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诗10篇

描写景物的诗篇1

一、烘托人物形象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景物描写,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分析: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二、烘托或反衬人物心情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结合诗中景物描写,分析诗人的情感。

参考分析: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分析:颔联两句展示了两幅美景,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画面形象而鲜明,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三、暗示人物处境

寄韩潮州愈(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

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

月明初上浪西楼。

描写景物的诗篇2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描写景物的诗篇3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古诗的表达技巧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诗中常见艺术手法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问、设问、通感、借代、双关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其中,描写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工笔(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和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③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⑤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描写景物的诗篇4

关键词:蝴蝶;心境;景物

王国维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①胡应麟也说:“情景交融,错综惟意”。②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也有这样的论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③ 可见,古往今来的文坛大家,讨论诗中情与景的关系,不胜枚举。同时,在他们的著作里,对情与景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大凡是“情景交融”。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也同样体现在这四首诗中。然而在这,我侧重的是:“移情于景”不同的心境影响到景物的细节描写。下面,本文重点就这四首诗中的 “蝶”意象为例,简要说明杜韦诗歌中,景的细节描写与诗人心境的关系——心境影响景物。

首先,分析杜甫的两首诗。

就《曲江二首》(其二),重点看看“穿花”一联,这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却可以呈现出蛱蝶穿花、蜻蜓点水、春光明媚的美好境界。可见,景物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匠心独运。正如叶梦得曾指出:“‘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石林诗话》卷下)④可见,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在被贬的杜甫看来,像这样美好的境界,易逝难留。于是诗人“每日江头尽醉归”,写出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结句。 相比之下,写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诗人的心情要好得多!

    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联,就可以看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境。诗人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此诗写的是赏景,景物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更秾丽了。可是,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为什么在描写“蝴蝶”时,要刻意加上“留连”?我想这跟诗人当时写这首诗的心境有关: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因此,在我看来,在这美妙的景色之中,留连的不仅是蝴蝶,还有诗人自己吧!

杜甫的两首诗,虽然都对蝴蝶进行了细节的描写,可是很明显,两者所表现的诗人心境是截然相反的。不难看出,景已不再是现实中客观的景,而是诗人诗话的主观之景。也就是说,诗人的心境影响着对景物的描写。

再来看看韦应物的两首诗。

《始夏南园思旧里》作于建中三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时。当时的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正浓!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初夏,天地人物都经历了变化,绵绵的春雨过后,草木正欣欣向荣。在如此乐景之下,诗人的心情理应是愉快的。可是诗,突然一转,“林花已扫园”更是 “萦丛蝶尚乱”。可怜的蝶儿,在繁盛的草木中,并没有见其美妙的舞姿,而在百花已经凋残零落的南园里,有她零乱的舞步。然而这一切凋落的景物,只因诗人“忆在汉陵原”。同样抒发思乡之情的《对萱草》,作于建中末年之贞元七年间,即诗人任滁江、苏诸州刺史之间,此时诗人已值晚年,却依然局外为官。从韦应物的两首诗来看,虽然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也许由于韦应物处于晚年,《对萱草》的情感,明显比《始夏南园思旧里》更浓!如果说《始夏南园思旧里》里体现了诗人因念乡而生的烦忧,那么《对萱草》则出现了因呆在异乡而生的厌烦。孰轻孰重,易为分辨。可见,诗人往往是把心寄予给景,用心去与物交流,去诗化景物。

综合杜诗两首、韦诗两首,我们可以看到同一诗人由于不同的心境,会对景物,即使是同样景物,进行不同的细节描写。最后,来对比一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和韦应物的《对宣草》。

同为“留连”的“蝴蝶”,可是,体现的诗人心境却相去甚远。杜诗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而韦诗是“芳余蝶尚留”。在描写蝴蝶时,一个用的是“戏”,而另一个则是“尚”。“戏”字,透露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更体现出诗人对蝶儿的喜爱,对这美好风光的留恋。而“尚”一字,后加一个“留”。在这,诗人表现出来的则是厌烦,忧愁。远离故乡,只身孤影,凄凄冷冷,以蝴蝶喻己,显示出诗人急切归家不得的悲凉之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面对“蝶”这同一意象,两诗人由于心境的差异,在景物的细节描写方面,也是各不相同。

可见,心的力量之神奇!有人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多了一颗能感受、能触动的心。因为有心,诗人能写出“人生长恨水常东”的无奈;因为有心,诗人能道出“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凄凉;因为有心,诗人能够写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鸟瞰红尘的气概!   

诗人以心观物,以景现情,诗人的心境影响着景物的细节描写。虽然,我不赞同李渔明的“情为主,景为客”(窥词管见)⑤但“情”对景物刻画的影响,也是无可替代。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⑥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均需服从抒情的需要。换句话说,心境影响景物的细节描写。

参考文献:

[1]贾文昭 徐召勋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42页。

[2]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中华书局,第77页。

[3]贾文昭 徐召勋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安徽人民出版社,第137页。

[4](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第二册第449页。

描写景物的诗篇5

[关键词]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抒情

[中***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3

目前,因教材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没有统一的界定,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和见诸报纸杂志的文章分类说法不一。比如,在概念上就有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不同的表达;对某种手法,如衬托,有的归入艺术技巧,有的归入表现手法,学生头脑混乱;对于“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问题,学生看出什么答什么。

笔者认为,高中生没有必要在概念上做细致的区分,可以把手法、技巧划分为一大类,即都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这里可以暂借考纲中的“表达技巧”一词。重要的是关于诗歌形式方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如何归类划分。如果归纳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学生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去做贴标签式的赏析。

关于高考常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可以归为四大类:思维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炼字(句)。这四方面分别涉及思维、整首(篇)、句子、字词,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来分类。下面谈一谈每部分所涉及的手法技巧。

一、 思维特点

鉴赏诗歌时,如果判断诗人是通过联想、想象创造的画面,这幅画就是“虚写”,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这一“虚写”是否与“实写”结合,互相对照,或是侧重一方面,“以虚衬实”或者“以实衬虚”。如果学生弄懂了虚实手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那么对这一手法的鉴赏就能说得清,道得明了。

二、 表达方式

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有关描写的知识如下:

描写的对象有:景和人。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正面描写景物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描写,客观的角度涉及空间、时间和逻辑(诗歌很少涉及逻辑的角度,所以可以略去不谈),主观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

描写的基本手法有:白描和工笔细描。如果描写的对象是人,写人的手法还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细节描写。

如果诗歌中的画面有主要画面、次要画面,或画面中有主要景物和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就能判断描写的角度是否有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最重要的是应从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来判断所使用的手法。比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幅画用白描的手法,所描写的景没有主次之分,合起来为下面抒情作渲染、烘托,不存在正面、侧面的角度,可这幅画在空间上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有地下,有猿的哀鸣声、萧萧落木声、滚滚波涛声,有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滚,又有清渚白沙的清静。因诗歌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来描绘景致,所以说这幅画从空间上形成对照,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落木是时间的痕迹,与江水结合,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空间的广大,这里时空结合;这幅画又从主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描写,从而有视觉、听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因此,可以说因描写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写作技巧,那么就不能再说“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是描法,它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切入描写而产生的写作手法或技巧。总之,应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描写的角度,哪些是写景写人的基本手法,哪些是因描写角度而产生的表达技巧。

有关抒情的知识如下:

抒情角度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乐景抒哀情(反衬)、借哀景抒乐情(反衬)、借乐景抒乐情(正衬)、借哀景抒哀情(正衬)、寓情于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在间接抒情中,诗人一般借助便于表达感情的景物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如果诗人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就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的诗一般会有象征意义,所以多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中景和情之间还存在借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的情况,通常可以有上面列出的四种情况,因此会相对应产生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寓情于景(以情驭景)与借景抒情也是有区别的。寓情于景是诗人把情感寄予景中,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古典诗中,往往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情况较多。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既借“杨柳”“雨雪”抒思念和凄苦之情,又因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和凄苦而有“依依”和“霏霏”的景致,这里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寓情于景,又是情景交融的典型诗句,极富感染力。因此,可以这样归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种方法既是并列关系,同时又可以交叉并存。

三、 修辞手法

诗歌从语句的角度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中的修辞格,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格即可,如比喻、对偶、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反问、反复、双关、对比、顶针、回环、互文、通感等。常见的修辞格中还有“引用”,在诗歌中引用古代的典故我们称为“用典”,这里就把“用典”归到修辞手法里,对高中生暂不用做概念理论上更深入的研究。

四、 炼字(句)

描写景物的诗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描写景物的诗篇7

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一)你认为这首诗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三)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四)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等等。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都是要求对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可从以下角度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的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鉴赏诗歌时,读出这些角度,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散曲一句一景:一二句写万里长江宛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绸带,淮山点点愈加青翠,是远景;三四句写几片江帆疾飞如箭,千尺山泉直泻如电,是近景。接下来由地面到天空:由前四句关于长江、淮山、江帆、山泉等地面景物的描写转到后三句的晚云、新月、塞鸿等天空景物的描写。

(二)色彩角度。

诗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王维的《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三)感觉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第一句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写出雪夜的宁静。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手法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元代倪瓒的小令《小桃红 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三句“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写景诗句中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的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描写景物的诗篇8

【考点透视】

中考古诗词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一标一纲”,即《课标》和《考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丰富,客观题仍居一席,主观题则一路高歌,其中也不乏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体现了课标和大纲要求。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包含多个考点和角度,必须重点掌握:

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整体感知,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概括内容主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多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内容与主旨”,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典型例一】(2012四川安顺卷)考查的诗歌:《蒹葭》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景物内容和情感主旨。解答第10题,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征,是什么季节的,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特点简要概括。如: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解答第11题则相对简单,稍加分析诗中人物的表现及其内容,便可理解。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典型例二】(2012广东梅州卷)考查的诗歌:赵师秀的《约客》

12. 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春 B. 暮春 C. 夏季 D. 秋季

13.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 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第12题属于时令把握。这里可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一二句,从梅雨时节、青草和蛙声,不难判断是夏季的景物特征,故选C;第13题属于情感把握,则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三四句,“有约不来”,喜从何来?故B不正确。

【典型例三】(2012贵州六盘水卷)考查的诗歌:《过零丁洋》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境地?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25题可抓住“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两个关键点以及所用的比喻来分析各自所处的境地。参考答案: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第26题理解千古名句的思想感情,因众所周知,相对容易些。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纵横联系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

(1)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分析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3)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或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典型例四】(2012山东临沂卷)考查的诗歌:王维的《鸟鸣涧》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意象、意境的把握能力。只要抓住其中描写的景物,综合这些景物的特点便可解答。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典型例五】(2012广东湛江卷)考查的诗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解析】这道题直接考查意象的准确把握,扣住首句中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典型例六】(2012四川宜宾卷)考查的诗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16. 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17.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意象把握和画面描绘。第16题,可扣住题干中“‘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在二、三、四句中找出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第17题画面描述,主要是扣住这几句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典型例七】(2012浙江丽水卷)

过 湖

俞 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8.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也是进行画面描述,可仿照上文的形式,抓住“山色”“画轴”“白鸥”等景物,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参考示例: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

(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分析诗歌形象: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②概括意象特点。③理解意象中作者所寄予的情感。回答是:(1)是什么意象?(2) 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 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3)体味诗歌意境: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1.描摹诗歌***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

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那么赏析诗歌,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命题人往往会结合诗歌的实际来设点考查。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典型例八】(2012四川南充卷)

赠从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惧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两道题从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道题,可抓住“盛”和“劲”来分析: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第(2)道题,从山松与“本性”,可推断作者是在借景写人(抒情),托物言志。答案: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典型例九】(2012河北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9.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这两道题从分析描法及其作用上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联系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考,回忆结构上的作用和名句赏析的要求来答题。第8题: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第9题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典型例十】(2012江苏扬州卷)

【甲】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9.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解析】这道题从写作手法上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通读全诗,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找出对比点加以分析。参考答案: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之的观点;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的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具体为: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或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典型例十一】(2012湖北襄阳卷)考查的诗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第10题从字词的锤炼来考查学生的品味语言能力。“炼”字者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句中显然是“卷”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以及出猎场面上来品味其妙。如:“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第11题属于名句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如:(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

【典型例十二】(2012贵州铜仁卷)考查的诗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组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解析】第(1)题比较容易回答。首联中能反映作者境遇和心情的只有两个形容词词组,即“凄凉地”“弃置身”。第(2)题,说“理由”实际上就是在赏析这一名句好在哪里。可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进行。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典型例十三】(2012湖北荆州卷)考查的诗歌:杜甫的《春望》

9.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解析】本题属于名句赏析,抓住手法、内容、情感三点即可。如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的残酷现实。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典型例十四】(2012湖南娄底卷)考查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类赏析。这是一对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对此,要分析其传神之处(参照名句赏析的方法),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哲理。参考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解题入格】

(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品赏名句: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展现等)什么情景等+抒发什么情感。

【考查趋势】

描写景物的诗篇9

关键词:题材;意象;表达技巧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10

诗歌的创作以含蓄凝炼见长,即用简洁形象的语言通过特定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抒发特定的情感。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就得将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还原出来,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

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咏物抒怀诗、伤别离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游子诗、闺怨思妇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所选取的意象,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也各有所异;同一题材的诗在意象选择,技巧运用和情感抒发上有类似之处。因而依题材所关联的各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依题材鉴赏诗歌,首先应确定所鉴赏诗歌的题材,明了诗人的写作方向;其次关注诗人的创作技巧;再次分析诗中的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咏物抒怀诗是诗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描绘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内心之情。咏物就会写其形、色、声等特征,以求形似;咏物也会由物及人,由实而虚,求其神似。咏物抒怀诗可分为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大类。

咏物抒怀题材的诗多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标榜志向高远、清雅脱俗的气节,表达厌恶官场、醉心田园的志趣,流露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其所选用的意象多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其表达技巧多以描写和托物言志为主,兼有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手法。

借物抒怀是借事物的特征来寄寓诗人的情怀,但因诗人笔下描写的事物有所差异,所寄寓的情情感的也有所不同。同是写蝉,虞世南笔下的蝉是诗人超脱世俗,志向高远的情怀表现,而李商隐笔下的蝉是诗人怀才不遇,感伤无奈的际遇体现。再如骆宾王借蝉之高洁来抒写自身虽有蝉之品行却身陷缧绁的哀怨悲伤之情。

借物喻人是通过所借之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状态来喻指人的性情特征,表达诗人的情感倾向。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来表明心迹,抒写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伤别离情题材的诗主要体现在恋人之别、家人之别、友人之别和家国之别等方面。多是抒写眷恋不舍或凄苦无奈的离别之情,或是对离人的担忧关切之情,或是表达对离人的劝慰勉励之意,或是借离别来阐发诗人的志趣,或是在离别之中寄寓诗人的感慨。其所选的意象多为寓意着离情别意的客观事物。

恋人之别以女子送别男子或游学或求官或出征为内容,来抒写哀怨、缠绵、眷恋之情。

家人之别体现在与亲人离别的方面,表达凄苦无奈之情。

友人之别多是叙写友人间的出仕、辞官、迁谪、征戍、赴考离别时的离情别意,抒写或感伤眷恋,或劝勉激励,或关切担忧之情,或阐述心志,寄寓感慨之意。

家国之别的内容多为诗人心系国家却遭遗弃,情感沉痛哀伤却又凄苦无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诗人寓情于景,抒写被遗弃后的想要超脱物外却又囿于现实之中的矛盾无奈之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题材的诗以描写山川景物、田园风光及隐居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对祖国山河及乡村风情的喜爱之情,描写远离官场,回归田园或闲适淡然或不满现实的心态,阐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中的花鸟虫鱼、山林水月为主,表达技巧上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白描、工笔、比喻、夸张等手法。

山川景物历来受众多诗人的青睐,借以抒发对祖国山川的先赞美喜爱之情。无论是入仕的艰难,还是厌恶红尘,田园无疑是诗人最佳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寄托自身,寄托心态,寄托情感的理想所在,从而田园风光便是诗人抒写心绪的最佳选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诗人本真的体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淡泊明志的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对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边塞诗题材的诗以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要内容,体现边塞风光之美,表现战士杀敌卫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奈之情,反映战争苦难,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多以意寓着苍凉悲壮的客观景物为意象,如烽火、狼烟、孤城、大漠、羌笛、胡雁、杨柳、胡天等,表达技巧上以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用典,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手法。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游子题材的诗以旅居他乡的游子的所见所感为内容,来抒发羁旅的愁苦及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其意象多以归帆,驿旅,孤灯,鸿雁等凄清冷寂的景物为主,表达技巧以借情抒情,寓情于景,衬托,对比,比喻,虚实结合,换位等手法为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闺怨思妇题材的诗抒写独守空房的女子的或凄苦生活,或哀怨感伤的心绪,或浓浓的思念之情。其意象以征衣,明月,画楼,栏杆,杨柳,黄鹂等为主,多采用借景抒情,衬托,描写等手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咏史怀古题材的诗以古代历史人物或古代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为写作内容,达到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或表达时代兴替的写作目的。其意象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景物,多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如《石头城》:借“故国”“空城”“旧时月”来营造凄凉冷清的环境氛围,暗含今昔对比,抒写昔日的繁华不再,向统治者提出劝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理题材的诗主要通过描写一定的景、事、物来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其意象不固定,表达技巧多为描写、比喻等。

描写景物的诗篇10

诗词教学的高耗低效历来备受诟病,课堂上教师一味在诗词“讲了什么”即诗词的意思上发力,而忽略了对诗词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和意境的探寻,致使本应灵动的诗词教学变得了无生趣。学习诗词如登山,应少些已有景色的告诉和讲解,多些未知风景的探险。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直在理解诗意这一平面上打转,诗词学习终究将在原地徘徊不前,而缺了沿波讨源的历险,少了峰回路转的精彩,失了柳暗花明的诗意,是无法真正抵近诗歌的内核的。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开始了《渔歌子》的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舒缓,格调恬静闲适的写意山水画,作者张志和举重若轻,在看似轻描淡写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诗意田园的唯美画卷。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张志和笔下的景物与文字也显得干净、饱满、透明,富含张力。“西塞山前白鹭飞”,语言平白如话,却为整首词奠定了明快的情感基调。词中所写景物西塞山岿然不动,白鹭振翅高飞,一静一动,动静相宜。“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之明艳,流水之灵动,鳜鱼之肥美,构成了词人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与李白的“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的惬意与满足尽在其中。“青箬笠,绿蓑衣”,白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忘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渔父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所写的何止是景物,“烟波钓徒”流连的也不仅是垂钓。同样写烟雨,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宠辱不惊相比,《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则是作者张志和拥抱风雨、流连山水、物我两忘的绝妙画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看似普通的景物为我们营造构建了每个人都为之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渔歌子》这首词集中表现了张志和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看易行难。张志和所描绘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人生境界深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哲学真谛,可谓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读懂诗词表面的意思相对容易,然而诗词背后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被我们疏忽甚至遗忘,诗词学习浅层化、表面化,诗词教学缺少立体的引领和纵深的推进。有了以上对诗词教学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诗词教学的准确定位,我开始了教学层面的探寻与思考。《渔歌子》中所写普通之景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如何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去品读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物的丰富意蕴,在诵读想象中切己体察,去把握诗词意境之美,在揣摩品悟中比较辨析,由朴实无华的景物描摹直抵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核,从而引领着学生拾级而登,由表及里,由文及人,最终把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追问的过程是解构更是重构,在对《渔歌子》教学层面的思考过程中,“意思”“意境”“意象”“意味”等关键词语陆续跃入我的眼帘,“读懂意思”“体悟意境”“揣摩意象”“品读意味”,《渔歌子》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品味词的色彩、画面、韵律美,读懂词的主要内容,感受词的意境美。

2.抓住词中的主要意象展开品评,品读词的深层意蕴,体察人物恬淡闲适、逍遥超脱的精神世界。

【教学活动及意***】

一、从语言出发,读懂意思

1.自由读词,思考:《渔歌子》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读词时眼前所浮现的景物。

3.如果让我们为眼前所浮现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话,你会分别为词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颜色?能联系词的内容来谈谈体会吗?

4.如果为词中的景物配上声音,你又会添加哪些声音?

5.自由读,体会词的画面美。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湖光山色,能把这些景色连起来整体说说吗?

7.自由诵读词,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是语言的贵族。”诗词总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饱满、最丰富的内容。《渔歌子》一词用短短27个字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卷。教师读出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沉浸。这个学习的过程即是对诗词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激活、还原和再现的过程,读出色彩,读出声音,读出画面,作者所欲表达之“意”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与体验中逐渐变得清晰、立体、饱满起来。】

二、从语感出发,体悟意境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请用心读词,想想作者张志和想借这样的景抒发怎样的情?

2.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

3.同样写垂钓,《江雪》是怎样描写的?请自由读《江雪》,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印象深刻?

4.比较《渔歌子》中的渔父与《江雪》中的渔父不同在哪?

5.同学们是怎样理解“不须归”的?

6.能把“归”换成“还”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7.再读这首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8.如果为我们的观察角度画个线路***,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9.再读这首词,把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起来,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景?

10.高声诵读,体会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文本之“源”的探讨,指向文本之“幽”的品评。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与《江雪》中渔父形象的比较辨析更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词的表层意思的评析引向深层意境的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缀起来整体鸟瞰,有助于学生对词所描绘的意境有更整体、更深入的把握。】

三、从语境出发,揣摩意象

1.词中的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

2.请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拓展阅读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了解“桃花”的特殊含义?

4.补充《桃花源记》的有关资料,品读词中“桃花”的意象之美。

5.词中的“白鹭”“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6.再读整首词,体会词的意象之美。

【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在语境之中去感受。“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这样的问题设计告别了分析,拒绝了说教,摆脱了告诉,远离了傻读。在读懂诗词意思,体察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揣摩诗词所写景物特殊的意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发现、建构、生成新的意义,这是诗词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语文能力。】

四、从语意出发,品读意味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哪?

2.词人为何说“不须归”?用词所描绘景物的特殊意象说说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3.“不须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西塞山的景色美吗?

4.补充阅读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5.词中的“归”说的仅仅是回家吗?

6.诵读后品悟“不须归”的丰富意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景物的诗10篇

学习

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分当天的古诗,简单的秋分古诗怎么写。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

学习

战争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战争名言10篇,内容包括战争名言,战争名言名句中国。3、莱维: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中国古代战争名言:1、《木兰诗》: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

学习

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10篇,内容包括感谢老师辛苦付出的暖心话,感谢老师辛苦付出简短20个字以内。3、每天去幼儿园是我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深刻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和老师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分不开的,心中感谢xx幼儿

学习

公路施工员总结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公路施工员总结,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施工员年度总结,公路技术员施工总结。姓名:从2017年1月1日起参加**高速机电工程至今,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对个人的工作总结如下:1、技术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在不断发

学习

关于边塞的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边塞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边塞的冬天古诗,关于边塞的古诗四句。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

学习

社会学理论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理论论文,内容包括社会学论文格式范文大全,社会学理论文献整理。二、哲学理论创新需要切近社会现实我们说哲学理论切近社会现实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哲学固然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还不是现实,哲学切近现实的前提就是

学习

学生法律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法律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法律实习心得题目,法律实习个人总结。一大早我就坐公车来到了律师事务所,希望给事务所的其他同事、领导留下好印象。推门进到走廊,却已经看到几个人在办公室见奔走忙碌,我不禁感叹律所工作的繁忙

学习

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项目管理论文,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企业项目管理经典案例论文。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中具有较大优势,被企业广泛采用,对促进企业战略目标达成。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

学习

爱情名人名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日本名人名言,爱情的选择名人名言。3、毁于虚荣心的女性,比毁于爱情的还要多。德芳4、你可以得到爱情,可以得到婚姻,可以得到优质生活;但如果得不到安全感,那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生活在富足的恐惧

学习

实习就业工作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实习就业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关于实习就业问题汇报,就业部门工作实习报告。改革开放给我的(实习报告)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实习报告)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报告)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乡镇、农村经济的(实习报告)发展,得

学习

学生会纪检部部门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会纪检部部门总结,内容包括学生会纪检部部门总结范文,学生会高一纪检部总结800字。在经历了学生会和学院的各类活动后,在干是干部在组织活动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后,我们文娱部迎来了我们部门最重大的活动,当然也是重邮最具影

学习

创业计划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创业计划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创业计划论文,健身房创业计划论文。2规划设计理念创新氛围和创意空间的塑造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外在表象”和“内在气质”的营造。“外在表象”是指整个园区从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给人的第一印

学习

现代儿童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儿童诗10篇,内容包括现代儿童诗精选十首,现代儿童诗10首。二、品析语言,感悟儿童诗童稚而优美的意境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用凝练、形象、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取材

学习

教育法学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法学,内容包括教育法学试题及答案,教育法学讲解。当法学教育在不断满足自身基本需要之后,教育组织者忘记服务社会之目的,仅仅变成权势和金钱的俘虏,就需要对分配正义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再行矫正。尤其是需要关注贫穷无势

学习

兰波的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兰波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兰波的诗推荐,兰波的诗摘抄。现在,他的遗物炙手可热。2007年6月在巴黎的一次苏比富拍卖会上,一张兰波1880年摄于也门的原始底板照片,竟以75000欧元的高价被诗人家乡的博物馆购买收藏,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热爱

学习

写老师的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写老师的诗10篇,内容包括写老师最好的诗,写老师的古诗10个。花儿因蜜蜂而开放。您是辛勤的农民,我是弱小的种子。农民浇灌这种子,种子因农民儿生长。您是肥沃的土壤,我是脆弱的草儿。土壤抚养着草儿,草儿因土壤而茂盛。您是温暖

学习

写母亲的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写母亲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母亲的短诗100首,写母亲的十句诗。现在想来,承载父亲深情的何止是那两箱鸡蛋。作为一个病人,他每回一次家都需要从衡阳坐火车到广州,再转两次船到梧州苍梧,要经历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但他每次回来

学习

描写燕子的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燕子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燕子的诗句二年级,描写燕子的古诗有哪些诗句。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5、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6、燕子楼头燕子回,何年鹤去见归来。7、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8、燕来巢我

学习

描写风的古诗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风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风的古诗小学,描写风的古诗名句并赏析。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

学习

庆国庆的诗歌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庆国庆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庆国庆的诗歌,今年庆国庆经典诗歌。五星红旗似彩霞.光辉历程世瞩目,神州大地遍地花.改革开放扬起帆,祖国跃上千里马.今日再展战洪***,灿烂前景世人夸.视如今,风雨过后更神气.关于国庆的朗诵诗歌二

学习

描写莲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莲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孩子偷采莲花的诗句,形容莲花禅意的诗句。4、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清郑板桥《芙蓉》5、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

学习

莲花的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莲花的诗10篇,内容包括莲花乡的诗,关于莲花的诗歌鉴赏。莲花同时也是佛教的重要意象。很多佛与菩萨都以端坐于莲台上的形象示人,观音菩萨也常常手执莲花,这显示出佛教的庄严,也体现出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六朝时期不仅是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