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塞的古诗10篇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1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赏析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赏析诗歌的主旨,这也是高考古诗词最常见的考点。那么怎样把握与分析诗歌的主旨呢?

一、要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类别

当我们对古人所写诗词的题材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类别熟悉之后,每读一首古诗,就会顺着古人的想法去思考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一般来说,按题材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诗、爱情诗、哲理诗、边塞诗(***旅诗)、田园山水诗、咏史诗(怀古诗)、咏物诗、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而古人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别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长亭送别;别恨离愁;思妇闺怨,等等,这里主要以送别诗与边塞诗为例来展开分析。

(一)送别诗

1.兴起原因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难以再见面,因而古人更重视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或留给居者(留别),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感情主旨

①全诗基调凄清缠绵,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②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③借别抒怀之作。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决心。

(二)边塞诗

1.兴起原因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不少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边塞诗歌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歌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2.感情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行》。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如杨炯的《从***行》。

③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高适的《燕歌行》。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⑥表达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如徐兰的《出关》。

二、要掌握如何分析诗歌的主旨――“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毛诗・关睢》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这是诗歌的本质特点。而诗歌靠什么来抒情言志呢?历览古词,会发现诗人主要借意象抒情(间接抒情)。当然诗歌还可以直接抒情,但中国古诗讲究含蓄和韵味,靠意象来抒情的占绝大多数。诗歌主要借意象抒情,这是古人写诗的规律。意象是出现在诗歌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个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而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意象特征是相融合的,因此要从赏析意象特征入手来感悟作者情感。根据诗歌的本质、规律,分析诗歌主旨的总方法就是“抓意象,析特征,悟情感”。

三、要掌握诗歌主旨题的作答步骤,答案表述清晰完整,要点突出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2

【关键词】班

古诗歌分类:

形式上分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题材上分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和闺怨诗。

举例说明

山水田园诗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 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惜别送别诗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低沉哀婉,伤感惆怅;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 思念亲友, 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月、雁、笛、柳)传情 ,因梦寄情。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边塞诗

题材:

A.将士建立***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某些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品。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无度/无能)。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

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3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意象;精神风貌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边塞诗的发达,与唐代统治者同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长期存在的战与和、攻与守相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密切相关。边塞诗艺术性强,多昂扬奋发的格调,内容丰富多彩,多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边塞诗人们在这些诗中也表露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大多是有感于边戍的实际生活而发的。边塞诗中的意象是作者传达、抒感的重要载体。

“意象”一词源于《易经》。在《易传·系辞》中有“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话,在这里,“意”是指思维,“象”是指借以表达思维的物象,这当然不是指文学作品的“意象”。意象渗透着诗人的情志,所谓“立象以尽意”。本文以“笛”这个有代表性的意象为对象考察从初唐、盛唐直至中晚唐的边塞诗,从意象的流变窥探整个唐代精神风貌的时代演进。

一、初唐:“笛”之凄婉哀愁。

初唐时,国家***权刚刚巩固,国力不是很强大,但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却是昂扬奋发,充满活力的,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使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边塞生活已是众多诗人的创作题材,沈诠期、陈子昂以及世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都有边塞诗杰作传世。

在边塞诗中,“笛”我们即把他理解为胡乐,有时是一种凄婉的哀愁,有时也是一种恬淡的暇意。如骆宾王《从***中行路难二首》其一中:“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清笳,婉转悠扬,如一股清泉,给征人带来无比的喜悦,但也加重了心头对亲人的怀恋,周成仁在《唐诗笛声意象浅析》中,将笛声赋予丰富的内涵,这里的笛声将属于“关塞怀乡之笛——阔远而哀婉”。再如,卢照邻《战城南》“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这里的“笛”已经不再是富于音乐美的象征,而是凝集了一种勇气,一种战前的神勇斗志,喧嚣的笛声暗示了战士们的战前心理,寄托着一种忧虑与焦躁,其中也掺杂着一丝哀愁。

纵观这些边塞诗由意象的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我们不难看出,初唐的边塞诗多描写战争的艰苦,环境的恶劣,表现追求功业,壮志难酬的壮烈情怀。诗中的乐观精神和浪漫情绪略显不足,抒写情怀苍凉悲壮,造成其原因,也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息息相关。

二、 盛唐 :“笛”之悠扬豪逸

盛唐时期边塞诗题材广阔,其意象更加宏阔,往往从大处落笔,写出边塞的奇情壮景,达到创作高峰,形成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这个时期的许多诗人都曾游历或从***塞上,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诗人们将盛唐时期强大的国防力量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出来,共同体现了盛唐气象的阳刚之美。

在盛唐边塞诗中,笛声意象颇值得注意,它呈现出或深沉、或激越、或悠扬、或雄浑等不同特征。悠扬的笛声往往能够勾起边防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同时,也写出了战士们的飒爽英姿和豪飘气概,“羌笛”这一意象也正体现了这一豪逸之气。李颀《塞下曲》其二:“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应尽,将***犹未知。”这首诗中,以雪来衬托边塞的环境,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悠扬的羌笛声,以“笛声”来衬托战士们的心情,写出了战士们的飒爽英姿和豪飘气概,“羌笛”这一意象也正体现了这一豪逸之气,从正面反映出盛唐边塞的生活气象和人们的情感状态。像这样的意象,这样的艺术境界,在初唐边塞诗里是较少达到的,盛唐边塞诗之所以达到这样极高的艺术境界,有诗人艺术功力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两代诗人肩负着不同历史的使命,所处的时代不同,因而从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取向。

初唐时期的“笛”给人一种凄婉哀愁之感,笛声折射出了初唐人文精神,与时代特征紧紧相扣,“凄婉”的是笛声,哀愁的是通过笛声折射出的人们的心理。直至盛唐,笛声也隐约隐含着这种情感,但总体上折射的是盛唐的人文精神,少了初唐时的凄哀,“悠扬”的是笛声,豪逸的是盛唐的时代特征,通过 “笛”意象的表达,更多感受到的是盛唐时代的豪壮之情。

三、中晚唐: “笛”之空旷凄美

中晚唐时期,由于国力衰弱,边地多难,人们的心胸多乏豪壮之气,自信心也远不如盛唐那样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日益黑暗混乱,守土士兵的苦难加重,往日美盛的***容,壮丽的关山已黯然失色。因此,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更多悲凉之气,愁苦之词。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激情仍很感人。这些也能从边塞诗的意象中反映出来。

中唐边塞诗中的音乐描写,在边塞诗中尤为突出,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既是那个时代所反应的情感,即用音乐之声,反应出时代之声,以“笛”意象为代表。如《从***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人对笛声的音乐特征作了概括的表露,暗示出《行路难》的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这时的士卒正在艰苦的夜行***路上,本来怀有深深的乡愁别恨的情绪,当他们忽然听到那哀怨的《行路难》笛声时,曲调情绪便感染了征人,唤起了情感的共鸣,引发了对家乡的眷念。诗人抓住了三十万征人在一瞬间的感情变化和由此产生的举动,展现他们望月思家,闻笛伤怀的情绪波动,此时的笛声,已是“伤时感怀之笛——沉郁而凄凉”,是整首诗情感的灵魂,映射出一种凄美的意象。

中晚唐边塞诗表达的情感在总体上倾向于“悲”和“哀”,通过边塞诗中不同的意象,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纵观唐代边塞诗,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时代有很大差异。初唐边塞诗通过意象表达,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歌颂保卫边塞的征战。在盛唐的边塞诗中表现得较前代更为突出,以至使盛唐边塞诗中意象所代表的客观情感表现的更为充分,积极向上。初、盛唐边塞诗豪迈和乐观的气概是其时代主流,而中晚唐则体现一种凄苦悲凉的愁绪。

参考文献:

[1]《唐代文学论丛》编辑部编《唐代文学论丛》第七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2]周成仁《唐诗笛声意象浅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肖希凤《论李益诗歌的意象构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4]王明居《唐诗风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涂元渠《高适·岑参诗歌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李云逸《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高适,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8]《唐代文学论丛》第七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4

关键词:边塞诗;《采薇》;影响

中***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83-02

说到边塞诗,大家自然会想到唐代,想到高适、岑参。其实唐代只是中国边塞诗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边塞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充分吸收继承前代边塞诗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关于边塞诗的源头有众多说法,这里我采取学界较为统一的《诗经》说,希望能够在分析边塞诗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源头进行一次探析,重点分析一下《采薇》所体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一、简述边塞诗的特征

关于边塞诗的源头学界有这么几种说法:(1)先秦是边塞诗的萌芽时期,《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就是代表作。(2)到汉代形成大一统王朝,边塞明确之后才形成边塞诗,认为第一首边塞诗当是细君公主的《黄鹄歌》。(3)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穆天子传》,认为西王母与周穆王的对话堪称边塞诗之源。毋庸置疑,这些观点都有其正确性,但具体如何判定,我们需从边塞诗的概念出发去探究核对。

对于边塞诗的概念,应从它的内容方面界定。一般说来,凡是反映和描写边塞战争、边地风光、民俗风情、诗人游边、送人出塞以及由边塞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内容的诗歌,都可以视为边塞诗。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疆界不同,边防要塞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只有明确的边塞一词产生以后才有真正的边塞诗。但众所周知,中国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单音词居多。我们现在通常所说“边塞”的连用,根据记载得到了汉代《汉书・晁错传》中的“守边防塞”,而在这以前,都是以“边”或“塞”或“鄙”、“封”的单字出现,但这“边”毫无疑问就是指国的四周与邻国接壤的地区,“塞”指边地中显要的地方,所谓边防要塞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边塞概念基本相同,所以我认为对边塞诗的界定主要看其所描写的风物、战争是否为边塞地区,而不同的边塞地区的界定得具体分析,就拿战争诗来说,得是对外的战争而不能是内部平定叛乱的战争;就闺怨诗来说,必须是由边塞行役而引发的征夫的哀思,思妇的幽怨,而非普通的游子思妇的浅歌低吟,显然后者不能算作边塞诗,所以关键点就在于是否是有关边塞,在我看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权机构,有一定疆域,对内对外都具有相对***性,有明确边防态度的***国家***权,它的对外战争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为内容的诗作都可算作边塞诗。对边塞诗内容的研究,前辈早有丰富的论证,在这里,我仅列举以下主要观点:(1)歌颂将士或诗人出塞从***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诗经》中的《六月》。(2)反映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给戍卒带来的痛苦,揭露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士兵和家庭带来的不幸灾难。如《诗经》中《君子于役》。(3)描写边地奇异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遣戍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而《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周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猃狁、西戎、荆蛮、淮蛮、徐戎等部落,常常侵犯周朝边界,为此周朝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无论是何种说法都可说明《采薇》是周时对西北猃狁的一次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现在我们就通过回归原文来分析一下在《采薇》中体现的主题多样性。

二、《采薇》的多样主题

《采薇》全篇共6节,这6小节可分为两部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在这里我觉得按三部分划分更易于理解。其中第1―3节是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薇菜起兴向读者展示一群长期在外征战的戍卒在艰辛的战斗生活中对家乡无尽的思念。前三章通过叙写薇菜的变化“作止”“柔止”“刚止”来暗喻时间的变化,由出芽、柔嫩到坚硬表面上是戍卒采薇菜充饥反映戍卒生活的艰辛,而其实内含时光流逝,不得归乡的痛苦。紧接着的“心亦忧止”即是最好的明证,并且还是“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连一封家书都无法书写,痛苦哀怨之情溢于言表。戍卒长期戍守在外无法回家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但他们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猃狁之故”,并不因自己的处境而有所懈怠。只因“王事靡”而“不遑启处”,这就说明戍卒拥有强烈的正义之心,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并且这一点只在第二部分4―5节中回忆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印证,如果说第一部分流露出的是伤感痛苦的哀怨之情,那么到了第二部分完全被高昂的爱国热情所替代。首先“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开头以棠棣之华起兴,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接着描写***队装备精良、***容整饬。通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描写***队战车战马的壮观。在如此壮观盛大的***车的指挥带领下戍卒奋勇争先。“岂敢定局?一月三捷”写出了战事的频繁,战争的壮烈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紧接着又描写战争指挥者华丽的装备“四牡”“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岂不日戒,猃狁空棘”写出由于战事紧急戍卒不敢懈怠,体现出的是舍身忘我的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其基调是高昂热烈的。第三部分为第6节,其中有最为大家熟悉,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原始》也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被认为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诗歌美学境界。如“昔”字领起对过往的回忆,而“杨柳依依”描写出柳丝在风中飘舞的动感,写出了当时春光的明媚,也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往矣”则说明了离别的在即,风景如此美好面临的却是离家别亲,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怀。一片好景本该共同赏玩而此时却离别在即,悲伤之情更深一层。更妙的在下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一方面对照了上文的“昔”字,现在我打了胜仗归来,却不再是当时的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而是“雨雪霏霏”,本该喜悦的回归之情似乎也被这漫天飘舞的雪花所掩盖,也蒙上一层伤感之情,更因长期在外戍边打仗,物是人非,令人不忍猝读。一起奋战的同伴已埋骨他乡,自己独自生还,已有一丝的哀愁,更因遥想家中久别的妻子儿女,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思索感慨万千。而这一切的所思所感都是在归乡途中,且还面临着“载渴载饥”的困境,本来就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恐惧,更何况现在是如此的狼狈不堪,怎能不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综上所述,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戍卒采集薇草充饥说明生活的艰辛;战事频繁,戍卒思归之情以及抗击外侮的决心等,第一部分是哀怨艰辛的悲歌,第二部分就是热烈激昂的战歌,第三部分则是深沉回忆的哀歌,是一首由多种乐器配合演奏的交响曲。

通常人们喜欢把《采薇》当做《诗经》中厌战诗的代表作,或者说较多的是谈论它的厌战主旨,我认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说它厌战主要是建立在对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探讨之上的。这种厌战的根源可以从中华民族或者是周人的心理去挖掘,周时中原地区是农耕区,普遍的都存有安土重迁、渴望和平稳定的心理意识,所以自然就会厌弃战争。周人虽然厌战,但并不畏惧战争。所以在猃狁南下入侵时,周人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积极加入战斗,并把自己“靡室靡家”的苦难归咎于猃狁,得出“猃狁之故”,这就足以说明《采薇》作为边塞诗体所现出的边塞诗的主题―爱国主义,所以说爱国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土壤中,是华夏民族弘扬其雄强气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生存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面已经提到过有人将《采薇》定义为厌战,我认为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首先周人厌战,但并不惧怕战争这是肯定的,但如果长期在外征战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就跟周人的伦理意识和安土重迁观念相违背。再者,他们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怀念与眷恋是造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层伤感情绪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在《采薇》中将士还面临其他的困难,如***备供应不足而不得不采野草充饥,战事紧急随时可能遭遇死亡的威胁,更加深了诗中的悲伤之情。尤其是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千古绝唱。在今昔的景物对比中主人公的感情也通过这“雨雪霏霏”而自然流露,“杨柳依依”的喜悦之感被离别悲伤之感替代。“雨雪霏霏”的悲凄之情更夹杂着战胜回归的喜悦之情,使欢娱之情更加深沉以至全给人一种悲慨苍凉之感,所以说《采薇》定义为厌战诗不无道理,把感伤主义作为它的情感内蕴,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三、《采薇》对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首先,在主题上看,《采薇》主题的多样性就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它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就开启了后代描写边地生活艰辛和戍卒思乡的诗歌的先河,如汉代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主要描写修筑长城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不幸,无疑是对《采薇》中戍卒艰辛生活的反映,那种不幸和痛苦的延续。到了中唐,盛唐气象开始消退,诗中描写戍卒生活艰辛和悲伤情感的诗作增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边塞诗。

其次,从表现方法上看,《诗经》中的边塞诗多以叙事为主,主体感情通过具体的叙述和特定场景的描绘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在《采薇》中,戍卒生活的艰辛和浓郁的思乡之情就是通过戍卒采集薇菜这一特定场景和薇菜这一特定植物的生长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这一手法为后来许多诗歌所继承,如李益的名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典型地将戍卒的思乡之情通过对边塞夜晚景色的描写以及听到芦管之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章的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梁代萧子显的《燕歌行》就是受《采薇》最后一章的影响。

再次,《采薇》主题的多样性从整体上看对后代边塞诗也是影响深远。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就是典型代表,既有将士战斗的激烈,又有***中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更有对戍守的将***的辛辣讽刺。

《诗经》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不管是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上,还有反映生活的方式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诗歌作品的巨大成就,而《采薇》作为《诗经》中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主题的多样性,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和精神内蕴一直得到后世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5

一.古代旅游诗的发轫期

中国古代旅游诗的发轫期,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屈原流亡途中用诗歌记述“被旅游”经历的作品。如他流放湖南期间留下的《哀郢》、《涉江》、《怀沙》等名篇,其中有些佳句和片段,就具有“旅游诗”性质。例如《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汉代最早的“旅游”诗,应该是汉高祖的《大风歌》(公元前195年),那是他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之后,从都城长安“巡行”到家乡去“摆谱”时哼的。为此,在他的故乡江苏沛县留下了一处叫“歌风台”的古迹。这也成了今天的一个旅游景点。其次,是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前往山西祭祀后土(土神),泛舟汾河,饮宴中流时写的《秋风辞》。时值秋气肃杀,鸿雁南归,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文采斐然的绝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诗经》里最有名的记游诗是《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对青年男女结伴春游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反映了先秦时代郑国每年仲春时,少男少女们齐聚溱河、洧河河畔交往的习俗。这首诗是记游诗不假,却并非“旅游”的产物。诗写的是作者家乡的事和景。写此诗时,作者既未外出“旅行”,也未离开住地“远游”,与旅游学科对“旅游”的定义,显然是不符的。由于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诗歌中当年的风景,今天也并未成为旅游景点;而且,连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既如此,就不宜生拉硬扯把它塞入“旅游文学”的范围,认定为旅游诗歌的源头了。

二.古代旅游诗的生长期

旅游诗中的一个分支──山水诗,一般认为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0)。如冯乃康主编的《旅游文学作品选》以及湖南旅游局主编的导游资格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学》教材,均将曹操的《观沧海》列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齐朝的谢I、梁朝的王籍、陈朝的阴铿,都是期间较为著名的山水诗人。阴铿的《渡青草湖》,更是公认的最早描写洞庭湖的名作,可称得上是完整的旅游诗歌[2]: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梁・王籍《入若耶溪》:“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名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的手法更是“为后代诗歌在山水意境的表现及欣赏方面提供了辩证艺术思维的方式”。[3]

三.古代旅游诗的繁荣期

唐宋两朝是古代旅游诗的繁荣期,其特点是题材丰富多样,题材涉及诸多方面,如咏史、怀古、边塞、风俗人情等,可谓繁花竞秀。唐代有一种与科举制度并行的潜规则──“行卷”。即有心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把自认为最得意的诗作呈献给达官贵人,请他们加以宣扬,为自己的出名造势。“行卷”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参试结果。“行卷”中的有些诗,便是古代的旅游诗。唐代的文人格外喜欢漫游。所以唐代旅游诗中,反映不同地域独特人文景观、民情民俗的风俗诗很多。如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中的扬州,有十里长街,繁华市井,醉人月色,卧波长桥,窈窕丽人。尤其是禅智山,风景旖旎,简直使人想要在那里买一块墓地,美死在那个地方。

唐宋都有描写边塞生活、抒写爱国情怀的边塞诗。两朝边塞诗有所区别的是:唐代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周边国家祸乱入侵,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边塞旅游诗的作者,往往抒发投笔从戎、边关杀敌、塞上立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誓死报国、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风胜概。故唐代边塞诗如黄钟大吕,大气磅礴,使人振作,催人奋进。如有过***旅生活经历的骆宾王、陈子昂,亲身经历过边关战争或长期戍守边疆的岑参、高适、严武,亲身游历过边关的王昌龄、李颀,奉命出使,亲身到过边关的王维等,均有边塞诗名作流芳百世。王昌龄在《从***行》中描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豪气冲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宋朝统治者对侵略国一味退让,使侵略者得寸进尺,造成宋代边塞诗整体上显得悲壮凄凉。如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策,可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赂敌求和的国策。这样,他的词《渔家傲》就是一派悲凉的意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词中,作者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求和***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就沉郁、悲壮、凄凉,令人感慨万千。

四.古代旅游诗的发展期

元、明两代,古代旅游诗虽然不如唐宋繁荣,但并未消歇,而是得到了继续发展。

1.元代旅游诗的著名作家有赵孟\、萨都剌、张养浩等。

赵孟\为西湖景区增色的名作是《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萨都剌咏史抒怀的名作是《百字令.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张养浩用《中吕・山坡羊》的曲牌写了的一组怀古诗名作。如《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明代旅游诗中最出色的是边塞诗,其成就虽不如唐代的边塞诗,但却远在宋、辽、金、元诸朝之上。“唐代边塞诗繁荣之后,宋人难乎其继,金元的边塞诗更……陷入低落。这个状况到了明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明代由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武人多能诗,戍边将领和因公差或遭贬谪出塞的文士都写下大量的边塞诗。其中表现边将、边民艰苦卓绝的昂扬斗志和爱国情怀之作尤为动人。”[4]其代表作家,或本身即为疆场杀敌的将帅,如戚继光、俞大猷、王越等;或为有过从***经历、纵游过边塞的文人,如徐渭、尹耕、屠隆等。而主题,则是抗击西北蒙古瓦剌部族的入侵和打击骚扰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表达边疆将士、***民保卫领土的决心。如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王越经过今甘肃礼县红石山写的《过红石山》:

冬来天气正严凝,红石山高策马登。风向眼中吹出泪,霜于髯上冻成冰。

平胡岂止如擒虎,用将何须似养鹰。记得去年经此地,铁衣流汗苦炎蒸。

屠隆的《出塞》:

强兵一夜度飞狐,大雪连营照鹿卢。明月五原容射猎,长城万里不防胡。

单于塞外输龙马,天子宫中出虎符。独有流黄机上泪,西风吹不到征夫。

徐渭的《龛山凯歌》:

短剑随***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五.古代旅游诗的复兴期

清代旅游诗是续唐宋旅游诗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曾指出:“元明两代诗歌出现了例退的摹仿逆流……穷则变,变则通,……清诗正是适应此规律,在总结明代复古逆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继承发展前代遗产的实践中,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社会现实土地上,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如钱谦益的黄山游诗,姚燮的四明、普陀游诗,刘光第的峨眉游诗,都是数十首为一组的刻画祖国壮丽河山的杰作,前代诗人从未有过这样宏伟的规模。”[4]清代旅游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从满人入主中原(1644年)到康熙中期,约四十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旅游诗作者的主体为从明入清的遗民,体裁以怀古、咏史,借景抒情为多,主题大多是叹惜明朝的灭亡,讽刺士人的失节降清,醉心功名。如屈大均的咏史诗《春日雨花台眺望有感》:

烟云霏霏碧草齐,断肠春在孝陵西。松楸折尽寒山露,无处堪容杜鹃啼!

在封建时代,皇帝陵墓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作者登上南京雨花台时看到的,却是孝陵――朱元璋的陵墓,四周的松楸已砍伐殆尽,只剩一片光秃秃的山体,这使他不能自已,悲从中来。但来自胜利者阵营的满族诗人纳兰性德,对明王朝灭亡的观感,却与屈大均不同,表现得相当理性。他在咏史诗《秣陵怀古》中写道: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诗人眼看秣陵(南京别名)的冷落,思绪却飞到了北京旁边埋葬了明王朝十三代国君的十三陵,想到那里也是一样的萧条。于是,诗人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史上,人们总爱讲南京是一个不吉利的地方,不利于建都。凡是建都南京的王朝,大都是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小朝廷,而且很快就会灭亡,就如同六朝。正因为如此,明王朝的第三代帝王朱棣,在夺取了侄儿朱允傻幕饰缓螅立即把都城迁往了北京。但是,这个拥有中原一统天下的大明王朝,不同样灭亡了吗?

这就证明:明朝的灭亡,与建都何地,毫无关系,而是另有原因。即与六朝一样的官场腐败,权贵荒***,民不聊生。显然,纳兰性德的“怀古”旅游诗歌,比遗民诗人的伤情,思想要更有深度。

以上诗歌作者借两地墓陵从不同角度吟咏明朝皇帝,可他们中谁又能预料到,这两地墓陵,在今天却成了重要的旅游业资源?

2.中期。康熙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约一百五十年左右。这一时期,是满清王朝的文字狱搞得最凶的时期。人们稍不小心,就可能因文字而招来无妄之灾。这一时期旅游诗的特点是:题材大多为山水风景,在写法上,一般只描写而不议论抒情,但很注意技巧和艺术性。这些诗描绘了祖国如诗如画的山河,不同地域的风景,在旅途中对世态人生的感受,风格多样,生动活泼。如黄景仁描写富春江上游的《新安滩》: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刘大魁的《西山》: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岗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西山为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在诗人的笔下,这里的景色美如江南,以致使他想把它们画成十幅屏风摆到家中去,好早晚看个够。

查慎行描写江南春天美景的《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鸳湖即今天浙江嘉兴的南湖,长水塘是鸳湖附近的水塘名。诗的后两句,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洪N的《钓台》,借写严子陵钓台之名,称赞东汉的***皇帝刘秀(字文叔)是“千秋”才有“一个”的难得之人,即赞扬他在做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忘记他自己当老百姓时的朋友,抨击那些―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喟叹:

逃却高台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

3.晚期。鸦片战争到辛亥***,七十年左右。这是清代旅游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的繁荣期。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和各种反清社团的成长壮大,使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摇摇欲坠。这个时期旅游诗的特点,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才的召唤,对***的渴望,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外敌入侵的悲愤。如谭嗣同的《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仍嫌原野束服了它。高山聚集在潼关,简直使人不知道何为平地。既是写景,也是借写景抒发渴望自由,不畏艰险的壮志。

魏源的《居庸关》:

十里缕嫱幸怀蹋连云虎跨是关城.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

居庸之高险,一连十里,都是高山峻岭,只有到关口,才可歇息一下。它高连云天,形如猛虎跨踞。雄伟的山冈,警惕地注视着边塞的形势。滔滔的涧水,高唱着走出边关、保卫疆土的战歌。

康有为的《过虎门》,则是对林则徐被朝廷错误打击的满腔愤慨: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万龙轰斗“指林则徐当年率虎门***民与英***的血战。当康有为路过时,这一切已“事如了无痕”了。但林则徐的浩然正气是永存的,游客看到遗垒、残石,就会怀念这位民族的英雄,就会感情汹涌,义愤如同浪涛翻滚。

梁启超的《太平洋遇雨》,写于失败后的1899年.当时,作者正在从日本赴美国的途中: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诗人在诗中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说法,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前仆后继,决不放弃斗志的坚定决心。诗人告诉人们:他的“远游”美洲,绝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挟风雷”,即怀抱***的雄心壮志去进行***活动的;出国,是为了有一天回国再度投入战斗。

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更是晚清旅游诗中的奇葩: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在波浪滔天的东海上,在只身赴日的旅途中,诗人关心的,只是***的理想,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六.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诗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诗包括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的旅游诗。

1.民国时期的旅游诗。民国(1911-1949)40年间,中国大地上,先后经历了辛亥***、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土地***战争、抗日战争,***战争,基本上是烽火连天,战伐不息。少数经济上相对富裕、生活上相对安定些的人,虽有少量可称为“旅游”的行为,但是,对时代和社会并未产生大的影响,旅游诗词相对较少。只有诗词中那些记录***生涯、战斗生活、历史巨变的诗篇和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少数旅游诗,很有影响力。如家喻户晓的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还有郁达夫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很有名:

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诗中的“江山也要文人捧”,对今天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有着重要启示。

2.共和国旅游诗(1949-今)。这一时期,旅游诗的作家作品比民国时期多,以写景抒情和***旅旅游诗歌影响较大,但名家名篇仍然不多。其间,贺敬之的《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影响很大。其中,最出色的是《桂林山水歌》,一开头就不同凡响: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哟,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战士出身的公刘,则有一些出色的***旅诗、城市诗。如从***时描写边塞风光的《运杨柳的骆驼》: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此外,郭小川的《西出阳关》、《雪满天山路》,也是出色的边塞旅游诗歌。而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写的旅游诗,则大多为领袖们的诗作。如的《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到韶山》、《登庐山》。还有、***、等人的部分诗歌。其中董老的《谒昭君墓》是影响很大的作品: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近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大力倡导下,传统诗词的创作老树新花,梅开二度,大有欣欣向荣之势。但共和国新时期旅游诗词方面的名家名篇,仍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李元洛.红紫芳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9月,第004页.

[2]沈文雪编注.古诗三百首[M].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25页.

[3]杜贵晨选注.明诗选・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4]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3-8页.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6

从***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西京:长安。

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凤阙:代指皇宫。

③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④百夫长:泛指低级***官。

诗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里能够平静。

出征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敌人的据点。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旗黯然失色,大风狂卷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做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行”,描写一个文人士子从***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颔联写主帅率***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方要塞的过程。一个“绕”字,显出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颈联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两***对峙时的紧张场面,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表现了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无畏精神。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整首诗布局精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不愧为初唐边塞诗的上乘之作。

关山月

〔唐〕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意: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征战匈奴被困白登山,吐蕃觊觎中原的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望着边城的景色,思念家乡,现出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推想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叹息,盼望远方的亲人早日归来。

赏析:

此诗是从一个戍边的士兵角度来描写、抒感的。一轮明月从东边天山上升起,出没在茫茫的云海中间。这昭月是从几万里之外的家乡,驾着长风,经过玉门关,经过天山,到达这荒寒的边地。这一片广漠地带正是历来汉、胡的交战之地,从汉代匈奴与汉***的争战到近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斗,都在这里进行。将士们或者战死沙场,或者老死边庭,少有人生还。这位士兵面对皎皎明月、凄凉边塞,不由得思念家乡:当此明月之夜,家中的亲人也一定在高楼上思念自己,望月兴叹。

玄宗后期,开边未已,此诗或作于这一段时期,描写了征战之士思乡的愁苦之情。开首四句如一幅辽阔的边塞***景,气象雄浑,使全诗悲壮而不哀怨。

陇西行

〔唐〕王 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诗意:

告急的***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使,他传来了加急的***书,报告匈奴的***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中的烽火联系中断了。

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它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7

关键词:岑参,高适,诗,比照

 

穿越历史隧道,我们走进西部中国,走进盛唐边塞。面对她的辽远、神奇、瑰丽和浑茫,我们怎能不泪流满面,血脉激荡。西部,古老苍凉浩渺的西部,永远将成为我们心中一方神奇的圣土。而以歌咏、烛照大西北历史生活、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总数达2000余首的唐代边塞诗,“是一座大蕴量,高品位的富矿……其厚重深广的内容,充沛激越的感情,雄奇壮观的意境,光鲜生动的形象,别具一番风韵情致,扣响了古今多少读者的心灵之弦。”(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其中,蔚为五音繁绘,异彩纷呈的盛唐边塞诗,是这一时期边塞诗发展达到繁荣顶峰的重要标帜,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当时诗坛的主流。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王之涣、李欣、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这一浪漫主义诗风的重要流派》“大漠穷秋赛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雄浑深厚、悲壮淋漓(高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雄阔苍劲、壮逸悲凉(王之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神奇、浪漫豪放(岑参),无不给后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盛唐诸多边塞诗人中,岑参与高适是对边塞生活体验最深、成就也最高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在这方面足可比肩,堪称“双壁”。科技论文。但他俩的边塞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讲,还是从形式上讲,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和侧重,可谓各有千秋。

岑参(715-770),南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不幸早亡,岑氏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八载,岑参充安西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岑参今存边塞诗约70首左右。《唐才子传》说他“累佐戍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可见他的不凡经历,这为他写出风格独具的边塞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未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到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科技论文。直到天宝八载,年近五十的高适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又不甘心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打黎庶”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从此,他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边塞名作。

同为盛唐边塞诗的著名作者,岑参与高适的共同点是:二人边塞诗都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但他们的不同是更为明显的,下面将作以简单比照:

首先,从内容上来讲,岑参的诗始终贯穿着他“好奇”的思想性格,以表现边塞的雄奇瑰丽与奇情异彩为圭臬,在他的如椽大笔之下,有轮台九月随风乱走的一川斗石;有赤焰烧云、炎氛蒸空的边地热浪;有胡天八月一夜盛开的“梨花”;有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肥的边地奇景;有“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大呼阴山动”的出征声威;有“花门将***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边地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也有异域的风习、特产、***中戍者的思乡之情等等,无不表现出边地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高适的诗重在表现他对边事的忧虑和对士卒的同情。这是岑诗所缺乏的内容。“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塞上》);在《蓟门五首》中,他描写了士卒的游猎生活,也歌颂了士卒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他也对士卒的久戍不归表示同情:“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当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虏的生活作比较后,更感到非常愤慨:“士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而他作于开元二十六年的被后人誉为盛唐边塞试“压卷之作”的代表诗《燕歌行》,以其深刻的艺术概括力,表现了他对边塞征战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切关注:将***的大意轻敌,士兵的浴血奋战,胡骑的强悍迅猛,思妇的孤苦凄凉,都写得历历如绘。尤其是“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将***和士兵苦乐悬殊的***营生活;“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道出了士兵思得良将,稳定边塞,不再有战事发生的心愿。科技论文。

由此可见,高诗内容主要以战争残酷、士卒痛苦、将帅骄奢为主,充分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这比起岑诗的雄奇瑰异来,沉郁得多,也忧悯得多。

再从艺术形式上来比照考察。岑参诗不但追求内容的“新奇”,而且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充分体现出一中出人意表的“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不仅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而且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诗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尤擅长七言歌行,如他那首杰出的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即是最好的佐例,它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实在是一种创新体式的典型杰作。而从岑参另一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我们还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其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高适边塞诗在形式上则以现实主义为主调,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唐人殷幡《河岳英灵集》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杜甫说他的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并且赞美他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这实在很切合他的诗风。

通过以上分析比照,我们可以看出,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较大差别,若援引明代陈绎曾分别以“尚巧主景”和“尚质主理”(见胡震亨《唐音癸签》)之说来作为对岑参、高适诗风的评价,当是很恰切具体的。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8

一、边塞诗,战争现实的揭露

边塞诗反映了唐代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抒发了老百姓的心声。可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王昌龄,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首诗里,诗人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在《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里,则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读此诗,似乎看到了白骨森森,散落于蓬蒿之中。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凄苦之情。而心上人,也许正翘首期待丈夫早日凯旋,真真就是陈陶笔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而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首诗里,把***旅苦闷,思念家乡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九月九,家乡的习俗是登高饮酒,可在这里,一切都消失殆尽。勉强登上高处,也没有兄弟送酒来,遥望家乡,故园旁边的应该开了吧,只是家乡也变成了战场,可怜的不知道有没有被战火摧残。

二、叙事诗——战争无情的反映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岑参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表面看是一首送别诗。但我看其中的战争味道还是非常浓的。将***角弓和都护铁衣均透漏出了镇守边关的将士们的信息。虽然不是战时,但在奇冷的“胡天”镇守边疆的艰苦尽通过作者的描写反映在纸面上。

另一位诗人沈佺期在他的《杂诗》中这样描写***旅之苦——“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常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听说驻守黄龙的***队,多年来都没有撤换。使得本应照在闺房的月亮,却常年照在边关的***营里。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情意绵绵永无尽期。谁能率领***队,金戈铁马,一鼓作气,荡平敌人,拿下龙城,消除战争,社会安定,使得亲人团聚。作者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表现厌战、反战情绪中,寄托了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

诗人陈陶的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罢休,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通过春闺梦里人,把战争的残酷描写到了极致。诗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让人潸然泪下。

诗人柳中庸则直接用“征人怨”做题,直抒胸臆,表达出对迁延无边的战争的不满。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年年驻守金河和玉门关,天天不离马鞭和刀环。昭君墓上白雪落满,万里黄河围绕着黑山。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三、 抒情诗——报国之志的反映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

在诗人王昌龄的眼里,战争正是男儿报效祖国的最好时机,正所谓“箭在弦不得不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视死如归,不赶走敌人誓不还家,既鼓励了边塞的将士的士气,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怀。又如:《从***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此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战士们豪迈情怀,抒写了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9

题材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标题中往往带有古迹或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上“怀古” “咏怀”等,其写作的结构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内容上或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或感叹国运衰微,物是人非;或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逸;或追慕古贤,缅怀先烈成就,抒写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触景生情、虚实结合、对比反衬等,语言风格大多含蓄委婉,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鉴赏指津

鉴赏咏史怀古诗,考生在宏观上要把握两点:一是要知人论世,二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为诗文者无不为时而作、为事而作。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大都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故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考生在解读这类诗歌时必须根据诗词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的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分析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赏韵味,就是指考生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

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与方法

(1)弄清史实,梳通文意

解读咏史怀古诗必须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之上,它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萧瑟。《乌衣巷》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的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地理解其中的诗意。

(2)领悟感情,触发共鸣

诗人写咏史怀古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历史进行理性、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二是感叹个人的身世命运,通过赞扬古人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鉴赏咏史怀古诗,考生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时局与诗人身世之间的对接点,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如杜甫的七言律诗《咏怀古迹》,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要弄清这个文题,这就需要考生找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接点:一是昭君出塞与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对接,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悲剧命运的对接。找到对接点,考生不难明白诗中的明妃王昭君其实就是指诗人自己。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前者极力铺垫,后者点明主旨。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咏史怀古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引发议论的,如清人刘献庭《王昭君》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有借用典故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巧借曹操、刘备与孙权的典故,慨叹当今南宋王朝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2. 咏史怀古诗鉴赏术语例举

国运衰微、国土沦丧、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沧桑;昏庸腐朽、骄奢***逸、纵情声色;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古伤今;雄浑壮阔、含蓄沉郁、凝重深沉、苍劲悲凉、借古讽今。

高考***

月夜金陵怀古

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①,青松摧古丘。台倾T鹊观②,宫没凤凰楼③。

别殿悲清暑④,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⑤,萧瑟秋。

【注】①驰道:天子所行道也(《三辅黄***》)。 ②T鹊观:六朝时所建宫室。③凤凰楼:南朝宋元嘉年间所建。因有凤集此,故名。④清暑:清暑殿,在台城内,晋孝武帝所建。虽暑月尤有清风,故以为名。⑤玉树:即《玉树花》。

【素描文字】

苍白色的月光照着静静的南京城,月亮空空地悬挂在六朝古都的上空,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仰望天空,星星还是那几颗星星,而古代帝王的千秋霸业却像滔滔东流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低头看去,当年天子所行古道的尽头是浩渺的湖水,六朝时陵墓上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现已干枯凋残。昔日那繁华的T鹊观已经倾倒坍塌,热闹非凡的凤凰楼已经悄无踪迹。再看那适合夏天乘凉的清暑殿一片悲凉,乐游苑荒废残破,少有人来,早已看不到游人在此嬉闹追逐。迎着萧瑟的秋风,沐着素净的月光,仿佛偶尔还可以听到陈后主《玉树花》的靡靡之音。

【读后思考】

这首诗写景抒情,与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异同。

【解题步骤】

比较这两首诗词的异同,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考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对这两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加以比较;其次,考生要根据咏史怀古诗写景抒怀的特点,将李白的诗与李煜的词进行联想对比,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最后,考生在答题时要先答相同点,再答不同点,做到条理清晰。

【答案】

相同点:这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眼前之景,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不同点:李白的《月夜金陵怀古》以哀景写哀情,通过描写破败之景抒发自己对六朝衰亡的悲伤哀叹之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想象,描写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景,抒发了自己身为亡国之君的无限忧愁之情。

即时训练

隋堤怀古

(唐)张祜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①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②,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①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②江都事:隋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中。

【思考】

1.咏史怀古诗大多借古讽今,言近而意远,这首诗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请简要分析。

2.作者追昔抚今,感慨万千。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案】

1. 这首诗借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无度致使其霸业成空的沉痛教训,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生活腐化,整日贪***享乐的严峻现实,含蓄地规劝唐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关心国事,勤***爱民,远离奢侈,不要重蹈覆辙。

2. ①对隋炀帝的痛斥之情。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锦帆东去”,极尽奢侈。他的***逸之行终致国破家亡。②对隋炀帝的嘲讽之情。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岂料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在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③对唐王朝的规劝之情。晚唐统治者大多如南朝的风流天子一样醉生梦死,不理朝***,诗人以惨痛的史实规劝当朝帝王要勤***为国。④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在寄寓兴亡感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词鉴赏台

边塞诗的鉴赏小妙招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盛唐时期国运昌隆,边塞诗大多充满昂扬奋发、豪迈乐观的情调,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而到了晚唐时期,由于时局江河日下,边塞诗多抒写边地士卒反战、休战的渴望。

推敲诗歌中蕴涵的不同思想感情

边塞诗的兴起与作者的生活范围紧密相关。边塞诗中有表达将士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渴望,有表达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贪功挑衅的怨恨,也有陈述将士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考生在阅读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同是边塞诗,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豪迈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

关于边塞的古诗篇10

一、超越时空的联想,借古讽今

以汉代唐可以是一种修辞手法,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熔铸于诗作之中。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还是一种讽喻当今***策之失的好方法。《长恨歌》里“汉皇重色思倾国”[1],《兵车行》里“武皇开边意未已”[2],直白来说都是借汉皇帝的尊臀来打唐天子的脸。

李颀的《古从***行》一诗从头至尾贯穿着这种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来创造一种全新的境界。“从***行”是乐府古题,而诗人为了不触犯忌讳,触怒当朝,故而再加一个“古”字,强调所言乃前朝旧事。而诗中讽刺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等等,无不可在当世找到对照。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3]

诗作开篇描写了紧张繁忙的从***生活。白天要登上山头瞭望烽火警报,黄昏时分要匆匆赶到交河驻扎。白天戒备谨然行程匆忙,夜晚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凄厉的风声传来的是***中巡夜更声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幽咽琵琶语。琵琶本是***中常见的胡乐,这里用的却是汉典。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为汉武帝遣嫁乌孙,是西汉遣外番和亲的第一位刘姓皇室宗室女,和亲途中她思念故国家乡忍不住潸然泪下,故而弹琵琶以遣悲怀。琵琶之声本已凄凉慷慨,再加以细君公主之典,瀚海阑干,北风卷地,幽怨凄厉,思乡的愁绪,前途未卜的惶恐尽皆托出。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4]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从西北各族人民的切身感受来侧面地反映、揭露战争的非正义性。“胡儿”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只能“泪儿双双落”,连天空的大雁也不堪战争之苦,日夜哀鸣。这样就从战争双方都遭受战争之苦的角度写出了动辄兴兵、妄发战争与民心有悖的客观事实。

既然绝域苍茫,环境艰难,征战痛苦,非正义又非必要,那么班师回乡自然是人心所向。诗歌的最后四句点出了主旨所在: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5]

“玉门被遮”如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苦戍将士的思归之念。这里依然是用汉典,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将***李广力帅汉***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6]既然战争不利而皇帝又不准收兵,战士们就只有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跟着将帅作战了。“应将”是诗人的激愤之词,天子的举动是不合***心民意的,是属于不“应”的范畴,但他却严令逼迫将士拓边,让士兵冒死“逐轻车”,这就越发显示出他这个战争罪魁的专横跋扈。这里影射的正是喜功好战的唐玄宗,他发动毫无意义的西北征战,致使将士血洒疆场和西北人民流离失所。最后运用鲜明的对比,说明拓边战争所付代价之高而收效之微,富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短兵相接、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只能是“战骨埋荒外”,“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和戍边将士悲剧命运的普遍性。如此费时长久,损失巨大,戍边将士付出高昂代价的拓边战争究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什么呢?“空见蒲桃入汉家”,收获的仅是供帝王们享用的蒲桃而已。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来的仅此而已。

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英雄意识

盛唐边塞诗的汉代情结自然也不止于一种借古讽今的修辞手法,它还是盛唐边塞诗人英雄意识的一种体现。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优秀的***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唐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以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7]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8]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9]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10]

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在***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驱使下,他们的尚武精神超出了以往任何朝代的诗人。

所以在边塞诗中常常提及汉代名将。譬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霍去病代谓崔希逸,点出赏功慰***的题旨。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 须生入玉门关。”[14]甚至反用汉代班超的典故,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保家卫国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舍身报国的壮志和决不贪生怕死的忘我精神。唐人表现了比汉人更为豪迈的激情,展现了强大民族的超群气魄。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在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15],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16]等等。

盛唐诗人走向边塞诗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汉唐相似的时代形势和边塞状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几百年前发生在不同时间而相同地域的战事以及那些叱咤风云的汉代英雄。汉代文人出塞者少,而武将又鲜有能吟诗留作之人,但是盛唐诗人既出塞又能写诗,目光和脚步移向了塞外与大漠,浓重的汉代情结在他们的心中萦绕。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与时代相应和的,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注释:

[1]白居易:《长恨歌》,《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杜甫:《兵车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3][4][5]李颀:《古从***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司马迁:《史记·大宛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175页。

[7]王维:《少年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8]李贺:《南园》,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孟浩然:《送陈七赴西***》,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1]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15]高适:《燕歌行》,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王维:《出塞作》,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嘉州诗版本源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林庚.盛唐气象[J].北京大学学报,1958,(2).

[2]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关于边塞的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边塞的古诗10篇

学习

社会学理论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理论论文,内容包括社会学论文格式范文大全,社会学理论文献整理。二、哲学理论创新需要切近社会现实我们说哲学理论切近社会现实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哲学固然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还不是现实,哲学切近现实的前提就是

学习

学生法律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法律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法律实习心得题目,法律实习个人总结。一大早我就坐公车来到了律师事务所,希望给事务所的其他同事、领导留下好印象。推门进到走廊,却已经看到几个人在办公室见奔走忙碌,我不禁感叹律所工作的繁忙

学习

爱心捐书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爱心捐书10篇,内容包括优秀的爱心捐书倡议书,爱心捐书方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让同学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好的书籍,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需要课外阅读,需要更多的***书,我们要为我校成功创建温州市示范

学习

课程讨论心得体会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课程讨论心得体会,内容包括课程讨论总结怎么写,课程研讨心得体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实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习

税务宣传工作思路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宣传工作思路,内容包括税务工作2022工作思路,税务服务精细化创新思路。(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局***组非常重视和支持税收信息宣传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管理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引导各单位和

学习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经的感悟分享模板,内容包括道德经的感悟分享十分钟,道德经感悟分享怎么写。4.如果孩子的双手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快乐什么也不去创造的话,那么你给他们现成的供快乐和享受之用的东西越多,他们对生动而又美好的东西就越是漠

学习

皎洁的月亮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皎洁的月亮10篇,内容包括皎洁的月亮全集,关于月亮的摘抄笔记。皎洁的月亮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使我总担心它会掉下来咦,月亮怎么不见了噢,是房屋爷爷和我玩捉迷藏游戏它把月亮遮住了

学习

公路施工员总结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公路施工员总结,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施工员年度总结,公路技术员施工总结。姓名:从2017年1月1日起参加**高速机电工程至今,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对个人的工作总结如下:1、技术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在不断发

学习

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10篇,内容包括感谢老师辛苦付出的暖心话,感谢老师辛苦付出简短20个字以内。3、每天去幼儿园是我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深刻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和老师的关心、照顾和教育分不开的,心中感谢xx幼儿

学习

战争名言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战争名言10篇,内容包括战争名言,战争名言名句中国。3、莱维: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中国古代战争名言:1、《木兰诗》: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

学习

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分当天的古诗,简单的秋分古诗怎么写。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

学习

描写景物的诗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景物的诗10篇,内容包括小池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描写景物的诗300首。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景物描写,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

学习

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项目管理论文,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企业项目管理经典案例论文。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环境中具有较大优势,被企业广泛采用,对促进企业战略目标达成。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模式

学习

爱情名人名言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名人名言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日本名人名言,爱情的选择名人名言。3、毁于虚荣心的女性,比毁于爱情的还要多。德芳4、你可以得到爱情,可以得到婚姻,可以得到优质生活;但如果得不到安全感,那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生活在富足的恐惧

学习

描写风的古诗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风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风的古诗小学,描写风的古诗名句并赏析。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

学习

关于动物的古诗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动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动物的古诗四句,含有动物的古诗大全。一、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学习

小学古诗大全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古诗大全10篇,内容包括经典之选年度最佳古诗十篇,小学一年级的古诗写十篇。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3、人间

学习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致自己的古诗句,教师节诗词古诗大全。(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夏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夏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夏的古诗句大全,夏的古诗全集。夏日,在微风中纳凉,别有一番滋味。古代文人也是这般惬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看到画桥南畔,绿柳成

学习

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三年级,祖国风光古诗10首。出生于1949年的诗人谭仲池,他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共和国同步的,诗人如此追述他独特的人生履历:“在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

学习

元宵古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元宵古诗大全100首,元宵古诗词完整版。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宋朝

学习

有关冬天的古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冬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古诗冬天1-3年级,关于冬天的古诗小学。元代:方回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