河颂》歌词的主体部分“描写”与“歌颂”两块内容要分得清;“颂”,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也该知道;还有就是:为什么说黄河“伟大坚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及我们民族的“屏障”?凭什么说黄河可以激励中华民族?这里,最关键的是搞清楚黄河“伟大坚强”(可从黄河的形象与功能角度考虑)在哪里。黄河有怎样的形象?教师可提示:横贯东西,高低落差大,气势磅礴,弯弯曲曲,让人想到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强”等等。还有,黄河横贯东西,气魄宏大,就形象而言也是伟大的,再加上黄河千百年来哺育、保卫了中华民族,当然称得上“伟大而又坚强”,而黄河“百折不挠的品质,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更能激励中华民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没有“民族精神上的城防”,光靠“黄河天堑”,终究还是挡不住敌人进犯的脚步的啊。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人的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不屈的精神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讲深讲透了以上这些问题,学生再回过头去看这歌词,理解的深度自然就很不一样了,朗诵起来感情也肯定充沛多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阅读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是啊,我想,这该是我努力的方向。好几年前,本人上冰心的《纸船》,就是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学生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决。课上得自然、潇洒、随意。但如果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作品的有些内容又太深奥,我们的课程又有相应的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还能“信马由缰”地上课吗?

对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问题不能回答的学生来说,“预设”,是必需的;他们不思考,你迫使他们思考也是必需的。关键是,你得“预设”“牵一发而动全身”、“触类旁通”的主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也允许他们回答不出,但是,在你形象透彻地讲解的时候,学生在仔细倾听,学生能心领神会,心有共鸣,这样,我们教学的目标不也就达到了吗?这同样也是“以学定教”啊!

(三)升A诗情:推而广之的引入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在抗战时期,当演出队把《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音乐作品演出完毕,其所产生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可以想见的。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点,我们可以把田汉的《毕业歌》拿来(屏显歌词),声情并茂地朗诵给他们听,再把这首歌很富有表现力地演唱一遍(或放录音),然后让学生齐读,齐唱。在这样的歌曲感染下,人的爱国心不被激发出来是太有难度了!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还可以放《松花江上》给学生听,可作适当的点拨、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必定会越来越浓,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黄河的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黄河的诗10篇

学习

会议邀请函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议邀请函,内容包括公司会议邀请函模板,专家会议邀请函范文。邀请函用于会议活动时,与会议通知的不同之处在于:邀请函主要用于横向性的会议活动,发送对象是不受本机关职权所制约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属于本组织的成员,一般不具有法

学习

学习总结数学

阅读(24)

一、学会主动预习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

学习

关于国庆节的句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国庆节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赞美十一国庆节的句子,国庆节文案高质量的句子。3、雪域高原的通天大道,传递了民族的期盼;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神舟飞船的载誉而归,成就了千年的梦想每一个瞬间都定格成为幸福的

学习

师德先进个人事迹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先进个人事迹,内容包括师德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2000字,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1000字。人们赋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传道,不仅传

学习

中秋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十篇诗歌,中秋赠友诗。可是月亮自己呢?月,就这么孤独的驻留在夜空,将摄人心魂的冷艳植入每个人心深处。遥望整个夜空,竟然没有一颗星星可以和她争辉,她的美,是供世人观赏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因此,明月才会

学习

中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班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中班教育教学计划每月计划简要,中班教学工作计划个人。1、让大家熟悉环境、由于高一新生来自各个不同的中学,同学之间陌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熟悉,所以设法通过班会和***训的自我介绍让同学

学习

诗歌摘抄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摘抄10篇,内容包括诗歌十首摘抄,优美的诗歌摘抄10篇。同学们在游乐场里,欢声笑语。我们的学校,是一座大花园。同学们在园丁的哺育下,茁壮成长。我们的学校,是一片天空。同学们在天空上,展翅飞翔。我们的学校,还是一个家。老师

学习

护理个人简历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护理个人简历,内容包括护理简历个人介绍范文大全,护理个人简历实践经历简短。姓名Liuxue86性别女照片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5-10婚姻状况已婚身高160cm***治面貌团员户籍钦州计算机能力良学历中专技术职称护士专业护理毕业学

学习

向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向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10篇,内容包括向革命英雄致敬的经典句子,向英雄致敬的句子经典语录。1、你把爱的情怀注入生命,用爱的付出换取他人的健康幸福,用爱的热忱欢乐世间万千人家,用爱的坚韧撑起患者心中的一方晴空,你就是上天派

学习

爱如茉莉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爱如茉莉10篇,内容包括爱如茉莉原文,爱如茉莉原文及感悟。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真诚理解,爱是沟通无限,爱是会心一笑,爱是温情款款,爱如

学习

取个心态好的微信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取个心态好的微信名10篇,内容包括积极向上微信名怎么取好听,取一个努力上进的微信名。人名是一个人的外在标志,是一个社会人与另外一个社会人之间互相识别的符号。人一呱呱坠地,都要有一个名字,它是人的社会代号。人们使用微博

学习

谜语大全儿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谜语大全儿童10篇,内容包括蔬菜谜语大全儿童,水果谜语大全儿童。3、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4、个儿小小,头尾尖尖,初尝皱眉,再吃开颜。(谜底:橄榄)5、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藏在瓶里,活在杯里。(谜底:茶叶)6、四四

学习

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10篇,内容包括动物好词好句好段摘抄,描述动物植物的好词好句。3、狗的叫声不像猫的咪咪声那样有气无力,也不像老虎的叫声那样恐怖,而是中气十足,使人听起来有雄壮干脆的感觉。4、小花猫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

学习

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模板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产业发展汇报材料模板,内容包括乡镇产业发展汇报材料,特色产业发展汇报材料。(三)出台***策,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一是继续实行补助***策。除国家和省、州的扶持外,市财***按州级的补助标准1:1配套安排,具体金额根据年度推进计

学习

有关于月亮的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于月亮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共同看一个月亮的诗句,形容同一个月亮的诗句。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生:“月亮出来了,安详

学习

含有哲理的诗句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含有哲理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日含有哲理的诗句是,含有哲理的诗句古诗大全。译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与月。释义: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来源:文

学习

关于七夕的诗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的诗10篇,内容包括七夕今宵看碧霄全诗,课本上七夕这首诗。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2、<七夕>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3、<七夕>

学习

歌颂母亲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母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赞美母亲的诗40首,冰心赞美母亲的诗。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一百岁,常念八十

学习

思念家乡的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家乡的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思念家乡的诗,思念家乡的诗一年级。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

学习

关于战争的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战争的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战争的十首诗全文,关于战争的诗有多少首。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沁园春【雪】一九

学习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景色优美段落,秋天景色的诗。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

学习

洒脱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洒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随性洒脱的诗句,形容洒脱的诗句。一把剑,满腹文章,便是你游行四方的行囊,一壶酒,是你灵感的律动源泉,倒映于酒杯之中的,不单单是你单纯的月影,还有你闪耀诗坛的光芒。一身傲骨,你用潇洒的笔墨铸造了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