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

 

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眉。宋·黄庭坚《念奴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宋·秦观《浣溪沙》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晋·陶渊明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2

山居①秋暝②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④,王孙自可留⑤。

诗文注释

①山居:山中的住所,这里指作者在辋川的别墅。

②秋暝:秋天的傍晚。暝,太阳落,天开始黑。

③归浣女:浣女归,洗衣服的妇女回家。浣,洗。

④歇:消歇,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⑤王孙:原指封建社会中被封为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这里作者借以自称。自可留,依然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翻译

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

暮色降临,秋意浓浓。

明亮的月光,洒向苍松翠柏丛中,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

竹林里传出晚归浣女的阵阵喧笑声,

渔船开走,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

春花野草要消歇,那就随它的便吧,

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

诗文赏析

王维在唐朝诗人中堪称“诗画双绝”。他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曾给他崇高的褒奖“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之所以有画意,有音乐美,是因为他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时又兼通音乐,艺术修养是多方面的。《山居秋暝》是他诗中的精品,虽只寥寥40字,却有万钧的含金量,千百年来盛誉不衰。

王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写出了平凡美丽的自然风光,他的山水诗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对景物刻画又非常细腻。他善于抓住这些景物最动人的刹那,来描绘山水的特色,表现自己的感受。《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居住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时写的。

这首诗的第1-2句交代山间的时令季节,点出雨后秋山暮色清朗的特征。刚刚下过一场雨,山空无人,很是寂静。暮色降临,秋意甚浓。开头短短10个字勾勒出雨后秋山暮色的空寂和清朗。诗人所处的别墅远离浮华与喧嚣,显示着它内蕴的宁静与纯洁。

第3-6句浓墨重彩描绘山间月色***。诗歌紧扣一、二句写出了“空山新雨后”的明净亮丽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在苍松翠柏中投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哗哗地流淌着,晚归的浣女经过竹林发出了阵阵喧笑声,下水捕鱼的船儿开走了,激起的层层波浪摇动着水中的莲花。这四句,句句写景,句句有画,是本诗的精彩所在。这一切犹如恬静的音乐中,有了一串流动的音符。这里的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勾勒出了秋山美好的月夜。“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至“莲动下渔舟”写动景。哗哗的清泉流动声,洗衣女发出的嬉笑声,更使这空寂的山间月色增添了活气,充满了生机,这是从听觉上写景;月亮洒向松柏林间的银辉,潺潺流动的碧泉,苍翠的竹林,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洗衣女,绿得滴翠的莲蓬,这是从视觉上写景。这几句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出山间环境的静谧,描绘了大自然清幽静谧的美丽景色,精致生动,富有特色。

第7-8句写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诗人创造的这幅“有声画”里,是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春天里的鲜花和野草的香气虽已消歇,但美好的秋色正浓,王孙依旧可以呆在山中。这里的王孙乃作者自称。他被这眼前的清幽静谧的美好山色所陶醉,决心永远隐居山中。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雨后山村暮色,勾勒出了诗人栖居地的空寂清幽的美景,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表达了决心隐居山里的内心感受。本诗的创作特色是“诗中有画”。他通过仔细地观察,在3-6句中选取了最能表现山区秋夜景象的四个特征――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泉、河边的浣女、水中的渔舟。把夜景描绘得有声――如鸣在耳;有色――如在眼前。具有画意和音乐美。无怪乎,古人称王维的诗是“真所谓有声画也”。在这幅“有声画”里,除了浣女、打鱼人,也包含了作者自己。这里的人与所描写的景物,十分完美地统一到了一起。人物已经融合于自然景物中去了。可以说,诗里的作者、浣女、打鱼人就是这幅“有声画”里的人物,是景物之一,惟其有人,才使这幅画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四句诗的语言对仗工整,清新自然,寥寥40字,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并刻画出了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深远,把读者引入诗情画意中,让人如身临其境。当然诗中所流露出的那种闲情逸致,是贵族生活和感情的反映,则不可取。

对比拓展

《汉江临泛》和《山居秋暝》比较赏读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①两首诗都为五律诗,在40字的诗里,相同的字词竟有“山”“流”“动”“空”“留”。

②都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如本诗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就别出心裁地把水、天、地、山融于一体,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的山水画。

不同之处:

①两首诗的意境不同。《山居秋暝》着力描绘了大自然的清幽、静谧,流露出公子王孙贵族生活的闲情逸致;《汉江临泛》则着力描写了江水山色的巍峨磅礴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远山在水气中显现,若即若离、时隐时现的情景。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3

【关键词】比较阅读;取材;表现手法;情感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华夏文化遗产中唐诗宋词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灿烂群星,它们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迷人的魅力。

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更是散发出熠熠光辉。他们用一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优美动人的生活***景――晚归***。现就对这两首古典诗词做一番对比阅读。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相似之处吧:

第一:选材同“归”。

取材相同,所抒发的情感相似。一诗一词都取材于乡间的自然风景和朴素民风来抒发一种闲适愉悦之情。《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人凭着他的慧眼,通过手中的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秋日雨后的傍晚山林间那清新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景物:晚秋雨后,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渔舟,一幅绝妙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李清照的《如梦令》也以其高妙的语言技巧,描述了夏日郊游尽兴晚归的生活***景。在这首词中,溪亭日暮,夕阳轻舟,荷花亭立,鸥鹭拍翅,构成了一幅令人遐思的画面,极富艺术魅力。

第二:艺术手法同“归”。

首先,都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少女“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秋日雨后的傍晚,竹林清幽宁静,忽然,竹林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颜开着归来了。那清脆的笑声展现出少女们的生活自由自在;亭亭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下荷塘的宁静,这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她们过着恬淡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这“世外桃源”的欣赏和陶醉,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梦令》则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细致地描写昔日的黄昏一群少女尽兴游玩之后一路欢歌笑语、嬉戏而归舟的愉快场面。她们纯洁无瑕,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个场景的再现,反映了词人对朴实自然的乡野生活的热爱。两位作者都把自己对纯真质朴的田园生活的欣赏流泻于笔端。

其次,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就是一个明证。此诗中间两联写景,颔联用明月、松林、清泉主要写静;颈联用“喧”“动”“归”“下”主要写动。动静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天色已暝,但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山泉清冽,如白练般流泻于石上,这是怎样寂静的山林啊?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突然,诗人笔锋一转,由静入动,竹林里传来的喧闹声和纷纷披分的荷叶,让我们顺着诗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不是寂静而是涌动着生命的律动。《如梦令》以静态描写开始,以动态描写收笔,使宁静的画面充满动感的激情。夏日日暮时分的景色,使一群少女沉醉“不知归路”,这里是静态的景,虽无写景,却是处处写景,要不然这群嬉戏之后尽兴而归的少女怎么会“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呢?“误入”是由静转动,“争渡”二字烘托出了女孩子们由“沉醉”“误入”而惊喜兴奋起来,争相划船的情景。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的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打破了夏日傍晚宁静的湖面。在暮色苍茫的湖面上:人在动、船在动、鸥鹭在动,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沉醉的生活景象啊!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4

关键词:田园诗 ***画美 意境美

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王孟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而得名,其作品多以五言为主,注重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美,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讲究技巧,风格淡远清新,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形似与神似结合起来,既有闲寂,也有空灵,既有陶渊明诗深融圆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精工细刻的特色,语言清新凝练、含蓄生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鹿柴》等为其代表作,他的诗风以“文不按古,匠心独运”的形式,清新中只见飘逸之气,语言凝练自然,具有诗歌的***画美、意境美。

一、诗歌的***画美

王维写画时,多采用静态的描绘手法,将大自然景物卷入他情感的意象之中,具有恬淡的自然美。如《山居秋暝》用写真的手法,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玩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寥寥八句,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诗以个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把秋的声色、气势、动态等自然景物展现出来,使之似静如动、动静结合,画中见真、真中见画,将明媚的莲城春雨***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他观画赏画、赏画作诗时,吟诗作画无疑会对他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他的意识深处积淀起一种绘画意识,使他常常能在大自然和社会中发现一幅幅***画,并在描摹***画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了浑整圆融、意蕴含而不露的诗境——即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转贴于

二、诗歌的意境美

关于诗歌的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其文章之妙,以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为有意境呢?“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而且是意与景、情与景融合为一、浑然一体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在于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在于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境界的传神感人。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中树木繁茂,万径匿迹,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尽显秋的幽清明净。“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正是诗人高洁的心志,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的浣女;亭亭玉立的荷叶,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5

关键词:扬州 唐诗 气候环境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10300098X),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项目批准编号:GYHY201306064)

一、引言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旧唐书》记载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中心,安史之乱之后,扬州成为了全国最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一度成为唐朝时期的经济中心和命脉,因此,有“天下之盛,杨为首”和“杨一益二”的说法。[1]据《旧唐书》载,在唐朝前期扬州便已是“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中唐以后,扬州发展成为了一座“百货所积”“商贾如织”“刀布金玉积如阜”“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全国最发达的经济都会。扬州的发展在盛唐到晚唐时期达到了历史上极盛的巅峰。经济高度繁荣的扬州也成了文人骚客流连之地,唐朝诗人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扬州的气候环境,[2]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3]

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波动与气候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4]1932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中国战后的战争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并指出这种***――治乱周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系。[5]近十年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气候环境条件之间呈现出“冷抑暖扬”的特征,即温暖期的气候环境对我国是有利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的温暖期(如“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等),而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情况常发生在冷期(如“小冰期”)。在我国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盛世、中兴、大治局面的社会经济发达繁荣的时期共有31个,其中25个时期出现在气候温暖期或是气候转换时期,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历史上7次大规模的社会***,如两汉之交、五代十国、明末清初等,都发生在冷期。[6]唐朝正处于我国历史上气候环境中的温暖时期,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扬州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与唐朝处于气候温暖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唐诗百首咏扬州》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对唐诗中扬州气候环境的描写与记录的分析,探析唐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与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唐诗中反映的气候冷暖

气候环境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等多种因素,其中气候冷暖是影响唐代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唐诗百首咏扬州》中找出了46首关于描写唐朝时期扬州气候的诗歌,其中有21首唐诗的描写中涉及气候冷暖,主要从动物、植物两方面描写气温,其中10首唐诗从春、秋两季中物候现象的角度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温暖。

大地回春,气温升高,暖春时月的扬州城柳絮纷飞、桃花盛开。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广陵寒食天,无雾亦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中,寒食节的扬州城天气甚是晴朗,是无雾无烟的明净,温暖时日里,花绽放,柳飘摇,暖暖春风里吹散着丝丝管弦乐曲,一派春城雍容繁华的景象。而扬州城的暮春时节依旧是一片繁华热闹之景,白居易的《隋堤柳》“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描写了大业末年的暮春之际,柳色阴阴,飘忽不定的万千柳枝轻盈如烟,纷纷柳絮更似飘飞而下的雪花,“烟”的静态和“雪”的动态相交织,反映了扬州暮春时依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桃花作为春天重要的物候象征,在唐代诗人笔下有比较集中的描写。在杜牧的《扬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中,写桃花盛开之时艳丽如霞,“映”字说明桃花之茂,连扬州城都染上了桃花之色。《隋宫春》“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中的“露桃”,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诗中的“露桃”便指桃花,“恨春风”写出了春风不顾桃花愿意与否,春季一到暖风吹拂,桃花便会开放。《隋苑》“红霞一抹广陵春”中更是将桃花作为春季到来的意象象征,此时的桃红宛似天际一抹云霞,诗人处在桃花盛开的温暖气候环境之中,便知道广陵(扬州)的春季已经来到。

在描写扬州春色的唐诗中,柳色如烟,飘絮似雪,桃色宛霞,诗人们采用带有浓烈的春的味道的意象――柳、桃,来反映唐朝时期的扬州处在春季的温暖的气候环境,也正因为这温暖的气候让扬州城朝气蓬勃,有了经济繁荣的气候条件保证。

秋末杜牧作《寄扬州韩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直接描写了在大中二年(848年)深秋的扬州城草木尚未枯调,气候环境较为温暖的现象。诗人们在对扬州秋景的描写中,无论是从植物的角度还是动物的角度,都反映了扬州的秋季依然植物繁茂、动物活跃,金秋时节的扬州桂树青翠茂盛、金桂满枝、芦花纷飞,在盛夏活跃、对温度要求较高的蝉,此时依然鸣叫着,凡此种种都描写了唐朝时期扬州秋季温暖的气候环境。

落叶纷飞,万物肃杀,金秋时节的扬州依旧一片繁华,桂花满枝,清香四溢,桂花成为唐朝诗人用以描写秋季的主要意象,杜牧在《题扬州禅智寺》中描写道:“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通过“蝉”和“秋”二字,可见其时为初秋,秋雨过后,扬州城虽然露出了萧瑟的秋意,但依然有馥郁的桂花香气弥漫在清新温润的空气中。马戴的《广陵曲》以“葱茏桂树枝,高系黄金羁”描写了唐代扬州秋季桂花飘香。诗中以“葱茏”一词形容桂树的青翠茂盛,葱茏满枝,桂花欣欣,生机勃勃,反映了当时秋季气候环境的温暖。诗人以桂树为意象描写着江南扬州的金秋盛景,桂花飘香成为了独属于秋的味道,也写出了当时扬州秋季的气候环境温暖怡人。

芦花如雪,花絮飘飞,唐代繁华的扬州小城秋色甚浓。就如刘长卿在《送陆澧还吴中》“瓜步寒潮送客,扬花暮雨沾衣”中描绘的暮雨霏霏,“扬花”绵绵的晚秋景色。诗中的“瓜步”是指扬子江北岸的瓜埠,诗人站在瓜埠江边,目送远去的客人,扬子江的寒潮随波向远方流去,此时已值深秋。诗中写到的扬花本指柳絮,此处借指芦花,而芦花总是在温度较高的傍晚时分开放,从诗句中描写的傍晚“暮雨”时分芦花纷飞的景象,可见在秋水连天的晚秋,扬州城的气候环境依然较为温暖。

寒蝉鸣曲,凉风残韵,扬州城又是一季秋华。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香”中描写了桂花开放的秋景,方干在《旅次扬州寓居郝氏林亭》“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中记录下了白鹤盘旋而下投向岛屿、寒蝉拖残声飞过别的树枝的现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极工刻画的摹写,以清峭幽迥的意境反映了扬州的秋景。两首诗中共同描写了扬州秋季的秋蝉鸣叫,在方干的这首诗中描写的不再是通常情况下的蝉叫,而是蝉在飞向别的树枝的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音也有其特色,诗人捕捉的是依然活跃、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带来的独特声响和音色,足够诱发读者对扬州生机活跃的秋景的想象。诗中的“曳”字也表明了一种动态。两首诗中通过对蝉的鸣叫及其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唐代扬州的秋季气候环境依然温暖。

唐朝诗人对扬州的描写集中反映在春、秋两季,其中,描写春季常用的意象有柳、桃,描写秋季常用的意象有桂花、芦花、蝉,对这些意象的描写集中反映了唐朝时期扬州城的气候环境较为温暖,为唐代扬州的经济高度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和有力保证。

三、唐诗中记录的气候干湿

李白于开元十六年暮春在黄鹤楼送别朋友时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世人传颂的“千古丽句”引得古今中外无数游客到扬州游览,不但因其“烟花三月”柳絮纷飞的不尽风流和“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绿杨城郭”的江南风光,更因其较为湿润的气候环境。影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气候要素中气候干湿是另一主要因素,在找出的关于记录唐朝气候的46首唐诗中,有18首唐诗的描写与气候干湿有关,从诗人的直接描述、物候对气候干湿的反映、东风对湿润度的增加以及柳树对水汽调节四个方面选取唐诗16首进行分析。

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扬州湿润多雨,刘禹锡在贞元年间任淮南节度掌书记任内,对江边南塘描摹得具体入微,他在《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中写道:“淮海多夏雨,晓来天始晴。萧条长风至,千里孤云生。卑湿久喧浊,搴开偶虚清。”诗中的“淮海”指淮河下游扬州一带,诗中写唐代扬州夏天晚上经常下雨,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雨过天晴,直接表现出了扬州地区夏季降水量充足,诗中第三、四句描写了该地区因多雨的因素导致的低洼潮湿,只有敞开院门才会有流通的清爽空气,足见唐代扬州城空气的湿润度较高。

无论是刘禹锡笔下对“淮海多夏雨”的直接记录,还是从竹子、鹅、苔藓、暮霭的物候描写,都可以反映扬州的气候较为湿润。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其一“有地惟裁竹,无家不养鹅”写唐代扬州地区竹子广泛种植以及家家都养鹅的常见的农事现象,竹子的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水分要求较高,要有充足的水分且排水良好,而鹅属于水禽,喜欢在水中游泳,觅食江河、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等,动植物的生长要求直接体现了古代扬州地区湖泊、池塘众多,水源充足的特点。刘轶《过扬州》中的“水落鱼虾常满市,湖多莲芡不论钱”直接反映了唐代扬州湖泊广泛分布,以致水产品供应充足,莲藕和芡实等水生植物价格低廉。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的“青苔满街砌,暮霭生深树”描写了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夕阳西下,在茂密树林中顿生浓浓暮霭,“暮霭”即黄昏时刻产生的雾气。在《隋炀帝宫二首》中,鲍溶记录:“柳塘烟起日西斜,坏宫芳草满人家。”“柳塘烟起”也即柳塘中生起的雾气。青苔喜湿润的生长习性以及暮霭本就为漂浮于空气中的小水滴的实质,反映了秋季的扬州地区气候环境较为湿润。

无论是多夏雨、居所多湿浊的直接描写,还是竹茂禽成群、青苔暮霭的间接反映,诗人在描写唐代扬州的诗句中,都点明了该地区气候环境湿润的特点。而扬州城湿润的水乡特点,也是其成为繁华之都的又一重要气候环境因素。

东风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在描写扬州的唐诗中,从诗人对东风意象的运用中,也可以体现出唐代扬州城的气候环境湿润。选取唐诗中李端《芜城》等诗六首予以说明。在唐代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中的:“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描写了寒食节(即清明前一二日)的东风,即春风,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盛行的东南风,从海洋吹来的东南风增加了唐代扬州的湿度,提高了温度,带来了扬州春季万物复苏的景象。李端的《芜城》“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描写春风吹拂之际,因其带来的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菁菁绿草已经没了扬州城的路面。权德舆《广陵诗》中的“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情”以及姚合《扬州春词三首》“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更是写出了春风多情,因春风湿润的特点让扬州城都洋溢着一派欣荣向上、笙歌不断的欢快气氛。刘沧的《经炀帝行宫》“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写东风的到来带来芳草萋萋,与前几首所写的都是同一现象,扬州城中的春风,从我国的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吹来,带来暖湿气流,增加空气中的湿润度,造就了扬州城温润的气候环境。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街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据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载,隋炀帝亲自种柳,下令在开挖大运河时,要在河旁植柳。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并遍植柳树,使得唐朝时期的扬州出现了“柳色如烟絮如雪”的景象,今天,柳树也成了扬州的市树。大运河的开凿和柳树的繁茂间接增加了唐代扬州空气的湿度。汪遵描写的“夹岸分堤万树余”和江为《隋堤柳》“空馀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中的“万树余”和“千株柳”都直接从数量上反映了扬州柳树的繁多。窦巩的《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中的“朱槛入云看鸟灭,绿杨如荠绕江流”以荠菜(即野菜)之多喻柳树之多,足见隋柳的覆盖面之大、数量之多。与此描述相似的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隋堤柳》“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中写扬州柳树的种植大约有一千三百里长,虽然诗词描写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是也足以证明扬州柳树绿化程度之高。杜牧的《扬州三首》其一“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说明柳树不单种在河堤之上,就连扬州古街道旁也是绿树成荫。李白的《广陵赠别》以“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的生活视角从侧面反映了相同的柳树分布状况。孟迟的《广陵城》中“红映楼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桥生”的“绿”与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以“绿”代“柳”,“绿绕城”实指扬州城四周都广植柳树。以上六首诗歌都写出了唐代扬州城柳树的种植面积之广,柳树作为绿色植被,通过根从地下吸收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去,形成雨雪等回流地面,参与地面上的水循环。大量柳树的种植和繁茂加强了水循环中植被的蒸腾作用,从而间接增加了气候环境的湿润度。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密布,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在唐诗中既有对唐代扬州地区多雨、雾的直接描写,也有通过竹子、家鹅、苔藓、柳树等意象从物候角度反映唐朝扬州地区整体气候环境较为湿润。唐代扬州的环境不似北方的干燥,也没有南方那般潮湿,温润的气候环境让扬州城成为了一座广受欢迎的经济高度繁荣城市,因此也出现了“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的繁盛。

四、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干湿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影响,近十年研究证明,气候处在温暖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本文研究发现,唐代扬州经济繁荣发生在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一现象在唐诗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描写扬州的大量诗作中,在气候环境冷暖方面,通过对描写扬州的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柳、桃、桂花、芦花、蝉、雨、雾以及东风等的分析得知,诗人们对扬州的描写反映在春、秋两季,集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整体气候环境温暖。在气候的干湿方面,通过对诗句中描写的唐代扬州地区湿和浊的直接记录、竹子等物候指标对湿润度的反映、东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以及柳树种植增加气候湿度四个方面的分析,集中反映了唐代扬州的气候环境整体较为湿润。

扬州是一座活在唐诗宋词中的千年古城,古运河旁杨柳依依,与这暮雨、春风、离愁绘入唐代诗人的一纸情思,唐诗的远古之音成为现代研究唐代扬州气候的文本资料,诗情画意的气候记录反映了繁华盛极一时的历史时期扬州的气候特点。通过唐诗有关气候环境的记录的分析,从气候的冷暖和干湿两个方面,反映了唐代的扬州是一座经济发达、繁荣的城市。这座曾经历尽沧桑的小城,虽已繁华散尽,却依旧如花灿烂。

参考文献

[1] 颜敏.论唐诗中的扬州情节[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2(2).

[2] 陈艳芳.唐诗与扬州[J].文学界,2012(5).

[3] 李蓓蓓,李忠明,陈园园.气象特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语文学刊,2013(11).

[4] 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6

一、腾挪跌宕的变化美

一切艺术之美,贵在变化。

中国书法是东方特有的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主要是因为用毛笔写出的字具有线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典型的变化美。

国粹京剧何曾没有变化?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中国画的笔法竟然有“十八描”,可见其变化之丰富。

中国的诗歌,自然也不乏变化之美,有起承转合的变化,有虚实的变化,有动静的变化等等。

在中国诗歌中,即使简单的一个“以景结情”的结句,也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之美。下面浅析“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

1.表达方式的变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不例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诗歌的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例子。

从***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起句写***中宴乐弹奏琵琶。宴乐中不停地转换弹奏琵琶的曲调。可是,琵琶弹奏的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总是关山旧别情”。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使用了描法。在***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正是因为末句使用了景物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读者据此会产生出各种丰富的感情:也许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是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结句的描写,是绝处生姿的一笔,使表达手法不显得单调贫乏,让诗歌具有了腾挪跌宕的变化之美,也使诗歌的意境也得到极大的拓展。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2.动静的变化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两句是精彩动人的动作描写,是精彩的音乐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而止,诗人没有多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却描写了一个美丽空蒙的静景,“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静谧空灵的景色,多么宁静。诗人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将动静的变化之美,彰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再看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使用动作描写铺叙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竞龙舟。末尾写景,以景结情。

此词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最富变化的诗歌之一。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前面的热闹场景和后面“以景结情”的“寂静”场面截然不同,是典型的“动静对比”。此词突出体现了变化之美,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3.视听触感的变化

视听触感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也会使诗歌富有变化之美。先看下面的这首诗。

瑶?摇瑟?摇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是一首闺怨诗,抒写别离的悲怨。起句“冰簟”点明时令是秋天,地点是闺房。着重从触觉去写。“银床”形容床之精美,从视觉去写,也表明了的身份。“梦不成”是因为相思,希望在梦中和久别的丈夫相会,但虚幻的梦境也成泡影,可见其悲苦哀怨之情。以上是叙事,次句写夜空景色,也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因为夜长不寐,好梦难成,于是在窗前仰视青空,只见万里长空,清澈澄碧,秋月在天,清辉似水,几缕白云,飘浮空际,这是一幅秋空夜月***。面对这良宵美景,这个独守空闺的,更加会感到孤寂凄清。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来写景。在这月色朦胧的秋夜,雁声凄厉,更能勾起的无限惆怅。

结句描绘在月光照耀下的“十二楼”,表面看来纯系写景,实际上是“以景结情”。属于描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此词动用多种感觉,将月夜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赵彦端的《点绛唇途中逢管》: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作者久别重逢老朋友后却要分离,那种苦痛是难以表达的。他联想起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作者此时惆怅万分,因为“我是行人“,却“更送行人去”!

结句“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以景结情,将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出来。“寒蝉鸣”写声音,是从听觉方面写的;“斜阳暮”是色彩,是从视觉方面写的。如此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派生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

“以景结情”的变化之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色彩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等等。

二、含蓄蕴藉的委婉美

古人云:“言有不得至于尽意,书有不得至于尽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潜发。”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也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可见,古人为诗,多喜欢追求含蓄美。能够起到含蓄效果的艺术手法可谓门类众多,但“以景结情”却倍受人们推重。因为它可以创造一种意味深长、余味无穷的意境,使诗歌含蓄蕴藉,言浅意深,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含蓄蕴藉让读者于“有尽”里见“无垠”,能够拓展艺术空间,激发审美情趣。下面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阐释“以景结情”的蕴藉美。

并?摇州?摇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烽火起云间”属于“以景结情”。这末尾的诗句究竟包含多少丰富的意蕴?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垂泪之时,烽烟忽起,边塞战事残酷。作者见到眼前此种情景,自然也会对征人产生无限同情。以景结情的含蓄蕴藉之美,可见一斑。

再看下面这首唐诗:

秋 雨 夜 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结句“霜叶满阶红”以景物结情,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并运用反衬手法,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净淡泊。“霜叶”运用双关手法,既指自然环境,又指***治风雨,诗人对***治风雨的毫不在意,***治上的心灰意冷、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全部包含在结局的景物描写之中,可见此诗结句的含蓄蕴藉之美。

三、天马行空的想象美

“含蓄蕴藉”是就诗歌“以景结情”这种表达方式作者提供的丰富意蕴而言的,空白艺术则是就在读者提供的这种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上读者产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而言的。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叫它为“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

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任何种类的艺术所能直接再现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管它有多么独特的风貌、范式或技巧。因此,空白艺术就不可或缺,陆机在《文赋》中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这个意思。

“以景结情”是诗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典型的空白艺术,这种空白艺术给读者有意或无意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理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以景结情”,这种空白艺术借景抒情,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产生了表达的空白,产生“此时无情胜有情”的作用,显得意犹未尽,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赏析一首唐诗的结尾,体会“以景结情”的空白艺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结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清丽明快的诗句,借景写情,是典型的“以景结情”式的空白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的联想想象的再创造空间。

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诗人的愉快之情,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孟浩然所去之地――扬州又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的地方,诗人的向往之情,面对未来的聚会,诗人产生的聚少散多的感慨,扬州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难道不会产生人生之无常,天地之悠悠遗憾?凡此种种不都尽包含在此结句之中?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7

关键词 诗歌 内容 形式 写作思维训练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also the Form

――Talking about Ancient Poem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ZHENG Weiyuan

(Zhejiang Ninghai Taoyuan Middle School, Ningbo, Zhejiang 315600)

Abstract Poetic language concise, rhythmic and beautiful, content rich, especially ancient poetry has always been loved by the people. Therefore, ancient poetry the students an excellent carrier of creative writing, thinking trai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is.

Key words poem; content; form;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我们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诗歌以其语言的凝练,韵律的优美,内容的丰润和情感的喷发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古诗词,更有那节奏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闪耀着诗人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因此,古诗词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思维训练的绝佳载体。

重内容就是重视诗词内容理解和主题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根据学情找准激发学生创造性写作的切入点,做到读写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

[课例一]《归园田居》

(1)揭题导入。说说你印象中的陶渊明的形象。你能用一个词概括陶渊明的形象吗?(真)(2)解题。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你从“归”字体会到什么?(3)读出诗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朗诵――齐读。(4)读懂诗意,体会诗境。你能根据注解读懂这首诗吗?自己试一试,说说诗意。(5)读写结合。

读了“带月荷锄归”,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闭上眼睛冥想3分钟,然后来描述这幅画面。

(提示:可以用上“傍晚……忽闻……只见……原来……”把月夜归耕***描写下来)

学生月夜归耕***描写片断:

(1)羞涩的月亮戴着一顶可爱的睡帽出来了,零零碎碎的星星早已在幽蓝深邃的天空玩耍,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看不见尽头的田野。嘘!听,不远处似乎有人在向这儿走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衣沾不足惜。”伴随着优美的语句,只见陶渊明扛着锄头,穿着一身布满补丁的衣服,穿着一双草鞋,饶有兴致地边走边吟。(骆晨霞)

(2)金黄的月亮在夜空中睡着,星星一闪一闪发着光。曲折的小路直通向农庄,路很狭窄,但路两旁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咯噔咯噔”,是一串听起来好像很轻快的脚步声。谁来了?哦,那是陶渊明。他脸色红润,虽然脸上布满深刻的皱纹,但他似乎感到很快乐,一副年轻的样子。他笑着走着,衣襟在风中摇曳,肩扛锄头,一颠一颠的。因为喜悦,他不禁吟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冯嘉玮)

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想象――月下归耕***,抓住月下景色和陶渊明的人物描写,在情节空白处做文章,又有方法的指导,找准创造性写作训练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我们还可以在思维发散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通过画面想象,角度变换和多元开放的方式进行练笔。《归园田居》可以设计陶渊明月下归耕遇到不同人的情景写下来。比如分别遇到中学生、记者和县长等,先演一演,再写一写。让学生在画面想象中,在角色变换中,在时空穿越里体会陶渊明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往往被忽视,大家都把它归到“第六感觉”,总觉得很不靠谱。其实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又是直觉思维往往因其判断迅速,有时一语中的,不但在现实生活有其地位,甚至令我们课堂生辉。同样是《归园田居》,在介绍陶渊明时,有少数同学认为陶渊明傻,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当,甘愿回家当农民。可以适时安排学生辩一辩――陶渊明到底傻不傻?理不辩不明。然后安排学生描写陶渊明退隐的心理。

[课例二]秋之旅――《天净沙・秋思》(潘天寿中学韩智丹)

(1)导入。如果我们用几个简单的词描写秋天,频率最高的会是哪些呢?

(2)感悟眼中之景。①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这首散曲,要求:找出韵脚,押韵来读。② 要想懂得,首先要找出作者抓住了哪几组景物来描写秋天。③分四个小组,每小组负责讨论交流一幅画面,抓住每幅画面的关键性的修饰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秋韵。(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描写心中之境。①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700年前的马致远,漂泊在这条苍凉的古道上,将这首散曲扩写成写景散文(200字以内,适当运用板书中的写景方法),借秋景抒愁情。(板书:借景抒情)②学生创作,师巡视,分层次适时给予点评指导。③展示学生课堂习作(附件),点评。(对板书中的写景方法进一步点拨)④师小结:相信在同学们涌动的文字间,马致远的愁情已有人解。在这一堂课上,同学们就如同一片片静美的秋叶,轻拂着韩老师,在秋韵中慢步,让乡愁在我们的心间流淌。⑤散曲在古代就是唱出来的,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由今人填词的歌曲《天净沙秋思》

学生习作:

我骑着瘦小的老马,漂泊在这苍凉的古道上,秋风迎面而来,使我不寒而栗。环顾四周,几根干枯的藤仍缠绕老树,叶子已全凋零,却只剩一条小溪仍在不知疲倦地流着,一片萧瑟之意。在这枯黄中,夕阳掩映着几只乌鸦成了秋意中的焦点,照射在无人的小桥上,几处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

我感到了极大的悲痛,紧握缰绳,叹息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薛斌航

《天净沙秋思》作为一首只有28字,却脍炙人口的元曲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那份难解的乡愁,更渗透着在写景造境中不漏声色的为情铺垫渲染之功,这也正是学生可以从经典中习得的技法。在教学定位上,采用“诗歌欣赏加劲产生扩写欲望” 的策略,让学生在欣赏这首小令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它的层次美,体会到写景要注意远近、主次、动静、色彩的层次。这样,在欣赏诗歌中进行写景指导 ,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进而走进抒情主体写出“愁”就成了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韩老师是个有心人,于情景交融处设练。在深入理解小令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直观透视、时空整合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8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行》皆***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争妍斗俏,要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冷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篇10

关键词:王维 山居秋暝 语言 景色 境界 典雅性

王维的山水诗作《山居秋暝》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研读这首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维诗歌的精妙,更可以达到对整个唐代山水诗歌的意趣的体会。

一.诗意的语言

《山居秋暝》描绘出的绝美景色是通过诗意的语言进行的,而语言的诗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迷人的意象。诗人列举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多个景象。这些景象多为充满着诗意与美的自然景象的代表,无一例外,全部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千百遍歌颂的,兼具外在美和内涵美的意象。二是音韵的美感。王维曾经做过“大乐丞”的官职,可见他是个精通声乐的人。在《山居秋暝》中,对仗工整,物象清雅,是本诗音韵和谐的显著特点。[1]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清丽自然,典雅多韵,读来朗朗上口,值得品味。善于捕捉天籁之声与人间乐音,是本诗音韵和谐的又一个特点。[2]清泉流动的声音是自然之音,而竹林里传来的喧闹是人为的声音,人的存在给自然之景增添了一丝灵动与生气,自然之景又给人的存在补充了原始的,生命本源的气息。作者此时创造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大和谐,进入了心灵的“大雅”之境。

二.醉人的秋景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言非虚。《山居秋暝》就是这样一首诗意里透着画意,读来眼前满满的画面感。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超乎寻常:通常,我们写景都是先写时节,再写这个时节的景色。王维他开头就告诉大家“空山”刚刚下过一场雨,雨过天晴,山中之景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不是时节造就了景色,而是景色体现了时节的妙不可言,景色提前,让人感受的是景,是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刚下过一场秋雨的干“净”又安“静”的大山,正在层林尽染的美好的时节。诗人走出寓所,见到了美丽的大自然。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色:明亮的月光如水银之幕,笼罩在万顷挺拔的青松之上。透过那枝枝杈杈,倾泻在树下的是斑g光影。潺潺的流水,月光下一闪一闪地在石间流过,发出悦耳的流水声。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再看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又是千古名句。前两句写实景,此句写虚景:诗人听到竹林传来嘈杂的人声,猜测在溪水边浣洗的女子正结束一天的辛劳,心情愉悦地回家。诗人看到莲花在摇动,猜测一定有人乘一叶扁舟,在接天连叶中捕捉灵动的鱼儿。为什么看不到人呢?那是因为山实在是太高深了,太安静了。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一个近,一个远,这就不仅是画面感,而且具有立体感了。一句一景,一景两物。[3]两个景物相映成趣,是自然的大和谐,是心境的大和谐。

三.超然的境界

众所周知,王维有着“诗佛”之称。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从小受到这样的熏陶,他的心里长出了一颗“禅”的种子。在这里,诗人并非是在单纯的描摹自然山水的田园风光,而是试***要从清美的山水中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想从宁静清幽的景物中表现一种任兴所之、自得其乐的情趣。此时,诗人在这种沁人心脾的美景中超然物外,早已忘记自我。这样的景色之所以让我们也沉醉不已,那是因为这个景色被作者的“禅”心点化了,所以我们看到了空灵清静的自然之景。这里体现的是作者的心性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清澈,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禅意的集中体现是“空山”这个词。很多教材对这个“空山”的解释是“安静的山”,其实不然。诗人信佛,而“空”是“禅”的宗旨。“空”,并不是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指有物而无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新雨”、“明月”、“松”、 “清泉”、“石”、“竹”、“莲”、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是没有人的出现。

《山居秋暝》是一首相当典雅的诗。它的景典雅、人物典雅,诗的语言和境界也是很高雅的。王维的佛学思想通过诗歌,超脱了时代的局限,回归到生存和生命的本源,其感染力穿越千年,直到现在还直指人心,不愧是一首传承千古、有着无限生命力的佳作。

注 释

[1]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2]谢虹光.王维《山居秋暝》的审美意蕴.名作欣赏[J].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

学习

大雪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雪诗句10篇,内容包括今日大雪诗句,大雪诗句李白。3、天风淅淅飞玉沙,诏恩归沐休早衙。4、独有凝雨姿,贞晼而无殉。5、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阁银楼集玉鸾。6、万里彤云密布,空中祥瑞飘帘,琼花片片舞前檐。剡溪当此际,冻住了猷船。顷

学习

比尔盖茨名言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比尔盖茨名言10篇,内容包括比尔盖茨的名言汇编15篇,比尔盖茨名言。3、创办一个公司就像建立一座大厦,没有蓝***,就不可能顺利地施工,谁都不能在没有蓝***的情况下施工。建立事业的蓝***,就是订一份企业计划。4、人生的选择决定

学习

诚信发言稿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发言稿,内容包括诚信发言稿,企业诚信建设发言稿。在历届的考试中,许多学生努力在考前复习,却在考场中经不起诱惑,因想多提高几分而作弊,在人生中留下了污点。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是多么不值得啊!期末考试是一种敢于正确评价自

学习

洒脱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洒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随性洒脱的诗句,形容洒脱的诗句。一把剑,满腹文章,便是你游行四方的行囊,一壶酒,是你灵感的律动源泉,倒映于酒杯之中的,不单单是你单纯的月影,还有你闪耀诗坛的光芒。一身傲骨,你用潇洒的笔墨铸造了半个盛唐

学习

教师节教案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教案,内容包括教师节教案简案,幼儿园教师节教案。活动内容(一)开展评优表彰系列活动在全区教育系统评选一批师德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和优秀支教教师,并于教师节前夕

学习

眼神描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眼神描写10篇,内容包括描写眼神的句子,描写眼神的10个片段。3、但他的眼睛经常充血而且混浊,有时像死人般的停滞不动。4、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编出许许多多快乐光明。5、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6、顺着眼

学习

中秋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中秋节的诗歌,二年级中秋节诗歌。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适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02《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

学习

四字吉祥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四字吉祥语10篇,内容包括四字吉祥语100个,四字吉祥用语集锦。

学习

企业社会工作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社会工作论文,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论文题目有哪些,社会企业工作结业论文。(一)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

学习

梦回清明节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梦回清明节10篇,内容包括梦回清明节知乎,梦回去年清明节。《水浒传》(本文章回引用以百回本为准,兼及其它版本另行标注)叙述了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故事,作为世代累积型作品,里面的梦境描写尤为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梦象,在今天看来

学习

畜牧行业调研报告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畜牧行业调研报告,内容包括畜牧业公司调研报告,畜牧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加之多年的干旱,过渡的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牲畜数量逐年递

学习

苏东坡与佛印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苏东坡与佛印10篇,内容包括苏东坡佛印像牛粪,苏东坡说佛印像屎。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

学习

早教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早教故事10篇,内容包括早教故事10分钟,早教故事。大石头真的在动,它的一边在一点儿一点儿慢慢的往上抬,越抬越高了,"咕噜"一下,大石头翻了个身,滚到了路边上。小兔他们这才跑上前去看,只见小路上冒出了一根新长出来的竹笋,又粗又壮

学习

经典的句子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经典古文十篇,十篇经典好文。3、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4、痴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

学习

洒脱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洒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随性洒脱的诗句,形容洒脱的诗句。一把剑,满腹文章,便是你游行四方的行囊,一壶酒,是你灵感的律动源泉,倒映于酒杯之中的,不单单是你单纯的月影,还有你闪耀诗坛的光芒。一身傲骨,你用潇洒的笔墨铸造了半个盛唐

学习

眼神描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眼神描写10篇,内容包括描写眼神的句子,描写眼神的10个片段。3、但他的眼睛经常充血而且混浊,有时像死人般的停滞不动。4、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编出许许多多快乐光明。5、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6、顺着眼

学习

中秋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中秋节的诗歌,二年级中秋节诗歌。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适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02《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

学习

赞美秋天的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秋天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歌颂秋天的诗歌,赞美秋天的诗歌和名句。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的

学习

描写景物的诗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景物的诗10篇,内容包括小池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描写景物的诗300首。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景物描写,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

学习

兰波的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兰波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兰波的诗推荐,兰波的诗摘抄。现在,他的遗物炙手可热。2007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苏比富拍卖会上,一张兰波1880年摄于也门的原始底板照片,竟以75000欧元的高价被诗人家乡的博物馆购买收藏,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热爱

学习

写老师的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写老师的诗10篇,内容包括写老师最好的诗,写老师的古诗10个。花儿因蜜蜂而开放。您是辛勤的农民,我是弱小的种子。农民浇灌这种子,种子因农民儿生长。您是肥沃的土壤,我是脆弱的草儿。土壤抚养着草儿,草儿因土壤而茂盛。您是温暖

学习

写母亲的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写母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母亲的短诗100首,写母亲的十句诗。现在想来,承载父亲深情的何止是那两箱鸡蛋。作为一个病人,他每回一次家都需要从衡阳坐火车到广州,再转两次船到梧州苍梧,要经历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但他每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