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诗篇1
关键词:咏梅诗,萧德藻,以丑为美,咏梅
中***分类号:l.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萧德藻的生平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的诗歌曾经名动一时,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萧德藻曾向曾几学诗。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
萧德藻著有《千岩择稿》七卷,在萧德藻死后由其好友杨万里为其作序并刊行,可惜在元代时,在永州被毁,所以后人无法看到他的诗集了,这不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全宋诗》也只辑录了他的十二首诗歌和若干残句。由于萧德藻的存诗不多,宋诗的研究者对他也没有给予很多的重视。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均未对其人其诗予以评价。所以直接导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至今的销声匿迹,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真的成了他所期盼的“隐士”。
二、宋代的咏梅诗
梅花是中国古老的花卉之一。今天提起梅花我们总是能想到它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同兰、竹、菊被誉为“园林四君子”。但是任何事物想要被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梅花虽然在今天被大众所熟悉喜爱,但是最初它也是不被关注的。咏梅诗最早发源于《诗经》。但是直到宋代才发展到顶峰,宋咏梅诗的诗人没有清代的人多但是由于宋代文人对咏梅的偏爱,所以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反而多于清代。宋代的咏梅诗数量比前代的咏梅诗数量加起来都多。足见宋人对咏梅的偏爱程度。宋代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人用梅来表达思乡之情,用梅来表达对隐士情怀的向往,表达个人感情,通过咏梅来言志。不仅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赋予了梅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宋人的咏梅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记载梅的专著。在宋代几乎每个诗人都写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
三、萧德藻的咏梅诗赏析
《全宋诗》中收录的萧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几首甚至堪称佳作。萧德藻的咏梅诗就是萧德藻七绝诗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古梅二首》(其一)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古梅二首》(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萧德藻的第一首咏梅诗是这样描写这枝古梅的,他首先把梅花比喻成湘妃这样的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却是立在冻僵了的蛟龙的脊背之上。萧德藻还把梅花比喻成像月亮一样的海中贝壳。可是这美丽的贝壳却是挂在珊瑚枝之上。这里的“冻蛟脊”和“珊瑚枝”都是对梅枝进行的比喻。通过这两个比喻我们能形象的感知到这枝古梅的丑陋、奇怪。可是接下来又写到这枝丑怪的古梅也有他惊人的妩媚,只是这惊人的妩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的。只有晓寒能为之极致的妩媚所吸引,再无其它的欣赏者。很有几分孤高、凄凉的意味。也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缺少知己的感叹。作者好似有意的描写古梅的丑陋、奇怪,有几分“以丑为美”的意味。作者的比喻也比较新颖、奇特。我认为作者有以这枝丑陋且奇特的古梅自喻的意味。作者与古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孤高、冷傲。同样感叹知音稀少,能理解自己的人不多。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株被千年的苔藓附着着的枯树,它的古老的枝桠上只开出了一两朵花。这枝老树开放在绝壁之上,笛声很难传到这悬崖峭壁之上,可是这株老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只是担心在这寒冷冬日的黄昏被冻蜂知道它已悄然开放,要来打扰它生活的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株古老的梅树所具备的孤高品格,以及厌烦尘世的纷扰的心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出作者的归隐之志。
萧德藻所描写的梅都是丑陋的奇怪的,他们有古瘦,冷峭等特点,作者好似故意“以丑为美”,萧德藻所采用的比喻都比较新奇,用典多但是都很精确。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的理论运用的惟妙惟肖。用字用词全是精心琢磨,精炼而准确。可谓是字斟句酌。萧德藻笔下的古梅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精神鲜活,形神兼具。萧德藻的诗句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含义深远,韵味悠长。
我们还可以从他对“老梅”、“寒梅”、“瘦梅”的咏叹声中,看出萧德藻的气节情操,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的文人品格意识。封建文人有着高洁的人格意识,萧德藻也不例外。高洁的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义感;二是贞洁自持,出污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脱俗,不趋附权势,有***的人格。萧德藻的高洁品格从他的两首古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它的梅就像他的人一样。
四、萧德藻的咏梅诗与其他人的咏梅诗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写咏梅诗最出名的可谓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咏梅诗历来受人们推崇。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钾,不需檀板共金尊。
林逋的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园中的花已经落尽,只剩下梅花在园中独自开放,占尽风情。颔联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神来之笔。描写的是梅花的影子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小园中浮动。颈联描写的是蝶儿、霜禽为了梅花而疯狂,写出了梅花所具有的强大的、无法抵挡的魅力。最后两句写了梅花不为霜禽、蝶儿所动,只愿与诗人相钾而不愿与蝶儿、霜禽进行觥筹交错的应酬。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的清秀淡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一种高洁的品质。
虽然林逋的咏梅诗与萧德藻的咏梅诗都写到了梅花的高洁,不愿被世俗所扰,想要回避世俗的纷扰,想要归隐的品质。但是两个人的手法是明显不同的。萧德藻描写的梅花是丑陋的、奇怪的,没有什么魅力的。大有“以丑为美”的意思。萧德藻笔下的梅花是枯瘦、冷傲,生存环境也是艰苦的远离世俗的。而林逋笔下的梅花是美丽的,清幽的,典雅的。生存的环境也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魅力的。近代人陈衍评云:“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为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认为萧德藻的咏梅诗高于林逋的咏梅诗,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的潘德舆却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认为:“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我认为萧德藻的瘦硬、丑陋,奇特,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林逋的咏梅诗,但是却也绝不是“诗家左道”。只能说是萧德藻在有意另辟蹊径。不愿亦步亦趋,单纯模仿。他能创造出“丑怪惊人能妩媚”的古梅形象也是实属不易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萧德藻的咏梅诗是在宋代诗人大量写作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所作的与一般咏梅诗不同的,采取的“以丑为美”的独特写法所创造出的风格独特的咏梅诗。
参考文献:
[1]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8月
咏梅诗篇2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 历史 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
梅花成为
首先铺叙梅之姿容玉色,芳香袭人,接着笔锋一转,写香消玉陨,境遇悲惨,与深沉的国破家亡之感融为一体。少数民族遗民诗人中,丁鹤年咏梅诗最多,有十二首,其诗既继承咏梅传统,又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氛围,以梅写禅,以梅写人,反映北人南来的社会状况。其题《画梅》云:“老向江南住,梅花共岁寒。故人清兴在,踏雪几回看o.[93将身世飘零之感寓于咏梅之中。其《i临水梅》则将梅与菩提树相提并论,以梅喻禅,诗云:“疏花清有影,止水净无埃。好似菩提树,明月照镜台。”为咏梅注入了新的内涵。
咏梅成为元代遗民诗人的重要话语特征,是其生活情怀和思想性格的反映。如果说体物与比德是元遗民诗人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那么咏梅诗所体现的浓重的忧伤情调、深切的故国情怀则是对咏梅诗的 发展 。元之前的咏梅诗,不管是体物还是抒情,托物言志之义有三:
(一)以负霜之姿喻孤高幽人;(二)岁寒暗香浮动,不屈霜雪喻人志节不屈;(三)花姿幽独,不媚东风,不与群芳竞艳,喻志士幽人,不与世推移-l。不论何种情形,旨在以梅之高洁喻高人隐士,元遗民诗不仅以梅指隐士之高雅,更以梅写遗民情绪,故国心态。诚如梁寅所言:
故人之德而梅有之,当乎风霜凌厉,冰雪凝泛,叶辞其条,液归其根,梅于是时纷然珠缀,嚼然玉洁,郁郁烈烈,芬芬瑟瑟,松与为俦,竹与为列,贞固之性,孰逾之哉?人之性至纯也,至粹也,灵于物而或反愧于物,以物之全其天而人自离之也…,君子者内志弗移,外好弗入,处险以夷,处闷以乐,既贞既固。惟金惟石,梅之是侣,孰谓人而不物之若耶?¨1
意在强调梅之坚贞不屈,戴良则明确的以梅作为不屈二姓的象征,其《东山赏梅诗序》:
花于穷阴盛寒而不与众卉争荣者,惟梅为然,盖其色能受变,香能处清,而操能立独,有仁入义士之高致。诸君以之而赏爱,宜也。虽然,使其出处去就之际,一或有戾于是梅,纵从而赏之,而是梅不为其赏矣。今夫诸君子者,固世所谓仁人义士而能受乎变,处乎独,有凌寒之态,无争荣之恩,其于是梅乃赏,友而史之者矣。
咏梅诗篇3
1、诗意: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定理想的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
2、原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译文:风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来源:文章屋网 )
咏梅诗篇4
关键词:《卜算子・咏梅》;京剧唱腔;演唱实践;诗词
中***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83-01
一、《卜算子・咏梅》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是孙玄龄根据诗词编曲的带京剧唱腔的声乐作品,由殷承宗编配钢琴伴奏谱。①
(一)诗词创作背景
声乐作品中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是读陆游同名题词,反其意而作。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诗词》,当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仍然保持***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②诗词如下: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这样一句引言:“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道出创作缘由。首句“风雨”、“飞雪”、“春归”、“春到”这四个词道出了时间交替,四季变换的场景。第二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梅花所生长的严寒场所。 “犹有花枝俏”,一句写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不屈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与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道出梅花清丽脱俗的气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暗喻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一改原诗低沉,幽怨的风格,将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作曲创作背景
作曲家孙玄龄1944年出生,他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专攻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戏曲。由于作曲家在中国戏曲上的造诣使得他对创作带有京剧唱腔的歌曲游刃有余。在一次广播中,听到合唱版本的《卜算子・咏梅》,深谙京剧唱腔的孙玄龄对音乐中京剧元素运用有不同想法,于是有了创作京剧唱腔声乐作品的想法,加上深厚的音乐功底《咏梅》就这样在中国黑暗、压抑的期间诞生了,为当时的中国,带去了一丝光亮与希望。③
二、《卜算子・咏梅》演唱分析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有歌唱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理论,以下将从这七个方面对《卜算子・咏梅》进行分析。④
1.声,即为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卜算子・咏梅》中有大量的京剧的唱腔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有较好的声乐歌唱功底,更要有京剧的歌唱韵味,这对音色就有极高的要求。
2.情,即为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卜算子・咏梅》中,作曲家采用多变的板式、节奏,将作品演绎的跌宕起伏,将梅花的品格演绎的淋漓尽致,歌唱过程中应多理解歌曲的曲式配置,掌握歌唱的最佳方法与技巧。
3.字,即为歌唱中的吐字。《咏梅》这首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严格韵律的诗词,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每一个字“字头”“字尾”需要仔细研读,多多朗诵,找准歌唱的感觉,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将京剧唱腔的作品表达到位。
4.味,即为声乐作品的韵味。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最难唱的就是这个韵味,京味,也是这类作品出彩点睛的重要之处。可以在歌唱学习之外,多听京剧作品,提升京剧歌唱能力,争取将作品中的原有意境表达到位。
5.表,即为声乐中的表演和形体。《咏梅》在演唱时,可以掌握京剧中的云手、亮相、眼神等重要要素,多学习京剧中的“唱”念“做”“打”,从各个部分做好唱京歌的准备,手、眼、声三者相互配合,将歌曲中自信、高贵的气质表达到位。
6.养,即为歌唱者的音乐修养、音乐素养、文化素质。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对作品的内在意义有所了解,才能在演唱的时候有感而发。《卜算子・咏梅》这首声乐作品,是由我们伟大领袖所做诗词,歌唱前应对创作背景进行深刻了解。
7.象,即为歌唱者的形象、气质。《卜算子・咏梅》这首作品,强调梅花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等高贵品格,在歌唱中,应大气、自然,把梅花的品格演绎到位。在演唱时,“声”“情”“字”“味”“表”“养”“象”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绝不可能***存在。因此,在学习和日常练习过程中要将各个方面的要领都融会贯通,才能在表演时自然得体的表现出来歌曲的内涵。⑤
三、总结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我们的民族声乐也应以其传统的音乐艺术为基点,不断探索、寻求新的血液,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走向世界舞台。而京剧,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粹,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若将它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相信一定会迸发出绚丽的火焰。
注释:
①陈小珍.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咏梅》的演唱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6.
②李玉婷.民族声乐作品《卜算子.咏梅》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5(01):97.
③孙玄龄.关于《卜算子・咏梅》京剧曲调唱段的创作[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8(29):101-110.
咏梅诗篇5
关键词:梅尧臣;诗歌;题材;感情;另一种平淡
中***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16-01
众所周知,梅尧臣同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乃为北宋初期诗新运动的代表人物,梅尧臣在反对西昆体的绮艳之气与追求宋诗平淡之美的创作格调上是先行者,后人评价梅尧臣:“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龚啸《跋前二诗》)却是中肯的评价。梅尧臣诗歌这种被文学史定位的平淡之美,是历来被文人所称道的,如《鲁山山行》和《东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现在这里所要提到的是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是与上述传统的平淡美是相区别的,而本人认为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更能体现梅尧臣的个性,他的这方面的诗歌创作更能体现出平淡之气。
提到“平淡”二字,梅尧臣在其诗歌创作或理论中只提到两处,一处是梅尧臣和晏殊在交游时,梅尧臣所作的《依韵和晏相公》提到:“泊舟寒潭阴,野兴入秋菼,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另外一处是梅尧臣在评价邵必的诗时,认为其诗平淡确有味,提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譬身有两目,了然瞻视端”,有意思的是,梅尧臣在赞赏邵必诗平淡的同时,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行为的认定是“既观坐长叹,复想李杜韩,愿执戈与戟,生死事将坛”。从这里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觉到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的社会功用和实用的态度,事实上纵观梅尧臣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实践,梅尧臣的确是一位将诗歌当作“戈与戟”的战斗性文人,他反对那种“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的浮华艳丽的西昆体诗歌,他崇尚的是《诗经》、《离骚》以来的一以贯之的诗歌的美刺和干预社会的诗歌创作实践,他赞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总的说来,梅尧臣诗歌的实用性和战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密切相关的,北宋初期国家的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百姓生活疾苦等等,这些就是梅尧臣进行诗歌创作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梅尧臣不是选择归隐,而是积极融入***治潮流中,为国计民生奔走呐喊,他想以诗歌为武器,对社会进行干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反对浮华绮艳毫无功用的西昆体,也正是应为如此,以《鲁山山行》和《东溪》这类具有平淡之美的诗歌在他的创作诗歌数量上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都是其困顿时,‘聊佐清欢’之闲适之作,在梅尧臣诗歌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以《田家女》、《猛虎行》等这一类反映社会现实,极富批判性和战斗性的诗歌题裁。
梅尧臣诗歌的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与其刚直豪放的性格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在梅尧臣创作的一系列咏物诗和描绘日常生活的诗中最能体现其刚直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这类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美就是与《鲁山山行》这些作品不一样的另外一种“平淡美”,是梅尧臣个性的本色流露。这种“平淡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题材和语言的平淡,梅尧臣创作的大量的咏物诗,几乎遍布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水轮咏》、《咏秤》、《咏象》等,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其创作的《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这些作品,现摘录《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一诗:“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真乃“古未有之”之作,蚤、蛆这类事物也能出现在梅尧臣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诗人的语言也是极其朴素的,甚至口语化,突破了传统的审美题材,但这些都是诗人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可见梅尧臣观察的仔细和诗歌创作的不拘一格。“平淡美”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这类诗歌感情的平淡真挚,表达的是日常的生活体验,流露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寂寂重门扃,独念家中妇。***下雨小儿,夜夜啼向母。问爷若个边,天性已见厚。不嗟羁枕孤,不愧栖禽偶,内有子相忆,外有月相守”。这首诗诗人本来是孤独的监守仓库,但是经过诗人的叙述,变成了一件乐事,在值夜的同时,既大胆的流露了自己对妻儿的思念,又将明月拟人化,看作自己的共事者,情感朴素真挚,令人从平淡中感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
总而言之,梅尧臣创作的那类咏物和对日常生活的的描绘和感悟的诗作体现的是梅尧臣诗歌的另一种“平淡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知到梅尧臣刚直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类作品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评价梅尧臣对诗歌史的贡献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同时梅尧臣的这平淡之美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文天祥就明显受到了这种影响。文天祥的许多诗歌就是明显具有这种平淡之美。
参考文献:
[1]梅尧臣.梅尧臣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咏梅诗篇6
关键词: “梅花”意象 芳菲 相思 家国之痛
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生平不详,作品传世者仅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一卷,共64首,其中咏物词就有34首。他的咏物词在词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陈廷焯曾说过:“咏物词至王碧山,可谓空绝古今。”而在这些咏物词中,又以梅花为主要意象。在《花外集》中,仅以梅花为题的词作就有8首,分别是《花犯·苔梅》、《疏影·咏梅影》、《一萼红·石屋探梅》、《一萼红·红梅》二首、《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一萼红·丙午春赤城山中题花光卷》,涉及到梅花意象的有15首,两者合起来有23首之多。陈廷焯说:“碧山咏梅最多,篇篇皆有寓意,出入‘风’‘骚’高不可及。”(《词则·大雅集》卷四)王沂孙如此咏梅爱梅,这与梅花高洁自芳的特质同词人的身世有深切的构联。通过梅这一独特物象,发不容己之情,寄托故国之感。因此,研究王沂孙的梅花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从而更进一步地走近词人。
一、一信东风:梅花的时序标志
“一信东风,再约着、红腮青眼。”(《三姝媚·次周公谨故京送别韵》)
古时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侯,共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一信东风”指第一花信来,梅花将开。萧纲《梅花赋》:“年归气新,摇云动尘。梅花特早,偏能识春。……怜早花之惊节,讶春光之遣寒。”梅花作为时序标志之一,历来是风雅文人吟咏的对象。南朝咏梅诗正式出现,如萧绎《咏梅诗》:“梅含今春树,还临先日池。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鲍照《代春日行》:“梅始发,桃始荣。”吴均《春咏诗》:“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都是抓住梅花开放于年尾年头的特点。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锁窗寒·春思》)“落梅飞尽”(《锁春寒·春寒》)“那回已成飞梅去”(《锁春寒》),王沂孙也不例外,用这花开时序的梅花一年又一年的盛开,来怀念当年的盛世繁华和友人的诗词倡和的欢畅。以《三姝媚·次周公谨故京送别韵》为例:
“兰缸花半绽。正西窗凄凄,断萤新雁。别人逢稀,谩相看华发,共成销黯。总是飘零,更休赋、梨花秋苑。何况如今,离思难禁,俊才都减。今夜山高江浅。又月落帆空,酒醒人远。彩袖乌纱,解愁人、惟有断歌幽婉。一信东风,再约着、红腮青眼。只恐扁舟西去,苹花弄晚。”
南宋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王沂孙多有交游唱和。度宗咸淳十年(1274)碧山在杭州孤山别周密。次年冬在会稽和草窗相会。又次冬别草窗去临安。宋亡后曾在古都临安与周密宴游唱和。王沂孙离开临安时,周密赋《三姝媚·送圣与还越》,此为王和韵。王沂孙和周密同是宋末元初的遗民词人,和张炎、赵元任、陈恕可、唐钰、李彭老、王易简等人交游。而这些人大多前期生活于湖山吟赏、诗酒唱和的宋亡前,然后一同经历南宋灭亡,体验着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苦。他们在新朝统治下过着苟延残喘的遗民生活,感受着今昔对比故国不再的伤感,忍受着元朝统治者对文人志士的破害。于是只能通过诗词咏物赋兴曲折表达自己心里千折百回、沉郁哀痛的家国之思、亡国之痛。在这首词里,梅花对词人来说,不仅是春的使者,更是触发他感伤沉痛思绪的导火索。正是萧索的冬天,万物萧条,只有梅花还在凌寒盛开。词人与老友相见,两人皆已不复当年英姿,“谩相看华发,共成销黯”。而相聚不久,即要分别,心中之愁闷可以想见。梅花年年盛开,时光一天天无情流逝,而词人青春早已不在,不仅如此,国势也在一天天衰微,已是覆亡之际,而能理解词人心中幽愤的,却只有“断歌幽婉”。在这首词中,词人不仅仅是因梅生情,更是以梅寄意,以纤小的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无尽忧思。
二、梅花争白:梅花的芳菲特征
“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声声慢·催雪》)
吕本中《踏莎行》词:“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色白是梅花最重要的芳菲特征。在有关描写中,梅花与雪的联系和比较是比较常见的,这主要是梅色之白与白雪颜色相似,且梅开与雪落的季节特征一致。
梅花色彩素淡,在三春芳菲宅紫嫣红中最不出色,但擅在有香。卢梅坡《雪梅二首》诗:“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是一年初春,“念前事”花开光景却“不似如今”。“扫荒径、残梅似雪,甚过了、人日更多阴?”(《一萼红·初春怀旧》)看王沂孙词若单单看梅花的外在“写形”的芳菲特征,就失了南宋咏物词意在言外、深厚曲折的美感。“清致,悄无似。有照水一枝,已搀着意。误几度凭栏,莫愁凝睇。应是梨花梦好,未肯放、东风来人世。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无闷·雪意》)陈廷焯云:“(碧山)《无闷·雪意》后半阙无限怨情,出以浑厚之笔。惟‘南枝’句中含讥刺,当指文溪、松雪辈。”(《白雨斋词话》卷二)陈匪石云:“‘照水一枝,已掺春意’与《扫花游》之‘乱碧迷人,总是江南旧树’,均有所指,而语气不同,殆各其分欤?陈廷焯曰:‘无限怨情,出以浑厚之笔’,良信。”(《宋词举》)
王沂孙词大都不直接描写现实,总是以自然时序风物的审美意象形态来寄托兴发今昔身世家国之感。使人常常由此及彼,兴发苍茫但又难以与史事一一坐实。而这也正是他的咏物词的魅力所在。
三、寄取相思:梅花的审美意义
“江云冻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水边水际,独抱相思。”(《高阳台·陈君衡远游未还,周公瑾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故国不再,但心中还有那繁华无限旧事;山河变色,更有沧桑悲凉的江河易代之感。于是借着梅花,寄取相思,怀念故友,也借着梅花的坚贞和友人共勉。
《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由江南寄梅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见折花相寄只是情不自已的一种想象和寄托而已。“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高阳台·陈君衡远游未还,周公瑾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然而就是这种单纯的“无所寄”可以看出这枝梅的情深。这时的“梅花”不只是一枝春信,也是一种温暖。在这风雨飘摇的江湖夜雨中,还有词人与这些老友在共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如梅花在雪中毅然、寂静的绽放着。
在南宋这个偏安一隅但诗词酬唱异常繁盛的时期,王沂孙既不为国奔走呼号也不趋炎富贵,他和周密、张炎等清高自持,独善其身,于是应社倡和,寄情山水,吟咏风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寄托及精神慰藉,这是宋亡前的生活方式。但是山河易代,他们成了遗民词人,生活在新朝的文化压制下,吟咏“梅花”等这些风物,不仅是为了反映世间自然景物的花开又花落的伤春悲秋主题,这更是他们今昔生活对比的失落,家国之痛、故园之悲。
四、玉奴标格:梅花的寄托精神
“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风霜峭、瑶台种时,付与仙骨。”(《露华·碧桃》)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诗云:“万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黄昏。”玉奴即梅花。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卷二O说:“凡赋梅,盛称其美,不若以自况而自超于物外。”“盛称其美”是咏物,而“自况”就是托梅寄情写意。
在宋代以来的花卉吟咏中,梅花首先是作为“清客”、“清友”来赋物的,由素色、暗香之“清”、幽姿疏蕊之“清”、寒冬独开之“清”引申为人的品格气质之“清”。如“冷艳天然白,寒香分外清”(尤褒《梅花》)“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张道洽《梅花》)“清友。群芳右。万缟纷披此独秀。”(曾慥《调笑令·清友梅》)梅花凌寒开放,疏枝挺劲、老干屈曲的姿态象征人格的道德操守、气节意志和斗争精神。这一点历来为文人们所称道。如陆游《落梅》其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以及王柏《和无始四时赋雪梅》其一:“最是爱他风骨峻,如何只喜玉姿妍。”
其次,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理学家多着意以自然生物来体会天理的运行。梅花是春天第一花,代表了一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梅花也成为了理学家们关照的对象之一来阐释天理流机、阴阳消息的理学意义。如蒲寿宬《梅阳郡斋铁庵梅花五首》其五:“岁寒叶落尽,微见天地心。阳和一点力,生意满故林。”
最后,梅花落时感发美人迟暮、时序变迁乃至寒士不遇的悲怨。如宋虞荐发《忆梅》:“冷落山中约,凄凉月下心。”宋以后,梅花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描写“疏影横斜”、“老枝怪奇”等,而在传统的“梅落惊时”的基础上,加上了幽影清寒、孤芳寂寥、风霜苦节的意趣。南宋以来,咏梅更是寄托隽永,“梅有标格,有风韵,而香影乃其余也。何谓标格?风霜面目,铁石柯枝,偃蹇错樛,古雅怪奇,此其标格也。何谓风韵?竹篱茅舍,寒塘古渡,潇洒幽独,娟洁修姱,此其风韵也。若夫水中横斜之影,月中浮动之香,虽梅本事,要之摹写而形似而已。”(周瑛《敖使君和梅花百咏序》,《翠渠摘稿》卷二)周济说:“咏物词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穿,混化无痕,碧山胜场也。”(《宋四家词选》)王沂孙在宋亡元初这样一个家国不再江河已改的时期,咏梅已不仅仅只是吟咏梅花,更多的却是寄托。
“古蝉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绀缕飘零,难寄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邓舟寒浪里。三花两(一作雨)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半蟾挂晓,么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花犯·苔梅》)
范成大《梅谱》:“古梅会稽最多,四明吴兴亦间有之。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皲,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初谓古木久历风雨致然,详考会稽所产,虽小株亦有苔痕,盖别是一种,非必古木。”这一段词由两部分组成,从“三花两蕊”至“护春憔悴”是根据梅的外形特点,用拟人的手法,写苔梅之恨,亦即词人之恨。“罗浮梦”以下,撇开梅的外形借用与梅有关的一个故事,即《龙城录》所记:相传隋开皇年间,赵师雄游罗浮女,天寒日暮中忽见一美女,于是同饮共语,醉卧醒来,已是月落参横,美女早已不知去向,于是内心充满孤寂惆怅之感。词人借用这个典故寄托自己作为一个南宋遗民的失落感和痛苦心情,是十分贴切而含蓄的。俞陛云评:“此调后半首尤佳。周止庵云:‘不减白石风流也。’咏物能将人、景、情思一齐融入,最是白石长处。以咏题面而论,起笔‘苍鬟’句与后幅之以‘云卧’、‘护春’二句写苔梅,皆雅逸而兼巧思。”(《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玉婵娟。甚春余雪尽,犹未跨青鸾。疏萼无香,柔条独秀,应恨流落人间。记曾照、黄昏淡月,渐瘦影、移上小栏杆。一点清魂,半枝空色,芳意班班。重省嫩寒清晓,过断桥流水,问信孤山。冰粟微销,尘衣不浣,相见还误轻攀。未须讶、东南倦客,掩铅泪、看了又重看。故国吴天树老,雨过风残。”(《一萼红·丙午春赤城山中题花光卷》)
花光卷,画卷名。花光,北宋僧仲仁号,浙江会稽人,画梅著称。夏文彦《***绘宝鉴》:“僧仲仁,会稽人,住衡山花光山,以墨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周密《志雅堂杂钞》:“衡山有花光山,其长老仲仁能作墨梅,所谓花光梅是也。”黄庭坚《花光仲仁出苏、秦诗卷思两国士不可复见,开卷叹绝。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乃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花光卷》为僧仲仁所画之梅卷,词中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六句确为题梅花卷而非咏梅。‘玉婵娟’三句云思遐想,破空而来。‘淡月’、‘阑干’二句咏花影以衬托画梅,仍不实赋梅花,词心灵妙。下阕‘孤山’句罗浮庾岭,梅花盛处,而独言孤山者,盖寓宗国之思,故歇拍有‘故国’、‘风残’之慨。后幅与姜白石《疏影》咏梅词同意。掩泪顿看,低回不尽,与禾黍周原同感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身世之感,君国之恨,一一可见。”
结语
《白雨斋词话》云:“咏物词至王碧山,可谓空绝古今,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不论是“吴艳离魂,蜀妖浥泪,孤负多少心期。岁寒事、无人共省,破丹雾、应有鹤归时。可惜鲛绡碎剪,不寄相思。”(《一萼红·红梅》)的红梅怀人;还是《西江月·为赵元父赋雪梅***》“溪上横斜影淡,梦中落莫魂销。峭寒未肯放春娇,素被独眼清晓。”的词心工细;抑或是《石屋探梅》“末须赋、疏香淡影,且同倚、枯藓听吹箫。听久余音欲绝,寒透鲛绡。”的“托志孤高”,还是《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的“更觉哀婉”,无不寄托着词人在国家灭亡之际,对往事故国的思想和怀念,这种深切的感情被词人以委婉深曲的笔致,寄托在特定的梅花意象上,这种回环宛转的表达方式,更觉凄惋动人。
陈廷焯说:“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词人有此,庶几无憾。”王沂孙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主观情思下,用词来表达深婉哀曲的“黍离之悲”、“麦秀之感”的爱国情思。品味王沂孙词中的“梅”,就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故国之情”和“君国之忧”。
参考文献:
[1]王筱云.碧山词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2]吴则虞.花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史可振.王沂孙词笺注[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
[4]叶嘉莹.迦陵文集四[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李文.易安咏梅词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孙振涛.解读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J].集宁师专学报,2008(3).
咏梅诗篇7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三、以梅花为意象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洁的品行,让历代的诗人为之侧目。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陈知柔在《休斋诗化》中有一段论述杜甫的话:(杜甫诗)“荷叶荷花净如拭”,次有得于佛书,以清净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净,独子美识之。从陈知柔的言辞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与荷花之清净,实在是诗圣人格一体的两面,表达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阶位。“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园小梅》)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百世的咏梅绝调来。梅花在他的笔下高洁脱俗,不染纤尘,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昏黄朦胧的月色洒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它构建出了圆融朦胧的意境,而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出来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还有“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陆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张道洽,《咏梅》),“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元]冯子振,《西湖梅》),等等。
从中国的梅花诗中,实可以看出诗人的万古诗心。对作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赞美,对脱俗清纯世界的营构,最终还是想传达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论述的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来讲,是逐渐递进的,是为了探索出一种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咏梅诗篇8
关键词: 宋代 词 梅花意象
梅花傲骨凌寒、玉洁冰清,与松、竹一起并称“岁寒三友”。梅花又以其清雅淡泊、孤高亮节的品质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梅花因其固有的自然属性以及呈现出的自然美被文人赋予特有的人格品性和文化象征,并借此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纵观《全宋词》,以咏梅立题的词竟多达440首,专门立题咏颂排名第二位的桂花只有103首,众多的咏花词中,宋词中的咏梅词高居第一位。然而咏梅之风并非自古即成,宋人对梅花文化意蕴的理解以及梅花基本审美观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诗经》:“■有梅,其实七兮”?譹?訛中的“梅”并非梅花,而是指它的果实梅子。此外《尚书·说命下》以及《诗经·召南· 有梅》中两处有关写梅的诗句皆为后世极为流传的梅之喻兴典故,但二者谈及得都是梅树果实的实用价值。杨万里《洮湖和梅诗序》中云:“南北诸子如阴铿、何逊、苏子卿, 诗人之风流至此极矣, 梅于是时, 始一日以花闻天下。及唐之李、杜, 本朝之苏、黄, 崛起千载之下, 而躏籍千载之上, 遂主风月花草之夏盟, 而梅于其间始出桃李兰蕙而居客之右, 盖梅之有遭未有盛于( 此) 时者也。然色弥章而用弥晦, 花弥利( 而) 实弥钝也。梅之初服, 岂其端使之然哉, 前之遗,今之遭, 信然欤! ”?譺?訛赏梅花的风气大概始于汉代,但咏梅花的先河目前学界认为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庾信《咏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刘宋的鲍照有《梅花落》赞美梅:“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刘宋的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些诗都甚为著名,宋代咏梅词中大量化用此典,可见宋代咏梅大潮的发生有着漫长的积淀同时受前朝的影响。
宋人爱梅,咏梅之风至宋形成高潮, 宋人对梅的爱好也留下了众多佳话与典故。比如, 宋初隐士林逋一生不娶,所居之西湖孤山专植梅畜鹤,人称“梅妻鹤子”。?譻?訛范成大写有我国最早的梅花专著——《范村梅谱》,《梅谱》序言云:“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议”?譼?訛。后人把陆游爱梅与屈原爱兰、陶潜爱菊相提并论,成为文坛佳话。宋词中咏梅的冠冕之作莫过于林逋的《瑞鹧鸪》和姜夔的《暗香》和《疏影》。这三首有关梅的词,不仅在两宋时是咏梅的佳作,也影响其后的咏梅之作。宋人写梅, 各具风韵,把梅花的各个方面都写到了,包括梅花的物理层面以及深层精神文化意蕴。宋词中出现了梅花的不同品种, 有绿萼、横枝(“绿萼更横枝, 多少梅花样”) 、 红萼(“红萼未宜簪, 红萼无言耿相忆”) 、红梅等。“苔枝缀玉”是写梅姿;“似碎阴满地,还更清清绝”是写梅影;“冷香下”“ 暗香已远”是写梅香;“红酥肯放琼苞碎”写的是梅色;“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是写梅心;“冰作骨,玉为容”“玉骨冰姿”是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雪中的独特个性;“孤标最甘冷落, 全不许蝶亲蜂近”是写梅花冷寂自处,孤独不群的隐逸精神。宋人描写梅花入微,精心结撰。
一、宋词的咏梅之句,概有几个特点。词人写梅往往不只单单写梅,往往还喜与“雪”“月”等意象连写。“雪尽梅清瘦”“雪月照梅溪畔路”,雪的冰冷、洁白与梅花交相呼应,更能衬托出梅花的冰清玉洁、屹立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梅花相较于其他的花草有其不可比拟的耐寒性,虽然饱受风雪的折磨,但仍傲骨而不低头,在逆境中保持固有面貌。这与许多词人的心性品格相契合。辛弃疾的“暗香横路雪垂垂”,蒋捷《梅花引》中“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宋·晁补之《盐角儿·观梅》中“香非在蕊。香非在雪,骨中香彻”,晁补之借雪表明梅的品质并不是浅浮在表面上,而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宋代无名氏《南乡子》中“雪态冰姿巧耐寒,南北枝头香不断”,诸如此例,举不胜举。姜夔《卜算子》八首咏梅词, 写的都是月夜下的梅花。 如“月上海云沉, 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 竹暗人家静” 、“梅雪相兼不见花, 月影玲珑彻”。李清照《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月色之中,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清幽的环境, 更能衬托出一种朦胧、凄清、幽独的画面。借景言情,如此幽静的梅景融化着作者的深情, 这样写远比直接抒情来得动人。
二、许多词人喜用典故作为其写梅的表现手法。例如姜夔的“叹寄与路遥”,“折寒香, 倩谁传语” 。这两处都暗用了南朝陆凯折梅赠与长安友人范晔的典故。《赠范晔诗》云:“折梅逢役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支春。”陆凯与范晔友好,范晔在长安做官,而陆凯在江南,两人很难见面。而江南四季分明,但北方却不这样。有一年江南梅花盛开的时候,陆凯通过驿使将一枝梅花寄给了范晔,给好友报告了春天将要到来的这一好消息。又如晏殊《瑞鹤鸽·咏红梅》:“前溪昨夜深深雪,朱颜不掩天真。何时骚使西归,寄与相思客,一枝新。报道江南别样春。”贺铸《绿头鸭》:“凤城远,楚梅香嫩,先寄一枝春。”友人之间通过赠一枝梅这一行为来表达友谊之情,但由于古代交通并不便利,或者种种原因纵然文人想用梅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却只能想以词来寄托这种美好的意愿。如 “一枝空念赠远,溯波流不到,心事谁表”。(周密《齐天乐》)词人有意赠梅送远,但由于路途太远,无法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只能怀着惆怅的心情,叹息念远。又或如李清照《孤雁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在战乱之中,亲友散亡、丈夫离世,词人所折之梅中也托载了其深深的悲痛之情。宋代词人咏梅亦大量化用了寿阳公主和“梅花妆”的典故, 据北宋初年所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梅花妆即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殿下小卧,梅花飘落到她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成为当时流行的妆容。如杨亿《少年游》:“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姜夔《疏影》:“犹记深宫旧事, 那人正睡里, 飞近蛾绿。”周密《满庭芳·赋湘梅》:“玉沁唇脂,香迷眼撷,肉红初映仙裳。湘皋春冷,谁剪茜云香。疑是潘妃乍起,霞侵脸、微印宫妆。还疑是,寿阳凝醉,无语倚含章。”用的都是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梅花的美人姿态,使得众多词人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受上述故事的影响,二是梅花本身的形态典美让人联想到美人,三是梅花清冷淡雅的气质符合中国对女子端庄典雅的审美观。故宋词中梅花喻美人的词亦不少,例如李清照《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词人以酥称梅,以琼拟蕊,梅花俨然是一位美貌无双的女子。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词中“佩环”代指王昭君,运用了昭君出塞的典故。 三、词人笔下的梅花寄托了多种情感。其一是寄托了词人生不逢时、仕途坎坷之感。例如辛弃疾《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辛弃疾有着报国之志,然而他的豪情壮志却不能得以施展,正如寒梅,欲报春,却因开得太早而事与愿违,不能占尽春光。词人表面“谤花”实则赞花,咏梅之高洁,间接地抒发仕途坎坷的无奈,悲痛自己生不逢时,欲雪洗国耻的理想遥遥无期。其二表明词人与梅花一样具有凌寒开放、不畏严寒的品性。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道;“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词的上阕描写了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野,这同时也是词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他也如同梅花孑然一身、无人过问。下阕是整首词的重心所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也衬托了梅花的孤高清傲、不媚世俗又超凡脱俗的美。“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纵使身己为尘,但梅花依然焕发出坚贞不屈、死而后已的精神之美,词人则借梅之境、梅之性表现出他绝不与争宠献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其三梅花成为词人感叹时光流逝的触发物。最为一年之中开放最早的花,梅花的开放象征了寒冷冬天的离去温暖春天的到来。
是如此,词人们便常常把它作为冬春易换,时光流逝的象征。如李清照的《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树,人老建康城。”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表面上写柳树,冒新芽的是柳树上的新芽,梅花花瓣外的叶状薄片日渐清晰,言外之意即严寒消退,春回大地。词中的柳芽和梅萼就是时光流逝、季节转换的见证。
为什么宋人对梅花特别钟情?在这背后,渗透着宋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态。在洪迈《客斋随笔》卷十四中有云:“士之处世, 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见纷华盛丽的当如老人之抚节物……睹金珠珍玩如小儿之弄戏剧……耳无所闻, 目无所见, 酒醒之后, 所以为我者自若也, 何所加损哉!”?譽?訛这段话表明相较于外世的浮华,宋人更关注自己内心细腻、幽奥的感受,追求平淡、质朴。而梅花契合了宋人那种追求淡泊宁静、皈依自然、弃绝俗念、视功名利禄如弊履的精神气质。
?譹?訛 《诗经·■有梅》,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页。
?譺?訛 杨万里:《诚斋集》(卷79),四部丛刊本。
?譻?訛 《宋史·隐逸列传·林逋传》( 卷45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2页。
咏梅诗篇9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是我国历代诗人所钟爱吟诵的物象。因她在风雪严寒节令中保持生机,不但不凋,反而开出花朵,而成为逆境中精神气节的象征。品格正直的诗人词人,往往借梅花之自然属性以抒发内心未伸之志,喻节操之芳洁,表现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铮铮骨气。陆游酷爱梅花,在他的全部诗词作品中,竟有一百五十六首写梅花,标明梅(梅花)的就有八十多首。在这八十多首咏赞梅花的诗词中,最能彰显词人悲壮孤高品格,体现词人执著信念的,当属《卜算子·咏梅》。作品中,陆游托物言志,把自己与人世间邪恶势力的抗争,虽遭排挤打击但终不懊悔的凛然高洁情操,融入到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品格之中,写梅亦写人,梅花与词人,物我两照,相融无迹,完全交织在一起,幻化为一个个性鲜明、品格突出的艺术形象,极富感染力。
词的上片重在勾勒梅花所处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残酷遭遇。词人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梅的描摹之中,重点写了梅花的“愁”情。梅花“愁”,词人更“愁”,“梅”,实际成了陆游人格的化身。首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言其地处荒野,非生长于宫庭深院之中,生长环境极差。“驿外”,驿站之外,“断桥”,破败残损的桥,意思是说,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悄无声息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无人管照,更无人欣赏。“开无主”,明言梅花遭遇的冷落,暗含词人自己不被人理解,不被重用,反被排挤打击的凄凉心绪,托物移情,是景语,亦是情语。“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词人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把梅花的遭遇进一步渲染深化。梅花在这人迹罕至的郊外默默地开花,孤寂无助,已有愁情几分,可眼下又是惹愁的黄昏来临,朦胧幕色笼罩,又使梅花平添了几多愁绪。不仅如此,随着夜幕的降临,一场狂风骤雨又扑面袭来,孤寂的梅花所受的摧残有多大,命运所受的折损有多惨,不言而喻,不说已明。梅花遭遇的不幸,梅花的流离冷落,梅花的孤寂愁思,正是词人遭遇、词人处境、词人心绪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已是”、“更著”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作的感情色彩。陆游毕竟是陆游,在写梅花之“愁”时,没有沿用多数诗人、词人惯用的比喻、夸张手法,把愁写得这样、那样,而是另辟蹊陉,巧妙地借用环境、时光、自然现象来铺陈烘托,让读者在一系列的景物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愁”,从而使读者自然地融入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情景双绘”,堪称神来之笔。
下片更深层面地咏写梅花历尽磨难、孤高清雄、留芳而去的品格、气节。诗词总是靠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抽象无形的思想感情必须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词人起笔就托物言志。“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承上启下,告诉人们,梅花的浓“愁”,并不是由于她争春的缘故,因为她原本就无意去争春;也不是因为群芳妒的原因,因为她对此并不在乎。到底是什么?不须点破,留给读者去思、去想、去悟。梅花迎春绽放,是她最先迎来春天。春天,百花怒放,争艳斗芳,而梅花却又“无意争春”,梅花凌寒先发,有的是迎春、报春的赤诚。这里,词人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把“梅花”和“群芳”拟人化,不但表现了梅花不同凡花那样的俗艳,写出了梅花品质的高洁,意志的坚贞,也写出了词人性格的孤高,写出了词人那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言、信念追求永远不变的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尽写梅花所受摧残及遭遇悲惨。“零落”即凋谢。意思是说,即使凋谢了,零落了,被碾作了泥土,化作了粉尘,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只有香如故”语气果敢,语意坚定。梅花凋零了,形体不在了,但梅花的清香、梅花的气节是永存的;陆游的形体不在了,但陆游的精神、陆游的节操永存,是始终不变的。这是梅花的宣言,更是陆游的宣言。在词人的笔下,在词人营造的意境之中,梅花即陆游,陆游亦梅花,陆游与梅花,物我两照,相互交融,真可谓“一树梅花一放翁。”
作者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因力主抗金倍受迫害,但他不依附权势,不与主和派同流,至死都保持着正气凛然的高洁品格,词为心声,写物亦言志,在咏梅中词人完成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用语清俊,自然含蓄。名为咏赞梅花,可通篇不显梅花字迹,但却句句蕴含梅花风骨神韵,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梅诗篇10
1.由于荣王府有珍藏古董的传统,奕绘和太清又嗜好收藏,因而家中的古董文物很多,夫妇二人又时常品玩、题咏,奕绘也就创作了大量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奕绘夫妇嗜好古董,喜欢题咏,每当获得一件古董,便立即品玩欣赏,然后以诗词题咏,留下不少佳篇。因此有人称他们“闺房韵事,堪媲赵管”①,也有人把他们比作赵明诚与李清照。奕绘购得古玉笛一枝,就立即填写《翠羽吟》题咏,太清也题咏了《苍梧谣》;夫妇二人游览石堂购得开元刻石和卢襄诗碣,不但都写诗题咏记其事,而且还次卢襄刻诗之韵写有《唐碑用卢襄韵》(奕绘)和《游孔水用吴郡卢襄石刻诗韵》(太清);奕绘获得李唐的《秋涉***》,就题咏了《李晞古〈秋涉***〉歌》,太清也题咏了《题李晞古〈秋涉***〉》。奕绘夫妇题咏的古董器物颇为广泛,如古钱、古刀、古剑、古玉笛、古锦诗囊、古玉袈裟环、古木几、古玉琴帚、古牙牌牌谱、古书、古砚、古纸、古笔筒等等。然而,荣王府收藏最多的是古画,因此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也最多,从以下篇目即可看出:《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眉峰碧•题赵千里〈古木寒鸦〉二首》、《题倪云林〈江山平远***〉》、《题倪云林赠云门上人长卷次***中自题韵二首》、《题倪高士〈清閟阁***〉》、《王叔明〈寒林策蹇〉》、《文征明〈东坡诗意〉》、《文征明〈雪山***〉歌》、《题文征明〈送子观音大士像〉》、《题文衡山〈雪景〉大轴》、《题黄鹤山樵〈听松***〉再次***中韵》、《醉翁操•题黄鹤山樵〈琴罢闻泉〉》、《题赵子固画兰二幅长卷》、《题仇十洲画〈汉宫春晓***〉》、《木兰花慢•题仇十洲〈深岩列妓***〉三首》等等。在文房四宝中,荣王府珍藏最多的是古砚,奕绘题咏最多的也是古砚。其《二砚歌》云:“忆昔先人十一砚,作歌者九二未登。”自注云:“《九砚歌》,余少作也,今不存已。”其《夏云峰》序云:“余旧藏宝砚九枚。”奕绘对古砚特别嗜好,其《二砚歌》云:“嗟余于世鲜嗜好,惟斯砚癖自莫惩。……宝砚错落刊汝用,湘管攒簇盈吾縢。顽石柔翰有何好,见之眼明如饿鹰。”其《砚歌寄容斋》所写“持以赠君”的端砚,是其父绵亿生前所用,“端溪羚羊峡中石,先考亲题镜轩号”。其《二砚歌》首先题咏所获价值千金的巨砚“,文曰池濠称墨汁,海甸壑龙不畏鹏”,“螭文缘边古凹黑,土蚀日炙觚无棱”。其次题咏“近所获”的东坡绿石砚,“想当黄州儋耳日,追逐凤咮龙尾朋”,意谓苏轼贬谪到黄州、儋州时,这块绿石砚应该与凤咮、龙尾在一起。所谓凤咮、龙尾,都是苏轼诗文写到的砚名———苏轼有《凤咮砚铭》、《龙尾砚歌》。奕绘的《铜雀瓦砚歌》没有去题咏瓦砚的形制、颜色和镂刻等,而是由瓦砚联想到曹操修建的铜雀台“妓馆无人荆棘恶”,“霸业已成灰”,抒发“人生对酒亟当歌,古来豪杰今安在”的感叹,并表达及时享乐的思想。此外,奕绘还题咏过古老、珍贵的侧理纸以及笔筒等。其《侧理纸》诗云:“上海拨苔拾龙***,紫花侧裂纸纹斜。“”谁知神物不泯灭,存存成性归我家。”侧理纸,又叫苔纸。东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就有记载“: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侧理纸在清代极为少见,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云:“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奕绘有《徵招•刻文木竹林七贤笔筒》,歌吟笔筒上雕刻的竹林“七贤人,知魏将乱,徉狂避世”,“坐竹林里”,“对弈弹琴”,表明他对避世隐逸、悠闲自适生活的欣赏。奕绘大量创作题咏古董的诗词,拓宽了诗词创作的题材,特别是拓宽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象。古人以婉约词为正体,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因而词中多用春花秋月、芳草垂柳、微云薄雾、斜风细雨等柔美的自然意象,即使变体的豪放词,虽然增加了羁旅行役、仕途奔波、烽火胡尘、铁马金戈等事功意象,但也很少有古玩古物、金石书画等人文意象。尽管宋代也出现了题咏古董文物的词,但毕竟不多;清初搜集古董的风气浓厚,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逐渐增多;到了清代后期,像奕绘这样既收藏又题咏古董文物的文人才大量增加。奕绘的诗词本来就多读书、听琴、题集、论道、弈棋等人文意象,再加上大量题咏古玩字画的诗词,使得他的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
2.由于荣王府珍藏的古董中古画最多,奕绘也就创作了很多题咏古画的诗词,或准确传达出画的意境,或表现出画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题画诗词,是为特定的画面而题写,必须做到“诗中有画”,即其内容、思想必须或明或暗涉及画境或画的作者,力求表现画的神韵和画家的审美追求。奕绘的《李晞古〈秋涉***〉歌》就生动形象地描绘画境,详细地描摹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表现难以渡涉的愁苦:一波一波写秋水,鱼梁半沉秋水底。遥源飞瀑云中落,近岸西风树间起。一枝一枝写秋树,木叶藤梢尽东指。枯杈怪石莽林立,既济一人到边沚。左牵长绳援彼翁,右手扶帽愁而视。彼翁抠衣没及踝,战战栗栗心在趾。童子担囊且拄杖,误历深处惧复悔。两人欲涉方束带,一童解袜一膝跪。瘦金高题“秋涉***”,阴篆深钤“项叔子”。隶书四字径半分,晞古李唐临绢尾。得画十年不敢题,我思古人难并美。勾渲无皴尚唐法,元明作家应羞死。天际缥渺数峰青,去此江干三百里。奕绘这首题画诗,不仅详细描绘画中江面的水波,远处的瀑布,岸边的秋树木叶、枯杈怪石以及画上的题字、钤印,而且将画境表现得鲜活生动,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得细腻具体,栩栩如生。奕绘题山水画的诗词不但能够表现画境,而且还能表现画家的人格、精神。如其《题倪云林〈江山平远***〉》:远山澹如云,秋水清若空。支流乱丛石,响入疏林中。林中有草亭,豁达开心胸。此境梦已熟,此画与梦同。倪云林即倪瓒,是元季绘画四大家之一,善画自然山水,往往以远山淡水、疏林坡岸、枯木茅亭为主,尤其爱画空亭,其画给人简洁、疏朗、清雅之感。奕绘这首题画诗,风格简淡清雅,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画面清远萧疏的意境,表现出倪瓒超脱世俗、孤介不群的精神境界。奕绘写有《题王石谷〈友梅轩***〉》一诗。王石谷善画山水,开创虞山派,曾主持创作康熙南巡的《南巡***》而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但他不愿入仕,仍然回到江苏虞山老家,以书画为生,过着生活清寒却精神自由的生活。他的《友梅轩***》表现与梅为友之志。奕绘此诗先描绘画境:“空山结茅屋,流水依柴门。梅花与修竹,相得若昆弟。”然后称许王石谷“幅小不画花,当画梅之魂。苍颜和秀韵,香生老树根”。梅花具有傲雪凌霜、冰清玉洁的神韵,而奕绘在诗中赞美王石谷与梅花、修竹结伴,具有特立独行、超迈孤介的精神追求。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内容虽然要与题咏对象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题咏对象,还要借物抒怀,表现题咏者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荣王府珍藏有宋徽宗画的《宣和竹鸡》,奕绘和太清都有题咏。奕绘的《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云:花押分门御笔肥,竹竿勾勒粉霜微。汴梁未破金兵远,不画***储只画鸡。清醮罢,谏书稀。浓梢墨尾势如飞。凄凉老向黄龙府,故国鸡声逐梦归。一曲春灯选妓陪,八旬老子讲经回。休争臧谷亡羊异,书画曾亡宋国来。全羽翼,好冠腮。将雏大似靖康哀。流传七百年前迹,供取晴窗一展开。宣和(1119~1126),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指宋徽宗。奕绘这首词不仅描写画境,还将宋徽宗画竹鸡与北宋亡国联系起来,由竹鸡携雏觅食联想到金人掳去徽宗、钦宗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的靖康之难,批评宋徽宗热衷于道教,沉溺于绘画,“不画***储只画鸡”,终于导致“书画曾亡宋国来”。奕绘购得明代画家周东村的《传经***》后,写了《题周东村〈传经***〉》八首诗题咏。其二云:石濑松涛隔户听,水光山色入帘青。此间抱子忘言坐,胜读古人糟粕经。周东村画的《传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此诗前两句当是描绘《传经***》所画山水景色,后两句应该不是《传经***》画的内容,而是奕绘品读《传经***》后抒发的感慨,表明其精神追求。确实,读书、读经,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选择地阅读、吸收;如果阅读古人的糟粕经,还不如抱子***。可见奕绘对于读书、读经颇有自己的见解。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视觉艺术转换为语言艺术,把空间艺术转换为时间艺术,原画的意境、神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诗画两种艺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扩大了画的影响,又拓宽了诗的表现领域,还提高了诗的表现艺术。
奕绘喜好收藏、题咏古董的原因
1.我国的古董收藏,从宋代形成风气后,经过元代的延续,到明代空前兴盛,因为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士大夫以收藏为风雅,而到了清代,皇家宫廷和民间收藏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皇家宫廷收藏在乾隆朝达到鼎盛。奕绘的曾祖乾隆皇帝风雅好古,特别喜欢古书字画等艺术品,然而他不仅只是收藏、鉴赏,还要兴之所至地在上面题字、题诗、钤印,现在见到的很多珍贵的古籍、字画都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其收藏品囊括了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文房用具、古书及其它杂项。乾隆皇帝曾敕命编纂著录内府所藏释道书画的《秘殿珠林》24卷和非宗教题材书画的《石渠宝笈》24卷,以及著录内府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西清古鉴》40卷。清代的民间收藏也极为兴盛。由于收藏盛行,各地城市的文物市场,生意也异常红火。京城著名的琉璃厂古玩街,清初的古董商就开始在此经营,乾隆时已成为古玩字画、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宝的集散地。“古董、书画就地陈列,四方人士之精鉴赏者,辄问津于厂焉”①。除了都市古董市场,还有很多生意人不辞劳苦,跑到偏远地区去发掘地下埋藏,“牟利者,置窝棚于其地,掘而货之”②。清代的许多士大夫搜求古董文物,不仅仅是为了庋藏增值,还以之作为把玩、鉴赏、题咏之物,因而形成文坛浓厚的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这也是前朝少有的人文现象。文人士大夫一旦获得古玩字画,就要邀请同道、朋友一起来观赏鉴别,考定其年代和作者,品味其美学价值,然后赋诗填词。清初阳羡词派的领袖陈维崧出身名门,父亲、祖父都跟晚明社会的书画名流有过广泛交往,家中的收藏极为丰富,可惜后来散失殆尽。陈维崧曾在诗中多次慨叹家中的书画藏品散落,而且创作有不少咏叹古文物的诗词,如其《满庭芳》(龙德殿边)就是题咏宣德窑的一件青花脂粉箱。清初浙西词派的宗主朱彝尊也有题咏古玩古画的诗词,其有名的《玉带生歌》即题咏文天祥用过的端砚,因其砚有白文如带,故称“玉带生”。这种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的风气,到清代中后期更加浓厚。与奕绘曾一同任职宗学并与顾太清传出婚外恋情的龚自珍,就喜欢收藏并题咏古董文物。道光五年(1825)十二月,龚定庵获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印上有文曰“緁伃妾赵”,以为是赵飞燕故物,非常高兴,立即题诗四首,第二年初春,又遍征文士题诗③。龚自珍也喜欢题咏古画,写有不少题咏古画的词,其《青玉案》序云“:乾隆壬寅,潘兰公编修画柳,自题一词,甚凄婉。此轴藏沈听篁编修家,听篁嘱和原韵。”其《百字令》序云“:蒋伯生得顾横波夫人小像,靳予曰‘:君家物也。’为填一词。”①其《卖花声》序云:“近世,粉红骇绿,无复东篱古意。偶客秣陵,得墨菊二本,甚娟妙,小词赏之。”此外,龚自珍还写有题咏古董的《菩萨蛮•汉宫熏炉》、《天仙子•自赋所藏叶小鸾眉纹诗砚》②、《吴市得〈题名录〉一册,乃明崇祯戊辰科物也,题其尾一律》等。与奕绘、太清交谊颇深的大学者阮元,特别嗜好搜集古玩古书古画。他曾殚精竭力搜求秦石刻和汉砖,其《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诗云“: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淹。……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③龚自珍也说他“:人间汉砖有五凤,广陵尚书色为动。十笏黄金网致回,欧阳欲语瘖犹梦。”④因而阮元收藏的古董文物颇多,并且他也喜欢和好友、门生鉴赏、题咏。他写有《题宋高宗〈瑞应***〉》、《赵忠毅公铁如意歌》⑤、《题家藏汉延熹华岳庙碑轴子》、《题〈陈迦陵先生填词***卷〉》⑥、《敬题***恽寿平模元人〈万竿烟雨***〉》、《敬题***恽寿平模黄鹤山樵〈松崖翠壁***〉》等诗。阮元还曾将他珍藏的宋本《金石录》请顾太清题词,顾太清写有《金缕曲•芸台相国以宋本赵氏〈金石录〉嘱题》,词中称赏《金石录》是“人间奇宝”,赞扬“芸台相国亲搜校”,并指出鉴赏、题咏者不少:“押红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奕绘与龚自珍、阮元交往密切,必定受到他们题咏古董风气的影响。乾隆皇帝更是喜欢题咏古玩字画,为许多古代名画题过诗,如《题夏圭〈山水卷〉》、《题高克恭〈山水〉》、《题倪瓒王蒙合作〈山水〉》、《题唐寅〈清泉高阴***〉》、《题徐渭泼墨十二种•石盆幽兰》、《题蓝瑛花鸟十二帧•古树寒鸦》、《边文进〈双喜***〉》等等。奕绘写有《读高宗纯皇帝御制诗全集恭纪》诗五首,他的其它诗中还经常引用乾隆皇帝的诗句,而且注明“恭录《高宗御制诗》句”,所以奕绘一定读过曾祖乾隆皇帝的题画诗,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奕绘的祖父永琪,博学多才,工书善画,也喜好古玩字画,可惜只活了26岁。奕绘的父亲绵亿“精画仙佛,古雅得王维、吴道子之遗风”⑦,并且也喜欢收藏古砚字画等。在家庭传统的熏陶和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奕绘也就特别喜好收藏、题咏古董文物,他的书斋就叫“观古斋”,“观古斋中古可观,壁间集锦最宜看”⑧,而且他还有很高的鉴赏水平,太清就说“先夫子平生好古,更兼考据精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