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诗词10篇

离别的诗词篇1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关山》风月凄怆,《陇水》肝肠断绝。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认为人生中最让人销魂、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就是离别。

与今人一样,古人有时需要暂离家园外出谋生或游历,有时需要辞别亲朋赴任或换防,有时需要抛妻别子从***征战或服劳役,自然有时也会因贬谪、避祸、避乱而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尤为重要,更为壮烈和精彩。

荒山野岭,江涛河浪,交通不便,盗贼横行,风险既多,送者和离者都不能不有前途之忧。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为古人所重。因此,离别时分,人们生命迫促、岁月无情的悲哀,往往与山川阻隔、人世离散的悲哀交织在一起,自然也就萌发了“黯然销魂”的情愫。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死诀别切开的伤口,只能由岁月慢慢抚平;而对于文人骚客来说,这伤痛却是酿造诗文的最好材料。作诗相送,不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可以作为相知相思之物长久品味和回忆。从被王士祯称为“万古送别诗之祖”的《诗经・邶风・燕燕》,到被誉为“千秋绝调”的江淹之《别赋》;从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送别一直是古代文学这座缤纷宝库中的永恒主题。

到了唐代,因为科举制度的推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条黄金大道摆在读书人面前。这样,广大读书人纷纷背井离乡,辞亲别友,或应试赴举,或赴阙赴任,或升迁贬谪,或漫游干谒,或入幕从***……诗人离别,除了设置酒宴饯行、攀折杨柳相赠外,还每每写诗文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或抒发离别之情,或勉励安慰对方,或阐发人生宏愿,或感叹社会***治。

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事实上,征戍、迁谪、行旅也都与离别有关,因此,在唐代,诗人大都把自己的笔触伸向离别这一题材。《全唐诗・序》云:“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而托之于诗。”可见,亲友离别,赠诗相送,在唐代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嫩绿,杨柳青青。设酒把盏,执手言别。这情景触动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唐人笔下的离愁别绪,或意气豪迈,或风神俊朗,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无不蕴含深深别意。

“初唐四杰”的送别诗中,写得最好的要数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唱出了他心中豪迈的离歌,也把送别时常有的惆怅之情一笔拨开。但在《别薛华》中,潸然泪下的王勃感叹道:“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通过反复咏叹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使人感到这种离别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这种别离愁苦,才是王勃一生的真实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四处漂泊,到处流浪,仅活了27岁。

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诗人笔下的别歌,依旧充满了离愁别绪。“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短短28个字,把别离愁苦的心绪描述得淋漓尽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夜雨茫茫,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离别的暗淡和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虽然自己仕途坎坷,被贬外地,但自己绝不因此改变志节――我的心和原来的一样,如同装在玉壶中的冰,透明纯洁。

安史之乱使唐代由盛转衰,然而诗歌并没有由此跌入深渊,反而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土壤。李白以浪漫的情怀,表达了他笔下的离别世界,既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感叹,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深情。杜甫用现实的手法,写出了人间的别离之苦(新婚离别之哀、垂老离别之哀、无家可别之哀)。杜甫笔下的“三别”,纯是离别时的送行者之辞,让我们直接听到了一个个送别和辞别之人的衷肠。

中唐以后,社会动荡不定。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读来倍觉黯然销魂,悲慨万分。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晴烟淡淡,杨柳青青,风和日丽,浓浓的春意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绝佳山水。但是,诗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流露出凄婉感伤的末世情调。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宋代文人也逃脱不了命运安排给他们的离别遭遇。特别是当他们与恋人两情正浓之时,离别却像一把无情的利剑,硬要斩断那绵延如水的柔情,这种滋味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长于写情感的词更多地在写离别相思,以至翻开词集几乎满眼都是离愁别恨。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盈泪,妾盈泪。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林逋《长相思》)

林逋(和靖)是北宋初年著名隐士,目下无尘、孤高自许,长期隐居西湖畔。人们一直以为他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一定是感情的“绝缘体”。殊不知,林先生也难以摆脱离别的悲剧性体验。这首词以一位女子的口吻,深深地倾吐了她与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眷恋情怀。后人无数次揣测,是不是因为受了什么外力的干扰,林逋的爱情不能如愿,才隐居孤山,与青山绿水为伴?

实际上,“这种离情,是词人本身所拥有和深切体验过的,只因不便直接启口吐露的缘故,所以他就借用女性的身份道出。故而清心寡欲如林和靖,都不能抵挡恋情和别情对其内心的冲击,从而提笔写下了这篇充满眼泪的忧伤小词,那就遑论其他宋代文人了”。

柳永笔下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将恋人间的离别真切地刻画了出来;秦观笔下的“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竟未登程先问归期,足见恋人间的不舍和深情。《清平乐》(晏几道)中,词人不忍离去,在醉中解兰舟去。一个“醉”字透漏出作者与佳人分别时的悲伤――恐怕词人醒着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忍心去解开那叶载他离开佳人的兰舟。《蝶恋花》(周邦彦)中,愁绪萦绕,词人几度徘徊,欲走不舍。当词人离开,回头遥望,北斗横斜,天光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女子所居之楼已隐入地平线……原来,词人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寂寞。

离别的诗词篇2

[关键词]古代诗词 悲剧意识

[中***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86-01

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悲剧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反映婚姻生活不得意,有情之人最终难成眷属的“姻缘悲剧意识”;第二种是反映背井离乡,至亲之人之间离别的“离别悲剧意识”;第三种是反映家破人亡,生活颠沛流离的“亡国悲剧意识”。

一、姻缘悲剧意识

在我国古代,我国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在我国古代是不存在的。但是,无论我国的封建礼教思想防范的有多么严密,青年男女之间爱的火花一旦迸发出来,是很难轻易遏制下去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自由爱恋的青年男女和封建保守的家长就会产生剧烈的冲突,这就势必会引发出婚姻上的悲剧。在这个悲剧之中,无论是热恋的青年男女双方,还是横加干涉的封建家长,都是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以男方为例,由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干扰,男性心中最纯真的爱望和对爱情的最美好向往在受到层层干扰之下最终破灭,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以《诗经・秦风・蒹葭》为研究对象,其中的诗句“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宛在水中坻”之中,就体现出了诗人心目之中的“女神”离自己忽远忽近,自己难以把握,诗人心中的爱情和现实的残酷就通过诗句体现了出来。在这句诗词之中,传递出来的悲剧意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描述事物方位的不同变化,展现出自己追求目标的虚无缥缈;第二,通过描述诗人不断的眺望,展现出诗人不懈的追求意识;第三,通过描述诗人最终还是一无所得,体现出在现实之中追求爱情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再如,曹植在《洛神赋》之中的名句“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就充分体现出了诗人想去追求自己所爱,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却充满艰难险阻的无奈,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所蕴涵的婚姻爱情的悲剧意识。

二、别离悲剧意识

在我国古代,古人对于合家团圆的意识很重视,“和”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无数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念。但是,在实现“和”的过程之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却又不得不踏上背井离乡的征程,这就有了别离的一幕。在这样的背景下,别离时产生的别离之情也就形成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在这些悲剧的意识之中,还包含着含笑的离别悲剧和含泪的离别悲剧。

例如,我国唐诗之中名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之中,积极奋进,并坚信虽然在此时的别离很让人悲伤,但是这里面的悲伤只是很浅的,这就是所谓的含笑的离别悲剧。这种离别的悲剧蕴涵的色彩并不是特别浓厚,甚至有一些强颜悲怆的感觉。至于含泪的离别悲剧,这就是充满了痛楚的离别悲歌。以柳永柳三变的名词《雨霖铃》之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为例,在这些句子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柳永对于此时的离别完全没有准备,也是柳永内心深处所不愿意看到的,就像是一个本身处于极度的安逸状态,却突然被一个事件打入了不安定的状态,从本身的温馨生活转换成为了凄凉独处,自然会给人们一种离别的悲剧意识。在悲剧意识的表达过程之中,又以在秋季的离别更让人感同身受。这是因为在秋季,诗人的心境恰好和秋季外界萧索的形象完美契合,触景生情,诗人的离别哀思也就更容易抒发出来。

三、亡国悲剧意识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古代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有着一种天然的使命感,国家一旦出现了朝代的兴替,在诗人的诗词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王朝兴替悲伤之情的流露。例如,在《诗经・黍离》之中,作者借描述故土不再,只留下了满地的青青黍苗而发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再者,我国著名的皇帝诗人“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这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在国破之后,对于曾经过往生活的无线追忆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如中唐时期,目睹奸相李林甫误国发出的“屈原辞赋昭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感慨,都是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于国破家亡的深深痛楚。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古典文学史上,悲剧意识一直是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于悲剧意识的应用,也为我国的古典诗词增添了色彩。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懑,让读者也透过诗人的笔锋体会到古人心中的无奈与悲怆。

【参考文献】

[1]孙昱璐.从“乌”“鹤”意象看唐诗中的悲剧意识[J].云梦学刊,2007(S1):12-15.

离别的诗词篇3

[关键词] 文体学;音美;形美;意美

一、引言

唐诗是我国古诗词的经典代表。但在诗歌翻译中,要保留其音韵、形式和意象绝非易事。对此,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他说“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形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3]。笔者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在翻译《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三美”。

二、原诗解读

要赏析译文,首先得分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原诗“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本诗为诗人王维的赠别之作。诗作前两句从渭城清晨着笔,道明与友人赠别的地点、季节,同时渲染出当时的氛围,表达了深切的离情。“新”字渲染出春雨初歇、杨柳青翠嫩绿的场景。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劝”和“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全诗意境高远,意蕴深刻。

三、译诗中的“三美”

此部分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赏析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的“三美”。译诗名为 “A Farewell Song” [2],译诗为“No dust is raised on pathways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2]

1、诗的音美

诗的节奏韵律被称为诗的音乐性。“所谓音乐性,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1]。欣赏诗歌便包括享受其节奏和韵律。所以译诗就得保留原诗音韵。语音可象征语义,完美语音可唤起人们的遐想。因此,要体味诗歌的婉转曲还之美,必须分析其音律规则。不同的音位组合使得音质有长短、大小、刚柔之分。如流音/l/、/r/、/m/、/n/常暗示和谐、宁静、低沉的氛围。译诗中的“raised”和“morning rain”使用了/r/、/m/、/n/三个流音,整个译诗的基调宁静、低沉,这与原诗的宁静和谐呼应。音长也能影响诗歌节奏,长元音和双元音放慢节奏,短元音可加快节奏。译诗选用 [ein]和[i:n]押韵。[ein]音余音缭绕,绵延婉转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相较之,而[i:n]音显得短促,表现了友人离别在即。谈到诗的音长、节奏和格律,译诗与原诗都是四行,每行长短均匀,平均词数约为10词。原诗首尾句押韵,译诗隔行押韵,采用了抑扬格,译文每行字数约为10词,每行音节均为12个,与原诗的节奏基本一致。

2、诗的形美

除了韵律,内容和形式也是诗的重要要素。诗之所以为诗,完全由其形式决定。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原诗形美特征关乎译诗成败。在译诗中,将诗名译为“A Farewell Song”。“farewell”暗示读者诗人将与友人惜别,形式简洁优美,语轻而意重。首句“wet with morning rain”利用了头韵,视角新颖,从中可看出译者精心建构的形式之美。“The willows by the tavern”中一个介词“by”便显示了“willows”和“tavern”的空间位置,陈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令,营造出青青杨柳绕酒舍的场景,为后面叙事做下铺垫。第三句译诗中“again”与首句的“rain”押韵,将其放在句末,更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此处译诗与原诗取得了同样效果。“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的句式与原文基本一致。“阳关”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诗意象,也使译诗保留了形式美。

3、诗的意美

“意美”是“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3]。在译《送元二使安西》时,译诗第一句意境就很优美,“wet with morning rain”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第二句使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场景具体化。“willows”在古诗词中常用来抒发与亲友的离愁别绪。“fresh”和“green”使得青青杨柳的形象更为立体。“I would ask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中的意象是诗人与友人分别在即,二人在酒舍里小酌,以叙离别之情。最后一句的“阳关”不仅是个地名,而且是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含义的意象。读者见到“阳关”,即能联想到朋友离别的场景。为了达到同样的表现效果,许先生并未直译,而是译出了它的深层含意。该句中的“more”在整首诗的结尾平添了友人即将离别、依依不舍的韵味。

四、结语

总体而言,许先生所译《送元二使安西》可谓诗歌翻译的精品。译文在保证原诗音韵美的同时,使用诸多翻译策略保留了原诗形式美。许先生睿智的选词将原诗细节和意境重现得细致入微,这充分体现了他一直主张的“三美”论,对唐诗外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培荣.略谈诗歌的文体特征[J]. 渭南师专学报,1998, 46-48.

[2]许渊冲, 唐自东, 沈占春. 唐宋名千家绝句100首[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离别的诗词篇4

关键词:芳草;柔肠粉泪;别情离恨;旅思乡愁

中***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70-02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隽永的意境美,而意境的营造往往要借助特定的意象,因而中国的诗歌向来注重意象的使用,古诗词尤其典型。

春风骀荡,万物复苏。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河,吹“青”了绵绵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的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自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后,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就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一、春草碧色中的柔肠粉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开头从“河畔草”起兴,再借草之绵长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无尽思念。丈夫很久没回家,“我”这个满怀离绪的妻子,看到河边的草发青了,节序推移,更触愁思。青草沿着河堤延伸得很远很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由草色的绵绵,想起河堤上那条通向天涯的道路,想起那个踏着这道路远去的心上人。“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的《苏溪亭》边,野草茁壮生长,遍地青青。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为下文倚栏人渲染了环境气氛。在东风的吹拂中,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漫漫青草,触动了思妇内心的隐忧,叹游人不归,佳期错过。倚栏人的无端惆怅,不尽哀愁,都在了这一川烟草里,这漫漫的春草,都幻化成了思妇绵绵不绝的情思,也成了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数次抚起那束风中的草,又无数次给那束草起满相思的名字。

二、大地春回时的别情离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专写草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堪称草诗中的典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原上春草茂盛,一年一度枯萎后又返青,连绵不绝。野草生命力极其顽强,野火燃烧不尽,春风一吹又吐绿生长。伸向远方的芳草蔓延在古道上,阳光照耀下草色青翠。又要送别友人了,别情犹如春草蔓生,无边无际。这是一首咏物送别诗,前四句写草,暗喻送别,后四句写别,不离春草。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是如此迷人,然而在这诗一样的背景下,却是令人惆怅万分的送别之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时此刻,似乎这芊芊芳草的每一个叶片都饱含着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林逋)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的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中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宋・秦观《八六子》)此词当是词人从扬州回高邮时路过斗野亭所写。“恨如芳草”两句,与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非常相似。茂密的芳草,无边无际,铲尽了又生出来,以此形容离恨的缠绵无尽,非常富于形象性。词的发端贵在突兀,这几句因此被《宋四家词选》称为“神来之笔”。

三、斜阳遥天外的旅思乡愁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这是远离故乡,空斋独坐的韦应物,在寒食凄冷的氛围中,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诗句是明写,语意实;楚辞中的则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多么明媚的春光,多么迷人的春景,然而当崔颢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眺望汉阳城,这萋萋芳草牵出的却是作者乡关何处、归思难尽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人言落日尽处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范文正公在用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后,又用“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春回而人不归,秋去而人难随。这里的芳草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注目望乡的游子难以为怀,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也就怨不得范文正公用“无情”二字指斥它了,词人由写景自然隐透出乡思离情。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离别的诗词篇5

摘 要: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用荣格的原型批评对这一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最早出现及当时创作者的心理,后世作品中的运用,在名称和象征意义上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意象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艺术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中,有关时间和空间的经典意象层出不穷,原型意义的内容被大大地扩展开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使原型概念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按照荣格创立的原型批评,我们知道,每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一个意象”,古典文学中的原型作为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古老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原型在文学作品中被有效地形象化,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原始意象即原型得益于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出现。原型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弗莱说:“(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里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1}

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的创作中,“春草”就是这样一种原型,它经常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意象。卡西尔曾说过:“艺术王国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而“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诉诸感觉的”{2},所以,春草的意象也就构成了一种诗的纯粹形式,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丰富历史内容和文化意蕴。

春草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草生”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念。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绪的载体。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怀念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春草意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广阔深远的时空意识。宇宙浩瀚无穷,亘古不变,春草的形象犹如灞陵伤别的年年柳色反复撞击着文人才士的心灵。见春草而思念远方的亲人,这在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古代,是许多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而春草也成为一种原型,这一“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经过诗人们长期、反复地运用,产生了鲜明的象征意义。原型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便会使读者如同重温远祖的切身体验那样,受到强烈的感染。荣格认为原型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意象。作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了某些原型;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则由这些原型而触动了积淀在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这时会突然感到酣畅淋漓,得到心灵的震撼,仿佛全人类的声音都在心中共鸣。

自从“春草”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草原型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草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草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李商隐曾把这个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碧草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李白《灞陵送别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刘长卿《谪仙怨》:“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独孤及《登后湖伤春怀京师故旧》:“山山春草满,何处不相思。”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也出现春草原型,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草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草为反衬,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从空间上表现异地的春草,描写春天的思妇看到秦地的绿桑,遥想远在燕地的丈夫也看到碧丝一般的春草,也一定萌发了盼归的感情。对《楚辞·招隐士》诗句的化用巧妙、自然。

在春草这一意象的运用过程中,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非常著名,起到了一种总结性的作用。这首诗通篇写草,用丰满的形象对春草原型进行了全面的演绎和阐释,极写了春草“一岁一枯荣”的亘古不变,“春风吹又生”的生命顽强和“远芳侵古道”的辽阔雄浑,最后又归结到送别这一主题上。它是春草的颂歌,是春草的绝唱。

这是一首以描写春草为背景的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大地回春,春草萋萋,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歌颂春草的最终意蕴。

诗人送别的是一个远行的友人。当送别友人来到茫茫古原的时候,但见一片春草萋萋,遍野碧绿,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古原春草的形象涌现在作者眼前,留给他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亘古不变的年年春草在古原上营造出怎样的美的境界?春草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原型,唤起了诗人苍茫天地的空间意识和辽远深厚的历史意识,激起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人生喟叹,又一次触动着作者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辽阔古原上茫茫春草所构成的雄浑古朴的审美境界,使诗人站在古原上就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出现以来无数诗人歌咏过的形象又涌现在他的眼前,离别的深情涌上了他的心头。古原春草成为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自古以来,这里上演过多少次送别的场面,多少次悲欢离合的情感抒发。而今诗人又一次来到这里送别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友人渐行渐远,消失在野草丛中时,这满眼绿色的春草饱含、寄托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做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深情熔铸在对春草的描写之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春草意象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荣格认为:“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相遇。”他还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3}在词的创作中,许多表现离愁别恨的“典型情境”也借助春草这一“领悟的典型模式”来抒发幽怨的情感。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全词以春草为感情的出发点和描写重点,以荒园暮春为背景,抒写离情别恨。最后三句以萋萋春草,象征绵绵不断的离情。春草这一意象凝聚了词人浓厚的情思,是表现离别情结的依附体。

韩缜的《凤箫吟》:“锁离愁,连绵天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车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山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这首词通篇描写春草,而且始终把春草当作离恨的象征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是一首写尽离愁别绪的伤心词,因而被公认为是词中歌咏春草的典范。

从以上的许多例证中我们可以发现春草作为原型象征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正如格尔哈德·霍普特曼所说:“诗歌在词汇中唤起对原始词语的共鸣。”荣格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远古的历史在诗人们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运用中,同一原型有时在名称或象征意义上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某种普遍的心理要求。在诗人、词人们的表现送别相思的作品中,随着描写对象、环境的具体变化,春草这一意象的名称有时变为“草”、“边草”、“细草”、“芳草”、“王孙草”、“衰草”、“燕草”和“碧草”等。如: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唐·无名氏《杂诗》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碧山终日思不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江树,鸥外春沙。

——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纳兰性德《蝶恋花》

在春草意象的运用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象征意义的“变异”,由表现别情泛化为表现思乡,进而表现“回归”这一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主题,表现“王孙”们挣脱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追求真实人生,探寻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关于对故园的“回归”、情感的“回归”也都染上了春草的新绿。春草将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与诗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联结起来,丰富了这一原型的象征意义。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这首诗写作者被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怀。池塘上的春草,使他“感楚吟”,想起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更激起了他从困窘中摆脱出来,走回乡隐居的道路。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也写了崔颢登黄鹤楼所见所感,“芳草萋萋”极力烘染出诗人的愁绪,引出日暮思归,乡关何处的乡愁。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中虽然没有出现“春草”二字,但用了一个“绿”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意象的存在。

这些作品中表现思乡的春草意象也正如荣格所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4}

以上我们对春草这一古典诗词中的著名意象进行了粗浅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观点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在其艺术意象中体现出全人类的生活经验,必然回复到人类精神的那些原型。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弗莱说:“我以原型指这样一种象征,即它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我们的文学体验一体化。”{5}中国古典诗词象征优美,诗意遒劲,诗句淳朴,体验深切,千百年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果从“原型意象”的角度加以分析、领会,人们还可以窥见它们之所以长久感人的深刻原因,从原型象征中发现人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意义。因为,它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称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1}{5}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

离别的诗词篇6

一、了解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是作者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赏诗需要知人论世。

例如,赏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多数学生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总认为词中所言之“愁”,就是一个妇人独处之闲愁,没有对国家民族命运进行思考。这是一个理解方面的误区,这是因不了解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李清照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从此生活变得颠沛流离。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她闺中的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的作品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只好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了金人之手,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后来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大举南侵,李清照在兵慌马乱中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53岁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的不幸遭遇,其内心是何等的悲痛。此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只有了解这些情况后,才不会再把词中之“愁”仅理解为一般的愁,这愁绪千丝万缕,包含着国破家亡之愁,还有只身孤苦之愁,应是绵绵恨意。

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来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一般没有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不能用分析戏剧和小说的方法,从诗中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一般把它称之为“意象”。在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要透过其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意象和意象所包含的旨趣以及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诗词作品。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是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因而很容易把这种意象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自然会涌起一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三、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诗歌的音乐性特征十分明显。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诗词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因此,诗词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和谐统一。人的情感起伏、波动与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古典诗词美就在于音律之美,让人读起来感觉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因此,教学古典诗词首先应加强吟诵教学。诵读不能停留在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吟读与集体齐读等浅层面上,而应在理解诗意词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与音律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再发自内心的吟诵,直至见诗意词意之美及诗人词人志趣。

例如,《诗经》中“砍砍伐檀兮”一句即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有节奏起伏。通过这些节奏的起伏,我们能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中这样的开头突兀沉雄,表现出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舒缓,起伏跌宕,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带来以美的享受。因此,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语文教学,特别的诗词教学,开展诵读非常有必要。

四、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1.正反对比

即古今对比、美与丑对比、理想世界与黑暗现实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等。如唐李约的《观祈雨》“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此诗写观祈雨的感慨。把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给人印象深刻。

2.衬托

包括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人和物相互烘托映衬三种情形。如陆游的《楚城》“江山荒城猿乌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衬悲的表现手法。即属从正面衬托。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以有声衬无声属反衬,这属于人和物相互烘托映衬的例子。

3.虚实结合

如宋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议论为虚,告诉人们要做到事理通达,心无疑惑,必须不断输入新知识。

4.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归三件事比喻离别后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见,沉痛哀婉,十分凄凉。另外,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反复,借代,互文等。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唐代诗人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也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五、总结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要把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技巧,首先要认真审视标题,辨明诗歌的不同题材。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等诗词都抒发了对古人的缅怀之情,都属于咏史怀古诗,作者通过借古讽今,透漏出对现实的不满及批判。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词中吟出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强烈建功立业的志向,则属于抒发人生志向的题材。山水田园题材的诗象陶渊明的《饮酒》,诗中描绘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喜爱。人生感受题材的诗,流露词人内心愉悦情怀的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道尽人生悲伤情怀的则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离别的诗词篇7

一、诵读:抓诗眼,明基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诵读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通过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诗词表现力。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也是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心灵之窗,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中的“喜”和“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均为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甜蜜还是忧郁、愤怒,是淡泊闲适还是激昂、烦躁,抑或寂寞幽怨,抑或高雅恬静,一切都在诗眼中。

二、欣赏:品名句,体情味

诗词中的佳句往往是诗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例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伤时恨离别,寄寓花鸟意像之中。诗词中最具感染力最形象的句子也能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味,例如,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的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画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真实意***。

三、了解:知作者,悟风格

要想深入了解一首诗词,还需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题目、作者、背景,熟悉著名诗人的基本风格,并关注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苏轼豪迈奔放,开朗洒脱。《明月几时有》寄情人间的天长地久,《题西林壁》借壮观景象抒发豪情壮志。李清照,婉中见直,柔中见刚。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李诗风格飞腾想象、壮大奇伟。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故此,诵读欣赏还需要向课外延伸、搜集资料,网上阅读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多层面了解作者思想的格调,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联想:现意境,学方法

诵读欣赏时引发的联想,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推动作用,联想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激发学生联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由意像入手充分联想把握意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发智力。

五、积累:重扩展,养习惯

离别的诗词篇8

一、相同主题内容的比较

将相同主题内容的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对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送别”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常见的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可以说,古往今来,有关离别的文字总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虽然同是送别题材,却情怀有别,手法各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以往送别诗“折柳”“流泪”哀怨缠绵的低沉格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展示了诗人爽朗洒脱的性格;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景色的渲染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与眷恋之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融入到水天相连、浩淼迷茫的自然景象之中,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既依恋又惆怅的复杂情绪;高适的《别董大》格调高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正是盛唐诗人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性格的最佳写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奇想象,又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含蓄隽永的意境和令人回味不尽的诗外之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晶莹剔透的优美意象来表达自己忠贞的心志和高洁的品格。再如在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可以设计导入语,将以前学过的与明月有关的诗词加以比较。在自然界中月亮是最常见的物体,也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月亮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人感念它的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有人埋怨它的无情,“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有时它会引起多愁善感的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时又使人产生怀人之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又如我国古典诗词中,不乏以人形体的消瘦憔悴来描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张九龄《自君之出矣》有“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写一位女子因为思念爱人而日渐消瘦;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甘愿为爱情形容憔悴,绝不后悔;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描写了因相思而消瘦憔悴的离情别绪;而《长亭送别》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是在借鉴前人诗句的基础上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莺莺痛苦惆怅的离别心情。将相同主题内容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二、相同修辞方法的比较

不仅可以对古典诗词的主题内容进行比较,还可以对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进行比较。例如表现“忧愁”的词句在唐宋词中是非常多见的,在这一内容的表达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李煜的咏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之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比喻忧愁如江水一样无法遏制、沛然莫御;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比喻忧愁之多,以整个空间立体的“满城风絮”比喻愁之深广,以连绵不断的“梅子黄时雨”比喻愁之连绵和难以断绝,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李清照《武陵春》中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言舟小愁重,将忧愁量化,比喻新颖奇巧,深沉哀婉,同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之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样的对比既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又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相同文学流派中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离别的诗词篇9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少教多学;策略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诗词以其语言的音乐性、形象性、多义性、朦胧性、情感性、象征性、凝炼性而为世人叹服,其作家作品之众多,风格流派之纷呈,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有其匹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策略对于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感受古诗词魅力的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人格,弘扬和传承民族经典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教,实际上并不是教的数量与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得更精、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效;多学,也不仅仅是学习的数量与内容的增加,而是让学生变得更主动,学得更加有用、更加科学,教师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创建。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采取从旁指导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高中古诗词教学“少教多学”策略为:

一、初读进情境

诵读是跨越时空、纵观古今的利器。古诗词以定格定韵、高度凝练、言已尽而意无穷、讲究神韵和谐的语言特点吸引着读者,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反复的诵读来拉近与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断的诵读,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在“少教多学”模式下,根据少教多读的方式进行合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古诗词。

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词接龙、个人展示、角色扮演、诵读比赛。在教师讲解古诗词时可以举行诵读比赛,看谁的诵读水平高,看谁诵读得比较有意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细读悟情感

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发现情感的存在,并且与所描述的场景和描述的事情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共同创建了古诗词的基本格调。有的欢快、悲伤,有的低沉、高昂,有的喧闹、宁静,各有各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境界,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以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达到最佳的情感状态。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朗诵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朗诵环境,通过朗诵小组、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形成自己的感悟,诗歌的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三、想读品美感

诗词是情景高度融合、语言高度精炼的文体,对诗词的学习不仅是对文字的学习,更是体验由文字生出的音乐美和画面美,并且运用一定的、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理解诗词的真正内涵。经过反复的诵读、鉴赏与品味,再现当时作者的心情与画面,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为想读。想读,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读,而且是经过想象与阅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读对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性,只有多运用读的方式来代替讲的方式,才能尽最大可能拉近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的距离,感受古诗词的美。这也符合少教多学的新时代教学理念,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意识、自觉地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四、分类指导,恰当点拨

1.知人论世。充分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主旨。因此在日常的古诗词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积累。例如,在讲解杜甫《绝句》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杜甫所在的时代以及杜甫的一生经历,体会作者的心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按类进行猜读。有时候,学生很难读懂古诗词,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按类进行阅读的有效方法,将其分为咏物、咏史、离情伤别等,依据每种类型的情感不同,掌握不同类别古诗词的理解方法。例如,杜甫的《绝句》就是一首伤别离情类的古诗;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就是一首咏史的古诗词;曾巩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的诗。因此,依据古诗词类别的不同对古诗词进行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五看”常在手,诗歌鉴赏不用愁。“文载道”,“诗言志”,“志”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志”在“五看”。 一看题目。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感情的钥匙,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 二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感慨。三看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落花,往往表现美好不在;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四看小序、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做是有效信息,包括小序和注释。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序)》、姜夔的《扬州慢(序)》,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作者感情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五看关键句。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抒发了与权贵决绝的强烈感情。

五、多读多想

离别的诗词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教学 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山东省是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试验区之一。截至目前,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实验。我有幸参与了青岛地区高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工作,承担高中“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的培训和跟踪指导等工作①。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新课标下高中选修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互相促进。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到“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唐诗宋词理论基础。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目兼顾典范性和广泛性,既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较少传诵的篇目。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加重了备课负担;也有部分教师将“唐诗宋词”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坚实的诗词理论基础,无法对教学材料作出规律性总结,造成了“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困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题材。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发展到唐宋时期,可谓大全。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取的诗词题材众多,有别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有情爱,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有边塞戎旅,如王维《使至塞上》等;有伤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园山水,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等;有***事,如李白《行路难》等;有思乡怀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各类诗词题材,掌握其发展历程,熟知各类题材的表现方式。如别情诗词,作者大多会从两种情感体验来反映别离之痛,一是别离之时的难舍难分;二是别离之后的无尽相思。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诗人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来烘托分手之时的悲戚情感,而别离之后的相思,诗人以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极写之,并以“对面”写法描摹“夜吟”的场景,来侧面摹写。以此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就能驾轻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体裁。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取诗词体裁丰富,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绝如刘禹锡《乌衣巷》,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五绝如贾岛《剑客》;有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三阕,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泛,如李白《将进酒》。反之,格律诗就有严格的限制。以律诗为例,题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即点明“左迁”,颔联点明“蓝关”,尾联点明“示侄孙湘”。有些词也遵照律法,题目紧紧限定了正文。律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即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起贵“突兀高远”,有高屋建瓴之势;承与起连得越紧密越好;转最忌衰弱、疲沓,尽量做到如异***突起,别开生面;结有三种情况,或总结前意,或做期望和联想,或与前面诸联、特别是起联相响应。

3.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畴。“象”是对自然物的模拟、形容和象征,设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对外物或景象的模写,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诗家直说》)。情与景的关系,也往往就是意与象、兴与寄的关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态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这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诗词是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文体,意象与意象之间内在联接,构成完整意境。连缀意象、填补空白的工作要靠联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三个意象连缀,构成黎明野外独行的画面,虽是写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蕴含其中。诗词中情与景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伤心人看来也只会唤起感伤情绪。诗常一句一境,一联一境,通篇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故诗之境阔,博大雄浑,旷远开阔;词常是一阙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轻巧,精工密丽。

4.对诗法、词法有一定的了解。如“离合”,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是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是侧写、旁写与正写的关系问题。诗里的离合问题以咏物诗最为突出。前人曾有“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觉其切”的说法。这就是说,咏物诗如果只求形似,虽然刻画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写其形而传其神,通过咏物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咏物之作。如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故友离别最为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玲·塞蝉凄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诸如此类的还有“赋比兴”、“空与实”、“直与曲”等。

二、“唐诗宋词”选修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法宏观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论世、直观感受(观词、观象、观景)、整体领悟。微观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阅读教学法,即将阅读分成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知人论世,读出文意;品味语言,读出意境;把握主旨,读出感情;放飞想象,联想阅读等五个环节。应该承认,这些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选修课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比较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主动获取的教学模式,应该受到重视。

新课标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②。它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20世纪70年美国群体动力理论、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合作教育学理论而产生一种学习理论③,它注重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能大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教学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合作学习”过程应细化为:目标(goal)、动机(incentive)、资源(resource)、角色(role)、程序(sequence)、模拟(simulation)、外部压力(outside force)、环境(environmental)和同一性(identity)九个环节。

目标,是指“合作学习”活动中预期将产生的成果;动机,是指促成“合作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原因;资源,是指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所需的各类资料来源;角色,是指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各成员承担的任务分配;程序,也可称为“学习过程”,是指完成任务的步骤;模拟,为完成学习目标需要而可采用模仿的方法和策略;外部压力,是指为了促进学习进程和完成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某些外部客观限制和约定,如限定学习时间等;环境,是指在完成同一学习目标时,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应相类似;同一性,是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结论的近似同一性。

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为例,细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为“感受音乐”;动机为“完成感受音乐的教学目标”;资源可以使合作小组运用文字、***片、音频、视频及实物等资源来说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让小组成员讲述各自承担的任务;程序,即合作学习过程,是细化“合作学习”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模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已解决类似课文进行模拟学习,如可运用已学《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感受来合作学习《李凭箜篌引》;外部压力,可规定时限、可规定文本报告等检查方式;环境,可规定在规定场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合作学习;同一性,合作小组内部对该课文结论的沟通统一。

细化“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细化“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必求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次,教师要进行适度引导,如控制时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导等。再次,“合作学习”要充分结论,应对各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课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应过多过滥,要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实现有效教学。

注释:

①该课程在青岛地区使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一书。

②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

③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1.冯克诚总主编.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基本原理与论著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7.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

参考文献:

[1]刘怀荣等著.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其龙编著.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程胜.合作学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离别的诗词10篇

学习

河道治理方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河道治理方案10篇,内容包括河道修复治理方案范本,河道治理石笼网施工方案。二、整治内容(一)规范行***许可,严打非法采砂。按照“长江河道全线禁采,中小河流核减采量”的要求,严格河道采砂审批许可,严管严打非法采砂。一是严格执

学习

关于七夕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模板,内容包括关于七夕模版,七夕的幸福模板。5、七夕虽是牛郎和织女每年一次见面的节日,但我能天天和你在一起,看你,亲你。亲爱的,你说呢?6、七月七日鹊桥仙,金风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羡牛郎羡鸳鸯!7、月影光如昼,银

学习

医院网络管理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网络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医院管理论文,医学信息管理论文集锦9篇。医院财务管理是对可供使用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合理地预算与控制。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

学习

教师编写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编写论文,内容包括老师论文初稿范文,教师论文美篇范文。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

学习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宵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1-3年级元宵节古诗,小学生元宵节四句古诗。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习

责任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责任名言10篇,内容包括责任担当的名言,青年责任的名言。3、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4、对一个人来

学习

五年级期中考试后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期中考试后总结,内容包括五年级期末总结笔记,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考后分析总结。五年级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重点不同在五年级上学期,这是一个完全接纳新知识的阶段,重点、难点内容的增加,对这个阶段的要求就是总结知识点,而

学习

父爱的优美句子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父爱的优美句子10篇,内容包括父爱简短走心的句子,父爱儿子的唯美句子。3、父爱是无声的溪流,永远那么含蓄;父爱是巍峨的大山,永远那么崇高;父爱是温暖的阳光,永远那么无私。4、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

学习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生必背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和古文,初中生必背古诗词电子书。1.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读解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依然不够重视。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古典文学气息浓厚,通

学习

艺术市场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艺术市场论文,内容包括艺术市场分析相关论文,艺术发展论文范例6篇。古玩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即很大一部分具有文物性质,使价格也具有不稳定性。一般来讲,由于其稀缺性及不可复制性,市场价格也较高,如前文提到的王继先从赵明诚家

学习

教师节代表发言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代表发言稿,内容包括教师节代表发言几百字合适,教师节代表教师发言。今天,我能同我们片区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领导同志们在一起,共同庆祝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感到十分荣幸。这要感谢教工组的领导们给了我们一个相互

学习

食品广告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广告语10篇,内容包括食品新鲜广告语,食品文案广告语。还有什么能比“佛鲜“味道更鲜呢?佛鲜(Fisher)食品Nux里那果仁令您发狂.它使您精神振奋,精力充沛.Nux食品医生的药方,不胜其苦,现在,你可以享用不含胆固醇鸡蛋的美

学习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七夕节的古诗10首,关于七夕节的古诗100首。可见,以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为基础的七夕时节,在唐宋时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内涵,由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拜祷变成了群体性的公众节庆活动。而

学习

以案促改整改报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以案促改整改报告,内容包括对以案促改整改工作的认识,单位以案促改整改报告范文。(一)制定工作方案为推动本次以案促改工作向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发展,校***制定了《开展XXX违法违纪案件剖析推进以案促改工作方案》,确定自XX

学习

离别的句子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离别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离别的古文句子,祝福离别的句子。3、武林门外送行舟,万种离情逐水流,今夜月明何处泊?天涯咽首不胜愁。4、我用心与你握别,愿生活给你带来无数希望的翠绿,把你引向理想的天地。5、凭着你的赤诚仁爱与多才

学习

元宵节诗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元宵节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元宵节诗词佳句,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完整版。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学习

悼念诗词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悼念诗词10篇,内容包括悼念好友诗词,悼念亲人诗词。一、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

学习

庆国庆的诗词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庆国庆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庆国庆诗词美篇,庆国庆诗词比赛曲目精选。遥想当年战鼓惊.全国人民齐祝兴,皆出儿女爱国心.关于国庆的朗诵诗词二:《祖国颂》朗诵者:高文飞今天是你的生日伟大的祖国我亲爱的母亲黄河长江为您歌唱用

学习

战争诗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战争诗词10篇,内容包括战争的诗词40句精华,战争诗词。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下孙。有孙

学习

关于长江的诗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长江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长江的诗词集,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传统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诗词文化,历经岁月的考验,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篇章;传统诗词文化

学习

七夕的诗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七夕专题诗词精选一百首,生日逢七夕诗词。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佚名《迢迢牵牛星》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林杰《乞巧》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秦观《鹊桥仙·纤

学习

新年祝福诗词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祝福诗词10篇,内容包括新年祝福的诗词经典句子,新年的祝福诗歌诗词大全。在火红的太阳底下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它们惊喜地叩响了春天的第一道门扉版权所有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久违的问候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那些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