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人名言篇1
1、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2、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4、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5、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6、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9、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10、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11、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12、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13、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14、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
15、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16、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17、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18、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19、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20、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21、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22、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23、好的父亲可能会有坏的儿子。()
24、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就在于改造和重新教育那个已经成了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智慧的人而奋斗。
25、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26、投入海中鱼子,并不都长成鱼。
27、教育并不仅仅用于装点记忆力和启发理解力,它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意志力。
28、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29、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教育名人名言篇2
2、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d的一本教材。——现代张梅玲
3、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现代叶圣陶
4、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法国卢梭
5、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现代徐惟诚
6、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现代程鸿勋
7、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现代陶行知
8、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现代***
9、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俄罗斯乌申斯基
教育名人名言篇3
――William Butler Yeats
教育并非注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
――威廉・勃特勒・叶芝
2. Education is what survives when what has been learned has been forgotten.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教育就是把所学的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3. Education is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 which you can use to change the world.
――Nelson Mandela
教育是你可以用来改变世界最强大的武器。
――纳尔逊・曼德拉
4.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Albert Einstein
重要的是不停止质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5. Learning is not attained by chance, it must be sought for with ardor and diligence.
――Abigail Adams
学问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必须热情地去追求,努力地去获得。
――阿比盖尔・亚当斯
6. The person who is educated is the one who has learned how to learn and change.
――Carl Rogers
受过教育的人知道如何学习和改变。
――卡尔・罗杰斯
7.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prepare the young to educate themselv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教育的目的让年轻人作好毕生教育的准备。
――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
8. 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 but the fruit is sweet.
――Aristotle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结出的果实却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
9. An education isn’t how much you have committed to memory, or even how much you know. It’s being a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what you know and what you don’t.
――Anatole France
教育并不是指你记住了多少,或者你知道了多少,而是能区分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阿纳托尔・法朗士
10. 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 own ignorance.
――Will Durant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威尔・杜兰特
11. Education is the ability to listen to almost anything without losing your temper or your self-confidence.
――Robert Frost
教育就是要使人具备一种能力,无论你听什么,都不会大发雷霆或丧失自信。
――罗伯特・弗罗斯特
12. A human being is not attaining his full heights until he is educated.
――Horace Mann
教育名人名言篇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言必信,行必果。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教育名人名言篇5
1.每天一句励志名言
名言是德育教育的鲜活材料,名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背诵、运用名言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1.1 人人有名言,个个做演讲。
不管什么时候走进学校的每一个教室,你都会发现每个教室前黑板上都有一个专栏:人生格言栏。这是学校为开展“我与人生格言”活动而专门开设的专栏。这个专栏每天一更换,学生需人人参与,按座次从第一个同学写起。做法是:轮到哪个同学,必须提前一天选出一条自己最喜欢的、简洁健康的格言熟记直至背诵,并写好体会。对体会做了如下要求:①写好名言,注明作者。②读后有什么体会,写出名言给自己的启示或受到什么教育。③在自己的生活别在学习中如何实践这句名言。写好后,第二天中午利用饭前饭后把名言写在专栏中并注明作者和书写者的名字。并用美观的边框加以装饰。体会于下午第一节课前五分钟在班上做演讲,即课前演讲。把心得在班上交流,做到心得共享。演讲完后,交给班长保存,一周后交班主任,班主任打分评比上交学校,学校按体会的质量,评出优秀班级,使活动做到了常态化。这项活动,贵在人人参与,人人有机会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自己在选定名言并读后所感受到的精神世界。
1.2 开辟名言专栏,让名言走向学生。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名言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宣传栏中、教室的黑板报、墙壁上、走廊里、手抄报上,都有不同类型的名言,爱国的、学习的、励志的、勤奋的……,让学生在行走中,在言谈中,在无意中,时刻看到健康励志具有启迪作用的名言,在不经意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名言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3 开展背名言大赛。
学校为促进学生对名言的积累,每学期都会举行别开生面的背诵名人名言大赛。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早、午读时间积累、背诵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在各中队中先进行初赛层层选拔,最后有百余人再参加学校的决赛,每学年的冠***一口气都能背上一百六七十条名言不停顿,学校还评选出了获得名人名言先进集体。
1.4 做座右铭。
为使学生时刻受到名言的启发和激励,学校要求人人选择一条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挂床头,或贴桌头,或写在课本的扉页,或写在日记的首页,使名言时刻能发挥激励作用。
1.5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名言。
为使学生对已掌握的名言在自己的生活中得以运用,加深对名言的理解,学校鼓励同学们大胆应用。例如在举办演讲比赛中,特别表彰运用名言好的同学。在举办的辩论会中,设特别奖,奖励那些运用名言使自己的辩论大添风采的同学。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班主任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引用名言,对引用名言好的同学的作文在班上范读,进行鼓励。
2.每周一个感恩故事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知恩***报,感谢父母生养之恩,感谢祖国养育之恩,感谢师长教导之恩,感谢他人帮助之恩,感谢所有有恩于自己的所有人和事物。培养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服务人民,团结互助的美德,以“孝、忠、礼、义”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祖国、老师和他人。
2.1 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我们首先是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平时,我们加强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号召全校各班结合节日、纪念日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我们还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演讲朗诵比赛、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等。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2.2 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发出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
2.3 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动启动阶段,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学校召开了“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了“感恩先辈,践行实际”活动等等。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言传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认真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我们曾要求孩子们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5.12汶川地震》等感恩电影,并作观后交流,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我们还组织孩子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章、讲述感恩故事、设立感恩专栏等等。
3.每月一个行为习惯养成训练重点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校本着从小处着眼,从细节抓起的原则,通过每月一个习惯的养成强化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3.1 教育细:每学期初,学校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开展以“学守则、学规范、学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教育活动。
(1)对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现象随时发现随时讲,帮助学生及时改正缺点。
(2)针对学生的不文明言行等严重问题,学校要及时召开大会进行强调,问题要具体,讲解要到位。
(3)把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如操场上的杂物该怎么办,一口痰应该吐在哪里,见了客人怎么问好,在公交车上是否主动让座等问题……学校一直把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当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大事反复抓。
(4)寻找典型大力表扬:表扬一个人、一件事,不但对当事人是一种鼓励,而且更能感染其他学生,为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继续开展“感动金汤之星”的评选活动,鼓励学生争当“金汤之星”,并进行通报表彰。要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人人为集体做贡献”的小高潮。
3.2 循序渐进:习惯养成教育在内容上要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如在七月份的诚信习惯养成月中,在低年级学生中就以“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还”为主,中年级以“不隐瞒错误”、“不要不懂装懂”、“不贪小便宜”为主,高年级则以“不弄虚作假”、“不揽功诿过”、“与人相处讲信用”为主。这样分层次、分年级进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3.3 有分工明确的检查制度。每学期我校坚持值日领导、值周教师、值周学生检查评比制度,要做到贯彻一条,检查一项,每日确立训练重点,严格要求,对教师工作、学生行为做到日清周结月评。我们还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下课到走廊检查,谁的课谁就负责学生的风纪,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发挥“三位一体”的德育功能,即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通过每月的养成月家长反馈表了解孩子在家情况,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辅助孩子健康成长,受到家长一致好评。
教育名人名言篇6
论文关键词:荀子,辞当,大学生思想***治教育
一、荀子的辞及其功用
“辞”在《易经·系辞》中就有由“辞”来断定吉凶的意思。“辩吉凶者存乎辞”、“辞也者各指其(卦或爻)所之”。“所之”,指出事物情况趋向何处,即通过辞推断事物情况的吉凶。《墨子·小取》中已提出“以辞抒意”。“意”就是人的思想,“以辞抒意”就是用判断表达人的思想。而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辞”,其名辩形式是判断,语言形式则表现为语句。荀子继墨家之后更清楚地阐述了“辞”的本质,在《正名》篇把辞定义为:“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辞是联结两个不同对象的名以表达一个思想的。这里的“以论一意”与墨家的“以辞抒意”是一致的,而“兼异实之名”,则更加明确地说明了辞是由不同的名组合而成的,揭示了名辞之间的关系,比墨家“以辞抒意”的界说前进了一步。从荀子对辞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辞是由名构成的。荀子认为,“累而成文,名之丽也”。这里的“累”即积累,联结。“文”即是辞。名与名之间的联结、配合就构成辞,即语句。这是传统逻辑的内容,却在荀子关于辞的定义中得到了体现。
在荀子的逻辑思想里,辞主要有两方面的功用:一为知名,一为达意。
1、知名
何为知名?知名就是准确地连名成辞,对名恰当的的运用。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荀子·正名》)
“名闻而实喻”是说单举一个名,只能使人明了其所指之实,这是“名”之用。“累而成文”,把两个以上的名联结在一起成为文句(辞),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就叫“名之丽”,名之用与丽都很恰当,即能准确恰当地运用一个名才能算真正懂得、了解一个名。
2、达意
荀子在谈论名辞的作用时指出:“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这里的“极”就是“本”的意思,即辞的作用就在于能够表达思想主旨。孔子也说,“辞达而已”,不求过分地文饰。荀子说:“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就是说,要用正确的名和恰当的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旨,反对任何不顾辞所表达的确定思想而“玩奇辞”的人。他批评惠施、公孙龙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只能是“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志义者也”。
二、“辞当”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治教育
在言语问题上,孔子主张“雅言”,孟子提倡“善言”,二者都强调言必有信、言必有义,反对言而无实、远离实际、不近人情的“空言”。荀子在言辞问题上强调“辞当”,反对邪说、辟言。然而人的言辞怎样才能算恰当?荀子对此作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信。荀子强调言必有信,以不信为耻。如《非十二子》所说:“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并把“言无常信”的人称之为小人。古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恰恰体现圣贤不因小事而损信的实践践行。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回来后杀猪给孩子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作为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者更应以“信”字作为自己言谈和教育学生的根本,不能单纯迎合上级领导的意***而扭曲客观事实,也不要因为善意的谎言来掩盖个别同学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教师率先做到守信,才能使同学养成“耻不信”的风尚。
二要达。荀子对辞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务白其志义”,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立辞的目的,也是用辞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辞不达意。但是,荀子还主张“言辩而不辞”。“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当一个辞已经将自己的主要思想表达清楚,并为对方所理解,就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说了,否则就会陷入惠施的“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当今特别是90后***意识比较强的大学生作思想***治工作时,不仅要注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要注意避免言过其词的过多的说教。卖弄词句滥情的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思想***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要雅。荀子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提出雅正之言,但把立辞的标准定为合礼义,认为其人在言谈时必须要“礼恭”、“辞顺”、“色从”。“礼恭”就是其人内心充满恭敬,“辞顺”就是言辞表达和顺,“色从”就是谈话间性情温和,面露谦虚。荀子的这些要求虽然是强调在与人论辩时所要保持的君子之风,但在今天我们在做思想***治教育工作时仍然要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包容学生。因为思想***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一项庄严的使命,而且是一项高超的艺术。思想***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技巧和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遇到犯错误的学生时,居高临下易,平心待人难;心有怨怒易,慈心相见难;自以为是易,设身处地难;简单打压易,晓理动情难;反唇相讥易,据理力争难。
我们教师始终应记住破除学生身上的错误思想并不等于把这个打倒,只可智取、情化,或者以理服人,不可冷嘲热讽,更不可污言秽语去伤害学生。因为所有的犯错误的学生都是有原因的,问题也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所以,我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理,才能从情感上赢得学生,进而引导教育学生。
教育名人名言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思想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德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指引教育向前发展的方向标。对于国内语文教育教学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能力,其中“意”便是指德育,指人的道德常伦与思想素质。照这样看来,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同出一辙,实际教学时,完全可以将德育思想引入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下面以技工院校为例,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引入与渗透作详细论述。
一、正确把握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技工院校的基础教学科目之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知、情、意”三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我国现阶段的技工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都比较低,在学习与生活中所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所偏差。面对这种情况,技工院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就更有必要坚持文道结合,重视德育教育,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
技工院校在开展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弄清并把握好德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德育可以寄寓于语文教学内容中,语文中的文字作品可以通过刻画来深刻反映出思想内涵,揭示情感。掌握好了这一点,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度挖掘,来向学生的阐释与介绍文章的写作意***,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重视情感的熏陶,做到德育的潜移默化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课文往往就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的结合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例如,讲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当时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向学生明确指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的,大都融进作者的思想感情。朱自清描写荷塘和月色之美是“表”,而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才是“里”。他是借景消愁,在他心里缠绕着忧国的崇高情感。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三、扩大技工学生的视野,拓展课外阅读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如果只单纯的依靠课本来开展教学活动,难免会有些坐井观天。语文教材中仅有的几十篇课文远远无法满足德育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有必要拓展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来扩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际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年龄特征等情况来为学生选择和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多读、多看课外书籍,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其道德情操进行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四、多多积累名言名句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学习,其在语文知识接触过程中都会碰上经久不衰的名言警句,这些句子多出自一些扬名中外的名篇,富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正是因为文章富有着大量、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往往会呈述和诞生一些短小精悍、意味久远的名言名句。这些名言名距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的,在这些名言名句中,有些句子可以直接反映并提炼出整篇文章的精华。这样看来,想要更好的做好技工院校的语文滑德育教学,还得抓住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写作材料与语言来加强的文字内容涵义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情感。
比如在讲解《国殇》一课时,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文知识讲解,让其明白课文大意之外,还要让其领略作者的理想,让他们铭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和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深挖德育因素,加强品德熏陶
技校的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文字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其中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丰功伟绩,***先烈的英勇事迹,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科学家、文学家的杰出贡献,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还有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深厚炽烈的爱国思想,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
六、教师为人师表,注意言传身教
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教师如果在讲台上往地上吐一口痰,那么再怎么跟学生呼吁要讲卫生都无济于事;教师如果习惯了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那么再跟学生强调要注意交通安全无异于掌自己嘴巴;教师如果喜欢在开会时与他人聊天,又如何叫学生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专心听讲?而教师所作的符合道德准则、弘扬社会正气的行为,会让学生信服,甚至让学生感动。鉴于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笔者每次上下班,都要穿过学校门前的马路,人行横道并不在校门的正前方,而是往旁边偏了几米。不论自己有多急,笔者都会向旁边走几步到人行横道才过马路。即使在不会有学生看到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有社会公德心在驱使自己。
七、结束语
技工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本素质较差,德育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
教育名人名言篇8
从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广大官兵在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问题上面临诸多新的考验。陕西部队五支队把读好书摘名言警句、育新人作为加大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辅助手段。配合人生观教育,组织战士阅读品德修养书籍,摘抄***、苏宁等名言,让青年战士从***英雄人物的名言中受到启迪,寻找“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立身做人”的答案。最近,他们针对官兵的思想实际,组织官兵阅读《青年战士的楷模__李向群》《李向群日记摘抄》、《绿色年华丛书》等,让战士从中摘抄名言警句。战士孟新明摘抄“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等于没有灵魂”后,写下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才是我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低级庸俗、颓废、腐朽的东西所污染,才能在思想上、***治上不断进步,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心得体会。配合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官兵阅读***战争题材书籍,摘抄***前辈名言,激励大家永葆本色。他们为大家推荐了《忆长征》、《圣地风景》、《永恒星座》、《热血英魂》等书籍,引导大家摘抄“人的一生都在长征,这是最可贵的人生价值。”等名言。战士吴永***在看完《红***长征的故事》后写到“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决心,继承优良传统,争做跨世纪四有***人。配合法纪教育,他们组织战士阅读《***人涉法回答》、《绿色方圆》等书籍,摘抄“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名言,使战士从血的教训中看到违法乱纪的危害,增强自觉学法、严格守法、依法执勤、争做护法卫士的自觉性。
战士王志鹏从小就失去母亲,性格孤僻。指导员张国力得知后,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士兵生活导航》等书让其从中多摘抄名言,多体会名言,进而教育他像保尔那样热爱生活和事业。江苏籍战士李壮是独生子,在家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当兵第一年就花了家里4000多元。对此,中队干部给他送去《***》、《******人思想品德修养》等书籍,要求他每天至少从中摘抄3至5句名言警句,使他从书中领悟到了人作真谛,自觉改掉了不良习惯。
干部通过检查摘抄的名言警句发现战士暴露的思想问题350多个,用名言解决战士的思想问题80多个,名言摘抄本成了联系官兵的纽带和桥梁。
教育名人名言篇9
关键词:名师 成长 思考 愿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我认为教师首要的是,使自己具备丰富而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语文教师,文、史、哲、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为此,要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首先是大量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如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等当代教育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等。其次是学习专业知识。每一个教学专题,我都要把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模拟卷和其他优秀测试卷上相关题目,认真做,广泛积累,细心筛选。既积累知识,也积累解题的方法。另外,课本上每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籍,都尽量涉猎,如《论语》《孟子》《史记》《后汉书》《鲁迅选集》《朱自清散文集》,以及古今著名作家的人物传记及其作品集等。再次是要研究教学法,这方面则需大量翻阅各种优秀教案、学案,观看教学录像等,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包括优秀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所以说,名师首先应掌握丰富的知识,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作为名师还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成为自己快乐从教、并使学生快乐受教的良师 ,成为业余作家、学术团队的领***人物,以及名师工作站的组织者。
名师应擅长本学科的研究工作,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摧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所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而且还是一名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中学教师也应该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如何做研究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反思。这也就是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而且还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
其次,切忌盲目追风,要结合实际。第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要从自己的长处和成功处入手进行研究。那样,更容易展开,更容易出成果。如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本人从1996年开始,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参与编写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我都亲自参加了。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教的教学研究,我做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参加编写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如《研究性活动手册》《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撰写》《如何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等。并编写出版了三省一市高中选修教材《教研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年均获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一等奖。如《新东湖十景的设置》《奥运之年说唐装》《话解地震》等。第二还要结合学校的条件。上面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借助学校大规模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大的研究环境。这样的研究会得到学校人力、资金、时间、场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也就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等方面的条件。学生和老师的兴趣是研究成功的保障。而兴趣来自需求,对学生来说是升学和发展的需求;对老师来说,是教学评估的需求。世纪之交,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估,将素质教育活动课的开展列入评估考核的范围。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普遍都很高。所以在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容易出成果。但现在不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研究性学习面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难出成果。
针对以上现实,我认为教师的研究要与时俱进。我们既要注意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有超前意识,把目前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研究的新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比如说,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铺天盖地,“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是我发现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追求创新时,往往忽视了或者抛弃了我们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而这些传统是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教育教学成功的法宝,绝对不能抛弃。为此,一个研究课题在我脑子里酝酿,这个课题是《优秀教育传统应回归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这个课题确定之初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这一课题研究,很少有人涉猎,成果也不多,而且我还考虑到这一课题研究对未来教育教学影响意义重大,很有研究价值。于是我就确定了这一研究课题,成功申请了省级立项,现已结题,课题的教学实践仍在继续中。
另外,教师研究切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研究面不要广,课题要小,但研究要持续、深入。
要做到研究深入,首先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选定自己和研究伙伴较感兴趣或平常有较多思考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持续地关注,收集并积累与之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与研究。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一定要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地检验完善,指导实践,再完善、再实践。
名师应掌握快乐教学的手段,成为自己快乐从教、并使学生快乐受教的良师
当名好的教师仅有内秀不行,还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表现能力。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强不强,关键看他能不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你传授的知识。
第一,教师要学会一点幽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准备一点幽默的语言,或者在课上结合学生的活动表现或语境适时插入一句幽默的语言。这需要教师平时的功底和积累。但幽默要把握分寸,不能漫无边际地开玩笑,讲笑话,更不能借讽刺挖苦班上某位同学来让其他学生开心,或者说些粗俗的玩笑话。这样的幽默只能一时让同学开心,但过后会让学生厌恶。
第二,用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兴趣。要不时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读书活动、语文沙龙、野外采风、写生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表达问题的语言方式多种多样,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方式的语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学会用趣味性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加强语言的锻炼和挖掘。
第四,灵活应用课件等电话教育系统,适时加强教学直观效度。
第五,关注时事新闻,灵活运用于课堂,拉近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第六,备课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知识,增加背景知识,活学活用于课堂。
第七,教师讲课要全身心投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随讲解而到位。
第八,课堂注意一张一弛,有缓冲,有高潮。
第九,讲课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
第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
语文名师应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成为业余作家
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应该会写书,写一手漂亮文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会写文章。只有自己具备这些能力,你才能鉴赏、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同时也才能发挥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名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经常在各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或写书,一定会让学生对你肃然起敬。
另外,在教学一线的名师,写一手好文章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文章的命题,如果老师能“下水”写一写,就能感受命题是否恰当,能否写得精彩等。这对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写作灵感,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融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当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候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墙,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
语文老师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还应该是学者,是业余作家。
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喜欢写作,发表过一些文章。当教师后,尽管时间很紧,仍写写小豆腐块,不时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搞教育教学研究,写了不少论文,出了几部论著。觉得挺有成就感的。我一岁时就随下放的父母在农村生活。童年生活很充实,接触和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城里孩子所不知的农村生活趣事。如水沟里捉鱼,水塘里游泳,上山打柴,摘野果子,偷西瓜、甘蔗,晚上捉迷藏,爬树,用手电筒照泥鳅、黄鳝等。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一直有创作童年农村生活题材作品的冲动。所以下一步目标,我想写写农村童年生活题材的散文或小说,形成系列文集,过一把当作家的瘾。
名师身边应有一个好的团队,要学会借力人才的合理使用,不仅要看每个单个人才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且要看整个人才群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人才群效能的决定性因素,要使人才群的结构趋于合理,必须在人才管理论的领导下,从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智能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认真研究,以便组成比较优化的人才队伍。
怎样发挥身边团队的作用呢?
第一,要充分发挥中心学科组的作用。组织中心学科组,本人当组长,配好学科委员。中心学科组是由教研组中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一支教科研活动的核心队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机构。中心学科组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选择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名师要充分发挥中心备课组的作用,利用它的功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目标,发挥自己在教研组和中心学科组的模范引领作用。
第二,通过集体备课这个平台发挥名师在提高课堂效果,加强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每篇课文都要指定中心备课人,由他对该篇课文作中心教学设计,其他每位备课组成员也要备课。大家都要提前准备,在备课组集中活动时,由备课组长主持,中心备课人作中心发言。备课组其他成员也要根据中心备课人的发言作补充、修改发言。然后由备课组长(可以是名师)作总结发言,会后由中心备课人形成文字教案,以这个教案指导全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名师一定要起到组织、评价、难点点拨、最后把关的作用。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名师个人成长、发挥教学引领作用的一个主要平台。
第三,课题研究是一个最能体现团队互助合作精神的教科研活动。作为一名名师,课题研究成果是他个人教育教学成果中必不可少的业绩。名师应该是课题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而在他周围应该有一个课题研究团队,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近几年主持并结题的两个课题,第一个是部级课题《学生的写作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由我和另外两名学校领导担任课题主持人。教研组中十几位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研究的成员。另一课题是省级课题《优秀教育传统应回归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由我***主持,另三位老师担任课题研究成员。在这两个课题研究中,我的任务是负责组织队伍、组织研究、制订计划、申请立项、结题材料把关,并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
第四,开展教研组集体学习或集体读书活动。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大组要制订学习规划,每个老师也要制订相应的个人学习计划。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规定每周教研组集中学习一次。可以学习新课标,读好书,如教育教学理论性文章以及好的教学案例、课件,也可以看优质课录像等。名师在一边学习一边讨论中做好组织、点评工作。
示范引领是名师成名后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示范引领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上文所提到的一系列的团队活动中,也体现在平时一言一行的为人师表细节上,更体现在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师风上。平时的言行、师德师风这要落实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细说。我这里重点说一下如何在团队活动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在前面只说到了在学校范围内的团队活动。而一位名师,他的引领和辐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备课组或一所学校,他起码应该辐射所在县(市、区)或更大范围。全省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其影响应放眼全省。
那么如何发挥名师在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呢?
我认为应该为他们搭建与外界交流和向外界辐射的更大的舞台。这个舞台不能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全省或全市范围的研究会和学术交流会。那样的会议只是杯水车薪,只是个临时性舞台。我们要为名师搭建一个永久的、永不落幕的舞台。那就要利用网络,创建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站可以将在全校范围内的团队教研活动扩大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这样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的范围、最大的限度。
创建名师工作站
首先,要组建一个好的团队。团队成员要志同道合,团结善战。成员要以名师为核心,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对工作站的工作要有热情,有责任心。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即善研、善写、善战。成员主要来自本校,另一部分来自外校或外地。
其次,工作站要设计好栏目,要有个性鲜明的主题。所谓个性鲜明的主题,也就是创建的主要栏目,要根据团队或者负责人自身的特长,开辟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栏目,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工作站主题风格。
再次,工作站的活动要与本校或者本区域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工作站成为本校教研活动的一个宣传和展示的窗口,一个时间和空间延伸的平台。
另外,工作站各栏目上传的内容既要有系统性、延续性,又要如源头活水,常换常新。
教育名人名言篇10
关键词: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健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大因素群,其形式群以受教育主体为基准,可将其分为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两部分。外部教育又可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内部教育则被称为自我教育。其内容群,则可分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等学科教育和职业技g教育等。研究认为,教育形式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内容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育自然就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无疑又是语文教育最为基本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准确明晰掌握和运用语文课程的概念、有效建构和展开语文课程的前提。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认知事物可以通过全面认知该事物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即可通过观其名、探其实、寻其质、得其性而达成。其中,事物的“名”即事物的概念名称,概略表征着该事物的实、质、性等内涵;“实”即该事物的实体,由其分子或更小的元素构成,显示着该事物属类多少及其形体大小;“质”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质地,是其内部本原的质的规定性;“性”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本性(含动物所具有的性情)、性能作用也即其功能、功用或价值,是事物最具灵活性、力量性和具有再生再造性的要素。事物的一般价值作用反映该事物的一般属性,其核心价值作用反映其本质属性。因此,凭借不同的名、实、质、性可以分辨确定各种事物的形质特色、种属及属性(包括其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可以从其实、质、性等方面入手。
在纵观、探究我国语文课程探讨、研究和表述的发展历史过程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此过程大多没有直接提到语文课程概念,但由于语文、语文教育、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课程等概念相互都具有相近、相通或包含关系,所以,可以将其看作是对语文课程的探究、认知和表述史;二是在此过程中,对语文课程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尤其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认知呈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正确的发展态势。
语文课程的三个划时代意义
总括起来,此历史过程出现了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其一,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的1949年,当时中央人民***府即规范和确定了语文课程的名、实、质、性等内涵,为语文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语文课程之“名”,由此前“国语”“国文”统一改定为“语文”,且将其“实”和“质”定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统一” “听说读写并重”,将其“性”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的语文水平”等。此新名称,让语文课程的“实”和“质”得到了极大的变革和提升,为语文课程形成国际视野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或国际意识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新中国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其二,是1963年。当时给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虽然也未提出语文课程的名称,同时也未明确认知和表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属性,但可喜的是此定义显示出对语文课程的功用有了更科学深入的认知、对语文课程的属性有了初步的感知。
其三,是自本世纪初起,中西思想文化倾力交融,我国课程(包括语文课程)意识急遽兴起和清晰,对其探究讨论收到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语文课程名称一出,便一扫其过去因“语文”有广义狭义、隐性义显性义不同而出现的一名多物和因“语文”“语文教育”“语文学科”“语文课程”常常被含混使用而出现一物多名等迷蒙现象,使其获得清晰准确的专物专名,其“实”也因此得以清晰准确地划定,其“质”也因此得以纯化而清晰地确定,其“性”同样因此得到了清晰准确的界定。
纵观语文课程实、质、性研究
期间,对语文课程的实、质、性等研究认知较突出者有:唯“工具性”说;“工具性”兼具“思想性”或“人文性”说;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说;兼具“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说;“‘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加“‘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说;有持“工具论”者,有持“人文论”者,有持“工具人文统一论”者,有持“言语论”者,有持“悬置论”者,还有持“消解论”(即虚无论或虚假命题论)者;还有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一般属性和‘言语性’这一本质属性”者深入探究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中,“工具性”可以解说为,“工具”含义是指语文课程可以被用来记载和交流思想情感、文化内容目的语码符号等,因此其“工具性”含义就是指能被用来记载和交流思想情感、文化内容的属性,具体说,语文课程是人类彼此通过交际交流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工具,是进行语文思维、开发语文智力和培养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总体概括起来,语文课程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工具。对其“人文性”的解说又可以是,其“人文”含义是指人类长期发明创造、筛选累积和积淀光大包含了大量具体形象、人类主观色彩和主观情感的文化,语文课程的实际开展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人类文化可以此过程种根、培养和唤起、表现人的主观色彩情感,因此,在此过程“人”可以造就“文”,“文”亦可以影响和造就“人”,所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指能被用来学习、创造、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的属性。对其“工具人文统一论”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解说则可以是,语文课程必须具有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文这一重要工具等一体化的“属性”,此观点对语文课程传统理念进行了极大改造和提升。
对其“言语性”的解说,有论者认为,“言语”“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言语行为)、或指运用语言的结果(即言语作品)”、或“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或“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而且根据“语言是交际工具,言语是交际过程”“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等要件,以“既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为探讨目恕⒁浴把杂镄浴倍杂镂目纬獭捌渌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因为“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在语文教学这种言语活动中“人文性和实践性”也因要依赖“言语性”得以体现和开展而被“言语性”所包容和替代。)、“言语性”可以替代“工具性”为假想理由,最终作出了“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的结论,“言语论”持有者从语用学角度,非常清晰准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另外,学者阎立钦则以“语文学科的实质在于它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教育”表明,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其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既能懂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又会言语还有正确的思想情感的才智品行皆优良的人才。张富玉还认为,“语文教学在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应利用语言材料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及健全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包括语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普遍标准和个别应用特色)的“人文性”特点非常明显。
语文课程的四要素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中的“实”“质”即语文教师、语文教材、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教学情境和教学进程,具有“言语性”特点;而其中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情境和教学进程等又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可以说,它们都是语文课程用来塑造人的灵魂、充实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人文性”的内容和方式,是为完成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任务服务的或者是为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核心价值服务的。而且,人化精神和物质都属于文化现象或文化产品,均可称之为“人文”。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及其培养的语文素养中的智力因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体现在语文中的思想、道德、情感、情操、意志)等方面均应属于“语文文化”范畴,因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自然包含在了其“人文性”中。其“性”即指该五要素的组合在语文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再生再造能力以及对其所在社会的贡献价值程度。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人文性”。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这一本质属性,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构建和开展语文课程,更加有效地全面丰富人文知识、全面培养人文精神、全面塑造人文品行,增强文化自信,达到语文课程的各项培养目标,提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2-36.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邹兆文,叶熙钊.试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J]. 北京: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6):4.